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认知功能语法和语义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讨论了现代汉语里使用
    频率较高的典型的情态动词“能”。本文主要从否定角度对“能”的语法特征作
    穷尽性地分析,从而充分揭示出该情态动词在现代汉语里的地位。这对认识现代
    汉语情态动词的语法意义具有较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全文共八章,约 15 万字。
    第一章交待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意义、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几个基
    本假设,并对语料的选定作了说明。
    第二章是“否定”和“情态动词”研究的综述。为了准确地把握课题的研究
    情况,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全面梳理了“否定”和“情态动词”研究的脉络。
    第三章分析“Neg+能+Vp”构式。在讨论“一/三人称+不能+Vp”时,说明
    了“负向义/正向义 Vp”和情态动词“能”的组配情况。由于“能”的语义限
    制,在肯定陈述句里,“能” 不能和负向义 Vp 搭配。在讨论“你+不能+Vp”时,
    我们主要从言语行为的角度,与“别+Vp”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一量名+都/
    也+不能+Vp”时,我们指出该构式不是全称否定句,而是对“潜力”或“许可”
    的否定。关于“没+能+Vp”,我们以“作用力图式”理论解释了该构式的认知特
    征,指出该构式缺乏说话者的“主观性”,从这种意义上讲,该构式是“非情态
    句”,整个构式的基本语义是主语在心理上愿意做“V”,可是由种种条件的干扰,
    没做成“V”。
    第四章讨论“Neg+M+Neg+Vp”构式。主要讨论了“不能不+Vp”和“不能
    没+Vp(或 Np)构式。在“不能不+Vp”的语气强弱、语义解读上,存在歧义,主
    要是因为其层次切分不同造成的;由于交际的需要,说者选择不同的结构层次切
    分来表达强弱不同的语气和不同的语义,并指出“不能/不+Vp”,“不能不/Vp”
    的解释之间存在着语法范畴上的高度对立性。本章还讨论了“不+能+没(有)+Vp1+
    就+Vp2”,重点探讨了事件“没+Vp1”和“Vp2”之间的关系。这两个事件是内容
    上连贯、时间上连续的事件。本章还详细考察了“不+能+没(有)+Vp1+就+Vp2”
    的情态动词义项的呈现随着主语指称的变化和参照时间的移动发生变化的情况。
    在讨论“不+能+没(有)+Np”时,指出该构式的主语、参照时间与“能”的义
    项呈现之间的关系与“不能没+Vp1+就+Vp2”构式的情况基本吻合。
    第五章分析“M+Neg+Vp?”构式。首先讨论了“能不+Vp?”,把 其中的
    “Vp”分为正向义 Vp 和负向义 Vp 进行讨论。正向义 Vp 一般不在陈述语气的“能
    +不+Vp”里出现,而可在反问语气的“能+不+Vp?”里出现,表示的是双重否定。
    本文把“能不+Vp?”看作“不能不+Vp”的等值式。负向义 Vp 除了可在陈述语
    气的“能不+ Vp”里出现以外,在反问语气(否定句)的“能不+ Vp?”里也可
     i
    
    
    出现。反问语气的“能不+VP?”的等值式是“不能不+Vp”,其层次切分是“不
    能不/Vp”,出现这种现象是动词的〔-自主〕语义和“不能不”的“不得已”语
    义互相限制的结果。“能+不+形容词?”的等值式是“不+能+不+形容词”,其层
    次一般切分为“不能不/Vp”,“能”解读为认识情态(具有〔+动态〕〔+控制〕特
    征的形容词是例外)。这是形容词的语义(〔+静态〕〔-控制〕)限制的结果。本文
    把“不能没+Np”看作“能+没+Np?”的等值式。然后提出“不+能+没+Np”的主
    语的指称、时间指示、“能”的义项解读之间的关系基本与“不能没有+Vp1+就+Vp2”
    吻合的看法,并得出“能+Neg+Vp?”的标记模式。
    第六章讨论与“能”组配的情态动词连续连用的否定问题(主要以双重否定
    为主)。“不能不会+Vp”和“不能不敢+Vp”的层次切分是“不能/不会+Vp”“不
    能/不敢+Vp”。“能”一般解读为道义情态。“会”“敢”一般解读为动力情态。“不
    会不能+Vp”的“会”一般解读为认识情态,“能”解读为动力情态或道义情态。
    “能不会+Vp”在陈述语气中一般不成立,而在反问语气里成立。实际上它是双
    重否定。“不应该不能+Vp”的“应该”一般解读为认识情态,“能”一般解读为
    道义情态或动力情态。所以“不应该不能+Vp”的解读是“认识 〉道义”或“认
    识 〉能力”(“〉”意为“先于”)。通过本章的讨论,认为情态动词连续连用否
    定式(主要是双重否定)也遵循肯定情态动词连续连用的规律,即“认识情态 〉
    道义情态 〉动力情态”。
    第七章讨论情态动词“被”字句的语法问题。在“不能+被+述人施事+Vp”
    构式里,情态动词一般不解读为动力情态,而应该解读为认识情态或道义情态。
    “不能+被+非述人施事+Vp”的“能”一般解读为道义情态,是对受事主语发出
    道义上的要求的构式。“没能被+Np+Vp”构式可用作用力图式理论解释。“不能不
    +被(Np)+Vp”构式的层次切分为“不能不/ 被(Np)+Vp”,这是“不能不”的
    “不得已”、“被迫”语义和“被”字的被动义互相限制的结果。
    第八章是结语。整理和总结本文讨论的内容,并列举了今后拟进一步研究的
    与本文有关的课题。
    通过本文的讨论,针对提出的几个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现代
    汉语情态句有情态壳,这种“情态壳”概念是属于语义上的范畴,但是同时要受
    到句法上的制约;第二,“不”是情态否定标记,不能透过情态壳,只和情态动
    词一起?
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some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cognitive-functional grammar and
    semantics to the analyses of the frequently occurred prototypical Chinese modal verb, “neng”.
    This research exhaustively covers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n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gation to prescribe the roles of “neng” in modern Chinese. The dissertation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 in revealing the grammatical meanings of “neng” in modern Chinese.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eight chapters with 150,000 characters.
     Chapter One explains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it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research method,
    some hypotheses, and the scope of corpora.
     Chapter Two summarizes the up-to-date studies of “negation” and “modal verb”. It defines
    and cut the problems into several groups, fully expounding the core questions of “negation” and
    “modal verb”.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Neg+neng+Vp” structure. I argue that “neng” do not accord
    with negative oriented Vp in affirmative indicative sentence because of the meaning restriction of
    neng. Moreover, I also argue that “ni+bu+neng+Vp” performs imperative speech act by analyzing
    its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For the “one + quantity + noun + dou/ye +bu neng + Vp”
    construction, I maintain that it is not the sentences with complete negation, Instead, its negative
    focus is on the dynamic/deontic modality meaning. I explore the “Mei+neng+Vp” construc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Force Schema Theory. This construction structure is employed in telling the
    events of real world (realis) rather than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world. In this perspective, this
    construction is regarded as “non-modality sentence”. I insist that the structure have the meaning
    that the subject wants to perform “V”, however, some obstacles keep this goal from being
    achieved.
     Chapter Four covers the “Neg + M + Neg + Vp” construction, namely, the “bu neng bu + Vp”
    & “bu neng mei +Vp (or Np)” constructions. Speakers’ various choices of the syntactic
    hierarchical division in specific contexts give rise to the differences of its intensitie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grammatical contrast between the “bu neng/bu + Vp” and the
    “bu neng bu/ + Vp”. Moreover, this chapter covers the “bu + neng + mei(you)+ Vp1 + jiu + Vp2”,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ent of “mei + Vp1” and that of “Vp2”.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construction “bu + neng + mei (you) + Vp1 + jiu + Vp2”, it points out that they
    connote continuities of content and time of the two events. This chapter explicates the change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dal verbal semantic item with the shift of their subject reference and the
    transfer of referential time. It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dal verb basically mesh well
    with “bu+ neng + mei(you)+ Vp1 + jiu + Vp2” after the analyses of the “bu + neng + mei(you)
    + Np” construction.
     Chapter Five highlights the “M + Neg + Vp?” construction, i.e.,the positive oriented Vp and
    the negative oriented Vp.Positive oriented Vp does not appear in the indicative “neng bu +Vp”,
    rather, it appear only in rhetorical question “neng bu +Vp?”. I maintain that “bu neng bu + Vp” is
    equal to “neng bu + Vp?”,while the negative oriented Vp can appear in the indicative “neng bu +
    Vp” or rhetorical question “neng bu +Vp?”. The construction, “bu neng bu + Vp”, is equal to the
    rhetorical question “neng bu + Vp?”.The syntagmatic hierarchy of “bu neng bu+ Vp ” is “bu neng
    bu/ Vp”. This is the co-restriction of semantic feature(〔-self-control〕) of the verbal meaning and
     iv
    
    
    that(being pressed to) of the “bu neng bu”.The construction, “neng bu + adjectives?” is equal to
    “bu neng bu + adjectives”.Generally, the syntactic hierachical division of “bu neng bu +
    adjectives” is “bu neng bu/ + adjectives”.Modal verb “neng” of "bu neng bu/ + adjectives” is
    interpreted as the epistemic modality (excep
引文
汉语:
    C.Li & S.A.Thomson,《汉语语法》,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3 年。
    安 妮 ·Y·桥 本 ,宁春岩、侯方译,《Syntactic structures in mandarin》,哈尔滨: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
    白世俊,can 情态的语义表述与 can 话语的关联理解,《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十期。
    白荃,不、没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三期。
    北 大 中 文 系 55、 57级 语 言 班 编 , 《 现 代 汉 语 虚 词 例 释 》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2年 。
    北 京 大 学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汉 语 教 研 室 ,《现代汉语(中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59 年。
    北 京 大 学 中 文 系 现 代 汉 语 教 研 室 , 《现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年。
    曹逢甫,再论话题和“连---都/也”“结构,《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
    出版社,1994 年。
    曹逢甫,汉语的提升动词,《中国语文》,1996 年,第三期。
    曹小云,《五代史平话》中已有肯定式“好不”用例出现,《中国语文》,1996 年,第二期。
    曹 秀 玲 ,《 现 代 汉 语 量 限 表 达 研 究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2002年 。
    曹忠军、祁玲,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第四期。
    陈 昌 来 ,《 语 义 成 分 研 究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1998 年 。
    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a。
    陈昌来,论汉语句子语义结构中的受事,《吉安师专学报》,2000 年 b,第一期。
    陈刚,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1980 年,第一期。
    陈刚,关于’没 V 了”式,《中国语文》,1985 年,第五期。
    陈平,《英汉否定结构对比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1981 年。
    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 年,第二期。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 年,第六期。
    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 年,第三期。
    陈若凡,留学生使用“能”“”、“会“的偏误及教学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
    一期。
     139
    
    
    参考文献
    陈世伊,汉英否定句的比较,《汉 英 对 比 论 文 集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年。
    陈玉华,《汉语能愿动词“可以”之教学语法》,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年。
    陈月明,肯定性形容词与非肯定性形容词的区别,《中国语文》,1992 年,第一期。
    程工,评《题元原型角色与论元选择》,《国外语言学》,1995 年,第三期。
    程立初,关于情态助动词否定的若干问题,《龙岩师专学报》,1996 年,第二期。
    程琪龙,被字句的语义结构,《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语言文字学)》,1993 年,第九期。
    崔希亮,从“连…也/都…”结构看语言中的关联,《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北京语
    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
    崔希亮,事件的情态和汉语的情态系统,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长沙),
    2002 年。
    戴浩一、薛风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学院出版社,1994 年。
    戴 耀 晶 ,《 论 现 代 汉 语 的 “ 体 ”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1990年 。
    戴 耀 晶 ,《 现 代 汉 语 时 体 系 统 研 究 》 , 杭 州 : 浙 江 教 育 出 版 社 , 1997年 。
    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年 a,第三期。
    戴耀晶,现代汉语否定标记“没”的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集,2000 年 b。
    戴耀晶,传疑与传信:汉语疑问句的语义分析——纪念〈马氏文通〉出版 100 周年,上海语
    文学会编《语文论丛》(6),2000 年 c。
    戴耀晶,现代汉语助动词“可能”的语义分析,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长沙),2002 年。
    戴耀晶,关于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问题,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广
    州),2003 年。
    戴耀晶,试说“冗余否定”,《修辞学习》,2004 年,第二期。
    邓守信,《汉语及物性关系的语义研究》(侯方等人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科研处,1983 年。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年,第四期。
    丁建川、曹贤香,浅谈被字句,《岱宗学刊》,2000 年,第二期。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 年(1979 年商务印书馆版本)。
    董明,“只好、只得、不得不”与“只能、只有”,《学汉语》,1996 年,第四期。
    渡边丽玲,助动词’能”与’会”的句法语义分析,《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集》,2000 年 a。
    渡边丽玲,助动词“可以”与“能”的用法比较分析,《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40
    
    
    参考文献
    2000 年 b。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范继淹,无定 NP 主语句,《中国语文》,1985 年,第五期。
    范开泰,语义分析说略,《语法研究和探索》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
    范开泰,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 年,第三期。
    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92 年,第四期。
    范 晓 , “ N 受 +V” 句 说 略 , 《语文研究》,1994 年,第二期。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年。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年。
    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上),《语文研究》,1999 年,第四期。
    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下),《语文研究》,2000 年,第一期。
    方立,《数理语言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冯志伟,《计算语言学探索》,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年。
    符达维,对双重否定的几点探讨,《福建论坛》,1986 年,第六期。
    傅雨贤、周小兵,口语中的助动词,《语法研究和探索》第五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
    高顺全,施事后周遍性受事的句法性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 年,第四期。
    高顺全,与汉语话题有关的几个问题-与徐烈炯、刘丹青二位先生商榷,《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年,第四期。
    高彦梅,指称的层次,《外国语》,2002 年,第三期。
    高一虹,“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筷子”与“刀叉”,北大英语系学生笔谈,《现代外
    语》,1995 年,第四期。
    龚千炎,论几种表示强调的固定格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集,1983 年。
    龚千炎,谈现代汉语的时制表示和时态表达系统,《中国语文》,1991 年,第四期。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
    顾钢,美国大学近十年关于汉语句法的部分博士论文简介,《国外语言学》,1996 年,第二
    期。
    顾曰国,JOHN SEARL 的言语行为理论与心智哲学,《国外语言学》,1994 年,第二期。
    桂 诗 春 等 ,《 语 言 学 方 法 论 》 , 北 京 :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 , 1997年 。
     141
    
    
    参考文献
    郭继懋,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中国语文》,1997 年,第二期。
    郭继懋、沈红丹、刘芳芳,表“必然肯定模态”意义时“必须”与“不能不”的差异,《 天
    津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 ,2001 年,第四期。
    郭继懋、郑天刚,《 似同实异》 , 北 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 年,第六期。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 年,第三期。
    郭晓峰,《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用法的考察》,中国社科院硕士论文,1988 年。
    郭昭军,从“会 2”与“可能”的比较看情态动词“会 2”的句法和语义,第十二次现代汉
    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长沙),2002 年。
    郭志良,表示存在可能性的“能”和“可以”,《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1
    年。
    郭志良,试论能愿动词的句法结构形式及其语用功能,《中国语文》,1993 年,第三期。
    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年,第三期。
    何刚,疑问句的语言学解释,《国外语言学》,1997 年,第二期。
    何莲珍,指称理论的不同观点评述,《浙江大学学报》,1997 年,第三期。
    何 自 然 , 《语用学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年。
    何自然,GRICE 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年,第 4 期。
    洪波、关键,非自主动词与否定副词的搭配律,《语言研究论从》,语文出版社,1997 年,
    第七辑。
    洪波,汉语祈使句委婉程度的表达,《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年,第二期。
    洪心衡,《 能 愿 动 词 、趋 向 动 词 、判 断 词 》,《汉语知识讲话》,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87 年。
    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年。
    胡附、文炼,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 年 a,第三期。
    胡裕树,试论汉语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b,第四期。
    胡裕树、范晓,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 年,第二期。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 a。
    胡裕树,《现代汉语使用说明》(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年 b。
    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年 c。
    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年。
     142
    
    
    参考文献
    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年。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修订本),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年。
    黄伯荣,《陈述句、疑问句、析使句、感叹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
    黄国营,语气副词在“陈述-疑问” 转换中的限制作用及其句法性质,《语言研究》,1992
    年,第一期。
    黄郁纯,《汉语能愿动词之语义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 年。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江天,论“能”“愿”等词的属性与功能,《辽宁大学学报》,1983 年,第二期。
    蒋平,汉语“差一点+(没)DJ”句式的讨论,《南昌大学学报》,1998 年,第二期。
    蒋善民,’会’和’能”用法异同,《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 年,第三期。
    金立鑫,试论‘了’的时体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 年,第一期。
    金允经,《 现 代 汉 语 被 动 句 研 究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1996年 a。
    金允经,被字句中“被+np”的特点,《汉语学习》,1996 年 b,第三期。
    金兆梓,《 国 文 法 之 研 究 》 , 上 海 : 上 海 中 华 书 局 , 1922 年 。
    孔令达,动态助词“过”和动词的类,《安徽师大哲社版》,1985 年,第三期。
    孔庆成,元语否定的类型,《外国语》,1995 年,第四期。
    赖先刚,副词的连用问题,《汉语学习》,1994 年,第二期。
    郎桂青,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条件,《语文研究》,1989 年,第一期。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 年(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本)。
    李秉日、宋永圭,略述“能”字反问句的修辞功能,《修辞学习》,2003 年,第五辑。
    李德津、程美珍,《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88 年。
    李冬梅,近 10 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年,第二期。
    李基安,情态意义研究,《外国语》,1998 年,第三期。
    李基安,情态意义和情态助动词研究,《外国语》,1999 年,第四期。
    李兰香,《现代汉语羡余否定句式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1 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
    李临定,《李临定自选集》,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李琳莹,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复句初探,《天津师大学报》,1997 年,第二期。
    李敏,“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献疑,《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
    二期。
     143
    
    
    参考文献
    李明,汉语表必要的情态词的两条主观化路线,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长沙),2002 年。
    李青,汉英语言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对比研究,《汉语学习》,2001 年,第三期。
    李庆东,双重否定句都有是语气更强语意更重吗,《修辞学习》,1995 年,第四期。
    李铁根,《现代汉语时制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年。
    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中国语文》,1996 年,第一期。
    李宇明,程度与否定,《世界汉语教学》,1999 年,第一期。
    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外语学刊》,2000 年,第四期。
    李忠星,关于“差一点+Jw”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1999 年,第五期。
    梁晓波,情态的认知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1 年,第四期。
    梁晓波,情态的多维研究透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 年,第一期。
    廖秋忠,语用学的原则,《国外语言学》,1986 年,第四期。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评价,《国外语言学》,1989 年,第四期。
    廖秋忠文集编辑委员会,《 廖秋忠文集》 , 北 京 :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年 。
    林文金,关于双重否定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1984 年,第三期。
    林裕文,谈疑问句,《中国语文》,1985 年,第二期。
    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语义特征(摘要),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广州),
    2003 年。
    刘大为,汉语的时间词语与言语行为(提要),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
    提交论文,2003 年。
    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8 年,第四期。
    刘继超、高月丽,“被”“把”同现句与“被”字句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第三期。
    刘利,《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 年,第三期。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义类型学上的意义,《中国语文》,1995 年,第
    二期。
    刘培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 年,第五期。
    刘松汉,反问句新探,《南京师大学报》,1989 年,第一期。
    刘亚琼,《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打印稿)》,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144
    
    
    参考文献
    刘月华、潘文娱、《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卢英顺,谈谈’了 l”和“了 2”的区别方法,《中国语文》,1991 年,第四期。
    鲁川、林杏光,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汉语学习》,1989 年,第五期。
    鲁晓琨,可能助动词“可以”的语义及与“能”的对比,《汉语学报》,2001 年,第三期。
    陆丙甫、徐阳春,对汉语“话题突出”的反思------从“话题焦点”谈起,第八届现代汉语
    语法研讨会提交论文(广州),2003 年。
    陆俭明,副词独用考察,《语言研究》,1983 年,第二期。
    陆俭明,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中国语文》,1986 年,第三期。
    陆俭明,现代汉语时间词说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 年,第一期。
    陆俭明,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中国语文》,1994 年,第五期。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世界汉语教学》,1998 年,第四期。
    陆俭明,跨入新世纪后我国汉语应用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中国语文》,2000 年,第六期。
    陆俭明,关于递系式,《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2002 年。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 年(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本)。
    吕叔湘,很不……,《中国语文》,1965 年,第五期。
    吕 叔 湘 主 编 , 《 现 代 汉 语 八 百 词 》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0年 。
    吕叔湘,“能”和“-得-”,《中国语文》,1984 年,第二期。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 年,第四期。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年。
    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马鸿飞,对汉语中否定词的探讨,《牧丹江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 年,第一期。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 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83 年版本)。
    马清华,论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语言研究》,1995 年,第一期。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1988 年,第一期。
    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年。
    马学东,浅析双重否定句的形、量、态,《求是学刊》,1998 年,第三期。
    马真,说“也”,《中国语文》,1982 年,第四期。
    马真,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汉语学习》,1983 年,第一期。
    孟庆章,“好不”肯定式出现时间新证,《中国语文》,1996 年,第二期。
    孟祥英,“能”与’会’使用上的几个问题,《天津师大学报》,1989 年,第四期。
     145
    
    
    参考文献
    孟建安,谈双重否定句式,《修辞学习》,1996 年,第二期。
    倪建文,《“———也-——不’句式的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0 年。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3 年。
    聂仁发,否定词“不”与“没有”的语义特征及其时间意义,《汉语学习》,2001 年,第二
    期。
    潘建华,每个句子都有焦点吗?,《山西师大学报》,2000 年,第三期。
    齐沪扬,谈状语位置上的“大概 1”和“大概 2”,《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北京语言
    学院出版社,1994 年。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汉语学习》,2002 年,第四期。
    齐沪扬,语气系统中助动词的的功能分析,《中国语言学报(十一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
    钱敏汝,否定载体’不”的语义、语法考察,《中国语文》,1990 年,第一期。
    饶长溶,“不”偏指前项的现象,《语法研究和探索》第四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
    饶继庭,“很”+动词结构,《中国语文》,1961 年,八月号。
    任明章,现代英语中的语气、情态和语言行为,《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7 年,第二期。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年。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 a。
    邵敬敏,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6 年 b,第二期。
    邵敬敏,“别”字句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提交论
    文(广州),2003 年。
    申小龙,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 年,第一期。
    沈家煊,“判断动词”的语义强度,《中国语文》,1989 年,第一期。
    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 年,第五期。
    沈家煊,“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1994 年,第四期。
    沈家煊,我国的语用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年,第一期。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a。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1999 年 b,第二期。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中国语文》,2000 年,第四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四期。
    沈开木,“不”宇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中国语文》,1984 年,第六期。
     146
    
    
    参考文献
    沈开木,反问语气怎样起否定作用,《中国语文通讯》,1985 年 6 月。
    沈力,汉语的直接语法范畴,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长沙),2002 年。
    沈清淮,“V 得 C”与“能 VC”的语义、句法比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三期。
    石安石,《语义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年。
    石定栩,汉语句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理论,《当代语言学第二卷》,2000 年,第一期。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1992 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本)。
    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汉语学习》,1993 年,第一期。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 年 a,第一期。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国外语言学》,1995
    年 b,第 2 期
    石 毓 智 ,《 语 法 的 形 式 和 理 据 》 , 南 昌 : 江 西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1年 。
    史锡尧,“不”否定的对象和“不”的位置:兼谈“不”、副词’没”的语用区别,《汉语学
    习》,1995 年,第一期。
    宋永圭,情态助动词“能”的否定式的句法、语义分析,《中国言语研究》,2000 年,第十
    一辑。
    宋 永 圭 , 现 代 汉 语 助 动 词 及 其 否 定 式 研 究 , 复 旦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 2001年 a。
    宋永圭,情态助动词“会”的否定式的句法、语义分析,《中国语文译丛》,2001 年 b。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助动词研究综述,《中国学研究》,2002 年,第五辑。
    宋永圭、彭利贞,“不+能+没(有)+Vp1+就+Vp2”构式分析,全国第二届博士生学术论
    坛(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提交论文(上海),2004 年 a。
    宋永圭,情态动词连用研究述评,《中国学研究》,2004 年 b,第七辑。
    宋永圭,“没能+Vp”构式的认知解释(手稿),2004 年 c。
    宋永圭,“不能不+心理动词”句的语气强弱考察(手稿),2004 年 d。
    宋玉柱,处所主语“杯”字句,《天津师大学报》,1990 年,第一期。
    汤廷池,助动词“会”的两种用法,《语文周刊》,1976 年,第一四二七期。
    汤廷池,《 国 语 变 形 语 法 研 究 第 一 集 : 移 位 变 形 》 ,台 北 : 台 湾 学生书局,1977
    年 a。
    汤廷池,动词的语法属性,《语文周刊》,1977 年 b,一四六三号。
    汤廷池,从句子的“合法”与“不合法”说起,《语文周刊》,1978 年,第一五一五期。
     147
    
    
    参考文献
    汤廷池,《 汉语词法句法论集》 , 台 北 : 台 湾 学生书局,1988 年。
    汤廷池,英语情态动词的形态、意义与用法,《 汉语认知语法:结构、意义与功用(中集)》,
    台 北 : 台 湾 学生书局,1992 年。
    汤廷池,汉语的情态副词:语义内涵与句法功能,《 汉语语法论集》,台 北 :金 字 塔 出
    版 社 ,2000 年 a。
    汤廷池,华语情态词序论,《 汉语语法论集》 , 台 北 : 金 字 塔 出 版 社 ,2000 年 b。
    陶炼,表示“或然性”的助动词“可能”“会”“能”之差异研究,《汉学论丛(第一辑)》,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年。
    陶炼,表示“许可”的助动词“可以”、“能”之差异研究,《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陶炼,情态词语肯定形式连用考察,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长沙),2002
    年 a。
    陶炼,现代汉语助动词新论,《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b。
    田贵森,语义结构评介,《国外语言学》,1996 年,第三期。
    王红旗,“把”字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语文研究》,2003 年,第二期。
    王 还 , “ ALL” 和 “ 都 ” ,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 年,第四期。
    王还,“把”字句和“被”字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
    王克喜,“不”的逻辑意义研究,《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二期。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 年(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本)。
    王玲玲,现代汉语格关系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89 年,第五期。
    王勤学,《心中之身》,《国外语言学》,1996 年,第 1 期。
    王维贤、卢曼云,《现代汉语语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
    王伟,《“能”的个案-现代汉语情态研究的认知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1998 年。
    王伟,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中国语文》,2000 年,第三期。
    王希杰、华玉明,论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性及其语用制约性,《中国语文》,1991 年,第六期。
    王晓钧,从留学生的语病看汉语助动词的特点和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 年,第一
    期。
    王秀荣,言语交际中“祈使行为”的表达方式,《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二期。
    王 一 平 ,《 动 词 谓 语 句 中 的 主 语 问 题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1994年 。
     148
    
    
    参考文献
    王一平,从遭受类动词所带宾语的情况看遭受类动词的特点,《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
    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王跃洪,英语否定结构之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 年,第二期。
    王振来,能愿动词在语用祈使句中的表达功能初探,《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年,第三
    期。
    王 振 来 , 论 能 愿 动 词 的 语 义 类 别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 年,第一期。
    文炼,层次分析四题,《语文学习》,1986 年,第一期。
    文 贞 慧 ,《现 代 汉 语 否 定 范 畴 研 究 》,复 且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2003年 。
    吴金华,《 世 说 新 语 考 释 》 , 合 肥 :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 1994 年 。
    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河北大学学报,1997,1 期。
    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修辞学习》,1998 年,第 2 期。
    相原茂,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式,《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 年。
    萧国政、朱永姿,现代汉语双动结构的信息构成与信息否定,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
    会提交论文(广州),2003 年。
    谢佳玲,《汉语的情态动词》,台湾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邢福义,《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
    邢福义,句子成分辨察,《邢副义自选集》,大象出版社,1993 年。
    熊文,助动词研究述略,《汉语学习》,1992 年,第四期。
    熊文,汉语“能”类助动词和英语 CAN 类情态动词的对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
    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6 年。
    熊文,论助动词的解释成分,《世界汉语教学》,1999 年,第四期。
    徐逢春,“不能不”刍义,《中学语文教学》,1996 年,第十二期。
    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中国语文》,1993 年,第二期。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三期。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
    徐盛桓,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否定,《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年,第四期。
    徐枢,从语法、语义和语用角度谈“名受+名施+动”句式,《语法研究和探索 4 辑》,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8 年。
    徐为民,从否定的观点看,《浙江大学学报》,1998 年,第二期。
     149
    
    
    参考文献
    许国萍,否定比较句及其教学,《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许和平,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1 年。
    许和平,试论“会”的语义与句法特征,《汉语研究(第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年。
    许嘉璐,现状和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0 年,第六期。
    许 瑞 芬 ,《台 湾 闽 南 语 情 态 词 研 究 》, 国 立 清 华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 1994 年 。
    玄玥,焦点问题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2 年,第四期。
    薛凤生,“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结构意义—真的表示“处置”和“被动”?,《功能主义
    与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
    薛 玉 萍 , 汉 语 祈 使 句 和 形 容 词 的 类 , 《 语 言 与 翻 译 》 , 2 00 1 年 ,
    第 四 期 。
    亚 里 士 多 德 ,方 书 春 译 ,《 范 畴 篇 解 释 篇 》,北 京 :商 务 印 书 馆 ,1997年 。
    杨成凯,“指称”研究述要,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尹论会提交论文(长沙),2002 年。
    杨惠,英美方言中的双重情态动词刍义,《荆州师专学报》,1997 年,1 期。
    杨惠芬,动态助词’了”的用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 年,第一期。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叶 军 ,《 汉 语 语 句 韵 律 的 语 法 功 能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1999年 。
    殷志平,“被”字句研究综述,《动词研究综述》,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年。
    于康,名题内成分与名题外成分:以汉语助动词为例,《世界汉语教学》,1996 年,第一期。
    俞东明,《言语交际中的语义:语用学导论》,《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2 期
    袁宾,近代汉语“好不”考,《中国语文》,1984 年,第三期。
    袁晖、戴耀晶,《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年。
    袁 毓 林 ,《 现 代 汉 语 祈 使 句 研 究 》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3年 a。
    袁毓林,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1993年,第二期b。
    袁毓林,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中国社会科学》,1995 年,第一期。
    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中国语文》,1996 年,第四期。
    袁毓林,定语顺序的认知解释及其理论,《语言文字学》,1999 年 a,第二期。
    袁毓林,并列结构的否定表达,《语言文字应用》,1999 年 b,第三期。
    袁毓林,否定式偏正结构的跨维度考察,《语法研究和探索》十集,2000 年 a。
     150
    
    
    参考文献
    袁毓林,连谓结构的否定表达,《98 年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 年 b。
    袁毓林,论否定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 年 c,第二期。
    袁毓林,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汉语学习》,2001 年,第六期。
    袁毓林,《话题的结构与功能》的述评,《当代语言学》,2003 年,第一期。
    詹 开 第 , 有 字 句 , 《中国语文》,1981 年,第一期。
    张斌,“会”的兼类问题,《汉语学习》,1982 年,第六期。
    张斌、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年。
    张斌等,《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张伯江,否定的强化,《汉语学习》,1996 年,第一期。
    张德录,社会交流中的合意性与语法中的语气和情态,《 1989 年北京系统功能语法研讨会
    论文集》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张国宪,现代汉语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 年,第三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中国语文》,1998 年,第六期。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中国语文》,2000 年,第五期。
    张洪钧、滕素珠,英语口语中情态动词和助词的重读,《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
    二期。
    张克定,汉语语用否定的限制条件,《河南大学学报》,1999 年,第一期。
    张黎,《 汉语意合语法学纲要》 , 福 冈 : 中国书店,2001 年 。
    张晞奕,谈否定句,《安徽师大学报》,1983 年,第一期。
    张新华,《 汉语语篇句的指示结构研究》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 年 。
    张一莉,含“没有”语词的判断形式简祈,《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 年,第一期。
    张玉兰,英语和汉语否定式的差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 年,第三期。
    张 豫 峰 ,《 现 代 汉 语 有 字 句 研 究 》 , 复 旦 大 学 硕 士 论 文 , 1997年 。
    张园,《现代汉语否定句的范围及语用考察》,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1988 年。
    张云秋,现代汉语口气问题初探,《汉语学习》,2002 年,第二期。
    张正雄,《闽南语情态动词初探》,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年。
    张志公,《现代汉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
    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年。
    赵春利,谈现代汉语语气范畴(提要),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广州),2003
    年。
     151
    
    
    参考文献
    赵元任,丁帮新译,《汉语口语语法》,1968 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本)。
    郑贵友,汉语助动词的研究趋议,《汉语学习》,1989 年,第六期。
    郑剑平,副词修饰舍“不/没有’’的否定性结构情况考察,《四川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
    年,第二期
    郑杰,现代汉语“把”字句研究综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 年,第五期。
    郑天刚,“会”与“能”的差异,《 似同实异》,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钟珊辉,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云梦学刊》,2001 年,3 月。
    周琮,肯定意义的双重否定表达,《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 年,第四期。
    周国光,确定配价的原则和方法,《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周国光,工具格在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地位,《中国语文》,1997 年,第三期。
    周明强,论“好不 AP”、“好 AP”中的 AP,《汉语学习》,1998 年,第一期。
    周小兵,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烟台大学学报》,1989,第四期。
    周小兵,汉语连字句,《中国语文》,1990 年,第 4 期。
    周小兵,特指问句的否定式应答,《汉语学习》,1996 年,第六期。
    周小兵,两种双重否定式的语用分析,《李新魁教授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年。
    周小兵,‘不+助动词+不+动词’的考察(提要),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广
    州),2003 年。
    周雪林,试论“否定转移”的语用意义,《外国语》,1996 年,第五期
    朱德熙,说“差一点”,《中国语文》,1959 年,第九期。
    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中国语文》,1980 年,第二期。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
    朱冠明,《摩诃僧祗律情态动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朱景松,否定词语管到哪里?,《语文建设》,1996年,第十一期。
    朱晓亚,否定句研究概观,《汉语学习》,1992 年,第五期。
    朱 晓 亚 ,《 现 代 汉 语 句 模 研 究 》 , 复 旦 大 学 博 士 论 文 , 1999年 。
    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年。
    邹 韶 华 ,《 语 用 频 率 效 应 研 究 》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1年 。
    祖人植,“被”字句表义特性分析,《汉语学习》,1997 年,第三期。
     152
    
    
    参考文献
    英(德、法)语:
    Ai-li Hsin.Modality in Taiwan Southern Min. Taiwan.Tsing Hua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1999.
    Anna papafragou.Modality:Issues in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interface.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2000.
    Anthony Arlotto.Aderbs and negation.《JCL》.1974.volume2:number2.
    Bernd heine.Auxiliar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Boyd ,Julian. & J.P. Thorne.the semantics of modal verbs.《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9.5:57-74.
    Cao jiefei,Mood in mandarine chinese: negative modal markers bu and mei ,Taiwan, 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M.A.theses, 1996.
    C.-T.James Huang C.-T James.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scope in Chinese.《JCL》.1983. volum
     e11:numberl.
    C h e n n a n s h i u n g . N e g a t i o n i n m a n d a r i n e C h i n e s e . T a i w a n . F u - J e n
     c a t h o l i c u n i v e r s i t y M . A . t h e s e s . 1 9 7 3 .
    Chung,Sandra &Timberlake,Alan.Tense,Aspect,and Mood,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iscription Щ:Gra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Coates,J..Review of palmer(1979).《lingua》.1980.volume51:337-346.
    Coates,J..The expression of root and epistemic possibility in English.in J. Bybee and S. FleIs
     hman(eds.)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55-66.
    Comrie,Bernard.Aspec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Comrie,Bernard.Ten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D.sperber an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Cambridge:Harva rd university.
     1986.
    Ducrot,O..Dire et ne pas dire.Paris:Hermann.1972.
    Ducrot,O..La preuve et le dire.Paris:Maison Mame.1973.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Approach mod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Language
     science》.2003.25:657-669.
    Eve sweetser.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F.R.Palmer.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London:Longman.1979.
    F.R.Palmer.The English verb(second edition).London:Longman.1985.
    F.R.Palmer.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F.R.Palmer.Negation and the Modals of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in J. Bybee and S. Fleishman
     (eds.)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453-472.
    G.Fauconnier and E.Sweetser.Spaces,Worlds, and Gramma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53
    
    
    参考文献
     press.1996.
    Gau yung deh.A symantic study of four modal verbs in mandarine cines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interaction with aspectual nature of verbs.Taiwan.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M.A.theses.1981.
    George Yule.Pragma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Gilles Fauconnier.Mental Space.MIT Press.1985.
    Green,G.M..How to get people to do things with words:the wh imperative Question.In Cole
     &Morgan ed.Syntax and semantics.Vol3.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Cole,P. & J.L.Morgan(eds.)Syntax ane Semantics3:Speech
     acts,New York:Acadamic press.1978:41-58.
    Halliday, M. A. K. (1970). Functional diversity in language as seen from a consideration of
     modality and mood in English. Foundation of language, 322-361.
    Her One-Soon.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verb subcategoriz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University
     of Hawaii doctoral dissertion.1990.
    Hintikka,J.Jaakko J..‘Aristotle’s different posibilities’.《Inquiry》.1960.3:18-28.
    Hofmann,TH.T.Realms of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1993.
    Huddleston,R..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J. Bybee and S. Fleishman (eds.)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
     s.1995.1-14.
    J.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Oxford:oxford univ. press.1962.
    Jacobs,S. & S. Jackson.Conversational argument: A Discourse Analytic Aproach”.in J.R.Cox &
     G.A.Willard(eds.)Advances in Argument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pp205-237.Acrbondale:
     South 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Jeong Jae-Uk.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dals on the basis of discourse modality.Yonsei university
     M.A.theses.1999.
    Jian Sheng Guo.Social interaction,Meaning, and Grammatical Form: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modal Auxiliaries in Mandarine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 y,Doctoral
     dissertation.1994.
    Jian Sheng Guo.The interactional Basis of the Mandarin Modal neng ‘can’.in J. Bybee and S.
     Fleishman (eds.)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205-238.
    Joan Bybee.Modal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54
    
    
    参考文献
    John I.Saeed.Semantic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年版本)
    John Lyons.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John Lyons.Semantics1.2..London:cambridge univ. press.1977.
    John R.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John van der auwera.Modality:the three-layered scalar square.《Journal of semantics》.1996.13:
     181-195.
    Kim Yoo-Mi.English modal auxiliaries: a discourse modality approach.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M.A.theses.2001.
    Kwon In-Goo.Interpretation of the english modals:a relevance-theoretical approach.Seogang
     university M.A.theses.1995.
    L.R.Horn.Metalinguistic Negation and Pragmatic Ambiguity.《Language》.1985.Volume61:121-
     174.
    L. R.Horn.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Leech,Geoffrey N.Meaning and the English Verb(汉译本).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77.
    Leonard Talmy.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in papers from the twenty first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85. 293-337.
    Leonard Talmy ,Force dynamics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cognitive science》12:49-100,
     1988.
    Levinson, S.Pragma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Li Wen Hui.A study of negation struc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Georgetown univ.doctoral
     dissertation.1992.
    Ligang li. Syntactic ne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Chicago linguistics society》1991, volume
     27(2):331-344.
    L?bner,Sebastian.Wahr neben Falsch:Duale Operation als die Quantoren natür-licher
     Sprache.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90.
    Mark Johnson.Body in the min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Nicholas Rescher.Topics in philosophical logic.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1968.
    Perkins,Michael R.Modal expressions in English .Norwood,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1983.
    R.M.R.Hall,Beatrice L.Hall.A note on Will vs. going to.《Linguistic inquir y》.1970.volume 1.
    R.W.Langa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Randolph Quir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London:Long man.1985.
     (1998 年,华师大汉译本)
    Reviews:John bybee,Revere perkins & William 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155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 of the world.Chicago &London: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1994.
    Rivero,M.L.Remarks on operators and modalities.《Foundations of language》.1972. 9:209-41.
    Rodney Huddleston.Introduction to the grammar of Englis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Sadock,J.M.Towa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
    Sanders,Robert M..The expression of modality in peking and Taipei Mandarin.JCL.1992.20:NO2.
     289-314.
    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年版本)
    S h i h - y u w a n g . N e g a t i o n i n m a n d a r i n e C h i n e s e . T a i w a n . T 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M . A . t h e s e s . 1 9 9 9 .
    Shou-hsin Teng.Negation and aspects in Chinese.《JCL》.1973a.volume1:number1.
    Shou-hsin Teng. Scope of negation.《JCL》.1973b.volume1:number3.
    Shou-hsin Teng.Negation in Chinese.《JCL》.1974.volume2: number2.
    Tsang,chui lim.A semantic study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Chines e.Stanford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1981.
    Wolfram Bublitz.Transformed negation and modality.《journal of prgmatics》.1992.
     Volume18:551-577.
    Wu Zhao-jing.Mood in mandarine chinese: affirmative modal markers hui and le.Taiwan.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 M.A.theses.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