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交通系与民初经济政策研究(1912-191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交通系崛起于清末,是北洋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系的主要人物唐绍仪、梁士诒、周自齐、朱启钤、叶恭绰、詹天佑、吴鼎昌等在此时是以新型知识分子、专业技术官僚与精英的身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依靠密切的地缘、亲缘、业缘关系形成政治集团。他们追随袁世凯与徐世昌,以交通、外交领域为主要活动空间,积极赞襄北洋与东北新政,是新政的具体推行者与实践者,为早期现代化和北洋集团崛起起到巨大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求新、务实、敢为的作风,并体现了积极捍卫国家主权的思想。在辛亥革命中,他们倾向共和,为南北统一、颠覆帝制立下不朽的功劳。对推进铁路事业、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并深远影响着民初的铁路事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民初袁世凯统治时期,交通系领袖活跃在经济各领域,对交通、财税、金融、币制、实业政策产生极大影响。在交通业方面,其经济政策主要倾向为国有化问题。如路政方面推行商办铁路国有、借债修路、崇官抑商政策,反映出交通系力主铁路事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为促进国有铁路营运、管理、建设、财会制度的发展,则以统一路政、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为手段。在电政方面则颁布有《电信条例》,明定国有原则,在管理上分设电政管理机构。在邮政上,设立电政管理区,废除驿站,打击民信局和客邮,厘定邮政司与帛黎之间的关系。航政方面则更激烈地表现为轮船招商局的官办与商办之争。这说明交通系民初交通四政政策带有鲜明的国家资本主义特色。从实际效果看,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在交通领域对促进四政的发展、改观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铁路、电信与邮政,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其发展成就是不容抹杀的。
     在金融方面,交通系取得了对中交二行的控制权。在他们努力下,中交二行实际取得国家银行地位,形成复杂中央银行制度,享有发行兑换券、经理公债发行、代理国库等特权,为财政清理与统一奠定基础。但其政策中充满了金融与财政杂糅特点,发行公债与垫款即为突出表现。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对民初财政好转起到了一定积极影响,而后者不仅对中交二行的官办方向带来消极影响,而且以反对停兑为表现,促成二行向商办化转型。此外,中行归部直辖,中交合并风潮也是金融与财政政策杂糅的体现。同时交通系领袖还举办了新华储蓄银行垄断邮政储蓄业务。在交通系领导下,中交二行也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对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挹注作用,特别体现在一战爆发后对缫丝业的支持;同时成立具有金融投资公司性质的通惠实业公司,抵制日本对汉冶萍公司的侵夺;积极参与上海银业公会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活动。在币制方面,梁士诒、周自齐、吴鼎昌等积极帮助袁世凯推行币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整理各省滥币,筹划币制借款,推广袁头币,统一铸权,力主银本位制,设立平市官钱局等。币制改革为此后南京政府废两改元奠定了基础。
     在财政税收方面,周自齐、梁士诒等首先帮助袁世凯加强财政事权的高度集中,如实行中央专款制度,各省财政事权收归中央,出台各种考成条例等。在具体理财办法上,二人都反对举借外债,但迫于财政现状而不得已为之,但注意用途多元化,在举债时间、借款额、利息、附带条款等方面注意减少主权损失;进行官产清理,这一方面具有消极性,即保守的弥补财政目的,但也有促进垦荒,清理不良资产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力主举办官业,对官矿业、官农业的扩大以及商业专卖制度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交通系领袖还积极整理旧税,特别是力主裁厘,整理田赋、牙税、当税等,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并因此与保守派和袁世凯产生矛盾;他们注意制度创新,如举办预算,在会计、审计制度上革新,推行新税制,如印花税、营业税等。交通系的税制整理体现了扩充财政的主要目的,但也有便利商民、促进工商业发展的举措,适应财政、税收制度现代化的倾向。同时,周自齐、梁士诒还积极筹划关税谈判,特别是对常关税进行改革,并统一关税管辖权,其意义十分重大。周自齐、梁士诒与张弧还推行盐政改革,以统一盐政机关、整齐税率、施行商运、剔除耗斤、先税后盐、制造精盐、争取盐余为最有意义者。但也因此引起周学熙等人的强烈抵制。
     在实业政策上,周自齐、朱启钤、梁士诒等交通系人物的政策,涉及农、林、商、工、矿等各部门,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经济发展中的敏感、重大问题,如矿业管理、垦务、清丈、博览会举办、企业专办问题等等。在垦务、矿业、地质调查、农业改良、林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是应予以特别肯定的。
     交通系经济政策具有财政本位、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倾向、专业技术化特征。在清王朝与南京政府之间,起到呈上其下作用,核心政策得到延续,具有体制、模式特征。但是交通系象清末以来许多致力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政治集团一样,在涉及财政与经济发展,国家与社会问题上,仍未能找到一个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其政策充满了矛盾性,其自身也充满了矛盾性。特别是交通系将其经济政策的成败与否,财政经济政策推行目标的实现寄托在袁世凯这一政治强人身上,寄望于一个威权政府的建立,并将其经济、政治诉求,利益诉求与袁世凯的集权统治结合于一。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政策中的良莠杂糅,新旧杂糅,也决定了交通系这一集团经济政策的根本属性与作用,决定了这一集团的最终命运和历史评价。
The Communications cligue,ris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iyang cligue. The main character of Communications cligue,Tang Shaoyi, Liang Shiyi, Zhou Ziqi, Zhu Qiqian, Ye Gongchuo, Zhan Tianyou, Wu Dingchang boarded the stage of history as a new type of intellectua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bureaucratic and elite, formed a political cligue relying on close geopolitical、phylogenetic,、industry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They follow Yuan Shikai and Xu Shichang,deemed transportation, foreign areas as the main activity space,actively supported Beiyang and Northeaet new policy.They ar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of new policy,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early moder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Beiyang Cligue. They embody style of innovation、pragmatic、dare,and actively reflected the thought of state sovereignty. In the1911Revolution, they tend to Republic, made immortal contributions not only to unification of the north and south,but also to subvert the monarchy.They has played a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railroad care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lway in early time of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time of the reign of Yuan Shikai, the Communications cligue leader actived in the areas of economy,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raffic、finance、taxation、monetary policy、industrial policy.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ts economic policies mainly tended nationalization. On the Road side,they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business runs railroad state-owned、borrowing for constrution. curbing trade policy and adovocating state-owned、strenthing 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actually reflected traffic of railroad career must be monopolized by the state. To promote state-owned railway development on operation、management、construction、finance and accounting system, they united railway policy, perfected a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telecom political aspect, they promulgated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s", seted out the principles of state-owned, divided into electric administration mechanism. In the post policy,they established electric administration area, abolished the post letter mail,blowed the folk letter bureau and guest post, deter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 Divition with Gao Li. In the navigation policy, they intense ly performanced official hosting against bureau hosting on China Merchants. This actually reflects the Communications cligue transportation four policy distinctly national capitalist characteristics. Looking from practical effect, the state capitalism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polic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had the obvious effect on the changes. Especially, in railway、telecommunications and postal, during the reign of Yuan Shikai,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cannot be denied.
     In the financial, monetary system, the Communications cligue made up the control of China Bank and Communications Bank. In their efforts,the two bank actual paly the role as national bank position, formed a complex system of central banks. The two banks enjoied the privileges of issuaning bills、managing of public bonds、agenting treasure, established the financial clearing and unified foundation. But its policy emobodied with the fusion of finance and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outstanding ly performanced as issuing bonds and advances.But in contrast to the latter, the former on the finance had certain and positive effect. While the latter,not only play negative effect on the two banks official hosting but also facilitated the two banks turning on meachant hosting after stopping exchange. China bank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the consolidation of two banks are its embodi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leaders also held the Xinhua savings bank, monopoly postal savings business.Under their leading,the two banks also played an ac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investment effect, Especially,a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suppoting silk reeling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vestment banking firm nature of the Hui Industrial Company, they resisted the Japanese hijiacking Hanyehping company. Liang Shiyi is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Bank of Shanghai Association as a new financial activities. In the monetary system, Liang Shiyi, Zhou Ziqi, Wu Dingchang,actively helped Yuan Shikai pursuing currency reform, made animportant contribution,such as hiting provinces excessive currency、 currency loan planning、promotion of Yuantou coins、unified cast right、advocating silver standard、establishment of smooth city official money Bureau. Monetary reform henceforth laid a foundation on Nanjing government's abolishmenting ounce and turning to yuan.
     I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Zhou Ziqi, Liang Shiyi, first to help Yuan Shikai strengthen finance authority of highly concentration,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treasury fund system、unition of financial righ、fiscal power centralization、the introduction of various exam regulations. In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methods, they opposed to borrow foreign debts. Because of financial status, they had to do with no other choose,but noted the t uses a plurality, paied attention to reduce the loss of sovereignty on borrowing time、amount、interest, with terms. For the official industry produce clean,it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a side, whereby the conservative for fiscal purposes.But on the other side, it also had positive role as promoteing reclamation, clear bad assets. They argued that hold ing official industry, played an important effect onoffical mining、agriculture、the official expansion and the commercial monopoly formation.The leaders also actively arrangemented old tax, especially advocating abrogation, arrangementing land tax、taxes、pawnshop taxe, reflected a certain degree of progression.And accordingly conflicted with the Conservatives and Yuan Shikai. They Paied attention to system innovation, such as the budget, in accounting, audit system innov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ax system, such as printing, business tax. Tax consolidation reflects the expansion financial main purpose, but also has convenient business people, facilitat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reflect the adaptation of finance, taxation system modernization tendency.At the same time, Zhou Ziqi, Liang Shiyi also actively planed the tariff negotiations, particularly reformed normal tariff, unified customs jurisdiction, which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Zhou Ziqi, Liang Shiyi and Zhang Hu also carry out salt policy reform, which had most meaning In uniform authoritu, neat salt tax, implementation of meachant shipping,eliminate consumption,first tax salt, manufacturing Sophisticated salt,but also caused Zhou Xuexi to resist strongly.
     In the industrial policy, Zhou Ziqi, Zhu Qiqian, Liang Shiyi and other character's policy, involved farming、forest、business、engineering、mining and other sectors. Not only related to many fields, but aiso touched on important、sensitive issu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Such as mining、reclamation、measure、land carefully、exposition、corporate office issues etc. In the sector of reclamation works、 mining、geological survey、improving agriculture、forestry development,the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should be sure of.
     Communications cligue's economic policy had charactoe with finance standard、 economic nationalism、state capitalism、early modernization tendency、elite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v Nanjing Government, it presented the action of in the next. Core policies continued with system^mode characteristics.But Like many other political cligue who committed to China early modernization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s to the policy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and social problem, they still failed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paradox of the method.So their Policy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its oneself also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Especially,they lied o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conomic policy,the goal of fis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on Yuan Shikai's political strongman,li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itarian government, combined on their economy、political aspirations, interests appeal with Yuan Shikai's authoritarian rule,which decided their economic policy mixing old and New、good and bad,also determined their economic policy's basic attribute and function, determined their ultimate fate and historical evaluation.
引文
①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00页。
    ①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365页。
    ②黄逸平、虞宝棠:《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0页。
    ①姜铎:《略论旧中国三大财团》,李新萍:《姜铎文存——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论丛》,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433页。
    ②丁日初:《关于“官僚资本”与“官僚资产阶级”问题》,张宪文、陈兴唐、郑会欣:《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45页。
    ①马敏,张三夕:《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
    ①于庆祥:《清末民初交通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第24、28—30页。
    ①李吉奎:《梁士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作者叙言第1—2页。
    ①(美)麦肯农:《梁士诒与交通系》,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五辑,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第290页。
    ①(日)平野和由:《军阀政榷の经济基盘——交通系·交通银行の动向》,野沢丰、田中正俊:《讲座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卷——“五·四”运动》,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
    ①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中国铁路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235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的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张后铨:《招商局史(近代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9页。
    ①邮电史编辑室:《近代中国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111页。
    ②修域:《铁路篇·铁路政策之检讨》,王开节、修域、钱其琛:《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3辑总第924册,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5—17页。
    ③苏全有、姚翠翠:《梁士诒与民初铁路》,《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④王榆芳:《试论民初干路国有运动成功的原因》,《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⑤苏全有:《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以铁路为视点》,《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⑥许毅:《北洋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与铁路建设》,《从百年耻辱到民族复兴》(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3—537页。
    ⑦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8-387页。
    ①苏全有、王丽霞:《民初交通部的借债筑路政策评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0页。
    ①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168-169、181-182页。
    ②杜恂诚、严国海、孙林:《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③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900——194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94、105页。
    ④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336页。
    ①马金华:《民国财政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255页。
    ②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3卷(北洋政府时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绪论第3页,
    ③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博士论文),第84—91、201—202页。
    ①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②张家骥:《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社1925年版,第三编第4页。
    ③朱宗震:《袁世凯政府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④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104页。
    ①魏明:《北洋财阀——交通系透视》,德杰编:《龙虎争斗——北洋军阀密录》,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②李宗一、曾业英:《中华民国史》第二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一卷(1912——1916年),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99—401页。
    ①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页。
    ②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①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3631、3625—3626页。
    ②骆宝善:《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①周自齐祖籍山东单县,但因周自齐出生于其父为官广东期间,因此有的学者将其籍贯认为是广东广州。见贾熟村《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33页。
    ②朱启钤何年举人出身,其自叙年谱中没有记载,无法考证。罗澍伟在论文中称其为“光绪举人”(《朱启钤先生与天津》,启功主编:《冉冉流放惊绝代—朱启钤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贾熟村在其书中(《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33页)也称朱启钤为举人出身。沃丘仲子称其在瞿鸿禨为军机大臣后,“以举人纳资为曹郎”。(见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上),崇文书局1919年版,第165页)
    ③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总第743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6、21、36、42页。
    ①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清末历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②俞诚之:《遐庵汇稿(年谱)》,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25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5—8页。
    ③瞿鸿禨(1850—1918):字子玖,湖南善化人。清末名臣,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曾力主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改组部院,并参与筹划清末立宪。
    ④朱启钤:《蠖园文存》,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227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0—11页。
    ⑤敷文社:《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总第450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340、91、98、167、128、244、344、75、116、338、335、346、、123、33页(依据人名顺序)。
    ①秦经国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1-442页。
    ②叶恭绰:《关伯衡先生墓碑》,卞孝萱、唐文权:《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③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5页。
    ④田原天南:《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80辑总第793册,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519页。
    ⑤张学继:《袁世凯幕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⑥周志俊:《粤皖系之争与帝制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1年版。此外,张国淦在《洪宪遗闻》中也称交通系为粤系。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45—46、58页。
    ②《遐庵汇稿(年谱)》,第15页。
    ③(美)包华德主编,沈自敏译、林东民校:《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四分册,《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页。
    ④朱传誉:《梁士诒传记资料》(三),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1页。
    ①《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11册,第89页。
    ②陈亚兰译注:《李善兰华蘅芳詹天佑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91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第5辑,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0页。
    ①徐矛、顾关林等主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267页。
    ②张荫桓(1837-1900):字樵野,广东南海人。清季曾办理中古华工被害索赔案,甲午战争中反对议和,戊戌政变后遭徐桐弹劾入狱,并发配新疆,庚子事变后因反对宣战被刚毅处死。
    ③柯劭态:《勋二位国务总理周公墓志铭》,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324页。
    ④颜惠庆(1877-1950):爱国民主人士、中国近代外交家、政治家,字骏人,上海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毕业,清末任驻美使馆参赞,民初历任外交部次长,外交部总长、内务总长、国务总理等。
    ⑤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个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8页。
    ①李桂林编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427页。
    ②郑毅主编《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第3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③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第49、51—52、53-54、64、67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73页。
    ⑤(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9-80页。
    ①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来新夏:《北洋军阀》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②《请调副都统荫昌等赴东襄办交涉事宜折》,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③《创办东省商务局拟定试办章程折》,《袁世凯奏议》(上),第344页。
    ④《道员唐绍仪请交军机处记名简放片》,《袁世凯奏议》(上),第361页。
    ①《道员唐绍仪请调赴北洋片》,《袁世凯奏议》(上),第385页。
    ②赵叔雍:《唐绍仪》,《辛亥人物碑传集》,第339页。
    ③沃丘仲子:《徐世昌》,上海崇文书局1918年版,第14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43页。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73页。
    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57,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6一17页。
    ⑦《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总第5421—5422页。
    ⑧《道员詹天佑请给予出身片》,《袁世凯奏议》(下),第1478—1479页。
    ⑨《徐世昌》,第18、64页。
    ①《唐绍仪为袁世凯批意租界章程事咨钱(?)(附:抄意租界章程详复北洋大臣袁世凯)》,天津档案馆、南开大学分校档案系编:《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6页。
    ②《张莲芬、唐绍仪、钱(?)为勘查海河东岸拨作坨地事禀袁世凯及袁批》,《天津租界档案选编》,第342页。
    ①《恭报抵津日期接收地方情形折》,《袁世凯奏议》(中),第620页。
    ②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秦皇岛市委统战部:《蠼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4页。
    ③《天津常关归并税司兼管并酌提经费办公折》,《袁世凯奏议》(中),第653-654页。
    ④《附请改拨北洋各省协饷片》,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袁世凯奏折专辑》第三册,台湾广文书局1970年版,第804—805页。
    ⑤《津海关款项无存请饬部另拨片》,《袁世凯奏议》(中),第912-913页。
    ①《复陈天津市面情形酌拟办法折》,《袁世凯奏议》(中),第798—801页。
    ②熊性美、阎光华:《开滦煤矿矿权史料》(第3123、3124、3127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264、268、269页。
    ③《临城矿务局员与比公司私立草约应行作为废纸折》,《袁世凯奏议》(中),第661—662页。
    ①《临城煤矿现与比国订立借款合办合同缮单具陈折》,《袁世凯奏议》(中),第1094—1113页。
    ②《比商承办天津电车电灯公司议定合同批准照办折》,《袁世凯奏议》(中),第951—952页。
    ③黄光域译,吕浦校:《丙午中俄谈判及丁未设东省总督资料两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总4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6页。
    ④朱启钤:《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4辑,总第339—340册,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叙言第2—3页。
    ①《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第3册,第302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50、56页。
    ③《赈抚局示》,《大公报》1907年2月20日。
    ④《唐绍怡不见重于监国》,《盛京时报》宣统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911年9月14日)。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91—92页。
    ②《骆宝善评点袁世凯书牍》,第316—317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11页。
    ④转引自:张晓辉、苏苑:《唐绍仪传》,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①《宣统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清议和总代表唐绍仪致内阁总理袁世凯电》,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2-223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料从稿—日本外交文书选译有关辛亥革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0页。
    ③《唐绍怡致梁阮要电》、《电请开国民会议》,《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二日(1911年12月31日)。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22页。
    ⑤《宣统三年十一月口(缺字)日资政院议员毓善等致内阁总理袁世凯函》,《辛亥革命》第8册,第156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页。
    ①(澳)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以下简称《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835—836页。
    ②观渡庐编:《共和关键录》,著易堂书局1912年版,第18页。
    ③《共和关键录》第33—34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05、111页。
    ⑤《转请美政府劝告清廷》,《盛京时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日(1912年1月20日)。
    ⑥《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10页。
    ⑦林家有:《孙中山与梁士诒》,《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①张华腾:《对立中的统一: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北洋集团关系述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57页。
    ③凌竹铭(凌鸿勋):《铁路丛谈》,《畅流》第4卷第6期,转引自沈云龙:《近代史料考释》,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册第130页。
    ④《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第3987、4150页。
    ①《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铁路),第31页。
    ②《愚斋存稿》,第30卷第20—23页,31卷第32-33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23页。
    ④《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第4150页。
    ⑤《中国近代铁路史料(1863—1911)》第3册,第1147—1148页。
    ⑥《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59页。
    ⑦阚铎:《铁路机关统一之今昔》,《铁路协会会报》,第2卷第8册,总第十一期。
    ①《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电信),第5页。
    ②《愚斋存稿》卷59,第15—16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总第5379—5380页。
    ④《请饬禁擅设电话片》,《袁世凯奏议》下册,第1169页。
    ⑤《愚斋存稿》卷59,第3-4、6页。
    ①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4页。
    ②《愚斋存稿》卷59,第10页。
    ③世续等:《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台湾华文书局1970年影印本,第491卷,第1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56页。
    ①《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制以为预备立宪折》、《裁定奕劻等覆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室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1、471页。
    ②《请提轮电两局报效铁路余利以济要需折》,《袁世凯奏议》下册,第1451—1452页。
    ③《遐庵汇稿(年谱)》,第24页。
    ④《拣员请补署丞参折》、《请调用京外各员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总务),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14辑第140册,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7—18、22—23页。
    ⑤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⑥《参议缺将简满员补授之悬揣》,《申报》1907年2月23日。
    ⑦《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⑧钱实甫:《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5—112页。另据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59页)中将《清季重要职官年表》中“漏列”沈云沛的内容所作的补充。
    ①陈璧:字玉苍,晚号苏斋。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1852年生。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员外郎,湖广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吏部给事中等职。后奉旨在京办团练,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任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尹。次年,任商务部右侍郎。1905年至1907年任户部侍郎、度支部侍郎、邮传部尚书等职。1909年(宣统元年)受袁世凯影响被罢官。
    ②《豫保丞参折》,陈璧:《望嵓堂奏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总第93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619—623页。
    ③《拟改铁路提调处为铁路总局并派梁士诒充局长折》,《望嵓堂奏稿》,第679—680页。
    ①《陈玉苍尚书奏议序》,《遐庵汇稿》中编,第359—360页。
    ②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③庸庵:《交通系与民初政局》,黄苹孙:《四十年来之北京》第一、二辑合刊,大东图书公司1949年版,第6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73页。
    ⑤《陈玉苍尚书七十寿序》,《遐庵汇稿》中编,第496页;《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83页。
    ⑥张国淦:《洪宪遗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一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84—85页。
    ②《遐庵汇稿(年谱)》,第12页。
    ③《本部奏调用专门人员奏明立案折》,《交通官报》(折奏)第一期;《本部奉派丞参上行走人员折》,《交通官报》(折奏)第二期。
    ④沈云龙:《徐世昌评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⑤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2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33-634页。
    ①曾鲲化:《祝中国交通界之前途》,《交通官报》第一期。
    ②李恩涵:《中英广九铁路路权交涉—晚清收回路权运动研究之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十四辑,《清季对外交涉(一)英美法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8—279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总第三册,第2608—2609页。
    ④《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第269卷,第5—6页。
    ①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74、777、781页。
    ②张华腾:《京汉铁路利权的赎回及其是非得失》,《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③(法)约瑟夫·马纪樵:《中国铁路金融与外交(1860—1914)》,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页。
    ④沈祖宪、吴闿生:《容庵弟子记》,《北洋军阀》第五册第91页。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0页。
    ⑥《容庵弟子记》,《北洋军阀》第五册第91页
    ⑦《密陈京汉铁路清还洋款期限折》,《望嵓堂奏稿》,第626—627页。
    ⑧《密陈近日筹赎京汉铁路情形折》,《望嵓堂奏稿》,第748—749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6页。
    ②《拟订汇丰、汇理两银行借款合同折》,《望嵓堂奏稿》,第761—763页。
    ③《拟仿直隶成法筹办赎路公债折》,《望嵓堂奏稿》,第777—778页。
    ④《筹借官款收赎京汉铁路折》、《密陈近日筹赎京汉铁路情形折》,《望嵓堂奏稿》第759、749页。
    ⑤叶恭绰:《清末赎回京汉铁路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60年版,第400页。
    ⑥《注销京汉铁路借款行车合同并接收情形折》,《望嵓堂奏稿》第809—810页。
    ⑦《中国铁路金融与外交(1860—1914)》,第190—191页。
    ⑧《清末赎回京汉铁路的经过》,第401页。
    ①《唐绍仪传》,第68页。
    ②《中国铁路志》,第175页。
    ③《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第340页。
    ④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四册,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26—228页。
    ⑤褚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①《拟定新奉、吉长铁路借款续约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总第1073—1074页。
    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972年版,总第6664页。
    ③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五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70页。
    ④《唐绍仪传》,第82页。
    ①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②《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五卷,第105页。
    ③(日)铃木隆史著、周启乾译:《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金禾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④《凌霄一士随笔》第二册,第521页。
    ⑤《外务部致度、邮两部函——美外部谓保全中国铁路主权须先收回锦瑷路希详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编:《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537页。
    ①《沪宁铁路借款合同》,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三册,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
    ①关庚麟:《交通史路政编》第十册,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年版,第3080—3081页。
    ②《代唐绍仪拟与中英公司改订沪宁铁路办事章程奏折》,陈奋:《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史料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
    ③《中国铁路志》,第232页。
    ④《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二册第786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90—91页。
    ②《上唐绍仪关于广九铁路勘路经费请示函》,《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史料集》,第185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749—5751页。
    ④《唐绍仪传》,第60页。
    ⑤《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856页。
    ①李恩涵:《中国近代之收回路路利权运动》,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研究专题报告》第2辑,1985年版。
    ②(美)麦肯农:《梁士诒与交通系》,第278页。
    ③《整理四政条陈》,《遐庵汇稿(上编.公牍)》,第5—6页。(原文所记时间‘光绪三十年’有误)
    ①凌鸿勋:《中华铁路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23页。
    ②《中华铁路史》,第23页。
    ①《遵旨筹画全国铁路轨线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第569—575页。
    ②《芦汉铁路商办难成另筹办法折》,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44卷奏议),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26页。
    ③《愚斋存稿》卷26,电报卷3。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76页。
    ⑤借款情况参考《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第523—524页表;广九路铁路长度参考《中国铁路发展史》第179—180页;其他各路长度、通车情况参考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辑》第93辑总第923册,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216、179、175、297—298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3—64页。
    ②《勘估京张铁路工需银数折》,《袁世凯奏议》下卷,地1202—1208页。
    ③杨铨:《詹天佑传》,《民国人物碑传集》,第577页。
    ④关冠明:《我的曾伯祖父——关冕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梧州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第84页。
    ⑤萨福均:《三十年来之铁路工程》,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刊——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京华印书馆,1946,第1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72页。
    ②《展修张绥铁路筹定办法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第1679—1682页。
    ③《中华铁路史》,第94页。
    ④詹同济编译:《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⑤《中国铁路志》,第223、240页。
    ⑥莫卫:《我国铁路建设之回顾与前瞻》,《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233页。
    ①曾鲲化:《中国铁路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973册,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79—83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93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83、166页
    ①《中国铁路志》,第125—126页。
    ①黄为基:《铁道特别会计论》,《交通官报》第27期。第1-12页。
    ②《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第5789页。
    ③《中国铁路志》,第126—127页。
    ④俞飞鹏主编:《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2—55页。
    ①张竞立:《铁路预算统制之研究》,《交通杂志》1933年第1期。
    ②《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52页。
    ③《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56—57页。
    ④《中国铁路志》,第123页。
    ①《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60页。
    ②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243页。
    ③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244—245页。
    ④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250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二章总纲,第1055—1060页。
    ⑥《正太铁路添筑防水工程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路政),总第1103—105页。
    ⑦《交通史路政编》,第一章总纲,第635—637页。
    ①《变通铁路免价减价办法折》,《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路政),总第1065—1071页。
    ②《督宪杨准邮传部咨直隶采粮平粜减收车费事宜札饬赈抚局查照文》,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卷十六,铁路),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203—1204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4、84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5页。
    ③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交通银行史料》上册,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交通银行史料》上册,第11、16—17页。
    ⑤《交通银行史料》上册,第12—13页。
    ①《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三册,第644页。
    ②《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9—10页:《交通银行史料》上册,第13页。
    ③《交通银行史料》第172、305、343页。
    ①《中国铁路史》,第106—107页。
    ②《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二册,第1236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97—98、147页。
    ④《光绪朝东华录》,第5930—5931页。
    ⑤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①《日使伊集院致外务相小村报告》,《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下册,第169—170页。
    ①《交通史总务编》,第—章官制,第24—25页。
    ②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8—89页。
    ③《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第390—398页。
    ④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90—94页。人名后所附内容为任调职时间及任职情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87页。
    ②《世载堂杂忆》,第174页。
    ③(日)林原文子、刘庆旻译:《津浦铁路厘金局的废除与恢复—袁世凯政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续)》,《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5期。
    ①《遐庵汇稿(年谱)》,第23—24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88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47页。
    ④《交通暗潮之镇静》,《时报》1914年7月24日。
    ①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652页。
    ②《洪宪遗闻》,第113—114页。
    ③《遐庵汇稿(年谱)》,第46—47页。
    ④《交通部与两梁之疑间》,《申报》1914年5月14日。
    ⑤以下三表参考《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第90-94页。人名后所附内容为任调职时间及任职情况。
    ①《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29—37页。
    ②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142—-143页。
    ③《交通之粤系谈》,《申报》,1913年9月13日。
    ④沃邱仲子(费行简):《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9-40页。
    ①《交通史总务编》(庶政),第383页。
    ②《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章程》,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编辑部编:《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第一次报告》,中华全国铁路协会事务所1912年版。
    ③《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发起人朱启钤、冯元鼎、叶恭绰、詹天佑、施肇曾、黄仲良、郑洪谋、钟文耀、孙多珏、丁平澜、权量呈交通部文(附简章)》,《政府公报》1912年5月19日,第19期。
    ①《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第390页。
    ②《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25—26页。
    ③马陵合:《北洋时期中华铁路协会研究》,《史林》2009年第3期。
    ④《全国铁路协会第二年度举行大会》,《时报》1914年6月26日。
    ①《第一年度会务报告情形》,《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八册,总第十一期。
    ②《第一次定期大会纪事》,《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七册,总第十期。
    ③《第一年度会务报告情形》,《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八册,总第十一期。
    ④《第十五次评议会议事录》,《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十一册,总第十四期。
    ⑤(日)宗方小太郎著:《辛壬日记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9—220页。
    ⑥《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建议请速定铁路政策意见书》,《铁路协会会报拔萃》第1—15期,第5—11页。
    ①《交通史总务编》(庶政),第417-418页。
    ②《铁路政策中之进行观》,《时报》,1914年6月8日。
    ③《交通史总务编》(庶政),第418—422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总纲),第637页。
    ②《统一铁路年报》,《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六册,总第三十三期。
    ③《论中国铁路统一会计委员会》,《铁路协会会报》,第三卷第八期,总第二十三期。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47页。
    ⑤《译电》,《时报》1914年6月19口。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134号,1912年9月11日。
    ②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26页。
    ③《遐庵汇稿(年谱)》,第21页。
    ④《中国铁路总公司条例》,《政府公报》第324号,1913年4月1日。
    ⑤《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437号,1913年7月24日。
    ⑥《命令》,《申报》,1913年8月4日。
    ⑦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第五集),台湾新生报社1979年版,第119—120页。
    ⑧李书斌:《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05页。
    ①张心澂:《中国现代交通史》,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117页。
    ②《临时大总统指令第42号,令交通总长》,《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七期,总第十期;另见《川粤汉路事之进行》,《盛京时报》1913年6月22日。
    ③魏明:《交通系概述》,《南开学报》1987年第四期。
    ④《汉粤川路改归部辖之理由》,《盛京时报》1913年6月27日。
    ⑤如陈晓东:《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再评价》,《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1996年版,第154页。
    ⑥如苏全有、王丽霞:《民初交通部的干路国有政策评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苏全有:《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以铁路为视点》,《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苏全有、姚翠翠:《梁士诒与民初铁路》,《周口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王榆芳:《试论民初干路国有运动成功的原因》,《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①《交通救国论》,《遐庵汇稿》(中编·诗文),第228页。
    ②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0、67、74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104页。
    ⑤《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5—6页。
    ⑥许炳堃:《浙路收归国有的内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1页。
    ⑦《中国铁路史》第119页。
    ①修域:《铁路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17页。
    ②《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建议请速定铁路政策意见书》,《铁路协会会报拔萃》第1—15期,第6页。
    ③萧梅性:《统一路政建议》,《铁路协会会报拔萃》第1—15期,第128页。
    ④《中国铁道史》,第217—220页。
    ⑤《川路政归国有》,《申报》1912年10月4日。
    ⑥《路事纪闻》,《铁路协会会报》第三卷第三期,总第十八期。
    ⑦《敬告江苏商界同必御侮书》,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江浙铁路风潮》(第2册时论),(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年版,第18页。
    ⑧国史馆史料处主编:《中国铁路沿革史》,台北:国史馆1984年版,第401—402页
    ⑨张嘉璈:《中国铁道建设》: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8页。
    ①《通告》,《政府公报》第149号,1912年9月26日。
    ②《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323页。
    ③《在上海对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21页。
    ④修域:《铁路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16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十四册,第399页。
    ①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下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0页。本人尚未查证梁士诒关于铁路国有政策的言论,但他领导了赎回各路事宜应是确无疑问的。
    ②《交通史(总务编)》,第五章庶政,第412页。
    ③《遐庵汇稿(年谱)》,第23页。
    ④《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3页。
    ⑤《遐庵汇稿(年谱)》,第23页。
    ①《中国铁路沿革史》,第429页。
    ②《中国铁路沿革史》,第432页。《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卷第一号。
    ③《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19页。
    ④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查科编:《沪宁沪杭甬铁路史料》,出版地不详,1924年版,第39—40页。
    ⑤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3页。
    ⑥《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7页。
    ①《中国现代交通史》,第44页。
    ②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4—125页
    ③《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492页。
    ④贾士毅(阳羡贾):《民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780、793页。
    ⑤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下册,第2010页
    ⑥《中华铁路史》,第13页。
    ①《路股迭受损失》,《民国日报》1917年9月2日。
    ②《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第57页。
    ③《洛潼铁路国有后之纠葛》,《时报》1914年7月24日。
    ④《本埠新闻》,《大公报》1916年6月10日。
    ⑤《中国铁路史》,第16—18页。
    ⑥《沪宁沪杭甬铁路史料》,第39页。
    ⑦《中国现代交通史》,第109页。
    ①《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第523—524页。
    ②《铁路借款考》,《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十一号,1913年5月1日。
    ③《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第525—526页。原书对沪宁铁路借款、沙兴铁路借款垫款原额记载有误。年限参考铁道部:《中国铁路借款合同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总第289册,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第一册第290、295页,第二册190页。《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227—238、542页、638、679页,第五册第13、82页。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8页。王景春:《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下册),学生书局1969年版,第268、101页。
    ④按照1912年11月25日签订的《修正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专条》第一款规定,“合同中所载债票数目均按英金计算,以二十五佛朗作为—英磅。该合同所附之还本付息表亦改为英金计算。”见《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237—-238页。该款折合国币数目为换算值。
    ①《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下册),第142页。
    ①《中国铁路史》,第496、848页。
    ②许毅:《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2—455页。
    ③《在北京报界欢迎会的演说》,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31—432页。
    ④《粤汉路事说帖》,《民立报》1912年7月8日。
    ⑤《为将浙路收归国有解决沪杭甬借款交涉事与张謇致汤寿潜函》,《神州日报》1914年3月5日。
    ⑥赵秉钧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开会式及演说,工商部1913年版,第3页。
    ①转引自闵杰:《民国初年商办铁路的收归国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20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5、138—139页。
    ③《中国铁路之过去与未来》,《遐庵汇稿(演讲)》,第1—-4页。
    ④《民二在全国铁路总公司孙总理欢迎会演词》,《遐庵汇稿(演讲)》,第7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六册,第4006页。
    ②《汉粤川之过去》,《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三号,总第30期。
    ③陈宪章:《中国国有铁路之外债问题》,文英印务局1937年版,第4页。
    ④欧内斯特.P.扬(Ernest P. Young):((The President of Yuan Shikai》, Michken University Press,1968.,第56页。
    ⑤隆武华:《外债两重性——一引擎,桎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
    ⑥《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第31页。
    ①《路政进行表》,《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六期,总第33期。
    ②修域:《铁路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路政篇),第10-11页。
    ③必汝成:《中国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册第926页。
    ①石芳勤:《谭人凤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②(美)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③《五十年来中国之交通》,《遐庵汇稿》(诗文),第228—231页。
    ④修域:《铁路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路政篇),第15页。
    ⑤《中国铁道史》,第22—23页。
    ⑥《中国现代交通史》,第125、140—141页。
    ①如苏全有:《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以铁路为视点》,《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②《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第201—202页。
    ③《专件》,《铁路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一期。
    ④《专件》,《铁路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一期。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六册第3961—3969页。
    ②《路事纪闻》,《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十期,总第13期。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799页。
    ④《交通部查究皖北商会》,《申报》1914年1月13日。
    ⑤《交通部批第75号》,《政府公报》第757号,1914年6月15日。
    ⑥《法制章程》,《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十期,总第13期。
    ⑦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⑧《交通部取缔请办铁路》,《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十一期,总第14期。
    ①《交通部路事之集权》,《盛京时报》1912年8月14日。
    ②《中国现代交通史》,第141-144页。
    ①苏全有:《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以铁路为视点》,《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②钱智修:《国有铁路之利弊》,《东方杂志》第十一卷第三号。
    ①《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第727页。
    ②统一轨制见《中国铁路史》第433页;统一铁路文书用语见《交通史路政编》第一册,第146页。
    ③《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第143、149、151—154页。
    ④修域:《铁路政策之检讨》,王开节、修域、钱其琮:《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20页。
    ①萧梅性:《统一路政建议》,《铁路协会会报拔萃》第1-15期,第128页。
    ②修域:《铁路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铁路编),第20-21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406页。
    ①《交通史总务编》,第五章庶政,第413、418页。
    ②一尘:《论铁路特别会计及其利用》,《铁路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二期。
    ③《交通史总务编》,第五章庶政,第450页。
    ④《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62页。
    ⑤《王景春呈交通部筹备统一铁路会计办法说帖》,《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七期,总第十期。
    ⑥张心澂:《中国统一铁路会计小史》,《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四号,总第二十九期。
    ①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料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一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
    ②《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63页。
    ③《遐庵汇稿(年谱)》,第23—24页。
    ④韩宏泰:《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8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第92-93页。
    ⑤罗介夫:《中国财政问题》,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第140-141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十二号,1914年6月1日。
    ②王景春:《统一铁路会计说》,《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七期,总第十期。
    ③《交通部特别会计之存废问题》,《遐庵汇稿(诗文)》,第213页。
    ④《中国铁路史》,第496页。
    ⑤《再论交通部之特别会计》,《遐庵汇稿(诗文)》,第216—217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79-780页。
    ②《中国统一铁路会计小史》,《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四号,总第二十九期。
    ③《统一铁路会计说》,《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七期,总第十期。
    ④《中国会计史料选编》第三册,第1594、1597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五册第一章总纲,第3076、3081页。
    ②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406—407页。
    ③《保持交通四政特别会计决案》,《遐庵汇稿(公牍)》,第142页。
    ④《交通部特别会计之存废问题》,《遐庵汇稿(诗文)》,第212—213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五册第一章总纲,第3120—3122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81页。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86—1287页。
    ④《再论交通部之特别会计》,《遐庵汇稿(诗文)》,第217页。
    ⑤《洪宪元年度路电邮航四政特别会计预算》,《大中华杂志》第二卷第二期,1916年2月20日。
    ⑥《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88辑,第94—95页。
    ①张心澂:《交通会计》,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6、11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册),第323页。
    ②《中国铁路史》,第131页。
    ③《内阁成立以后之各总长之态度》,《申报》1913年9月21日。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册),第325页。
    ⑤《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15日,第1175号。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1册),第325—326页。
    ⑦《中国铁道史》,第142—143页。
    ①《叶恭绰主铁道院独立》,《时报》1912年12月24日专电。
    ②《中国现代交通史》,第77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133—136页。
    ④《中国铁路史》,第176页。
    ①段品庄:《铁路技术标准之建立与改进》,《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152页。
    ②《中国铁路志》,第42页。
    ③段品庄:《铁路技术标准之建立与改进》,《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第153页。
    ④《中国铁路史》,第253—254页。
    ⑤《中国铁路志》,第86页。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二册第1290页。
    ⑦《交通史路政编》,第一册,第743、769—770页。
    ①《中国现代交通史》,第80页。
    ②金士宣:《铁路运输业务》,天津大公报馆1932年版,第359—360页。
    ③《铁路运输业务》,第360页。
    ④《中国铁路史》,第388—391页。
    ⑤《联络铁道运输之扩充》,《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三号,总第300号。
    ①《国内外铁路直接联络之先声》,《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三号,总第30号。
    ②《中国铁路史》,第332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315、316页。
    ④《中国铁路史》,第318—319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册),第625页。
    ⑥《中国铁路史》,第323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三册),第1703—1705页。
    ②《中华铁路史》,第49页。
    ③《交通部稽查路账之先声》,《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六号,总第33号。
    ④《铁路盈亏账、拨补账分类则例附原详文部饬》、《总平准表分类则例附议案详文部饬》,《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五号,总第32号。
    ⑤《统一铁路年报》,《铁路协会会报》第四卷第六号,总第33号。
    ⑥夏光宇:《七十五年来铁路大事之回忆与述评》,《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铁路编),第257页。
    ⑦《平井顾问演说民国之铁路》,《铁路协会会报》第三卷第十二号,总第27期。
    ①《中国铁路史》,第243—244页。
    ①浙江民政厅:《土地法规》,1930年版,第485—493页。
    ②《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548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246页。
    ①《中国铁路史》,第164页。
    ②《中国铁路史》,第461页。
    ③内容见《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三册,第1607—1633页。
    ④内容见《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三册,第1633—1648页。
    ⑤《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三册,第1600—1603页。
    ①《中国铁路史》,第463页。
    ②《中国铁路史》,第467—468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469页。
    ④《中国铁路史》,第470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一册,第637、638、648—652页。
    ①司法行政部刑事司编:《各国刑法汇编》(上册),司法通讯社1980年版,第114—116页。
    ②《中国铁路史》,第532—533页。
    ③《中国铁路史》,第283—284页。
    ④《交通史总务编》(庶政),第56—58页。
    ①钱其琛:《电信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电信),第153页。
    ②《教令第20号》,《政府公报》1915年4月19日,第1058号。
    ①《交通部呈大总统划分电政区域酌设管理局拟定暂行章程及所属各局处数表请鉴核批示遵行文并批(附章程并表)》,《政府公报》1913年2月6口,第271号。
    ②交通部年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年鉴》(第一卷),交通部总务司出版社1933年版,第29页。
    ③钱其琛:《电信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电信),第15—17页。
    ④钱其琛:《电信政策之检讨》,《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电信),第21页。
    ①《内外时报中国电政之里数》,《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四号。
    ②《中国现代交通史》,第526页。
    ③俞飞鹏署:《交通史电政编》,交通部总务司1936年版,第二册第274—275页。
    ④《中国现代交通史》,第432页。
    ⑤《交通史电政编》,第四册第六章,第18页。
    ①《交通史电政编》,第四册第六章,第76—77页。
    ②《交通部关于整理电局之文牍》,《时报》1914年5月14日。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上),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180页。《交通史电政篇》,第二册第56-84,226-244页。
    ④《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483、486、494、503、505页。另有资料称1915年电政收入为650万元多,电话收入为57万元多,电报、电话营业支出为441万余元,盈余267万元多,拨充电政资本163万元多。见《交通部关于电政之报告》,《盛京时报》1916年3月19日。
    ①《交通部关于电政之报告》,《盛京时报》1916年3月19日。
    ②《内外时报—中国邮政史》,《东方杂志》第十一卷一号。
    ③许季珂:《邮政组织之演变》,王开节、何纵炎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辑》总第925册,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④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书店1991年影印版,第2页。
    ①《交通部关于整理电局之文牍》,《时报》1914年5月14日。
    ②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邮政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210—211页。
    ③《收回邮权之实行》,《盛京时报》1914年4月22日。
    ①》邮政总局呈交通部酌拟更定邮务区域划一邮政名称修订邮员等级三大端列表请签核指令遵行文》,《政府公报》,1913年11月19日,第555号。
    ②许季珂:《邮政组织之演变》,《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22页。
    ③沈阳市邮政局邮政志办公室:《中国邮电史料》(第2辑),沈阳市邮政局邮政志1986年版,第28页。
    ④王柽:《邮政》,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页。
    ⑤《交通史邮政编》第一册,第30-32页。
    ⑥何纵炎:《邮政政策之检讨》,《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2—-3页。
    ①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②《交通史邮政编》第一册,第47—55页。
    ③何纵炎:《邮政政策之检讨》,《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6页。
    ④《交通史邮政编》第一册,第58页。
    ①《交通部批信业联合会代表签称信业被迫太甚筹议办法请准采择呈》,《政府公报》1912年10月7日,第160号。
    ②《交通史邮政编》第一册,第60-62页。
    ③许季珂:《邮政组织之演变》,《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19页。
    ④《交通史邮政编》第四册,第1340、1342页。
    ①《交通史邮政编》第四册,第1362、1316页。
    ②《邮政》,第8—9页。
    ③邱信凉:《六十年来邮政国际关系》,《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130页。
    ④《交通史邮政编》第四册,第915—916页。
    ⑤《中国现代交通史》,第597页。
    ⑥何建祥:《邮政业务之改进》,《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31—32页;夏荷生:《六十年来邮政大事记》,《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152页。
    ⑦《交通部训令第六十三号》,《政府公报》1913年2月20日,第284号。
    ①《内外时报——中华民国三年邮政事务总论》,《东方杂志》第十三卷第五号。
    ②王晋玉:《邮政财务制度》,《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137页。
    ①《交通部批信业联合会代表签称信业被迫太甚筹议办法请准采择呈》,《政府公报》1912年10月7日,第160号.。
    ②《内外时报——中国邮政史》,《东方杂志》第十一卷一号。
    ③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95—1927)第二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④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出版地、单位不详)1931年版,第186页。
    ⑤《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43页。
    ①《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第18页。
    ②《派杨士琦查办招商局改组》,《东方杂志》第九卷第七期;《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第17页。
    ③《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63页。
    ④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页。
    ①《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册),第329—331页。
    ②《招商局贱卖船产之阻力》,《申报》,1912年8月4日。
    ③《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64页。
    ④《专电》,《申报》,1912年8月3日;《清谈》,《申报》,1912年8月6日。
    ⑤《关于招商局事之要点.国务院电》,《申报》1912年8月17日。
    ⑥《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95—1927)第二辑上册,第628—629页。
    ⑦《郑观应传》,第241页。
    ①《招商局董事温宗尧对于股东报告本局内讧之内容》,《时报》1912年9月11日。
    ②《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65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卷第十二号。
    ④《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第164页。
    ⑤《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95—1927)第二辑上册,第596页。
    ①《袁总统注意航路主权》,《申报》1912年8月14日。
    ②《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1895—1927)第二辑上册,第599-600
    ③《太平洋报》,1912年9月26日。
    ④《公电》,《申报》1912年8月9日。
    ①《交通史航政编》,第一册第202页。
    ②《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68页。
    ③《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68页。
    ④《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72—273页。
    ⑤《盛宣怀致王存善函》,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0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一卷第一号。
    ②《交通部关于招商局事之布告》,《申报》1914年4月3日。
    ③《招商局史(近代部分)》,第273页。
    ④《招商局决议归交通部监督》,《盛京时报》1912年9月11日。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7、154、128、201—-202、186页
    ②《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06页。
    ③银行周报社:《银行年鉴(1921—1922)》,(出版地不详)1922年版,第27页。
    ④《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第41—43页。
    ⑤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第102、97页。
    ①《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38、106、39、55页。
    ①《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89-191页。
    ②《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56页。
    ③《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74页。
    ④《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92—93页。
    ⑤《修改本行章程之经过》,《交通银行月刊》增刊第一号(1925年)。
    ①《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第399页。
    ②《交通银行暗潮之近况》,《时报》1914年7月28日要闻。
    ③周保鉴:《中华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二编第11—12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金融志编委会:《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163页。
    ②《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346页。
    ①聂其炜:《我和1913年时的中国银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5—118页。
    ②《周自齐为银行总裁之原因》,《盛京时报》1913年8月29日。
    ③《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第103页。
    ④《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102页。
    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货币金融史大事记》,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①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5—16页。
    ②《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16页。
    ③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①《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17页。
    ②《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23页。
    ③《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18页。
    ④《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第127页。
    ⑤《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76-77页。
    ⑥《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81页。
    ①《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18—19页。
    ②《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第82—85、87页。
    ③《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18页。
    ④《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81页。
    ⑤《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78页。
    ①《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19页。
    ②《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第649页表5—29。
    ③罗介夫:《中国财政问题》,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第4、6页。
    ④《中国财政问题》,第27页。
    ⑤魏颂唐:《财政学撮要》,浙江经济学会1917年版,第28、38页。
    ①所谓“国家银行”指依据国家金融法规代表国家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或为完全行政机构性质的中央银行,或为受国家立法、行政机关管理、监督的商业银行。后者其资产中有国家资本加入。清末民初的大清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属于以专业、商业银行履行中央银行性质的国家银行。
    ②《中华银行史》,第126页。
    ③《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27—33页。
    ④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83页。
    ⑤《财政总长周学熙呈请大总统缮具金库条例草案拟恳先准试筹请训令施行文并批附条例》,《政府公报》1913 年5月4日,第356号。
    ①《中华银行史》,第126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98—1300页。
    ①《中华银行史》,第127—130页。
    ②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北京档案馆编:《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页。
    ③《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20页。
    ④谢菊曾:《述海关之沿革及近况》,《钱业月报》1927年第一期,第24页。
    ①海关总署《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二卷(1911—1930年)》,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二卷(1911—1930年)》,第83-84、86页。
    ③《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二卷(1911—1930年)》,第81页。
    ④中国银行上海国际金融研究所行史编写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⑤《关税提存中国银行》,《盛京时报》1914年6月20日。
    ⑥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300—1904页。
    ①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171页。
    ①《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73—174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304—1307页。
    ③《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44—549页。
    ④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
    ⑤《中华银行史》第130页。
    ①《财政部呈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78页。
    ②吴鼎昌:《整理币制意见书》,财政部钱币司编:《币制汇编》第四册,1919年版(出版地不详),第189—190页。
    ③《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20—21页。
    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64页。
    ①《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28—429页。
    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2页。
    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30—131页。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2—163、178—182页。
    ①《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29—430页。
    ②《国务总理孙宝琦、署财政总长周自齐呈大总统拟于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第十二条官商合办之银钱号句加入发行纸币之商办银钱行号一语检同章程请批示施行文并批(附章程)》,《政府公报》1914年3月6日,第656号。
    ③《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34-135页。
    ④《财政部总务厅机要科抄送中国银行货币交换所筹办处开办日期暨进行方法呈致泉币司付》,《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31页。
    ⑤《财政部维持金融之流通》,《时报》1914年8月18日。
    ①上海档案馆藏档:《中国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为领用兑换券合同》,档号268-1-597—35。
    ②《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47页。
    ③《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第53页。
    ④《财政部为日军在济南行用军票银元与交通部山东省财政厅来往函电》,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 案》第63册,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0、29—30、36、38页。
    ①《中华银行史》,第132页。
    ②《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42—444页。
    ③《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72—173页。
    ①《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前言第3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6页。
    ③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第28页。
    ④《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72—174页。
    ⑤《中华银行史》第二编第一章第10页。
    ⑥《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前言第3页。
    ⑦《大总统公布交通银行则例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9。
    ①《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第402页。
    ②《北京交通银行股东大会之盛况》,《时报》1914年5月29日。
    ③《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89页。
    ④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364页。
    ⑤《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9—22页。
    ①《中华银行史》第二编第一章第11—12页。
    ②《近日财政之各面观》,《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542页。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360页。
    ⑦《梁士诒传记资料》第三辑,第110页。
    ①《交通代理金库权与欠款》,《申报》1917年4月18日。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部档案》全宗号1011,卷宗号95。
    ③宋汉章:《我国银行制度之演进》,朱斯煌主编:《民国经济史——银行周报三十周纪念刊》,银行周报社1948年版,第1页。
    ④《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21页。
    ⑤董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⑥《交通银行为修改章程事呈交通部文》,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第五册,1993年版(出版地不详),第72页。
    ①《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90页。
    ②《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11月1日第1251号。
    ③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第83页。但有的学者认为民初的交行,“以其与中国银行同享特别权利,遂均以中央银行目之,其实皆未完全具有此种性质也”。即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相比较,在单一垄断性(事权统一)、行政独立性及监管职能、非商业银行性质方面还并未是完全中央银行。见梁钜文:《中央银行制度概论》,大东书局1931年版,第52、175—187页。
    ④《交通银行致上海总商会公函》,《申报》1915年11月18日。
    ①《交通银行收归国有之来因去果》,《申报》1914年6月21日。
    ②《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805页。
    ③韩宏泰:《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88辑,第92页。
    ①《度支部为印刷中华民国度支部兑换券原呈暨章程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76—77页。
    ②《周自齐为印送度支部陈请发行兑换券原呈及度支部兑换券章程致陆军部公函》,《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汇编》,第64—65页。
    ③《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423—424页。
    ④《中华银行史》,第二编第一章,第23—24页。
    ⑤《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806页。
    ①《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59页。
    ② 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三期(民国四年三月二十日)。
    ③《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62页。
    ④《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694—695页。
    ①《中华银行史》,第二编第一章,第25页。
    ②中华民国史实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实纪要(初稿)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正月至六月)》,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出版(时间不详),第598页。
    ③《财政总长周学熙呈大总统缮具金库条例草案拟恳先准试办请训令施行文并批(附条例)》,《政府公报》1913年5月4日第356号。
    ④《财政部布告第三号》,《政府公报》1913年6月8日第391号
    ①《中华银行史》,第187—190页。
    ②《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701—702页。
    ③《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之冲突》,《申报》1913年6月30日。
    ④《近日财政之各面观》,《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542—543页。
    ⑤《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之冲突》,《申报》1913年6月30日。
    ①张朋圆:《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99—101页。
    ②韩玉辰:《民初国会生活散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年版,第232页。
    ①《审计处复中国银行、致财政部详复贵行中国银行来函所询交通银行代理金库章程与则例有无抵牾及其理由各节钞录文件希查照备案函》,《政府公报》1913年6月20日第403号。
    ①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第79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46—48页。
    ③《专电》,《时报》1914年3月25日。
    ④《特约路透电》,《时报》1914年2月17日。
    ①《整顿国债议案之调查谈》,《时报》1914年2月15日。
    ②《熊总理辞职之面面观》,《时报》1914年2月17日。
    ③《专电》,《时报》1914年1月30日。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96—197页。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89—190页。
    ①《周自齐沥陈财政困难拟筹挽救办法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100页。
    ②佚名:《中国公债史料》,沈云龙辑: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二十辑总第200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十一卷二号。
    ④《财政部整理赋税所开幕后详志》,《时报》1914年7月21日。
    ⑤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9—40页。
    ⑥《杂论》,《时报》1915年10月5日。
    ⑦《梁士诒传记资料》第三册,第107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7—138、202—203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2页。
    ③贾士毅:《国债与金融》,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46页。
    ④《中国财政问题》,第351页。
    ⑤《中国财政论》,《东方杂志》第10卷11号。
    ①《国债与金融》,第10页。
    ②徐沧水:《内国公债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34页。
    ③《财政部关于设立内国公债局并拟订章程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872—873页。
    ④《内国公债史》,第35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04页。
    ②佚名:《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太平洋书店1929年版,第5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04页。
    ④《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第284页。
    ⑤《内国公债史》,第51、56页。
    ⑥《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第15页。
    ⑦《财政部关于请核准公布三年公债条例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870页。
    ⑧《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第8页。
    ⑨《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第45页。
    ①《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第42—43、46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04页。
    ③《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第8页。
    ④《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第42-43页。
    ⑤《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第46-47页。
    ⑥《法令》,《东方杂志》第12卷2号。
    ①《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11月30日第924号。
    ②《内国公债史》,第54页。
    ③《国债与金融》,第10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09页。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51页。
    ⑥《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05页。
    ⑦《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50页。
    ①《财政部为劝募三年公债致各省将军、巡按使、财政厅密函稿》、《财政部关于发行四年公债要求各地电告认购债额密电》,《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873—875、881—882页。
    ②《国债与金融》,第11页。
    ③《财政部关于发行四年公债尽先商请五国银行团承办函》,《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881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治)先生年谱》(上册),第213页。
    ⑤《内国公债之踊跃》,《时报》1914年9月13日。
    ⑥《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第15—16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16页。
    ②《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3页。
    ③《中国财政问题》,第353页。
    ①《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878-879页。
    ②《内国公债史》第57页。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621、1638页
    ④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063页。
    ①千家驹:《中国经济问题从书之二:中国的内债》社会调查所(北平)1933年4月版,第1页。
    ②《中国现实之经济》,《东方杂志》第13卷第6号。
    ③《财政新谈》,《申报》1914年5月21日。
    ④《国债与金融》,第25页。
    ①《内国公债史》,第61—62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5页。
    ③《国债与金融》,第16页。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2卷12号。
    ⑤《国债与金融》,第22—23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060、1064页。
    ②《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第94页。
    ③《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第19页。
    ④《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705-706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417页。
    ②《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册),第450页。
    ③《国债与金融》,第26页。
    ④朱斯煌:《民国经济史》,第199页。
    ⑤叶元龙:《中国财政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5页。
    ⑥见《国债与金融》第16页。《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第11—13、16-17、34页。
    ①《内国公债史》,第140页。
    ②《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册,第541页。
    ③《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22页。
    ①《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533—534页。。
    ①《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第一册,第535—536页。
    ②《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21页。
    ③《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第38页。
    ④《财政部拨付银行资本金》,《大公报》1916年6月2日。
    ⑤《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史》,第10页。
    ⑥《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20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国银行档案》全宗号397,卷宗号9174。
    ①《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98页。
    ②《交通史总务编》,第二章财政第401页。有学者将交通部与交通银行对财政部的垫款分别计算,认为这一时期,交通部垫款为664万元,交通银行则为2841万元,值得商榷。因为按照特别会计制度规定,交通部经收四政收入应以特别会计制度由国库统一出纳。见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第90页;(日)平野和由:《军阀政榷の经济基盘一交通系·交通银行の动向》,田沢丰、田中正俊:《讲座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卷“五·四”运动》,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第64页
    ③《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第411页;《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349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交通银行档案》全宗号398,卷宗号3258。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交通银行档案》全宗号398,卷宗号3258。
    ②《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96页。
    ③《要闻——政事堂筹议维持公债办法》,《大公报》1916年4月1日。
    ①《呜呼梁士诒》,《民国日报》1916年2月9日。
    ②《直隶军务巡按使朱家宝为查有匪徒蛊惑摇动市面者即予重惩事饬津商会》、《直隶巡按使朱家宝为密饬查禁破坏公债及钞票信用事饬津商会》,天津档案馆编:《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4页。
    ③《直隶巡按使朱家宝为南方“党匪”寄递煽惑传单事饬津邮政分局(附件1:抄单)》,《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第36—37页。
    ④《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第118-119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338页。
    ②《近代史料考释》第二集,第149—150页。
    ③《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04页。
    ①《要闻——京兆》,《大公报》1916年4月29日。
    ②《本埠新闻》,《大公报》1916年5月8日、9日。
    ③《国务院令第二号》,《政府公报》1916年5月12日第127号。
    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03页。
    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02—203页。
    ⑥《大总统对于梁士诒之责成》,《大公报》1916年5月17日;《梁士诒力荐熊希龄目代》,《大公报》1916年6月6日。
    ①《财政部致外交团之紧要照会》,《大公报》1916年5月19日。
    ②《财政部布告借款事》、《续前借款》、《财政部通电》、《财政部拨付银行资本金》,《大公报》1916年5月23日、24 H、27日及6月2日。
    ③《恶贯满盈之梁士诒》,《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三册,第510页。
    ④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第415页。
    ⑤《梁士诒破坏金融之阴谋种种》,《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三册,第467页。
    ①《傅增湘等指摘梁士诒为中交停兑祸源请择公正人员长财部分别维持清理两行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482-483页。
    ②《上海金融在袁世凯帝制时代》,上海通志馆编:《上海通志馆期刊》第二卷(第一至四期),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三十九辑,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164页。
    ③韩宏泰:《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文史资料选辑》第88辑,第94—95页。
    ④《上海金融在袁世凯帝制时代》,《上海通志馆期刊》第二卷,第166页。
    ①《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第479页。
    ②《闲评不兑换纸币》,《大公报》1916年5月6日。
    ③《论纸币不换与不换纸币之影响》,《大公报》1916年5月17日。
    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08—209页。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339页。
    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20—221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3卷6号。
    ②《中华币制史》第二编第155—161页;《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25—230页。
    ③《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第30—34页。
    ④《中国银行行史》,第89—90页。
    ①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第397、403页。
    ②《交通银行总处分送梁士诒关于营业方法与办事方针之谈话笔录致各行所函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356—362页。
    ①《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上册,前言第8页。
    ①《民国财政—席谈》,《时报》1914年2月1日。
    ②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编制辛亥前各路局邮传部存欠各款账略》,1924年版(出版地点不详),第39页。
    ③《交通银行编制辛亥前各路局邮传部存欠各款账略》,第47页。
    ①《交通银行民元至民4的营业报告》,《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5)》;转引自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第72页。
    ②《北京交通银行股东大会之盛况》,《时报》1914年5月29日。
    ③《交通银行编制辛亥前各路局邮传部存欠各款账略》,第47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交通银行档案》,全宗号398,卷宗号694。
    ⑤《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711页。
    ①《三年度交通银行之盈余》,《盛京时报》1915年1月16日。
    ②《中华银行史》第二编第一章,第28—29页。
    ③《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551-1552页。
    ④《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第14页。
    ①朱锡祚:《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沿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9页。
    ②朱锡祚:《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沿革》,第170页。
    ③《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概况》,《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二),第1页。
    ④朱福奎:《民元来我国之储蓄事业》,《民国经济史》第87页。
    ⑤《中华银行史》,第四编二章,第5—6页。
    ①朱锡祚:《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沿革》,第180—181页。
    ②《股东分类名单》,《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二),第24页。
    ③《中交两行与新华银行协议》,《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二),第28页。
    ④《新华储蓄银行章程》,《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二),第13—15页。
    ⑤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01页。
    ①《总经理方仁元在股东会的报告》,《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二),第26—27页。
    ②朱锡祚:《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沿革》,第171、175页。
    ③《中华银行史》,第四编第二章,第11—17页。
    ④《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业务经营概况》,《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二),第5页。
    ①《北京政府公布之新华储蓄银行发行储蓄票章程》,《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汇编》(上册)第87-89页。
    ②《国债与金融》,第二编第二章第18页。
    ③周彦:《北京新华储蓄银行的组织业务及其内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1辑(经济)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④《财政部呈新华储蓄银行第一期储蓄票第二次抽签请派肃政使监督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6年4月15口第100号。
    ⑤钱天鹤:《论有奖储蓄票之弊害》,《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号。
    ⑥《农商总长张謇为新华储蓄银行发行储蓄票事饬津商会》,《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第303—304页。
    ⑦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062-1063页。
    ①《财政部维持中央财政意见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189页。
    ②王鹤鸣:《“通孚阜”集团的创业者——孙多鑫、孙多森、孙多钰合传》,安徽省政协《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编委会编:《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第五分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06、316页。
    ③《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第333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92页。
    ⑤《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236页。
    ⑥《“通孚阜”集团的创业者——孙多鑫、孙多森、孙多钰合传》,《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第五分册,第316—317页。
    ⑦《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12卷11号。
    ①《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第277—278页。
    ②《汉冶萍煤铁厂矿现筹合并扩充办法折》,《愚斋存稿》第14卷奏疏,第13—17页。
    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473、516页。
    ②武汉大学经济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0—242页;《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639—641页。
    ④《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一),第253、261页。
    ⑤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2、354页。
    ①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71页。
    ②《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478—479页。
    ③《公司董事会致北洋政府大总统、工商部电》、《公司董事会呈北洋政府大总统、国务总理、工商部文》,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297页。
    ④《要闻》,《时报》1912年12月26日。
    ①《汉冶萍公司简明节略》,《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06页。
    ②《公司董事会详交通部、农商部、财政部文》、《张謇呈大总统文》,《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18—319页。
    ③谢国兴:《民初汉冶萍公司的所有权归属问题(1912—1915)》,中华民国建国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建国文献:民初时期文献》(第二辑、史著二),国史馆2001年版,第92页。
    ④《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482、483、489页。
    ⑤《加藤致日置意训令及对中国“二十一条”要求》,《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67页。
    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第517页。
    ①《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507—508页。
    ②《孙宝琦、王存善致盛宣怀电》,《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72页。
    ③《汉冶铁矿收归国有计划》,《时报》1915年1月3日。
    ④《盛宣怀传》,第357页。
    ⑤《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603页。
    ⑥《公司董事会呈北洋政府大总统文》,《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78页。
    ①《孙宝琦、王存善致盛宣怀电》,《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79—380页。
    ②《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584页。
    ③《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585—587页。
    ④《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596页。
    ①《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617—618页。
    ②《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620—621、624页。
    ③《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620页。
    ④《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577页。
    ①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一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页;上海档案馆藏档案:《上海市缫丝工业同业公会关于归还维持借款与财政部、农商部等的来往文书和借还款清册》,卷宗号S37—1—134。
    ②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同业公会为本业受欧洲影响无力收茧向财政部税务处拟具银行供给茧商款项条议请饬中交行贷款往来文书》,卷宗号S37—1—135。
    ③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同业公会为本业受欧洲影响无力收茧向财政部税务处拟具银行供给茧商款项条议请饬中交行贷款往来文书》,卷宗号S37—1—135。
    ④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同业公会为本业受欧洲影响无力收茧向财政部税务处拟具银行供给茧商款项条议请饬中交行贷款往来文书》,卷宗号S37—1—135。
    ①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工业同业公会关于归还维持借款与财政部、农商部等的来往文书和借还款清册》,卷宗号S37—1—134。
    ①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工业同业公会关于受欧洲影响中国交通银行借款六十万两维持有关借款还款的说贴办事章程会议录呈江海关文和合同文书》,卷宗号S37—1—133。
    ②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同业公会为本业受欧洲影响无力收茧向财政部税务处拟具银行供给茧商款项条议请饬中交行贷款往来文书》,卷宗号S37-1—135。
    ③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工业同业公会关于归还维持借款与财政部、农商部等的来往文书和借还款清册》,卷宗号S37—1—134。
    ④《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上册,第14页。
    ⑤(法)白吉尔:《上海银行公会(1915—1927)——现代化与地方团体的组织制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通往世界之桥(上)》(《上海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页。
    ⑥银行公会所办《银行周报》在《上海银行公会会务回顾录》中把该会成立时间定为1918年7月8日,由中国、交通、盐业、浙江兴业、浙江地方实业、中孚、上海商业储蓄、四明、中华、广东、金城十二家银行发起,订立章程,并选举宋汉章、陈光甫等为正副会长。见《银行周报》1926年第6期。
    ①徐寄庼:《最近上海金融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145页。
    ②(法)白吉尔:《上海银行公会(1915—1927)——现代化与地方团体的组织制度》,《通往世界之桥(上)》第364—367页。
    ③《上海银行公会开幕志盛》,《银行周报》1918年第41期。
    ④徐沧水:《上海银行公会事业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4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8年版,第39页。
    ⑤张辑颜、杨荫溥:《中国金融论》,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333—334页。
    ⑥《法令.银行公会章程》,《东方杂志》第12卷10号。
    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第57—58页。
    ⑧《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上册,第15页。
    ①《在北京蒙古实业公司对记者的谈话》,周秋光:《熊希龄集》(第二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92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2页。
    ③《整理滥发纸币与利用公债》,张品兴等编:《梁启超全集》(第五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4页。
    ④《广东官银钱局监理处开具粤省发行新旧纸币数目清单折》,《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955—957页。
    ①《财政部拟订<商业银行条例>》,《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30—132页。
    ②《议决案:整理钱庄银号案》,赵秉钧编:《工商会议报告录》,1913年版(出版地不详),第173页。
    ③《议决案:整理钱庄银号案》,《工商会议报告录》,第159、165页。
    ④中华民国史料中心编:《胡汉民先生遗稿》,中华书局(台北)1978年版,第431、435页。
    ⑤区季鸾(编)、黄荫普(校):《广东纸币史》(下编),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1935年版,第9页。
    ⑥邱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5、333—334页。
    ①《财政部关于四川银行原委及现状节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二),第917页。
    ②《各省发行纸币之详细调查》,《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567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78—179页。
    ④《羊城市民之悲观》,《民生日报》1912年7月11日。
    ⑤《粤省纸币恐慌之风潮》,《申报》1913年11月29日。
    ⑥后为进步党喉舌的《时报》在1913年4月20日、5月15—19日,发表《广东之暴民政治》,连载《民生主义与民死主义》等文,批评广东军政府的财政政策,而纸币滥发尤为重点。
    ⑦《会办广东财政事宜王璟芳呈财政部为遵令整理广东纸币胪陈办法文(附清折)》,《币制汇编》第二册,第154—155页。
    ①《内外时报.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东方杂志》第10卷第6号。
    ②《币制改良问题种种》,《时报》1914年3月21日。
    ③《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卷),第333页。
    ④《整理币制意见书》,《币制汇编》第四册,第189页。
    ⑤《全国军事政治整理计划书》,(出版者、单位不详)1919年版,第149—150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214页。
    ②《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1月8日第544号。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2页。
    ④侯厚培:《中国货币沿革史》,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49页。
    ①《财政部呈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78页。
    ②周保鉴:《中华银行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一编第130页。
    ③《中华银行史》,第二编第23-24页。
    ④《财政部拟订收回各省商业银行纸币办法》,《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30页。
    ⑤《财政部整理各省官发纸币法案》,《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69—70页。
    ⑥《回收纸币之办法五点》,《盛京时报》1914年4月28日。
    ①《财政部秘书处为附送关于改组各省银行推行纸币事宜呈文等件致泉币司付》,《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71—72页。
    ②《财政部取缔纸币条例》,《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93--94页。
    ③《财政部为报批各省官银钱行号监理官章程致大总统呈稿》,《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第164—166页。
    ④《署财政总长周自齐呈大总统拟于各省官银钱行号监理官章程第十二条官商合办之银钱行号句下加入及发行纸币之商办银钱行号一语检同章程请批示施行文并批(附章程)》》,《政府公报》1914年3月6日,第656 号。
    ①《商定改革币制实行方针》,《盛京时报》1913年6月24日。
    ②《币制借款的始末》,《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84—85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2—163页。
    ①《湘省整理财政之成绩》,《时报》1914年3月22日。
    ②《广东来电》,《民立报》1913年3月7日。
    ③《香港来电》,《民立报》1913年3月8日。
    ④《梁士诒一席话》,《民立报》1913年3月8日。
    ⑤许金城编:《民国外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1辑总第204册,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⑥《三水梁燕孙(七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78页。
    ①《民国外史》,第16—17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79、181—182页。
    ③《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册),第334、346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81—182页。
    ⑤《论广东纸币(续)》,《时报》1912年11月4日。
    ⑥《旅京赣人维持本省金融之计划》,《时报》1914年3月22日。
    ①张家骥:《中华币制史》,民国大学出版部1925年版,第二编第206—207页。
    ②《中华币制史》,第二编第207页。
    ③佚名:《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哀挽录》,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总第39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祭文第14页。
    ④《财政总长陈报奉天纸币大略情形拟具整理暂行办法致大总统呈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 金融),第634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0卷11号。
    ②青松:《中国币制概略》,徐沧水:《中国今日之货币问题》,长沙《银行周报》社1921年版,第107—108页。
    ①《中华币制史》第二编,第209、210、214、218、220、220—221、221—222、225、226、231、235页。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0卷11号。
    ③《丝业全体商人致纸币维持委员会》,《时报》1914年4月20日。
    ①《中国银行为广东沿用毫洋成习有碍币制前途拟具行使大洋办法意见致财政部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第960页。
    ②《民国外史》,第18贝。
    ③《呈大总统为中国银行兑换券未能迅速推广缕陈原因及进行方法文》,《币制汇编》第二册,第149-150页。
    ④龚冠华:《中国纸币史》,上海新业印书馆1928年版,第105—106页。
    ①朱宗震:《袁世凯政府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②陈锦涛:《中国币制问题之经过及展望》,出版地不详,1934年版,第1页。
    ③《财政部部令三则》,《政府公报》1912年10月20日第172号。
    ④青松:《中国币制概略》,《中国今日之货币问题》第39—40页。
    ①《财政部币制委员会关于讨论本位和金汇兑本位问题报告书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第104-115页。
    ②周宏业:《内外时报:论中国币制之本位》,《东方杂志》第9卷3号。
    ③《民国财政一席谈》,《时报》1914年2月1口。
    ④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大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⑤《内外时报: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东方杂志》第10卷6号。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23—124页。
    ②《梁士诒谈民国初期铸造银元的情况》,《银行周报》第9卷第八期(1925年3月10日)。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8页。
    ④《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43页。
    ⑤《英、法、德三国银行团代表致代理总长梁士诒函》,《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73—74页。
    ⑥《在财政金融学会上演讲国民经济问题》,《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史料集》,第267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68—170页。
    ②毛知砺:《梁士诒与民初财政》,《梁士诒传记资料》(三),第109页。
    ③诸青来:《币制本位问题之商榷》,《中国今日之货币问题》,第3页。
    ④王鹏:《吴鼎昌其人其事》,《中国档案报》2005年3月18日。
    ①《梁任公之近况》,《申报》1914年10月30日。
    ②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币制汇编》第四册,第148—149页。
    ③《财政部呈大总统文》,《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02—104页。
    ①《借款事已开始交涉》,《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510—511页。
    ②《银行团对于币制借款之意见》,《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512页。
    ③《币制借款变迁之真相》,《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516页。
    ④《财政概观》,《时事汇报》第一号(1913年12月)。
    ①《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82—83页。
    ②《币制借款的始末》,《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84—85页。
    ③朱宗震:《民三内国公债的发行》,杨天石:《民国掌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④格雷致朱尔典电(1914年7月27日),彼德·洛:《英国和日本(1911—1915)》(英文)第142页。转引自朱宗震:《袁世凯政府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⑤《中华币制史》,第二编第6页。
    ①《附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币制汇编》第一册,第16—17页。
    ②《财政部饬湖北、奉天、四川、广东、云南各造币分厂令》,《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11页。
    ③《财政总长为宁厂改用北洋造钢模铸造大银元仰遵标准办理并停用南洋旧模密饬》、《财政部为迅即开铸新国币特定重量成色并仰遵化验章程密饬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233、234—235页。
    ④《币制委员会呈财政部说贴》,《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05—106页。
    ①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史》,北京经济学会1915年版,第24页。
    ②《财政部泉币司为付知新铸银币模式付》,《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第90页。
    ③《开铸新币和改铸旧币计划》,《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15—116页。
    ④《造币厂总监吴鼎昌呈财政部文》,《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00—101页。
    ①《造币总厂监督吴鼎昌呈财政部沥陈新币推行经过并分筹统一进行办法文》,《币制汇编》第二册,第89—93页。
    ②《造币厂沿革史》,《币制汇编》第二册,第215—216页。
    ③《财政部关于公布造币厂章程饬》,《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上册,第79—87页。
    ④《造币总厂监督吴鼎昌呈财政部沥陈新币推行经过并分筹统一进行办法文》,《币制汇编》第二册,第94页。
    ⑤《南京造币分厂呈币制局文——陈复代上海中、交两行改铸旧币情形并拟办法三端》,《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24—125页。
    ⑥(日)吉田虎雄著,周伯棣译:《中国货币史纲》,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05页。
    ①《交通银行总管理处录寄国币法及施行条例理由书致各行函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90—91页。
    ②《国币条例及施行细则理由书》,《币制汇编》,第1册第21—22页。
    ③《财政总长为新币发行严防商民损坏银元图利等弊密咨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一),第237页。
    ④《财政部通饬中国、交通两银行文》,《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18—119页。
    ⑤《国币条例施行细则》,《中华民国金融法规选编》,第76—77页。
    ⑥《中国货币沿革史》,第69—70页。
    ①《币制委员会呈财政部说贴》,《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06页。
    ②《平市官钱局简章》,《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53—254页
    ③《财政部告示——设立平市官钱局》,《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254页。
    ④《上海有关方面商请严查外人私运铜元进口》、《北京财政部电奉天财政厅文》,《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第一辑,第1181—1182、1203页。
    ①《民国今后之财政状况》,《时报》1915年2月24日。
    ②《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第61页。
    ③《限制各省铸造铜币之通电》,《盛京时报》1915年1月17日。
    ④《中国货币史纲》,第192—193页。
    ⑤《中国金融论》,第140页。
    ①《民国财政论》,第10页。
    ②尹文敬:《整理中央财政商榷书》,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南京史料整理处:《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第八册,转引自《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98页。
    ③《民国财政论》,第26页。
    ④杨荫溥:《民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表1—1。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1卷2号。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1卷1号。
    ③《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Ⅳ),第2853页。
    ④《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册),第758—-759页。
    ⑤《周总长请假之研究》,《时报》1914年7月21日。
    ①《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第81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8—140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40—142页。
    ②《记财政会议》,黄远庸:《黄远生遗著》台湾华文书局1968年版,第二卷158—161页。
    ①《财政学撮要》,第29——30页。
    ②贾士毅:《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第37—38页。
    ③《通令各省都督民政长国税厅规复旧税》,章伯锋、李宗一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一卷),武汉 出版社1990年版,第548页。
    ①《周自齐沥陈财政困难拟筹挽救办法呈》,《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00—102页。
    ②分别见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629(民国三年)、1648(民国五年)、1615页(民国二年)。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214页。
    ①《清理财政提出之要件》,《盛京时报》1915年1月26日。
    ②《财政学撮要》,第35—36页。
    ③《法律:财政部官制》,《政府公报》1912年11月3日第186号。
    ④程悠:《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大事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⑤《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3日第589号。
    ⑥《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3年12月24 日第590号。
    ①《熊总理辞职后之财政进行观》,《申报》1914年2月18日。
    ②《总统府组织新财政会议》,《申报》1914年2月20日。
    ③《特约路透电》,《时报》1914年5月13日。
    ④《杨士琦:电影中之交通总长》,《黄远生遗著》第二卷,第213—-214页。
    ⑤《近日之系》,《黄远生遗著》第二卷,第221—224页。
    ①《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第783号。
    ②《财政总长周自齐呈各省巡按使应否监督财政拟随时呈请亲裁以重特权请核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6月10日第752号。
    ③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1—1543页。
    ①《财政从话》,《黄远生遗著》第二卷,第217页。
    ②《财政学撮要》,第228—230页。
    ③《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6月12日第754号。
    ①《周自齐关于拟定征收厘税考成条例呈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33—37页。另据其他史料记载,周自齐在呈文中提出宜审正征收厘税考成条例者四点,即:“苟无亏短即可久于其事,破除向来年满更代之例。庶能者,常存日起有功之意;不能者,不敢有视为传舍之心。此宜审正者一也。”“今特援征收官额外加增之例,准予按成领奖,使知取之于私,而未免腥膻,曷若取之于公,而兼得荣誉。此宜审正者二也。”“今仿常关办法,三月为分比,一年为总比,予以定期薄书,期限既可整齐,会计年度不至割裂。此宜审正者三也。”“至监督财政之巡按使,合全省收入以为殿最,厘金自在其中,不必另议奖罚。此宜审正者四也。”见《征收厘税考成条例》,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周自齐为拟定征收官交代条例呈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37—42页。
    ②《财政部抄发大总统关于查办不法征收官吏令》,《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下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4页。
    ①《周自齐为拟定征收田赋考成条例呈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42-49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509—513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27页。
    ②毛知砺:《梁士诒与民初政局》,《梁士诒传记资料》(第三册),第108页。
    ③《财政部通告》,《政府公报》1913年8月28日第472号。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28-1230页。
    ②董长芝、马玉东:《民国财政经济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5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下册),第392—393页。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1卷6号。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33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36-1237页。
    ①《大总统公布会计条例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27—33页。
    ②《财政部限制各省追加预算办法》,《盛京时报》1915年3月3日。
    ③《民国财政论》,第144页。
    ④叶景莘:《整理财政计划》,杭县(出版单位不详)1923年版,第九章第10页。
    ⑤《中国财政问题》,第57页。
    ①《财政丛话》,《黄远生遗著》第215—216页。
    ②《财政部拟定会计法草案请议决呈》,《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一册,第3页。
    ③《二十年来国家财政观》,诸青来:《求是斋经济论集》,中国图书服务社1938年版,第104—107页。
    ①《财政部统计科编:<民国财政纪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39页。
    ②教育部主编:《中华民国建国史(第二篇:民初时期)》(第3册),国立编译馆(台北)1987年版,第1085页。
    ③《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743—746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07—113页。
    ②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上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3页。
    ③《中国大事记:财政部取消国税、地方税名目》,《东方杂志》第11卷1号。
    ④《财政部奉准取消国地税名目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235—1236页。
    ①《财政年鉴》(上册),第2、6页。
    ②《全国商会联合会为各省请停征杂捐案与农商部往来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663—1665、1666页。
    ③《中央各省间之财政观》,《申报》1914年3月15日。
    ①《财政会议未来争点》,《申报》1914年3月18日。
    ②《政府理财记》,《申报》1914年3月23日。
    ③《总统致财政会议委员训词》,《申报》1914年5月14日。
    ①《周自齐致词》,《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961—962页。
    ②《各省解款中央数目之分配》,《时报》1914年4月6日。
    ③《中国财政问题》,第75页。
    ④《本年各省解款之详数》,《时报》1914年6月18日。
    ①《财政年鉴》(上册),第3页。
    ②《时局》,《黄远生遗著》第287页。
    ①《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11日第783号。
    ②《大总统公布会计法令》,《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一册,第32—33页。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17—1219页。
    ④赵友良:《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⑤《财政部制定划分岁入岁出所属会计年度暂行规则》,《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25—26页。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1卷6号。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285—1287页。
    ③《财政部关于报解税款应随缴金库收据致各省财政厅饬》,《税务月刊》第2卷(1915年)第14号。
    ①《大总统为准财政部拟订掌司公款人员征缴保证金施行细则批令》,《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四册,第2964—-2968页。
    ②《财政部关于请领款项除订有契约外一律用银元计算咨》,《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一册,第35—-36页。
    ③《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12月8日第932号。
    ①《财政部印送审计院关于解释审计法施行规则之送递期限及核转程序咨呈》,《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第一册,第449—451页。
    ②《农商总长张謇、内务总长朱启钤、财政总长周自齐、交通总长梁敦彦呈遵议招商投标承运米石办法请训示施行文并批令(附单)》,《政府公报》1914年7月4日第776号。
    ③《国务院为有关外债之质问复众议院咨文稿》,《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册,第87页。
    ④中国银行总司库:《内国公债汇览》,京华印书局,第13页。
    ⑤《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2卷3号。
    ⑥本节所讨论的外债主要为梁士诒与周自齐在财政部期间举借的财政与币制借款。交通外债在第二章已有介绍,兹不再涉及。
    ①毛知砺:《梁士诒与民初财政》,《梁士诒传记资料》第三册,第112页。
    ②《财政年鉴》上册,第7页。
    ③毛知砺:《梁士诒与民初财政》,《梁士诒传记资料》第三册,第112页。
    ④《财政部为查询有无未经允准自借外债致各省电》,《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册,第76页。
    ①《财政部关于筹付外债情形答众议员质问稿》,《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册,第76—77页。
    ②《财政部为满铁借款系省债可由省议会议决复盛京都督电》,《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17页。
    ③《奉天格林生银公司借款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24—525页。
    ①《奉天格林生公司借款展期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25—527页。
    ②《清华学校向美资本家卡利基借款事致外交部函》、《外交部关于卡利基及罗克福乐借款事致财政部公函》,《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35—536《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24—525页。
    ③《海军部抄送川崎船厂购弹合同并请迅定交款日期致财政部公函》、《财政部赞同向川崎厂订购炮弹复海军部函》、《财政部发给川崎厂第一批炮弹价款期票票式》,《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76—579页。
    ④《财政部济南德华银行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59—560页。
    ①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4—125、130—133页。《财政部北京道胜银行透支款》、《奥国第三次借款》、《广东整顿纸币五国银行团垫款》、《狄思银行借款》、《财政部德华银行垫款》、《财政部华比银行借款》、《财政部东方汇理银行借款》、《奥国展期借款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73、103—110、135—142、148—157、183—188、191—193、213—214、446—452页。
    ①《财政部为偿付库券款问题与正金银行往来函》,《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69—70页。
    ②《陆军部抄送交款凭单致财政总长公函》,《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589—591页。
    ③《陆军部布来德公司机器欠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99—100页。
    ④ 《教育部为续借华比银行款项事致财政总长公函》、《教育部催拨半年利息致财政总长咨》,《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13-114页。
    ⑤《财政部关于捷成洋行炮弹价等款分期发给期票事复陆军部咨》、《财政部发给捷成洋行期票》,《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20—121页。
    ①《德华银行垫款合同大要》,《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33页。
    ②《发达汉口商场借款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61-166页。
    ③《财政部关于旧生补助费复教育部咨》,《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209—210页。
    ④《审计院德华银行薪俸垫款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437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2、139页;下册412—413页。
    ②《周自齐关于整顿财政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592页。
    ③《周自齐沥陈财政困难拟筹挽救办法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01页。
    ④《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下册),第384、388页。
    ⑤杨荫溥:《民国财政史》,第2页。
    ①《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第113页。
    ②《致戴德律函》,《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107-108页。
    ③《周自齐关于整顿财政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595页。
    ④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606、1628—1629页。
    ①《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第114—123页。
    ②《民国四年之财政观》,《时报》1915年1月21日。
    ③《财政部致外交部咨》,《民国外侦档案史料》第一册,第83页。
    ①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78—183页。
    ②《瑞记洋行第三次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342—347页。
    ③《奥国第一次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366—374页。
    ④《奥国第二次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376—387页。
    ①《财政部北京道胜银行透支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72—75页。
    ②《奥国第三次借款合同》,《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05—107页。
    ③《周自齐等与五国银行团代表会议录稿》、《汇丰银行关于提用盐款抵还部分垫款复财政总长函》,《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39—142页。
    ④《狄思银行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48—149页。
    ⑤《财政部德华银行垫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84—190页。
    ⑥《财政部华比银行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191—193页。
    ⑦《财政部东方汇理银行借款》,《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五册,第213—216页。
    ①《财政年鉴》(上册),第1206、1185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59—765、766、770、771—772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809、811、
    ③《内务部通饬保护人民财产令》,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2页。
    ④《大总统令财政部为江苏都督呈请将江南造币厂仍暂归宁省办理由》,《临时政府公报》第19号(1912年2月22日)。
    ⑤李荣昌:《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问题探析》,《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60页。
    ⑥沈式荀主编:《中华民国第一期临时政府财政部事类辑要》,学海出版社1990年,第50—70页。
    ⑦《整理财政总计划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59页。
    ⑧阮湘编:《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586页。
    ①《整理财政总计划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86、90页。
    ②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321页。
    ③《政府大政方针宣言》,林增平、周积先编:《熊希龄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6页。
    ④沈家五:《张謇农商总长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⑤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八十年大事年表》,(出版地不详)1974年版,第77页。
    ⑥吴贯因:《经济上政府之职掌》,上海经世文社编辑:《民国经世文编(财政一)》,经世文社1914年版,第1页。
    ①《孙中山民元开国的财政政策》,《孤独集——朱宗震史学论文自选集》,第104页。
    ②《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第168页。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811页。
    ④设立清查官产处呈文为国务总理段祺瑞与处于请假期间的周学熙所上。见《国务总理段祺瑞、财政总长周学熙呈大总统报明本部设置清查官产处各缘由并缮章程清单请签核备案文》,《政府公报》1913年7月17日第430号。呈文称:“今者财政困难达于极点,官产零乱散诸各方,遗利弃才实为可惜,处理收益实无可缓颊。”而建筑、土地各案卷无法详考,应以清查为入手办法,“此本部清查官产之缘起也”。拟于参事室附设清查官产处,以专责成,并监督、指挥所委托地方机关。
    ①《财政部部令第一百二十四号》,《政府公报》1913年7月7日第420号。
    ②沈云龙:《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续编总第664—670册,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4页。
    ③《财政部为修正清查官产处章程呈暨大总统批》,《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607页。
    ④《财政部部令第一百三十号》,《政府公报》1914年4月11日第692号。
    ①《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4月4日第685号。
    ②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202页。
    ③《清查官有财产章程》,《土地法规》第493—494页。
    ①《官产处分条例》,《土地法规》第496—498页。
    ①《教令第三十一号》,《政府公报》1914年3月4日第654号。
    ②《财政部清查滩荡地议定租率酌增放垦升科办法通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615—1616页。
    ①《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28日第800号。
    ②赵生瑞主编:《中国清代营房史料选辑》,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9—360页。
    ③《陆军营产清查规则》,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册,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④《财政部呈各省查追官产拟归该管地方行政官厅办理毋庸交由法庭审判文并批令》,《司法公报》1915年第30期。
    ①《大总统公布森林法施行细则稿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430页。
    ②《财政部部令第九十七号》,《政府公报》1914年3月21日第671号。
    ③杨廷尉、袁中丕、朱俊主编,江苏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编:《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辑第二分册,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24—-426页。
    ①彭焕明、王全度:《无锡县士地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②《内务、财政部会呈转据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龙济光咨陈陆丰县知事林际泰剿灭办山匪清查菲田拟请奖给勋章以昭激劝文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11月3日第897号。
    ③何勇仁:《从政府的田赋政策论到田赋之整理》,汗血月刊社编辑:《田赋问题研究》(上册),上海汗血书店1936年版,第108页。
    ④《民国财政简史》(上册),第203页。
    ①《财政部拟定官产处分条例呈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612页。
    ②《民国财政史》(上册),第217页。
    ③河南省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重修滑县志(标注本)》(上册),1986年版(出版地不详),第339页。
    ④谢彬:《国防与外交》,中华书局1938年版,第46页。
    ⑤《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辑第一分册,第135页。
    ①《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辑第一分册,第114—116、134—135页。
    ②财政部财政调查处编:《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第一分册民国十六年江苏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2辑第511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37—38页。
    ①《段芝责等关于奉天省增订清查各王公带地投充地亩章程案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624—1628页。
    ②《内外时报:民国行政统计汇报(续)》,《东方杂志》第14卷第3号。
    ③《财政部统计科编:(民国财政纪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71页。
    ④长野郎著、强我译:《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第142—143页。
    ①(日)近藤康男:《满洲经济的封建性研究》,《中国经济》第2卷第11期(1934年11月)。
    ②《大总统令》,《政府公报》1914年4月28日第709号。
    ③何廉、李锐:《财政学》,国立编译馆1935年版,第100页。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1—1927)》,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2页。
    ②《中国大事记:申令清理官产分别缓办》,《东方杂志》第13卷第7号。
    ①《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第167页。
    ②《财政学撮要》,第175页。
    ③《农商部关于拟订本部直辖各试验场查察规则饬》、《山东实业厅撰山东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第521—527页。
    ①《农商部呈遵批提前开办棉糖林牧等试验场缕陈办理情形并将拟订规则各场地图请备立案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25日第1185号。
    ②《政事》,《农商公报》第21期(1916年4月)。
    ③《民国四年政府之提倡造林》、《申令宣示清明为植树节》、《民国五年之筹设林务处》、《各省林务专员及大林区署》,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77—84页。
    ①《改良茶产》,《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第175页。
    ②《财政学撮要》,第176、178页。
    ③《湖北巡按使段书云为鄂省财力殚竭汉阳兵工钢药两厂经费由各省摊派致大总统呈》,《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二)》,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193页。
    ④《陆军行政纪要(节录)》(1、兵工厂),《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一卷,第113—114页。
    ①《海军部等为筹拨福州船政局经费往来文电》,杨志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184页。
    ②《统率办事处关于威克斯厂谭诺森整顿上海制造局办法致萨督办函》,《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二)》,第86页。
    ③包遵彭著:《中国海军史》,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台湾)1970年版,第580页。
    ④《民国财政史》第957—959页。
    ①《交通史航政编》,第2263-2264页。
    ②《财政部等会同遴员清查汉冶萍公司款目及历年办法情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③《财政部为正金银行索取军需公债票息事致汉冶萍公司代电镐》,《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四册,第288页。
    ④《朱启钤致上海正金银行分行电》,《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303页。
    ①《北洋政府农商部饬(第505号)》,《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552页。
    ②《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致北京正金银行函》、《(附件)中华民国政府向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借款日金二百万元合同》,《汉冶萍公司》(3),第570—571页。
    ③《修正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傅英主编:《中国矿业法制史》,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第223页。
    ④《农商总长张謇关于官办商办铁矿办法并抄送已准未准铁矿统计表致大总统密呈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505—-507页。
    ①《农商部为华宁公司办铁矿拟定为官督商办致大总统呈稿》、《农商部声明华宁铁矿公司与日商签订售砂合同无效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547—-551页。
    ②《中国铁煤矿纪要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512—520页。
    ③《农商部为抄送全国铜矿产额表册致财政部咨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495-496页。
    ①《中美合资创办石油公司合同》,林增平、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上册),第736—738页。
    ②《拟中美公司章程应加入各条与周自齐呈袁世凯文》,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五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199页。
    ③《周自齐熊希龄为附还修正中美公司章程各件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890—892页。
    ④王延超:《财政学概要》,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47年版,第106—108页。
    ①《纸烟专卖原案提交理由书》,《工商会议报告书》,第816页。
    ②《熊希龄请设烟草专卖筹备处以维国货而裕税收呈暨大总统批》,杨国安编:《中国烟业史汇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291页。
    ③《北京专电:烟酒专卖计划》,《盛京时报》1914年2月22日。
    ④《川边贩卖烟酒牌照税推广条例施行附则》,《烟酒杂志》第一卷(1918年)第二期。
    ①《江西财政厅详赣省烟酒牌照税收过细数分期列表造册请察核文》,《烟酒杂志》第一卷(1918年)第五期。
    ②《直隶国税厅筹备处呈报开办贩卖烟酒特许牌照税情形并呈办事附则文》,《烟酒杂志》第一卷(1918年)第三期。
    ③《贩卖烟酒特许牌照条例施行细则》、《财政部通饬各省财政厅颁发烟酒牌照税纳税收据格式》,《烟酒杂志》第一卷(1918年)第二期。
    ④《财政部咨外交部东三省牌照税仍请向俄使力争并电达驻俄公使向该国政府磋议文》,《烟酒杂志》第一卷(1918年)第二期。
    ①《全国商会上海事务所转发农商部关于实行烟酒公卖税理由函》,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第4分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2—3943页。
    ②《中华币制史》,第四编第5页。
    ①《吴鼎昌报送关于江苏银元流通暨宁苏两厂情形调查清折致财政总长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第301—304页。
    ②《吴鼎昌报送调查鄂厂情形暨整理办法说帖致币制局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金融),第304—308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2卷10号。
    ④《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1卷3号。
    ⑤《中华币制史》,第四编第5、25、35、45—46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71-773页。
    ②《录呈美国钞票公司提议合办印刷局条件大旨》,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中册),第939—940页。
    ③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71—773页。
    ④《财政方针说明书》,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65、770-773页。
    ②《中国财政问题》,第70页。
    ①张家骥:《最新财政学》,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第248、249页。
    ②本节内容不含盐税与关税整理,这一内容在下节详细论述。
    ③《整理财政总计划书》,《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68页。
    ④马金华:《民国财政研究一中国财政现代化的雏形》,第63页。
    ①吴兆莘:《中国税制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5—128页。
    ②《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第43页。
    ③《财政部拟定税项表》,《盛京时报》1915年1月31日。
    ④《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第35—45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42页。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0卷10号。
    ③《财政部拟订整理旧税及筹办新税所章程呈暨大总统批》,《政府公报》1914年2月26日第648号。
    ④《财政部整理赋税所开幕后详志》,《时报》1914年7月21日。
    ⑤钱承绪编:《中国之田赋制度》,中国经济研究会、民益书局(上海)1942年版,第47页。
    ①《财政部规复田赋旧额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244页。
    ②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2—233页。财政部规定完纳钱粮以银元结算在1914年11月,参见本章第二节。
    ③晏才杰:《中国财政问题第二编:租税论》,新华学社1922年版,第110—111页。
    ④《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4年12月12日第396号。
    ①《中国田赋史》,第235页。
    ②《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3卷7号。
    ③《中国之田赋制度》,第46页。
    ④晏才杰:《中国财政问题第二编:租税论》,第127—128页。
    ⑤《中国之田赋制度》,第46页。
    ⑥《财政部整理赋税所为咨行江苏省核复协商财政办法致币泉司付(附原稿钞件)》,《北洋政府档案》第63册,第313—314页。
    ①《中国财政问题第二编:租税论》。第123—124页。
    ②《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2月22日第1002号。
    ③周伯棣:《财政学(第二分册):租税论》,文化供应社(武昌)1948年版,第303—305页。
    ④《财政部关于厘金仍照旧征收致各省都督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4、142、162—163页。
    ②《修改关税之前提种种》,《时报》1914年4月4日。
    ③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9页。
    ④徐宗勉:《关于资产阶级从拥袁走向反袁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6年第5期;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4页。
    ①《裁厘加税特别会议之内容》,《盛京时报》1915年4月25日。
    ②《厘金改为统捐之呈请》,《盛京时报》1914年7月29日。
    ③罗介夫:《中国财政问题》,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第219—220页。
    ④《财政部电(5月29日),《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42页。
    ⑤《江苏各税所征收货物税产销进出并征章程》,《申报》1914年6月21日。
    ①《民初江苏全省苏宁两属税厘概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47—148、174页。
    ②《浙江省货物附加税章程施行细则》,《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492页。
    ③《财政部饬将浙省统捐收数及认捐办法报部与浙江国税厅筹备处来往文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512—513页。
    ①《安徽省国税厅筹备处等关于茶厘征收问题与财政部来往文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586—587页。
    ②《财政部饬将皖省厘捐情形报部与安徽国税厅筹备处来往文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588页。
    ③《财政部饬将鄂省过境销场两税详情报部与湖北国税厅筹备处来往文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786—788页。
    ④《财政部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011—1012页。
    ⑤《财政部令》,《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082-1083页。
    ①《财政部令》,《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215—1216页。
    ②《财政部致奉天国税厅筹备处饬》,《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284页。
    ③《财政部令》,《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379页。
    ①《光绪朝东华录》,总第5192页。
    ②(日)林原文子著、刘庆旻译:《津浦铁路厘金局的废除和恢复一袁世凯政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4期。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4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32—2533、2577—2578页。
    ①《遐庵汇稿(年谱)》,第17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07—2509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09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52页。
    ⑤《津浦铁路货捐局风潮详记》,《时报》1912年11月29日。
    ⑥《津浦货捐风潮始末记》,《时报》1912年12月2日。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52—2553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10页。
    ③《津浦铁路近事一束》,《时报》1912年8月26日。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54—-2557页。
    ② (日)林原文子著、刘庆旻译:《津浦铁路厘金局的废除和恢复—袁世凯政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4期。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57—-2559页。
    ④《财政部交通部裁撤津浦捐局函电》,《铁路协会会报》第二卷第九期(总第十二期)。
    ⑤《交通总长朱启钤呈大总统拟定裁撤丰台税局并由部担任抵补情形请钧核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3月6日第298号。
    ⑤《国务总理段祺瑞等呈大总统拟将崇文门税局之丰台分局暨马厂、南口、张家口各分局卡并张家口分设之丰台分局、康庄、宣化等局卡按照国务会议一律裁撤等情请鉴核文》,《政府公报》1913年6月26日第493号。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14页。
    ②《莅参政院宣言》,陆纯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上海广益书局1914年版,第2页。
    ③《交通部关于修正吉长征收局稽税章程函及财政部令》,《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451—1452页;《吉林国税厅筹备处关于酌定吉长铁路车站稽税章程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454—1455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603页。
    ①《财政部为酌减广九货厘致交通部函》,《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三辑货物税上册),第1453—1455页
    ②《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12月17日。
    ③《国务总理熊希龄的施政宣言(摘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144—145页
    ④《内外时报:财政总长关于维持财政电》,《东方杂志》第10卷第5号。
    ⑤《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743页
    ⑥《周自齐关于整顿财政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593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64页。
    ②《遐庵汇稿(年谱)》,第17页。
    ③《交通之大参案》,《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646—647页。
    ④《交通要案之近闻》,《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第二册),第649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27—2528页。
    ①《胡文藻为整顿鄂豫火车货捐办法与财政部往来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458—1462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四册第2515—2519页。
    ③《财政部呈准津浦路厘派员设局专办取消寓征于运案与大总统往来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471—1473页。
    ④《译电》,《时报》1915年8月8日。
    ①《遐庵汇稿(年谱)》,第47页。
    ②《遐庵汇稿(年谱)》,第24页。
    ③程叔度、秦景阜、姚大中编:《烟酒税史》(上册),财政部烟酒税处、大东书局1929年版,第一章第3—4页。
    ④《烟酒税史》(上册),第三章第一页。
    ①《财政学撮要》,第123—124页。
    ②《财政部农商部呈会同拟订<征收矿税简章>缮折请鉴核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27日第799号。
    ③《征收矿税简章》,《税务月刊》第一卷第9号。
    ①《财政学撮要》,第124页。
    ②《民国验契概况》,《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五辑地方税及其他税捐上册),第225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0卷10号。
    ④《北京政府财政部颁发<补订契税条例施行细则>致巡按使都统等咨》,《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五 辑地方税及其他税捐上册),第244—245页。
    ①《财政部订定逾期验契收费办法呈及大总统批令》,《税务月刊》第一卷第9号。
    ②《财政部关于逾期陈验三十元以下小契规定收取注册费电》,《税务月刊》第二卷第14号。
    ③《验契永难收束》,《申报》1914年12月10日。
    ④《财政部为办理验契酌拟保护办法呈暨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8月9日第812号。
    ①《文电中之新税与旧税》,《申报》1914年4月4日。
    ②《财政学撮要》,第1115页。
    ③宓公干:《典当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31页。
    ④《中国财政问题》,第282页。
    ⑤《北京政府财政部颁发<屠宰税简章>致各省财政厅饬》,《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五辑地方税及其他税捐上册),第547—548页。
    ⑥朱偰:《中国财政问题(第三编):中国租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97页。
    ⑦《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大事记》,第35页。
    ①《划分国家税地方税法(草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744—745页。
    ②《财政学第二分册:租税论》,第361页。
    ③《民国财政论》,第39页。
    ④《电政司发行印花专则》,段志清、潘寿民:《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⑤《中国银行发行印花税票专则》,《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第188页。
    ①《财政部开征印花税的通告》,《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第189页。
    ②《各公署搭发印花税办法》、《各公署提倡贴用印花办法》,《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第189页。
    ③《财政部公布稽核印花税办法大纲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502—1505页。
    ①《财政部等呈准印花税法罚金执行规则饬属速办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505—1508页。
    ②《营业税创办之沿革》,《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五辑地方税及其他税捐上册),第371页。
    ③《中国财政问题第二编:租税论》,第167—173页。
    ④《特种营业执照税条例草案说明书》,《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五辑地方税及其他税捐上册),第377—378页。
    ⑤《中国税制史》,第257—259页。
    ①王景春:《铁路通行税之研究》,《庸言》第2卷(1913年)第4号。
    ②《中国税制史》,第259—261页。
    ①《财政学第二分册:租税论》,第63—66页。
    ②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1615-1616、1619、1629—1630、1636页。
    ①田斌:《中国盐税与盐政》,江苏省印刷局1929年版,第一章第20页。
    ②《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第304页。
    ③《中国近代盐务史料选辑》第一辑,第3页。
    ①《1913年8月18日丁恩关于盐务机构现状之报告》,《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41—142页。
    ②蒋静一:《中国盐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71页。
    ③《中国盐政问题》第71—72、74页。
    ④《财政部奉准公布盐务署稽核总分所章程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374—1379页。
    ①《财政部奉准公布盐务署顾问章程令》,《政府公报》1914年2月20日第642号。
    ②《1914年2月11日盐务稽核所总办张弧致丁恩君电》,《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54页。
    ③《1914年2月13日日驻华特命全权公使山座园次郎致日本外相牧野伸显函》,《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155页。
    ④《财政部拟订盐务署官制请核准公布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370—1371页。
    ①金鑫主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盐税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②《中国盐税与盐政》,第五章第64—65页。
    ③《中国财政问题》,第165页。
    ④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66—267页。
    ①《中国盐政史》,第269页。
    ②《中国盐税与盐政》,第四章第37、40页。
    ③《财政部交议盐税法草案致国务院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372—1374页。
    ④《中国盐税的研究》,《钱业月报》第十一卷第四号第27页。
    ①《1914年9月24日起增加长芦引岸盐税》,《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第315页。
    ②《命令》页16、《公文》页27—32,《税务月刊》1914年第12期。
    ③《命令》第14页《公文》第26—28页,《税务月刊》1915年第14期。
    ①《盐务:盐政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第675页。
    ②《中国盐税的研究》,《钱业月报》第十一卷(1937年)第四号第31页。
    ③《大总统批令财政、陆军部会呈声明缉私办法由》,《政府公报》1915年2月2日第983号。
    ④《盐务:盐政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第675页。
    ⑤《盐务:盐政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第674页。
    ⑥《大总统公布制盐特许条例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386—1388页。
    ①《中国盐政问题》,第36页。
    ②《全国盐商反对破除引岸之动机》,《申报》1914年5月10日。
    ③《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第42页。
    ④《盐务:盐政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第674页。
    ⑤《盐务:盐政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第675页。
    ①《财政总长兼盐务署总办周自齐呈拟酌拟销盐考成条例并批》,《政府公报》1914年11月5日第899号。
    ②《盐务:盐政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第675页。
    ③欧宗祐:《中国盐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65—66页。
    ④《1913年8月5日五国银行团致梁总长函》、《1913年8月7日梁士诒致银行团函》,《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卷),第169—170页。
    ①《1913年9月6日锡丽尔致代理财政总长梁士诒函》、《1913年11月20日银行团所拟之<存储及汇寄盐款暂行章程>》,《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卷),第170—171、173—174页。
    ②丁长清、唐士粤主编:《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2页。
    ③《1914年1月28日丁恩对放还盐余款之意见与声明》,《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卷),第183—184页。
    ④《1914年4月22日锡丽尔致爱迪斯电》,《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卷),第185页。
    ⑤《1914年4月29日山座公使致东京加藤外务大臣密电》,《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卷),第186页。
    ①《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第66页。
    ②《盐税余款拨还办法已商定》,《盛京时报》1915年2月28日。
    ③《中国现时之经济》,《东方杂志》第13卷6号。
    ④《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1月6日第956号。
    ①《大总统申令》,《政府公报》1915年6月21日第1121号。
    ②《一个北洋政府官员的生活实录》,《近代史资料》总第67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90页。
    ③《财政部重要法令之说明》,《远生遗著》卷一,第286页。
    ④《税务处官制草案》、《税关官制草案》,《经济杂志》1912年第1期。
    ①杨德森:《中国海关制度沿革》,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第51页。
    ②徐行恭:《总税务司安格联撤职的前因后果》,《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1辑,经济上册),第186—188页。
    ③江恒源:《中国关税史料》,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三编第47页。
    ④《中国关税史料》,第三编第48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治)先生年谱》(上册),第190页。
    ②盛俊:《海关税务纪要》,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22页。
    ③《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2卷7号;《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385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124页。
    ④孙修福:《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⑤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页。
    ⑥陈向元:《中国关税史》,东方印书馆1929年版,第180页。
    ①《海关税务纪要》,第47页。
    ②《中国海关制度沿革》,第92页。
    ③《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228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97—99页。
    ④《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218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96—97页。
    ①《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第193、195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41—242页。
    ③《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81—285页。
    ④《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9月18日。
    ⑤《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第195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18—719、720页;《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第184页。
    ②《饬浙海关监督常关各小口应收回自办令》,前北京政府财政部编:《关税案牍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总862册,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89页。
    ③《饬各关监督遵照审计处拟定预算概算表式造送由》,《关税案牍汇编》,第58—59页。
    ①《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471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146、147—148页。
    ②《饬各关监督本部所订金库条例草案业经公布试行由》,《关税案牍汇编》,第57-58页。
    ③《饬各关局国税厅税款存入按月解交分金库列入总金库保管金项下存储由》,《关税案牍汇编》第106—107页。
    ④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0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714页。
    ②《修改关税问题之进行》,《申报》1914年4月4日。
    ③《修改关税之进行谈》,《申报》1914年6月21日。
    ④《专电》,《时报》1914年5月28日。
    ⑤《法康使致外交总长孙照会》、《外交部致驻俄刘公使电》,《外交文牍:修改税则案》,第5、8页。
    ⑥《北京专电—日本公使不愿为关税改正之交涉》,《盛京时报》1914年2月28日。
    ①《日本小幡代理公使复外交总长孙照会》,《外交文牍:修改税则案》第12页。
    ②《修改关税问题之最近趋向》,《时报》1914年4月10日。
    ③《总税务司之修改税则谭》,《申报》1914年5月13日。
    ④武堉干:《中国关税问题》,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114页。
    ⑤《修改常关税制之动机》,《时报》1914年6月19日。
    ①《致外交部提议改定税则希核办函》,《关税案牍汇编》,第67—-68页。
    ②《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240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101—103页。
    ③《通令各关监督整顿五十里外常关条举应办各节饬查复侯核办由》,《关税案牍汇编》,第122—129页。
    ④《饬各常关征收局剔除陋规办法由》,《关税案牍汇编》,第129—130页。
    ①《中国租税问题(中国财政问题第三编)》,第255、256页。
    ②《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第195页。
    ③《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396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125—126页。
    ④《税务处关于外商贴用外国印花税票无效文件》,《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第1510页。
    ⑤《致兼管常关各监督各就所属情形设法加增税款电》,《关税案牍汇编》,第68-69页。
    ①《通饬各省征收机关官用外洋货物材料一律抽税由》,《关税案牍汇编》,第93-95页。
    ②《通令各关局国税厅严禁所属各关局口卡抑勒苛扰由》,《关税案牍汇编》,第112—115页。
    ③《税务处饬》,《政府公报》1914年9月4日838号。
    ④《税务处咨财政部等本处会呈广东防城裕钦锰矿公司援案免税三年奉批照准刷印原呈通行遵照文》,《政府公报》1915年2月27日第1007号。
    ①《农商部为通裕煤矿公司呈请援照开滦豁免常税成案办理致税务处咨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120页。
    ②《财政部等为广东德利锑矿公司援例免税一案会奏》,《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129—130页。
    ③《大总统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10月16日第879号。
    ④《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京兆尹各都统税务处呈请将自制工品七宗分别减免关税奉令照准希转饬各工商会遵照文》,《政府公报》1915年3月4日第1012号。
    ⑤《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232页。
    ①《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397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127—129页。
    ②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书业商会恳请税务处将图书转口税值百之二五免去》,编号S313—1—218—1。
    ①《税务处饬》,《政府公报》1914年7月4日第776号。
    ②《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第2470号(第二辑)》,《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1911—1930)》(第二卷),第144—145页。
    ①《梁士诒关于粤雷州商民抗税罢市咨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民众运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82页。
    ②《中国现时之经济》,《东方杂志》第13卷6号。
    ③《中华民国四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68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④《中华民国五年通商各口华洋贸易情形总论》,《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72册,第33页。
    ①《北洋政府职官年表》,第6、8、10、12页。
    ②这里所指的农业政策范围较广,包含农业、林业等方面政策。
    ③《会商农林之进行法》,《盛京时报》1915年3月21日。
    ①《农商部奏拟订中央及地方农事试验场联合办法缮单请示折(附单)》,《政府公报》1916年2月10日第35号。
    ②《农商部呈报农政专门学校改组农林传习所情形请鉴核备案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15日第1175号。
    ①《农商部呈筹办山东南运湖河疏浚事宜潘复详报办理情形并请另行简员接办据请转陈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7月6日第1135号。
    ②《农商部批第1433号》,《政府公报》1915年8月6日第1166号。
    ①《蒙藏院内务部财政部农商部等呈为遵批核议察哈尔都统呈拟开放蒙荒优待厚恤及严禁私放盗卖各办法并请修改垦辟蒙荒奖励条文谨合词具呈祈钧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24口第1184号。
    ①《农商部内务部财政部呈会核蒙藏院呈整理蒙租办法一案谨合词具呈祈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2月7日第1287号。
    ②《财政部内务部农商部呈核议黑龙江巡按使呈遵谕体察江省垦务情形据实陈请训示一案当否请示文并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31日第1191号。
    ①《司法部内务部财政部农商部奏为会核察哈尔马羊群地方拟设垦务局兼设治局一案祈圣鉴训示折》,《政府公报》1916年1月17日第12号。
    ②《财政农商部呈为遵批核议经界局条陈设立农业银行情形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8日第1168号。
    ①《农商部咨奉天江苏黑龙江福建吉林浙江直隶广东山东湖北巡按使据海参崴领事详报华产鲜货等物免领执照咨请查照文》,《政府公报》1915年9月8日第1199号。
    ②《农商部内务部财政部经界局呈遵议福建清丈田亩重要办法一案乞鉴核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4日第1224号。
    ③《财政部内务部农商部奏遵核经界局各项条例窒碍难行请毋庸颁定折》,《政府公报》1916年3月1日第55号。
    ①《农商部呈筹议森林办法提倡造林情形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7月22日第1151号。
    ①《命令》,《政府公报》1916年1月6日第1号。
    ②《林务专员规则》,《中国森林史料》第83—84页。
    ③《农商部呈拟定清明节为植树节请以申令宣示全国俾资遵守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8月3日第1163号。
    ①《农商部举行植树大典之筹备谈》,《盛京时报》1916年5月4日。
    ②《国营林场》,《中国森林史料》第140页。
    ③《大总统公布造林奖励条例令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第440—442页。
    ①《农商部奏江西庐山森林局拟请改为官商合办林业股份有限公司缮具章程请示折(附章程)》,《政府公报》1916年1月31日第26号。
    ①《农商部呈为设立劝业委员会拟订章程缮折祈鉴文并批令(附清折)》,《政府公报》1915年6月10日第1110号。
    ②《农商部示第十号》,《政府公报》1915年11月29日第1279号。
    ③《教令第8号》,《政府公报》1916年2月2日第28号。
    ①《农商部奏直隶安平县商会及山口洋中华商会各职员办理会务著有成绩汇案请给奖章折》,《政府公报》1916年3月13日第67号。
    ②《农商部饬第637号》,《政府公报》1915年7月4日第1133号。
    ④《农商部批第1554号》,《政府公报》1915年8月25日第1185号。
    ①《内务农商两部为会拟订定北京市权度检查执行规则呈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2月18日第1298号。
    ②《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都统京兆尹证券交易所附属规则奉批令通行遵照文附规则》,《政府公报》1915年5月19日第1088号。
    ①《证券交易所法施行细则》,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335—338页。
    ①《农商部呈限期征集商品开设国货展览会请示遵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6月21日第1120号。
    ②《农商部呈恭报国货展览会办理情形并附呈会场陈列图片请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1月18日 第1268号。
    ①《农商部咨四川广东云南巡按使赴美赛会出品应得奖凭咨送转发文第1797号(附清单)》,《政府公报》1915年9月10日第1201号。
    ②《农商部咨直隶奉天吉林黑龙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广西巡按使赴美赛会出品应得奖凭咨送转发文第1798号(附清单)》,《政府公报》1915年9月11日第1202号。
    ③《农商部咨各都统各省巡按使京兆尹据殖边银行禀称兼办信托事业请转饬商会知照等情钞录原禀文及简章请查照办理文(附原禀及简章),《政府公报》1915年8月26日第1186号。
    ④《农商部呈核覆福建请设劝业银行及保护侨商投资实业各办法乞鉴核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27日第1246号。
    ①《内务部农商部呈浦口开埠拟定公地以端基础会同据情呈请鉴核训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9日第1229号。
    ②《财政部外交部农商部奏核议赤峰开埠事宜会陈请示折》,《政府公报》1916年2月6日第31号。
    ③《内务部农商部呈遵核参政张振勋拟办摩托卡联车现在实有窒碍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1月15日第1265号。
    ①《农商部呈编制第二次农商统计表汇装成册请钧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2月16日第1296号。
    ②《农商部奏遵核福建劝业会章程拟具变通办法折》,《政府公报》1916年3月3日第57号。
    ①《命令》,《政府公报1916年1月6日第1号。
    ②《农商部为抄送全国矿产额表册致财政部咨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495—496页。
    ③见《中国重要铁矿分析摘要》、《中国铁煤矿纪要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510—520页。
    ④《农商部奏报地质调查局成立日期及筹办情形折》,《政府公报》1916年2月11日第36号。
    ⑤《农商部工业试验所地质调查局通告》,《政府公报》1916年4月10日第95号。
    ①《农商部为请核审查矿商资格规则呈暨大总统批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86—88页。
    ②《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小矿业暂行条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8—90页。
    ①《财政农商部呈遵核川省组织精糖公司招股拨款办法请训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5月11日第1080号。
    ②《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各都统京兆尹上海商务印书馆声明系完全华商自办一节请查照办理文》,《政府公报》1915年8月6日第1166号。
    ③《政事堂为维护福建安溪铁矿矿权交片》,《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601页。
    ④《许世英关于开采安溪等地铁矿矿权一案处理办法密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599—601页。
    ①《盛宣怀陈明汉冶萍公司与日商华宝公司合办安溪潘田铁矿经过并附送草合同致农商部函》,《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602—603页。
    ②《许世英关于福建永安铁矿公司归并永德安公司办理情形密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605页。
    ①《华侨吴资深陈述矿权被夺恳请维护致农商部禀》、《永德安煤铁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林长民等陈述增减禀请人并附送修订公司章程等件致农商部禀》,《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第605—608、609-615页。
    ②《农商部咨直鲁豫晋陕甘新奉吉黑苏皖赣闽湘鄂粤桂川滇黔巡按使京兆尹请就地筹款将本省特有物产实力振兴文》,《政府公报》1915年5月30日第1099号。
    ③《农商部咨山东巡按使琅琊草帽公司所制草帽准予专卖五年文》,《政府公报》1915年6月23 日第1122号。
    ①《农商部奏安徽茶商胡元龙改制红茶成绩卓著请给予本部奖章折》,《政府公报》1916年2月29日第54号。
    ②《农商部批第1448号》,《政府公报》1915年7月31日第1160号。
    ③《农商部呈拟议维持景德镇陶务办法请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31日第1250号。
    ④时人报道周自齐就任之初,“对于前张总长所主张之矿务国有政策大不谓然。以中国目前经济困难,经营各种实业,全恃人民投资开办,政府惟有尽维持、监督之任”。见《周总长对于矿务国有之意见》,《盛京时报》1915年3月21日。但本文认为在其此后矿务政策推行过程中,仍以官办矿业为主导。
    ①《财政部农商部呈拟将云南东川铜矿规复官办扩充开采改良化炼并请简派大员督办以资铸币而杜漏厄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9月1日第1192号。
    ②《财政部农商部呈湖南官矿重要请派大员前往督办以专责成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9月20日第1211号。
    ③《农商部呈遵令议复广东巡按使张鸣岐呈请变通铁矿办法请训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0月2日第1222号。
    ①《农商部奏奉遵核山西巡按使奏请援案设立矿务局拟由本部派委谭启瑞充任总办以专责成折》,《政府公报》1916年2月17日第42号。
    ②《农商部咨各省巡按使各都统京兆尹税务处据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禀请各节咨请饬属妥为保护(通饬各海关查照办理文)》,《政府公报》1915年9月8日第1199号。
    ③《农商部批第2062号》,,《政府公报.》1915年10月8日1228号。
    ④《农商部咨浙江巡按使史翔熊所制软席准予专利五年希饬遵文》,《政府公报》1915年10月7日1227号。
    ⑤《农商部咨教育部祁暄所发明打字机器准予专利五年文》,《政府公报》1915年10月31日第1250号。
    ①《农商部呈核议华新纺织公司所请专办年限各条办法鉴核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1月1日第1251号。
    ①《农商部饬第1052号》,《政府公报》1915年11月7日第1257号。
    ②《内务部农商部呈会拟矿场警察局所组织章程缮单请示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5年12月2日第1282号。
    ③《农商部批第2604号》,《政府公报》1915年12月10日第1290号。
    ①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46、155—156页。
    ②王相钦:《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
    ①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月刊》(沪)1992年第6期。
    ②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册),第1555—1556页。
    ③《临时大总统提倡工商令》,《最新行政文牍》,商务印书馆(出版者、时间均不详),第14—15页。
    ①(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孙瑜译:《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①孙英、吴然主编:《经济伦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版,第315—316页
    ①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319页。
    ①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8—359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6、32页,前言第4—5页。
    ②关于地方主义对袁世凯集权政治加强的影响可以参看张宪文著:《试论袁世凯的集权政治与省区的地方主义》,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年版,第305-317页。
    ①茅家琦:《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76页。
    ②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88页。
    ①许鼎彦:《交通系与民初的内国公债》,中华民国建国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建国文献:民初时期文献》(第二辑史著二),国史馆2001年版,第852页。
    ①《莅参政院宣言》,《袁大总统书牍汇编》,第2-3页。
    ②《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9页。
    ③胡春惠:《民初袁世凯在财政上的集权措施》,《中华民国建国文献:民初时期文献》(第二辑史著二),第755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上册),第139—140页。
    ②《<申报>关于北京政府财政部与巡按使权限争议的报道》,《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1541—1543页。
    ③《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第95—117页。
    ①贾士毅:《民国财政史》,第52、55页。
    ②《财政部统计科编(民国财政纪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财政一),第145—146页。
    ①《周自齐关于整顿财政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594—595页。
    ②《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第69页。
    ①《津浦铁路厘金局的废除核恢复——袁世凯政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4期。
    ①《中国铁道史》,第88—89页。
    ②《中国铁道史》,第117—119页。
    ①《盛宣怀复孙宝琦、王存善真电》、《高木陆郎自上海致北京使馆一等书记官小幡酉吉密函》、《日正金总行致上海分行经理电》,《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第579—580、595、598页。
    ②《农商部给财政部的咨》,《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一卷下册),第747页。
    ①《税务处饬》,《政府公报》1915年11月15日第1265号。
    ②《税务处咨呈政事堂财政部交通部各巡按使》,《政府公报》1916年2月18日第43号。
    ③邹进文:《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财政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①《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二版,第43卷第83页。
    ②高希圣、郭真:《政治法律大词典》,科学研究社1935年版,第323页。
    ③张建刚:《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及其发展概况》,《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①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86页。
    ②《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第286页。
    ①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9—242页。
    ②《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第187—188页。
    ①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3页表6·1;《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第189页。
    ②《中国矿业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年)》,第1303、1305页。
    ③朱斯煌:《民国经济史》,第283—284页。
    ①《中国矿业小史》,《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年)》,第1331—1337页。
    ②《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北洋政府时期),第127、131—132、97页。
    ①赵靖、石世奇:《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6—568页。
    ①《中华铁路史》,第13页。
    ①《财政学撮要》,第175—180页。
    ①《中国现代交通史》,第43—44、267页。
    ②孙科:《建设大纲草案及其说明》,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二十二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60年版,第 367页。
    ①《中国现代交通史》,第269页。
    ②《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第367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第5921页。
    ④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①《中国税制史》,第125页。
    ②《国民政府档案》一(2),卷6869;转引自陆仰渊、方庆秋著:《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
    ③《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辑综合类上册),第760—764页。
    ④《中国税制史》(下册),第7—8页。
    ⑤《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第199页。
    ⑥《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第203、87页。
    ①傅英主编:《中国矿业法制史》,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61页。
    ②《财政农商部呈会同拟订征收矿税简章缮折请鉴核文并批令》,《政府公报》1914年7月27日,第799号。
    ③《行政院抄发(矿业法)及其施行日期致工商部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1页
    ④《民国社会经济史》,第352页。
    ⑤《革命文献》第22辑,第368页。
    ⑥《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第527页。
    ⑦吴立本:《专卖通论》,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08、113页。
    ⑧《烟酒税史》(上册),第2页。
    ①《专卖通论》,第169页。
    ②《烟酒税史》(上册),第168页。
    ③《专卖通论》,第169—170、194页。
    ④《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第476—483页;《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第53页。
    ⑤《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27)》,第87、103、118—119页。
    ⑥《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第310—314页。
    ⑦《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27)》,第104页。
    ⑧《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27)》,第88页。
    ①《中国现代交通史》,第65页。
    ②王宗培:《中国之内国公债》,上海长城书局1933年版,第3—4页。
    ③《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27)》,第46—47页。
    ①1915年初,舆论曾报道袁世凯交政事堂讨论路矿国有一事,经议决,“以不惟目下政府无此财力,且其中尚有种种流弊,于事实上恐难成立,即将呈覆大总统将两案取消”。(见《路矿国有案已均取消》,《盛京时报》1915年3月23日)但至袁世凯下台,北京政府并未出台政策明确取消路矿国有。
    ②《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第121页。
    ①《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第79—80页。
    ①《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哀挽录》,第24—25页。
    ②柯劭忞:《勋二位国务总理周公墓志铭》,《辛亥人物碑传集》,第325页。
    ③《中国十银行家》,第227页。
    ④胡适:《胡适文集》,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⑤《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第26—27、
    ①张中行:《月旦集》,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0页。
    ②《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第328—329页。
    ③《中国铁路史(1876—1949)》,第540页。
    ①《中国铁路史(1876—1949)》,第549—550页。
    ②陈赣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0—131页。
    ③《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呈大总统详陈本部次长张弧从公劳勚请换给二等嘉禾勋章以资激励乞训示施行文并批》,《政府公报》1913年12月17日第583号。
    ④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皖系北洋人物》,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31页。
    ①袁希涛:《前交通部邮传司司长翼云周公行状》,《民国人物碑传集》,第272、274页。
    ② 《The President of Yuan Shikai》,第45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交通银行档案》全宗号398,卷宗号3258、694。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部档案》全宗号1011,卷宗号95。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国银行档案》全宗号397,卷宗号9174。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北洋政府币制局档案》,全宗号1028,卷宗号56。
    (5)、上海档案馆藏档:《中国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为领用兑换券合同》,档号268—1—597—35。
    (6)、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工业同业公会关于受欧洲影响中国交通银行借款六十万两维持有关借款还款的说贴办事章程会议录呈江海关文和合同文书》,档号S37—1—133。
    (7)、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工业同业公会关于归还维持借款与财政部农商部等的来往文书和借还款清册》,档号S37—1—134。
    (8)、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缫丝同业公会为本业受欧洲影响无力收茧向财政部税务处拟具银行供给茧商款项条议请饬中交行贷款往来文书》,档号S37—1—135。
    (9)、上海档案馆藏档:《上海书业商会恳请税务处将图书转口税值百之二五免去》,档号S313—1—218—1。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四、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
    (2)、郑毅主编:《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第3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3)、来新夏编:《北洋军阀》(1—5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天津档案馆、南开大学分校档案系编:《天津档案租界选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袁世凯奏折专辑》,台北:广文书局,1970。
    (6)、熊性美、阎光华:《开滦煤矿矿权史料》,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室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
    (8)、《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4辑第140 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9)、世续等:《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台北:华文书局,1970。
    (1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1972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编:《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册),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2)、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三、四、五、六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13)、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4)、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交通银行史料(1907-1949)》第一卷,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15)、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料:1894—1949》,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铁道部:《中国铁路借款合同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总第28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时间不详)。
    (17)、王景春:《中国铁路借款合同全集》(下册),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
    (18)、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
    (19)、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1912—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料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会计史料选编:中华民国时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2)、浙江民政厅:《土地法规》,(出版地不详),1930。
    (23)、司法行政部刑事司编:《各国刑法汇编》(上册),台北:司法通讯社,1980。
    (24)、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上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银行江苏分行编:《中华民国金融法规档案资料选编》上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27)、海关总署编译委员会编:《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通令选编》第二卷,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28)、财政部钱币司编:《币制汇编》第1—4册,出版地、单位不详,1919。
    (29)、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1912——192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0)、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金融研究所、《北京金融志》编委会办公室编:《北京金融史料(银行篇)》第五册,(出版地不详),1993。
    (31)、佚名:《中国公债史料》,沈云龙辑: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十辑总第20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32)、天津档案馆编:《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33)、交通银行:《交通银行编制辛亥前各路局邮传部存欠各款账略》,(出版地不详),1924。
    (34)、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二、三、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1958、1961。
    (35)、武汉大学经济系编:《旧中国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关系史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6)、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37)、湖北省档案馆编:《汉冶萍公司档案史料选编》(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8)、江苏省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料选编》第一、三、四、五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一三辑)、1994(第四辑)、1999(第五辑)。
    (39)、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
    (40)、沈家五编:《张謇农商总长期经济资料选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1)、赵生瑞主编:《中国清代营房史料选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42)、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第22册,合肥:黄山书社,1999。
    (43)、杨廷尉、袁中丕、朱俊主编,江苏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编:《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辑第二分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4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1—1927)》,上海:三联书店,1957。
    (45)、陈嵘:《中国森林史料》,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46)、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二)》, 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47)、杨志本:《中华民国海军史料》,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48)、杨国安编:《中国烟业史汇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49)、天津市档案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12—1928)》(第4分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50)、陆纯编:《袁大总统书牍汇编》,上海:广益书局,1914。
    (51)、段志清、潘寿民:《中国印花税史稿》(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2)、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68、72册,京华出版社,2001。
    (53)、前北京政府财政部编:《关税案牍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87辑总86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54)、《最新行政文牍》,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编者不详)。
    (55)、编著者不详:《中国金融经济史料丛编》第2辑总第11、12册,江源恒:《中国关税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56)、左治生编:《中国财政历史资料选编》第11辑(北洋政府部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57)、江苏省商业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商业档案资料汇编(1912-1928)》第1卷,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58)、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二十二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0。
    (5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0)、《全国军事政治整理计划书》,(出版者、单位不详),1919。
    (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1)、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74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俞诚之:《遐庵汇稿(年谱)》,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158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3)、朱启钤:《蠖园文存》,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227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4)、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5)、周志俊:《袁世凯帝制活动与粤皖系之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1。
    (6)、(美)包华德主编,沈自敏译、林东民校:《民国名人传记辞典》第4、11分册,《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朱传誉:《梁士诒传记资料》,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
    (8)、陈亚兰译注:《李善兰华蘅芳詹天佑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7。
    (9)、李桂林编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10)、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
    (11)、廖一中、罗真容:《袁世凯奏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12)、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13)、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秦皇岛市委统战部:《蠼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14)、黄光域译,吕浦校:《丙午中俄谈判及丁未设东省总督资料两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资料》总46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5)、朱启钤:《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4辑,总第33934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6)、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第8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料丛稿—日本外交文书选译有关辛亥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观渡庐编:《共和关键录》,上海:著易堂书局,1912。
    (20)、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下卷),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1)、陈璧:《望嵓堂奏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辑总第9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2)、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3)、张国淦:《洪宪遗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一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24)、庸庵:《交通系与民初政局》,黄苹孙:《四十年来之北京:第一、二辑合刊》,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49。
    (25)、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82。
    (26)、叶恭绰:《清末赎回京汉铁路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60。
    (27)、褚德新、梁德主编:《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8)、关庚麟署:《交通史路政编》,南京: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1935。
    (29)、陈奋:《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梁士诒史料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30)、关冠明:《我的曾伯祖父——关冕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梧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梧州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第84页。
    (31)、俞飞鹏署:《交通史总务编》,北京:中华书局,1936。
    (32)、季啸风、沈友益:《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报资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3)、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
    (34)、许炳堃:《浙路收归国有的内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北京:中华书局,1961。
    (3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编:《江浙铁路风潮》(第2册时论),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68。
    (36)、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编查科编:《沪宁沪杭甬铁路史料》,出版地不详,1924。
    (37)、赵秉钧编:《工商会议报告录》,工商部,1913。
    (38)、石芳勤:《谭人凤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39)、李书斌:《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
    (40)、韩宏泰:《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银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八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3。
    (41)、铁道部铁道年鉴编纂委员会编:《铁道年鉴》(第1卷),铁道部铁道年鉴编纂委员会,1933年。
    (42)、沈阳市邮政局邮政志办公室:《中国邮电史料》(第2辑),沈阳市邮政局 邮政志,1986。
    (43)、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邮政编》,北京:中华书局,1930。
    (44)、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编》,(出版地、单位不详)1931。
    (45)、俞飞鹏署:《交通史电政编》,南京:交通部总务司,1936。
    (46)、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轮船招商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7)、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0。
    (48)、聂其炜:《我和1913年时的中国银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64。
    (49)、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一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50)、韩玉辰:《民初国会生活散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4。
    (51)、上海通志馆编:《上海通志馆期刊》第二卷(第一至四期),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三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
    (52)、朱锡祚:《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沿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北京:中华书局,1962。
    (53)、周彦:《北京新华储蓄银行的组织业务及其内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1辑(经济)上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4)、王鹤鸣:《“通孚阜”集团的创业者——孙多鑫、孙多森、孙多钰合传》,安徽省政协《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编委会编:《安徽著名历史人物丛书》第五分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55)、周秋光编:《熊希龄集》,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56)、张品兴等编:《梁启超全集》(第五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7)、中华民国史料中心编:《胡汉民先生遗稿》,台北:中华书局,1978。
    (58)、佚名:《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哀挽录》,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总第39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59)、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1。
    (60)、林增平、周积先编:《熊希龄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61)、上海经世文社编辑:《民国经世文编(财政一)》,经世文社,1914。
    (62)、虞和平、夏良才编:《周学熙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3)、李景铭:《一个北洋政府官员的生活实录》,《近代史资料》第67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5)、傅英主编:《中国矿业法制史》,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66)、卞孝萱:《民国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67)、胡适:《胡适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8)、张中行:《月旦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69)、陈赣一:《睇向斋秘录(附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7。
    (70)、合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皖系北洋人物》,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
    (71)、章伯锋、李宗一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一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申报》引用1907、1911—1917年;《盛京时报》为1911—1916年;《大公报》为1911—1917年;《东方杂志》、《时报》为1911—1916年;《铁路协会会报(拔萃)》为1913年至1916年;《政府公报》为1912—1916年;《临时政府公报》为1912年;《交通官报》为1909—1911年;《银行周报》为1917、1918、1925、1926年;《大中华杂志》为1915—1916年;《交通杂志》为1933年;《民立报》为1912、1913年;《神州日报》为1914年;《太平洋报》为1912年;《交通银行月刊》为1925年增刊第一号;《钱业月报》为1927、1937年;《银行周报》为1926、1925、1918年.;《民生日报》为1912年;《时事汇报》为1913年;《税务月刊》为1915年;《司法公报》为1915年;《中国经济》为1934年;《烟酒杂志》为1918年;《税务月刊》为1914年;《庸言》为1913年;《民国日报》为1917年。
    (1)、侯杰:《<大公报>与近代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黄逸平、虞宝棠:《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5)、马敏,张三夕:《东方文化与现代文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6)、李吉奎:《梁士诒》,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
    (8)、张后铨:《招商局史(近代部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
    (10)、王开节、修域、钱其琛:《铁路·电信七十五周年纪念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九十三辑总第92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11)、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2)、杨汝梅:《民国财政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27。
    (13)、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杜恂诚、严国海、孙林:《中国近代国有经济思想、制度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5)、夏国祥:《近代中国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900—1949》,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6)、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二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7)、马金华:《民国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现代化的雏形》,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8)、德杰编:《龙虎争斗——北洋军阀密录》,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19)、李宗一、曾业英:《中华民国史》第二编(北洋军费统治时期)第一卷(1912—1916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
    (20)、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3卷: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1)、张家骥:《中华币制史》,北京:民国大学出版社,1925。
    (22)、姚会元:《中国货币银行(1840—1952)》,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3)、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4)、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5)、贾熟村:《北洋军阀时期的交通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6)、骆宝善:《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长沙:岳麓书社,2005。
    (27)、沃邱仲子《当代名人小传》(上),武汉:崇文书局,1919。
    (28)、敷文社:《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总第45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9)、秦经国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0)、陈汉才:《康门弟子述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1)、田原天南:《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80辑总第79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
    (32)、张学继:《袁世凯幕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78。
    (34)、徐矛、顾关林等主编:《中国十银行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5)、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一个民国元老的历史记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6)、(美)保罗·S·芮恩施:《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7)、沃丘仲子:《徐世昌》,上海:崇文书局,1918。
    (38)、张晓辉、苏苑:《唐绍仪传》,珠海:珠海出版社,2004。
    (39)、(澳)骆惠敏:《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40)、沈云龙:《近代史料考释》,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
    (41)、钱实甫:《清季新设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61。
    (42)、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3)、钱实甫:《清季重要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59。
    (44)、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
    (45)、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46)、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2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47)、(法)约瑟夫·马纪樵:《中国铁路金融与外交(1860—1914)》,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48)、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总第923册, 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49)、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四卷,北京:三联书店,1980。
    (50)、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1)、(日)铃木隆史著、周启乾译:《日本帝国主义与满洲》,台北:金禾出版社,1998。
    (52)、凌鸿勋:《中华铁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3)、中国工程师学会编:《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周年纪念刊——三十年来之中国工程》,南京:京华印书馆,1946。
    (54)、曾鲲化:《中国铁路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第973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55)、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56)、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
    (57)、刘寿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66。
    (58)、谢彬:《中国铁道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
    (59)、沃邱仲子(费行简):《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
    (60)、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编辑部编:《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第一次报告》,(出版地不详):中华全国铁路协会事务所,1912。
    (61)、(日)宗方小太郎著:《辛壬日记——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北京:中华书局,2007。
    (62)、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第五集),台北:台湾新生报社,1979。
    (63)、张心澂:《中国现代交通史》,上海:上海书店,1992。
    (64)、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5)、国史馆史料处主编:《中国铁路沿革史》,台北:国史馆,1984。
    (66)、张嘉璈:《中国铁道建设》,杨湘年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
    (67)、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8)、许毅:《北洋政府外债与封建复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9)、陈宪章:《中国国有铁路之外债问题》,(出版地不详),文英印务局,1937。
    (70)、隆武华:《外债两重性——引擎,桎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1)、(美)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2)、罗介夫:《中国财政问题》,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
    (73)、贾士毅(阳羡贾):《民国财政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74)、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75)、张心澂:《交通会计》,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
    (76)、金士宣:《铁路运输业务》,天津:天津大公报馆,1932。
    (77)、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上),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3。
    (78)、王开节,何纵炎编:《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总第92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79)、谢彬:《中国邮电航空史》,上海:上海书店,1991。
    (80)、王柽:《邮政》,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81)、夏东元:《郑观应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82)、银行周报社:《银行年鉴(1921-1922)》,出版地不详,1922。
    (8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中国货币金融史大事记》,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4。
    (84)、姚崧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发展史(民国元年至二十四年)》,刘绍唐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第29种,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6。
    (85)、中国银行行史编辑委员会:《中国银行行史(1912—194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86)、魏颂唐:《财政学撮要》,杭州:浙江经济学会,1917。
    (87)、周葆鉴:《中华银行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88)、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北京档案馆编:《北京的中国银行(1914—1949)》,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89)、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90)、朱斯煌:《民国经济史》,上海:银行学会出版,1948。
    (91)、董昕:《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研究(1912—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2)、梁钜文:《中央银行制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1。
    (93)、中华民国史实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实纪要(初稿)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正月至六月)》,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出版,(时间不详)。
    (94)、张朋圆:《梁启超与民国政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95)、贾士毅:《国债与金融》,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96)、徐沧水:《内国公债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97)、佚名:《我国发行内国公债史略》,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
    (98)、千家驹:《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之二:中国的内债》,北平:社会调查所,1933。
    (99)、叶元龙:《中国财政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00)、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一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1)、徐寄癫:《最近上海金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102)、徐沧水:《上海银行公会事业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4辑,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88。
    (103)、张辑颜、杨荫溥:《中国金融论》,上海:上海书店,1991。
    (104)、区季鸾(编)、黄荫普(校):《广东纸币史》(下编),广州: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1935。
    (105)、邱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06)、邹鲁:《回顾录》,长沙:岳麓书社,2000。
    (107)、许金城编:《民国外史》,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1辑总第20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108)、龚冠华:《中国纸币史》,上海:上海新业印书馆,1928。
    (109)、陈锦涛:《中国币制问题之经过及展望》,出版地不详,财政部币制研究委员会,1934。
    (110)、杨天石:《民国掌故》,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111)、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北京:经济学会,1915。
    (112)、(日)吉田虎雄著,周伯棣译:《中国货币史纲》,北京:中华书局,1934。
    (113)、杨荫溥:《民国财政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
    (114)、黄远庸:《黄远生遗著》,台北:华文书局,1968。
    (115)、贾士毅:《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
    (116)、程悠:《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大事记》,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117)、董长芝、马玉东:《民国财政经济史》,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8)、叶景莘:《整理财政计划》,杭县:(出版单位不详),1923。
    (119)、诸青来:《求是斋经济论集》,出版社地不详:中国图书服务社,1938。
    (120)、教育部主编:《中华民国建国史(第二篇:民初时期)》(第3册),台北:国立编译馆,1987。
    (121)、财政部财政年鉴编纂处编:《财政年鉴》(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22)、赵友良:《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23)、中国银行总司库:《内国公债汇览》,北京:京华印书局(出版时间不详)。
    (124)、刘秉麟:《近代中国外债史稿》,北京:三联书店,1962。
    (125)、沈式荀主编:《中华民国第一期临时政府财政部事类辑要》,北京:学海出版社,1990。
    (126)、阮湘编:《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127)、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28)、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八十年大事年表》,(出版地不详),1974。
    (129)、沈云龙:《近代中国国内外大事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总第664—670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130)、贾怀德:《民国财政简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131)、彭焕明、王全度:《无锡县土地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132)、汗血月刊社编辑:《田赋问题研究》(上册),上海:汗血书店,1936。
    (133)、河南省滑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标注:《重修滑县志(标注本)》(上册),(出版地不详),1986。
    (134)、谢彬:《国防与外交》,北京:中华书局,1938。
    (135)、财政部财政调查处编:《各省区历年财政汇览》(第一分册民国十六年江苏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2辑第511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136)、(日)长野郎著、强我译:《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
    (137)、何廉、李锐:《财政学》,上海:国立编译馆,1935。
    (138)、包遵彭著:《中国海军史》,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台湾),1970。
    (139)、傅英主编:《中国矿业法制史》,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140)、王延超:《财政学概要》,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47。
    (141)、张家骥:《最新财政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18。
    (142)、吴兆莘:《中国税制史》(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43)、钱承绪编:《中国之田赋制度》,上海:中国经济研究会、民益书局,1942。
    (144)、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45)、晏才杰:《租税论:中国财政问题第二编》,(出版地不详)新华学社,1922。
    (146)、周伯棣:《财政学第二分册:租税论》,桂林:文化供应社,1944。
    (147)、王振先:《中国厘金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27。
    (148)、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49)、程叔度、秦景阜、姚大中编:《烟酒税史》(上册),财政部烟酒税处、大东书局(出版地不详),1929。
    (150)、宓公干:《典当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1)、朱偰:《中国财政问题(第三编):中国租税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2)、田斌:《中国盐税与盐政》,南京:江苏省印刷局,1929。
    (153)、蒋静一:《中国盐政问题》,南京:正中书局,1936。
    (154)、金鑫主编:《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盐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55)、曾仰丰:《中国盐政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6)、欧宗祐:《中国盐政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57)、丁长清、唐士粤主编:《中国盐业史(近代当代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8)、盛俊:《海关税务纪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
    (159)、孙修福:《中国近代海关史大事记》,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160)、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民国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61)、陈向元:《中国关税史》,上海:东方印书馆,1929。
    (162)、杨德森:《中国海关制度沿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
    (163)、王孝通:《中国商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64)、武堉干:《中国关税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165)、夏炎德:《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166)、王相钦:《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67)、(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孙瑜译:《伦理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8)、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9)、茅家琦:《实证功夫与思辨精神》,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0)、徐建生:《民国时期经济政策的沿袭与变异:1912—193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71)、邹进文:《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财政思想》,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8。
    (172)、高希圣、郭真:《政治法律大词典》,上海:科学研究社,1935。
    (173)、许纪霖、陈凯达:《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74)、(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75)、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6)、杨权:《开拓近代交通事业的文化人叶恭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77)、察应坤、邵端:《周自齐传》,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78)、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179)、(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北京:三联书店,1958。
    (180)、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
    (181)、邹宗伊:《金融经济大纲》,北京:中华书局,1936。
    (182)、赵靖、石世奇:《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83)、(奥)耿爱德:《中国纸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184)、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185)、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2。
    (186)、吴立本:《专卖通论》,正中书局(出版地不详),1943。
    (187)、王宗培:《中国之内国公债》,上海:长城书局,1933。
    (1)、姜铎:《略论旧中国三大财团》,李新萍:《姜铎文存——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资本主义论丛》,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2)、丁日初:《关于“官僚资本”与“官僚资产阶级”问题》,张宪文、陈兴唐、郑会欣:《民国档案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8。
    (3)、于庆祥:《清末民初交通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4)、(美)麦肯农:《梁士诒与交通系》,《中国现代史论集》第5辑,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
    (5)、张启祥:《交通银行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6)、李金全:《民初交通部研究(1912—1916)》,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 文。
    (7)、石宝友:《清末民初旧交通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武玉兴:《叶恭绰与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9)、彭明:《五四前后的交通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2期。
    (10)、刘桂五:《交通系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
    (11)、陈长河:《袁记“大典筹备处”成立于何时》,《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
    (12)、徐建生:《一生沉浮的“财神”梁士诒》,《南开史学》1990年第1期。
    (13)、陶季邑:《洪宪时梁士诒密电签名是他人所为》,《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14)、张富强:《梁士诒功过评说纷纭》,《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15)、林家有:《孙中山与梁士诒》,《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6)、陈长河:《梁士诒与公民党》,《历史档案》1992年第3期。
    (17)、于庆祥:《交通系的政治性格》,《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8)、方平:《梁士诒与“洪宪帝制”》,丁日初主编:《近代中国》第十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9)、陈剑敏:《梁士诒策划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始末》,《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
    (20)、马翠兰:《试论梁士诒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实践》,《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9期。
    (21)、王雅文:《论清末民初政坛上的梁士诒》,《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22)、贾熟村:《孙中山集团与交通系的恩怨》,《云梦学刊》2010年第1期。
    (23)、张华腾:《京汉铁路利权的赎回及其是非得失》,《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24)、马陵合:《北洋时期全国铁路协会研究》,《史林》2009年第3期。
    (25)、李金全:《交通系与北洋政府初期的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
    (26)、苏全有、姚翠翠:《梁士诒与民初铁路》,《周口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7)、苏全有:《清末铁路总局探析》,《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
    (28)、苏全有、王丽霞:《民初交通部的干路国有政策评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9)、苏全有:《民初交通部的官营与民营政策评析——以铁路为视点》,《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30)、王榆芳:《试论民初干路国有运动成功的原因》,《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31)、苏全有:《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利权收回》,《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2)、苏全有:《梁士诒与清末铁路》,《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4期。
    (33)、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上民间创业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4)、许毅:《北洋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与铁路建设》,许毅:《从百年耻辱到民族复兴》(第二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5)、方平:《梁士诒的内债观与民三、民四内国公债》,《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5期。
    (36)、石宝友:《梁士诒与民初公债——民三、民四公债研究》,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7)、杜恂诚:《交通系与交通银行》,《银行家》2003年第4期。
    (38)、洪葭管:《百年交行:1908—1949年间的变迁》,《新金融》2008年第5期。
    (39)、杭斯:《梁士诒的办行方针》,《新金融》1995年第4期。
    (40)、翁先定:《交通银行官场活动研究(1907—192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1)、朱宗震:《袁世凯政府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42)、启功编:《冉冉流放惊绝代——朱启钤学术研讨会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43)、张华腾:《对立中的统一:辛亥革命前后同盟会、北洋集团关系述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
    (44)、李恩涵:《中英广九铁路路权交涉——晚清收回路权运动研究之三》,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近现代史论集》第十四辑,《清季对外交涉(一英美法德)》,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5)、李恩涵:《中国近代之收回路路利权运动》,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史研究专题报告》第2辑,台北:1985年版。
    (46)、(日)林原文子、刘庆旻译:《津浦铁路厘金的局的废除与恢复—袁世凯政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续),《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第5期。
    (47)、陈晓东:《清政府铁路“干路国有政策”再评价》,《史学月刊》2008年第 3期。
    (48)、闵杰:《民国初年商办铁路的收归国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9)、魏明:《交通系概述》,《南开学报》1987年第4期。
    (50)、谢国兴:《民初汉冶萍公司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中华民国建国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建国文献:民初时期文献》(第二辑、史著二),台北:国史馆,2001。
    (51)、(法)白吉尔:《上海银行公会(1915—1927)—现代化与地方团体的组织制度》,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通往世界之桥(上)》(《上海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52)、王鹏:《吴鼎昌其人其事》,《中国档案报》2005年3月18日。
    (53)、余江东:《论曾鲲化早期铁路管理思想》,《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54)、李荣昌:《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问题探析》,《辛亥革命史丛刊》编辑组:《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55)、徐宗勉:《关于资产阶级从拥袁走向反袁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86年第5期。
    (56)、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近代化》,《学术月刊》(沪)1992年第6期。
    (57)、张宪文著:《试论袁世凯的集权政治与省区的地方主义》,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筹备委员会编:《中国历史上的分与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1995年版,第305—317页。
    (58)、张建刚:《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及其发展概况》,《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59)、中华民国建国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华民国建国文献:民初时期文献》(第二辑史著二),台北:国史馆,2001。
    (60)、珠海市政协、暨南大学历史系编:《唐绍仪研究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欧内斯特.P.扬(Ernest P. Young):《The President of Yuan Shikai》, Michken University Press,1968。
    (2)、(日)平野和由:《军阀政榷の经济基盘——交通系·交通银行の动向》,田汉丰、田中正俊:《讲座中国近现代史第四卷——“五·四”运动》,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