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旅游图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旅游图书是指能够为游人及旅行者提供交通、食宿、地理、名胜、古迹、山川、园林、风土、物产等旅游知识及旅行信息指南的图书。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中国古代虽然尚未出现一部现代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图书,即或冠以“旅游”二字之名的图书,或集交通、食宿、购物、景点、风俗、气候等内容于一身的图书。但是,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出现,介绍有关地理地貌、山川形胜、交通路程、风土人情等图书不断涌现,这些图书或多或少都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无疑可以归属于旅游图书之列。
     明代旅游图书应该说是进入了中国古代旅游图书发展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旅游图书无论在数量、种类上还是地域分布上均有了很大的拓展。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此前,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多只是从某一角度、某一侧面进行了考察,尚未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系统、综合整理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明代旅游图书研究”为题,分八个部分加以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对文章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以往相关的学术研究状况、依据的史料、运用的史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文章的结构与内容、研究价值、意义及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二部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起源与发展”。该部分考察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状况,将明代以前旅游图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旅游图书的雏形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图书的初步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旅游图书的繁盛期,以及宋元时期——旅游图书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三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该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类型包括路程类、游记类、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地方志四类。其中,路程类图书有交通舆地图、路程书,分析了明代交通舆地图及路程书的发展状况,并列举了明代的舆地图和几部常见的路程书。本章还论述了明代游记图书的发展概况,并对明代的名胜古迹及风土人情类图书进行了详尽地介绍,考察了明代方志中所包涵的丰富的旅游信息资源。
     第四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本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以南北直隶地区、江南地区、江北地区、西南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国六个区域为纲,对明代各地区旅游图书的书目、作者、卷数、编修时间、版本、存佚情况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及考辨,并具体分析了各地旅游图书的地域分布情况。
     第五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作者”。本部分将旅游图书的作者分为官修者和私撰者,分别指出了官修者与私撰者的作者群体特点。明代的官修者包括敕修图书的编撰人员及地方官修图书的编修人员,敕修图书的编纂者多为翰林人员,地方官修图书作者成分较复杂,有地方各级官员、学校教授及生员、地方名儒、士大夫及文学士。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官修者均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明代旅游图书的私撰者大多来自于江南,以浙江、江苏籍为最多,他们的身份较复杂,有官员、商人、百姓、僧人。他们多为进士、举人出生,热爱文学、善诗书、工书画,具有文墨特长外,还喜爱游历山水。除此以外,本章还对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王士性的生平及其旅游图书进行了介绍。
     第六部分“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本部分分析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及价值,明代旅游图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从时间上看,明朝前期、中期、后期旅游图书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其次,从地域空间上分析,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图书的分布就多,反之就少。再次,明代的旅游图书渐由大部头的知识型向便携、实用型转变。由于明代旅游图书记载的内容丰富,因此对史料学、旅游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史料学方面,图书中所保存的大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资料,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史料;在旅游方面,一方面宣传了旅游景点,另一方面为游人提供了交通指南及导游,此外,还介绍了明代文人的旅游观及游道,对现代人的旅游观念仍具有启发性;在地理学上,对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方面的记载,反映了明人对自然地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及地理环境的决定论的观念。
     第七部分“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本部分探讨了明代旅游图书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若干方面:第一,明朝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支持编修旅游类图书。第二,明朝外交活动的频繁,促进了关于介绍外国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交通地理类图书的发展。第三,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旅游图书的兴盛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第四,明代全国水、陆交通的发达,不仅成为明代旅游活动频繁的原因之一,而且推动了大量路程书的出现。第五,明中后期出现的旅游热潮,成为旅游图书兴盛的直接诱因。最后,明代刻书业及印刷业的发展,为旅游图书的兴盛提供了技术条件。
     第八部分“结语”,论述了明代旅游图书的现实意义。明代旅游图书所记载的旅行信息及旅游知识,不仅为当时的旅行者提供了旅游信息指南,而且其图书保存至今,还为今人了解古代的交通地理、山川名胜、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尤其对发展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ravel books is the kind of guide books which can supply travel knowledge andinformation about transportation, accommodation, geography, tourist attraction,historical sites, mountains and rivers, gardens,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productsto the visitors and travelers.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the age, the kind of travel bookwith the modern strict definition which means with "tourism" in the title of books orwith combining content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accommodation, shopping, touristattraction, customs, climate, and so on in one of the book has not appeared in ancientChina.Howev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tourism activities, the book introducing thegeographical landscape, mountains, transportation, customs, and so on are constantlyemerging. The kind of book more or less provides some information for travelling.And the book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travel book with no doubt.
     Travel books of the Ming Dynasty should be said that it has entered theflourishing period of in ancient China. Travel books of this period have a largeexpansion in terms of the number, type or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his isan important subject which is worth studing. Previously, there were a certain amountof study in the academic, and achieved some study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sestudy mostly from a certain angle or one side to discusses, not from the wholesystems, integrated. Based on this, this thises in the title of “the Ming Dynasty TravelBook", and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to be addressed.
     The first part that is the “Introduction”, This part elaborate the cause of thetopics selection and the object of study about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and analyzethe previous condition of the related academic study, and it i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data based, the use of historiography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of the article, research value, significance and innovation about this dissertation.
     The second part that is th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booksbefore the Ming Dynasty”. This section investigate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travel book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and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travel book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Qin Dynasty is The rudiment period of travel books,Between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Wei,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preliminary development period of travel books,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sprosperous period of the travel books,and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s the further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travel books.
     The third part that is” The type of travel book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Mingdynasty travel books including four types: the description of traffic and road books,the travel notes, the monuments and the customs, the local chronicles. the descriptionof traffic and road books is divided into maps and road books, this part of the article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books about map and the road, andcited a few common maps and journey book.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overview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books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monuments andcustoms books were detailed introduction, inspected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Ming Dynasty Chronicles.
     The forth part that i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ravel books”. This chapterdescrib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travel books, it systematic study thebibliography, the author, volumes, editing period, and its existing-losing situation ofthe travel books, which from6regions, including the north and south zhili regions,the yangtze river regions, the north area of yangtze river, the southwest region, andthe ethnic minority frontier region, foreign countries, as well as it makes a concreteanalysis of the region distribution of the travel book.
     The fifth Part that is “The author of the Ming Dynasty travel books”. That part ofthe author of travel books is divided into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writings to discuss,and 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writings of the group.The official writing group including the writers who are come from Hanlin officialsappointed to edit books by the emperor, and the members of local officials are morecomplex, who are local officials, school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members, localfamous confucianist, scholar-bureaucrat, literati. Generally speaking, the officialwritings have a higher literary quality. Private Writings of the travel books, mostlyfrom the south of china, most of them from Zhejiang and Jiangxi, the composition ofthe staff are complicated, officials, businessmen, common people, monks, the parentage of them are more jinshi and juren, they love literature, good at poems andcalligraphy, also have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vel.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describethe the famous traveler Xu Xiake and Wang Shixing, and about them travel books.
     The sixth part t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travel books, in theMing Dynasty.”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ravel books inthe Ming Dynas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vel books of the Ming Dynasty aredivided into three points: First, in the time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imbalance in thedevelopment of the travel books at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medium-term, and thepost. Secondly, analysis from the geographical space,the economy and culturaldeveloping regions are distributed more travel books than the economic backwardareas. Thirdly, the travel book of the Ming Dynasty gradually becomes more portableand practical, from the voluminous and knowledge-based. Because of theContent-rich of travel books, it has an important value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materials, tourism, geography. In aspect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 are a lot ofmaterials about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military information, which providesa wealth of data for the study of these aspects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aspect ofthe tourism, the travel books on the one hand propagate the scenic spot, on the otherhand provide traffic guidance and guides to the visitors.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tourism and travel Road of the Ming Dynasty. at last, the instruction about conceptof the tourism is still instructive to the modern tourism concept. in Geography, therecords of the natural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reflected the scientific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nd concept of the determinismof geographic environment, by the people of Ming dynasty.
     The seventh part that i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ravel books in theMing dynasty”. This section discussed the reasons of the travel books flourished inthe Ming dynasty, and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of the reasons: firstly, the supporting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to edit the travel books. Secondly, the frequent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foreign, which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the book about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history, culture, customs,transportation, geography. Thirdly, the developed commodity economy during themiddle-latter Ming dynasty provide a certain economic base to the rise of travel book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notonly to be the one of the reasons of frequency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Ming Dynasty,and to promote a large number of the traffic and road books to appear. Fifth, thetourism boom of the late Ming,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travel books flourished. Finally,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oto xylography and printing industry provide the technicalconditions for the rise of travel books.
     The eighth part that is "The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the travel books of the Ming Dynasty. Recorded trave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the travel books, not only supplies the travel information for the travel and traveler,and these preserved books still provide a lot of textual information to the modernpeople who ar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ancient transport geography, mountains,attractions, customs, property, resources. it also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tourism, especially.
引文
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第311页
    ②《御定全唐诗》卷436“白居易”。
    ③《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589页。
    ④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三版。
    ①刊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①王淑良:《中国旅游史(上册)》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②彭勇:《中国旅游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③陈建勤:《明清旅游活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④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⑤张勇:《论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江苏商论》2009年第2期。
    ①魏向东:《晚明求适思潮与士绅休闲旅游》,《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②张扬:《浅议中国宦游文化及其现实作用》,《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③陈宝良:《明代的商贸旅游》,《中州学刊》2007年第9期。
    ④陈宝良:《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⑤彭勇:《中国古代民间群体旅游》,《中州学刊》2006年9月。
    ⑥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中州学刊》2006年9月第5期。
    ①陈晖莉:《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热初探》,《北方论丛》1997年第3期。
    ③赵崔莉:《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④胡红艳:《明人冶游之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⑤石秀华:《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政治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3月。
    ⑥陈来生:《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民族文化心态探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⑦陈来生:《古代中国人的旅游性格》,《史林》2004年第4期。
    ①曹国新:《中国与西方旅游的古代、现代和后现代特征》,《旅游学刊》2006年第6期。
    ②陈建勤:《论“游道”——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一》,《旅游学刊》2000年第4期。
    ③魏向东:《晚明旅游活动的经济渗透——关于晚明旅游近代化的商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④梁中效:《明代旅游的近代化趋势》,《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⑤刘志刚:《晚明士大夫与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科学家》2010年1月。
    ⑥刘志刚:《晚明士大夫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论坛》2010年10月。
    ⑦陈建勤:《明清时期的旅游消费及其支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消费经济》2000年第4期。
    ⑧陈建勤:《论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及其社会意义》,《扬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⑨陈建勤:《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旅游科学》2000年第4期。
    ⑩陈建勤:《明清节令游俗与江南社会》,《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1(台湾)巫仁恕:《晚明旅游风气与士大夫心态——以江南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41卷,2003年9月,第87-143页。
    12宋立中:《明清江南妇女“冶游”与封建伦理冲突》,《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①宋立中:《明清江南妇女游风述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②吴承忠、韩光辉:《明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特征》,《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③李鸿斌:《燕山八景起始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④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梁中效:《明代的蜀道旅游》,《汉中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⑥马继刚、王丽萍:《明清云南旅游活动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2期。
    ⑦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⑧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⑨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2005年第1期。
    ⑩陈国生:《我国古代方志的旅游地理学价值》,《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①江苏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编印:《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文集》,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②竺可桢:《地理学家徐霞客》,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③侯仁之:《徐霞客》,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3月版。
    ④王兆彤:《徐霞客和他的游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
    ⑤金涛:《探索者的足迹——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⑥唐锡仁:《论徐霞客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⑦刘国城:《徐霞客评传》,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6版。
    ①于希贤:《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版。
    ②唐锡仁、杨文衡:《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③冯岁平:《〈徐霞客游记〉通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朱惠荣:《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⑤朱钧侃等:《徐霞客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朱惠荣:《徐霞客生卒订正》,《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
    ⑦鞠继武:《徐霞客故里和墓地考》,《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⑧郑祖安:《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健康体质》,《史林》,2000年第3期。
    ⑨唐锡仁:《论徐霞客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⑩张平:《徐霞客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下旬刊。
    11禹志云、李现武:《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与丽江生态环境保护》,《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2范祖锜:《徐霞客的创新精神》,《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3王安庭:《徐霞客思想渊源新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4郑祖安:《徐霞客旅途中的“夜生活”——在投宿地住居一晚的生活情况》,《史林》,2007年第4期。
    15冯淑华、李涛珍、王红美:《徐霞客旅行中的“导游”问题探讨》,《旅游研究》,2010年第1期。
    ①褚绍康:《徐霞客在岩溶地貌学上的卓越贡献》,《地理知识》,1984年第3期。
    ②徐建春:《徐霞客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考察研究》,《浙江学刊》,1988年第2期。
    ③于希贤:《徐霞客游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④杨载田:《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地理研究》,2000年第4期。
    ⑤刘明:《徐霞客西南远行述评》,《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⑥陈国生:《徐霞客对明代南方城市地理的考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⑦徐建春、梁光军《王士性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⑧周振鹤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
    ⑨姜勇:《王士性游记作品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卿朝晖:《<五岳游草>明刻本的形式》,《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
    ①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地理学报》,1993年第1期。
    ②吴宏岐、闫希娟:《从<广志绎>看王士性的军事思想》,《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③李跃军:《浅论王士性的旅游观》,《台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④敖红艳:《浅论王士性的旅游审美观》,《前沿》,2007年第9期。
    ⑤杨文衡:《论王士性的地理学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
    ⑥杨森、陈赉福:《王士性对自然地理学的贡献》,《台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⑦张陈呈:《王士性〈广志绎〉对明代科技事象的考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第2期。
    ⑧徐建春:《王士性研究三题》,《浙江学刊》,1994年第4期。
    ⑨马珂:《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梁光军:《王士性的家世及其他》,《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
    11丁式贤:《王士性与王氏家族闻人述略》,《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
    ①曹婉如等编印《中国古代地图集》,文物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②北京图书馆善特藏部舆图组《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③王庸:《中国地理图籍丛考》,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6月版。
    ④《中国地图史纲》,三联书店出版,1958年5月版。
    ⑤王逸明:《1609中国古地图集——〈三才图会·地理卷〉导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⑥王庸:《桂萼的舆地指掌图和李默的天下舆地图》,《禹贡》,1934年8月第1卷第11期版。
    ⑦刘彩玉:《罗洪先与〈广舆图〉》,《光明日报》,1962年3月13日版。
    ⑧杨正泰:《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①杨正泰:《略论明清时期商编路程图记》,《历史地理》,1986年第5辑。
    ②杨正泰:《明清商人地域编著的学术价值及其特点》,《文博》,1994年第2期中日古代交通研究专号。
    ③严其林:《从程图、路引看明代镇江交通》,《镇江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④卿朝晖:《〈五岳游草〉明刻本的形式》,《中华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
    ⑤尹晓宁:《〈西湖游览志〉版本问题订误》,《浙江学刊》,2010年第3期。
    ⑥郑娟娟:《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⑦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方志出版社,2005年2月版。
    ①林衍经:《地方志旅游资料的价值及其利用》,《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1期。
    ②陈国生:《中国古代方志及其旅游学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③孙文飚:《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看地方志资源价值——试论地方志的开发利用》,《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7期。
    ④丁清英:《地方文献的利用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开发》,《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年第3期。
    ⑤沈丽霞:《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的思考》,《图书馆论坛》1998年第4期。
    ⑥潘贵喜:《方志史料与方志价值》,《沧桑》,2000年第6期。
    ⑦张武虹:《方志与旅游》,《晋阳学刊》,2003年第5期。
    ⑧徐智明:《南京地方志对发展旅游业的作用》,《江苏地方志》,2006年第5期。
    ⑨单大妹:《浅谈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⑩卜正民:《明代导游书》,《历史月刊》第189期,2003年10月,144页。
    11沈津:《明代杭州西湖的导游书——说〈西湖志摘粹补遗奚囊便览〉》,《书林物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7月1日版。
    ①胡淼:《〈诗经〉的科学解读》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页。
    ②任遵时:《〈诗经〉地理考》,三民书局,1978年。
    ③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第1章“导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第4页。
    ④《诗经·召南·摽有梅》。
    ⑤《诗经·王风·君子阳阳》。
    ①《诗经·大雅·灵台》。
    ②《诗经·大雅·灵台》。
    ③《诗经·召南·江有汜》。
    ④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第3章“交易和运输民俗的展现”,第75页。
    ⑤《诗经·谷风·小明》。
    ①高亨:《诗经今注》,第166-167页。
    ②《禹贡·九州岛岛·兖州》。
    ③尹世积:《禹贡集解》第2章“九州岛岛·兖州·释义”,第9页。
    ①尹世积:《禹贡集解》第16页释义:伪孔曰:“木,梗梓豫章。”江声曰:“惟木二字衍。”王先谦曰:“案木必具名,荆州杶干栝柏,是其例,无浑举之理。惟木单读或连上读,皆不成句,江说是也。”
    ②据《禹贡集解》第15页释义:羽是孔雀翡翠之类,毛是牦牛尾。羽毛可作旌旗之饰。
    ①据《禹贡集解》第21页释义:焦竑曰:“冀白壤,雍黄壤,豫止曰壤者,色杂也。”按壤是石灰性冲积土,其质不过粘,亦不过燥,是农业上最良的土壤。
    ②据《禹贡集解》第25页释义:“班固曰:垂山古文以为惇物,垂山一称武功山,又称鏊山,在眉郡东南,终南山系。”班固曰“鸟鼠同穴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渭水所出。”按鸟鼠山属北岭六盘山系,在今甘肃渭源县西。
    ③赵荣:《中国古代地理学》,第7页。
    ①谭其骧:《〈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长水粹编》,第310-336页。
    ①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册)》,第87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志”。
    ②司马迁:《史记》卷29“河渠志”。
    ③谭其骧:《〈汉书·地理志〉先释引言》,《长水粹编》,第422-432页。
    ①(南朝)范晔:《后汉书》卷29“郡国志一”。
    ②谭其骧:《<汉书·地理志>选释引言》。
    ③陈桥驿校注:《水经注》卷9,第62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69“史部二十五·地理类二”。
    ②(晋)常璩:《华阳国志》原序。
    ①(唐)魏征:《隋书》卷33“经籍志”。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69“苏秦传”。
    ③(唐)魏征:《隋书》卷33“经籍志”。
    ①(唐)魏征:《隋书》卷33“经籍志”。
    ②(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57“艺文志”。
    ③(唐)魏征:《隋书》卷33“经籍志”。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57“艺文志”。
    ①(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序。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1“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71“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②李勇先:《舆地纪胜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5月,第33页。
    ③谭其骧:《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价问题》,《中化文史论丛》第4辑。
    ④(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584册,第9页。
    ⑤(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自序,《续修四库全书》,第584册,第9页。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68“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
    ⑦郭声波:《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①(元)朱思本:《舆地图自序》,《贞一斋诗文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23册,第595页。
    ②(元)朱思本:《舆地图自序》,《贞一斋诗文稿》,《续修四库全书》,第1323册,第596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1“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
    ①(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总叙。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71“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
    ①李泽民:《声教广被图》原图已佚。
    ②清浚:《混一疆理图》原图已佚。
    ③《古今形胜之图》早于《广舆图》不知具体修于何年,仅存嘉靖三十四年重刻本。
    ①又称《皇明舆地图》。
    ④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胜之图〉》考证该图作者为喻时,详细考论请参阅任文。
    ⑤参阅孙果清在《杨子器跋〈舆地图〉》(《地图》2006年7月)一文中载:原图绘于正德七年至八年(1512-1513年),目前可见到的是嘉靖五年(1526年)的重绘本。1983年,此图被摹绘三幅,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①任金城:《〈广舆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同版本》,《文献》1991年第1期。
    ②赵现海的《第一幅长城图〈九边图说〉残卷——兼论〈九边图说〉的图版改绘与版本源流》,《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对《九边图说》的版本进行了考证,本文此处即参阅其文。
    ①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的《中国全史》167册《中国史地》中评价《郑和航海图》范围大、地名多,且详细地注出针位和航路,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海图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②此处指《武备志》一书为天启刻本,《武备志》收于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63-966册。
    ①(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一《四北京至陕西四川路》,《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第490页。
    ②据山根幸夫《明代“路程”书考》记复旦大学杨正泰教授校订《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将明代路程书合刻为一书,将《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分割开,变成《天下水陆路程》和《客商一览醒迷》两书。《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在中国已佚失,此书现藏于日本山口大学图书馆,原为德山藩毛利家楼息堂所藏。
    ③(日)山根幸夫《明代路程书考》记此书袖珍,15.19.4CM,书中无黄汴之名,仅有商濬一篇短“引”,其书以《天下水陆路程》为基础编纂而成,其书小而便于携带。
    ①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录1“寰宇通衢·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135页。
    ②(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72《史部二十八·地理类存目一》。
    ③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前言,第1页。
    ④《天下路程图引》为《新镌士商要览》卷1,专述“路程”。
    ①杨正泰校:《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第4页。
    ②杨正泰校:《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之《天下路程图引·天下路程图引叙》,第513页。
    ③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士商类要》,并点校其书。
    ①杨正泰:《明代驿站考》附录3“士商类要·叙”,第299页。
    ②是否与《水陆路程宝货辨疑》为同一书,有待考证。
    ①(日)斯波义信:《〈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略论》,《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第342页。
    ③陈学文:《明代一部商贾之教程、行旅之指南——陶承庆〈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评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④(明)徐三友辑:《天下四民利用便观五车拔锦·序》,日本东洋大学文化研究所藏万历闽建云斋刊本。
    ①(明)余象斗辑:《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卷2“舆地门”,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万历双峰堂刊本。
    ①仓修良:读《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载:《使琉球录》一书的作者,《千顷堂书目》著录为许士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郭世霖,实际上应为郭汝霖。《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考证云:据《明进士题名碑录》及《类姓登科考》,均作郭汝霖而非郭世霖;又据《明世宗实录》卷四六四: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壬辰,升刑科右给事中郭汝霖俱左给事中,汝霖俱吏科。又据《明史》卷323《外国琉球传》:命给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际春封尚元为王;又卷99《艺文志》四《别集类》:郭汝霖《石泉山房集》十二卷,作郭汝霖,则《使琉球录》之作者姓名应为郭汝霖无疑,《千顷堂书目》及《四库提要》皆大误。
    ①(明)姚希孟:《循沧集》卷2“读洞庭游记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839页。
    ①(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第235页。
    ①(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1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78“史部三十四·地理类存目七”。
    ①(明)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341页。
    ②(明)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343页。
    ③(明)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题语,《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344页。
    ④郑志良:《潘之恒著述考》,《文教资料》1999年02期,第69页。
    ①(明)裘仲孺:《武夷山志》卷1“名胜”,《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8册,第475页。
    ②(明)裘仲孺:《武夷山志》卷2“云构”,《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28册,第488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6“史部三十二·地理类存目五”。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77“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
    ③(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序,《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43册。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7“史部第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
    ①(明)黄省曾:《吴风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3册。
    ③(明)王世懋:《闽部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
    ④(明)萧大亨:《夷俗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
    ⑤《四库全书总目》卷71“史部二十七·地理类四”。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二十六·地理类三”。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天顺御制明一统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
    ②(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587页。
    ④这是目前保存完好的明代最早的全国性志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夏原吉等受命纂修《天下郡县志》书未成,景泰五年(1454)七月,复遣陈循、高谷、王文等总裁纂修,七年五月书成,适夺门变发,景泰帝退位,英宗重新登上皇位,该志遂未能颁行,直到嘉靖万历间,民间始有关于该志的少量记载,但整个清代仍流传不广,现天津图书馆藏有全套,国家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分别藏有残本,均为景泰七年司礼监刊本,郑振铎将该志刊入《玄览堂丛书》。
    ⑤此书现有多种版本,据王剑英:《明代总志评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载“《大明一统志》现存世版本有四,一是天顺五年内府刊本,每卷卷首钤“广运之宝”,是内府正式颁发的刊本。二是弘治已丑(十八年,1505年)建阳慎独斋刊本。三是嘉靖已未(三十八年,1559年)归仁斋重刊本。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记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书,卷首有“皇明嘉靖已未归仁斋重刊行”木记,卷末有“大明嘉靖已未孟秋吉旦书林杨氏归仁斋重梓行”牌记。四是万寿堂刊本。《中国善本书提要》记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本,“不记年月,似在万历时。卷内有‘冈本藏书、藏书、阎魔庵图书部’等印记”。五是日本元禄十二年,(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刊本,载录于《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续录》”。
    ①林平、张纪亮:《明代地方志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页。
    ②王自强编《明代地图综录》第1册,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页。
    ①林平、张纪亮:《明代地方志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8-11页。
    ②林平、张纪亮:《明代地方志考》,第55-60页。
    ③具体参考数据,详见巴兆祥的《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兼答张升<明代地方志质疑>》,《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4期。
    ①巴兆祥:《明代方志纂修述略》,《文献》,1988年第3期。
    ②(万历)《顺天府志》卷1“地理志”。
    ③(万历)《顺天府志》卷1“地理志”。
    ①《明一统志》卷1“京师”。
    ②《明一统志》卷1“京师”。
    ③(明)管一德编:《常熟文献志》卷1“山川志”。
    ④(明)林富、黄佐撰:(嘉靖)《广西通志》卷12“山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7册,第167页。
    ⑤《安溪县志》卷1“山川”。
    ⑥(嘉靖)《思南府志》卷1“地理志·山川”。
    ①(嘉靖)《思南府志》卷1“地理志·井泉”。
    ②(明)程嗣功修,骆文盛纂:嘉靖《武康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
    ③(明)程嗣功修,骆文盛纂:嘉靖《武康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
    ④(嘉靖)《安溪县志》卷1“土产”。
    ⑤(嘉靖)《安溪县志》卷1“土产”。
    ①(嘉靖)《安溪县志》卷1“土产”。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17页。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保定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46页。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4“顺德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2册,第104页。
    ⑤(明)陈循等:《寰宇通志》卷8“南京”。
    ⑥(明)陈循等:《寰宇通志》卷9“凤阳府”。
    ⑦(明)陈循等:《寰宇通志》卷11“宁国府”。
    ⑧(明)陈循等:《寰宇通志》卷70“四川行都司”。
    ⑨(明)洪武礼部纂:《洪武京城图志》,第44-48页。
    ①(明)黄润玉纂:《宁波府简要志》卷1“舆地志·疆域”,《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4册,第714页。
    ②(明)柳瑛纂:(成化)《中都志》卷1“建置沿革”,南京图书馆藏明弘治刻本,原缺卷一至卷四,用安徽省图书馆藏民国抄本配补,《四库存目丛书》第176册,第120页。
    ①(正德)《大名府志》卷2“风俗”。
    ①(嘉靖)《江阴县志》卷4“风俗记”。
    ①林平、张纪亮的《明代地方志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巴兆祥《明代方志纂修述略》(《文献》,1988年3月)及《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兼答张升〈明代地方志质疑〉》,(《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4期)等研究著作及论文对明代地方志的数量、存佚、地域分布、时间分布均作了详细地考述。此外,关于地方志研究中还有《中国地方方志联合目录》及各地地方志目录汇编也涌现不少,如《河北省地方志目录汇编》、《山东省新编地方志目录》、《浙江省新编地方志目录》等。此外,还有专门对明代各地区地方志研究的著作,如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总之,学术界对地方志进行综合、系统梳理的研究论著已经很多,且有较深入的研究。
    ①(明)程百二:《大明一统赋(下)》第十五节,《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第58页。
    ②天顺年间《大明一统志》记为延庆府,景泰时《寰宇通志》为隆庆府。实属一地,《大明一统志》卷五《延庆府》:“本朝初州县俱废,永乐十一年诏复置州,改曰隆庆,直隶京师。隆庆元年改曰延庆,编户一十四里,领县一。”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京师”。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京师”。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保定府”。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真定府”。
    ⑦(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4“顺德府”。
    ⑧(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5“延庆府”。
    ②收于杨士奇《东里集·续集》卷48。
    ③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出版说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
    ④北京图书馆存抄本。
    ⑤倪根金《<长安问花记>撰者生平、成书年代考》(《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考证作者宋启明为明万历至天启时人。
    ①(日)山根幸夫《明代路程书考》,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3年9月。
    ④参阅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的王士翘《西关志》。
    ⑤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民国三十年辑玄览堂丛书影印明隆庆刻本。
    ⑥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出版说明》,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
    ①邱居里:《〈燕史〉的卷数、传本与辑佚》,《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
    ②《宛署杂记》有北京出版社1961年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本,后者是据前者重新再版。
    ③《续文献通考》卷164“经籍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据《温州经籍志》(民国十年刻本,基本古籍库)卷三十六《辨误》载“《千頃堂書目六》:项乔《董子故里志》六卷,嘉靖壬寅乔为景州守修。案《天一阁书目二》之一《董子故里志》六卷,李廷宝撰,并序又《项氏瓯东私录二·董子遗事志序》略云某叨先生故里守,尝欲继绝世修故墓而苦无端緒,景守李廷宝适志遗迹遗文及先贤所尝赞记,凡六卷,而以序属予,予因识其大者以见羮墙仰止之意,若故里实在景州广川镇。据此《董子故里志》实景州守李廷宝所作,初名‘遗事志’,后改名‘故里志’,瓯东特序其书耳,且瓯东尝为河间府知府,见李卫《畿辅通志》五十九,而未尝为景州守。《内阁书目》及《明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并因瓯东作序,误以为即其所著,殊为失考,通志及府县志悉沿其误,今删之。”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南京”。
    ①(明)陈循等:《寰宇通志》卷8“应天府”。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应天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凤阳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8“苏州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9“松江府”。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0“常州府”。
    ⑦(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2“扬州府”。
    ⑧参阅吴福林《志坛奇葩〈后湖志〉》,《江苏地方志》,2011年02期,《后湖志》即《后湖黄册志》。
    ①卢海鸣《〈栖霞小志〉记录佛教文化印迹》,《南京日报》2010年6月30日。该文载《栖霞小志》现存版本有清朝嘉庆己卯(1819)江宁友恭堂刻本(即津逮楼甘氏重刻本)、民国南京通志馆编印的《南京文献》铅印本,以及《中国佛寺志丛刊》影印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年版)等。
    ①本书收入《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中。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②《万卷堂书目》载“练川图记”为3卷。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76“史部三十二·邓尉山志”载“书成于嘉靖壬寅”,又《四库全书总目》卷131“子部四十一·百家类纂”载“沈津正德中作‘邓尉山志’”。
    ①魏宏远《上海图书馆明钞本〈弇州山人续稿考〉》,(《图书馆杂志》,2009年11月)载“台湾藏阳羡诸游稿”。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8“杭州府”。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40“湖州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41“严州府”。
    ①《西湖游览志简介》载“本书初刻于嘉靖二十六年,万历十二年巡按范鸣谦重修,二十五年,杭州太守季东鲁重刊,四十七年,商惟浚根据他那时杭州西湖的情况将田氏遗书加以增删,但他并不是把他的增补用小字附记于书中文句之下,而是就田氏原书加以增删的。到康熙二十八年,姚靖重刊此书时,曾删为八卷,光绪二十二年嘉惠堂主人丁丙之兄丁申重刻,但他所据的实系商惟浚的增删本,因此并非原书本来面目。《丛书集成续编》据嘉靖二十六年初刻本排印,初刻本和嘉惠堂本(即武林掌故本)不同处,另附校勘记于后。
    ①参阅李德龙、俞冰主编《历代日记丛抄》,学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②国图藏缩微胶片。另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均有藏,此外,据沈津《书林物语·明代杭州的导游书》载美国国会图书馆、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亦有藏。国会馆、葛思德馆所藏无序,但有万历二十七年孙大中跋、万历二十八年孔闻音、黄秉中、徐有恒跋。哈佛燕京本则有序无跋。
    ③见《日本内库文库藏明代稀书》。
    ①(清)黄廷监:《西湖手镜跋》载“虎溪先生手镜一册专为游览而设,简而该约而精舟车,携取展卷瞭如洵游辙之指南也”,《丛书集成新编》第95册,第360页。
    ②《八千卷楼书目》卷8“史部”,民国本。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
    ④无考。
    ⑤《明史》载该书为释广宾撰,(清)僧际界增订,存于《中国佛寺史志汇编》第一辑中。
    ⑥据《弇山堂别集》卷50《南京兵部尚书表》载,张时彻主要活动于嘉靖时期。
    ①张宁《宋元明清温州文化编年纪事·<明代七>》载《江心志》一书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②王嗣奭为万历举人,至明亡后仍在世。
    ③参见洪焕春编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及林孝暸《黄公望籍贯辨析》(《平阳文化》第1期。)均认为元人黄公望曾经著《平阳前仓凤山志》一书。《玄尝斋书目》记为明人编。
    ④存于唐之淳著作集《唐愚士诗中》。
    ⑤黄韶生平无考,《(雍正)浙江通志》卷180,载其为“成化己丑进士,官至江西提学佥事”。
    ⑥陈桥驿《绍兴地方文献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载此书已佚。
    ⑦《越中山水志》收于潘之恒另一著作《名山注》中。
    ①《中国方志目录》载,《天台胜迹录》4卷,嘉靖二十五年仙居林氏校刊本。
    ②收于《中国佛寺史志汇编》(第二辑,第九卷)及《浙江文献集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徐氏家藏书目》卷二载“天台山志”三十卷,僧无尽修,应为同一部书。
    ④中国数字方志库收录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略》,为2卷本,明天启四年刻本。
    ⑤《续修四库全书》载其书藏于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四十年黄炳刻本。
    ⑥收录于《丛书集成续编》231册。
    ⑦《千顷堂书目》一书中,载为“屠光畯”,概误也。
    ①《八千卷楼书目》载《客越志略》二卷,明刊本,掌故丛编本,广百川本。
    ②收于郭子章著《郭青螺全集》中。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江西”。
    ①《玄尝斋书目》为“石钟山志”。
    ②据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志〉考述》,载“李志一种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其文还记载李梦阳本有四种版本,一种为正德六年李梦阳原本;第二种是正德八年李梦阳新志;第三种是嘉靖四年周广,张愈严的重刻本;第四种是嘉靖十七年以后的递修本。
    ③该书收于《王季重书十种》。
    ④据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志〉考述》,《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⑤《玄尝斋书目》为“合皂山注”。
    ⑥《四库全书总目》载《麻姑集》12卷,陈克昌撰。
    ⑦中国数字方志库记此书“缺卷6至卷8,卷后附跋”。
    ⑧《徐氏家藏书目》卷2载此书为“2卷”本
    ⑨收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
    ①郭子章的《楚草》《家草》《晋草》合为一编中总为《晋草》。《晋草》收于《郭青螺全集》中。
    ②存,收于《丛书集成新编》据纪录汇编本影印本。
    ①(汉)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
    ②(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湖广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9册,第400页。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59“武昌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59“汉阳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0“兴都”。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0“襄阳府”。
    ①黎业明《湛甘泉晚年思想述略——以〈甘泉先生重游南岳纪行录〉为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01期)一文注释:湛若水撰,周荣朱编录、谢锡命校正:《甘泉先生重游南岳纪行录》,明嘉靖刊本。
    ②该文收录于《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一书中,该书中称此纪行录为《岳游纪行录》。
    ③据沈津《明嘉靖刻本〈静谷志〉》一文考证,《静谷志》藏台湾“国家图书馆”,其《善本书志初稿》作“明嘉靖十二年衡山县刻本”。
    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载李安仁《石鼓书院志》2卷。
    ⑤刘志盛《〈南岳志〉考述及其仙道史料简介》一文载,邓云霄本《衡岳志》存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藏于北京、南京、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江西省图书馆。
    ⑥《中国宗教文献集成》(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3册《三洞拾遗》。
    ①参见李花蕾《明黄焯〈朝阳岩集〉校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1期)。
    ②李花蕾《明黄焯〈朝阳岩集〉校注》一文中载:《朝阳岩集》初由无锡孙毓修小绿天收藏,后归国立北平图书馆,乃海内孤本。
    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其书为8卷本。
    ④《明史》、《传是楼书目》中均载《洞山九潭志》为4卷本。
    ⑤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本。
    ⑥《四库全书总目》载《楚草》为12卷。
    ⑦《楚草》与《晋草》、《家草》合为一编,收于《郭青螺全集》中。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9“广东布政司”。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9“广州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9“韶州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80“南雄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81“肇州府”。
    ①中国数字方志库记《罗浮志》卷末即罗浮补志,又名罗浮指南。
    ②《千顷堂书目》载为《厓门新志》。
    ③日本国会图书馆藏,嘉靖二十七年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据日本国会本影印本。
    ⑥中国数字方志库载,《粤大记》缺4卷:卷1、卷26、27、28。
    ⑦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及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均为30册。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4“福州府”。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5“泉州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6“建宁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7“延平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78“邵武府”。
    ①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代稀书》载《万石山笔啸》藏于日本内阁库,该本为万历四十五年刊本。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③收入《中国佛寺史志汇刊》中。
    ①《千顷堂书目》载杨德周为万历癸卯科,授古田县知县。
    ②《千顷堂书目》载为《武夷小志》2卷。
    ①收入《郭青螺全集》中。
    ②《徐氏家藏书目》卷2“闽都记”载此书共三十二卷。《明史·艺文志》载《闽都记》32卷。
    ③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影印本。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6“河南布政司”。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6“开封府上”。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9“河南府”。
    ⑦(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0“南阳府”。
    ⑧(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
    ⑨(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1“汝宁府”。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2“山东布政司”。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4“东昌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4“青州府”。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5“登州府”。
    ⑦(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5“莱州府”。
    ⑧《(嘉靖)山东通志》卷前《山东通志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87册,第710页。
    ①中国数字方志库所收录的此书有“图,及与嵩岳文志合印”
    ②收入《中国历代书院志》。
    ①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版本。
    ②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片本。
    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入的为2卷本,《澹生堂书目》载为3卷。
    ②《明史》载宋焘《泰山纪事》为12卷。
    ③该书收入《中国名山胜迹志》中。
    ④《万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均记为《蓬莱观海亭集》。
    ⑤该书已经收入《中华山水志丛刊》中。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9“山西布政司”。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19“太原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0“平阳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大同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潞安府”。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汾州府”。
    ⑦(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辽州”。
    ⑧(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沁州”。
    ⑨(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21“泽州”。
    ①(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2“陕西布政司”。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2“西安府”。
    ③(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2“西安府”。
    ④(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4“凤翔府”。
    ⑤(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5“平凉府”。
    ⑥(明)李贤等:《明一统志》卷36“陇西府”。
    ①(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为7卷。
    ②湛庐《赵万里跋〈王官谷集〉》(《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载丁守中的《王官谷集》为上海图书馆藏。
    ③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片本。
    ④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片本。
    ⑤见《四库全书总目》
    ①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州人物考》卷8“张副使景”载著“泰华集6卷”。
    ②(清)张廷玉的《明史》作6卷。
    ①《(万历)四川总志》卷1“省志·沿革”。
    ①(明)李贤:《明一统志》卷67“成都府”。
    ②(明)李贤:《明一统志》卷68“保宁府”。
    ③(明)李贤:《明一统志》卷69“叙州府”。
    ④(明)李贤:《明一统志》卷69“重庆府”。
    ⑤(明)李贤:《明一统志》卷70“夔州府”。“踏迹而游”:人重诸葛武侯,以人日倾城出游,八阵迹上,谓之踏迹。妇人拾小石之可穿者,贯以彩索系于钗上,以为一岁之祥。
    ⑥(明)李贤:《明一统志》卷70“马湖府”。
    ⑦(明)李贤:《明一统志》卷70“龙安府”。
    ⑧(明)李贤:《明一统志》卷72“嘉定州”。
    ⑨(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
    ⑩(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3“云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11册。
    ①(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云南府”。
    ②(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大理府”。
    ③(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临安府”。
    ④(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楚雄府”。
    ⑤(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澄江府”。
    ⑥(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6“云南布政司·蒙化府”。
    ⑦(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7“景东府”。
    ①另有《千顷堂书目》载为1卷,《澹生堂书目》载为2卷1册。
    ②据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撰《峨眉山市修志概况》载张庭《岷山志》为嘉靖间修,详见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http://www.leshan.gov.cn/site/sitedizhiban/NewsView.asp?ID=35645。
    ③《千顷堂书目》载为“峨眉大光明山传”。
    ④(明)黄佐:《南廱志》第六《职官年表下》载:“杨时隆万历四十七年由举人任四川六堂助教”。
    ⑤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据明万历41年丰都知县龚白成刻,43年陈汝善重修胶片本”。
    ⑥据黄仁生:《日本现存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载《平都山志》一书存于日本东洋文库。
    ⑦收入《蜀中广记》一书中。
    ⑩收于曹学佺《蜀中广记》中。
    ①国家图书馆存刘琳、王晓波点校本,北京线装书局,2003年版,
    ②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片。
    ③《千顷堂书目》及《万卷堂书目》均载为14卷。
    ④嘉靖间任都御史时改建岭表书院。
    ⑤收入李元调辑的《函海》一书中,另外《丛书集成新编》第90册载录此书。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6“广西一”,《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10册。
    ①(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3“广西布政司”。
    ②(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3“广西布政司·桂林府”。
    ③(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3“广西布政司·柳州府”。
    ④(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4“广西布政司·庆远府”。
    ⑤(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4“广西布政司·平乐府”。
    ⑥(明)李贤:《明一统志》卷84“广西布政司·梧州府”。
    ⑦(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南宁府”。
    ⑧(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太平府”。
    ⑨(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思明府”。
    ⑩(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思明府”。
    11(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思明府”。
    12(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思明府”。
    13(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思明府”。
    14(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5“广西布政司·思明府”。
    ①(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
    ②(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贵阳府”。
    ③(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贵州宣尉使司”。
    ④(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思州府”。
    ⑤(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思南府”。
    ⑥(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镇远府”。
    ⑦(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石阡府”。
    ⑧(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88“贵州布政司·铜仁府”。
    ③《千顷堂书目》、《明史》均载《贵阳图考》为26卷。
    ④据中国数字方志库《黔记》载,本书缺2卷:卷25、卷26,存56卷,另抄配2卷。
    ⑥《读书求敏记》卷2,载《贵州诸夷图》为贵藩参议李公重刊,贵州夷图共三十五种,宣德甲寅丑月,征右参议清阳贾昭为之序。
    ①又名《李侍郎使北录》及《使北录》。
    ②国家图书馆藏缩微胶片本。
    ③收入(明)高鸣凤编《今献汇言三十九种》之中。
    ①参阅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及蔡汝贤《东夷图说》。
    ②详见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录》。
    ①收入宋濂《宋学士续文粹》卷1中。
    ②国家图书馆藏宝颜堂秘笈本。
    ③此本又称《日本风土记》5卷,国家图书馆藏,与《日本考》内容相同。
    ④李小林:《侯继高及其<日本风土记>》,该文对《日本风土记》的版本进行了详细考证,认为除明万历刻本《全浙兵制考》附录外,还有三种刻本,分别为日本抄本、1915年日本珍书同好会油印《日本风土记》单行本、京都大学刊行《全浙兵制考日本风土记》。
    ⑤《日本一鉴》包括有“穷河话海”九卷,“绝岛新编”四卷,“桴海图经”三卷。
    ①《南夷书》卷后按:南夷书1卷,明张洪撰,考明永乐四年,缅甸宣慰使那罗塔劫杀孟养宣慰使刀查及思黎发而据其地,洪时为行人奉诏斋敕宣谕,因撰是书。所载皆洪武初至永乐四年平云南各土司事略而不详,其于云南郡建置始末如南诏为蒙氏改鄯□府历郑、赵、杨三姓,始至大理段氏而书中遗之孟养麓川各有土司而叙次未详,唯载梁王拒守及杨苴乘隙诸事,史所未载,澜沧之作澜沧思栾发之作,思发与史互异亦足资考证之一二也。洪字宗海,常熟人,洪熙初召入翰林官修撰。纂修官程晋芳。
    ①收于桂萼《广舆图叙》中。
    ②收于《玄览堂丛书续集》。
    ①(清)张廷玉:《明史·艺文志》卷97“艺文志二”。
    ①《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丙辰辛酉。
    ②(清)冯桂芬撰(同治)《苏州府志》卷59“选举一”。
    ③《荥陽外史集》卷46“郭进士传”。
    ④(清)冯桂芬撰(同治)《苏州府志》卷140“金石一”。
    ⑤(明)钱谷撰《吴都文粹续集》卷3“学校”。
    ⑥(明)张廷玉《明史》卷285“文苑”。
    ⑦《(弘治)常熟县志》卷4“先贤”。
    ⑧《(弘治)八闽通志》卷36“秩官”。
    ⑨(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6“地理类上”。
    ⑩(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6“地理类上”。
    ①《明太祖实录》卷234,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庚申。
    ②(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4“院学·翰林院学士刘三吾”。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137“列传第二十五·刘三吾”。
    ④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附录1“寰宇通衢·前言”,第136页。
    ①(明)陈循:《寰宇通志·总裁人员》,《玄览堂丛书续集》,第38册。
    ②(明)陈循:《寰宇通志·纂修人员》,《玄览堂丛书续集》,第38册。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176“吕原传”。
    ②《明英宗实录》卷201“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十九”,景泰二年二月癸巳。
    ③《明英宗实录》卷215“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三”,景泰三年夏四月乙酉。
    ④《明英宗实录》卷221“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九”,景泰三年闰九月癸亥。
    ⑤《明英宗实录》卷266“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四”,景泰七年五月丁丑。
    ⑥《明英宗实录》卷274,天顺元年正月庚寅。
    ⑦《明宣宗实录》卷64,宣德五年三月庚午。
    ⑧《明宣宗实录》卷112,宣德九年八月癸酉。
    ⑨《明英宗实录》卷196,景泰元年九月癸丑。
    ⑩《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夏四月乙酉。
    11《明宪宗实录》卷2,天顺八年二月庚子。
    12《明宪宗实录》卷3,天顺八年三月乙丑。
    13《明宪宗实录》卷154,成化十二年六月丁丑。
    14(清)张廷玉:《明史》卷176“刘定之传”。
    15(清)张廷玉:《明史》卷176“刘定之传”。
    16(清)张廷玉:《明史》卷176“刘定之传”。
    ①《明英宗实录》卷291,天顺二年五月丙午。
    ②《明宪宗实录》卷8,天顺八年八月戊戌。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163“李绍传”。
    ④《明宪宗实录》卷8,成化七年正月辛丑。
    ⑤《明英宗实录》卷266,景泰七年五月丁丑。
    ⑥(清)张廷玉:《明史》卷152“柯潜传”。
    ⑦《明英宗实录》卷239,景泰五年三月甲寅。
    ⑧《明宪宗实录》卷172,成化十三年十一月己丑。
    ⑨(清)张廷玉:《明史》卷184“周洪谟传”。
    ⑩《明英宗实录》卷290,天顺二年四月戊寅。
    11《明宪宗实录》卷24,成化元年十二月乙亥。
    12《明宪宗实录》卷132,成化十年八月癸巳。
    13《明宪宗实录》卷160,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癸酉。
    14《明宪宗实录》卷212,成化十七年二月壬戌。
    ①《明孝宗实录》卷48,弘治四年二月己巳。
    ②《明孝宗实录》卷14,弘治元年五月辛未。
    ③《明英宗实录》卷266,景泰七年五月丁丑。
    ④《明英宗实录》卷215,景泰三年夏四月乙酉。
    ⑤《明英宗实录》卷266,景泰七年五月丁丑。
    ①(明)张廷玉:《明史》卷168“刘珝传”。
    ②《明英宗实录》卷186,正统十四年十二月戊辰。
    ③《明英宗实录》卷239,景泰五年三月乙丑。
    ④《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壬申。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176“商辂传”。
    ②《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壬辰。
    ①《明英宗实录》卷327,天顺五年夏四月乙酉。
    ②(明)李贤等:《明一统志·职名》。
    ③(明)黄佐、廖道南撰:《殿阁词林记》卷17“总裁”。
    ①《明英宗实录》卷21,正统元年八月丙寅。
    ②《明英宗实录》卷129,正统十年五月丙戌。
    ③《明英宗实录》卷209,景泰二年十月辛未。
    ④《明英宗实录》卷232,景泰四年八月乙酉。
    ⑤《明英宗实录》卷241,景泰五年五月壬戌。
    ⑥《明英宗实录》卷275,天顺元年二月癸卯。
    ⑦《明英宗实录》卷276,天顺元年三月癸酉。
    ⑧《明英宗实录》卷279,天顺元年六月甲辰。
    ⑨《明英宗实录》卷280,天顺元年七月庚午。
    ⑩《明英宗实录》卷294,天顺二年八月己卯。
    11《明英宗实录》卷282,天顺元年九月甲子。
    12《明宪宗实录》卷22,成化元年十月辛丑。
    13《明宪宗实录》卷45,成化三年八月甲午戊午。
    14《明英宗实录》卷274,天顺元年正月庚寅。
    ①《明宪宗实录》卷2,天顺八年二月庚子。
    ②《明宪宗实录》卷3,天顺八年三月乙丑。
    ③《明宪宗实录》卷154,成化十二年六月丁丑。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176“刘定之传”。
    ⑤《明孝宗实录》卷14,弘治元年五月年辛未。
    ⑥《明太祖实录》卷146,洪武十五年六月壬辰。
    ①《明英宗实录》卷303,天顺三年五月壬午。
    ①(明)戚大英等撰:《龙门志》刻龙门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3册,第715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76“史部三十二·华岳全集”。
    ③(明)张维新等撰:《华岳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2册,第412-413页。
    ④(明)李安仁等撰:《石鼓书院志》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3册,第603页。
    ⑤(明)李安仁等撰:《石鼓书院志》题辞,《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3册,第522页。
    ①(明)顾元镜:《九华山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4册,第236页。
    ②(明)叶廷祥等编:《南溪书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4册,第835页。
    ③(明)宋奎光等撰:《径山志》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4册,第581页。
    ①《(弘治)保定郡志》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②《(嘉靖)高淳县志》序,《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③(明)徐嘉泰:《天目山志》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3册,第341页。
    ①(明)李安仁等撰:《石鼓书院志》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43册,第604页。
    ②(明)朱谋垔撰:《书史会要·续书史会要》。
    ③(明)黄天全:《九鲤湖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3册,第712页。
    ④(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卷7“黄天全”。
    ①(明)黄天全:《九鲤湖志》卷3“鲤湖游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3册,第671页。
    ②(明)傅梅:《嵩书》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31册,第521页。
    ③(明)傅梅:《嵩书》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31册,第521页。
    ④(明)傅梅:《嵩书》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31册,第521页。
    ⑤(明)傅梅:《嵩书》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31册,第521页。
    ⑥(明)张维新:《华岳全集》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2册,第411页。
    ⑦《千顷堂书目》卷23“骚赋类”。
    ①(明)戚大英等撰:《龙门志》卷下“诗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3册,第745页。
    ②《(乾隆)山西通志》卷86。
    ③(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23“嘉靖壬辰科”。
    ④《(乾隆)浙江通志》:卷133。
    ⑤(明)顾元镜:《九华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4册,第261页。
    ⑥(明)顾元镜:《九华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4册,第252页。
    ⑦(明)顾元镜:《九华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4册,第250页。
    ⑧(清)徐乾学藏:《传是楼书目》集部“李字二格别集”。
    ①《(乾隆)江南通志》卷165“人物志·文苑”。
    ②《(乾隆)江南通志》卷165“人物志·文苑”。
    ③《(乾隆)广东通志》卷28“职官志”。
    ①《徐氏家藏书目》卷2记为《天下郡县释名》
    ②由多人提供各省地方志、志书,但书内未记名姓。
    ③《四库全书总目·蜀中名胜记》载“学佺所著本无此书之名,此本乃万历戊午福清林茂之摘其《蜀中广记》内名胜一门刻之南京,而钟惺为之序,不知其何所取也”。《丛书集成》续编第96册,亦收录此书,书后有“清光绪南海伍绍棠跋”,言此书为福清林茂之摘广记中名胜一门改名而成。此书所载皆胜数名区多足供词人采摭,故虽未得为全豹,而艺林传诵亦不废焉。其中博引繁征,极为该备,然亦时小有舛误。
    ①《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仅从一统志钞撮而成,无所考证。
    ②《四库全书总目》称该书中有何振卿所辑字样,提要中有“不着撰者,概因何镗之书而增葺之
    ①《大清一统志》卷329载:“张燮字绍和龙溪人,万歴举人,嗜学有文名。崇祯中巡按以理学名儒荐,有诏征用不就,所著诗文及他编辑凡数百巻。
    ②《东西洋考·王起宗序》(丛书集成新编第97册本)曰“前令陶君尝礼聘李孝廉张绍和载笔从事功未及竣,时孝廉方□景山栖□强出之,俾竞斯局,自秋杪至冬终,凡四阅月,考既成,而锲劂亦随就,余取而竟读之,始悟舶人所称某港者…”,可知其为官所聘,而撰此书。据笔者查,此陶君乃海澄县令陶镕,受聘陶君撰前书未成,后又被漳州府督粮通判王起宗所聘,而成此书。因为序中又有一句“余备员清漳?司榷饷之役,盖漳海国也,其民毕力汗邪,不足供数口。”
    ①《四库全书总目》载“称我康献王,知为朝鲜人。作引明一统志称称大明,知为作于明时,又多称王氏诸王为高丽王知为明之中叶李氏有国改称朝鲜之后也。”
    ①李小林《侯继高及其<日本风土记>》,《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①(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出版说明》,第1页。
    ②(四库全书本)《畿辅通志》卷79《文翰·顺天府》载:“于奕正初名继鲁,字司直,宛平人。性孝友,父殁让财于兄弟,自居荒园,终日读书,工为诗歌,好游名山,常言秋山严凈澹峙,如有道高人,每于霜凊木老时□蹇而往,或攀枮藤坐危石慨然赋诗,有超世之槩。其所交往皆当世名人,尤与楚谭元春、刘侗友善,尝与侗着《帝京景物略》,崇祯己亥偕侗取道金陵偏历名胜,归而疾作,卒于旅舍。所著《金石志》《朴草诗》与《景物略》并行世。
    ①《千顷堂书目》卷8载为“紫金山志”。
    ②《邓尉圣恩寺志叙》记“圣恩堂头剖石和尚初继师席,方振宗风,宜其不以文字为意,顾即购得山志旧本并条示法源及中兴事实,持以授余,俾作寺志。余承命以来略已草创,顾以懒性而兼杂学遂至缓于讨论修餙之事,因循直逾六载,和尚既屡书相促……。”
    ①《慧山记叙》言“慧山记若干卷,山之僧圆显所辑,既校之潘子继芳,复参之莫君如山。余不敏,因加润色以成,成而显示请梓传焉。”
    ②《西湖韵事》辑蒙叟《新安汪然明合葬墓志铭》载“汪然明姓汪氏讳汝谦,先世出唐越国公宋秘书丞叔敖,分居歙之业,睦祖珣周府审理,父可觉万历丙子乡进士,生五子,然明其季也,然明生三年而孤,崭然如成人事其母,捧手肃容,视气听声七十年如一日,人以为白华之子。事其诸兄若姊同,仁均爱绝少分甘,人以为棠棣之弟”。
    ①(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叙》曰“学使文谷孔公,尝览而嘉之,曰‘殆郡史也,美剌具陈’,欲为锓传,而以忧去。侍御纪山曹公,亦欲锓传,而复以忧去。至是侍御剑泉□公,按部两浙,政肃风清,博雅崇文垂情艺苑。布宪之暇,访及此书,览而嘉之,谓郡守严公曰‘是该郡史,可以传矣’。严公敬□,属贰守丘公综理之,而民部秋轩薛公、水部洪宇王公,咸榷税于杭,闻兹盛举,亦捐赀焉。未浃四旬,勒梓已□。窃愧才绵□昧,笔削无方,符篆蚩泠,虚上官之雅意,楮宜覆□,贻大方之哂言,若肯苴其阙略,弼其讹谬,裒为别篆,被我龙光,是大愿也。嘉靖二十六年冬十一月。
    ②《横山游记·周文禾跋》载马元调字巽甫,上海人,寄居嘉定,为娄子柔生先入室弟子,宏才博学,尤工古文,得归太仆门径黄忠节公方之王何黄柳则先生之为读书种子可知矣。……惟论辨非其所长,此卷记游不规河东而得其神韵,此盖如作画者师诸造化则气韵自生不必似而亦未尝不似也。
    ①《西湖杂记·传》载黎公遂球字美周,广东番禺人也,……五六岁便能读书下笔辄奇警纵横不可幅,塾师率惮潜谢去。丙寅番禺令张国维试童子科,拔公冠军,明年丁卯举于乡,……公雅好游,自燕赵吴楚鲁蜀以及滇黔足迹无不至。……其书大率务经济危流激电光四射,按之咸有实用,……甲申国变后,……先以巩固省会为急务。(四库全书本)《广东通志》卷四十五载,黎遂球字美周,番禺人,祖瞻父密皆有诗名,球生而岐嶷,博学能文,举天启丁卯乡荐,初上公交车名噪京师,归而丁外艰,遂杜门著述服阕,再赴春官不第,归道扬州进士郑元勲集名流于影园赋黄牡丹诗,遂球即席立成十首,一时共呼牡丹状元,是时流寇内讧诏大臣保举经济名儒,礼部侍郎陈子壮首举遂球以母老不就。丙子粤东饥遂球画赈济之法存活甚众。崇祯末有叛将拥众数万,自湖南挟吉藩突至连州省会汹汹,遂球言诸按察使方震孺令严警备励人心,徐以檄呵叛将去乱遂寝,子壮力荐之遂球始出授兵部职方司主事,监督广东兵守赣州,城破与弟遂珙死之。
    ②《四库全书总目·天台山方外志》载钱希言狯图释异篇曰有门法师名传灯,一号无尽,太末人也,出家天台之高明寺,少精炼戒行,学识高明,甚有禅藻。
    ③《徐氏家藏书目》卷2载“天台山志”30卷,僧无尽修,应为同一部书。
    ①《四库全书总目·岘山志》载“《湖州府志》称其博雅豪迈,游历山川,以着书为乐。”
    ②载于《六艺之一录》卷38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雍正)四川通志》卷6“名宦”。
    ②(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6册,第564页。
    ③《四库全书总目》卷72“史部二十八”。
    ④(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48“天启以后诸先生学派”。
    ⑤《(乾隆)福建通志》卷43“人物一”。
    ①(清)朱彝尊:《明诗综》卷62。
    ②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
    ③(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44“书家传二十三”。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179“集部三十二”。
    ①(清)沈辰垣:《御选历代诗余》卷110。
    ②《四库全书总目》卷172“集部二十五”。
    ③(清)朱彝尊:《明诗综》卷39“杨慎”。
    ①(清)闵麟嗣:《黄山志》卷2“人物志上·潘之恒”。
    ②(明)陆应阳:《广舆记》卷18“福建·人物”。
    ③(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46“成化以后诸先生学派”。
    ④《(乾隆)江南通志》卷165“人物志·文苑”。
    ⑤(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43“书家传”。
    ⑥(清)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57“画家传”。
    ⑦《(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37“人物”。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288“王穉登传”。
    ②(明)陆应阳:《广舆记》卷3“苏州府·人物”。
    ③《书史会要·续书史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乾隆)震泽县志》卷19“人物七”。
    ⑤(清)潘柽章:《松陵文献》卷10“人物十”。
    ⑥(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21。
    ⑦(清)朱彝尊:《明诗综》卷86“盛时泰”。
    ⑧《书史会要·续书史会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⑨《(乾隆)福建通志》卷43“人物一”。
    ①(清)李祖陶辑:《国朝文录·惕园初稿文》卷1。
    ②(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736册,第434页。
    ③(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叙,《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1页。
    ④《(雍正)畿辅通志》卷79。
    ①(明)董其昌:《容台集》卷8“文集”。
    ②(明)董其昌:《容台集》卷8“文集”。
    ③(明)曹学佺:《石仓诗稿》卷31“赐环篇”。
    ④(明)董其昌:《容台集》卷8“文集”。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2“史部二十七”。
    ②(清)潘耒:《遂初堂集》卷7“文集”。
    ③《常郡八邑艺文志》卷6下“徐霞客游记序”。
    ④《禹贡锥指》卷14下。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1“史部二十七”。
    ②《常郡八邑艺文志》卷6下“重录徐霞客游记序”。
    ③(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9。
    ④(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9。
    ①郑祖安《徐霞客与山水文化》,第479-484页。黄丽霞《〈徐霞客游记〉版本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5月。
    ②刘瑞升《〈徐霞客游记〉版本散记》,《徐霞客研究》第7辑。
    ③刘瑞升《〈徐霞客游记〉版本散记》,《徐霞客研究》第7辑,第247页-252页。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223“列传第一一一”。
    ⑤《(康熙)台州府志》卷10“王士性传”,转引自徐建春《徐霞客与王士性》,《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①《明史》卷223“王宗沐传”
    ②《明史》卷223“王宗沐传”
    ③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附录“康熙临海县志·王士性传”。
    ④《(嘉庆)大清一统志》卷298。
    ⑤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第20页。
    ⑥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第21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78“史部三十四”。
    ②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第1页。
    ③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刻广志绎序》,第234页。
    ④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重刻广志绎序》,第232页。
    ①(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6“地理类上”。
    ①(明)季婴:《西湖手镜》,《丛书集成新编》第95册,第346页。
    ②(明)季婴:《西湖手镜》,《丛书集成新编》第95册,第345页。
    ③(明)季婴:《西湖手镜》卷前“西湖手镜跋”,《丛书集成新编》第95册,360页。
    ④(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6“地理类上”。
    ①(明)魏浚:《西事珥》卷8“历朝羁縻之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第815页。
    ①(明)顾山介:《海槎余录》卷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第263-264页。
    ①(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5,《丛书集成续编》223册。
    ②(明)陆深:《淮封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7册,第623页。
    ①(明)陆深:《淮封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7册,第623-624页。
    ②(明)程百二:《方舆胜略》“总目”,《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第115页
    ③(明)程百二:《方舆胜略》“总目”,《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1册,第115-116页。
    ①(明)杨循吉:《庐阳客记》卷1“水利”,《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47册,第668页。
    ②(正德)《大名府志》卷2“堤堰”。
    ③(隆庆)《赵州志》卷2“田赋”。
    ①(隆庆)《赵州志》卷3“田赋”。
    ①(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7“扬州府志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第706-707页。
    ②(明)孙承泽:《天府广记》卷2“城坊”,第22页。
    ①(明)孙承泽:《天府广记》卷2“城坊”,第22页。
    ②(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山西隶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8册,第31页。
    ①(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大同府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
    ②(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北直隶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第268页。
    ①(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卷1“北直隶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7册,第268页。
    ①黄龚:《六岳登临志》卷1“泰之艺文·李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610页。
    ②黄龚:《六岳登临志》卷1“泰之艺文·杜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611页。
    ③黄龚:《六岳登临志》卷1“泰之艺文·李攀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612页。
    ④黄龚:《六岳登临志》卷1“泰之艺文·李白”,《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613页。
    ⑤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诗》卷3“太平府”,《四库全书存目》史部,第251册,第61页。
    ⑥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诗》卷4上“湖州府”,《四库全书存目》史部,第251册,第133页。
    ①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诗》卷4上“湖州府”,《四库全书存目》史部,第251册,第133页。
    ②参阅李娜《〈湖山胜概〉与晚明西湖的艺术风尚》,《浙江学刊》2011年6期。
    ③(明)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凡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1册,第347册。
    ①参阅李娜《〈湖山胜概〉与晚明西湖的艺术风尚》,《浙江学刊》2011年6期。
    ②(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29册,第177页。
    ③(明)顾元镜:《九华山志》序,《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34册,第255-259页。
    ①(明)顾元镜:《九华山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4册,第255-259页。
    ②(明)朱谏撰、胡汝宁重辑:《雁山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9册,第9页。
    ③(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1“泰岳”。
    ④(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1“泰岳”。
    ⑤(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1“泰岳”。
    ①(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卷1“泰岳”。
    ①(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序。
    ②(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卷4“齐云山”。
    ①(明)何镗:《古今游名山记》序。
    ②(明)王士性:《王太初先生五岳游草》自序。
    ①(明)王思任:《游唤·纪游》。
    ②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11“解脱集之四·吴敦之”。
    ③(明)袁宏道:《西湖记述》记二。
    ④(明)姚希孟:《循沧集·题洞庭游记》。
    ①(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第95页。
    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
    ③于希贤:《徐霞客游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④于希贤:《徐霞客游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①(明)左宗郢:《续修麻姑山志》弁言。
    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第106页。
    ③(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8“上房山县·云水洞”。
    ④(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8“上房山县·云水洞”。
    ①(明)傅梅:《嵩书》卷10“物华篇”。
    ②(明)唐锡仁:《徐霞客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科学大众》,1964年04期。
    ③(明)王士性:《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
    ④(明)王士性:《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
    ①《明太祖实录》卷234,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庚申。
    ①巴兆祥《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兼答张升〈明代地方志质疑〉》,《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4期。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49“志二五·礼三”。
    ①(明)鲁点:《齐云山志》序。
    ②(明)周应宾:《普陀山志》序。
    ③(明)左宗郢:《续刻麻姑山丹霞洞天志》卷7。
    ④(明)鲁点:《齐云山志》序。
    ⑤(明)黄天全:《九鲤湖志》序。
    ①关于明太祖“不征”的外交原则,万明先生的《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一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0——卷326。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0“列传第二○八·朝鲜”。
    ①高艳林《明代中朝贸易及贸易中的相互了解》(《求是学刊》2005年第4期)一文对官方贸易与私人贸易
    (使臣贸易)进行了详细论述。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0“列传第二○八·朝鲜”。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0“列传第二○八·朝鲜”。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2“列传第二一○·日本”。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2“列传第二一○·日本”。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2“列传第二一○·日本”。
    ①(明)李言恭、郝杰:《日本考》卷1。
    ②(明)蔡汝贤:《东夷图说》。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⑤(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⑥(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⑤(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⑥(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⑦(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⑧(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⑨(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琉球”。
    ⑩(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吕宋”。
    11(明)蔡汝贤:《东夷图说》。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合猫里”。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3“列传第二一一·古麻剌朗”。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4“列传第二一二·占城”。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4“列传第二一二·暹罗”。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1“列传二○九·安南”。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321“列传二○九·安南”。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1“列传二○九·安南”。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1“列传二○九·安南”。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5“满剌加传”。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325“佛郎机传”。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325“列传第二一三·荷兰传”。
    ①庞乃明《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一书,详尽地论述了明代中国人欧洲观的形成过程及途径,及宗教、政治、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观点,笔者在撰写本节时,亦有参阅。
    ①南炳文、汤纲《明史》,第155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140,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庚辰。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第1卷《乃粒》。
    ④(明)王世懋:《闽部疏》。
    ⑤(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7《农事》。
    ⑥(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6《水利》。
    ⑦(明)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①(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4。
    ②(明)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③(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4。
    ④(明)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
    ⑤(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
    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
    ⑦(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
    ⑧(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作咸”。
    ⑨(明)陆容:《菽园杂记》卷12。
    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白瓷”。
    ①(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6册“苏松”。
    ②(明)顾炎武:《肇域志》第9册“浙江”。
    ③(明)粟祁、唐枢纂:《(万历)湖州府志》。
    ④(明)张瀚:《松窗梦语》卷2。
    ⑤(明)屈大均:《广东新语》
    ⑥(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3“城隍庙市”。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诸省”。
    ②《明太祖实录》卷29,洪武元年春正月庚子。
    ③《明太祖实录》卷72,洪武五年二月辛巳。
    ④《明太祖实录》卷142,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
    ⑤《明太祖实录》卷142,洪武十五年二月辛未。
    ⑥《明太祖实录》卷166,洪武十七年十月乙酉。
    ⑦《明太祖实录》卷183,洪武二十年秋七月丙戌。
    ①《明太宗实录》卷166,永乐十三年秋七月丙辰。
    ②《明太宗实录》卷199,永乐十六年四月壬午。
    ③《明太宗实录》卷258,永乐二十一年四月己卯。
    ④《明太宗实录》卷113,永乐九年二月己未。
    ⑤《明太宗实录》卷118,永乐九年三月壬申。
    ⑥《明太宗实录》卷188,永乐十五年五月乙未。
    ⑦《明宣宗实录》卷5,洪熙元年七月癸丑。
    ①(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第79页。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304“郑和传”。
    ⑤(明)马欢:《瀛涯胜览》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第224页。
    ①(明)屠隆:《游具雅编》卷1“舟”。
    ②(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
    ①(明)祝时泰:《西湖八社诗帖序》,《丛书集成续编》第223册,第641页。
    ②(明)陈天定辑:《慧眼山房本古今小品八卷》卷6。
    ③(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1。
    ④笔者对宦游的定义,较倾向于张杨于《浅议中国宦游文化及其现实作用》,《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
    1期中关于宦游含义的解释。
    ⑤(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卷3《游阳山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72页
    ①(明)都穆:《使西日记》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7册,第639页。
    ②(明)都穆:《使西日记》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27册,第640页。
    ①(明)王士性:《广志绎》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707页。
    ②(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七百八十卷》卷638。
    ③`(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七百八十卷》卷579。
    ④(明)王士性:《五岳游草》卷6《楚游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1册,第616页。
    ⑤`(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诸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733页。
    ①(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1上“游天台山日记”。
    ②(明)袁中道:《袁中郎全集》卷9“游盘山记”。
    ③(明)曹学佺:《石仓诗稿》,卷29“桂林集”。
    ④《四库全书总目》卷82“史部三十八·政书类二·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⑤《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10“明版集部”。
    ⑥《四库全书总目》卷75“吴中水利通志提要”。
    ①《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卷10“明版集部”。
    ②(明)陆深:《金台记闻》下。
    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4。
    ④(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5“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丛书集成续编》,第6册,第65页。
    ⑤(明)刘若愚:《酌中志》卷16“内府衙门职掌”,《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7册,第503页。
    ⑥(明)刘若愚:《酌中志》卷18“内板经书纪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7册,第547页。
    ⑦(明)张秀民:《明代北京的刻书》,《文献》,1979年第1期。
    ⑧(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5“明时诸藩府刻书之盛”,《丛书集成续编》,第6册,第67页。
    ①(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5“明人刻书之精品”,《丛书集成续编》第6册,第67-69页。
    ②(明)顾炎武:《日知录》卷16。
    ③参阅秦宗财:《明中后期坊刻之流变与吴勉学的刻书特色》,《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
    ④(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卷5“明人刻书之精品”,《丛书集成续编》,第6册,第76页。
    ⑤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380页。
    ⑥(嘉靖)《建阳县志》卷3,
    ⑦详细参阅张秀民:《明代印书最多的建宁书坊》,《文物》,1979年第6期。
    ①(明)徐表然:《武夷山志》武夷恩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0册,第250页。
    ②(明)王士性:《王太初先生五岳游草》自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533页。
    ③钱伯城校:《袁宏道集笺校》卷11“解脱集之四·吴敦之”。
    ④(明)姚希孟《循沧集》卷一“题洞庭游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1册,第820页。
    [1]《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2]《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3]《明宣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4]《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5]《明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6]《明孝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7]《明武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8]《明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9]《明穆宗初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0]《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1]《明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2]《明穆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3]《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4]《明熹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5]《崇祯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
    [16]《清太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7]《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清世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9](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0](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1](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陈循等:《寰宇通志》,玄览堂丛书本。
    [3](明)李贤:《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和珅:《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沈应文、张元芳纂:(万历)《顺天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6](明)方学鹏:(嘉靖)《昆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9册,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7](明)林富、黄佐纂:(嘉靖)《广西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8](明)林有年:(嘉靖)《安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3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9](明)洪价、钟添等纂:嘉靖《思南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67册,上海书店,1981年。
    [10](明)唐锦:(正德)《大名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册,上海书店,1981年。
    [11](明)张衮:(嘉靖)《江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3册,上海书店,1981年。
    [12](明)陆釴:嘉靖《山东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明)张洪:《南夷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5](明)杨子器、桑瑜:(弘治)《常熟县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6](明)陈道、黄仲昭等:《(弘治)八闽通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7](明)戚大英:《龙门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8](明)李安仁:《石鼓书院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9](明)顾元镜:《九华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0](明)宋奎光:《径山志·跋径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1](明)徐佳等:(弘治)《保定郡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22](明)(嘉靖)《高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23](明)徐嘉泰:《天目山志》,《四库存目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4](明)李安仁:《石鼓书院志》,《四库存目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5](明)黄天全:《九鲤湖志》,《四库存目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6](清)李拨主修:(乾隆)《福州府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清)于成龙、王新命等纂修:(康熙)《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清)郝玉麟等纂:(雍正)《广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福建通志》卷三十四《人物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黄山志》卷二《人物志上·潘之恒》,清康熙刻本。
    [31]《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五《人物志·文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三十七《人物》,清嘉庆七年刻本。
    [33]《(乾隆)震泽县志》卷十九《人物七》,清光绪重刊本。
    [34]《福建通志》卷四十三《人物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雍正)畿辅通志》卷七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明)程百二纂:《方舆胜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37](隆庆)《赵州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1年。
    [38](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9](明)朱谏撰、胡汝宁重辑《雁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0](明)龚黄《六岳登临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1](明)左宗郢:《续修麻姑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2](明)粟祁、唐枢纂:(万历)《湖州府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3](明)王士性:《广志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4](明)祝时泰:《西湖八社诗帖序》,《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45](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7](明)慎蒙:《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8](明)都穆:《使西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9](明)马欢撰:《赢涯胜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0](明)王士性撰:《五岳游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1](明)曹学佺撰:《石仓诗稿》,《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52](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清)叶德辉编修:《书林清话》,《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54](明)刘若愚《酌中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5]姜南撰,清吴陈琰增补:《通玄观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6](明)吴之鲸《武林梵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7](明)释宗净《径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8](明)张之采《西天目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9](明)刘暹:《湖山叙游》,《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0](明)田汝成、黄省曾辑《西湖游咏》,《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1](明)祝时泰:《西湖八社诗贴》,《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2](明)高濂:《四时幽赏录》,《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3](明)浦祊:《游明圣湖日记》,《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4](明)马元调《横山游记》,《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5](明)黄润玉纂:《宁波府简要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明)黄汴撰:《一统路程图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明)姚希孟《循沧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明)慎蒙编撰:《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明)杨尔曾《新镌海内奇观》,《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明)裘仲孺:《武夷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6](明)谢肇淛:《方广岩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7](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8](明)释大壑:《南屏净慈寺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9](明)黄省曾:《吴风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0](明)沈思孝:《晋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1](明)王世懋:《闽部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2](明)萧大亨:《夷俗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3](明)龚黄《六岳登临志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4](明)黄润玉纂《宁波府简要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15](明)柳瑛纂:(成化)《中都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6](明)程百二:《大明一统赋》,《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17](明)蒋一葵著《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版。
    [18](清)季婴:《西湖手镜》,《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19](明)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0](清)冯桂芬撰:(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21](明)郑真:《荥阳外史集》卷四十六《郭进士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清)冯桂芬撰:(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刊本。
    [23](明)钱谷撰:《吴都文粹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明)黄佐、廖道南撰:《殿阁词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明)叶廷祥:《南溪书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6](明)朱谋垔撰:《续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清)郑方昆:《全闽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明)傅梅:《嵩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9](明)张维新纂:《华岳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0](明)张燮《东西洋考》,《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31](清)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明)朱彝尊:《明诗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明)陆应阳:《广舆记》,清康熙刻本。
    [34](清)孙岳颁等奉敕撰:《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明)陶宗仪编著:《书史会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清)潘柽章撰:《松陵文献》,《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37](清)陈田辑:《明诗纪事》,清陈氏听诗斋刻本。
    [38](清)朱彝尊《明诗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明)董其昌《容台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40](明)曹学佺《石仓诗稿》,《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41](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2](明)魏浚:《西事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3](明)顾山介:《海槎余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4](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45](明)查志隆:《岱史》,《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46](明)陆深:《淮封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7](明)陆深《淮封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8](明)杨循吉:《庐阳客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9](明末清初)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版。
    [50](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1](明)王士性《王太初先生五岳游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2](明)王思任《游唤》,《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53](明)袁宏道:《西湖记述》,《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54](明)姚希孟撰:《循沧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55](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文渊阁四库本书本。
    [56](明)屈大均《广东新语》,《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8](明)徐三友辑:《天下四民利用便观五车拔锦》,日本东洋大学文化研究所藏万历闽建云斋刊本。
    [59](明)余象斗辑:《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万历双峰堂刊本。
    [60](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61](明)屠隆:《游具雅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6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3](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4](明)袁中道:《袁中郎全集》,明崇祯刊本。
    [65](清)于敏中:《钦定天禄琳琅书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6](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版,1988年。
    [68](明)都穆:《使西日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69](明)刘若愚:《酌中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明)焦竑:《国史经籍志》,冯惠民、李万健等编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
    [2](明)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3](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4](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5](明)祁承□:《澹生堂藏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6](明)朱睦□:《万卷堂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7](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8](明)徐火勃:《徐氏家藏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9](清)纪昀等纂《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0](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七《地理类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民国二十三年五月。
    [2]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杨正泰《明代驿站考(增订本)》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杨正泰校《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5]周振鹤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版。
    [6]钱伯城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8]谭其骧:《长水粹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9]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3]李小林、李晟文:《明史研究备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
    [14]胡凡:《嘉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5]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6]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7]胡淼:《〈诗经〉的科学解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8]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版。
    [19]任遵时:《〈诗经〉地理考》,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版。
    [20]尹世积:《禹贡集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1月版。
    [21]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2]陈桥驿校注:《水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版,
    [23]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
    [24]竺可桢:《地理学家徐霞客》,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25]侯仁之:《徐霞客》,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3月版。
    [26]朱惠荣:《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27]唐锡仁、杨文衡:《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刘国城:《徐霞客评传》,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6版。
    [29]于希贤:《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版。
    [30]顾宏義:《宋朝方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1]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2]王自强编:《明代地图综录》(第一册),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33]林平、张纪亮《明代地方志考》,重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5]徐建春、梁光军《王士性论稿》,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36]曹婉如等编印《中国古代地图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37]王逸明:《1609中国古地图集——〈三才图会·地理卷〉导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38]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9]郑祖安:《徐霞客与山水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40]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41]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2]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43]庞乃明:《明代中国人的欧洲观》,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44]牛建强:《明代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林衍经:《地方志与旅游》,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6]彭勇:《中国旅游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7]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8]陈建勤:《明清旅游活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49]韩大城:《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
    [50](加拿大)卜正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月版。
    [51]江苏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编印:《纪念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52]北京图书馆善特藏部舆图组《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53]王庸:《中国地理图籍丛考》,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47年6月版。
    [54]《中国地图史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8年5月版。
    [55]沈津:《明代杭州西湖的导游书——说〈西湖志摘粹补遗奚囊便览〉》,《书林物语》,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复旦学报》,2005年第1期。
    [2]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地理学报》,1993年第1期。
    [3]林衍经:《地方志旅游资料的价值及其利用》,《中国地方志》,2006年01期。
    [4]郭声波:《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5]任金城:《〈广舆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同版本》,《文献》1991年第1期。
    [6]赵现海:《第一幅长城图〈九边图说〉残卷——兼论〈九边图说〉的图版改绘与版本源流》,《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7](日)斯波义信:《〈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略论》,《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2003年11月。
    [8](日)山根幸夫《明代路程书考》,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3年9月。
    [9]李小林:《侯继高及其<日本风土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陈学文:《明代一部商贾之教程、行旅之指南——陶承庆〈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评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1]郑志良:《潘之恒著述考》,《文教资料》,1999年02期。
    [12]巴兆祥:《论明代方志的数量与修志制度——兼答张升<明代地方志质疑>》,《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4期。
    [13]巴兆祥:《明代方志纂修述略》,《文献》,1988年第3期。
    [14]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15]陈宝良:《明代旅游文化初识》,《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16]陈宝良:《明代民间的节日旅游》,《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7]陈宝良:《明代的商贸旅游》,《中州学刊》,2007年第5期。
    [18]巫仁恕《晚明的旅游活动与消费文化——以江南为讨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民国92年9月,第41期。
    [19]陈来生:《中国古代“旅游”观念及其民族文化心态探析》,2003年第12期。
    [20]王剑英:《明代总志评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期。
    [21]倪根金:《<长安问花记>撰者生平、成书年代考》,《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
    [22]吴福林:《志坛奇葩〈后湖志〉》,《江苏地方志》,2011年02期。
    [24]魏宏远:《上海图书馆明钞本〈弇州山人续稿考〉》,《图书馆杂志》,2009年11月。
    [25]黄丽霞:《〈徐霞客游记〉版本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5月。
    [26]刘瑞升:《〈徐霞客游记〉版本散记》,《徐霞客研究》,第七辑。
    [27]杨载田:《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地理研究》,2000年第4期。
    [28]李娜:《〈湖山胜概〉与晚明西湖的艺术风尚》,《浙江学刊》2011年6期。
    [29]于希贤:《徐霞客游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30]魏天辉:《明代中后期奢侈风气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兰州学刊》,2007年第9期。
    [31]唐锡仁:《徐霞客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科学大众》,1964年04期。
    [32]魏向东:《晚明求适思潮与士绅休闲旅游》,《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3]陈建勤:《明清时期的旅游消费及其支出——以长江在角洲地区为例》,《消费经济》2000年第4期。
    [34]陈建勤:《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旅游科学》,2000年第4期。
    [35]刘志刚:《晚吸士大夫与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论坛》,2010年10月。
    [36]刘志刚:《晚明士大夫与旅游资源开发》,《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期。
    [37]吴承忠、韩光辉:《明代北京风景游赏地的分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8]宋立中:《明清江南妇女“治游”与封建伦理冲突》,2010年第1期。
    [39]宋立中:《明清江南妇女游风述论》,2009年第6期。
    [40]张秀民:《明代北京的刻书》,《文献》,1979年第1期。
    [41]张秀民:《明代印书最多的建宁书坊》,《文物》,1979年第6期。
    [42]王宪洪:《北京方志源流考略》,《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8期。
    [43]王建国:《明代北京的民间抄书活动》,《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4]向功晏:《明代经厂本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2期。
    [45]华人德:《明代中后期雕版印刷的成就》,《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6]蔡梅良:《论我国古代朴素的旅游地理观》,《船山学刊》,2005年第2期。
    [47]明庆忠、陈英:《旅游产业地理: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主题》,2009年第2期。
    [48]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热初探》,《北方论丛》,1997年3期。
    [49]赵崔莉:《明代女性的休闲生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1期。
    [50]胡红艳:《明人冶游之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51]彭勇:《中国古代民间群体旅游》,《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1994年第4期。
    [52]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53]梁中效:《明代的蜀道旅游》,《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54]陈国生:《中国古代方志及其旅游价值》,《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
    [55]任唤麟、龚胜生、周军:《晚明旅游资源类型结构与地域分布——以〈三才图会·地理〉与〈名山胜记〉为数据来源》,《地理研究》,2011年第3期。
    [56]巴兆祥:《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复旦学报》,1997年第4期。
    [57]巴兆祥《论编修地方志与发展旅游事业》,《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58]孙文飚《略论地方志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江苏地方志》,2006年2期。
    [59]孙文飚《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看地方志资源价值——试论地方志的开发利用》,《黑龙江史志》,2005年第7期。
    [60]龚志强、刘正刚:《明清时期庐山开发及其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61]高远:《旅游业发展中对地方志的开发利用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62]张武虹《方志与旅游》,《晋阳学刊》,2003年第5期。
    [63]冯淑华、李涛珍、王红美:《徐霞客旅行中的“导游”问题探讨》,《旅游研究》,2010年第1期。
    [64]刘明:《徐霞客西南远行述评》,《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65]吴应寿:《徐霞客及其游记》,《复旦学报》,1979年第5期。
    [66]王京山《必须加强史志文献资源研究与开发》,《新世纪图书馆》,2003年1期。
    [67]丁清英《地方文献的利用与区域旅游产业的开发》,《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年第3期。
    [68]于希贤:《徐霞客游记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科学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69]陈国生《我国古代方志的旅游地理学价值》,《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70]黄燕生:《明代的地方志》,《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71]吴仁安:《明代江南社会风尚初探》,《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2期。
    [72]张勃《晚明北京居民的节日生活与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0年,第11卷。
    [73]张勃:《〈北京岁华记〉手抄本及其岁时民俗文献价值》,《文献》,2010年第3期。
    [74]杨文衡:《论王士性的地理学成就》,《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期。
    [75]牛建强、汪维真:《明代中后期江南周围地区风尚取向的改变及其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76]吴承忠、宋军《明代北京游览型寺庙分布特征》,《城市问题》,2008年第2期。
    [77]陈来生:《古代中国人的旅游性格》,《史林》,2004年第4期。
    [78]郑祖安:《徐霞客旅途中的“夜生活”——在投宿地住居一晚的生活情况》,《史林》,2007年第4期。
    [79]郑祖安:《徐霞客旅行方法研究》,《史林》,1988年第2期。
    [80]滕新才:《明朝中后期旅游文化论》,《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81]滕新才:《明代中后期旅游热初探》,《北方论丛》,1997年第3期。
    [82]滕新才:《徐霞客“刻意远游”论》,《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3]夏咸淳:《论明代徐霞客现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3期。
    [84]苏洪济、邓祝仁:《〈赤雅〉:明末“奇士”眼中的桂林与广西——桂林古代旅游文献述评之五》,《社会科学家》,2003年11月。
    [85]周如汉:《略论徐霞客与地方志》,《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3-4期。
    [86]翁连溪:《明代司礼监刻书处——经厂》,《紫禁城》,1992年第3期。
    [87]陈文学:《明代一部商贾之教程、旅行之指南——陶承庆〈新刻京本华夷风物商程一览〉评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8]李建军:《山水游民之异彩,晚明文之奇葩——〈五岳游草〉的审美意蕴与文学造诣》,《兰州学刊》,2009年第12期。
    [89]管彦波:《论〈徐霞客游记〉的民族地理学研究价值》,《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90]徐云松、陈兰村:《论〈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浙江学刊》,2005年第4期。
    [91]刘和惠:《论晚明社会风尚》,《安徽史学》,1990年第3期。
    [92]徐建春:《徐霞客与王士性》,《浙江学刊》,1992年第4期。
    [93]唐锡仁:《论徐霞客的地理思想与方法》,《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94]唐锡仁:《明末卓越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中国科技史料》,1987年第6期。
    [95]冯镜吾:《〈徐霞客游记〉与晚明交通的研究》,《文博》,1995年第2期。
    [96]范祖锜:《徐霞客的创新精神》,《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97]禹志云、李现武:《徐霞客的文化生态观与丽江生态环境保护》,《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8]丘居里:《〈燕史〉的卷数、传本与辑佚》,《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1期。
    [99]覃影:《王士性对滇云史地的考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0]王安庭:《徐霞客思想渊源新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01]张平:《徐霞客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2期。
    [102]刘亚朝:《云南旅游史料的研究与利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03]朱惠荣:《徐霞客与云南》,《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104]谢家放:《〈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及其对现代史学的启示》,《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05]周晓薇:《论徐霞客与僧人的交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06]黄坤:《〈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07]梁中效:《明代旅游的近代化趋势》,《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08]魏向东:《晚明旅游活动的经济渗透——关于晚明旅游近代化的商榷》,《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09]张勇《论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江苏商论》,2009年第2期。
    [110]彭勇:《从〈广志绎〉看王士性对于山东海防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11]余冬林、何仁杰《论明代文人之“游道”》,《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12]黄强:《简论徐霞客考察中国南方六省丹霞地貌的成就》,《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13]熊树梅:《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14]王绍鸿:《徐霞客对福建旅游的贡献》,《福建地理》,1999年第1期。
    [115]陈庆江:《论徐霞客对西南地区城市的考察》,《思想战线》,1999年第6期。
    [116]骆培聪:《试论徐霞客考察福建地理的成就》,《福建地理》,2000年第1期。
    [117]陈国生:《徐霞客对明代南方城市地理的考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18]杨作民:《徐霞客对山脉和山地地貌研究的贡献》,《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119]尉富国:《从〈徐霞客游记〉看明末广西饮食、服饰、居住民俗》,《广西地方志》,2004年第1期。
    [120]朱钧侃《〈徐霞客游记〉版本考》,《文献》,1997年第1期。
    [121]王小舒:《〈徐霞客游记〉的美学价值》,《求是学刊》,1993年第1期。
    [122]冯岁平:《〈徐霞客游记〉记述的王士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4期。
    [123]吕洪年:《徐霞客〈浙游日记〉所涉的民情风俗》,《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24]卿朝晖《〈五岳游草〉明刻本的形式》,《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4期。
    [125]滕兰花:《从王士性的〈广志绎〉看明代广西地区开发的差异》,《广西地方志》,2009年第3期。
    [126]徐建春:《王士性及其〈广志绎〉》,《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127]徐建春:《徐霞客与王士性》,《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
    [128]梁光军:《王士性的家世及其它》,《东南文化》,1994年第2期。
    [129]李跃军:《浅论王士性的旅游观》,《台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130]敖红艳:《浅论王士性的旅游审美观》,《前沿》,2007年第9期。
    [131]敖红艳:《试论王士性的“游道”》,《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32]朱惠荣:《徐霞客生卒订正》,《光明日报》,1983年5月25日。
    [133]卜正民:《明代导游书》,《历史月刊》第189期,2003年10月。
    [134](日)斯波义信:《〈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略论》,《李埏教授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2]陈晖莉《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龚志刚:《渐进与跨越:明清以来庐山开发研究》,暨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4]陈超《曹学佺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万霞《明清浙江山志论述》,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李卓珈:《明代黄山旅游研究》,安徽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7]郑娟娟:《晚明游记的史料价值》,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8]孙艳梅:《旅游地学视野下的徐霞客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9]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10]马珂:《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姜勇:《王士性游记作品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2]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内蒙古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