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小额贷款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传统的金融机构总是将无法或难以提供担保的贫困人群排除在贷款服务或更广范围的金融服务之外,从而导致那些想改变生活窘况的贫穷者不得不寻求高利贷者的资金支持,并被迫忍受后者的盘剥。这类在经济上贫困但却有可能通过小额资金支持便能逐渐改变其困境的特殊群体,便是后来小额贷款业务所服务的对象,而发起小额贷款以帮助穷人脱贫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也因其在此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了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此后,小额贷款在全球,特别是亚非拉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尽管期间于2010年爆发的印度小额贷款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贷款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但它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小额贷款在全球的进一步发展之趋势。相反,各国通过对印度小额贷款危机的反思,正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使这种以反贫困、促发展为目的的小额贷款走上更为健康和稳定的发展之路。
     我国的小额贷款从1994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河北省易县成立了第一个小额贷款机构(“扶贫社”)开始算起,迄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在这20年中,小额贷款原有的公益色彩因商业化大潮的影响越来越弱,而原本被作为扶贫对象而备受呵护的小额贷款消费者,也渐渐失去了当初的地位,且在小额贷款经营者日益严重且明显的盲目逐利的驱使下,小额贷款消费者的诸多正当和合法权益都遭到了严重侵害。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对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保护不力是引发本次危机的重要原因,而金融危机对诸多行业、国家乃至全球发展的负面影响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此种影响在较短时间内绝对难以消除。在小额贷款这一特殊金融服务中,倘若不以之为鉴而继续漠视这些处于极度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被侵害的事实,则其对全球发展之影响或将更为巨大且深远。仅从国内角度而言,漠视或纵容对小额贷款消费者的侵害,一则不利于法治社会下的消费者权利之保护,二则不利于小额贷款行业的健康发展,三则不利于我国减少社会贫困、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公益目的之实现。
     但不论从国际或是国内层面,从政府或是社会、民间层面而言,对新兴起的、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小额贷款之消费者如何提供恰当的法律保护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此,本文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小额贷款及其消费者进行界定,并以此作为分析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在完成此种界定后,本文针对国内小额贷款发展现状,总结了目前该行业中存在的消费者保护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分析表明,导致我国小额贷款消费者诸多权益被侵害或无法获得充分保障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相关立法保护不足却是其中颇为关键的原因之一。据此,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出发,在分析了现有法律保护模式之不足的基础上,指出应为小额贷款消费者构建全新的“一般法”+“特别法”的法律保护模式,以弥补原有的对此类特殊消费者仅有一般法保护的弊端。其次,为使此种保护模式得到落实并能妥善解决国内存在的小额贷款消费者保护问题,本文先从制度层面入手,论述了应如何以特别法的形式保护小额贷款消费者包括知情权、反歧视权、便捷、透明交易权、拒绝催收妨害权等在内的特别权利。最后,本文从技术层面出发,结合之前所分析的小额贷款消费者保护相关问题及其成因,有针对性地且较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了应如何从立法、行政、司法、行业自律及社会力量的发挥等诸方面完善对小额贷款消费者的保护机制。
     本文在研究中综合采用了历史分析、经济分析、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等方法。这些方法的采用,使本文的论点和论据更具有可信性或说服力。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首次从法律角度厘清了小额贷款及其消费者的含义,并首次全面分析了国内存在的小额贷款消费者保护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总而言之,本文是学术界对小额贷款消费者这类特殊弱势群体予以法律保护的首次全面关注,愿其能为将来我国贫困主体的消费主权及接受公益服务的消费者权益之保护拉开序幕。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always reluctant to afford loans or evenother financial services to the poor who can not provide guarantees, which made thepoor who wanted to change the living conditions have to turn to the usurers forfinancial support, and endure their exploits. Such special groups, who are poor ineconomy but they could gradually change their plight if they can get small amounts ofmoney, are just the main target of microcredit or microfinance today. The famousperson, Muhammad Yunus, who initiated microcredit to help the poor out of poverty,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2006because of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 workof microcredit which later developed into microloan and then microfinance. Since then,this special financial servic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Although the Indian microloan crisis in2010hasaffec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loan in the world to some extent, but it doesnot reverse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microloan in the global. In contrast, manycountries though reflection on the Indian microloan crisis, are actively taking variousmeasures to make the microloan or even microfinance keep more healthy and stabledevelopment, so that they can achieve their purpose on anti-poverty and promotingdevelopment.
     In1994, China’s first microloan institution was established by the Rural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CAS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Yi County,Hebei Province. Since then, China’s microloan has gone through20years of history. Inthe past20years, the public interests in microloan have been degraded gradually dueto the impact of the commercial tide in this industry, while the microloan borrowers,who had been well cared of by the microloan institutions,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original positions. Moreover, driven by the strong and blind pursuit of profits, themicroloan operators have begun to infringe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consumer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aused by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hasshown that the lack of 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 is the important reasonfor the crisis. In the microloan, a special financial service, if we continue to ignore thefact consumers are infringed, another crisis in microloan would come and that would hurt the consumers and the microloan industry. In addition, it also would effect therealization of many public welfare purposes, such as reducing social poverty,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social stability, and so on.
     But wheth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the domestic, thegovernment or the non-government, it is really a new subject to research on how toprovide 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 for microloan consumers. Therefore, this paperneeds to define the microloan and its consumers first, and take them as the logical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relevant issues. After that,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of the domestic microlo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ina’s consumer protectionissues which currently exist in the microloan, and then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seproblems.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at microloanconsumers have been infringed, or unable to obtain adequate protection aremultifaceted, and one of the key reasons is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s quite inadequateto protect them. Hereb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inadequate legal protectionmode, this paper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points out we should build a new legalprotection mode including "general law" and "special law" to remedy the defects in theoriginal mode which only provides legal protection by general laws. Then, to makesuch new protection mode can be implemented and properly resolve the domesticmicroloan consumer protection issues, the paper expounds how to protect themicroloan consumers’ special rights by the special law. The special rights include theright to information, anti-discrimination right, convenient and transparent trading right,the right to refuse interference and infringement in collection, etc. Finally, according tothe aforementioned microloan consumer protection issues and their causes, the paper,from the technical perspective, elaborates how to improve the whole microloanconsumer protection mechanisms, consisting of the improvement in legislation,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judicial protection, self-discipline and the participation andplay of social forces.
     In the study, the author adopted man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analysis,economic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By using thesemethods, the arguments seem more credible or convincing. Furthermore,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paper are: first,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clarify the microloan and itsconsumer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second, it is also the first time to do such a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microloan consumer protection issues and put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suggestions in China. In short, this paper is the firsttime to pay legal attention to microloan consumers—a special vulnerable group in theacademic community, and what the author wants is just to attract more people to join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consumer rights of the poor and how to protect thoseconsumers who accept some certain services with public interests.
引文
1参见丁武民、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21页。
    2See M. Shahe Emran, Microfinance and Missing Markets,2007. http://ssrn.com/abstract=1001309.
    3参见何光辉、杨咸月:《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教训》,《经济科学》,2011年第4期,第108页。
    4参见李莉莉:《小额信贷正规化演变》,《银行家》,2006年第1期,第111-113页。
    5参见余侠:《我国银行结构变迁与小额信贷》,《浙江金融》,2009年第1期,第23-24页。
    6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7页。
    7参见刘庆:《我国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第1页。
    8参见朱群芳:《小额信贷的立法探讨》,《企业经济》,2011年第10期,第180页。
    9参见罗猛、刘沫茹:《统筹城乡金融背景下的农村小额信贷法律规制研究》,《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期,第110页。
    10参见马建霞:《少数民族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以普惠金融为视角》,《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第53-57页。
    11参见张正平、王麦秀:《小额信贷机构能兼顾服务穷人与财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吗?——来自国际小额信贷市场的统计证据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第98页。
    12参见杨盈:《两种小额贷款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5期,第47页。
    13参见陶永诚:《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小额信贷正规化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39-44页。
    14参见姜美善:《小额信贷:影响、持续性和推广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第1-7页。
    15参见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1-11页。
    16参见郑曙光:《小额贷款公司存设的法律价值与制度选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40-45页。
    17参见陈颖健:《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第84-88页。
    18参见汪彩华、刘哲:《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法律障碍及对策分析》,《前沿》,2011年第6期,第99-101页。
    19参见莉萨丁赛尔沃、罗伯特克斯特纳、安特乌安华莱斯:《网上银行与穷人》,帕特里克博尔顿、霍华德罗斯塔尔主编,徐晓萍等审译:《穷人的信贷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8-53页。
    20参见何广文:《对微型金融客户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资料来源于凤凰财经网:http://finance.ifeng.com/bank/special/2012wxjr/20120515/6462645.shtml,访问日期:2012年11月9日。
    21参见王利军、韩和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借款人权益保护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4-7页。
    22参见钱玉文著:《消费者权利变迁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2-30页。
    23参见董文军:《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第1-2页。
    24参见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1-9页。
    25参见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第35-45页。
    26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第60页。
    27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4-7页。
    28钱玉文、刘永宝:《消费者概念的法律解析——兼论我国<消法>第2条的修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41页。
    29孔令学:《论公私法视角下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限制——从<反洗钱法>颁行说起》,《济南金融》,2007年第4期,第20页。
    30刘晓星、杨悦:《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第108页。
    31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第29页。
    32See Oren Bar-Gill, Elizabeth Warren: Making Credit Saf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November,2008, p.103-107.
    33郑启福:《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3期,第47-51页。
    34郑启福:《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76-80页。
    35顾其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第91-94页。
    36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15页。
    37丁武民、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21页。
    38张平:《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5期,第51页。391997年,100多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小额贷款峰会,会议代表1000多个组织,包括联合国及非政府组织、多边发展机构和其他国际融资机构。会议通过了《小额贷款宣言和行动纲领》,要求各国在2005年前向7000多万户贫困人民提供小额贷款支持。见丁武民、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21-22页。
    40范香梅、彭建刚:《国际小额信贷模式运作机制比较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6期,第50页。
    41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页。
    42参见张平:《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5期,第51页。
    43参见闫新华:《基于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的政策取向》,《企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158页。
    44肖银伟:《中国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由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第108页。
    45张平:《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5期,第51页。
    46张平:《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5期,第51页。
    47这里的“中小企业”,是严格意义上的,不包括微型企业在内。除另有说明外,本文全文对该概念的使用都是从这一意义而言的,不再另作说明。
    48根据我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8号)之第一条,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必须坚持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化运作模式,由此可知,我国对小企业贷款的政策仍是坚持商业贷款模式,这并不符合小额贷款的扶贫性质。因此,其并不属于小额贷款之范畴。而以此类推,比小企业更为强大的中企业亦不会属于小额贷款之范畴。
    49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页。
    50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通常被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GNI为“grossnational Income”的缩写,即国民收入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51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页。
    52参见姜美善:《小额信贷:影响、持续性和推广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第1页。
    53这里的“小额商业贷款”,是广义上而言的,指与小额贷款相区别的、以营利为目的的额度较小的贷款活动。它包括小额消费性贷款与小额营业性贷款。而后者,即是狭义上的小额商业贷款。本文除另有说明外,全文采用广义上的概念。
    54丁武民、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21页。
    55参见穆罕默德·尤努斯:《危机时代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与反贫困——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第6页。
    56丁武民、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21页。
    57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17页。
    58参见周迟:《小额贷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5期,第48页。
    59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17页。
    60See Shelley Thompson, Simple Rules: th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2009Rwandan Microfinance Regulations,Syracu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merce, Spring,2011.
    61参见闫新华:《基于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的政策取向》,《企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158页。
    62小额贷款在诞生后的几十年里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但以印度的小额贷款规模最大,也最具影响力。印度的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甚至还发展成为了具有数十亿资产的上市公司。但由于其追求高额回报,最终使得小额贷款出现盲目扩张、过度放贷等问题。一些借款人因无力偿还高利率小额贷款而选择自杀,印度政府立即作出反应,于2010年10月颁布法案以为1700多万贫困妇女在还不起高利率小额贷款时提供法律保护。在政府官员和政客的劝导下,成千上万的小额贷款借款人停止偿还贷款,从而引发了小额贷款有史以来的首次最大危机。参见盛志君、牟晓伟:《印度小额贷款危机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特区经济》,2011年第7期,第99-100页;何光辉、杨咸月:《从印度危机反思小额贷款的高利率盈利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第107-109页。
    63See J. Wyatt Kendall,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o Encourage Participation byForeign and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rth 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March,2008.
    64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页。
    65参见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39-41页。
    66姜美善:《小额信贷:影响、持续性和推广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第2页。
    67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页。
    68参见王晓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5-76页。
    69第85/577/EEC号指令是1985年12月20日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制定的《关于在营业场所之外缔结合同的消费者保护的指令》;而第93/13/EEC号指令则是该理事会于1993年4月5日制定的《关于消费者合同中的不公平条款的指令》。上述指令均要求成员国将其转化为国内法律或法规予以切实遵守。
    70详见[英]尼格尔·G.福斯特(Nigel G. Foster)编、何志鹏等译:《欧盟立法(2005—2006)(第16版)》,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509、525页。
    71参见王晓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5页。
    72孙颖:《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99、331页。
    73参见钱玉文:《消费者概念的法律再界定》,《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第137页。
    74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75参见方福建:《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第137-138页;又见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4页。
    76参见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6页。
    77需注意的是,“营利”与“盈利”不同。“营利”强调主体是经营者,且其是通过经营行为而获利的;而“盈利”则不受此限:主体既可以是经营者,也可以是非经营者;主体既可以通过经营行为获利,也可以通过非经营行为获利。如非经营者在购买某商品后又以非经营行为的方式将该商品以略高于原价的价格转售给他人,此种行为即属于“盈利”而不属于“营利”行为。本文认为,消费者固然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但若以“盈利”为目的亦不妥当。因为一旦以“盈利”为目的仍可被纳入消费者之列,则非经营者在一段时期内以非经营方式多次、反复或持续“盈利”,其同“营利”将产生质的共性,如此则有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区分“经营者”与“消费者”并对后者加以特别保护的初衷。
    78参见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7页。
    79参见吴民许、杨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
    12期,第74页。
    80孔令学:《论公私权视角下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限制——从<反洗钱法>颁行说起》,《济南金融》,2007年第4期,第20页。
    81罗传钰:《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构建——兼议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的关系》,《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第109页。
    82参见廖凡:《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范围: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第100-101页。
    83参见罗传钰:《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构建——兼议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的关系》,《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第109页。
    84刘晓星、杨悦:《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第108页。
    85这里的“投资”并不包括生产或贸易等类的投资,而仅指通过诸如银行理财或买卖证券等金融手段以期获利的行为。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全文都采用此种界定。862000年,英国出台了该法。金融危机后,英国决定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全面改革。2012年,英国政府正式向议会提交《<2012年金融服务法>草案》,该草案对《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做了全面修订,包括对消费者的界定。本文与此相关的内容均以修订后的法案为依据。
    87罗传钰:《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构建——兼议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的关系》,《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第109页。
    88参见徐美茹:《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发展及启示》,《国际金融》,2011年第8期,第46页。
    89参见廖凡:《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范围: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第99-100页。
    90参见廖凡:《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范围: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第103页。
    91See Peter Cartwright,“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p.5.转引自何颖:《金融消费者刍议》,《金融法苑》,总第75期,2008年3月出版,第24页。
    92参见郭丹:《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32页。
    93参见吴民许、杨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
    12期,第74页。
    94参见王靖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及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福建金融》,2006年第3期,第7页。又见郭丹:《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36-38页。
    95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4条规定: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96对于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的法律地位,学术界存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其应属于非法人组织,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其属于自然人的特殊形式。本文认为,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并没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财产,其财产和责任都归属于其成员。所以,其不符合非法人组织的特征,而应为自然人的特殊形式。参见苏号朋:《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31-132页。
    97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之第46条的规定,在诉讼中,即便是有字号的个体工商户,也应以其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而该字号仅需在法律文书中注明即可。这表明,业主才是法律认可的责任主体。
    98穆罕默德·尤努斯:《危机时代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与反贫困——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第8页。
    99See Lucia Dalla Pellegrina, Microfinance and Investment: a Comparison with Bank and Informal Lending,2011.http://ideas.repec.org/a/eee/wdevel/v39y2011i6p882-897.html.
    100[法]热拉尔·卡:《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转引自郭丹:《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29页。
    101参见钱玉文:《消费者权力变迁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24页。
    102殷慧芬:《消费者破产立法模式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7页。
    103这种理论认为:一般而言,当一种要素(如资本)的禀赋相对于另一要素(如劳动力)变得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会诱导出使用更多资本和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变迁。这是因为,人们出于对利润的追求,通常会用相对更丰富(因而更便宜)的资源来替代更稀缺(因而更昂贵)的资源以降低成本。
    104参见[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月第
    1版,第3-22页。
    105参见穆罕默德·尤努斯:《危机时代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与反贫困——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北京大学
    108See Jennifer Bruno, Microfinance or Micro-Commercial Banking: the Great Recession’s Impact on Women’sAccess to Microcredit in the United States, Women's Rights Law Reporter, Fall,2012.
    109See Peer Smet, Microfinance and Its Discontents: Women in Debt in Bangladesh Lamia Karim, Polar: Political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2012.
    110参见杜晓山:《商业化、可持续小额信贷的新发展——德国、阿尔巴尼亚和乌克兰小额信贷的研讨和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第77页。
    111See James B. Greenbe, Microfinance Law,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Mali, Arizona Journal of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2013.
    112参见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页。
    113See Mehrsa Baradaran, How the Poor Got cut out of Banking, Emory Law Journal,2013.
    114目前我国坚持公益性发展的小额贷款机构正不断减少,其中占多数的非政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已从三百多家缩减到目前的一百多家,且其范围还在继续缩小。参见钱子昂:《当前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浙江金融》,2011年第8期,第76页。
    115杜晓山就认为,向小额贷款消费者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乃小额贷款的应有之义。他指出,小额贷款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标,向低收入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服
    务的一种特殊的贷款方式。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15页。
    116参见陶永诚:《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小额信贷正规化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41-42页。
    117如,某些小额贷款的格式合同中便声明:“请借款人认真阅读本合同全文,尤其是带有
    标记的条款。如有疑义,请及时提请贷款人予以说明。本合同一经签订,即视为各方理解并同意本合同全部条款。”这样的声明对那些目不识丁或文化知识极少的小额贷款消费者而言,无疑是具有侵害性的。
    118See Michael L. Starzec, the Legal History of Credit in Four Thousand Years (or Less), Loyola Consumer LawReview,2013.
    119参见方国旗、万仁新:《浅析“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经济师》,2010年第6期,第44页。
    120若按单利计算,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是一致的。所谓单利,是指仅以本金为基数计算利息,即不论计息期数多少,只用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生息。但若按复利计算,即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则实际利率不等于名义利率。例如,贷款本金为1万元,年利率为12%,若按单利计算,则一年后本利之和=1万×(1+12%)=11200元;而若按复利计算,如每月计息一次,则一年后本利之和=1万×(1+12%/12)
    12元=11268元,实际年利率则为(11268元-10000元)/10000×100%=12.68%。可见,采用复利计算,实际利率将大于名义利率。而且,根据数学原理推演可知,一年里贷款的计息次数越多,其实际利率就越高。参见张春红:《传统复利计算最多能使利率提高多少》,《北方经贸》,2013年第3期,第105、109页。
    121附加利率是指在分期偿还贷款方式下,银行按贷款总额和名义利率来计算收取利息。在附加利率方式下,虽然借款人可以利用的贷款逐期减少,但利息并未减少,故实际利率上升。例如,某人以分期付款方式借入20万元短期贷款,名义利率8%,付款方式为12个月等额还款。银行采取附加利率方式计算利息。在这里,借款人全年平均占有资金只有10万元(20万/2)而实际承担利息为20万元×8%=16000元,实际利率=20万×8%/10万=16%,是其贷款时名义利率的2倍。详见方国旗、万仁新:《浅析“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经济师》,2010年第6期,第45页。
    122See Heather L. Petrovich, Circumventing Stat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s: Tribal Immunity and InternetPayday Lending,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December,2012.
    123参见何文广:《对微型金融客户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资料来源于凤凰财经网:http://finance.ifeng.com/bank/special/2012wxjr/20120515/6462645.shtml,访问日期:2012年11月9日。
    124See Ben Friesen, Payday Came and with Fear: the Problem of A36Percent APR Cap on Payday Loans andSuggestions for Finding A regulatory Balance in Missouri’s Payday Lending Industry, UMKC Law Review,Summer,2013.
    125参见何光辉、杨咸月:《从印度危机反思小额贷款的高利率盈利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第83-84页。
    126参见姜美善:《小额信贷:影响、持续性和推广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第61页。
    127参见何光辉、杨咸月:《从印度危机反思小额贷款的高利率盈利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第84页。
    128See Regina Austin, Predatory Lending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redit: Preserving the Social Safety Net ofInformality in Small-Loan Transactions, American University Law Review, August,2004.
    129See Ed Mierzwinski, the Small-Loan Industry Preys on Low-Income Americans Who Often Have No Choicebut to Accept Their Outrageous Payment Terms. But This Big Business May Be Facing Trouble. Trial, September,2008.
    130See Alan M. White, Credit and Human Welfare: Lessons from Microcredit in Developing Nations, Washingtonand Lee Law Review, Spring,2012.
    See Ashley Becker,“Micro-Management”: Constitutional and Policy Concerns Arising from India’s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Bill,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Business, Spring2013.
    132参见何光辉、杨咸月:《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教训》,《经济科学》,2011年第4期,第113页。
    133何光辉、杨咸月:《从印度危机反思小额贷款的高利率盈利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第79、83页。
    134参见何光辉、杨咸月:《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教训》,《经济科学》,2011年第4期,第108-109页。
    136《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的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第157条第1款则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本章规定。”
    137《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7条规定:“消费者协会履行下列公益性职责:(七)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其第47条规定:“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38第46条规定:“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的,该部门应当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消费者。”
    139参见桑海波:《信用卡欠款遭催债公司“软暴力”》,《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11月19日。资料来源于和讯网:http://bank.hexun.com/2012-11-19/148096003.html,访问日期:2013年2月17日。
    140参见崔烨:《多家银行追债或存“武催”,追债公司最高提成50%》,《新闻晚报》,2012年11月27日。资料来源于中国经济网: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11/27/t20121127_23885630.shtml,访问日期:2013年2月25日。
    141See Steven B. Potter, Befriending Payday and Small Loan Businesses—A Smart Move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Banking Law Journal, July/August,2002.
    142张正平、王麦秀:《小额信贷机构能兼顾服务穷人与财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吗?——来自国际小额信贷市场的统计证据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第98页。
    143详见贾文斌:《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第45页。
    144详见王虹、戴蓬军、宋丹丹:《小额信贷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世界农业》,2012年第6期,第74页。
    145See Michelle Scholastica Paul, Bridging the Gap to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A Proposal for A Tax-ExemptMicrofinance Hybrid Entity,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Politics, Summer,2010.
    146参见钱玉文:《消费者权力变迁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19页。
    147See M. Wakilur Rahman,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Sector in China: How Faris Microfinance Regulations?2013. http://ssrn.com/abstract=1587950.
    148根据中新网财经频道2012年7月的统计,当时除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湖北、河南、新疆、西藏、贵州8个省外,在已经公布了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3个省份中,北京、上海、浙江包揽平均工资前三名。其中,北京月平均工资最高,为4672元/月,上海4331元/月排名第二,浙江3888元/月排名第三,而甘肃仅2742元/月排名垫底。详见《23省份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北京最高甘肃垫底》,资料来源于湖北网台:http://www.hbtv.com.cn/news/2012/0706/59758.shtml,访问日期:2013年10月29日。
    149详见《2012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说明》,资料来源于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6/08/content_20468045.htm,访问日期:2013年10月29日。
    150如,在此次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中,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款,即第2款规定:宾馆、商场、餐馆、银行、机场、车站、港口、影剧院等经营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对消费者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其第48条相应增加一款即第2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而这与《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其第37条第1款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51参见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著:《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26、129页。
    152参见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第87-88页。
    153参见董裕平、全先银等译:《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第1-675页。
    154钱玉文:《消费者权利变迁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40页。
    155钱玉文:《消费者权利变迁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35页。
    156参见何颖:《构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法学》,2011年第7期,第100-104页。
    157参见何颖:《构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法学》,2011年第7期,第103-104页。
    158参见何颖:《构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法学》,2011年第7期,第98-99页。
    159该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16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161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396(1999).
    162See Punitive Damages Standards Act,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www.alecexposed.org/w/images/5/57/0G6-Punitive_Damages_Standards_Act_Exposed.pdf,2014.2.26.
    163肯尼斯亚·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选编:《侵权法重述——纲要》,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270-271页。
    164参见伍兴红:《反歧视的理论依据及对策完善》,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第3-4页。
    165参见丁晓华:《论反歧视诉讼对公民平等权的保障》,《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2年第4期,第7页。
    166参见宋瑞兰:《论法律平等权及其价值》,《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53-54页。
    167曾东萍:《张千帆:反歧视是为了建设理性社会》,《同舟共进》,2010年第12期,第25页。
    168参见周拥平:《“理性社会——和谐社区”的初步探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0-111页。
    169参见伍兴红:《反歧视的理论依据及对策完善》,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第51-59页。
    170参见丁晓华:《论反歧视诉讼对公民平等权的保障》,《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2年第4期,第8页。
    171参见李成:《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60页。
    172参见廖娟:《中美两国反歧视立法和实践综述》,《新远见》,2010年第8期,第99页。
    173参见李成:《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59-60页。
    174参见李成:《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60页。
    175参见万静:《反歧视案近十年胜诉率仅38%》,《法制日报》,2012年6月9日,第006版。
    176参见廖娟:《美国反歧视立法和实践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前沿》,2011年第18期,第86-90页。
    177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赔偿损失;(七)赔礼道歉;(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178参见李永军、刘德志:《论英美法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57页。
    179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1条第1款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要求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
    180See Elisabeth Rhyne, Making Microfinance Transparent, ACCION Insight, No3,2002.http://www.accion.org/pubs.
    181如赵勇:《联手催债公司,再证银行霸王习气》,《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0月31日,资料来源于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1031/c159301-19447810.html,访问日期:2013年12月5日。又如:腾讯财经观察:《银行从霸王条款升级暴力催债》,2012年11月5日第716期,资料来源于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zt2012/cjgc/cuizhai.htm,访问日期:2013年12月5日。网上相关报道还有很多,此不一一列举。
    182据有关报道分析,这些民间催债公司的组织和讨债行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人员组成复杂:大多数为外来务工的青壮年男子,除了社会闲杂人员,也有不少是“两劳”释放人员。②管理手段既松散又紧密:大多数成员平时都是各忙各的,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但公司有固定的组织结构,一旦有催债任务可以很快把人都召集起来。③催债手段涉嫌非法:他们与债权人签订委托协议后,往往采取威吓、骚扰、长期盯梢、甚至
    183美国《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仅规范第三方催债而未将债权人催收纳入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第一,据当时的预计,如果法案包括了债权人,则很可能会得不到通过。第二,在该法案的国会听证会上,许多参与者认为保护应该首先针对第三方催账机构的活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管理金融机构比专门的催帐机构更容易,而进入催收行业的门槛是如此之低,以至于当时对那些公司所采取的措施很难对新入行的公司产生威慑力。第三,另一些人认为,金融机构已经受到很多的监管,而且那时的数据也表明更多的不满是针对第三方催账机构的。第四,还有观点认为,债权人面对自己的客户时,通常不大愿意通过侵略性的催收策略来损害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或在潜在客户中的声誉。参见罗伯特·M·亨特:《美国债务催收业的发展之路》,姜涛译,《银行家》,2007年第8期,第89页。
    184See 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15U.S.C.§1692d.
    185法律允许的例外情况包括:该法许可的为获得消费者地址信息而与第三人的沟通;有消费者事先明确的同意或有司法管辖权的法院的明确许可;或为了获得以后司法救济的合理必要。See Fair Debt CollectionPractices Act,15U.S.C.§1692c.
    186See 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15U.S.C.§1692c.
    187参见崔烨:《多家银行追债或存“武催”,追债公司最高提成50%》,《新闻晚报》,2012年11月27日。资料来源于中国经济网: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211/27/t20121127_23885630.shtml,访问日期:2013年12月11日。
    188《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第245条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89See 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15U.S.C.§1692k.
    190参见朱江华:《关于建立民事诉讼中律师费转付制度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7期,第247页。
    191徐莹:《律师费有限转付探讨——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4页。
    192该款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193该条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无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受托人超越权限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194何文广:《对微型金融客户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资料来源于凤凰财经网:http://finance.ifeng.com/bank/special/2012wxjr/20120515/6462645.shtml,访问日期:2012年11月9日。
    195周学东:《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动态及启示》,《中国金融》,2011年第11期,第17页。
    196参见徐美茹:《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发展及启示》,《国际金融》,2011年第8期,第45页。
    197参见刘一展:《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若干思路——基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经验》,《消费经济》,2011年第2期,第83-85页。
    198其中第四章中第3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落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其第32条又进一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采取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管这些规定中并无直白的对“知识获取权”的描述,但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第二章“消费者的权利”中已明确规定了消费者的此项权利,因此,上述政府及各部门的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中,自然应包括对“知识获取权”之保护。另外,该法第五章中第37条规定:“消费者协会履行下列公益性职责:(一)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199参见刘诗平、苏雪燕:《中国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正式成立》,资料来源于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jrzg/2012-11/20/content_2271586.htm,访问日期:2013年12月16日。
    200See Anita Bernstein, the Trouble with Regulating Microfinance, University of Hawaii Law Review, Winter,2013.
    201该条第1款规定:“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20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中第6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称“采取合理的方式”。
    203See Anne Fleming, the Borrower’s Tale: A History of Poor Debtors in Lochner Era New York City, Law andHistory Review, November,2012.
    204徐美茹:《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发展及启示》,《国际金融》,2011年第8期,第46页。
    205该法第56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206公安机关享有该职权的法律依据为我国《居民身份证法》第19条之规定:“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前两款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07该法第23条第3款规定:“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208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者请求,或者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信息。”
    209参见王怡:《从消费维权难现象看我国设立小额法庭的必要性》,《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36页。
    210参见王怡:《从消费维权难现象看我国设立小额法庭的必要性》,《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34-35页。
    211参见李丽:《专家呼吁:建立专门消费法庭》,《政府法制》,2009年第26期,第13页。
    212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章规定了“简易程序”,其中第162条规定了“小额诉讼”,因此,小额诉讼属于简易程序之范畴,其审限等方面仍应适用简易程序的有关规定。根据该法第161条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而据其第163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213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而其第55条又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可见,在诉讼的提起和诉讼参与中的意志方面,集体诉讼和公益诉讼都不具有个人诉讼那样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214参见王怡:《从消费维权难现象看我国设立小额法庭的必要性》,《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37页。
    215参见叶玉秋、朱狄敏:《消费法庭:便民性VS公信力》,《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第48-49页。
    216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8条第2款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可以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经济审判庭,庭设庭长、副庭长。”第23条第2款、第26条第2款及第30条第2款分别规定:“中级人民法院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根据需要可以设其他审判庭。”“高级人民法院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根据需要可以设其他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设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和其他需要设的审判庭。”
    217富消、郑铁峰:《小纠纷可上消费巡回法庭说理》,《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12月29日,第A03版。
    218See David E. Solan, How Consumer Bankruptcy Reforms can Helps Save Microfinance in India, Oreg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2011.
    219殷慧芬:《消费者破产制度研究》,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10月,第14页。
    220殷慧芬:《消费者破产立法模式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1页。
    221参见何乐:《欧美消费者破产制度比较及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第66页。
    222孟德花:《论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现代商业》,2013年第6期,第283页。
    223参见何乐:《欧美消费者破产制度比较及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第66页。
    224参见何乐:《欧美消费者破产制度比较及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第66-68页。
    225马继洲:《台湾<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评析及对大陆出台个人破产制度的展望》,《西部金融》,2011年第4期,第35页。
    226最高人民法院:《台修订<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债务人更生条件放宽,已尽力清偿法院即应裁定认可》,资料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网:http://www.court.gov.cn/spyw/sfgg/201209/t20120928_178517.htm,访问日期:2014年1月21日。
    227马继洲:《台湾<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评析及对大陆出台个人破产制度的展望》,《西部金融》,2011年第4期,第36页。
    228参见殷慧芬:《消费信用与消费者破产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6期,第206页。
    229马继洲:《台湾<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评析及对大陆出台个人破产制度的展望》,《西部金融》,2011年第4期,第35-36页。
    230参见谢艳霞:《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南方都市报》,2005年7月5日,资料来源于腾讯财经网:http://finance.qq.com/a/20050705/000382.htm,访问日期:2014年2月28日。
    231参见岳彩申、张晓东:《金融监管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的分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6-28页。
    232See Shelby Delivers Floor Statement on Consumer Protection Amendment,http://www.highbeam.com/doc/1G1-225608896.html. May6,2010.转引自:岳彩申、张晓东:《金融监管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的分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8页。
    233参见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77页。
    234如美国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便拥有制定规则、从事检查、实施罚款等惩戒措施的相应职权。
    235该指引第31条规定:“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按照预防为先、教育为主、依法维权、协调处置的原则,在深入研究国内外金融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良好实践,合理评估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总体战略和制度规范,持续完善和健全相关监管体系。”
    236See Eugenia Macchiavello, Microfinanc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 Multi-Faced Prism of Structures,Levels and Issues, NYU Journal of Law&Business, Fall,2012.
    237See Christopher L. Peterson,“Warning: Predatory Lender”—A Proposal for Candid Predatory Small LoanOrdinances,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Spring2012.
    238See Lamar Dowling, the Indian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Bill of2011:Microfinance Beginnings and Crisis and How the Indian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Protect its People, InternationalLawyer, Winter,2011.
    239参见张正平、何广文、梁毅菲:《微型金融机构社会绩效研究进展述评》,《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期,第141页。
    240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某支行诉被告曹某等小额借款合同案,资料来源于人民法院网:
    244资料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网:http://www.court.gov.cn/spyw/mssp/201203/t20120331_175555.htm,访问日期:2014年1月20日。
    245参见马强:《美国小额法庭制度与借鉴》,《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5期,第103-104页。
    246See Peter A. Holland, The One Hundred Billion Dollar Problem in Small Claims Court: Robo-Signing and Lackof Proof in Debt Buyer Cases, Journal Of Business&Technology Law, Vol.6No.2,2011.pp.261-272.
    247Se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Repairing A Broken System: Protecting Consumers In Debt Collection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July,2010, http://www.ftc.gov/os/2010/07/debtcollectionreport.pdf.
    248See Cara S. Forster, The SEEP Network,“Codes of Conduct and the Role of Microfinance Associations inClient Protection”,2012. http://www.seepnetwork.org/filebin/pdf/melissa/Codes_of_Conduct_web_en.pdf.
    249资料来源于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网站:http://www.chinamfi.net/pub/LIT_6.asp,访问日期:2014年2月5日。
    250参见张晶:《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8191亿元》,资料来源于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4-01-27/content_11118058.html,访问日期:2014年2月6日。
    251See U.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he State of Global Microfinance: How Public and Private Funds CanEffectively Promote Financial Inclusion For All, P.2.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10.
    252参见吴景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版,第95页。
    [1]丁武民、周兆立,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21页。
    [2]何光辉、杨咸月,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及教训,经济科学,2011年第4期,第108-109、113页。
    [3]李莉莉,小额信贷正规化演变,银行家,2006年第1期,第111-113页。
    [4]余侠,我国银行结构变迁与小额信贷,浙江金融,2009年第1期,第23-24页。
    [5]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挑战与前景,中国金融,2012年第11期,第35、37页。
    [6]刘庆,我国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第1页。
    [7]朱群芳,小额信贷的立法探讨,企业经济,2011年第10期,第180页。
    [8]张正平、王麦秀,小额信贷机构能兼顾服务穷人与财务可持续的双重目标吗?——来自国际小额信贷市场的统计证据及其启示,农业经济问题,2012年第1期,第98页。
    [9]杨盈,两种小额贷款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5期,第47页。
    [10]陶永诚,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小额信贷正规化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39-44页。
    [11]姜美善,小额信贷:影响、持续性和推广研究,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第1-7、61页。
    [12]贾峤,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博士论文,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第1-11、15、17、39-41页。
    [13]郑曙光,小额贷款公司存设的法律价值与制度选择,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40-45页。
    [14]陈颖健,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第84-88页。
    [15]汪彩华、刘哲,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法律障碍及对策分析,前沿,2011年第6期,第99-101页。
    [16]莉萨丁赛尔沃、罗伯特克斯特纳、安特乌安华莱斯,网上银行与穷人,帕特里克博尔顿、霍华德罗斯塔尔主编,徐晓萍等审译,穷人的信贷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第38-53页。
    [17]何广文,对微型金融客户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重视,http://finance.ifeng.com/bank/special/2012wxjr/20120515/6462645.shtml
    [18]王利军、韩和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借款人权益保护研究,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4-7页。
    [19]钱玉文,消费者权利变迁的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19、22-30、35、40页。
    [20]董文军,平等视野中的消费者权利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第1-2页。
    [21]王勤,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金融监管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大学,2010年,第1-9、77页。
    [22]李沛,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第29、35-45、87-88页。
    [23]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第60页。
    [24]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4-7页。
    [25]钱玉文、刘永宝,消费者概念的法律解析——兼论我国《消法》第2条的修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41页。
    [26]孔令学,论公私法视角下的金融消费者权利保护与限制——从《反洗钱法》颁行说起,济南金融,2007年第4期,第20页。
    [27]刘晓星、杨悦,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6期,第108页。
    [28]郑启福,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3期,第47-51页。
    [29]郑启福,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76-80页。
    [30]顾其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4期,第91-94页。
    [31]张平,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5期,第51页。
    [32]范香梅、彭建刚,国际小额信贷模式运作机制比较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6期,第50页。
    [33]闫新华,基于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小额信贷的政策取向,企业经济,2009年第4期,第158页。
    [34]肖银伟,中国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探析——由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引发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第108页。
    [35]穆罕默德·尤努斯,危机时代的小额信贷、社会企业与反贫困——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第6-8页。
    [36]周迟,小额贷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5期,第48页。
    [37]盛志君、牟晓伟,印度小额贷款危机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特区经济,2011年第7期,第99-100页。
    [38]何光辉、杨咸月,从印度危机反思小额贷款的高利率盈利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9期,第79、83-84、107-109页。
    [39]王晓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5-76页。
    [40][英]尼格尔·G.福斯特(Nigel G. Foster),欧盟立法(2005—2006)(第16版),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509、525页。
    [41]孙颖,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99、331页。
    [42]钱玉文,消费者概念的法律再界定,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第137页。
    [43]方福建,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第137-138页。
    [44]吴民许、杨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中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10年第12期,第74页。
    [45]罗传钰,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的构建——兼议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投资者的关系,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第109页。
    [46]廖凡,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和范围:一个比较法的视角,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4期,第99-101、103页。
    [47]徐美茹,国外金融消费者保护发展及启示,国际金融,2011年第8期,第45-46页。
    [48]何颖,金融消费者刍议,金融法苑,2008年总第75期,第24页。
    [49]郭丹,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第29、32、36-38页。
    [50]王靖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及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福建金融,2006年第3期,第7页。
    [51][法]热拉尔·卡,消费者权益保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页。
    [52]殷慧芬,消费者破产立法模式比较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81、87页。
    [53][日]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译,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3-22页。
    [54]杜晓山,商业化、可持续小额信贷的新发展——德国、阿尔巴尼亚和乌克兰小额信贷的研讨和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0期,第77页。
    [55]钱子昂,当前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浙江金融,2011年第8期,第76页。
    [56]马建霞,少数民族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以普惠金融为视角,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第53-57页。
    [57]方国旗、万仁新,浅析“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计算,经济师,2010年第6期,第44-45页。
    [58]张春红,传统复利计算最多能使利率提高多少,北方经贸,2013年第3期,第105、109页。
    [59]桑海波,信用卡欠款遭催债公司“软暴力”,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11月19日。
    [60]崔烨,多家银行追债或存“武催”,追债公司最高提成50%,新闻晚报,2012年11月27日。
    [61]贾文斌,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第45页。
    [62]王虹、戴蓬军、宋丹丹,小额信贷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世界农业,2012年第6期,第74页。
    [63]23省份2011年平均工资排行,北京最高甘肃垫底http://www.hbtv.com.cn/news/2012/0706/59758.shtml
    [64]2012年度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说明,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6/08/content_20468045.htm
    [65]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26、129页。
    [66]董裕平、全先银,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675页。
    [67]何颖,构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机构说明义务规则,法学,2011年第7期,第98-104页。
    [68]肯尼斯亚·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侵权法重述——纲要,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70-271页。
    [69]伍兴红,反歧视的理论依据及对策完善,硕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第3-4、51-59页。
    [70]丁晓华,论反歧视诉讼对公民平等权的保障,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2年第4期,第7-8页。
    [71]宋瑞兰,论法律平等权及其价值,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53-54页。
    [72]曾东萍,张千帆:反歧视是为了建设理性社会,同舟共进,2010年第12期,第25页。
    [73]周拥平,“理性社会——和谐社区”的初步探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10-111页。
    [74]李成,平等权的司法保护——基于116件反歧视诉讼裁判文书的评析与总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59-60页。
    [75]万静,反歧视案近十年胜诉率仅38%,法制日报,2012年6月9日。
    [76]廖娟,美国反歧视立法和实践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前沿,2011年第18期,第86-90、99页。
    [77]李永军、刘德志,论英美法名义上的损害赔偿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57页。
    [78]赵勇,联手催债公司,再证银行霸王习气,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0月31日。
    [79]腾讯财经观察,银行从霸王条款升级暴力催债,2012年11月5日。
    [80]罗伯特·M·亨特,美国债务催收业的发展之路,银行家,2007年第8期,第89页。
    [81]朱江华,关于建立民事诉讼中律师费转付制度的思考,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7期,第247页。
    [82]徐莹,律师费有限转付探讨——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94页。
    [83]周学东,国际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改革动态及启示,中国金融,2011年第11期,第17页。
    [84]刘一展,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若干思路——基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的经验,消费经济,2011年第2期,第83-85页。
    [85]刘诗平、苏雪燕,中国银监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正式成立,http://www.gov.cn/jrzg/2012-11/20/content_2271586.htm
    [86]王怡,从消费维权难现象看我国设立小额法庭的必要性,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第34-37页。
    [87]李丽,专家呼吁:建立专门消费法庭,政府法制,2009年第26期,第13页。
    [88]叶玉秋、朱狄敏,消费法庭:便民性VS公信力,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第48-49页。
    [89]富消、郑铁峰,小纠纷可上消费巡回法庭说理,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12月29日。
    [90]殷慧芬,消费者破产制度研究,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10月,第14页。
    [91]何乐,欧美消费者破产制度比较及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6期,第66-68页。
    [92]孟德花,论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现代商业,2013年第6期,第283页。
    [93]马继洲,台湾《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评析及对大陆出台个人破产制度的展望,西部金融,2011年第4期,第35-36页。
    [94]台修订《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债务人更生条件放宽,已尽力清偿法院即应裁定认可, http://www.court.gov.cn/spyw/sfgg/201209/t20120928_178517.htm
    [95]殷慧芬,消费信用与消费者破产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6期,第206页。
    [96]谢艳霞,个人征信系统全国联网,南方都市报,2005年7月5日。
    [97]岳彩申、张晓东,金融监管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的分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26-28页。
    [98]张正平、何广文、梁毅菲,微型金融机构社会绩效研究进展述评,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期,第141页。
    [99]马强,美国小额法庭制度与借鉴,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5期,第103-104页。
    [100]张晶,2013年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8191亿元,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4-01-27/content_11118058.html.
    [101]吴景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95页。
    [102] M.马尔霍特拉、扬尼陈、A.克里斯库奥洛、樊启淼、I.I.哈梅尔、Y.萨夫琴科,扩展融资渠道——适合微型及中小型企业的范例及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03]孔曙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第1版。
    [104]戴维·G·爱泼斯坦、史蒂夫·H·尼尔克斯,消费者保护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05]王振民、吴革,消费者权益保护及产品责任指导案例与审判依据,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1版。
    [10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理解与适用(第二次修订增补版),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07]戎素云,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08]夏少敏,消费信用法新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09]李永军,民事权利体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版。
    [110]邱雪梅,民事责任体系重构,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11]李闫哲,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博士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12]谢海,欧盟消费者保护政策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应对欧盟绿色消费壁垒的策略,博士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113]张世春,印度小额信贷危机以及对中国的警示,亚太经济,2011年第4期。
    [114]祝淼,柬埔寨小额信贷发展探究,亚太经济,2011年第5期。
    [115]刁莉、黄孝武、程承坪,拉美地区小额信贷覆盖深度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10期。
    [116]李东荣,拉美小额信贷监管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117]石晶、李卿语,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对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启示,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2期。
    [118]张扬,从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成功模式解析我国小额信贷的困境,商业研究,2009年第9期。
    [119]李建英、王宜凡,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及其启示,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1期。
    [120]向宇,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21]宋秀玲,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国际经验分析,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9期。
    [122]罗猛、刘沫茹,统筹城乡金融背景下的农村小额信贷法律规制研究,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期。
    [123]黄革、戴鸿广、邢增艺,小额贷款技术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金融,2010年第9期。
    [1] M. Shahe Emran,“Microfinance and Missing Markets”,2007.http://ssrn.com/abstract=1001309.
    [2] Oren Bar-Gill, Elizabeth Warren:“Making Credit Safer”, University ofPennsylvania Law Review, November,2008.
    [3] Shelley Thompson, Simple Rules:“the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2009RwandanMicrofinance Regulations”, Syracu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merce,Spring,2011.
    [4] J. Wyatt Kendall,“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oEncourage Participation by Foreign and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orthCarolina Banking Institute, March,2008.
    [5] Peter Cartwright,“Consumer Protec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Kluwer LawInternational,1999.
    [6] Lucia Dalla Pellegrina,“Microfinance and Investment: a Comparison with Bankand Informal Lending”,2011.http://ideas.repec.org/a/eee/wdevel/v39y2011i6p882-897.html.
    [7] David E. Solan,“How Consumer Bankruptcy Reforms can Helps SaveMicrofinance in India”, Oreg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Law,2011.
    [8] Jennifer Bruno,“Microfinance or Micro-Commercial Banking: the GreatRecession’s Impact on Women’s Access to Microcredit in the United States”, Women'sRights Law Reporter, Fall,2012.
    [9] Peer Smet,“Microfinance and Its Discontents: Women in Debt in BangladeshLamia Karim”, Polar: Political and Legal Anthropology Review,2012.
    [10] James B. Greenbe,“Microfinance Law, and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Mali”,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2013.
    [11] Mehrsa Baradaran,“How the Poor Got cut out of Banking”, Emory Law Journal,2013.
    [12] Michael L. Starzec,“the Legal History of Credit in Four Thousand Years (orLess)”, Loyola Consumer Law Review,2013.
    [13] Heather L. Petrovich,“Circumventing Stat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s: TribalImmunity and Internet Payday Lending”,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December,2012.
    [14] Ben Friesen,“Payday Came and with Fear: the Problem of A36Percent APR Capon Payday Loans and Suggestions for Finding A regulatory Balance in Missouri’sPayday Lending Industry”, UMKC Law Review, Summer,2013.
    [15] Regina Austin,“Predatory Lending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redit: Preservingthe Social Safety Net of Informality in Small-Loan Transactions”, AmericanUniversity Law Review, August,2004.
    [16] Ed Mierzwinski,“the Small-Loan Industry Preys on Low-Income Americans WhoOften Have No Choice but to Accept Their Outrageous Payment Terms. But This BigBusiness May Be Facing Trouble”, Trial, September,2008.
    [17] Alan M. White,“Credit and Human Welfare: Lessons from Microcredit inDeveloping Nations”,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Spring,2012.
    [18] Ashley Becker,“Micro-Management: Constitutional and Policy Concerns Arisingfrom India’s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 Bill”,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Business, Spring2013.
    [19] Steven B. Potter,“Befriending Payday and Small Loan Businesses—A SmartMove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 Banking Law Journal, July/August,2002.
    [20] Michelle Scholastica Paul,“Bridging the Gap to 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AProposal for A Tax-Exempt Microfinance Hybrid Entity”, New York University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Law&Politics, Summer,2010.
    [21] M. Wakilur Rahman,“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Sector in China: How Far is Microfinance Regulations?”,2013.http://ssrn.com/abstract=1587950.
    [22] Black’s Law Dictionary,1999.
    [23] Punitive Damages Standards Act,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www.alecexposed.org/w/images/5/57/0G6-Punitive_Damages_Standards_Act_Exposed.pdf,2014.2.26.
    [24] Elisabeth Rhyne,“Making Microfinance Transparent”, ACCION Insight, No3,2002. http://www.accion.org/pubs.
    [25] 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
    [26] Anita Bernstein,“the Trouble with Regulating Microfinance”, University ofHawaii Law Review, Winter,2013.
    [27] Anne Fleming, the Borrower’s Tale: A History of Poor Debtors in Lochner EraNew York City”, Law and History Review, November,2012.
    [28] Roy Mersland,“Performance and Trade-Offs in Microfinance Organizations-DoesOwnership Matter?”,2007. http://ssrn.com/abstract=970513.
    [29] Eugenia Macchiavello,“Microfinanc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 Multi-FacedPrism of Structures, Levels and Issues”, NYU Journal of Law&Business, Fall,2012.
    [30] Christopher L. Peterson,“Warning: Predatory Lender—A Proposal for CandidPredatory Small Loan Ordinances”, Wa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 Spring2012.
    [31] Lamar Dowling,“the Indian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andRegulation) Bill of2011: Microfinance Beginnings and Crisis and How the IndianGovernment is Trying to Protect its People”, International Lawyer, Winter,2011.Court: Robo-Signing and Lack of Proof in Debt Buyer Cases”, Journal Of Business&Technology Law, Vol.6No.2,2011.
    [33]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Repairing A Broken System: Protecting Consumers InDebt Collection Litigation And Arbitration, July,2010,http://www.ftc.gov/os/2010/07/debtcollectionreport.pdf.
    [34] Cara S. Forster, The SEEP Network,“Codes of Conduct and the Role ofMicrofinance Associations in Client Protection”,2012.http://www.seepnetwork.org/filebin/pdf/melissa/Codes_of_Conduct_web_en.pdf.
    [35] Shelby,“Delivers Floor Statement on Consumer Protection Amendment”,http://www.highbeam.com/doc/1G1-225608896.html. May6,2010.
    [36] U.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he State of Global Microfinance: How Public andPrivate Funds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Financial Inclusion For All, P.2. 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10.
    [37] Richard A. Lord, Williston on Contracts, Forth Edition,2012.
    [38] John A. Spanogle, Ralph J. Rohner, Dee Pridgen, Jeff Sovern, ConsumerLaw-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2007.
    [39] Jonathon Sheldon, Carolyn L. Carter, Chi Chi Wu, Collection Actions: DefendingConsumers and Their Assets, Second Edition,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2011.
    [40] Jonathon Sheldon, Carolyn L. Carter, Chi Chi Wu, Collection Actions: DefendingConsumers and Their Assets,2012Supplement,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2012.
    [41] Carolyn L. Carter, Andrew G. Pizor, Jonathon Sheldon, Consumer CreditRegulation, First Edition,,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2012.
    [42] Deanne Loonin, Surviving Debt, National Consumer Law Center,2010.
    [43] Elizabeth Warren,“The Over-consumption Myth and other Tales of Economics,Law, and Morality”,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Quarterly, Winter,2004.
    [44] Jennifer A. Meyer,“Let the Buyer Beware: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surance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in China”, Fordham Law Review, May,1994.
    [45] Mark Williams,“Foreign Business and Consumer Rights: A Survey of ConsumerProtection Law in China”, UCLA Pacific Basin Law Journal, Spring,2001.
    [46] A. Brooke Overby,“Consumer Protection in China after Accession to the WTO”,Syracu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merce, Spring,2006.
    [47]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onsumer Response: A Snapshot ofComplaints Received”, June19,2012.
    [48]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onsumer Response Annual Report(July21-December31,2011)”, March31,2012.
    [49]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Annual Report of the Consumer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Pursuant to Section1017(e)(4) of the Dodd-Frank Act”,July2012.
    [50]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Private Student Loans”, August29,2012.
    [51]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Fair Debt Collection Practices Act CFPBAnnual Report2013.
    [52]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The Structure and Practices of the Debt BuyingIndustry,January2013.
    [53] Peter A. Holland,“Defending Junk-Debt-Buyer Lawsuits”, Clearinghouse ReviewJournal of Poverty Law and Policy, Volume46, May–June2012.
    [54] Brian Wolfman,“FTC: It's Illegal to Collect A Debt by Threatening that theDebtors will Lose Their Kids if They Don't Pay up”,2013.http://pubcit.typepad.com/clpblog/2013/02/ftc-its-illegal-to-collect-a-debt-by-threatening-that-the-debtors-will-lose-their-kids-if-they-dont-.html.
    [55] Jeff Sovern,“Identity Fraud Continues to Increase”,2013.http://pubcit.typepad.com/clpblog/2013/02/identity-fraud-continues-to-increase.html.
    [56] Brian Wolfman,“View60Minutes Report on the FTC's Study of the Error-ProneCredit Reporting Industry”,2013.http://pubcit.typepad.com/clpblog/2013/02/view-60-minutes-report-on-the-ftcs-study-of-the-error-prone-credit-reporting-industry.html.
    [57] Pamela Das,“Avoiding a Subprime-Like Crises in Microfinance: Lessons fromthe Mexican and Bolivian Experience”, Law&Business Review of the Americas, Fall,2009.
    [58] Sarah B. Lawsky,“Money for Nothing: Charitable Deductions for MicrofinanceLenders”, SMU Law Review, Fall,2008.
    [59] Steven L. Schwarcz,“Disintermediating Avarice: A Legal Framework forCommercially Sustainabl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Law Review,2011.
    [60] Toni Williams,“Requiem for Microcredit? the Demise of a Romantic Ideal”,Banking&Finance Law Review, February,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