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面对开放、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GATS框架下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理论框架和战略途径,具有极强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为此,本文在对经济学、市场学、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发展实践,力求能够初步构建起包括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博弈分析、政策评价等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力图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参考。
     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其一,构建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市场学理论分析框架。开展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定性分析,并明确了市场供需模型、调控机制以及市场定位。转变了长期以来我国仅从政治、外交、援助的角度认识来华留学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的状况。其二,构建了“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和指标体系。重点运用复杂系统理论与方法,对“ExCAHEd-Ec”复合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出了“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开展了对我国“十五”时期“ExCAHEd-Ec”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评价研究。其三,建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双层博弈的分析模式。双层博弈模型的应用为本文提供了一种在动态的和交互影响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贸易政策形成机制的重要方法。其四,提出了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发展的战略构想。在对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规模、结构、细分、竞争等研究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和市场环境分析,提出了北京市高等教育境外消费出口市场的“差异化营销战略”和“领导者与挑战者综合营销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三大市场营销策略,即“服务组合策略”、“渠道创新策略”、“整合传播策略”。
It can be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es for China’s export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umer market in the face of coexisting situation of opennes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market of educational servic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meaning to study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 and strategically path of Chinese high education export market of consumption ab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frame of GATS.
     On the 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economics,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 and system theory as well as the relevant theories, this thesis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 of Chinese high education export market of consumption abroad including basis, analysis, policy estimation, which is on the base of Chinese practice. In addition to the practical research,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policy-making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 education export market of consumption abroad.
     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four innovation ideas as following: Firstly, it constructs the analysis frame of marketing theory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the nature analysis to Chinese high education export market of consumption abroad, it makes clearly the supply-demand mode, regulation mechanism and marketing positioning, which changes the current research way on Chinese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erely by the politics and diplomatic perspectives. Secondly, it builds a“ExCAHEd-Ec”complex of coordination and index system model, which focus on schematically studies the complex system with the theory and mythology of complex systems. Meanwhile, it constructs coordinate model and index system of complex system of“ExCAHEd-Ec”with the theory of synerge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es of complex system of“ExCAHEd-Ec”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 Thirdly, it establishes a two-tier analysis mode of Chinese high education export market of consumption abroad,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means to analyze the of formation of mechanism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export aboard ,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ourthly, it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concept of Beijing’s high education export market of consumption abroad. In addition to study on Beijing’s market, it offers“differentiation marketing strategy”and“leadership and challengers comprehensive marketing strategy”by studies on scale, structure, kind, competition of Beijing’s market, on the basis of which put forward three major oper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of“service portfolio strategy”,“channel innovation strategy”and“Integr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引文
[1] [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何帆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9~11
    [2]胡焰初,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演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7)
    [3]中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中、英文版),2007
    [4]王亚飞,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1)
    [5]新加坡欲建成区域教育中心,世界教育信息,2003(1-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各国留学生情况调查报告,来源:新华社,http://www.66wz.com ,2006-06-20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北京:中国翻译出版社, 2001,78~80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网站,http://www.uis.unesco.org/,2005-07-07
    [9] Rudner M.1998.International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 The ASEAN experience and the role of APEC , World competition vol.21.No.1.87-115
    [10]姜乃强,国际教育引领你走向全球,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9日
    [11]张亚群,全球化中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参数——海峡两岸入世后的文化取向,复旦教育论坛,2004 (2)
    [12] [美]菲利普·阿尔特巴,跨越国界的高等教育,比较教育研究, 2005(1): 5- 10.
    [13]张向丽,中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基于教育机构持续竞争优势视角,[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14]周满生,“教育跨境提供”研究——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最新进展及相关政策解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3)
    [15]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对留学生吸引力下降,北京青年报,2006年10月21日
    [16] Graddol, English Next,British Council,The English Company(UK)Ltd,2006
    [17]邓世荣,梁若冰,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构成状况,教育与经济,2004(2)
    [18]我国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6日
    [19]王亚飞、吴庆军,浅析我国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后过渡期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4)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 www.gov.cn ,2006-03-16
    [2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07〕14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7-05-23
    [22]周满生,“教育跨境提供”研究——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最新进展及相关政策解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3)
    [23] Harris, D·Rand Rhall T.M. (1993),Surve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partment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Braddon . ACT.
    [24] Flows, costs and benefits of foreign student to the US: do we face a problem, Conference on foreign students on US campuses, 1995,(4):77
    [25] Manag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1999.
    [26]乌利希·泰希勒,欧洲化、国际化、全球化,高等学校何处去?(陈洪捷译),高等教育,2003(5)
    [27] peter Scott,The glob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Burn St Edmunds,Suffolk .1998.
    [28]崔卫国,教育的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9]丁青,加入WTO与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
    [30]成刚,对我国留学经济的分析,教育科学2003(10)
    [31]姜海陵,留学经济:值得关注的新经济增长点,浙江金融,2003(7)
    [32]李艳,留学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策,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1)
    [33]陈文芳,基于境外消费方式下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问题研究,引进与咨询,2006(8)
    [34]穆晓楠,发达国家境外消费教育服务贸易及其启示,商场现代化,2007(2)
    [35]闫红丽,教育服务贸易中高等教育境外消费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4
    [36]辛灵梅,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之境外消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37] [英]克里夫·R·贝尔菲尔德(Clive R.Belfield),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曹淑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8]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33~35
    [39]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0] P.A.Samuelson.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 (November l954),387-390.
    [41] [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十四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568~571
    [42]刘宇飞,当代财政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7~98
    [43]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44]闵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 (2)
    [45]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6)
    [46]陈彬,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1)
    [47]纪宝成,认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误导与实践危害,中国高等教育,2006( 9)
    [48]袁振国、房剑森、周彬,发展我国教育产业政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9] [美]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孙忠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37~40
    [50]周满生,中俄两国在教育服务国际市场上的出路和合作前景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6(9)
    [5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组,教育产业化不是教育政策的方向,求是网络版,2006-04-03
    [52]周济,坚持教育公益性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十七大新闻中心记者招待会,2007年10月16日16:23, http://www.sina.com.cn
    [53]黄亚钧,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1~ 92
    [54]黎诣远,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30
    [55]胡旺盛、张庆亮、陈宏军,高等教育市场营销研究,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56]菲利普·科特勒,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第二版),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57]袁国华,基于顾客导向的高等教育营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
    [58] [美]E·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第五版)(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9] [美]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全球化与创业视角,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0]聂永详,服务贸易理论基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解释力及实证检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10),39~42
    [61]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62]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业务手册,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427~ 428
    [63] G. Sampson and R.Snape(1985):Identifying the issues in trade in services,The world economy,8.
    [64] H.G.Grubel(l987):All traded services are embodied in materials or people,The World economy,l0.
    [65]David Greenway et:Survey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Basil Blackwell Ltd.1994.
    [66]夏人青、张民选,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政治影响到服务贸易,教育发展研究,2004(2),23~27
    [67]靳希斌,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研究—规则解读与我国的承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1)
    [68]赵蒙成,WTO与我国的对外高教贸易,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4~126
    [69]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委员会,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委员会关于“教育服务”的背景资料说明,教育参考资料,2001(20)
    [70]马健生,试论高等教育产品,教育与经济,2002 (1),33~34
    [71]姚震祥、陈世瑛,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内涵论,华东经济管理,2004(12)
    [72]张亚群,全球化中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参数——海峡两岸入世后的文化取向,复旦教育论坛,2004 (2)
    [73]颜泽贤、范东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58
    [74]林益,系统科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3),161~167
    [75]成思危,复杂科学探索,教育与职业,2004 (3),4~6
    [76]杨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77]哈肯,协同学的典型例子,科学(上海),1990,42(2),88~92
    [78]里斯、特劳特,定位(王恩冕、于少蔚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10
    [79]闵维方,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8~351
    [80]李雁玲,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方向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6)
    [81]纪宝成,清算教育产业化,新华文摘,2006(13)
    [82]孙德彪,论高等教育市场的特殊规定性,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8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00]第9号,2000年1月
    [84]朱李鸣,区域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00(8),7~9
    [85]刘喜华、吴育华,信息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1(11,108~111
    [86]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2
    [87]苗红,“高等教育一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
    [88]安然、张仕海,亚洲来华留学生教育需求调查分析,高教探索,2008(3),103~105
    [89]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2008(3),8~10
    [90]刘铭,中国境外消费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输出状况与问题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91] Robert D. 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8, 42-4, p427-460.
    [92]陈琛,贸易政策的形成机制——双层博弈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
    [92]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论,西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25
    [9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132~135
    [94]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95]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48~150
    [96]陈娟,境外中小学生在沪就读情况的文献综述,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105~108
    [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06年03月16日
    [98] Pugel,Thomas A .and Ingo Walter. U.S.Corporate interest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e polic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5, Vol.67, No3, 465-473.
    [99]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0]毕家驹,大学国际化的实践和思考,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5(2)
    [101]谢建华、周一,以开放的态势欢迎各国留学生——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工作处处长赵灵山谈来华留学工作,世界教育信息,2008(4)
    [102]李五一、刑永富,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前沿问题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06~108
    [103]林翔,基于解决供需矛盾的高等教育产业观,浙江统计,2007(3)
    [104]储朝晖、范如永、黄长喜,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的现状、问题及应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
    [105]胡咏梅、薛海平,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规模的相关性研究,江苏高教,2004(2),24~26
    [106]程树,出国留学回归理性,教育,2008(4),24~26
    [107]陈爱娟、弋敏,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时策,开放教育研究,2006(12)
    [108]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09]范德格拉夫,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10]刘在洲,理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7)
    [111]刘光溪,共赢性博弈论——多边贸易体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
    [112]菲利普·G·阿特巴赫,作为国际商品的知识和教育:国家共同利益的消解,江苏高教,2003(4)
    [113]菲利普·G·阿特巴赫,全球化驱动下的高等教育与WTO,比较教育研究,2002 (11),19~21
    [114]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与WTO:全球化横冲直撞,中国高教研究,2001(7),28~29
    [115]安德鲁斯·巴巴兰,高等教育的国际供给:大学需要《服务贸易总协定》吗? ,全球教育展望,2003(3)
    [116]岑建君、江彦桥,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跨境服务能力——UNESCO、OECD教育服务贸易论坛述要,中国高等教育,2005(3)
    [117]胡焰初,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演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7)
    [118]潘之鹤,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19]曾晓东,WTO框架与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建设,比较教育研究,2005(6)
    [120]康绍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国际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4)
    [12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人民网: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07:18
    [122]国务院批转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07年05月24日07:53:34
    [123]陈至立,在全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上强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汉语推广工作,中国教育报,2006-7-5
    [124] 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GDP增长11.4%,中国网2008-01-24 10:00:42
    [125]中国人均GDP实现五年翻一番,中国信息报,2008-3-4
    [126]《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今年上升了20位,东方早报,2007-11-1
    [127]许国彬,充分利用WTO教育服务贸易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经贸探索,2003(4)
    [128]徐显杰、吴雅睿,中国科技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青年科技,第156期
    [129]胡鞍钢,科技与发展: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2003
    [130]胡鞍钢,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教学与研究,2006(1)
    [131]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中国累计接受留学生123万人增长率超过出国留学,中国网,2008-08-15
    [132]孙绪娜,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资料通讯,2007(7)
    [13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4]林毅夫,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0~280
    [135]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专题研究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最新进展,教育发展研究,2002(7-8),9~13
    [136]徐文,教育产权论:[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4
    [137]张万朋、王千红,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发育的产权障碍,江苏高教,2006(2)
    [138]邓世荣、梁若冰,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构成状况,教育与经济,2004(2)
    [139]傅松涛、杨晓锋,中美教育服务贸易现状的比较分析及对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40]蔡贤榜,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特点及其启示,高教探索,2004(2)
    [14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快报,2007(47)
    [142]崔庆玲,典型国家发展留学教育的情况,世界教育信息,2005(12)
    [143]江彦桥,我国需要更高层次的国际教育战略,教育发展研究,2005(3)
    [144]高剑华,中日留学生教育现状及政策比较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
    [145]白雪,西方大国抢占全球教育市场,世界教育信息,1999(8)
    [146]梁美淑,韩国外国留学生教育的最新发展及其政策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7)
    [147]张民选,新加坡案例:拓展国际教育建设世界校园,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48] Geraint Johnes. The global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xports to the UK economy.2004,4 .http://www.britishcouncil.org.
    [149]每年至少有八千学子赴英国留学,中华网教育, http://edu.china.com, 2006-03-14。
    [150]王蕾,从留学生往来看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1996年以来出国与来华留学生数据的统计分析,文教资料,2007(8)
    [151]王留栓,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教育发展研究,1999(8)
    [152]陈发美,德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走向及思考,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2),30~32
    [153]刘刚,英国政府推行吸引外国学生计划,世界教育信息,2000(10)16~17
    [154]赴美留学签证办理“提速”,文汇报,2005-1-8
    [155]伍慧萍,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框架及措施分析,德国研究,2000(2),31~33
    [156] Bourke,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ase of medical education I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997(4):325-346.
    [157]吴蔚芬,外国大学日本分校的研究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158]流水,日本启动新留学生接收政策,21世纪,2004 (9) ,16~18.
    [159]金小林,日本国立大学的体制改革对外国留学生影响初探,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 (2),29~31
    [160]日本领事馆对中国留学生的建议,出国与就业,2005(18) ,44
    [161]徐警武,我国高等教育市场结构的行政垄断特性及效率分析,辽宁教育研究,2008(3)
    [162]赵黎明,新编市场营销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88~ 190
    [163]王霞,顾客满意对价格容忍度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5
    [164]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8-7-27
    [165]中国城市论坛2008年北京峰会,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2008-10-19
    [166]在华美企评估北京、上海竞争力,世界知识,2006(12),51
    [167]刘淇主编,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73~75
    [168]“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推动分析”课题组,关于北京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比较研究(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
    [169] 2008年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08-10-8
    [170]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2008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08-8-13
    [171]赵婷婷、贾涛、黄照旭等,北京高等教育质量状况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
    [172]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10-27
    [173]赵黎明,新编市场营销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7~ 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