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施叔青作品中的空间书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施氏姐妹”作为台湾知名的文学家族,她们对台湾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学史都有着重要贡献。而鹿港作为她们的故乡,不仅是她们文学创作的根,更是她们文学想象的源头。作为“施氏”家族中的活跃分子,施叔青从鹿港走出,她先后经历了台北、美国、香港等不同的地理空间,多样的地理空间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她文学创作的空间特性创造了条件。但长期的漂泊也造成了施叔青对故乡的远离,而这种远离使得她能够更清楚的发现故乡的变化,也更深切的体验到原乡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和摇摆。施叔青在不同地理空间中漂泊的经历,也是她在不同文化中挣扎的经历。文化的碰撞,使她在自己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方面产生焦虑,所以她的作品中始终流露出对原乡的寻找。本文试图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从施叔青的故乡鹿港开始分析,对她作品中的空间书写进行论述。通过梳理施叔青空间书写中的文学现象描写和文化冲突、融合现象,展现混合文化中文人身份和心理的焦虑、反映文人见识故乡变化后痛苦摇摆的两难心境和寻找心理原乡的创作追求,从而探讨施叔青文学创作中对文化空间和身份的关注。
As a well-known literary family,‘The Shi sisters’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aiwan literature and eve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Lugang as their hometown , is not only the root of their literature family,but also the source of their literary imagination. As an activist of the family, Shi Shuqing had left Lugang, then she travelled extensively such as Taibei﹑America﹑Hong Kong and so on.The experiences by travelling have given her abandant written materials and have provided enviroment for her spatial writing.But the long distance from her hometown made her find the the change of the hometown ,so she suffed more pain. Shi Shuqing travelling among different places is also her experience among different culture.The experience increases her anxiety of identy.So her works reflected her effort to search for the sendai city.This paper attempt to analyse her hometown writting and comment on her spatial writing from the standpoint of New Cultural Geography.Her descriptions of literary phenomenon、culture conflicting and blending reflect status anxiety of men of writters﹑the suffering which caused by great changes of her hometown , searching for the sendai city .Through all of these,we can find Shi Shuqing focus on culture space and identity in her works.
引文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55—56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60页。
    
    ①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5页。
    ②陈映湘:《当代中国作家的考察:初论李昂》,《中外文学》,第5卷第8期,1997年1月,第79页。
    ①白先勇:《香港传奇——读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白先勇文集》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350页。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60—61页。
    
    ①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6页。
    ②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7页。
    ③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0页。
    
    ①朱云霞编著:《海岛正芳春——台湾女性文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47—48页。
    ②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3页。
    ③白先勇:《鹿港神话——<约伯的末裔>序》,《白先勇文集》第四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170页。
    ①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8页。
    ①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6页。
    
    ①聿戈:《我读<拾掇那些日子>》,转引自刘宇:《李昂施叔青合论》,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1页。
    ②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8页。
    ①李国磊:《死亡的聚会与狂欢——白先勇陈映真小说死亡书写之比较》,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46—47页。
    ②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8页。
    
    ①施叔青:《摆荡的人》,《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13—114页。
    ②刘宇:《李昂施叔青合论》,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6页。
    ①王甲辉、过伟:《台湾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6页。
    ②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后记,徐学主编:《台湾两才女——施叔青、李昂散文精粹》,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年,第271页。
    ③施叔青:《约伯的末裔》,《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56—57页。
    ④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45页。
    ①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30页。
    
    ①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5页。
    ②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63页。
    ①南方朔:《走出“迁移文学”的第一步》,《行过洛津》序,台北:台北时报出版公司,2003年,第8页。
    ①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56页。
    ①施叔青:《倒放的天梯》,《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50页。
    
    ①王烨:《施叔青小说综论》,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19页。
    ②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9页。
    
    ①张荔:《葱绿配桃红——施叔青及其<香港的故事>》,《文学和研究》,1997年第2期。
    ①舒非:《与施叔青谈她的“香港的故事”》,施叔青:《驱魔——香港传奇》,北京:作家出版社,1989年1月,第299页。
    
    ①「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页。
    ②白先勇:《驱魔——香港传奇》序,施叔青:《驱魔——香港传奇》,北京:作家出版社,2989年1月,第3页。
    
    ①施叔青:《愫细怨》,《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08—209页。
    ②施叔青:《一夜游》,《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336页。
    ①「德」瓦特·本雅明:《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引自李欧梵:《上海摩登》,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41页。
    
    ①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195页。
    ②张爱玲:《更衣记》,《都市的人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第124页。
    ③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10页。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6页。
    
    ①施叔青:《维多利亚俱乐部》,《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18页。
    ②施叔青:《维多利亚俱乐部》,《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73页。
    
    ①施叔青:《窑变》,《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229页。
    ②施叔青:《窑变》,《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230页。
    
    ①施叔青:《窑变》,《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261页。
    ②「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①「俄」托尔斯泰:《艺术论》,引自李秀云著:《西方文艺经典阐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44页。
    ②施叔青:《情探》,《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377页。
    ①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100页。
    ①施叔青:《困》,徐学主编:《台湾两才女——李昂、施叔青小说精粹》,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年11月,第64页。
    ①施叔青:《砰然跳动的心——<完美的丈夫>序》,徐学主编:《台湾两才女——李昂、施叔青散文精粹》,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年,11月,第268页。
    ②「法」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妇女与小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12月,第53页。
    ③刘登翰:《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之中——论施叔青的小说》,《台湾研究集刊》,1986年第1期。
    
    ①施叔青:《愫细怨》,《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216页。
    ②施叔青:《愫细怨》,《愫细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6月,第217页。
    ①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①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89页。
    ②「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263页。
    ③施叔青:《她的名字叫蝴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1月,第27页。
    ①施叔青:《寂寞云园》,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1月,第68—69页。
    ①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9页。
    ①刘登翰:《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②「美」贝尔·胡克斯:《语言,斗争之场》,选自王瑞华:《殖民与先锋痛苦——三位女性对香港的文学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③施叔青:《她的名字叫蝴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1月,第92页。
    ①施叔青:《她的名字叫蝴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年1月,第10页。
    ②周蕾:《殖民者与殖民者之间:九十年代香港的后殖民自创》,《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91―117页、101页。
    ①张晓凝:《百年香港的历史语言——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的后殖民书写》,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2页。
    
    ①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356页。
    ②施叔青:《两个芙列达·卡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76页。
    ③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356页。
    ①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社会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①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329页。
    ②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92页。
    ①「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①「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3页。
    ②陈磊:《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异化和失落——读施叔青〈微醺彩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①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13页。
    ②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325页。
    ①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323页。
    ①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75页。
    ②王德威:《世纪末的华丽——台湾·女作家·边缘诗学》,见《想象中国的方法一一历史·小说·叙事》, “海外学人从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9月版,278页。
    ①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81页。
    
    ①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第324页。
    ②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355页。
    ③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176页。
    
    ①「法」阿尼克·勒盖莱著,黄忠融译:《气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第214页。
    ②施叔青:《微醺彩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2月,第234页。
    ①陈芳明:《与为台湾立传的女儿对谈——陈芳明与施叔青》,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262页。
    ①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21页。
    ①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23页。
    ①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企业股份,2008年1月,第266页。
    ②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266页。
    ①南方朔:《透过历史天使悲伤之眼》,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5页。
    ①陈芳明:《与为台湾立传的女儿对谈——陈芳明与施叔青》,施叔青:《风前尘埃》,台北:时报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第269页。
    ①刘宇:《李昂施叔青合论》,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7页。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2、「法」布朗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3、「法」波伏娃:《第二性》,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5月。
    4、「法」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英」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7、「英」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8、「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9、「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0、「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
    1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第1版。
    12、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原著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
    14、罗刚、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
    15、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6、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17、黄华:《权力,身体和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高小康主编:《城市文化评论》第1,2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
    19、钱虹:《文学与性别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20、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21、李秀云:《西方文艺经典阐释》,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1、「美」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一一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9月版。
    2、「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美」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4、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5、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6、格非:《小说叙述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7、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闽台文化关系论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8、王甲辉、过伟:《台湾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9、白舒荣:《自我完成、自我挑战——施叔青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0、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
    11、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12、谢有顺:《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王铁仙:《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1、陈倩:《反刍“港式生活”妙笔推开新窗一一评施叔青的小说集<驱魔一一香港传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2、张荔:《葱绿配桃红——施叔青及其<香港的故事>》,《评论和研究》,1997年第2期。
    3、朱艳:《反刍世纪末的港式生活———评施叔青的小说集<香港的故事>》,《高等函授学报》,2000年12月。
    4、李艳:《欲望与寂寞间的生存——论施叔青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心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1期。
    5、蔡益怀:《港人叙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华文文学》,2002年第2期。
    6、傅宁军:《海峡文缘:台湾作家施叔青访谈录》,《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年第4期。
    7、彭燕彬:《多棱的艺术重述——施叔青小说浅析》,《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凌逾:《女性主义建构与殖民都市百年史———论施叔青的长篇小说<香港三部曲>》,《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4期。
    9、王震亚:《水泥都市丛林的全息摄影——台湾都市小说概观》,《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第3期。
    10、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1、王瑞华:《施叔青小说对西方文学的吸收与借鉴》,《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张素英:《另类的殖民者—<香港三部曲>中亚当·史密斯的人性解读》,《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13、朱小燕:《异地求生的女性群落—谈施叔青小说中的外乡女性》,《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
    14、于静:《新时代的旧悲剧———浅析施叔青的都市女性故事》,《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2期。
    15、白舒荣:《临镜孤影呈现自己的投影——施叔青的〈两个芙列达·卡罗〉》,《华文文学》,2006年第3期。
    16、周帆:《欲望深渊前的堕落与升华———施叔青<香港的故事>系列小说中女性的人性意识启蒙》,《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7、石兴泽:《人文地理学的浪漫主义特点与张承志的小说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3月。
    18、张羽:《“转眼繁华等水泡”:<行过洛津>的历史叙事》,《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1期。
    19、陈磊:《消费社会主体价值的异化和失落——读施叔青〈微醺彩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年第1期。
    20、姜楠:《空间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8期。
    1、张晓凝:《百年香港的历史寓言——<香港三部曲的后殖民书写>》,吉林大学论文,2006年。
    2、潘纯林:《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四川大学论文,2006年。
    3、王瑞华:《殖民与先锋痛苦——三位女性对香港的文学解读》(南京大学论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刘宇:《李昂施叔青合论》,苏州大学论文,2007年。
    1、王烨:《施叔青小说综论》,华东师范大学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