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经济合作。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历史背景下,解决城乡二元矛盾,提高农民收入更加需要广大分散小农的经济合作。虽然各国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不同,但其根本目都在于保护农民、保护竞争,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我国农业劳动力相对过剩、农业基础薄弱的历史条件下,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抵御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还可以提高广大农民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增强其博弈能力,从而把更多的农业收益留在农村,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经济合作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基础和组织支撑。国外合作经济组织的典型形式是合作社,并且具有专门的立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的合理构建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迅速,数量激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运行效率不高,治理结构松散甚至缺失,治理机制激励约束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政府层面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问题等,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原因是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是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立法理念的限制,相关法律规定仍显粗陋,一些必备规定尚付阙如,尤其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规定仍有很大不足之处。
     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不能忽视我国当前农业弱势,农民低收入的历史前提。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城乡差距不断加大,是研究农村问题不可绕过的历史背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天生的弱势地位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需要考虑的客观现实。在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较低且增收困难,农业基本较弱,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在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的前提下,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效率,是摆在广大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大课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研究不能脱离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和发展阶段,需要研究我国农民在特定资源禀赋和习惯文化约束下的具体行为,否则任何对合作社的合理化建议将变成空中楼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社治理制度相比,我国的合作社治理制度在治理理念、基本原则的确立以及具体权利义务的构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待于在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在第四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规定。由于历史原因和立法技术的限制,在合作社治理的制度规范上多有疏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供给的不足和相关权利义务的缺失,不能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实践提供规范的指引,导致了合作社治理的低效。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完善是提高其效率,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关键,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研究在学界中却受到冷遇,相关的法学著作和法学论文寥寥无几。本文在此背景之下讨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具体制度建议,以期为我国合作社治理的完善贡献微薄之力。
     除引言部分之外,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基本理论的分析。文章首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概念进行了解读。在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是为了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合法利益,连接并规范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和社员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机制。法学视角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关注各机构之间和机构与社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安排,通过构建相互之间合理的权利义务模型,来实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利益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应包括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其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原则进行界定,认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原则应包括:劳动优先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和权力分立和制衡原则。再次,以法哲学和法经济学的视角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进行分析,论证了农民合作社治理在价值上和效率上的合理性。最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相关经济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深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为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提供理论准备。
     第二章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各机构的权力来自于社员,要么来自于社员权利的亲自行使,如社员大会决议的约束力,要么来自于社员的同意和许可,如理事会或理事长的经营管理权。社员参与合作社治理积极性的调动是社员大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社员权利的合理界定及其有效行使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完善的关键。首先,在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权利分为公益权和自益权的基础上界定了社员的权利。接着,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构中两个重要的制度,社员代表制度和附加表决权制度。认为,社员代表制度的建立,可以降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决议时需要组织和协调的人数,降低了会议的组织成本和时间成本,有利于避免中小社员“搭便车”的现象。在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社员代表制度可以使社员的意见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表达。针对不同表决事项决定是否适用附加表决权的制度,既可以体现效率,也可以体现公平。最后,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不畅的原因并认为为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职能的充分发挥,调动普通社员参与社员大会的积极性,需要在构建合理的激励体系。
     第三章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治理问题的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理事会的职权及理事的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在合作社的权力配置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之下,理事不仅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拥有者之一,还是其他社员的代理人。在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中,理事会处于合作社权力的执行机构的地位,合作社的经营业务由理事会管理。鉴于理事会职权的重要性,必须对理事会的职权及理事的义务进行系统的梳理。其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的任职资格进行了界定。我国合作社法,没有对理事和理事长的任职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如果不对合作社理事的任职资格作出限制,则对理事的事前监督将无法发挥作用。再次,分析了理事会对经理的监督权。由于理事会作为合作社事务的执行机构对合作社的经营信息的获取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合作社的理事大多由在合作社占有较大份额的社员组成,其对合作社事务更为积极,有利于提高其监督的效率,所以我国应明确规定理事会和理事对经理的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约束经理的行为。最后,从剩余索取权、薪酬激励和精神激励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的激励机制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监事会治理问题的研究。首先,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事会是合作社的监督机关,承担着对合作社的日常经营业务进行监督的职能,以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维护社员共同利益的轨道上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事在各自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拥有重大的监督权力。监事承担职能的重要性必然要求对监事的行为予以规范,赋予监事一定的义务,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能。其次,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独立监事制度。认为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中存在着广泛的生产大户、经营能人等核心社员控制现象的情况之下,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独立监事制度,既可以保障合作社监督的有效性也可以保证合作社治理的公平性。最后分析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五章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立法建议。首先,认为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将导致法律的指引功能无从发挥,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将导致合作社治理成本过高。总体来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立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方面。对我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立法的不足从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立法的疏漏,从规定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完善的社员权利;规定理事的报酬获取权;构建独立监事制度和构建合理的精神激励等方面对我国合作社治理提出了具体立法建议,以期合作社治理的完善。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farmers.China has a weak agriculture foundation as well as a hug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rural areas, in su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is much more necessary to disperse the farmers’economic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urban-rural dual conflict and raise the income ofthe farmers. The farmers’ economic cooperation should have som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and structual support. The cooperatives is the typical form of foreign collaboration economyorganization, on which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specific legislation. Although different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e fundamental purposeof making the cooperative law aims at protecting farmers, consumers and competition to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improv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Withsuperfluous agricultural labour force and weak agriculture foundation,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on can not only help farmers resist natural risk 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but alsoadvance farmers’ weak position in market negotiation as well as enhance farmers’ ability ofusing the game theory, in order to bring more agricultural profit to the countryside, raisefarmers’ manufacturing enthusiasm, an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farmers. The rationalconstruction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ystem can provide good organizationalfoundation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developing rural industry and raising the income offarmers. Chines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withsharply increasing number. However, due to some reason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generallyexisting in the Chines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uch as low operating effiency,looseness or even deficiency of management structure, insufficient impelling-bindingmanagement mechanism, etc. The reason for such problems lies mainly in the problems of themanagment,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tself, and the law, in which the problem of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tself, as the internal factor, plays a key role. The key ofsolving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i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China has enacted Law on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but due to therestriction of historical reasons and legislation concepts, the related legal provisions are stillcrude, some necessary provisions have not yet been drawn up or have huge shortness,especially the provisions of managing fa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The historical premise that Chinese agriculture at present is weak and farmers have low income c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studing the problem of managing fa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 The study of rural problems can not avoi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at Chinahas too little land, too many farmers, and superfluous rural labor force, Chinese agriculture isin a weak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continuously increasing. I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condition, the inborn weak position, theimportant status and function of Chines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s the objectivereality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studying the problem of managing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t present,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d of the increasing income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ferior income of farmers that is difficult to be increased,weak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big fluctuationin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andsuperfluous rural labor forc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under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property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sa key task for 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field. The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could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practical and developingstages of Chines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behaviours ofChinese farmers in the restriction of specific resource endowment and habitual culture,otherwise, any reasonable proposals of the cooperatives will merely be a castle in the air.Comparing to that of the cooperative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management of Chines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has a bigger disparity in theasp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anagement concept and basic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construction of specific rights and obligations, which is still needs to be perfected at both the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 Chinese Law on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hasstipulated the orgnization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Due tohistorical reasons and the restriction of legislative technique, there are a lot of omissions inthe institutional regulation of managing the cooperatives. Due to insufficient institutionalsupply and deficiency of related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there is no normative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Chinese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which causes inefficiences of managing the cooperatives. The perfection of themangagement of farmer’s specilized cooperatives is the key point to increase its efficiencyand achieve its social function. However, the study on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specilizedcooperatives is often ignored in acdemia, with rare related legal treatise and thesis. Then this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ed fo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specilizedcooperatives as well a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related specific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contribute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farmer’s specilized cooperatives.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is comprised of five parts.
     Chapter One analyzes the fo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 management problem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t first, this thesis interpretes the notion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and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On the basis ofanalyzing the no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his thesisbelieves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s the related institutionalarrangement and mechanism aiming at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nd all the members, connecting and regulateing the relationship ofrights and obligations among cooperatives meeting, coucil, board of supervisors, manager,and members. From the legal perspective,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 concerns the arrangemen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mong the organizations andbetween organization and members, with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nd its members by constructing a reasonable model of rights andobligations.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hould include themanagement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Secondly, this thesis defines theprinciples of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believing that themanagement principles should include labor priority principle, democracy managementprincipl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principle of separating powers, and principle ofchecks and balances. Thirdl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phylosophy and legal economics, demonstratingthe rationality of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the value and efficiency. Finally, this thesis carries o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and the relate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u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perfecting the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managemant problems of the member’s congress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he power of the organizations in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comes either from the members, or from the members’ personal execution ofpower, such as the binding force coming from the resolution of the member's congress reseolution of the binding, or from the consent and permission of the members, such as themanagement right of the council or the director. Stirring up the members' enthusiasm ofparticipat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cooperatives is the premise that the functions of themember’s congress can be put into full play, while the reasonable definition and effectiveexercise of the member’s right is the key of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Firstly, this thesis defines the member’s rights on the basis ofdividing the member’s rights into public right and personal right. Secondly, this thesis studiestwo important syst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hat is, thesystem of member’s congress and that of extra voting power.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Member’s Congress can decrease the number of person that isneeded to be organized and coordinated in the resolution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and can decrease the cost of organization and time, thus can avoid the minormembers getting “quick success”. In larger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he system ofmember’s congress can express the opinions of the members make the members views to themaximum extent. The system deciding whether to use extra voting power according todifferent voting matters can reflect both the efficiency and the fairness. Finally, this thesis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detective mechanism of the management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and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inspirit system inorder to ensure the full play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member’s congress as well as to push theenthusiasm of common members participating in member’s congress.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the council of farmer’s professionalcooperatives. Firstly,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functional authorities of the council andthe duties of care and loyalty imposed on members of council. The council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authorities’ alloc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Underthe framework “entrust---agent”, council member is not only one of the owners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agent of the other cooperative member. In themanagerial structure of the cooperation, council plays the role of executive department whichis in charge of operation business. Since the council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there’snecessary to systematically rationalize the functional authorities of council and duties ofcouncil member. Next, define the post qualifications of council member. In Chinesecooperative law, there’s no specific definition about post qualifications of council membersand council president. If the council member’s post qualification is not defined, the antecedentsupervision executed by council member will not come into play. Once more, analyze thecouncil’s supervision to the manager. Since the council is the executive department ofcooperation, it has natural advantage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cooperation’s operation. Atthe same time, most council members occupy the large share of cooperation, and they aremore active about the cooperation’s business, which is good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supervision, therefore, it specifically define the council’s supervision power to manager, andin this way can it well restrain the behaviors of manager. Finally, analyze the incentivemechanism of peasant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residual claims, salaryincentive means and spiritual incentive means.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of farmer’s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First of all,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 is considered as the superviseddepartment of the cooperation, and it takes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ng the operation businessof the cooperation and ensures the cooperation is engage in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activities based on safeguarding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ooperative members. Thesupervisors of cooperation display the important supervised function in respective departmentand have great supervised power. Since the function displayed by supervisor is very important, it is inevitable to standard the behaviors of supervisors and endow them some duties, which isgood for them to perform functional authorities. Secondly, analyze the independent supervisedsystem of peasants’ cooper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peasants’ cooperation, there are many coremembers who are rich productive person or capable operators control the cooperation, andbased on this fact, establish the supervised system in peasants’ cooperation, which can ensurethe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as well as the fairness of the cooperation’s management.Finally, analyze the incentive and restrain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on’s supervisor.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suggestions on legislation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First of all, the 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dures which are lack of uniform willresult in the guidance role of law playing in no way, which is not good for the establishmentof managerial mechanism inside of the cooperation and will result in the high managerial costof the cooperation. Overall speaking, the insufficient in managerial legislation of Chinesepeasants’ cooperation are posed in two aspects: manager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mechanism. Therefore,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analyzed the legislative insufficient of thepeasants’ coope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r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mechanism.Moreover,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experience of the peasants’ cooperation and according tothe legislative omissions, 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specific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on thecooperation’s manage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ulating member congress system;formulating the perfect membership rights; formulating the remunerative right of councilmember; constructing independent supervised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the reasonablespiritual incentive system, which are hoped to be helpful to perfect the cooperation’smanagement.
引文
1【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赵铁桥:“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势和任务”,http://www.ccfc.zju.edu.cn/a/hezuozatan/2011/0624/6486.html,2011年12月访问。
    3王军:“合作社治理:文献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12年第2期,第76页。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问题——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5参见白立忱主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解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6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8页。
    7参见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11期,第5页。
    8参见韩俊主编:《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9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3—4页。
    10【法】让—皮埃尔.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11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3参见王雪梅、谢实:《西方经济学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259页。
    14参见【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15参见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页。
    16参见豆景俊“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年第1期,第320页。
    17参见【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0页。
    18参见【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158页。
    1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18—219页。
    20See Derrick, Paul: Prospects for Industrial Co-operatives--An Alternative to Industrial Democracy? LongRange Planning, Aug81, Vol.14Issue4, p106-114.
    21参见朱晓鹏:“从经济民主到政治民主—论合作制的民主原则及其意义”,http://www.21gwy.com/ms/snsx/a/2148/442148.html,2011年8月访问。
    22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23参见【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24参见【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
    25郎咸平:《公司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26吴加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概观》,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27参见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页。
    28参见【英】朱利安.勒.格兰德等:《社会问题经济学》,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页。
    29参见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30参见樊纲:《渐进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31参见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40页。
    32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33参见肖群忠:《伦理与传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34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35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
    36参见【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3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182页。
    38【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477页。
    39参见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农合—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40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41参见【法】菲利普.尼摩:《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阎雪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42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4页。
    43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徐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66页。
    44参见杨水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监督机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45参见刘蔚:“权力制衡与公司企业治理”,《中国商界》2010年第4期,第297—299页。
    46参见【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47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48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49参见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00页。
    50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25页。
    5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问题——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52参见【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3页。
    53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54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徐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0页。
    55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6页。
    56参见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57参见王佳慧:《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113页。
    58参见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59参见【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60参见谭启平:“论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第113页。
    61参见李树:《法经济学论纲—基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解析》,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62参见【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63【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64参见【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
    6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66参见【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67【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68参见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69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7页。
    70参见王佳慧:《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71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7页。
    72参见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73参见【美】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译,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74参见【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75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76参见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77【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页。
    78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79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8页。
    80刘殿葵:《公司经理人法律问题研究—对懈怠与滥权规制的法律本土化分析》,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81参见范健、蒋大兴:“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兼及我国立法之检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88年第3期,第136—149页。
    82【美】NPO信息咨询中心:《非营利组织治理》,黎佳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153页。
    83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84See Royer, J. S.: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a Neo-institutional Digest, Journal of Co-operatives,Vol.14,1999, pp44-67.
    85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8thed.west,a Thomson business,2004,at P.545.
    86【意】《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1页。
    87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88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78页。
    89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182页。
    90参见刘德宽:《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91参见陈晓军:《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92参见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93参见【德】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148页。
    94如《瑞士债法典》第828条规定:“法律禁止成立资本事先确定的合作社。”
    95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49—50页。
    96参见韩俊主编:《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页。
    97参见白立忱主编:《外国农业合作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98参见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99参见李开国:《中国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100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101参见陈晓军:《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7页。
    102参见【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8页。
    103参见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104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105参见谢怀栻:“论民事权利的体系”,《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67—76页。
    106参见章光园:“再论社员权—以其演变、意义与保护为视角“,《宁德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第1—9页。
    107参见曾文革、王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社员权相关规定的缺失及完善”,《法治研究》2010年第6期,第21—25页。
    108参见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109参见吕青芹、张林等编著:《国外的农业合作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110参见陈晓军:《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82页。
    111参见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112参见【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113参见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114参见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页。
    115参见韩俊主编:《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0页。
    116参见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236页。
    117参见【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18参见【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119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120参见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
    121参见【美】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22参见佚名:“以色列农业合作社莫沙夫对我国农村社区经济组织的启示”,http://nc.mofcom.gov.cn/news/5743317.html,2011年9月访问。
    123参见: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24参见李开国:《中国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1页。
    125参见白立忱:《外国农业合作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26参见吴振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概观》,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页。
    127参见豆景俊:“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年版,第326—327页。
    128参见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第12—17页。
    129陈俊梁、陈建荣:“合作社治理结构新模式”,《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年第8期,第40页。
    130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刑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131参见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第12页。
    132参见【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1页。
    133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134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4—65页。
    135参见【美】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79页。
    136搭便车者是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由于人们有成为搭便车者而不是成为付费者的激励,市场就不能提供有效率的结果。搭便车行为才产生由于外部性的存在。
    137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38参见【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139参见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138页。
    140参见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41参见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4页。
    142参见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103页。
    143参见于芹:“农民的生存伦理和行动逻辑——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有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46页。
    144参见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45比如,对于村干部勾结树贩子强行卖掉村里古树的事情。虽然广大村民感到气愤但无人出来反对。村民的逻辑值得回味:“如果我反对村庄卖树,拿我就是和村长结了私仇,因为我的反对是针对村长个人的;而村长卖树不会和我结私仇,因为他得罪的是大家,而不是针对我个人。”参见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146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刑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9参见管清友:“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第
    150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2页。
    151参见刘伟伟:“农民集体上访中的选择性激励”,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173,2011年10月访问。
    152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3页。
    153参见【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154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244页。
    155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2页。
    156参见【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页。
    157参见胡改蓉:“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158参见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62页。
    159参见黄辉:《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160参见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201页。
    161参见曹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113页。
    162参见雷兴虎、刘水林:“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第95页。
    163白晓明:“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基于外部力量主导合作社的视角”,《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3页。
    164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页。
    165【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166参见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167参见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52—153页。
    168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79页。
    169参见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6页。
    170参见邓峰:“领导责任的法律分析—基于董事注意义务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43页。
    171参见范健、蒋大兴:《公司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9页。
    172参见宴宗武:“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第145—146页。
    173参见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111页。
    174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00页。
    175参见方昀、熊贤忠:“公司治理中董事注意义务之判断标准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
    197页。
    176参见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65页。
    177See George W.J. Hendrikse: Boards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Competence, Authority, andIncentives[J], Erasm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May2005,09.
    178See R·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s, Four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1996, p.398.
    179See L.C.B.Gower,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Maxwell Ltd,FiftyEdition,1997,pp.553-572.
    180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08页。
    181参见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182参见王继远:《控制股东对公司和股东的信义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9页。
    183参见王衡:“论完善我国公司立法中的董事忠实义务制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第118页。
    184参见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185参见习龙生:《控制股东的义务和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3—202页。
    186邓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第29—30页。
    187参见李锡鹤:《民法基本理论若干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89页。
    188参见【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189参见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2页。
    190See LeVay,C:Som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 Price/Output Determination inImperfectCompet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ssue31,1983, pp105–110.
    191参见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合作社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63—64页。
    192参见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
    193参见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247页。
    194参见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195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196参见胡改蓉:《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页。
    197参见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198参见单祥英:“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第52页。
    199参见王晓慧:“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治理环境的相机性”,《经济导刊》2009年第1期,第68页。
    200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页。
    201雷兴虎、刘观来:“激励机制视野下我国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之立法完善”,《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第102页。
    202参见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03参见张雪莲等:“农村合作社的激励机制探析—基于北京市10区县77个合作社的调查”,《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第62—63页。
    204谭智心、孔祥智:“不完全契约、非对称信息与合作社经营者激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38页。
    205参见张维迎:《产权、激励和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206参见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10年第7期,第72—73页。
    207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页。
    208参见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209参见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318页。
    210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3—154页。
    211参见杨水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监督机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8页。
    212参见佚名:“精神激励”,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2937.htm,2011年11月访问。
    213参见孟召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声誉效应与制度创新”,《农村经济》,2011年第3期,第88页。
    214See Kreps D, Wilson. Re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
    215参见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9—54页。
    216参见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217参见【德】路德.克里格尔:《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杨大可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88页。
    218参见【德】路德.克里格尔:《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杨大可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88页。
    219参加蒋大兴:《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法律哲学和碎片思想》,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78页。
    220参见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页。
    221参见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4—265页
    222参见陈守梅:“股份有限公司监察人之职责”,《台湾证券》第6期,转引自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81页。
    223参见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第2001年版,第583页。
    224参见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页
    225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4页。
    226参见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227参见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第2001年版,第600页。
    228参见【德】路德.克里格尔:《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杨大可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00页。
    229参见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96页。
    230参见陈俊梁、张雅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1期,第94页。
    231参见王世权:《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
    232参见【德】路德.克里格尔:《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杨大可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3—274页。
    233参见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234参加蒋大兴:《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法律哲学和碎片思想》,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86—287页。
    235参见许兴民:“关于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改革探索》2006年第1期,第26页。
    236参见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237参见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238参见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130页。
    239参见【英】克里斯托弗.胡德等:《监管政府》,陈伟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4页。
    240参见蒋大兴:《公司法的观念与解释:法律哲学和碎片思想》,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86—287页。
    241参见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第53页。
    242参见王培玉、傅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企业经济》2011年第7期,第40页。
    243参见【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7页。
    244参见王世权:《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195页。
    245参见张雪莲等:“农村合作社的激励机制探析——基于北京市10区县77个合作社的调查”,《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第63页。
    246参见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6页。
    247参见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329页。
    248参见【德】路德.克里格尔:《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杨大可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15—330页。
    249参见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第4页。
    250参见翟振才、刘永建、罗政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湘西北地区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7期,第32页。
    251参见章群、牛忠江:“市场与法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中的动态利益平衡”,《河北法学》2011年第
    1期,第75—76页。
    252参见雷兴虎、刘观来:“激励机制视野下我国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之立法完善”,《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第100页。
    253参见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254参见雷兴虎、刘观来:“激励机制视野下我国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之立法完善”,《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第99页。
    255参见【美】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56参见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257See Kreps D, Wilson. Re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
    258参见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1[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美]黄宗智:《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美]理查德.A.波斯纳:《正义司法的经济学》,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2年版。
    7[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问题——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美]A.米切尔.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郑戈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美]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译,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14[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美]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16[美]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译,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17[美]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钟正生、刑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美]斯蒂文.萨维尔:《法律的经济分析》,柯华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美]保罗.海恩等:《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20[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21[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美]NPO信息咨询中心:《非营利组织治理》,黎佳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23[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张建伟,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美]罗伯特.孟克斯,尼尔.米诺:《监督监督人:21世纪的公司治理》,杨介棒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美]彼得.华莱土,约翰.津肯:《公司治理》,郝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主义哲学》,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尼古拉斯.麦考罗,斯蒂文.曼德姆:《经济学与法律——从波斯纳到后现代主义》,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8[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9[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30[英]克里斯托弗.胡德等:《监管政府》,陈伟译,三联书店2009年版。
    31[英]朱利安,勒.格兰德等:《社会问题经济学》,苗正民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2[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德]路德.克里格尔:《监事会的权利与义务》,杨大可译,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7[德]汉斯贝恩德.舍费尔,克劳斯.奥特:《民法的经济分析》,江清云、杜涛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8[德]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法]让—皮埃尔.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0[法]菲利普.尼摩:《什么是西方—西方文明的五大来源》,阎雪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徐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4[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吴经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5[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意]《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7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8赵万一:《商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9赵万一:《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0曹兴权:《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1欧阳仁根、陈岷等:《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2吕青芹、张林等编著:《国外的农业合作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53蒋颖:《中国农村合作社法律制度发展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54韩俊主编:《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版。
    55屈茂辉等:《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年版。
    56徐小平:《中国现代农业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57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8白立忱主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解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59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徐旭初、黄胜忠:《走向新农合—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黄胜忠:《转型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黄祖辉等主编:《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张满林:《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问题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利益机制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6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中国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王佳慧:《当代中国农民权利保护的法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8张英洪:《农民权利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69蒋玉岷:《合作社制度创新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李昌麒:《中国农村法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1邓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法律机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72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分析:回顾与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73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4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张广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民事立法研究论纲——从保护农民个体土地权利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76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三联书店2005年版。
    77丁建嵘等:《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78张德友、翟印礼:《法与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税兵:《非营利法人解释——民事主体理论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0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2蒋大兴:《公司法的理念与解释:法律哲学与碎片思想》,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8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4王雪梅、谢实:《西方经济学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5李立新:《劳动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86郎咸平:《公司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7吴加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概观》,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88万光侠:《效率与公平—法律价值的人学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9樊纲:《渐进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90谢鹏程:《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4杨水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监督机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9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6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7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98李树:《法经济学论纲—基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解析》,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版。
    99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0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1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2王文宇:《公司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3刘殿葵:《公司经理人法律问题研究—对懈怠与滥权规制的法律本土化分析》,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4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5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刘德宽:《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7陈晓军:《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8李开国:《中国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9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0王文钦:《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1梁上上:《论股东表决权—以公司控制权争夺为中心展开》,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2汪丁丁:《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3吴振国:《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法律制度概观》,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14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5梁漱溟:《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6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7费孝通:《中国绅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胡改蓉:《国有公司董事会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9黄辉:《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0曹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2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2罗培新:《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陈钊:《信息与激励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4范健、蒋大兴:《公司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5张忠野:《公司治理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6王继远:《控制股东对公司和股东的信义义务》,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7习龙生:《控制股东的义务和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8李锡鹤:《民法基本理论若干问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9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0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三联书店2006年版。
    131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
    132梅慎实:《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第2001年版。
    133王世权:《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4朱慈蕴:《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同模式在变革与交融中演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5朱羿锟:《董事问责标准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6农业部编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评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
    137谢怀拭:“论民事权利的体系”,《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38雷兴虎、刘水林:“农业合作社的法律问题探讨”,《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
    139雷兴虎、刘观来:“激励机制视野下我国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之立法完善”,《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40谭启平:“论合作社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141张邦辉:“工业反哺农业与农民合作社立法”,《现代法学》2010年第2期。
    142章群、牛忠江:“市场与法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中的动态利益平衡”,《河北法学》,2011年第1期。
    143宴宗武:“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144王衡:“论完善我国公司立法中的董事忠实义务制度”,《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145马跃进、孙晓红:“中国合作社立法——向着本来意义的合作社回归”,《法学家》,2008年第6期。
    146邓峰:“领导责任的法律分析—基于董事注意义务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47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48林坚、黄胜忠:“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0期。
    149黄胜忠、徐旭初:“成员异质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0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5期。
    151黄祖辉、徐旭初:“基于能力和关系的治理—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的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152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11期。
    153黄祖辉、扶玉枝、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7期。
    154陈俊梁、陈建荣:“合作社治理结构新模式”,《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年第8期。
    155白晓明:“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基于外部力量主导合作社的视角”,《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56许兴民:“关于强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改革探索》2006年第1期。
    157张雪莲、冯开文:“国内外合作社研究的差异初探”,《学会》2008年第9期。
    158孟召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声誉效应与制度创新”,《农村经济》,2011年第3期。
    159王培玉、傅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企业经济》2011年第7期。
    160陈俊梁、张雅文:“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实现第二次飞跃”,《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11期。
    161张雪莲等:“农村合作社的激励机制探析—基于北京市10区县77个合作社的调查”《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
    162方昀、熊贤忠:“公司治理中董事注意义务之判断标准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163赵秀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立法完善研究”,《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9期。
    164单祥英:“董事会监督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
    165王晓慧:“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治理环境的相机性”,《经济导刊》2009年第1期。
    166于芹:“农民的生存伦理和行动逻辑——读《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有感”,《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67管清友:“曼瑟.奥尔森经济思想述评”,《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168豆景俊“合作社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中国商法年刊》,2006年第1期。
    169章光园:“再论社员权—以其演变、意义与保护为视角“,《宁德师专学报》2007年第3期。
    170曾文革、王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社员权相关规定的缺失及完善”,《法治研究》2010年第6期。
    171范健、蒋大兴:“公司经理权法律问题比较研究—兼及我国立法之检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88年第3期。
    172谭智心、孔祥智:“不完全契约、非对称信息与合作社经营者激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73彭莹莹:“农民专业台作社企业家成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10年第7期。
    174刘蔚:“权力制衡与公司企业治理”,《中国商界》,2010年第4期。
    175朱晓娟:“法律语境下的合作社”,《北方法学》,2007年第6期。
    176郭丹:“各国合作社立法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立法的借鉴”,《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8期。
    177李秀凤:“关于合作社立法若干问题的探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8郑曙光:“合作社立法:合作社原则的价值信守与制度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179刘小红:“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完善——以经济法的干预方式为进路”,《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
    180韦森:“习俗的本质与发生机制探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81丁同民:“完善我国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治的思考”,《改革探索》,2009年第10期。
    182郑丹,王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2期。
    183耿国青:“中外农民合作社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比较研究”,《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6 期。
    184王梅:“完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第5期。
    185李秦蕾,康建辉:“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责任制度的完善”,《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86吴远富:“中外合作社立法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87马智利,刘旭:“合作博弈视角下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8期。
    188谢霓泓:“农民专业合作社决策机制的治理”,《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8期。
    189朱晓鹏:“从经济民主到政治民主—论合作制的民主原则及其意义”,http://www.21gwy.com/ms/snsx/a/2148/442148.html,2011年8月访问。
    190刘伟伟:“农民集体上访中的选择性激励”,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9173,2011年10月访问。
    191佚名:“精神激励”,http://baike.baidu.com/view/1512937.htm,2011年11月访问。
    192佚名:“以色列农业合作社莫沙夫对我国农村社区经济组织的启示”,http://nc.mofcom.gov.cn/news/5743317.html,2011年9月访问。
    193左建文:“浅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http://www.liuhule.com/Pages_100_281.aspx,2012年1月访问。
    194韩国明、陈华:“美国新一代合作社带给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思考与启示——基于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分析”,http://www.ccfc.zju.edu.cn/a/jingwailaifeng/2010/0603/1605.html,2012年1月访问。
    195赵铁桥:“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势和任务”,http://www.ccfc.zju.edu.cn/a/hezuozatan/2011/0624/6486.html,2011年12月访问。
    196REPRESENTATIVE JIM:COOPER:ELECTRIC CO-OPERATIVES:FROM NEW DEAL TO BAD DEAL?[J], Harvard Journal on Legislation,2008,42.
    197Carol R. Goforth:Application of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to Equity Interests in Traditional and Value-Adde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DRAK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LAW,2001,50.
    198Katheryn J. Sedo, Mychal S. Brendan:Fairness and Taxation:The Law of Deferred Income Recognition for the Member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Tax Journal.2008,27.
    199R-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s, Four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1996, p.398.
    200L.C.B.Gower, 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 Sweet&Maxwell Ltd,Fifty Edition,1997,pp.553-572.
    201Christopher R. Kelley:"New Generation" Farmer Cooperatives:The Problem of the "Just Investing" Farmer, NORTH DAKOTA LAW REVIEW,2001,63.
    202Lior Jacob Strahilevitz:INFORMATION ASYMMETRIES AND THE RIGHTS TO EXCLUDE, Michigan Law Review,2006,64.
    203Jeffrey A. Mollett:Value Added Cooperatives—Issues for Organization, DRAK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LAW,2002,21.
    204ADAM J. HERMANN:THE ILLINOI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ACT:THE POSSIBILITY OF AND PROCEDURE FOR DENYING THE VOTING RIGHTS OF STOCKHOLDERS, ELIMINATING VOTING RIGHTS UNDER THE ACA,2002.32.
    205Dane W. Clay: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RKANSAS LAW REVIEW,1951,11,
    206John D. Copeland:Expulsion of Member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1986,18.
    207Douglas Fee, Allan C. Hoberg:Potential Liability of Director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RKANSAS LAW REVIEW,1984,60.
    208Alice Schumacher Horneber: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Gain of Market Power and the Antitrust Exemption, SOUTH DAKOTA LAW REVIEW,1982,24.
    209Suzanne K. Golden:Board of Directors'Fiduciary Duties:Are They Compromised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SAN JOAQUIN AGRICULTURAL LAW REVIEW,2000,20.
    210Boyle, G. E.: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Irish Dairy Marketing Cooperatives, Agribusiness,20(2):143-153,2004.
    211Galdeano-Gomez, E.; Cespedes-Lorente, J. and Rodriguez-Rodriguez, M.:Produ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Marketing Cooperatives:An Analysis of the Spanish Horticultural Sector,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57(3):479-500,2006.
    212Henehan, B. A, and Anderson, B. L.: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Boards of Directors, a paperpresented at the NCR194Committee meeting, Kansas City, MO, November12,1999.
    213kreps D, Wilson. Re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
    214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37.
    215Hakelius.K Cooperative Values:Farmers Cooperatives in the Minds of the Farmers [J]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96.
    216Derrick, Paul:Prospects for Industrial Co-operatives-An Alternative to Industrial Democracy?[J] Long Range Planning, Aug81, Vol.14Issue4, p106-114.
    217George W.J. Hendrikse:Boards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Competence, Authority, and Incentives[J], Erasmus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May2005,09.
    218Mariko Sakakitaara: Knowledge sharing in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Volume24, Issue2-3, March-May2003, Pages:117-132.
    219LeVay,C:Some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Co-operatives' Price/Output Determination in ImperfectCompeti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Issue31,1983, pp105-110.
    220Royer, J. S.: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a Neo-institutional Digest,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Vol.14,1999,pp44-67.
    221HELMBERGER.P.Cooperative enterprise and organization theory [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2,44(2),275-2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