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水经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水经注》研究,学界已有丰富的积累,但从文学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尚嫌不足。本论文以《水经注》为研究对象,着力占有丰富的研究资料,着力从第一手材料入手,从文学角度,但又适当考虑地理角度,试图对《水经注》作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探讨。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要如下:
     引言简单介绍《水经注》的性质、本课题的研究概况、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讨论和《水经注》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水经》和《水经注》的作者、《水经注》书名的形成和《水经注》的成书年代。
     第二章探讨《水经注》版本和流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经注》各版本的卷数、行款、版式、字号等作了增益和补充。北魏至唐,《水经注》均为四十卷的足本钞本,但那时的钞本没有流传至今,也没有文献记载其版本的具体情况。从宋开始,《水经注》出现钞本和刊本两大类,二者并行流传;也是从宋代开始,《水经注》开始出现残缺,其版本变得多样化、复杂化。此后,《水经注》在校勘而修复中产生不同版本,流传绵延开去。从宋至清,产生了许多著名版本,如《水经注笺》、大典本《水经注》、《水经注释》、《七校水经注》、殿本《水经注》、《合校水经注》等。民国以后,除传统的钞本和刊本外,还出现了铅印本。主要版本有校注本《水经注疏》、校本《水经注校》和《水经注校证》。
     第三章考察郦道元家世、生平和思想。自汉至北魏,郦氏为官者多在太守以上,北魏时郦氏宗族已具有很高的儒学与文学修养。郦道元,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郦亭人。太和十七年(494)已踏上仕途,卒于孝昌三年(527)。郦道元为官二十年余,曾遭到两次免官,共达十三年之久。道元在第二次免官期间开始了《水经注》的撰述,书稿的主要内容可能也完成于此时。从《水经注》中可以看出,郦道元具有孝亲、忠君、爱民、谴恶等儒家思想以及生态保护思想。
     第四章对《水经注》出现于北魏后期的必然性作了初步探析。论文主要从郦道元的地理情结和学术追求、北魏后期文学的繁荣、南北朝时期地学著作的兴盛、文学意识的高涨而导致的地学著作的文学化风尚、以及山水文学的兴盛和小说文学的兴起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第五章从语言、叙事、写景三个方面讨论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其一,其语言新颖精警,灵活多变,生动形象,言简意丰。其二,《水经注》是叙事散文,记述了大量的志人故事和志怪故事。其叙事特点是:叙事和地理紧密结合,叙事服务于地理;叙事简括而清晰,但又详略有度;善于通过对话叙事。其三,《水经注》又是山水写景散文,其写景具有鲜明的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善于借用民歌、谣谚、故事传说、前人诗、赋、文等来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写景富有感情色彩。
     第六章探讨了《水经注》对后世地理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后世的地理学、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受其沾溉、受其启发,由此或铸成新辞,或创造出新作。
     结语部分则对全文做出概括性总结,同时指出文中存在的不足。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Shuijingzhu as the research look Mr. Wang Zhongling's famous theory: "History of the study is to create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and "holistic principle", as the main study followed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trive to occupy a wealth of research datas, focus on first-hand information from the start, mainly from a literary perspective, but give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attempts to have a mor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y and discussion.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and the conclusion.Every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summary is as follows:
     There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nature of Shuijingzhu ,the review of study,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mai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The bo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discuss several basic issues including the author of Shuijing and Shuijingzhu ,the process about the name of book Shuijingzhu ,and time when it was finished.
     The second chapter are the version and the spread about Shuijingzhu.From Northern Wei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Shuijingzhu with 40 volumes were whole codexes, but they did not exist and their version of the specific situation was registered in no book. From Song to Qing Dynasty, the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Song, Shuijingzhu had two categories of editions:codex and keben(刻本); also from the Song Dynasty, this book written by Li Dao-yuan began to appear incomplete, and its versions have become diverse and complicated. During this period, many well-known versions were created such as Shuijingzhujian \Dadianbenshuijingzhu \ Shuijingzhushi\Qijiaoshuijingzhu\Dianbenshuijingzhu\Hejiaoshuijingzhu,From Minguo dynasty,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odexes and kenben, letterpress printing edition also emerged. the main versions of the book include Shuijingzhushu\Jiaoshuijingzhu\Shuijingzhujiao.
     In the third chapter, Li Daoyuan’s the family, the life and ideas were studied. From Han to Beiwei dynasty, many members in Li's family worked as procurators or officials above procurator , when in the Beiwei dynasty Li's lineage also had a higher degree of both Confucianism and literature, so Li dao-yuan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officials with higher culture. Li Dao-yuan (? -527)came from Zhuo county.In 494 he served as an official and died in 527, 33 years were during this when he worked as the officials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 and were fired two times for thirteen years. When fired at the second time ,he began to write Shuijingzhu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it may also be completed at that time. On the basic of previous studies, patriotic loyalty, promote filial piety, love for the people,and accusing of badness which belong to Confucianism and ecological awareness are discussed.
     In Chapter 4 ,why Shuijingzhu appeared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are discussed preliminarily. The writer think that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incipal factors: Li Dao-yuan’s individual geographic love knot and seeling science, and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in the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flourished geography, as well as fictio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landscape of high development.
     In chapter 5,literary achievements in language\narrative\drawing scenery asfects. First, its language is ver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novel, flexible, agile, vivid image, simple and concise. Second, it is the narrative prose and described a large number of stories.Its narrative are full of features: narrative is designed to serve geography; narrative are short and clear, but there is several particular storys. Third, it belongs to landscape essays, Li Dao-yuan painted a giant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value . it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lie in: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 landscape of written harmonily; painting landscape through folk songs, rumor saying, stories, legends, poems, ode, prose, etc.; being good at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lyrical landscape.
     Chapter VI discuss far-reaching effects on literature and geography .For example ,writors obtained from inspiration and nutrition from it, also quot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n they created a lot of new writing.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 briefly the text. Author point out the deficiencies and hope that other scholars should improve the research of Shuijingzhu in the future.
引文
1关于《水经》的作者,学者聚讼,莫衷一是,有桑钦说、三国人说、晋人说、多人说,但多主汉人桑钦说。
    2李林甫注,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6页。
    3孙梅《四六丛话》,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565页。
    4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九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1页。
    1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钞》,朴社,1929年版。
    2郑德坤《水经注板本考》,燕京大学燕京学报社,1934年版。
    3任启珊《水经注异闻录》,启智书局,1935年版。
    4郑德坤《水经注故事略说》,《华文学报》,1942年第1期。
    5郑德坤《水经注故事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
    6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此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于1937年。
    7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第156页。
    8林庚《中国文学简史》,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239页。
    9李嘉言《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第1期.
    
    1谭家健、李知文《<水经注>选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2陈玉刚《中国文学通史》,西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3罗宗阳《<水经注>描写山水的艺术技巧》,《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4张翰勋《<水经注>的写景语言》,《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5李知文《尽发山水之美的妙章绮语——论<水经注>写景的语言艺术》,《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6李知文《试论<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宁夏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7陈桥驿《<水经注>的歌谣谚语》,《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8谭家健《.郦道元思想初探》,《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
    9王畅《郦道元“酷吏”辩》,《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10文丽《形神兼备有声有色——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介绍》,《云南经济日报》,2001—04—16第2版。
    11伍立杨《丽词妙喻心情——谈水经》,《光明日报》,2002—08—21。
    12张涛、罗明月《<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南都学刊》,2006年第6期。
    1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2庆振轩《中国文学史发展纲要》(上),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华书局,2007年版。
    4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5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6赵永复、赵燕敏.《<水经注>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张鹏飞《郦道元年谱考略》,《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8鲍远航《南北朝山水散文略论——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小品为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9鲍远航.《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化异质——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书札为例》,《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第16页。
    10鲍远航《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化异质——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书札为例》,《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第17页。
    11鲍远航《山水清音南北殊调——论<水经注>与南朝山水文之异》,《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2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1可参见陈桥驿《国外学者的研究概况》,《郦道元和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181页。
    2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1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2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3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杜佑曰:“《水经》,郭璞注三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其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见《通典》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4页。
    2李林甫注,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6页。
    3《汉书》,卷八十八,中华书局,1962年版。
    1《汉书》,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53页。
    2《汉书》,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79页。
    3《汉书》,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82页。
    4《汉书》,卷二十八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92页。
    5《汉书》,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13页。
    6《汉书》,卷二十八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32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易水》“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1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沔水》“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73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浊漳水》“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09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4页。
    1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获水》“又东至彭城县东北,入于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00页。
    1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过广阳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1页。
    1《经籍志》,《隋书》,卷三十三,第4册,中华书局,1973年,第982页。
    2《经籍志》,《隋书》,卷三十三,第4册,中华书局,1973年,第984页。
    3《艺文志二》,《新唐书》,卷五十八,第5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0页。
    4郑樵《艺文志》,《通志》,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7年,第782页。
    5王尧臣等编次,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88页。按有关文献记载,《崇文总目》所载《水经》四十卷后原有“已佚五卷”四字,但今各本佚此四字。《崇文总目》载“已佚五卷”事,清本《水经注》序及相关文献中多有述及。《水经注释原序》:“据《崇文总目》,则馆阁所储本亦只三十五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崇文总目》称其中巳佚五卷,故《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所引滹沱水、洛水、泾水,皆不见於今书。然今书仍作四十卷,盖宋人重刊,分析以足原数也。”见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6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40页。
    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8页。
    8脱脱《宋史》,卷二百四,第15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152页。
    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页。
    10杨慎《水经序》,《升菴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1陶宗仪《说郛》,卷八,第一册,清代学人《笔记小说大观》,台湾新兴书局,1987年版,第170页。
    1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6页。
    2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7页。
    3和珅《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4杜佑《州郡四》,《通典》,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4页。
    5郑德坤纂辑,《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86页。
    6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1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73页。
    2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卷三十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347页。
    3陈桥驿《郦学新论——水经注研究之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9—171页。
    4《经籍志》,《旧唐书》,卷四十六,第6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14页。
    5《经籍志》,《新唐书》,卷五十八,第5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1页。
    6王应麟《困学纪闻·地理》,卷十,第九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34页。
    7纪昀《四库全书提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8胡渭《略例》,《禹贡锥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郭璞注《山海经》卷三十引《水经》语“水经曰:沅水出样柯、且兰县,又东北至镡城县为沅水,又东过临沅县南,又东至长沙下隽县。”此条引文也只言及水道。
    2《水经注》中出现最多的字是“过”字,用它叙述水道的经过,其余则是“出”与“入”两字出现最多。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4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4页。
    5纪昀《四库全书提要》:“道元注亦引钦所作《地理志》,不曰《水经》。”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6王先谦注引全祖望语,见《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过高唐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36页。
    
    1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73页。
    2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24页。
    3魏收《郦道元传》,《魏书》,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6页。
    4此条及以下数条引文的出处在上文中均已标出。
    
    1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第九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35页。
    2赵一清《水经注释》认为郭注《水经》已亡于北宋景佑年间王尧臣撰《崇文总目》时。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4《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4页。
    1《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19页。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23页。
    3《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第568页。
    4徐坚《初学记》,卷第六,第1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9页。
    5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四,第3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76页。
    6《史记》,卷四,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27页。
    7《史记》,卷四十,第5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712页。
    
    1李昉《太平御览》,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259页。
    2李昉《太平御览》,卷五十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259页。
    3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第一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4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十,第一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页。
    5王应麟《玉海》,卷十一,第一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6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三,第2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1明清两代对《水经注》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郦学,在晚明形成了郦学考据学派和词章学派,在清代形成了郦学地理学派。参见陈桥驿《郦学——郦道元留给后世的财富》,《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211页。
    2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363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4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363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沭水》“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3页。
    
    1《萧宝夤传》,《魏书》,卷五十九,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322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9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1页。
    4《孝芬传》,《魏书》,卷五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66页。
    
    1《经籍志》,《隋书》,卷三十三,第4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4页。
    2《经籍志》,《旧唐书》,卷四十六,第6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14页。
    3《艺文志》,《新唐书》,卷五十八,第5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01页。
    1《全唐诗》,卷六百二十六,第10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193页。
    2按有关文献记载,《崇文总目》所载《水经》四十卷后原有“已佚五卷”四字,但今各本佚此四字。
    3洪业等《水经注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页。
    4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第15页。
    1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3陈桥驿《郦道元与<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129页。
    4民国八年张宗祥于卷末题跋中认为该本为南宋绍兴刻本。袁抱存于题跋中认为,北宋讳字均缺笔,而南宋讳字‘桓’、‘构’缺笔不缺笔互见,故是元佑刻本的南宋摹印本。胡适在《水经注版本展览目录》中也认为,“此本避讳字缺笔至‘桓’字‘构’字为止,故可推断为南宋初期刻本。”
    5王国维《宋刊水经注残本跋》,《水经注跋尾》,第2卷第1期,第339页。
    6陈桥驿《郦道元与<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7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3页。
    1汪辟疆《明清两代整理水经注之总成绩》,见台北中华书局影印本《杨熊合撰水经注疏》第一册卷首。
    2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3页。
    3王国维说:“《大典》所据原本与傅氏所藏残宋本大同。”见《水经注跋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5年,第2卷第1期,第242页。
    4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250页。
    5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34页。
    6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34—35页。
    7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45页。
    8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45页。
    1陈桥驿《郦道元与<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2王国维,《水经注跋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5年,第2卷第1期,第343页。
    3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6页。
    4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251—252页。
    5胡适《水经注版本展览目录》,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49年版,第4页。
    6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7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252页。
    8陈桥驿《历史上徽州郦学家的<水经注>版本》,《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第15页。
    1朱郁仪《水经注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四十三年刊本,第1页。
    2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下,第九十,同治六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刊本。
    3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252页。
    4胡适《水经注版本展览目录》,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49年版,第6页。
    5王国维说,戴氏官本校语引自朱本及所谓近刻本,参见《水经注跋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5年,第2卷第1期,第352页。陈桥驿说,戴氏殿本不是戴震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从宋、明以来许许多多郦学家特别是朱谋□、赵一清等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见《郦道元与<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134页。
    6纪昀《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1钟惺、谭元春《刻水经注批点》,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
    2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第47页。
    3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第103页。
    4参见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载《全校水经注附录(上)》,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第53页。
    5郑得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第69—70页。
    6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第254页。
    7陈桥驿《历史上徽州郦学家的<水经注>版本》,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期,第15页。
    
    1沈炳异《水经注集释订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沈炳异《水经注集释订讹·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3全祖望《七校水经注》,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十四年刊本。
    4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36页。
    5赵一清《水经注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1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1页。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3陈桥驿《<水经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3页。
    1《水经注释》于乾隆五十一(1786)年由毕沅刊刻问世,是为第一次刊刻。
    2引文为杨守敬在《水经注疏要删凡例》中语。见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75页。
    3王国维《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水经注跋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卷第1期,第348页。
    4王国维《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水经注跋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卷第1期,第351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例略》,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页。
    1袁同礼《杨惺吾先生小传》,《图书馆季刊》第1卷,第4期。
    2引文为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自序》中语。见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72页。据郑德坤言,《自序》谓杨氏有完稿八十卷,无力全刊,此系杨氏铺张之辞,及王先谦愿出钱刻全书,杨氏不得不自供其书实未编就。见《水经注板本考》,燕京大学燕京学报社,1934年版。
    3引文为杨守敬《水经注疏要删自序》中语。见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72页
    4参见陈桥驿《郦道元和<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5参见陈桥驿《郦道元和<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页。
    1引文为潘存在《水经注要删序》中语。见郑德坤《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73页。
    2杨守敬《杨守敬集·水经注疏·重印<水经注疏>前言》,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参见刘跃进《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关于<水经注校>一书的评价与整理问题》,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1—347页。
    1林宝《元和姓纂》,卷十,嘉庆七年古歙洪氏校刊本。据岑仲勉校记:“其子疥,其上应依《通志》补食字,后人误[其]作如字读也。孙魏郦道元,孙误,《库本》作后。”见《元和姓纂四校记》卷十,第三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013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01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7页。
    4《高祖本纪》,《史记》,卷八,第2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358页。
    5《樊郦滕灌列传》,《史记》,卷九十五,第8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61页。
    1《樊郦滕灌列传》,《史记》,卷九十五,第8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662页。
    2《郦炎传》,《后汉书》,卷八十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47页。
    3《郦炎传》,《后汉书》,卷八十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47—2648页。
    4《郦炎传》,《后汉书》,卷八十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48页。
    5郦道元曰:“余六世祖乐浪府君”。汉、魏与西晋均置乐浪郡(今属朝鲜),而东晋、十六国则无。西晋初与西晋末至北魏初分别约120年和70年,而道元三世祖,即曾祖父郦绍,为后燕、北魏间人,故六世祖只可能为西晋人。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马河》“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7页。
    7参见曹道衡《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8房玄龄等《慕容宝记》,《晋书》,卷一百二十四,第10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93页。
    9徐中原《北魏初期散文述略》,《现代语文》,2008年第3期,第12页。
    1《北史·柳崇传》,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01页。
    2《周书》,卷四上,第1册,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9页。
    3《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2页。
    4《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2页。
    5《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2页。
    6《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1页。
    7《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1—952页。
    1《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2页。
    2参见徐中原《北朝散文发展之动因探析》,《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6—7页。
    3《太祖纪》,《魏书》,卷二,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27页。
    1本节主要依据《水经注》所载文献对郦道元生平加以梳理,因为史书所记过于简略,如《魏书本传》只有309字,《北史本传》也才612字,其中还包括了《魏书本传》中的309字。
    2魏收《郦范传》,《魏书》,卷四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49页。
    3李延寿《郦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4页。
    4魏收《地形志》,《魏书》,卷一百六上,第7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76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9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马河》“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7页。
    7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杨守敬集》,第4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1页。
    1陈桥驿《爱国主义者郦道元与爱国主义著作<水经注>》,《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4期,第7页。
    2段熙仲《水经注六论》,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3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28页。
    4《萧宝夤传》,《魏书》,卷五十九,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3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5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1页。
    7《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8《高祖纪》,《魏书》,卷七下,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页。
    9陈桥驿认为郦道元在太和十八年踏上仕途的,他说:“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从平城迁都到洛阳的这一年,正是这一年,郦道元开始进人仕途。”见陈桥驿《郦道元生平考》,《地理学报》,1988年,第3期,第243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2页。
    11《穆罴传》,《魏书》,卷二十七,第2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6页。
    1《拓跋丕传》,《魏书》,卷十四,第2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5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92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93页。
    4《高祖纪》,《魏书》,卷七下,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页。
    5《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6《高祖纪》,《魏书》,卷七下,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页。
    7《李彪传》,《魏书》,卷六十二,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0页。
    8《李彪传》,《魏书》,卷六十二,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1页。
    9《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10《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77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60页。
    2《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0页。
    4李延寿《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5《赵肃传》,《周书》卷三十七,第3册,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662页。
    6《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7《肃宗纪》,《魏书》,卷九,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5页。
    8《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9《武帝纪》,《梁书》,卷三,第1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页。
    10《孝芬传》,《魏书》,卷五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66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9页。
    1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1页。
    1《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2王先谦《水经注·比水》“比水出比阳东北太湖山,东南流过其县南,泄水从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0页。
    3王先谦《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4《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1《魏书》,卷八十四,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1—1843页。
    2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八,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9页。
    3邢昺注疏《孝经注疏》,卷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45页。
    4邢昺注疏《孝经注疏》,卷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49页。
    1郑得坤《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台北联纪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161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25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25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桓水》,“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1—552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浙江水》,“北过余杭,东入于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10页。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页。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36页。
    3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五十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21页。
    4《越语下》,《国语》,卷二十一,下册,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239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5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1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浊漳水》“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3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0页。
    2《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3《魏书》,卷八十九,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6页。
    4赵岐注,孙奭疏《尽心下》,《孟子注疏》,卷十四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4页。
    5赵岐注,孙奭疏《梁惠王下》,《孟子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75页。
    6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九,《诸子集成》第二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32页。
    7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436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2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2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4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4—265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汾水》“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3页。
    
    1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沭水》“又东南过莒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2—433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三》“屈东过九原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90页。
    4谭家健《郦道元思想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第82页。
    5《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6《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7李延寿《郦道元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5页。
    1《魏书》,卷一百一,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6页。
    2谭家健《郦道元思想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第81页。
    3《魏书》,卷十八,第2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430页。
    4《柳崇传》,《北史》,卷二十七,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01页。
    5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8页。
    6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岷山在蜀都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9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三》“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87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马水》“又东过容城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7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淮水》“又东过新息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4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沮水》“沮水出汉中房陵县,东南过临沮县界”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3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汾水》“历唐城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6—147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夷水》“东南过佷山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8页。
    1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汝水》“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60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瓠子河》,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09页。
    3《蛮列传》,《魏书》,卷一百一,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2247页。
    4《蛮列传》,《魏书》,卷八十九,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5页。
    5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1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24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页。
    3据李林甫注《唐六典》载,《水经注》所记水道1252条。今人辛志贤统计为1389条,见《水经注所记水数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4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5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页。
    1吴天任《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435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又东北过甲下邑,入于河”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4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1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39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39—140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过广阳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0—261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洧水》“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76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74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原公水》“又东入于汾”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9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湛水》“又东过毋辟邑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62页。
    11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2页。
    12王先谦《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页。
    1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泗水》“泗水出鲁卞县北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17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过成皋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21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决水》“又北入于淮”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9页。
    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九:“至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元足迹,皆所未经。”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0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瓠子河》“又东北过廪邱县为濮水”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08—409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东过砥柱间”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15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过黎阳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27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89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北过谷城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7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中》“又东过武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2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41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45—146页。
    4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渊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5《文学传序》,《隋书》,卷七十六,第6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29—1730页。
    1《魏书》,卷一,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页。
    2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4—345页。
    3李延寿《文苑传序》,《北史》,卷八十三,第9册,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8页。
    4《高允传》,《魏书》,卷四十八,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1页。
    5《周书》,卷四上,第1册,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9页。
    6《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第8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77页。
    7《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第8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77页。
    
    1《崔浩传》,《魏书》,卷三十五,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26页。
    2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240页。
    3《高闾传》,《魏书》,卷四十八,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1页。
    4《文苑传序》,《北史》,卷八十三,第9册,中华书局,1975年,第2779页。
    5《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第8册,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77页。
    6周建江《北朝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7《高闾传》,《魏书》,卷五十四,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98页。
    8《高闾传》,《魏书》,卷五十四,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98页。
    1《卢玄传》,《魏书》,卷四十七,第3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45页。
    2《高祖纪》,《魏书》,卷八五,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69页。
    3《高祖纪》,《魏书》,卷七下,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8页。
    4《高祖纪》,《魏书》,卷七下,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8页。
    5《高祖纪》,《魏书》,卷七下,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页。
    6《儒林》,《魏书》,卷八十四,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2页。
    7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十四,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81页。
    8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3页。
    9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8页。
    
    1《北史》,卷二,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页。
    2《北史》,卷二,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7页。
    3《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09页。
    4《周书》,卷二十二,第2册,第370页。
    5《文苑传序》,《北史》,卷八十三,第9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79页。
    6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08页。
    7《文苑传序》,《北史》,卷八十三,第9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79页。
    8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天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页。
    9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19页。
    
    1《文苑传序》,《北史》,卷八十三,第9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79页。
    2《周书》,卷四十一,第3册,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44页。
    3《高崇传》《魏书》,卷七十七,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0页。
    4《高崇传》《魏书》,卷七十七,第5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8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沭水》“又东过利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0页。
    6《郭祚传》,《魏书》,卷六十四,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421页。
    1参见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311页。
    2《魏书》,卷七上,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4页。
    3《魏书》,卷六十六,第4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9页。
    4《周书》,卷二十二,第2册,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370页。
    
    1自西汉刘歆始,《山海经》的作者被认为是大禹、伯益,今人多认为并非出自一人一时。
    2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3郭璞《穆天子传注》,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9页。
    4郭璞《穆天子传注》,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页。
    5郭璞《穆天子传注》,卷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1页。
    
    1李昉《地部五》,《太平御览》,卷四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2页。
    2见清李迪《甘肃通志》,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页。
    3李昉《地部四》,《太平御览》,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6页。
    4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5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0页。
    1颜师古《地理志》,《汉书》,卷二十八上,第6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3页。
    2杜氏又自注曰:“谓辛氏《三秦记》、常璩《华阳国志》、罗含《湘中记》、盛弘之《荆州记》之类皆自述乡国灵怪、人贤物盛,参以他书,则多纰漏,既非通论,不暇取之矣。”见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第907页。
    3刘知几《史通》,卷十,光绪八年浙江书局刻本,第107页。
    4李昉《人事部一百二十·报恩》,《太平御览》,卷四七九,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96页。
    5欧阳询《鳞介部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675页。
    1李昉《地部十九》,《太平御览》,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6页。
    2《郑弘传》,《后汉书》李贤注引《会稽记》,卷三十三,第4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54页。
    3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注引《襄阳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4李昉《太平御览·兽部二十二》,卷九百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32页。
    5欧阳询《兽部中》,《艺文类聚》,卷九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627—1628页。
    6欧阳询《兽部下》,《艺文类聚》,卷九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652页。
    7李昉《地部一四·西楚南越诸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238页。
    1欧阳询《山部上》,《艺文类聚》,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33页。
    2欧阳询《木不下》,《艺文类聚》,卷八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531页。
    3李昉《地部十九》,《太平御览》,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6页。
    4李昉《木部九》,《太平御览》,卷九百六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260页。
    5《经籍志》,《隋书》,卷三十三,第4册,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8页。
    6参见[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493—506页。
    1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2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4页。
    3欧阳询《地部》,《艺文类聚》,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06页。
    4转引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145页。
    1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37—38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147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146页。
    4李知文《<水经注>文学渊源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第32页。
    5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第167页。
    6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2页。
    7何晏集解,邢昺疏《雍也》,《论语注疏》,卷六,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2479页。
    8何晏集解,邢昺疏《子罕》,《论语注疏》,卷九,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第2491页。
    9王先谦注《知北游》,《庄子集解》,卷六,中华书局,1954年版,32—33页。
    10王先谦注《秋水第十七》,《庄子集解》,卷四,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98页。
    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61页。
    2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2—633页。
    3范文澜《明诗》,《文心雕龙注》,卷二,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页。
    4范文澜《物色》,《文心雕龙注》,卷十,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4页。
    1严可均《全宋文》,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04页。
    2严可均《全宋文》,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07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4早在三国时期,应遽《与满公琰书》中就有写景的片断:“适欲遣书,会承来命,知诸君子复有漳渠之会。夫漳渠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绿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是京台之乐也。得无流而不反乎”,已开书信写景、书信文学化之先河。但此类作品太少,魏晋时未被继承发展,至南北朝蔚成大国。
    1严可均《全宋文》,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93页。
    2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05—3306页。
    3严可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215—3216页。
    
    1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690页。
    2严可均《全后魏文》,卷十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585页。
    3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85页。
    4严可均《全后魏文》,卷三十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12页
    
    1严可均《全北齐文》,卷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836页。
    2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30页。
    3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第15页。
    4魏世民统计为197部,参见《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第2页。
    5胡应麟《九流绪论下》,《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页。
    1鲁迅《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中国小说史略》,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37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57页。
    3钱穆《国学概论·魏晋清谈》,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1—143页。
    
    1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汇编》(上册),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62页
    2郑得坤《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台北联纪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148—149页。
    3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49页。
    1刘熙载《文概》,《艺概》,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
    2漆緖邦《中国散文通史》,吉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6页。
    3周建江《北朝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4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5赵一清《水经注释·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4页。
    6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179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7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决水》“决水出庐江雩娄县南大别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8页。
    3王先谦《水经注·巨马河》“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6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决水》“又北过安丰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9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肥水》“北入于淮”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2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8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三》“又东北至江夏沙羡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42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延江水》“延江水出犍为南广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2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温水》“东北入于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6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淮水》“又东过当涂县北,濄水从西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8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又东过上邽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1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淄水》“又东过利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1页。
    2王先谦《水经注·渠水》“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89页。
    3王先谦《水经注·颍水》“东南过其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70页。
    4王先谦《水经注·沮水》“沮水出汉中房陵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3页。
    5王先谦《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会馆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
    6王先谦《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会馆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
    7王先谦《水经注·滱水》“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3页。
    8王先谦《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会馆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
    9王先谦《水经注·洧水》“又东南过长社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77页。
    10王先谦《水经注·夷水》“东入于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9页。
    11王先谦《水经注·浙江水》“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01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澧水》“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70页。
    2王先谦《水经注·巨洋水》“又北过临朐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5页。
    3王先谦《水经注·河水一》“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页。
    4王先谦《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1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滱水出代郡灵邱县高氏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3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溱水》“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6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溱水》“过浈阳县出洭浦关”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9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湿余水》“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2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7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易水》“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2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洛水》“东北过卢氏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79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潧水》“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81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过成皋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21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清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1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淮水》中“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7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淯水》中“又南过新野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1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淯水》中“又南过新野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02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6页。
    1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沅水》“沅水出牂柯、且兰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72页。
    1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淇水》“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9页。
    1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冀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15页。
    1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浍水》“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1页。
    1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淇水》“东过龙虑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07页。
    1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泗水》“又东过吕南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27页。
    18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1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溱水》“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6页。
    2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陈昌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0页。
    2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清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0页。
    22王先谦《水经注·沔水》“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59页。
    2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南过中山上曲阳县北,恒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
    233页。
    2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涑水》“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句注,第157页。
    2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澧水》“又东过零阳县之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70页。
    2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涑水》“又西南过安邑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5页。
    2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中》“又东过武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1页。
    28王先谦《水经注·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贗剑廖涠季谙匚核本渥ⅲ褪袷樯纾?985年版,第
    351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6页。
    2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四,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2页。
    3王先谦《水经注·湘水》“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注”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4页。
    4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三十八,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7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冀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15页。
    6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十七,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7页。
    7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8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305页。
    9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1457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又东过上邽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18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淇水》“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9页。
    1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浍水》“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1页。
    1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0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过唐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5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96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过博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1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贗剑廖涠季谙匚核本渥ⅲ褪袷樯纾?985年版,第351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浙江水》“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02页。
    7王先谦《水经注·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贗剑廖涠季谙匚核本渥ⅲ褪袷樯纾?985年版,第351页。
    8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一》“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0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温水》“东北入于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0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三》“鄂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44页。
    3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四十,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3页。
    4钟惺《水经注抄》,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5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8页。
    6沈炳异《水经注集释订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7朱之臣《水经注删》,卷四,北京图书馆藏,万历刊本。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沮水》“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东南过临沮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4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沭水》“又东过利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1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容不迫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24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涑水》“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句注,第157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漳水》“漳水出临沮县东荆山,东南过蓼亭,又东过章乡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4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谷水》“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96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洋水》“又北过临朐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5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赣水》“又北过南昌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97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过博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0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过博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8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温水》“东北入于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9页。
    3刘献廷《广阳杂记》,卷第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97页。
    4李知文《尽发山水之美的妙章绮语——论<水经注>写景的语言艺术》,《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第100页。
    5陈桥驿《<水经注>的歌谣谚语》,《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第104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淮水》“又东过新息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4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沽河注》“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漯馀水合为潞河”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5页
    1王先谦《水经注·湘水》“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0页。
    2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夷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3页。
    3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三十八,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0页。
    4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三十四,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3页。
    5张鹏飞《<水经注>引<诗>考》,《文史博览》,2006年第9期,第25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下》“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3页。
    7王先谦《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陈仓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0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渠水》“又东至浚仪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85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颍水》“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6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漳水》“漳水出临沮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4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一》“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页。
    4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注引《襄阳记》,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86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沔水》“又东过山都县东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64页。
    6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33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汶水》“屈从县西南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12页。
    
    1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二十四,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2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2页。
    3郑德坤将《水经注》所述故事分为十二类:神仙故事、帝王传说、名人故事、战争故事、动物故事、灵验故事、义侠故事、异族故事、佛教故事、祈雨故事、德政故事、名山古迹。
    4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汇编》(上册),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62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淇水》“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又东过长安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0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沔水》“分为二,其一东北流,其一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75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清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0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泗水》“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2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三》“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96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二》“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85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沔水》“又东过山都县东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64页。
    4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南过夷道县北,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5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洭水》“洭水出桂阳县卢聚”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90页。
    
    1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6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洛水》“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80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谷水》“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97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浊漳水》“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3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淄水》“又东过利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2—443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睢水》“东过睢阳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03页。
    2黄华南《浅论<水经注>的文学价值》,《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1期,第162页。
    3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东过河北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又东过武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3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沔水》“又东过成固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54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肥水》“北入于淮”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1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二》“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76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下》“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5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8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汳水》“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95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获水》“获水出于汳水于梁郡蒙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9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中》“又东过武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2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24页。
    2《魏书·高祖纪》,卷七上,第1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上邽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1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湽水》“又东过利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1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24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泗水》“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27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五》“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1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浙江水》“北过余杭,东入于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03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若水》“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沪江水”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1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大辽水》“又东南过房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75页。
    
    1郑得坤《水经注故事略说·序》,《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台北联纪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146页。
    2郑得坤《水经注故事略说·序》,《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台北联纪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146页。
    3陈瑜《<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81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夷水》“东南过佷山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8页。
    5李昉《地部一四·西楚南越诸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第238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夷水》“东南过佷山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8页。
    
    1李昉《地部三十五·渊》,《太平御览》,卷七十,中华书局,1960年,第330页。
    2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75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下》“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7页。
    1李朝威《柳毅传》,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1—2页。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2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沔水》“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52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渠水》“又屈南至扶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86页。
    2王先谦《水经注·洧水》“又东南过长社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77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淹水》“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3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湘水》“又北过罗县西,渎水从东来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3页。
    5华林甫《论郦道元<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地理研究》,1998年第2期,第193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夷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3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又东北过阜成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22—223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陈昌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0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肥水》“北入于淮”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1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一》“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73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二》“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71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沂水》“又东过良城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1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下》“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潍(wéi)水》“又东北过都昌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48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69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淮水》“又东过寿春县北,肥水从县东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88页。
    7谭家健、李知文《<水经注>选注·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8魏收《酷吏传·郦道元传》,《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1926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一》“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1—52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浊漳水》“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4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下》“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36页。
    2《外戚传》,《汉书》,卷九十七上,第8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51页。
    3杨慎《丹铅余录》,卷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浊漳水》“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3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温水》“东北入于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0—561页。
    2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三十六,北京国家图书馆,崇祯二年刻本,第19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谷水》“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96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0—251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2页。
    2孙梅《四六丛话》,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565页。
    3林庚《中国文学简史》,上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239页。
    4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1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三十四,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3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淇水》“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9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6—107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清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1页。
    2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十九,第3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59—760页。
    3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十九,中华书局,第3册,1979年版,第767页。
    4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十九,中华书局,第3册,1979年版,第765页。
    5转引自谭家健、李知文《<水经注>选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6转引自谭家健、李知文《<水经注>选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0页。
    7王立群认为游记须具备三个要素:“(一)对游历途中的山川景物作了具体而真实的描绘;(二)有游踪的记述;(三)有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脱脱等《王质列传》,《宋史》,卷三九五,第34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055页。
    2唐子奕《<水经注>山水散文的历史贡献》,《中国民航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65页。
    3罗宗阳《.<水经注>描写山水的艺术技巧》,《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第95—96页。
    4张鹏飞《<水经注>引<诗>考》,《文史博览》,2006年第9期,第25页。
    5陈桥驿《<水经注>的歌谣谚语》,《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1期,第104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浊漳水》“又东出山,过邺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13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7页。
    3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4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4页。
    1王先谦《水经注·若水》“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沪江水”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1页。
    2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夷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3页。
    3王先谦《水经注·沔水》“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自上粉县,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59页。
    4王先谦《水经注·湘水》“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0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若水》“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沪江水”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0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澧水》“又东过作唐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70—571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2页。
    2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3页。
    3王立群《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第8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马水》“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7页。
    5王先谦《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1页。
    6王先谦《水经注·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贗剑廖涠季谙匚核本渥ⅲ褪袷樯纾?985年版,第351页。
    7王先谦《水经注·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96页。
    8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4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湘水》“又东北过泉陵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7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漾水》“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贗剑廖涠季谙匚核本渥ⅲ褪袷樯纾?985年版,第353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上》“又东过陈昌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0页。
    3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十七,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6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浙江水》“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02页。
    5王先谦《水经注·巨马河》“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6页。
    6王先谦《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1页。
    7王先谦《水经注·河水四》“又东过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16页。
    8王先谦《水经注·洭水》“东南过含洭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90页。
    9王先谦《水经注·丹水》“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60页。
    1王羲之《兰亭诗》,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5页。
    2王先谦《水经注·涑水》“又东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7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6—107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若水》“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为沪江水”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0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洛水》“东北过卢氏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79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枝江县南,沮水从北来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4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夷水》“东入于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9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01页。
    4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四,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页。
    6王先谦《水经注·河水三》“又南过赤诚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95页。
    7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
    8鲍远航《南北朝山水文的文化异质——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书札为例》,《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第15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浙江水》“北过余杭,东入于海”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04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济水一》“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67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江水一》“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0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温水》“东北入于郁”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57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过博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9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浍水》“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1页。
    6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卷四,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第1页。
    7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山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物色》,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93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浍水》“浍水出河东绛县,浍交东高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51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马水》“又东南过容城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7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谷水》“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96页。
    2王先谦《水经注·济水二》“又东北过卢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80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49—250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沁水》“又东过野王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6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洹水》“又东北出,过邺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08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清水》“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190页。
    7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易水》“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28页。
    8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丹水》“又东南过商县南,又东南至于丹水县,入于均”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60页。
    9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易水》“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28页。
    10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过广阳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1页。
    1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漯水》“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乾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52页。
    12范文澜《神思》,《文心雕龙注》,卷六,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494页。
    1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耒水》“又北过其县之西”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92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庐江水》“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99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夷水》“东入于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9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东南过广昌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3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滱水》“又东过博陵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38页。
    5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湿余水》“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62—263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易水》“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28页。
    1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巨洋水》“又北过临朐县东”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35页。
    2此类地记唐时已亡,但可通过它们在各种文献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中的佚文,推知一二。
    3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457页。
    4张岱《嫏嬛文集·跋寓山注》,上篢又竟荆?934年版,第146页。
    5刘熙载《文概》,《艺概》,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
    1钱钟书《管锥编》,第3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37页。
    1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9页。
    
    1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32页。
    2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1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07—208页。
    2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04—205页。
    3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99页。
    4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一,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30页。
    5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上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75页。
    6《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第44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413页。
    1赵一清《水经注释·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2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3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页。
    4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7页。
    5此书所引郦注多有今本郦注所不见者,盖郦注传至北宋景佑年间编撰《崇文总目》时已佚五卷所致。说明郦注至宋初太平年间已无足本。
    6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三,第1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6页。
    7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一,第1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页。
    8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第1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189页。
    9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第1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页。
    1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38页。
    2刘献廷《广阳杂记》,卷第四,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97页。
    3戴震《水经注自序》,见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汇编》(上册),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86页。
    4《全唐诗》,卷六百二十六,第10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193页。
    5苏轼《东坡全集》,卷八十三,道光壬辰刻本。
    6唐圭璋《全宋词》,第5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255页。
    7唐圭璋《全宋词》,第5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04页。
    8郑德坤辑纂,《<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第168页。
    9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10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3页。
    
    1厉鹗《樊榭山房集》,卷一,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页。
    2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湘水》“又北过罗县西,渎水从东来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82页。
    3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8页。
    4王士祯《渔洋诗话》,卷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58页。
    5汪琬《尧峰文钞》,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71—672页。
    6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27页。
    1乾隆撰,董诰等奉敕编《御制诗集》,四集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4页。
    2胡渭《禹贡锥指·略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洧水》“又东南过长社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77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夷水》“东入于江”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69页。
    5《全唐诗》,卷九十七,第2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46页。
    6《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第2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1页。
    7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二十九,第3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67页。
    8《全唐诗》,卷七十三,第2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05页。
    9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10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宋诗钞》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10页。
    11刘爚《云庄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1页。
    12阮大铖《咏怀堂诗》,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页。
    
    1杨慎《升庵全集》,卷五十三,第5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628页。
    2洪业《水经注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279页。
    4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渭水中》“又东过武功县北”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321页。
    5《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81页。
    6《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第3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81页。
    7《全唐诗》,卷一百八十,第3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37页。
    1王先谦《水经注·江水二》“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句注,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532页。按:此段文字如此分段,是为了便于下文分析。
    2《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一,第3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44页。
    3《江水》一段文字与宋代《太平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中语同,此段文字中仅有“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歌者曰:‘巴东三峡巫峡长。’”语仅见唐人《艺文类聚》,其余均不见载于唐人文献。另外,《荆州记》唐时已佚。盖宋人从《水经注》中辑出时,把道元语也无作盛弘之语耶。故李白《早发白帝城》的构思应受益于郦道元的启发,而非盛弘之。
    4《全唐诗》,卷二百三十,第4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09页。
    5《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九,第6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50页。
    6《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第6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183页。
    7苏轼《东坡全集》,卷八十一,道光壬辰刻本。
    8乾隆十五年敕编《御选唐宋诗醇》,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页。
    1乾隆三年敕编《御选唐宋文醇》,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2页。
    2谭家健、李知文《水经注选注·前言》,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3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42页。
    4全祖望《七校水经注》,光绪十四年薛福成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5杜牧《樊川文集》,光绪丙申景苏园影宋本,第1页。
    6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永叔集》,卷四,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21页。
    7苏轼《东坡全集》,卷十二,道光壬辰刻本。文中所引此段文字为今本《水经注》所不见,盖郦注传至北宋景佑年间《崇文总目》编撰时已佚五卷所致。
    8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五,光绪元年五月归氏重刻本,第6—7页。
    9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四十四,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28页。
    1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5页。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同治六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刊本。
    清·胡渭:《禹贡锥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晋·郭璞:《穆天子传注》,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南朝宋·范晔: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宋刻本,藏国家图书馆。
    东魏·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令狐得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刘知几:《史通》,浙江书局刻,光绪八年本。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林宝:《元和姓纂》,嘉庆七年古歙洪氏校刊本。
    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四校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宋·王尧臣等编次,清·钱东垣等辑释:《崇文总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尤袤:《邃初堂书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朱郁仪《水经注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四十三年刊本。
    明·朱之臣:《水经注删》,北京图书馆藏,万历刊本。
    明·钟惺,谭元春:《水经注批点》,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崇祯二年刻本。
    清·赵一清:《水经注释》,乾隆五十一年赵氏小山堂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清·全祖望:《七校水经注》,国家图书馆藏,光绪十四年薛福成刊本。
    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李迪:《甘肃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成都:巴蜀书社,1985年版。
    清·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李朝威:《柳毅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唐·徐坚:《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宋·王应麟:《玉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明·杨慎:《丹铅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钱曾著,管庭芬,章钰校证:《读书敏求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清·清代学人:《笔记小说大观》,台北:台湾新兴书局,1987年版。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唐·杜牧:《樊川文集》,光绪丙申景苏园影宋本。
    宋·苏舜钦:《苏学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宋·苏轼:《东坡全集》,道光壬辰刻本。
    宋·刘爚:《云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明·张岱:《嫏嬛文集》,上?荷虾T又竟荆?934年版。
    明·阮大铖《咏怀堂诗》,《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清·汪琬:《尧峰文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孙梅:《四六丛话》,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山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清·王士禛:《渔洋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乾隆撰,董诰等奉敕编:《御制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乾隆三年敕编:《御选唐宋文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乾隆十五年敕编:《御选唐宋诗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厉鹗:《樊榭山房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清·刘大櫆:《论文偶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王锺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锺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版。
    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钞》,北平:朴社,1929年版。
    郑德坤:《水经注板本考》,北平:燕京大学燕京学报社,1934年版。
    任启珊:《水经注异闻录》,上海:启智书局,1935年版。
    龚启昌:《中国文学史读本》,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6年版。
    胡适:《水经注版本展览目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1949年版。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谭丕模:《中国文学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马念祖:《水经注等八种古籍引用书目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郑德坤:《水经注故事钞》,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
    郑德坤《水经注引书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年版。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郑德坤:《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台北:联纪出版事业公司,1981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郑德坤纂辑:《水经注研究史料初编》,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
    吴天任纂辑:《水经注研究史料续编》,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84年版。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郭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选:《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陈寅恪讲演,万绳楠整理:《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版。
    陈桥驿:《郦道元与<水经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洪业等编:《水经注引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谭家健,李知文:《<水经注>选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任松如编:《水经注异闻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陈桥驿:《郦学新论—水经注研究之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陈桥驿:《郦道元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上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陈柱:《中国散文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陈玉刚:《中国文学通史》,北京:西苑出版社,1996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周建江:《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郭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10·胡适集外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渊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曹道衡:《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杭州大学出版,1999年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吴云主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四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牟玉亭:《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赵永复,赵燕敏:《<水经注>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姜书阁:《中国文学史纲要》(修订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庆振轩:《中国文学史发展纲要》(上),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日]编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
    王国维:《水经注跋尾》,《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5年第1期。
    郑德坤:《水经注故事略说》,《华文学报》,1942年第1期。
    李嘉言:《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年第1期。
    罗宗阳:《<水经注>描写山水的艺术技巧》,《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4期。
    辛志贤:《水经注所记水数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张翰勋:《<水经注>的写景语言》,《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冯宇:《壮丽清新的山水画卷——<水经注·三峡·>赏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谭家健:《郦道元思想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李知文:《尽发山水之美的妙章绮语——论<水经注>写景的语言艺术》,《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陈桥驿:《爱国主义者郦道元与爱国主义著作<水经注>》,《郑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李知文:《<水经注>文学渊源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李知文:《试论<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宁夏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陈桥驿:《<水经注>的歌谣谚语》,《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唐子奕:《<山水经>山水散文的历史贡献》,《中国民族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钱光华:《<水经注>的文学价值》,《治淮》,1997年第12期。
    王立群:《论山水游记的起源和形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陈桥驿:《<水经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文丽:《形神兼备有声有色——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介绍》,《云南经济日报》,2001—04—16第2版。
    伍立杨:《丽词妙喻心情——谈水经》,《光明日报》,2002—08—21。
    魏世民:《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嬗变》,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陈瑜:《<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黄华南:《浅论<水经注>的文学价值》,《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11期。
    高建新:《论<水经注>对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贡献》,《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张鹏飞:《郦道元年谱考略》,《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黄华南:《<水经注>写景的语言风格》,《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张涛,罗明月:《<水经注>的语言艺术》,《南都学刊》,2006年第6期。
    鲍远航:《山水清音南北殊调——论<水经注>与南朝山水文之异》,《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黄华南:《<水经注>山水景物描写的特点》,《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张鹏飞:《<水经注>引<诗>考》,《文史博览》,2006年第18期。
    陈龙文:《郦道元与<水经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1期。
    鲍远航:《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化异质——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书札为例》,《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