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育优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们正处在一个权利平等的社会,公平的诉求在社会的每一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之下,权利的平等性就成为判断一种具体制度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教育优惠作为一种倾斜式的权利保护方式,它给予部分主体享有更多教育资源的权利,这是与以往绝对平均主义的资源分配方式相矛盾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差别式的待遇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为什么要实行教育优惠?教育优惠的合理性何在?教育优惠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教育优惠对人的发展具有何种意义?谁能够享有教育优惠?教育优惠应当持有哪些价值?怎样才能保证教育优惠的合理性?本论文是在对以上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展开的。
     因为教育优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本文运用教育学、法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优惠展开论述。首先通过历史文献法,对教育优惠的起源及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出教育优惠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当前教育优惠的内容进行了归纳,利用教育建模的方法将教育优惠归纳为四种主要的模式。其次,通过多学科的视角,从权利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补偿正义、多元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教育优惠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以期了解教育优惠的运行机制和社会意义,并提出教育优惠应当坚持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教育平等以及全体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起以必要原则、适应原则、比例原则为内容的比例待遇理论体系,从而为教育优惠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的模板和框架。再次,本文以制度分析方法为主,结合政策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各种模式教育优惠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把握当前教育优惠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制度构建上的得失。最后,在经过对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文章提出了完善我国教育优惠制度的具体对策,从立法框架、立法原则及立法内容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文认为,教育优惠是建立在人的差别性基础之上的,对所有的人都提供同样的教育反而有违教育平等的理念,教育的平等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平等的状态,还要创造一个更加趋近于实质平等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发展路径,以期达到每一个人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这就需要教育优惠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整体需求来提供这种差别式的待遇。所以,教育优惠的存在并不是对教育平等的破坏,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机会,这正是对教育平等的维护。但因为教育优惠是一种倾斜式的差别待遇,一旦在目的、方式、幅度等方面运用不当,则会对受益人以外其他受教育者的利益构成损害,甚至形成“逆向歧视”。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具体的教育优惠制度应当从必要原则、适应原则、比例原则三个维度分析它的合理性,以保证其能发挥正确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促进人的发展。在立法实践当中,目前教育优惠并不具备独立立法的条件,所以应当在具体的教育立法当中设置专门的条款对教育优惠问题加以规制。
     本文尝试理清教育优惠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框架,梳理教育优惠的发展脉络,寻找我国现行教育优惠制度的问题,明确教育优惠改革的基本方向,并希望通过这些初步的研究为我国教育优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本的思路。因为论文特点、研究条件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文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育优惠问题进行分析,一些具体的教育优惠制度设计问题,尚需今后进一步完善。
The society we are living now is purchasing the value of justice and rights equality in all fields. Since the value has become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equality of rights is the basic standard to judge whether the institution is reasonable. As a rights protective mode that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certain people or groups, educational preference surely is contradicted with the equalitarian of resources distribution. That is why we have to review it in all direction: what is the reason for preference? Is it reasonable in modern society?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preference? Will it advance the human development? Who have the right to be preference? How to bind the preference with rationality?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examine those questions.
     For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problem,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study the educational preference with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uch as the knowledge from education, jurisprudence, sociology, philosophy, ethnics and anthropology. Firstly, this article outlined historically educational preference and introduced the three stages of its advancement. The educational preference was mainly divided into four modes by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Secondl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mechanism and insist the two basic value orientations,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ll people, the article fully analyzed educational prefere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rights equality, Social Stratification, social mobility, compensation justice and multi-culture. This article also is going to establish a theory of proportion of treatment with principle of necessity, adaption and proportion, and is going to provide a theory framework for its discussing and research. Thirdly, the analysis of this article is mainly based on institutional analysi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olicy analysis and cases analysi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rationality of educational preference from macro and micro dimension, and wishes to master the significanc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educational preference institutions in China. Fourthly, this article provided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legislation framework, legislation principle and legislation content.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base of educational preference is the disparate significance of human. Offering the same education for all people is basically contrary to the idea of educational equality. The educational equality could not be achieved by it surface form, but by the circumstance creation of substantive equality. In the circumstance, everyone could gets its suitable education and reach its self-realization of maxim degree. So the education preference has to provide separat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eople and the wholly social demand. The preference is actually a form to maintain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provide chances for everyone to self-realize. Since educational preference emphasized particularly on certain people or groups, the inadequacy of its exercise will easily do harm to its benefiters and others benefits, and sometimes will cause "reverse discrimination". So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educational preference should be exam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necessity, adaption and proporti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its right function and to realize educational equali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Right now, educational preference does not have independent legislation condition in the legislation system. So it is urgent to regulate educational preference in educational laws and set up certain articles in those law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lear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ory framework of educational preference, introduce its development vein, seek to deal with problems of preference institution and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of its reform. This article is also hope to provide basic idea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preference institutions. For the limits of research conditions and research ability,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from macro dimension, and some concrete design for educational preference institution do need further research.
引文
1 深圳规定金融界高层子女参加中考可加10分[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8-04-19/033815386408.shtml
    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2.1158.
    1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2 敖俊梅.个体平等,抑或群体平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3 高丽,程宝良.我国特殊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1 陈有春,奉艳云.新中国高校学生自主制度的历史嬗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冯涛.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重构[J].教育评论,2007(4).
    4 胡艳.关于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5 万传华,陈何.中国高考加分规定的法律问题研究[J].社会与法制,2005(7).
    6 向莉娟,孟立军.教育公平视阈下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7 何银辉.高考加分制度的宪法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 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87.
    2 王俊.美国高等教育政策中的积极行动[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五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2(5)
    4(美)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与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964.
    5(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585.
    6(美)桑德尔著,万俊人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281.
    7(美)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德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66.
    8(美)德沃金著,刘丽君译.自由的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96.
    9(美)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0(美)庞德著,陈林林译.法律与道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98.
    11(美)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
    12 廖维达.美国种族优惠性差别待遇——兼论我国原住民升学优惠制度[D].台北:国立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1 张诗亚.活的教育与教育学的活[M].西南教育论丛,2005(4).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和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63.
    2(法)卢梭著,高煜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0.
    3 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3.
    1 《法学词典》编委会.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774-775.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
    3 李守庸,彭敦文.特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4 李守庸,彭敦文.特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9.
    5 李丹阳.封建官当制度和官僚特权政治[J].学术研究,2000(10).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9.
    2(英)奥尔德里奇著,李洪绪,尹斌茴译.简明英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6.
    1 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4.
    2 严复.原强[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8.
    3 康有为.公车上书[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98.
    4 康有为.请开学校折[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00.
    1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62.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60.
    3 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10.
    4 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68.
    1 163 U.S.537(1896)
    2 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74.
    3 374 U.S.483(1954)
    4 宋恩荣,章咸主.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转引自丰向日.教育平等观念在中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80.
    5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029.
    1 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2.
    2 成有信.九年普及义务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98.
    3 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2.
    4 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204.
    1 朴永馨.特殊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96.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范文曜,谢维和等译.教育政策分析200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1-62.
    2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33.
    1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22.
    2 汉语大词典(四)[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208.
    3(美)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1.
    4(美)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69.
    5(日)药师泰藏,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77-78.
    1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6-107.
    2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76.
    3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4.
    4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
    1 贠杰.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318.
    2 娄成武,魏淑艳.公共政策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28.
    3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23.
    4 余少祥.弱者的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1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2.
    2 Rothman.Practice with Vulnerable Clients:Cas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Based Service[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3-4.
    3 余少祥.弱者的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1 郑杭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
    2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3 刘浩林.论弱势群体权益受损问题的解决维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4 唐钧.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J].科学中国人,2003(24).
    5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9.
    6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160.
    1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2 胡劲松.从教育公平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N].中国教育报,2001-7-21.
    1 洪朝辉.论社会权利的贫困[J].当代中国研究,2000(4).
    2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00.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01.
    2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102.
    3 芦杨.浅议中国的基尼系数与贫富差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
    4 张时飞,唐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新进展[J].红旗文稿,2008(3).
    5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8.
    6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J].希望月刊,1998(增刊).3.
    1 赵小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2 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6(9).
    1 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54-55.
    2 河清.笔墨未必随时代[J].读书,2002(12).
    3 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3.
    1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8.
    2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0.
    1 高家伟.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7.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868.
    1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3308.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
    1 敖俊梅.个体平等,抑或群体平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1 禹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语文,1989(2)
    2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实施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J].中国民族,2001(2).
    3 郑新蓉,卓挺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 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3):24-28.
    1 许崇德.宪法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124.
    2 438 U.S.265(1978).
    3 539 U.S.306(2003).
    4 539 U.S.244(2003).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72.
    2 孟子.腾文公.
    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1.
    4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在招聘启示中规定:“男性身高1.68米,女性身高1.55米以上”,四川大学法学院学生蒋韬身高只有1.65米,被排除在报名对象之外。蒋韬认为,银行在招考国家公务员这一具体行政行为含有“身高歧视”,侵犯了他享有的依法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平等权利与政治权利。于2001年1月7日,一纸诉状,将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告上了法庭。
    1(苏)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1 邹文开,张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88.
    1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2 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6.
    3 赵连文,张玉玲.社会学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95.
    1 R.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222.
    1 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02.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3.
    3(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3.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3.
    3(英)C·W·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1 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7.
    2 Grant & Ladson-Billing.Dictionary of Multicultural Eduction[M].1997.转引自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7.
    1 王晓迪.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权利理论评析[D].新疆大学,2008.45.
    2 王晓迪.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权利理论评析[D].新疆大学,2008.46.
    3 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5.
    4 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5.
    1 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0(2):52-56.
    2 593 U.S.306(2003)
    1 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3.
    2(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0.
    3(美)艾德勒著,郗庆华译.六大观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88.
    4(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48.
    5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4.
    6 俞荣根.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3.
    7 黄蓓,唐勇.平等原则的法理学考量[J].法制与社会,2007(4).
    1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9.
    2 张舜徽.仞庵学术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587.
    3(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53.
    1 莫江平.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误区[J].广西社会科学,2002(3).
    2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3.
    3 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9.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5(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等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01.
    7(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17.
    8(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01.
    1(英)洛克著,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4.
    2(英)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60.
    3(苏联)涅尔谢相茨著,蔡拓译.古希腊政治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0.
    4(英)休谟著,关文运等译.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23.
    5(英)休谟著,关文运等译.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34.
    6(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
    7(美)罗斯科·庞德著,沈宗灵等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法)法拉格著,王子野译.思想起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96.
    2(德)考夫曼著,刘幸义等译.法律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29.
    3(德)G·拉德布鲁赫著,王朴译.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32-133.
    4 王蕾.宪法平等规范的诠释观:理念、规范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9.
    1 杨仁聪.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之辨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00.
    3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
    4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5.
    5 James S.Coleman,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8,Vol.38,No.1,pp.7-22.转引自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4.
    1(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6.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2.
    3 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4(7).
    1 卢洁莹.哲学视野下“教育机会均等”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2(瑞典)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7.
    1 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7.
    2(美)艾德勒著,郗庆华译.六大观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00.
    3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4(法)卢梭著,高煜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70.
    5(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8.
    1(英)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48.
    2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3 Douglas W.Equalitie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65-66.转引自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4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5(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86.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8.
    2 莫江平.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误区[J].广西社会科学,2002(3).
    3(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
    4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5(荷)格老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
    1 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
    2(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
    3(英)洛克著,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M].1964.6.
    4(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8.
    5 余雅风.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 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3.
    2(美)艾德勒著,郗庆华译.六大观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1.
    3(美)艾德勒著,郗庆华译.六大观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3.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8.
    2 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4.
    3(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75.
    4(美)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137.
    1 李江源,王蜜.论教育机会平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3 李江源,杜长忠.论社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平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1 劳凯声.教育法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92.
    2 马骥雄.外国教育管理史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34.
    3 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542.
    1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
    2 163 U.S.537(1896).
    3 黑人小女孩布朗被白人学校拒绝入学,其父母为此告上法庭。
    4 347U.S.483(1954).
    1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9.
    1 梁启超.学校余论.
    2 杨成铭.受教育权的保护和促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
    1 王晓辉.法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2 翟俊卿.英国《为了全体学生: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白皮书评述[J].外国教育信息,2006(3).
    3 曹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之回顾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
    1 吴汝康.人类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16.
    2(英)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6.
    1(英)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6.
    2(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4.
    3(德)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6.
    1 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24-25.
    2 梁启超.我对于女子高等教育希望特别注重的几种学科.转引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78.
    3 转引自郭晓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2).
    1(法)圣西门著,董果良等译.圣西门选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50.
    2 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43.
    3 张步仁.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1 庄哲维.相当性原则在宪法解释上之运用——法学方法论观点考察[D].国立台北大学法学系,2004.6.
    2 姜昕.公法上比例原则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5.6.
    [1]钱中文.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1-42.
    1(美)阿尔温·托夫勒著,孟广均等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239.
    2 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67-268.
    3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93-94.
    4 孙霄兵.教育优先的法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5.
    1 秦惠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6.
    2 廖维达.美国种族优惠性差别待遇——兼论我国原住民升学优惠制度[D].台北:台北国立大学,2005.80.
    [1]秦惠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A].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7.
    [1]李惠宗.教育行政法[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77.
    1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
    2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
    3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7.108.
    1 董建新.新制度经济学讲义.http://www.beiwang.com/a/Article.asp?ArtID=230.
    2 董建新.新制度经济学讲义.http://www.beiwang.com/a/Article.asp?ArtlD=230.
    3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
    4(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
    5(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5.
    1(德)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4.
    2 董建新.新制度经济学讲义.http://www.beiwang.com/a/Article.asp?ArtID=230.
    3 龙冠海.社会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5.162.
    4 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7).
    5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90.
    6 转引自黄艳芳.远程教育:制度与质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16.
    7 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J].二十一世纪,1994(6).
    8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J].改革,1994(2).
    9(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2.
    10 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J].社会科学研究,1988(3).
    1(日)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8.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53.
    3 袁亚愚,詹一之.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87.
    4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5.
    5 李江源.教育制度:概念的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1 冯建军.教育公正——教育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86.
    2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87.
    3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113.
    1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10.
    2 江峰,张昕.奥斯特罗姆夫妇与当代制度分析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1995(12).
    3 陈永忠.经济新学科大辞典[M].北京:三环出版社,1991.547.
    4 江峰,张昕.奥斯特罗姆夫妇与当代制度分析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1995(12).
    1 邹吉忠.论制度思维方式与制度分析方法[J].哲学动态,2003.(7).
    2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9-221.
    3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4 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4).
    5 汪丁丁.制度分析的特征及方法论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04,(6).
    6 刘国艳.制度分析视野中的学校变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3.
    7 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自然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8(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97.
    10(美)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53.
    1(美)劳丹著,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16.
    2 胡辉华.合理性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81.
    3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
    1 袁振国.更加注重教育公平[A].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2 Peter H.Sehuck.Affirmatave Ac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J].20 Yale Law and Policy Review,2002(1).
    3 李昌道.美国平权措施的宪法争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2).
    1 袁振国.更加注重教育公平[A].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2 杨建良.人的动力激励[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25.
    3 徐永森,戴尚理.激励原理与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1.
    4 曾凯.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5.
    5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12.
    1 http://news.163.com/41013/6/12JC7H800001122D.html.2009-2-20.
    2 http://sports.sohu.com/20041106/n222868989.shtml.2009-2-20.
    1 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1.
    1(英)米尔恩,A.J.M.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48.
    2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3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08.
    1 西部开发课题组.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5.
    1 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42.
    2 公丕祥.教育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
    3 杨颖秀.教育法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8.
    4 袁芳.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1.
    5 崔彩贤,杜德鱼,谷爱仙.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1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5.
    1 张维平.维护教育的公益性[J].求是,2005(14).
    1 原新利.平等原则的制度正义原理[M].法制与社会,2008(2).
    2 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11.
    3 姜昕.论比例原则的正当性基础[J].法学杂志,2008(4).
    1 姜昕.公法上比例原则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5.
    1 中国博士生待遇过低[ED/OL].http://news.sina.com.cn/c/edu/2007-11-15/155312909548s.shtml.
    1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7.
    2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86.
    3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制出版社,1999.418.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
    2 转引自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
    1(美)威廉·L·休厄德,孟晓等译.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48-49.
    阿尔温·托夫勒著,孟广均等译.未来的冲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艾德勒著,郗庆华译.六大观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敖俊梅.个体平等,抑或群体平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
    奥尔德里奇著,李洪绪,尹斌茴译.简明英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与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曹洪.“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之回顾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2).
    曾凯.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
    查有梁.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陈恩伦.教育法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陈颐.简论以制度为学科对象的社会学[J].社会科学研究,1988(3).
    陈永忠.经济新学科大辞典[M].北京:三环出版社,1991.
    陈有春,奉艳云.新中国高校学生自主制度的历史嬗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成有信.九年普及义务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崔彩贤,杜德鱼,谷爱仙.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戴剑波.权利正义论—基于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立场的权利制度正义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德沃金著,刘丽君译.自由的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法拉格著,王子野译.思想起源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法学词典编委会.法学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J].二十一世纪,1994(6).
    丰向日.教育平等观念在中国[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冯涛.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重构[J].教育评论,2007(4).
    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高家伟.教育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丽,程宝良.我国特殊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6).
    格老秀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公丕祥.教育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顾明远.中国教育大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教育(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郭彩琴.教育公平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郭道晖.法理学精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郭晓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探[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郝铁川.教育法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何勤华.西方法律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河清.笔墨未必随时代[J].读书,2002(12).
    何银辉.高考加分制度的宪法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何致瑜.国际教育政策发展发展报告2004[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洪朝辉.论社会权利的贫困[J].当代中国研究,2000(4).
    胡辉华.合理性问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81.
    胡劲松.从教育公平看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N].中国教育报,2001-7-21.
    胡艳.关于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黄蓓,唐勇.平等原则的法理学考量[J].法制与社会,2007(4).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黄葳.教育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黄艳芳.远程教育:制度与质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贾馥茗.教育的本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江峰,张昕.奥斯特罗姆夫妇与当代制度分析理论[J].中国行政管理,1995(12).
    姜昕.公法上比例原则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5.
    姜昕.论比例原则的正当性基础[J].法学杂志,2008(4).
    蒋超.教育法基本问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蒋超.学校法通论[M].成都:巴蜀出版社,2006.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实施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J].中国民族,2001(2).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范文曜,谢维和等译.教育政策分析200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和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考夫曼著,刘幸义等译.法律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1992(7).
    拉德布鲁赫著,王朴译.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劳丹著,刘新民译.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劳凯声.教育法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5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7.
    黎婉勤.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3).
    李步云.宪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理查德·利基著,吴汝康,吴新智,林圣龙译.人类的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李昌道.美国平权措施的宪法争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李丹阳.封建官当制度和官僚特权政治[J].学术研究,2000(10).
    李惠宗.教育行政法[M].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李江源,杜长忠.论社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平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李江源,王蜜.论教育机会平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
    李江源.教育制度:概念的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
    李守庸,彭敦文.特权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李双元,李赞,李娟.儿童权利的国际法律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李晓燕.教育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廖维达.美国种族优惠性差别待遇——兼论我国原住民升学优惠制度[D].台北:国立台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列宁.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4).
    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刘国艳.制度分析视野中的学校变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龙冠海.社会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5.
    娄成武,魏淑艳.公共政策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卢洁莹.哲学视野下“教育机会均等”内涵[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卢梭著,高煜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芦杨.浅议中国的基尼系数与贫富差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
    罗斯科·庞德著,陈林林译.法律与道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罗斯科·庞德著,沈宗灵等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洛克著,叶启芳等译.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马凤岐.自由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马骥雄.外国教育管理史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6(9).
    米尔恩著,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米尔斯著,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像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米歇尔·w·拉莫特.学校法学:案例和观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莫江平.我国公民的平等权及其误区[J].广西社会科学,2002(3).
    倪愫襄.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涅尔谢相茨著,蔡拓译.古希腊政治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朴永馨.特殊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哲学美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青木昌彦著,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邱生.当代日本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桑德尔著,万俊人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圣西门著,董果良等译.圣西门选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苏君阳.公正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孙霄兵.教育优先的法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滕星,马效义.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托尔斯顿·胡森.平等——学校和社会政策的目标[A].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托马斯·R·戴伊著,彭勃等译.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万传华,陈何.中国高考加分规定的法律问题研究[J].社会与法制,2005(7).
    万明钢.“积极差别待遇”与“教育优先区”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2(5)
    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讲义I——自然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汪丁丁.制度分析的特征及方法论基础[J].社会科学战线,2004,(6).
    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王鉴.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0(2).
    王蕾.宪法平等规范的诠释观:理念、规范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王晓迪.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权利理论评析[D].新疆大学,2008.
    王晓辉.法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少数的权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威廉·L·休厄德,孟晓等译.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威廉·N·邓恩著,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魏姝.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吴宁.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吴清山.教育法规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吴汝康.人类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向莉娟,孟立军.教育公平视阈下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谢维和.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休谟著,关文运等译.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徐永森,戴尚理.激励原理与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许崇德.宪法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许育典.法治国与教育行政[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等译.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严复.原强[A].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杨昌勇.新教育社会学:连续与断裂的学术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杨成铭.受教育权的保护和促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杨东平.教育公平的理论和在我国的实践[J].东方文化,2000(6).
    杨东平.教育公平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目标——辨析教育的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4(7).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杨建良.人的动力激励[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杨仁聪.教育平等与教育公平之辨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杨颖秀.教育法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姚云.美国高等教育法治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药师泰藏著,张丹译.公共政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俞荣根.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余少祥.弱者的权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余秀兰.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余雅风.论公民受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合理差别对待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禹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语文,1989(2)
    袁芳.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1.
    负杰.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原新利.平等原则的制度正义原理[M].法制与社会,2008(2).
    袁亚愚,詹一之.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
    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8[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翟俊卿.英国《为了全体学生:更高的标准,更好的学校》白皮书评述[J].外国教育信息, 2006(3).
    张步仁.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当代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特殊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张静.学生权利及其司法保护[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张诗亚.活的教育与教育学的活[J].西南教育论丛,2005(4).
    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
    张时飞,唐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最新进展[J].红旗文稿,2008(3).
    张舜徽.仞庵学术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张维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张维平.平衡与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张维平.维护教育的公益性[J].求是,2005(14).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J].改革,1994(2).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赵连文,张玉玲.社会学论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赵小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8(10).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郑新蓉,卓挺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希望工程效益评估课题组.希望工程效益评估报告[J].希望月刊,1998(增刊).3.
    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制出版社,1999.
    庄哲维.相当性原则在宪法解释上之运用——法学方法论观点考察[D].国立台北大学法学系,2004.
    邹吉忠.论制度思维方式与制度分析方法[J].哲学动态,2003.(7).
    邹文开,张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Anderson.Public policy making:An introduction[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7.
    Baez,Benjamin.Affirmative action,hate speech,and tenure:narratives about race,law and the academy[M].NewYork:Routiedge Falmer,2002.
    Carl,Baumer,Gormley.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M].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1992.
    Cremins J.Legal and Political Issues in Special Education[M].Illinois:Charles C.Thomas,1983.
    Dale,Roger.The state and education policy[M].Mi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89.
    Ewell,Patterson.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77.
    Foundation of the Federal Bar Association.Equal Justice Under Law:The Super Court in American life[M].NewYork:Crosset and Dunlap,1965.
    Geoffrey Bennett,David Plfreyman.Education andThe Law(17-19)[C].NewYork:Taylor &Francis Group,2005-2007.
    Guernsey,Thomas F.Special Education law[M].N.C.: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1.
    Mazzoni.Analyzing state school policymaking:An area model[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1991(2).
    Nathan L.Essex.School Law and the Public Schools:A Practical Guide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M].Boston:Allyn & Bacon,2007.
    PeterH.Schuck.AffrrmativeAction:Past,present,and Future[J].20 Yale Law and Policy Review,2002(1).
    R.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Rothman.Practice with Vulnerable Clients:Cas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Based Service [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Shoop,Dunklee.School law for the principal: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M].Boston:Allyn and Bacon,1992.
    William D.Valente,Christina M.Valente.Law in the School[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