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金代词人群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词与南宋词并行发展,共同构成了十二至十三世纪词学史发展的两大主线。金词是北宋词在女真王朝的继续发展,二者相较,虽然在题材、体制、风格及表现手法等方面,金词对北宋词有着十分清晰的接受和继承的痕迹,但金词不是北宋词在金国大地上的机械照搬,它是北宋词的新变和突破。金王朝是一个由白山黑水而据有华夏中原的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内杂居着女真、汉、契丹、渤海、奚等多个民族,故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融合是金词生长的文化土壤。因而,金词创作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即金词的特质与成就是由汉族词人群体与少数民族词人群体等两大群体共同打造的。具体的,汉族词人群的创作则体现出清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即从金初由宋入金词人群创作的蕴“南臣”之悲,承东坡浩气,金中叶“大定明昌”词人群的骚人之气,风雅之韵,到金末“南渡”词人群的壮士襟怀、清切俊爽,再到金亡“遗民”词人群的孤臣遗民之感、豪迈疏逸之格,四个阶段同源异体,现出汉族词人群对金词风骨气韵形成的重要贡献。作为汉族词人群的别一宗,全真道士词人群的“道士词”则与“文人词”面貌迥异,其别样的特质尤值得深思。与之同地共时的少数民族词人群体创作,则在清劲亢爽、雄放磊落的主调之外,又有不同民族的个性色彩,如女真皇族词人的“华实相扶,骨力遒上”、渤海词人王庭筠的萧散寂寥、契丹词家耶律氏父子的幻灭意识以及鲜卑裔词人元遗山“亦浑雅,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刚健与婀娜并流合一的风格倾向,使得金源词坛丰富多彩,气象非凡。总之,与北宋词相比,金词开拓了词文学的规模,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文体表达方式。同时,由于金词的存在,词学的地域范围第一次向北延伸拓展,词学从此不再是汉民族汉文学的专有物,它具有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品质。
     探究其中的原因,词文学向来不是在象牙塔中自我生长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所以研究金词的质地、成就、地位及影响,必须站在政治、民族、地域等生成金词的多元文化环境去考察。以此为出发点,本文采用宏观考察和微观透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金源汉族词人群体,以及由女真、渤海、契丹、鲜卑等民族词家组成的少数民族词人群体创作面貌的全面观照和分析,认为:词至北宋已臻大成,但它在变得精雅严密的同时,也日益模式化,甚至僵化了。就在这时,女真等民族文化以一种雄浑质朴之气,习染劲猛蹈厉之俗,给词体输入了新鲜的、甚至异质的新因素,冲破了词学传统中过多的“文化层积”,词文学在转型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因为“质地互异的文化间的撞击融合,使双方的发展方向和轨迹,都在调适中出现一定的偏离度。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信仰和审美等因素可能会改变中原民族文化原来存在的发展轨迹和状态,使之发现某种‘有偏斜度的超越’”。(杨义语)反映到金词上,就是在胡汉民族文化撞击、融合的影响下,词在俗化和雅化的纠缠和摇摆中、在婉丽与豪健的矛盾交织中前进,最终词体发生“有偏斜度的超越”,向俚俗的、刚健的曲文学靠拢,词曲地位彼此消长,词之姐妹——曲体大兴。由是中国文学史漫长的雅文学传统被改变,叙事的、通俗的、大众的文学渐成文坛的主流。
     另一方面,表现在地理形态上,代表汉文化的南方文化和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北国文化碰撞交汇,也是金词风格体制形成的动力之一。词是一种地域文学的样式,其初起阶段就打着鲜明的江南地区的地理人文色彩。北宋词虽生长于中原地区,然南国色彩、婉丽之质依然是词之正体,苏轼等清雄伉爽之词则被视为别调。迨至金源据有北宋中原之地,南北地域文化碰撞交汇,“苏学行于北”,“东坡体”大行其道,金词的题材内容、风格气韵遂打上了清晰的北地文化的烙印。具体表现就是题材上多书写雪山朔气、大漠长风的北国地域风情,以及北国文化刚健豪迈气质,表现在词文学中就是“华实并茂,风骨遒上,绝胜江南之柔弱”(吴梅语)的气韵格调,以及审美上亦雅亦俗的两极趋向,这就使得金词与共时而存的南宋词面貌迥异,在词学史上独具自我面貌。
Jin Ci develops concurrently with Southern Song Ci. They form the two main lines in Ci-poetic history from 12th to 13th century commonly. Based on Northern Song Ci, Jin Ci develops continuously in Nvzhen Dynasty. Compared with Northern Song Ci, on the aspects of theme materials, systems, styles, expression techniques, and so on, Jin Ci accepts and inherits Northern Song Ci obviously, but the former is not the direct imitations of the latter, conversely, it is the latter’s new-change and breakthrough. Jin Dynasty is a multi-national country, as a result, multi-national culture collision and fusion is the culture soil of Jin Ci growing-up. Therefore, the creation subjects of Jin Ci show the bright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and nationality,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Jin Ci is made jointly by Han Ci–poetic group and minority ethnic Ci-poetic group. Specific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Han Ci-poetic group reflects clearly the stag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from the sadness of“ministers from the South”Ci and the awe-inspiring inherited from DongPo written by Song-Jin period Ci-poetic group, to literati’s temperament and elegant charming by“Da Ding”and“Ming Chang”Ci-poetic group in middle Jin Dynasty, to heroic bosom and fresh by“South Move”Ci-poetic group in end Jin, to the sigh and bold as well as generous style of lonely officials and adherents in the die-out period. All these four stages are homoeosis, all of which embody the Han Ci-poetic group’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Jin Ci’s style of vigor and flavor characters. Different from the Han Ci-poetic group, the works of QuanZhen Taoist Ci-poetic group owns especial particularity, which deserves deep study. At the same time and region, besides the melody of fresh and virility, the minority ethnic Ci-poetic group owns the personalities from various nationalities. For example, the refine with popular tastes of NvZhen Ci, rustle and lone of BoHai writers, disillusionment of Qidan writers and“both virility, elegance and extensive, both the key figure and temperament”of XianBei. Combining robust and grace makes Jin Ci colorful and extraordinary. All in all, compared with Northern Song Ci, Jin Ci enlarges the scale and the depth of Ci literature, and expands the imaginary space and expression means. Meanwhile, because of the Jin Ci, the geographic scope of the Ci-poetry is first extended northward, so, Ci-poetry is no longer the exclusiveness of Han, which has the Chinese multi-ethnic literary quality.
     Exploring the reason, the Ci literature isn’t the ego-grow one in an ivory tower, which is the certain stag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Consequently, for the study on texture, achievement,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Jin Ci, it is imperative to view those factors of forming Jin Ci, such as politics, ethnic and region, and so on, from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and to think them over under the special humanity history context in Jin period. Starting from this method, this paper using both micro and macro inspection methods,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comprehensively creation panorama of the Han Ci-poetic group, NvZhen, BoHai, QiDan, XianBei minority ethnic Ci-poetic groups, holds the viewpoint that Ci has developed completely until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as it becomes delicate, it is also more patterned, and even ossified. At that time, the plain and vigorous from NvZhen and other national cultures input a fresh, even a new heterogeneity factor, break the excessive“culture stratifications”, so that Ci literature transforms with newborn. Just as Yang Yi said,“the attack and fusion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make both parties’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path deviate to some extent in adjustment. The values, beliefs and aesthetic factors of minority cultural may change the central plains’original develop track and state, leading to certain‘biased beyond’”. In response to the Jin Ci, that is, in the influence of Han-Hu culture crash and fusion, it develops in the entanglement and wave between elegance and filthy, in the contradiction interweave between beauty and frank. Eventually, the style“biased beyond”and close to the vulgar and robust Opera. Ci and Opera grow and decline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sister of Ci—Opera develops strongly. Consequently, the long elegance literary tradi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is overthrown, and the narrative, vulgar and popular literature becomes literary mainstream gradually.
     On the other hand, in geography,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southern culture representing Han culture and northern culture representing minority ethnic culture are also the dynamic of forming the Jin Ci style and system. Ci is a kind of regional literature style, whose early stage is colored up with distinct humanistic of Jiang Nan area. Although Ci grows up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e colorfulness and beauty are still the main body, the bright and robust works by Su Shi, etc. considered as tributary. Not until Jin Dynasty occupies the central plains, north and south region culture collides,“Su Study is popular in the north”,“the style of Dong Po”quite prevails, and the theme materials, content, style and flavor of Jin Ci are branded by northern culture clearly.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s are depicting the snow mountain’s lunar vapor and sands’gale in northern area. Besides that, influenced by northern bight and robust flavor, Ci literature presents a“both refine and popular tastes, vigorous, greatly win the gentle of southern area”aesthetics pattern (Wu Mei) and the two—pole trend (both refine and popular tastes) of creating, thus, Jin Ci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temporaneous Southern Song Ci and show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Ci literature history.
引文
1.《史记》,(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75年。
    2.《宋史》,(元)脱脱等,中华书局,1977年。
    3.《金史》,(元)脱脱等,中华书局,1975年。
    4.《元史》,(明)宋濂等,中华书局,1975年。
    5.《辽史》,(元)脱脱等,中华书局,1975年。
    6.《大金国志》,(金)宇文懋昭,中华书局,1987年。
    7.《金文最》,(清)张金吾,中华书局,1990年。
    8.《全金诗》,(清)郭起纡,四库全书本。
    9.《辍耕录》,(元)陶宗仪,《丛书集成》本。
    10.《辽金元艺文志》,(清)倪烂等,商务印书馆,1958年。
    11.《归潜志》,(金)刘祁,中华书局,1983年。
    12.《中州集》,(金)元好问,中华书局,1962年;
    13.《遗山集》,(金)元好问,四部从刊本。
    14.《滏水集》,(金)赵秉文,四部从刊本。
    15.《拙轩集》,(金)王寂,四部从刊本。
    16.《滹南遗老集校注》,(金)王若虚,胡传志、李定乾,辽海出版社,2006年。
    17.《河汾诸老诗集》,(元)房祺,中华书局,1985年。
    18.《明秀集》,(金)蔡松年,四部从刊本。
    19.《萧闲老人明秀集注》,蔡松年撰、魏道明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20.《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清)吴重憙辑,清光绪海丰吴氏刻本。
    21.《王灼集》,(宋)王灼,李孝中、侯柯芳校注,巴蜀书社,2005年。
    22.《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中华书局,1965年。
    23.《中州乐府》,(金)元好问,(明)汲古阁刊本。
    24.《乐府补题》,(元)不著编者姓氏,彊村丛书本。
    25.《词综》,(清)朱彝尊、汪森,中华书局,1975年。
    26.《词则》,(清)陈廷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7.《词林纪事》,(清)张宗橚,成都古籍书店复印本,1982年。
    28.《词律》,(清)万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
    29.《词苑丛谈校笺》,(清)徐釚撰、王百里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0.《夷坚志》,(宋)洪迈,中华书局,1981年。
    31.《续夷坚志评注》,(金)元好问撰、李正民评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32.《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33.《谈龙录、石洲诗话》,赵执信、翁方纲撰、陈迩冬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4.《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李心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7.《桯史》,(宋)岳珂,中华书局,1981年。
    38.《辽东行部志注释》,(金)王寂撰、张博泉注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9.《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吴昌绶、陶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40.《全金元词》,唐圭璋,中华书局,1979年。
    41.《全宋词》,唐圭璋,中华书局,1965年。
    42.《全金诗》,薛瑞兆、郭明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43.《全元曲》,隋树森,中华书局,1981年。
    44.《全辽金文》,阎凤梧,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
    45.《词话丛编》,唐圭璋,中华书局,1986年。
    46.《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47.《词曲学》,王易,神州国光社,1932年。
    48.《词学通论》,吴梅,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49.《词史》,刘毓盘,上海书店,1985年复印。
    50.《燕乐新说》,刘崇德,黄山书社,2003年。
    51.《词史论纲》,金启华,南京出版社,1992年。
    52.《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王运熙、顾易生,上海古籍社,1996年。
    53.《金元词史》,黄兆汉,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
    54.《唐宋词史》,杨海明,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55.《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56.《灵溪词说》,叶嘉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7.《词与音乐研究》,施议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58.《词学古今谈》,缪钺、叶嘉莹,岳麓书社,1992年。
    59.《中国词学史》,谢桃坊,巴蜀书社,1993年。
    60.《中国词学批评史》,方智范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1.《词籍序跋萃编》,施蛰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2.《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张惠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63.《东坡乐府研究》,唐玲玲,巴蜀书社,1992年。
    64.《苏轼新论》,朱靖华,齐鲁书社,1983年。
    65.《东坡词研究》,崔海正,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66.《张炎词研究》,杨海明,齐鲁书社,1989年;
    67.《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68.《宋词纪事》,唐圭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69.《金元词纪事会评》,钟陵,黄山书社,1995年;
    70.《词集考》,饶宗颐,中华书局,1992年;
    71.《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72.《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73.《辽金元文学史》,吴梅,南京图书馆特藏部藏民国本。
    74.《辽金诗史》,张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75.《中国古代散曲史》,李昌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6.《宋金元文学批评史》,顾易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77.《道教与文学》,黄兆汉,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
    78.《中国诗学史》(词学卷),蒋哲伦、傅蓉蓉,鹭江出版社,2002年。
    79.《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说》,刘泽,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80.《金代文学学发凡》,周惠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81.《金代文学思想史》,詹杭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
    82.《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刘达科,中华书局,2007年。
    83.《北宋词史》,陶尔夫、诸葛忆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84.《南宋词史》,陶尔夫、刘敬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85.《金诗纪事》,陈衍缉撰、王庆生增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86.《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7.《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牛海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88.《金元辞赋论略》,康金声、李丹,学苑出版社,2004年。
    89.《宋辽夏金元文化史》,叶坦、蒋松岩,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
    90.《金元词研究论稿》,刘静、刘磊,齐鲁书社,2006年。
    91.《金元词通论》,陶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92.《金元词学研究》,丁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93.《元好问诗词研究》,贺新辉,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
    94.《元好问暨金人诗传》,章必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95.《辽金元文学史案》,刘明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96.《宋辽金文学史》,罗斯宁、彭玉平,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97.《辽金文学论稿》,张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98.《元遗山新论》,降大任,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99.《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姚奠中、李正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0.《遗山乐府校注》,赵永源,凤凰出版社,2006年。
    101.《唐宋词书录》,蒋哲伦、杨万里,岳麓书社,2007年。
    102.《金代文学家年谱》,王庆生,凤凰出版社,2005年。
    103.《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104.《宋词诠释学论稿》,李剑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05.《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徐安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106.《词人心史》,艾治平,学林出版社,2005年。
    107.《中国词史》,黄拔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8.《辽金论稿》,宋德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9.《全辽诗话》,蒋祖怡、张涤云,岳麓书社1992年。
    110.《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词学卷),曹辛华,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111.《辽代文学史》,黄震云,长春出版社,2010年。
    112.《辽金文学作品选》,周惠泉、米治国,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
    113.《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元好问卷),王树林,大连出版社,1998年。
    114.《元好问研究论略》,李正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5.《词学史料学》,王兆鹏,中华书局,2004年。
    116.《宋元词话》施蛰存、陈如江,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117.《词话史》,朱崇才,中华书局,2006年。
    118.《词学辨》,谢桃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9.《南宋名家词讲录》,叶嘉莹,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20.《词曲概论》,龙榆生,北京出版社,2004年。
    121.《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颜翔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2.《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张惠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123.《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云峰,民族出版社,2005年。
    124.《女性词史》,邓红梅,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5.《走进契丹与女真王朝的文学》,赵维江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26.《词别是一家》,蒋哲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127.《唐宋词史略》,王兆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28.《词学研究方法十讲》,王兆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9.《诗词曲学新论》,张惠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0.《宋金词论稿》,刘锋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1.《金代文学研究》,胡传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2.《金元词论稿》,赵维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3.《遗山词研究》,赵永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34.《辽金元诗歌史论》,张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5.《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史》,祝注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6.《唐宋词流变》,木斋,京华出版社,1997年。
    137.《诗词曲新论》,张惠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8.《元代文学编年史》,杨镰,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9.《金代词人群体研究》,李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40.《金元词述评》,张子良,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
    141.《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杨柏岭,黄山书社,2007年。
    142.《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3.《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邓绍基、杨廉,2006年。
    144.《胡云翼说词》,胡云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5.《宋金元词籍文献研究》,邓子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6.《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张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7.《金代前期词研究》,刘锋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8.《金元时期道教文学研究》,左洪涛,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9.《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詹石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50.《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与马丹阳》,(日)蜂屋邦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51.《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王运熙、顾易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52.《文学史形态学》,葛红兵、温潘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3.《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马学良、梁庭望等,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154.《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地图出版社,1982年。
    155.《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梅新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6.《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郎樱、扎拉嘎,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15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费孝通等,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158.《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费孝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59.《广义民族学》,施正一,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160.《民族融合与中国古代文学》,李炳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1.《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李炳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2.《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杨义,三联书店,2006年。
    163.《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文集》,王叔磐,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4.《文学地域的观照》,陈庆元,上海远东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65.《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曾大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6.《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
    167.《文化地理学》,(美)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8.《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周振鹤,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9.《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0.《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许倬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171.《满族文化研究》,赵志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2.《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薛天纬等,学苑出版社,2005年。
    173.《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3年。
    174.《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75.《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杜晓勤,东方出版社,1997年。
    176.《民族文学论稿》,赵志忠,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
    177.《金史简编》,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8.《金史论稿》,张博泉等,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79.《辽金西夏史》李锡厚、白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0.《辽金史研究》,都兴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1.《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2.《辽西夏金史研究》,李锡厚、白滨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3.《辽夏金大事本末》,张习孔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
    184.《金代汉族士人研究》,王德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85.《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86.《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罗立刚,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87.《金代科举》,薛瑞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88.《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张碧波、董国尧,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9.《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90.《金代女真研究》,(日)三上次男著、金启琮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1.博士论文《宋金文学整合研究》,浙江大学沈文雪,导师:沈松勤,2006年。
    2.博士论文《金词研究》,扬州大学王定勇,导师:董国炎, 2006年。
    3.博士论文《金代散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王永,导师:洪本健, 2006年。
    4.博士论文《遗山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赵永源,导师:钟振振, 2006年。
    5.硕士论文《试论金中期女真族“全盘汉化”及维护旧俗问题》,赵萍,导师:都兴智,2006年。
    6.硕士论文《金代大定明昌词研究》,暨南大学胡梅仙,导师:赵维江,2005年。
    7.硕士论文《金代女真词人研究》,兰州大学张增吉,导师:庆振轩,2006年。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文艺传序》,第2713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二《太祖纪》,第36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二八《礼志一》,第691页。
    ③脱脱等《金史·太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9页。
    ④庄仲方《金文雅·序》,清光绪十七年江苏书局精刻本。
    ⑤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十九《宇文虚中传》,第1792页。
    ②如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淳熙中,孝宗念其忠死,始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肃愍,且为置后。其孙绍节今为右司郎中。”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十九《宇文虚中传》,第1791页。
    ④赵秉文《滏水集》,见《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清光绪海丰吴氏刻本。
    ①王灼《碧鸡漫志》,见李孝中等辑注《王灼集》,巴蜀书社,2005年,卷二,第247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一,吴激小传,第12页。
    ③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二三《政宣上帙二十三》,第173页下。
    ⑤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吴激传》,第2718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84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蔡松年传》,第2715页。
    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靖康中帙七十三》卷九八,第725页上。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蔡松年传》,第2715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六《文艺传赞》,第2743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蔡松年传》,第2716页。
    ④见邓广铭辑校审订、辛更儒笺注《辛稼轩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一,蔡松年小传,第22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十九《宇文虚中传》,第1792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83-84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中州乐府》,第539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吴激传》,第2718页。
    ①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6页。
    ②沈谦《填词杂说》,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630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中华书局,2005年,卷三,第3821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中州乐府》,第539页。
    ⑤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84页。
    ⑥王奕清等《历代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1270页。
    ①张宗橚《词林纪事》,清乾隆刻本成都古籍书店复印,1982年,卷二十,第539-540页。
    ②陈廷焯《词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大雅集》卷四,第185页。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中华书局,2005年,卷三,第3821页。
    ④叶申芗《本事词》,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三册) ,中华书局,2005年,卷下,第2374页。
    ⑤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120页。
    ⑥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蔡松年传》,第2717页。
    ⑦对此问题,今人刘锋焘有《论“吴蔡体”》(《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3期)、李静有《“吴蔡体”探辨》(《学习与探索》,2007年2期)、王定勇有《“吴蔡体”之体格探赜》(《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4期)等专文论述。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
    ②杨冠卿《群公乐府序》,见《客亭类稿》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蔡松年撰、魏道明注《萧闲老人明秀集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②蔡松年撰、魏道明注《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第12-13页。
    ③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蔡松年小传,第22页。
    
    
    ①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卷四十三,第1236页。
    ②蔡松年撰、魏道明注《明秀集注》,《四印斋所刻词》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1页。
    ③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三联书店,2006年,第191页。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卷一九八,第1808页下。
    ②胡寅《向芗林〈河套边集〉后序》,《斐然集》,卷一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12页。
    
    ①陈匪石《声执》,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4961页。
    ②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页。
     ①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序》第13页。
    
    ①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8页。
    ②顾敦鍒《辽文学》,《之江学报》1卷3期,1934年。
    ①陈匪石《声执》,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4961页。
    
    ①郝经《陵川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九,第277页。
    ②阎凤梧《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22-1123页。
    
    ①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2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1959年,卷二,任询小传,第87页。
    
    ①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4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第130页。
    
    ①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1页。
    ②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第147-148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王礀小传,第196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卷一二五,党怀英小传,第1726页。
    ④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卷八,第86页。
    
    ①贺裳《皱水轩词筌》,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703页。
    ②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97页。
    
    ①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②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世宗纪》,第203-204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章宗纪》,第285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世宗纪》,第184-185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徒单克宁传》,第2052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卷六,第63-64页
    ①陶宗仪撰、武克忠等校点《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卷二七,第356页。
    ②徐釚编著、王百里校笺《词苑丛谈校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85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3页。
    ④宇文懋昭《重订大金国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一,章宗皇帝纪年,第950页上。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六四《后妃传》下,第1528页。
    ①陈匪石《声执》,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4961页。
    ②刘扬忠《金代山西词人群》,《晋阳学刊》,2003年第4期。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卷十,第118页。
    ④脱脱《金史》,中华书局,卷一《世纪》第3页。
    ⑤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三《政宣上帙三》,第17页上。
    ⑥见赵永春《奉使辽金行程录》(长白丛书五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277-278页。
    ①翁方纲撰、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卷五,第153页。
    ②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九《婚姻》,第1048页。
    ①宇文懋昭《重订大金国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一《章宗皇帝纪年下》,第950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 1975年,《卫绍王纪》,第289页。
    ④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卷一《太祖纪》,第15页。
    ⑤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卫绍王纪》,第290页。
    ⑤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宣宗纪赞》,第370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第153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5页。
    ③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七《闲闲公墓铭》,第第400-401页。
    ④郝经《陵川集》(第二册),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十《题闲闲画像》,第329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85页.
    ②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9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第108-109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62年,卷六,李献能小传,第322页。
    ②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六《文艺下·李献能传》,第2737页。
    ③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④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29页。
    ⑤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七,第73页。
    ⑥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29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九,第450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6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四,李纯甫小传,第219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7页。
    ④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85页。
    ⑤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62年,卷五,高宪小传,第260页。
    ⑥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卷二。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9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七,第348页。
    ②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26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二,第15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62年,卷十,辛愿小传,第485页。
    ③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485页。
    ④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69页.
    ①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37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5页。
    ③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七《闲闲公墓铭》第400-401页。
    ①按在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即藏有赵氏这幅《赤壁图卷题诗》真迹,纸本,原图纵高51.9厘米,横长697.7厘米。
    ②张宗橚《词林纪事》,清乾隆刻本成都古籍书店复印,1982年,第550页。
    ③徐釚《词苑丛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30页。
    ④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80页。
    ⑤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10-111页。
    ①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80页。
    ②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81页。
    ③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27页。
    
    ①杨慎《词品》,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卷五,第523页。
    ②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年,卷二十,第368页。
    ③杨慎《词品》,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卷五,第523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三二《纥石烈执中传》,第2838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137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四,第37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五,第51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89页。
    ④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第2733页。
    ⑤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三,第27页。
    ⑥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第2730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第2732-2733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第2731页。
    ③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卷一百六十三,第3823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九,第107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九,第106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7-8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四,第219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7页。
    ④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四,第41页。
    ⑤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五,第45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页。
    ②王若虚撰、胡传志等校注《滹南遗老集校注》,辽海出版社,2006年,卷三十八,第437页。
    ③赵秉文《滏水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卷十九《答李天英书》。
    ①转引自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1273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62年,卷二,刘汲小传引,第77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6页。
    ④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73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87-88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九,第100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六《元好问传》,第2742页。
    ②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31页。
    ③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6页。
    ①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65、1380页。
    ②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杨叔能小亨集引》,第763页。
    ③元好问为李治父李遹作《寄庵先生墓碑》,云“子男三人,长澈、次治、次滋”。兄弟名偏旁皆从水,故作李治为是。
    ④邓绍基、杨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135页。
    ①沈辰垣《历代诗余》,上海书店,1985年,卷一百一九《金词话》。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卷一八八《二妙集提要》,第1707页上。
    ①吴重憙《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序言》,清光绪海丰吴氏刊本。
    
    ①白朴《天籁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孙大雅《天籁集序》。
    ②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③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5页。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卷一六六,第1433页上。
    
    ①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②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商务印书馆,1935年,卷十七《武强尉孙君墓铭》。
    ③《续编两朝纲目备要》,中华书局1996年,卷十四,宁宗嘉定七年七月乙亥“金人告迁于南京”条。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卷一六六《小亨集》,第1429页下。
    ②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文渊阁景印四库全书本,卷八十七《儒士杨弘道赐号事状》。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卷一六六《庄靖集》,第1422页下。
    
    ①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卷八。
    ②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77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三,第161页。
    
    ①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3页。
    ②吴澄《二妙集序》,见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334页。
    ②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505页。
    ③李白《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1479页。
    ④蒋祖怡、张涤云整理《全辽诗话》,岳麓书社,1992年,第118页。
    ⑤见《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⑥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137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七,第73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六《元好问传》,第2742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归潜志序》,第1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自题中州集后》,第571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家铉翁《题中州集后》,第572页。
    ③狄宝心《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元好问对中原文化的维护整合》,《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①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文渊阁景印四库全书本,卷八十二《中堂事记下》。
    ②转引自詹杭伦《金代文学思想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49-250页。
    
    ①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30页。
    ②李俊民《庄靖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第二册,总页第514页。
    ③李俊民《庄靖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第二册,总页第515页。
    ①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40页。
    ②黄宗羲撰、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③李俊民《庄靖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本,第二册。
    ①张苍礼《金代词人群体的组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①陈师道《后山诗话》,见何文焕《历代诗话》,1983年,第309页。
    ②黄庭坚《小山词序》,见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林大椿校本),商务印书馆,1939年,上册,第294页。
    ③李清照《词论》,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一,皆有征引。
    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第2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①杨冠卿《群公乐府序》,见《客亭类稿》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见吴企明校注《须溪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卷六。
    ③翁方纲撰、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卷五,第153页。
    
    ①左洪涛《金元时期全真道教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9-153页。
    ②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80页。
    ③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2页。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68页。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18页。
    ②马钰《马钰集》,见赵卫东辑校《马钰集》,齐鲁书社,2005年,《洞玄金玉集》,第60页。
    ③王重阳《王重阳集》,见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卷一《重阳全真集》,第224页。
    
    ①马钰《马钰集》,见赵卫东辑校《马钰集》,齐鲁书社,2005年,《洞玄金玉集》,第78页。
    ②王重阳《王重阳集》,见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重阳教化集》,第249页。
    ③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220页。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428页。
    ②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417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重印后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②王重阳《耍蛾儿》,见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27页。
    ③王重阳《望蓬莱》,见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40页。
    ①马钰《玉花洞·继重阳韵》,见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15-316页。
    ②丘处机《瑶台第一层》,见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79页。
    ③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第199页。
    
    ①王重阳《七骑子》,见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第227页。
    ②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第403页。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6页。
    ②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76页。
    ③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27页。
    ①左洪涛《金元时期道教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7页。
    ②马钰《满庭芳·寄马行街董公书》,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9页。
    ③马钰《满庭芳·邀姚公书》,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9页。
    ④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398页。
    ①《重阳全真集》卷二,见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第702页
    
    ①《重阳全真集》卷一,见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第4页。
    ②《重阳全真集》卷一,见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第248页。
    ③马钰《洞玄金玉集》,见赵卫东辑校《马钰集》,齐鲁书社,2005年,第32页。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66页。
    ②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64页。
    
    ①唐圭璋《全金元词》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199页。
    ②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24页
    
    ①左洪涛《金元时期道教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②左洪涛《金元时期道教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87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三十九《乐志上》,第881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三十九《乐志上》,第892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三十九《乐志上》,第891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世宗本纪中》,第159页。
    ④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世宗本纪中》,第160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世宗本纪下》,第200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九十八《完颜匡传》,第2164-2165页。
    ①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1-242页。
    ②徐渭《南词叙录》,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0-241页。
    ③曾敏行《独醒杂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九《婚姻》,第1048页。
    ⑤洪迈《松漠纪闻》,见《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沈书社,1985年。
    ⑥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六十三《后妃上》,第1500页。
    ①江万里《宣政杂录》(《说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佚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
    ③杨万里《宋辽金俗文学交流若干事实的文学史意义》,《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
    ④蒋祖怡、张涤云整理《全辽诗话》,岳麓书社,1992年,第247-248页。
    
    ①曾敏行《独醒杂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见崔文印《靖康稗史笺证》,中华书局,1988年。
    ①转引自韩世明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十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②郭长海、赵人《二人转起源新证》,韩世明主编《辽金史论集》第十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5页。
    
    ①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中华书局,1974年,卷三十七,第398页。
    ②王灼撰、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卷一,第3页“歌词之变”条。
    ③王灼撰、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卷二,第41页“易安居士词”条。
    ①王灼撰、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卷二,第35页“各家词短长”条。
    
    ①何良俊《曲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9页。
    ②燕南芝庵《唱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61页。
    ③王灼撰、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巴蜀书社,2000年,卷二,第41页“大晟乐府得人”条。
    ④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59-560页。
    
    ①白朴《天籁集》,《石莲盦汇刻九金人集》,清光绪海丰吴氏刻本。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三,第145-146页。
    
    ①廖奔《诗、词、曲之分途》,《河北学刊》,2001年第2期,第37页。
    ②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55页。
    
    ①王骥德《曲律》,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57-58页。
    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
    ③翁方纲撰、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卷七,第233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四《熙宗本纪》,第87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0五《张用直传》,第2314页。
    ①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二四二引张棣《正隆事迹记》,第1740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五,第2723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八十二,第1855页。
    ④岳珂《桯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95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3页。
    ②岳珂《桯史》,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95页。
    ③徐釚《词苑丛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卷三,第186页。
    ④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三联书店,2006年,第191-192页。
    ①岳珂《桯史》,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96页。
    ②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卷一零九,第2871页。
    ③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卷十七《斛律金子光传》,第222页。
    ④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2页。
    ①李成《完颜亮诗词艺术成就及影响》,《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②陈霆《渚山堂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卷二,第370页。
    ③沈雄《古今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词话》下卷,第785页。
    ④岳珂《桯史》,中华书局,1983年,卷八,第96页。
    ⑤见施蛰存、陈如江辑录《宋元词话》,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79页。
    ⑥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八《世宗本纪下》,第192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十二《章宗本纪赞》,第285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3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八《世宗本纪补》,第413页。
    ①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卷二十《纪年·章宗皇帝中》。
    ②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中华书局,1986年,卷二十一《纪年·章宗皇帝下》。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二,第136页。
    ④陶宗仪《书史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八。
    ⑤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3页。
    ⑥徐釚《词苑丛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卷三,第185页。
    ⑦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六四《后妃传》,第1527页。
    ⑧冯金伯《词苑萃编》,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5年,卷六,第1892页。
    ①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0页。
    ②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4-85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九十二《徒单克宁传》,第2052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五,第272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二十三《世宗诸子传·越王永功传》,第1902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五,第272页。
    ③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五,第272-273页。
    ④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4页。
    ⑤完颜璹《如庵乐事》,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五,第275-276页。
    ⑥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4页。
    ⑦周延良《完颜璹的文化翰藻与词旨归趣》,《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27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第4页。
    ②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三联书店,2006年,第19页。
    ③严迪昌《金元明清词精选》,凤凰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①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第756-757页。
    ②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第758页。
    ③燕南芝庵《唱论》,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年,第159页。
    ④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18页。
    ⑤沈雄《古今词话》,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词评》下卷,1015页。
    
    ①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2页。
    ②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18页。
    ③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3月,第1239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563页。
    ①葛逻禄乃贤《河朔访古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十一,卷上“常山郡部”。
    
    ①《青山集·吴山房乐府序》,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842页。
    ②《词坛丛话》,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第845页。
    ③《云韶集》,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第846页。
    ④《艺概》卷四《词曲概》,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第846页。
    ⑤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前言》,第8页。
    ①杨叔玉《元德明墓铭》,见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先大夫传》,第527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路铎小传》,第200页;
    ③郝经《大德碑本遗山先生墓铭》,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附录一》,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63页;
    ④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见《国风》七卷第三、五期,1953年。
    
    ①钱谦益《复李书则书》,见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②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第764-765页。
    
    ①刘辰翁撰、吴企明校注《须溪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卷六《辛稼轩词序》。
    ②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八章《概论三·金人词略》,第94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第289页。
    ②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第763页。
    ③朱熹《四书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2页。
    ④元好问《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21页。
    ①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四二,第972-973页。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卷三三,第253页。
    ③黄宝华《黄庭坚选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9页。
    ④赵永源《遗山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⑤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31页。
    ⑥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六《元好问传》,第2742页。
    
    ①见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6页。
    ②郝经《陵川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三五《遗山先生墓铭》,第1230页。
    ①王昊《雅正与尊情:元好问词学思想的内在张力及其意蕴》(见《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第151-153页)云:“此词确系东坡所作无疑。南宋人傅幹编纂有最早的苏轼词集《注坡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曾予著录。在今存清人抄本《注坡词》中,此阕前片阙如,后片始自‘有笔头千字’;另在今存东坡词集最早刻本、元延祐庚申(1320)云间本《东坡乐府》中,此阕调下已有词题‘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此皆可说明东坡对该词的‘著作权’。”
    ②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第751-752页。
    ③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三六,第765页。
    
    ①《全唐诗》(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卷三八七,第4392页。
    ②吴澄《吴文正集》,卷一八《张仲美乐府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赵维江《论元好问的词学思想》,《齐鲁学刊》,1998年第6期,第9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附录·自题中州集后》,第571页。
    ②赵维江《<中州乐府>与词史意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101-102页。
    ③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附录·自题中州集后》,第571页。
    ①赵维江《<中州乐府>与词史意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第103页。
    ②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二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1630页。
    
    ①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110页。
    ②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七,第69页。
    ①夏承焘等《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84页。
    
    ①见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广蕙风词话》,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99页。
    ②张炎《词源》,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一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267页。
    ③许昂霄《词宗偶评》,见唐圭璋《词话丛编》(第五册),中华书局,2005年,第1613页。
    ④赵永源《元遗山抒情词成因探析》,《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第39页。
    ①俞琰《历代咏物诗选》,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第2页。
    ①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见郭绍虞《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28页。
    ③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卷三,第131页。
    ①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106页。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一三,第146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十,辛愿小传,第485-486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二三,《完颜斜烈传》,第2683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李汾小传,第491页。
    ③中统本《元遗山诗集》徐世隆序,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附录五》,第843页。
    ④翁方纲《石洲诗话》,见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⑤王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析派第五”,第206页。
    ①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22页。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第182页。
    ②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一,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846页。
    ③翁方纲《石洲诗话》,见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①《四印斋所刻词》元白朴《天籁集》序,见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
    
    ①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845页。
    ②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846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九王中立《题裕之乐府后》,第474页。
    ①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卷三,第131-132页。
    ②吴世昌《词林新话》卷五《金、元、明、清》,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附录五》,第852页。
    ③缪钺《遗山乐府编年小笺》自识,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附录五》,第851页。
    ①元好问诗《王黄华墨竹》,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五,第104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王庭筠小传,第146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第2732页。
    ④元好问《闲闲公墓铭》,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七,第404页。
    ⑤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卷一《和黄华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第1页。
    ⑥王庭筠撰、金毓黼编《黄华集》,见《辽海丛书》(第三册),辽沈书社,1985年,《黄华集叙目》第1815页。
    ①元好问《王黄华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六,第393页。
    ②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第1页。
    ②孙进己《渤海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北方文物》,1994年第2期,第55页。
    ③洪迈《松漠纪闻》,见《辽海丛书》(第一册),辽沈书社,1985年。
    ④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四,第73页。
    ⑤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卷一,《氏族》,第12页。
    ①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八,第2760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八,王内翰遵古,第399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十《章宗本纪》,第242页。
    ④元好问《同知王公赞》,转引自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15-216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八,第400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黄华王先生庭筠》,第146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第2731-2732页。
    ①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17-218页。
    ②元好问《王黄华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六,第393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第2731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王庭筠小传,第146页。
    ⑤元好问《王黄华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六,第394页。
    ⑥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第2731页。
    
    ①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228页。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七十三《完颜守贞传》,第1688页。
    ③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第2731页。
    ④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十《赵秉文传》,第2426页。
    ①王恽《秋涧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十一。
    ②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百二十六《王庭筠传》,第2732页。
    ③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四,第226页。
    ⑤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一《世纪》,第2页。
    ⑥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九十八引赵子砥《燕云录》,第725页。
    ⑦刘浦江《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80年,第58页。
    ①张晶《论金代诗人王庭筠的诗歌创作》,见《辽金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②唐圭璋、钟振振主编《金元明清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③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5页。
    ①唐圭璋、张璋《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1页。
    ②张晶《论金代诗人王庭筠的诗歌创作》,见《辽金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③转引自《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8页。
    ④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⑤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07页。
    ⑥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王庭筠小传,第147页。
    ①元好问《王黄华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六,第395页。
    ②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148页。
    ③黄兆汉《金元词史》,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第107页。
    ④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三,王庭筠小传,第146页。
    ⑤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七十一。
    ①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卷十,第119页。
    ②王庭筠撰、金毓黼编《黄华集》,见《辽海丛书》第三册,辽沈书社,1985年,《黄华集叙目》第1815页。
    ①张晶《论金代诗人王庭筠的诗歌创作》,见《辽金文学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②元好问《王黄华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十六,第395页。
    ③马赫《略论金代辽东诗人王庭筠》,《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5期,第100页。
    ①王庭筠撰、金毓黼编《黄华集》,见《辽海丛书》(第三册),辽沈书社,1985年,《黄华集叙目》,第1815页。
    
    ①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②邓绍基、杨镰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213页。
    ③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七十二《宗室·义宗传》,第1210页。
    ①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卷二十七,第591页。
    ②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2004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卷十四,第342页。
    
    ①丁福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下册,第812页。
    ②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十七《圣宗纪》,第207页。
    ③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1页。
    ①邓绍基、杨镰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辽金元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211-213页。
    ②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三《文学上》,第1445页。
    ③丁福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下册,第787页。
    ④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三联书店,2006年,第186页。
    ①杨义《中国古典文学图志》,三联书店,2006年,第187页。
    ②元好问《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见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二十七,第583页。
    ①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019页。
    ②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附录一,第323页。
    ③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第3455页
    ④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九十五《移剌履传》,第2101页。
    ⑤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卷九十五《移剌履传》,第2099页。
    ⑥元好问《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二十七,第584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卷九,耶律履小传,第457页。
    ②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024-1025页。
    ③元好问《尚书右丞耶律公神道碑》,见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卷二十七,第587页。
    ①宋子贞《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附录一,第324页。
    ②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一百四十六《耶律楚材传》,第3455页。
    ③王国维《耶律文正公年谱余记》,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附录二,第381页。
    ④朱彝尊、汪森《词综》,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页。
    ①陈廷焯《词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别调集》卷三,第536页。
    ②按,耶律楚材词今仅存《鹧鸪天·题七真洞》一首,见于朱彝尊《词综》卷三三,唐圭璋《全金元词》亦录之,惟此一首。然王叔磐《元代北方民族词选》(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却在《鹧鸪天》基础上,又多辑出三首词,分别是《雉朝飞·牧犊曾叹雉朝飞》、《雉朝飞·遏住行云不敢飞》和《吾山吟·吾山吾山予将归》,其出处为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雉朝飞”属于乐府古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八“琴曲歌辞二”;“吾山吟”,王氏以为自度曲。然检索词谱,并无“雉朝飞”与“吾山吟”之词牌。王氏书中将三首诗归为词,不知其何据。
    ③转引自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026页。
    
    ①张子良《金元词述评》,台湾华正书局,1979年,第76页。
    ②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卷二《太祖纪》,第22页。
    ③刘扬忠《辽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学书写》,《华夏文化论坛》,2007年,第75页。
    
    ①刘达科《金元耶律氏文学世家探论》,《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53页。
    ②陶然《金元词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4页。
    ①唐圭璋主编、钟振振副主编《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页。
    
    ①见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序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②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98页。
    ③况周颐撰、屈兴国辑注《蕙风词话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①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254页。
    ②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卷二百五十三,第8861页。
    ③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第1255页。
    ④元好问《南峰先生墓表》,见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26页。
    ①元好问《中州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57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