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科学幻想小说与“知识型”转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科学幻想小说是依据科学展开想象的小说形式,是20世纪初引进中国的新文类。中国近代发生了知识型的转换,直接表现为“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的演进,其中既有西学的移植,也有中国传统知识分类体系的重构。晚清科学幻想小说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同时,它包含的文学话语和科学话语同“科学”、“文学”、“历史”等知识门类产生多层次的互动,是知识型转变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
     知识型的转变在语言层面体现为词和概念的变化,是语言对世界的重新划分,从而建立词与物的新的对应关系。晚清科学幻想小说中出现了大量新词语,涉及西学各门类,引发汉语语义系统的变化,既是语言的转变也是文化的重构。在叙事学层面,这类小说中带有进化论色彩的“时空体”一方面体现了西方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构造了新的叙事模式,在小说的现代转化和新知识型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幻想小说这种文类的发展伴随着“说部”到“小说”、“格致”到“科学”的变化,在新旧知识型交替中展现出某些现代小说的特征和对科学的理解与想象,是建立新的知识秩序的重要助力。从目录学上看,晚清科学幻想小说突显了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小说摆脱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中对史部的依赖,获得独立的文学价值,同时它包含的科学话语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观念的传播,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门类的确立正是“四部之学”解体和新知识型诞生的重要标志。晚清科学幻想小说参与了“科学”、“文学”和“历史”等知识门类的现代转化,是传统知识型的拆解力量也是新知识型的建构力量。
     晚清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起和繁荣与中国近代知识型转变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它既是知识型转变的动力也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但是,当知识型转变基本完成之后,这种过渡性文类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分类体系,而逐渐边缘化,但是它展现的小说的现代性因素、新的世界观和科学观却被结构进现代知识型中,继续影响着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和认识。
Science Fiction was born in the West in19th century, which was a branch of modern novel and base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on the principles and common sense of modern science.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by translation in late Qing and regarded as a new genre in that period.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episteme in modern times including the transplanting of the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In this proces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Four-Branch Classification to Seven-Branch Classific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in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ulture reform. As a unique genre, the Science Fiction of late Qing helpe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novel" in modern sense and took a role of dynamic factor in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knowledge categ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pisteme is an overall change of vocabulary and conception, which builds a new correspondence between words and tings. Numbers of loanwords of modern science in the text of the late Qing SF gave rise to the semantic change of the classic Chinese and built a new order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The new Chronotope of the SF in Late Qing embodied a modern view of world and created new narrative pattern, which was a constructive ele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pistem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genre witness the change from "shuobu" to "novel" and from "gezhi" to "science", providing factors of modernity that connect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pisteme. The Science Fiction of Late Qing took part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fields, such as "science","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episteme.
     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SF of late Q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pisteme in modern China. The SF of late Qing was a part of this historic process as well as a driving force, but it was marginalized when the culture transformation came into end because it couldn't find a place in the new episteme as a transitional genre. However, the modern notions of literature and science as well as modern narrative factors presented in the text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to modern episteme and influencing the cognition of the world and ourselves.
引文
1见《万国公报》,署名“来稿”或“析津来稿”,上海广学会,1891年,第35期(11—12月号),全文共分28章,连载至1892年第39期(3—4月号)。
    2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课程除了与基督教相关的知识外,还包括数学、几何、机械、生理、化学、天文、地理、伦理哲学、政治和经济等,1843年迁往香港。最早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马礼逊学堂,教授中英文和西学课程。
    3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同上,第286—290页。
    5京师同文馆也是重要的西书出版机构,19世纪中后期,西书出版的主要机构有传教士创办的美华书馆、墨海书馆,广学会,还有清政府官办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编译局等,之后民间商办出版机构开始兴盛起来,如商务印书馆、广智书局、文明书局等。
    6参见郝秉键、李志军:《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其前身为传教士丁韪良于1872年在北京创办的《中西闻见录》,内容包括各国新闻以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科学知识,1875年停刊,共36期。
    8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9参见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第411页。
    10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96页。
    11林乐知著、任保罗述:《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10集,下卷,第54页,上海广学会,1903年。
    12王拭主编: 《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
    13严复:《原强》,载王拭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
    1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
    15这个时期主要的科学研究团体有:亚泉学馆、普通书室、上海科学仪器馆、科学研究会等;西书翻译出版机构有:强学会、大同书局、广智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等;国人自办的科学杂志有《亚泉杂志》、《普通学报》、《科学世界》、《东方杂志》等。
    16梁启超:《读西学书目表序例》,载《时务报》第8册,《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122页。
    17《西学术目表》1896年由上海《时务报》馆印刷出版,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夏晓红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序例》,夏晓红编:《饮冰室文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参见袁进:《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0载《清议报》,第63册,1900年。
    21原作为" The Last Days of the Earth",法国天文学家Flammarion Camille (1842-1925) 1891年著,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将其译成了日文,武田雅哉认为梁启超的翻译依据的是德富芦花的译本。
    22文中实际上写的是想象1902年之后60年,即1962年发生的事。
    23标为“(英)萧鲁士原著,南海卢藉东译意,东乐红溪生润文,作者实为儒勒·凡尔纳。
    24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1年,第1号,1906年。
    25同上。
    26《八十天环游记》,(法)房朱力士著,逸儒(陈寿彭)译,秀玉(薛绍徽)笔记,上海经世文社,即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1872年出版。
    27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
    28《<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20号,1902年。
    29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载《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引自《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34页。
    30海天独啸子:《空中飞艇弁言》,明权社版,1903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6页。
    31孙宝瑄:《忘山庐日记》(190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2小说林社版:《车中美人》,1905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2页。
    33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说研究(1904-1911)》,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
    34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1903年。
    35同注30。
    36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38参见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2004年,第126—127页;叶永烈:《论科学幻想小说》,载《论科学文艺》,1980年,第48页。
    39 Dark, Suvin.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On the Poetics and History of a Literary Genr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p.8.
    40Don, D'ammassa.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2005, p.435-437.
    41(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2页。
    42同上,第10页。
    43参见李广益:《大同新梦: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44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语言文字独立》,《政艺通报》,1903年,第24号。
    45章太炎:《规新世纪》,《民报》,第24号,1908年。
    46康有为:《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7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1905),《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48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83页。
    49(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241页。
    51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国粹学报》,第26期,,1907年3月。
    52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1890年。
    53裘廷梁:《无锡白话报》,1898年8月。
    54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5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56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5年,第122页。
    57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40—141页。
    58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近代汉语新词的研究日益兴盛,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刘禾:《跨语际实践》,三联书店,2002年。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该书考察了“真理”、“科学”、“民主”、“个人”、“权利”、“社会”、“革命”、“经济”和“世界”等政治词汇的来源和演变以及这些词所体现的近代以来观念的变化)。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中华书局,2010年,等等。
    59载《东方杂志》第10卷第11号,1914年5月。
    60载《礼拜六》第62期,1915年8月。
    61载《绣像小说》49—-52期,1905年。
    62(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88页。
    63据马西尼的考证,1894年丁韪良用“富国策”来翻译economy,1989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经济学会”,“经济”一词出现在汉语中,1901年《译书汇编》上出现了一篇“经济学史”的译文,“经济”首次出现在文章题目中,1902年上海出版《经济教科书》,书名中首次出现该词。见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第222—223页。
    64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64页。
    65梁启超,载《清议报》,第10册。
    66参见夏晓虹:《梁启超与和<文汉读法>》,《阅读梁启超》,三联书店,2006年。
    67严复:《与粱启超书》,见《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517至519页。
    68参见森时彦:《梁启超的经济思想》,载狭间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18至243页。
    69邱炜蔓:《小说与民智关系》,《挥尘拾遗》,1901年刊本,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7页。
    70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7号,1903年。
    71见《小说丛话》,《新小说》第8号,1903年。
    72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10期,1908年。
    73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8页。
    74见《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14号,1902年。
    75梁启超:《世纪末日记·译后语》,《新小说》第1号,1902年。
    76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7原作为美国作家路易·托仑的科幻小说《造人术》,署名是索子,载《女子世界》杂志第2卷,第4—5期合刊,1905年。
    78鲁迅:《致杨霁云》,《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79参见严复:《英文汉诂》中的相关论述,商务印书馆,1906年。
    80(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8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lrf Hypothesis)包括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即”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不同,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852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历史诗学概述》,《巴赫金全集》,第三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74页。
    83同上。
    84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三联书店,1992年,第7页。
    85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
    86《孟子·滕文公下》,中华书局,1960年,第154页。
    87康有为:《诸天讲》卷2,蒋贵麟主编:《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18),台北宏业书局有限公司,1987年,第47页。另参见李勤得、傅振刚《时空观念与中国近代思想》,载《近代史研究》,1987年10月号。
    88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11页。
    89同上。
    90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91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16页。
    92严复:《天演论·导言二广义》。
    93《蔡元培全集》第4卷,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2页。
    94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新民丛报》,18号,《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2,第79页。
    95《鲁迅年谱》(增订本),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78—79页。
    96碧荷馆主人编:《新纪元》(20回未完),上海小说林社,1908年。
    97梁启超:《读西学书法》,《饮冰室合集》。
    98参见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4页。
    99梁启超:《<十五小豪杰>译后语》,《新民丛报》第二号,1902年。
    100(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11页。
    10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3—45页。
    10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
    10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页。
    104严复、夏曾佑:《国文报》,1897年,10月16—11月18日。
    105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上海大同译书局,1897年。
    106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号,1902年。
    107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76—78号,80—81号,1904年,转引自陈平原、夏晓虹:《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0页。
    108知新主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2号,1905年。
    10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页。
    110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3号,1905年。
    111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5号,1905年。
    112吴趼人:《杂说》,《月月小说》第1年第8号,1907年。
    113原作是德国人鲁道夫·拉斯别的《敏豪森男爵历险记》,1785年出版英文版,岩谷小波依英文版翻译成日文,名为《法螺吹走男爵》,包天笑的翻本由上海小说林出版社1905年出版。
    114包天笑:《世界末日记》,《月月小说》,第19号,1908年。
    115《新世界小说社报》,第2期,1906年。
    116参见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00页。
    117周桂笙译:《窃贼俱乐部》,《新民丛报》,1905年。
    119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分类篇》,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120张之洞:《輶轩语·语学》,司马朝军编《牺轩语详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21参见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第201—282页。
    122高尚缙绅:《万国演义·序》,1903年作新社版。
    123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15号,1905年。
    124邱炜萲:《菽园赘谈》,1897年刊本,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31页。
    125洪兴全:《中东大战演义·自序》,1900年香港中华印务总局版。
    126沈惟贤:《万国演义序》,同注116。
    127碧荷馆主人:《新纪元》,第一回。
    128楚卿:《论文学上小说的位置》,《新小说》,第7号,1903年。
    129梁启超:《读西学书法》,夏晓红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专集补篇》(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另见自黎难秋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37页。
    130黄摩西:《中国文学史》,上海国学扶轮社,1907年。《普通百科新大辞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
    131陈平原:《晚清辞书视野中的“文学”——以黄人的编纂活动为中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期。
    13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1904年。
    133成之:《小说丛话》,载《中华小说界》,第1年3—8期,1914年,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38—445页。
    134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135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文集》,第4卷,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
    13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37(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证讹》,第314页。
    138(清)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把《山海经》列入史部古史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鲁迅在认为:“《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米(精米),与巫术合,盖古巫书也……”,见《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页,1998年。顾颉刚在《五藏山经试探》中论述了《山海经》具有的史料价值,另参见罗志田在《<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一文中论述了《山海经》由“小说”转变为“古史”的过程,以及近代中国史学的演变历程,《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139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现代性(中国,1900—1937)》,三联书店,2008年,第1页。
    140 Bassnett, Susan & Lefevere,And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57-74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中华书局,1959年。
    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华书局,1959年。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美)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
    (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美)本杰明·史华兹:《严复与西方》,滕复等译,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
    (美)本杰明·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高一虹等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陈大康: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永国主编:《翻译与后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1年。
    冯天瑜:《“封建”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4年。
    (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郝秉键、李志军:《19世纪晚期中国民间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德)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姚小平译注,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胡适:《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姜倩:《幻想与现实:二十世纪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明、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康有为:《大同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年。
    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
    连燕堂:《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和学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4年。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美)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美)林乐知著、任保罗述:《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上海广学会,1903年。
    刘禾:《跨语际实践》,三联书店,2002年。
    刘正埮、高明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
    鲁迅、周作人:《域外小说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和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意)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捷)米列娜:《从传统到现代——19至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武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
    欧阳建:《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法)皮埃尔·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商务印书馆,2005年。
    (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
    饶忠华主编:《中国科幻小说大全》,成都海洋出版社,1982年。
    施蛰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上海书店,1991年。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
    孙宝瑄: 《忘山庐日记》,19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汪晖:《汪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国维:《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宏志主编:《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拭主编:《严复集》(五册),中华书局,1986年。
    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73年。
    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吴怀祺:《宋代史学思想史》,黄山书社,1992年。
    吴趼人:《新石头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吴岩主编:《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研究精选》,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
    狭间直树主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夏晓红辑:《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夏晓虹、王风等著:《文学语言与文章体式——从晚清到“五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中华书局,2005年。
    夏晓虹:《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夏晓虹:《阅读梁启超》,三联书店,2006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杨联芬:《晚清到至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叶永烈:《论科学文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年。
    (美)伊恩·P·瓦特: 《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三联书店,1992年。
    余庆蓉,王晋卿:《中国目录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袁进:《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约瑟夫·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京媛主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Bassnett, Susan and Lefevere, 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Dark, Suvin.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On the Poetics and History of a Literary Genre,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Don, D'ammassa.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New York:Facts on File Inc,2005.
    David, Pollard,ed. Translation and Creation:Reading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1840-1918, 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Fredric, Jameson. Archaeologies of the Future:The Desire Called Utopia and Other Science Fictions. London & New York:Verso,2005.
    Jiang, Qian. Fantasy and Reality:A Culture Study of Science-Fiction Transl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2010.
    Schwartz, Benjamin. 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David Der-wei Wang. Fin-de-Siecle 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陈平原:《从科普读物到科学小说——以“飞车”为中心的考察》,《中国文化》,1996年,第1期。
    冯天瑜:《侨词来归与近代中日文化互动——以“卫生”“物理”“小说”为例》,《武汉大学学报》,第1期,2005年。
    高中理:《<天演论>与原著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孔庆东:《中国科幻小说概说》,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李勤得、傅振刚: 《时空观念与中国近代思想》, 《近代史研究》,1987年,10月号。
    李广益:《大同新梦:清末民初文学乌托邦研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说研究(1904-1911)》,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历史研究》,第6期,2001年。
    罗志田:《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 《近代史研究》,第4期,2001年。
    田默迪:《严复天演论的翻译之研究与检讨:对赫胥黎原文之对照比较》,《哲学与文化》,第19期,1975年。
    王枫:《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武田雅哉:《<电世界>——清朝末年的一篇科幻小说》, 《科学文艺》,1981年,第4期。
    武田雅哉:《东海觉我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小考——中国科学幻想小说史杂记》, 《复旦学报》,1986年,第6期。
    武田雅哉:《从东海觉我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说起》, 《明清小说研究》,第四辑,1986年。
    1、期刊:《东方杂志》、《女子世界》、《格致汇编》、《新小说》、《小说林》、《月月小说》、 《绣像小说》、《小说时报》、《新新小说》、《新世纪》、 《礼拜六》
    2、报纸: 《万国公报》、《清议报》、《政艺通报》、《民报》、《国粹学报》、《新民丛报》
    碧荷馆主人编:《新纪元》,上海小说林社,1908年。
    蔡元培:《新年梦》,《俄事警闻》,1904年。
    春颿:《未来世界》,《月月小说》,10-17期,19-20期,22-24期,1907-1908年。
    东海觉我(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上海小说林社,1905年。
    东海觉我(徐念慈)译述:《新舞台(三)》,《小说林》,1907—1908年。
    端生:《元素大会》,《东方杂志》,10卷11号,1914年。
    高阳氏不才子(许指严):《电世界》,《小说时报》,1期,1909年。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东亚编辑局铅印本,1904—1905年。
    海天独啸子译:《空中飞艇》,(日)押川春浪著,明权社,1903年。
    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 《绣像小说》,1904—1905年。
    闓异:《介绍良医》,《月月小说》,1908年第21号《周年纪典大增刊》,1908年。
    老少年: 《新石头记》, 《南方报》,1905年。
    李迫: 《放炮》, 《直隶实业杂志》,11-12期,1913年。
    李提摩太译: 《回头看纪略》, 《万国公报》,1891年。
    梁启超译:《十五小豪杰》,《新民丛报》,1901年。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新小说》,1-7号,1902年。
    陆士谔: 《新野叟曝言》,上海改良小说社,1909年。
    南海卢藉东译意、东越红溪生润文:《海底旅行》, (英)萧鲁士(法国凡尔纳)著, 《新小说》,1号—2年6号,1902-1905年。
    索子(鲁迅)译:《地底旅行》,(法)凡尔纳(鲁迅标为(英)威男著)《浙江潮》,10—12期,1904年。
    索子(鲁迅)译:《造人术》,(美)路易士·托伦著, 《女子世界》4—5期合刊,1905年。
    天笑:《世界末日记》, 《月月小说》,19期,1908年。
    天笑生译:《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 (日)岩谷小波著,上海小说林社,1905年。
    我佛山人: 《光绪万年》,《月月小说》,13期(1908.2.8)。
    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月月小说》,1—2期(1906.11.1-30,计4回未完)。
    笑(包天笑):《空中战争未来记》, 《月月小说》,21期,1908年。
    谢忻译:《飞行记》,(英)萧尔斯勃内著,上海小说林社,1907年。
    徐念慈译:《黑行星》, (美)西蒙纽武著,上海小说林社,1906年。
    杨德森译:《梦游二十一世纪》, (荷)达爱斯克洛提斯, 《绣像小说》,1—4期,1903年。
    杨心一译:《火星与地球之战争》,(英)威尔士著,上海文明书局,1915年。
    杨与令:《中国战争未来记》,《南洋兵事杂志》,51—53期,1910年。
    逸儒(陈寿彭)译,秀玉(薛绍徽)笔记:《八十日环游记》,(法)凡尔纳,经世书社,1900年。
    饮冰(梁启超)译:《世界末日记》,《新小说》,1期,1902年。
    支明:《生生袋》,韫梅评,《绣像小说》,49—52期,1905年。
    之江索士(鲁迅):《月界旅行》,(法)凡尔纳著(据(日)井上勤译本,鲁迅注为(美)查理士著),日本东京进化社,1903年。
    周桂笙译:《窃贼俱乐部》, 《新民丛报》,19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