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综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族徽文字是研究商周社会家族结构、家族形态、族氏关系以及文化礼俗的重要资料,但由于材料零碎分散、考释不易、分期断代困难,目前对其史料价值的认识和利用,尚存在较多的歧义和困难。本文是对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的综合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族徽文字渊源与性质、族徽文字分期断代、族徽文字分类以及族氏关系研究等四个方面。全文共由六部分构成。
     首先为绪论,在绪论中我们对一千年来族徽文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具体说明了当前族徽文字研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内容的四个方面,阐述了有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一章为族徽文字渊源与性质研究。关于渊源问题,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一是族徽文字在青铜器上出现的具体时代;二是族徽文字出现最早能追溯到什么时候。我们考察的结论是:前者在商代早期,后者大约在公元前6000~前5000之间的贾湖遗址时期。关于性质问题,我们通过与殷墟陶符、甲骨文族氏名的比较,认为在字数较少的铭文中既有族徽文字也有非族徽文字,族徽文字在不同类别的甲骨刻辞中出现,说明其性质是文字而不是图形,是当时使用的族氏名;非族徽文字主要包括易卦、日名、干支、方位名词、数字、人名等类别,讨论族徽文字性质必须将这些文字与族徽文字区别对待。
     第二章为族徽文字分期断代研究。关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从理论方法的角度,对一千年来有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提出了族徽文字分期断代的三项基本原则和三种具体的方法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参照殷墟铜器分期体系,将商代族徽文字划分为二里冈下层、二里冈上层、殷墟一期、殷墟二期、殷墟三期、殷墟四期六个发展阶段,并具体讨论了各阶段出土铜器上族徽文字的时代。
     第三章为族徽文字分类研究。首先,我们按照传统分类,从构成和性质两方面将族徽文字分为单一族徽、复合族徽及准族徽三类,重点讨论了各类族徽的定义、性质、形成及判断标准等问题。其次,我们根据字形字义特点将族徽文字分为与人体特征或人事有关类、动物类、植物类、器物类、抽象符号类等五类族徽,重点讨论了各类族徽字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及其相关问题。再次,我们按照族别分类,对天、大、冉、目、臣、(目目)、(?)、戈、圍等52种族徽是否为甲骨文记载的族名进行了重点讨论,并对金文族徽与甲骨族名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四章为族徽文字与族氏关系研究。关于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从同一墓葬、同一墓地、不同地区所见族徽文字及其反映的族氏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同一墓葬、同一墓地出土一种或几种族徽的现象,是族氏分化和族氏联合同时存在的反映,而属于不同时期的同一族徽在不同地区出现,大多是族氏迁移与流动的表现。族氏分化、族氏联合联盟、族氏迁移流动是构成商周时期族氏关系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族氏的联合与联盟、迁移与流动是商周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其最终结果导致了族徽文字的消亡。
     最后为结束语,这是我们对本文研究结论的归总,其中主要是我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探索性的意见,也是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所在。
The armorial inscription on bronze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atterns, clan relationship, and cultural customs of the Shang and Zhou social forms. However due to fragmental materials, difficult explanation and confusion period,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its historical vale and use are still faced of difficult in many ways.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armorial inscription in four parts, including origin and nature, phase and dating,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font, and the study of tribe relationship. It can be divided six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article. In this part, we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Specifically show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learning. Then based on the four parts in my paper, I explain the relevant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Chapter 1 is the study of origin and nature. On the origins issue, we carry out an inspection focus on two sides: one is the specific time when the armorial inscription appearing on the bronze wares; the other is the character can be traced back to when the first mark or symbol emerg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former inscription on bronze is in the early of Shang dynasty and the earliest armorial mark on pottery is about the period of Jiahu Site between 6000BC to 5000BC. On the nature problem, compared with pottery mark discovered in Yin Ruins and the clan name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we think that former inscription often include on both clan insignia and non-clan insignia characters. Those clan insignia mark, wrote on the different kinds of oracle bones, show us they are the characters, not drawing. They are used to the name of ancient clan. Non-clan insignia words include divinatory symbols, Ten Heavenly Stems,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positions, numbers, name, and so on. We should deal with each case on its merits.
     Chapter 2 is the study of phase and dating. On this issue, we begin with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ummary of the study over past 1,000 years, and to obtain thre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ree particular steps and methods about how to distinguish the period. Then on that basis, we make reference to the Yin Ruins bronze phased system, the armorial inscription on bronze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development steps: lower stratum Erligang, upper stratum Erligang, Yin RuinsⅠ, Yin RuinsⅡ, Yin RuinsⅢ, and Yin RuinsⅣand concretely discuss the time of unearthed bronze wares on the various stages.
     Chapter 3 is the study of classification of character font. Firstly, follow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ification, composition and nature of two sides will be divided into single-family, composite and quasi-armorial inscription on bronze. The three perspectives focus on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 forming and judgment etc.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word form and meaning, we can divide the characters into five categories: human beings, animals, plants, vessels and abstract marks, and focus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e life, as reflected in the shape and content related issues. Third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ibes classification of the天、大、冉、目、臣、(目目)、(目目攴)、戈、圍and other 52 kinds of clan insignias wrote on the oracles, we have a discussion whether they are clan names and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rmorial on bronze and the clan name on oracle.
     Chapter 4 is a study of clan relationship. On this issue, we mainly discus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the same tomb, the same cemetery, the same armorial inscription were found different areas and reflected clan relationship. We think that one or more armorial unearthed in the same tomb or cemetery is the reflection of breakup and alliance in the same time; but the same armorial inscription appeared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and different area display the tribes migrating and flowing. The tribe relationship is made up by clan breakup, alliance and migrating. Among them, alliance and union, migrating and flowing are the main way to together nationality in Shang-Zhou dynasties. The ultimate result is the demise of clan insignia characters.
     The sixth section is the concluding remarks. In this section, we mainly show some specific issues on which we explore the views and opinions. The main ideas and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s located.
引文
① 参见张懋镕师《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文,载《文物》2000年第2期。
    ② 刘雨:《殷周青铜器上的特殊铭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
    ① 关于宋人摹录铭文的错误,参见刘昭瑞《宋代金文著录校释》,《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
    ② 《左传》襄公十九年。
    ③ 吕大临:《考古图》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4页。
    ④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页。
    ⑤ 吕大临:《考古图》卷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2页。
    ⑥ 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卷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0册。
    ⑦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二、卷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23页。
    ⑧ 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①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凡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页。
    ② 王国维:《宋代金文著录表序》,《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4页。
    ③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3、14页
    ④ 吴其昌:《金文世族谱》,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⑤ 丁山:《殷商方国志》,载《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第59~159页。
    ① A.丁山:《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分,1930年。B.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
    ②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③ 沈兼士《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古文字》,《辅仁学志》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
    ④ 唐兰:《中国文字学》,北京大学1935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再版,第66、51页。
    ⑤ 孙常叙:《从图画文字的性质和发展试论汉字体系的起源与建立——兼评唐兰、梁东汉、高本汉三先生的“图画文字”》,《吉林师大学报》1959年第4期。
    ⑥ A.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正发展》,《考古》1972年第1期。B.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⑦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5本2、3分册,1974年。
    ⑧ 分见《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
    ⑨ 于省吾:《释(?)》,《考古》1979年4期。
    ① 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
    ② 王献堂:《释醜》(1944年),载《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225~259页。
    ③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亞”醜铜嚣》,《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④ 分见《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文物》2005年第3期。
    ⑤ 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的结构特点》,《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⑥ 朱歧祥:《图形与文字—殷金文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2~20页。
    ① 分见《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9页。
    ② 分见《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2期、《考古》1985年第10期、《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64~73页、《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③ 参见《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
    ④ 分见《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1期61~66页。
    ⑤ 分见《中国考古学研究(二)—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全国商史学会论文集》(殷都学刊编辑部1985年)。
    ⑥ 分见《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191~199页、《考古》1990年第5期452~458页、《考古》1990年第7期621~631,637页、《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310页。
    ⑦ 分见《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29~41页、《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19~37页。
    ⑧ 分见《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30页、《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4期。
    ① 王献唐:《山东古国考》,齐鲁书社1983年版。
    ② 彭邦炯:《从商的竹国论及商代北疆诸氏》,载《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高广仁:《海岱区的商代文化遗存》,《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④ A.朱凤瀚:《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南开学报》1988年第4期。B.张懋镕:《周原出土有铭铜器散论》,《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C.尹盛平:《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尹盛平:《西周金文世族与宗法制度》,《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一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⑤ A.姚志豪:《商金文族氏徽号研究》,台湾逢甲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B.陈洯:《试论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问题》,《南开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73-80页。C.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⑥ A.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B.韩建业:《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第1期。
    ⑦ 分见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三卷第58~121、122~149页(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⑧ 分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3本第4分第661~695页、《史学月刊》1999年6期。
    ⑨ 《故宫文物月刊》1992年1期。
    ⑩ 分见《考古》1995年9期、《历史研究》1993年5期、《考古学报》2005年第1期、《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274页。
    ① 分见《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0年)、《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辑(中华书局1985年)、《华学》第八辑(2007年)
    ② 分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5~56页、《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6页。
    ① 唐兰:《虢季子白盘的制作时代和历史价值》,原载《光明日报》1950年6月7日,参见故宫博物院编《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第420页。
    ② 林法:《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 《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41~44页。
    ① 参见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载《考古》1972年第3期。
    ② 商代前期说参见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前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页;商代中期说参见曾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③ 同前注。关于这一问题,李学勤先生在《青铜器分期研究的十个课题》一文中办曾论及,参见《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④ A.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B.石蝶:《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395页。
    ① 陈全方:《周原出土陶文研究》,《文物》1985年第3期。
    ②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③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④ 杨晓能:《早期有铭铜器的新资料》,《考古》2004年7期。
    ⑤ 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电子版),2005年。
    ① 关于杨庄(目目)爵,有学者认为有可能是表现人面或者是饕餮纹的一种简化,是纹饰而不是文字(参见石蝶《商代中期有铭青铜器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4期)。我们认为,关于这一问题还是曾淑琴先生的看法较为恰当。曹先生曾经指出:“从双目所处的部位来看,在鋬的两侧。虽然后来有铭铜爵的铭文多在銴内,但也有的尚保留了在腹壁刻铸铭文的作法,如御正良爵、隹爵等。”(前引文《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这一看法是正确的。
    ①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9页。
    ①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7页。
    ② 诸家解说,均见李孝定等编《金文诂林附录》(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63~80页。
    ③ 裘锡圭:《释“无终”》,《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64~73页。
    ④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① 郭沫若:《青铜时代》,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15页。
    ②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85~86页。
    ③ 杨育彬:《河南考古》,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④ A.彭适凡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7期。B.唐云明:《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6期。
    ① 《尚书·多士》。
    ② A.中图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5期。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图2—15。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图2-15。
    ② 曹定云:《夏代文字求证——二里头文化陶文考》,《考古》2004年第12期。
    ① 李济等编:《城子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第52~54页。
    ②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4期。
    ③ 王恩田等:《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
    ④ A.卞仁:《关于丁公陶文的讨论》,《考古》1994年第9期。B.曹定云:《山东邹平丁公遗址“龙山陶文”辨伪》,《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
    ⑤ A.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第3期。B.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汤阴白营洲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3集,1983年。
    ① 徐苹芳等:《中国文明起源座谈纪要》,《考古》1989年12期。
    ② 信阳地区文管会、淮滨县文化馆:《河南淮滨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考古》1981年第1期。
    ③ A.任日新:《山东诸城县前寨遗址调查》,《文物》1974年第1期.B.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72~73、116~119页。
    ④ A.黄景略:《山东莒县发现我国最早象形文字》,《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B.王树民:《谈陵阳河和人朱村发现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C.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⑥ A.王树民:《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发掘简报》,《史前研究》1987年第3期。B.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莒县博物馆:《莒县大朱家村大汶口墓葬》,《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C.梁中合:《尉迟寺聚落成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5年7月9日。D.王吉怀:《专家座谈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收获》,《考古》1995年第4期。
    ①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② 唐兰:《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③ A.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B.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人文杂志》增刊《先秦史论文集》,1982年。
    ④ 杜金鹏:《说皇》,《文物》1994年第7期。
    ⑤ 杨晓能:《青铜纹饰与图形文字的史前渊源》,《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
    ① A.何天行:《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吴越文史研究会1937出版,第6~8页。B.施昕更:《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浙江省教育厅1938出版,第25页。
    ②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③ A.南京博物院、吴县文管会:《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从刊》(9),1985年。B.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①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② 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
    ③ 前引张明华、王惠菊文。
    ④ 余杭县文管会:《余杭县出土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⑤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⑥ A.李学勤:《海外访古续集(一)》,《文物天地》1993年2期16页。B.饶宗颐:《哈佛大学所藏良渚黑陶上的符号试释》,《浙江学刊》1990年第6期。
    ⑦ 朱乃诚:《良渚文化玉器刻符的若干问题》,《华夏考古》1997年第3期。
    ⑧ 林华东:《论良渚文化玉琮》,《东南文化》1989年6期。
    ⑨ 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6~7页。
    ① 《国语·郑语》、《楚语》。
    ② 巴尔姆格伦:《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中国古生物志》丁种第3号1册第178~179页,1934年。
    ①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册,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165页。
    ②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考古》1976年6期。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6~198页。
    ② 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第3、141~144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0、131页。
    ④ 本图凡后出而与前已发现相同者未列,如零口采集的2件2种与半坡所出即图六1、22相同未列,李家沟所出8种陶器刻绘符号只有图六54所示与以前发现的不同,故列出。余皆类此,不一一注明。
    ①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15页图四。
    ②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③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8页。
    ④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⑤ A.李孝定:《中国文字的原始与演变》,《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2分,1974年,第369页。
    B.李孝定:《汉字起源的一元说和二元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年。
    ⑥ 陈炜湛:《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⑦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⑨ 前引书《西安半坡》,第166~160、107~188页:《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第112~114、254~257页;《宝鸡北首岭》,第48~50页。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06页。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3年第11期。
    ⑩ 考古所宝鸡发掘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59年第5期。
    11 前引书《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第114页。
    12 前引书《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第114页。
    ① 前引书《西安半坡》,第217~218页。
    ② 王宜涛:《半坡仰韶人面鱼纹含义新识》,《文博》1995年第3期。
    ③ 前引书《宝鸡北首岭》第105页。
    ④ 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12期。
    ⑤ 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河南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文物》1995年第4期。
    ⑥ A.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B.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⑦ 黄宣佩、张明华:《青浦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
    ⑧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① A.宜昌地区博物馆:《宜昌县扬家湾新石器时代时代遗址》,《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B.余秀翠:《宜昌扬家湾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发现刻划符号》,《考古》1987年第8期。
    ②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宜昌县清水滩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
    ③ 来卣器体呈椭圆形,长子口,鼓腹,圈足切地有座盘,肩上一对小钮,套接扁提梁,腹、颈和圈足各有四道扉棱,颈和圈足均饰夔纹,腹饰外卷角兽面纹,均以云雷纹填地,按形制为殷墟三期器;来父盉鬲形,口边沿外翻,束颈,分裆,袋腹不甚深,下具三柱足,盖及口下各饰有兽面纹和弦纹,足饰二道弦纹,按形制则为西周中期之器。
    ① 徐大立:《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初论》,《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年5月。
    ② 王树明:《双墩碗底刻文与大仪口陶尊文字》,《中原文物》2006年第2期。
    ③ 徐大立:《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陶器刻划初论》,《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年5月。
    ①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贸湖新石器时代第二至第六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1期。
    ② 同前引文。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第198页。
    ① 王国维:《观堂集林·说俎下》,中华书局,1959年。
    ② 沈兼士:《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辅仁学刊》第一卷第一期,1927年。
    ③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1~20页。
    ④ A.唐兰:《中国文字学》,北京大学1935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再版,第66、51页。
    B.孙常叙:《从图画文字的性质和发展试论汉字体系的起源与建立—兼评唐兰、梁东汉、高本汉三先生的“图画文字”》,原刊《吉林师大学报》1959年第4期,收入《孙常叙古文字学论丛》第435~489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第67~80页。
    ⑥ 姜亮夫:《古初的绘画文字》,《杭州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3年第2期。
    ⑦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古文字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48页。
    ① 高明:《古文字类编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②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3页。
    ③ 胡平生:《对部分殷商“记名铭文”铜器年代的考察》,《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从刊1988年第2号。
    ④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85页。
    ⑤ A.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古文字研究》第5辑49页,中华书局,1981年。
    B.张振林:《对族氏符号和短铭的理解》,《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⑥ 朱歧祥:《图形与文字一殷金文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2页。
    ⑦ 刘雨:《殷周青铜器上的特殊铭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第4期。
    ⑧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的图像记号》,《东方学报》(京都)第三十九册,1968年。
    ⑨ 杨晓能:《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文物》2005年第3期。
    ⑩ 林法:《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古文字研究》第5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1~43页。
    11 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① 裴明相:《郑州商代陶文试释》,《河洛文明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李济:《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5年,第123页。
    ③ 李济:《殷商时代的陶器与铜器》,《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9、10期合刊,1957年。
    ① 李济:《殷墟出土青铜礼器之总检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7本,1976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131页。
    ③ 刘一曼:《殷墟陶文研究》,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255页。
    ① 前引书《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第250页图一二七。以下所引殷墟发现的陶文资料均来自该书,不一一标注。
    ① 梅原末治:《河南安阳遗宝》,京都小林写真制版印刷所,1940年。图版四四、四五、四六。
    ① 刘一曼:《殷墟陶文研究》,载《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② 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2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1期。
    ④ 曹定云:《殷代族徽“戈”与夏人后裔氏族》,《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
    ⑤ 吕大临:《考古图》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页。
    ① 加藤常贤:《(?)》,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字学系编印《中国文字》第13册,1964年。
    ② 安阳工作队发掘资料。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① 前引书,第252页。
    ① 王晖先生认为,高辛应是一个氏族名,同时代表一个时代,而“丁”为伊尹(黄尹)的氏族之称。参见《殷商十干氏族研究》,载《中国史研究》20D3年第3期。
    ① 曾淑琴:《庚国(族)铜器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页。
    ② 郭宝钧:《一九五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第55~56页。
    ③ 唐兰:《在甲骨金文中所见的一种已经遗失的中国古代文字》,《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④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⑤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⑥ 九徐锡台、楼宇栋:《西周卦画探源—周原出土卜甲卦画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80年12月。
    B.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考古》1981年第2期。
    C.管燮初:《商周甲骨和青铜器上的卦爻辨识》,《古文字研究》第六辑。
    D.饶宗颐:《殷代易卦及有关占卜诸问题》,《文史》第二十辑。
    E.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长春出版社1992年。
    F.曹定云:《新发现的殷周“易卦”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1期。
    G.曹玮:《陶拍上的数字卦研究》,《文物》2002年第11期。
    H.李零:《中国古代的数字卦》,《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51—270页。
    I.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306—320页。
    J.蔡运章:《商周筮数易卦释例》,《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页图九八:7、9。
    ② A.郭宝钧:《一九五○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第一、二分合刊,1951年。
    B.曹定云:《殷墟四盘磨“易卦”卜骨研究》,《考古》1989年第7期。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发掘队:《山东平阴县朱家桥殷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2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7年沣西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③ A.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B.陈全方:《周原出土陶文研究》,《周文化论集》,三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4~338页。
    ④ 洛阳博物馆:《1975年—1979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年5期。
    ⑤ 姚生民《淳化县新发现西周易卦符号文字陶罐》,《文博》1991年3期。
    ⑥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① “(爫古又)”,摹本有误。张亚初先生释“(?)”,王晖先生释“右史”。此暂从张先生之释。
    ② 吕大临:《续考古图》,中华书局影印本,第259~260页。
    ①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页。
    ① A.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图三十一。
    B.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南关外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C.裴明相:《郑州商代陶文试释》,《河洛文明论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②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工作站:《近年来郑州商代遗址发掘收获》,《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
    ③ 季云:《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发现的陶器文字》,《文物》1974年8期。
    ①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27~228页。
    ② 何琳仪:《古陶杂识》,《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4期。
    ① 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②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曾演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发掘》,《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① 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1944),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上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页。
    ① 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甲骨学商史论从初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页。
    ①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34页。
    ②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 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第93~97页
    ② 岛邦南:《殷墟卜辞研究》,台北鼎文书局1976年,第448~449页。
    ③ 孟世凯:《甲骨文小辞典》附录六,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④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151页。
    ⑤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449页。
    ①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①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453页。
    ① 林纭:《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979年。
    ② 李学勤:《释多君、多子》,《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一集,上海古篇出版社1983年。
    ③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国立编译馆1988年版,第429页。
    ④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9~59页。
    ① 《左传》隐公八年。
    ① 郭沫若《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2页。
    ①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② 吕大临:《考古图》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页。
    ③ 前引书卷四,第93页。
    ④ 前引书卷一,第21页。
    ⑤ 前引书卷四,第67页。
    ⑥ 前引书卷二,第23页。
    ⑦ 前引书卷一,第11页。
    ⑧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
    ① 除上引两件外,尚有乙毛鼎1.18、足迹罍4.34、亶甲觚5.9,分见《考古图》第19、96、112页。
    ② 吕大临:《考古图》卷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页。
    ③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页。
    ④ 吕大临:《考古图》卷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页。
    ⑤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版,第33页。
    ① 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前言》,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页。
    ② 方涪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彝器说·考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石印本,第4页。
    ③ 同上引书。
    ① 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卷一,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刻本。
    ② 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彝器说·考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石印本,第4~6页。
    ③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1~20页。
    ①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第68~74页。
    ② 闻一多:《释》,清华学报1937年第3期。
    ③ 于省吾:《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历史研究》1955年11期。
    ④ 马叙伦:《读金器刻辞》,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37页。
    ⑤ 孙作云:《饕餮考——中国铜器花纹中图腾遗痕之研究》,《申和月刊》1944年第5卷,第1、2、3期。《中国古代图腾研究》,《中国留日同学会季刊》1944年第6期。收入《孙作云文集》第3卷《中国古代神话研究》(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 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开明书店1949年版,第34、83~108页。
    ⑦ 马叙伦:《中国文字之原流与研究方法之新倾向》(1926),《马叙伦学术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27页。
    ⑧ 详见张懋镕师:《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第9期。
    ① Denise Schmand-Besserat: Before Writing.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2.
    ② 沈兼士:《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1922年),《沈兼士学术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1~22页。
    ③ 沈兼士:《从古器款识上推导六书以前之文字画》(1927年),《沈兼士学术文集》第67~71页。
    ④ 唐兰:《中国文字学》,北京大学1935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再版,第66、51页。
    ⑤ 丁山:《汉字起源考》,《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45、46期合刊,1928年。
    ⑥ 姜亮大:《古初的绘画文字》,《杭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⑦ 唐兰:《中国文字学》,北京大学1935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再版,第66页。
    ⑧ 布龙菲尔德著,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7~367页。
    ⑨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4页。
    ⑩ 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古文字研究》第四辑,1980年。
    ①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正发展》,《考古》1972年第1期。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② 考古学理论方法主要是地层学和类型学。地层学指在考古发掘中根据堆积的土色、土质和埋藏物的不同,划分层次,以确定各层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先后关系。类型学又叫“标型学”,是指将同一门类的遗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分成类型,研究其间的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按照类型学理论,古代遗物的形态是随着时间发展而以渐进的方式发生着改变。因此,对已发现遗物按其形态进行类、型、式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器物形态发展演变规律,可以确定同类器物不同形态之间的先后关系,并用这些规律或代表性器物可以进行分期断代。
    ③ 陈梦家:《略论西周铜器》(1955年),《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5~356页。
    ④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2页。
    ① 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
    ② B. Karlgren, Yin and Chou in Chinese Bronze, BMFEA No.8,1936. New Studies on Chinese Bronzes, BMFEA No.9,1937.
    ③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第155~156页。
    ④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3册,1948年。
    ⑤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25页。
    ① 张懋镕:《周人不用曰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② 马衡:《中国之铜器时代》,《凡将斋金石丛稿》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8~119页。
    ③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第31~32页。
    ④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第80~82页。
    ① 白川静:《周初殷人之活动》,《古代文学》1—1,1942年。参见刘俊文主编,黄金山、孔繁敏等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豕论著选译》第三卷,中华书局1993年,第127~130页。
    ② 陈梦家:《中国青铜器的形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38页。
    ③ 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七册,1954年。
    ④ 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上篇,《中国考古学报》第3册,1948年
    ① A.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4年。
    B.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6年。
    C.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8年。
    D.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年。
    E.李济、万家保:《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容器之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年。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2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8期。
    ④ 郭宝钧:《商周青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3、4、16页。
    ⑤ 邹衡:《试论般墟文化分期》,原载《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4期,收入《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2页。
    ⑥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纽编:《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29~37页。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两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① 林巳奈夫:《殷西周间青铜容器的编年》,《东方学报》第50册,1978年。
    ②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③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21~224页。B.郑振香、陈志达:《论妇好墓对殷墟文化和卜辞断代的意义》,《考古》1981年6期。
    ④ 杨锡璋:《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⑤ 杨锡璋、杨宝成:《殷代青铜礼器的分期与组合》,《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9~102页。
    ⑥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吉川弘文馆1984年版。
    ⑦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7页。
    ⑧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13—422页。
    ①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页。
    ② 唐际根:《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3年第10期。
    ③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395页。
    ⑤ 岳洪彬:《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① 陈梦家:《殷代铜器》,《考古学报》第7册,1954年。
    ①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①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2页。
    ② 杨锡璋:《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83年第3期。
    ① 岳洪彬:《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② 王世民、张亚初:《殷代乙辛时期青铜容器的形制》,《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4期。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考古》1975年5期。
    ① 郑振香、陈志达:《殷墟青铜器的分期与年代》,《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① 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②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9页。
    ③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土论文,未刊。
    ① 安金槐:《对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青铜容器的初步探讨》,《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395页。
    ③ 杨育彬、赵灵芝等:《近几年来在郑州新发现的商代青铜器》,《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
    ④ 赵新来:《中牟县黄店大庄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0年12期。
    ①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② 石志廉:《商戊鬲》,《文物》1961年第1期。
    ③ 同前注。
    ④ 张既翕:《商戊鬲商榷》,《考古》1964年9期。
    ⑤ 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3期。
    ① A.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7页。
    B.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84—86页。
    ② 闻一多:《释(?)》,清华学报1937年第3期。
    ③ A.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B.邵望平《陶(?)的启示》,《文物》1980年第2期。
    ④ A.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9~622页。
    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0~382页。
    ① 裘锡圭:《释“无终”》,《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64~73页。
    ② 袁进京等:《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图版5:1
    ① 《史记·殷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02页。
    ① 唐兰:《从河南郑州出土商代前期青铜器谈起》,《文物》1973年7期。
    ②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① 参见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考古》1988年第3期。
    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铜器窖藏》,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
    ① 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7页。
    ② 王宇信、张永山等:《试论殷墟五好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③ 参见第一章第二节“甲骨文中的族氏名称”。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年第10期。
    ② 于省吾:《司母戊鼎的铸造和年代问题》,《文物精华》第3集,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40页。
    ③ 参见《安阳殷墟五号墓座谈纪要》唐兰先生发言,《考古》1977年第5期。
    ④ 尹盛平:《“帝司”与“司母”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
    ⑤ 郑振香:《妇好墓出士司(?)母铭文铜器的探讨》,《考古》1983年第8期。
    ⑥ 饶宗颐:《妇好墓铜器玉器所见氏姓方国小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
    ⑦ 李学勤:《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文物》1977年第11期。
    ①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4页。
    ① 《左传》隐公八年。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6期。
    ②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108页图8.10。
    ① 以上诸说,均见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编著《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1977年版,第4~56页。
    ② 周永珍:《论“析子孙”铭文铜器》,载《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的26号葬》,《考古》1998年10期。
    ① 参见李孝定、周法高等编著《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844~845页。
    ①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1页。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
    ① 张亚初:《从古文字谈胡、胡国与东胡》,《文博》1992年第1期。
    ①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吉川弘文馆1984年,图版第192页角23。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2月版。
    ① 唐兰:《殷墟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年影印本,第23~25页。
    ①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② 参见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第101~102页。
    ① 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第104~106页。
    ①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61~162页。
    ① 曾淑琴、殷玮璋:《光国(族)铜器初探》,《考古》1990年第5器。
    ① 李孝定、周法高等编著《合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15页。
    ①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一,[清]嘉庆九刻本。
    ②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84—85页。
    ③ 郭沫若:《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7页。
    ④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⑤ 闻一多:《释(?)》,《闻一多全集》(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507~509页。
    ⑥ 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76~79页。
    ① 参见张懋镕师:《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的结构特点》,《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②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③ 《左传》定公四年。
    ④ 《国语·晋语四》。
    ① 李学勤:《论殷代的亲族制度》,《文史哲》1957年第11期。
    ①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的图像记号》,《东方学报》(京都)三九册,1968年3月。
    ②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③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义的几点看法》,《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④ 白川静:《殷代族之形态—关于所谓亚字形款识》,《说林》二,1950年1月:《殷代的基础社会》,《玄命馆大学创立五十周年纪念文集·文学编》1951年。
    ①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的图像记号》,《东方学报》(京都)三九册,1968年3月。
    ② 朱凤瀚:《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
    ③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90页。
    ① 朱凤瀚:《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
    ① 严志斌:《复合族名层级说的思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80~481页。
    ③ 严志斌:《复合族名层级说的思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
    ①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90页。
    ② 《左传·僖公十年》。
    ③ 在商周考古发掘中,也有合葬墓发现。但在这类墓葬中,能辨别墓主性别为夫妻关系且同时出有合祭铭文之铜器者,目前似乎尚未见到。或许已有这类合葬墓之合祭铭文铜器发现,我们一时未能找到,亦朱可知。
    ①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3页。
    ② 王晖:《周原甲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③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
    ④ 朱凤瀚:《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南开学报》1983年第3期。
    ⑤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8~115页。
    ① 王恩田:《<金文编·附录>中所见的复合族徽》,载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9页。
    ② 王恩田《陕西岐山新出薛器考释》,载《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从刊1983年第2号。
    ③ 王恩田:《<金文编·附录>中所见的复合族徽》,载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259页。
    ① 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② 严志斌:《也谈“准族徽文字”——读<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年第2期。
    ③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① 黄然伟:《殷周青铜器赏赐铭文研究》,龙门书店1978年版,第98~
    ② 张亚初:《商代职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 A.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物》2000年第2期。
    B.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的结构特点》,《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中华书局2004年。
    ②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序》,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页。
    ① 参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45页。
    ② 以上诸说,均参见李孝定等编《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117~127页。
    ① 钟柏生:《史语所藏殷墟海贝及其相关问题初探》,《历史语言所集刊》64本第3分,1993年。
    ② 王献堂:《黄县(?)器》,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4~95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1期。
    ① 杨泓:《家具演变和生活习俗》,载《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四)》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3~59页。
    ② 李孝定、周法高等:《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161页。
    ③ 丁山:《释皇》,《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联合书局1961年版,第198~202页。
    ① 何嵴:《商代卜辞中所见之倒祭》,《商文化管窥》,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② 白川静:《作册考》,《中国语文》第39册第4391~4393页、第40册4449—4489页,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编印,1971年。
    ① 此字旧释为双凤集木形,或释“鬥”,并误。
    ①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144~145页。
    ① 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5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第103页。
    ① 张亚初、刘雨:《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
    ② 姚志豪:《商金文族氏徽号研究》,台湾逢甲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③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④ 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郑州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 朱岐祥:《图形与文字——殷金文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43~76页。
    ①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侯家庄》第八本《1550号大墓》,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1976年。
    ② 林沄:《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六辑,1980年。
    ① 曹淑琴:《臣辰诸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第1期。
    ① 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② 葛今:《泾阳县高家堡村早期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年7期。
    ① 朱歧祥:《图形与文字——殷金文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44页。
    ② 周永珍先生曾收集18器加以讨论,参见《殷代“韦”字铭文铜器》(载《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一文。周先生认为,圍氏与征氏、(徫二亅)氏、章氏等为同一族徽,见解与我们不同。详参下文。
    ① 这一点,朱歧祥先生已指出,参见前引书《图形与文字——殷金文研究》第45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考古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葬》,《考古学报》1981年4期496页图4.6。
    ③ 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第65页。
    ① 饶宗颐:《甲骨文通检》,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版,第540~541页。
    ① 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从》,台湾艺文印书馆1989年版,第72~76页。
    ① 马叙伦:《读金器刻辞》,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本,第76~77页。
    ① 白川静:《金文通释·员鼎》第五辑第232页,参见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编著《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1977年版,第56页。
    ② 尹盛平:《微氏家族考略》,《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58~79页。
    ① 曾淑琴、殷玮璋《亞(匕矢)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载《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① 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管会:《罗山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三次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② 李伯谦、郑杰祥:《后李商代墓葬族属试析》,《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①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0页。
    ①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192页。
    ② (?)诸形均从羊,但在构形上与(?)有别,而与甲骨文(?)形近,张亚初先生释为“牧”,此从之。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
    ②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6~149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2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第10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东南薛家庄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2期。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年第10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50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⑤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年—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53、476页。
    ⑦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年—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
    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53页。
    ⑨ 关于妇好墓的性质,学术界一般认为它是武丁配偶妇好之墓,但由于该墓未见墓主骸骨出土而保存有较完整的殉葬人骨架,因而有学者认为它足妇好的衣冠塚,或以该墓墓形简陋,不合妇好身份,却出土有丰富器物,认为不是妇好墓而是宗庙之器因避乱埋藏(分见梁文伟:《<殷墟五号墓墓主骸骨存没质疑>及补证》,石璋如《殷墟妇好墓的五点疑问》,载《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35~64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版)。我们认为,该墓应当为妇好墓,理由是该墓出土了大量铭有“妇好”或“好”的铜器,详见下文。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5~110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137页。
    ③ 段振美:《殷墟考古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4~218页。
    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38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② 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人物》,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上册,1933年。
    ③ A.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三《女子说》,中华书局1959年版。B.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56~456、480~481页。
    ① A.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年12期。B.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② 葛今:《泾阳县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年7期。
    ① 曹玮:《西周时期的赗赠制度》,载《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310页。
    ② 杨晓能:《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文物》2005年第3期。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
    ②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122页。
    ④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②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01~117页。
    ③ 韩建业:《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第1期。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① 按发掘报告公布的铭文拓片共有9件,但发掘者说有10件铜器上铭有(?),未知是否有误。
    ② 《左传·隐公元年》。
    ①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16~117页。
    ② 殷玮璋、曹淑琴《灵石商墓与丙国铜器》,《考古》1990年第7期,621页。
    ①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① 杨锡璋《安阳殷墟西北岗大墓的分期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1981年第3期。
    ①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成公二年。
    ① 屈万里:《甲骨文从、比二字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十三本,第213页。
    ② 李孝定等《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出版,第2693页。
    ③ 林沄:《甲骨文中的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④ 于省吾:《甲骨文子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8、134页。
    ⑤ 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0页。
    ⑥ 林沄:《甲骨文中的方国联盟》,《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①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6页。
    ②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③ 孙晓春:《试论商代的父系家族公社》,《史学集刊》1991年第3期,第7~13页。
    ① 晁福林:《补释甲骨文“众”字并论其社会身份的变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4期,第7~12页。
    ① 石楼县人民文化馆:《山西石楼义牒发现的商代铜器》,《考古》1972年第4期。
    ①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5~76页。
    ②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页。
    ③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3~94页。
    ① 一般认为,皿中(?)同(?),为后增声符,说见《甲骨文字诂林·盟》第2638页姚孝遂按语。
    ② 关于“盟”的含义,古《说文》学家多据篆籀古文形体将其解为“盟誓”,即指通过杀牲歃血祭告神灵的方式进行结盟立约,今天的古文字学家一般鉴于卜辞“盟”之记载简略,只承认其与杀牲取血祭神有关,而较少将其与结盟立约等同。详参李孝定先生主编《甲骨文字集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第1727~1730页。
    ③ 《礼记·曲礼》孔疏。
    ④ 《通典·礼七·沿革七·吉礼六》卷四十七。
    ①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37页。
    ② 参见许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我字条,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80~1381页。
    ③ 《周礼·大司寇》。
    ④ 《周礼·讶士》。
    ⑤ 《周礼·大司徒》。
    ① 《史记·殷本纪》。
    ②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四川大学编《古文字研究论文集》丛刊,1982年。
    ③ 王宇信:《试论周原出土的商人庙祭甲骨》,《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④ 王晖:《周原甲骨属性与商周之际祭礼的变化》,《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① 《诗经·大雅·大明》
    ② 雒有仓:《西周初期盟誓述论》,《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③ 《孟子·公孙丑上》。
    ④ 孙斌来《“中”组铜器年代考》,《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从刊第四号,2001年,第44~45页。
    ⑤ 尹盛平:《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墓主讨论》,未刊稿。
    ① 《尚书·牧誓》。
    ②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作雒解》,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三年。
    ③ 《尚书·大诰》。
    ④ 《史记·鲁周公世家》
    ⑤ 按《世俘》原文,此事系武王时事。一般认为邶、鄘、卫之划分始于武王灭纣之后设置“三监”,故“百弇誓命伐卫”,当为周公东征时事。说见孙诒让《周书斠补》卷二《作雒》附《邶鄘卫考》。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 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前掌大新石器时代及商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遗址有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月8日。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1998年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第7期。高广仁:《海岱区的商代文化遗存》,《考古学报》2000年第2期。
    ② 《吕氏春秋·先识》。
    ③ 《史记·周本纪》。
    ④ 雒有仓:《“乱臣十人”兴周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210页。
    ② 徐中舒:《西周史墙盘铭文笺释》,《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③ 许悼云:《西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16页。
    ④ 尹盛平:《微氏家族考略》,《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58~60页。
    ⑤ 同前引书,第60页。
    ① 曹淑琴:《庚国(族)铜器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② 曹淑琴、殷玮璋;《光国(族)铜器初探》,《考古》1990年第5期。
    ③ 金岳:《斐方鼎考释—兼论殷周(己其)国》,载《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④ 李宏、孙英民:《从周初青铜器看殷商遗民的流迁》,《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① 孟宪武:《殷墟南区墓葬青铜器综合研究》,《安阳殷墟考古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② 杨善清:《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载王世恩等编《中外学者论安阳》,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401页。
    ③ 孟宪武:《殷墟南区墓葬青铜器综合研究》,《安阳殷墟考古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表五。
    ① 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 尹盛平:《微氏家族考略》,《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① 《左传》昭公十一年。
    ②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版,第1113—1114页。
    ① 释举之说,见于宋代。释鬲以下各说,为晚清以来学者的解释。参见周法高、李孝定、张日升编著《金文诂林附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7年,第711—724页。
    ② 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67、564页。
    ①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427页。
    ①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页。
    ②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2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① 参见张懋镕师:《<保卣>——殷周文化合璧的物证》,原刊《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收入《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83页。
    ② 参见前引张懋镕师文《<保卣>——殷周文化合璧的物证》,《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181页。
    ③ 同前注。
    ① 黄铭崇:《论殷周金文以‘辟’为丈夫殁称的用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2分,2001年。
    ② 《诗经·大明》。
    ③ 《周易·归妹》六五爻辞。
    ①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页。
    ① 郭洙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沬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②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1页。
    ③ 白川静著、袁林译《西周史》,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④ 王辉:《“作大子丁隡(?)彝”卣跋》,《收藏》2007年第2期。
    ① 参见集成03865苳(?)簋,铭文为:“(?)乍且庚(?),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实用。◆)。”
    ② 参见前引录尊(集成05419)及录苤(?)卣(集成05420)铭文。
    ③ 张懋镕:《周人小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第9期。
    ①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②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53页。
    ③ 尹盛平:《西周史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 《左传》定公四年。
    ② 《左传》昭公十六年。
    ③ 朱凤瀚先生指出,商人家族组织结构通常以一种多层次的亲属集团构成,宗族长处于最高顶端,其他成员依照与宗族长血缘亲属为准,占据相应位置,处于最低层的则是家族基本成员——平民族众;周人家族结构虽然也是由贵族和平民构成,但由于征服和分封,周人家族成员多数成为贵族武士,同时在怀柔政策下进入统治阶层的异姓贵族与周人贵族形成了所谓假血缘关系,而周人统治下的庶民阶层,主要由被征服的土著家族下层成员及殷遗民家族下层成员构成,他们是当时主要的生产者。参见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211、425—427页。
    ①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增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合集——《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中华书局1978-1983年版。
    屯南——《小屯南地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0-1983年版。
    甲编——《小屯·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编,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
    乙编——《小屯·殷墟文字乙编》,董作宾编,历史语言研究所1948年。
    丙编——《小屯·殷墟文字丙编》,张秉权编,历史语言研究所,1957—1972年。
    英藏——《英国所藏甲骨集》,李学勤等编,中华书局1985年。
    怀特——《怀特氏等所藏甲骨集》,许进雄编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1979年。
    集成——《商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4-1994年版。
    近出——《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刘雨、卢岩编,中华书局2002年版。
    总集——《金文总集》,严一萍编,台湾艺文印书馆1983年版。
    三代——《三代吉金文存》,罗振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青研——《夏商周青铜器研究》,陈佩芬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殷铜——《殷虚青铜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铜全——《中国青铜器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编委会编,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美集录——《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保金——《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编,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陕铜——《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79—1984年版。
    河铜——《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编辑组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J].考古学集刊(15),2004.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代铜器窖臧[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出金文分域简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 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国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4] 郭宝钧.一九五○春殷墟发掘报告[J].中国考古学报,1951(5:1、2).
    [1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一九五五年秋安阳小屯殷墟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8(3).
    [16]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以下简称“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J].考古,1972(3).
    [17]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75(1).
    [18]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嘘西区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9(1).
    [19]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武官村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79(3)
    [20]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两座殷代墓[J].考古学报,1981(4).
    [21]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简报[J].考古学集刊,1982(2).
    [22]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J].考古,1983(2).
    [23]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0-1982年安阳苗圃北地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6(2).
    [24]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J].考古,1986(8).
    [25]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7(1).
    [26]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6年安阳小屯西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7(4).
    [27]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夏安阳郭家庄东南殷墓的发掘[J].考古,1988(10).
    [28]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殷墓[J].考古,1988(10).
    [29]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4年秋安阳苗圃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89(2).
    [30]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J].考古,1989(7).
    [31]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7年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J].考古,1991(2).
    [32]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戚家庄东269号墓[J].考古学报,1991(3).
    [33]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2(1).
    [34] 安阳市博物馆.安阳市梯家口村殷墓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2(2).
    [35]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J].考古,1992(6).
    [36]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J].考古,1993(6).
    [37]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后岗殷墓的发掘[J].考古,1993(10).
    [38]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4(4).
    [39]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高楼庄南发现一座殷墓[J].考古,1994(5).
    [40]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73年小屯南地发掘报告[J].考古学集刊,1995(9).
    [41]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殷代墓葬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5(1).
    [42]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97(2).
    [43]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J].考古学报1977(2).
    [44]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J].考古,1998(10).
    [4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滕州前掌大商周墓地 1998年发掘简报[J].考古,2000(7).
    [46]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洼刘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J].中原文物,2001(2).
    [47] 王军.山东邹城市丁村发现一座商代墓葬[J].考古,2004(1).
    [4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54号商代墓葬[J].考古,2004(1).
    [49] 杨晓能.早期有铭青铜器的新资料[J].考古,2004(7).
    [1] 吕大临.考古图[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M].清光绪九年木刻本.
    [4] 方浚益.缀遗斋彝器考释[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5]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商周金文集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994.
    [7] 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 徐蜀.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4.
    [9] 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 李孝定、周法高、张日昇.金文诂林附录[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7.
    [11]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3] 白川静.金文通释[M].白鹤美术馆1964——1984.
    [14]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北京:燕京书社1941.
    [15] 唐兰.西周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7]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8]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9] 王辉.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0] 王献堂.黄县箕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
    [21]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铜器分期断代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2]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研究[M].株式会社吉川弘文馆1984.
    [23]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4]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5]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6] 陈汉平.金文编订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7]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28]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9] 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0] 吴其昌.金文世族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31] 马叙伦.读金器刻辞[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2] 马叙伦.马叙伦学术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3] 高田忠周.学古发凡[M].日本说文楼影印本1919.
    [34]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35] 郭沫若.金文丛考[M].金文丛考补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7]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39] 黄然伟.殷周青铜器赏赐铭文研究[M].香港:龙门书店1978.
    [40] 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1]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42]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3]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
    [4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现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5] 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6] 张光直、李光谟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7] 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2003.
    [48] 唐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49] 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0] 李伯谦.商文化论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1] 孟宪武.安阳殷墟考古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2] 孙常叙.孙常叙古文字学论丛[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3] 高明.高明论著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4] 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5] 曹玮.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6]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7] 张懋镕.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8] 樋口隆康主编、蔡凤书译.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C].香港:东方书店1990.
    [59] 胡厚宣.殷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0]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1] 谢维杨.周代家庭形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2] 尹盛平.西周史征[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4.
    [63] 白川静.西周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64] 许倬云.西周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5] 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6] 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7] 赵世超.周代国野关系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68] 赵世超.瓦缶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9] 尹盛平.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70] 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1] 姜亮夫.古史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2] 于省吾.双剑誃古文杂释[M].北京:北京大业印刷局石印本1934.
    [73] 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4] 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75] 陈梦家.殷代卜辞综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76] 杨希枚.先秦文化史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7] 王宇信、宋镇豪.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8] 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9] 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1979.
    [80]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60.
    [81] 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82]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3]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5]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86] 许进雄.古文谐声字根[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
    [87] 蒋善国.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88] 朱歧祥.图形与文字—殷金文研究[M].台北:里仁书局2004.
    [89] 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0]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3.
    [91] 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92]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3] 钟柏生.殷商卜辞地理论丛[M].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89.
    [94] 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95] 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6] 宋镇豪等主编.西周文明论集[C].北京:朝华出版社2004.
    [97] 杨宽.古史新探[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98] 杨宽..杨宽古史论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9]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0]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1]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2] 彭裕商.殷墟甲骨断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3] 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04] 何嵴.商文化窥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105] 赵沛.两汉宗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06] 孙曜.春秋时代之氏族[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0.
    [107] 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9] 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10] 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 金景芳.论宗法.古史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2.
    [2] 雷海宗.中国的家族制度[J].社会科学,1937(2:4)
    [3] 斯维至.释宗族[J].思想战线,1978(1).
    [4] 程德祺.殷周家族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1984(2).
    [5] 白刚.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J].文史知识,1988(4).
    [6] 闻一多.释奄[J].清华学报,1937(3).
    [7] 丁山.姓与氏[J].新建设,1951(6).
    [8] 骆光华.先秦姓氏制度初探.中国古代史论丛[C].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9] 李学勤.试论孤竹[J].社会科学战线,1983(2).
    [10] 杨希枚.论先秦姓氏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史研究,1984(3).
    [11] 马雍.中国姓氏制度沿革[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85(2).
    [12] 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J].考古,1987(3).
    [13] 辛立.周代的赐姓制度[J].文博,1988(5).
    [14] 沈兼士.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古文字[J].辅仁学志,1927(1:1).
    [15] 余永梁.金文地名考[J].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周刊,1928(5).
    [16] 陈述.金文氏族表初稿[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0(1:2).
    [17] 丁山.说冀[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5(5:3、4).
    [18] 姜亮夫.古初的绘画文字[J].杭州大学学报,1963(2).
    [19] 白川静.周初殷人之活动[J].古代文学,1942(1—1).
    [20] 张政烺.古代中国的十进制氏族组织[J].历史教学,1951(2、3、4、6).
    [21] 于省吾.略论图腾与宗教起源和夏商图腾[J].历史研究,1955(11).
    [22] 李学勤.论殷代亲族制度[J].文史哲,1957(11).
    [23]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发展[J].考古,1972(3).
    [24]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J].考古学报,1977(2).
    [25] 张震泽.喀左北洞村出土铜器铭文考释[J].社会科学辑刊,1979(2).
    [26] 于省吾.释冀[J].考古,1979(4).
    [27] 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J].古文字研究,1979(1).
    [28] 张长寿.殷商时代的青铜容器[J].考古学报,1979(3).
    [29]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J].古文字研究,1980(5).
    [30] 王志俊.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综述[J].考古与文物,1980(3)
    [31] 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J].古文字研究,1980(5).
    [32]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J].考古学报,1980(4).
    [33] 姚孝遂.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J].古文字研究,1980(4).
    [34] 曹定云.亞其考——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探讨[J].文物集刊,1980(2).
    [35] 曹淑琴、殷玮璋.亚矣铜器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集刊,1980(2).
    [36]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J].考古学报,1981(1).
    [37] 张亚初、刘雨.商周族氏铭文考释举例[J].古文字研究,1982(7).
    [38] 周永珍.西周时期的应国、邓国铜器及其地理位置[J].考古,1982(1).
    [39] 郑振香.妇好墓出土司母兔母铭文铜器的探讨[J].考古,1983(8).
    [40] 盛冬玲.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J].文史,1983(17).
    [41] 朱凤瀚.商周青铜器中的复合氏铭[J].南开学报,1983(3).
    [42] 曹定云.亚弜、亚啟考.甲骨文与殷商史[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3] 秦建民、张懋镕.说(?)[J].考古与文物,1984(6).
    [44] 巴纳.研究金文族徽的一种新方法及其重要成果[J].古文字研究,1984(9).
    [45] 罗福颐.商代青铜器铭文确征例证[J].古文字研究,1985(11).
    [46] 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J].出土文献研究[C].1985.
    [47] 周永珍.高字铭文铜器.全国商史学会论文集[C],1985.
    [48] 郑振香、陈志达.妇好墓部分成套铜器铭文之探讨[J].考古,1985(10).
    [49] 饶宗颐.妇好墓铜器玉器所见氏族方国小考[J].古文字研究,1985(12).
    [50] 周永珍.论“析子孙”铭文铜器.中国考古学研究[C],1986(2).
    [51] 张懋镕.金文所见世族政治[J].人文杂志,1986(6).
    [52] 李伯谦.(?)族族系考[J].考古与文物,1987(1).
    [53] 王明珂.西周夨国考[J].大陆杂志,1987(75:2).
    [54] 曹淑琴.商代中期有铭铜器初探[J].考古,1988(3)
    [55] 朱凤瀚.从周原出土青铜器看西周贵族家族[J].南开学报,1988(4).
    [56] 高明.商代的陶文[J].殷墟博物苑苑刊,1989(1).
    [57] 刘一曼.殷墟陶文研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C].文物出版社1989.
    [58] 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J].古文字研究,1989(16).
    [59] 王树明.“亚醜”推论[J].华夏考古,1989(1).
    [60] 曹定云.殷代族徽“戈”与夏人后裔氏族[J].考古与文物1989(1).
    [61] 何星亮.图腾名称与姓氏的起源[J].民族研究1990(5).
    [62] 裘锡圭.释“无终”.第八届中国古文字学年会论文[C],1990.
    [63]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J].考古1990(10).
    [64] 殷玮璋、曹淑琴.光国(族)铜器群初探[J].考古1990(5).
    [65] 殷玮璋、曹淑琴.灵石商墓与丙国铜器[J].考古,1990(7).
    [66] 殷玮璋、曹淑琴.周初太保器综合研究[J].考古学报,1991(1).
    [67] 彭邦炯.从商代的竹国论及商代北疆诸式.甲骨文与殷商史[C].1991(3).
    [68] 李学勤.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91(5).
    [69] 李仲操.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J].古文字研究,1992(18).
    [70] 苏莹辉.从青铜器铭和甲骨刻辞观察商人的居住形态[J].故宫文物月刊,1992(1).
    [71] 董莲池.宋人在金文文献整理上的创获[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6).
    [72] 刘昭瑞.宋代金文著录校释[J].文物季刊,1993(3).
    [73]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5).
    [74] 宋镇豪.商周干国考[J].东南文化,1993(5).
    [75] 唐际根.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93(10).
    [76] 王蕴智.史前陶器符号的发现与汉字起源的探索[J].华夏考古,1994(3).
    [77] 彭邦炯.从鼓字论及相关地名和国族[J].殷都学刊,1994(3).
    [78] 张懋镕.周人不用族徽说[J].考古,1995(9).
    [79] 曹淑琴.臣辰诸器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学报1995(1).
    [80] 韩嘉谷.论北京地区为“其”国(族)故地[J].北京文博,1995(1).
    [81] 彭邦炯.卜辞所见龙人及相关国族研究[J].殷都学刊1996(4)
    [82] 刘桓.殷周时期的北土与北方[J].殷都学刊1998(2).
    [83] 吴锐.甲骨文中的“龟父”与金文中的“天鼋”和“玄鼋”.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4] 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J].周秦文化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1998.
    [85] 姚志豪.商金文族氏徽号研究[D].台北:逢甲大学硕士论文,1988.
    [86] 刘雨.殷周青铜器上的特殊铭刻[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4).
    [87] 李宏、宋英民.从周初铜器看殷商遗民的流迁[J].史学月刊,1999(6).
    [88] 张懋镕.试论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独特的表现形式[J].文物2000(2).
    [89] 严志斌.也谈“准族徽文字”[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0(2).
    [90] 张淑一.周代命氏方式详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91] 张淑一.“古姓来源于图腾”辨证[J].贵州民族研究,2001(3).
    [92]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J].中原文物,2001(4).
    [93] 曹兆兰.金文女性称谓中的古姓[J].考古与文物,2002(2).
    [94] 严志斌.复合氏名层级说之思考[J].中原文物,2002(3).
    [95] 陈絮.试论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问题[J].南开学报,2002(6).
    [96] 师玉梅.张亚初金文考释方法商榷[J].考古与文物2003(4).
    [97] 林欢.试论太清宫长子口墓与商周“长”族[J].华夏考古,2003(2).
    [98] 张淑一.先秦文献所见古姓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99] 王晖.殷商十干士族研究[J].中国史研究,2003(3).
    [100] 郝时远.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J].民族研究,2004(2).
    [101] 蔡运章.商周筮数易卦释例[J].考古学报,2004(2).
    [102] 曹定云.夏代文字求证[J].考古2004(12).
    [103] 岳洪彬.殷墟青铜容器的分期[J].考古学集刊(15),文物出版社2004.
    [104] 杨晓能.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J].文物,2005(6).
    [105] 吴国式.帝舜姓氏考辨[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2).
    [106] 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J].历史研究2005(5).
    [107] 石蝶.商代中期有铭铜器探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4).
    [108] 严志斌.商代青铜器铭文字形时代性的考察[J].华学,2006(8).
    [109] 何景成.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10] 王长丰.殷周金文族徽整理与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