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时儿童保育会研究(1938~194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抗战时期著名的儿童保教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的个案研究,以现代儿童观的视角,深入探究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变迁及结束的原因以及战时儿童教养问题,阐明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社会、国家、团体以及个人对于儿童教养问题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战时儿童教养机制,从而深刻认识儿童与国家、民族之间相依共存关系。本研究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厘清战时儿童保育会产生、发展、结束的深层次原因,二是探讨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教养儿童的思想基础及教育实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迫使中华民族拉开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战初期,战区中国儿童惨遭日军杀戮,死亡枕籍,惨不忍睹。侥幸生存下来的战区儿童被大批送往日本施以奴化教育,以期消亡他们的民族意识。一些随着父母、亲人逃难后方的儿童,在途中或与父母失散或被随地遗弃,成为流浪街头的难童。面对中国儿童的遭遇并清楚认识到儿童与抗战胜利、与国家前途的密切关系,聚集在武汉的一大批有识之十发出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呼吁。在以国共两党为主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1938年3月10日,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正式成立。随着各省分会及各保育院的陆续创建,在汉口成立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升格为总会。1938年10月23日,战时儿童保育总会撤离汉口,迁往重庆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年底,这个应时而生的战时儿童保教组织在妥善安排好各保育生复员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组织结构属于垂直式管理模式,从上到下共分为三层,即总会、分会、院。总会对各分会具有绝对的领导、管理、监督权,分会对总会负责,定期向总会汇报工作情况并服从总会的安排。总会和分会均采理事制,最高领导机构是常务理事会。例如总会以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张蔼真、陈纪彝、唐国桢、邓颖超、孟庆树等30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为领导核心。各省分会以各省省主席夫人为主要负责人,对所辖的各保育院具有直接的管理职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总会的组织结构由原来的1个秘书处和6个平行委员会改组为总干事下设3科2室,即总务科、保教科、研究训练科和会计室、视察室。各科室下,根据事务的繁简设立各股。
     在八年的保育工作中,如何筹措3万多名儿童的保教经费,一直是困扰保育会的难题。保育会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是政府拨助和民间募捐两种,其中民间捐款所与比例为73.7%,政府补助为26.3%。总会直属保育院及各分会所属保育院经费,由总会根据每童所需经费按月划拨。起初,保育总会以各保育院最大容纳儿童数量为基准均等拨付。1941年后,物资供应紧张、物价飞涨,经费筹措困难,于是总会开始根据各保育院所在地物价情况及各保育院实际儿童数量划拨经费。不论是已经升入中学的保育生还是离开保育院到各工厂、农场习艺的保育生,都能与在院保育生一样,得到保育总会的物资补助或经费支助。
     各保育院是执行保育会教养工作的基层机构,也是实施保育工作的主干。考虑到儿童的安全,保育院一般都选择在乡间,借用旧祠堂、庙宇作为儿童生活、学习的场地。设在乡间的保育院与当地民众及文化之间有着互动关系,一方面,闭塞的乡间迎来了一群“下江娃儿”,使得当地风气为之一新,另一方面,保育院带来的外来文化对当地原本较为封闭、安全的生活圈子构成了一种“破坏”力量,于是一场保育院与当地民众之间的博弈悄然展开。保育会最多时共有61所保育院,后因战局的变化、经济的拮据、国共之间的摩擦、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保育院院址不断迁移、数量也逐渐减少:一些保育院被迫转辗迁移躲避战火,一些保育院被迫合并以节经费,一些保育院被迫解散以防“赤化”。这些保育院的迁移、变化举措,反映出战争对儿童的伤害以及党派竞争造成的无谓损失。
     战时儿童保育会是新型的集体儿童教养机构,既有别于中国历史上的育婴堂,也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幼儿学校。在当时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供参考,只能靠保育会的工作同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探索形成的战时儿童保教理念作指导。战时儿童保育会理事长宋美龄的儿童保教观念以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等,都对保育会儿童保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战时儿童保育会特别注重启发儿童的爱国意识、民族自尊,强调通过劳动来培养具有奉献精神、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抗战建国人才。保育会摸索出的“保教合一”儿童集体保教模式对当今仍有启发意义。
     通过研究发现,战时儿童保育会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产生,与当时妇女争取解放、国家职责凸显、民族意识高涨、西方儿童中心主义思想传入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此同时,它也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好体现。尽管分散于12个省市的60多所保育院情形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仍能从中看出新的儿童教养观念与旧的传统思想影响之间的矛盾,毫无疑问,这种矛盾推动了儿童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fugee Children (NARC) set up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aedology, revealing how it was founded, evolved and terminated. In doing so, the author hopes to demonstrate against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how children's care was recognized by society, country, group, and individuals, and how the wartime children's care mechanism was formed. On this basis, the coexis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country and nation is disclosed. The paper centers on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e founding, evolving and termination of this organization, including its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practice.
     On July7,1937, Japan launched "Lugou Bridge Incident", which prefaced China's War of Anti-Japanese. Children fell the biggest victim to the aggression:countess children were slaughtered in war zone and survivors were sent to Japan to receive enslavement education:incalculable others became homeless after being separated from their families or deserted by their parents during their flight. Worrying about children's plight and the country's future, a group of people of vision in Wuhan advocated founding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fugee Children. With the support of both Kuomin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headquarter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fugee Children was officially founded in Hankou in March10,1938, with more branches being set up consecutively in other provinces. On October23,1938, the headquarter was moved to Chongqing. With the ending of China's Anti-Japanese War in1945, the center was closed at the end of1946after properly arranging all its children.
     The vertical management of NARC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namely, headquarter, branch and warphanages. The headquarter enjoys the right of leadership, administration, supervision over the branches. The branches which was supposed to report to the headquarter at regular intervals and obey the demand of headquarter whose leading organ is the council. Song Meiling was the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Li Dequan wa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and30the council members are Zhang Aizhen, Chen Jili, Tang Guozhen, Deng Yingchao, Meng Qingshu, etc. The president of provincial branch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ubordinated warphanages. In order to improve efficiency, the headquarter has three sections, namely, general affairs, care and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wo departments, namely, accounting and supervision.
     Financing has always been the biggest headache of NARC.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private donations are the major funding sources, with private donation accounting for73.7percent and government subsidies the rest. Before1941, the headquarter allocated capitation grant to each center per month. At the beginning, capitation grant to each center was paid according to their maximum capacity. Because of material shortage, inflation and financing difficulty, later capitation grant was allocat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price level and how many children the center had to support. Those children who have left for middle school and went to work were also covered by the capitation grant although they no longer lived in the warphanages.
     Out of security concern, Orphanages of NARC were always located in the countryside, using old temples and ancestral halls as residence for the children. The establishment of warphanages usually had a big impact on loc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immigrant children brought fresh air to the local residents: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l custom felt shocked by these outsiders. During its peak times, children's warphanages totaled up to61, which as a result of war, fund shortage, maladministration and confliction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some warphanages were forced to be closed, moved or dismissed which reflected the damage made by war and political fight on children.
     NARC was not like traditional orphanages in old China nor was it the same as infant school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special wartime circumstances, China caregivers, finding no other theory to guide, just had to rely on themselves:Song Meiling's thought and the educator Tao Xingzhi's education concept served as the guideline. The organization attached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children's patriotism, national self-respect, sacrifice spirit,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which still inspires us today.
     NARC was then nurtured in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where women's liberation campaign was in full swing, national consciousness was surging and Western child-centered theory was newly introduced, which best exemplifie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Kuomintang and Communist Party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invaders. Although its orphanages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in various aspects, we can still discern their common concept, which could be taken trend-making at that time. Undoubtedly, these new ideas of combing child care with education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ause of child care in China and shed lights on today's education.
引文
① 振济委员会于1938年4月27日成立于汉口,是在前赈务委员会、行政院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总会合并改组基础上成立。振济委员会是抗战时期中国政府难民救济的最高领导机构。因国民政府内政部1930年规定:各级赈务委员会的“赈”字一律用“振”字代替,以实现“振奋民族精神,救济受难间胞”之意。
    ② 张蔼真:《在艰苦中奋斗的保育院工作》,1946年3月10日《大公报》(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周年纪念特刊)。
    ③ 胡适:《慈幼的问题》,《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0页。
    ① “陆慧英访谈录”,2010年8月23日于南京。
    ② 来自新华网:《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频现,学者称勿停留在最底线》,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10/10/c 122134768.htm
    ③ “保育生何以纯之子何力行访谈录”,2010年8月23日于南京。
    ① 该段文字来自2013年3月12日,笔者与李林平在“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QQ群中的聊天记录。
    ② 冯林主编:《中国公民人权读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22页。
    ③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86页。
    ④ 程凤鸣:《战时难童教育的设施》,《浙江教育》1941年第3卷第8期。
    ⑤ 谷正纲:《现阶段推行儿童福利的方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03-204页。
    ① 周秋光:《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求索》1999年第5期。 济”观念。
    ② 胡适:《慈幼的问题》,《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中华书局出版1998年版,第102页。
    ③ 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④ 蔡勤禹在其著作:《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中认为,中国社会救济内容与方式的转变主要来自两股力量:一股是外来力量,特别是西方传教士在其中的作用;另一股是国内力量,绅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⑤ 梁其姿在所著的《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一书中认为明清慈善功能由施善向教化转变。
    ⑥ 详见曾桂林:《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博L学位论文。
    ①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07页。
    ② 顾长声认为其目的是企图插手干预非教育团体办理的慈幼事业(见顾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第286页)。
    ③ 黄莉莉:《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3页。
    ⑤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⑥ 孙艳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⑥ 冯敏:《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
    ⑧ 丁戎:《国内抗战时期难童救助研究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期。
    ⑨ 吴鼎:《抗战建国中之难童教育》,《教育杂志》第29期(1939年)第1号。
    ① 钱用和:《抗战期中的难童教育》,《教育通讯》第1卷(1938年)第5期。
    ② 钱用和:《抗战期中的难童教育》,《教育通讯》第1卷(1938年)第5期。
    ③ 胡兰畦:《我所看见的战区中的儿童》,《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1期。
    ④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96页。
    ① 见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② 窦文字、窦勇著:《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③ 窦文字、窦勇著:《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④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39页。
    ⑤ 许逢熙:《关于儿童保育之我见》,《教育通讯》第1卷(1938年)第31期。
    ⑥ 陈礼江:《怎样纪念今年的儿童节?》,《教育通讯》第1卷(1938年)第2期。
    ⑦ 陈礼江:《纪念儿童节应有的努力》,《教育通讯》第2卷(1939年)第13期。
    ① 《行政院关于振济之报告》(1943年7月至1944年3月),中国国民党五届十二中全会《行政院工作报告》,1944年4月编印。转引自孙艳魁:《困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215页。
    ② 黄莉莉:《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0页。
    ③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09页。
    ④ 马超俊(1886-1977),广东人。早年投奔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革命的追随者。民国初年参加过“二次革命”、讨袁之役、护法运动等。曾先后担任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工人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农工厅长、建设厅长、中央训练部长、南京市长等职。抗战期间,马超俊担任慰劳总会副会长、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副部长。
    ⑤ 奏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09页。
    ⑥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6页。该数据与其他统计数量有一定出入,关于保育会收容儿童总数请参考本文第四章内容。
    ① 1945年11月,因抗战的结束,振济委员会撤销,其余下的业务由善后救济总署负责。该数据统计至振济委员会结束。
    ②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09页。另,根据民国行政院主计处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中的统计,1939年底,振济委员会办理的教养院及受其资助机构救济难童总数为159,835人。该数据参见《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355页.。
    ① 《邓颖超1985年8月3日给郭建的批示信》,《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10年第1期。
    ② 季洪:《国共两党合作精神要发扬是不容延缓的政治使命——代保育生给邓颖超同志写的信》(1987年10月),《文选》编辑组编:《历史的足迹——季洪妇女工作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① 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孙艳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① 该文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① 该书曾以《春风化雨》为书名,1992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
    ② 央视《难童》编导张青山给王笑利的信,见京豫联刊《保育生通讯》编辑部2010年10月18日内部发行的《难童》一书,第90页。
    ③ 高宗俊:《关于十二集(难童)文稿的修改意见》,见京豫联刊《保育生通讯》编辑部2010年10月18日内部发行的《难童》一书,第91页。
    ③ 林庭芳:《中共南方局妇委与战时儿保、儿教工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① 杨慧:《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卷(2001年)第2A期。
    ① 《中国的儿童保育事业》,《中国妇女》第1卷(1940年)第10、11期合刊。
    ② 即1928年4月4 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华慈幼协会(National Child Welfare Association of China)。
    ③ 曾桂林:《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①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① 陈学恂:《序》,熊明安著:《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 《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施行程序呈暨大总统批令》(1915年4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7页。
    ① 陈铁生:《抗战建国中之慈幼事业》,《难童教养》第2卷(1941年)第1-2期合刊。
    ① 王力:《中华慈幼协会与中国最早的儿童节》,《钟山风雨》2009年第4期。
    ② 黄莉莉:《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5页。
    ① 《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97页。
    ① 钱用和:《难童教育和抗战建国》,《难童教养》1939年创刊号。
    ② 见《教育通讯》1938年第1卷第2期。
    ③ 详见:《战区儿童教养团暂行办法》,《难民儿童的救济与教养》,独立出版社1938年版,第77-78页。
    ④ 《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474页。
    ① 《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476页。
    ②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12页。
    ①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10页。
    ① 王政、高彦颐、刘禾:《从(女界钟)到“男界钟”:男性主体、国族主义与现代性》,见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 向警予:《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1920年5月26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③ 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④ 沈兼士:《儿童公育问题》,《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六册),新文化书社1929年第7版,第6页。
    ① 杨效春:《非儿童公育》,《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六册),新文化书社1929年第7版,第11页。
    ② 恽代英:《驳杨效春“非儿童公育”》,《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六册),新文化书社1929年第7版,第18页。
    ③ 颂华:《儿童公育问题的我见》,《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六册),新文化书社1929年第7版,第69页。
    ④ 罗叔章:《抗战建国中难童教育》,《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页。
    ⑤ 罗叔章:《抗战建国中难童教育(续三)》,《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2页。
    ⑥ 罗久蓉:《战争与妇女:从李青萍汉奸案看抗战前后的两性关系》,吕芳上主编:《无声之声(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国家(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第146页。
    ⑦ 李木兰:《战争对现代中国妇女参政运动的影响:“危机女性”问题》,见王政、陈雁主编:《雨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0-221页。
    ① 《妇女与救亡运动》,《妇女生活》第2卷(1936年)第1期。
    ② 叶茵:《全国妇女奋起救国》,《救国时报》1936年3月5口。
    ③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致全国妇女同胞电》(1938年8月2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① 参见李学通:《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历史与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古为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② 李文宜:《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片段回忆》,吴修平主编:《李文宜纪念文集》,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① 《邓颖超1985年8月3日给郭建的批示信》,《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10年第1期。
    ② 邓颖超给纪念大会的贺信:《继承和发扬抗日烽火中育才的光荣传统》,直一院纪念册编委编:《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内部资料),1998年3月印行,第2页。
    ① 唐国桢:《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报告》,妇女谈话会编:《妇女谈话会工作报告》,1938年7月出版,第20~21页。
    ① 沈兹九:《缅怀战时儿童保育会事业》,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该文是沈兹九参加1987年5月在全国妇联召开的战时儿童保育工作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稿。
    ② 刘清扬:《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组》,《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第8期。
    ③ 刘清扬:《我在保育会》,《保育生通讯》(内部资料),2003年第4期。
    ④ 彭慧:《战时儿童保育问题》,《东方杂志》第35卷(1938年)第3号。
    ⑤ 宋美龄:《谨为难童请命》,《妇女生活》第5卷第11期,1938年4月。
    ① 周天度:《救国会史略》,周天度、孙彩霞编:《救国会史料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② 《抗日救国会初步政治纲领》,周天度、孙彩霞编:《救国会史料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③ 沈兹九、罗叔章、季洪:《在抗日烽火中培育民族后代》,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④ 郭见:《抢救武汉儿童》,《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期。
    ① 《中国战时儿童救济协会缘起》,中国儿童振济协会印,转引自顾岳中编著:《中国战时教育》,正中书局940年版,第184-185页。
    ② 顾岳中编著:《中国战时教育》,正中书局1940年版,第185页。
    ③ 曹孟君:《救救孩子们》,《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9期。
    ④ 彭慧:《战时儿童保育问题》,《东方杂志》第35卷(1938年)第3期。
    ⑤ 彭慧:《简单的自传》,吴泽霖、邹红主编:《彭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 徐镜平:《回忆战时儿童保育会》,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② 黄仁宇著:《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页。
    ③ 《发起组织战时儿童保育会》,《新华日报》1938年1月13日第2版。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今日开筹备会》,《新华日报》1938年1月24日第4版。
    ② 《救济和保育我们的儿童》,《新华日报》1938年2月13日第1版。
    ③ 徐镜平:《关于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筹备情况》,《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9期。
    ① 详见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34页。
    ② 其中理事名单中的楮问娟,疑是发起人中的褚问鹃。
    ③ 《蒋夫人亲临致辞》,《新华日报》1938年3月11日第2版。
    ④ 《战时儿童保育会昨举行首次理事会》,《新华日报》1938年3月14日第2版。
    ① 李文宜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曾看过一份资料,上写李文宜是儿童保育会安徽分会理事,是错的。我没有当过分会理事。”见《李文宜纪念文集》,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可是这份档案资料中确有其事,可是为什么李文宜后来回忆否认了呢?笔者大致推断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李文宜后来回忆有误;第二种可能是,这次会议选出来的各地理事名单因战火未能及时通知到其人;第三种可能是,这些各地理事名单只是保育会最初选定的,但因战区的迅速扩大,一些分会很快撤销,比如安徽分会,一些分会并未建立,比如上海分会、山东分会、云南分会、宁夏分会、甘肃分会、西康分会,使得这份最初的各地理事名单并未真正落实。
    ① 具体286人名单。详见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35~37页。
    ② 1934年2月,蒋介石为了摆脱当时日益严重的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对其统治造成的困境,在南昌成立了所谓以恢复中国的传统道德、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为其主旨的“新生活运动”。它以礼、义、廉、耻即“四维”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即“八德”为基准,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入手,使之“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以实现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学者王奇生认为:“蒋介石在‘剿匪’战事倥偬之际,发起一场似乎以恢复旧道德为中心的新生活运动。如果孤立地看,简直匪夷所思。实际上,这场运动是蒋介石军治理念在社会组织层面的具体实践,与保甲制度同为蒋介石推行社会军事化的重要步骤。”(见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7-1949年内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177页。)1936年2月,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下设妇女指导委员会,由宋美龄任指导长。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在各省设有分会,由各省主席夫人负责各省工作。
    ③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4页。
    ①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民国二十八年一月至十月)——对五届六中全会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385页。
    ② 曹孟君(1903—1967),湖南人,1925年考取北京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南京妇女救国会的主要领导者,曾任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委员会主任。
    ③ 林震声:《抢救难童到开封》,《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3期。
    ④ 唐国桢:《第一次抢救儿童》,《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12月30日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① 《8个孩子8天8夜的夺命狂奔》,《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8年3月10日第1期。
    ② 李文宜:《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片段回忆》,吴修平主编:《李文宜纪念文集》,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250页。
    ③ 徐镜平:《回忆战时儿童保育会》,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41-242页。
    ④ 李锦帛、黄子明、范澜访谈录”,2010年9月17日于桂林。
    ① 安娥:《抢救孩子去》,《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12月30日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② 林震声:《抢救难童到开封》,《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3期。
    ③ 安娥:《抢救孩子去》,《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12月30日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④ 孟庆树:《加紧抢救儿童,为抢救一千个儿童而斗争》,《新华日报》1938年8月6日第3版。
    ① 《保育儿童就是培植国家的力量》,《新华日报》1938年5月3日第4版。
    ② 姚幼挑:《幸福的新家》,《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158-159页。
    ③ 《保育会教育五百难童》,《新华日报》1938年4月7日第4版。
    ① 陈纪彝:《年来的儿童保育与院长会议》,《中央日报》1939年10月16日第4版。
    ② 《贵州、河南、陕西省妇女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情形》,《妇女新运》第1卷(1939年)第2期。
    ③ 王秀清、蔡文援:《一年来的岐山儿童保育院》,《战时妇女》第4期,1940年3月8日出版。
    ④ 李文宜在《战时儿童保育会的片段回忆》中记道,负责人王立文在六安失陷前就提前离开六安临时保育院,传言走时带走了保育院5000元经费。
    ⑤ 1942年郭德洁曾多次以“经费短绌”、“三年来勉力应付身心交瘁”为由,反复向宋美龄请辞,可知当时广西分会的维持确属不易,而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加速了其结束的速度。
    ①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2页。
    ① 孟庆树:《一千多个孩子涌进保育院里来了》,《新华日报》1938年8月27日第3版。
    ② 《儿童保育:从武汉到重庆——儿童保育组所属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述略》,《新运妇女》第1卷(1939年)第2期。
    ③ 《儿童保育:从武汉到重庆—儿童保育组所属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述略》,《新运妇女》第1卷(1939年)第2期。
    ① 《在儿童保育会招待会上》,《新华日报》1938年8月4日第3版。
    ① 《宋美龄给台湾保育师生的书面致词》,直一院纪念册编委编:《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3月印行,第4页。
    ② 徐镜平:《回忆战时儿童保育会》,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244页。
    ① 袁钟:《我护送难童去重庆》,《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4期。
    ② 万县运接站于1940年6月7日结束任务,接收难童的工作交由新运妇指会万县战地服务队。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宜昌运接站致卢作孚函》(1938年11月6日),黄立人主编:《卢作孚书信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20-721页。
    ① 在《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中,有诸如"1939年7月3日,宜昌运接站运到总会的棉絮有6包。8月10日,又运到棉絮15包,布6包”等记载。
    ② 《三个月来的战时儿童保育工作——二十九年一月至三月》,《妇女新运》第2卷(1940年)第4期。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4年第1期。
    ① 熊芷:《儿童复员与家庭教养》,《妇女新运》第7卷(1945年)第9期。
    ① 熊芷:《新时代家庭的意义》,《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9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会第104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46。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常务理事会第104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46。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催领儿童启事》,《中央日报》1945年11月16日第1版。
    ① 《民国卅四年战时儿童保育会财务问题的指令、思克农校总务、财务报告》,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135,目录号1,案卷号2。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工作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 1,案卷号561。该报告统计的8年收容儿童数与1947年发行的《儿童保育》有出入,关于收容儿童总人数问题,详见第四章。
    ② 《各院领回儿童人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44。
    ④ 《陕甘宁边区分会致总会报告(1946年1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4期。
    ⑤ 《各院领回儿童人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44。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复员后建设计划(1946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4期。
    ②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4页。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复员后建设计划(1946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4期。
    ④ 《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工作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61。
    ① 《儿童保育会八周年纪念蒋夫人致词全文(续完)》,《中央日报》1946年3月13日第3版。
    ② 熊芷:《难童复员与家庭教育》,《妇女新运》第7卷(1945年)第9期。
    ③ 《儿童福利工作总报告书》,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14页。
    ④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4页。
    ⑤ 《战时儿童保育会所属保育院员生复员优先就学、就业》: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 10,目录号4,案卷号1373。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复员后建设计划(1946年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4期。
    ②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4页。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复员后建设计划》,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战时儿童保育会史料一组》,《民国档案》,1996年第4期。
    ④“裴金全访谈录”,2010年8月28日于重庆。
    ⑤ 《关于申请发给优先乘车证的往来函》,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53,目录号0026,案卷号00006。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所履保育院员生复员优先就学、就业》:湖北省档案馆:全宗号LS 10,目录号4,案卷号1373。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员工请愿得初步结果》,《新华日报》1946年6月24日第3版。
    ③ 《儿童保育会八周年纪念 蒋夫人致词全文》,《中央日报》1946年3月12日第3版。
    ④ 《战时儿童保育会将结束 保育工作仍将继续》,《新华日报》1946年3月11日第2版。
    ⑤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4页。
    ① 《本组所属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概况》,《妇女新运》1938年创刊号。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半年大事记(续)》,《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1期。
    ① 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30页。
    ① 卢兰(杜君慧笔名):《对推进保育事业的一点意见》,《妇女生活》第9卷(1940年)第4期。
    ① 《总会组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44。
    ① 详见《新运妇女》《妇女干部训练班历届学生实习期工作种类比较图》,《妇女新运》第2卷(1939年)第6、7合刊。
    ② 《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4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近况》,《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期。
    ② 该图来自于《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4页。该图与总干事熊芷在《六周年本会工作报告》中所绘制“战时儿童保育总会组织系统表”相一致。
    ①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附录1:《战时儿童保育会总会组织规程》,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9~234页。
    ①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 战时儿童保育会各地分会章程》,儿童保育会编:《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25页。
    ② 《分会组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44。
    ① 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30页。
    ② 《院长会议闭幕》,《中央日报》1939年10月31日第3版。
    ① 蔡淑美:《成都保育院难童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② 《视察直五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6。
    ① 该图根据张晓梅:《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工作概况》一文所绘。该文见《新华日报》1939年11月11日,第4版。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6,图中“口,,标记是档案中无法辨认的文字。
    ① 《民国卅四年战时儿童保育会财务问题的指令、思克农校总务、财务报告》,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135,目录号1,案卷号2。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为所属各院归并迁移事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44。
    ① 《签呈卅一年三月十六于本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89。
    ① “秦风访谈录”,2010年9月17日于桂林。
    ② 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9页。
    ① 皖南事变后,新运妇指会内部进行了较大的人员变动,很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离开新运妇指会,造成新运妇指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员的大更换。有关情况可参考夏蓉的论文:《抗战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人事探析》,载《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
    ① 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10页。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卅二年度一月份至六月份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① 钱用和:《难童训育问题》,《教育通讯》第6卷(1943年)第1、2合刊。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近况》,《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期。
    ② 符:《读战时儿童保育会朱熊芷总干事告院长书后》,《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0期。
    ③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4页。
    ④ 《战时儿童保育会卅二年一月份五六月份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⑤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3页。
    ⑥ 周之廉:《如何教育顽劣儿童》,《现代妇女》第3卷(1944年)第4期。
    ① 《本会保育委员会办事细则》,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16页。
    ① 曹孟君:《如何保育我们的孩子》,《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1期。
    ② 有关数据参见:《自由西报》1943年11月11日第2版。
    ③ 陈立夫著:《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32页
    ① 《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呈酌给补助费并指拨公地由》,贵州省档案馆:全宗号8,案卷号6908。
    ② 《贵州省救济慰劳捐募处》、《贵州省动员委员会》,贵州省档案馆:全宗号5,案卷号171。
    ③ 《浙江省第一二保育院》,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卷29,目录号2,案卷号371。
    ④ 薛方少文:《三年来的湖南妇女战时工作》,《湖南妇女》第5卷(1942年)第1期。
    ⑤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民国二十八年一月至十月)——对五届六中全会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387页。
    ① 徐逢熙:《关于儿童保育之我见》,《教育通讯》第1卷(1938年)第31期。秉三,即曾为民国北洋政府总理、北平香山慈幼院的创始人熊希龄。
    ② 《关于检送战时儿童保育会保管委员会征信录及捐款人士名册的函》,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53,目录号0002,案卷号01153。
    ① 曹孟君:《如何保育我们的孩子》,《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1期。
    ② 邓凯、张慧文:《“母亲行动”——五十年前的“希望工程”》,1998年1月14日《中华读书报》。
    ③ 王笑利:《随社会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课题组采访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0年第3期。
    ④ 同一表格所显示的该数据,在《自由西报》(National Herald1943年11月11日)上是(?)8:15:07,而在总干事熊芷撰写的《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周年来工作报告》的附录4——“战时儿童保育会保管委员会收支计算表”中写的是:英金315:07。这两个数据相差甚远,不知哪一个数据是正确的,录此待查。
    ①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经济委员会组织及办事简则》,贵州省档案馆:全宗号1,案卷号4253。
    ② 陈文达:《红色的摇篮》,《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内部发行)1998年印行,第59页。
    ③ 张蔼真:《儿童保育会六周年感言》,《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印行。
    ④ 《关于英大使卡尔夫人为我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举行电影募捐的公函》,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53,目录号0010,案卷号 00016。
    ⑤ 王笑利:《随社会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固战时儿童保育会课题组采访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0年第3期。
    ①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5页。
    ② 北京保育生联谊会、晋察冀文艺研究会编:《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图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③ 该信来自《战时儿童保育会国内外捐赠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0555。
    ④ In many ways United China Relief is aiding in the bring up of Chinese children. Through its member agencies here in China, United China Relief helps take care of children without parents and without homes. Many parents have been killed by Japanese bombs. Families have been separated and scattered. So care is arranged for the children in large homes or orphanages until they find their parents or grow big enough to make their own living. At the head of these homes are Chinese women who have been trained to care for children. One orphanage in China is built on what is called the Cottage Plan. Instead of living in one big building, the children learn to think of the cottage as home. They grow so fond of it that often it is hard to show them that they must go out into the world and find a job when they are grown. This Cottage Plan orphanage is at Koloshan(pronounced Goloshan), near Chungking. ONE-FIFTH OF THE WORLD CHILDREN,第5页。该书的部分文字由纽约国家图书馆通过电邮方式提供给笔者。
    ① 《经济委员会捐款(三月十日至四月十二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41页。
    ② 《战时儿童保育救济款捐募》,浙江档案馆:全宗号29,目录号2,案卷号380.。
    ③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9页。
    ④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4期。
    ⑤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连载)》,《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2期。
    ⑥ 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的检讨》,《现代妇女》第7卷(1946年)第1期。
    ⑦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7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中央日报》1942年4月4日第2版。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三十三年度各院经费预算表》,《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5年第2期。
    ③ 该数据在《保育生通讯》中显示为347,639.00元,但根据后面提供的下半年共计数据:2,082,834.00元和全年总计3,751,134.00元的数据来计算,拟为《保育生通讯》抄写错误,应改为347,139.00元。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三十三年度事业费预算表》,《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5年第2期。
    ② 以上数据来自《各区每童每月教养费明细表》,该表由保育生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复印而来,刊载于《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5年第2期。
    ③ 郭青:《延安保育小学革命回忆录》,1982年印行,第2页。
    ④ 从保育会民国三十三年度的经费预算表中可知,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的预算经费是该年经费预算中最高的,全年预算经费达4,213,632.00元。民国三十四年的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全年经费预算仅比浙一院预算经费略低,为该年第二。全年预算达10,370,808.00元。可见保育总会对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保育院一直给予了经费的支持。
    ① 古为明整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1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4页。
    ② 宋美龄:《妇女谈话会开会词》,《妇女谈话会工作报告》,1938印行,第2页。
    ③ 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的检讨》,《现代妇女》第7卷(1946年)第1期。
    ④ 邓颖超1985年8月3日给郭建的批示信》,《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10年第1期。
    ⑤ 韬奋:《战时的儿童保育》,《抗战》1938年第53期。
    ①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0页。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中央日报》1942年4月4日第2版。
    ③ 曹孟君:《儿童保育事业之意义及其任务——读蒋院长致小学校长教职员及社会人士电后》,《妇女生活》第8卷(1940年)第9期。
    ④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947年印行,第5页。
    ① 浙江第一保育院陈金林:《我们在生产中》,《浙江妇女》第6卷(1942年)第2期。
    ② 罗叔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③ 《兵役宣传之研究》,《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④ (美)易社强著、饶佳荣译:《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72页。
    ① 《七个月来的保育工作——浙江第二保育院》,《浙江妇女》,第2卷(1940年)第6期。
    ② 《为儿童保育院第二分院使用祠堂肆意拆毁请求饬令依法订立租均保留原状制立毁祠事劝民等》,浙江省档案馆:全宗卷29,案卷号2,379。
    ③ 刘建本、苏年森、欧阳斌:《湘一院的坎坷历程》,黎维新、刘建本、陈漱霜主编:《烽火岁月的童年——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回忆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④《璧山县大路乡会呈》,《战时儿童保育会为向各机关商借拨用院址及用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0532。
    ⑤ 罗叔章:《抗战建国中难童教育(续二)》,《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① 蒋鉴:《伤兵与难童》,《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9年第3期。
    ② 直五院:《一个小小的实验——教育提箱的使用》,《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刊行。
    ③ 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① 顾岳中:《中国战时教育》,正中书局1940年版,第299页。
    ② 《保育院工作人员任用条例及聘书格式》,《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5。
    ① 《保育院工作人员任用条例及聘书格式》,《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5。
    ② 《保育儿童干部训练投考章程》,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31页。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续)》,《保育生通讯》(内部资料)1996年第1期。
    ④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8页。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1期。
    ② 庄静:《如何培养保育生军中服务精神》,《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刊行。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4年第1期。
    ① 直一院纪念册的编委持这种观点。当时参加护送的程延庆在后来的回忆认为应该是两批:第一批是1938年9月从汉口坐船出发,李汉石是带队人;第二批是1938年10月18、19日两日分别乘民船离开汉口的。
    ② 《艰苦的历程》,直一院纪念册编委会编:《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内部刊物)1998年刊行,第40页。
    ③ 罗叔章:《良师益友邓大姐(1989年8月)》,《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2页。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资料)1995年第4期。
    ① 金西鉴:《第十保育院在桐梓的情况》,政协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院校),贵州省文史书店1988年4月版。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1期。
    ③ 可参见刊载于《保育生通讯》1997年第2期上港院保育生的回忆文章,如张光銮的《从汉院到港院》、欧阳代娜的《寸草春晖》以及刘惠珍的《忆童年》。
    ④ 刘尊一:《对于战时儿童保育的我见》,《妇女生活》第7卷(1939年)第7期。
    ⑤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7期。
    ⑥ 《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所属各院合并办法总则》(民国三十二年三月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89。
    ① 原直一院院童刘若铎被分往直四院,他后来回忆说:“这里清一色的男生,大部分的老师也是男性,体罚很嘴人。”(参见:刘若铎:《海隅忆往》,《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内部印行),1998年印行,第175页)
    ② 《河南民国日报》,1943年8月3日,转引自李风华:《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研究》,2005年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连载)》,《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2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4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续)》,《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1期。
    ② 2010年9月17日,笔者在桂林曾采访了当时川二院院童秦风。秦风,原名秦金贵是当年带头打汪树棠院长的当事人之一,他认为汪树棠院长管理保育院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但是有贪污情况并且不够关心院童,在他任院长期间就有两个男同学因为要挑水煮饭被开水烫死,另一个问题就是对院中女生育污辱情况。秦风认为对汪树棠的评价应该三七开。
    ① 丁同一:《从成都皇城三院到新津蓉四院》,《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0年第l、2期合刊。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4年第1期。
    ① 关于粤五院并入粤四院的时间,保育会大事记中记录的时间是1940年10月30日。
    ① 但在保育会大事记中记载了部分港院儿童最早达到贵阳的时间为1940年9月30日(见《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连载)》,《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2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九年大事记(连载)》,《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2期。
    ① 据保育生张赣书回忆,赣一院师生曾“四上拿山”。见“张赣书访谈录”,2011年6月18日于青岛。
    ① 在贵畹兰的文章《浙江的儿童保育工作》(《浙江妇女》第1卷(1939年)第1期)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收容儿童总数是1,189名,在院儿童651名,送湘分会儿童303名,出院儿童218名,死亡儿童15名,逃走儿童2名。作者说明出院的218名儿童的原因是:“其中十之八九系因不愿赴渝而由家属办理手续领回者”。由此可见本省儿童大多不愿离开故乡。
    ① 浙二院:《浙二院流亡经过》,《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刊行。
    ① 《桂院儿童迁湘事请再考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44。
    ① 欧阳斌等:《湘一院史略》,《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9年第4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续)》,《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1期。
    ① 任桐君著:《一个女教师的自述》,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52~253页。
    ① 郭揽青:《山西的几个儿童教养机关》,《难童教养》第2卷(1942年)第11-12期合刊。
    ① 刘伍福、张天文:《贵州伯特利保育院独山分院简史》,《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1年第3期。
    ② 姚德珍、徐明瑛、詹方海、张天文:《我们在伯特利保育院毕节分院》,《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1年第3期。
    ③ 新运妇指会总干事在谈到1942年的工作时说道:“战时儿童保育会这一年来积极整顿各保育院,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归并为37个保育院,儿童升入中学的已有2500余名,习艺的计有1100名。最近该会鉴于归侨子女及征属子弟急待教养,已决定酌量收容。”见《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期。
    ① 《战时而保育会第一届保育院院长会议特辑——访问各院长》,《中央日报》1939年10月23日第4版。
    ① 《内政部和省府关于检送儿童保育机关调查表的咨文及训令以及各县的报告》,贵州省档案馆:全宗号8,案卷号6908。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7期。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7期。
    ① 徐镜平:《回忆战时儿童保育会》,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47~248页。
    ② 魏永恒:《直一院解散前后》,《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238页。
    ③ 陈文豪、危富元、薛树敏:《难童佚梦萦皓首(代蓉二院院史)》,《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0年第1、2合刊。
    ① 刘建本、苏年森、欧阳斌:《湘一院的坎坷历程》,黎维新、刘建本、陈漱霜主编:《烽火岁月的童年——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回忆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② 沈兹九:《抗战四年来的妇女运动》(1941年),《妇女知识从书》,第10辑。
    ③ 已去台湾的原直一院保育生刘若铎在《海隅忆往》一文提到另一种说法:“有说那年夏天有一位女同学在江边洗澡被水冲走丧生,另有一位同学被毒蛇咬到几乎送命,批评直一院管理不善。”但该保育生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该生记得他找弹珠时曾发现藏在角落土堆下的一箱书,当时他也听到一些关于师生的左倾右倾的传闻,他当时是“昏昏懂懂”,只感受不寻常的气氛。保育生李燕辉解放后去看望当时直一院的教师沈葆英,从沈葆英的口中她才知道当年许多老师悄悄消失的原因——“皖南事变后,形势恶化,只得转移了”。从大量的师生回忆文章中,都能确认该院的解散确实与国共之间的摩擦有着直接关系。
    ① 张永实:《我在战时儿童保育院工作》,《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8年第4期、1999年第1期合刊。
    ② 古为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近代史资料》总116号,第250页。
    ①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
    ②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③ 安娥:《抗战中的儿童保育问题——献给儿童日》,《中苏文化》第1卷(1938年)第10期。
    ④ 《民族之魂: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抗日战争三万难童纪实》,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⑤ 《本会保育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22页。
    ⑥《在儿童保育会招待会上》,《新华日报》1938年8月4日第3版。
    ⑦ 《战时儿童保育组述要——本组所属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概况》,《妇女新运》1938年创刊号。
    ① 《武汉临时保育院抢救儿童》,《新华日报》1938年9月16日第3版。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来工作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61。
    ③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对五届五中全会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474页。第382页。
    ④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对五届六中全会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388页。
    ⑤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对五届七中全会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410页。
    ① 《抗战时期之灾难振济概述》,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12~13页。
    ② 《儿童保育会暂停接收儿童》,《难童教养》第2卷(1941年)第1-2期合刊。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的教与养》,《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4期。
    ④ 1944年3月保育总会拒绝了费明湖子女入院的申请,其理由是“因经济困难也已停收新童”,并建议其向社会部申请(见《关于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费明湖子女的函》,重庆市档案馆:全宗号0053,目录号0013,案卷号00180)。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一年来的工作》,《妇女新运》第6卷(1944年)第6期。
    ②《本会保育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第22页。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今日开筹备大会》,《新华日报》1938年1月24日第4版。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会简章》,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② 《蒋夫人令饬加紧救护街头流浪儿童》,《难童教养》1939年创刊号。
    ③《战时儿童保育组述要——本组所属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概况》,《妇女新运》1938年创刊号。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44。
    ① 1939年11月初,曾发生桂南战役,日军在攻占了海南岛各地后,于11月底占领广西南宁并于12月4 日l攻陷昆仑关。1940年9月入桂的日军抽调部分兵力进取越南,国民党军队趁机反攻,于1940年7月收复南宁。当时广西省会在桂林,该次战役没有对广西造成过大伤亡。直到1944年日军发动打通平汉路、粤汉路、湘桂路的豫湘桂战役,广西才再次成为战场,1944年11月11日,日军攻陷广西省会桂林。当时桂分会已结束,桂分会所属保育院儿童全部送往贵州。
    ② 王凡、东平著:《红都童话——我的少年延安往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4页。
    ③ 于龙汕:《回忆吴燕生老师(校长)》,欧阳代娜、翟明战主编《人民教育家吴燕生》,中图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① 郭青:《延安保育小学革命回忆》,未刊行。
    ② 王凡、东平著:《红都童话——我的少年延安往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① “王笑利访谈录”,2010年10月13日于深圳。
    ② 秀之:《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成立了》,《妇女生活》第6卷(1938年)第9期。
    ③ 秀之:《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成立了》,《妇女生活》第6卷(1938年)第9期。
    ①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院简章》,儿童保育会编:《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1938年印行。
    ② 1942年总会为了节省经费及便于管理实行并院。在并院过程中提出适龄者与适龄者并、幼稚生与幼稚生并,超龄生与超龄生并的原则。其中对这三个年龄段进行了具体规定:6岁以下者为幼稚生,13岁以上者为超龄生,7岁至13岁者为适龄生。
    ① 汪树棠等著:《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二保育院四周年纪念》,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二保育院1943年发行。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辖及附属各院在院儿童性别统计表》,《战时儿童保育会统计资料及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① 郭秀仪:《我愿献身于战时儿童保育事业》,《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1期。
    ② 蔡淑美:《成都市保育院难童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丛编(底边社会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③ 该统计表详见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在院儿童籍贯统计表(民国三十三年六月)》:《战时儿童保育会统计资料及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② 吴菊芳:《首负重任为儿童,前线归来韶儿忘》,李浈编著:《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 1942年日军发动的浙赣战役,导致浙境丽水、松阳、宜平、遂昌、龙游、衢县、江山等县难童增多,浙分会遂派员前往收容,并送往浙以、二院保育。当时两院在院儿童达1077名。已超出总会对浙江分会收容儿童数量的规定。从总干事熊芷在保育会六周年工作报告中所附的当年36所保育院的儿童数量上看,浙一院的儿童数量为764人,居于各保育院儿童数量之首。
    ① 刘清扬:《赴芷江途中》,《妇女生活》第6卷(1938年)第2期。
    ② 蔡淑美:《成都市保育院难童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八年工作总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61。
    ④ 孟庆树:《一千多个孩子涌进保育院里来了》,《新华日报》1938年8月26日第3版。
    ① 罗叔章:《抗战建国中的难童教育》(1939年9月16日),《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① 永沂:《在儿童保育院》,《妇女生活》第6卷(1938年)第2期。
    ② 安娥:《流浪儿在保育院》,《妇女生活》第7卷(1939年)第6期。
    ① 钱用和:《难童训育问题》,《教育通讯》第6卷(1943年)第1、2合刊。
    ②李崐源:《再会了汉口临时保育院》,《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12月30日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③ 子鸣:《重庆的儿童保育院》,《新华日报》1938年12月12日第4版。
    ① 海宇:《八年来儿童保育工作检讨》,《现代妇女》第7卷(1946年)第1期。这篇文章提到的1943年儿童死亡数据与总干事熊芷在《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周年工作总报告》中的有出入。熊芷的总报告附有一份1943年12月截止的《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历年来收容儿童人数表》。该表将1938年到1943年6年间收容儿童总数及各年收容数量,其中细分为在院儿童数、升学儿童数、习艺儿童数、被领回儿童数、逃跑儿童数、死亡儿童数等项。这份统计表显示,这6年间共有1,622名儿童死亡,其中38年死亡150人、39年死亡422人、40年死亡473人、41年死亡221人、42年死亡302人、43年死亡54人。绝大部分院童的死亡是因为疾病,小部分是因其他原因致死的,比如在河边游泳溺水而亡的、被毒蛇咬伤死亡的、掉到山崖死亡的等。
    ② 对于有重病的儿童,各保育院迁到重庆后,都送往重庆较大的医院救治。1939年,保育总会在歌乐山专门设立了儿童疗养院,接受从各保育院转来的病重儿童。对于死亡的儿童,保育总会会函告儿童家长。直一院保育生丁惠年回忆1938年她和妹妹惠如和弟弟克孝被母亲送进保育院,1940年春,她的小弟弟不幸染病,在送医院医治无效后离世,她在1946年复员回到襄樊家中,亲眼见到一张当年弟弟病亡通知单(见丁惠年《揪心的回忆——克孝弟夭折的前前后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刊行,第195页)。
    ③ 《直属保育院健康调查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59。
    ① “陈家济、黄子明访谈录”,2010年9月17日于桂林。
    ① “张赣书、刘多玲访谈录”,2011年6月18日于青岛。
    ② 曹孟君:《儿童保育工作之实践》,《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2期。
    ① 钱蘋:《第一保育院及疗养院心理卫生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1。
    ② 汪树棠:《怎样填满儿童心灵上的空虚》,《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印行。
    ① 苏华:《抗战时期难童异常心理问题》,《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
    ② 钱蘋:《第一保育院及疗养院心理卫生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1。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为儿童心理测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1。
    ① 事实上,在保育会后期,保育院大多已升为一所中等学校。在后期,因在院儿童逐渐长大,需要升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且保育中学——国立十五五中、国立二十中因迁移、变化所能容纳的儿童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保育院开始为保育生提供中学教育,一些保育院不仅有初中,而且还有高中。1945年保育总会的视察报告所附的各院情况调查表很能够说明这一情况。比如直二院(女童院)共有183名儿童,其中初二年级女生14人,初三年级女生29人,初四年级女生43名,高一年级女生49名,高二年级女生47名,男生1名。直五院(男童院)共有儿童237人,其中初四年级男生40名,高一年级男生76名,高二年级男生121名。直四院(男童院)共有儿童297人,其中初二年级男生19人,初三年级男生16人,初四年级男生43人,高一年级男生101人,高二年级男生118人。直一院(女童院)共有儿童132名,其中初一年级女生10人,初二年级女生9人,初三年级女生19人,初四年级女生24人,高一年级女生31人,高二年级女生39人。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战时儿童保育会视察报告表》。从上面的数‘字来看,在保育会后期,因儿童年龄增长,保育会已经成为一所中学了。
    ②丁同一:《苦乐参半话光华》,《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2年第1、2期合刊。
    ③《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卜八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4期。
    ④《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续)》,《保育会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1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辖及附属各院与代养团体升学儿童性别统计表(四)》,《战时儿童保育会统计资料及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② 余子侠:《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创办及其意义》,《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③ 钱凤绾:《国立女中桐梓分校简况》,政协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1987年,第219页。 1983年版,第224页。
    ①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会卅二年一月份至六月份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4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7期。
    ② 《贵州省资送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保育院毕业生升学办法》,贵州省档案馆:全宗卷5,案卷号171。
    ① 《三个月来的战时儿童保育工作——二十九年一月至三月》,《妇女新运》第2卷(1940年)第4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近况》,《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4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卅二年度一月份全六月份工作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9。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一年来的工作》,《妇女新运》第6卷(1944年)第6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一年来的工作》,《妇女新运》第6卷(1944年)第6期。
    ② 《定番保育院五童从军》,《难童教养》第1卷(1940年)第2期。
    ③ 《战时儿童保育会与教育当局筹设学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88。
    ④ 原因:《抗日学生远征军中的保育生》,《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6年第3期。
    ① 原增鑫:《抗日英雄徐行仕》,《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8年第1期。
    ② 徐剑魂:《重庆儿童保育院鄂籍学生从军抗日事迹》,政协湖北省武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武穴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③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2页。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民国二十八年大事记》,《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5年第4期。
    ① 顾岳中编著:《中国战时教育》,正中书局印行1940年版,第7页。
    ① 陈立夫著:《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0-11页。
    ② 《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秦孝仪主编:《战时教育方针》.影印版,(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76年版,第3页。
    ③ 陈立夫著:《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2页。
    ④ 陈立夫著:《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15-16页。
    ⑤ 陈立夫著:《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出版,第62页。
    ① 曹孟君:《儿童保育工作之实践》,《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2期。
    ② 黎明、何筹、朱岫玉、白桃合著:《战时儿童教育》,生活书店1938年8月发行,第80页。
    ③ 资料来源于黎明、何筹、朱岫玉、白桃合著:《战时儿童教育》,生活书店1938年8月发行,第82~83页。
    ① 李崐源:《再会了汉口临时保育院》,《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② 《儿童保育会儿童教育实施办法大纲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3492。
    ① 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① 孙铭勋、白桃、陆维特:《本会自编抗战建国读本梗概》,《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12月30日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②钱用和:《难童训育问题》,《教育通讯》6卷(1943年)第1、2合刊。
    ① 佟静著:《宋美龄全本》(上卷),(台北)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66页。
    ② 直一院保育生对巧遇宋美龄的回忆是可信的,这可在当时保育会工作报告中的记录得到佐证:《五个月来的战时儿童保育》,《妇女新运》第1卷(1939年)第3期。
    ① 《对儿童保育会院长会议致词》(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讲),《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苦论选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
    ② 《蒋夫人亲临致辞》,《新华日报》1938年3月11日第2版。
    ① 《对儿童保育会院长会议致词》(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讲),《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言论选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231页。
    ② 钱用和:《难童救济教养的症结和改进办法》,《教育通讯》第2卷(1939年)第39期。
    ① 《全国儿童保育会院长会议闭幕 蒋夫人致闭幕会训词》,《中央日报》1939年10月31日第3版。
    ② “陆慧英访谈录”,2010年8月23日于南京。
    ① 董根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② 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195页。
    ③ 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④ 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⑤ 张永实:《我在战时儿童保育院工作》,《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8年第4期、1999年第1期合刊。
    ⑥ 孔昭锐:《浙江战时儿童保育院中的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1997年第3期。
    ⑦ 郭建:《不应被历史遗忘的往事——记邓颖超大姐在武汉、重庆》,《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2003年第4期。
    ① 曹孟君:《战时儿童保育一周年》,《妇女生活》第7卷(1939年)第5期。
    ② 曹孟君:《救救孩子们》,《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7期。
    ③ 曹孟君:《战时儿童保育一周年》,《妇女生活》,第7卷(1939年)第5期。
    ④ 曹孟君:《从事儿童保育的经验教训》,《中央日报》1939年10月23日第4版。
    ① 曹孟君:《儿童保育事业之意义及其任务——读蒋院长致小学校长教职员及社会人士电后》,《妇女生活》第8卷(1940年)第9期。
    ② 曹孟君:《救救孩子们》,《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9期。
    ③ 曹孟君:《如何保育我们的孩子》,《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1期。
    ④ 曹孟君:《儿童保育工作的实践》,《妇女生活》第5卷(1938年)第12期。
    ① 袁海真:《“我不回日本鬼子占着的地方去!——战时儿童保育院之一页》,《妇女生活》第8卷(1940年)第7期。
    ② 曹孟君:《儿童保育事业之意义及其任务——读蒋院长致小学校长教职员及社会人士电后》,《妇女生活》第8卷(1940年)第9期。
    ① 据直一院保育生刘若铎回忆,在刘家大院时,陶行知先生曾到院访问,给孩子们演讲,深入浅出,孩了们都能听懂。
    ② 《儿童保育问题》,《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页。
    ③ 《这样才是大时代的儿童》,《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① 《育才学校创办旨意——致宋美龄》,《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4-525页。
    ② 《致育才之友书》,《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 陈贻鑫:《我的音乐之路》,《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269页。
    ④ 关于陈贻鑫一开始没有被育才学校的老师考选上,后来是陶行知专门打听才最终将他接到育才学校这件事情,可以从陶行知1944年给魏璐诗的信中关于陈贻鑫自传的三点说明及陈贻鑫的回忆中证实。
    ⑤ 《为着你和音乐教育的前途——致陈贻鑫》,《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6页。
    ⑥ 《本校不在外招生——致熙南》,《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⑦ 《育才学校为难童教育机关——致何从则》,《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⑧ 《非难童寄学须征费用——致石凌鹤》,《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68页。
    ⑨ 《陶行知备忘》第33册,《陶行知全集》第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9页。
    ① 育才学校考选的学生年龄不能超过15岁。
    ② 吕长春:《“狗吃大炮”的故事——我被挑选到育才学校的考题》,《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267页。
    ③ 1939年7月陶行知与川一院院长曹孟君通信,告知川一院被选30名儿童到育才时间及状况,详见《三十名小朋友已安全到达——致曹孟君》,《陶行知全集》第8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7页。
    ④ 《在育才学校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89页。
    ⑤ 《陶行知备忘第三十册》,《陶行知全集》第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84页。
    ① 《爱惜衣服便是爱惜国力——致育才驻渝见习团》,《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② 《每人应有一套出客之衣——致马侣贤、方与严》,《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3页。
    ③ 《牺牲自己为大家——致吴树琴》,《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
    ④ 《布与棉花总算解决了——致吴树琴》,《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① 《同学的第三家庭》,《陶行知全集》第11卷(补遗一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9页。
    ② 可参见《介绍谢捷女士到保育院工作——致罗叔章》、《志在服务不计报酬——致罗叔章》,《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571页。
    ③ 《汪先生之住处及一切请多照料——致陈烟桥等》,《陶行知全集》第9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
    ④ 《陶行知备忘第三十册》,《陶行知全集》第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73页。
    ⑤ 《陶行知备忘第三十册》,《陶行知全集》第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74页。
    ⑥ 《陶行知备忘第三十册》,《陶行知全集》第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0页。
    ⑦ 《陶行知备忘第三十册》,《陶行知全集》第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95页。
    ⑧ 《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1页。
    ① 曹孟君:《战时儿童保育一周年》,《妇女生活》第7卷(1939年)第5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计划大纲》,《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会规整》,儿童保育会编印,1938年出版。
    ① 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① 《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11,案卷号556。
    ① 章恒:《航行着的船》,《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221页。
    ② 《保育会周年纪念会蒋夫人亲临致训:今后应多注意难童教育》,《新华日报》1939年3月11日第3版。
    ③ 沈兹九、罗叔章、季洪:《在抗日烽火中培育民族的后代》,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④ 符:《战时儿童保育会朱熊芷总干事告院长书后》,载《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0期。
    ① 《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第13页。
    ② 《儿童保育会儿童教育实施办法大纲草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3492。
    ③ 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④ 《战时儿童教育程度统计表》,黎明、何筹、朱岫玉、白桃合著:《战时儿童教育》,生活书店1938年8月发
    ① 刘尊一:《对于战时儿童保育的我见》,《妇女生活》第7卷(1939年)第7期。
    ② 《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一年》,《妇女新运》第4卷(1942年)第7期。
    ③ 超人:《关于保育会直属各院调整问题》,《妇女新运通讯》第3卷(1941年)第21-24合刊。
    ④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工作总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0页。
    ① 《第一保育院及疗养院心理卫生调查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51。
    ② 安娥:《进步着的孩子们——参观重庆临时保育院》,《妇女生活》第6卷(1939年)第11期。
    ③ 芮淑善:《两年的保育工作》,《妇女新运通讯》第3卷(1941年)第21-24期合刊。
    ④韩浩若:《关山千万重难忘党恩情》,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页。
    ① 戚铮音:《七个月来的保育工作——浙江第二保育院》,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66页。
    ② 戚铮音:《七个月来的保育工作——浙江第二保育院》,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③ 洪音:《教育工作在延安保育院》,《新华日报》1943年12月19日第4版。
    ① 赵晓梅:《我教孩子的一点经验——自治比赛》,《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4期。
    ② 戚铮音:《七个月来的保育工作——浙江第二保育院》,载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① 安娥:《歌乐山上的保育院》,《妇女生活》第6卷(1939年)第12期。
    ① 真如:《一个小小的尝试》,《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刊行。
    ② 海宇:《八年教育工作的检讨》,载《现代妇女》第7卷第1期,1946年1月。
    ③ 熊芷《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六年来工作总报告》,见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④ 《六年来本会工作总检讨》,《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刊行。
    ① 姚琪:《打骂制和今天的儿童教育》,《湖南妇女》第3卷(1940年)第3期。
    ② 李琨源:《再会了汉口临时保育院》,《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12月30日出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卷11,案卷号586。
    ③ 涂源和:《难忘姊妹情》,《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188-189页。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工作中的教与养》,《中央日报》1942年4月4日第2版。
    ② 徐篆:《我们的收获》,《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刊行。
    ③ 徐篆:《我们的收获》,《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94年刊行。
    ④ 周之廉:《如何教育顽劣儿童》,《现代妇女》第3卷(1944年)第4期。
    ① 羌绍桢:《对于保育院儿童训导上的管见》,《难童教养》创刊号,1939年12月25日出版。
    ② 钱用和:《难童教养和抗战建国》,《难童教养》1939年创刊号。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一年来的工作》,《妇女新运》第6卷(1944年)第6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会直一院的工读教育》,《妇女新运》第6卷(1944年)第5期。
    ① 《战时儿童保育工作》,《中央日报》1939年10月18日第2版。
    ② 崐源:《祝院长会议》,《中央日报》1939年10月16日第4版。
    ③ 季思:《卖儿女》,《浙江妇女》第3卷(1940年)第2期。
    ① 陈立夫:《战时儿童救济的意义》,《难民儿童的救济与教养》,(重庆)独立出版社1938年10月印行,第18页。
    ② 杨婉莹:《战时难童教养问题》,《妇女月刊》1941年创刊号。
    ③ 熊芷:《新时代家庭的意义》,《妇女新运》第5卷(1943年)第10期。
    ④ 费孝通著:《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9页。
    ① 赵君陶:《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工作资料》,《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② 刘若铎:《海隅忆往》,《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166页。
    ③ 赵学英:《在苦难中成长》,《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259贝。
    ④ 罗福安:《一个难童的经历》,《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第287页。
    全宗号11案卷号528儿童保育会及所属各院修建工程
    案卷号529战时儿童保育会及所属各院生志愿参军
    案卷号532战时儿童保育会为向各机关商借拨用院址及用器
    案卷号535 战时儿童保育会为介绍工作
    案卷号540战时儿童保育会为保育生结婚专卷
    案卷号544战时儿童保育会为所属各院归并迁移事项
    案卷号546战时儿童保育会人员聘用动态
    案卷号547战时儿童保育会人员任免卷
    案卷号550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生会籍
    案卷号551战时儿童保育会为儿童心理测验
    案卷号555战时儿童保育会国内外各界捐赠案
    案卷号556战时儿童保育会各区视察报告
    案卷号559战时儿童保育会统计资料及报表
    案卷号561战时儿童保育会及所属工作计划
    案卷号562战时儿童保育会送儿童升学习艺及受训
    案卷号563战时儿童保育会为收容儿童及报告近况
    案卷号586战时儿童保育会纪念特刊庆祝并请题签
    案卷号588战时儿童保育会与教育当局筹设学校事
    案卷号590战时儿童保育会各院呈报儿童成绩及志愿
    案卷号594战时儿童保育会及所属各院运送儿童还乡卷
    案卷号597战时儿童保育会为关于复员计划注意事项
    案卷号602战时儿童保育会会议记录
    案卷号604战时儿童保育会组织规程
    案卷号636战时儿童保育会黔分会呈报复院合并迁移事
    案卷号638战时儿童保育会黔分会呈送工作报告
    案卷号650战时儿童保育会陕分会工作报告
    案卷号666战时儿童保育会粤分会呈报并院接收情形
    案卷号3492儿童保育会儿童教育实施办法大纲草案
    全宗号1 案卷号171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简章
    案卷号4253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经济委员会组织及办事简则
    全宗号5 案卷号171贵州省资送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省分会保育院毕业生升学办法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简章
    案卷号394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保育工作计划
    全宗号8 案卷号3200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
    案卷号6908定番县战时儿童保育机关调查表榕江县战时儿童保育机关调查表
    全宗号LS23,目录号3,案卷号351战时儿童保育会保管委员会函送民国三十三、三十四年征信录
    全宗号LS10,目录号4,案卷号1373战时儿童保育会所履保育院员生复员优先就学、就业
    全宗号186 案卷号1756各县呈报儿童保育事业情
    案卷号2098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四川分会简章、委员名册等
    案卷号3069 各县呈农会、教育、妇女、慈善等团体组织改选报告表等
    案卷号3070 各县呈儿童保育事业调查等调查手册
    全宗号080 案卷号11035妇女新运第三期
    全宗卷29 目录号2案卷号371浙江省第一二保育院
    案卷号374 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
    案卷号379 第二保育院
    案卷号380 战时儿童保育救济款捐募
    案卷号381 难童教养经费卷
    案卷号382 难童教养卷
    全宗号0053 目录号0001 案卷号 00026 关于改调朱熊芷为战时儿童保育会总干事并报送其到职日期致重庆市政府函
    目录号0002 案卷号 0056 关于请派员指导成立周年纪念会上重庆市政府的呈
    目录号0002 案卷号 01153 关于检送战时儿童保育会保管委员会征信录及捐款人士名册的函
    目录号0011 案卷号 00040 关于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八保育院成立周 年纪念请市长撰文的函
    目录号0013案卷号00180关于战时儿童保育院收容费明湖子女的函
    目录号0021案卷号00018关于派张远清领取梅焕候捐赠国币致重庆市政府的函
    目录号0026案卷号00006关于申请发给优先乘车证的往来函
    目录号0026案卷号00055关于核发展示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乘车优先登记购票介绍证的公函
    目录号0030案卷号00266关于统计各校现有人数以便核发书籍零用等费致江苏省立旅川临时中学的函
    目录号0010案卷号00016关于英大使卡尔夫人为我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举行电影募捐的公函
    全宗号0285 目录号001案卷号553中中交农四银行联合办事处关于机关企业公司借款
    全宗号0135 目录号1案卷号2 民国三十四年战时儿童保育会财务问题的指令、思克农校关于总务、财务的报告
    1.独立出版社编辑:《战时综合丛书第二辑:难民儿童的救济与教养》,独立出版社1938年出版。
    2.妇女谈话会编:《妇女谈话会工作报告》,1938年7月印行。
    3.战时儿童保育会编印:《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规程》,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印行。
    4.战时儿童保育会编:《战时儿童保育—宣传小册》,1938年印行。
    5.黎明、何筹、朱岫玉、白桃著:《战时儿童教育》,生活书店1938年版。
    6.浙江省抗日自卫委员会战时教育文化事业委员会编印:《战时儿童保育》,1938年印行。
    7.顾岳中编著:《中国战时教育》,中正书局1940年版。
    8.汪树棠等编:《战时儿童保育会四J11分会第二保育院四周年纪念》,1943年印行。
    9.《战时儿童保育会六周年纪念刊》,1944年印行。
    10.《儿童保育》,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印行。
    11.程今吾著:《延安一学校》,山东新华书店1949年印行。
    12.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战时教育方针》,(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6年版。
    13.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14.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版。
    15.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
    16.曹克勋、陆志轩:《烽火中的摇篮——战时“儿童保育会”》,《纵横》第8期,1985年。
    17.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88年版。
    19.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上、中、下),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1985年版、1986年版。
    20.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编:《邓颖超与天津早期妇女运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
    2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2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23.《慈母般的爱——赵君陶同志和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24.《陶行知全集》(1~10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5.《陶行知全集》(11~1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6.蒋致远主编:《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二次第一册),(台北)宗青图书公司1991年版。
    27.全国妇联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2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9.《罗叔章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颖超文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1.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编:《晋察冀日报社论选(1937~1948)》,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2.陈鹏仁主编:《蒋夫人宋美龄女士言论选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33.方骏、麦肖玲、熊贤君编:《香港早期报纸教育资料选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周天度、孙彩霞编:《救国会史料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5.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社会保障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6.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7.《安娥文集》(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38.程海主编:《程今吾与<延安一学校>》,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39.萧代梁:《由儿童节想到战时儿童保育问题》,《西南周刊》第1卷(1938年)第3期。
    40.富伯宁:《培植儿童保育事业》,《更生评论》第3卷(1938年)第6期。
    41.柳泽民:《义童教养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研究》第1卷(1939年)第5期。
    42.张晓梅:《陕甘宁的儿童保育工作》,《上海妇女》第4卷(1939年)第1期。
    43.丹仑:《战时儿童保育工作》,《上海妇女》第3卷(1939年)第9期。
    44.程凤鸣:《战时难童教育的设施》,《浙江教育》第3卷(1941年)第8期。
    45.李宁选辑:《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八年工作总报告》,《民国档案》2007年第1期。
    46.杨文亚:《抗日时期的战时儿童保育院》,政协贵州省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83年9月。
    47.陶学诗:《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自贡市儿童保育院》,政协四川省自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3年3月。
    48.王振华:《自贡市儿童保育院始末》,政协四川省自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自贡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1983年3月。
    49.王振华:《自贡市儿童保育院简介》,政协四川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2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50.戚铮音:《贯彻民主统一战线,坚持抗日的妇女阵地—一回忆战时儿童保育会浙江分会》、《难忘的师生甘苦与共的岁月——回忆浙江第二保育院》,浙江妇女联合会编:《抗日烽火中的浙江妇女》(妇运史资料专辑),1985年9月印行。1
    51.张希文:《战时儿童教养院和儿童保育院及其他》,政协湖北省宜昌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宜昌市文史资料》第4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专辑),1985年5月。
    52.钱凤绾:《国立女中桐梓分校简介》,政协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3.金西鉴:《保育院迁来桐梓及其演变情况》,政协贵州省桐梓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桐梓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5月印行。
    54.金西鉴:《第十保育院在桐梓的情况》,政协贵州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院校),贵州省文史书店1988年4月版。
    55.江仲华:《“均县战时儿童保育院”工作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丹江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丹江口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4月。
    56.李华瑛:《我和儿童剧团——回忆抗日战争初期的草店》,政协湖北省丹江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丹江口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4月。
    57.王慧之、李振凡:《抗日战争时期在老白公路工程上一段生活回忆》,政协湖北省丹江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丹江口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4月。
    58.《江西第二保育院在赣州的回顾》,政协江西省赣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赣州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8年12月。
    59.《从延安中央第二保育院到北京六一幼儿院》,政协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2辑),1988年6月版。
    60.李惠民:《国民党战时第一保育院与王陆一、王秀清兄妹》,政协陕西省西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安文史资料》第14辑。1988年12月。
    61.舒苏:《感念战时儿童保育院—纪念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五十周年》,政协枝江县委员会文 史资料委员会编:《枝江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9月。
    62.王长富:《难童保育院生活回忆》,政协河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南文史资料》(第29辑),1989年2月版。
    63.徐剑魂:《重庆儿童保育院鄂籍学生从军抗日事迹》,政协湖北省武穴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武穴文史资料》第1辑,1989年。
    64.《中国妇女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在新津的经过》,政协四川省新津县委员会编:《新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89年12月。
    65.何声一:《战时儿童保育院总会直属第五保育院在大路的前前后后》,政协四川省璧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璧山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90年2月。
    66.黄潭影:《抗日战争时期的陕西儿童保育院》,政协西安市莲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莲湖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12月。
    67.明皋:《无限沧桑怀当年——战时儿童保育院纪事》,中共高淳县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高淳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政协高淳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高淳文史资料》第9辑,1990年6月版。
    68.伍攀桂:《回忆我在儿童夏令营》,政协赣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赣州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12月。
    69.杨海峰:《忆抗日时期的战时儿童保育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赣州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1990年12月。
    70.艾道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设在旧江北县境的保育院》、《赵君陶妈妈在江北》,政协江北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江北县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11月。
    71.《抗日时期团溪保育院的文化工作》,遵义县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办公室编辑:《遵义县革命文化史料选·壮歌行》,1992年12月版。
    72.李兴玉:《记战时儿童保育会新津保育院》,政协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西南的教育事业》,贵州文史书店1994年版。
    73.文履平:《陶行知与重庆育才学校》,政协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西南的教育事业》,贵州文史书店1994年12月发行。
    74.潜江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潜江保育生联谊会编:《潜江文史资料·烽火奇葩》(第7辑),1995年12月版。
    75.《儿童救济会成立》,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1998年第3期。
    76.郭秀仪《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忆旧》,《前进论坛》1998年第1期。
    77.《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1998年第3期。
    78.郑龙昌、刘思华:《抗战期间宜昌救助难民难童记》,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 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2000年第8期。
    79.赵铁玫:《记战时儿童保育会》,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80.张苏:《战时儿童保育院生活回忆》,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抗日战争(下)》,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81.周天胜、陈应智、肖光荣:《抗日战争中的战时儿童保育工作》,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阳文史杂志编辑部编:《贵阳文史》2002年第1期。
    82.郭秀仪:《抗战中的宋美龄——缅怀宋美龄女士对抗战的贡献》,《前进论坛》2003年第11期。
    83.姜醒国:《在中国战时儿童保育院里成长》,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阳文史杂志编辑部编:《贵阳文史》2003年第4期。
    84.赵越:《汉口临时保育院生活片段》,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2004年第2期。
    85.刘炳星:《我在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文史月刊》2005年第2期。
    86.刘清扬:《回忆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组》,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编辑部编:《《武汉文史资料》2005年第8期。
    87.古为明整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11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院史编写小组:《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北京市教育局幼儿教育研究室1981年印行。
    89.任真主编:《我们在抗日烽火中成长——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战时儿童保育会北京会友联谊会1988年印行。
    90.陆志轩编辑:《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历史资料选编》,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云南省会友联谊会、重庆会友联谊会筹备组1989年印行。
    91.川二院纪念册编辑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二保育院(1938.7—-1944.7)》,1991年印行。
    92.贵州省政协、贵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抗战时期西南的教育事业》,贵州省文史书店1994年发行。
    93.《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七保育院史料选集(1939.71946.6)》,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七保育院院史编委会1994年印行。
    94.邓继春编著:《烽火摇篮解答》,1995年7月内部刊行。
    95.直一院纪念册编委会编:《烽火摇篮——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一保育院纪念册》,1998年印行。
    96.保育生著编:《摇篮颂·中国共产党与保育战时难童》,2002年9月印行。
    97.保育生著编:《摇篮颂·摇篮记(纪)实》(《摇篮颂》丛书第1集),2008年3月印行。
    98.保育生著编:《摇篮颂·妈妈简志》(《摇篮颂》丛书第2集),2008年3月印行。
    99.保育生著编:《摇篮颂·校友简介》(《摇篮颂》丛书第3集),2008年3月印行。
    100.四川省战时儿童保育历史研究会、新津县档案馆编:《蓉四院资料集》,2006年9月印行。
    101.京豫联刊《保育生通讯》编辑部编:《难童》,2010年10月印行。
    1.《大公报》 (上海版、汉口版)1938年3月。
    2.《申报》 (香港、武汉、上海)1937年8月-1941年7月。
    3.《新华日报》 1938年1月~1946年6月。
    4.《星岛日报》 1938年8月~1940年5月。
    5.《中央日报》 1937年9月~1946年5月。
    6.《难童教养》 创刊号(1939年)~第2卷(1942年)
    7.《东方杂志》 第35卷(1938年)~第36卷(1939年)。
    8.《妇女共鸣》 第7卷(1938年)~第13卷(1944年)。
    9.《妇女生活》 第3卷(1937年)~第8卷(1940年)。
    10.《妇女文化》 第2卷第3期1947年5月、第1卷(1946年)~第3卷(1948年)。
    11.《妇女新运》 第1卷(1938年)~第7卷(1945年)。
    12.《妇女新运通讯》 第2卷(1940年)~第3卷(1941年)。
    13.《妇女月刊》 第1卷(1941年)~第5卷(1946年)。
    14.《湖南妇女》 第2卷(1940年)~第5卷(1942年)。
    15.《现代妇女》 第1卷(1943年)-第10卷(1947年)。
    16.《战时妇女》 第1卷(1939年)~第2卷(1944年)。
    17.《浙江妇女》 第1卷(1939年)~第6卷(1942年)。
    18.《中国妇女》 第1卷(1939年)~第2卷(1940年)。
    19.《中国女青年》第1卷(1940年)-第4卷(1944年)。
    20.《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专刊》,1943年8月1日印行。
    21.《教育通讯》 第1卷(1938年)~第7卷(1944年)、复刊第1卷(1946年)~第7卷(1949年)。
    22.《教育杂志》第27卷(1937年)~第30卷(1941年)。
    23.《新教育旬刊》第1卷第4期(1938年12月)、第1卷第14期(1939年4月)。
    24.《中华教育界》复刊第1卷(1947年)。
    25.《良友》第136期(1938年4月号)-第144期(1939年7月号)。
    26.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浙江妇女》,线装书局2006年版。
    27.《重庆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第28期(1994年)~第46期(1997年)。
    28.四川省战时儿童保育历史研究会主办:《摇篮》1990年第2期;第1期(1991年)-56期(2012年)。
    29.《粤联通讯》1999年第1期、2000年第1期、2003年第1-2合刊。
    30.战时儿童保育会北京师生联谊会编:《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第1期(1993年)-第2期(1994年)。
    31.战时儿童保育会北京、河南、(武汉)联谊会联办编:《保育生通讯》(内部刊物)第1期(1994年)-第48期(2010年)
    32.(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妇女研究编辑委员会编:《近代中国妇女研究》(第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
    1.陈立夫著:《战时教育行政回忆》,(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2.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司琦著:《中国国民教育发展史》,(台北)国立教育资料馆1981年版。
    4.《纪念与回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5.《史良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6.任桐君著:《一个女教师的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7.胡愈之著:《我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公安部档案馆编注:《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9.全国妇联编:《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10.周秋光著:《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丹琳著:《春风化雨》,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12.《康克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13.陈立夫著:《成败之鉴——陈立夫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94年版。
    14.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时期的难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颖超文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胡兰畦著:《胡兰畦回忆录(1901-1994)》,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姚淑平:《马背摇篮——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
    18.周献明:《母亲行动——战时难童联合大抢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9.李定开著:《抗战时期重庆的教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20.熊明安著:《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21.《文选》编辑组编:《历史的足迹:季洪妇女工作文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年版。
    22.石之瑜著:《宋美龄与中国》,(台北)智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23.关志钢著:《新生活运动研究》,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24.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25.吴修平主编:《李文宜纪念文集》,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
    26.丹琳著:《烽火慈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舒衡哲著、(美)李绍明译:《张申府访谈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28.余子侠著:《民族危机下的教育应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玉法著:《中华民国史稿》(修订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30.楼永祥编:《烽火摇篮——抗日时期浙江第二儿童保育院回忆文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版。
    31.青稞著:《流亡童年——战时儿童保育院纪实》,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
    32.朱峰著:《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女子高等教育——金陵女大与华南女大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3.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滕久明主编:《赵君陶教育思想论文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35.《民族之魂》编委会编著:《民族之魂: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抗日战争三万难童纪实》,珠海出版社2004年版。
    36.李浈著:《花开梦怀》,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蔡勤禹著:《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8.李贞德、粱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39.乔素玲著:《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0.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谷忠玉著:《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2.欧阳代娜、翟明战主编《人民教育家吴燕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版。
    43.熊贤君著:《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张素玲:《文化、性别与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国女大学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史秋琴主编:《儿童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47.王凡、东平著:《红都童话——我的少年延安往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8.熊秉真著:《童年忆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课题组著:《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0.余子侠、冉春:《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重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1.《烽火儿童》编委会编印:《烽火儿童——浙江战时第一儿童保育院纪念文集》,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52.李浈编著:《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黎维新、刘建本、陈漱霜主编:《烽火岁月的童年——抗日战争时期湖南战时儿童保育院回忆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54.《宋美龄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55.钱用和著:《钱用和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56. Stephen R. MacKinnon, Wuhan,1938:war, refuge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57.郭青:《延安保育小学——革命回忆录》,1982年印行。
    58.鲍侃:《人生一侃——鲍侃自传》,1990年印行。
    59.江西第一保育院《回忆录》编辑组编:《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江西第一保育院回忆录》(1938.5-1946.12),1993年印行。
    60.魏福茂著:《风雨故人情》,1993年印行。
    61.袁庆著:《我的父亲和母亲》,2003年印行。
    1.孙艳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2.冯敏《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
    3.苏华《抗战时期难童的异常心理问题》,《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
    4.林庭芳:《中共南方局妇委与战时儿保、儿教工作》,《西南师大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5.余子侠:《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6.周秋光:《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求索》1999年第5期。
    7.曹蓉:《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鲜为人知的统一战线实体》,《文史杂志》1996年第4期。
    8.孙艳魁《战时儿童保育会与难童救济》,《民国春秋》1996年第2期。
    9.孙艳魁《抗战时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
    10.孙艳魁《战时儿童保育会的难童救济工作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第5期。
    11.李学通:《邓颖超与战时儿童保育会》,《百年潮》2000年第6期。
    12.李学通:《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历史和功用》,中国科学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段晓微:《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一朵奇葩——试论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成立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编:《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4.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
    15.滕兰花:《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难童救济工作》,《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16.田景正、张建国:《略述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团体的贡献及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17.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2期。
    18.江沛、张丹:《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1期。
    19.夏蓉:《宋美龄与抗战初期庐山妇女谈话会》,《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20.董根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述评》,《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21.范蕾蕾:《浅谈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的儿童保育工作》,《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2.古为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4期。
    23.谷秀青、彭雷霆:《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难民研究的综述》,《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林佳桦:《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建立与组织运作》,《史汇》第10期。
    25.胡春惠、唐启华主编:《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选集》(2006),香港珠海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7年版。
    26.苏新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童救济述论——以赈济委员会儿童教养院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7.曾桂林:《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
    28.王艺儒:《抗日战争时期难童救济工作》,《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9.肖如平:《宋美龄与战时儿童保育会》,《晋阳学刊》2009年第5期。
    30.夏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主导委员会》,《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8期。
    31.夏蓉:《妇女指导委员会与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4期。
    32.闫磊:《论战时香港儿童保育院》,《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3.夏蓉:《抗战时期妇女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与认识探析》,《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
    34.向春:《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事业的理论贡献》,《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35.丁戎:《国内抗战时期的难童救助研究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期。
    36.曾桂林:《民国时期慈善法制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7.许雪莲:《全面抗战时期国统区难童救济教养工作述评》,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8.林佳桦:《“战时儿童保育会”之研究(1938-1946))》,(台北)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9.范蕾蕾:《抗战时期的儿童保育研究—以四川和重庆为中心的考察》,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0.黄莉莉:《中华慈幼协会研究(1928-1938)》,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1.李再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难童教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2.张丽萍:铲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保育事业研究——以川渝为重点考察》,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3.吉田咲纪:《战时儿童保育会与中国女性(1938—1946))》,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朱文华、徐学儒夫妇:2010年8月22日面谈,南京。
    2.何力行:2010年8月23日面谈,南京。
    3.陆慧英:2010年8月23日面谈,南京;2010年10月23日、2011年2月21日、2011年2月28日电话访谈。
    4.裴金全:2010年8月28日面谈,重庆。
    5.陈家济、黄子明:2010年9月17日面谈,桂林。
    6.李红:2010年9月17日面谈,桂林。
    7.李锦帛、范澜:2010年9月17日面谈,桂林。
    8.秦风:2010年9月17日面谈,桂林。
    9.王顺贤:2010年9月18日面谈,桂林。
    10.张赣书:2010年9月18日面谈,桂林;2011年6月18日面谈,青岛。
    11.秦玉声:2010年9月18日面谈,桂林。
    12.王笑利:2010年10月13日面谈,深圳;2010年11月19日面谈,北京。
    13.韩元:2011年1月22日,电话访谈。
    1.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网:http://www.zgzsetbyh.com/
    2.郑龙昌:《抗战救亡的丰碑——宜昌救助难童纪事》,来自政协宜昌市委员会官网:http://www.ycszx.gov.cn/news.asp?id=225
    3.郭建:《不该被历史遗忘的往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人物:邓颖超纪念馆网站: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6369/86373/5958356.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