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如何将优秀运动员培养成既能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又能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长期探索的问题。本研究着重探讨如何通过新的途径培养优秀运动员,研究结果可为竞技体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质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优秀运动员更需要个性化培养,侧重于针对优秀运动员的个性进行的实践,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以及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是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特点。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可以唤起竞技体育中的人文精神、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满足优秀运动员的内在需求及提高优秀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2优秀运动员个性化训练可以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节约“时间成本”,提高训练效益。在运用个性化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时,训练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及评定四个环节中,应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个性。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运动员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是对运动员实施个性化训练的保障。
     3优秀运动员个性化管理的根本,就是要为运动员成才提供全面的服务,满足其内在需求,体现人文关怀。采用民主管理法、自我管理法、情感管理法对优秀运动员实施个性化管理,可以改善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性,增强运动员的责任感。而做到这些,需要有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及管理者良好的素质做保障。
     4优秀运动员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选择适合其自身特点、可以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使运动员在获得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自学、网络教学和送教上门是优秀运动员个性化教育的主要方式。管理者的态度,训练、管理与文化教育三者的协调的关系,良好的物质条件,运动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是个性化教育的保障。
     5优秀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根据“主体性理论”提出来的。实践中,需遵循区别对待原则、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灵活性原则;应以科学的人文观、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竞技教育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的运动队组织文化来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正确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增加教练员的数量,提高教练员的质量。
It's been a long-term discovery in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e that athletes can improve levels and meanwhile has high moral qualities which ar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levels,ability,ideological and ethical and standards.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the elite athletes by new ways.The results are ab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elite athletes.
     This research,employing reference,questionnaire,qualitative research,logical analytical method,and reaches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intens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elite athletes lies in four aspects,and they are,elite athletes requir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and related practice.The cultivation characterizes subjectivity,individualization,diversity and feasibility.The cultivation calls for the human spirit,promo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 meets the athletes'need and improves the athletes'integral quality.
     2 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can enhanc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level, motivate athletes and 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is expressed in the preparation,implementation,test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aining plan.And the preconditions of the cultivation are the quantity and the quality of the coaches,the dec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es and athletes,and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athletes.
     3 The fundamental of the cultivation is the overall service for the athletes, meeting their internal needs and showing human spirits.The cultivation can be done with democratic administrative method,self- administrative method,and emotional administrative method,which can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ches and athletes and culture athletes'independenc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But all this demands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mechanism and administrators.
     4 The essence of the cultivation is an educational measure,based on the individual discrepancy,of meeting individual needs,in order that athletes can improve levels and meanwhile have high moral quality.The main methods are self-study, online-study and bringing education to the athletes.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administrator's attitude,training,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good training conditions,and athletes' learning attitude and ability can secure the cultivation.
     5 This mode is based on theory of subjectivity,and can be flexible in practice.To achieve this,humanism and educational theories should be the guidance,harmonious surroundings should be establishe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ity and commonness should be handled correctly,and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coaches should be improved.
引文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体竞字[2002]160号.2002年11月19日
    [3]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一五规划》.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52/n31718/155080.html
    [4]卢无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1
    [5]刘青,赵峻岭,易琳等.四川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7(10):18-31
    [6]刘鹏.促进体育改革,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在2006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致辞[J].体育科学,2007,27(1):5
    [7]周传志,卢元镇.论体育发展的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1-3
    [8]田麦久,徐本力,刘建和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6
    [9]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
    [10]胡锦涛.2006 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http://www.most.gov.cn/yw/200806/20080625_62667.htm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新华网.2008年11月16日
    [12]王蒙.说培养人才[N].中国社会报.2006年3月24日.第002版
    [13]熊晓正,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体育科学.2007(10):3-17
    [14]兰润生.陈嘉庚竞技体育思想初探[J].西安体育学报.2004年(05):13-15
    [15]夏尧远.竞技体育价值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3)
    [16]新华网.http://www.sports.gov.cn/sports-law/sports-law03.htm
    [17]新华网.hnp://www.sports.gov.cn/sports-law/sports-law03.htm
    [18]宋继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721-725
    [19]袁伟民.我的执教之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8
    [20]王保成,周志雄,王川等.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5(07):9-15
    [21]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01):82-85
    [22]宗华敬,陆宗芳.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1):58-61
    [23]潘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目标、原则、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6):36-40
    [24]吴贻刚,王健.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竞技体制与青少年儿童业余训练制度的衔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03):17-21
    [25]陈道裕,周奕君,陈显健.“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体育科学.2006(01):82-85.
    [26]戴婷婷.中国体育也需一个新时期[EB/OL].[2004-09-02].http://www.sina.com.cn.中国新闻周刊.
    [27]刘芳,刘青.社会化—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新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 报.2007(08):52-55:98
    [28]杨剑,季浏.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影响因子分析[J].体育学刊.2002(03):123-126
    [29]张冰,石春健,吴剑平等.清华大学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研究过程理论架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5):577-580
    [30]平杰,顾红,柏慧敏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08):28-30
    [31]葛幸幸.“丁俊晖模式”对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带来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5):703-705
    [32]杨再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76-83
    [33]宗华敬,陆宗芳.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1):58-61
    [34]宋继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72 1-725
    [35]王安利,高峰,左琼.学生运动员与运动员学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599-1602
    [36]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
    [37]张薇.质的研究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0 5):1-5
    [38]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
    [39]辞海.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477
    [40]任超奇.新编学生同义反义词典.武汉:崇文书局.2006:169
    [41]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118
    [4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43]孔克勤,叶奕乾,杨秀君.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44]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3
    [45]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46]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118
    [47][苏]达维久克.应用社会学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0-13
    [48]袁世全.公共关系百科辞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64
    [49]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50]陈仲庚.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3
    [51]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3-34
    [52]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5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54]向洪编.人才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310-311
    [55]高玉祥.个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6]杨庆蕙.现代汉语正误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66
    [57]吴光华.汉字英释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331
    [58]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173
    [59]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世界诗学大辞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173
    [60]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4
    [61]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4
    [62]彭克宏,马国泉.社会科学大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919
    [63]李泽厚,汝信.美学百科伞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152
    [64]彭克勤,刘志成.个性化教育:高校教学需要突破的新课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7-10
    [65]王本贤.论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9):28-30
    [66]何晓琳.基于用户兴趣学习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8
    [67]吴升瑞.社区个性化资讯服务研究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68]陈芳列.走进个性化时代—问津随笔.2007(02):16-17
    [69]王小平.基于Web数据挖掘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个性化信息检索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
    [70]靳晓芳.全球化进程中人的个性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1
    [71]张骏生.人才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96
    [72]何秀成.试论个性化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2
    [73]肖阳.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高教与经济.2006(02):52-55
    [74]郑凯.试论学分制与个性化人才培养[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08):35-36
    [75]张兴明.北大:创新个性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1日
    [76]赵锦绣.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77]葛操.个性化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教育评论.2004(04):19-21
    [78]李力.试论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创造性思维[J].高等理科教育.2005(01):96-99
    [79]金礼久.谈个性化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创新[J].师资建设.2006(03):87-89
    [80]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2002:21
    [81]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专业运动员工龄计算等有关问题的意见.1964年
    [82]陈兰波.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
    [83]民政部、国家劳动局、国家体委.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80年4月15日
    [84]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国家体委.《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23
    [85]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2007年11月11日
    [86]张大超.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训练过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87]陈兰波.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博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
    [88]黄文聪.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评价及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89]高颀.高住低训对优秀青年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运动能力和红细胞功能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90]王荣辉.我国跳水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与选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91]曹景伟.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92]叶伟.我国徒手格斗项目(散打)优秀男子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93]魏高峡.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脑波超慢涨落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 体育大学.2005
    [94]郭秀文.我国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科学选材与应用系统的开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95]钟秉枢.成绩资本和地位获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群体社会流动的研究[博上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1997
    [96]郝迟,盛广智,李勉东.汉语倒排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879
    [97]林玉山.简明同义反义词典[M].深圳:海火出版社.1986:480
    [98]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4-16
    [99]Cooper,L.(1969).Athletics,activity,and personality: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ResearchQuarterly,40,17-22
    [100]Morgan,W.P.(1980).The trait psychology controversy[J]ResearchQuarterly forExercise and Sport,51:50-76
    [101]Geron,D.,Furst,E,&Rotstein,E(1986).Personality of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spor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portpsychology,17,120-135
    [l02]William.J.Morgan.Cosmopolitanism,Olympism,and Nationalism:A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ubertins Ideal of International Sporting Life,Olympik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lympic Studies,1995:4(4),79-91
    [103]Merrett,C.Sport and nationalism in post-liberation South Africa in the 1990s:transcendental Euphoria or nation building? Sport History Review,2003:34(1),33-59
    [104]王秀香,明大阳.体能主导类健将级运动员艾森克个性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900-902
    [105]柴国荣,詹建国,韩吉吉.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04):82-84
    [106]赵元吉.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6-58
    [107]闻扬,赵元吉.四川省优秀体操运动员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5):50-54
    [108]Kane,J.E.(1976).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InJ.G.W illiams&P.N.Sperryn (Eds.)[J].SportsMedicine.Balti-more:TheW illiams andW ilkins Company.187-190
    [109]Hardman,K.(1973 ).A du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J].lnH.T.A.Whiting,K.Hardman,L.B.Hendry&M.G.Jones(Eds.),Personality and perform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London:Kempto.72-76
    [110]刘欣华,吴文侃,刘旭华.我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57-60
    [111]刘欣华,刘旭华.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临床.2004(05):151-155
    [112]刘彦秋,方环海.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个性人格因素特征的测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945-5948.
    [113]苏新勇,陈丹萍,王建洲等.女子射击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刊.2006(03):64-65
    [114]王保胜.散手运动员的个性及心理指标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04):51-52
    [115]唐家珍,吴希林,王斌.“新新人类”运动员群体需要结构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06):32-35
    [116]荆荆.新新人类和他们的流行语[J].语文建设.2000(05):54
    [117]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01):5-6:13
    [118]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34
    [11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120]郝迟,盛广智,李勉东.汉语倒排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769
    [121]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520
    [122]刘建明,张明根.应用写作大百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51
    [12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8
    [124]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01
    [125]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80-281
    [126]王国枫.主体性张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J].理论探讨.2005(04):28-30
    [127]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280-281
    [128]郝迟,盛广智,李勉东.汉语倒排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768
    [129]申永华.提升人的主体性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J].江西社会科学.2005(02):151-153
    [13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131]董文强,邹富汉.文化、文明与人文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59-161
    [132]李德顺.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定位[N].北京:光明日报,2000-04-25(6)
    [133]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N].北京:光明日报,2000-02-22(4)
    [134]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1
    [135]胡小明.文明的冲突与东方体育的隐忧[J].体育文化导刊.2003(07):17
    [136]胡小明.西方人文体育管窥[J].体育与科学.2001(01):5-6:13
    [137]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1
    [138]靳晓芳.全球化进程中人的个性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08
    [139]靳晓芳.全球化进程中人的个性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10
    [140]张岱年著.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00
    [141]吴光远,宋薇,吴文婷等.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遵循北京奥运三大理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154-157
    [142]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2):8-11
    [143]南补习.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人文精神[J].理论导刊2007(06):22-23
    [145]王保成,周志雄,王川等.北京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5(07):9-15
    [146]鹿志海,金逵.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人才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04):110-117
    [147]刘建和.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精神昌大与人文精神弘扬并行不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4):21-31
    [148]魏冰,李庶鸿,王振涛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142-144
    [149]张积家,陈栩茜.马克思的需要心理学思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95-99
    [150]Murray H A.Exploration in personality[M].New York:Oxford,1938:33-244
    [151]唐家珍,吴希林,王斌.“新新人类”运动员群体需要结构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6):32-35
    [152]周劲波.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研究—尊重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中的核心地位[J].广西 师范人学学报.1998(02):64-69
    [153]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01):28-31
    [154]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355
    [155]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人学.2007:4
    [156]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199
    [157]张骏生.人才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35
    [158]肖萍.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
    [15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55-456
    [160]张薇.辽宁省专业运动队文化教育状况及对策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01):20-25
    [161]宋继新.物化的体育运动—谈体育运动要以人为本[J].体育与科学.2000(09):10-14
    [162]温宇红.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与组织方略[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7
    [163]张忠秋.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培养与比赛心理准备[J].奥运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1
    [164]邓运龙.运动训练设计思想中的方法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5):83-88
    [165]ttp://www.sport.gov.cn/n16/n33193/n33208/n33508/n34207/152307.html
    [166]杨桦,迟建.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34-35
    [167]杨桦,迟建.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35-36
    [168]邓运龙.运动训练设计思想中的方法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5):83-88
    [169]温宇红,田麦久.中美高水平游泳队个性化训练外部条件与组织形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976-978
    [170]杨桦,迟建.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8
    [17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8
    [172]陈正.科学训练概念的界定及若干理论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体育科技.2005(05):5-8
    [173]钟秉枢,李少丹.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06):69-73
    [174]熊晓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37-138
    [175]周学军,陈春新.中国优秀赛艇运动员“过早退役”现象的训练学和社会学因素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O)6:12-15
    [176]李永波.中国羽毛球队可持续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4
    [177]袁伟民.我的执教之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2
    [178]BTV.《往事再说》—郎平访谈录[Z].2002-09-23
    [179]肖天.对实现我国冬季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3-7
    [180]钟秉枢,李少丹.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06):69-73
    [18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7
    [182]田麦久.运动训练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编写.2002:32-39
    [183]王敏敏,刘建业,凌明德.中美运动训练方法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1999(12):181-183
    [18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2
    [185]吴叶海,余保玲,陈婕.田径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技术个性化问题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9):400-401:428
    [186]陈翠荣.反思与重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87]陈翠荣.反思与重构—大学办学特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88]王颖.教师反馈对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作用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6年
    [189]刘青,赵峻岭,易琳等.四川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7(10):18-31
    [190]温宇红,田麦久.中美高水平游泳队个性化训练的外部条件及组织形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976-978
    [191]刘欣华.我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5):151-155
    [192]周西宽(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3
    [193]杨桦,李宗浩,迟建.运动训练学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12
    [194]彭然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5
    [195]黄希庭,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5-216
    [196]徐殿龙.提倡个性化管理[N].经济参考报.2008年7月4日.第009版
    [197]苏盛柱.个性化管理展示员工价值[N].中国建材报.2003年12月17日
    [198]徐殿龙.提倡个性化管理[N].经济参考报.2008年7月4日.第009版
    [199]周明.人力资源的个性化管理[N].中国邮政报.2003年12月09日
    [200]吴卫国.打造现代个性化的教学流程管理[J].上海教育.2007年12月6日
    [201]Stephen P.Robbins.Mary Coulter.MANAGEMENT
    [202]Saffold G S·Culture traits,strength,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moving beyond“strong”cul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04):546-555
    [20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9
    [204]童扬华.大洋两岸的交流[J].田径.2001(11):4-6
    [205]李永波.中国羽毛球队可持续发展策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4
    [206]钟秉枢译.执教成功之道(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58
    [207]于秀.个性化教育之初的体育意义生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01):32-35
    [208]教育在线.个性化教育的跫音,你听到了么.
    [209]被遗忘的人的博客.个性的发展与个性化教育.2006-12-28 10:55:17
    [210]刘若冰.学分制与个性化成才教育[J].江苏高教.2003(03):130-131
    [211]刘继勇,邓敏.个性化教育: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J].江西社会科学.2001(05):129-131
    [212]李伯约.论个性化成才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02):1-4
    [213]柯力,王华,方向明.对构建大学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26-28
    [214]赵元吉.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的个性特征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6-58
    [215]尹丽颖,王莹.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及效果[J].教学与管理.2007(05):99
    [216]李杰凯,甘荔桔,回军.论运动文化的多样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04):7-11
    [217]尹鸿藻,毕华林.寻系能力学(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02
    [218]王国枫.主体性张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J].理论探讨.2005(04):28-30
    [219]黄丹森.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J].哲学动态.1990(02):36-39
    [220]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术研究.2006(12):74
    [221]佚 名.什么是的党的指导思想.http://www.shenmeshi,com/Social/Social 20070829173653.html.
    [222]温宇红,田麦久.高水平运动员个性化训练的理论阐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09
    [223]鲁飞.试论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体育科技.2007(03):63-66
    [224]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年:95-99
    [225]陈兰波,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的成长与培养[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6:107
    [226]杨桦,迟建.竞技体育制胜规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7
    [227]钟秉枢译.执教成功之道(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52
    [228]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2
    [229]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N]科学时报.2002-06-15报.2003(04):21-31
    [230]刘建和.现代运动训练:科学精神神昌科学精神昌大与人文精神弘扬并行不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4):21-31
    [231]宋继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竞技教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竞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721-725
    [232]阮来民.现代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
    [233]边一民.组织行为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384
    [234]张德,吴志明.组织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14-418
    [235]李海,张德.组织文化与组织有效性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03):79-82
    [236]俞继英,文红为.我国优秀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内容-以国家乒乓球、体操、射击队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6):12-15
    [237]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28
    [238]俞继英,文红为.我国优秀运动队组织文化的内容—以国家乒乓球、体操、射击队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6):12-15
    [239]王通讯.人才学新论[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95
    [240]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0
    [241]温宇红.高水平游泳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与组织方略[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7
    [24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01
    [243]仇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36-39
    [244]刘青,赵峻岭,易琳等.四川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7(10):18-31
    [245]李永波.中国羽毛球队可持续发展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02):1-4
    [246]仇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36-39
    [24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