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下的中美贸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美贸易的发展及其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更关系到中美政治、文化、外交等关系的健康与持续发展。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是能够很好解释中美贸易及其不平衡问题出现的原因的。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来解释中美贸易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步伐,而且对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科学地认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与本质,理性审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复杂成因和影响,从而,对我国有效处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积极促进中美两国经济和政治的交往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国际价值的形成是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为前提的。国际分工的发展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出现,而世界市场的出现为国际价值的形成和运用提供了现成的舞台。可以说,没有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出现,就不可能产生国际价值。世界范围内的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而在现有的世界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耗费的世界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则构成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商品的国际供给关系、劳动强度、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的贸易量,对国际超额利润的追逐是各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动力,国际超额利润来源于生产效率较低的落后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价值转移。国际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国际价值规律既是国际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国际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节国际分工和各国出口商品的生产、加快了产业的国际转移、刺激贸易各国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各国调整对外贸易策略、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运行的因素包括:国际垄断、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交通通讯因素以及国际货币因素。国际平均利润的形成,促使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
     国际价值规律应包括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更多的利润,然而,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就导致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这样一来,其商品价值就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这就驱使资产阶级打破一切地域和国家的限制,去开拓和争取国外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此外,对国际超额利润的追逐也是资本主义选择对外贸易的原因。因为,在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进行国际贸易的情况下,如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稳定地获得大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较多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按照国际价值出售商品时,就可以从世界市场上取得国际超额利润,从而能在交换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不顾一切地发展对外贸易。至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和发达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因,马克思指出,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对象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也就是说,落后国家在出口方面吃亏,但是在进口方面获益。只要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输入的商品在国内市场上实现的价值,大于或至少能等于出口商品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这样,发展中国家也能从国际贸易中也能得到好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中美两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原因。
     马克思的国民工资差异理论,国际价值规律对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结构的影响,国际价值规律对产业的国际转移的影响以及国际价值规律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等等都能很好地解释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由于中美两国国民工资的较大差别,就促使中国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上的明显成本优势。工资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即使低于国际价值出售也能获得相应的利润,这就造成了我国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就很好的说明了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
     国际价值理论还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由于美国工人工资相对较高,这就使得其在低端制造业方面因成本过高不具备竞争优势,这就使美国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制造业,而从事于服务业或高端制造业,因为这些产业商品附加值较高。而中国由于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所以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就使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样就形成了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美国以服务业或高端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分工格局,这一格局也很好地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在制造业方面出现顺差,而在服务业方面出现逆差;美国为什么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方面处于顺差,而在制造业方面处于逆差。
     国际价值理论还很好地说明了产业的国际转移。美国为了避免本国劳动力工资过高造成的不利地位,更为了获取丰厚的国际利润,于是必然会积极进行产业资本的国际转移。他们把那些在本国劳动力成本高而利润率较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地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因为那里的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资源成本普遍较低,在这些国家生产能继续得到本国不能获得的高额利润。这种产业的国际转移,进一步扩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国际价值理论还很好地解释了由于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而加重的中美贸易不平衡。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告诉我们,一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获得的国际利润量是和生产这种商品的要素成本及在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息息相关的。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按国际价值或价格出售获得的国际利润就越高,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越能销售出去,就越能实现更多的国际利润量。因此,各国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了避免本国资本的闲置,为了尽量实现自有资本的最大价值,都竞相对别国进行资本输出,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实现尽可能多的国际利润。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加剧。
     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为我们积极推进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从国际价值的生产过程来看,为了推进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采取的战略包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尽快实现加工贸易的深化升级,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美国直接投资等等。其次,从国际价值的实现过程来看,我们应采取的战略包括实现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为主向内需导向型为主,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创新的国际贸易市场,谨慎对待采取人民币升值的策略,促进成立中美自由贸易区。最后,构建合理的中美贸易沟通渠道也是我们积极推进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良好途径。
The development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problem, not only related to thenormal development of Sino-US economic relationship to health and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Sino-US political, cultural, and diplomatic relations. Marx's valuetheory can well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Marx internationalvalue theory to explain the Sino-US trade issues, not only helps us in-depthunderstanding of Marx's value theory, and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building a Marxist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arxist perspective of ou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Sino-US trade imbalance between the status quo and essence, rational look at theSino-US trade imbalance complex causes and effects of which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China actively promote Sino-US economic and politicalexchanges hav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the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world market. The development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has prompted the emergence of the world market,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world market for the formation and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value of providing a ready-made stage. It can be said, without the emergence of the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world market, it is impossible to generateinternational value. Worldwide undifferentiated abstract human labor constitutes theent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In the existing world average conditions, the averagelabor intensity of the workers of all countries and labor proficiency required cost ofproduction of a commodity world average social necessary labor time, constitute theinternational value of the commodity. Factors inclu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level,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ternational supply of goods, labor intensity, naturalcondi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trade as well as the country'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value of the international superprofit chase is the power of the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ternational excess profits lowerproduction efficiency derived from the backward countries to transfer the value of thedeveloped countri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 the value of thecommod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re determined by the necessary labor time ofproduction of the commodity world; commodity exchange to implement theinternational value of the commodity-based exchange of equal value. International lawof value both how to determine th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law, but also how toimplement 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value. The r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reg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and national export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accelerate the industry's internationaltransfer, to stimulate trade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productive forces, prompting countries to adjustforeign trade strategy to deepen the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 theworl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un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 including:international monopo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 policy, transportation andcommunication factors,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actors. The formation of theinternational average profit, prompting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into the internationalproduction prices.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 should includ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production and value. Purpose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is to get more profit, however,with the saturation of the domestic market, has led to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can not besold, As a result, the value of the goods can not be achieved in order to solve thisdilemma, driven by the bourgeoisie to break all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on foreignmarkets to open up and figh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addition, the chaseis capitalism of international superprofit the to select foreign trade. Lower than theinternational value of the cou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thebasis of the case, such as a country's value much higher than the excess profits of thedomestic market can be stable. In general, high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more the value of the commodity country is lower than the international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of goods sold, the excess profits can bemade from the world market, which can get more trade in the exchange interests. Thishas prompted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all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As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choose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foreign trade reasons. Marx pointed out, the les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ountries intrade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t get than this country pay in kind in the form of theobject of labor, but it obtained goods cheaper than it can be produced more. In otherwords, the backward countries in exports at a disadvantage, but the import side benefit.As long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 input goods in the domesticmarket, the value is greater than or at least equal to the time of the actual cost of labor inthe export commodities, so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 benefit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This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and the UnitedStates.
     Marx's theory of national wage differential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division of labor and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industry aswell as international law of value of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and so on can be agood explanation of the Sino-US The trade imbalance problem.
     Due to the large differences of the Sino-US nationals wages, prompted the obviouscost advantage of China in the production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Lower wagecos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fits even lower than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of the sale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hich resulted 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our products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is is a good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s for China's goodstrade surplus.
     International good value theory to expla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countries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development. Due to the relatively high wages of Americanworkers, which makes its does not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due to the high cost oflow-end manufacturing, which makes the United States had to give up a part of themanufacturing sector, while engaged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or high-end manufacturing, because These industrial commodities with higher added value. Abundant laborresources, low labor costs, which the Chinese hav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manufacturing sector. This form manufacturing pattern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UnitedStates-based services or high-end manufacturing, this pattern is also a good illustrationof why China surplu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in the service sector deficits; whythe United States is a surplus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high-end manufacturing, and in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in deficit.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Theory also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industry'sinternational transfer. The United Stat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disadvantage caused bytheir own labor wages are too high, and even more access to the lucrative internationalprofits, so bound to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industrial capital. Theyput those in the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or their high labor costs and lowerprofit margins gradually shifted to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where the costof labor and other resource costs generally low production in these countries continue toreceive their can not get high profits. International transfer of this industry, to furtherexpand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Theory also a good explanation of the China-US tradeimbalance is aggravated due to the United States on China's direct investment. Marx'svalue theory tells u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profit amount of a country's goods in theworld market is closely related and the production cost of its elements an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Lower productioncosts of a commodity sold by international value or price of international profits, thehigher a country's good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more it can be sold, the morethey can achieve more international profits. Therefore,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order to avoid their capital idle in order to try toachieve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capital, are competing against other countries theexport of capital, especially direct investmen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China, inorder to achieve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international profits. American directinvestment in China, further increase China's merchandi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further exacerbated the Sino-US trade imbalance.
     Marx's value theor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healthy development of Sino-US trade. First of all, the view from the international value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ino-UStrade, we should take the strategy including vigorously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de structure,deepening upgrade processing trad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trategy of going out and encourage qualified enterprises to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United States. Second, we should take a strategic view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from the international value including the realiz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ainly byexport-oriented to domestic demand-oriented, expor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and actively open up new international trade markets, and to be treated with cautiontake the strategy of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China-US free trade zone. Finally,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the Sino-US trade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of our act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Sino-US trade a good way.
引文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8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9-520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③《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④《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⑤《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3),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3),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①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commerce.gov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2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7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4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9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19-520页。
    ①http://finance.ifeng.com/stock/hybg/20120423/6349752.s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1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1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2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6-10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④《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①梁碧莹:《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②梁碧莹:《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③刘刚:《早期中美商务关系的形成和演变(1784-1844)》,《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1期。
    ①吴布林:《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和平政策经济原因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刘刚:《早期中美商务关系的形成和演变(1784-1844)》,《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1期。
    ③梁碧莹:《略论早期中美贸易的特点》,《史学月刊》1985年第5期。
    ①王继祖、李育良:《中美早期贸易初探》,《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
    ②王继祖、李育良:《中美早期贸易初探》,《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
    ①周世俭:《中美贸易的历史与现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①黄晓玲:《中国主要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191页。
    ②李金亮:《七十年代的中美贸易关系》,《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①李金亮:《七十年代的中美贸易关系》,《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4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56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⑤《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4页。
    ⑥《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⑦《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③《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④《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5页。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③《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①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commerce.gov
    ②马云泽、刘春辉:《美国产业空心化与金融危机》,《桂海论坛》2010年第3期
    ①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②数据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gov/national/index.htm
    ③瑞恩等:《美国产业空洞化与金融崩溃》,《商务周刊》2009年第11期。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0页。
    ②《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31页。
    ③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④何自力等:《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
    ①王开国:《利用债券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报》2000年10月12日第七版。
    ②马云泽、刘春辉:《美国产业空心化与金融危机》,《桂海论坛》2010年第3期
    ③范方志等:《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
    10期。
    ①康磊:《产品内分工对中国的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国际商务》2012年第11期。
    ②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
    ①数据来源:http://www.cencus.gov.cn
    ②苗迎春:《理性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金融报》2003年8月19日版。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①吴云雁:《贸易方式的转变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分析》,《商业现代化》2007年第5期。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①《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②《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①张锐:《中国对美FDI风雨路》,《资本市场》2012年第10期。
    ②http://home.uschinapress.com/indexcn/20130227/37063.html
    ①参看张永辉、朱炳元:《当代美国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3期。
    ①《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3),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俞可平等:《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释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张熏华:《<资本论>提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宋涛:《<资本论>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洪远朋:《经济理论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何自力等:《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伊曼纽尔:《不平等的交换》,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
    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朱炳元、朱晓:《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陈家勤:《当代中国对外经贸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林珏:《涉外经贸关系——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裴长洪、彭磊:《后危机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夏先良:《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陈仁新:《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树青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王勇:《中美经贸关系》,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樊勇明、贺平、黄河:《贸易摩擦与大国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詹军:《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版。丘彬、郭楚:《国际经济理论与前沿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克等:《历史的真实》,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肖虹:《当代中美经贸关系史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王爱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铁崖:《中美望厦条约》,三联书店出版社1962年版。
    李定一:《中美早期外交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杨圣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及其中国化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8期。
    杨圣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价值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张雷声:《国际价值的研究与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学术界》2002年第5期。
    崔向阳:《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深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0期。
    胡若南、张淑英、胡婕茹:《工资国民差异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3期。
    杨国昌、钟伟:《从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看国际剥削的新变化》,《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何炼成、何林:《国际价值新论》,《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吴宣恭:《国际价值形成和实现的几个问题》,《福建论坛》2007年第2期。
    程建华:《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国际价值理论及现实意义》,《经济经纬》2003年第5期。
    陈永志、李细满:《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与当地国际价值的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陈永志:《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与国际价值论的发展》,《经济学家》2009年第6期。
    刘云彬:《国际超额利润的来源问题》,《江汉论坛》1984年第1期。
    宁维高、张京鹏:《中美贸易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当代经济科学》1992年第4期。
    周世俭:《中美贸易的历史与现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何泽荣、徐艳、傅瑜:《中美贸易失衡的经济理论分析——以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基础》,《财经科学》2009年第10期。
    冯雷、李峰:《解决中美双边货物贸易失衡的关键:提高市场化程度》,《财贸经济》2010年第8期。
    邹正方、徐艺芳:《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张永辉、朱炳元:《当代美国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13年第3期。
    李杨、郝刚:《中美服务贸易与投资合作及影响研究》,《亚太经济》2012年第1期。
    张波:《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增长变化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6期。
    王晓丹:《中美贸易产品结构不平衡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
    薛选登:《从中美贸易结构比较谈我国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经济纵横》2009年第12期。
    冯雷、李峰:《多视角下的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13期。
    陈双喜、潘海鹰:《中美服务贸易比较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12期。
    李真:《国际产业转移机理与衍生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曾杰:《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启示》,《对外经贸》2011年第12期。
    孙夏、张静中:《中美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王国中、杜云鹏:《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7年第3期。
    牛青山:《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语对策》,《山西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陈宝明:《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期。
    陈勇:《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王小明:《中国产业转移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7期。
    康文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的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第1期。
    杨秀云、袁晓燕:《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中的产业空洞化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刘振亚、肖祖廷:《美国外贸逆差与产业空心化》,《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马云泽、刘春辉:《美国产业空心化与金融危机》,《桂海论丛》2010年第3期。
    朱炳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加速金融化和虚拟化》,《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范方志、胡梦帆、李顺毅:《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解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0期。
    李翀:《论国际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3期。
    卢进勇:《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国际经济合作》1994年第7期。
    沈国兵:《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财经研究》2005年第9期。
    刘丁有、程欢:《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结构、竞争力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思考》,《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焦克:《中美服务贸易对比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北方经济》2009年第11期。
    刘建江、杨细珍:《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8期。
    康磊:《产品内分工对中国的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研究》,《国际商务》2012年第11期。
    唐海燕、张会清:《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升级》,《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
    吴云雁:《贸易方式的转变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分析》,《商业现代化》2007年第5期。
    徐少强、马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新金融》2005年第2期。
    李志斌:《人民币汇率调整不是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关键》,《经济论坛》2006年第17期。
    王胜等:《中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第7期。
    田银华、朱文蔚:《美国的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协整分析》,《当代财经》2005年第10期。
    吴布林、曹玉芹:《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和平政策经济原因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刘刚:《早期中美商务关系的形成和演变(1784-1844)》,《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1期。
    梁碧莹:《略论早期中美贸易的特点》,《史学月刊》1985年第5期。
    梁碧莹:《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学术研究》1985年第2期。
    于景洋:《试论中美早期贸易》,《黑龙江财专学报》1990年第4期。
    王继祖、李育良:《中美早期贸易初探》,《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
    李金亮:《七十年代的中美贸易关系》,《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何慧:《广交会与中国的对外开放》,《二十一世纪》2008年第2期。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
    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2000年第6期。
    赵晓、陈金保:《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来了》,《商周刊》2012年第23期。
    苗迎春:《理性看待中美贸易不平衡》,《国际金融报》2003年8月19日版。
    王开国:《利用债券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报》2000年10月12日第七版。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组织:《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与出口竞争力》2002年9月发表。
    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
    美国劳工统计局:http://www.bls.gov
    美国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gov
    美国商务部:http://www.commerce.gov
    WTO统计数据库:http://www.wto.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