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量刑失衡问题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量刑是刑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刑事审判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量刑事关犯罪人的人身自由、财产、生命等最基本的权利,是被告人被认定为犯罪后最关心的问题。量刑均衡和量刑一致是刑事正义在量刑中的体现,量刑公正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事实上,量刑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量刑偏差和量刑失衡是世界各国审判实践中普遍存在且无法根除的痼疾。法官过宽的自由裁量权被认为是造成量刑失衡的主要原因而饱受诟病。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刑事立法和司法对策来规范法官的量刑活动,减少量刑偏差和量刑失衡问题,从而实现量刑的公平和公正。
     本文从我国量刑失衡现象入手,对其社会危害和成因进行分析,接着对英美两国的量刑指南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然后介绍了我国当前量刑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现状,最后尝试提出对量刑失衡的防控对策。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量刑概述。该部分首先论述了量刑的定义与特征;其次论述了量刑原则的定位和量刑原则的内容。
     第二部分:量刑失衡的基本问题。该部分论述了以下问题:首先,介绍了量刑失衡的含义,为量刑失衡设定界限;其次,指出我国审判实践中量刑失衡的表现形式;再次,阐述了量刑失衡对我国造成的社会危害;最后,对量刑失衡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英美法系量刑指南模式及其启示。该部分首先介绍了美国数量化量刑指南模式;其次介绍了英国论理式量刑指南模式;最后指出英美量刑指南模式对我国量刑改革的启示。
     第四部分:我国量刑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在量刑方法方面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我国当前的量刑程序改革探索;最后指出我国量刑改革的未来走向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部分:量刑失衡的防控对策。在该部分中,笔者尝试提出量刑失衡的防控对策,指出要解决量刑失衡问题,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正确地量刑理念;其次要建立中国特色的量刑指导体制;最后强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建立区别对待的量刑程序。
Sentenc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nishment theory and also a crucial sec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activities. Sentencing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ost basic rights such as the personal freedom, property and life of a criminal and so on, 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concern of the accused after has being identified as a criminal. Sentencing proportion and sentencing consistency are the embodiment of criminal justice in sentencing, and sentencing justice is the goal which people pursue persistently. However, sentencing issue is actually a global problem. Sentencing disparities and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are the common judicial phenomena in the world and are the stubborn chronic disease which can not be eradicated. The excessive discretionary power of judge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cause of resulting in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and is denounced severely by the public at the same time. Currently,each country all over the world is doing its utmost to find good methods from sentencing legislation and sentenc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reduce and eliminate sentencing disparities and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realize sentencing fairness and justice.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phenomena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social harm of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and the causes of it. Next, the article makes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entencing guidelines patterns in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 Then, the paper introduces China's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status on sentencing reform. Finally, the author tries to propose the measures to avoid and control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articl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Part I: The overview of sentencing. This section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ntencing; secondly, expounds the location and contents of the sentencing principles.
     Part II: The basic problems of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This section elaborat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firstly, introducing the meaning of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and setting the boundaries of it; secondly, pointing out the manifestation patterns of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in China's judicial sentencing practice; furthermore, expounding the social harm which is caused by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finally, analyzing in depth the causes of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Part III: The sentencing guidelines patterns in the countries of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nd the enlightenment which they bring about. This section first introduces the patterns of American quantitative sentencing guidelines;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patterns of British narrative sentencing guidelines; last but not least, it points out the enlightenment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sentencing guidelines patterns to sentencing reform in China.
     Part IV: The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n sentencing reform in China. The part first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n sentencing method in China; secondly, it presents the reform discovery on sentencing procedure; finally, it indicates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a’s sentencing reform and the outstanding unresolved issues.
     Part V: The measures to avoid and control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the ways to resolve sentencing inconsistency as follows: first, renewing the ideas and firmly establishing the correct sentencing philosophy; secondly, building up a sentencing guida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adding the sentencing procedure in the court proceedings, and establishing th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to diverse sentencing procedure.
引文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政书类》按语有言:“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实际是说:在有任何社会生活制度的时候,刑罚都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但也不可专靠或偏重刑罚。这就是中国刑法历史经验的总结。参见蔡枢衡著:《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2页。
    ②[苏] H.A.别利亚耶夫等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327页。
    ③[日]西原春夫著:《刑法总论》,成文堂1978年版,第451—452页。
    ④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6页;[韩]河泰勋:《量刑的合理化方案》,载赵秉志主编:《中韩刑事制裁的新动向——“第二届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⑤高仰止著:《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印行,第468页。
    ①张尚鷟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概论》(总则部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页;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8页。
    ②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26页。
    ③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第440页;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1页。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2页。
    ⑤苏惠渔、张国全著:《电脑与量刑——量刑公正合理应用论》,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⑥顾肖荣、吕继贵主编:《量刑的原理与操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①[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165页。
    
    ①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133页。
    ②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278页。
    ③赵炳寿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270页。
    ④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383页。
    ①高格著:《定罪量刑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70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7页。
    ①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263页。
    ②曲新久:《试论刑罚个别化原则》,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
    ③邱兴隆、许章润著:《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253页。
    ④苏惠渔等著:《量刑与电脑》,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⑤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7—650页。
    ⑥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⑦顾肖荣、吕继贵主编:《量刑的原理与操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⑧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83页。
    ⑨高格主编:《刑法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189页。
    ⑩赵炳寿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0页。1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278页。
    ①谢正权:《论量刑原则》,载《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1981—198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3-494页;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158页;胡学相著:《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6页;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等。
    ②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页;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③梁世伟主编:《刑法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①[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5页。
    ③[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著:《矫正导论》,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④转引自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美国学者夫斯特在谈到量刑失衡问题时提出:“量刑失衡问题是这个世纪以来最受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引起不同的团体和个人的关注:法律学者、刑事司法实践者,而且,也许最重要的是,罪犯本人非常关心。”转引自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转引自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转引自胡学相著:《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
    ④龙光伟:《论量刑失衡及其对策》,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⑤胡学相:《量刑的失衡与矫正对策》,载《开放时代》1997年第1期。
    ①刘家琛主编:《当代刑罚价值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24页。
    ②陈平:《论量刑失衡及其防控措施》,2004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刘以宾:《300%的量刑“误差率”》,人民网,载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419511.html.
    ②《人民日报》2000年11月9日。
    ③《人民法院报》2002年11月12日;《广大原董事长朱小华犯受贿罪被判徒刑15年》,载《中国监察》2002年22期。
    ④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⑤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2008年版,第108页。这源于目的主义下的处于衰败时期的罪刑均衡论。
    ①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8—410页。
    ②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37—653页。
    ③邱兴隆、许章润著:《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④邓修明:《我国刑罚目的新探》,载《现代法学》1990年第2期。
    ⑤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黑格尔的法律报应主义强调有罪必罚、等价报应,主张在同类犯罪范围内以价值的等同来衡量刑罚。这意味着刑罚的强度必须和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也意味着刑罚与侵害行为在价值上等同。报应主义所达到的是个人的公正、平均的公正,并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刑主义的倾向。
    ⑥[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⑦外在的量刑往往表现为对已然犯罪的报应和对未然犯罪的预防,而内在的量刑则是对犯罪人的心理量刑以及可能由此引起的犯罪人心理失衡。
    ⑧[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6页。
    ①温珍奎:《论司法公信力:概念、内涵、制约因素——基于社会公众认知视角的思考》,中国法学网:载http://www.iolaw.org.cn/showNews.asp?id=15729.
    ①屈学武:《量刑自由裁量权述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6期。屈学武教授在本文中认为,自由裁量权包括刑事实体法上的自由裁量权和刑事程序法上的自由裁量权,统称审判(trial)自由裁量权。量刑(sentence)自由裁量权是其中实体法权利之一。
    ②[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③[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①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
    ②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①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②转引自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①胡学相著:《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①孙春雨:《中美量刑机制比较》,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2期。
    ②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①弗吉尼亚量刑指南委员会:《弗吉尼亚州量刑指南(节选)》(第8版),载胡云腾主编:《中美量刑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270页。
    ①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76页。
    ①转引自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①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81页。
    ②赵炳寿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3页。
    ③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2页。
    ④徐玉、李瑞生:《量刑问题研究》,载《山东审判》2004年第3期。
    ⑤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⑥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第127页。
    ①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304页。
    ②转引自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7页。
    ③苏惠渔、张国全、史建三著:《量刑与电脑——量刑公正合理应用论》,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①萍梅:《电脑量刑是与非》,载《政府法制》2004年12月(下)。
    ②李爱荣、王传辉:《“电脑量刑”与公正效率之实现》,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
    ③白建军著:《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④赵廷光著:《量刑公正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4页。
    ①冯莹、范兵:《把量刑过程铺陈在日照之下》,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0月18日。
    ①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②这三种审判程序即适用于轻微刑事案件的简易程序,适用于被告人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以及适用于被告人不认罪案件的普通程序。
    ③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①[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96页。
    ①[英] 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林喆:《“人权”概念解读》,载《人民文摘》2004年第4期。
    ③张旭主编:《人权与国际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④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①龙宗智著:《上帝怎样审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沈德咏:《论量刑公正》,载《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②杨志斌:《英美量刑模式的借鉴与我国量刑制度的完善》,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1期。
    ①郑伟:《法定刑的基准点与量刑的精雕细琢——〈美国量刑指南〉给我们的启示》,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7期。
    ①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229页。
    [1]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马克昌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7]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储槐植著:《美国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赵秉志主编:《中韩刑事制裁的新动向——“第二届中韩刑法学术研讨会”学术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赵秉志、彭新林编著:《量刑情节与量刑方法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赵廷光著:《量刑公正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赵炳寿主编:《刑法若干理论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7]张明楷著:《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邱兴隆、许章润著:《刑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邱兴隆著:《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版。
    [21]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3年版。
    [22]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苏惠渔、张国全、史建三著:《电脑与量刑——量刑公正合理应用论》,百家出版社1989年版。
    [24]刘家琛主编:《当代刑罚价值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5]梁世伟主编:《刑法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黄显中著:《公正德性论——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7]顾肖荣、吕继贵主编:《量刑的原理与操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8]高仰止著:《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印行。
    [29]张尚鷟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概论》(总则部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30]周振想著:《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31]杨志斌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32]胡云腾主编:《中美量刑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3]中国政法法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编著:《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张旭主编:《人权与国际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6]胡学相著:《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7]汤建国著:《量刑均衡方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38]白建军著:《罪刑均衡实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9]包雯著:《慎刑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40]臧冬斌著:《量刑的合理性与量刑方法的科学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1]高格著:《定罪量刑的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2]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曾粤兴著:《刑法学方法的一般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45]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主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刑法学、犯罪学、监狱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北大翻译组译:《美国量刑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47]龙宗智著:《上帝怎样审判》,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8] [德]康德著:《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49] [德]弗兰茨·冯·李斯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0] [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51] [意]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2]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53] [日]西原春夫著:《刑法总论》,成文堂1978年版。
    [54] [苏]H.A.别利亚耶夫等主编:《苏维埃刑法总论》,马改秀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55] [美]理查德·波斯纳著:《法官如何思考》,苏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6] [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著:《矫正导论》,孙晓雳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 [英]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59] 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Edited by A. L. Macfie and D. D. Paphael,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 House, 1999.
    [1]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载胡云腾主编:《中美量刑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3]陈瑞华:《量刑程序改革的模式选择》,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1期。
    [4]周光权:《量刑基准研究》,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5]曲新久:《试论刑罚个别化原则》,载《法学研究》1987年第5期。
    [6]刘仁文:《司法公正与人文关怀》,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5期。
    [7]黄京平、蒋熙辉:《量刑制度宏观问题研究》,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8]屈学武:《量刑自由裁量权述论》,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6期。
    [9]林喆:《“人权”概念解读》,载《人民文摘》2004年第4期。
    [10]邹列强:《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几个问题》,载孙国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当代:暨庆祝孙国华教授从教5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1]胡学相:《量刑的失衡与矫正对策》,载《开放时代》1997年第1期。
    [12]邓修明:《我国刑罚目的新探》,载《现代法学》1990年第2期。
    [13]谢正权:《论量刑原则》,载《全国刑法硕士论文荟萃》(1981—1988),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孙春雨:《中美量刑机制比较》,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2期。
    [15]王文华:《论我国量刑制度的改革——以美国联邦〈量刑指南〉为视角》,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6期。
    [16]罗国良:《自由心证原则》,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刑事审判要览(2004年总第十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7]杨志斌:《英美量刑模式的借鉴与我国量刑制度的完善》,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1期。
    [18]龙光伟:《论量刑失衡及其对策》,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9]郑伟:《法定刑的基准点与量刑的精雕细琢——〈美国量刑指南〉给我们的启示》,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7期。
    [20]萍梅:《电脑量刑是与非》,载《政府法制》2004年12月(下)。
    [21]李爱荣、王传辉:《“电脑量刑”与公正效率之实现》,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
    [22]徐玉、李瑞生:《量刑问题研究》,载《山东审判》2004年第3期。
    [23]陈平:《论量刑失衡及其防控措施》,2004年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冯莹、范兵:《把量刑过程铺陈在日照之下》,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0月18日。
    [25]《广大原董事长朱小华犯受贿罪被判徒刑15年》,载《中国监察》2002年22期。
    [26]马克·博格、艾兰·Y·苏尼:《美国的联邦量刑指南制度》,张明、戴昕译,人民法院报2005年11月11日。
    [27]刘仁文:《刑事政策导论》,京师刑事法治网,载http://www.criminallawbnu.cn/criminal/info/showpage.asp?ProgramID=&pkID=841&keyword=%D0%CC%CA%C2%D5%FE%B2%DF.
    [28]刘以宾:《300 %的量刑“误差率”》,人民网:载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6/2419511.html.
    [29]《许霆案始末》,正义网:载http://www.jcrb.com/zhuanti/shzt/qjng300w/xtalj/200905/t20090512_218592.html.
    [30]《“云南许霆”案改判,刑期由无期减为八年半》,中国新闻网:载http://www.chinanews.com.cn/sh/news/2009/12-15/2019263.shtml.
    [31]俞琪、张秉璐:《代表委员谈邓玉娇案:法院不该被舆论牵着鼻子》,腾讯新闻网:载http://news.qq.com/a/20100313/000081.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