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旨在对清末民初的直隶地方议会进行历史学的描述和政治学的阐释。它试图详尽描述代议制框架下直隶地方政治的实态,分析地方代议制得以生成的社会政治条件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并力求总结近代直隶代议政治的影响及经验教训。
     论文主体共分六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
     导论部分阐明本文的问题关怀和研究基础。
     第一、二、三章纵向描述直隶地方议会的兴衰演变,勾勒其由初兴到衰变再到完结的曲折起伏历程。新政的推行促动了政治参与的活跃,绅权在地方政治中扩充、膨胀起来,直隶新绅商阶层顺势而起。
     地方自治的推行,地方势力的上升态势,进而新绅商阶层的政治化,推动清廷考虑实行立宪。清廷赋予各省咨议局的法定角色仅是一种地方咨议机构,并不具有地方议会的性质。在实际运作中,咨议局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对各项议事的主动权,获得了一定的立法权、监督行政与财政权,咨议局实际扮演了“准代议机构”的角色;咨议局也同时利用这一合法阵地,发动、联合其他社会势力,对地方乃至国家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直隶所处的独特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多数议员的自身状况,在一些激进议员谋求独立失败后,绝大多数议员寄希望于袁世凯,支持其统一南北,实行共和。
     民国肇始,时潮所趋,顺直咨议局被迫解散而另行选举组成临时省议会。此时政体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政治参与踊跃,临时省议会带有极强的政治化色彩,因而内外政争、党争激烈。临时省议会的成立和演变过程,充分显示了过渡阶段的直隶地方政治形态。
     顺直第一届省议会在政争、党争中筹办、成立,又在这种纷争中被解散。直到1916年袁世凯死后才得以恢复。此后,议员参政动机主要集中在谋求省议会的生存和小团体及自身的利益上,省议会内部的党派纷争让位于派系纠葛。
     第二届省议会成立前后,直系军阀势力控制了直隶地区。此后直系、奉系、国民军等势力相继控制该地区。军阀政权极力加强军事行政专权。由此,第二、三届省议会在军阀主政的政治环境下日益走向蜕变。议员多依附军阀、官僚,沦为职业政客,省议会成为军阀专制和强势行政下的“传声筒”和“橡皮图章”,走向了代议制的反面。合法性丧失的省议会最终作为军阀政权的一部分被新式的党军政权所撤销。
     纵观直隶地方议会的兴衰演变历程,在其前期还是新绅商参政的工具,予直隶地方政治以重大影响,到后来逐步变异为军阀的传声筒,成为政治摆设和政客手中的政治工具;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它不乏爱国之举,但偏于保守;最终,随着军阀混战的加剧,地方议会瘫痪、破产。
     第四章分析清末民初直隶地方议会的议员选举。近代意义上的选举源于西方,与我国古时“选举”不同。议会政治从投票选举开始,选举自清末起遂成为直隶地方政治中的重大活动。中央或直隶地方议会自身为此制定了较为周详规范的选举制度。
     在清末民初,选举基本是新绅商阶层的专利。字面上制定的选举规则不能保证选举依法进行,官方极力控制甚至包办选举,新绅商则百般运动、把持选举。因选举资格的严格限制,咨议局议员和临时省议会议员的选举主要表现为地方权威内部的权力分配。能否当选并不在政策、政纲的分野,而归功于候选人本身的情况。功名或学历、声望及在地方体中的公共身份是能否当选的重要因素。由于选举权的扩大,第一届省议会议员的选举竞争升温。但在党派作用下,选举舞弊受到一定的限制。到第二、三届省议会议员选举时,选举舞弊公然成风。选举舞弊虽遭到良知之士的抨击,但社会和司法机关都无力制裁违法行为。由此,新绅商已无法推选出自身的利益代言人,反而因选举造成日渐加深的分裂,选举政治由此走入困境。
     被日渐扭曲的选举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一般选民多数并无参与观念,持冷漠态度;官绅则大肆违法舞弊,操纵选举。
     第五章简要分析议员状况。首先分析议员的结构,如年龄构成、知识构成、职业状况及党派背景等;其次分析议员的政治思想与表现;最后分析议员的角色和代表性。
     议员是代议政治运作的主体。清末民初的地方代议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精英参与。议员来自新绅商阶层,在地方议会早期充当着官绅中介的角色,发挥了一定的政治功能。后期,多数议员的进取心下降,功利主义上升,消极懈怠。在军阀政权控制下,多数议员迎合军政当局以求利禄,堕落为劣绅、政客。
     第六章重在描述和分析直隶地方议会的运作情形。首先介绍地方议会运作的制度设计及其运作实态;其次以议案为中心分析地方议会的议政活动;最后分析地方议会运作中的内外关系。
     一方面,开会集议议案是代议制运作的主要内容。总的来说,直隶地方议会的纪律性较差,运作效率较低,议案缺乏整体性,也多未能得到有效实行。另一方面,直隶地方议会也是在极其复杂的内外关系中运作的。由于强势行政、军事的挤压,加之自身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地方议会原本有限的自主地位也逐渐丧失,反而出现无休止的派系之争和政治倾轧。其代表民意、提供咨询和表决的职能也难以发挥,最终随同北洋军阀政权一起覆亡。
     结语。直隶地方议会于晚清应时而生,但后来却被定为反动军阀的帮凶,终为北伐军所终止。考察其演变脉络,可谓得失并存。从本质上说,地方议会是新绅商阶层意欲实现自身利益的一个平台。在清末民初的社会情境下,它也被赋予了表现民意、多数议决、权力监督与制衡的反专制意义。在存续期间,地方议会制定了一些具有现代性的法规、法则,在一定时间区段内对吏治的腐败起到了一些抑制作用,对地方近代化事业也有所促进。但也不可否认,直隶地方议会在维持基本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没能取得显著的作为。问题主要在于:直隶地方议会在地方政治体系中处于附属地位,无法真正实现对官僚军阀政权的约束、监督;也缺乏近代化力量的支撑;缺乏相应的民主宪政文化;议员缺乏来自选民的制约、监督,议员政客化、劣化愈益严重,地方议会成为派系纷争和分肥的场地等。在近代中国,人们看重的是代议制对救亡强国所起的作用。这种工具主义的观点使得代议制在遭受挫折后很快被人们所唾弃。
This issue is to interpret Local Council of Zhili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the beginnings days of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view of history and politics.It seeks to describe local politics of Zhili province in representative context,analyse the prerequisite of forming and the course of its evolution,summarize the influenc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 in modern Zhili province.
     This article’s body is made up of eight parts: the preface, four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I shall mainly introduce the research tendency, analyze some concepts about Local Council and this article’s design, the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spot.
     In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I shall chronologically describe the evolotion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Local Council of Zhili province,outline its decay from the beginning and then to the tortuous history of ups and down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Policies fomente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gentry,Clifford Chance enlarged and expanded in the local political power.In this context, a new class-New Shenshang homeopathy formed.
     Politicization of New Shenshang impeled the Qing court to consider constitutionalism.Entrusted legal role of the Provincial Assembly was only a local deliberative body that didn’t have the nature of Local Council.In practice, assemblymen grasped of the procedure of the initiative, accessed to a certain amount of legislative, administrative and financial oversight.The Provincial Assembly played actually a role of a "quasi-representative body".After Wuchang Uprising,some assemblymen sought independence,most placed hopes on Yuanshikai ,calling for him unity of South-North,a Republican.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Republic of China,the Provincial Assembly of zhili was dismissed,th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l of Zhili formed.At this time,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ere active.Th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l presented striking political colour.Political strifes and clique conflicts were fierce.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l indicated local political formation of Zhili Province.
     The First Provincial Council was prepared,founded and disbanded during the political strifes and clique conflicts.After the Provincial Council was revived in 1916,councilors’political motive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the quest for survival of the Provincial Council and their own interests,clique conflicts changed into factional disputes.
     Arou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Provincial Council,Zhixi Warlord controled Zhili province.After this ,Zhixi,Fengxi,National Army controled Zhili one after another.The warlord regime strengthed military and administration power.The Second and Third Provincial Council gradually degenerated politically.The most councilors attached themselves to warlord and bureaucrat,were reduced to the status politician.The Provincial Council became megaphone and“rubber stamp”,going t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gative.After losing the legality,the Provincial Council as a part of warlord regime was replaced with new party-military regime.
     Looking at the rise and fall of Local Council in Zhili, it was a tool of New Shenshang’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had an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local politics earlier,and later gradually grew into the megaphone for the warlords, a political tool of politicians;In the anti-imperialist patriotic movement,it had many patriotic act, but were somewhat conservative.In the end, with the worsening of warlordism,Local Council paralyzed,and went bankrupt.
     In the forth chapter,I shall mainly analyze elections of Local Council.Election resulting from Wes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xamation in China.Election is the base of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important activity in the local politics from the Late Qing.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Local Council itself layouted a relatively well-developed system of election norms.
     The election basically was a New Shenshang prerogative.The literally enacted electoral rules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The officials tried to control and monopolized eiections,New Shenshang campaigned for and dominated electionS. Owing to restricting the suffrage to a elite group ,elections of both the Provincial Assembly and the Provisional Provincial Counci embodyed mainly power distribution among the local authorities.Whether a candidate was elected or not hinged on his characteristic (standing, scholarly honor,property,local identity in piblic.),not on distinction of policy and platforms.Election campaign of the First Provincial Council escalated because of enlarged franchise.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ique force,election irregularities were limited to a certain degree. Irregularities were brought into the open during election of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Provincial Council,elections were replaced basically with designation.Thus,New Shenshang could not elect their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fell into division.Electional politics got into dire straits.
     Owing to devoid of detachment and demoratic content,election was queried. Most constituents had not sense of participation,did not bother to vote. Local authorities and vile gentries manipulated elections unbridledly.
     In the fifth chapter,I shall mainly analyze formation of councilors,their political ideology and behaviour, their representiveness.
     Councilors were subject of local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Local political representative was a participation essentially among elites.The councilors came from New Shenshang,act as role of the official and the gentry intermediary earlier,gave some play to political function.Later,councilors’enterprising spirit went downwards,personal integrity grew degeneration.In the end,most councilors catered to warlord and chief executive,were addicted to position and wealth,and degenerated into evil councilors and politicians.
     In the sixth chapter,I shall mainly analyze operation of Local Council.Firstly,I shall narrate the Local Council system design and actual operation;Secondly,I shall discuss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through motions and bills;Thirdly,I shall describ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of Local Council.
     On the one hand,deliberation of the motions and bills were the main contentof representative operation. Overall,the discipline of the Local Council was poor,low operational efficiency. Most motions could not be implemented. On the other hand, Local Council operated complexly between the relation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 pressures from strong executive and military,lack of profound social foundation, limited autonomy status of Local Council has been gradually lost,there was an endless strife. Both representative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advisory functions being difficult to play, Local Council ultimately went bankrupt, accompanied with defeat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regime.
     Conclusion: Local Council in Zhili arose in the late Qing, later was regarded as the accomplice of reactionary warlords, was terminated by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Studying its evolution, Local Council had both gains and losses. In essence, the Local Council was a platform that New Shenshang desired to realize its interests.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the beginnings days of Republic of China, it was also given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opinion, decision by the majority, oversight and check towards the power, of against tyranny. Also, the Local Council had drawn up many modern regulations and rules. In a certain period, on the suppression of corruption among officials it had played a role. It also promoted the local modernation drive. 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Local Council can not achieved notable success in maintaining basic social and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blem is due to: Local Council is in a subsidiary position in the local political system, cann’t realize constrainting and supervising the power of warlords and the bureaucratic; lacks the support of the forces of modernization; lacks corresponding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culture;lack of voters’supervision on councilors; most councilors became the politicians, the more serious deterioration, local councils became the place of factional disputes and political loot, and so on.In modern China,the value of the salvation of representative was exaggerated. This Pragmatism made representative quickly spurned by the people after suffering setbacks.
引文
②耿云志:《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与咨议局》,第 1215 页。(《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 年)
    ①王道:《中国选举史略》序,内务部编译处出版,1917 年。
    ②刘东严:《中国选举史要》,第 1 页,国立成都大学毕业论文, 1930 年。
     ①《光明日报》,1956 年 9 月 27 日。
    ①魏光奇:《官治与自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第 381 页。
    ②王先明:《士绅阶层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取向与时代成因》,《近代史研究》,2008 年第 1 期。
    ③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基点讨论》,《历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① [美]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②魏光奇:《官治与自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在传统官僚行政框架下,士绅在地方社会的活动一般不具有政治内涵,只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才体现出其政治色彩。少数士绅也能以入幕等方式与闻府、道、省乃至中央级政治行政事务。这种个体性、非正式的参与,其作用、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①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第 225-226 页。
    ②黎仁凯等著:《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第 393-397 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③同上,第 27-31 页。
    ④翦伯赞等编:《康有为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 年,第 148 页。
    ⑤黎仁凯等著:《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第 406-413 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
    ⑥贾恩绂纂:《盐山新志》卷十新政篇。
    ①关于直隶新政的情况,可参考董丛林等:《清末直隶新政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
    ②虽然绅商合流之势在明清之际业已显现,但合流趋势的空前增强则出现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尤其是在 1905 年科举制废除之后。
    ③《地方自治之研究》,《北洋法政学报》第 12 册,1906 年。
    ④《直省改订府厅州县官制说帖》,《北洋法政学报》,第 44 册, 1907 年,北洋官报总局出版。
    ⑤《电饬各省地方自治局统归绅办》,《大公报》,1908 年 3 月 23 日。
     ①《言论·论绅权》,《大公报》,1907 年 6 月 2 日。
    ②李国祁:《清季民初闽浙台地区社会结构与价值判断的变革》,《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 28 编,第 63 页。
    ③《直隶各属办学出力及捐助学堂经费人员奖励统计表》,《直隶教育官报》,第 8、10 期(1907)。
    ①分据《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各属中学堂教员表》、《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各属初级师范学堂教员表》、《光绪三十三年分派各属高等小学堂教员表》,《直隶教育杂志》,丁未年第 2 期,1907 年 3 月。
    ②《直隶学务处各属劝学所章程》,《东方杂志》,第三年第一期,教育。
    ③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349-353 页。
    ①《天津府自治局复卢学台为选派绅士游历日本考察自治办法移文》,《北洋公牍类纂》卷一自治。
    ②《各省游学汇誌》,《东方杂志》,第 2 年第 9 期。
    ③金淑琴:《直隶省新式教育发展概况》,《河北文史资料》,第 25 辑,第 13-14 页,《河北文史资料》编辑部编,1988 年第 5 期。
    ④《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清单》,《大公报》,1911 年 4 月 12 日。
    
    ①胡光明:《论早期天津商会的性质与作用》,《近代史研究》,1986 年第 4 期。
    ②马敏:《官商之间一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第 101 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
    ①如庆云在亲民局基础上设自治局(1906 年),赵州设地方公议局(1907 年),卢龙设立公议局(1907 年),景州设地方公议局和地方自治局(1907 年),昌平州设自治研究所(1907 年),献县设会议所(1907 年),宁津设公益会(1907 年),顺天府北路厅五属设官绅研究会(1907 年),束鹿设研究时政馆(1907 年)等。
    ②《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胪陈第三届筹备宪政情形折》,《大公报》,1910 年 4 月 11 日。
    ③《奏折·直隶总督陈夔龙奏胪陈第六届筹备宪政情形折》,《大公报》,1911 年 10 月 8 日。
    ④李浩贤:《地方自治的主张与实施:晚清天津和上海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董丛林等:《清末直隶新政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第 339-340 页。
    ⑤张星楼等纂:民国《涿县志》第四编党政组织,1936 年铅印本。
    ⑥耿之光等纂:《无极县志》卷六职官志,1936 年铅印本。
    ①《阎绅凤阁等禀请改办直隶全盛全省自治详文并批,《北洋公牍类纂》卷一自治。
    ② 《专件·直隶地方自治研究社简章》,《大公报》,1908 年 3 月 24 日;《直省官绅学界筹设自治研究社禀》,《申报》,1908 年 3 月 30 日。
    ③《言论·书顺直咨议局上宪政编查馆书后》,《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17 日。
    ①《两广总督岑春煊奏请速设资政院代上院以都察院代下院并设省咨议局暨府州县议事会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 501 页。
    ②《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五七五。
    ③《会议反对公派》、《再纪直隶咨议局之风潮》、《直隶咨议局之风潮说》,《顺天时报》,1907 年 12 月 11日、1908 年 1 月 3 日、1908 年 1 月 5 日。
    ④ 《津沪咨议局原议章程作废》,《顺天时报》,1908 年 1 月 25 日。
     ①《开办研究会》,《大公报》,1909 年 10 月 25 日。
    ①《直隶咨议局预备案之提议》,《大公报》,1909 年 10 月 15 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之提议(天津)》,《正宗爱国报》,1909 年 10 月 18 日。
    ②孟森:《三十日旅行记》,《东方杂志》,1909 年第六期。
    ③《力挽颓局》,《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21 日。
    ④《纪事·全国咨议局促开国会纪事》,《东方杂志》,1909 年第 12 期。
    ⑤《专件·直隶宪政研究会致商法讨论会论速开国会书》,《大公报》,1910 年 1 月 12 日。
    ⑥《直隶绅民之国会热》,《顺天时报》,1910 年 1 月 27 日。
    
    ①《公函照录》,《大公报》,1910 年 2 月 23 日。
    ②《继续请求之决意》,《顺天时报》,1910 年 2 月 5 日。
    ③《省绅继续请求速开国会》,《顺天时报》,1910 年 2 月 5 日。
    
     ① 《要电照录》,《大公报》,1910 年 6 月 29 日。
    ① 《督宪告示》,《大公报》,1911 年 1 月 12 日。
    ② 《直隶绅民请开民选议院书》,《申报》,1908 年 8 月 3 日。
     ① 《直省设备》、《电询乱耗》,《大公报》,1911 年 10 月 18 日。
    ① 《咨议局停议》,《大公报》,1911 年 11 月 12 日。
    ②《孙公洪伊行状》,《河北月刊》第 4 卷,第 10 期,1936 年。
    ③王葆真:《滦州起义及北方革命运动简述》,《辛亥革命回忆录》(五)第 403-407 页,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 年。
    ④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辛亥革命》(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第 346 页。
    ⑤该会由李搢荣、张锡光、张铭勋、陈树楷等数十人于 1910 年 2 月发起成立。以研究国会成立以前国民应行筹备之事项,督促近畿人民知识之发达,辅助国家宪政之进步为宗旨。曾于 1911 年 7 月举行第一次常年会,与会 62 人。
    ⑥ 《顺直咨议局之要电》、《会长回津》,《大公报》,1911 年 11 月 24、25 日。
    ⑦ 《袁内阁之不测》,《大公报》,1911 年 12 月 2 日。
    ① 《辛亥革命》(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第 184 页。
    ② 《再请宣布共和之要电》,《大公报》,1911 年 12 月 5 日。
    ③ 《直豫咨议局之代商政体》,《大公报》,1912 年 1 月 23 日。
    ④ 《顺直咨议局复蒙古王公联合会电》,《顺天时报》,1912 年 2 月 24 日。
    ⑤ 《顺直咨议局来电》,《临时公报》,电报类,1912 年 2 月。
    ⑥《顺直咨议局之要电》,《大公报》,1912 年 2 月 23 日。
    
    ①《开会议事》,《大公报》,1911 年 4 月 25 日。
    ②《无党者言》,《大公报》,1912 年 7 月 7 日。
    ①《袁内阁复各机关电》,《顺天时报》,1912 年 2 月 7 日;《致东三省及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热和察哈尔官绅维持行政机关》,《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五函牍,北京:广益书局,1914 年。
    ②《袁总统答复公举都督问题》,《大公报》,1912 年 3 月 29 日。
    ③《大总统力争北方都督》、《袁唐电争都督问题》,《大公报》,1912 年 4 月 9、10 日,
    ①《要求强硬》,《大公报》,1912 年 4 月 13 日。
    ②《电请直接电复》,《大公报》,1912 年 4 月 15 日。
    
    ① 《请改省会》,《大公报》,1912 年 3 月 1 日。
    ② 《直绅会议详情》,《联合会纪事》,《大公报》,1912 年 3 月 3 日、22 日。
    ③《改咨议局为省会之要电》,《大公报》,1912 年 4 月 9 日。
    ④《不认命令》,《大公报》,1912 年 4 月 9 日。
    ①《关于改组省议会问题》,《大公报》,1912 年 4 月 19 日。
    ②《议员辞职书》,《大公报》,1912 年 4 月 28 日。
    ③《直隶省会之风潮》,《顺天时报》,1912 年 4 月 28 日 。
    ④《期成会纪事》,《大公报》,1912 年 4 月 30 日。
    ⑤《省议会改选办法》,《申报》,1912 年 5 月 12 日。
    ⑥《同盟会、统一党在直情形》,《顺天时报》1912 年 7 月 14 日。
    ①《直议会之争议》,《正宗爱国报》,1912 年 8 月 27 日。
    ②《省议会纪事》,《大公报》,1912 年 8 月 24 日;王葆真:《反袁护国的忆述》,《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上)》,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2 年。
    ①《省议会纪事》,《大公报》,1912 年 10 月 17 日。
    ②《天津通信·省议会溺职至此》,《民立报》,1912 年 12 月 26 日。
    ③《直隶都督问题》,《顺天时报》,1912 年 9 月 6 日;《省会对于冯华甫之讨论》,《大公报》,1912 年 9 月10 日。
    ④《省会纪事》,《大公报》,1912 年 9 月 15 日;《直省会因冯督之冲突》,《顺天时报》,1912 年 9 月 18 日。
    ①王葆真:《滦州起义及北方革命运动简述》,《辛亥革命回忆录》(五),第 423-424 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 年。
    ②《冯都督莅会情形》,《大公报》,1912 年 11 月 1 日;《异哉直省会之要求条件》,《申报》,1912 年 11 月 1 日。
    ③《科员之被裁者》,《大公报》,1912 年 11 月 4 日。
    ④《复电补录》,《大公报》,1912 年 11 月 9 日。
    ⑤《请设民政长之原电》,《大公报》,1913 年 1 月 12 日。
    
    ①《政府公报》第 156 号,1912 年 10 月 3 日,命令,第 64 页。
    ②《政府公报》第 170 号,1912 年 10 月 18 日,附录,第 526 页。
    ①《政府公报》,第 222 号,1912 年 12 月 9 日,命令.第 227 页。
    ② 各省省议会的成立日期并不统一。广东、陕西、新疆三省最早,于 2 月 10 日成立,而湖北、湖南迟至3 月 15 日始告成立。
    ③《闲评二》,《大公报》,1913 年 2 月 27 日。
    ④《预防卖票》,《大公报》,1913 年 2 月 26 日。
    ①《直隶选举参议员纪事》,《申报》,1913 年 3 月 18 日。
    ②《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 266 号,命令,1913 年 2 月 1 日。
    ③《电询省会章程》,《大公报》,1913 年 2 月 27 日。
    
    ①《共和党直支部通电》,《大公报》,1913 年 5 月 7 日、5 月 18 日。
    ②《三党直支部通电》,《大公报》,1913 年 5 月 19 日。
    ③《统一党直支部通电》,《大公报》,1913 年 5 月 27 日。
    ④《省议会纪事》、《请看省会议员》,《大公报》,1913 年 5 月 24 日、5 月 25 日。
    ①《顺直省议会通电》,《大公报》,1913 年 5 月 26 日。
    ②《声明通电之无效》,《大公报》,1913 年 6 月 6 日。
    ③《专件·直隶省议员同志会宣言书》,《大公报》,1913 年 6 月 17 日。
    ④《面商财政》,《大公报》,1913 年 8 月 29 日。
    ⑤《省会开临时会》,《大公报》,1913 年 11 月 1 日。
    ⑥《公电·冯都督等再电》、《公电录要·天津冯都督等又电》,《大公报》,1913 年 11 月 7 日、11 月 15 日。
    ⑦《通令各省解散国民党省议员文》,《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卷二政令,北京:广益书局,1914 年。
     ①《直隶赵都督、刘民政长请停止省议会通电》,《申报》,1914 年 1 月 31 日。
    ①《顺直省议会议员请召集省会电》,《益世报》,1916 年 7 月 23 日。
    ②《省议员致国务院电文》,《益世报》,1916 年 8 月 7 日。
    ①《省议会年致参众两院电》,《大公报》,1916 年 8 月 11 日。
    ①《提议取消王建中议员资格案》,《益世报》,1916 年 10 月 30 日。
    ②《省议会开会纪》,《大公报》,1916 年 11 月 15 日。
    ③ 李大钊:《乐亭通信》,《李大钊全集》第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 708 页。
    ④《省议会反对参战》,《大公报》,1917 年 3 月 8 日。
    ⑤《郭熙洽不认反对外交之要电》,《大公报》1917 年 3 月 14 日。
    
    ①《直隶选举制度之可危》,《顺天时报》,1916 年 12 月 6 日。
    ②《来函·余对于选举参议员之宣告》,《益世报》,1916 年 12 月 15 日。
    ③《顺直省议会通电》,《益世报》,1917 年 7 月 7 日。
    ①《顺直省议会致中央二电》,《益世报》,1919 年 5 月 7 日。
    ②《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第 150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年。
    ③《五四爱国运动资料》,第 203-205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年。
    ④《呈天津学生运动有省议员参加报告致吴笈孙函》,林开明等编:《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九),第196 页,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 年。
    ①《津埠议决罢市之经过》,《申报》,1919 年 6 月 12 日。
    ②《内务部关于释放各省请愿代表函稿》(1919 年 11 月 19 日),《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第 402 页。
    ③《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第 492-493 页。
    ①《顺直省会商会讨段电》,《益世报》,1920 年 7 月 13 日。
    ②《宣布段祺瑞罪状电》,《益世报》,1920 年 7 月 16 日。
    ②《召集省议会改章》,《大公报》,1921 年 8 月 31 日。
    ③《省议会开会布告》,《大公报》,1921 年 9 月 10 日。
    ④《特别区议员到津》,《大公报》,1921 年 11 月 23 日。
    ①《省会风潮之昨讯》、《省会合并之争潮》,《大公报》,1921 年 12 月 11 日、12 日。
    ②《省自治推举代表纠葛》,《大公报》,1923 年 11 月 24 日。
     ①《本埠重要消息》,《益世报》,1924 年 11 月 13 日。
    ① 《民国日报》,1925 年 12 月 5 日。
    ②《维持省议会开会办法》,《益世报》,1925 年 4 月 19 日。
    ①《省议会年前开会无望》,《益世报》,1926 年 1 月 31 日。
    ②《省议会解体》,《大公报》,1927 年 6 月 28 日。
    ③鉴于直隶在北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早在 1917 年 6 月 3 日,晋系阎锡山即通电各方,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发兵进攻奉军。同月底,冯玉祥也开始从河南等地向直隶进攻。由于奉军的反击,阎、冯企图占据直隶的计划未能实现。1928 年 2 月,南京政府决定发动“北伐”讨奉战争。
    ① 刘东严:《中国选举史要》,国立成都大学毕业论文,1930 年。
    ②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邓正来等翻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29 页。
    ① 王玉明:《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 14 页。
    ② 英语中与投票有关的其它词汇均源于此。如 psephology(选举学)、psephocracy(代表性政府)、psephocrat(一个民选的统治者,一个倡导或支持民选政府的人士)等。
    ③ 选举民主并非民主政治的唯一方式。针对以选举民主为基础的“聚合式民主”,“审议民主”理论在近20 年来逐渐传播开来,意在补前者之不足。但投票选举仍不失为“民主的底线”(拉里·戴尔蒙德语)。参看谈火生所编:《审议民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年。
    ④ 对东方世界而言,近代意义上的选举属于外来的政治资源。然近代日本人不予明辨,将东、西方世界不同意义的选举对应起来。国人转而采用,遂易生各种模糊认识。
    ⑤《督宪颁发选举告示文》,《直隶咨议局筹办处文件录要初编》。
    ①《滑稽谈·选举人才》,《大公报》,1909 年 5 月 3 日。
    ②《言论·敬告有选举权者》,《大公报》,1909 年 5 月 20 日。
    ③《选举芻议》,《大公报》,1918 年 5 月 19 日。
    ④ 吴宝铭等编:《三河县新志》凡例八则,1935 年 8 月北平中华印书局。
    ⑤ 陈继淹等纂修:《张北县志》卷七人物志·选举,1935 年铅印本。
    ⑥万振霄等修:《青县志》1931 年铅印本,卷七经制志三·选举。
    ⑦张鼎彝纂:《献县志》卷七上·经制志二,1925 年刻本。
    ①王维贤纂:《迁安县志》卷十一选举篇,1933 年铅印本。
    ②贾恩绂纂:《盐山新志》卷十新政篇。
    ③王道编:《选举史略·序》,内务部编译处出版,1917 年。
    ④贾恩绂等纂修:《定县志》卷十一人物篇·人物表,1934 年铅印本。
    ⑤张鼎彝纂:《怀安县志》,卷七人物志(二)·选举,1934 年铅印本。
    ⑥《清史稿》选举志八。
    ①《立宪纲要》,《东方杂志》1906 年第 13 期临时增刊。
    ②《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理由书》,《大公报》,1908 年 2 月 25 日。
    ③在《钦定咨议局章程》的按语中提出:“现当初行选举之际,一切办法自以详密为宜。若遽用单选制度,恐拣择未精,不无滥竽倖进之弊。故本条采用复选举法,以示矜慎。"
    ④《论咨议局奏定章程》,《顺天时报》,1908 年 7 月 30 日。
    ①[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44-149、58 页。
    ②《政府公报》第 88 号,1912 年 7 月 27 日,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第 3 册,第 634 页。
    ①《孙洪伊为直隶咨议局选举于津埠各界利害极大必多选数人参加事致王竹林函》,《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年,第 2305 页。
    ② 王振尧;《致定州选举调查员》,《王古愚先生遗集》卷 3,1925 年刻本。
    ③《选举资格之调查》,《大公报》,1909 年 4 月 27 日。
    ④ 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第 183 页。
    ①《初选揭晓》,《大公报》,1912 年 6 月 10 日。
    ②《选录·直隶选民录平议》,《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17 日。
    ③《时评·放弃选举权之非》,《益世报》,1918 年 4 月 17 日。
    ④《省议会选举之怪象》,《益世报》,1918 年 2 月 4 日。
    ⑤《捏报选民》,《大公报》,1917 年 12 月 31 日。
    ⑥《初选票数》,《益世报》,1918 年 1 月 15 日。
    ①《学生呈控伪调查表》,《益世报》,1920 年 12 月 20 日。
    ②《关于选举声中之要讯》,《益世报》,1921 年 1 月 13 日。
    ③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届省议会议员选举调查时,文明程度相对较高的天津民众一反上届时的“狂热”。全县仅有 60756 人认领选举调查表 。
    ①《言论·论选举运动》,《大公报》,1912 年 11 月 5 日。
    ②《各省筹办咨议局进行表》,《申报》,1908 年 10 月 9 日。
    ③《京师选举区官担保》,《顺天时报》,1909 年 8 月 10 日。
    ④《宁津选举界之怪现状》,《大公报》,1909 年 7 月 6 日。
    ⑤《直隶选举纪事》,《大公报》,1909 年 7 月 13 日。
    ⑥《初选举现像(北通州)》,《正宗爱国报》,宣统元年五月十一日。
    ①《选举起诉》,《大公报》,1912 年 6 月 19 日。
    ②《郑重初选》,《大公报》,1912 年 6 月 12 日。
    ③《大宛两县选举情形》,《顺天时报》,1912 年 12 月 17 日。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第 210 页,北京:档案出版社,1994 年。
    ⑤《直隶各县国民党呈请立案有关文件》,二档档案,一 00 一(2)/968。
    ⑥《直隶涿州初选举情形》,《顺天时报》,1912 年 12 月 20 日。
    ①《选录·直隶选民录平议》,《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17 日。
    ② 河北省档案馆:《直隶省获鹿县礼房档案》656-1-50,民国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③《顺天省议会复选详情》,《申报》,1913 年 1 月 26 日。
    ④《闲评二》,《大公报》,1913 年 1 月 29 日。
    ⑤《省会初选汇誌》,《益世报》,1918 年 7 月 21 日。
    ⑥《保定省议员初选之现状》,《益世报》,1918 年 7 月 25 日。
    ⑦《选举丑谈》,《益世报》,1918 年 7 月 21 日。
    
    ①《选举黑幕》,《益世报》,1918 年 8 月 1 日。
    ②《正定属选举之怪象》,《益世报》,1918 年 8 月 9 日。
    ③ 张凤翔总修:《滦县志》卷十六故事志上·纪事。
    ④《希望当选之状况》,《大公报》,1921 年 6 月 20 日。
    ⑤《省初选投票情形》,《大公报》,1921 年 7 月 2 日。
    ①《第九区复选情形》,《大公报》1921 年 8 月 2 日。
    ②《第三届顺直省议会各县初选当选人信件汇存》,第 14 页,旅京顺直同乡会印,1921 年。
    ③《时评二·纠察选举》,《民国日报》,1920 年 11 月 1 日。
    ④《时评》,《益世报》,1918 年 7 月 26 日。
    
    ①林清扬修、王延升纂:《沙河县志》卷四自治,1929 年铅印本。
    ②《民选果能廓清积弊耶》,《益世报》,1925 年 9 月 1 日。
    ③贾恩绂纂:《盐山新志》卷十新政篇,1916 年铅活字本。
    ①萧公权:《低调谈选举》,《宪政与民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102 页。
    ②《代论·直隶选民录平议》,《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17 日。
    ③ 转引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第 13 页,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年。
    ④《国民选举之感想》,《益世报》,1925 年 9 月 23 日。
    ①《时评》,《益世报》,1918 年 7 月 17 日。
    ②《谐文·选举票、银圆票合传》,《益世报》,1918 年 6 月 26 日。
    ③《谐文·落第议员解》,《益世报》,1918 年 7 月 1 日。
    ④《杂录·选举失意人致得意人书》,《大公报》,1913 年 1 月 3 日。
    ①《闲评》,《大公报》,1913 年 1 月 10 日。
    ②《监查选举团发现》,《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16 日。
    ③《杂评二·众院初选举》,《申报》,1921 年 3 月 1 日。
    ④《杂评二·选举诉讼之结果》,《申报》,1921 年 4 月 17 日。
    ⑤《谐评》,《益世报》,1918 年 6 月 16 日。
     ①[美]孔飞力:《封建、郡县、自治、立宪-晚清学者对中国政体的理解与倡议》,《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 27 辑,第 3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①自治研究所学员苑钟山即指出:“学员中勤勉者竟不如其玩喝者多,领悟者究不及其懵懂者众。到所一二日即长去不返者有之,答录原文而点句错误者有之。……言勤学则让步,闻出洋则争先。”(《专件·自研究所学员苑君钟山上学宪禀》,《大公报》,1907 年 7 月 12、13 日。
    ① 参见[日]佐藤三郎编:《民国之精华》,北京写真通信社,1916 年。
    ② 陆乃翔:《孙公洪伊形状》,《河北》月刊,第 4 卷,第 10 期,1936 年 10 月。
    ① 王振尧:《赠中卿参政院参政袁君海观墓碑》,《王古愚先生遗集》卷 3,1925 年刻本。
    ② 高阳酒徒:《就事人的苦处》,《地方白话报》第 4 期;吴兴让:《劝学宗旨议》,《北洋法政学报》第 54册,光绪 34 年正月下旬,北洋官报总局印。
    ③ 吴宝铭等纂:民国《三河县志》卷 12 文献志,1935 年铅印本。
    ④《延庆州反对兴学》,《大公报》,1910 年 4 月 3 日。
    ⑤《中等学生男女不合校之建议》,《大公报》,1924 年 5 月 5 日;《是讷国议会开会情形补志》,《益世报》1924 年 5 月 8 日。
    ①《关于选举声中之要讯》,《益世报》,1921 年 1 月 13 日。
    ②《冉凌云财产行将查抄》,《益世报》,1925 年 2 月 9 日。
     ①崔跃魁:《我所知道的边守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年。
    
    ①《言论·南北咨议局之比较》,《大公报》,1909 年 12 月 21 日。
    ②《天津杂话》,《河北》月刊,第一卷第三号。
    ③《闲评二》,《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22 日。
    ④《闲评一》,《大公报》,1913 年 1 月 24 日。
    ① 王葆真:《滦州起义及北方革命运动简述》,《王葆真文集》,第 43 页,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年。
    ②《某系省议员之怪现象》,《益世报》,1917 年 11 月 16 日。
    ③《议员座右铭》,《益世报》,1917 年 4 月 20 日。
    ④《省会会议纪实》,《大公报》,1916 年 10 月 10 日。
    ⑤《详纪省会开议民选省长案》,《益世报》,1916 年 10 月 23 日。
    ⑥《省议会开会纪事》,《大公报》,1916 年 11 月 29 日。
     ①《省议会昨日开会记》,《大公报》,1924 年 7 月 24 日。
     ①《短论》,《益世报》,1917 年 3 月 2 日。
    ①《开政治会》,《大公报》,1918 年 1 月 13 日。
    ②《省会未开之原因》,《大公报》,1918 年 3 月 18 日。
    ③《津门近讯·庚申俱乐部内容》,《顺天时报》,1920 年 5 月 1 日。
    ②《论各省民皆宜开咨议局研究会》,《顺天时报》,1909 年 10 月 26 日。
    ③《呈请不准兼差》,《大公报》,1912 年 7 月 2 日。
    ④ [日]滨口允子:《清末直隶咨议局和县议会》,张利民译,《天津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第 86 页。
    ①《闲评二》,《大公报》,1913 年 1 月 15 日。
    ②《谐评》,《益世报》,1918 年 7 月 7 日。
    
    ①《省议员不到会之罚则》,《大公报》,1922 年 9 月 24 日。
    ②《天津通信·咨议局近事琐誌》,《顺天时报》,1909 年 10 月 22 日。
    ③《因雨不到》,《大公报》,1909 年 10 月 19 日。
    ④《省议会现状》,《大公报》,1912 年 7 月 15 日。
    ⑤《清理财政之讨论》,《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9 日。
    ⑥《议员之怪象》,《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22 日。
    ⑦《省议会开会纪事》,《益世报》,1916 年 10 月 15 日。
    ①《省会开会旁听记》,《大公报》,1917 年 5 月 9 日。
    ②《省会开会旁听记》,《益世报》,1917 年 11 月 27 日。
    ③《大会未开之原因》,《大公报》,1917 年 12 月 13 日。
    ④《省议会例会未开》,《大公报》,1920 年 11 月 13 日。
    ⑤《省议会内部之写真》,《大公报》,1922 年 12 月 28 日。
    ①《省议员均热衷仕途》,《大公报》,1925 年 4 月 14 日。
     ①《津门近讯·财厅与省议员之关系》,《顺天时报》,1920 年 7 月 5 日。
    ①《藐视议案》,《大公报》,1910 年 11 月 25 日。
    ②《演说·顺直咨议局议长阎凤阁开会演说词》、《演说·顺直咨议局开会副议长王振尧演说词》,《大公报》,1910 年 10 月 13 日、14 日。
    ③《议决严催各县实行本会议决各案并由本会设法督促案》,《顺直省议会议案录》,中华民国 9 年 9 月天津河北日报社印。
    ④《省议员眼中之金钱问题》,《大公报》,1922 年 9 月 24 日。
    ① 《挽回利权》,《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15 日。
    ②《纱厂将成》 ,《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18 日。1908 年底 1909 年初,直隶士绅反对清廷以路权作押向英、德借款修筑津浦铁路,发起筹款赎路,后直督杨士骧奏准自 1909 年起直岸盐价每斤加价制钱 4 文,提充路款,分给商民股票(商民股各半),10 年期满,借款还清,即行停止。并组织直鲁苏皖四省公所作为保管这笔款项的机构(李士铭推荐其弟李士鉁担任经理)。
    ③《议决办法》,《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21 日。
    ①《督宪陈答复顺直咨议局陈请筹办纺纱厂案文》,《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卷 22,第 14 页;《议案被驳》,《顺 天时报》,1910 年 3 月 2 日。
    ②《饰词出奏》,《大公报》,1911 年 6 月 3 日。
    ③ 陈决定募 300 万公债,咨议局坚决反对,并为此召开两次临时会(1910、11、26-12、15,1911、2、22-3、11),呈请缓办。考虑到民间负担繁重,咨议局还提出动用盐斤加价路款来购买公债,但被陈拒绝。
    ④《陈请移津》《大公报》,1911 年 4 月 28 日。
    ⑤《纺纱厂简章》,《大公报》,1912 年 9 月 8 日。
    ⑥《主张纱厂地址》,《大公报》,1912 年 9 月 26 日。
    ①《争议纱厂问题》,《大公报》,1912 年 11 月 10 日。
    ②《纺纱厂之竞争》,《大公报》,1912 年 11 月 17 日。
    ③1912 年 11 月 3 日,沙俄与辛亥革命后宣布“独立"的库伦哲布尊巴丹“政府"签订《俄库协约》,确立了沙俄在蒙古的实际统治地位。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各政党、团体多力主政府力争主权。
    ④《纺纱厂缓办》,《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10 日。
    ⑤《省议会纪事》,《大公报》,1913 年 6 月 21 日。
    ⑥《省议会开会纪事》,《大公报》,1916 年 12 月 16 日。
    
    ①《时评》,《益世报》,1917 年 12 月 18 日。
    ②《省会开会旁听记》,《大公报》,1917 年 12 月 20 日。
     ①《议员尚催办纱厂耶》,《大公报》,1923 年 6 月 21 日。
    ①《提议催石庄棉纱厂》,《大公报》,1923 年 12 月 22 日。
    ②《筹办石家庄纱厂情形》,《大公报》,1924 年 4 月 3 日。
    ③《言论·书顺直咨议局上宪政编查馆书后》,《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17 日。
    ①《闲评一》,《大公报》,1909 年 11 月 21 日。
    ②《咨议局注意盐斤加价之息银》、《参案呈院》,《顺天时报》,1910 年 8 月 20 日、12 月 6 日。
    ③《议案被驳》、《又一呈院案》,《大公报》,1910 年 11 月 18 日、12 月 4 日。
    ④问天:《三记各省咨议局与行政官争执事》,《东方杂志》,第 7 卷,第 12 期。
    ①《力争公债》、《公债难行》、《议案未决》,《大公报》,1910 年 11 月 22 日、11 月 23 日、12 月 4 日。
    ②《要求宪政筹备处及会议厅绅士由咨议局选举》,《大公报》,1909 年 10 月 20 日。
    ③《意见何殊》、《议案未决》,《大公报》,1910 年 11 月 26 日、1911 年 12 月 24 日。
    ④《弹劾无效》,《大公报》,1911 年 4 月 12 日。
    ①《省议会纪事》,《大公报》,1912 年 8 月 1 日。
    ②《都督府纪事》,《大公报》,1912 年 9 月 2 日。
    ③崔跃魁:《我所知道的边守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九),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年。
    ④《消极抵制》,《大公报》,1913 年 5 月 20 日。
    ①《省议会补余》,《大公报》,1913 年 6 月 26 日。
    ②《省会举行开会式》,《大公报》,1918 年 10 月 4 日。
    ③在两厂合并时,曹锐将模范纺纱厂作价 51 万元作为官股,将增值的 39 万元据为己有,又招张作霖、边守靖等筹集私股,另外组建了恒源纺纱有限公司。
    ④《省会开会旁听记》,《大公报》,1919 年 4 月 25 日。
    ①《省会开会旁听记》,《大公报》,1919 年 4 月 29。
    ②《省署会议救荒办法》、《曹省长之救济灾民》,《益世报》,1920 年 9 月 8 日。
    ③《顺直省议会开会式》,《大公报》,1922 年 8 月 6 日。同日《益世报·顺直省议会开会式》的记载为:“鄙人等为人民代表,必当对于行政长官,加以指导与辅助,以谋我直省政治、实业、教育,日见发展。”
    ④《顺直省议会举行开会式》,《大公报》,1922 年 11 月 2 日。
    ①《直隶省会常会开幕礼》,《益世报》,1926 年 10 月 22 日。同日《大公报·昨日省议会之开会式》的记载是:“省议会为辅助行政机关,并非监督行政机关"。
    ①《争长》,《时报》,1918 年 10 月 27 日。
    ②《言论·纪直隶选举之怪相》、《闲评一·直隶咨议局议长》、《闲评二·议案与议长孰重》,《大公报》,1909 年8 月 20 日、22 日。
    ③《杂评一·省议长问题》,《申报》,1918 年 10 月 6 日。
    
    ①《善后粮捐各消息》,《大公报》,1921 年 11 月 9 日。
    ②《昨日所闻之省议会》,《益世报》,1922 年 8 月 11 日。
    ③《省议会之茶话会》,《大公报》,1922 年 8 月 14 日。
    ④《顺直省议会正副议长之逐鹿》,《益世报》,1922 年 8 月 16 日。
    ⑤《省议会维持会出现》,《大公报》,1922 年 8 月 30 日。
    ⑥《省议会选举会又未开成》,《大公报》,1922 年 9 月 1 日。
    
    ①《省议会近日开会》,《大公报》,1923 年 5 月 16 日。
    ②《省议会最近之暗潮》,《大公报》,1923 年 9 月 21 日。
    ③《省议会昨日之怪剧》,《大公报》,1923 年 10 月 30 日。
    ④《查办教育厅长张谨搁浅之内幕观》,《大公报》1924 年 8 月 17 日。
    ⑤《省议会前途之悲观》,《大公报》,1925 年 4 月 19 日。
    ①《省议会开会后第一幕》,《益世报》,1925 年 4 月 23 日。
    ②《省议会前日开会情形》,《益世报》,1926 年 12 月 10 日。
     ①《省议会之近闻二则》、《省议会开会纪事》、《省议会今日开会》,《大公报》,1922 年 10 月 3 日、1923 年5 月 15、16 日。
    ②《言论·祝直隶人之幸福》,《大公报》,1009 年 4 月 4 日。
    ①《省会被人指摘》,《大公报》,1912 年 8 月 12 日。
    ② 《闲评二》,《大公报》,1912 年 10 月 19 日。
    ③《闲评一》,《大公报》,1912 年 12 月 10 日。
    ④《闲评一》,《大公报》,1913 年 1 月 25 日。
    ⑤《闲评二》,《大公报》,1913 年 2 月 27 日。
    ⑥《议长公费被人批驳》,《大公报》,1913 年 5 月 9 日。
    ⑦《省议会纪事》,《大公报》,1913 年 5 月 17 日。
    ①《省议员第二公寓被砸》,《益世报》,1916 年 12 月 23 日。
    ②《梁纪凤对于边守靖当选候补参议院议员之宣言"》,《顺天时报》,1916 年 12 月 30 日。
    ③《铁中铮铮》,《京兆日报》,1916 年第 101 号第 3 页;《谢买渡不愧省议员》、《李六更对于直省改选参议员意见之布告》,《顺天时报》,1916 年 12 月 16 日、1917 年 1 月 19 日。
    ④《检察厅票传省议员》、《请看控诉省会议员之虎头蛇尾》,《益世报》,1916 年 12 月 23 日、1917 年 1 月4 日。
    ⑤《时评·省议会又开临时会》,《益世报》,1917 年 3 月 2 日。
    ⑥《时评》,《益世报》,1917 年 12 月 16 日。
    ⑦《时评》,《益世报》,1918 年 1 月 6 日。
    ⑧《对于顺直省议会新议员之希望》,《益世报》,1918 年 10 月 4 日。
    ①《省会开会旁听记》,《大公报》,1918 年 11 月 16 日。
    ②《顺直各县行政公署单行条例》,《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一会期议案录》,议决案四十一,《议决整顿县治案 民国八年五月十九日》。
    ③《李廷玉致曹使函》,《大公报》,1922 年 4 月 22 日。
    ①《团体代表开会记》,《大公报》,1922 年 6 月 26 日。
    ②《直人反对省会电》,《大公报》,1922 年 7 月 2 日。
    ③《劝三区勿加入会议》,《大公报》,1922 年 7 月 14 日。
    ④《公民警告非法省议元》,《大公报》,1922 年 7 月 21 日。
    ⑤由于在第三届省议会议员选举中,大量初选当选人运动省议员失败,“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对推翻重选的积极性很高。先后声称于复选举时未参加投票的多达 400 余人。见《第三届顺直省议会各县初选当选人信件汇存》,旅京顺直同乡会印,1921 年。
    ⑥早在本年 7 月下旬顺直同乡会、直隶各团体呈请内务部重新改选省议会时,扼于曹锟、吴佩孚之武力,内务部长张国淦、总统黎元洪就认为改选既费手续,又会给直系难堪,主张和平了解。见《内部派员调查顺直省会》,《大公报》,1922 年 7 月 22 日。曹锟先是持强硬立场,用强力打压反对力量,后鉴于风潮有愈演愈烈趋势,不再坚持极端路线,令王相机办理,消弭风潮。见《省会风潮大有转机》,《大公报》,1922 年 9 月 3 日。
    ①《商民反攻团体会之呈文》,《大公报》,1922 年 8 月 27 日。
    ②《顺直省议会第三届第二期常会文牍类要》,河北日报社印,1923 年 6 月。
    ③《省议会前途之可虑》,《大公报》,1923 年 5 月 5 日。
    ④《进行中之顺直公民会》,《大公报》,1923 年 5 月 9 日。
    ①《省会开临时会议记》,《大公报》,1924 年 11 月 18 日。
    ②《直隶保安司令兼省长李景林就职之盛况·法团代表欢迎词》,《益世报》,1924 年 11 月 19 日。
    ③《直隶留日同乡会之快邮代电两则》,《大公报》,1924 年 12 月 30 日。
    ④ 《直隶省县议会联合会提议发起之说明书》,《益世报》,1926 年 2 月 6 日。
    ⑤ 《直隶省议会无形解散》,《益世报》,1926 年 3 月 11 日。
    ①傅宗懋:《中国近代政治思潮与革命运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7年,第 1 页。
    ②《学员李廷玉臧守义臣宝泉刘宝和陈清震等筹议义务教育办法十四条禀并批》,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卷 11,北京:益森印刷有限公司,1907 年。
    ① 刘廷昌等修:民国《霸县新志》,1934 年铅印本。
    ② 天津自治研究所编:《立宪纲要》,《东方杂志》,1906 年第 13 期临时增刊。绅商立宪派在当时对代议制所进行的一些论证是存在致命缺陷的,因为他们为此进行论辩的根据是这种制度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在本质上只是其副产品。
    ①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第 39、246 页。
    ② [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三联书店,2004 年,第 465 页。
    ①《曹锐一怒囚议员》,《民国日报》,1918 年 7 月 9 日。
    ②《直隶省会之开会难》,《益世报》,1925 年 2 月 24 日
    ③《刘俊卿被捕之原因》,《申报》,1925 年 5 月 24 日。
    ④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书店 1989 年(据路明书店 1949 年版)影印,第 201 页。
    
    ① 独秀:《联省自治与中国政象》,《向导》周报第一期,1922 年 9 月 13 日。
    ②《杂评一·运动自治与议会》,《申报》,1922 年 7 月 9 日。
    ①《来件·选举刍言》,《顺天时报》,1918 年 6 月 16 日。
    ②《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 429 页。
    ③《青年与农村》,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本社,1999 年,第 181 页。
    ① [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0 页。
    ②《列宁全集》,第 3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02 页。
    ③“五四"前后,武人乱政,南北分裂,政治失败,这一切引发了进步人士对“议会救国论”的质疑。“议会破产论"、“议会过时论"由此兴起,形成一股改造代议制的思潮。知识界提出了诸多改造代议制的方案,有的是改良性质的,有的则是革命性的。早期共产党人指斥了各级议会议员的卑劣,对“代议制度底信用"表示根本怀疑,认为它不过是个企图掩饰阶级斗争之真实本质的伪装。如张申府在 1921 年6 月 12 日给陈独秀的信中强调,“吾觉着中国改造的程序应是革命,开明专制(美其名曰劳农专政-以今日中国之一般知识阶级而言代议政治,讲选举,纯粹是欺人之谈。政治上事切忌客气。政治尤不可专模别人。世界趋势固要晓得,单勉随趋势儿忘了自己实况,必无好结果"。(R:《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新青年》第 9 卷第 3 号,1921 年 7 月 1 日。)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曾这样概括其时的情境:“到 1920年代,持不同观点的革命家都达成了这种想法:代表意味着代替一个不自觉的或沉睡的委托者(“沉睡的大钟”或“不觉醒的人民”),而不是在一个自觉的委托者的指示下发言。”([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三联书店,2004 年。)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会议政务处、农工商部、民政部、顺天府档案
    3.《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年
    4.天津市档案馆编辑:《北洋军阀天津档案史料选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年
    5.《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年
    6.河北省档案馆《直隶省获鹿县礼房档案》
    1.《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年
    2.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
    3.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
    4.《清实录·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宣统二年铅印本
    2.甘厚慈辑:《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宣统二年铅印本
    3.直隶咨议局筹办处编:《直隶咨议局筹办处文件录要初编》,国家图书馆藏
    4.《顺直咨议局规则五种》,国家图书馆藏
    5.《宣统三年顺直咨议局临时会议案公布录》,1911 年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6.《督院发交顺直咨议局议案及咨询事件录初编》,国家图书馆藏
    7.《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一会期文牍类要》,直隶教育印书处 1919 年 7 月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8.《顺直省议会议案录》,天津河北日报社 1920 年 9 月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9.《顺直省议会第三届第二期常会文牍类要》,天津公园内教育印书处 1923 年 6月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0.《顺直省议会第三届第二期常会议案录》(上、下卷),天津河北日报社 1923年 6 月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1.《顺直省议会第三届第三期常会文牍类要》,天津河北日报社 1924 年 10 月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2.《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二期临时会议案录》,天津河北日报社 1921 年 2 月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3.《顺直省议会第三会期文牍类要》,天津华新印刷局 1918 年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4.《顺直省议会第二届第三期常会文牍类要》,天津河北日报社 1921 年 10 月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5.天津行政公署编辑:《直隶公报》,天津:北洋印刷局,1913-1928 年
    16.北洋官报总局编辑:《北洋官报》,天津:公慎书局,1902-1908 年
    17.《临时公报》,北京,1912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18.《奏设政治官报》附《内阁官报》,光绪 32 年-宣统 3 年,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年
    19.《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编译,1910 年线装本
    20.《政府公报》(1915-1922),北京:北京印铸局编辑
    21.《袁大总统书牍汇编》,北京:广益书局出版,1914 年
    天津《大公报》,1902-1928 年
    天津《益世报》,1915-1928 年
    北京《顺天时报》,1905-1928 年
    上海《申报》,1905-1928 年
    上海《时报》,1911-1913 年
    上海《民国日报》,1916-1928 年
    上海《中外日报》,1906-1909 年
    上海《国风报》,1910-1911 年
    北京《晨(钟)报》,1916-1925 年
    北京《京话日报》,1904-1906 年,1916 年
    天津《燕报》,1910-1911 年
    上海《东方杂志》,1904 年-1937 年
    天津《北洋法政学报》,1906-1908 年
    天津《直隶教育杂志》《直隶教育官报》,直隶学务处编,1904-1911 年
    天津《言治》,1912-1913 年
    天津《河北》月刊,河北省政府河北月刊社编印,1-5 卷,1933-1937 年
    保定《地方白话报》,保定地方报社编辑,1906-1907 年
    北京《实事白话报》,1924-1925 年
    黄彭年等纂:《畿辅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年
    高书官等纂:民国《房山县志》,1928 年铅印本
    张坪等纂修:民国《沧县志》,1933 年铅印本
    王天杰等修、宋文华等纂:民国《高邑县志》,1933 年铅印本
    魏永弼等纂:民国《柏乡县志》,1932 年铅印本
    王德乾等修、刘书鑫等纂:民国《南皮县志》,1933 年铅印本
    王维贤纂:民国《迁安县志》,1933 年铅印本
    李泰棻纂:民国《阳原县志》,1935 年铅印本
    张镜渊纂:民国《怀安县志》,1934 年铅印本
    刘鸿书纂:民国《徐水县新志》,1932 年铅印本
    武儒衡等纂:民国《元氏县志》,1933 年铅印本
    高毓浵纂:民国《静篛刂尽罚?934 年铅印本
    张念祖、张锡恩纂:民国《昌黎县志》,1932 年再修铅印本
    高凌雯纂修:民国《天津县新志》,1931 年铅印本
    王守恂纂:《天津政俗沿革记》,1938 年铅印本
    王德乾等纂修:民国《望都县志》,1934 年铅印本
    贾恩绂纂:民国《南宫县志》,1936 年铅印本
    张凤翔、刘祖培纂:民国《滦县志》,1937 年铅印本
    程廷恒等修:民国《大名县志》,1934 年铅印本
    郭维城纂:民国《宣化县新志》,1932 年铅印本
    张星楼等纂:民国《涿县志》,1936 年铅印本
    韩作舟等纂修:民国《广平县志》,1939 年铅印本
    姜榓荣修:民国《广宗县志》,1933 年铅印本
    万振霄等修:民国《青县志》,1931 年铅印本
    耿兆栋监修:民国《景县志》,1932 年铅印本
    贾恩绂等纂修:民国《定县志》,1934 年铅印本
    刘钟英等纂修:民国《安次县志》,1914 年铅印本
    仇远廷等纂修:民国《蓟县志》,1944 年铅印本
    陈宝生修、陈昌源纂:民国《满城县志略》,1931 年铅印本
    李芳等修:民国《顺义县志》,1933 年铅印本
    高步青等修:民国《交河县志》,1916 年铅印本
    伊承熙等修:民国《宁晋县志》,1929 年铅印本
    耿之光等修:民国《无极县志》,1936 年铅印本
    任传藻修:民国《东明县新志》,1933 年铅印本
    张应麟修:民国《成安县志》,1931 年铅印本
    刘廷昌等修:民国《霸县新志》,1934 年铅印本
    张雨苍等修:民国《新城县志》,1935 年铅印本
    金良骥等修:民国《清苑县志》,1934 年铅印本
    林清扬修、王延升纂:民国《沙河县志》,1929 年铅印本
    王保安等修:民国《香河县志》,1936 年铅印本
    贾恩绂纂:民国《盐山新志》,1916 年铅活字本
    张栋修:民国《邢台县志》,1943 年铅印本
    王琴堂纂:民国《邯郸县志》,1933 年刻本
    傅振伦等纂修:民国《新河县志》1928 年铅印本
    陈桢修:民国《文安县志》,1922 年铅印本
    尚希宾纂:民国《威县志》,1929 年铅印本
    王用舟等修:民国《井陉县志》,1934 年铅印本
    彭作桢等纂修:民国《完县新志》,1934 年铅印本
    金润壁修:民国《平山县志料集》,1932 年油印本
    高凌霞等重修:民国《临榆县志》,1929 年铅印本
    宋兆升修:民国《枣强县志》,1932 年铅印本
    王树楠等纂修:民国《冀县志》,1929 年铅印本
    牛宝善修:民国《柏乡县志》,1932 年铅印本
    臧理臣等修:民国《密云县志》,1914 年京华书局铅印本
    梁建章等纂:民国《察哈尔省通志》,1935 年铅印本
    吴宝铭等纂:民国《三河县志》,1935 年铅印本
    张福谦修:民国《清河县志》,1934 年铅印本
    任守恭纂:民国《万全县志》,1934 年铅印本
    张鼎彝纂:民国《献县志》,1925 年刻本
    董天华修:民国《卢龙县志》,1931 年铅印本
    刘书旂纂:民国《任县志》,1915 年铅印本
    李大本等修:《高阳县志》,1933 年排印本
    苏绍泉修:《林西县志》,1933 年稿本
    陈继淹等纂修:《张北县志》,1935 年铅印本
    张滋大纂:《建平县志》,1931 年手抄线装本
    周宪章等纂修:《凌源县志略》,1927 年稿本
    孙廷弼纂:《赤峰县志略》,1933 年石印本
    周铁铮、沈鸣诗等纂修:《朝阳县志》,1930 年铅印本
    梁建章等纂:《察哈尔省通志》,台湾影印《中国边疆丛书》本
    尹仲材编:《翟城村志》,1925 年,1968 年台北成文出版社重印
    河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河北省通志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河北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河北省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通志》,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2.《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
    3.王振尧:《王古愚先生遗集》,1925 年刻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4.《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
    5.《顾维钧回忆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6.朱文通等:《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任建树等:《陈独秀著作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
    8.民革中央宣传部编:《王葆真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年
    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年
    10.《章士钊全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年
    1.《河北文史资料选辑》
    2.《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3.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文史资料选辑》
    4.全国政协文史委编:《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5.河北、天津、北京各县文史资料
    6.《近代稗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年
    2.《直隶同官录》,1920 年,河北省档案馆藏,民国政务档案案卷 614-1-322
    3.[日]佐藤三郎编:《民国之精华》,北京写真通信社,1916 年
    4.[日]田原天南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年
    5.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编:《天津近代人物录》,天津市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出版,1987 年
    6.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年
    7.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8.旅京顺直同乡会印:《第三届顺直省议会各县初选当选人信件汇存》,1921年
    9.余子虚编:《京兆武清县报告书》,北京:翰雅斋,1919 年
    10.佚名编:《清末各省官费自费留日学生姓名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11.马鸿谟编:《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一),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刘寿林著:《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66 年
    13.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4.《辛丑科补行庚子恩科各省乡试同年录》,1901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15.《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1902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16.《光绪丁酉科各省拔贡同年录》,1897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17.《顺天文乡试录》,1893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18.《职员录》,1914、1915、1923 年年,印铸局刊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19.《丁酉科乡试十八省正副榜同年全录》,1897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20.《举贡会考同年齿录》,1910 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21.《河北省政府职员录》,1934 年 4 月秘书处编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22.《河北近现代历史人物辞典》,香港:亚洲出版社,1992 年
    23.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学学生题名录初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台北,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院,1962 年
    24.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编:《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年
    25.林开明等编:《北洋军阀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年
    2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年
    27.郝盛潮等编:《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28.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团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349-353 页。
    1.孙雪梅:《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日本观——以直隶省为中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
    2.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年
    3.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
    4.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1 年
    5.魏光奇:《官治与自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6.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2004 年
    7.乔志强:《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
    8.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9.章开沅:《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0.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11.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
    12.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3.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年
    14.苑书义等:《河北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
    15.方尔庄:《河北通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6.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17.韦庆远等:《清末宪政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
    18.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 年
    19.梁景和:《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董丛林等:《清末直隶新政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年
    21.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年
    22.李建新等:《近代中国的议会与宪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年
    23.顾敦鍒:《中国议会史》,苏州:苏州木渎心正堂,1931 年
    24.李震东:《议会》,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
    25.《代议政治》,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年
    26.邱昌渭:《议会制度》,上海:世界书局,1933 年
    27.严复:《法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年
    28.尹储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29.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年
    30.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
    3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
    32.王玉明:《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
    33.王道编:《选举史略》,内务部编译处出版,1917 年
    34.刘东严编著:《中国选举史要》,国立成都大学毕业论文,1930 年
    35.赵润生等:《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
    36.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年
    37.邱昌渭:《议会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年
    38.黎仁凯等:《直隶义和团运动与社会心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侯宜杰:《袁世凯传》,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年
    40.邵丽英:《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
    41.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
    42.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43.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44.吴晗等:《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8 年
    45.黄福庆:《清末留日学生》,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 年
    46.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中研院,1985 年
    47.陈之迈:《中国政府》,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年
    48.白寿彝:《中国通史》第 11、12 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社,1999 年
    49.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0.来新夏:《天津近代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年
    51.来新夏:《北洋军阀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年
    52.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 16、19、20、21编,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6 年
    5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54.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潮》,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
    55.张静:《基层政权:分权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6.刘敬忠:《国民军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57.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58.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北京:三联书店,2005 年
    59.呼众汉:《革命教育家谢台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60.张玉法主编:《军阀政治》(中国现代史论集第 5 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 年
    61.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 年
    62.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年
    63.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北京:三联书店,1983 年
    64.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5.任吉东:《多元性与一体化: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治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年
    66.曹沛霖:《议会政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年
    67.林尚立:《选举政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 年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年
    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
    3.[美]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4.[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6.[澳]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三联书店,2004 年
    7.[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
    8.[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
    9.[美]彼得·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年
    10.[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政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1.[美]张信:《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北京:中华书局,2004 年
    12.[美]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年
    13.[日]蒲口郁夫:《政治参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年
    14.[加]陈志让:《军绅政权》,北京:三联书店,1980 年
    15.[日]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16.[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
    17.[美]古德诺:《解析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年
    18.[美]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
    19.[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
    20.[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
    2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年
    22.A·H·Birch 著、朱坚章主译、王浩博译:《代表——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78 年
    23.[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4.S.N.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年
    2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
    26.[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27. [美]孔飞力:《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 年
    28.[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29.[意]加埃塔诺·莫斯卡:《政治科学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30.[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31.[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32.Hanna Fenichel Pitkin,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 2
    33.Joseph W.Esherick and Mary Backus Rankin (eds.),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Berkelry: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34.David Beetham,The Legitimation of Power,London:Macmillan Education LTD,1991
    1.李浩贤:《地方自治主张与实践:晚清天津和上海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年
    2.中村条二:《清末顺直咨议局与民初直隶省议会》,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年
    3.郑跃涛:《清末顺直咨议局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薛恒:《民国议会制研究(1911-1924)》,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6.程舒伟:《旧中国国会兴衰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7.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1911-1913)》,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8.刘建军:《论孙洪伊辛亥前后的宪政思想与实践》,河北大学硕士论文,1997年
    9.王金霞:《河北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10.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5 年
    11.徐建平:《清末直隶宪政改革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12.郝锦华:《新旧之间:学制转轨与近代乡村社会》,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江沛:《留日学生、东游官绅与直隶省的近代化进程(1900-1928)》,《史学月刊》2005 年第 5 期
    2.冀满红等:《清末顺直咨议局活动述论》,《历史档案》2005 年第 2 期
    3.赵艳玲:《浅论顺直咨议局对地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衡水师专学报》2003 年第 4 期
    4.赵艳玲:《直隶官方在顺直咨议局成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衡水师专学报》2004 年第 4 期
    5.赵艳玲、冀满红:《浅析清末宪政活动中顺直咨议局的稳定性》,《历史教学》2005 年第 4 期
    6.徐建平:《顺直咨议局与清末分权制衡体制的产生》,《史学月刊》2007 年第4 期
    7.徐建平;《顺直咨议局与清末直隶教育改革》,《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 期
    8.徐建平:《直隶地方官与清末宪政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年第 1期
    9.郝秉键《试论绅权》,《清史研究》1997 年第 2 期
    10.刘建军:《清末直隶立宪派与立宪运动琐议》,《河北大学学报》1999 年第 4期
    11.薛恒:《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2.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 4 期
    13.马宝成:《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政治参与》,《东岳论丛》2000 年第 2 期
    14.徐永志:《论 20 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兼论袁世凯与北洋新政》,《清史研究》2000 年第 3 期
    15.王奇生:《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6.迟云飞:《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史学集刊》2003 年第 4 期
    17.赵利栋:《1905 年前后的科举废止、学堂与士绅阶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8.常书红:《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和格局的变化》,《史学月刊》2003 年第 4期
    19.唐海迪、梁景和《清末咨议局与议员参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
    20.黄东兰:《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推行与地方社会的反应》,《开放时代》2002年第 3 期
    21.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4 期
    22.马宝成:《近代中国地方自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6 年 3 月 10 日
    23.徐爽:《断裂的传统:清末废科举对宪政改革的影响》,《政法论坛》2006年第 2 期
    24.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山大学学报》1993 年第 3 期
    25.罗晓华:《科举制废除后的乡村士绅》,《中州学刊》2004 年第 2 期
    26.侯宜杰:《清末立宪运动研究史述评》,《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 3 期
    27.黄俊军:《清末立宪派近百年研究述评》,《湖南社会科学》2006 年第 6 期
    28.陈文英:《1986-2000 年清末立宪运动研究综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
    29.叶利军:《民初〈省议会议员选举法〉探略》,《求索》2006 年第 5 期
    30.陈惠芬:《从民元临时省议会的成立看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参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 14 期,1986 年 6 月
    31.邓丽兰:《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河北学刊》2004 年第 9 期
    32.李严成:《晚清政府职能萎缩与绅士基层“自治”》,《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 1 期
    33.肖宗志:《清末民初的绅士劣质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34.陶鹤山:《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 1 期
    35.罗志田:《北伐前夕北方军政格局的演变:1924-1926 年》,《史林》2003 年第 1 期
    36.马丽:《简论近代中国绅士集团及其分化》,《许昌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期
    37.方维规:《“议会”、“民主”与“共和”概念在西方与中国的嬗变》,《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 年第 4 期
    32.刘仕慧:《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33.夏兰:《袁世凯立宪活动的主观原因浅析》,《中华文化论坛》2002 年第 2期
    34.苏全有:《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
    35.瀚青等:《论袁世凯在河北教育近代化中的作用》,《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1 期
    36.楚双志:《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地区的新式教育》,《辽宁教育研究》2002 年第7 期
    37.徐建平:《清末直隶地方官报的兴起及其政治表达》,《历史档案》2007 年第2 期
    38.牛铭实:《中外选举制度的类别及特点》,《二十一世纪》2004 年 2 月号
    39.陈益元:《建国以来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述评》,《文史博览》2007 年第 4期
    40.常书红:《清末民初地方社会整合格局的变化》,《史学月刊》2003 年第 4期
    41.刘春荣:《“市民社会”与立宪政治:清末的另一种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 年冬季号
    42.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2期
    43.[日]滨口允子:《清末直隶咨议局和县议会》,《天津史研究》1987 年第 1 期
    44.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近代史研究》2008 年第 1 期
    45.徐建平:《清末直隶州县自治运动初探》,《燕山大学学报》2007 年第 4 期
    46.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7 年第 3 期
    47. Stephen C.Averill,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local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Twentieth-Century China,April 2007
    48. Richard A . Orb,Chihli acdemies and other schools in the late Ch’ing: an institutional survey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Paul A .Cohen and John E. Schrecker,Harvard University,1976
    49.Shigeat Atsushi,The origins and structure of gentry rule,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Ming-Qing Society and Economic History,Univesity of Tokyo Press,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