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洛阳伽蓝记》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文学桂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地理著作。从文体上来讲,它是散文的典范;从内容上来看,它是一部六世纪古都洛阳的社会生活史。本论文以《洛阳伽蓝记》的文学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文学成就,并对其文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综述部分对近一百年来《洛阳伽蓝记》的研究状况作了一番巡礼,理清了大陆、港台及海外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果,为今后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正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从北魏洛阳的城市发展、佛教的传播、文学发展等几个方面对《洛阳伽蓝记》成书的社会背景和文学背景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对作者杨衒之的姓氏、仕宦、思想倾向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第三章着重从写作的角度对《洛阳伽蓝记》的写景内容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而第四章则从题材,写作技巧及人物塑造几个角度对《洛阳伽蓝记》中的叙事内容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文学和文献学的角度概括了《洛阳伽蓝记》的价值。
     本文附录包括《洛阳伽蓝记》中的北魏文人生平小传和《洛阳伽蓝记》版本一览及参考书目。
Note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Luo Yang " is a shining pearl in the literary laurel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literature. It is not only a ancient literary work, but also a geographical work.. From the stylistic point of view, it is a model of prose , and from the content point of view, it is a social life history of Luo Yang in the sixth century.
     In the overview part of this thesi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study result from scholars of Chinese mainland, Hong Kong, Taiwan and foreign countries are given for the ease of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about " Note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Luo Yang "
     The first chapter interprets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literary background of this work through the penetrating analysis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Luo Yang,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Northern Dynasties .
     The second chapter centers upon the author Yang Xuanzhi’s surname, life experiences and ideology. Chapter III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from the writing point of view. Chapter IV brings forth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narrative content in the book through the type of theme, writing skill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The appendix including the biography of the literati in "Notes of Buddhist Temples in Luo Yang”, the version of this work and bibliography.
引文
1 北宋黄伯思《宋本东观余论》卷下《 跋〈洛阳伽蓝记〉后》:“大观二年三月二日缘檄行河阴县城隄,于北禅寺初校一。过四月七日于东斋再校竟。政和六年二月十二日丙戌于扬州南门舟中读一。过观戊子岁写此书时题字,俯仰八载矣”。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284 页
    2 引自唐燮军《〈洛阳伽蓝记〉三题》,文载《史学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
    3 [清]李宗昉 著《闻妙香室文集》卷八《〈洛阳伽蓝记集证〉题辞》,转引自陈寅恪《读〈洛阳伽蓝记〉书后》
    4 见周延年《洛阳伽蓝记注》万洁斋石印本
    5 见刘重来《〈洛阳伽蓝记〉的作者不姓杨》,文载《中州学刊》1984 年第 6 期
    6 事见张伯伟《绕溪师的“藏”与“默”》,文载《学林漫录》第十六辑 中华书局
     7参加梅氏书评,见《哈佛亚洲研究》第 43 卷 2 期 转引自王洪 编《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学苑出版社
     8 文载《文献》1986 年第 1 期
    9 关于“北朝三书”的并称,学界有不同的说法,范祥雍先生以《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齐民要术》为是,还有的学者以《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魏书》为是,但大多数学者以《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为是,笔者亦从此说。
    10 见于韩结根《洛阳伽蓝记注译》山东友谊出版社 11 页
    11 见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序》
    12 《洛阳伽蓝记·序》“帝迁都洛阳,诏司空穆亮营造宫室”
    13 《洛阳伽蓝记》卷四永明寺孟仲晖为洛州开府长史,采访陈留王宅所失佛像,了无影迹。
    14 《魏书·韩显宗传》
    15 《魏书》卷二十二,《太子恂传》“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
    16 见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和金大珍《试论北魏洛阳城建规模及特点》分别载于《历史研究》1999 年第 6 期和《扬州大学学报》2004 年 11 月
     18 见《魏书·释老志》
    19 见杨曾文《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收于《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编 中华书局 1988 年10 月第 1 版
    20 见《洛阳伽蓝记》卷二璎珞寺条
    21 见《洛阳伽蓝记》卷一胡统寺
    22 见《魏书·释老志》
    23 参见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转引自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 年
    24 《隋书·经籍志二·史部·杂史》
    25 见房玄龄《晋书》卷八十二
    26 刘知几《史通·外篇》
    27 分别为:王隐《晋书》九十三卷、虞预《晋书》四十四卷、朱凤《晋书》未成本十四卷、陆机《晋纪》四卷、干宝《晋纪》二十三卷、曹嘉之《晋纪》十卷、习凿齿《汉晋春秋》四十七卷、邓粲《晋纪》十一卷、孙盛《晋阳秋》三十二卷、谢沉尚《晋书》三十余卷。
    28 据《魏书·崔浩传》
    29 据《魏书·崔鸿传》
    30 据《隋书·经籍志》、《魏书·邢昕传》、《魏书·崔鸿传》、《魏书·文苑温子升传》
     31 详参曹虹《〈洛阳伽蓝记〉新探》,《文学遗产》1995 年第 4 期
     34 见曹道衡《关于〈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和曹虹《〈洛阳伽蓝记〉新探》分别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 3 期和 1995 年第 4 期
     35 详见曹道衡先生《关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一文。
    
    36 见《洛阳伽蓝记》卷二平等寺“……诏中书侍郎魏收等为寺碑文。”
    37 见周一良《魏收之史学》 收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6 月第 1 版 256 页
    38 据《魏书》本传云“收昔在洛京,轻薄尤甚,人号云‘魏收惊蛱蝶’”。
    40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分类:一曰志怪,一曰传奇,一曰杂录,一曰丛谈,一曰辩订,一曰箴规。
    41 此分法采韩国学者成润淑之说,见《洛阳伽蓝记的小说艺术研究》 文载《文史哲》1999 年第 4 期。
    42 见《洛阳伽蓝记》卷二正始寺.
    43 见《洛阳伽蓝记》卷二景宁寺
    44 见《洛阳伽蓝记》卷四开善寺
    45 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 2002 年 221 页
    46 见孙昌武《文坛佛影》中华书局 2001 年 9 月第 1 版 34-35 页
    
    47 见《日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 1 版 1718 页
    48 见《太平御览》
    
    49 见余嘉锡序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50 见《太平广记》卷一百零九 中华书局 1996 年 6 月第一版 740 页
    
    51 见项裕荣 朱苏权《中国古小说与佛教因果观念》文载《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52 见《搜神记》卷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第一版
     53 《四分律》卷五十一,姚秦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见《大正藏》卷二十二
     54 上引文均见周建江《论〈洛阳伽蓝记〉的小说史地位》文载《黄淮学刊》1998 年第 14 卷第 1 期
    [1] 杨衒之 撰 《洛阳伽蓝记》五卷[M]. 清刊本 一册 线装 宁都 廖飞熊 校(汉魏丛书本,出古今逸史本)
    [2] 杨衒之 撰 《洛阳伽蓝记》[M].线装一册 明刊本
    [3] 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M].线装一册 西华禅院本
    [4] 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M]. 线装 两册 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如隐堂本 四部丛刊三编史部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出版
    [5] 杨衒之 撰《洛阳伽蓝记》《荆楚岁时记》全册共一册[M]. 上海:中华书局据吴刻本校刊 四部备要史部
    [6] 杨衒之 撰 唐晏 钩沉《洛阳伽蓝记钩沉》[M].中国书店影印
    [7] 杨衒之 撰 张宗祥 合校《洛阳伽蓝记》[M].商务印书馆1930 年石印本。
    [8] 杨衒之 撰 周祖谟 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8 年
    [9] 杨衒之 撰 范祥雍 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 年
    [10] 杨衒之 撰 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1
    [11] 杨衒之 撰 曹虹 注 《洛阳伽蓝记》[M].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7 年 2 月第1 版
    [12] 杨衒之 撰 杨勇 校笺 《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年
    [13] 杨衒之 撰 周振甫 译《洛阳伽蓝记今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1] (春秋)左丘明 著 陈戍国 撰《春秋左氏传》[M].长沙:岳麓书社 2006 年
    [2] (汉)司马迁 撰 郭逸、郭曼标点《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3] (汉)班固 撰 (唐) 颜师古 注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 4 月
    [4] (南朝宋) 范晔 撰 (唐) 李贤 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5月
    [5] (晋)陈寿 撰 (宋) 裴松之 注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59年12月
    [6] (北齐)魏收 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7] (唐)李百药 撰《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2
    [8] (唐)李延寿 撰《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9] (唐)姚思廉 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
    [10] (唐)魏征 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
    [11](晋)干宝 著《搜神记》[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4 年 5 月
    [12](晋)袁宏撰 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13](唐)释道宣 著《广弘明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14](日)遍照金刚 著《文镜秘府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5 年
    [15](唐)刘知几 撰 (清) 浦起龙 释 《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
    [16](宋)黄伯思 著《宋本东观余论》[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古今逸书三编本 1988 年
    [17](宋)李昉《太平广记》(全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年
    [18](明)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M].北京:中华书局 1964 年
    [19](明)顾炎武撰 黄汝成集释 栾保群 吕宗力点校《日之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20](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1](明)焦竑撰 李剑雄点校《焦氏笔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22](明)张溥 著 殷孟伦 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0年
    [23](清) 永瑢等 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海:商务印书馆 民国二十年
    [24](民国)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1]陈寅恪 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2]陈寅恪 著《金明馆丛稿二编》[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
    [3]王文进 著《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M].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 1987 年
    [4](日)小南一郎 著《中国的神话传说和古小说》[M].孙昌武 译 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
    [5] 孙昌武 著《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6]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佛教与中国文化》[C].北京:中华书局 1988 年
    [7] 王晓平 著《佛典·志怪·物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8] 王洪 主编 《古代散文百科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1 年
    [9] 罗宗强 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年
    [10] 鲁迅 著《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年
    [11] 汤用彤 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2] 吴先宁 著《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M]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 年
    [13] 周一良 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14] 曹旭 著《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15] 曹道衡 著《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16] 刘跃进 曹道衡 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年
    [17] 刘师培 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18] 李凭 著《北魏平城时代》[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19] 方立天 主编《中国佛教简史》[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年
    [20] 曹道衡 著《中古文学史论文集》[C].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
    [21] 普慧 著《南朝佛教与文学》[M].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
    [22] 白化文 著《汉化佛教与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年
    [23] 李泽厚 著 《美学三书》[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年
    [24] (法)丹纳 著《艺术哲学》[M]. 张伟 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4 年
    [25] 陶新华 著《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4 年
    [26] 吴光正 著《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27] 冯友兰 著 赵复三 译《中国哲学简史》[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年
    [28] 竺可桢 著《天道与人文》[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年
    [29] 白化文 著《三生石上旧精魂—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5 年
    [30] 王立 著《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6
    [31] 李凭 著《北朝研究存稿》[C]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32] 万绳楠 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黄公渚《〈洛阳伽蓝记〉的现实意义》.《文史哲》[J].1956 年 11 期
    [2]罗根泽《〈洛阳伽蓝记〉试论》.《光明日报》[N].1960 年 1 月 31 日
    [3]潘 辰《漫谈〈洛阳伽蓝记〉》.《光明日报》[N].1962 年 9 月 16 日
    [4]刘重来《〈洛阳伽蓝记〉作者不姓杨》.《中州学刊》[J].1984 年 6 月
    [5]陈庆元 《寓褒讥于伽蓝,寄奇思于妙笔——略论〈洛阳伽蓝记〉》.《福建师大学报》[J].1986 年 2 期
    [6]罗晃潮《〈洛阳伽蓝记〉版本考述》.《文献》[J].1986 年第 1 期
    [7]房聚棉《论〈洛阳伽蓝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J]1987 年第 2 期
    [8]曹旭《论宫体诗的审美意识新变》《文学遗产》[J]1988 年第 6 期
    [9]张中行《〈洛阳伽蓝记〉里的一点牢骚》《读书》[J]1989 年第 6 期
    [10]吴先宁《北朝三书文学论》《江淮论坛》[J]1992 年第 5 期
    [11]詹秀惠《杨衒之与蝉》《孔孟月刊》[J]1992年9月
    [12]范子烨 《论杨衒之及其〈洛阳伽蓝记〉的创作主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J]1995年第 3 期
    [13]曹 虹《〈洛阳伽蓝记〉新探》《文学遗产》[J]1995 年第 4 期
    [14]范子烨《〈洛阳伽蓝记〉的体例渊源及其与名僧“格义”的关系》《北方论丛》[J]1996年第 5 期
    [15]周建江《〈洛阳伽蓝记〉的小说史价值》《黄淮学刊》[J]1998 年第 14 卷第 1 期
    [16]范子烨《〈洛阳伽蓝记〉的文体特征与中古佛学》《文学遗产》[J]1998 年第 6 期
    [17]史红帅《〈洛阳伽蓝记〉所见洛阳饮食风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1999 年第 3 期
    [18]成润淑《〈洛阳伽蓝记〉的小说艺术研究》《文史哲》[J]1999 年第 4 期
    [19]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历史研究》[J]1999 年第 6 期
    [20]白翠琴《一部拓跋鲜卑的别史——略论〈洛阳伽蓝记〉的史学价值》《民族研究》[J]1999年第 6 期
    [21]薛瑞泽《读〈洛阳伽蓝记〉论北魏寺院园林艺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2001 年第 2期
    [22]曹道衡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J]2001 年第 3 期
    [23]赵海丽《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洛阳里坊形制》《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1年 6 月
    [24]李建国《论南朝文学批评视阈中北朝文学的缺席》《三峡大学学报》[J]2003 年 1 月
    [25]安正燻《佛教传入后志怪叙事性格的变化》《复旦学报》[J]2004 年第 1 期
    [26]钟盛《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发展状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4年2月
    [27]李俊《北朝后期诗歌创作的本土心理认同》《南都学坛》[J]2004年3月
    [28]金大珍《〈洛阳伽蓝记〉作者姓氏生平考略》《图书与情报[J]2004年第4期
    [29]魏向东《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江苏社会科学[J]2004 年第 5 期
    [30]葛永海《古代志怪小说本体价值观的演变》《浙江师范大学学报》[J]2004 年第 5 期
    [31]孙逊 葛永海《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向及其文化蕴含》《中国社会科学》[J]2004年第6期
    [32]金大珍《试论北魏洛阳城建规模及特点》《扬州大学学报》[J]2004 年 11 月
    [33]曹道衡《北朝社会环境对学术和文艺的影响》《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1月
    [34]唐燮军《〈洛阳伽蓝记〉三题》《史学史研究》[J]2005 年第 1 期
    [35]戴雨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洛阳大学学报[J]2005 年第 1 期
    [36]孟光全《〈洛阳伽蓝记〉中的庶民群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2006 年 1 月
    [37]项裕荣 朱苏权《中国古小说与佛教因果观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06 年第3 期
    [38]张翠萍、陈志伟《〈洛阳伽蓝记〉版本考释》《图书馆学研究》[J]2005 年第 11 期
    [39]李伟昉《六朝志怪小说叙事艺术新论》《河南大学学报》[J]2006 年 3 月第 46 卷第 2 期
    [40]李久昌《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的洛阳古都研究》《河南大学学报》[J]2007 年 7 月第 47卷第
    [41]翟燕《由〈洛阳伽蓝记〉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词新意》[D]济南:山东大学 2003
    [42]化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D] 成都:四川大学 2003
    [43]王萍《〈洛阳伽蓝记〉复音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4
    [44]马立军《北魏诗歌研究三题》[D] 银川:宁夏大学 2005 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