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之以天倪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遗民”的痛切反思和不屈人格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现象在明末清初的绘画领域,体现为诸多画家的“法法不宗”、“我自有我法”等一系列的变法和对传统的转化上。八大山人是明清之际中国画坛上一个坐标式的人物,他以自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笔挟风雷之气的山水画树立了一座人格与艺术的丰碑。以往,关于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缺乏完整、准确的艺术学、美术学成果,更缺乏对其山水画艺术价值的合理判断。本文力图透过缝隙,以细节分析为手段,采用心理分析、图象研究、美术史和艺术学的方法,实现对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本体性把握,弥补既往研究之不足。
     笔者首先立足于八大山人的生命状态与其山水画源起的关系研究,通过心理分析,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是:心理和环境的郁结,打造了八大的悲情人格;独特的人生况味,促使这种人格必须寻得一种独特而合理的排遣方式。于是,八大山水找到了山水画,本文也探索到了八大山人山水画的源起。其次,透过作品分析。笔者廓清了八大山人山水画的师承;根据八大山人山水画不同阶段的进展和艺术特点,笔者又勾勒出八大山人山水画作品“渐入化境”的四个历史分期——摹古期、风格初成期、风格成熟期、意境升华期,并揭示了每一阶段不同的进展和特点。
     经过研究,笔者认为,影响八大山水画风格走向的重要因素有三,一曰“心象”,二曰“儒释道”精神,三曰“传统”之“转化”。八大山人早期山水画悲愤凄凉的心象,是其心灵深处的情感——对家国大恨的耿耿于怀——的代言。正因为内心对故国的难以释怀,八大山人的作品才显现出激愤不平之意和抗争不屈之品。这,正是其“遗民思想”的核心及其在作品中的渗透。影响八大山人山水画风格的第二要素,是“儒释道”精神在他身上的集合。影响之三,在于他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绘画天赋巧妙地转化了传统,这也成就了他山水画“空谷传响”的终极意义。
     “损、和、洇、拙”是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笔墨特点,也是他绘画艺术的特点。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非凡成就,在八大山人这里得到了达到了时代的高峰。中国山水画的符号意味被八大山人提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山水画,能充分唤起观者的审美经验,令人产生“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善于在画面上制造矛盾而又调和矛盾,使画面充满节奏感:他独特的“繁中置简,静里生奇”的绘画能力,使其成为中国画坛最具形式特征的一位画家。与他人相比,八大山水画达到了“物我两望”、“天人合一”的超凡境地,从而凸现出八大“无我”、“无时空”的独特“心象”;更于晚年的残山剩水、萧索荒凉中,升华出色相皆空的晶莹世界,达到无念、无相、无往的禅境。这种抛弃悲怆、郁结,解脱苦难、灾祸,摒除杂念,求得心灵与自然契合一体的“心象”,才是八大山人的人格体现。
The painful recalling and unyielding personality of the descendants of Ming Dynasty were expressed in the art. This painting phenomenon appeared in a system of reform to tradition such as "un-scholasticism " and "independent handwriting " from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Badashanren is a coordinate person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field from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He establish a monument of personality and art by unyielding nationalism and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sense of wind and thunder. The studies of Badashanren's landscape painting have not get the integral and accurate fruit in the fine arts field anciently and lacked for reasonable opinion on the artistic value. This paper try to across aperture and grasp the main body of Badashanren's landscape painting integrally and remedy the previous shortage by means of detail analysis, psycho, image researching, history of arts.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study of relation between Badashanren's life condition and the fountain of landscape painting firstly, and draws the basic conclusion as follows by means of psycho: It is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 that take shape the pathos personality of Badashanren; The particular life promote the particular amusement manner. The paper finds the fountain of Badashanren's landscape painting. Secondly, the author clean out the teacher of Badashanren by means of analysis works; The author divides the Badashanren's landscape painting into the 4 periods including apery period, juvenescent period, autumn period and sublime period according to developing and artistic character of Badashanren's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ndicat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in every period.
     After studying,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princip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painting style of Badashanren is as follows: 1. "Mind";2. "Spirit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ransform of tradition. Grief and bleak mind in forepart of Badashanren's landscape painting express his mind of national hate. Badashanren's works express the indignant and resistant mind because of his memory of the home country. This is the core of "descendant's idea". The second factor which influence Badashanren's painting style is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third factor is that he reform the tradition and achieve his ultimate purport as "resound in the valley" with deeply cultural deposits and painting gift.
     "SUN, HE, YIN and ZHUO" are characters of landscape painting and painting arts of Badashanren. Badashanren's painting reached the peak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s. Badashanren abstracted the symbols and mean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perfectly so that we can feel as if immersed sense. He was good at making conflicts and settle them so that the picture is full of rhythm. He became the typical painter in Chinese painting field by his particular ability to be "simple in complex and the move in still". He reach at the transcendent condition as forgetting object and self, identity nature and human being and put up the particular soul that there is neither self nor space time; he sublimed the world of empty and Buddhist condition of no idea, no appearance and no past from the residual and desolate landscape. It is Badashanren's personality to giving up sorrow and depress, getting rid of tribulation, disaster and motives and integrating soul and nature.
引文
1 八大山人在其一幅画作中题到“法法不宗而成,笔墨名家奚敢?……”载《八大山人诗抄》[M]48页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 邵长蘅:清朝人,经由北兰谵公引见于八大山人.曾与八大山人在北兰寺剪烛长谈,而后作《八大山人传》。见于《清门旅稿》。 龙科宝:清朝人,和八大山人有交,作有《八大山人画记》。陈鼎:清朝人, 作有《八大山人传》。见于涨潮辑《虞初新志》.
    1 参见张子宁 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 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0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11
    2 刘墨,八大山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51
    3 杨惠东,空门清韵——清初四僧绘画[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33
    4 同上
    5 李书琴、胡光华.晓峰烟树乍生寒——八大山人山水画格论析[J]荣宝斋2004(04) 50
    1 高居翰(美国)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2
    1 高居翰(美国)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2
    1 张庚:清朝人。秀水人(今浙江嘉兴)工诗文书画,精画理品评。著有《浦山论画》、《图画精意识》。《国朝画征录》为其画史论著,也是清代最早的一部断代绘画史著。
    2 《国朝画徵录》。是一部关于清代书画家的传记性书籍,原刻于乾隆四年已未(1739),分卷上,卷中、卷下及续卷下,共计一函五册。《国朝画徵录》“始创康熙后壬寅”(1722)之时,距八大山人去世(1705)17年;《国朝画徵录》“脱稿于雍正乙卯”(1735),距八大山人去世三十年;《国朝画徵录》付梓成书的乾隆四年已未,距八大山人去世三十四年.
    1 龙科宝:清代官吏,和八大山人有交。
    2 刘墨,八大山人[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
    3 转引自陈椿年 另眼再看八大山人[J]书屋2003(04)42
    4 “介冈灯社”乃进贤县东南一座著名佛寺,为佛教“曹洞宗”。
    5 邵长蘅.八大山人传原载 清门旅稿.卷五转引自八大山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6页
    6 进贤县志.卷二十三仙释.转引自八大山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3页
    7 邵长蘅.八大山人传原载清门旅稿.卷五转引自八大山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6页
    1 王方宇.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见于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1986 21
    2 参见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5
    3 同1
    4 同1
    5 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初探见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1182
    6 杨惠东.清初四僧绘画[M]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33
    7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82
    1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76页
    2 裘琏(清)《释超则诗序》中关于八大山人病颠的记载。
    3 邵长蘅(清),八大山人传原载《清门旅稿》卷五转引自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6
    4 龙科宝(清),《八大山人画记》原载《南昌文徵》转引自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4
    5 同12
    6 耘籽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7 创作动机对艺术创作活动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动力功能,这种动力有强弱之分,也有始发、继发之分。始发是一开始的发动力,继发是指维持力.引自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82
    1 见于[OL]中国江西网
    2 明 王直诗 王直是明代的文献学家,江西人。此诗是王直下榻豫章(今南昌)游绳金塔后所作。
    3 清 见于廖燕.二十七松堂集 卷四.刘五原诗集序.转引自刘墨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65。 廖燕,清代文学家,其年龄比八大山人略小,和八大山人同年卒。
    4 邵长蘅,八大山人传原载《清门旅稿》卷五转引自八大山人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16
    5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术语详解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67
    6 同5
    7 同5
    1 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初探见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3
    2 王方宇在其著作荷园主人[M]一书中,将此三封信札定于1702年左右。
    3 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载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8
    1 此册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2 此观点参见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载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2
    1 石涛在其《寄八大山人乞画(大涤草堂图)手简》中曾云:“闻先生花甲七十四五,登山如飞,真神仙中人……。”
    2 董其昌.容台别集 转引自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03
    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726
    4 转载自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M]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74 35
    5 见于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载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8
    1 “寤歌草堂”是八大山人好友澹雪和尚被新建县令方峨以“狂大无状,事其不法事而毙诸狱”即北兰寺被毁后构建的一所简陋的居室。根据王方宇荷园主人[M]一书统计,八大山人使用“寤歌草堂”的时间为1701年至1705年。
    2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321页
    3 龙瑞,名画家说名画——龙瑞说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5页
    4 这个作品量是笔者按“幅”计算的,其中册页也按“幅”计.
    1 笔者是根据王方宇先生的论文《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的考证结果.和萧鸿鸣先生的著作《八大山人款印说》及《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里的研究结果作为判断依据。
    2 萧鸿鸣,八大山人款印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76
    3 萧鸿鸣,八大山人款印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184
    4 萧鸿鸣,八大山人款印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194
    1 此观点参见单国霖先生,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论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实践 载于至人无法——故宫、上博珍藏八大、石涛书画精品[M]澳门艺术博物馆2004 8
    2 同上
    1 见于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载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186
    1 参见单国霖: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论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实践载于至人无法——故宫、上博珍藏八大、石涛书画精品[M]澳门艺术博物馆2004 7
    2 参见忘方宇,荷园主人——八大山人的生平与艺术[M]英文版163页——173页
    3 同上
    1 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云:“化声(指是非之辩)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自然的分野),因之以曼衍(指不拘泥常规)……”引自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6
    2 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载于八大山人全集[M]第五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188
    3 此幅《山水图》无年款,钤有朱文竖长方印“十碍”。笔者根据王方宇先生《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问题》中,对此方印的使用年代的考证、以及萧鸿鸣先生的考证相结合得出。
    4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渗入到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1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09):135
    2 同上
    1 此观点参见单国霖:浑无斧凿痕不是惊神鬼——论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实践载于至人无法——故宫、上博珍藏八大、石涛书画精品[M]澳门艺术博物馆2004 5
    1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09) 135
    1 列文森.中国儒学的绘画转引自高居翰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载于《新美术》1990年(01)44
    1 高居翰.美国.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载于《新美术》1990年(01)期46页
    2 左传春秋[M]下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40页
    3 左传春秋[M]上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48页
    4 欧阳询撰艺文类聚[M]卷7《首阳山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38页
    1 唐甄 清初(1630——1704)四川达州人。清初具有启蒙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潜书》等著作.
    2 刘墨,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
    3 梁启超,清学史二种[M]上海:复旦出版社1985 105
    1 汪子豆,八大山人诗抄[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52页
    1 “一峰”即元代画家黄公望
    2 “思肖”即宋末元初的画家、诗人郑思肖.他在宋亡之后隐于平江(今江苏苏州),坐卧必向南,以示不忘宋室。
    3 “采薇”出自商代伯夷、叔齐故事,他二人耻为周民。隐居与首阳山中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
    4 弗罗伊德《弗罗伊德论美文选》转引郭晓川,西方芙术史研究述评[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302
    1 高居翰(美国)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143页
    1 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 265页
    2 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
    3 高居翰,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5
    1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98
    1 列文森,儒教化的中国卷1转引自高居翰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6页
    1 高居翰.山外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79
    2 高居翰,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7
    3 高居翰,画论中的儒学因素[M]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0 103
    4 见吴纳孙《董其昌:疏于政,精于艺》转引自高居翰,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5
    5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98
    1 孔达《中国山水画的独特性》载《美国中国艺术学会档案》卷6(1952)她相当自由地把“良知”译成”审美判断”
    2 高居翰美国,风格作为观念的明清绘画[J]新美术1990年(01)43
    1 程朱学派认为:“要知道‘立’什么,先从‘格物’做起。如果排除了‘格物’就讲‘先立乎其大者’那就只能靠‘顿悟’按程朱学派的意见,这种主张的禅学成分多于儒学成分。”“陆久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陆王心学乃是禅学思想的延续。”见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271
    2 李德仁,八大山人艺术哲学载于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53
    3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09)134
    4 禅宗认为“第一义”本性便是“不可说”。据《文益禅师语录》记载,有人问文益禅师(公元958年卒):“如何是第一义?”师云:“我向尔道,是第二义。”见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4 222
    5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615。《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共48卷。《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不及(五灯会元)收录的多,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则比较详尽,有行迹、拈古、偈颂、奏文、与帝王的对答等,弥补了其他灯录的不足.
    1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09)136
    2 “净土人”:八大山人的一方印,为白文方印。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此印沿用时间约为已亥(1659)至已巳(1665)前后。
    3 转引自陈椿年,另眼再看八大山人[J]书屋2003年(04)43页
    4 转引自陈椿年,另眼再看八大山人[J]书屋2003年(04)43页
    5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卷22北京:中华书局1994 405
    6 同上
    1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卷33北京:中华书局1994 621
    2 转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223
    3 1674年在奉新芦田“耕香院”,八大山人时年49岁.其老友黄安平为他画一幅《个山小像》,八大山人自题六跋。此跋为其中之一。
    4 据西江志[M]卷第一百三 仙逝·一·南昌府18页载:“澹雪,临济派也。康熙丁巳(1677)自浙西来,见北兰寺让禅师道场鞠为茂草,乃结茅于此.经营数载,殿宇斋堂,方丈禅室及秋屏阁、列岫亭皆次第重建,遂为江西名胜之冠。”澹雪自建北兰寺后,广结文人雅士和地方官员,先后与宋荦、喻成龙、熊一潇等
    (?)人结谊,并为之左右周旋,像八大山人即是其从中介绍,从而使得宋荦门人邵长衡得以相识,并在寺内秉烛夜谈。宋荦亦以此北兰寺为其结交南昌地区的文人仕子的场所。澹雪以其东道主之身份,而入“东湖诗画会”。
    1 范曾,范曾散文三十三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16
    1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09)136
    1 韩拙(北宋)山水纯画集转引于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466页
    2 见《老子》[M]48章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237页
    3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9月137页
    4 此观点见于保罗·德曼(美)《结构之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1。保罗先生认为:“初看起来是随意的特殊符号,就变成了象征,这种变化,正如独立于所有非自身事物的那样特殊的‘我’,在逻辑的普遍思维中,变成了包容一切的最复杂、最普遍最非个人化的客体”
    1 参见李一。八大山人书画互渗[J]文艺评论2003年05期90页
    1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9月37页
    2 该文原载于1936年一宾虹画语录[J]发表于学术世界第一卷第十二期。后经陈凡编入黄宾虹语录改题为沙田答问,再辑载于1990年出版人民美术出版社黄宾虹美术文集[M]49至53页。
    3 同上
    1 载于黄宾虹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385至413页。
    2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09月38页
    1 唐岱《绘事发微·墨法》转引自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社2000 852页
    2 俞樾(清),春在堂随笔转引自胡光华八大山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9月122
    3 李书琴、胡光华.晓峰烟树乍生寒——八大山人山水画格论析[J]荣宝斋2004(04)55
    1 李书琴、胡光华.晓峰烟树乍生寒——八大山人山水画格论析[J]荣宝斋2004(04)57
    2 同上
    1 杨新《八大山人名号之迷与其艺术特色》[OL]转引自文化研究网
    1 新《八大山人名号之迷与其艺术特色》[OL]转引自文化研究网
    2 清郑板桥《题屈翁山诗札石涛、石谿、八大山人山水小幅并白丁墨兰共一卷》见<板桥诗抄》卷3转引字胡光华,八大山人[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342页
    1 范曾.八大山人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09月138页
    1 见载于《黄宾虹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3页——12页
    2 唐志契《绘事微言·气韵生动》转引自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742
    3 萧鸿鸣,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与传承精神[J]载于南方文物1999年(01)60
    1 林木.笔墨独立表现之肇端.载于董其昌·八大山人山水画风[M].重庆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3页
    2 张旺.老辣生秀灵动致远——读八大山人山水画[J]名作欣赏.1999(06)128
    3 龙瑞名画家说名画——龙瑞说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9
    4 李苦禅:读八大山人书画随记.载《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1
    5 同上
    6 范曾,八大山人论[J]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五期2006年09月37页
    1 龙瑞名画家说名画——龙瑞说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 11
    1 元:倪瓒.云林画谱 转引于周积寅 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416页
    1 林木,笔墨独立表现之肇端 载于董其昌·八大山人山水画风[M]重庆:重庆美术出版社1994年7月3页
    1 今见通行本《易传》有《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七篇。古人分前三篇各为“上”与“下”两篇,于是共成十篇.见于郭彧译注《周易》[M](中华书局2006年1页)
    2 孔颖达(574——48)唐朝人,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
    3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见《老子》[M]第41章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211页
    4 转引自 周易[M]郭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页
    5 转引 中国美学史大纲[M]叶朗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7
    6 宗炳(375——43)南朝宋山水画家。河南涅阳人。
    7 同5171
    1 姚最:南朝陈人
    2 张璪唐朝人,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见载于历代名画记[M]卷10。张璨著有《绘境》一书,已失。
    3 张彦远(815——78)唐五代人,原籍河东。所著《历代名画记》10卷,成书于唐末大中元年(847年)
    4 荆浩(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山水画家,河南沁水人。
    5 刘晓陶、黄丹麾 中国教育报[N]2005年1月5日第008
    1 张怀瑾(生卒年不详)海陵人。大约生活在六世纪至七世纪。著有《书断》《文字论》等书法理论著作。另有《画断》一书,已失。
    2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善画兰竹,扬州八怪之一。
    3 《题画·竹》载《郑板桥集》转引自周积寅编 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 17
    1 见《周易·系辞上》[M]郭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75
    2 清 原济,《石涛话语录》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16
    3 《评草书》《东坡题跋》[M]卷4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18
    4 《石涛话语录·尊受章》载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9
    5 明沈颢《画尘》转引于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102)
    1 郑绩 清画家。广东新会人,知医能诗。擅画人物,兼写山水。所著梦幻居学画简明所列画理画法,具得之实际经验,是画论中的杰作。
    2 皴法,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的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索,曰鬼皮,曰乱柴。“……”
    3 《苦瓜和尚画语录·皴法章》载潘运告编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20页
    4 方士庶《天墉庵随笔》引自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9
    5 转引自王伯敏,浑无斧凿痕 载八大山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5页
    1 荆浩《笔法记》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583页
    2 卫恒《四体书势》转引自萧元著,书法美学史[M](修订本)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 24
    3 崔瑗《草书势》转引自萧元著,书法美李史[M](修订本)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7
    2 转引自余德泉,书法通[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10页
    参见汪子豆,八大山人书画集[M]第二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38页——49页
    1 清·余樾《春在堂随笔》转引自胡光华八大山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122
    1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80
    2 《题梅花图册》参见胡光华,八大山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9月320页
    3 王朝闻.我爱八大[J]载《美术》1992年第11、12期9
    4 同上
    1 单国强.八大山人花鸟画的分期与特色 载于八大山人全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225
    2 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转引自余德泉著书法通[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95
    3 王菊生,中国绘画学概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374
    4 题书法山水册转引胡光华,八大山人[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327
    1 李书琴、胡光华.晓峰烟树乍生寒——八大山人山水画格论析[J]荣宝斋2004(04) 54
    2 董棨 养素居画学钩沉 转引自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48
    3 郭熙 林泉高致 载俞剑华编 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633
    4 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74
    5 李一 八大山人书画互渗[J].文艺评论2003 5,90
    6 丘振中言.转引自李一 八大山人书画互渗[J].文艺评论2003 5,89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727
    2 同上
    3 同上
    4 李一 八大山人书画互渗[J].文艺评论2003 5,91
    5 李一 八大山人书画互渗[J].文艺评论2003 5,91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725
    2 王亦旻,自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OL]
    1 丰坊笔诀·论篆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转引王亦旻,自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OL]
    2 王亦旻,自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OL]
    3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云:“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转引自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6页
    1 转引自李普曼编,当代美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70
    2 雅克·德比奇等著,西方艺术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
    3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引自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150
    1 恽格,南田画跋 转引自尤汪洋中国画技法全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100页
    2 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11
    3 汪子豆编,八大山人书画集[M]第2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4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2版112曹未风等译
    5 万个,据《江西历史文物》1981年4期82至83页,刘品三《八大山人的弟子——万个的(松鹤图)》。万个,别号顽仙,合溪渔者,南昌人.《郑板桥题画集》;“西江万先生名个,能作一笔石,而石之凹凸、深浅、曲折、肥瘦无不毕具。八大山人之高弟子也。”善花鸟,用墨点缀,笔墨简练,不拘绳法,过着潇洒飘逸的隐士生活二人。
    6 蕙嵒,八大山人有三件作品提及此人:一为康熙已卯(1696)的闰七月六日在写给友人的信札中“友声笔墨(及)丈室与惠嵒之得”:二是康熙辛巳(1701)题石涛《兰草图》:“余思佩兰、蕙嵒两人”;三是康熙丁丑(1697)《河上花歌图》的题跋:“慧嵒先生属画”。此人似先从石涛学画,后与八大山人有交.在吴湖帆所藏的一幅石涛《山水卷》图后。石涛有题“清湘有曲江东哦”的七古一首,诗中历叙“诸师友笔墨中人”,其中有一句是:“蕙嵒走入八大室”,入室者,即为弟子也。
    7 崔自默,为道日损——八大山人话语解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8
    1 吴昌硕语:引自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
    2 吴昌硕语:引自边平恕,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吴昌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
    3 同上220页
    4 转引自胡光华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八大山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 157
    1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转引自李一中国书法家全集·八大山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91
    2 何平南,《八大山人对二十世纪绘画之影响》载八大山人全集[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1316
    3 范曾,八大山人论[J]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43卷 第五期 2006年09月138页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陈传席.弘仁—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M]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
    邓乔彬.古代文艺的文化观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中、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郭彧译注.周易[M]中华书局2006年
    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绘画[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高居翰.气势撼人——17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
    顾炎武著 黄汝成集释.日知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
    李泽厚 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林木.论文人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粱启超.清学史二种 复旦出版社1985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卢辅圣.中国文人画通鉴[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李霞.道家与中国哲学[M](明清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倍雷.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M]荣宝斋出版社2006年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年
    林木.笔墨论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潘运告.清人论画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钱穆.庄老通辩[M] 三联书店2002年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中华书局1986年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M]商务印书馆 1994年
    阮元校刻.清.十三经注疏[M]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
    沈子承.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文物出版社.1982年
    司马迁.史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伍羞甫.名画家论[M]东方出版中心1990年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薛锋等.鬃残—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从书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7年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上、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杨惠东.清初四僧绘画[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岳仁译注.宣和画谱[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郑板桥.郑板桥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张洪听等.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赵沛霖.兴的源起—历史积淀与诗歌艺术[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朱义禄.逝去的启蒙[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漓江出版社1982年
    赜藏主编集.宋.古尊宿语录[M]中华书局1994年
    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中国绘画研究论文集[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海派绘画研究论文集[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芥子园画传·巢勋临本[M]第一集山水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左传春秋[M]上、下册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扬州八怪诗文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
    崔自默.为道日损——八大山人画语解读[M]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高鹏.八大山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光华.八大山人—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M]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何平华.八大画风与楚骚精神[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汪子豆.八大山人诗抄[M]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龙瑞.龙瑞说八大山人[M]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李旦.八大山人研究及其它[M] 内部刊物1998年
    刘墨.八大山人[M]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朴等.董其昌·八大山人画风[M] 重庆出版社1994年
    石泠.八大山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涂介华.八大山人[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谭天.非哭非笑的悲剧—八大山人艺术评传[M] 湖南美术出版社
    王朝闻主编.八大山人全集[M](第1-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汪子豆.八大山人书画专集[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萧鸿鸣.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萧鸿鸣.八大山人印款说[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朱安群等.八大山人诗与画[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年
    谢稚柳.朱耷[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八大山人研究[M](第一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八大山人研究[M](第二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蔡星仪.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续论.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陈传席.论“骨秀”[J]美术,2006,09
    陈浩里.八大山人 石涛的艺术成就[J]中国书画,2005,02
    陈椿年 另眼再看八大山人[J]书屋,2003,04
    班宗华.八大山人的书画析义.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冻月.扫除封尘见真质——也论董其昌、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艺术.董其昌·八大山人画风[M]重庆出版社1994年
    方闻.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分期之研究.八大山人研究[M](第一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胡光华 李书琴晓风烟树乍生寒——八大山人山水画格论析[J]荣宝斋2004,06
    胡光华.书法兼之画法——八大山人书法艺术研究[J]文艺研究,2006,11
    何平华 比兴与八大画风(上、下)[J]荣宝斋,2004,01-02
    王伯敏浑无斧凿痕——释八大山人诗五章兼论其山水画.八大山人研究[M](第一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平南.八大对二十世纪绘画之影响.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花永.论艺术创作中的“雅俗共赏”——由八大山人绘画风格两极性想到的[J]国画家,2006,02
    刘如仲.八大山人的(富阳山水书画合壁卷)[J]文艺评论2005,08
    李德仁.八大山人的艺术哲学.八大山人研究[M](第一辑)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木.笔墨独立表现之肇端——论董其昌与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艺术.董其昌·八大山人画风[M]重庆出版社1994年
    李世南.大象无形[J]美术向导,2005,06
    刘九庵.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J]艺术掇英19期
    龙永华 论八大山人的绘画题材[J]湖南社会科学,2004,03
    饶宗颐.至乐楼藏八大山人山水画及其相关问题.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马建平.从徐渭、八大、石涛看传统文人画的“癫狂”与现代绘画的“疯狂”[J]美术大观2006,09
    孙询、鲁力.八大山人美学思想蠡测[J]艺术掇英16期
    王方宇.八大山人对齐白石的影响.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王方宇.八大山人对吴昌硕的影响.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王福才.八大山人写意绘画的符号性[J]齐鲁艺苑,2006,01
    汪洋 木刻水印版画对八大山人花鸟画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5,01
    谢稚柳.八大山人取名的含义和他的世系[J]艺术掇英19期
    解艳.八大山人绘画作品的语言特征[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吴卫鸣.至人无法[J]收藏家,2004,09
    杨典.线装本八大山人诗抄[J]中国书画,2005,02
    虞敏.八大山人与当代艺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依格格 八大山人[J]世界博览,2004,01
    余孟力 景德镇元明瓷器绘画与八大山人花鸟绘画[J]中国陶瓷,2004,04
    严建国 挥泪丹青铸春秋——论八大山人的艺术之旅[J]美与时代,2003,09
    杨成立 简约含蓄 取势传情——谈八大山人花鸟画的构图[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04
    徐书城.解读八大山人的山水画[J]中国书画2005,08
    徐书城 八大山人 春山微云图轴[J]艺术市场,2002,01
    张燕燕.八大山人花鸟画在各时期特点分析[J]荣宝斋,2003,06
    张少华.山水花鸟两怀抱——八大山人画作精神[J]文艺评论,2004,04
    张树洪.解读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J]装饰,2003,07
    张旺.老辣生秀 灵动致远——读八大山人的山水画[J]名作欣赏,1999,06
    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八大山人全集[M](5卷)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张少华 山水花鸟两怀抱——八大山人画作精神世界探微[J] 文艺评论,2004,04
    朱良志.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友人退翁考[J]文物,2005,02
    钟银兰.略谈八大山人的绘画[J]艺术掇英19期
    朵云·中国画研究方法论[J](第52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朵云·解读溪岸图[J](第5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阿瑞提(美)创造的秘密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方闻(美)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黑格尔(德)精神现象学 商务印书馆1981年
    黑格尔(德)美学第三卷 商务印书馆1986年
    詹姆斯·埃尔金斯(美)西方美术史学中的中国山水画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
    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让贝西埃等(法)诗学史(上下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汤因比(英)历史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姚斯等(德)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亦曼.自影响八大山人晚年书法风格的几个因素[OL]文化研究网
    杨新,八大山人名号之迷与其艺术特色[OL]文化研究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