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婚姻价值变革:山河乡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山河乡为个案,以离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离婚现象的研究来揭示和理解转型期农村社会中的婚姻价值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体制转型与社会变迁加剧背景下,农村社会中的离婚现象不断涌现,并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离婚现象不断涌现呢?从外部来看,国家法律制度从严到宽和村庄社会结构性力量的削弱,以及村庄社会舆论的逐步消解,为离婚现象的涌现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从内部来看,婚姻自由权利意识崛起和当事人对婚姻幸福追求,催化了离婚现象的形成,从而导致离婚现象的不断出现。
     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对离婚现象进行论述:一是从走向自由的婚姻形式视角切入并分析影响婚姻的外部因素变迁。在择偶变迁上主要阐述“包办型”择偶,“双向型”择偶以及“自主型”择偶的演变;在婚姻仪式变迁上主要阐述繁琐和庄严的婚姻仪式逐步瓦解,而简单快捷和象征性的婚姻仪式逐步形成;在婚姻制度变迁上主要阐述婚姻政策从严从紧逐步向从宽松转变;在婚姻行为变迁上主要阐述人们在结婚行为和离婚行为上的变化等,揭示婚姻外部因素变迁对离婚现象出现的影响。二是从维系婚姻稳定的纽带层面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变化对离婚的影响。主要分析物质要素、情感要素、家庭要素和国家与社会要素在传统婚姻和自主浪漫型婚姻维系中的作用,以及在市场经济全面渗透下传统婚姻瓦解与自主浪漫型婚姻形成过程中这些要素之间的变化,从而揭示婚姻内涵的变化。三是从婚姻的内涵上分析婚姻的价值及其变迁对离婚的影响。主要分析婚姻的功能从“双系抚育”向“个体性生活体验”转变,致使婚姻的目的和婚姻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传统婚姻逐步瓦解和自主浪漫型婚姻的形成,人们的本体性价值逐步削弱和社会性价值逐步增强。于是,人们追求个体性生活体验和生活享受的欲望逐步增强,从而使婚姻成为追求个人幸福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在婚姻传统伦理逐步被消解和婚姻的责任与义务逐步弱化趋势下,人们更加注重对当下幸福生活的享受和体验,更加注重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出现了婚姻的伦理性危机。因此,当人们的婚姻陷入困境后,离婚便成为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选择,从而导致了婚姻的价值变革。
     因此,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人们在追求婚姻自由的过程中出现了婚姻形式自由和婚姻内涵自由的错位,在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下,使维系婚姻稳定的纽带发生了变化,致使婚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从而导致了离婚现象不断的涌现,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嵌入到本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之中的婚姻价值变革。
This is a case study on divorce in Shanhe Town, for the purpose to describe and comprehend the revolution of the marriage value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in rural China.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ountry is experiencing enormous syste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divorce occurs with an increasing rate in rural community, and becomes a hot topic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owever, w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phenomenon? For one thing, the transition of national laws' changing to a strict system from a relatively loose one, coupled with the weakening of social structural forces and the public opinion, provide an ideal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of marriage rights and clients'pursuing for a happy marriage life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divorce, leading to divorce with higher frequency.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divorce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1)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s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that might affect marri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riage freedom,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s of such changes and the appearance of divorce. Specifically, transformations on mate selection which changes from "arranged marriage" to "bidirectional selection" and "independent decision by oneself; transmits on ceremony in which the cumbersome and solemn ceremony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a simple, quick and symbolic one; changes on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to a loose system from a more severe one; and changes in marriage behaviors, especially on marriage and divorce.(2) The influences of those changes on divor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riage stability maintain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s of factors such as material, emotional, family, national and social elements in the maintainanc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independent-romantic marriage. It also points out changes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system disrupting and a new one formulat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economy fully penetration, and finally reveals the changes of marriage connotation.(3) Analysis on function of marriage and its transformation on divorce considering the connotation of marriage, mainly focus on the transmit from "double lineage parenting" to"individual experience", leading to fundamental changes of purpose and meaning of marriage, and resulting in increasing collapse of traditional marriage and formulation of independent-romantic marriage, and coupled with true value weakening and social value increasing. In this way, people's desire for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enjoying one's life are enhanced, even made marriage a tool to realize individual happiness. Meanwhile, traditional ethics of marriage is reduced step by step, coupled with the weakening of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enable peopl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esent enjoyment and value at social levels, finally lead to the ethical crisis of marriage. Therefore, when entrapped into dilemma, people will easily make a decision to divorce and then pursuit for a better future life. In this way, a reform in value of marriage occurs.
     In the end, this paper makes a basic conclusion:obvious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of marriage exists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a free marriage, and changes occur in factors that used to maintain a stable marriage while the market economy penetrating increasingly, leading to instability of marriage. For a further step, resulting in high divorce rate. However, it is a reformation of value of marriage which has deeply embedded into the fundamental and social value in essence.
引文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③ 本体性价值是关注有限生命于无限意义层面的价值,即关于人的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的价值,是使人安身立命的价值。有了对本体性价值的追求,人们的生活才有了纲,纲举目张,生活其他方面的价值才会有目标。而社会性价值是指人与人交往层面,在“在乎他人评价”的层面,以及在“不服气”的层面产生的关于人的行为的意义。本体性价值主要是指个人内在体验的价值,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感受,是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是一种宗教般的情感。而社会性价值主要是个人对他人评价的感受,是从人与人的交往与关系中产生的。参见贺雪峰著,《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6—118页。
    ① 朱丽娟、钱大军;《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新中国离婚自由规定的变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
    ② 郝秀辉、王月萍;《离婚自由的思考与辨析》,《理论界》,2005年第5期。
    ③ 陈鹿林:《论离婚自由的限度——兼论我国离婚制度的完善》,《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3期。
    ① 夏吟兰:《离婚衡平机制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 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 薛素珍、王友竹、王莉娟、徐安琪、杨善华:《离婚问题今析》,《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② 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3—260页。
    ③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80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0—92页。
    ④ 潘允康:《离婚现象的理性思考——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为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① 苗剑新:《喀什棉纺厂婚姻家庭问题调查》,载于《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
    ② 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① Lewis,R.A.& GB.Spanier 1979, "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In W.R.Burr(ed.),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Family. New York:Free Press.
    ② Booth,A.& L-White 1980, "Thinking about Divor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③ 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4-244页。
    ④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指标”,《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⑤ 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74-244页。
    ⑥ 徐安琪:《两性婚姻感受差异的实证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1期。
    ⑦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青年研究》,2004年第10朗。
    ① 卢淑华、文国锋:《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2期。
    ② 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1-94页。
    ③ 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④ 蔡禾:《工业化与离婚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年第1期。
    ① 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99-204页。
    ② 苏玫瑰、张必春:《转型加速期门当户对婚姻的错位与危机——阶层封闭视角下离婚率上升的新解释》,《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
    ③ 李迎生:《现代社会中的离婚问题:成因与影响》,《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④ 万志红:《离婚率上升原因及对策探讨》,《云南法学》,1998年第2期。
    ⑤ 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3—260页。
    ⑥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80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8—113页。
    ⑦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指标》,《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⑧ 付红梅、李湘妹:《当代中国的离婚态势分析和婚姻展望》,《西北人口》,2008年第2期。
    ⑨ 金一虹:《当今我国家庭稳定性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学海》,1994年第2期。
    ⑩ 俞旭红:《心理冲突与婚姻家庭危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5期。
    ② 李迎生:《现代社会中的离婚问题:成因与影响》,《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尚会鹏、何祥武:《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个案》,《青年研究》,2000年第12期。
    ②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新世纪北京离婚个案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① 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人口与经济》,1998年3期。
    ② 徐安琪:《青年夫妇离婚增多原因析》,《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1期。
    ③ 转引自唐灿:《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年,31页。
    ④ 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⑤ 张敏杰:《离婚:中国和美国的比较》,《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
    ⑥ 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① 袁志广:《维吾尔婚俗中的离婚现象及其原因探析——来自‘田野’的报告与思考》,《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② 徐安琪、茆永福:《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高离婚率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2期。
    ③ 关于“华中乡土派”这一称呼最初由应星2005年在《社会学研究》杂志第1期上发表的论文“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和村庄政治》为例”中提出。此后,赵旭东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第3期上发表的论文“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以及2009年在《社会科学》杂志第2期上发表的论文“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中有相应的称呼和善意的批评。当然,学术界也有不少人将以贺雪峰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称为“华中村治研究”或“华中学派”等。本文用“华中乡土派”这一称呼其目的是将它与国内其他学者关于婚姻家庭研究区分开来,并于梳理和理解。
    ① 贺雪峰:《私人生活与乡村治理研究》,《读书》,2006年第11期。
    ② 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① 转引自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以赣、鄂两个乡镇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第15页。
    ② 吕德文:《渐行渐远的乡土社会》,《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期5期。
    ③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④ 杨华:《传统村落生活中的伦理—基于湘南宗族性村落的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⑤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6-124页。
    ⑥ 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⑦ 刘燕舞:《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①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6—118页。
    ② 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④ 王德福:《养老倒逼婚姻:理解当前农村早婚现象的一个视角》,《南方人口》,2012年第2期。
    ⑤ 宋丽娜:《从彩礼的层次看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性》,《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①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②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③ 李元珍:《老人再婚与代价关系变迁——湖北省老人再婚现象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④ 陈锋:《依附性支配: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种解释框架——基于辽东地区幸福村的实地调查》,《西北人口》,2011年1期。
    ⑤ 陈讯:《候权与赠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转变的——基于鄂中T镇婆媳关系演变历程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
    ⑥ 陈讯:《妇女当家:对农村家庭分工与分权的再认识——基于五省一市的6个村庄调查》,《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
    ① 龚为纲;《20世纪晚期的中国农村分家模式变动》,《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② 刘燕舞:《农村夫妻关系与家庭结构变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 杨华:《“传宗接代”农民生活意义的一项基本命题——以湘南宗族性村落“纯女户”为表述对象》,《古今农业》,2010年第2期。
    ④ 王会、杨华:《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 王会、杨华:《从当家权流变看村落社会的内聚与离散——基于对晋西南伯村生活世界的考察》,《中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② 参见贺雪峰、杨华、赵晓峰、龚春霞、欧阳静2008年发表在《江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的一组笔谈中详细从婚姻家变化阐述了当前农村社会中的婚姻关系的变化与家庭变迁,较为系统地从对农村的婚姻家庭、单身青年、婚姻市场的结构因素、孝道及伦理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释,并指出农村婚姻家庭的变化。
    ③ 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年7月20日。
    ④ 刘燕舞:《从核心家庭本位迈向个体本位——关于农村夫妻关系与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⑤ 陈讯:《越轨抑或常态:理解农村婚外性行为的一个视角——基于鄂东北y村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1期。
    ① 王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南方人口》,2011年第3期。
    ② 王会、欧阳静:《“闪婚闪离”:打工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婚姻变革——基于多省农村调研的讨论》,《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③ 王会、狄金华:《“两头走”:双独子女婚后家庭居住的新模式》,《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①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8-92页。
    ② 刘燕舞:《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③ 陶自祥:《代内剥削:农村光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④ 邢成举:《男光棍构成差异的地域性解释——基于凤城和新县的两个村庄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⑤ 邢成举:《光棍与上门女婿:理解农村弱势男性青年婚姻的双维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
    ⑥ 余练:《多重边缘者:基于对D村光棍群体社会地位的考察》,《南方人口》,2011年第6期。
    ① 吴毅:《何以个案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
    ② 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6月。
    ① 郭亮:《地根政治——制度转轨期的S镇农村地权研究(1998—-2009)》,《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② 卢晖临:《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③ 贺雪峰:《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进路》,《华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④ 谭同学:《类型比较视野下的深度个案与中国经验表述——以乡村研究中的民族志书写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
    ⑤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① 扬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② 扬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7—129页。
    ④ 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页。
    ⑤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7、124—129页。
    ①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 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51—110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卷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第345页。
    ③ 田文利、李云仙:《价值概念的逻辑结构及语言表达》,《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① 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我们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页。同时,费孝通指出关于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每家所耕着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居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是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方便。三是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是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遗业,是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② 农民认同单位:指农民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归属感,是他们自己的群体。认同单位并不是一个功能性联合体,而是以功能合理性为基础,同时又逐步被赋予文化含义,并形成与之相一致规范的共同体,是自己人的群体。参见贺雪峰著,《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92页。
    ③ 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理念与方法篇(一九九二)》著作中杨国枢关于《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第95—98页。
    ① 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社会学简明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2—293页。
    ② 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第35—36页。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④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04页。
    ①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1—53页。
    ② 曾恺:《唐代妇女地位初探——以唐代离婚的类型为例》,《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
    ① 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② 徐安琪:《我国城市婚姻的现状及其趋势》,《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
    ③ 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④ 徐安琪:《我国城市婚姻的现状及其趋势》,《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
    ① 孟秋丽:《中国的离婚率与社会结构变化分析》,《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② 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妻双方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奢望从婚姻生活中得到更多东西”。参见曾毅主编,《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3—-45页
    ② 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③ 张敏杰:《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
    ④ 徐安琪、叶文振:《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① 叶厚隽:《当前农村离婚现象和婚姻法适用中的问题考察》,《天中学刊》,2007年第4期。
    ① 威廉·J·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② 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③ 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页。
    ① 转引自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② 转引自李银河:《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51页。
    ③ 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青年研究》,2004年第10期。
    ④ 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⑤ 张萍:《从征婚启事看我国城镇大龄未婚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2期。
    ① 吴雪莹、陈如:《当代人择偶重什么——千例征婚启事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② 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③ 尚会鹏:《中原地区村落社会中青年择偶观及其变化——以西村为例》,《青年研究》,1997年第9期。
    ①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① 《礼记正义》卷61,见《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680页。
    ① John r.Gills:"Peasant Plebeian and proletarians marriage in Brin 1600-1900" Proletarization and Family History, edited by David, Academic perse.Inc.p.129.
    ①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4页。本文阐述的婚姻制度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非国家体制层面上的婚姻制度,如:传统的/民间的婚姻习俗或地方规范建立的婚姻制度,主要有择偶、婚姻仪式(彩礼)以及与之相关的家庭制度等;二是国家体制层面上的婚姻制度,它主要通过国家立法或国家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建立的婚姻制度,如: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婚姻法》中明文规定我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本小节主要从法律层面来阐述婚姻制度变迁。
    ②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③ 摩尔根,L.H.著,杨东莼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页。
    ① 张华:《河南潢川农民的婚姻行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68页。
    ② 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44页。
    ① 贺雪峰:《动荡的婚姻与家庭——以川西平原农村调查为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 王会、欧阳静:《“闪婚闪离”:打工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婚姻变革——基于多省农村调研的讨论》,《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
    ③ 王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南方人口》,2011年第3期。
    ④ 陈锋:《“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选择的比较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4期。
    ⑤ 王德福:《养老倒逼婚姻:理解当前农村社会中早婚现象的一个视角》,《南方人口》,2012年第2期。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 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①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③ 徐安琪:《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终身婚姻态度的代际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④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⑤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2006年,第41页。
    ① 梁景和:《论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②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婚姻的瓦解与自主浪漫型婚姻的形成从时间上考察看,正如阎云翔(2009)所说的那样并不存在明显的分水岭,但山河乡传统婚姻的瓦解与自主浪漫型婚姻的形成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①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② 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3—354页。
    ①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性观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② 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9页。
    ③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①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51—110页。
    ① 转引自黄盈盈、潘绥铭:《21世纪我国女性的多伴侣性行为变迁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②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③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性观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④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⑤ 陈讯:《越轨抑或常态:理解农村婚外性行为的一个视角——基于鄂东北y村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1期。
    ① 陈讯:《越轨抑或常态:理解农村婚外性行为现象的一个视角——基于鄂东北y村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1期。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8、159、187页。
    ② 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126页。
    ① 转引自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
    ②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40页。
    ① 尚会鹏、何祥武:《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例》,《青年研究》,2000年12期。
    ②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③ 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0页。
    ① 陈讯:《候权与赠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转变的——基于鄂中T镇婆媳关系演变历程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
    ②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③ 张凤华:《妇女地位的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④ 张凤华:《妇女地位的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① 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2—-57页。
    ② 陈讯:《妇女当家:对农村家庭分工与分权的再认识——基于五省一市的6个村庄调查》,《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
    ① 陶自祥:《分裂与继替:农村家庭延续机制的研究——兼论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5月。
    ② 王跃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南农村分家行为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③ 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①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5页。
    ② 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60页。
    ③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246—-247页。
    ①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人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7页。
    ② 贺雪峰:《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2—-105页。
    ④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价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以赣、鄂两个乡镇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①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
    ② 宋丽娜:《从彩礼的层次看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性》,《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④ 王德福:《养老倒逼婚姻:理解当前农村早婚现象的一个视角》,《南方人口》,2012年,第2期。
    ⑤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⑥ 陶自祥:《代内剥削:农村光棍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渝北S村长子打光棍的调查》,《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⑦ 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⑧ 杨华:《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
    ① 刘燕舞:《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① 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80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8—113页。
    ② 徐安琪:《我国城市婚姻的现状及其趋势》,《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
    ③ 王会、欧阳静:《农村青年“闪婚闪离”现象及其原因探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3期。
    ④ 张敏杰:《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
    ⑤ 张学见:《走出传统——当代中国离婚率高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 李桂梅:《乐在天伦:家庭道德新探》,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① 贺雪峰、全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① 《礼记正义》卷61,见《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680页。
    ① 威廉.J·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73页。
    ② 雷洁琼:《新中国建立以后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变革》,载高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社,第24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6—124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7页、第129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9页。
    ③ 潘允康:《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① 潘允康:《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②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43—251页。
    ① 许娘光:《祖荫之下:中国乡村的亲属关系、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台北天南书局发行,2000年。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①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29—155页。
    ① 杨华:《隐藏的世界:湖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人生意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31页。
    ①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63—-72页。
    ① 转引自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① 杨华:《隐藏的世界: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和生命意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3页。
    ① 贺雪峰:《农民的价值类型及相互关系——对中国当前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① 转引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③ 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9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②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5660页。
    ③ 许娘光:《祖荫之下:中国乡村的亲属关系、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台北天南书局发行,2000年。
    ① 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严重伦理性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②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43—254页。
    ③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① 贺雪峰:《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基于河南洋河镇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8月2日第012版。
    ②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③ 余练:《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变迁——基于皖中大鼓村婚姻市场的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④ 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① 陈讯:《越轨抑或常态:理解农村婚外性行为的一个视角——基于鄂东北y村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1期。
    ① 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性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② 《礼记正义》卷61,见《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① 贺雪峰:《农民的价值类型及相互关系——对中国当前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② 吕德文:《渐行渐远的乡土社会》,《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期5期。
    ③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① 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16-124页。
    ②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 杨华:“传统村落生活中的伦理—基于湘南宗族性村落的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 贺雪峰:《农民的价值类型及相互关系——对中国当前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1]蔡禾:《工业化与离婚率》,《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3年第1期。
    [2]曾恺:《唐代妇女地位初探——以唐代离婚的类型为例》,《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
    [3]曾毅、王德意、李荣时:《中国80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4]曾毅、吴德清:《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5]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6]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7]陈锋:《“闪婚”与“跨省婚姻”:打工青年婚恋选择的比较研究》,《西北人口》,2012年第4期。
    [8]陈锋:《依附性支配: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一种解释框架——基于辽东地区幸福村的实地调查》,《西北人口》,2011年1期。
    [9]陈鹿林:《论离婚自由的限度——兼论我国离婚制度的完善》,《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3期。
    [10]陈讯:《妇女当家:对农村家庭分工与分权的再认识——基于五省一市的6个村庄调查》,《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
    [11]陈讯:《候权与赠权: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如何转变的——基于鄂中T镇婆媳关系演变历程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第3期。
    [12]陈讯:“越轨抑或常态:理解农村婚外性行为的一个视角——基于鄂东北y村的调查与分析”,《西北人口》,2013年第1期。
    [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14]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人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7页。
    [1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6]付红梅、李湘妹:《当代中国的离婚态势分析和婚姻展望》,《西北人口》,2008年第2期。
    [17]龚春霞:《解读“不孝顺也是孝顺”——以湖南扶沟县农村调查为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8]龚为纲:《20世纪晚期的中国农村分家模式变动》,《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19]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20]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以赣、鄂两个乡镇为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21]郭亮:《地根政治——制度转轨期的S镇农村地权研究(1998—2009)》,《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22]郝秀辉、王月萍:《离婚自由的思考与辨析》,《理论界》,2005年第5期。
    [23]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24]贺雪峰、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5]贺雪峰:《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84—92页。
    [26]贺雪峰:《动荡的婚姻与家庭——以川西平原农村调查为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7]贺雪峰:《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进路》,《华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8]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29]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江海学刊》,2008年第4期,第113页。
    [30]贺雪峰:《农民的价值类型及相互关系——对中国当前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31]贺雪峰:《私人生活与乡村治理研究》,《读书》,2006年第11期。
    [32]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33]贺雪峰:《乡村社会关键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34]贺雪峰著,《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5]黄盈盈、潘绥铭:《21世纪我国女性的多伴侣性行为变迁之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3期。
    [36]金一虹:《当今我国家庭稳定性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学海》,1994年第2期。
    [37]雷洁琼:《新中国建立以后婚姻与家庭制度的变革》,载高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社。
    [38]李桂梅:《乐在天伦:家庭道德新探》,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9]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5期。
    [40]李晓霞:《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41]李银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42]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性观念》,《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43]李银河著,《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44]李迎生:《现代社会中的离婚问题:成因与影响》,《人口研究》,1997年第1 期。
    [45]李煜、徐安琪:《择偶模式和性别偏好研究——西方理论和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青年研究》,2004年第10期。
    [46]李元珍:《老人再婚与代价关系变迁——湖北省老人再婚现象调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7]梁景和:《论中国传统婚姻陋俗的特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4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49]刘燕舞:《从核心家庭本位迈向个体本位——关于农村夫妻关系与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50]刘燕舞:《农村夫妻关系与家庭结构变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1]刘燕舞:《农村光棍的类型研究——一种人口社会学的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2]刘燕舞:《中国农民自杀问题研究(1980—2009):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53]卢晖临:《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4]卢淑华、文国锋:《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2期。
    [55]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6]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2007年7月20日。
    [57]吕德文:《渐行渐远的乡土社会》,《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期5期。
    [58]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106页。
    [59]孟秋丽:《中国的离婚率与社会结构变化分析》,《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60]苗剑新:《喀什棉纺厂婚姻家庭问题调查》,载于《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
    [61]摩尔根,L.H.著,杨东莼 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62]欧阳静:《电视进村、国家退出与农村伦理变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3]潘允康:《离婚现象的理性思考——辩证统一的历史观和社会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为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64]潘允康:《试论费孝通的家庭社会学思想和理论——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00周年》,《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65]潘允康:《家庭社会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
    [66]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朱松:《十五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67]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社会学简明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68]尚会鹏、何祥武:《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以西村为个案》,《青年研究》,2000年第12期。
    [69]宋丽娜:《从彩礼的层次看农村女性的婚姻自主性》,《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70]苏玫瑰、张必春:《转型加速期门当户对婚姻的错位与危机——阶层封闭视角下离婚率上升的新解释》,《西北人口》,2008年第5期。
    [71]谭同学:《类型比较视野下的深度个案与中国经验表述——以乡村研究中的民族志书写为例》,《开放时代》,2009年第8期。
    [72]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73]唐灿:《最近十年国内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经验》,《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年,31页。
    [74]陶自祥:《分裂与继替:农村家庭延续机制的研究——兼论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5月。
    [75]陶自祥:《代内剥削:农村光现象的一个分析框架》,《青年研究》,2011年第5 期。
    [76]陶自祥:《高额彩礼:理解农村代内剥削现象的一种视角——性别视角下农村女性早婚的思考》,《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77]田文利、李云仙:《价值概念的逻辑结构及语言表达》,《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78]万志红:《离婚率上升原因及对策探讨》,《云南法学》,1998年第2期。
    [79]汪国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0]王德福:《养老倒逼婚姻:理解当前农村早婚现象的一个视角》,《南方人口》,2012年第2期。
    [81]王会、狄金华:《“两头走”:双独子女婚后家庭居住的新模式》,《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82]王会、欧阳静:《“闪婚闪离”:打工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婚姻变革——基于多省农村调研的讨论》,《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83]王会、欧阳静:《农村青年“闪婚闪离”现象及其原因探析》,《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3期。
    [84]王会、杨华:《从当家权流变看村落社会的内聚与离散——基于对晋西南伯村生活世界的考察》,《中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85]王会、杨华:《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6]王会:《农村“闪婚”现象及其村庄社会基础》,《南方人口》,2011年第3期。
    [87]王跃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南农村分家行为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163—196页。
    [88]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行为分析——立足于1781—1791年的考察》,《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44页。
    [89]威廉·J·古德著,《家庭》,魏章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90]巫昌桢、王德意、杨大文:《当代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年。
    [91]吴雪莹、陈如:《当代人择偶重什么——千例征婚启事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1期。
    [92]吴毅:《何以个案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4期。
    [93]夏吟兰:《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成本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94]夏吟兰:《离婚衡平机制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95]邢成举:《男光棍构成差异的地域性解释——基于凤城和新县的两个村庄的比较分析》,《青年研究》,2011年第1期。
    [96]邢成举:《光棍与上门女婿:理解农村弱势男性青年婚姻的双维视角》,《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3期。
    [97]徐安琪、茆永福:《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高离婚率的特征及其原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2期。
    [98]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度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99]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100]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指标》,《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101]徐安琪、叶文振:《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102]徐安琪、叶文振:《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3]徐安琪:《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终身婚姻态度的代际比较研究》,《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104]徐安琪:《两性婚姻感受差异的实证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1期。
    [105]徐安琪:《青年夫妇离婚增多原因析》,《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年第11期。
    [106]徐安琪:《我国城市婚姻的现状及其趋势》,《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
    [107]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08]许娘光:《祖荫之下:中国乡村的亲属关系、人格与社会流动》,台北:台北天南书局发行,2000年。
    [109]薛素珍、王友竹、王莉娟、徐安琪、杨善华:《离婚问题今析》,《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110]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111]扬善华:《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2]杨国枢、余安邦:《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理念与方法篇(一九九二)》著作中杨国枢关于《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
    [113]杨华:《农村婚姻市场中的结构性因素——基于湖南水村“光棍汉”的调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14]杨华:《“传宗接代”农民生活意义的一项基本命题——以湘南宗族性村落“纯女户”为表述对象》,《古今农业》,2010年第2期。
    [115]杨华:《传统村落生活中的伦理——基于湘南宗族性村落的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6]杨华:《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
    [117]杨华:《隐藏的世界:湖南水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人生意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31页。
    [118]叶厚隽:《当前农村离婚现象和婚姻法适用中的问题考察》,《天中学刊》,2007年第4期。
    [119]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人口与经济》,1998年3期。
    [120]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和村庄政治>>为例》,《社 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121]余练:《多重边缘者:基于对D村光棍群体社会地位的考察》,《南方人口》,2011年第6期。
    [122]余练:《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变迁——基于皖中大鼓村婚姻市场的考察》,《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23]俞旭红:《心理冲突与婚姻家庭危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4]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125]袁志广:《维吾尔婚俗中的离婚现象及其原因探析——来自“田野”的报告与思考》,《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26]张德强:《嬗变中的婚姻家庭》,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7]张凤华:《妇女地位的历史考察》,《社会主义研究》,1998年第3期。
    [128]张华:《河南潢川农民的婚姻行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第68页。
    [129]张敏杰:《离婚:中国和美国的比较》,《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
    [130]张敏杰:《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
    [131]张萍:《从征婚启事看我国城镇大龄未婚男女择偶标准的差异》,《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2期。
    [132]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新世纪北京离婚个案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133]赵晓峰:《农村青年单身为那般?》,《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34]赵旭东:《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35]赵旭东:《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36]张学见:《走出传统——当代中国离婚率高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37]朱丽娟、钱大军:《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新中国离婚自由规定的变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
    [138]《中国大百科全书》(卷Ⅰ),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
    [139]《中国人民共和婚姻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
    [140]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编:《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至2011年。
    [141]贵州省民政厅编:《贵州民政统计年鉴》,贵阳,1978年至2011年。
    [142]《山河乡所在县·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3]中国法制出版社编,《婚姻法:新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
    [144]《礼记正义》卷61,见《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
    [145]Booth,A.& L.White 1980, "Thinking about Divorc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2.
    [146]John r.Gills:"Peasant Plebeian and proletarians marriage in Brin 1600-1900"Proletarianize and Family History, edited by David, Academic perse.Inc.p.129.
    [147]Lewis,R.A.& GB.Spanier 1979, "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In W.R.Burr(ed.),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Family. New York: Free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