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
     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In March1877, the Qing government sent naval students to the UK, overseaseducation in the UK started in moder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China, the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increased and the scale of overseaseducation in the UK expand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of chinese navystudents in the UK”and “Boxer Rebellion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Many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were attracted back China because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PRC) made many beneficial policies for them. At the verybeginning of the PRC, neither did China and Britain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nordid both have educational exchanges between them due to the accordance of theattitude towards Taiwan betwee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June1954, Chinaestablished agency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Britain and sent three students to Britainin1956, which means the start of Chinese 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K. When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Chinese 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K was interrupted.It did not re-start until March1972when China established the formal diplomaticrelations with Britain. China sent sixteen students to Britain at the end of1972and afew students were sent annually befor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31studentswere sent to Britain on April17,1979, which symbolized the start of Chinese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K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fter that Chinese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K entered a new phase.At the beginning of1980s, Chinasent students to Britain through many channels and the “Sino-Britain FriendshipScholarship Scheme” turned up in time. The scheme not only provided talents forChina, but also enhanc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n1986, theadjustment of studying-abroad policies ensured the high level and high quality of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In1990s, China continued to send students tothe UK and established the work principles, wich are,“supporting studying abroad,encouraging returning China, coming back and going abroad freely”. This was thestable phase of Chinese overseas education in the UK.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number of self-funded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have increased,they have been the important proportion of th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Correspondently,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UK returned China. Afterstudents returned,they devoted themselves to building the country and promoted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Firstly, they urg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ducation. They improved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by reforming the traditionaldisciplines, introducing new majors and building up new laboratories and researchinstitutes. They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by editing new course books,establishing new courses and adopt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cepts. Theymade achievements academically through hard work, and some of them even becamethe presidents of the major universities and carried out reforms in the universities.Secondly, they pushed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chnology.In1980s,China’s economy, education and culture began to revive.The scientific researchconditions were still bad.The returned students started to do pioneering work about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y started by establishing laboratories and introducedthe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to China and made them work in China. China's scienceand technology level also gradually restored and improved.After1990, the scientificresearch conditions greatly improved, which facilitated their development ofundertakings. They achieved more by introducing more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sand exploring new technology areas. During this time, the 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 carried out the “The Hundred Talents Program” and the returned studentsenrolled in it tremendously push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chnologies.Meanwhile,the returned student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863Plan”,”973Plan” and other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ies.Academicians who studiedin the UK also contributed a lot. They are scientific elites.Like the returned studentsin the fields of natural sciences, the returned students in the fields of the humanitiesand social sciences also worked hard.They contributed a lot in philosophy, history,politics, sociology, law and economics, etc. The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Thirdly, the self-employed students also had a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 In1980s,the returned students changed their minds andbegan to be self-employed. In1990s, more and more returned students joined themand were active in many fields. In21cneturies, China has continued to improve policies about attracting overseas students back and the self-employed students havecontinued to grow.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many high-tech enterpriseshave been set up by returned students, most accumulated in the Overseas StudentsPioneer Park. Their self-employed behavior won comments from different corners ofthe society as well as from the government.
     Moreover, the returned students have confronted with a battery of problemsduring their involve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cluding the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thefinancing for pioneer parks, the construction of pioneer parks and the attendance toschool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analyze the reasons about these problems and findsolutions to them.
引文
①李喜所著:《中国留学史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页。
    ②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逄丹:《留学热探源》,《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7期。
    ①李喜所:《深化中国留学史研究的三点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①《从美英回国的留学生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上的成就》,《人民日报》,1956年6月10日,第3版。
    ②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中国留学生论文目录(6册)》(内部资料),1963—1964年版。
    ③梁建中、黎小江编:《当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④陈玲著:《中国留学大潮纪实》,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
    ⑤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⑥黄新宪著:《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①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追求奏鸣曲》、《无尽的旋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②陈卫东:《中国留英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分析》,《外语教学研究》,1993年第1期。
    ③黄新宪主编:《中国留学教育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④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⑥萨本仁、潘兴明著:《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神州学人》编辑部编:《出国留学工作2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屠剑影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⑤该会议属于欧美同学会举办的“21世纪中国”系列研讨会的第一届会议,1997年、1998年分别召开了第二届与第三届会议。
    ⑥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于富增著:《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②彭鸿斌著:《西进——中国人留学档案》,《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③王政挺著:《留学备忘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⑥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编:《情系中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学文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1年版。
    ⑦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编:《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徐小平、施诺编著:《2002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②田玲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③陈学飞著:《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学效益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邓海光著:《留学归来——广东省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事迹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上、下),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①王辉耀著:《海归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②邵巍著:《现代留学与21世纪中国留学战略研究》,星光书店有限公司2006年版。
    ③张建新著:《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度转变探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李喜所著:《中国留学史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①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财富裂变》、《资本推手》、《缤纷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②北京市人事局编:《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2007年印。
    ③胡仲华主编:《体验创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④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⑤周棉主编:《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⑥吴坚著:《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⑦闫志军著:《当代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导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②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民国卷、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5页。
    ①朱达明:《我国沿海东部地区留学回收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上海的启示》,《出国留学工作研究》,1994年第2期。
    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①朱佳木:《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与中国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②韩渊丰、张加恭、张争胜编著:《中国区域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等奏折附单》,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7页。
    ①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②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①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16页。
    ②郭嵩焘:《郭嵩焘日记》(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95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③姜鸣编:《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8页。
    ④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65),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版。
    ①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②孙子和著:《清代同文馆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7年版,第268页。
    ③孙子和著:《清代同文馆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7年版,第241页。
    ④孙子和著:《清代同文馆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7年版,第242页。
    ⑤沈桐生辑:《光绪政要》(卷25),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影印版。
    ①《张文襄公全集·电牍》(卷65),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版。
    ②王奇生著:《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9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①转引自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②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445页。
    ③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呈请北洋大臣王文韶转奏开办天津中西学堂,该学堂分头等、二等两级,修业各4年。1896年,盛宣怀担任招商、电报两局督办,他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
    ④郭荣生编著:《清末山西留学生》,山西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⑤侯殿龙、孔繁珠编:《山西百年留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①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84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①关于第一批“稽勋留学生”人数的问题,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35人,另一种是25人,笔者依据李滔主编的《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一书,采用了35人的说法。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321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2页。
    ②此六人先在英国海军学校学习,1921年转入美国海军学校学习。
    ③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民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④转引自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⑤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编纂:《江苏省教育行政报告书》(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第14页。
    ⑥《浙省派遣教职员出洋》,《申报》,1912年2月23日。
    ①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444页。
    ②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现行法规大全》,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987页。
    ③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页。
    ①《训练部考送英美留学生》,《海外月刊》,1932年11月,第3期。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
    ①刘真主编:《留学教育》(四),(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2096页。
    ②蒋致远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891页。
    ③林清芬编:《抗战时期我国留学教育史料——各省考选留学生》(第三册),(台北)国史馆1996年版,第132页。
    ④转引自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①中国航海学会著:《中国航海史(近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499页。
    ②陈书麟、陈贞寿编著:《中华民国海军通史》,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第307页。
    ①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567页。
    ②谢长法著:《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③刘真主编:《留学教育》(四),(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第1914页。
    ①《中英庚款留英考试已决定》,《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7年第3卷第3期。
    ②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①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与祖国风雨同舟——当代中国留学人员创业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②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5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④《中国现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第6期。
    ①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8页。
    ②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8页。
    ③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①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②王绶琯著:《塔里窥天:王绶琯院士诗文自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该书记载,从1949年8月到1950年6月,有409名回国留学生;从1950年7月到1950年12月,有283名回国留学生;从1951年1月到1951年12月,有452名回国留学生;从1952年1月到1952年12月,有128名回国留学生;从1953年1月到1953年12月,有89名回国留学生;从1952年1月到1952年12月,有128名留学生;从1954年1月到1954年12月,有63名回国留学生。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①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②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③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④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
    ⑤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①王绶琯著:《塔里窥天:王绶琯院士诗文自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6页。
    ②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与祖国风雨同舟——当代中国留学人员创业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③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与祖国风雨同舟——当代中国留学人员创业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①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837页。
    ②元青:《民国时期的留英生与中英科技交流》,《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
    ③于富增著:《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④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②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8页。
    ③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④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①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②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5页。
    ③中央党校著:《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97页。
    ①王红续著:《七十年代以来的中英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146页。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④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8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④这五名留英生的名字来自于陈佳洱的采访记录与张友尚撰写的回忆性文章。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④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①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②1964年与1965年,国家一共向英国派出了176名留学生,其中有59名语言进修生。
    ①张友尚:《负笈英伦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命科学》,2007年第2期。
    ②《陈佳洱科研育人两从容》,《中华儿女(海外版)》,2003年第2期。
    ③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页。
    ④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
    ⑤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增订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第413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①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④《英国老校长寻28年前中国留学生》,《北京青年报》,2002年2月25日,第2版。
    ⑤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①张友尚:《负笈英伦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命科学》,2007年第2期。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页。
    ③陈佳洱著:《陈佳洱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①钱文藻、何仁甫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513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513页。
    ①中国科学报社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二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页。
    ②何建明主编:《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世界文库出版社1994年版,第926页。
    ①周鸿、朱汉国主编:《中国20世纪纪事本末》,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①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②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页。
    ④陈太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199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77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368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①季明明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6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377页。
    ①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③《中英签订科技合作协定》,《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7日,第5版。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9页。
    ②2010年9月10日,采访周思永记录。
    ③数据来源于李滔主编的《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24页。
    ④2010年6月7日,采访范少光记录。
    ⑤关于改革开放后首批留英生的人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30人,《周思永日记》中有这30人的名字;第二种说法是31人。本文采用了第二种说法,因为江明是搭乘同一航班去英国的,抵达英国后,江明没有在英国停留而是转道去了爱尔兰的哥哥家,三个月后入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其余的30人则在英国参加了语言培训,后入英国各大学进行专业学习。
    ①王增潘著:《复旦大学教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9页。
    ②2010年7月13日,采访杨光薰记录。
    ①2010年6月22日,采访高滋记录。
    ②2010年7月19日,采访陈懋章记录。
    ③周思永著:《周思永日记》(手稿本)。
    ④Chinese Visitors,Chester Evening,May1,1979.
    ④Chinese Visitors,Chester Evening,May1,1979.
    ①杨弃、宋国华主编:《天津师范大学50年(1958—2008)》,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②王立忠、赵成杰主编:《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六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②宋立志主编:《名校精英:复旦大学》,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③《北航教授陈懋章院士:为梦想插上腾飞之翼》,《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7日,第2版。
    ①范少光:《生理学教学改革随想》,《生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4卷、第4期。
    ②曹岩著:《大写的人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③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④梁一波主编:《张家港名贤》,凤凰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10页。
    ⑤常州市武进区档案局编:《武进名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①曹岩著:《大写的人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1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3页。
    ④2010年9月22日,采访曹同玉记录。
    ①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41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③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3页。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④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页。
    ⑤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②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③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④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29—530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133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50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②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页。
    ③陈昌贵著:《人才外流与回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4页。
    ④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230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页。
    ②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8页。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4页。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②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4页。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
    ①“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质量工程”年度进展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页。
    ②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2008—2009)》,中国商务出版社2008版,第4页。
    ③欧美同学会主编:《留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珠海出版社2009版,第149页。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十一月十五日在伦敦签订了一项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7日,第5版。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7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8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7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
    178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0—46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8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423—42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8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27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91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351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9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600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53页。
    ①《教育涉外服务与管理丛书》编委会编:《相互承认学历学位协议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7页。
    ②张宏喜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6—200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773页。
    ③高靓:《中英教育部长级磋商会议在京举行》,《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30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7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86页。
    ⑤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年报(1977—1978)》(内部资料),第436—438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8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339页。
    ②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339页。
    ①王辉耀编:《200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①陈昌贵、刘昌明著:《人才回归与使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②英皮特·斯科特主编:《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③Janet Dobson,Khalid Koser,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United Kingdom:Recent Patterns and Trends,the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Unit,2001, P.37.
    ④吴坚著:《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⑤徐小平、施诺编著:《2002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①《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2007年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A.Binsardi,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British Education:Research on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and the UKMarket Penetration, MCB UP Ltd,2003, P.318.
    ①吴坚著:《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②《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2007年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③谷海玲:《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分析》,《职业圈》,2007年第13期。
    ④Robert Harris,Higher Educa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P.78.
    ⑤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①王辉耀编:《200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②Johanna Waters, Population,Space and Place, John Wiley&Sons, Ltd.,2010,P.613.
    ①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上),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③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①徐小平、施诺编著:《2002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②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
    ③中国供销合作社史料丛书编辑室编:《中国供销合作社大事记与发展概况》(1949-198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440页。
    ①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基金理事会编:《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十周年纪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②赵林主编:《资本主义社会大博览》,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926页。
    ③数据来源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网站,其网址为:http://www.hesa.ac.uk.
    ①长江:《留英自费人员现状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4期。
    ②苏欲晓、武嫒嫒、张晗编:《欧盟的对外关系》,鹭江出版社2005版,第179页。
    ③《中英两国教育部启动“中英卓越奖学金计划”》,《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5日。
    ①白晶光、翟云峰主编:《英美经济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②周一、谢建华:《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加快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建民访谈录》,《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7期。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7页。
    ②方晓主编:《留学教育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③Huijuanxue,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ersonal Capital Formatio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11,P.15.
    ①王辉耀编:《200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6页。
    ②资料来源于: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Agency.
    ①王薇编著:《留学英国步步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王辉耀编:《200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
    ①王辉耀编:《200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②长江:《留英自费人员现状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4期。
    ③王辉耀编:《2009年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
    ①Weishen,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Springer-Verlag,2005,P.37.
    ②2010年5月12日,采访王存诚记录。
    ①梁建中、黎小江编:《当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33页。
    ②叶依著:《钟南山传》,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页。
    ③Qinggu, Changing Places: A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K.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9,P.237.
    ④梁建中、黎小江编:《当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255页。
    ①宋扬著:《留英印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②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③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①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②卢维林、张佳菲:《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8月8日,第6版。
    ③2010年5月12日,采访王存诚记录。
    ④2010年6月23日,采访李大立记录。
    ①荆德刚著:《日记英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②2010年8月11日,采访龚元明记录。
    ③Qinggu, Maturity and Interculturality: Chinese Students’Experiences in UK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 NO.(1)2009.
    ④张芸芸著:《享受英伦之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6页。
    ⑤张芸芸著:《享受英伦之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07页。
    ①林朝雯著:《游学欧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②宋扬著:《留英印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①荆德刚著:《日记英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②2010年10月23日,采访王平记录。
    ①李峰主编:《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1949—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②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42页。
    ③《刘西尧部长宴请英国科教大臣威廉斯夫人》,《人民日报》,1978年7月23日。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8页.
    ②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上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6页。
    ①王红续著:《七十年代以来的中英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①闫斐主编:《历史人物知识》(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②宋长琨著:《包玉刚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③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包玉刚与宁波开发开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④代凯军著:《包玉刚的多面经营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⑤代凯军著:《包玉刚的多面经营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①[英]罗宾·赫钦著,袁长燕译:《包玉刚传》,百花洲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②宋亚非著:《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①张兴汉等主编:《华侨华人大观》,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5页。
    ③包陪庆著:《我的爸爸:包玉刚》,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3页。
    ①包陪庆著:《我的爸爸:包玉刚》,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②[英]罗宾·赫钦著,袁长燕译:《包玉刚传》,百花洲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8页。
    ①杨育新:《SBFSS十年回顾》,《神州学人》,1997年第8期。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643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3页。
    ②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4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1页。
    ③这些人员不包括包玉刚爵士基金会推荐的两人: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马临与香港大学校长黄丽松。
    ①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4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5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6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8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8—651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7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7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0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1页。
    ①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5页。
    ②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5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3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2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7—668页。
    ④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6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9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0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4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8页。
    ①到1991年1月31日,有288名留英生回国,其中279名是访问学者,其余的是联合培养博士生。1987年赴英的334名留学人员中,193名回国,52名脱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项目。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2—683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5页。
    ②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6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7页。
    ②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8页。
    ③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9页。
    ①此图根据李滔主编的《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和笔者检索到的资料制成。
    ①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24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4页。
    ①中国校友会:《2011年中国两岸四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2011年第1期。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48页。
    ②褚红军主编:《司法前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页。
    ①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编:《英国留学指南》,群言出版社2009年版,第454页。
    ②中央国家机关出国留学研究会编:《留学英联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③《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2008—2009》,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59页。
    ②王大珩、高景德:《未来世纪的巨子》(第二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页。
    ①郑传芳:《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②郑传芳:《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③郑传芳:《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④郑传芳:《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⑤王俊豪著:《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02页。
    ①赵凯:《沿着新世纪的轨道飞翔》,《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2期。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当代留学回国学人大典》(此书为李滔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此书为欧美同学会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及自己检索到的资料。
    ②廖伯琴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学科教育》,2001年第5期。
    ①2010年1月6日,采访闫铁昌记录。
    ②《留英博士干“个体”起家》,《齐鲁晚报》,2006年12月18日,第3版。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当代留学回国学人大典》(此书为李滔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此书为欧美同学会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及自己检索到的资料。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647页。
    ②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30页。
    ①数据来源于龚抒编:《欧洲国家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476页。此数据与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有出入。
    ②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第26页。
    ③
    ①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页。
    ①佟丽英、王战航:《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几位留学归国人员》,《神州学人》,1990年第3期。
    ①1980—1990年代,国家派往美国的留学人员最多,以1980年代为例:1987年底,在美国的公派人员有12000人,在日本的公派人员有2400人,在西德的公派人员有2200人,在英国的公派人员有2000人。(数据来源于李滔主编的《中华留学教育史: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王辉耀主编:《建言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①陈学飞等著:《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学效益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冯颖红、谢新华:《关于广东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田玲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现象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①李福寿:《第八届国际气体放电及其应用会议在牛津举行》,《高电压技术》,1985年第4期。
    ②王立忠、赵成杰主编:《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6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75页。
    ③钟义信:《留学散记》(未刊稿)
    ④钟义信:《留学散记》(未刊稿)
    ⑤侯洵:《第十五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述评》,《光子学报》,1983年第1期。
    ⑥闻玉梅:《1984年病毒性肝炎国际讨论会情况简介》,《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4年第4期。
    ①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李福寿:《第八届国际气体放电及其应用会议在牛津举行》,《高电压技术》,1985年第4期。
    ③谢和平:《第三届国际土动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力学与实践》,1986年第4期。
    ④王礼立:《国际学术会议简况》,《爆炸与冲击》,1989年第2期。
    ⑤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⑥李淳飞:《国际学术会议》,《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89年第1期。
    ⑦李淳飞:《国际学术会议》,《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89年第1期。
    ⑧李淳飞:《国际学术会议》,《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89年第1期。
    ①侯洵:《第十五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述评》,《光子学报》,1983年第1期。
    ②闻玉梅:《1984年病毒性肝炎国际讨论会情况简介》,《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4年第4期。
    ②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③别敦荣、杨德广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④赵树智、许廉主编:《新兴交叉学科概观》,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⑤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4页。
    ①任珍良、刘双平:《武汉大学沿革与现状》,《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6期。
    ②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寄语留学青年》,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③张礼和主编:《化学学科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①黄祖民主编:《新兴学科知识辞典》,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页。
    ②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追求奏鸣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
    ③人类工效学是根据人的心理、生理和身体结构等因素,研究人、机械、环境相互间的合理关系,以保证人们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并取得满意的工作效果的机械工程分支学科。
    ④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①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②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编:《走向成功——海归创业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③阿蒙:《访广西农学院两个高技术科研单位》,《神州学人》,1992年第4期。
    ①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追求奏鸣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页。
    ②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编:《走向成功——海归创业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③吕航:《将系统论引入海事安全管理——访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吴兆麟》,《中国船检》,2002年第7期。
    ④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①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页。
    ②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③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一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④2009年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北京大学生物学科全国排名第一、清华大学生物学科全国排名第二、复旦大学生物学科全国排名第三。
    ①刘冬梅:《走向卓越——记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3期。
    ②黄仁贤著:《中国教育管理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64页。
    ③张伟远:《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过去和现在》,《上海教育科研》,1985年第6期。
    ④张伟远:《发展性指导理论》,《教育与职业》,1986年第6期。
    ①钟美荪:《以精英教育理念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②袁寿其:《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③碧荷:《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之张继平:用睿智演绎生命的精彩》,《大才精诚》,2007年第5期。
    ①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追求奏鸣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②魏春娥:《钟义信与信息科学》,《神州学人》,1991年第3期。
    ③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无尽的旋律》,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336页。
    ④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⑤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页。
    ⑥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①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②邓海光主编:《海外归来:广东省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事迹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③邓海光主编:《海外归来:广东省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事迹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④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①言宏:《为了中国图形学的崛起──记浙江大学彭群生教授》,《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第4期。
    ②言宏:《为了中国图形学的崛起──记浙江大学彭群生教授》,《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第4期。
    ③顾丽:《青年植物细胞生物学家:黄百渠》,《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④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改革创新,硕果累累——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介绍及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编:《走向成功——海归创业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②滕建辅:《基于PBL的“电路”教学改革与探索》,《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孙广来主编:《世界百年风云纪实》(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②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新秀集》,《神州学人》,1989年第4期。
    ②《新秀集》,《神州学人》,1989年第4期。
    ③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无尽的旋律》,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④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无尽的旋律》,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②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③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④白瑜:《“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全面启动》,《神州学人》,1998年第9期。
    ①嵇宏:《从博士到博导:记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陆祖宏教授》,《中国研究生》,2003年第3期。
    ②任羽中:《一个北大人的辉煌梦想——记“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龚旗煌教授》,《国际人才交流》,2005年第4期。
    ①焦丹丹:《崔维成:时代呼唤科学精神》,《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8期。
    ②闫佳:《让“电子显微”大显神威——专访北京大学“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彭练矛》,《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第1期。
    ③闫佳:《让“电子显微”大显神威——专访北京大学“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彭练矛》,《中国科技奖励》,2011年第1期。
    ④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①陕西省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②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编:《走向成功——海归创业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③王辉耀主编:《建言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①担任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留英生是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
    ②王辉耀主编:《建言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①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②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490页。
    ③别敦荣、杨德广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②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③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④《极目杏园满眼春——陕西师范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纪实》,《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12日。
    ①牟尼:《许智宏:北大改革进行时》,《小康》,2008年第6期。
    ②炜华、子立:《南开:追赶常青藤——访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8期。
    ③王震峰:《薪火相传、再铸辉煌——记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中国统一战线》,2004年第7期。
    ④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76页。
    ①炜华、子立:《南开:追赶常青藤——访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8期。
    ②徐越:《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访谈》,《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牟尼:《许智宏:北大改革进行时》,《小康》,2008年第6期。
    ③《提升整体办学实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专访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④郑成宏:《博学务实担道义,开拓创新著华章——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①马来平著:《科技与社会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②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②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①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②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③欧美同学会编:《情系热土——新时期归国留学生的心路历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④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①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页。
    ③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④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⑤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①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
    ②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③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页。
    ④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⑤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科技改革与开放30年》,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32页。
    ②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③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④杨润勤:《赵彦修:献身科教,其乐无穷》,《大众日报》,2002年11月8日。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吴丽洁、杨亚南:《回国再续剑桥梦——访留英归国博士、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孙方臻博士》,《神州学人》,1994年第6期。
    ③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85页。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②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二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③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①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十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②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10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页。
    ③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10位海归教科文卫英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页。
    ①李和风、杨鹏:《“百人计划”十年回眸》,《神州学人》,2005年第1期。
    ①《中科院1996年度“百人计划”招聘指南》(一),《神州学人》,1996年第8期。
    ②《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招聘启事》,《神州学人》,2000年第7期。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②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页。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1页。
    ②钱颖:《院士称号应归属我的团队》,《神州学人》,2006年第12期。
    ③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①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②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页。
    ③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②王春良、刘文涛主编:《世界历史大事编年精要》,星球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③蔡子亮主编:《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④李鸣生著:《中国“863“》,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①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与祖国风雨同舟——当代中国留学人员创业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7页。
    ②《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863”计划实施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泰州科技》,2007年第1期。
    ③此数据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的,实际人数远不止这些。
    ①龚惠:《全国劳动模范殷庆瑞》,《工会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②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③杨放春:《智能网技术及其发展》,《电信科学》,2001年第2期。
    ①《我国载人潜水器突破3700米水深》,《人民日报》,2010年8月27日,第1版。
    ②《自主创新:镇江更好更快发展的强大支撑》,《新华日报》,2007年10月28日。
    ①肖宏、高柳滨主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科技司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报告: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①万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基础研究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基础科学》,2008年第5期。
    ②贾红华:《“氢能的规模制备、储运及相关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项目通过验收》,《生物加工过程》,2006年第2期。
    ①《“重要农作物品质性状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改良研究”通过评估》,《西农论坛》,2005年第5期。
    ②秦声涛、刘勤主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57页。
    ①秦声涛、任林主编:《科苑群英——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事迹汇编》,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②资料来源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网址:http://chem.nju.edu.cn/subject/sklc/ChemLab。
    ③秦声涛、刘勤主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④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115页。
    ⑤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①秦声涛、任林主编:《科苑群英——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事迹汇编》,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②秦声涛、任林主编:《科苑群英——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事迹汇编》,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③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④《扼住火神的咽喉——记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济日报》,1994年11月1日,第7版。
    ①樊洪业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188页,第561—565页。
    ①《200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首次设立65岁年龄限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第5期。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196页,第570—573页。
    ①廖文根:《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十个问题》,《人民日报》,2003年8月1日。
    ②邢改萍、李守森主编:《中国教育学术文存》(第二卷),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7页。
    ③宋博、范珊珊:《数学是科技之根——访数学家张恭庆》,《科学时报》,2008年10月29日,第4版。
    ④陈建新、赵玉林、关前主编:《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2页。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的院士介绍,网址为:http://www.cas.cn/。
    ②陈建新、赵玉林、关前主编:《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③蔡建文:《极目长空察“天机”——记高能物理学家李惕碚》,《湘潮》,2005年第12期。
    ④《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简介》(一),《中国科技信息》,2003年第23期。
    ①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页。
    ②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33页。
    ③许增华主编:《百年人物(1905—2005)》,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①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杰出留学回国人员特辑》(3),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69页。
    ②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41页。
    ③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杰出留学回国人员特辑》(3),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④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编:《2007年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67页。
    ①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编:《2007年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②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75页。
    ③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奖励概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④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奖励概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⑤《陈星弼教授传略》,《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①顾巍:《辛勤的耕耘,丰硕的成果——记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8期。
    ②陕西教育委员会编:《三秦归国学人》(第三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①许靖华、顾方舟主编:《2000年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②许靖华、顾方舟主编:《2000年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③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89页。
    ①朱峰、宁雷主编:《21世纪体育教师》,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②关于学科排名情况,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有详细介绍。地址:http://www.cdgdc.edu.cn/。
    ①黄福康主编:《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②姜波克著:《汇率理论和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27页。
    ①郭立宏:《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谱写人生乐章——记中青年经济学家王忠民教授》,《生产力研究》,1999年第4期。
    ②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98页。
    ③《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④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77页。
    ①《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最新著作——<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领导决策信息》,2000年第6期。
    ②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82页。
    ③欧美同学会编:《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④黄兆银著:《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林季红著:《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罗肇鸿著:《跨国并购:特点、影响和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卓泽渊著:《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基地(9+1)合作编写:《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④《著名行政法学家胡建淼教授》,《法治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姜明安——行政法学界的学院派代表》,《新民晚报》,2010年12月5日。
    ②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册),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③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404页。
    ①胡开忠:《信息技术发展与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制度的重塑》,《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②胡开忠:《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③王婧:《退而不休、心系知识产权、责任不一样的法官蒋志培: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知识产权审判》,《法制日报》,2009年3月19日。
    ①杨泽伟著:《宏观国际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法学文库编辑部编:《法学硕士论文选》,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807页。
    ③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①笔者是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一书进行学科分类的。
    ②孙吴:《孜孜不倦研究非洲史的中国学者──郑家馨教授的学术成就评述》,《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①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54页。
    ②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74页。
    ③欧美同学会编:《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
    ①姚百慧:《历史造就了她的选择——记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Z1期。
    ②付海晏:《马敏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③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①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陈娟、吴海涛、周顺杰:《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影响》,《科技传播》,2011年第22期。
    ①杨风:《对人口自然属性的探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②蔡华:《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3期。
    ③王铭铭著:《非我与我——王铭铭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2006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劳动力市场的再观察》一书于2007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远郊到新城:上海南汇地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于2005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①《郭贵春——汗水尽洒百年名校》,《市场报》,2005年10月21日。
    ②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无尽的旋律》,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①段忠桥著:《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冯俊著:《当代法国伦理思想》,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申丹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242页。
    ③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88页。
    ①王柯平著:《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欧美同学会编:《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2页。
    ③欧美同学会编:《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④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①王缉思著:《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庞中英著:《权力与财富:经济民族主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高峰:《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与探究》,《才智》,2010年第12期。
    ③刘世民著:《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叶云明、李启福《音乐休闲:心灵的朋友和医生——兼谈大学生音乐休闲与健康》,《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重组艺术命运的“工程师”》,《中国音乐报》,2010年第9期。
    ③《国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敬玮教授独唱音乐会成功举行》,《环球游报》,2010年12月21日。
    ①季春:《歌手朱彩玲再登台》,《新民晚报》,2009年5月19日。
    ②李呐:《站在东西方的交汇点上》,《英中时报》,2008年5月8日。
    ①王文:《传递天上的声音——记世界著名指挥家邵恩》,《深圳特区报》,2001年9月8日。
    ②罗颖:《邵恩拿起指挥棒,国交开始交接棒》,《北方音乐》,2006年第10期。
    ③张艺珉:《旅英硕士言璐小提琴双语教学系列》,《中国音乐》,2010年第12期。
    ①《薄熙来之子当选英十大杰出青年》,《东方早报》,2009年9月1日。
    ②《世界大师的家乡情结——访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薛伟》,《山西日报》,2003年9月28日。
    ③《薛伟的艺术成就》,《环球游报》,2006年3月9日。
    ①《钢琴演奏家吴倩即将来港首演》,《文汇报》,2004年12月12日。
    ②范中汇:《心系祖国是画魂》,《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3月22日。
    ①李迪:《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3日。
    ①《余天琦纪录片<梦寻深圳>英国获双奖》,《大河报》,2008年3月5日。
    ②《暨南大学公聘院长上任:张铁林出任艺术学院院长》,《信息时报》,2005年1月18日。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②陈华生:《人才管理制度改革谈》,《中国人才》,1988年第3期。
    ③梁广大:《欢迎留学人员来珠海特区施展才华》,《神州学人》,1992年第1期。
    ①《全国留学回国人员状况及其成就》,《神州学人》,1989年第6期。
    ②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84页。
    ③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①周芳:《陈立群与他的百万庄园》,《中华儿女(海外版)》,1993年第3期。
    ②李煦、孙晓胜:《民营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沈阳日报》,2002年11月14日。
    ③张绪军:《国内人才的需求与留学生的选择》,《神州学人》,1989年第2期。
    ④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
    ①《新动态、新趋向》,《求知》,1994年第4期。
    ②《山东省引进海外人力智力和国外留学人员的政策规定》,《神州学人》,1992年第6期。
    ①陈甬沪著:《当代中国私营企业治理机制探实》,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②杨亚南:《遍载梧桐以招凤凰》,《神州学人》,1992年第6期。
    ③《面积最大,周长最小》,《中国科技信息》,2003年第10期。
    ①丁明仁、王力:《工业化成就跨越发展》,《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第6期。
    ②1994年,重庆市出台了《鼓励留学人员来渝工作暂行规定》,同年,安徽省出台了《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安徽工作的若干规定》,1995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陕工作的通知》。
    ③冯颖红、谢新华:《关于广东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④冯颖红、谢新华:《关于广东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⑤徐卓人:《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录》,《中国人才》,1998年第8期。
    ⑥张酉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现状分析》,《神州学人》,2001年第4期。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49页。
    ②王焕现、李璞:《“双赢”的机会来了——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侧记》,《神州学人》,1999年第2期。
    ①林洁、王丹阳:《钟南山提议被采纳,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将亮相留交会》,《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23日。
    ②《创新能源科技、创业绿色中国——留交会上的科技创新创业与绿色中国论坛》,《神州学人》,2010年第2期。
    ①赵健:《中国留学生人才招聘会走进英国校园》,《台州晚报》,2006年12月11日。
    ②《来自中国心的召唤——新中国航空工业首次跨出国门招聘人才侧记》,《中国航空报》,2011年5月17日。
    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17页。
    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页。
    ③陈月红:《留英博士“嫁”远大月薪过万》,《长沙晚报》,2009年6月14日。
    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②肖辉:《韩永飞》,《科技投资》,2008年第4期。
    ①无锡新区宣传部:《“尚德效应”引发海归创业潮》,《江苏科技信息》,2006年第4期。
    ②李喜岷:《改进留学回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探讨》,《中国人才》,1993年第4期。
    ③《面积最大,周长最小》,《中国科技信息》,2003年第10期。
    ④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593页。
    ⑤《南京兴建“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中国科技产业》,1994年第10期。
    ①《留英博士坦然应对危机,携资千万入驻创业园》,《深圳晚报》,2003年4月27日,第2版。
    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①《深圳市2008年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前期费用补贴拟资助人选公示通告》,《深圳商报》,2008年12月17日。
    ①严琦瑶:《群英荟萃,竞相争辉——2007中国自动识别十大品牌评选暨联合推广活动新闻发布会在沪召开》,《中国品牌》,2007年第12期。
    ②庄瑞玉:《海归经济渐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圳特区报》,2011年4月7日。
    ①张苹:《留学生展区亮点纷呈,面积扩容一倍》,《深圳特区报》,2009年11月3日。
    ②甘露:《将人生追去与城市未来紧密结合》,《深圳特区报》,2011年1月28日。
    ③吴兴科:《关于创建回国留学生创业园区的构想》,《国际经济合作》,1994年第6期。
    ①《留英学子在中关村成立联络处为归国创业服务》,《国际人才交流》,2003年11期。
    ①王辉耀:《当代中国海归创业潮》,《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1月1日。
    ②《我国多系统卫星定位导航接收机批量生产》,《科技日报》,2007年5月28日。
    ③夏颖奇主编:《海归竞技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夏颖奇主编:《海归奋斗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②袁方主编:《北京海归纪实之一》,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③袁方主编:《北京海归纪实之一》,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①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五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于1988年建立。
    ②徐科文:《英国Sussex创业中心宁波分中心揭牌》,《宁波晚报》,2004年10月27日。
    ①《王一鸣:宁波锦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钱江晚报》,2011年12月6日。
    ②《潘石屹:将娱乐进行到底》,《城市信报》,2005年2月2日。
    ①汪祥荣、王红蕾著:《与七位“海归派”人物面对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②汪祥荣、王红蕾著:《与七位“海归派”人物面对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①汪祥荣、王红蕾著:《与七位“海归派”人物面对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3页。
    ②《创富数十亿:盘点八大最成功美女海归》,《梅州日报》,2011年10月3日。
    ③杨立:《留英双硕士回家养鸡》,《三秦都市报》,2010年3月4日。
    ①杨立:《留英双硕士回家养鸡》,《三秦都市报》,2010年3月4日。
    ②《留英双料硕士在西安摆摊卖鸡》,《福建晚报》,2010年2月3日。
    ①宋金绪:《英国适合养老,回国却能学以致用》,《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5日。
    ②宋金绪:《英国适合养老,回国却能学以致用》,《南方都市报》,2010年4月15日。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14页。
    ②裴莹:《“海归”:创业实践留学梦》,《投资北京》,2005年第5期。
    ③王辉耀著的“海归”系列丛书有:《魅力学者》,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财富裂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资本推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缤纷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①陈海著:《创业中国——海归精英50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273页。
    ②《留英博士坦然应对危机,携资千万入驻创业园》,《深圳晚报》,2003年4月27日,第2版。
    ①张显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获“杰出创业奖”》,《科技日报》,2005年9月29日。
    ①张显峰:《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获“杰出创业奖”》,《科技日报》,2005年9月29日。
    ①邓海光主编:《海外归来——广东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事迹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271页。
    ②王辉耀主编:《缤纷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③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泉州市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④冯颖红、谢新华:《关于广东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1978—1991)》,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③曾仕强、刘君政著:《人际关系与沟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③杨百会:《首例国家科技进步奖被撤内幕》,《齐鲁周刊》,2011年第7期,第20页。
    ①王占军:《教育腐败的社会学解读》,《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
    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401页。
    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
    ③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679页。
    ④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863页。
    ⑤刘鹏:《“海归”创业潮涌动西安》,《城市经济导报》,2007年3月12日。
    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401页。
    ②王辉耀著:《海归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①2011年3月3日,采访留英生记录。
    ②陈海著:《创业中国——海归精英50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③2010年8月17日,采访留英生记录。
    ①2011年5月10日,采访留英生记录。
    ②陈晓芳、王喜、崔伟:《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页。
    ①北京人事局编:《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2007年印。
    ①《高层次海归子女高考可优先录取》,《新京报》,2007年3月30日。
    ①在访谈中,一些留英生反映,在英国的时候,他们的子女都是在5岁上学的,因此受英国教育的影响较深。
    ②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549页。
    ①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编:《2007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年鉴》(中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77页。
    ②白瑜、段风华:《理性面对留学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神州学人》,2003年第10期。
    ③白瑜、段风华:《理性面对留学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神州学人》,2003年第10期。
    ④2011年3月9日,采访留英生记录。
    ①《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27日,第5版。
    ②白瑜、段风华:《理性面对留学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神州学人》,2003年第10期。
    ①王尔德:《一位归国教育学博士的教育国际化梦想》,《留学出国》,2002年第7期。
    ②以北京市为例,2002年,每个国际学校的学费为两万美元左右。
    ③王芳:《留学新闻》,《神州学人》,2002年第8期。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1978—1991)》,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528页。
    ①《海归搜索行动》,《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6日。
    ②2011年3月11日,采访留英生记录。
    ①杨宜勇、安家琪:《2009—201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1期。
    ②杨宜勇、安家琪:《2009—201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1期。
    ③王辉耀著:《当代中国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
    ①2010年3月11日的《银川晚报》报道,《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于2010年列入了国务院立法计划。
    ①亦侃:《‘海归’何以变成‘海待’?》,《21世纪》,2004年第6期。
    ①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5页。
    ①张友尚:《负笈英伦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命科学》,2007年第2期。
    ①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页。
    ②梁丽娟著:《从内部看英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81页。
    ③李秀艳主编:《医生素质礼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①牛道生主编:《英语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2页。
    ①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1.笔者对首批留英生中的19位进行过访谈,还对其他留英生进行过访谈或电话采访,整理成了口述史料;
    2.笔者参加了元青教授主持的省部级课题——“留学回国人员对国内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情况”,获有382位留英生的问卷。
    1.北京大学年鉴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年鉴》(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北京大学年鉴编委会编:《北京大学年鉴》(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南开大学年鉴社编:《南开大学年鉴》(2002年),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5.张宏喜主编:《世界知识年鉴(2006—2007)》,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6.《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2007》,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版。
    7.《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编委会编:《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年鉴(2008—2009)》,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年版。
    8.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82—1984)》,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0.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湖南教育出1986年版。11~2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2006年版。
    30.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长沙市科技局编:《2005年长沙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论坛暨洽谈会资料汇编》,2005年版。
    3.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陈太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1992)》,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5.傅平、张秀英主编《新兴学科知识辞典》,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6.高时良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7.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编纂:《江苏省教育行政报告书》(上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8.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群言出版社1992年版。
    9.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教育外事工作文件汇编》(1995—1998),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秦声涛、任林主编:《科苑群英——介绍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事迹汇编》,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12.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3.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840—1948)》,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林清芬编:《抗战时期我国留学教育史料——各省考选留学生》(第三册),(台北)国史馆1996年版。
    16.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7.刘真主编:《留学教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0年版。
    18.苗丹国主编:《留学回国工作文件汇编(1986—2003)》(内部资料),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印2003年版。
    19.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编:《情系中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学文史资料选编》(内部资料),2001年版。
    20.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编:《上海留学人员成果集》(内部资料),2001年版。
    21.王立忠、赵成杰主编:《中国当代医学家荟萃》(第6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22.徐小平、施诺编著:《2002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3.周鸿、朱汉国主编:《中国20世纪纪事本末》,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上海商务书馆1928年版。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组编:《国外高等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办公室编:《重视教育重视教学重视教师: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介绍及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办公室编:《突出教学工作,奖励教学成果——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介绍及文件汇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7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7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198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科学技术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广州欧美同学会秘书处编:《广州欧美同学会通讯录》,2007年版。
    2.广西留学生联谊会秘书处编:《广西留学生联谊会员通讯录》,1998年版。
    3.欧美同学会主编:《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欧美同学会主编:《欧美同学会会员名录》(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王薇编著:《留学英国步步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编:《英国留学指南》,群言出版社2009年版。
    7.英国驻华大使馆编:《中国留英专业人员通讯录》(内部资料),1999年印。
    8.中央国家机关出国留学研究会编:《留学英联邦:英国、澳大利亚》,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1.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基金理事会编:《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十周年纪念》,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李滔主编:《中国当代留学回国学人大典》,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版。
    3.谢希德主编:《当代科技新学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4.张光忠主编:《社会科学科词典》,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5.赵树智、许廉主编:《新兴交叉学科概观》,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中国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中英友好奖学金十年历程》(纪念画册),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编:《新中国留学归国学人大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艾小眉著:《下一站,英伦》,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白战存编著:《鄂东百年留学生名录》(内部资料),湖北新华印刷厂2002年。
    3.包陪庆著:《我的父亲包玉刚》,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北京市人事局编:《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发展论坛论文集》(内部资料),2007年印。
    5.卞科主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别敦荣、杨德广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7.蔡子亮主编:《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曹岩著:《大写的人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9.常州市武进区档案局编:《武进名贤》,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陈海著:《创业中国——海归精英50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1.陈昊苏著:《英国留学指南》,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2.陈佳洱著:《陈佳洱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建新、赵玉林、关前主编:《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4.陈玲著:《中国留学大潮纪实》,海潮出版社1995年版。
    15.陈书麟、陈贞寿编著:《中华民国海军通史》,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
    16.陈树荣主编:《真实的倾述——留学生手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17.陈铁源著:《留学和垃圾》,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18.陈卫东主编:《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英语统考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陈甬沪著:《当代中国私营企业治理机制探实》,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学飞著:《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学效益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褚红军主编:《司法前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22.慈溪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慈溪海外学子》(内部资料),2001年版。
    23.代凯军著:《包玉刚的多面经营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邓海光著:《留学归来——广东省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事迹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丁宁宁、葛延风主编:《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27.丁石孙主编:《上下求索——中国海外学子的风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28.段忠桥著:《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方晓主编:《留学教育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冯俊著:《当代法国伦理思想》,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1福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32.甘阳、李猛编:《中国大学改革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编:《中国、日本外国留学生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龚抒编:《欧洲国家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35.郭彬蔚著:《海外归国学子大追踪》,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6.郭嵩焘:《郭嵩焘日记》(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7.国家计划委员会编:《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38.国家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综合计划局主编:《国家重点实验室十周年文集》,机械工程出版社2005年版。
    39.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编:《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8年版。
    40.海蓝著:《伦敦塔:一段留学英国的记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41.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增订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42.侯殿龙、孔繁珠主编:《山西百年留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3.胡仲华主编:《体验创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4.黄福康主编:《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版。
    45.黄鸿钊著:《中英关系史》,开明书店1994年版。
    46.黄仁贤著:《中国教育管理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黄新宪著:《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8.黄新宪主编:《中国留学教育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9.黄兆银著:《全球竞争中的“中国制造”》,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0.黄之豪著:《五洲履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黄之豪主编:《海外侨影》,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2.季明明主编:《中国教育行政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53.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神州学人》编辑部编:《出国留学工作2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5.姜波克著:《汇率理论和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姜鸣编:《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三联书店1994年版。
    57.金耀基著:《大学之理念》,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荆德刚著:《日记英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靳平、松来编:《留学生随感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0.靳平、王兰编:《留学生看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1.景俊海主编:《留学归国创业之路》,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李鸣生著:《中国863计划》,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63.李喜所著:《近代中国的留学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4.李喜所著:《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5.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李喜所著:《中国留学史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
    67.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8.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民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69.李喜所主编:《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70.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71.李宇燕、冯小川编著:《走进伦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72.李传松、许宝发编著:《与祖国风雨同舟——当代中国留学人员创业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3.梁建中、黎小江编:《当代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74.梁克荫、王广印主编:《三秦归国学人》,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1999年版。
    75.林朝雯著:《游学欧洲——一位清华女生的留学手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76.林季红著:《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刘金田著:《走出国门的邓小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刘启林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名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79.刘启林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80.刘善光编著:《留英必备知识》,雅苑出版社1985年版。
    81.刘世民著:《错位与抉择——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导功能和路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刘晓琴著:《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林子勋著:《中国留学教育史》,(台)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
    84.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85.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追求奏鸣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86.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无尽的旋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87.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越洋的情思》,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88.吕玉琪著:《英伦纪事》,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89.英罗宾·赫钦著、袁长燕译:《包玉刚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90.罗建北、罗茁主编:《留与创共辉煌——清华创业园五周年纪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1.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罗肇鸿著:《跨国并购:特点、影响和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3.马来平著:《科技与社会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4.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95.蒙梓、白瑜编:《留学生的足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6.苗丹国著:《出国留学六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97.欧美同学会编:《情系热土——新时期归国留学生的心路历程》,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8.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9.庞中英著:《权力与财富:经济民族主义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0.彭鸿斌著:《西进——中国人留学档案》,《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01.彭小舟著:《近代留美生与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2.钱文藻、何仁甫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103.戚其章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4.秦声涛、刘勤主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第二辑),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5.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编:《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任森主编:《最新自费出国留学实用咨询》,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07.萨本仁、潘兴明著:《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8.邵巍著:《现代留学与21世纪中国留学战略研究》,星光书店有限公司2006年版。
    109.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留学生活》,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0.申丹著:《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1.舒新城著:《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中国书局1927年版。
    112.宋长琨著:《包玉刚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3.宋恩荣、吕达主编:《当代中国教育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4.宋扬著:《留英印象》,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5.孙庆、沙辰著:《中英关系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6.孙子和著:《清代同文馆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7年版。
    117.田玲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18.田正平著:《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9.田曾佩主编:《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120.屠剑影编:《建国初期留学生归国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121.汪卫兴、倪冽然著:《船王包玉刚》,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22.汪祥荣、王红蕾著:《与七位“海归派”人物面对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23.王大珩、高景德:《未来世纪的巨子》(第二集),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版。
    124.王缉思著:《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5.王红续著:《七十年代以来的中英关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6.王洪春等编著:《自费留学的酸甜苦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7.王辉耀著:《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128.王辉耀著:《海归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29.王辉耀主编:《魅力学者》,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130.王辉耀主编:《建言中国》,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131.王辉耀主编:《财富裂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132.王辉耀主编:《资本推手》,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133.王辉耀主编:《缤纷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134.王辉耀主编:《当代中国海归》,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135.王柯平著:《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6.王铭铭著:《非我与我——王铭铭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7.王奇生著:《留学生与救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38.王奇生著:《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39.王小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0.王学珍、王效挺主编:《北京大学纪事》(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1.王雪萍著:《中国留学政策研究:1980——1984年赴日国家公派本科留学生政策始末》,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142.王增潘著:《复旦大学教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3.王政挺著:《留学备忘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4.卫道治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5.吴坚著:《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6.武市红、高屹编:《邓小平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7.肖宏、高柳滨主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谢长法著:《中国留学教育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9.许靖华、顾方舟主编:《2000年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150.闫志军著:《当代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导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151.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上),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152.杨长春主编:《我的留学回国经历》(下),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153.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杰出留学回国人员特辑》(3),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54.杨长春、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杰出留学回国人员特辑》(4),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55.杨继、蒋晓萍主编:《英国留学签证全程指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156.杨弃、宋国华主编:《天津师范大学50年(1958—2008)》,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157.杨湘宁著:《北纬52度》,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
    158.杨泽伟著:《宏观国际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59叶依著:《钟南山传》,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160.余姚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编:《飞扬才情:姚籍海外学子风采录》,余姚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2006年。
    161.余贤群著:《邓小平与包玉刚》,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162.于富增、江波、朱小玉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63.于富增著:《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4.袁方主编:《北京海归纪实之一》,北京出版社2010年版。
    165.岳笙主编:《信息星座——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的故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6.夏颖奇主编:《海归创业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167.夏颖奇主编:《海归汇聚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
    168.夏颖奇主编:《海归抢滩中关村》,中国发展出版2004年版。
    169.夏颖奇主编:《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企业商务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0.谢成枢主编:《永恒的回忆,无悔的年华》,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1.邢改萍、李守森主编:《中国教育学术文存》(第二卷),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172.徐火辉等著:《与剑桥哈佛学子同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173.许智著:《不一样的成长:留英学生成长教育纪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174.曾仕强、刘君政著:《人际关系与沟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5.张礼和主编:《化学学科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76.张建伟、邓琮琮著:《中国院士》,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77.张建新著:《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度转变探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8.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1),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
    179.张双鼓主编:《学子风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业绩录》(2),北京汉墨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1999年版。
    180.张双鼓等主编:《中国百年留学精英传》(第六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81.张兴汉等主编:《华侨华人大观》,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2.张芸芸著:《享受伦敦之雨》,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83.郑传芳:《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
    18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6.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7.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88.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奖励概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189.中国航海学会著:《中国航海史(近代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190.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基地(9+1)合作编写:《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1.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中国留学生论文目录(6册)》(内部资料),1963—1964年版。
    192.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一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193.中国科学报社编:《我的事业在中国》(第二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194.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编:《绿叶子情缘——中国科学院优秀留学回国青年科学家成就录》,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5.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96.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录》(内部资料),1998年版。
    197.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编:《走向成功——海归创业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9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学习辅导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9.中央党校著:《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20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周恩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01.钟义信著:《信息科学原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02.周棉主编:《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03.《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7年版。
    204.周棉主编:《中国留学生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5.周荣著:《留英海军西行漫记》(未刊稿),1995年。
    206.周永启编:《历届研究生、留学生英语试题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版。
    207.朱宗玉、杨元华、窦晖著:《从香港割让到女王访华:中英关系(1840—1986)》,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8.卓泽渊著:《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北京师范大学《留学人员情况调查及归国工作意向研究》课题组:《我国部分留学人员情况调查及归国工作意向研究》,《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2.蔡华:《一个无父无夫的社会——中国的纳人》,《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3期。
    3.蔡建文:《极目长空察“天机”——记高能物理学家李惕碚》,《湘潮》,2005年第12期。
    4.曹丽芬、张崇文:《调查与思考、分析与启示——留学英国、联邦德国教师座谈会追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8年第3期。
    5.长江:《留英自费人员现状调查报告》,《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4期。
    6.常全生:《英国如何利用英语资源招收海外学生》,《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期。
    7.陈昌贵、高兰英、楼晓玲:《为什么回国与回国怎么样——对471位回国人员调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13期。
    8.陈昌贵、阎月勤:《我国留学人员回归原因与发挥作用状况的调查报告》,《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5、6期。
    9.陈初越,袁卫东:《“海归”新浪潮——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趋势考察》,《南风窗》,2002年第2期。
    10.陈华生:《人才管理制度改革谈》,《中国人才》,1988年第3期。
    11.陈娟、吴海涛、周顺杰:《传播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影响》,《科技传播》,2011年第22期。
    12.陈宁:《一位留英学子的来信》,《21世纪》,2008年第2期。
    13.陈卫东:《中国留英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14.陈学飞:《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公派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成效》,《复旦教育论坛》,第2卷,2004年第3期。
    15.陈园园:《1955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构成分析》,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6.陈祖芬:《因为包玉刚》,《老年人》,2005年第1期。
    17.程希:《对优秀归国人员的若干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8.程希:《留学生的滞留与中国政府的对策》,《华人华侨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9.程希:《上海市留学生新移民工作调查报告》,《侨联动态》1998年第11期。
    20.程希:《文化适应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滞留》,《八桂侨史》,1999年第1期。
    21.德英:《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概况》,《神州学人》,1989年第6期。
    22.丁明仁、王力:《工业化成就跨越发展》,《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第6期
    23.董燕、吴君慈:《走向辉煌的旅程——记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虞建华》,《中国高等教育》,1997年第1期。
    24.范少光:《生理学教学改革随想》,《生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4期。
    25.冯颖红、谢新华:《关于广东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6.付海晏:《马敏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27.高京清:《农业院校十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8.龚惠:《全国劳动模范殷庆瑞》,《工会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29.顾丽:《青年植物细胞生物学家:黄百渠》,《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3期。
    30.顾巍:《辛勤的耕耘丰硕的成果——记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何积丰》,《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8期。
    31.郭立宏:《在三维立体空间中谱写人生乐章——记中青年经济学家王忠民教授》,《生产力研究》,1999年第4期。
    32.郭晓娟:《留英中国教授为祖国发展建言》,《神州学人》,2003年第1期。
    33.侯洵:《第十五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会议述评》,《光子学报》,1983年第1期。
    34.胡开忠:《文化多样性的弘扬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5.胡开忠:《信息技术发展与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制度的重塑》,《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6.胡楠楠:《留学英国的酸甜苦辣》,《出国与就业》,2001年第10期。
    37.胡晓丹、陈子山:《赵红红:华工济天下》,《房地产导刊》,2006年第12期。
    38.黄新颖、张天兴:《高校归国留学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9.黄洋:《留英偶忆》,《神州学人》,2007年第8期。
    40.黄永林:《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特点及其启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1.嵇宏:《从博士到博导:记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陆祖宏教授》,《中国研究生》,2003年第3期。
    42.贾红华:《“氢能的规模制备、储运及相关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项目通过验收》,《生物加工过程》,2006年第2期。
    43.焦丹丹:《崔维成:时代呼唤科学精神》,《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8期。
    44.锦燧:《留英人员工作成绩显著,留英学联会即将成立》,《神州学人》,1988年第3期。
    45.李博:《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简介》,《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丛刊》,1982年第2期。
    46.李成、许嫣嫣:《归国人员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及变迁》,《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47.李淳飞:《国际学术会议》,《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89年第1期。
    48.李东翔:《留学工作新思路》,《神州学人》,2001年第2期。
    49.李广京:《留英见闻录》,《世界知识》,1981年第22期。
    50.李福寿:《第八届国际气体放电及其应用会议在牛津举行》,《高电压技术》,1985年第4期。
    51.李晶宜:《把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2007年留英热点解析》,《留学生》,2007年第2期。
    52.李佩珊:《1949年以后归国留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年第4期。
    53.李彤、杨宏戟:《活跃在英伦三岛的中国留英计算机学者》,2004年第10期。
    54.李喜岷:《改进留学回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探讨》,《中国人才》,1993年第4期。
    55.李喜所:《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良性互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56.李喜所:《深化中国留学史研究的三点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7.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58.李晓欣:《留英小记:专业选择与文化差异》,《课堂内外》,2011年第1期。
    59.李志红、沈贵银:《问渠哪得清如许——记中国农科院院长、留英博士翟虎渠》,《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第7期。
    60.廖伯琴著:《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学科教育》,2001年第5期。
    61.林雪:《留学英国启示录》,《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4年第11期。
    62.刘冬梅:《走向卓越——记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国际人才交流》,2004年第3期。
    63.刘惠、曹步峰:《澳英两国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的经验及启示》,《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64.刘健夫:《宋永华,留英学人的骄傲》,《神州学人》,2004年第10期。
    65.刘俊立:《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发挥作用的情况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0年第1期。
    66.刘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中的四大问题》,《理论导刊》,2004年第2期。
    67.刘阳:《留英应从就业角度选择专业》,《侨园》,2009年第7期。
    68.刘云:《海外中国留学人员和华人学者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科技导报》,2001年第11期。
    69.楼晓玲等:《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和华人学者的分布状况及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70.卢丽虹:《中国学生留英学习语言焦虑的起因——与3个留英学生面谈的个案研究》,《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71.罗颖:《邵恩拿起指挥棒,国交开始交接棒》,《北方音乐》,2006年第10期。
    72.吕吉山、郑晴元:《留英博士夫妇回山西创业的尴尬》,《中国医药指南》,2005年第10期。
    73.毛东梅:《世界各国招收留学生竞争加剧》,《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2期。
    74.蒙格:《英国吸引外国留学生新举措述评》,《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4期。
    75.蒙梓:《徐元铭找一个用武之地》,《神州学人》,1995年第6期。
    76.牟尼:《许智宏:北大改革进行时》,《小康》,2008年第6期。
    77.欧阳晴:《从倾羡到失望——90年代以来中国留英生的心理变迁》,《观察与思考》,2006年z1期。
    78.逄丹:《当前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基本状况、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79.逄丹:《留学热探源》,《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7期。
    80.全健:《留学英国热点问题》,《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15期。
    81.任羽中:《一个北大人的辉煌梦想——记“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龚旗煌教授》,《国际人才交流》,2005年第4期。
    82.神州学人编辑部:《回国服务势渐进为国服务方兴未艾——九位教育参赞话留学》,《神州学人》,1995年第9期。
    83.宋卫国:《对我国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第6期。
    84.孙吴:《孜孜不倦研究非洲史的中国学者──郑家馨教授的学术成就评述》,《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
    85.万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基础研究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基础科学》,2008年第5期。
    86.王芳:《留英归国学者向祖国汇报》,《神州学人》,2002年第1期。
    87.王焕现、李璞:《“双赢”的机会来了——首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侧记》,《神州学人》,1999年第2期。
    88.王辟长:《留学人员最新动向调查》,《神州学人》,2001年第2期。
    89.王生洪:《抓好学科交叉,推动学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3、4期。
    90.王晓晖、谢西庆:《中国留学人员企业研究》,《南方经济》,2003年第5期。
    91.王晓莺:《中国大陆海外留学人员的现状》,《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5期。
    92.王炘娍、方惠琳:《留英学生的第一关ELTS》,《外语研究》,1987年第4期。
    93.王欣:《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师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
    94.王震峰:《薪火相传、再铸辉煌——记民盟中央副主席、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中国统一战线》,2004年第7期。
    95.王震宇:《留学印象——1045名归国留学人员调查》,《21世纪》,1996年第6期。
    96.炜华、子立:《南开:追赶常青藤——访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国际人才交流》,2009年第8期。
    97.吴洪宝等:《留学回国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部》,2003年第4期。
    98.武晓梅:《留英经历》,《出国与就业》,1998年第19期。
    99.项茂奇:《重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甬成功”总裁李洪谈上市公司重组》,《宁波经济》,2001年第2期。
    100.肖辉:《韩永飞》,《科技投资》,2008年第4期。
    101.肖燕飞、介健美:《四川省归国留学人员政治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02.小草:《留英学生服务中心交谈》,《世界博览》,1992年第9期。
    103.谢泳:《1949年后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从院士到学部委员》,《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104.徐飞、卜晓勇:《中国科学院院士特征状况的计量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3期。
    105.徐杰舜、王铭铭:《我想象中的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6.徐莲:《中学生留学英国实例分析》,《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第6期。
    107.徐小平:《留英博士谈留英》,《神州学人》,2003年第2期。
    108.徐妍:《留英硕士甘当“村秘”》,《神州学人》,2002年第10期。
    109.徐越:《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访谈》,《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110.徐卓人:《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实录》,《中国人才》,1998年第8期。
    111.许志怀、关键:《四十年出国留学工作的回顾与思考》,《神州学人》,1989年第6期。
    112.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13.杨放春:《智能网技术及其发展》,《电信科学》,2001年第2期。
    114.杨风:《对人口自然属性的探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15.杨文全、张超:《伍铁平语言学学术批评思想初论》,《暨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16.杨亚南:《英伦采访日札》,《神州学人》,1995年第4期。
    117.杨宜勇、安家琪:《2009—2010年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11期。
    118.杨育新:《SBFSS十年回顾》,《神州学人》,1997年第8期。
    119.杨育新:《欧洲部分国家奖学金介绍》,《神州学人》,1992年第1期。
    120.杨修华:《以“两热”求“两效”——留英学者“春晖计划”贵州团随访记》,《神州学人》,2006年第9期。
    121.言宏:《为了中国图形学的崛起──记浙江大学彭群生教授》,《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第4期。
    122.姚百慧:《历史造就了她的选择——记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Z1期。
    123.姚输洁:《留英十八载》,《神州学人》,2003年第6期。
    124.姚蜀平:《留学教育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兼评留学政策》,《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年第6期。
    125.叶云明、李启福《音乐休闲:心灵的朋友和医生——兼谈大学生音乐休闲与健康》,《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26.亦侃:《‘海归’何以变成‘海待’?》,《21世纪》,2004年第6期。
    127.殷洪福、赵鹏大、汪品先:《对造就青年人才的看法与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1996年第6期。
    128.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留英奖学金大全》,《出国与就业》,2004年第12期。
    129.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留英博士李权小记:在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出国与就业》,2003年第6期。
    130.聿戈:《“留学”英国》,《今日山西》,2004年第12期。
    131.郁小苹:《中国学生留英体验调查》,《现代外语》,2001年第3期。
    132.元青:《民国时期的留英学生与中英科技交流》,《历史教学》,1997年第8期。
    133.袁寿其:《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水平》,《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22期。
    134.张国初:《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发展情况调查和建议》,《经济界》,2004年第3期。
    135.张红:《留学回国创事业——记新疆农科院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董平》,《农村科技》,1998年第7期。
    136.张建新:《英国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137.张励:《建国以来上海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工作的历史回顾及其现实意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1期。
    138.张天文、李涵、周悦:《留英博士创业桑梓地安全空气机送“国手”》,《现代企业教育》,2007第13期。
    139.张伟远:《人才观和教育观的过去和现在》,《上海教育科研》,1985年第6期。
    140.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的回归及处境——根据归国留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41.张艺珉:《旅英硕士言璐小提琴双语教学系列》,《中国音乐》,2010年第12期。
    142.张酉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现状分析》,《神州学人》,2001年第4期。
    143.赵凯:《沿着新世纪的轨道飞翔——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王同光教授》,《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2期。
    144.郑成宏:《博学务实担道义,开拓创新著华章——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专访》,《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145.志鹏:《恩师——留英随笔之三》,《神州学人》,1994年第2期。
    146.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中科院“百人计划”五百余岗位虚席以待》,《神州学人》,2007年第1期。
    147.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福建社会科学院:《发挥统战优势,做好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福建省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48.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联络处:《论新世纪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49.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课题组:《关于在沪归国留学人员状况及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调研》,《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50.中共厦门大学党委统战部、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厦大分会:《厦大留学归国人员政策服务的质量评估》,《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51.中青:《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纪实》,《行政人事管理》,2000年第3期。
    152.钟美荪:《以精英教育理念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153.周芳:《陈立群与他的百万庄园》,《中华儿女(海外版)》,1993年第3期
    154.周宏梅:《在X线辐射物理技术领域不断发现创新——记沈阳师大教授、留英博士谭大刚》,《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9期。
    155.周一、谢建华:《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加快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建民访谈录》,《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7期。
    156.邹平:《关于我国留学人员情况的思考与对策》,《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4期。
    1.《北京教育》
    2.《北京日报》
    3.《东方早报》
    4.《光明日报》
    5.《河南教育》
    6.《教育研究》
    7.《环球游报》
    8.《科技创业》
    9.《科技日报》
    10.《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11.《科学中国人》
    12.《留学生》
    13.《齐鲁周刊》
    14.《青年研究》
    15.《人民日报》
    16.《三秦都市报》
    17.《上海党史党建》
    18.《神州学人》
    19.《山西日报》
    20.《深圳商报》
    21.《深圳特区报》
    22.《四川统一战线》
    23.《天津日报》
    24.《文汇报》
    25.《文史精华》
    26.《湘潮》
    27.《新京报》
    28.《新民晚报》
    29.《信息时报》
    30.《英中时报》
    31.《中国航空报》
    32.《中国开发区》
    33.《中国教育报》
    34.《中国青年报》
    35.《中国人才》
    1.A.Binsardi,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British Education:Research on the Students’ Perceptionand the UK Market Penetration, MCB UP Ltd,2003.
    2.Beamish,Paul and Huiyao wang,Investing in China via Joint Ventures,ManagementInternational Review,No.1(1989).
    3. Bhagwati,Jagdish N., the Brain Drain,International Social Journal,No.4(1976).
    4.Borjas,G.and B.Bratsberg., Who leaves?:the out Migration of the Foreign–born. Review of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1(1996).
    5.Broad,G.M.(ed.)China’s Response to the Brain Drai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37,No.3(1993).
    6.Bush,Increase II-1B Visas,san Jose Mercury News, No.3(2006).
    7.Carr,S.C.Inkson,K.Thorn,K.,Form Global Careers to Talent Flow:Reinterpreting “BrainDrain”,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No.40(2005).
    8. Cave, Martin, Regulatory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Incentives for Efficiency andProduct Quality,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No.8(1992).
    9.Cheng Li,Bringing China’s Best and Brightest Back Home:Regional Disparaities and PoliticalTension,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11(2005).
    10.Dre C.Gladney,Representing Nationality in China:Refiguring Majority/MinorityIdentities,Journal of Asian Studies,No.1(1994).
    11.Fields,Gary S., Place to Place Migration:Some New Evidenc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 No.2(1979).
    12. Fujian Song, Doctors in China from1949to1988,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No.1(1991).
    13.Glaser,W.,the Brain Drain,UNITAR research No.22,Penguin Press,1978.
    14.Gould,D.M.,Immigration Links to the Home Country–Empirical Implications for United–States Bilateral Trade–Flow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No.2(1994).
    15.Griliches,Z, Education and Productivity:a Retrospective,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0.
    16.Huijuan Xue,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Personal Capital Formation, Shanghai JiaotongUniversity Press,2011.
    17.Janet Dobson,Khalid Koser,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United Kingdom:Recent Patternsand Trends,the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Unit,2001.
    18.JerrG. Gaff, Robert C.Wilson,“Facultur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Journal of HigherEducation,No.42(1971).
    19.Johanna Waters, Population,Space and Place, John Wiley&Sons, Ltd.,2010.
    20.Mary C.Hodgkin,“The Role of Kinship and Authority Pattern in the cross-Cultural Educationof Asian Students”,Sociology of Education, No.37(1963).
    21.Pe-Pua,R.,C.Mitchell,R.Iredaleand S.Castles,Astronaut Families Parachute Children:the cycleof migra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Australia, Bureau of Immigration,Multicultural andPopulation Research,1996.
    22. Qinggu, Changing Places: A Study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K.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2009.
    23.Qinggu, Maturity and Interculturality: Chinese Students’Experiences in UK Higher Edu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No.1(2009).
    24.Robert Harris,Higher Educati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5.
    25.Saxenian,A.,Local and Global Networks of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in Silicon Valley,Public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2002.
    26.Huiyao wang,China Sets up Joint Ventures Overseas, Intertrade,Offical English Journal of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rade,No.1(1986).
    27.Weishen, A Study on Chinese Student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Springer-Verlag,
    2005.
    28. William T.R,Fox Annette Baker,"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World Politics,No.13,(1961).
    29.Vanhonacker,Zweig,Chung,Transnational or Social Capital? Returnee Versus LocalEntrepreneurs, 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Working paper,No.7(2005).
    30.Zhang,G.and W.Li,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PRC’s Resources in science, inOECD,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he High Skills,2002.
    31.Zweig,D., Return or not to return? Politics vs. Economics in China’s Brain Drain,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No.1(1997).
    1.北京大学网站:http://www.pku.edu.cn
    2.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网站:http://www.ospp.com
    3.包氏奖学金网站:http://paoscholarship.zju.edu.cn
    4.国家留学网站:http://www.csc.edu.cn
    5.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站:http://www.chinalab.gov.cn
    6.国际教育协会网站:http://www.iie.org
    7.南开大学网站:http://www.nankai.edu.cn
    8.欧览网站:http://www.ouline.com
    9.清华大学网站:http://www.tsinghua.edu.cn
    10.武汉留学人员创业园网站:http://www.wh-newstart.org
    11.雅思考试网站:http://www.ielts.org
    12.英国儿童、学校、家庭部网站:http://www.dfes.gov.uk
    13.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网站:http://www.hesa.ac.uk
    14.英国教育网站:http://www.educationuk.org
    15.英国文化协会网站:http://www.britishcouncil.org.cn
    16.英华网站:http://lkcn.net
    17.中关村科技技术园网站:http://www.zgc.gov.cn
    18.中国“863”网站:http://www.863.org.cn
    19.中国国际教育网站:http://www.chnedu.cn
    20.中国留学人才信息网站:http://www.chinatalents.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