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去行政化”时代背景下,政府与高校关系调试成为重心。政策是两者互动的中介,对政策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这种关系调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跳出规范研究,从事实研究层面为问题解决提供政策学的研究进路。
     研究政策变迁不在于揭示政策“变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变”、“如何变”、“变的效果如何”、“将变向何方”等。换言之,本文虽在研究政策变迁,但更是“在政策变迁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政策变迁(主线),研究目的却在于发现政策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即秩序生成逻辑(隐线)。
     论文结合政策网络理论,以底层视角、行动立场、主位观点展示了高职相关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如何推动政策变迁及秩序演化的。发现高职学制政策变迁呈现出“循环往复”特点,集体行动缘起于对现存政策的认同危机,涉及高职群体的身份认同、秩序生成逻辑(“设计”还是“演化”),更是高职群体试图与普教群体、决策层“对话协商”,寻求“承认”的承认政治、抗争政治。同时,指出集体行动“所以可能”,是既有政策安排失序、剥夺感下的怨恨情绪感染、政治机会结构出现、资源动员能力提升,集体认同感/共同信念形成后的意义建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论文分析了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亮点是:政策工具运用趋于多元。非官方行动者参与意识、能力、效果显著提高,政策过程开放度加大,政策协同能力提升。问题是:相关网络主体治理能力欠缺,治理结构类型单一(多权威主导式),内部权力不平衡,决策易为强势集团规制俘获,网络管理模式单一,规则制度缺失等影响着网络治理效果。
     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失灵现象,反映出对高职身份的认识误区——单一身份观(以“类型”否定“层次”,以静态否定动态),更有以视觉美学看待理性秩序产生的“规制自负”。走出规制失灵困境,需反思政策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从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走向网络合作秩序,综合考虑知识理性、权力/利益、理念认知、历史遗绪等因素的影响,以“过程理性”纠正“目标理性”的偏失。
Under the "de-administrati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become essential. Policy is the interactive mediation, studying on policy changing helps to clear where it came from and where to go, contribute to walk out of normative study, open up a new research approach from policy sciences perspective.
     To find what has changed is one part of studying on Policy changing,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why it changed, how it changed, how well it worked, where it will go. In other words, the paper focuses on policy changing, it is more like studying in the policy changing. Policy changing is the object, the main line, while to find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or the logic of order generating i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hidden line.
     Using Policy networks, bottom perspective, action position, emic perspective, the paper discussed how the collective a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l groups promotes policy changed and order evolution. Found that the policy chang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tional systme has the character of circulation. The collective action resulted from identity crisis of the existing policy, identity recogni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l groups, logic of Order generating (intelligent design or evolution). What's more, it is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Contentious Politic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l groups seeking recognition from the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level by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pointed out collective action is possible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action, such as disorders of existing policies, resentful emotional contagion Under the sens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appeared, the ability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enhanced, meaning construction when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shared beliefs formed, etc.
     Also analysed the realistic circumstances of network governance.The merits is that, policy instrument applied became multiply, the participation awareness, ability and effect of unofficial agency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olicy process openness has advanced, cooperative capability of policy has improved. The defects is that, subject of policy network is short of governance capac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very one-dimensional type(authority leading type), power structure imbalance gave rise to policy regulatory capture by powerful interest groups, network management mode is single, deficiency of rules all affects the network governance effect. And give some proposals to the way forward.
     Policy failure in the policy changing reflected that, conceit of regulation came from looking upon rational order from visual aesthetics,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 identity, that is the single idea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using type deny level, using static state negate dynamic state. To get out of the regulation failure, reflection on the logic of order generating behind policy changing is needed. And move towards cooperative order from spontaneous order and planning order, put knowledge rationality, power structure, interest game, idea, historical legacies and so on into consideration, rectify the defect of goal rationality by procedural rationality.
引文
① [英]安东尼·吉登斯.李康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4。
    ① 郭于华.倾听无声者的声音[J].读书,2008(6)。
    ① 麦克·布洛维.沈原等译.公共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② 注:此处的“反政府”不是指推翻政府,而是指将怨气直接撒在政府身上,指贵政府未能妥善处理相关公共问题。如民权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等。参见:谢丽尔·西姆拉尔·金.卡米拉·斯蒂福斯主编.李学译.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① 蔡宏彦.近年来政策网络理论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② 定明捷.我国政策网络研究回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3)。
    ① 如:“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分析(蔡艳,2010)、“中国高校薪酬制度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李明、熊丽敏,2010),以及以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为代表的一批博士生的研究:“美国肯定性行动的政策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张文静,2009)、“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60年的变迁逻辑——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朱家德、李自茂,2009)、“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的政策变迁研究——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吴越,2009)、“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政策行为过程透视——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周进,2010)、“建国以来中国师范教育免费政策的变迁——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蒋馨岚,2011)、“牛津大学治理改革的行为过程透视——基于支持联盟框架的分析”(蒋馨岚、徐梅,2011)。
    ① 注:笔者撰写开题报告时,大陆仅有:赵强.电子政务政策过程研究政策网络和行动者网络的视角[M].学林出版社,2009年12月。随后出版的两本是: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朱春奎等.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① 陶学荣.崔运武.公共政策分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9。
    ②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7-20。
    ①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②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
    ③ 王达梅.张文礼.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2-6。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10。
    ② 涂端午.权威分裂、价值冲突、反控制——高等教育政策制订中的主要问题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22。
    ① 宁晓玲.制度与公共政策内涵之比较分析[J].管理研究,2002(6)。
    ② 魏妹.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基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 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
    ① 徐小洲.当代欧美高教结构改革研究[M].内蒙大学出版社,1997。
    ② 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海洋出版社,1991年8月版。
    ③ 《教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④ 杨金土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① 端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J].复旦教育论坛,2009(5):22-27。
    ② [英]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2。
    ③ 孙绵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① 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版。
    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吴岩.孙毅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载《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③ 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④ 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史纲[M].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年1月版。
    ① 庞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7月。
    ② 武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改革举措研究[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7月。
    ③ 李盖虎.阳桂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3-97。
    ④ 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⑤ 陈亚玲.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1期。
    ① 林小英.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20。
    ① 相较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在职教师资、研究人员培养上办学/培养层次的高移而言,作为主体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一直停留于“专科”层次,也由此引发“高职教育到底是一种办学类型,还是一种办学层次(专科)”的论争。
    ②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国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广义学制已涵盖“类型”、“层次”两方面,狭义的学制指向“修业年限”,如“三年制”、“四年制”等,并对应办学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出于聚焦“类型”与“层次”之争,及分析上的便利考虑,本文选取广义学制的概念。
    ① 时期划分,不以高职教育发展史,而以政策文本体现出高职作为一种高教“类型”的政策演变为依据。
    ① 孙震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四化培养劳动后备技术力量[J].职业技术教育,1984(2):3。
    ①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
    ② 《中国教育报》,1986年7月5日。转引自《职业技术教育》,1988(1):48。
    ① 国家教委职教司司长孟广平在福建调研[J].职业技术教育,1988(1):3。
    ② 王明达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泫规建设[J].职业业技术教育,1990(6):9-10。
    ③ “正名之争”,参见:20年回眸与见证 道可道———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建设的话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9(11):4-9。
    ①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
    ① 阙斌.高职:如何重塑自我——关于高等职教学历教育特色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994(8):6。
    ② 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
    ③ 杨金土等.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10。
    ④ 王浒.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载孟广平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72。
    ① 杨仲雄.发展高等职教的三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5(9):6-9。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6:839。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6:857。
    ① 寒尽.国家教委正着手制定《关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1995(10):4。
    ① 郝克明.顾明远主编.杨金土分卷主编.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0。
    ① 寒尽.杨金土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1996(10):4-5。
    ② 职教专家在职高委第四次年会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1996(11):14。
    ③ 王明达.在中华职教社七届三次理事会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1997(3):4。
    ① 教育部近日批准建立1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J].职业技术教育,1998(8):4。
    ② 教育部高教司编.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1999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6。
    ① 注:不转户口、不再统一印制毕业证书内芯、不包分配和不再使用《普通高校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高收费。
    ②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 http://www.moe.edu.cn
    ① 树伟.九九高校扩招,职教受益多多[J].职业技术教育,1999(14):17。
    ② 李津石.李志宏.以指导性专业目录为依托推动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
    ① 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201-202。
    ①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
    ① “四项工程”: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四项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推进“双证制”的实行,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进一步扩大联合招生规模。
    ② 李斌.职业教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培养百万产业大军,新华网,2006年11月26日。
    ① 郭扬.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导向[J].职教论坛,2009(5)上。
    ① 谢洋.林洁.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1日。
    ② 注:另外一条较好的“注解”是:自1996年以来开始实施的“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走过10余年历程之后,完成历史使命,被要求与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及普通本科教育“错位”发展,着重探索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这多少说明高职院校类型特色逐步彰显,奠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参见:1996年《职教法》13条规定,1996年10月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成立,2005年高教司“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研究结论,2011年《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职(高专)教育”。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
    ③ 张衡.基于文化自觉的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J].江苏高教,2009(3):132。
    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
    ① 1979年,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13位国家领导人在国务院文件批转单上画圈批准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截止目前,全国有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展本科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教育师资。
    ② 1983年,国务院学位办将“职业技术教育学”正式列入专业目录,1985年全国首个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诞生,并分别在1987年、200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参见:职教“学”的成长[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5-16。
    ③ 除个别院校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上海电机学院等定位在高职技术本科教育外,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未明确表态,官方目前尚在探索,文件并未明确要将此类院校划入职教体系。
    ④ 专业学位教育,多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目前只有建筑学学士学位。归入职教体系多属职教界呼吁,官方文件并未确认,后文研究不作为重点。
    ① 吉登斯·安东尼,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363。
    ② 注:个别文件通知以转发领导者讲话的方式下发,文中提及“高职教育不限于专科等”。形式上,已属政策文件,具有一定指导性。但“口头体”的书写风格,使政策文本在效力上远逊色于“书面体”。
    ① 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① 陈光哗.资讯动态:部委[J].职业技术教育,2004(24):8。
    ②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
    ③ 注:“四大棍棒”为公办高校扩招、公转民独立本科、封杀高职院校升本科、取消学历文凭考试。
    ④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acn
    ① 吴启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8。
    ② 李剑平.教育部定调,高职院校升本科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N].中国青年报,2010-09-17。
    ① 李剑平.教育部定调,高职院校升本科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N].中国青年报,2010-09-17。
    ① 凡华.升格是职业院校的唯一出路吗[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34-38。
    ② 注:由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提出,关注体现在明显可见的冲突与遵循行为中的权力行为,何时、如何得到权力。
    ③ 注:由彼特·巴卡拉克(Peter Bachrach)与摩尔顿·巴拉兹(Morton S. Baratz)提出,通过“不决策”、“动员偏见”和“议程控制”等途径让某些行为体获益而让另外一些受损,此权力观关注到有意无意地将某些议题排除出决策程序的权力,即谁被排除在外和如何被排除在决策场之外的问题。
    ④ 注:由史蒂文·卢卡斯(Steven Lukes)在前两种权力观的基础上提出,相较于前两者清晰的利益假定,此时的利益受到权力的影响,同时更隐蔽、有效,即让他人“欲我所欲”。综合前两者,卢卡斯提出“三维权力观”,并将三副面孔分别称为“决策权”(让别人做他本不会做的事情)、“非决策权”(决策前采取行动,阻止某些问题进入议程)、“意识形态权”(以家长制意识形态,操作相关群体的意愿和需求的形成)。
    ⑤ Digeser, Peter.1992. "The Fourth Face of Power."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4(4):977-1007.
    ① Reicher, Stephen & Nick Hopkins 2001. self and Nation:Categorization, Contestation, and Mobiliza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SAGE.
    ① 陈玉华.吕光军.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5(12):6。
    ① 杨金土等,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57。
    ① 徐亚平.湖南民院5名学生获“能力学士学位”[N].湖南日报,2011年6月17日。
    ①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httpy/www.moe.edu.cn
    ② 李挥.高职学制缘何三年变两年[N].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4日。
    ③ 教育部“高职教育学制改革可行性分析与研究”项目组,两年可行,关于我国高职短学制改革的分析与结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4(30):14-25。
    ④ 树伟.甲申论衡——首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述要[J].职业技术教育.2004(12):14-30。
    ① 注:弹性学制,指学习年限可长可短。“弹性”既可指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可指学校个别专业的学制富有弹性。严格来说,北京的分级制,结合学生自主选择与测试,确定攻读不同的职业教育等级(1级、2级、——5级等)也属于弹性学制。此处,将二者并列,是取弹性学制的狭义概念——个别专业的学制可长可短,主要是考虑到二者代表着改革的两种试点方式。因前文已经论述过二年、三年或四年学制,此处不再论述弹性学制试点,而重点围绕分级制这--全新政策探索展开。
    ② 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N].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9日。
    ① 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N].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9日。
    ② 王超群.北京拟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1年01月05口。
    ① 注:所谓“新”的维度,其实已不再“新”,只是相对于刻板化的“常规”认知而言,显得“新”罢了。
    ② H.K.科尔巴奇.张毅 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2。
    ①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33。
    ② 参见: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年3月版。[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①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7-58。
    ②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1-32。
    ③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① 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7-150。
    ②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5)。
    ③ 注:低度社会化理论,将个人行动当成分子的布朗运动,不受结构限制,构成方法论个体主义:过度社会化理论,把人当成社会结构中的螺丝钉,行动受结构因素完全约束,不考虑个人的效用、利益、能动性,构成方法论集体主义。
    ① 边燕杰主编.关系社会学:理论与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3、360。
    ② 边燕杰主编.关系社会学:理论与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总序:1。
    ③ 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39。
    ① 闫引堂.教育政策社会学: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6(1),39-43。
    ②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52-159。
    ③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77。
    ① 边燕杰主编.关系社会学:理论与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总序1。
    ②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4-81。
    ①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97-98。
    ②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3。
    ③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39。
    ① H.K.科尔巴奇.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45、161-166。
    ① Jordan, A. G (1990). Sub-governments, policy communities and networks. Refilling the old bottl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2,319-338.
    ② Hugh Heclo, Issue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nthony King ed.,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78, pp.187-124.
    ③ 通过1974年对英国财政部的公共开支分析,提出英国白厅已形成了某种“政策共同体”。参见:休·赫克 罗.艾伦·韦尔答夫斯基.李颖褚彩霞译.公共资金的私人政府——英国政治中的共同体和政策[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① G. Jodan,Policy Realism versus 'New Institutionalist Ambiguity',Political Studies(1990),ⅩⅩⅩⅧ, pp470-484.
    ② 石凯.政策结果的多面向:寻访新政策网络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8(5):33-37.
    ① Jens Blom-Hansen,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4).1998. p672.
    ② 陈恒钧.治理互赖与政策执行[M].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60.
    ② R. A. W. Rhode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① Klijn, E.-H.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1996,28(1),90-119.
    ② 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6(3):30。
    ③ 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6(3):31。
    ④ Borzel, Tanja, Organizing Babylon—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olicy Net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8(76):65.转引自:于常有.政策网络:概念、类型及发展前景[J].行政论坛,2008(1):56。
    ① R.A.W. Rhode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38.
    ② Rhodes, R.A.W. & Marsh, 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In Marsh, David & Rhodes, R.A.W.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13-14.转引自:于常有.政策网络:概念、类型及发展前景[J].行政论坛,2008(1):56。
    ① Dowding. K., 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 1995(43), pp.136-58.
    ② Marsh, David. & Smith,Martin. 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2000(48), pp.4-21转引自:于常有.政策网络:概念、类型及发展前景[J].行政论坛,2008(1):57。
    ② 黄维民.新范式与新工具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62。
    ① 谭英俊.走向一种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4):8。
    ① 郭巍青、涂锋,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J].中山大学学报,2009(3)。
    ② 参见:艾尔费雷德·斯特潘、伊斯顿、阿尔蒙德、德诺林格、斯考克普尔和克拉斯纳等人相关论述。
    ③ Kohler Koch & Eising,1999,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Routledge, pp.167-171转引自: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6(3):35。
    ③ 参见:保罗·A·萨巴蒂尔编.彭宗超等译.政策过程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① Skok, J. E. Policy issue networks and the public policy cycl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5.VOl 55, p.4.
    ② Rhodes, R.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Pierre, J.(eds.),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54-90.
    ③ Klinjin E. H.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1996,28 (1).
    ①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
    ② 刘少华.朱致敬.作为一种治理新模式的政策网络[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4):69。
    ① 匡霞.陈敬良.公共政策网络管理:机制、模式与绩效测度[J].公共管理学报,2009(2):63。
    ② 邱昌泰.公共政策[M].台北:巨流,2000:229-230。
    ① Joshua B·Forrest, Networks in the Policy Proces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26(6), pp.591-607.
    ② Kickert, W.J., Klijn, E.H., Koppenjan, J.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 Sage,1999:90.
    ③ 李琦.中国转型社会的政策网络模式分析——隐喻与现实[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51。
    ④ 王文礼.政策网络理论应用于我国公共治理的适用性分析[J].行政论坛,2010(1):49。
    ① 胡伟.石凯.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2-23。
    ② 注:目前以政策网络为分析工具开展的经验研究有:怒江水电开发、婺源回皖运动、电子政务、农民工工薪维权、房地产宏观调控、行业组织等研究。教育领域,涉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高考制度改革、素质教育等政策过程。其他经验研究还包括以倡导联盟、多源流分析框架等解释政策过程,虽然未直接用“政策网络”这一概念,但已体现出类似的意蕴。
    ③ 注:孙立平倡导“过程——事件”分析,“结构——制度”分析以张静为代表,谢立中认为两者皆失之偏颇,继而提出“多元话语分析”方法。“策略———关系”方法由鲍勃·杰索普提出,意在纠正传统结构分析将“结构”视为一成不变,无视能动性和策略性的弊病。结构限制是策略性地运作着,能动者是反思性的,能够在结构限制下根据处境策略计算。参见:杰索普.艾彦译.国家理论的新进展(续)——各种讨论、争论点和议程[J].世界哲学,2002(2)。
    ① 注:该思路源于:王德建.网络治理的生成机制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8-19。
    ① Blom Hansen, Jem.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7,75: 669-693.
    ② Daugbjerg, Carsten and David Marsh. Explaining Policy Outcomes:Integrating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with Macro-Level and Micro-Level Analysis. In D. Marsh, ed(s),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52-71.
    ③ Borzel, T. A., Organizing Babylon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ummer Version,1996, pp.252-273.
    ④ 杨代福.政策网络理论途径的缺失与修正[J].理论月刊,2008(3):84—85。
    ⑤ 萨巴蒂尔.简金斯·史密斯.邓征译.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④ Blom-Hansen, Jens.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1997,75: 669-693.
    ⑦ 刘宜君.陈敦源.新制度主义与政策网络——我国中央与地方保险费负担争议之个案分析[C].“第二届地方发展策略研讨会”,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公共事务学系举办,2003。
    ⑧ 王光旭.政策网络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J].政策研究学报,2005(5):79-92。
    ⑨ arsh, David. & Smith,Martin. 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2000(48):4-21.
    ① Carlsson, Lars. Policy networks as collective action.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00.28(3):502-520.
    ② 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三联书店,1998。
    ③ 杰索普.艾彦译.国家理论的新进展(续)——各种讨论、争论点和议程[J].世界哲学,2002(2)。
    ① Simon Marginson.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and Singapore:Rise of the Confucian Model, in Sarjit Kaur & Erlenawati Sawir & Simon Marginson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New York:Springer,2011:53-76.
    ② Ronal d P. Dore. The Diploma Disease:Education, Qual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①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4)。
    ① R. A. W. Rhodes,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38.
    ② Atkinson, M. M. and Coleman W. D., Strong States and Weak Stats:Sectoral Policy Network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9,1989, pp.46-67.
    ③ Wilks, S. and Wright, Comparative Government- Industry Relations:We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7,274-313.
    ④ Van Warden, Frans.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Policy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1992, 21:29-52.
    ⑤ Rhodes, R.A.W. and Marsh, 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In Marsh, David & Rhodes, R.A.W.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13-14.
    ⑥ Forrest, Joshua B. Network in the Policy Proces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26(6):591-607.
    ⑦ 王春福.政策网络视阈的政府执行力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60-61。
    ① 约翰·W.金登将那些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声誉、金钱等资源促进某一政策主张的政策倡议者称为政策企业家。政策企业家在推动议程设置、推进政策创新、促成政策变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见: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② 结构洞理论,由罗纳德.伯特结合奥地利学派和格兰诺维特的网络分析提出。伯特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间存在一种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现象,从网络整体看,似乎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即结构洞。结构洞,实际上反映了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而将无直接联系的两者连接起来的第三者,就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见:罗纳德·伯特.任敏译.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格致出版社,2008。
    ③ 胡伟在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基础上,认为我国政策过程实践往往始于政府系统内部精英的认识,是自上而下的“输入”,权力精英将其认定的政治要求输入到公共政策中去,并将这种“为民请命”式代言的政府过程称为“内输入”。
    ④ 陈学飞.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5)。
    ① 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6。
    ① 场地指作出决策的制度场所,如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广义还包括与公共决策相关的非政府部门等。参见:Pralle, Sarah B.Venue Shopping, Political Strategy, and Policy Chang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nadian Forest Advocacy.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2003(3):257.
    ② 张卓林.张海柱.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民主化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1):87。
    ① 注:决策层、资政层、影响层的划分并不严谨,严格说都是政策的影响层。如此划分,是出于分类讨论不同政策影响主体的方便。由于影响层行动者数量众多,将另辟一节专门探讨。
    ② Benson, K.J.,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L. Rogers & D. Whetten,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2,PP.137-176.
    ① Rhodes, R.A.W. and Marsh, 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In Marsh, David & Rhodes, R.A.W.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② 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6(3):30。
    ③ Marsh, David & Rhodes, R.A.W.,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pp.10-11.
    ① 李斌.职业教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培养百万产业大军,新华网,2006年11月26日。
    ② 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商务印书馆,1996:83。
    ③ 约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意指保证参加者的选择不被特殊利益所歪曲,以公正客观地确定原则。类似于“打牌前就定下规则”,因为发牌后再定规则,人们往往根据手中所持牌的好坏,制定对己有利的规则。
    ① 孙志建.政策过程中的议程设置阻力学——“隐蔽议程”现象分析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3):47。
    ② 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S. Baratz, Two Faces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2(56):947-952.
    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S. Baratz, Decisions and Nondecisions: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3(57),632-651.
    ①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9:32.
    ② 拉斯韦尔认为象征是现行制度的“意识形态”,接受了精英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也就等于认可了精英的所谓合法性的政治行为。见: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M].商务出版社,2006。
    ③ Digeser, Peter. The Fourth Face of Power. 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92 (4):977-1007.
    ① 吴国光.郑永年.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中的一个轴心问题[M].香港:牛津出版社,1995。
    ② Stephens, G Ross and Nelson Wikstrom,2007. America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A Fragmented Federal Pol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③ 吴木銮.美国政府间委任研究的发展——一个研究央地关系的新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① 凡华.发展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来自“职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论坛”的观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8(33):61。
    ② 罗杰·皮尔克.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在政策与政治中的意义[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14。
    ① 注:《专家建议》是经陈至立批示成立,由教育部科技委主编的专门呈送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的专刊。成为直接向国家高层建言献策的快速通道。
    ② 王莉丽.论美国思想库的舆论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2)。
    ③ 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10(2)。
    ① 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2):5-8。
    ② 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2):9。
    ①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M].人民出版社,2008.169-231。
    ② 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9:87。
    ③ Wank, David L.1995. Private Busines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Alliance in a Chinese Cit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3:55-71.
    ④ 注:李瑞昌将那种严格监管外的特例安排称之为“开天窗”,将那种协调并非从政党或人大立法开始,而是从政府开始,“部门行动、政府策动、条块联动、领导制动”的“先行政后立法”、“先部分后整体”逆权力结构协调模式归纳为“抹胶水”。即在特定区域内把碎片化的部门用一些非正式约束的制度联结起来,从而使整个流程看起来是无缝隙的。参见:李瑞昌.政府问网络治理: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77-210。
    ① 注:初级行动团体是制度变迁中最初认识到变迁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制度创新进程的利益团体,是制度变迁的重要主体。次级行动团体,是帮助初级行动团体获取收入而进行制度变迁的团体。
    ②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③ 张志红.副省级城市的行政困境及其变革路径选择,载:赵永茂、朱光磊、江大树、徐斯勤主编.府际关系——新兴研究议题与治理策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1、68。
    ① 汤普森著.敬乂嘉译.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② 杨团.探索“第四域”[J].学海,2004(4)。
    ① 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1-62。
    ② Robert M. Entman. Framing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 43(4):51-58.
    ③ 夏雨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8:194。
    ④ 董小玉.胡杨.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J].当代传播,2011(3):55-56。
    ① 托马斯·R·戴伊.彭勃译.理解公共政策[M].华夏出版社,2004:34。
    ② 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60。
    ③ 詹姆斯·博曼将公共能力不对称称为“协商不平等”,表现为机会、资源、能力不平等。相应,“协商不平等”的三种类型是:权力不对称,影响公众进入公共讨论领域的途径;交流不平等,影响参与机会:公共能力缺乏,使政治资源缺乏的公民难以参与公共探讨。参见: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94。
    ① 注:参与观察资料,资料源于一媒体人在杭州一次报告会上的讲话。
    ② 注:该资料以参与观察法获得,来自“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研讨会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三周年成果展示会”中“新闻眼”——新闻媒体与高职教育论坛,2009-11-26。
    ① 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3):160。
    ② 参见: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康晓光,韩恒.行政吸纳社会——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J]. Social Science in China,2007 (2).赵秀梅.基层治理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对一个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NGO的考察[J].开放时代,2008(4)。
    ③ Migdal, Joel S., Atul Kohli and Vivienne Shue,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③ 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39。
    ①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可行性分析与研究”项目结题报告。转引自: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普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269。
    ② 数据来源:Word Bank. World Bank Annual Report 2007。
    ① 福斯特.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A]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② 沈蕾娜.隐形的力量世界银行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9-90。
    ① 老愚.尽志无悔孟广平[J].职业技术教育,2003(6):36。
    ② 沈蕾娜.隐形的力量世界银行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5-98。
    ③ 张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3(6):10.资料来源:教科文组织网站。
    ① 张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3(6):11。资料来源:教科文组织网站。
    ① 刘俊.宣柯吟.姚雪鹏.政协委员这五年“很多问题明知道难,但还是得说”[N].南方周末,2012年3月1日,T4.
    ① 注:访谈资料,源自与某政协委员的访谈交流。
    ② 刘勇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J].兰州学刊,2004(3)。
    ① 时晓玲.马思援.朱高峰等四院士为职教发展建言多方形成合力促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5年08月18日。
    ② 杨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教育发展还需院士拉一把[N].人民日报,2011年11月04日。
    ③ 任耀生.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年工作会议,2010年3月2日。
    ② 孟凡华.教育部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2(21)。
    ① 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173-174。
    ② 杰拉德·盖泽尔.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实践与前景[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164。
    ②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6—146。
    ① 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0-11。
    ② 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③ 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8。
    ① F.A.哈耶克.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183-199。
    ② 李静蓉.高等教育秩序的逻辑:自发秩序理论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84-85。
    ③ 迈克尔·波兰尼.冯银江等译.自由的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70。
    ④ 迈克尔·波兰尼.冯银江等译,自由的逻辑[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70。
    ① 张衡.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J].现代教育管理,2013(1):97。
    ② 霍华德·S.贝克尔.张默雪译.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③ 欧文·戈夫曼.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的管理札记[M].商务印书馆,2009:199。
    ④ 安东尼·吉登斯.李康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28。
    ① 注:严格来说,政策安排不能等同于社会认同,仅体现了官方政策文本对政策对象的属性理解,社会或与官方政策文本保持一致,或有不同理解。此处,借用胡全柱“矛盾性身份”概念,旨在强调“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不一致所导致的身份认同紧张性。参见:胡全柱.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4月:133。
    ② 张衡.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J].现代教育管理,2013(1):96。③ Kathryn Woodward.林文琪译.认同与差异[M].韦伯文化国际,2006: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⑤ 戴维·理查兹著.如一等译.差异的面纱[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347。
    ① 柯林.戴维斯.李瑞华译.列维纳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② 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A].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8。
    ③ 拉雷恩.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21、6。
    ④ 齐格蒙特·鲍曼.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126-127。
    ⑤ 齐格蒙特·鲍曼.郁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的道德[M].海学林出版社,2002。
    ⑥ 臧志军.污名与吸引力[J].职教通讯,2011(3):1。
    ⑦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身份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10月:59。
    ① 曹卫东.从认同到承认[J].人文杂志,2008(1):44。
    ② 周晓虹.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J].社会科学,2008(4):49。
    ③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译林出版社,2001。
    ④ 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290。
    ⑤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身份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10月:7。
    ⑥ 克利福德·格尔兹.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2。
    ① 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297-298。
    ② 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301。
    ①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认同[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76。
    ②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认同田.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74。
    ① 张衡.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J].现代教育管理,2013(1):96。
    ② 戴维·布莱克莱吉.巴里·亨特著.王波.陈方明.胡萍译.当代教育社会学流派[M].春秋出版社,1989。转引自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3。
    ③ 孙存之.学历贬值:能力主义的社会危机[J].中国图书评论,2010(3):91-95。
    ④ 张衡.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J].现代教育管理,2013(1):96。
    ① 张耀杰.抗争性政治的化解之道——评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10(22):197。
    ② 注:底层视角源于印度底层研究学派,在对精英主义史观的反思与批判中,创立了“底层史观”。以印度加尔各达社会研究中心为代表,陆续出版了多本《底层研究》,被称为“底层学派”。
    ③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71。
    ④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维度[J].理论探讨,2009(4):73。
    ⑤ 李素艳.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维度[J].理论探讨,2009(4):73。
    ① Liska, Allen. E. Perspectives on Deviance [M]. Engli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87.
    ② Ball.J,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Methuen & Co.1987. p2-3.
    ③ Angelar Spaulding. Micro political Behaviour of Second Grades: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 Resistance in the classroom[J].The qualitative Report.Vol.4,Number 1/2 January 2000.
    ④ 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6):2。
    ⑤ 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46。
    ① 彭正德.农民政治认同与抗争性利益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41-42。
    ② 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9-220。
    ① 杨金土等.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23。
    ② 《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
    ① 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
    ② 叶春生江苏职业大学十年[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10。
    ① 叶春生.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要 进一步改革高等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90(1)。
    ② 叶春生.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39。
    ③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史料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6。
    ①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史料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6。
    ① 王浒.跨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载孟广平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72。
    ① 《国家教委职教司关于印发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同志在苏南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研讨会上讲话的
    通知》(教职司[1995]29号)② 杨仲雄.发展高等职教的三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5(9):6-9。
    ③ 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5。
    ① 王明达.在中华职教社七届三次理事会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1997(3):4。
    ① 寒尽.王明达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1990(6):9-10。
    ② 严雪怡.关于如何区分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1992(1):8-10。
    ② 注:如2010年北京试点“分级制”即有此种意蕴,学校可以“跨界”办学,根据学生求学意愿(修业年限)和知识、技术掌握水平,确定培养层次和人才规格(相当于中职、高职、本科等)。从而,打破了院校只能从事单一层次教育的“神话”。
    ④ 孟广平.关于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若干原则和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1991(3):9。
    ① 杨仲雄.发展高等职教的三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1995(9):6-9。
    ② 寒尽.杨金土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1996(10):4-5。
    ③ 杨仲雄.高等教育功能的历史性转变[J].职业技术教育,1998(15):18。
    ④ 雨夫.职业教育不能停顿[M].光明日报,2000年3月20日。
    ① 吴福生.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若干政策性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0(36):42。
    ② 陈宝瑜.建立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1(3):50。
    ③ 万由祥.制止高职招生颓势需要解决五大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0(27):14。
    ① 杨金土.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紧迫任务:振兴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18):38-41。
    ② 马树超.职业教育应由终结性模式转向终身造就[J].职教论坛,1999(12)。
    ③ 郭扬.关于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① 教育部刘志鹏副司长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八次学术年会上的讲话[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② 于天罡.努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1(21):17。
    ③ 郭萍.高职不能搞成本科教育“压缩饼干”[N].中国教育报,2002-07-12。
    ④ 周济.历史性的跨越新征途的重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近期回顾和展望[EB/OL]http:/www.edu.cn
    ① 刘春生.走出高职发展的误区[J].职业技术教育,1995(8):6-9。
    ② 三人两地书田.职业技术教育,2005(24):54-64。
    ① 郝克明.谈松华.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8(3):16。
    ① 翟海魂.职业教育要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J].职业技术教育,2000(9):44-45。
    ② 余彦.白发赤情——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薛喜民[J].职业技术教育,2002(30)。
    ③ 时晓玲.许云昭代表:打通高职与专业学位之间通道[N].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1日,第1版。
    ① 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下卷):602。
    ① 行水.大树底下——关于本科院校办高职的话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1(18):26-33。“金陵风波”指,金陵学院和南大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一起报名专业四级,因外语系不愿将二级学院学生成绩纳入英语系一起计算,致使学生集体罢考事件。江苏省最早申报二级学院的南京大学,因此也恰恰成为最早停办的。
    ② 注:2011年《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普通本科高校逐步退出高职(高专)教育”。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本科高校加快退出高职教育”。
    ③ 夏建国.李晓军.上海电机学院:办“技术本科”谋求错位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3-12。
    ① 张尧学.全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2(15):23-24。
    ① 李剑平.高职升格诉求难以扼制,谁来培养四年制本科高职生[M].中国青年报,2010-04-19。
    杨金土.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紧迫任务:振兴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1(18):38-41。
    ① 黄黔.关于发展地方两年制学院的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03(30):38-39。
    ② 2003值得关注的热点[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③ 陈光哗.资讯动态:部委[J].职业技术教育,2004(24):8。
    ① 于英杰.江苏省高职教育专家建议高职改为两年制[N].新华日报,2004-10-19。
    ① 陆俊杰.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的制约因素与类型选择[J].职教论坛,2006(1):26-28。
    ① 周夕良.二年制高职高在哪里——质疑高职学制改革[J].教书育人,2006(4):60-61。
    ② 梁熠葆.两年制高职学制改革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0):29-30。
    ① 蒯威.关注:高职专业学制改革会议日前召开[EB/OL].[2007-01-10].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701100326.htm
    ② 黎荷芳.高职教育两年制改革的实践及反思[J].机械职业教育,2007(7)。
    ③ 张振平.李晓梅.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状况调查分析[J].教育与人才,2006(7):57-59。
    ④ 贾晓娟.张正义.山西省高职院校两年制专业改革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03。
    ① 董炯华.高职院校学制改革政策执行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07-110。
    ② 树伟.甲申论衡——首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述要[J].职业技术教育,2004(12):18-21。
    ① 李挥.职业院校:不升格也能创一流[N].中国教育报,2004-11-25,第2版。
    ② 朱永新.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M].人民出版社,2008:176-178。
    ① 朱永新.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M].人民出版社,2008:178-181。
    ① 谢湘.李剑平.高教司司长张尧学:高职院校不再是差生的“集中营”[N].中国青年报,2009-6-19。
    ② 张尧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EB/OL],2009-7-7. http://web2.sdp.edu.cn/chuangjian/news/onews.asp?id=5547
    ① 汪群芳.人大代表王梅珍谈高等职业教育[EB/OL],浙江在线.教育频道,2008-3-10。http://news.sina.com.cn/c/edu/2008-03-10/114513548983s.shtml
    ② 政协委员彭志敏:建议授予高职毕业生专门学位[N].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1日第2版。
    ③ 两会语录.职业技术教育[J].2008(15):65。
    ④ 田文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中职学生有望念到硕士[N].中国青年报,2009年08月13日。
    ① 李剑平.高职升格诉求难以扼制,谁来培养四年制本科高职生[N].中国青年报,2010-04-19。
    ② 李剑平.高职升格诉求难以扼制,谁来培养四年制本科高职生[N].中国青年报,2010-04-19。
    ① 李剑平.教育部定调:高职升本科问题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N].中国青年报,2010-09-17。
    ② 李剑平.教育部定调:高职升本科问题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N].中国青年报,2010-09-17。
    ③ 雷世平.姜群英.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本科的“政策口子”缘何不能开[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1):22-24。
    ① 参见:夏建国.李晓军.略论全球化视野中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Jl.教育发展研究,2004(1);姜大源.教育层次提升与教育内容扩展——从德国IT领域继续教育方案看我国高职定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邓耀彩.从社会学历期望看四年制高职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4(4):肖化移.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发展模式之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4(7);黄亚妮.深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4(7);严雪怡.人才类型结构的发展变化和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J].职教通讯,2004(9)。
    ② 树伟.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访谈[J].职业技术教育 2004(24):47..49。
    ① 陈鸿.“技工年薪46万”拷问教育体系[N].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5-07-15,第2版。
    ① 院士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5(21):14-19。
    ② 杨金土.在奋进中滞后我国职教发展的教育环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21):49-51。
    ① 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14日,第3版。
    ② 夏建国.技术人才缺失背后的教育失衡[N].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③ 行水.中国职业教育:怎么看,怎么办[J].职业技术教育,2006(36):38-47。
    ① 谢维和.关于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N].中国政协报,2007-02-26。
    ② 杨金土先生给本刊负责人的来信[J].职教通讯2007(6):5-6。
    ① 杨金土.以史为鉴谈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Jl.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5-8。
    ② 严雪怡.高等职业教育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不是最佳选择fJ].职教论坛,2007(17)。
    ③ 薛飞.基于教育分类与人才分类的技术本科教育探讨——兼论专科类高职院校升本后的定位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4-16。
    ④ 肖化移.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层次提升:现实基础与理论诉求[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10-14。
    ① 姜大源.职业教育:技术与技能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② 石伟平.中高职定位:尴尬与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1),卷首语。
    ③ 蒋广庭.对高职教育定位中“类型论”与“层次论”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李峰.李枭鹰.高等教育立交桥与双轨制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3)。
    ④ 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6月;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6月。
    ⑤ 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7):89-94。衍生模式,即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是院校新衍生出来的职能;独立型,即由独立建制高职院校承担;混合型,即由专科高职院校及相关院校承担,如日本专门学校的专攻科,美国普通大学的本科高职等;第三类合作型,即专科高职与其他院校合作培养本科高职人才。
    ① 苏杨.李建德.王立东.高等职业教育应回归职教体系发展——基于江西调研的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8(1)。
    ② 张衡.本科高职发展的困境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9(21):65。
    ③ 凡华.升格是职业院校的唯一出路吗[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34-38。
    ④ 肖隆平.技术教育大可不必等到本科阶段[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0/08/content_10165579.htm
    ① 群言[J].职业技术教育,2005(24):12。
    ② 群言[J].职业技术教育,2005(33):12。
    ③ 民工、技工“荒”在哪,为何“荒”?: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结论,职业技术教育:2004(24):56。
    ① 群言[J].职业技术教育,2005(18):12。
    ② 群言[J].职业技术教育,2005(33):12。
    ③ 翟海魂.有感于英国教育部改名[J]职教论坛,2004(10)。
    ④ 俞仲文.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N].中国青年报,2009年01月12日。
    ① 钱钰.教育专家大胆建议:部属高校宜改称国立高校[N].新闻晚报,2010年03月04日。
    ② 武大校长称未来十年部分高校将面临破产危机[N].中国青年报,2010年03月24日。
    ③ 梁国胜.高职院校招生冰火两重天一些高职消亡将不可避免[N].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13日。
    ④ 李剑平.高职院校遭遇生源萎缩困境教育部将在6省市试点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N].中国青年报,2011年01月31日,11版。
    ⑤ 李润文.黄欢.高职招生危机倒逼高教改革[N].中国青年报,2011年09月08日,03版。
    ① 孙善学.发抨职教在教育分流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0年08月30日。
    ② 孙善学.教育分流要向职业教育加大倾斜力度[J].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③ 孙善学.拨动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和弦[N].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02日。
    ① 孙善学.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22):41-44。
    ① 孙善学.从职业邮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22):45-47。
    ① 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7日。
    ① 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7日。
    ② 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7日。
    ③ 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7日。
    ① 赵明安.熊仕涛.刘晓欢.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对我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8。
    ① 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N].光明日报,2013年04月06日,第010版。
    ① 李剑平.教育部定调,高职院校升本科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N].中国青年报,2010-09-17。
    ① 朱振国.高职该不该升本科?“转型”比“升格”更重要[N].光明日报,2011-01-26。
    ② “大学改技校”解决就业难[EB/OL].httpy/www.360doc.com/content/11/0215/11/547473_93170478.shtml
    ③ 黄深钢.岳德亮.委员建议:将三本改技校解决“就业难”、“技工荒”[N].青岛日报,2011-03-07,第2版。
    ① 郑永年.中国的高教改革与“文凭病”[EB/OL].http://theory.gmw.cn/2011-04/19/content_1853581_3.h
    ② 程方平.高校工科与职业学校如何实现有效联动[N].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日,第3版。
    ③ 夏建国.刘文华.技术本科教育:构建职教体系的有效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3-02-27。
    ① 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② 鲁武霞.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为高职本科面临的主要困难[J].职业技术教育,2012(27):25。
    ③ 鲁武霞.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观念桎梏及其突破[J].高等教育研究,2012(8):59-64。
    ④ 杨旭辉.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的政策意蕴[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0-15。
    ⑤ 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12(25):48。
    ① 张衡.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J].现代教育管理,2013(1):101-102。
    ② 我校参加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座谈会”[EB/OL]. http://www.hljit.edu.cn/Item/9504.aspx
    ① 《管理观察》杂志访研团.新两会新人物新智慧:职业教育兴国之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J].管理观察,2013(4):12。
    ② 黄意渄.徐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EB].四川教育电视台,2013年4月10日,14:51。
    ③ 姜大源.“升级版”构建中的转型发展与内生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8日,005版。
    ④ 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教育战略决策与国家规划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对外经贸大学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① 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EB/OL]. http://www.tute.edu.cn/info/1022/7370.htm
    ② 注:教育部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985高校第一,高职院校第二,211大学第三,独立学院第四,科研院所第五,地方普通高校第六。
    ③ 李剑平.教育部统计显示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N].中国青年报.2013年07月03日。
    ④ 注:“联办”,在此处指采用“借壳上市”方式,“培养”主要由高职院校来实施(本科院校参与指导),但本科学历学位授予则由本科院校发放等。笔者强调“内生发展”,故此处的“联办”不包含“衔接”,因为“衔接”还是采取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分段”培养模式(专科段、本科段),等于变相确认高职院校还是只能实施低层次教育。
    ① 参见:汪传艳.刍议民办高职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翟金玲.黄晓丽.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② 邓小群.韩树林.深职院再为中国高职树立新标杆[N].深圳商报,2011年1月18日,A14特刊。
    ③ 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N].中国青年报,2011年04月18日,11版。
    ④ 朱振国.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位[N].光明日报,2011年12月5日,02版。
    ① 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以江苏省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2012(7)。
    ② 李曙明.如何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N].光明日报,2012年3月24日。
    ③ 韩民.张健.郑蔼娴.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何处发力[N].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21日,第5版。
    ④ 韩民.张健.郑蔼娴.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何处发力[N].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21日,第5版。
    ⑤ 王寿斌.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引发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19日。
    ① 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N].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4日。
    ② 谢洋.林洁.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1日。
    ① 佛朝晖.邢晖.转型期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期待——基于对120名高职院校书记、校长的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8。
    ② 人大代表宗庆后:关于改革教育结构、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议[OL].新华网,2013年3月5日。
    ③ 李剑平.纪宝成: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年04月15日,11版。
    ① 李华荣.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时候了[N].中国教育报,2013年05月21日,06版。
    ② 沈海东.任君庆.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定位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③ 熊杰.高职生就业如何突破学历困境[N].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23日。
    ④ 梁国胜.“金融黄埔”的神话该怎样延续[N].中国青年报,2013年06月17日,11版。
    ① 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R].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讲话,2011年6月8日。
    ② 张国.李剑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院校也可培养研究生[N].中国青年报,2011年06月27日.
    ① 鲁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1年10月13日。
    ② 鲁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1年10月13日。
    ① 鲁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1年10月13日。
    ② 鲁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限].在《第二期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专修班》的讲话[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79b99befd0a79563c1e7258.html
    ① 曹英群.高职生唯有立地方能顶天[N].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8日。
    ① 赵鹏.刘文国.王丽.周芙蓉.杨琳.“集体行动”的特征[J].《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09月08日。
    ② [美]斯科特.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M].译林出版社,2007:35。
    ③ 刘燕舞.集体行动的研究传统、类型及其争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17。
    ① 曾鹏.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理论的四种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29-30。
    ② 戴维·伊斯顿.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9:278。
    ① Koopmans, Rudd.2005.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outline of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ocial Movement". Mobilization 10(1):19-33.
    ②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566-567。
    ① Gustave Le Bon, 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Marietta, Georgia:Larlin,1982.
    ② Blumer, Herbert G "The field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n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R. E. Park and E. B. Reuter(ed.). New York:Barners & Noble.1939. PP.221-32.
    ③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1-64。
    ④ T. R. Gurr,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① 注:“独立体系”属于“职教体系”的一种方式,采用“独立”轨道方式,以“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为参考。关于“独立体系”的倡导、争论,可参见孟广平、杨金土、严雪怡在“三人两地书”中的争论,潘懋元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倡导,以及张衡、张继明、方泽强等对“独立体系”倡导的反思批判。从2011年12月15日鲁昕副部长在第二期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专修班讲话中也可发现,她在梳理各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时,分类指出了4种职教体系:美国为代表的“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统一资格框架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完全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上述说明,“独立体系”并不是唯一选择,这从教育部倡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也可看出,即官方并不倾向于完全由高职院校通过“内生发展”方式,来独办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
    ② 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J].河北学刊,2006(2):84-85。
    ① Zald,Mayer N.and John D.McCarthy Ash.(1980). " Social Movement Industrie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among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Conflicts and Change,3, 1-20.
    ① 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3(5)。
    ② Klandermans Bert,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Social Psychological Expansion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 Vol.49,1984, p.586.
    ③ 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8(4):50。
    ④ 王生博.作为政治社会学议题的集体行动——从结构主义到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
    ⑤ 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J].国外社会科学,2008(4):50。
    ① 西德尼·塔罗.吴庆宏译.运动中的力量[M].译林出版社,2005。
    ① 俞仲文.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N].中国青年报,2009年01月12日。
    ① Jean. L. Cohen. Strategy or Identity:New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ontemprary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Research,1985, p.52.
    ② David A. Snow, E. Burke Rochford Jr, Steven K. Worden and Robert D. Benford.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464-481.
    ③ McAdam, Doug.1994."Cultrue and SocialMovement." In New SocialMovements, from Ideology to Identity, edited by Enrique Larana, Hank Johnston and Joseph R.Gusfied. Philade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36-57.
    ④ 曾鹏.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四种取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31。
    ⑤ 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J].开放时代,2006(1)。
    ⑥ Taylor, Verta & Nacy E. Whittier.1992. Collective identity in social movement communities. In C. M. Mueller and A. D. Morris (Ed.),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104-129).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ety.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④ Alberto Melucci, et al.1989.Nomads of the present:social movements and individual needs in contemporary
    ② 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68-69。
    ③ 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J].开放时代,2006(1)。
    ① 注:翁定军依据移民在新居住地为了建构自身不容欺负的形象,而采取过激行为以影响他人的对待方式,提出了“印象控制”概念。参见: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以S市三峡移民的生活适应为例[J].社会,2005(2)。
    ② 孟广平三级分流与双轨制教育[J].职教通讯,2001(1)。
    ③ 注:动车事故与飞机相对安全(因飞机从业人员起点就是本科)对比,以说明高铁时代铁路管理人员不能仍是“绿皮车”水平,职教层次提升有必要性。参见:2011年10月13日鲁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海大火则被解读为就业准入标准低、工人缺乏正规职教培训、无资格证书。
    ① 鲁昕.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1年10月13日。
    ① 燕继荣.变化中的中国政府治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
    ② 王锡锌.章永乐.从“管理主义模式”到“参与式治理模式”:两种公共决策的经验模型、理论框架及制度分析[A].江必新主编.行政规制论丛[C].法律出版,2009年第1卷。
    ① 方堃.论民主性知识建构中的合作治理——《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评析[J].学术界,2011(11):223。
    ② 王锡锌.通过参与式治理促进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一体多元”与国家微观民主的建设[EB/OL].http://www.sinoss.net/2011/1201/38199.html
    ① 周志忍.蒋敏娟.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30。
    ① 晓尧.石伟平:做“顶天立地”的知识分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8):50。
    ① [美]罗杰·皮尔克.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在政策与政治中的意义[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41-46。
    ① 注:本表结合[美]罗杰·皮尔克《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在政策与政治中的意义》P14科学家在决策中的四种理想化角色图、P49龙卷风政治与堕胎政治的理想化范畴图改编而来。
    ② [美]罗杰·皮尔克.李正风.缪航译.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在政策与政治中的意义[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15-116。
    ① 李亚.一种面向利益分析的政策研究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11(4)。
    ② 注:参与观察材料,2012年笔者在杭州高职教育研究协作会议上所闻。
    ① 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J].开放时代,2004(6)。
    ①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2010年度会费的思考[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756ec0100mnnnh.html,2010-10-28.
    ②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与会成员考[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756ec0100m8kb.html,2010-10-10.
    ① 汪锦军.走向合作治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条件、模式和路径[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7-158。
    ① 谷贤林.智库如何才能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以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43。
    ① 敬乂嘉.治理的中国品格和版图[A].敬乂嘉.网络时代的公共管理[C].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2。
    ② 鄞益奋.政策网络的研究边界探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5(4):39-40。
    ③ 李亚.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理论与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
    ① 匡霞.陈敬良.公共政策网络管理:机制、模式与绩效测度[J].公共管理学报,2009(2):62。
    ② 匡霞.陈敬良.公共政策网络管理:机制、模式与绩效测度[J].公共管理学报,2009(2):63。
    ① 匡霞.陈敬良.公共政策网络管理:机制、模式与绩效测度[J].公共管理学报,2009(2):63。
    ① 杨丹华.政策网络治理及其研究述论[J].理论导刊,2010(7):90。
    ① Jens Blom-Hansen,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4).1998. p676转引自:杨丹华.政策网络治理及其研究述论[J].理论导刊,2010(7):90。
    ② 李亚.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理论与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
    ① 方明.“自我的他性”抑或“自我的重构”?——《自我的他性》读后[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② 欧文·戈夫曼.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商务印书馆,2009:导言.2。
    ③ 杰克·奈特.周伟林译.制度与社会冲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④ 欧文·戈夫曼.宋立宏译.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商务印书馆,2009:7。
    ① 黄达人.高职的前程[M].商务印书馆,2012:160、163。
    ② 姜大源.关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哲学思考[R].杭州,2011-10-18。
    ① 霍华德·S.贝克尔.张默雪译.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
    ② 霍华德·S.贝克尔.张默雪译.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8。
    ① [印]阿马蒂亚·森.李风华等译.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8。
    ② [印]阿马蒂亚·森.李风华等译.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
    ③ [印]阿马蒂亚·森.李风华等译.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0。
    ④ [印]阿马蒂亚·森.李风华等译.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6-137。
    ① [印]阿马蒂亚·森.李风华等译.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7,32,31。
    ① 注:事实上,这主要反映了早期理性系统视角,自然系统视角、开放系统视角持有不同的认识。参见: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高俊山译.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 [法]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
    ③ [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英文版序4。
    ④ [法]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译者序4-5。
    ⑤ 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J].社会学研究,2007(4)。
    ① [法]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107。
    ② 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Jl.社会学研究,2007(4)。
    ③ [法]克罗齐耶.张月译.法令不能改变社会[M].格致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
    ④ 汤普森著.敬乂嘉译.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① 注:此处借鉴了陈(?)公私部门合作的相关分析,但对理解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间关系同样适用。参见:陈(?).公私部门合作中的风险分配失败:一个基于网络治理的分析框架[A].敬乂嘉.网络时代的公共管理[Cl.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7-62。
    ①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31。
    ②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
    ③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9。
    ①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25。
    ②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30、117、118、209。
    ③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209、210。
    ①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9、113。
    ②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9、165、166。
    ① 凯斯·R.桑斯坦.王爱民译.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4、210。
    ②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37。
    ①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5-102。
    ②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7-108。
    ③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24。
    ① [美]霍华德·S.贝克尔著.张默雪译.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6、14。
    ② [美]霍华德·S.贝克尔著.张默雪译.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35、14。
    ③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34。
    ④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202、203、207。
    ⑤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291。
    ⑥ 王晓毅.国家的视角与人民的视角[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9.html 2004-12-06。
    ①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289、321。
    ②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189。
    ①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296。
    ②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298。
    ①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362。
    ②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363、256。
    ①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导言4-6。
    ②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7、451。
    ③ [美]詹姆斯·C.斯科特.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51、396。
    ④ [法]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译者序6。
    ⑤ [法]费埃德伯格.张月等译.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序言8。
    ① 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J].社会学研究,2007(4)。
    ① 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J].社会学研究,2007(4)。
    ① 注:阿罗发现了群体决策所可能遭遇的社会选择不一致问题,如甲、乙、丙三位选民,面对A、B、C三位候选人,甲的偏好顺序是A>B>C,乙的偏好顺序是B>C>A,丙的偏好顺序是C>A>B。多数决策情况下,就出现A>B、B>C、C>A的循环投票之谜。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说明,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在各种个人偏好中达成协调一致(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集体选择结果是不可能的。
    ② 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189-190。
    ③ 薛澜.林泽梁.公共政策过程的三种视角及其对中国政策研究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5)。
    ①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3。
    ② 薛澜.林泽梁.公共政策过程的三种视角及其对中国政策研究的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5)。
    ①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代译序3-4。
    ①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9、253。
    ②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3-276。
    ①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8。
    ②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0-51。
    ①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9、62。
    ② [瑞典]汤姆·&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86-87。
    ①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代译序4、224。
    ② [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周长城等译.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4。
    ① 赫尔岑著.项星耀译.往事与随想(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66。
    ① 注:“全景监狱”是福柯对传统社会人类社会控制方式的比喻。而“共景监狱”则代表一种围观结构,如管理者身处于场中心位置,感受到了集体凝视和挑战的压力。参见: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人民论坛,2009(16)。
    1. Alberto Melucci, et al.1989.Nomads of the present:social movements and individual nee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 Angelar Spaulding. Micro political Behavior of Second Grades: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 Resistance in the classroom. The qualitative Report. Vol.4, Number 1/2 January 2000.
    3. Atkinson, M. M. and Coleman W. D., Strong States and Weak Stats:Sectoral Policy Network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Economie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19,1989, pp.19-54.
    4. Ball.J, The micro-politics of the school:towards a theory of school organization. Methuen & Co.1987. p2-3.
    5. Benson, K.J.,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n D.L. Rogers & D. Whetten, Inter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mes 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2,PP.137-176.
    6. Blom Hansen, Jem.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7,75:669-693.
    7. Blumer, Herbert G. "The field of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n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R. E. Park and E. B. Reuter(ed.). New York:Barners & Noble.1939. PP.221-32.
    8. Borzel, Tanja,1998, Organization Babylon——On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6, Summer, p.254.
    9. Carlsson, Lars. Policy networks as collective action.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00. 28(3):502-520.
    10. Catlaw, T,J. From Representations to Compositions:Governance Beyond the Three-Sector Society.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Praxis,2007,29(2):225-259.
    11. David A. Snow, E. Burke Rochford Jr, Steven K. Worden and Robert D. Benford.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1:464-481.
    12. David Marsh,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p4.
    13. Digeser, Peter.1992. "The Fourth Face of Power."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4(4):977-1007.
    14. Dowding. K., 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1995(43), pp.136-58.
    15. Forrest, Joshua B. Network in the Policy Proces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26(6):591-607.
    16. Gustave Le Bon, 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Marietta, Georgia:Larlin,1982.
    17. Hugh Heclo, Issue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 in Anthony King ed.,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1978, pp.187-124.
    18.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9,32.
    19. Jean. L.Cohen. Strategy or Identity:New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ontemprary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Research,1985, p.52.
    20. Jens Blom-Hansen, A New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on Policy Network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75, (4).1998. p672,676.
    21. Jerry Lee Lembcke. Labor History's "Synthesis Debate":Sociological Interventions, Science& Society, Vol.59, No.2,1995, pp.137-173.
    22. John Peterson. Policy Network, Vienna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EB/OL]. http://www.ihs.ac.at/publications/pol/pw_90.pdf.2003:12-15.
    23. Jordan, A. G. (1990). Sub-governments, policy communities and networks. Refilling the old bottl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2,319-338.
    24. Jordan, Policy Realism versus 'New Institutionalist Ambiguity', Political Studies (1990), ⅩⅩⅩⅧ, pp470-484.
    25. Jordan, Grant & Schubert, Klaus,1992, A Preliminary Ordering of Policy Network Label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21, p.11.
    26. Joshua B·Forrest, Networks in the Policy Proces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3,26(6), pp.591-607.
    27. Katzenstein, Peter,1977, 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892.
    28. Keith Dowding, Model or Metaphor?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olicy Network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1995,43(2), pp.137-157.
    29.Kenis, P. & Schneider, V. Policy Networks as an Analytical Tool for Policy Analysis. Paper for Conference at Max Plank-Institute, Cologne,4-5,December,1989.
    30. Kickert, Walter; Klijn, Erik Hans & Koppenjan, Joop,1997,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p.6.
    31. Klander mans Bert, Mobi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Social Psychological Expansions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 Vol.49,1984, p.586.
    32. Klijn, E.-H.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es in complex networks: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 Administration & Society,1996, 28(1),90-119.
    33. Kohler Koch & Eising,1999,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 London:Routledge, pp.167-171.
    34. Koopmans, Rudd.2005.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outline of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ocial Movement". Mobilization 10(1):19-33.
    35. Liska, Allen. E. Perspectives on Deviance. Engli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87.
    36. McAdam, Doug.1994."Cultrue and SocialMovement." In New SocialMovements, from Ideology to Identity, edited by Enrique Larana, Hank Johnston and Joseph R.Gusfied. Philade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36-57.
    37. Marsh, David &Rhodes, R.A.W.,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pp.10-11.
    38. Marsh, David. & Smith, Martin. 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s:Towards A Dialectical Approach, Political Studies,2000(48), pp.4-21.
    39. McFarland, A Interest Groups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7,17(1):129-147.
    40. Migdal, Joel S., Atul Kohli and Vivienne Shue, 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 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41. Perri 6, Diana Leat, Kimberly Seltzer and Gerry Stoker. 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 Agenda. New York:Palgrave,2002.pp31-35. p53.
    42. 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S. Baratz, Decisions and Nondecisions: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3(57),632-651.
    43. Peter Bachrach and Morton S. Baratz, Two Faces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2(56):947-952.
    44. Pralle, Sarah B.Venue Shopping, Political Strategy, and Policy Chang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anadian Forest Advocacy.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2003(3):257.
    45. Reicher, Stephen & Nick Hopkins 2001.self and Nation:Categorization, Contestation, and Mobilization. London:Thousand Oaks SAGE.
    46. Rhodes, R. A. W.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
    47. Rhodes, R.A.W. and Marsh, 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Politics. In Marsh, David & Rhodes, R.A.W. (eds.)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48. Rhodes, R.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iministration, in Pierre, J.(eds.), Debating Governanc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54-90.
    49. Richardson, J. J. & Jordan, A.G, Governing under pressure:The policy process in a post-Parliamentary Democracy. Martin Robertson Oxford,2nd eds,1979.
    50. Ripley R, Franklin G.. Congress, the Bureaucracy and Public Policy. Illinois:Dorsey Press, 1980.
    51. Ronald P. Dore. The Diploma Disease:Education, Qual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52. Robert M. Entman. Framing Toward a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3(4):51-58.
    53. Simon Marginson.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 Asia and Singapore:Rise of the Confucian Model, in Sarjit Kaur & Erlenawati Sawir & Simon Marginson (eds),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Strategic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New York:Springer,2011:53-76.
    54. Skok, J. E. Policy issue networks and the public policy cycl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95,VOl55, p.4.
    55. Smith, Martin,1993, 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p.54.
    56. Smith, M.J. Policy Networks in the policy process:A Reader.2nd, Michael Hill ed. NewYork:1997.
    57. Stephens, G Ross and Nelson Wikstrom,2007. American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A Fragmented Federal Pol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8. T. R. Gurr,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59. Neil Marshall. Policy Communities, Issue Network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Higher Education, Vol.30, No.3. (Oct.,1995).
    60. Taylor, Verta & Nacy E. Whittier.1992. Collective identity in social movement communities. In C. M. Mueller and A. D. Morris (Ed.),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pp.104-129).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61. Useem, Bert, "Breakdown Theor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24,1998.226.
    62. Useem, Bert. "Solidarity Model, Breakdown model, and the Boston Anti-busing Mov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5, NO.3,1980.37-358.
    63. Van Waarden, Frans. Dimensions and Types of Policy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1992,21:29-52.
    64. Wank, David L.1995. Private Busines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Alliance in a Chinese City.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3:55-71.
    65. Wilks, S. and Wright, Comparative Government- Industry Relations:Wester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7,274-313.
    66. Wilks S, Wright M. Conclusion:Comparing Government-Industry Relation:States, Sectors, and network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7.
    67. Zald, Mayer N, and John D. McCarthy Ash.(1980).Social Movement Industries: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among 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Conflicts and Change,3,1-20.
    68.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9.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彭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0.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北京:三联书店,2006。
    71.保罗·A.萨巴蒂尔.汉克·C.詹金斯—史密斯编著:《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2.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3.大岳秀夫:《政策过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74.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5.朴贞子,金炯烈,李洪霞:《政策执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6.H.K.科尔巴奇:《政策》,张毅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77.罗伯特·海涅曼:《政策分析师的世界:理性、价值观念和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8.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9.罗杰·J.沃恩.特里·E.巴斯:《科学决策方法:从社会科学研究到政策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0.赵强:《电子政务政策过程研究:政策网络和行动者网络的视角》,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81.赵德余:《公共政策:共同体、工具与过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朱春奎等:《政策网络与政策工具: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82.刘雪明:《政策运行过程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83.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4.王庭东:《政策引致性扭曲:开放效益的体制因素》,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5.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6.周国雄:《博弈:公共政策执行力与利益主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7.李由:《中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8.莫勇波:《公共政策执行中的政府执行力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9.姚华:政策执行与行动者的策略:上海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个案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90.金太军:《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91.赵德余:《政策制定的逻辑经验与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2.谢炜:《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利益关系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93.袁明旭:《官僚制视野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冲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4.杨正联:《公共政策语境中的话语与言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95.杨正联:《话语与过程:基于八大至十四大政治报告的公共政策文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6.岳经纶.郭巍青:《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第1-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09。
    97.杨团.葛道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论文选》(1999~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8.宓小雄、阎明:《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研究报告选》(1999-2008)》报告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9.保罗·A·萨巴蒂尔主编:《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0.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1.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10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3.王骚:《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04.陶学荣、崔运武:《公共政策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05.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6.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07.B.盖伊.彼得斯.弗兰斯·K.M.冯尼斯潘编:《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顾建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8.查尔斯.E.林布隆:《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09.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110.李钢.蓝石:《公共政策内容分析方法:理论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11.李亚:《利益博弈政策实验方法——理论与应用》,重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12.黄维民:《新范式与新工具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13.陈玲:《制度、精英与共识:寻求中国政策过程的解释框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14.朱旭峰:《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5.陈水生:《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行动逻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116.徐湘林:《寻求渐进政治改革的理性理论、路径与政策过程》,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117.陈恒钧:《治理互赖与政策执行》,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
    118.邱昌泰:《公共政策》,台北:巨流,2000。
    119.陈振明:《政府工具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0.朱旭峰:《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力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21.唐纳德·E.埃布尔森:《智库能发挥作用吗?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影响力之评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22.布鲁斯·史密斯:《科学顾问:政策过程中的科学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123.陈富良:《规制政策分析:规制均衡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4.潘伟杰:《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25.张红凤,杨慧:《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26.凯斯-R.桑斯坦:《权利革命之后:重塑规制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7.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2007。
    128.李友梅:《组织社会学与决策分析》,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129.迈克尔·R.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本位到人民本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0.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31.张乐天:《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1977-1999》,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2.孙绵涛:《教育政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33.魏姝:《政策中的制度逻辑: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度基础》,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4.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35.闵维方.文东茅:《学术研究与教育政策制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6.孙绵涛:《教育政策分析:理论与实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37.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38.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9.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0.张国兵:《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1.魏峰:《弹性与韧性:乡土社会民办教师政策运行的民族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42.翁福元:《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政策与当代社会思潮之对话》,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143.李钢:《话语文本国家教育政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4.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45.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1、2006、2007、2008、2009、201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46.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47.范文矅.马陆亭:《高等教育发展的治理政策:OECD与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48.杨晓明:《高等教育政策问题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149.陈秋苹:《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民办教育政策评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0.林小英:《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51.吴合文:《高等教育政策工具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2.周满生:《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53.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0—201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9年度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年度文件资料汇编编写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08年度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4-2005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57.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编:《中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8-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8.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59.张尧学:大木仓的记忆:十年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1978-2008》,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61.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62.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6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164.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史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
    165.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以及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66.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7.刘海.于志晶.陈衍:《回眸 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报告》,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68.方展画.刘辉.傅雪凌:《知识与技能:中国职业教育60年》,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69.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编:《崛起的年代 丰硕的成果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20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0.郝克明.顾明远.杨金土主编:《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 丛书职业教育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1.李宗尧.聂嘉恩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20 年回眸 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 1985-2005》,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72.《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2007)、(2008)、(200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3.徐平利: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74.鹿林:《闯过来的岁月》,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175.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76.孟广平:《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 职业技术教育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177.黄启兵:《中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78.许庆豫.卢乃桂:《教育分流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79.董泽芳.陶能祥等:《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80.蒋国河:《教育获得的城乡差异》,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81.李文长等:《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权益研究:理念、政策与制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82.汤姆·R.伯恩斯等著:《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3.林荣日:《制度变迁中的权力博弈——以转型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为研究重点》,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84.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敬乂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5.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6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7.米歇尔·克罗齐耶:《法令不能改变社会》,张月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88.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89.徐邦友:《自负的制度——政府管制的政治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190.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冯银江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91.F.A.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192.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93.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94.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的比较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95.李松玉:《制度权威研究: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6.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97.涂晓芳:《政府利益论——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198.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9.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00.休·赫克罗.艾伦·韦尔答夫斯基:《公共资金的私人政府——英国政治中的共同体和政策》,李颖.褚彩霞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01.赵永茂等编:《府际关系:新兴研究议题与治理策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02.李瑞昌:《政府问网络治理: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03.汪永成.陈文:《利益主体组织化、利益组织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04.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5.戈德史密斯等著:《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06.敬乂嘉主编:《网络时代的公共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07.王德建:《网络治理的生成机制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208.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机制建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09.汪锦军:《走向合作治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条件、模式和路径》,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10.莱斯特·M.萨拉蒙:《公共服务中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11.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2.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治道与发展》,毛寿龙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13.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竺乾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14.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15.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1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18.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9.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7。
    220.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21.西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2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3.周世厚:《利益集团与美国高等教育治理:联邦决策中的利益表达与整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24.熊耕:《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25.马克·里拉:《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26.罗杰·皮尔克:《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在政策与政治中的意义》,李正风.缪航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27.张民选:《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28.沈蕾娜:《隐形的力量世界银行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影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29.朱永新:《我在政协这五年——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见证的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30.连玉明.武建忠:《人大政协领导关注什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231.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32.陈堂发:《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传媒在政府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33.夏雨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34.流心:《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系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5.张静:《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6.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第二版),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7.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的管理札记》,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38.戴维·理查兹:《差异的面纱》,如一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239.拉雷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40.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41.霍华德·S.贝克尔:《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张默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2.凯斯·R.桑斯坦:《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王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3.阿马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4.戴东清:《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1989~2002.以镶嵌之社会团体自主性为例》,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
    245.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46.齐格蒙特·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的道德》,郁建兴等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47.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5。
    248.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9.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50.夏传玲:《权杖和权势:组织的权力运作机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51.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邱慧.孟强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2.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53.谢立中:《走向多元话语分析:后现代思潮的社会学意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54.柯林·戴维斯:《列维纳斯》,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55.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5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7.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58.边燕杰主编:《关系社会学:理论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59.徐小洲:《当代欧美高教结构改革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260.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61.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10。
    26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63.黄达人:《高职的前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64.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65.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66.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67.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68.石学云.祁占勇: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1995-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269.王春福:政策网络视阈的政府执行力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270.石凯.胡伟:政策网络理论:政策过程的新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6(3)。
    271.任勇:政策网络:流派、类型与价值,《行政论坛》,2007(2)。
    272.胡伟.石凯:理解公共政策:“政策网络”的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73.李瑞昌:政策网络:经验事实还是理论创新,《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1)。
    274.林震:政策网络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9)。
    275.唐皇凤:政策网络与政策后果:中国的运用——对农村税费改革中利益分配关系变化的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1)。
    276.张建伟.娄成武:政策网络研究——治理的视角,《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77.朱亚鹏:政策网络分析:发展脉络与理论构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78.鄞益奋:利益多元抑或利益联盟——政策网络研究的核心辩解《公共管理学报》2007(3)。
    279.任勇:政策网络的两种分析途径及其影响,《公共管理学报》,2005(3)。
    280.郭劲光:网络治理机制的一个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经济评论》,2005(3)。
    281.李维安.周建:网络治理:内涵、结构、机制与价值创造,《天津社会科学》,2005(5)。
    282.孙国强: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基本内涵、制约因素与主要功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83.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284.王瑞华:合作网络治理理论的困境与启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4)。
    285.全裕吉:从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治理理论完整框架探寻,《现代财经》,2004(8)。
    286.胡赤弟: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利益与作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87.熊庆年.张珊珊:一个教育NGO的组织生——21实际经验研究院观察,《现代大学教育》2011(4)。
    288.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2)。
    289.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案例,《社会学研究》,2011(3)。
    290.涂端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及其应用,《复旦教育论坛》,2009(5)。
    291.阙斌,高职:如何重塑自我——关于高等职教学历教育特色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1994(8)。
    292.杨仲雄:发展高等职教的三个问题,《职业技术教育》,1995(9)。
    293.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教育发展研究》,2006(1)。
    294.张衡:抗争与彷徨:高职教育层次命题的时代境遇,《现代教育管理》,2013(1)。
    295.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5)。
    296.于常有:政策网络:概念、类型及发展前景,《行政论坛》,2008(1)。
    297.任勇:多元主义、法团主义、网络主义——政策过程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范式,《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1)。
    298.郭巍青、涂锋:重新建构政策过程: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中山大学学报》,2009(3)。
    299.谭英俊,走向一种有效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基于政策网络理论的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4)。
    300.刘波.王力立.姚引良:整体性治理与网络治理的比较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
    301.匡霞.陈敬良:公共政策网络管理:机制、模式与绩效测度,《公共管理学报》,2009(2)
    302.李盖虎、阳桂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历史进程分析,《湖南工
    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93-97。
    303.王文礼:政策网络理论应用于我国公共治理的适用性分析,《行政论坛》,2010(1)。
    304.杨代福:政策网络理论途径的缺失与修正,《理论月刊》,2008(3)。
    305.王光旭:政策网络在公共行政领域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政策研究学报》,2005(5)。
    306.杰索普.艾彦译:国家理论的新进展(续)——各种讨论、争论点和议程,《世界哲学》,2002(2)。
    307.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2008(4)。
    308.张卓林.张海柱: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中的公共政策民主化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11(1)。
    309.孙志建:政策过程中的议程设置阻力学——“隐蔽议程”现象分析框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10.吴木銮:美国政府间委任研究的发展——一个研究央地关系的新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
    311.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国际问题研究》,2010(2)。
    312.杨团:探索“第四域”,《学海》,2004(4)。
    313.董小玉.胡杨:风险社会视域下媒介污名化探析,《当代传播》,2011(3)。
    314.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10(3)。
    315.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6)。
    316.张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机制刍议,《教育学术月刊》,2013(6)。
    317.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
    318.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19.李静蓉:高等教育秩序的逻辑:自发秩序理论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320.李江源:论教育制度认同,《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1)。
    321.孙存之:学历贬值:能力主义的社会危机,《中国图书评论》,2010(3)。
    322.赵长林:教育与社会秩序——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323.李素艳: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解构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维度,《理论探讨》,2009(4)。
    324.张耀杰:抗争性政治的化解之道——评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10(22)。
    325.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比较教育研究》,2003(6)。
    326.练玉春:开启可能性——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327.王明达:在中华职教社七届三次理事会上的报告,《职业技术教育》,1997(3)。
    328.严雪怡:关于如何区分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探讨,《职业技术教育》,1992(1)。
    329.孟广平:关于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若干原则和依据,《职业技术教育》,1991(3)。
    330.郭扬:关于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策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2(1)。
    331.刘春生:走出高职发展的误区,《职业技术教育》,1995(8)。
    332.三人两地书,《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333.黎荷芳:高职教育两年制改革的实践及反思,机械职业教育》,2007(7)。
    334.董炯华:高职院校学制改革政策执行分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35.雷世平.姜群英: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本科的“政策口子”缘何不能开,《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1)。
    336.邓耀彩:从社会学历期望看四年制高职教育,《职业技术教育》,2004(4)。
    337.杨金土:在奋进中滞后我国职教发展的教育环境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338.行水:中国职业教育:怎么看,怎么办,《职业技术教育》,2006(36)。
    339.严雪怡:高等职业教育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不是最佳选择,《职教论坛》,2007(17)。
    340.薛飞:基于教育分类与人才分类的技术本科教育探讨——兼论专科类高职院校升本后的定位问题,《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341.肖化移: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层次提升:现实基础与理论诉求,《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342.苏杨.李建德.王立东:高等职业教育应回归职教体系发展——基于江西调研的分析,《中国发展观察》,2008(1)。
    343.凡华.升格是职业院校的唯一出路吗,《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344.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45.《管理观察》杂志访研团.新两会新人物新智慧:职业教育兴国之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听,《管理观察》,2013(4)。
    346.佛朝晖.邢晖:转型期高职院校发展的政策期待——基于对120名高职院校书记、校长的调研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3(1)。
    347.赵鹏.刘文国.王丽.周芙蓉.杨琳:“集体行动”的特征,《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09月08日。
    348.刘燕舞:集体行动的研究传统、类型及其争论,《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4)。
    349.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河北学刊》,2006(2)。
    350.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国外社会科学》,2008(4)。
    351.王生博:作为政治社会学议题的集体行动——从结构主义到资源动员和政治过程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52.曾鹏.罗观翠:集体行动何以可能?——关于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的文献综述,《开放时代》,2006(1)。
    353.孟广平:三级分流与双轨制教育,《职教通讯》,2001(1)。
    354.燕继荣:变化中的中国政府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
    355.周志忍.蒋敏娟:《整体政府下的政策协同:理论与发达国家的当代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56.李亚:一种面向利益分析的政策研究方法,《中国行政管理》,2011(4)。
    357.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6)。
    358.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社会学研究》,2007(4)。
    359.薛澜.林泽梁:公共政策过程的三种视角及其对中国政策研究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13(5)。
    360.庞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其价值取向,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61.武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改革举措研究,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62.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研究,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63.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64.彭志武:高等职业教育学制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65.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身份认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366.胡全柱: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67.谭萍:治理维度下的政策网络理论探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
    368.李琦:中国转型社会的政策网络模式分析——隐喻与现实,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69.姚敦隽:政策网络治理模式的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70.吴长冬:政策网络中的政策工具评价与选择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71.陈志青:网络分析与治理模式——论政策网络的两种分析途径,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
    372.唐丽敏: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矛盾研究——基于政策网络视阈,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
    373.陈叶丹:非政府组织的政策网络管理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74.朱振国:高职该不该升本科?“转型”比“升格”更重要,光明日报,2011-01-26。
    375.谢洋.林洁.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21日。
    376.李剑平:教育部定调,高职院校升本科现阶段不争论不动摇,中国青年报,2010-09-17。
    377.徐亚平:湖南民院5名学生获“能力学士学位”,湖南日报,2011年6月17日。
    378.李挥:高职学制缘何三年变两年,中国教育报,2004年11月4日。
    379.翟帆:北京试水职业教育分级制,中国教育报,2011年09月19日。
    380.王超群:北京拟实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中国教育报,2011年01月05日。
    381.李剑平:高职升格诉求难以扼制谁来培养本科高职生,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9日。
    382.刘俊.宣柯吟.姚雪鹏:政协委员这五年“很多问题明知道难,但还是得说”,南方周末,2012年3月1日,T4。
    383.时晓玲.马思援:朱高峰等四院士为职教发展建言多方形成合力促职教发展,中国教育报,2005年08月18日。
    384.杨旭: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教育发展还需院士拉一把,人民日报,2011年11月04日。
    385.李挥:职业院校:不升格也能创一流,中国教育报,2004-11-25,第2版。
    386.时晓玲:许云昭代表:打通高职与专业学位之问通道,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1日,第1版。
    387.政协委员彭志敏:.建议授予高职毕业生专门学位,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1日第2版。
    388.田文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中职学生有望念到硕士,中国青年报,2009年08月13日。
    389.陈鸿:“技工年薪46万”拷问教育体系,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5-7-15,第2版。
    390.夏建国:技术人才缺失背后的教育失衡,文汇报,2006年12月26日。
    391.谢维和:关于职业教育模式的思考,中国政协报,2007-02-26。
    392.俞仲文: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须动大手术,中国青年报,2009年01月12日。
    393.武大校长称未来十年部分高校将面临破产危机,中国青年报,2010年03月24日。
    394.梁国胜:高职院校招生冰火两重天一些高职消亡将不可避免,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13日。
    395.傅天明:中国高职院校高就业率之下的招生困境,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12月21日。
    396.李剑平:高职院校遭遇生源萎缩困境教育部将在6省市试点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中国青年报,2011年01月31日,11版。
    397.李润文.黄欢:武大校长称未来十年部分高校将面临破产危机,中国青年报,2010年03月24日。
    398.孙善学:发挥职教在教育分流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教育报,2010年08月30日。
    399.孙善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光明日报,2013年04月06日,第010版。
    400.黄深钢.岳德亮:委员建议:将三本改技校解决“就业难”、“技工荒”,青岛日报,2011-03-07,第2版。
    401.程方平:高校工科与职业学校如何实现有效联动,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日,第3版。
    402.夏建国.刘文华:技术本科教育:构建职教体系的有效衔接,中国教育报,2013-02-27。
    403.姜大源:“升级版”构建中的转型发展与内生发展,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18日,005 版。
    404.李剑平:教育部统计显示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中国青年报.2013年07月03日。
    405.邓小群.韩树林:深职院再为中国高职树立新标杆,深圳商报,2011年1月18日,A14特刊。
    406.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的重新思考和定
    位,中国青年报,2011年04月18日,11版。
    407.李曙明:如何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光明日报,2012年3月24日。
    408.韩民.张健.郑蔼娴: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从何处发力,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21日,第5版。
    409.俞仲文:时代呼唤高职教育3.0版,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4日。
    410.李剑平.纪宝成: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中国青年报,2013年04月15日,11版。
    411.李华荣: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时候了,中国教育报,2013年05月21日,06版。
    412.熊杰:高职生就业如何突破学历困境,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23日。
    413.梁国胜:“金融黄埔”的神话该怎样延续,中国青年报,2013年06月17日,11版。
    414.张国.李剑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职业院校也可培养研究生,中国青年报,2011年06月27日。
    415.郭萍.高职不能搞成本科教育“压缩饼干”,中国教育报,2002-07-12。
    416.夏建国.李晓军.上海电机学院:办“技术本科”谋求错位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3-12。
    417.张尧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2009-7-7。http://web2.sdp.edu.cn/chuanjian/news/onews.asp?id=5547
    418.汪群芳:人大代表王梅珍谈高等职业教育,浙江在线.教育频道,2008-3-10。http://news.sina.com.cn/c/edu/2008-03-10/114513548983s.shtml
    419.隆平:技术教育大可不必等到本科阶段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0/08/content_10165579.htm
    420.“大学改技校”解决就业难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15/11/547473_93170478.shtml
    421.郑永年:中国的高教改革与“文凭病”http://theory.gmw.cn/2011-04/19/content_1853581_3.htm
    422.我校参加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座谈会”http://www.hlj it.edu.cn/Item/9504.aspx
    423.教育部在我校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座谈会,http://www.tute.edu.cn/info/1022/7370.htm
    424.人大代表宗庆后:关于改革教育结构、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建议,新华网,2013年3月5日。
    425.鲁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http://wenku.baidu.com/view/a79b99befd0a79563cle7258.html
    426.王锡锌:通过参与式治理促进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一体多元”与国家微观民主的建设,http://www.sinoss.net/2011/1201/38199.html
    427.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与会成员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756ec0100m8kb.html,2010-10-10.
    428.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2010年度会费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756ec0100mnnh.html,2010-10-28。
    429.王晓毅:国家的视角与人民的视角,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9.html,2004-12-06.
    4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姊妹大学网数据统计http://www.unesco.org/en/university-twinning-and-networking/resources/statistics/Statistics as of 31 May 2011.
    4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中心数据统计http://www.unevoc.unesco.org/netwikipub.0.html?&tx_drwiki_pil[keyword]=New+UNEVOC+C entres.
    432.李斌:职业教育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培养百万产业大军,新华网,2006年11月26日。
    433.蒯威.关注:高职专业学制改革会议日前召开,南方网[2007-01-10]http://www.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701100326.htm
    434.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435.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