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迂回”战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但20世纪社会主义不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建立起来,这样就出现了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基础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这些国家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问题。列宁晚年就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开启了经济落后国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历史之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启示与指导作用。分析、研究列宁晚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理论探索上继承和发展列宁晚年思想历史、逻辑过程,总结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共性问题与建设规律;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入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总的框架中去审视,从新的视角来考察它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看到其对前人的继承,更要看到它的重大创新,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三是从建设理论的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切实的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根基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探索为研究问题的视角,运用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沿着列宁晚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切入主题,指出列宁晚年思想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迂回”战略的一般选择,深入分析、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理论与列宁晚年相关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及其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最后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探讨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以及社会主义对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价值所在。
     全文主要分五个章节来论述,分别为:
     第一章主要论述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运行规律的的研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在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设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原本统一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东西方历史分野渐成。十月革命开创了经济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但同时其在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上面临着一系列理论难题,如何解答这些理论难题,关系着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前途与命运。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列宁晚年在实践的启示下,提出了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列宁晚年思想有着科学的内涵、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地位。正是这一思想揭示社会主义“迂回”发展的战略思想,它也构成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列宁晚年思想具有理论的相通性,在探索主题、所处环境等方面有着相同或相似之处。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列宁晚年思想精神内核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逻辑的、历史的论述、分析了列宁晚年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内在联系。列宁晚年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执政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构想,这些新构想是根据苏俄这一经济落后国家的实际来思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对列宁晚年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本章从这种内在联系的论述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延续与创新,它具有理论的、历史的根基性,从这一点来看,它不仅具有国别意义,也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创新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和发展列宁晚年思想过程中初步总结了一些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也反映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需要。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克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需要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第五章为本文的总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揭示了经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正当性、合理性及其对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价值所在。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并非是“历史的误会”。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而言,社会主义是应然选择,体现了其价值所在。
     结语是对全文研究及其结论的简要总结。
Marx's vision of socialism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ly developedcapitalism,But in the20th century the socialist system wasfirst established in the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not in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wardcountries.Thus,there has appeared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practicalbase.It reconstructed the long-term, arduous and complex nature of SocialistConstruc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gainst this background, how to integrateour own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to chart out a unique road for socialistconstruction is the question that these countries can not avoid or passby.The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is a reflection of this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exploring.It should bepointed out that the causations of this construction theory,which has been produced isvarious.but,in which,our predecessors summary and reference investigation of thetheory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s a decisive factor a seriesof important thoughts on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dvanced by Lenin in his later yearsopened up the start point of what socialism is and how to build it.Which is the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oreticalbasi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mirror.and this is very important theory of inspiration andguidance on the 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It issignificant for us to analyse and study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Lenin'sthoughts in his later years an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First,Trimm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herit anddevelop Lenin' s Thoughts in his later years,on the Theory of Building explorationand exploring common problems and law of the construction in socialist constructionin backward countries.Second, Look at,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be put in framework of general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less developed countries.To explore its function and role from new angle,It’s not onlyto inherit the formers,but also a great innovation of it,which is beneficial for us tocorrectly understand a series of major problems in socialistconstruction.Third,viewing the course of Marxism's application in China from adifferent perspective and a side of the theory of building,we really appreciate tha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stains with theoretical Creations.Tocontinually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under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s of significant theory meaning and practice meaning.
     Based on exploration progress of backward countries’socialist construction,with the methods of both longitudinal study and cross-sectional studies andcomparative study,from the angle of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talking about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Lenin old age thought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deep studying the internal logiccontact between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society and party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Lenin’s thought in his old age, this article aims to disclos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lations between Lenin’s thought inhis old 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cialism society, summarize the new challenges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society constructions,further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valu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theory with internationalvision.
     The whole article includes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mainly discusses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socialist system for someundeveloped countries According to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capitalist basiccontradiction and operating principles.Marx and Engels founded the theory ofscientific socialism.They raised principled ideas taking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society as the base on future socialism.After the October Revolution victory.Westernand Eastern gradually developed the theoretical divergence of socialist theory.Afterbackward countries entering socialism represented by Russia.They face a series oftheoretical puzzles about socialist construction.solving these issues come only frompractice not from Classical Marxist writings.
     chapter2mainly discusses Lenins'Thought in His Old Age first find theRoundabout Path of carring ou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Russia,which set formedgeneral guidelines for the Roa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of developing Country.Lenins'Thought in his old age have scientific contents, involving general theoriesfrom economic to social, cultural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Party building.that makeclear-cut features of ideological reality directivity and practical reflective in character.
     There have connections between Lenins'Thought in his old age and the theory ofbuilding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fter opening to theoutside,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ner Spirit ofLenins'Thought in His Old Age
     Chapter3discursive and analysi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Lenin'sthoughts in his later years and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in history logic. Leni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trategic concept forbuilding of economy, democratic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Party, contributionto the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These new ideas dealt with the reality of theSoviet Union backward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untry,to thinking about How to Buildsocialism.which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of economy,democratic,politics,culture,society and Partyconstruction theory of being in power is innovations with inheritance ofLenins'Thoughts in His Old Age.Therefore,we can see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is self-innovation in practice and also is Continuityexploration and summary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backward countries itsinnovation is foundational.In this connection, it is not only have country,nationalmeaning but also history of the world.
     Chapter4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experiences of exploration of Socialistconstruction, and the challenges she faced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the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enin's thought in his later year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itial summed up the basic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thesebasic experiences reflects the general theory about the socialism of the behindhandcountries.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we must continue to promote Socialist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o overcome some of theproblems and challenges we faced now, what's more we need to do is constantlypromote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Due to the limit of historicalconditions,in Lenin's old age thought there was some inappropriate things, what the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to do is to achieve transcendence andinnovation to herself.
     Chapter5is the sum-up of thedissertation, Itrevealed the general characterand road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It’s discusses that LessDeveloped Countriesthe road to socialism is reflectionof the Principle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 not is historical misunderstanding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perspectiveItThen pointed out that socialism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Under-developedCountries to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孔寒冰:“一边倒”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J]·国际政治研究,2001(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9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67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①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邢广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郭华甫:《列宁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与当代中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程伟礼、戴雪梅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学林出版社,2009年。
    ①朱旭红:《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凸现——邓小平理论和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之比较》,载于《浙江学刊》,1999年第4期;魏志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载于《求实》,2010年第4期;黄德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道路》,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②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2期
    ①王元璋:《列宁的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俞良早:《列宁后期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线索与演进倾向》,载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②段志超:《列宁政治建设思想及其启示》,载于《唯实》,1995年第4期
    ①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费迅等:《列宁晚年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5期.
    ③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载于《东岳论坛》,2005年第6期;张云飞:《试论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特征——读《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札记》,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
    ①吕学山:《新经济政策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载于《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第6期
    ②贺瑞:《从列宁晚年的构想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耿百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以评析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视角》,《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③参见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①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②参见林锋《国内外学术界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①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0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2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3、66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0
    ①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2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8
    ③斯大林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0
    ①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8-259
    ②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5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1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1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44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3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5
    ①黄素庵、甄炳禧.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2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①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
    ②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①列宁选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5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4—595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5—2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2
    ④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44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8
    ①普列汉诺夫.在祖国的一年[M].上海:三联书店,1980:121
    ②转引自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28
    ③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24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8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9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8
    ③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5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464、504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9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99
    ④安东尼拉·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49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1
    ⑥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23
    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4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②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4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79
    ④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0
    ①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9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6
    ③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56
    ④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0
    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7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6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2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4
    ②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③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26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2:380.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4
    ①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80
    ①邢广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1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3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8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9
    ②参见刘文汇.论邓小平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A].载于《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63
    ③党员干部书屋[J].当代贵州.2011,(11):12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0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89
    ①H.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3
    ②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俄罗斯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07
    ③H.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1
    ⑥王梦奎、林兆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38
    ⑦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43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0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4
    ③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5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⑤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1
    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5
    ②十五大辅导报告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9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①戈尔巴乔夫.关于苏共27大决议的执行情况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在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N],真理报,1988-6-29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49
    ③戈尔巴乔夫.十月革命与改革:革命在继续——在庆祝十月革命7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N].真理报1987-11-3
    ④参见张士海.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兼谈苏共“文化领导权”丧失与苏联解体[J].政治学研究,2009(1)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831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0-171
    ⑦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33
    ①参见王进芬.列宁共产党执政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D],2007(3):3
    ①参见何玲.程红.中国理论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思想的研究述评[J].科技信息,2010(10)
    ②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6)
    ③参见黎汶.苏联学者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5(11):41-42
    ④参见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95
    ①列宁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44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5-216
    ③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25
    ④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05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6
    ②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84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3-287
    ④参见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确立[N].人民日报,2008-9-23
    ⑤列宁全集.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75
    ⑥列宁全集.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11
    ①列宁全集.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35-36
    ②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28
    ③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75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②列宁全集.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390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
    ④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93
    ①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329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70
    ①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328—329
    ②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60—61
    ③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231
    ④列宁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135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15
    ②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24
    ③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7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
    ②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54
    ③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489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14-11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1-225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0-61
    ①参见陈丽华等.中共历次代表大会焦点写真[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83
    ②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1(6)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1
    ④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1
    ⑤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7
    ①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31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6
    ③江泽民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2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1(1)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①十二大以来主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6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③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6
    ①参见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0-38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
    ③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⑥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3
    ①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82-9-2(1)
    ②胡锦涛:坚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分析形势[N],人民日报,2004.4.24
    ①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3
    ②列宁全集.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①苏共决策汇编.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6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53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
    ②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4
    ③列宁文稿.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92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327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226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6
    ①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9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3
    ③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6
    ④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4-145
    ①H.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3
    ②列宁全集.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71
    ①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②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9
    ③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
    ①列宁全集.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8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7
    ③列宁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4
    ①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6
    ①列宁文稿.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49
    ②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04-9-16(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②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87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25
    ②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①胡锦涛:90年基本结论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N].人民日报,2011.7.2
    ②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1
    ③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
    ④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02(7).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京开幕[R].人民日报,2003-7-2(1)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1-7-2(1)
    ③邓小平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0
    ④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86-687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8
    ①[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149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④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6
    ①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6
    ②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7-198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2-85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3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1-322
    ④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4、95.、101、102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7
    ②列宁全集.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③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6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39
    ③列宁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
    ①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85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33
    ③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③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7
    ④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4
    ①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②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6
    ①列宁全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1-362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6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7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33-234
    ③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④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6-27
    ②江泽民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9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22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200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1-302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
    ①列宁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71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1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0
    ②回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9
    ③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④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0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①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
    ②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0
    ③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G].北京:中央文献出社,1988:302.
    ①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17
    ②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09.
    ③[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141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6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539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6
    ②学习和运用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人民日报,2004-12-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51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⑤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6-27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1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1
    ①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15-516
    ①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79-78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4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2
    ①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79
    ②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81
    ③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80
    ①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8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3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2
    ②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4
    ②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51
    ③列宁全集.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2
    ①列宁全集.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05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0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4
    ②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0
    ③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6
    ④列宁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①邓小平.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268
    ②邓小平.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8
    ①邓小平.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②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147
    ①刘云山.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R].求是,2008(1)
    ②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4
    ③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9-8(1)
    ②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6
    ③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7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③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④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⑤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74-75
    ②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0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①胡锦涛在中央纪委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1-12-1(1)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4
    ④列宁全集.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5-146
    ①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1
    ②邓小平.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③邓小平.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①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②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9
    ①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89
    ②邓小平.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7
    ①陈元中.增强文化软实力要落实到增强“三力”上[N].广西日报,2012-02-10
    ①2006年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24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④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9.
    ⑤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8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2
    ②列宁全集.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54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④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实,2008(1)
    ⑤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7
    ⑥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7
    ⑦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8
    ①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7
    ②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6
    ①[美]迪恩·蒂普斯.现代化理论与社会比较研究的批判[A].[美]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C].杨豫,陈祖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03—104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9.
    ①参见何明.罗锋.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4
    ①参见王传利.论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论析之一[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4(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②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1)
    ③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32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6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117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6
    ①[波兰]安德采伊·维尔布兰.斯大林主义之后[A].中央编译局国际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未来的社会主义[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237
    ①贾俊民.从人类历史长河看社会主义命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7(4):20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22、25、35、39、44、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专题文集(五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8、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1、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3、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7
    14、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7、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2、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
    2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2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9
    2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
    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8
    3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3、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4、胡乔木谈中共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5、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
    36、李忠杰.列宁主义论纲[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7、柳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8、王丽华.历史性的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9、郑异凡.天鹅之歌—关于列宁后期的思想的对话[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0、张翼星.读懂列宁[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41、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2、邢广程.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
    43、苑秀丽.理想与现实---列宁的两制关系思想及当代启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4、俞良早.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5、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7、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1921-1925)(第二卷)[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48、上海外国语学院列宁著作翻译研究室.回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9、郑异凡.不惑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0、尼基绍夫.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列宁阶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1、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列宁·第二国际·社会主义民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52、俞良早.列宁主义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53、杨承训、于大章.新经济政策理论体系:论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54、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5、王茂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当代资本主义[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6、查戈洛夫.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57、蔡灿津.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58、刘彦章.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59、费希尔.列宁的一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60、徐炳让.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61、莱文.列宁的最后斗争[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62、刘彦章.列宁的经济发展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63、杨祝华.列宁论继承借鉴利用资本主义[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64、中共中央党校经典著作选编组.列宁论科学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6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编译局.列宁论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M].北京:人出版社,1979
    66、徐觉哉、孙常敏.列宁的一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7、叶林.列宁生平事业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8、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9、苏联国民经济统计汇编[G].北京:统计出版社,1956
    70、王邦佐、柳振铎.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71、校纪英.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2、托洛茨基.论列宁[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0
    7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4、唐敏、俞良早.共产党执政与社会主义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5、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十月革命与东方社会主义——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6、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77、梁树发.社会与社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8、郭华甫.列宁苏维埃政权建设思想与当代中国[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79、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0、石云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81、程伟礼.寻求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起点[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82、程伟礼、戴雪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83、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4、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5、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变——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86、[法]夏尔.贝特兰.苏联国内的阶级斗争(第一时期1917-192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87、[苏]凯尔任采夫.列宁传[M].上海:三联出版社,1975
    88、[美]路易斯费希尔.神奇的伟人——列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9、[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0、[俄]尼古拉津科维奇.领袖与战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91、[俄]尼古拉津科维奇.权力与争斗[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92、[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93、[英]伦纳德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94、[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95、[俄]克拉拉·蔡特金.回忆列宁(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6、[美]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97、[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和后毛泽东的中国[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98、[澳]大卫古德曼.邓小平政治评传[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99、[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100、[美]戴维·W·张.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101、[德]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02、[英]梅格纳德·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3、[俄]戈尔巴乔夫、勃兰特.未来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1、俞良早.关于列宁晚年的两个重要理论——评“西方列宁学”的观点[J].湖北行政学院学,2004(4)
    2、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文社科版),2005(2)
    3、陈小娟.列宁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J].学术论坛,2002(2)
    4、刘思仓.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J].前沿,2005(9)
    5、冯良勤.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3(3)
    6、林峰,林秀琴.国内外学术界的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7、张爽.列宁对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实践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6(5)
    8、贺瑞.列宁晚年新社会主义观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9、苑秀丽.理想与现实: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10、张宏舒刘明涛.列宁科学发展思想探析[J].求实,2006(2)
    11、吕未林.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观念论[J].社会主义研究,2001(4)
    12、俞良早.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及20世纪历史的验证[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5)
    13、曹景忠.试论毛泽东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1994(2)
    14、俞良早.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运用[J].理论学刊,2005(5)
    15、张琳.列宁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及其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0(1)
    16、王晓荣.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历史比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1)
    17、王玉贵.党对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理解与我国的过渡时期总路线[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4)
    18、方敏.重新认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1999(4)
    19、姬哲.马克思主义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J].河北学刊,1991(4)
    20、肖贵清刘爱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2)
    21、耿百峰、刘永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以评析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为视角[J].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1)
    22、林锋、林秀琴.国内外学术界的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23、王欣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1)
    24、强珠锁.“时代化”视野下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新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
    25、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飞跃与升华[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4)
    26、耿百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6)
    27、叶庆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6)
    28、林锋.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的演变历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5)
    29、左亚文、王梅清.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改良思想解读[J].理论探讨,2010(3)
    30、陈榕.“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斯大林抛弃列宁晚年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因探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3)
    31、蒲建彬.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32、刘亚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3、刘小燕.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与邓小平南方谈话之比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4、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坛,2005(6)
    35、魏福明,魏允祥.列宁晚期政治文明思想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36、张云飞.试论列宁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特征——读《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札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
    37、江涛,吴辉.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演变的探讨[J].湖湘论坛,1999(2)
    1、Moshe Lewin,Lenin’s Last Struggle,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5.
    2、Slavoj Zizek,Revolution At The Gate:A Selection of Writings from February toOctober,First Edition first Published by Verso,2002.
    3、Georg Lukacs,A Study in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Verso,1997.
    4、John Bellamy Foster,Marx and Internationalism, Monthly Review,July-Augst2000.
    5、Bruce Dickson,Red Capitalists in China: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PrivateEntrepreneurs,and Political Chan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6、 Henry Wai-Chung Yeung,Chinese Capitalism in a Global era:towards HybridCapitalism,London; New York, NY:Routledge,2004.
    7、Satyananda J. Gabriel,Chinese Capitalism and the Modernist Vision, london:Routled2006.
    8、Tun-jun Cheng,China under Hu Jintao:Opportunities,Dangers,and Dilemmas,worldScintific,2006.
    9、Susan L.Shirk,China Fragile Superpower:How China’s internal Politics CouldDerail its Peaceful Ri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0、James Mann,Rejoind to David M.Lampton, China Modernizes:Threat to the West orModel for the 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1、 Prasenjit Duara,History and Globalizatio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Century,Modern China,vol.34,No.1,January2008.
    12、 Stanley Lubman,Journalist’Reflections on China’s Future,The ChinaJournal,Issue59,January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