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优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发展转型期”,各种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各种问题急待解决。归纳起来,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外部公共制度不完善,二是内部治理制度不健全。内外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战略上创新优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个角度是国际比较。鉴于西方国家的私立大学起步早,外部、内部制度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实践模式,因此本论文将对西方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制度环境进行研究,以资借鉴。第二个角度是对现状的把握。通过调查上海、乃至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制度环境的现状,总结问题,分析根源。在此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根据成功的实践总结,运用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工具,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层面的制度优化入手,抓住民办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制度这一关键问题,进行理想的制度优化目标设计,揭示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制度安排,提出现实可行的优化建设操作性建议,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全文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进行阐述。厘清本文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界定,对“制度”、“制度优化”进行诠释。同时介绍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和技术路线。认真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所依赖的因素,力求建立起这些自身变量与制度目标的关联度,通过条件的改善以达到制度的优化。
     第二章,历史回顾和制度变迁。回顾我国私学的兴起、发展和结束,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着重研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制度的演变,从发展规律和历史阶段中把握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脉络,寻求制度建设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力图为制度目标的设计作必要的铺垫。
     第三章,制度比较与优化目标。以比较视野,借鉴西方著名私立大学的成功制度、台湾地区私立技职教育的发展经验,进行法律制度、经费投入制度和管理治理制度的目标构建,运用准公共产品、成本分担、公共政策等理论工具,从而提出理想化的制度目标假设,构建目标制度所需要的实现条件,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的民办体制、高职类型和新建院校等有利条件,阐述民办高职的制度优化功能及模型。
     第四章,民办高职院校的外部制度分析。揭示民办高职发展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政府宏观政策与学校微观教育活动的关系,政府和学校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利益共同体,对理想的制度安排都充满了期待,双方在利益博弈互动均衡过程中,培育起各自的责任意识,达到制度目标的统一。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外部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制度的重复与缺位、产权制度的界定与模糊、监管制度的扶持与制约、同等制度的认可与看轻及市场制度的贴近与距离等方面。外部制度亟需优化的背后是体制限定、文化制约和教育属性等根源。
     第五章,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内部制度的竞争力特征,可从资源效率机制、文化稳定机制、市场契合机制、供给优质机制等方面进行描述。然而事实上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局限严重制约了其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组织治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教师聘用激励制度、质量保障与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文化积淀制度等方面,尚未健全的委托代理、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不够明确的使命管理、相对短期的价值选择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亟待优化的根源。
     第六章,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路径。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需要遵循公共教育政策均衡性、制度竞争环境公平性、资源配置制度效率性、内部运行制度激励性等一系列原则。为实现假设的理想化制度目标,必须进行外部和内部制度的优化路径设计,并作必要的制度优化实施策略和评估研究。对政府来说,要实现角色转变,框定管理边界、降低管理成本、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从政策治校到依法治校、直接干预到间接调控、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来说,必须将政府的普遍性制度要求,和自身的实际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求特色,并使之具备文化的内涵,保持制度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对社会来说,则需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建立共同参与和评价的功能。本章还选择一个成功内部制度优化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力求破解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障碍,发现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学校内部制度优化价值。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re currently undergoing a contradiction and transition period. There are two big problems facing all the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one is the incomplete public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other is their unperfect inner managing system. The two factors are interactive and reciprocal causation. Therefore, it is meaningful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probe a new pathway of innovating the systematic enviornment for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modern time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college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Shanghai, taking for reference the theor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project focuses on two research angles. One 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gle.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western countries started early and have already formed a series of matured external and internal machanism both in theroy and practice. Therefore,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institutional enviornment for private colleges in western countries like the US, Great Britian and Japan, as well as in China Taiwan region. The other research angle i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situations. Surveys are done on the status quo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nghai and all over the country, as well as problems they are facing.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s drawn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he author proposes practical suggetions of optimization strategy on the subje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Ⅰ:Introduction. It cover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analysis on related research done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ideas and frameworks of the paper. Thereafter, basic concept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are defined and interpreted, including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system" and " system optimization ", followed by introduction o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line of tools and techniques. Then, the author did a careful review on factors to build a sound system for non-governmental colleges, and tried to achieve system optimization by improving those factors, with the help of establishing a function between several variables and the system objective.
     ChapterⅡ:Historical Review on devele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nd transition of related systems. Focused on evolvement of the systems of China's non-governmental colleges, the author grasped the uniqu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 colleges, sought out relations between system building and the times, therefor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design on system objective.
     ChapterⅢ:System comparison and objective optimaization. From a comparative horizon, and drawing sucsessful experience from famous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 and in privat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aiwan region, the author tried to build system objectives on legal system, input funds and management, with the help of theory tools such as Quasi Public Good, cost-sharing, public policies etc., and proposed an ideal hypothesis on system objectives. By creating necessary conditions to realize system objectives, analyzing exis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such as non-governmental, newly-established and higher vocational, the chapter also elaborated the functions and models of system optimization for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ChapterⅣ: Defects of external system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hapter reveal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ornment, and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macro-policies and micro-behaviors of different colleges. Government and colleges are interactive with common interest. They share resp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nd try to achieve certain balance in an interest game. Current defects of external system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ainly menifested in duplication or missing of legal system, certainty or uncertainty of property system, support or restriction of monitoring system, concent and contempt of equal status etc.. Restrictions of system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re the root of external system optimization.
     Chapter V: Internal system limit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ompetiveness of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internal system is menifested in machanism of resource efficiency, culture stablity, market fitness and high quality supply. However, limitations of current internal system such as organization administration, talent nurture, teacher recruitment, quality assur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damage the full play of their advantages. The reasons why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in urgent need for internal system optimization lie in unsound entrustment, inescapable pathway dependency, uncertian mission management and shortsighted value belief.
     Chapter VI:System optimization pathways for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Principles must be followed to achieve system optimization, including a series of balanced pulic educational policies, a fair enviornment for system competition, an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system and a stimulative internal operating syste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al system objective, design must be done on optimization pathways both in external and internal systems. And strategy must be carried out and assessment method must be decided. Government ought to act differently from the rule of policies to the rule of law, intervening colleges from directly to indirectly, therefore giving decision-making power back to them. Colleges ought to combine government requirements with practices to build their own internal systems, actively explore a unique development approach, and endow deep culure content to make systems stable and sustainable. Society ought to nurture intermediaries to function as participant and evaluator. In this chapter,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internal system innovation were selected and fully analyzed.
     Finally, in the conclusion part, a vision was displayed on realization of system optimaz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colleges in China.
引文
①“民办高职院校”在本论文中主要从办学经费来源、以及办学类型两个维度来界定,即主要是指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举办,培养高技能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
    ②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1/info1261474347781791.htm。
    ①牟超兰:《阿尔特巴赫依附论高等教育思想述评》,载《江苏高教》,2006年第1期,第16页。
    ②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58页。
    ①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①王义娜:《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28页。
    ①刘娜、刘苏华、吕英芳:《美国私立大学的概念、特点与功能》,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第33页。
    ②喻恺: 《模糊的英国大学性质:公立还是私立》,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4期,第18页。
    ③冯建军:《私立、民办学校的概念、类型与特色》,载《民办教育动态》,2001年9月,第65页。
    ①冯建军:《私立、民办学校的概念、类型与特色》,载《民办教育动态》,2001年9月,第12-13页。
    ②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99页。
    ③吴畏:《民办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28页。
    ④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00页。
    ①张丽娟、王美萍:《高职“高”在何处》,载《成人教育》,2009年第4期,第18页。
    ②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22-23页。
    ③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67页。
    ①杨立华、杨爱华:《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45页。
    ②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载《税务与经济》,2009年03期,第18页。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79359.htm?fr=ala0_1_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213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厉以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中译本,第45-46页。
    ③http://baike.baidu.com/view/1375104.htm。
    ①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87页。
    ②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56页。
    ③贺武华:《教育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载《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04期,第33页。
    ④道格拉斯·诺斯、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5月,第87-88页。
    ①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16559.
    ②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年6月,第67页。
    ①张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与思考》,载《高教探索》,2005年01期,第18页。
    ②杨文汉:《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教育创新的若干思考》,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04期,第18页。
    ①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18页。
    ②徐台榜:《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0期,第22页。
    ③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36页。
    ①庞桂美:《从历史角度反观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私学的发展》,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18页。
    ②徐台榜: 《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0期,第27页。
    ①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34页。
    ②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6-17页。
    ③忻福良:《上海高等学校的沿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38页。
    ①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54页。
    ②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载《探求》,2005年第4期,第38页。
    ①马雪艳、李静: 《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载《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第48页。
    ①张剑波:《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68页。
    ②中国教育学会:《跨世纪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第72页。
    ③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76页。
    ①胡大白、张锡侯、汤保梅:《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趋势》,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56页。
    ②张剑波:《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98页。
    ①文雯:《1976年以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变迁》,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3期,第54页。
    ②叶齐炼:《民办教育的发展与改革: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92页。
    ③忻福良:《上海高等学校的沿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65页。
    ④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34页。
    ⑤陈笃彬、吴端阳:《中国大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评析》,载《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7页。
    ①刘林、刘颂:《制度变迁与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载《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2月,第44页。
    ②张剑波:《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86页。
    ①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44页。
    ①陈秋苹:《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民办教育政策评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59页。
    ①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76页。
    ②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34页。
    ①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67页。
    ②张胜军、张乐天:《1978年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设的历史、成就与问题》,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12期,第23页。
    ①张宝玲:《运用现代成本控制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6页。
    ①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77页。
    ①亨利·M、列文:《美国营利性高等学校的特征》,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第54页。
    ②王志强:《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管理及其启示》,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第65页。
    ①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社,1999年7月,第45页。
    ②姚冰: 《美国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7日第4版。
    ①邓莉:《教育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载《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第23页。
    ②姚云:《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76页。
    ①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67页。
    ②金子元久、刘文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通过国际比较来看日本》,载《教育与经济》,2006年6月,第34页。
    ①李大伟:《日本私立大学支撑教育条件的财务结构探析》,载《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8页。
    ①李大伟:《日本私立大学支撑教育条件的财务结构探析》,载《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65页。
    ②[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95页。
    ①金子元久、刘文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通过国际比较来看日本》,载《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1期,第66页。
    ①李健:《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载《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第67页。
    ②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及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34页。
    ③[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56页。
    ①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社,1999年7月,第56页。
    ①陆启光:《台湾私立高校的若干特点》,载《教育评论》,2009第2期,第34页。
    ②史秋衡、刘文华:《台港澳私立高校调研报告——台港澳私立高校评估与质量保障观感》,载《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26页。
    ①陈维昭:《台湾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因应》,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6月,第55-56页。
    ②解艳华、罗玉晶:《台湾私立高校发展现状及退场机制研究》,载《民办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第43页。
    ①陆启光:《台湾私立高校的若干特点》,载《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第31页。
    ②陆启光:《台湾私立高校的若干特点》,载《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第33页。
    ①王志强:《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管理及其启示》,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第2期,第35页。
    ②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及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29页。
    ③张凤林:《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载《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第38页。
    ①李大伟:《日本私立大学支撑教育条件的财务结构探析》,载《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24页。
    ②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37页。
    ③[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44-45页。
    ①赵旭明:《民办高校治理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第44页。
    ②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45-46页。
    ①刘鹏照:《民办教育投资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53页。
    ②高金岭:《教育产权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云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79页。
    ①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载《高教探索》,2007年第3期,第47页。
    ②张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与思考》,载《高教探索》,2008年第5期,第29页。
    ③廖明岚、贺武华:《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体系》,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第23页。
    ①杜佚群、王建康:《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思考》,载《现代情报》,2005年6月,第51页。
    ②刘泽云:《从分割的高等教育市场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第34页。
    ①华志丰:《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观察和思考》,载《光明日报》,2006年8月12日,第5版。
    ②陈秋苹:《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民办教育政策评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55页。
    ③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33页。
    ①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9页。
    ②宁本涛:《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9月,第55-56页。
    ①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49页。
    ②明航:《民办学校经营的产权经济学分析》,载《大学研究与评价》(重庆),2007年06期,第34页。
    ①顾旭明:《民办高职办学优势浅析》,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7期,第27页。
    ②游世森: 《强化民办高职优势办大办强办出特色》,载《职教论坛》,2007年第3期,第34页。
    ①潘懋元: 《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载《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年第7期,第26页。
    ①郭建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地域性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45页。
    ②马廷奇:《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载《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43页。
    ③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25页。
    ①姚冰:《美国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7日第4版。
    ②丁贤文:《当前民办高校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45页。
    ①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55页。
    ②王志强:《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管理及其启示》,载《教育发展研究》,2008第2期,第16页。
    ③张凤林:《论我国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载《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第23页。
    ①杨炜长:《民办高校治理制度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77页。
    ①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载《高教探索》(广州),2007年03期,第74页。
    ②刘鹏照:《民办教育投资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38页。
    ①陈秋苹:《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民办教育政策评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56页。
    ②张芳全:《教育问题探究:政策取向》,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85页。
    ①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71页。
    ②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69页。
    ①刘启亮:《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载《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第48页。
    ①明航:《民办学校经营的产权经济学分析》,载《大学研究与评价》(重庆),2007年第6期,第45页。
    ②宁本涛:《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9月,第125页。
    ③刘鹏照:《民办教育投资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35-36页。
    ①叶茂林、肖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67页。
    ①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58页。
    ①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①柯佑祥:《创新有利民办高教发展的制度环境》,载《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第75页。
    ②赵沁平: 《引领文化是大学的主要功能》,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第39页。
    ①王翼生、王霁: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第63页。
    ②张世全: 《从文化视角看民办高职院校》,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36页。
    ③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7月,第241页。
    ①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48页。
    ②高琰:《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成长与核心能力培养》,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2页。
    ①张宝玲:《运用现代成本控制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74页。
    ①许华春:《全力打造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网》,2007年12月。
    ②谢志华:《竞争优势:制度选择》,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81页。
    ①许华春:《全力打造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网》,2007年12月。
    ②杜佚群、王建康:《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思考》,载《现代情报》,2005年6月,第39页。
    ①刘国艳:《学校变革中的内部制度缺陷》,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第26页。
    ②崔建国:《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盲点》,载《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页。
    ①朱先奇:《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56页。
    ②于果等:《构建应用性本科教育:创新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载《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34页。
    ③许华春:《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65页。
    ①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②童国尧:《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34页。
    ①李慧仙:《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改革举措》,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7期,第34页。
    ②潘晓卉:《构建科学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载《中国大学教育》,2005年第1期,第65页。
    ①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81-82页。
    ①①张应强、彭红玉:《地方高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政策调整》,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第34页。
    ①刘泽云:《从分割的高等教育市场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第39页。
    ②王建华:《民办教育促进法与中国高等教育》,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25页。
    ③杨德广、张兴:《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思考》,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第59页。
    ①潘懋元:《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第31页。
    ①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34页。
    ②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74页。
    ③贺武华:《教育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载《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第64页。
    ④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65页。
    ①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1月,第76-77页。
    ①丁贤文:《当前民办高职院校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载《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第45页。
    ①郭建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地域性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66页。
    ①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职院校场域中的定位》,载《高教探索》,2007年第3期,第78页。
    ①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及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44页。
    ②邢红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载《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9页。
    ①邓莉:《教育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载《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第67页。
    ②阳桂兰:《论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营现状及对策》,载《教书育人》,2007年第6期,第54页。
    ①邓莉:《教育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载《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第51页。
    ①高金岭:《教育产权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云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38页。
    ②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66页。
    ①史秋衡、刘文华:《台港澳私立高校调研报告——台港澳私立高校评估与质量保障观感》,载《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页。
    ②许华春:《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07页。
    ①Ⅶ何静:《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与路径选择》,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75页。
    ②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59页。
    ①赵旭明:《民办高校治理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6月,第59页。
    ②陈新民:《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69页。
    ①刘泽云:《从分割的高等教育市场看民办高校的发展》,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第98页。
    ②吴克明、张宏武:《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滞后新解: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载《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第37页。
    ①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第67页。
    ①郭玉德、沈传河:《期权激励制度在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第59页。
    ①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㈡郭玉德、沈传河:《期权激励制度在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第84页。
    ①郭玉德、沈传河:《期权激励制度在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第35页。
    ①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②叶德磊:《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82页。
    ①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59-60页。
    ①吴学渊:《民办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载《教育与职业》,2002年第2期,第76页。
    ②万青:《民办高职院校财务预算管理探讨》,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第4期,第88页。
    ③吴玉林:《民办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制度的设计思路》,载《江苏高教》,2003年第2期,第78页。
    ①王翼生、王霁: 《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第38页。
    ②张世全:《从文化视角看民办高职院校》,载《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56页。
    ③许世荣: 《大学文化:追求、冲突与引领》,载《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9期,第54页。
    ①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定位》,载《高教探索》,2007年第3期,第59页。
    ②张金福:《中国大学自主性的制度环境》,载《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5期,第75页。
    ①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4页。
    ①明航:《民办学校经营的产权经济学分析》,载《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第6期,第77页。
    ②张智敏:《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测算》,载《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第64页。
    ③李大伟:《日本私立大学支撑教育条件的财务结构探析》,载《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第59页。
    ①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①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4页。
    ②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及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55页。
    ①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79-81页。
    ②李健:《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载《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第68页。
    ③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①刘林、刘颂:《制度变迁与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载《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月,第48页。
    ②马廷奇:《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载《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59页。
    ③马宇文:《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失现象及对策选择》,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期,第27页。
    [1][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郎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钟启泉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美]彼得.诺思豪斯:《领导学:理论与实践》,朱永新校、吴荣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陈维昭:《台湾高等教育的困境与因应》,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版。
    [4]陈光炎、邓子梁:《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
    [5]蔡继明:《微观经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陈新民:《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陈秋苹:《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民办教育政策评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程勉中:《现代大学管理机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美]道格拉斯·诺思、罗杰尔·米勒:《我们身边的经济学》,北京: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道格拉斯·C·诺思、厉以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版。
    [13][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王承绪等译:《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甘德安: 《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高金岭:《教育产权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云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胡建华:《高等教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4]侯荣华: 《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版。
    [25][美]H.培顿.扬著、韦森校、王勇译:《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贾少华:《民办大学的战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英]J G·纳理斯、D·帕克:《经营经济学》,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年版。
    [28]John Passmore著、宋明娟、于霞、曾春莲译:《教育哲学》,台北:台湾心理出版公司,2007年版。
    [29][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教育部法制办公室:《民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与政策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1]匡瑛: 《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2]刘鹏照: 《民办教育投资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梁小民: 《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4]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35]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年版。
    [36]李.泰勒著、张逢沛译:《职业社会学》,台北:台湾复兴书局,1972年版。
    [37]李政贤:《质性研究》,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3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39]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1]马庆发、唐林伟:《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宁本涛: 《中国民办教育产权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43][美]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宋承先: 《现代西方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斯蒂格利茨、吴敬琏校、梁小民等译:《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汤尧、成群豪、杨明宗:《大学治理》,北京:心理出版社,2006年版。
    [48]Uwe Flick著、李政贤、廖志恒、林静如译:《质性研究导论》,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49]韦森: 《经济学与伦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0]文仲瑄:《台湾新大学教育运动》,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
    [51]夏惠汶:《乱有道理的学校》,台北:智库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52]许华春:《民办高职院校管理创新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谢志华:《竞争优势:制度选择》,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5]徐绪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忻福良:《上海高等学校的沿革》,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7]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8]姚云:《美国教育法治的制度与精神》,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尹伯成:《西方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0]杨杏芳:《大学教学制度改革的文化反思》,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61]杨东平: 《大学精神》,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
    [62]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杨德广:《杨德广教育文选》,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杨炜长:《民办高职院校治理制度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叶德磊: 《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6]叶至诚:《职业社会学》,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
    [67]叶茂林:《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张剑波:《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朱先奇:《制度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70]郑石桥、马新智:《管理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制度的障碍与供给》,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72]钟茂初: 《微观经济学解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73]张元鹏: 《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4]张庆勋:《学校组织转化领导研究》,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75]张芳全:《教育问题探究:政策取向》,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76]中国教育学会:《跨世纪教育的回顾与前瞻》,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77][英]詹姆士.托勒:《发展中国家私立教育的经验教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8]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9]赵旭明:《民办高校治理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8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1][美]阿尔特巴赫:《私立学校:从比较的角度看主题和差异》,载于《教育展望》,2003年第3期。
    [82]崔建国:《当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盲点》,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83]陈笃彬、吴端阳:《中国大陆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评析》,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84]杜佚群、王建康:《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思考》,载于《现代情报》,2005年第6期。
    [85]杜安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载于《探求》,2005年第4期。
    [86]丁贤文:《当前民办高职院校融资难的成因及对策》,载于《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87]邓莉:《教育立法: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保障》,载于《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12期。
    [88]方铭林:《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载于《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89]郭玉德、沈传河:《期权激励制度在民办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应用》,载于《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90]冯建军:《私立、民办学校的概念、类型与特色》,载于《民办教育动态》,2001年9月。
    [91]高琰:《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成长与核心能力培养》,载于《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2]郭建如:《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地域性与地方政府的作用分析》,载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93]华志丰:《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观察和思考》,载于《光明日报》,2006年8月12日。
    [94]贺武华:《教育制度变迁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载于《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95]何静:《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空间与路径选择》,载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96]黄辉、朱晓琥等:《江苏省民办基础教育课题研究》,http://www.jssghb.cn/ndlw/2005-10.htm。
    [97]胡大白、张锡侯、汤保梅:《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趋势》,载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8]亨利·M.列文:《美国营利性高等学校的特征》,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99]金子元久、刘文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通过国际比较来看日本》,载于《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1期。
    [100]柯佑祥:《创新有利民办高教发展的制度环境》,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
    [101]李爱良:《政府在民办高职院校场域中的定位》,载于《高教探索》(广州),2007年第3期。
    [102]李大伟:《日本私立大学支撑教育条件的财务结构探析》,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103]李健:《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载于《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第1期。
    [104]陆启光:《台湾私立高校的若干特点》,载于《教育评论》,2009年第2期。
    [105]刘启亮:《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载于《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106]刘娜、刘苏华、吕英芳:《美国私立大学的概念、特点与功能》,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07]李晓勤、邓雪芬:《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08]刘国艳:《学校变革中的内部制度缺陷》,载于《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2期。
    [109]刘泽云:《从分割的高等教育市场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载于《江苏高教》,2003年第3期。
    [110]廖明岚、贺武华:《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体系》,载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111]刘林、刘颂:《制度变迁与民办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载于《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112]明航:《民办学校经营的产权经济学分析》,载于《大学研究与评价》(重庆),2007年第6期。
    [113]明航:《家族制民办学校的案例评价与诊断》,载于《学术探索》,2007年第8期。
    [114]明航:《论集团制民办学校的内涵和特征》,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期。
    [115]明航:《论股份制民办学校的内涵和特征》,载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16]马廷奇:《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载于《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17]马宇文:《论制度变迁中的制度缺失现象及对策选择》,载于《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期。
    [118]马雪艳、李静:《从古代私学发展看中国现今民办高等教育》,载于《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119]牟超兰:《阿尔特巴赫依附论高等教育思想述评》,载于《江苏高教》,2006年1期。
    [120]彭彬:《浅论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载于《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7期。
    [121]庞桂美:《从历史角度反观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私学的发展》,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22]彭虹斌:《日、美私立教育营利问题分析及启示》,载于《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23]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载于《税务与经济》,2009年03期。
    [124]舒畅、王莉平:《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高等教育体制创新》,载于《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25]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于《中国高 教研究》,2003年第5期。
    [126]史秋衡、刘文华:《台港澳私立高校调研报告——台港澳私立高校评估与质量保障观感》,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27]王志强:《美国营利性大学的管理及其启示》,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8第2期。
    [128]王义娜:《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综述: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分析》,载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29]万安中:《论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资助》,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0]王年锋:《大力发展民办高职教育》,载于《价值中国网》,2005年7月15日。
    [131]王少梅、白雪:《制度环境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载于《北方论坛》,2007年第6期。
    [132]文雯:《1976年以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变迁》,载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3期。
    [133]吴克明、张宏武:《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滞后新解: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134]解艳华、罗玉晶:《台湾私立高校发展现状及退场机制研究》,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135]许华春:《全力打造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于《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网》,2007年12月。
    [136]徐台榜:《我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原因探析》,载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137]邢红娟:《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载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38]杨文汉:《民办高职院校升本后教育创新的若干思考》,载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39]杨立华、杨爱华:《三种视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40]姚冰:《美国多元化筹措高等教育经费》,载于《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 7日第4版。
    [141]张胜军、张乐天:《1978年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建设的历史、成就与问题》,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12期。
    [142]阳桂兰:《论中国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营现状及对策》,载于《教书育人》,2007年第6期。
    [143]于果:《构建应用性本科教育:创新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44]喻恺:《模糊的英国大学性质:公立还是私立》,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4期。
    [145]张宝玲:《运用现代成本控制提高民办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46]张智敏:《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构成及测算》,载于《民办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
    [147]臧晋平:《建立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师资队伍》,载于《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7日第7版。
    [148]张金福:《中国大学自主性的制度环境》,载于《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5期。
    [149]张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与思考》,载于《高教探索》,2005年第1期。
    [150]张凤林:《论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载于《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
    [151]张博树、王桂兰:《私立大学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区分:一个理想范式》,载于《北京民办教育网》,2003年12月24日。
    [152]张丽娟、王美萍:《高职“高”在何处》,载于《成人教育》,2009年第4期。
    [153]国家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91/info 1261474347781791.htm。
    [154]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55]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16559。
    [156]Aaker, D.(1989). Managing assets and skills: The key to a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91-106.
    [157]Altbach, P.G. (1999a) (Ed.). Private Prometheus-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58]Altbach, P.G. (1999b).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The public responsibilities and relationship of private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Retrieved May 3,2004, from http://www.adbi.org/PDF/partnerships/secondprinting/08altbach.pdf.
    [159]Belfield, C.R. (2003). The effects on educational outcom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2643).
    [160]Claar, J. M. & Scott, H. J.(2003). Comparing financial issues in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103,17-29.
    [161]Clegg, Jeremy.(1987).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and world competi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A, Japan, the UK, Sweden, and West German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62]Geiger, R.L. (1986). Finance and Function: Voluntary support and diversity in American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Levy, D.C. (Ed), Private education-Studies in choice and public policy (pp.214-23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3]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2002). The annual report of 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 Retrieved October 3,2002, from http://vpf-web.harvard.edu/annualfinancial/pdfs/2002discussion.pdf.
    [164]Hearn, J.(2003). Diversifying campus revenue streams:Opportunities and risks. Washington, D.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165]Inotai, A.(1988).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mports. Acta Oeconomica,39 (1),2,45-60.
    [166]Jefferies, C.L.(1996). The privatization debate: Examining the decision to outsource a service. Business Officer,29(7),26-30.
    [167]Katz, R. N.(2002). Partnerships in distribute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Center for Policy analysis.
    [168]OECD:Recent Developments in Human Resourse Managments in OECD Menber Countries,25-26 June 2001.
    [169]Statistics Canada, Human Resourse Development Canada: Employer and Employee Perspctive on Human Resourse Practices, September,2001.
    [170]Sisaye, Seleshi(1990). Structur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for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easter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29174).
    [171]University of Florida, TheCenter. (November,2003). The top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Retrieved July 15,2004, from http://thecenter.ufl.edu/research2003.pdf.
    [172]Waheeduzzaman, N.M.(2002). Competitiveness, human development and inequality: 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inquiry. Competitiveness Review,12(2),13-29.
    [173]Wertz, R.D.(2002). Issues and concerns in the privatization and outsourcing of campus service in higher education. Occasional paper No.10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riva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Privatizatio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74]Wolanin, T. R.(2000, Spring).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overview.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Retrieved June 15,2002 from http://www.bc.edu/bc_org/avp/soe/cihe/newsletter/News19/Newsletl9.html.
    [175]Young, D (1987). Executive leadership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Walter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 (pp.167-17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