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选举民主是民主形式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且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人类民主理想在现代世界的迅速拓展应归功于选举民主。与古希腊绚丽而有限的直接民主相比,选举民主以其特有的方式保证了民主在更大规模社会的实现。人类社会很早就采用了选举的方式来选择统治者,但是只有在选举资格逐渐普及到每个成年公民之后,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才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言人,这时的选举民主也才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民主。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民主实践,选举民主的价值在得到充分彰显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弱点。最初建立选举民主的国家以及学者纷纷用“选举主义的谬误”、“选举的暴政”、“选举的独裁”、“投票的动物”等话语描述选举民主的种种弊端。对于一些刚刚或正在大力推进选举民主的国家,这种复杂的局面令人无所适从。当前由于对选举民主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没有正确的认知,对选举民主常常提出不切实际的希望,从而也给热衷于民主的人们带来无尽的失望。因此对于选举民主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肯定与否定的问题,而是需要挖掘其有效性和有限性的深层内涵与具体表现,并且只有在正确认识选举民主有效性的基础上才可能恰当地评判选举民主的有限性。因此,本文试从有效性与有限性两个方面展开对选举民主的研究。
     对于选举民主有效性与有限性的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一系列概念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民主以及选举民主的概念与特征。本文认为,选举民主是指在民族国家中通过自由、公正、定期、竞争的选举产生国家公职人员的一种民主形式。公民具有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选举民主的前提条件;自由、公正、定期、竞争性的选举是选举民主的基本特征;“多数裁定”是选举民主运作的基本原则;票决制是选举民主运作的基本方式。因此,一方面选举民主属于票决民主和代议制民主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选举民主并不是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最低限度的民主”。虽然选举民主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涵义,在不同的时代也具有不同的品质与特征,然而从古希腊奴隶主的选举民主发展到中世纪贵族的选举民主,再到现代社会广大人民的选举民主,选举民主的品质在不断的提升。正因如此,在现代社会选举民主已经成为进步人类不可或缺的民主形式之一。
     任何一种民主形式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支撑,选举民主也不例外。因此对选举民主的研究需要了解其理论基础以及所需的实践条件。选举民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理论、理性选择理论和代议制理论等,在这些不同的理论之间,还存在着交错递进的关系。这些理论既是选举民主得以产生的内在动因,也为其有效性的发挥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理论基础只是一个方面,选举民主的产生、发展与巩固还需要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相关条件等等。具体来说,选举民主的建立以及发展需要商品经济的适度发展;公民拥有法定的选举权和政治自由;参与型文化的出现等等;另外有效的国家政权、政治精英的推动、合适的国际环境等也是选举民主的可能条件。选举民主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条件是选举民主发挥有效性的重要基础与逻辑前提。
     对于选举民主的研究需要我们对选举民主的基本要素以及富有特色的运作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因为正是它们内在地规定了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选举民主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民是选举民主的主体;候选人是选举民主的客体;票决是选举民主的实现途径;竞争是选举民主的运作方式。选举民主的运作过程包括:设立选举管理机构;确定选举的具体方式;安排选举的基本流程;获胜者依法担任公职四个方面。选举民主的基本要素以及复杂的运作过程确保了选举民主有效性的发挥,同时这些要素与运行机制也导致了选举民主的有限性。
     选举民主的有效性与有限性是选举民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选举民主的有效性是指选举民主在满足人或社会的相应需要、实现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选举民主的有效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它是在选举民主活动及其结果与选举民主主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因此选举民主的有效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选举民主主体的有效性,包括充分彰显人的理性、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选举民主程序的有效性,包括参与性、人道性、合法性、合理性、及时性、终结性等;选举民主结果的有效性,包括终结专制与暴政、实现政治斗争的有序化和政治稳定、有利于产生符合民意的政权、有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德行等。选举民主的有效性需要一系列指标体系加以衡量,因此,本文提出了“选举权利”和“保障公民选举权的政治自由”两个大类共九项指标作为衡量选举民主的客观标准。
     选举民主的有限性是指选举民主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所导致的最终结果的非正义问题。对选举民主的有限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选举民主主体的有限性,二是选举民主运行机制的有限性。主体的有限性是指选举民主中的主体——选民——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巨细无遗地考虑选举中的所有相关因素,也未必能够在思考之后就做出最佳的选择,这是选举民主在实践中的重大局限性。选举民主运行机制的有限性是指选举民主为保障其顺利运行所遵循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所导致的局限性,包括多数裁定的不完善性、程序性原则的弱点、委托-代理的困境三个主要方面。具体来看,多数裁定的结果不能保证代表公共利益,还有可能产生选举结果的不一致、损害选民的个人权利、扭曲选民意志。选举民主中的程序性原则在实践中常常难以保障失败者的利益和缺席者的权利,无助于包容与缩小分歧,甚至可能导致民主价值的空洞化。而选举民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可能会导致选举产生的代表按自己的利益行事而忽略选民的利益,从而使选举民主名不副实。
     在全面认识选举民主有效性与有限性之后,还需探讨如何完善选举民主。首先需要合理调适主客体关系、拓展选举民主的自身优势;其次要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克服与弥补选举民主的局限;最后要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提升选举民主的品质。总之,对于选举民主的研究,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作辩证的分析,选择了选举民主并不等于自动落实了民主理想,把民主理想融入制度也不意味着民主完全实现。现实中的民主永远无法达到完满,但是追求理想的民主的脚步也永远不会停止。
Electoral democracy is a treasure in the forms of democracy. It not only has a wide range of adaptability, but also has great inclusiveness. The rapid expanding of human's ideal of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world thanks to electoral democracy. Comparing to the gorgeous and limited direct-democracy of Ancient Greece, electoral democracy ensures th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on a larger scale of the society in its unique way. Human society selected rulers by the election very long ago, but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truly become the spokesman of the interests of all the people until voting right has gradually spread to every adult citizen. At this time,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becomes the democracy of all the people. However, with the democratic practice of human society,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gradually exposed its own weaknesses while its value was fully demonstrated. At first, the countries which established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scholars described the various weakness of democracy with the phrases of "election fallacy," "election of tyranny," "election of dictatorship," "vote of animals", etc. To some societies which become the democratic society just recently or are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this complex situation make them confused. People always raised unrealistic hopes because of false understanding to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Consequently, it brought endless disappointment to peopl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democrac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to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s not a simp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ssue, but an issue which needs to dig their specific performance and deep meaning. It will be possible to properly judge the limit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only could we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correctly. So 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First of all, the research to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has to definite a series of concepts and relevant theories. So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at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refers to a form of democracy by which the public officers can be elected through free, fair, regular, competitive elections in nation-state. Citizens having basic political rights and freedom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electoral democracy; free, fair, regular, competitive elections is the basic feature of electoral democracy; "majority rul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electoral democracy; ballot-box decision is the basic mode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refore, electoral democracy is a form of the ballot and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Meanwhile, it's not the "minimum of democracy" in some scholars'opinion. Although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has different meanings in various contexts and has different qual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times, the quality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s constantly upgrading from ancient Greek slave owner's electoral democracy to medieval aristocratic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to the general people electoral democracy in modern society. For this reason, electoral democracy has already become a necessary form of democracy in modern society.
     Any form of democracy needs the suppor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electoral democracy has no exceptio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lectoral democracy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roots in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social contract theory, theory of popular sovereignty,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theory. There are also interlaced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different theories. These theories are both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ts effectiveness. However, the theory is only one aspect.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also require a series of corresponding practice conditions, such as economic conditions, political conditions, cultural conditions, related conditions and so on. Specifically, electoral democracy requires the moderat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citizens'statutory right to vote and political freedom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In addition, effective state powers, the prorogation of political elite, appropriat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also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possible condition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e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electoral democracy are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and logical premise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o research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we need to fully inform the basic elements and distinctiv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since they regulat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nherently. The basic element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nclude four aspects:voters are the subject of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candidates are the object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ballot-box decision is the way to realize democracy; competition is the mode of the oper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includes:establishing the electoral administration; determining the election of the way; arranging the basic process of election; winner taking charge of public office according to law. The basic elements and the complex operational proc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ensure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while they lead to the limited nature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are inseparable aspect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refers to its positive features in meeting the corresponding personal or social needs and achieving appropriate purposes. In ess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s an issue with value attribute it is represented in specific value relationships. It's shown in the value relationships which are constituted by electoral democracy activities and their results and the subject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ref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can be summarized in three aspects: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ubject which includes fully displaying human's reason and protecting citizens'basic righ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cedure which includes the property of participation, humanity, legitimacy, rationality, timeliness, finality and so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ults which includes the end of autocracy and tyranny, ordering of political struggl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s well as being useful for creating the regime that meets the public opinion and cultivating citizens'democratic virtue, etc. The effectivenes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can be measured through a series of index system. So this paper takes two categories of nine indicators as the objective criteria for measuring electoral democracy, which are "the right to vote" and "the political freedom to protect citizens'voting right".
     The limitation of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regards to its final result of the non-justice which was caused during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limitation of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first, the limitation of subject; seco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limited nature of the subject is that the voters'ability is limited. It'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exhaustively consider all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election and they may not make the best option after thinking. This is a great limitation for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limitation of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lectoral democracy refers to the limitation resulted from the principles, procedures and methods which are followed by electoral democracy to ensure its smooth running. It includes three main aspects:the imperfect nature on "majority rule", the weaknesses on procedural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al-agent dilemma. Specifically, the results of the majority decision cannot guarantee being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interest, or may produce inconsistent results of the election, undermine the individual rights of voters and distort the will of the voters. The procedural principle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s often difficult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loser and the rights of absentee, unhelpful for resolving the differences and even may lead to the hollowing-out of democratic values. The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in electoral democracy may make the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act according to their own interests while ignoring the voters'interests. Thereby, electoral democracy is unworthy of the name.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how to perfect the electoral democracy. First, we need to properly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and expand the advantage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Second, we should gradually expand the scope of direct-democracy to overcome and make up for the limitations of electoral democracy. Finally, electoral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hould be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lectoral democracy. In short, the research for electoral democracy needs to analyze dialectically from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Choosing electoral democracy is not equal to automatically implementing the ideal of democracy, whil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al of democracy into the system doesn't mean that the complete realization of democracy. Democracy in reality can never reach perfection, but the pace of pursuing the ideal democracy will never stop.
引文
①《两民工患感冒返乡途中被撵下车》,《重庆晚报》2008年12月22日第18版。
    ①参见邓小平1953年2月21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草案的说明》。
    ①V.O. key.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1966.
    ②A. Etzioni. Demonstration democracy.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③Streb, Matthew J. Rethinking American electoral democracy. New York:Routledge.2008.
    ④Page, Benjamin I. Choices and echo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rational ma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⑤Taylor, Steven L. Voting amid violence:electoral democracy in Colombia. 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9.
    ⑥Cross, William P. Political parties, representatio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 Canada. Don Mills, O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⑦MacKuen, Michael, George Rabinowitz. Electoral democracy.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①[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②John Aldrich. Electoral Democracy during Politics as Usual-and Unusual. Edited by Michael B. Mackuen, George Rabinowitz. Electoral Democracy.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P.279.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④[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393页。
    ①[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7页。
    ②根据《世界上的自由:政治权利与公民自由状况年度概览》和《自由评论》所作的分析。具体通过两项指标进行衡量。即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采用七分制,七分为最不自由,平均分在2.5或以下的是自由国家。
    ①[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①[美]施米特、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②[美]缪勒:《民主与拉尔夫的杂货店、选举、平等与最低限度的人》,《美国政治学杂志》,1992年第11期,第84-90页,转引自[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
    ①[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29页。
    ②[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①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济》,2007年第12期,第17页。
    ②孙照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唯实》,2007年第7期,第33页。
    ③朱世海:《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8页。
    ④邱家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技术路线的沿革及协同》,《人大研究》,2008年第3期,第35页。
    ⑤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5页。
    ①徐振光:《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人大研究》,2008年第7期,第3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图文数据光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生态政治学”词条。
    ②[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③刘京希:《生态政治新论》,《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79页。
    ①[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页。
    ①[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英]乔治·奥威尔《政治学和英语语言》,转引自[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④[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
    ⑤[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98页。
    ⑥[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⑦对于民主的词根的构成众多学者说法不一,有希腊文、法文、英文等不同的词根拼写方法,本文采用美国学者科恩的拼写法。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比如demos(人民)最初的意思是公民中最穷的和数量最多的的阶级,有时也指有财产的人或者中产阶级,或者支持某一政党的人等等。
    ③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④[古希腊]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撤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0页。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2页。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2页。
    ⑦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6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页。
    ①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6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1-12页。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①杨云彪:《公民的选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8页。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143页。
    ②Edmund Morgan. Inventing the people:The rise of popular sovereignty in England and America.w. w. norton.1988, P.55.
    ②[意]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4页。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9页。
    ②[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③[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④[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0页。
    ⑤[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9页。
    ⑥[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①[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58页。
    ②[英]卡尔·波普尔:《自由民主与开放社会》,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③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6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④《新华日报》1945年4月8日。
    ⑤《新华日报》1945年7月3日。
    ⑥[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116页。
    ①虞崇胜:《增进对民主以及西方民主理论的理性认识》,《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5期,第678页。
    ①刘智、史卫民著:《数据选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②[英]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所等组织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③[法]让·马克·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新本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页。
    ④《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卷增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⑤Grolier incorporated. 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dition.1983, vol.10. p.116
    ⑥Peter G. Renstrom, Chester B.Rogers. The Electoral politics dictionary.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89. p.104
    ⑦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8页。
    ①《说文》有载:“选……一曰择也”。
    ②《左传·襄公三年》:祁奚于是能举善矣。
    ③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页。
    ④王道编:《中国选举史·序》,华新印刷局印刷,内务部编译局1917年发行,转引自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⑤转引自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②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④[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①[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105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③参见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70页。
    ①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2页。
    ②[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0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④[法]让·马克·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著:《选举制度》,张新本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页。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②[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③[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 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59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②[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6页。
    ③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22-123页。
    ①[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②[美]施米特、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③[美]缪勒:《民主与拉尔夫的杂货店、选举、平等与最低限度的人》,《美国政治学杂志》,1992年第11期,第84-90页,转引自[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页。
    ②李铁映:《论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英]约翰·邓恩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②[法]贝尔特朗·巴迪耶:《民主与宗教:文化逻辑与行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2000年版,第260页。
    ③[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②[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25页。
    ①[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③[美]拉里·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393页。
    ④[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7页。
    ⑤根据《世界上的自由:政治权利与公民自由状况年度概览》和《自由评论》所作的分析。具体通过两项指标进行衡量。即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采用七分制,七分为最不自由,平均分在2.5或以下的是自由国家。
    ①John Aldrich. Electoral Democracy during Politics as Usual-and Unusual. Edited by Michael B. Mackuen and George Rabinowitz. Electoral Democrac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279.
    ②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济》,2007年第12期,第17页。
    ③孙照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唯实》,2007年第7期,第33页。
    ④朱世海:《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8页。
    ①邱家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技术路线的沿革及协同》,《人大研究》2008年第3期,第35页。
    ②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5页。
    ③徐振光:《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人大研究》,2008年第7期,第30页。
    ①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页。
    ②[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9页。
    ③[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①《什么是民主?》美国新闻总署1991年10月,第16页。
    ①杨云彪:《公民的选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②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6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③[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①[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②[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美]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序,第2页。
    ②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页。
    ①[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编:《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张小劲、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②[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编:《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张小劲、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①[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5-246页。
    ②[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1页。
    ③[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①[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④[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27页。
    ⑤[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139、123-124页。
    ⑥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能力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⑦[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①关于民主产生与巩固所需的条件,很多学者都有论述,比如亨廷顿、林茨。但是对选举民主的产生和巩固所存在的差异,却缺少相关研究。
    ②储建国:《发展中国家民主的塌陷》,《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①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72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05页。
    ③[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①[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7页。
    ①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
    ②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151页。
    ③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104页。
    ①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8页。
    ②中国问题研究所等组织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9页,转引自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①[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20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3-192页。
    ③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6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④[美]阿尔蒙德和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1页。
    ①[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5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95-196页。
    ③E. N. Muller. Depend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id Depend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Democratic Breakdown in the Third World,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5 (29), pp.445-469.转引自储建国:《发展中国家民主的塌陷》,《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6页。
    ①[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②[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①[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②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美国有6个州的法律规定选民必须拥有财产;有12个州的法律规定“乞丐”、“流浪者”、“受济贫院抚养的人”不能成为选民;有19个州规定选民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除个别州外,都有居住期的限制,要求在本州居住一定年限,才能登记为选民。
    ①李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第26、27、28条。
    ①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4页。
    ②[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37页。
    ②[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2-523页。
    ③[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①[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8页。
    ③[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④[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①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②[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①高鹏怀:《比较选举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
    ①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9页。
    ①[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27页。
    ①杨云彪:《公民的选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②根据[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331页图表总结。
    ①谭君久主编:《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转引自杨云彪:《公民的选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7页。
    ①[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 第229页。
    ②[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③[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④在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有些地区曾以选票不足为名,拒绝黑人选民投票。
    ⑤[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23页。
    ⑥[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238页。
    ①刘智、史卫民:《数据选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1年版,第161-168页。
    ②王玉明:《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8页。
    ③[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①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
    ②[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①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125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③[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361页。
    ④[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3页。
    ⑤史卫民、潘小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页。
    ①[美]詹姆斯·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0页。
    ①[英]维尔:《美国政治》,王合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5页。
    ②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136页。
    ①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②李凡:《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③在我国选举人大代表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提供。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经费与选举结果没有直接的连带关系,使得选举脱离了金钱和阶级等级秩序的控制,有利于人民真正行使选举的权利。
    ①[美]理查德·K·斯克尔:《现代美国政治竞选活动》,张荣建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①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①在另行选举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得票数不得少于选票的三分之一
    ②比如浙江省慈溪市某村委会选举中,每个投票者发10元人民币。安徽省全椒县某村在村委会选举中,每个投票者发放一袋洗衣粉。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36页。
    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政治学参考资料》,1982年第3期,第25页,转引自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6页。
    ①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51页。
    ②王绍光把它翻译成“格里蝾螈”,赵心树翻译成“杰利蛇”,唐晓、王春英翻译成“格里曼德技术”,目前还没有一致的译法,但它的内涵是明确的,即指不公正划分选区。
    ①李凡:《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152页.
    ①沃伦·甘梅利尔·哈定,美国第29位总统。
    ①本表根据高鹏怀:《比较选举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页的图表修改而成。
    ①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②李凡:《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①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①本案例依据王雅琴:《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204页资料整理。
    ①[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2-53页。
    ②有效性指的是“数理逻辑中关于形式系统的语义概念。形式系统中的一个公式是有效的,当且仅当该公式在任何模型中都为真”。《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2009年版,第2776页。
    ①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3页。
    ②Muthiah Alaggapa. Political Legitiimacy in Southeast Asia-The Quest for Moral Authori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③Carl Friedrich. 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s, NY; McC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63. P.236.
    ②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页。
    ②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6页。
    ③[美]R.E.安德森、I.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1页。
    ①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②[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①[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
    ①[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②[法]皮埃尔·罗桑瓦龙著,吕一民译:《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③[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④[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0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①朱海英:《程序与民主》,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9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这10项内容分别是:程序的参与型性管理、程序的正统性、程序的和平性、程序的人道性和尊重个人的尊严、程序中的个人隐私、程序的合意性或契约性、程序的公平性、程序的合法性、程序的理性、程序的及时性和终结性。参见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199页。
    ②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朱海英:《程序与民主》,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0页。
    ②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①朱海英:《程序与民主》,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3-74页。
    ①[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张丽梅、胡泳浩、冯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②[法]居伊·埃尔梅:《导论:民主的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严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①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9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听、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0页。
    ②[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①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8页。
    ③[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④[美]海因茨·尤劳:《代议制度观念之变迁》,应奇编:《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①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7页。
    ②[美]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③[美]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3页。
    ②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7页。
    ③刘永佶:《民主的权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①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与其他政体相比,民主是不最坏的政体”(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参见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前言第3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页。
    ①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38页。
    ②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转引自陈希:《岭南诗宗:黄节》,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③[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31页。
    ①[法]居伊·埃尔梅:《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5-76页。
    ②这里是指戴蒙德和卡罗瑟斯对民主与非民主国家进行划分时所提出的概念。
    ①[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页。
    ①刘汶:《政治道德有效性评估标准与方法》,《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第141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1页。
    ①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6-77页。
    ②www, or. org. mk http://docs. google. com/viewer?a=v&q=cache:o_GkZg4LejAJ:oi. org. mk/upload/Freedom-House-Index-2010.pdf+Freedom+House+Index&hl=zh-CN&gl=cn&sig=AHIEtbQ18btLwYZtOKEOs16FsOhhrlsfWQ.
    ①根据[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2页图表绘制。
    ①[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第7页。
    ①[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9页。
    ②《汉语常用字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311页。
    ①王灵伦:《主体的有限性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1页。
    ①[美]萨托利: 《自由民主可以移植吗?》,刘军宁: 《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①[法]居伊·埃尔梅:《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①谢龙主编:《现代哲学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②[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59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65页。
    ②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9页。
    ③覃永毅:《理性的有限性及其在公共生活中的调适》,《新西部》,2008年第12期,第209页。
    ①[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②[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③[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④[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下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0页。
    ②[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③[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①[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讽刺》,张绍伦金筑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②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页。
    ③[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孙占平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①Jose Ortega Y Gasset. The Revolt of the Masse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5, p.47.
    ②佟德志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5页。
    ③理性的无知这里是指人们在面对信息搜寻上的成本和不确定性时不获取某些知识的行为。也就是人们由于信息悖论的存在所主动作出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①[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下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0页。
    ②[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①[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3页。
    ③[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①[美]阿伦·利法特:《多数裁定原则的理论和实践:不完善范例的顽强性》,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2000年版,第210-211页。
    ②[英]约翰·基恩:《民主与传播媒介》,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136-137页。
    ④[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①乔舒亚·科恩:《一种认识论民主的概念》,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243页。
    ②杰克·奈特、詹姆斯·约翰逊:《聚合与审议:论民主合法性的可能性》,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③[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55页。
    ④[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1页。
    ⑤[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美]拉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2-123页。
    ②[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阿罗不可能定理是以三个以上候选人对象和两个以上选民为前提的,如果只有两个候选对象,也就不存在投票悖论。此外,如果选民数量很多,而候选人对象又非常少的情况下,出现投票悖论的概率也很低。
    ②[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2页。
    ③[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3页。
    ④[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4页。
    ⑤[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5页。
    ①[美]图洛克著:《贫富与政治》,梁海音、范世涛等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6页。
    ③[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6页。
    ④[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6页。
    ⑤[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黄华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24-25页。
    ①[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7页
    ②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③李风华新浪博客,《阿罗不可能定理与中国(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fa5a6f010005q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①[法]居伊·埃尔梅:《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2000年版,第38页。
    ②[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③[美]米尔顿·弗里德曼:《有限政府》,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178页。
    ①韩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出版社2006年版,325页。
    ②[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出版社2006年版,325页。
    ①[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①[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②杰克·奈特、詹姆斯·约翰逊:《聚合与审议:论民主合法性的可能性》,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③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④[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等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①[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②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6页。
    ③杰克·奈特、詹姆斯·约翰逊:《聚合与审议:论民主合法性的可能性》,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页。
    ①[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②[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233页。
    ③佟德志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④佟德志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⑤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31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3页。
    ①伯纳德·曼宁:《论合法性与政治审议》,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②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33页。
    ①[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239页。
    ②A. D. Lindsay. the Essentials of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30. pp.156.转引自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能力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1页。
    ①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谁管理?》转引自[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编:《政治学手册精选》,储复耕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07页。
    ①[美]海因茨·尤劳著:《代议制度观念之变迁》,应奇编:《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9页。
    ②[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04-405页。
    ①[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言,第4页。
    ①[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讽刺》,张绍伦、金筑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①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②[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6页。
    ③[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④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⑤[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下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0页。
    ⑥[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①[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②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页。
    ①刘军宁编:《民主二十讲》,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者序,第2页。
    ②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41-42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04页。
    ②[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下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81页。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册,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30页。
    ②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页。
    ③林·M·桑德斯:《反对审议》,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④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页。
    ①[法]居伊·埃尔梅:《老牌民主国家:对民主的冷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②[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③[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①[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①David butler、Austin Ranney编著:《公民投票的实践与理论》,吴宜容译,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阿伯迪妮:《大趋势》,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③转引自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0页。
    ①Geoffrey deQ. Walker, The people's law. Sidney: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1987. p.50.
    ②David butler、Austin Ranney编著:《公民投票的实践与理论》,吴宜容译,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David butler、Austin Ranney编著:《公民投票的实践与理论》,吴宜容译,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2页。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98页。
    ①比如伊拉克在1921年首次采用公民投票同意费萨尔为国王,菲律宾1947年首次采用公民投票同意美国商业权利。
    ②David butler、Austin Ranney编著:《公民投票的实践与理论》,吴宜容译,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③Jon. Elster. "Introductio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
    ①[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6-147页。
    ③转引自李静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研究》,《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第2期,第48页。
    ①E. Baker. Reflection on Government. Oxford:oxford Univ. Press.1942. p.66.
    ②[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2页。
    ①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1993. p.213.
    ②Carolyn Hendriks. 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to be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October 2002. p.6.
    ①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③[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④[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⑤[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⑥[印度]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译者前言,第12页。
    ①[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版序言,第3页。
    ②[澳]约翰·S.德雷泽克著:《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③[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中文版序言,第4页。
    ①[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王嘉隽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英]J.S.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8.[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曹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谭君久、刘惠荣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朱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16.[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周军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19.[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元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法]夸克:《合法化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美国民主的讽刺》,张绍伦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美]查尔斯·蒂利:《民主》,魏洪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版。
    2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27.[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英]约翰·邓恩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册,张蔚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2.[美]亨利·罗伯特:《罗伯特议事规则》,袁天鹏、孙涤译,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4.[日]森口繁治:《选举制度论》,刘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美]施密特等:《美国政府与政治》,梅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美国政党和选举》,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37.[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38.[美]E·E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40.[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41.[美]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3.[美]理查德·K·斯克尔:《现代美国政治竞选活动》,张荣建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46.[日]加藤节:《政治与人》,唐士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黄华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8.[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黄华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9.[意]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贾鹤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 出版社2002年版。
    51.[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52.[法]皮埃尔·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吕一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3.[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54.[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7.[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编:《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景跃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美]迈克尔·D·贝勒斯:《程序正义——向个人的分配》,邓海平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1.[美]詹姆斯·布坎南、罗杰·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张定淮、何志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62.[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63.[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顾肃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64.[澳]菲利普·佩蒂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66.[美]詹姆斯·博曼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7.[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等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8.[英]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70.[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7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7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3.[美]罗伯特·古丁等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下册,钟开斌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74.[美]安德森、卡特:《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王吉胜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75.[美]阿伦·利普哈特:《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谢岳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76.[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陈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美]劳伦斯·迈耶等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罗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78.[法]让·马克·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选举制度》,张新本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79.[美]图洛克:《贫富与政治》,梁海音、范世涛等译,长春出版社2006年版。
    80.[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1.[美]托马斯·杰斐逊:《杰斐逊文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82.[美]胡安·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3.[英]安东尼·阿伯拉斯特:《民主》,孙荣飞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4.[英]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所等组织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5.[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7.[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刘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8.[英]维尔:《美国政治》,王合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9.[美]约翰·奈斯比特,阿伯迪妮:《大趋势》,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90.[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3年版。
    91.[印度]阿马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3.[德]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4.[美]米尔斯:《权力精英》,王崑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6.[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7.[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8.[美]埃尔金、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99.[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0.[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范亚峰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01.[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02.[美]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东欧与拉丁美洲的政治经济改革》,包雅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04.[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比较政治学理论:概念与过程》,娄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美]霍华德·威亚尔达:《民主与民主化比较研究》,榕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6.[加拿大]贝淡宁:《超越自由民主》,李万全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07.[美]西瑟:《自由民主与政治学》,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8.[美]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李丰斌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09.[美]David butler、Austin Ranney编著:《公民投票的实践与理论》,吴宜容译,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2年版。
    1.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4.应克复、金太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徐鸿武、郑曙村、宋世明:《当代西方民主思潮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张星久:《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谈火生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1.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2.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韩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15.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
    17.刘瑜:《民主的细节》,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18.虞崇胜:《政治文明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0.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6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黄文扬主编:《国内外民主理论要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2.佟德志:《现代西方民主的困境与趋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5.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高鹏怀:《比较选举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7.张涛、王向民、陈文新:《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28.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王玉明:《选举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赵心树:《选举的困境》,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2.唐娟、邹树斌主编:《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邹树彬主编:《2003年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中国法制出版社编:《选举规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35.王雅琴:《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杨云彪:《公民的选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37.李凡:《中国选举制度的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江国华:《宪法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40.潘小娟 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王乐夫主编:《公共管理简明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3.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中国法制出版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注解与配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45.焦洪昌:《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应奇编:《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47.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48彭宗超:《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9.张世贤:《公共政策论》,台湾五南出版公司1986年版。
    50.张友渔:《宪政论从》上册,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51.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能力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刘智、史卫民著:《数据选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
    54.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5.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6.赵宝云:《西方五国宪法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7.郭正林等:《规范与实证的政治学方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谢龙主编:《现代哲学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9.萧公权:《宪政与民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刘永佶:《民主的权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2.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63.李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64.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65.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66.曹沛霖等:《比较政治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7.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丛日去:《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69.何包钢:《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0.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71.史卫民、雷兢璇:《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县(区)级人大代表选举实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2.史卫民、潘小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2.房宁:《现代政治中的选举民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6期。
    3.黄卫平:《选举民主:从广度到深度》,《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4.李凡:《选举民主在中国的实践》,《中国改革》,2005年第9期。
    5.朱世海:《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6.虞崇胜、何志武:《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动效应分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7.虞崇胜:《增进对民主以及西方民主理论的理性认识》,《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5期。
    8.徐振光:《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人大研究》,2008年第7期。
    9.高放:《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人大研究》,2008年第3期。
    10.李奎:《选举民主的积极功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1.李奎:《浅析选举民主》,《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温元凯、郑也夫、仲大军、蔡德诚、刘军宁:《从“第三波”看世界——关于<第三波)引发的评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1999年第5期。
    13.董前程、王雪:《协商民主是选举民主补充的原因初探》,《江苏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张桂琳:《关于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思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l期。
    15.储建国:《发展中国家民主的塌陷》,《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16.马全江、傅开梅:《论选举与民主》,《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月期。
    17.孙照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唯实》,2007年第7期。
    18.康晓光:《未来10年中国政治发展策略探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03年第5期。
    19.邱家军:《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技术路线的沿革及协同》,《人大研究》2008年第3期。
    20.王长江:《选举民主“恐惧症”应当消除》,《同舟共济》,2007年第12期。
    21.刘汶:《政治道德有效性评估标准与方法》,《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
    22.覃永毅:《理性的有限性及其在公共生活中的调适》,《新西部》,2008年第12期。
    23.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学术界》,2000年第3期。
    24.周义程:《票决民主中的票决困境》,《学海》,2009年第3期。
    25.严小庆:《透视网络民主的有限性》,《长白学刊》,2002年第2期。
    26.姜朋:《有效性、合法性与政党先进性》,《前沿》,2006年第6期。
    27.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8.王菊芬:《协商民主的有效性》,《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
    29.张扬金:《现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综述》,《理论导刊》,2008年第1期。
    30.李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7期。
    31.陈晨:《论西方政治学中的选举与民主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2.谢毅敏:《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探析》,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硕
    33.王灵伦:《主体的有限性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4.徐帆:《从政治的二重性看民主的有效性》,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5.冯莉:《中国选举:理念与制度——主要讨论基层和人大代表选举》,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6.朱海英:《程序与民主》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7.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38.霍春龙:《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视域下制度有效性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 E.Baker. Reflection on govern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
    2. Muthiah Alaggapa. Political legitiimacy in Southeast Asia-the quest for moral author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Peter GRenstrom,Chester B. Rogers. The electoral politics dictionary.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89.
    4. Michael B. Mackuen, George Rabinowitz.Electoral democracy.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3.
    5. Jose Ortega Y Gasset. The Revolt of the masse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5.
    6. Jon.Elster.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7.Geoffrey deQ. Walker. The people's law.Sidney.centre for independent studies,1987.
    8. Page, Benjamin I. Choices and echo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rational ma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9. Cross, William P. Political parties, representation,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in Canada. Don Mills, O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0.Taylor, Steven L. Voting amid violence:electoral democracy in Colombia. Hanover: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9.
    11. Canada. Reforming electoral democracy:final report. [Ottawa, Canada]:Royal Commission on electoral reform and party financing,1991.
    12. V. O. Key. The responsible electorate. 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1966.
    13. A.Etzioni. Demonstration democracy, new york: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14.Streb, Matthew J. Rethinking American electoral democracy.New York: Routledge,2008.
    15.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1993.
    16.Carolyn Hendriks. The ambiguous role of civil society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to be jubilee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October 2002.
    17. James W. Endersby, Jonathan T. Krieckhaus.Turnout around the globe:the influence of electoral institutions on national voter participation,1972-2000.Electoral Studies, Volume 27, Issue 4, December 2008.
    18.Augustin Kwasi FOSU. Democracy and growth in Africa:Implications of increasing electoral competitiveness.Economics Letters, Volume 100, Issue 3, September 2008.
    19. Ian McAllister. Public support for democracy:Results fro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lectoral Systems project. Electoral Studies, Volume 27, Issue 1, March 2008.
    20. Andre Blais. Making electoral democracy work.Electoral Studies, Volume 29, Issue 1, March 2010.
    21. Kevin J. O'Brien and Lianjiang Li. Accommodating "Democracy" in a One-Party State:Introduc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No.162, Special Issue:Elections and Democracy in Greater China, June 2000.
    22. Kanchan Chandra. Why voters in patronage democracies split their tickets: Strategic voting for ethnic parties. Electoral Studies, Volume 28, Issue 1, March 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