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十年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的整理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商周金文是中国古文字演燮史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其時代自早商晚期一直延續到戰国晚期,歷時一千二百年以上,後则能與秦漢金文,尤其是隸楷化以後的漢金文相街。這些材料封研究中國文字發展,研究上古音以及歷史文献学的研究都有重大意義。青铜器铭文本身也具有的重要的史料價值。
     本文主要针封21世纪以来已经完整公怖的出土的有铭青铜器资料進行综合整理,共收七百四十七器,著力於全面的搜集原始材料,在各批资料整理者最初發表的释文文本以及随後褚家考释、订正的基礎上,對識字、断句、考释各個環節重加審視,在最大程度上订正错訛、完善文本、解決相關问题。
Bronze inscription in Shang and Zhou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ha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logy. It continued from the late Shang Dynasty to the late Warrings States and lasted for 1200 years.Then it connected with inscription in Qin and Han Dynasty, especially with Han inscription when official script was regulared. The data materials have great signifance for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writing and archaic Chinese phonology. It also has much meaning for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philology. Inscription engraved on bronze objects itself is of great value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article synthesizes and arranges the data materials on bronze wares with inscription which were unearthed and released in the 21st century.747 bronze wares are mentioned. The article tries to collect the raw materials at the utmost.It also carefully examines identified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puntu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ication,based on the versions that were published by material regulators and verified and explained by expert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correct the errors, improve the texts and solve the related questions in the greatest degree.
引文
1劉雨、盧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缘》,中革书局出版,2002年。
    2陳佩芬著《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鐘柏生等编著《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葵文印書館,2006年。
    1上海博物館编《晉國奇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2《保利藏金續》,魔东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3《盛世吉金—陕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窖藏》,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4《首陽吉金》,首陽齋、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8年。
    5劉雨、汪濤《流散欧美殷周有铭青銅器集錄》,上海辭书出版社,2007年。
    6中國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书局,2007年。
    7劉志基等總制作,廣西金海湾電子音像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8徐蜀選编《國家圖书館金文研究资料叢刊》(全22冊),北京圖書馆出版社,2004年3月。
    9劉度柱、段志洪、馮時主编的《金文文献集成》(全46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隙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10王國維编撰,羅福頤校補《三代秦漢兩宋金文著錄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11王國维、羅福頤、鮑鼎编撰《清代金文著缘表》,北京圖书館出版社,2003年。
    12中华害局编《宋人著錄金文叢刊(初编)》,2005年。
    13劉雨、沈丁、盧岩、王文亮编著《商周金文總著錄表》,中华书局,2008年。
    14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畫局,2001年。
    15苹东師范大学中國文字研究舆應用中心《金文引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中国社会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毕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2001年出版
    17嚴志斌《四版<金文编>校補》,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徐正考《漢代銅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1裘锡圭:《(?)器探研》,《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2黄德宽:《曾姬無卹壹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23輯,中华书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吳振武:《蔡家崗越王老旨於睗戈新释》,《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華书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4何琳儀:《徐沈尹钲新释》,《文物研究》13辑,2001年;《聽簋小笺》,《古文字研究》第25辑,2004年。(纠正“亯京邐”的舊释,新释为“就邐”,讀為“就列”,并指出尹光鼎铭中“邐”亦读“列”,是“就邐(列)”的简稱,商金文“就列”与周金文“即位”之间有承襲關係。)
    5吳孫權:《<利簋>铭文再議——与”歲星说“者商榷》,《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华書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6馮时:《柞伯簋铭文剩義》,《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華书局,2002年。
    7王辉:《琱生三器考释》,《考古学報》2008年第1期。《读扶風縣五郡村窖藏铜器铭文小记》,《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
    8王占奎《琱生三器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5期。
    9馮時《琱生三器铭文研究》,《考古》2010年第1期。
    10李學勤《琱生褚器铭文聯讀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
    11吴镇烽《琱生尊铭文的幾點考释》,《考古》2007年第5期。
    12羅衛东《讀<五年琱生尊>铭文札記》,《北京師范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總第207期),129頁。
    13王進鋒、邱詠海《五年琱生尊與琱生器人物關系研究》,《寶雞文理学院学报(社會科学版)》2008年6月第28卷第3期。王進锋《<新出五年琱生尊>與琱生褚器新释》,《歷史教学》2008年6期。
    14沈長雲《琱生簋铭文“僕墉土田”新释》,《古文字研究》21期,中華書局,2001年。
    15余东学硕士論文《琱生三器的集释》,吉林大学硕士論文,2009年。
    16陳公柔《康侯簋考释》,《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書局2004年。(討論該簋铭中“王来伐商邑”一句,主张第二字释“来”,認为“王”即周公。)
    17李先登《德簋的再發现》,《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书局2004年
    18劉桓《牆盤铭文劄记》18,《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對該铭許多字句重加探討,提出不少己見。如训“達殷”为通殷;释“(?)不鞏”之(?)为道,訓为治道;讀“廣(?)楚荊”之(?)為(?)伐之(?);讀“惟(?)南行”之(?)為贯;讀“(?)祁上下亟(?)”之(?)为(?),訓為取,读祁为氐,訓为致,讀亟(?)为缉熙,训为廣大;指出“上帝司夒”之司夒为後夒,即商人的高祖夒;并認为(?)鐘铭“以五十颂處”,之五十颂常屬威儀之事。)
    19張玉金《德方鼎铭文續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5期(重點對“(?)珷裸自蒿”進行释讀,從唐蘭释(?)为延,訓为繼續、繼續進行;赞成“珷”是武王之“武”的繁文、蒿通假為“镐京”之鎬,并将全句譯為“繼續進行始自蒿的對武王的裸祭”
    20趙平安《跋虢叔尊》,《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據戰國簡文證該尊铭中的“朕”讀為尊,是器名,并認为“(?)”與奠本为一字、後由此分化出尊字。
    1黄盛璋《王子中戈作者正名舆分国断代及其相關問題辩證、解惑》,《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书局2004年。論證該戈铭中“王子”後從廣之字是“中”,戈的時代為春秋,王子是楚王子。
    2黄盛璋《王子中戈作者正名舆分國断代及其相关問題辩證、解惑》,《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书局2004年。論證該戈銘中“五子”後從廣之字是“中”,戈的峙代为春秋,王子是楚王子。
    3黄锡全《西周货幣史料的重要發现——亢鼎铭文的再研究》,《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辑,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4李伯谦《叔矢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第8期。
    5李学勤《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10期。
    6饒宗颐、黄盛璋、吳振武、劉雨、张懋镕等《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關問题研究筆谈》,《文物》2002年5期。
    7上海博物館《晉國奇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8黄盛璋《晉候墓地M114舆叔矢方鼎主人、年代和墓葬世次年代排列新論證》,《晉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國際學衍研討会渝文集》,上海书画,2002年7月。
    9黄锡全《晉侯墓地諸位晉侯的排列及叔虞方鼎補證》,《晉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國隙毕術研究会論文集》,上海害蛊,2002年7月.。
    10馮時《叔矢考》,《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隙学术研討会論文集》,第258—26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11劉宗漢《<叔矢方鼎>“王乎殷厥士齋叔矢”解》,《歷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2劉剑《叔夭方鼎铭文管兑》,《黄盛璋八秩華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13朱鳳瀚《(?)公盨铭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14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6月。
    15李零《論(?)公盨發现的意羲》,《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16李学勤《論(?)公盨及其重要意羲》,《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17馮時《(?)公盨铭文考释》,《考古》2003年第5期,63-72页。
    18高华平《出土文献二题·釋(?)——兼输(?)公盨中之“(?)公”》,《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135-139页。
    19江林昌《(?)公盨铭文的学衍價值综論》,饒宗颐主编《华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35-49頁。
    20饒宗颐《(?)公盈舆夏书佚篇(禹之總德>》,饒宗颐主编《华毕》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6页。
    21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舆研究·800豳公盨》(中國語言文字研究叢刊第三輯)北京:錄装 書局,2008年10月,207—210页。
    1李凯《豳公盨與益啟傳說的再認識》,《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80—84页。
    2邊劭名《豳公盨铭文考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3師玉梅《說“随山溶川”之随》,《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10月。
    4周鳳五《遂公盈铭初探》,饒宗颐主编《華學》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7-14页。
    5羅琨《(?)公盨铭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饒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5-25頁。
    6沈建華《读(?)公盨铭文小记》,饒宗颐主编《華學》第六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26-30页。
    7张永山《(?)公盨铭““隓山浚川””考》,饒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31-34页。
    8朱鳳瀚《士山盤铭文初释》,《中国歷史文物》2002年第1期。
    9黄锡全《士山盤铭文別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10董珊《谈士山盤铭文的“服”字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
    11陳英僳《士山盤铭文再考》,《中國雁史文物》2004年第6期。
    12楊坤《士山盤铭文正誼》(《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6期。
    13晁福林《從土山盤看周代“服制”》,《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6期。
    14黄愛梅《士山盤铭文補義》,《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15裘锡圭《應侯視工簋補释》,《文物》2002年第7期。
    16王能正等《新見應侯見工簋铭文考释》,《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王能正《應侯見工鼎舆西周征三苗》,《纪念徐中舒涎辰110周年國際研討会論文集》。
    17劉剑《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劉釗論文集《古文字考释論叢》140-148页,嶽麓書社,2005年。
    18林澐《究竟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书局,2004年10月。
    19李朝速《應侯兑工鼎》,《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十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20周亚《燕王職壺铭文初释》,《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八期,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1黄锡全《燕破齊史料的重要發现——燕王職壺铭文的再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4辑,2002年7月。
    22王輝《速盤铭文笺释》,《考古與文物》2003年3期。
    23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3期。
    24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4期。
    25裘锡圭《读逨器铭文三則》,《文物》2003年6期。
    26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3年6期。
    27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報(哲社版)》2003年4期。
    28連肋名《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铜器铭文考述》,《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
    29劉軍社《逨盤的發现及其史学意義》,《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30李学勤《“秦子”新释》,《文博》2003年5期。
    1王輝、萧春源《新见銅器铭文考跋二则》,《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2期。
    2李毕勤《論秦子簋蓋及其意羲》,《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3董珊《秦了姬簋蓋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4嚴志斌《季姬方尊補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5蔡運章、张愿橘《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6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袖释》,《黄盛璋八秩苹诞紀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页。
    7李学勤《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8董珊《季姬方尊補释》,《周秦文明学衍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
    9王冠英《任鼎铭文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2期
    10张光裕《讀新见西周(?)簋铭文劄迻》,《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华书局,2004年
    11朱鳳瀚《士山盤铭文初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1期。
    12黄锡全《士山盤铭文別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
    13董珊《讀士山盤铭文的“服”字義》,《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1期。
    14楊坤《士山盤铭文正誼》,《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6期。
    15蔡運章、趟曉軍《三年垣上官鼎绍考略》,《文物》2005年第8期。
    16吳振武《關於新见垣上官鼎铭文的释讀》,《吉林大學社会科學學報》2005年第11期
    17李学勤《作册般銅黿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18朱鳳瀚《作冊般铜黿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19王冠英《作冊般銅黿三考》,《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20裘锡圭《商銅黿铭補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21劉釗《上皋落戈考釋》,《考古》2005年第6期
    22黄锡全《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銅器铭文考释》,《炎陽郭家崗曾國墓地》發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1王冠英《(?)簋考释》,《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3期。
    2张永山《(?)簋作器者的年代》,《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3(美)夏含夷《從(?)簋看周穆王在位年數及年代問题》,《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4吳镇烽《狱器铭文考释》,《考古與文物》2006年6期。
    5裘锡圭《狱簋铭文補释》,《安徽大學学报》,2008年7月第32卷第4期。
    6吳振武《試释《兩周(?)簋铭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
    7王辉《讀扶風縣五郡村窖藏銅器铭文小记》,《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王輝《琱生三器考释》,《考古学報》,2008年第1期。
    8李學勤《碉生諸器聊讀研究》、《文物》2007年第8期。
    9吳镇烽《碉生尊铭文的幾點考释》,《考古舆文物》2007年第5期。
    10辛怡华、劉梀《五年琱生尊铭文考释》,《文物》2007年第8期。
    11隙英僳《新出琱生尊補释》,《考古舆文物》2007年第5期。
    12王占奎《琱生三器铭文考释》,《考古舆文物》2007年,第5期。
    13馮時《碉生三器铭文研究》,《考古》2010年第1期。
    14羅衛東《讀<五年碉生尊>铭文札記》,《北京師范大学學報(社舍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5劉桓《關於<五年琱生尊>的释读問題》,《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3期。
    16工進鋒、邱詠《五年琱生尊舆碉生器人物關系新論》,《寶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工進锋《新出<五年琱生尊>與琱生褚器新释》,《艇史教学》2008年第6期。
    17徐羲華《新出土<五年琱生尊>舆碉生器铭文試析》,《中國史研究》2007年2月。
    18金东雪《碉生三器集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输文,2009年4月。
    19孫慶偉《從新出(?)甗看昭工南征舆晋侯燮父》,《文物》2007年第1期。
    20张光裕《新見楚式青铜器器铭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
    21吴镇烽《兢之定銅器群考》,《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22李學勤《論“景之定”及有关史事》,《文物》2008年第2期
    23方辉《高青陳莊銅器铭文舆城址性質考》,《管了學刊》2010年第3期。
    24魏成敏《陳莊西周城舆齊國早期都城》,《管子學刊》2010年第3期。
    25李学勤《高青陳莊引簋及其歷史背景》,第18届古文字学年金输文。北京:2010年10月22日至23日。
    1陳劍《說慎》,《简帛研究二00一》上册,廣西師範大学出版社,2001年;陳劍《釋造》,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甲骨金文舊释“(?)”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释》,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趟平安《释“(?)”及相關諸字——論兩周峙代的喊官“醓”》,《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华書局,2002年。
    3劉釗:《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4李学勤《說“茲”舆“才”》,《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书局,2002年
    5黄德宽《說(?)》,《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书局,2002年
    6彭裕商《西周金文中的“賈”》,《考古》2003年第2期
    7李家浩《释老簋铭文中的“滤”字——兼談“只’,字的来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书局,2008年9月。
    8何琳儀《说“盤”》,《中国歷史文物》2004年5期。(從上博所藏晉章父盤铭文以“舟”为“盤”說起,指出舟、凡形近,凡、盤音近,故舟可讀盤;據晚周文字盤或徙酉、(?),知盤有兩讀。)何琳儀、胡長春《释攀》,《漢字研究》1輯,2005年。
    9徐在國《東周兵器铭文中幾個詞語的訓释》,《古漢語研究》2005年第1期。徐在國《兵器铭文考释(七则)》,《古文字研究》第22楫,中華书局,2000年7月。
    10胡長春《釋“骛鹜雝雝》,《古文字研究》第25辑,2004年10月:以及《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骛鹜雝雝”释義的再探討》,《考古與文物》2009年3期
    11陳劍《晋侯墓铜器小識》,《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12施谢捷《古文字零釋四则》,《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华書局,2000年7月。
    13陳秉新《釋(?)及從(?)之字》,《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輯,中革書局,2004年。(認為戈(?)褚器铭中的(?)是(?)的繁體,均为人名。不(?)簋铭中讀為洛的(?)是(?)的異體,小臣谜簋中的地名(?)疑讀為襄,大克鼎“悤(?)氒心”中的矍常讀作恪,毛公鼎“咒(?)平辟”中的咒即古愕字(後隸變作愕),亦讀作恪。)
    14白于蓝《释中山王“(?)”方壺中的“屬”》,《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华書局,2004年。(指出從言從人從(?)的這個字應讀为屬,壺绍“属任之邦”意即委任之邦。)
    15陳斯鹏《“眔”為“泣”之初文說》,《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認為甲金文中常见的“眔”字本屬喉牙音緝部,應是“泣”的初文而泣是戰國峙抛阴初形新造的形聲字,“淚”、“泊”二字是眔派生的兩個字。)
    16鼎铭中的“(?)”吳振武釋为“脀”,参看吳振武《朱家集楚器铭文辨析三则》注释3,《黄盛璋八秩华誕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吳振武:《試释西周簋铭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吳振武:《說徐王糧鼎铭文中的“魚”字》,《古文字研究》26輯,中華書局,2006年;
    17程鹏萬《释朱家集鑄客大鼎铭文中的“呜腋”》,重新辯析朱家集楚器文字,讀为“鑄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為之”,武漢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網2005年11月27日
    18程燕《鲍子鼎铭文補釋》,《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2期。
    1裘锡圭的《释古文字中的有些“悤”字和從“恩”從“兇”之字1》,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甲骨文中“犁”及相关问题研究》,復旦大學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網站。3林澐《究竟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書局.2004年
    4陳劍《甲古文金文“(?)”字補释》,《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書局,2004年
    5工畏豐《殷周金文族徽整理舆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2000年度。
    6张懋镕《試論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7張懋镕《試論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的結構特點》,《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书局,2004年
    8嚴志斌《也谈“准族徽文字”——讀(試論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现形式)》,《中國歷史博物馆館刊》2000年第2期
    9嚴志斌《複合氏名層級說之思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10工恩田《(金文编·附缘>中所见的複合族徽》,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等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11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铭文研究》,吴振武教授指導2005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1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齊魯书社,2009年。
    2李伯謙《從殷墟青铜器族徽所代表的族氏的地理分怖看商王朝的统轄范圍和统轄措施》,《考古学研究(六)》,科學出版社,2006
    3張懋鎔《試論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4吳大瀓《说文古籀》。
    5黄盛璋《秦兵器分國、斷代與有關制度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1輯,中華书局,2001年。
    6王文耀:《金文月相的定點析證》,《古文字研究》第21輯,中華書局,2001年
    7晁福林:《伯和父諸器與“共和行政”》,《古文字研究》第21辑,中華书局,2001年。
    8蘇輝:《秦三晉紀年兵器研究》,中國社会科毕院研究生硕士學位論文,李学勤教授指導,2002年。
    9周锡:《天亡簋應為康王時器》,《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10李朝速:《“(?)簋为厲王之器”说献疑》,《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书局,2002年。
    11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12朱鳳瀚《史酉鼎與師酉簋》,《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1期
    13黄盛璋《眉縣楊家村速家窖藏銅器解要》,《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3期。
    1黄盛璋《王子中戈作者正名舆分国断代及其相關問题辩證、解惑——<楚系铭刻兵器研究>之一》,《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年。
    2張懋鎔《西周青铜器断代兩系貌芻議》,《考古學报》2005年第1期。
    3王泽文:《关於眉縣新出兩組佐鼎的曆日問题》,《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舆學術史:李學勤教授伉儷七十寿度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4馮峙:《西周金文月相舆宣王纪年》,《考古学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6。
    5沈寶春:《西周金文重文现象探究——以(殷周金文集成)簋颧重文为例》,《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害局,2002年
    6朱其智:《西周金文“其”的格位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华书局,2002年。
    7曹兆蘭:《周代金文嵌姓的稱謂結構模式》7,《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苹書局,2002年。
    8曹兆蘭《金文中的女性人牲——我方鼎铭文補释》,《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書局,2004年。
    9朱歧祥《論殷周金文的词彙》,《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書局,2004年
    10張玉金《西周金文中“氒”字用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革书局,,2004年
    11沈培《西周金文中的“(?)”和(尚書)中的“迪”》,《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辑,中苹害局,2004年
    12張再興《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論》,華东師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張玉金《西周金文“氒”字用法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华書局,2004年
    14張振林《金文“易”義商兌》,《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華書局,2002年
    15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臧克和教授指尊2003華东師范大学博士学位输文
    16鄧飛:《雨周金文軍事勤詞研究》,喻遂生教授指尊2003西南大學硕士学位論文
    17陳英傑:《西周青铜器器用铭辭研究》,張振林教授指尊。2004年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論文
    1師玉梅:《西周金文音韻考察》,张振林教授指導。2004年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論文
    2朱其智:《西周铭文篇章指同及其相關語法研究》2,張振林教授指尊。2004年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論
    3李學勤《封“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曆譜的兩次考驗》,《中國社会科學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楊亚長《金文所见之益公、穆公舆武公考》,《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6期,
    5朱鳳瀚《眉縣楊家村窖藏出土之(?)器與其家族》,《商周家族形態》增訂本2004年,
    6晁福林《從士山盤看周代的“服”制,《中国歷史文物》2004年第6期
    7劉雨《西周的監察制度》,《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华書局,2004年
    8孫慶偉《從新出(?)甗看昭王南征舆晉侯燮父》8,《文物》2007年第1期。
    1黄锡全《申文王之孙州(?)簋铭文及相關问题》,《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華害局,2004年
    2曹锦炎《越王得居戈考释》,《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书局,2004年
    3王輝、萧春源:《珍秦齋藏王二十三年秦戈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4期
    4任偉《西周封國考疑》,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彭裕商《周伐獫狁及相關問题》,《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李学勤:《齊侯壺的年代舆史事》,《中华文史論叢》總第82輯,2006年
    7李學勤:《商代夷方的名號和地望》,《中國史研究》4期,2006年
    1崔恒升《甲金文地名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害局,2000年7月
    2曹兆蘭《金文中的女性人牲——我方鼎铭文袖释》,《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
    3嚴志斌《商代金文的婦名問题》,《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華書局,2006年。
    4劉正《金文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学出版社2004年
    5黄聖松《六師與八師的若干問题》,《文舆哲》第三期,臺湾中山大學中文系,2004年。
    6何樹瑕《西周贵族土地的取得舆轉讓—兼談西周“王土”的概念舆貫質》,《新史学》第十五卷第一期,2004年
    7馬承源《亢鼎铭文——西周早期用贝幣交易下器的记錄》,《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1黄锡全《西周货幣史料的重要發现——亢鼎铭文的再研究》,《中国錢幣输文集》第四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2汪中文《雨周金文所见周代女子名號條例》,《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華书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曹兆蘭《金文舆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陳昭容《從青铜器铭文看兩周漢淮地區諸國婚姻關係》,臺湾《史语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四分,2004年
    5黄铭崇《殷周金文中的親屬稱謂“姑”及其相阴問题》,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七十五本第一分,2004年
    6林聖僳《殷周金文人物名號的特殊自稱形式》,《許锬輝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有限公司,2004年,
    7吴振武《廣东省博物館藏王孫遗者鐘辨偽》,《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华書局,2002年。
    1游國度《我方鼎蓋器真偽考辨》,《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中华書局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2嚴志斌《鳥書構形簡論》,《華夏考古》2001年第1期。
    3隙初生:《徙“幾”字考释看近義偏旁通用规律在古文字考釋中的應用》,《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4臧克和:《讀(殷周金文集成)雜誌》,《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
    5杜逎松《金文“句耀”、“左守”讨論》,《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3期。
    6吴镇鋒《金文字形檔和输入法研裂成功》,《考古與文物》2004年3期
    1沈培《释甲骨文、金文與傅世典籍中跟“眉壽”的“眉”相關的字詞》,復旦大学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2曹锦炎《自鐸铭文考释》,《文物》2004年第2期。
    3曹锦炎《自鐸铭文考释》,《文物》2004年第2期。
    4曹锦炎《自鐸铭文考释》,《文物》2004年第2期。
    1曹锦炎《自鐸铭文考释》,《文物》2004年第2期。
    2董珊《重讀绍興新發现的甬鐘铭文》,《中國文物報》2004年4月23日第7版。
    3《釋上博楚简<平王問鄭意)的“訊”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华书局2008年9月,第489-493頁。
    4趙世刚《(?)子受與鄂國史跡》,《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
    1曹绵炎《岛蟲书通考》,上海书畫出版社,1999年6月。
    2劉彬徽《楚系金文订補(之一)》,《古文字研究》第23輯,中華害局、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铭文整理舆研究(上篇)》,缐装害局,2008年10月,第67页
    4趙世刚《鐸了受鐘與鄂國史跡》,《江漢考古》,1995年第1期。
    5曹锦炎《鳥蟲书通考》,上海害蛊出版社,1999年6月。
    6李零《化子瑚舆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李零《再論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李零《“楚叔之孫倗”究竟是誰》,《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360頁。
    1陳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东周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60—261页。
    2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出土文献研究》第3輯,中華书局,1986年。
    1高田忠周《古籀篇》九十四第26頁,見《金文詁林附缘》第1657页。
    2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释》第一册第53頁,科学出版社,1957年。
    3饒宗颐《随縣曾侯乙墓鐘磬铭辭研究》,《楚地出土文献三種研究》,中華書局,1993年。
    4唐蘭《周王(?)鐘考》,《唐蘭先生金文榆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5孫常叙《秦公及王姬鐘、鎛铭文考释》,《吉林師大学报》1978年第4期。
    6伍仕謙《秦公鐘未释》,《四川大学学報》1980年第2期。
    7陳世辉《釋(?)——兼说甲骨文不字》,《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
    8工輝《秦銅器铭文编年匯释》,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王辉、焦南鋒、焉振智《秦公大墓古磬残器铭考釋》,中央研究院雁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2分,1996年。
    9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選》(三)第274页,(四)543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1990年。
    10隙漢平《金文编订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11鄭刚《古文字资料所見疊詞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2李家浩《齊國文字中的“遂”》,壺《湖北大學学報(哲社)》1992年第3期。
    13李學勤《戎生编鐘論釋》,《保利藏金》第376页,嶺南美術社,1999年。
    14裘锡圭《戎生编鐘铭文考释》,《保利藏金》第371—372页,嶺南美術社,1999年。
    15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舆研究》83—94页,缐装書局,2008年。
    1胡長春《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鷔鷔雝雝”释羲的再探讨》,《考古舆文物》2009年3期。
    2梁雲《甘肃禮縣大堡子山青铜樂器坑探討》,《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4期。
    3李零《春秋秦器試探》,《考古》1979年第6期。
    1劉信芳、嗣緒杭、周群《安徽鳳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镈鐘铭文初探》,《考古舆文物》2009年第3期。
    2爲便於行文,用△代替馬後之字。
    3孙論讓:《契文舉例》,上海蝉隱盧石印本,1927年,第34页。
    4郭沫若:《中國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全集·歷史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卷,第240页。
    5林義光:《國学装编》,第1期第2冊,北平中國大学,1931年。王襄:《王襄著作選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總第222页。
    6葉玉森:《殷虚書契前编集释》,大東书局石印本,1934年10月,4·11。
    1丁山:《商周史料考證》,中華書局,1988年3月,第92—93页。
    2十省吾:《雙劍誃殷契骈枝、雙劍誃殷契骈枝續编、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编》,中華書局,2009年4月,第53页。
    3平心:《甲骨文金石文雜记》,《華东師大学報》(人文科学)1958年第1期第10页。
    4趙平安:《释甲骨文中的“(?)”和“(?)”》,《文物》2000年第8期。
    5李圃:《甲骨文遴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67页。
    6鄭傑祥:《商代地理概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215页。
    7徐寶贵《甲骨文中“犁”及相關問越研究》,復旦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中心網站。
    1张光裕《新兑楚式青铜器器铭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
    2吳镇烽《兢之定銅器群考》,《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3李学勤《输郧縣肖家河新發现青銅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学學報》2003年。
    4何琳儀《唐子仲濒兄匝铭文補释》,《考古》2007年第1期)3月第21卷第1期。
    5董珊《“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
    6張光裕《新見楚式青銅器器铭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
    7李学勤《<尚書·金滕>舆楚简禱祠》,《中國經毕》(第一辑),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8吳镇烽《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9陳佩芬《新獲雨周青銅器》,《上海博物館館刊》第8輯,上海書畫出版社。
    1吳振武《释(?)》,《文物研究》第六輯,第218-223页,黄山书社,1990年。
    1王冠英:《作册封鬲铭文考释》,《中国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裘锡圭《古文字論集》,中华害局,1992年版,第122页。
    3王國维:《觀堂集林》,中华害局,1959年版,第279页。
    4王冠英:《作册封鬲铭文考释》,《中国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
    5同上
    6同上
    1王恩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與微了封宋》,《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2林沄《畏了口墓不是微子墓》,《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3斡维能、张志清《長了口墓的時代特微及墓主》,《考古》2009年第9期。
    4吳镇烽《(?)器铭文考释》,《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6期。
    1裘锡圭《史墙盤铭解释》,《文物》1978年第3期。
    2孫慶偉《從新出(?)甗看昭王南征舆晉侯燮父》,《文物》2007年第1期。
    1王冠英《了能鼎的年代舆子能族氏地望》,《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2李学勤《输了龍大鼎及有关问题》,《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3吳烽镇《讀子龍鼎》,《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4朱鳳瀚《子能鼎的年代舆铭文之內涵》,《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1吳鎮烽《六年相室趟(?)鼎考》,《考古舆文物》2008年第5期。
    2黄陂縣文化館孝感地區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北黄陂魯臺山西周遗址與墓葬》,《江漢考古》1982年第1期。
    3中國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赐工作陈《河南安陽殷墟范家莊東北地的兩座商墓》《考古》2009年第9期。
    4黄锡全《湖北出十商周文字輯證》武漢大毕出版社,1992年。
    5于省开《甲骨文釋林》,中华书局,1979年。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2胡畏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與研究》,缐装害局,2008年10月。
    3王少泉《襄樊市博物馆收藏的襄陽山湾铜器》,《江漢考古》1988年第3期。
    4李学勤《最新出现的秦公壺》,《中国屋文物报》1994年10月30日。
    5韓偉《論甘肃禮縣出土的秦金箔饰片》,《文物》1995年第6期。
    6自光琦《秦公壺應為东周初期器》,《考古舆文物》1995年第4期。
    7隙昭容《谈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文物》,《大陸雜志》第95本第5份,1997年。
    1由更新、史黨社《從考古材料看周秦禮制之關系》,轉引自王輝《秦文字集證》第2页,藝文印書館,1999年。
    2盧連成《秦國早期文物的新認識》,《中國文字》新21期,1996年。
    3李朝遠《上海博物馆新獲秦公器研究》,《L海博物馆集刊》第7辑,1996年。
    4王輝《秦文字集證》,藝文印书館,1999年。
    5李學勤《“秦子”新释》,《文博》2003年第5期。
    6羅福頤《古璽文编》卷二·五,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26页。
    7蔡運章《太了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第6期。
    8何琳儀《战國文字通論》第12页,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1朱德熙《戰國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年,第11期。
    2劉余力、蔡運章《王太后左私室鼎铭考略》,《文物》2006年第11期。
    3蔡運章《太子鼎铭考略》,《文物》2001年第6期。
    4董全生、李長周《南陽市物资城一號墓及其相關问题》,《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
    1駐馬店地匾文管會等《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
    2李家浩《戳國峙代的“冢”子》,《語言毕論叢》第七輯,1981年。
    3王文耀《简明金文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4《三代吉金文存》一一、二八、三。
    5馬承源《商鞅方升和戰國量制》,《文物》1976年第6期。
    6丘光明等《中國科学技術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湯餘惠《戰國铭文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8高明《古文字類编》,中华书局,1980年。
    9李学勤《秦國文物的新認識》,《文物》1980年第9期。
    10蔡運章、趙晓軍、戴霖2004《論右孠鼎及其相关問題》,《文物》2004年第9期。
    11《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卷》,中華書局,1995年。
    1《中国國錢幣大辞典·先秦卷》,中华害局,1995年
    2朱德熙、裘锡圭《战國銅器铭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年,第12期。
    3曹锦炎、吴振武《释(?)》,《吉林大学社會科学学报》1981年第2期,湯餘惠《戰国铭文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朱德熙、裘锡圭《戰国時代的“料”舆秦漢峙代的“半”》,《文史》第八辑,,1980年。
    5蔡運章等《論右孠鼎铭及其相关問题》,《文物》2004年第9期。
    6徐中舒《商周金文集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7丘光明等《中国科学技術史·度量衡卷》,科學出版社,2001年。
    8李學勤《荥陽上官皿舆安邑下官鐘》,《文物》2003年第10期。
    1丘光明等《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
    2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告成东周墓地三號墓》,《文物》2006年第4期。
    3林麗霞、王鳳劍《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铭銅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8页。
    1朱德熙、裘踢圭《戰國銅器铭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年,第12期。
    2蔡迎章《速古刻画符號舆中國文字起源》,《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
    3唐蘭《古文字学導論》,齊魯书社,1981年。
    4岛邦男著,趟城譯《禘祀》,《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華书局,1979年。
    5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安徽省六安戰国晚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第11期。
    6高亨《古文通假会典》,齊魯書社,1989年,375页。
    1蔡運章《戰國成君鼎铭及其相關問題》,《中国歷史文物》2007年第4期。
    2同1
    3王其秀《成君鼎補正》,《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5期。
    4五国維《觀堂集林》第288页,中革书局,1959年。
    5唐蘭《弓形器用途考》,《考古》1973年第3期。
    1陳佩芬《释(?)戒鼎》,《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学研封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2陳佩芬《釋(?)戒鼎》,《第三届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讨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3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铭文整理與研究(下篇)》,缐裝书局,第139页,2008年10月。
    1陳佩芬《新獲两周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館刊》第8期134—135页,上海书畫出版社。
    2李學勤《試論新發现的敢方鼎和榮仲鼎》,《文物》2005年第9期。
    1陳絮《浅谈榮方鼎的定名及相关问题》,《中国歷史文物》2008年第2期。
    2冯時《坂方鼎、榮仲方鼎及相关問题》,《考古》2006年第8期。
    3何景成《關於<榮仲方鼎>的一點意見》,《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4馮峙《叔矢考》,《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國隙学術研討会論文集》第258-264页。
    5陳絮《浅談榮方鼎的定名及相關問题》,《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2期。
    1黄锡全《西周货幣史料的重要發现——亢鼎铭文的再研究》,中国錢幣學會编《中國錢幣論文集》第4辑,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2董珊《任鼎新探——兼述亢鼎》,《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誕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3黄锡全《西周货幣史料的重要發现——亢鼎铭文的再研究》,中國錢幣學會编《中国錢幣输文集》第4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
    4董珊《任鼎新探——兼述亢鼎》,《黄盛璋先生八秩苹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5黄锡全《西周货幣史料的重要發现——亢鼎铭文的再研究》,中國錢幣學會编《中国錢幣输文集》第4辑,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1李伯谦《叔矢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第8期。
    2劉雨等《曲沃北趙晉侯墓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关問题研究筆谈》,《文物》2002年第5期。
    3唐蘭《論周昭王時的青銅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輯,中華書局,1980年;又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1李學勤《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10期。
    2劉源《商周祭祖研究》116页,商務印書館2004年。
    1李学勤《談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10期。
    2饒宗颐《曲沃北趟晋侯墓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关问题研究筆談》,《文物》2002年第5期。
    3劉釗《叔夭方鼎铭文管見》,《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2005年6月158-162页。
    4郭沫若《令彝令簋舆其他褚器物之综合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
    5李孝定《金文詁林读後记》。
    6李學勤《談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10期。
    1冀小軍《说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兼谈(?)字在金文卓饰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学报》1991年第1期。
    2郭沫若《两周金文辭大系》三二。
    3唐蘭《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華書局,1986年。
    4李学勤《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10期。
    5張懋镕《曲沃北趟晉侯墓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關問题研究筆谈》,《文物》2002年第5期。
    1馮時、曹玮《叔矢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隙學術研讨會論文集》第258-264页。
    1吴振武《曲沃北趟晋侯墓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關问题研究筆谈》,《文物》2002年第5期。
    2孫詒讓《契文舉例》上卷,楼学札點校本,齊鲁書社,1993年12月。
    3唐蘭《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書局,1986年。
    4文術發《鲁侯爵铭文考释》,《遠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挺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5唐蘭《古文字學尊输》,齊鲁書社,1981年。
    1李學勤《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10期。
    2饒宗頤《曲沃北趟晉侯墓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相關问题研究筆谈》,《文物》2002年第5期。
    3吳振武《曲沃北趙晉侯墓M:114出十叔矢方鼎及相关問越研究筆談》,《文物》2002年第5期。
    4李學勤《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10期。
    5劉剑《叔夭方鼎铭文管见》,《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2005年6月158-162页。
    1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第二章,中国社会科學出版社,1987年。
    2李學勤《試論新發现的(?)方鼎和榮仲鼎》,《文物》2005年第9期。
    3裘锡圭《古文字論集》第1页,中华書局,1992年。
    1高玉平碩士論文《2003年眉縣楊家村出土窖藏青銅器铭文考述》,2007年。
    1吴镇烽《(?)器铭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6期,58页。
    2侯毅《首都师范大學收藏的雨件雨周青铜器》,《文物》2006年第12期,68页。
    3吴镇烽《近年所見所拓雨周秦漢青铜器铭文》,《文博》2006年第3期。
    1《殷周金文集成》03946-03947,中國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輯,文物出版社1984-1994年。
    2《殷周金文集成》0909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辑,文物出版社1984-1994年。
    3陳英傑《读金琐記(二)》,復旦大学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4吴振武《朱家集楚器铭文辨析三则》注释3,《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紀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1程鵬萬《释朱家集鑄客大鼎铭文中的“鳴腋”》,華新辯析朱家集楚器文字,读为“鑄客为集脀、造脀、呜腋脀為之”,武漢大學简帛研究中心簡帛網2005年11月27日。
    1吳鎮烽《鼎铭文考释》,《文博》2007年第2期。
    1李学勤《寝孳方鼎和肄簋》,《中原文物》1998年第4期。
    1程少軒《試靓“(?)”及相关問题》,復旦大学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
    1李学勤《商末金文中的職官“攜”》,载《史海侦跻——度祝孟世凯先生七十歲文集》,新世紀出版社,2006年,第1-3頁。
    2李零、董珊文中認为,此處的“(?)”是以“(?)”为氏。
    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窿到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文物》2001年第6期。
    1陳佩芬《新獲兩周青铜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八輯,130頁。
    1張光裕《簋铭文舆西周史事新證》,《文物》2009年第2期。
    2李春桃《说“(?)”簋中的“(?)”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12月。
    1张光裕《新見(?)簋铭文封金文研究的意義》,《文物》2009年第2期。
    1吴镇烽《(?)器铭文考释》,《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6期。
    1吴镇烽《狱器铭文考釋》,《考古舆文物》2006年第6期。
    2吴镇烽《狱器铭文考釋》,《考古舆文物》2006年第6期。
    3吴振武《試释《两周狱簋铭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
    4裘锡圭《(?)簋铭文補釋》,《安徽大學学報》2008年7月。
    5裘锡圭《(?)簋铭文補釋》,《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7月。
    6林沄《“百姓”古義新解》,《志林大學社會科学學報》2005(4):193-199。
    1裘锡圭《(?)簋铭文補释》,《安徽大学学報》2008年7月。
    2周法高主编《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版4989页引周鸿缙《(?)器考释》語。
    3吳镇烽《(?)器铭文考釋》,《考古舆文物》2006年第6期。
    4吳镇烽《狱器铭文考釋》,《考古舆文物》2006年第6期
    5張政娘《中山王(?)壺及鼎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輯第231页。
    6吳镇烽《(?)器铭文考释》, 《考古典文物》2006年第6期。
    1王龍正等《新見應侯見工簋铭文考释》,《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
    2裘锡圭《新見視工簋補释》,《文物》2002年第7期。
    3王龍正《應侯见工鼎舆西周征三苗》,《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國隙研討會論文集》。
    4唐蘭《周王胡鐘考》徙王國维说,《唐蘭先生金文論集》34页,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5劉剑《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劉釗論文集《古文字考释論叢》140-148页,嶽麓書社,2005年。
    6林澐《究竟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
    7速《應侯见工鼎》,《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十期,上海書画出版社,2005年
    8工能正《應侯见工鼎舆西周征三苗》,《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國隙研讨会論文集》。
    9陳萝家《西周銅器断代》91页,中華书局2004年。
    10于豪亮《墙盤铭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七輯。
    11唐蘭《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革书局,1986年。
    1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东師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冠英《(?)簋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3陳漢平《兩周冊命制度研究》,學林出版社,1986年。
    4王冠英第《(?)簋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期第3期。
    5裘锡圭《應侯视工簋補释》,《文物》2002年第7期。
    1裘锡圭《應侯視工簋補释》,《文物》2002年第7期。
    2同上
    3同上
    4何琳儀、吳红松《說屋》,《語言文字学論壇》第1輯,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李朝遠《晉侯(?)方座簋铭管见》,《第二届國際中国古文字學研讨会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3年。
    2周亚《馆藏晉侯青铜器概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7輯,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3北京大學考古學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遗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1期。
    4张頷《晉侯(?)簋铭文初識》,《文物》1994年第1期。
    5裘锡圭《關於晉侯青銅器铭文的幾个问题》,《傳统文化與现代化》1994年第2期。
    6李裕民《晉侯(?)壺考》,《汾河灣——丁村文化與晉文化考古學術研讨会論文集》,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年。
    1隙秉新《北趙出土铜器铭文中之晉候(?)及其他晉侯名新考》,《东南文化》2001年第3期。
    2何琳儀《晉侯(?)器考》,《晉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國隙学術研封會論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3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華書局,1979年。
    4林聖傑《晋侯(?)小考》,《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7年。
    5裘锡圭《关於晋侯青铜器铭文的幾個问题》,《傅统文化與现代化》1994年第2期。
    6孫華《晉侯蘇(?)組墓的幾個問题》,《文物》1997年第8期。
    7陳松長《“(?)”字小考》,《晉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際學術研討会論文集》,第298-301页。
    8冯時《略論晉侯對與晉侯匹》,《中國文物報》1997年8月24日。
    9何景成《释“花东”卜辭的“所”》,《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书局,2008年9月,
    10张颔《晉侯(?)簋铭文初識》,《文物》1994年第1期。
    1何琳儀《晉侯(?)器考》,《晉侯墓地出土青銅器国際学衍研封會論文集》,上海书畫出版社,2002年。
    1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五,页三十二,《繼彝(即靜彝)》
    2张光裕《新見老簋铭文及其年代》,《曾憲通教授七十年壽慶論文集<康樂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李家浩《释老簋铭文中的“(?)”字——兼谈“只”字的来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書局,2008年9月。
    4李先登《德簋的再發现》,《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书局,2004年。
    5李学勤:《高清陳莊引簋及其歷史背景》,第18届古文字学年会输文。北京:2010年10月22日至23日。
    6魏成敏:《陳莊西周城舆齊國早期都城》,《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
    1方辉:《高清陳驻铜器铭文與城址性質考》,《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
    1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253页。
    2裘锡尘《(?)器探研》,《古文字研究》第24辑,172-181頁。
    1 王世民《犅伯卣》,《保利藏金續》,嶺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131-133页。
    2陳劍《甲骨金文舊释“(?)”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7年12月。
    1文物》2001年第8期17页,固三
    2焉洪《鳥尊、豬尊、兔尊二题》,上海博物馆编《晉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國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57页,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年。
    1陳劍《晉侯墓銅器小識》,《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2金东雪《琱生三器铭文集释》,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論文,2009年4月。
    1蔡運章、张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2李學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補释》,《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纪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页。
    4嚴志斌《季姬方尊補释》,《中国雁史文物》2005年第6期。
    5韋心瀅2010《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6嚴志斌《季姬方尊袖释》,《中国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7韋心瀅2010《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8蔡運章、张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9羅福頤主编《古璽匪编》,5708,文物出版社,1981年。
    1吳镇烽《金文人名彙编》,第154页,中華书局,1984年。
    2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補释》,《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页。
    4嚴志斌《季姬方尊補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5韋心瀅《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6認为为氏族名的学者有李学勤、李家浩、嚴志斌諸先生。李學勤:《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袖释》,141页,《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纪念文集》,中国教育6嚴志斌2005《季姬方尊補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7容庚《金文编》,第195页,中革书局,1985年。
    8嚴志斌《季姬方尊補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9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章心瀅2010《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11蔡運章、張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嚴志斌:《季姬方尊袖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塗白奎:《季姬方尊铭文释讀補正》,《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4期;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袖释》,141页,《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12李学勤已释为畋,筆者受李敞發,再加詳解。李學勤:《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3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4《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第545页。
    1蔡運章、张應橘《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2李毕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楊榭逹:《詞趁》,中華害局,第353页。
    4嚴志斌《季姬方尊補释》,《中國雁史文物》2005年第6期。
    5蔡運章、张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惯值》,《文物》2003年第9期。
    6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国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7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補释》,《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誕纪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页。
    8蔡運章、張應橘《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惯值》,《文物》2003年第9期。
    9李學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国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蔡迎章、张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11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2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袖释》,《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页。
    1李學勤《論殷周時代的能鳳》,《光明日報》1956年9月12日。,
    2蔡迎章、張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3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袖释》,《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頁。
    4《金文编》383页。
    5章心瀅《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6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国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7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補釋》,《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2005年6月,139-145頁。
    8韋心瀅《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
    9研究季姬方尊的褚家学者多以計量词為共識,其中李学勤與李家浩讀为絜,董珊讀为介(个)。李学勤:《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補释》,《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紀念文集》,145页,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董珊:《季姬方尊補释》,《周秦文明学術研討会論文集》,2003年。
    10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508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1l蔡迎章、張應橋《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價值》,《文物》2003年第9期。
    12李学勤《季姬方鼎研究》,《中國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3李学勤《季姬方尊研究》,《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李學勤《論(?)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5-12页。
    2李学勤《遂公盨舆大禹治水傅說》,《中國社會科學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
    3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13-27页。
    4朱鳳瀚《(?)公盨铭文初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28-34页。
    5李零《論(?)公盨發现的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35-45页。
    6馮峙《(?)公盨铭文考释》,《考古》2003年第5期,63-72页。
    7連肋名《<(?)公盨>铭文考述》,《中国歷史文物》2003第4期,51-56页。
    8饒宗頤《(?)公盨與夏书佚篇<禹之總德>》,饒宗颐主编《华毕》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6页。
    9周鳳五《遂公盨铭初探》,饒宗颐主编《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7-14页。
    10江林昌《(?)公盨铭文的學衍價值综論》,饒宗颐主编《華学》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35-49页。
    11李凯《豳公盨與益啟傳说的再認識》,《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80-84页。
    12晏昌贵《<豳公盨>铭文研究二题》,陝西师范大毕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会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编《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探索與新動向——慶贺朱士光教授七十华秩暨榮休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第83-91页。又见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3月10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372
    13陳英傑《豳公盨“方”字補說》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5月25日。
    14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與研究·800豳公盨》(中國語言文字研究装刊第三輯)北京:缐装书局,2008年10月,207—210页。
    15冯勝君《出土材料所见先秦古書的載體以及構成和傳佈方式》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躺站2010年8月18日。
    1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釋》,《中国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13-27页
    1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77-310页。
    1羅琨《燹公盨铭與大禹治水的文献記载》,饒宗頤主编《華學》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5-25页。
    2張永山《(?)公盨铭舆“隓山浚川”考》,饒宗頤主编《華学》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31-34页。
    1羅琨《燹公盨铭舆大禹治水的文献耙載》,饒宗頤主编《华学》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5-25页。
    2沈建華《讀(?)公盨铭文小劄》,饒宗頤主编《華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26-30页。
    3张永山《(?)公盨铭舆“隓山浚川”考》,饒宗颐主编《苹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年6月,31-34页。
    4師玉梅《说“随山浚川”之随》,《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44-147页。
    5同上
    6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77—310页。
    1张永山《(?)公盨铭與“隓山浚川”考》,饒宗颐主编《革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31-34页。
    2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177—310页。
    1羅琨《燹公盨铭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饒宗頤主编《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5-25頁。
    1羅琨《燹公盨铭舆大禹治水的文献耙载》,饒宗頤主编《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15-25页。
    1徐難于《(?)公盨铭:“乃自作配鄉民”浅释——兼論西周“天配觀”》,《中華文化論壇》2006年第2期,19-24页。
    1轉引自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253——254页
    1李凯《豳公盨舆益啟傅貌的再認識》,《东南文化》2007年第1期,80-84頁。
    1沈建華《讀(?)公盨铭文小劄》,饒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26—30页。
    1下大有2003《(?)公盨.遂國.燧人氏解搪》,《尋根》2003年1期,46—54頁。
    2高華平2004《出土文献二题.釋(?)——兼論(?)公盨中之“(?)公”》,《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135-139页。
    1原文未得,轉引自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释》298-303页。
    1吳良寶《货幣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容庚《金文编》635-638頁,中華书局1989年版
    2张光裕《西周士百父盨铭所见史事試釋》,《第一届古文字與古代史学衍討論会》提交的論文,台北中研院史語所翠辦,2006年9月22-24日。
    1黄锡全《西周“文盨”補释》,张光裕、黄德竟主编《古文字学論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2劉社刚《兽叔盨铭文及相關問题》,《中國文物报》2003年9月19日第7版。
    3程燕《兽叔盨新释》,《古文宇研究》第25辑,中华書局,2004年10月。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编《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5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编《淅川和尚嶺舆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5年。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编《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5年。
    1参見《金文编》791页,中華書局,1985年版。
    2陳千萬《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3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輯,中革書局,1979年。裘锡圭《史墙盤铭釋》,《文物》1978年第3期。
    4王輝《讀扶風縣五郡村窖藏銅器铭文小记》,《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
    1張光裕《新見楚式青铜器器铭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
    2吴镇烽《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3李学勤《論郧縣肖家河新發現青铜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学學報》2003年3月第21卷第1期。
    4何琳倦《唐子仲濒兄匝铭文補释》,《考古》2007年第1期。
    5董珊《“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
    6張光裕《新見楚式青铜器器铭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
    7李学勤《<尚書·金滕>舆楚筒禱祠》,《中国經學》(第一辑),庚西师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8吴镇烽《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1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國别、年代與相關制度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第48页。
    2《古幣文编》第232-233页。
    3蜀字古音屋部禅纽,鑄為幽部章纽字,音近。古書有屬,鑄俱通祝、注等字之例,参見高亨《古文通假會典》。
    1湯餘惠《略論戟国文字形髓研究中的幾個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第59页。
    2隙漢平《古文字释叢》,《考古舆文物》1985年第1期。
    3裘锡圭《也谈子犯编鐘》,载《故宫文物月刊》第149辑。
    4唐友波《春成侯盉與畏子盉综合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辑152页。
    1李家浩《徽國峙代的“塜”字》,《著名中年语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2吳镇烽《(?)器铭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6年6期。
    1周亚《燕王職壺铭文初識》,《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2董珊、陳劍《燕王職壺研究》。
    1黄锡全《燕破齊史料的重要發现——燕王職壺铭文的再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華书局2002年7月。
    2周亚《燕王職壺铭文初澈》,《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书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3张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古文字研究》第15辑。
    1何琳儀《戰国文字通論》,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01頁。
    2周亚《燕王職壺铭文初識》,《上海博物館集刊》,上海書畫版社,2000年12月。
    3高明《古文字類编》第436页,中华書局,1980年。
    1焉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何琳儀《隣陽壺考》,《文史》2002年第4輯,中华书局。
    3陳平《北京出土徵集揀選青铜器的铭文》,《首都博物馆從刊》第15集,2001年。
    4何琳儀《隣陽壺考》,《文史》2002年第4輯,中華书局。
    1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46页。
    2商承祚先生释為“箴”,見《鄂君啟節考》,《文物精华》第2集。湖北省博物铭:《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98页。
    3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陈:《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4張春龍、胡鐵南、向開旺《湖南出土的雨件东周铭文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5期。
    1黄旭初、黄鳳春《湖北郧縣新出土唐國铜器铭文考释》,《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2孫詒讓《古籀餘論》第20页,中華书局,1989年。
    3王國维《王國维遗书》(第一册),《觀堂集林》(卷十八),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4楊樹逹《積微居金文说》第25頁,中華書局,1997年。
    5李学勤《論郧縣肖家河新發现青铜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學学報》2003年3月第21卷第一期。
    6何琳儀、高玉平《唐子仲濒兒銘文補释》,《考古》2007年第1期。
    7董珊《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
    8黄旭初、黄鳳春《湖北郧縣新出土唐國銅器铭文考释》,《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9黄旭初、黄鳳春《湖北郧縣新出土唐國銅器铭文考释》,《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1容庚《金文编》,中華书局,1959年。
    2容庚编著,張振林、馬國榷摹補《金文编》第109页,中華书局,1985年。
    3黄德宽《释金文(?)字》,《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998年。
    4裘锡圭《古文字論集.史墙盤解释》编按:“‘(?)’,字之解釋恐有問题,待考。”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卷五:“按此字常为逑字,抑為(?)字,尚待續考。
    5黄德宽《释金文(?)字》,《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紀念文集》,1998年。
    6湯余惠《讀金文琐记(八篇)》,《出土文献研究》第3辑,中華书局,1998年;又刊《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李学勤《输(?)公盨及其重要意羲》,《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8見安平秋等编《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9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羲的亲字》,《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見安平秋等编《北京大学中國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2,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
    1《集成》2755。
    2《集成》2825。
    3简“(?)”旁之形见陳劍《據郭店筒释讀西周金文一例》。
    4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中國胜史文物》2002年第6期。
    5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又李零《郭店楚筒校讀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6王輝《(?)盤铭文笺释》,《考古典文物》2003年第6期。
    7李学勤《眉縣榻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8王輝《(?)盤铭文笺釋》,《考古舆文物》2003年第6期。
    9李学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10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又李零《郭店楚筒校讀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董珊《略渝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銅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12陳劍《說慎》,《简帛研究二○○一》上冊,廣西师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1唐蘭《周王胡鐘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第3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2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3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4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学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5李学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6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7王辉《(?)盤銘文笺释》,《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8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又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9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10李善等《六臣注文選》第181页,中华書局,1987年。
    11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1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2董珊《略論西周單氏族窖藏青銅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3何琳儀《速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4唐蘭《周王胡鐘考》,《唐蘭 先生金文論集》第36页,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5裘锡圭《史墙盤铭解释》,《文物》1978年第3期。
    6豫敘常《秦公及王姬鐘鎛铭文考釋》,《东北師大學报》1978年。
    7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釋》第69页,中華书局,1980年。
    1王辉《(?)盤铭文笺釋》,《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2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3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4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5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舆研究(上篇)》,缐裝书局,2008年出版,第249页。
    6劉釗《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华書局,2002年。
    1王辉《(?)盤铭文笺释》,《考古舆文物》2003年第6期。何琳儀《速盤古辭探微》,《安徽大毕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李学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2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3陳劍《金文“彖”字考释》,《甲骨金文考释論集》,缐装書局,2007年。
    4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5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毕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
    6王輝《(?)盤铭文笺釋》,《考古舆文物》2003年第6期。
    7王輝《秦文字集證》第304頁,藝文印书館,1999年。
    8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毕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9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10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11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蜊問题》,《考古學報》1959年第3期。
    12張政烺《甲骨文“肖”舆“肖田”》,《歷史研究》1978年第3期。
    13胡厚宣《再論殷代農業施肥問題》,《社會科学陣缐》1981年第1期。
    14陳漢平《屠龍绝緒》第190-192页,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1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晨業》,引《全國商史學衍討論會論文集》;又引見俞偉超《中国古代社會組織考察——論先秦雨漢的单、僤、弹》,《甲骨文詁林》第3078-3079页,中华書局,1996年。
    2高亨、董治安《古文通假會典》,齊魯书社,1989年。
    3裘锡圭《讀速器铭文三则》,《文物》2003年第6期。
    4王辉《(?)盤铭文笺释》,《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5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6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7沈培靓,参看“國學論壇”網http://www.guoxue.com/bbs/dispbbs.asp?boardID=505&RootID=12084&ID=120841012003年3月26日。
    8唐蘭《何尊铭文解释》,《文物》1976年第1期。
    9馬承源主编《商周青銅器明文選》(三)第316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1参看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第14561471页,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
    2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3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銅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4王辉《(?)盤铭文笺释》,《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6期。
    5董珊《略論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6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7李学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03年第6期。
    8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中華书局,1986年。
    9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卷十六第28页,1886年。
    10吳大澂《愙齋集古彔》四冊第18页,涵芬樓印本,1918年。
    11劉心源《齊觚室吉金文述》卷二四第18页,1902年。
    12周萼生《郿縣周代銅器铭文初释》,《文物参考资料装刊》1975年第8期。
    13孫詒讓《籀廎述林》,引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第1545-1546页,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14丁佛言《说文古籀補補》第43页,中華书局,1988年。
    15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第156页,學林出版社,1986年。
    16引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第1547页,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17引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第1547页,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1引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第1549頁,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2引李孝定《金文詁林附缘》第1549-1551页,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
    3引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第1552-1554页,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
    4郭沫若《西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第12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5周法高《咸陽地區出土西周青銅器》,《考古舆文物》1981年第1期。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選》第三卷142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
    6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舆研究(上篇)》,缐裝書局,2008年出版,第253263頁。
    7韩自强、劉海洋《近年所見有铭銅器简述》,《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书局,2002年。
    8崔永东《雨周金文虚字集釋》“于”字條,中華书局,1994年。
    1朱鳳瀚《士山盤铭文初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1期。
    2李学勤《對“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歷譜的兩次考验》,《中國社會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報》2002年第5期。
    3黄锡全《士山盤铭文別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4朱鳳瀚《士山盤铭文初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1期。
    5容庚《金文编》第116页,中华书局,1985年。
    6李學勤《對“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歷譜的兩次考验》,《中國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報》2002年第5期。
    7朱鳳瀚《士山盤铭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1期。
    8黄锡全《士山盤铭文別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9李学勤《對“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歷措的兩次考验》,《中國社會科学院研究生院学報》2002年第5期。
    10林澐《林澐學術文集》第34、176-177。
    11黄锡全《士山盤铭文别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12李学勤《對“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歷谱的兩次考驗》,《中國社会科學院研究生院學报》2002年第5期。
    1李家浩《信陽楚简“(?)”字及從“(?)”之字》,《中國语言毕報》第1期第189—-199页,1982年12月。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3黄旭初、黄鳳春《湖北郧縣新出土唐國銅器铭文考释》,《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4何琳儀、高玉平《唐了仲濒兄铭文補释》,《考古》2007年第1期。
    1以上諸说参看周法高《金文詁林》,第七册4741-4750页,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2陳漢平《金文编订補》,79—80页,616-619页,中國社會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
    3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人文雜志》增刊《先秦史输文集》,1982年。
    4陳劍《甲骨金文考释論集》,线裝書局,2007年7月。
    1國家計量總局等《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第17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渴餘惠《戰國铭文遴》,第27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劉餘力、褚衛红《洛陽宜陽縣城角村發现戰國有铭銅戈》,《文物》2004年第9期。
    3王輝《秦銅器铭文编年集釋》,第163页,三秦出版社,1990年。
    4裘锡圭《談谈三年上官鼎和宜陽秦銅鍪的铭文》,《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华書局,2008年9月,第277页。
    5同上,第9394页。
    6駐焉店地區文管会等《河南泌陽秦墓》,《文物》1980年第9期。
    7羅昊《武功縣出土平安君鼎》,《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
    8咸陽市博物馆《陕西咸陽塔兄坡出土的铜器》,《文物》1975年第6期。
    1蔡運章、趟曉軍《三年垣上官鼎铭考略》,《文物》2005年第8期。
    2丘光明等《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第169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3湯餘惠主编《戰國文字编》,第396-41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裘锡圭《啬夫初探》,载《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5湯餘惠主编《戰國文字编》,第2、14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1朱駿聲《說文通训定聲》,第353页“斟”字,第373页“角”字,武漢市古籍书店,1983年。
    2李学勤《滎陽上官皿與安邑下官鐘》,《文物》2003年第10期。
    3黄旭初、黄鳳春《湖北郧縣新出土唐國銅器铭文考释》,《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4李学勤《作冊般銅黿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5朱鳳瀚《作冊般銅黿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6王冠英《作册般銅黿三考》,《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7晁福林《作册般黿舆商代厩腾》,《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6期。
    8李凯《試論作冊般黿與晚商射禮》,《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9袁俊僳《作冊般銅黿所及史事的性質》,《華夏考古》2006年第4期。
    10楊坤《作册般銅黿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月31日
    1裘锡圭《商铜黿铭補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6期。
    1熊北生、李廣安《湖北毂城過山出土春秋有铭銅盏》,《文物》2002年第1期。
    2林巳奈夫《史林》,1986年第51卷2號。
    3安志敏《金版舆金餅》,《考古学報》,1973年第2期。
    1韓朝、劉海洋《新見楚國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2于豪亮《論息國和樊國的铜器》,《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
    3黄锡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證》,武漢大学出版社,1992年。
    1《商周青铜兵器》第112页引黄盛璋說,台北古越閣藏,1993年。
    2何琳儀《释塞》,中國先秦货幣學術研讨会論文,2001年6月。
    3韓朝、劉海洋《新見楚國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4张領《古幣文编》,中華書局,1983年。
    5劉餘力、褚衛红2004《洛陽宜陽縣城角村發現戰國有铭銅戈》,《文物》2004年第9期。
    1高明《古文字颧编》,中華书局,1980年。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束淄博市臨區淄河店二號戰國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
    1黄锡全、馮務建《湖北鄂州新出一件有铭铜戈》,《文物》2004年第10期。
    2孫敬明《齊城左戈及相关問题》,《文物》2000年第10期。
    3郭沫若《金文装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
    4李学勤《徽國題铭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
    1韓朝、劉海洋《新见楚國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2韓朝、劉海洋《新见楚國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1容庚《岛蟲書》, 《中山大學學報》1964年第1期。
    2曹锦炎《岛蟲书通考》第21页,上海書画出版社,1999年6月。
    3河南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第390页。
    1韓朝、劉海洋《新见楚國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2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1145 1146页,中華書局1998年版。
    3楊伯峻、徐提:《春秋左傅詞典》491-493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1145-1146、1484、989页中華書局1998年版。
    2王輝:《二年平陶令戈跋》,《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6期。
    1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释兩篇》,《文物研究》第7期,1991年。
    2蔡運章、楊海欽《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关問题》,《考古》1991年第5期。
    1劉剑《上皋落戈考释》,《考古》2005年第6期。
    2蔡迎章、楊海敛《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關問题》,《考古》1991年第5期。
    3蔡運章《論新發现的一件宜赐銅戈》,《文物》2000年10期。
    4黄锡全《新見宜陽铜戈考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2期。
    5何琳儀《古幣叢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李朝速《新見者兒戈考》,《古文字研究》第23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裘锡圭《谈谈随縣曾候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
    1吳荣曾《房了戈考述》,《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1吴振武《谈戰国货幣铭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1621页;吴振武《古璽合文考(八)少曲》,《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74-275页。
    2黄锡全《新見宜陽铜戈考論》,《考古與文物》2002年第2期。
    3裘锡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422-428頁。。
    1朱德熙、裘锡圭《信陽楚简考釋(五篇)》,《考古学報》,1973年第1期,第126-127页。
    1张光裕《學齋学術論文二集》,藝文印书館印行,2004年12月,第81页。
    1羅福瞅《古璽匯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2707號。
    2吳振武《古璽姓氏考(梭姓十五篇)》,待刊。
    3参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编)《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书出版社,1985年,463-464页。
    1曹绵炎《越王得居戈考释》,《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書局,2004年。
    2董珊《越王差徐戈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
    1盂蓬生《越王差徐戈铭文袖释》,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1月。
    1吳振武《谈珍秦齋越国長铭青铜戈》,《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華書局,2008年。
    1《古文字研究》第7輯,第229页圖二九,中华書局1982年:注4所引陽书,第495页。
    2周運中《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復旦大学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心躺站,2008年12月。
    3陳平《試論戰國型秦兵的年代及有關問題》,载《燕秦文化研究—陳平學術文集》,北京燕山出版2003年。
    3劉剑、江小角《安徽桐城出土秦十九年上郡守逪戈考》,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1何家興《翠國戟的發现》,復旦大學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中性網站,2008年6月。
    2嬴泉《楚兵器銘文正誤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和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0月。
    3董珊:《珍秦齋藏秦政嗣伯喪戈、矛考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
    4同上
    1黄錫全《介紹新見秦政白丧戈矛》,《社会科学戰缐》,2005年第3期。
    2磬铭見残磬24、25,参考饒宗頤主编、王輝著《秦出土文献编年》第42页,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2000年版。
    3陳平《秦子戈矛考》曾主张市即《说文》解为“韠也”的“市”,與下一字解讀为“贲旅”,《考古與文物》1986年2期。王辉《關於秦子戈矛的幾個问题》倾向讀为“師旅”,《考古與文物》1986年第6期。
    4李學勤《“秦子”新释》,《文博》2003年第5期。
    1王輝《秦銅器铭文编年集释》第12页,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
    2王辉、萧春源《新见銅器铭文考跋二则》,《考古舆文物》2003年第2期。
    3李学勤《“秦了》新解》,《文博》2003年第5期。
    4黄锡全《介绍新見秦政(?)白喪戈矛》,《社会科学徽缐》2005年第3期。
    1参看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羲》,《北京師范大学學報(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王輝、萧春源《新見銅器铭文考跋二则》之一珍秦齋藏秦子戈,《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2期。
    3陳平《秦子戈、矛考》,《考古舆文物》1986年第2期,收入《燕秦文化研究—陳平學術文集》页205209,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4“市”字古音學家有物部、月部两種歸部意兑。此據歸月部之說。参看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256页“月部3”下“歸”字,并請参看孩书頁320音表。
    1参看王輝、程学華《秦文字集黹》16—17页,臺北藝文印书館,1999年。
    2董珊《珍秦齋藏秦伯丧戈、矛考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總第128期。
    3曹锦炎《耙新發现的越王不壽劍》,《文物》2002年第2期。
    1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銅器铭文整理與研究》,缐装書局,2008年10月,第334、335页。
    2陳千萬:《湖北教城縣出土“攻(?)王(?)此(?)劍》,《考古》2000年第4期。
    1馬承源《越王劍、永康元年群神禽默鏡》,《文物》1962年第12期
    1曹锦炎《吳王壽夢之子劍铭文考釋》,《文物》2005年第2期。
    1董珊《新出吳王余祭劍铭考釋》,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5月。
    1陳松民《湖南常德新出土銅距末铭文》,《文物》2002年第10期。
    2何琳儀《说无》,《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
    3阮元《稹古齋鐘鼎彝器款識》。
    4曹锦炎《岛蟲書通考》,上海書事出版社,1999年。
    5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舆研究》下篇,缐装書局,2008年10月,第345页。
    6陳松長《湖南常德新出土銅距末铭文》,《文物》2002年第10期。
    7阮元《商銅趴末跋》,《(?)經室集》下冊,中華书局,1993年。
    8曹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書画出版社,1999年。
    9陳松长《湖南常德新出土銅距末铭文》,《文物》2002年第10期。
    1胡長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舆研究》下篇,缐装書局,2008年10月,第345页。
    2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输》(訂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1]孔颖逹等《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
    [2]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书局,1987年。
    [3]楊伯峻《春秋左傅注》,中華书局,1990年第2版。
    [4]酈道元《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5]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36年。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朱駿聲《說文通讯定聲》,中華书局,1984年。
    [8]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9]唐蘭《中國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0]唐蘭《古文字学尊論》,齊鲁書社,1981年。
    [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務印書館,2007年。
    [12]黄德宽、陳秉新《漢語文字学史》(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黄德宽《古漢字形聲结構論》,黄山書社,1995年。
    [14]黄德宽《漢字理输装稿》,商務印書铭,2006年
    [15]郝士宏《古漢語同源詞分化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输集》,中華書局1995年。
    [17]裘锡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
    [18]楊樹逹《積微居金文说》(增補本),中華書局,1997年。
    [19]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20]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證》,商務印書馆,2007年。
    [21]高明、塗白奎编著《古文字類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2]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鲁收社,1989年。
    [23]孫海波《甲骨文编》,中華书局,1965年。
    [24]于省吾《甲骨文释林》,中華華局,1979年
    [25]于省吾主编、姚孝遂按《甲骨文詁林》,中華華局,1996年。
    [26]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全集》,中華书局,1979-1982年。
    [27]郭沫若《雨周金文辭大系國錄考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28]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全集》,中華書局,1979-1982年。
    [29]何琳儀《戟國文字通输》(订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30]何琳儀《戟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
    [31]湯余惠主编《戰國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32]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33]徐在國《傅抄古文字编》,缐装書局,2006年。
    [34]徐在國编著《戟國文字論著目錄索引》,缐装書局,2006年。
    [35]中國社舍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1-18册),中華書局,1984-1994年。
    [36]中國社舍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37]中國社會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华書局,2007年。
    [38]徐中舒主编《殷周金文集錄》,四川辭書出版社,1984年。
    [39]于省吾《商周金文缘遗》,中華書局,1992年。
    [40]周法高主编《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41]容庚编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编》,中華書局1985年。
    [42]隙漢平《金文编订補》,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1993年。
    [43]董莲池《金文编校補》,束北師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44]嚴志斌《四版<金文编>校補》,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5]劉雨、盧岩编《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中華書局,2002年。
    [46]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铭青铜器集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47]鐘柏生等编著《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彙编》,藝文印書館,2006年。
    [48]胡畏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與研究》,腺装書局,2008年。
    [49]《保利藏金續》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50]孫稚初编著《青铜器論文索引》,中華書局,1986年。
    [51]張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
    [52]馬承源《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3]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54]《古文字研究》(1-27),中苹害局,1979-2008年。
    [1]曹锦炎《自鐸铭文考释》,《文物》2004年第2期。
    [2]曹锦炎《吴王壽萝之子劍铭考释》,《文物》2005年第2期。
    [3]蔡運章、楊海欽《十一年皋落戈及其相關问题》,《考古》1991年第5期。
    [4]蔡運章等《論右孠鼎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2004年第9期。
    [5]蔡運章、趟曉軍《三年垣上官鼎铭考略》,《文物》2005年第8期。
    [6]蔡運章《戰國成君鼎铭及其相关问题》,《中国雁史文物》2007年第4期。
    [7]隙漢平《屠龍绝绪》第190-192页,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8]陳劍《说慎》,《筒帛研究二○○一》上册,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陳絮《浅談柴仲方鼎的定名及相关问题》,《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2期。
    [10]隙松畏《湖南常德新出土銅钜末铭文小考》,《文物》2002年第10期。
    [11]董珊《略输西周单氏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12]董珊《任鼎新探——兼说亢鼎》,《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13]董珊《珍秦齋藏秦伯丧戈、矛考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6期。
    [14]董珊《弌日解》,《文物》2007年第3期。
    [15]郝本性《雄奇神秘子龍鼎》,《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5期。
    [16]韩建武《幾件有铭秦漢铜器的考释》,《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6期。
    [17]韓朝、劉海洋《新見楚國铭文兵器》,《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18]韓自强《新見六件齊、楚铭文兵器》,《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5期。
    [19]何琳儀《戟國兵器铭文選釋》,《古文字研究》20辑,中苹書局,2000年3月。
    [20]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学学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第27卷第4期。
    [21]何琳儀、高玉平《唐子仲濒兄铭文補释》,《考古》2007年第1期
    [22]侯毅《首都師範大学收藏的雨件雨周青铜器》,《文物》2006年12月。
    [23]胡畏春《鐘離氏始祖“宋襄公母弟敖”新證暨“骜骛雝雝”释羲的再探讨》,《考古舆文物》2009年3期。
    [24]胡厚宣《再输殷代晨業施肥问题》,《社舍科学陣缐》1981年第1期。
    [25]黄锡全《西周货幣史料的重要發现——亢鼎铭文的再研究》,《中國錢幣論文集》第四辑,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年。
    [26]黄锡全《燕破齊史料的重要發現——燕王職壺铭文的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4辑,中華害局,2002年。
    [27]黄锡全《新見宜陽銅戈考输》,《考古舆文物》,2002年第2期。
    [28]黄锡全、馮務建《湖北鄂州新出一件有铭銅戈》,《文物》2004年第10期。
    [29]黄锡全《申文王之孫州(?)簠铭文及相關問题》,《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苹害局,2004年。
    [30]黄锡全《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铜器铭文考释》,《棗陽郭家崗曾国墓地》發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
    [31]黄锡全《介绍新見“上范廚”勺》,《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苹害局,2006年11月。
    [32]黄锡全《介绍一件晋陽令铜戈》,本文為2006年10月10-12日在山西侯馬召阴的“纪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属工作站建站50周年学術會議”输文。
    [33]黄锡全《襄樊團山墓地出土一件蔡公子加戈》,2006年12月提交香港举行镜宗颐教授90華誕国隙学衍研讨舍输文,载《華学》第九、十辑(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
    [34]黄锡全《介绍一件韓廿年塚子戈》,《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苹害局,2008年。
    [35]黄锡全《西周“文盨”補释》,張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输稿》,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8年。
    [36]黄锡全《介绍新見秦政(?)白丧戈矛》,《古文字舆古货幣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7]黄锡全《介绍一件新見铜戈》,《古文字與古货幣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8]黄锡全《介绍一件新見平阿造戈》,《古文字與古货幣文集》,文物出版社,
    2009年第1版。
    [39]黄旭初、黄凰春《湖北鄖縣新出土唐國铜器铭文考释》,《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
    [40]蒋文孝、劉占成《秦俑坑新出銅戈、戟研究》,《文物》2006年第3期。
    [41]李家浩《季姬方尊铭文補释》,《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42]李学勤《論(?)公盨及其重要意羲》,《中國雁史文物》2002年第6期
    [43]李学勤《眉縣揚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
    [44]李学勤《試論新發現的(?)方鼎和榮仲方鼎》,《文物》2005年第9期。
    [45]李学勤《作册般铜鼋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46]李学勤《論子龍大鼎及有关问题》,《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5期。
    [47]李学勤《输郧縣肖家河新發现青铜器的“正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第21卷第1期。
    [48]李零《論(?)公盨發现的意義》,《中国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59]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褚器》,《中国雁史文物》2003年第3期。
    [50]李善等《六臣注文選》第181页,中華害局,1987年。
    [51]連劭名《(?)公盨铭文考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52]林麗霞、王鳳劍《南陽市近年出土的四件春秋有铭銅器》,《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
    [53]林淫《畏子口墓不是微子墓》,《黄盛璋先生八秩苹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54]劉彬徽《2006近年楚系青铜器研究評述》,载陳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館能刊》
    [55]劉军社《逨盤的發现及其史学意羲》,《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56]劉信芳、嗣绪杭、周群《安徽凰陽縣卞莊一號墓出土鎛鐘铭文初探》,《考古與文物》2009年第3期。
    [57]劉剑《古文字的合文、借筆、借字》,《古文字研究》21辑,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58]劉剑《叔夭方鼎铭文管見》,《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59]劉剑《上皋落戈考释》,《考古》2005年第6期。
    [60]彭適凡《秦始皇十二年铜戈铭文考》,《文物》2008年第5期。
    [61]裘锡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甲骨文字詁林》第3078-3079页,中華害局,1996年。
    [62]裘锡圭《讀逨器铭文三則》,《文物》2003年第6期。
    [63]裘锡圭《(?)簋铭補释》,《安徽大学学報》2008年7月第32卷第4期。
    [64]沈長雲《琱生簋铭文“僕墉土田”新释》,《古文字研究》22辑,中華書局,2000年7月。
    [65]孫慶偉《從新出技甗看昭王南征舆晋侯燮父》,《文物》2007年第1期。
    [66]湯余惠《读金文锁记(八篇)》,《出土文献研究》第3辑,中苹害局,1998年。
    [67]唐蘭《何尊铭文解释》,《文物》1976年第1期。
    [68]唐友波《垣上官鼎及其相关問题》,《文物》2004年9期。
    [69]王冠英《作册般黿三考》,《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7期.
    [70]王冠英《(?)簋考释》,《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3期。
    [71]王冠英《子龍鼎的年代舆子龍族氏地望》,《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72]王辉、萧春源《新見铜器铭文考跋二则》,《考古舆文物》2003年第2期。
    [73]王辉《讀扶風縣五郡村窯藏銅器铭文小記》,《考古舆文物》2007年第4期。
    [74]王辉《琱生三器考释》,《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75]王人聰《新獲吴王夫差劍舆越王州句劍》,《黄盛璋先生八秩華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76]王龍正《匍盉铭文補释并再输頫聘禮》,《考古学报》2007年第4期。
    [77]王文耀《金文月相的定點分析》,《古文字研究》21期,中華害局,
    [78]吴良寶《戟国金文考释雨篇》,《中国歷史文物》2006年第2期。
    [79]吴良寶《戟國韓魏铭文考释》,《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80]吴镇烽《近年所見所拓雨周秦漢青铜器铭文》,《文博》2006年第3期
    [81]吴镇烽、师小群《三年大将吏弩機考》,《文物》2006年第4期。
    [82]吴镇烽《(?)器铭文考釋》,《考古典文物》2006年6期。
    [83]吴镇烽《兢之定铜器群考》,《江漢考古》2008年第1期。
    [84]吴镇烽《六年相室趟(?)鼎考》,《考古與文物》2008年第5期。
    [85]吴振武《古文字中的借肇字》。《古文字研究》20辑,中苹害局,2000年3月。
    [86]吴柴曾《房子戈考述》,《黄盛璋先生八秩苹诞纪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
    [87]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88]于省吾《牆盤铭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5辑,中華書局,1981年。
    [89]張春龍、胡鐵南、向阴旺《湖南出土的兩件束周铭文考释》,《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5期。
    [90]張畏壽、闻廣《跋落照堂藏颂鼎颂盤拓本》,《文物》2009年第9期。
    [91]張恩賢、魏興興《周原遗址出土“丹叔番”盂,《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5期。
    [92]張光裕《新見楚式青铜器器铭試释》,《文物》2008年第1期。
    [93]張秀華、邵清石《作册般铜黿铭文匯释》,黑龍江教育学院学报28卷第1期。
    [94]張振林《“则(?)隹”解》,《古文字研究》26辑,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95]趟福壽、吴佩英《邢臺發现十八年相邦國君鈹初議》,《文物春秋》2006年第5期。
    [96]周曉陸《雨周中殷盨盖、有司筒簋盖跋》,《文物》2004年第3期。
    [97]朱鳳瀚《(?)公盨铭文初释》,《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98]朱凰瀚《作册般黿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99]朱凰瀚《子龍鼎的年代舆铭文内涵》,《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