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阅微草堂笔记》之宗教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是清代中后期一部很独特的文言志怪小说,创作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终于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延续十年之久。作者纪昀(字晓岚)乃是乾隆、嘉庆两朝的重要文臣和文化名人。《阅微草堂笔记》是他生前著录的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集,期间谈狐说鬼、间杂考辩,多有真知灼见、解颐妙语,形成了写实、诙谐、深刻的特点,成为我国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的代表之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认识到《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研究成果亦不少,但总体来看,研究内容鲜少涉及《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宗教文化内容描写和纪昀的宗教观念等,本论文对此拟作初探。
     作为一部志怪小说,宗教文化内容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作用和地位很独特也很重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就故事文本来看,《阅微草堂笔记》篇篇不离佛道、章章皆有鬼怪,或寓指世事,或抒发感慨,其中不仅有纪昀等中高层文人对于佛、道二教的认识,也有乡野百姓眼中仙佛的存在状态,还有很多宗教文化内容都折射出当时的宗教环境和学术环境。纪昀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小说作品中,使之成为实现儒家传统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以儒为本,释道补之”宗教观念的体现。
     纪昀一生,仕途波折,经历过荣枯咫尺间的生活,洞察世事、世故老道。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之谈,世态感悟之语,假狐、鬼、僧、道之口,都写入了故事中,使得《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文化内容描写别有风味。
     《阅微草堂笔记》宗教文化内容主要包括佛教仪轨、果报轮回观念、禅僧形象、道教法术、成仙故事的变异、道士形象等。纪昀对佛教仪轨的关注,其实寄托的是“慎终追远”的愿望,他希望借此用儒家之“礼”来规范社会秩序、重整世道人心。果报轮回故事中的“夙怨”故事明显受到佛经故事的影响,也表达了纪昀等人对客观世界朴素的认知方式。《阅微草堂笔记》中塑造的两类禅僧形象,曲折地表达了纪昀对禅宗的认识。
     对于道教法术“牒”和民间法术“扶乩”的记录是《阅微草堂笔记》中很有特色的故事,纪昀在创作中继承了这些法术原有的神奇作用,还增加了时代因素,深入挖掘了其文化内涵,突出劝导惩戒功能。此外,《阅微草常笔记》的成仙故事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定变异,透露出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百姓生活重点的变化。
     纪昀追求“实录”的创作风格,《阅微草堂笔记》从故事内容到写作风格都显示出鲜明的“求实”的审美品格,故事内容多取材于实际生活、语言简洁、文风平实。这种审美品格与当时“实学”大盛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关系,纪昀一直强调“实心励实行,实学求实用。”在宗教文化的题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符合儒家传统道德标准,能够对社会有所裨益的内容;语言追求省净、简洁;文风平实,这些都是清代实学美学的具体体现。
     《阅微草堂笔记》不少故事颇富讽刺意味,纪昀借助宗教文化的力量辛辣地讽刺了道学家、儒林、官吏。留下了许多文学色彩突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优秀讽刺故事,形成了《阅微草堂笔记》天趣盎然,妙语解颐的风格。与《儒林外史》有很大可比性。特别是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讲学家的讽刺,纪昀和吴敬梓都采取了言行相悖的讽刺手法,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二人所站的立场是不同的,纪昀并不反对科举考试,也并不反对理学,他只是希望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相较而言,就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来说,吴敬梓更彻底、更深刻一些。
     最后,《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宗教文化内容描写的比较研究,也是目前学界鲜少涉及的一个角度。《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同为志怪小说翘楚之作,两者采用了很多相同、相似的宗教文化内容,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如“画壁”故事和冥诉故事等。从中亦可看出纪昀、蒲松龄二人不同的小说观和写作手法。纪昀还专门针对《聊斋志异》创作了一些情节相似,结局却迥然有异的狐鬼故事,这表明《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但是两者重点却截然相反,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
"Yue Wei Cao Tang Notes "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antastic fiction wrote in Classical Chinese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 Author Ji Yun, another name Ji Xiaolan remembered by most Chinese person, was major minister and culture celebrity in that age. "Yue Wei Cao Tang Notes" was written from 1789 to 1798, lasted almost 10 years and it was the only published writing by Ji Yun. This writing is good at explaining philosophic theory in entertaining stories and religions stories, which made it became magnum opus in China culture history.
     Buddnism and Taosim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 of "Yue Wei Cao Tang Notes" Ji Yun's novel ontology was mainly inherited from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novels, that was, for a long tim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novels in themselves were always confused with their function values. He believed that novels should be defined as admonishment,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supplement to history. Besides admonishment,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novels played was the supplement to novels. Ji Yun traveled a lot during his lifetime and his family enjoyed a high level of reputation. With the attitude of supplementing historical record, he recorded a lot of rare treasures, customs and habit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historical anecdotes, which could not be seen in the novels of the same category. He was opposed to lengthy writing, thinking that novels should be short stories. Based on this, most of stories in "Yue Wei Cao Tang Notes" were limited in one thousand Chinese characters. Lu Xun ever praised his easy manner and brevity shown in his style of writing.
     Through research, one of Ji Yun's narrative viewpoints was about narrative perspective. Ancient Chinese novels were mostly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with a well-informed narrator reminding readers of his existence all the time. He already thought of something in more depth in his narrative technique. He indicated the sourc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of his stories, showing that he persisted in narration in certain perspectives. In his stories, Ji Yun applied cause-and-effect circular narrative structures many times,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 of " All knows perspective". Ji Yun was opposed to fictions, which was a fatal defect in his novel theory. In stubborn pursuit of reality, he ignored the literate characteristics in his novels. Consequently, Ji Yun's novels were honest and serious but a bit devoid of vigor.
     The stories ridicule bureaucracy, hypocritical phenomena from an original view, and formed its particular style. Another analogical writing is "Ru Lin Wai Shi" made by Wu Jinzi. Ji Yun didn't oppose imperial examination, he just wanted to improve the old system. Wu Jinzi attacked imperial examination a lot in his stories, which makes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outstanding writings.
     "Yue Wei Cao Tang Notes" was composed of many fantastic stories which most likely as "Liao Zhai Zhi Yi". Author did one charter state her study on comparing the two writings, including different opinions, artifice and religions thoughts. This part starts new study field of 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
引文
[1](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三卷,孙执中、吴恩扬等校注。石家庄: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纪晓岚年谱》,第501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盛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1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1]内地本由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2]台中:好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1]吴波《纪昀西域谪戍生涯及<阅微草堂笔记>》《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比较有价值的论文有项裕荣《“娼女当堕为雀鸽”与“龙畏细虫”二说之佛教渊源考论》一文《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杨亮《纪晓岚因果轮回危机之危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杨亮《清代文人禅宗观念的困惑与缺失》,《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卷、韩希明《试论<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观》《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2]吕大吉,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8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82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9页。
    [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6页。
    [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65页。
    [7](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7页。
    [1]吕大吉,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8页。
    [4]这类内容不难找,与纪昀生活时代接近的《歧路灯》,专门安排一回对秘密宗教的情况进行描绘,虽然作者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来展开故事情节,但我们还是能看到清代秘密宗教活动的社会现实。第九十一回,河南道台谭绍衣到南边州县办理“邪教大案”。这个所谓的“邪教”大案,只不过发生在一个“本不甚大”的乡村,所谓的“领袖”只是一个“骗子”,组织“邪教”目的不过是“渔色贪财”,并没有组织造反起义,甚至连造反的意图也没有,但是,“抚院”大人却十分紧张,连夜“委了守道和中军参将”“二位文武大员”,连同知县,带了三百名官兵,二十名干役、五十名衙兵捕快,把一个小村庄“围得风丝不透”。在审判的时候,参加审判的官员济济一堂,有十人之多,犯人只有一个“邪教教主”,如此恐慌,如临大敌之状,足见统治者对“邪教”的动向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准备。
    [1](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内监·卷五十六·礼部》,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235页。
    [2]参看孙逊,周君文《古代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及其认识价值——以白莲教、八卦教为主要考察对象》一文,列举了三十部小说中对于民间宗教的反应,主要是白莲教和八卦教,介绍到小说作者站在封建正统立场上对于民间宗教的污蔑。 《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3]参看第一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
    [1]《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第485页。
    [2](美)韩明士《道与庶道》,皮庆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集团2007年,第150页。
    [3](美)韩明士《道与庶道》,皮庆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集团2007年,第5页。
    [4](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1]印顺《我之宗教观》《玄妙集》19台湾:正闻出版社,1985年,第31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86页。
    [3](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930页。
    [4](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931页。
    [5]《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92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434页。
    [6]《清世祖实录》周宪文辑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四辑1995年,第135页。
    [1]《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康熙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91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017页。
    [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10页。
    [3]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清高宗十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4227页。
    [4](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乾隆朝·卷二十》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98年,第164页。
    [5](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乾隆朝·卷二十》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98年,第164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6页。
    [2](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雍正一三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98年,第99页。
    [3](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圣祖二四八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98年,第124页。
    [4](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卷293文禁)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98年,第487页。
    [5]《大清会典杂赋禁例》順治二年题准凡通接西番关隘处所拨官軍巡守有夾带私茶出境者,挐解治罪;其番僧若有夾带奸人并私茶者,沿途官司检出茶货入官,伴送爽带人送官治罪。若该衙门官纵容私买茶货及私受馈送增改关文者,听巡按察究。第801页。
    [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8页。
    [1]《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卷九十二礼部)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1423页。
    [3](清)松筠《卫藏通志》卷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页。
    [1](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5页。
    [2](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乾隆朝理藩院》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245页。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明神宗实录·卷五十九》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5页。
    [1]马西沙《清代八卦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2](清)周克复《净土晨钟》,《方册大藏》卷4,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中心,1988年,第117页.
    [3](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康熙卷九十四》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1425页。
    [1]饶宗颐《中国文学史上宗教与文学的关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2]详细内容可参看梁启超的《清代学术的变迁》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
    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徐世昌等编纂《清儒学案》沈芝盈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5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2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8页。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论衡》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32页。
    [3](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三四,《天学初函》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34页。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颜氏家训》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06页。
    [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页。
    [6](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中华书局,1974年版,《序录》第54页,《四库全书纂修考》,1938年再版,也说提要“标榜汉学,排除宋学”。
    [1]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6月,第12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页。
    [4](清)戴震《戴震全书·与方希原书》第七册,张岱年主编,合肥:黄山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48页。
    [1](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2](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1页。
    [3](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五,《史部总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97页。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五,《钦定明臣奏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92页。
    [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七,《庆元党禁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513页。
    [1](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五,《史部总叙》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97页。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五,《毛诗本义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9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2页。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类案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4页。
    [3](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二,《孝经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63页。
    [4](清)水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一七,《刍言》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006页。
    [1](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6页。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五,《诗》类序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19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4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28页。
    [5](清)阮元《研经室一集》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7页。
    [1](清)阮元《研经室一集》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页。
    [2](清)焦循撰《难菰楼集》卷十三,《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苏州:苏州文学山房,民国15年。
    [3]《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总第23期)
    [4]乾隆帝本人十分推崇程朱思想。例如他在25岁(1734)年所作的诗中有这样一首:尧舜传心学,危徽十六字。禹汤继其传,执中与礼义。文王躬主(?),不已功常粹。唐虞三代初,大道中天丽。比屋皆可封,无烦别义利。诗亡春秋作,风薄俗亦伪。惟时王道衰,人人聘私智。天生我仲尼,金声振洙泗。删诗定礼乐,尧舜功不啻。一自泰山颓,弥天布妖慧。杨墨逞邪说,申韩建私议。邹峄乃扬徽,奋然辟险詖。战国逮赢秦,道蚀斯文坠。祖龙轻狂儿,辄敢焚典志。刘季提三尺,儒风岂云炽。武帝始求贤,董子明正谊。三策醇乎醇,天人理成各。昌黎称闻道,犹未齐其载。自汉迄宋初,道昏人如醉。伟哉无极翁,粹然秉道气。学不由诗传,理已臻极致。二程实见知,主敬标赤帜。朱子集其成,经天复纬地。缅维千载心,授受本同契。绝续递相衍,斯文统绪寄。午运数恰中,自协唐虞治.作君兼作师,吉士踵相继。,《古风十三首》,《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这首诗代表了乾隆本人对于中国思想文化以及历史的认识。即使在阎若璩等人已经证实了“危微十六字”是假的道统,乾隆帝的认识无疑还是建立程朱所谓道统上的。
    [5](清)贺长龄等辑《皇朝清经世文编》卷四六,蒋攸铦《拟更定漕政章程书》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1598页。
    [6]有的士人申明漕船定式;或优恤运弁旗丁,保证沿途开销;或更定漕政章程,不得随意勒收折色,等等。更多的官员士予则开始从根本上考虑漕运的改革办法,提出了改河运为海运的主张。他们一致认为,海运一省费用,二能避免沿途需索,三可根据四时风信,通盘筹算,使南粮北货互通有无,种种优势,皆河运所不及。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43页。
    [1](清)李昌祺等撰《献县志》咸丰年间四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第15页。
    [2](清)李昌棋等撰《献县志》咸丰年间四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第16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8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7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8页。
    [2]《周易》《四部丛刊初编缩本第一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4页。
    [3]《说苑·辨物》向宗鲁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第474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9页。
    [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77页。
    [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88页。
    [2]《道藏·太玄部》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4卷,第616页。
    [3]《道藏·太平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4卷,第311页。
    [1]明万历年间的云谷禅师也著有云谷《功过格》,此外,早在《太平经》、《抱朴子内篇》中就有劝人行善避恶之论,,谓行善事者可长年,行恶事者减年夺算,视行善避恶为修仙之重要条件。。但道士自记功过,则是宋后仿儒而。此外,不仅佛道中人写制功过格,文人也多有此举,如北宋代范仲淹、苏洵等均置有《功过格》,用以鞭策自己,循礼教轨道,行善去恶。
    [2](明)祩宏《自知录》,《云棲法汇三十二种》《竹窗随笔》曹越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第2页。
    [3](清)邵志琳《警世功过格求心篇》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2004年,第23页。
    [4](宋)释延寿《万善同归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5]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页。
    [1]静恬主人的生活年代主要通过《金石缘》和《疗妒缘》两部书来确定。《金石缘序》署名为静恬主人戏题,文光堂刊本总评落款为乾隆十四年。《疗妒缘》不属撰人,延南堂藏板写刻本内封署名静恬主人戏题,后日省轩刊本改名为《鸳鸯会》,内有庚戌年序。庚戌年即位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由此推断,静恬主人与纪昀生活年代接近,同为乾隆年间人。
    [2](清)静恬主人《金石缘》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11页。
    [1](清)《乾隆大藏经》雍正十三年《大乘单译经》第48册第535卷,第738页。
    [2](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28页。
    [3](清)《乾隆大藏经》《十界孤魂文》台北:佛经印导处印,第15卷,第1533页。
    [4](明)袜宏《竹窗随笔》曹越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第248页。
    [1](明)袾宏《云栖法汇》《竹窗随笔》莲池大师著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2](清)《乾隆大藏经》《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台北:佛经印导处印,第110卷,第266页。
    [3](清)李斗《帝京岁时记胜》,《清代史料笔记从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5页。
    [4](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1]如《子不语》、 《右台仙馆笔记》、《儒林外史》第4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九命奇冤》第16回《区爵兴当筵俨行军令 凌祈伯临阵却用火攻》、《济公全传》第79回《龙游县日办三案 二龙居耍笑凶徒》等故事情节都与“放焰口”相关。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5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2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23页。
    [4](晋)葛洪《神仙传》,《诸子百家从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5页。
    [5]郑玄注《礼记正义·丧大记》《传世藏书·经库》海口:诚成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第772页。
    [1]玄注《札记正义·丧大记》《传世藏书·经库》海口:诚成集团有限公司,1996年,第816页。
    [2](清)《乾隆大藏经》雍正十三年《大乘单译经》第48册第535卷,第74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51页。
    [1]《雍正陕西通志·风土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58页。
    [2]《光绪顺天府志·风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25页。
    [3]《光绪昌平州志·风土记》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46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7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3页。
    [1](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8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2页。
    [3]萧放《明清民俗特征论纲》,《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月春之卷。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8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34页。
    [3](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1]有研究者称《阅微草堂笔记》故事提到冥间有此判罚妓女来世当转生为雀鸽,此说来源于佛教。早期佛经寓言中讲鸽子是种淫欲旺盛的动物,且被欲望所困苦。另外,佛教以为人死之后会按“习气相投”的原则转生,故欲望重者就会转生为鸽子之类。参看项裕荣《“娟女当堕为雀鸽”与“龙畏细虫”二说之佛教渊源考论》一文《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大正藏》卷八五(善恶因果经》就历数众生“受报不同者,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千差万别”,如“身端政者从忍辱中来为人,丑陋者从慎患中来为人,贫穷者从铿贪中来为人,高贵者从礼拜中来为人,下贱者从骄慢中来为人……”、“佛今身屠杀斩截众生者,死堕刀山剑树地狱中……今身多邪行者,死堕铜柱铁床地狱中……今身两口骂人者死堕拔舌地狱中……”相反,行善则可免上述苦难:“若有众生今身作大化主造立浮图寺舍者,未来必作国王统领万民无往不伏……今身喜布施慈心养命者,生处大富衣食自然;今身好施人饮食者,所生之处天厨……”等相关内容已有很多。
    [2]参看杨亮《纪晓岚因果轮回危机之危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71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6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3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3页。
    [3](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18页。
    [4](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20页。
    [5](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21页。
    [6](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624页。
    [7](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46页。
    [8](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39页。
    [1](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羊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1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8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9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页。
    [4]故事大意是说,唐懿宗时,知玄悟达国师未成名时曾参访从林,挂单在一间小寺,同行的一位僧人得了很重的病,通身长满了疮,悟达国师尽力照应他。病僧的病好了之后,那位僧人非常感激悟达国师,说:“你以后如有难临身,请你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找我,我会设法解救你的灾难。记住山上左边雨棵大松树连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标志。”说完便离去了。后来,知玄被封为国师之后,唐懿宗赐他沉香装饰的宝座,悟达国师生出傲慢之心,膝盖上便生出一个人面疮来,能像人一样开口吃东西,还要用饮食喂他。悟达国师当时痛苦难忍,遍请各地的名医,都无法医治。国师这时突然记起那位病僧临别所说的话,于是便前往西蜀彭州九陇山去寻找,找到了两棵并立的松树,找到了曾经的病僧,两人相见甚欢。悟达国师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诉他,僧人告诉他不要担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国师刚要捧水洗时,人面疮竟然大声呼喊:“不可以洗啊!您知识广博、见解深远,但不知是否曾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传呢?”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人面疮就说:“往昔的袁盎就是您,而晁错就是我,当时晁错被腰斩畴,心怀怨恨,因此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可是您十世以水,都是身为持戒严谨的高僧,冥冥中戒神在旁守护,使我没有机会报复,而今您受到恩宠,动了一念名利心,无形中德行已经亏损,因为这个缘故,我才能接近您的身边来报仇。现在蒙圣人诺迦尊者出面来调解,赐我三昧法水忏,让我得解脱,今后我不再为难您了。”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3页。
    [2](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中》上海师大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1页。
    [3](战国)韩非《韩非子集释·安危二十五》(清)陈其猷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83页。
    [1](战国)墨翟《墨子·公孟》《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页。
    [1]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24页。
    [3](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4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2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9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40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3页。
    [1](清)《大正藏》卷138《佛说慈悲三昧水忏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1990年,第64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5页。
    [1](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思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64页。
    [2]如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明确反对所谓《血盆经》。他表示:“福田之说兴,瞿县氏之本旨晦矣。闻有走无常者,以血盆经忏有无利益问冥吏。冥吏曰:“无是事也。夫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是天地自然之气,阴阳不息之机也。化生必产育,产育必秽污,虽淑媛贤母,亦不得不然,非自作之罪也。如以为罪,则饮食不能不便溺,口鼻不能不涕唾,是亦秽污,是亦当有罪乎?为是说者,盖以最易惑者惟妇女,而妇女所必不免者惟产育,以是为有罪,以是罪为非忏不可;而闺阁之财,无不充功德之费矣。尔出入冥司,宜有闻见,血池果在何处?堕血池者果有何人?乃犹疑而问之欤!”走无常后以告人,人讫无信其言者。积重不返,此之谓矣。《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2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37页。
    [2]刘勇强《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8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页。
    [2](春秋)墨翟《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91页。
    [3](春秋)墨翟《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24页。
    [4](春秋)墨翟《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95页。
    [1](清)《乾隆大藏经》《大般涅槃经第二十七》《狮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第31卷台北: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12月,第61页。
    [2](清)《乾隆大藏经》《勝发义记卷下》第31卷台北: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12月,第80页。
    [3](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十七卷·子部·杂家类·墨子·十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06页。
    [4](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百十七卷·子部·杂家类·墨子·十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06页。
    [5](春秋)墨翟《墨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66页。
    [6](清)《乾隆大藏经》《大乘宝要义论》台北: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12月,第105卷,第253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页。
    [2](唐)慧能《六祖坛经》(敦煌本)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3](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邱高兴校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页。
    [4]参看杨亮《清代文人禅宗观念的困惑与缺失》,《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卷。
    [1](战国)列御寇《列子集释》杨伯峻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0页。
    [2](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01页。
    [3](战国)韩非《韩非子集释·显学第十九》(清)陈其猷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80页。
    [4]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5页。
    [1](唐)慧能《六祖坛经笺注忏悔品第六》丁福保注,香港:法藏寺印赠,1998年,第27页。
    [2](唐)慧能《六祖坛经笺注行由品第一》丁福保注,香港:法藏寺印赠,1998年,第16页。
    [3]高亨《诸子新笺》(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4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77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044页。
    [2]李象先《五莲山志诸师本传》徐自强《中国历代禅师传记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79页。
    [3](清)王士祯《分食甘话》张士林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9页。
    [1]张友鹤集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88年,第12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75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8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2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页。
    [1]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2](宋)朱熹《朱子·诸子语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第57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0页。
    [1](清)陈其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1月,第234页。
    [2](南朝)范晔《后汉书·郡国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8页。
    [3](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二十三.志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编1986年,第451页。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笺注》余嘉锡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8页。
    [2](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0卷,第851页。
    [3](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6月,第508页。
    [1]《三洞神符记》《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二卷,第15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7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页。
    [1]《教授箓奏职文检(卷三)》台湾: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5月,第4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50页。
    [1](清)袁枚《子不语·卷三》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4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73页。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二》铸雪斋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633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27页。
    [2]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7年,第9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页。
    [2]《教授策奏职文检(卷三)》台湾: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5月,第4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页。
    [2](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87-488页。
    [1](南宋)郑樵《通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78页。
    [2](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3](明)徐师道纂修稿本,万历丙子余姚江南徐氏宗谱,北京:全国文献图书微缩中心,1998年。
    [4]车广锦《中国传统文化论——关于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考古学研究》,“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1990年。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12-21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78页。
    [1]《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1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4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几种形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210页。
    [2]关于这种分类需要说明一下。扶乩这种法术有学者将其分在“佛教文化”中如黄洽所著《<聊斋志异>宗教文化》一书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6页。
    [2](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曹越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第23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3-54页。
    [3]许地山《扶乩底迷信研究》,微缩品,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文印中心,2002年,第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16页。
    [3](清)褚人获《坚斛集》《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4](清)曹榆彬等修《处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27页。
    [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2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5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06页。
    [2](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3]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93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5页。
    [1]详见陈洪《浅俗下的厚重》《金圣叹“仙坛倡和”之文化心理透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82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3页。
    [1]陶弘景《真诰》、《道学举要》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0卷,第490页。
    [2]陶弘景《真诰》,《道学举要》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0卷,第495页。
    [3]许地山《扶乩底迷信研究》,微缩品,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文印中心,2002年,第5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42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2页。
    [2](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台北:华字出版社,1995年,第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6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6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6页。
    [3]郑志明《台湾扶乩于鸾书现象》台北: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第223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4页。
    [1]《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卷27《尹壮图传》、卷32《章煦传》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029页,第2499页。
    [2]郑志明《台湾扶乩于鸾书现象》台北: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第105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7页。
    [1](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2卷,第85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2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2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0页。
    [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2页。
    [1](明)费宏等篡修《大明武宗实录》第121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87年,第1786页。
    [2]清代县一级的官衙都设有旌善亭,但并不是仅仅表彰节妇。据闽人李世熊的《宁化县志》记载,当时旌善亭还有别的功能。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6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6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小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5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页。
    [1]美·韩明士《道与庶道》皮庆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第27页。
    [2](清)纪昀《阅刘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6页。
    [1](清)纪昀《阅徽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1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28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66页。
    [1]《道藏·洞神部》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3卷,第266页。
    [2]《续道藏·太上老君开天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3卷,第266页。
    [3](唐)王冰校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上海:涵芬楼藏书,民国间。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第17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6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99页。
    [2](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第51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6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5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6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60页。
    [2]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教道学丹道》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3]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实录·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三十四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卷382,第7页。
    [4](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王根林校注《明代笔记小说大观网》卷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793页。
    [5](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5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68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6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2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8页。
    [2](清)《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一至卷三十九台北:文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524页。
    [3]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一版,第333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2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8页。
    [2]《道藏·正一部》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24卷,第191页。
    [3]《正统道藏》《七元召魔伏大天神咒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34卷,第450页。
    [1]《道藏》《冲虚通妙侍辰王先生家话》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第32卷,第39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2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9页。
    [2](三国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十八》《大正藏》第四卷《本缘部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1990年,第517页。
    [3]《旧杂譬喻经》《大正藏》第四卷《本缘部下》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印赠,1990年,第517页。
    [4]《灵鬼志》作者一度被学界误认为是唐朝的常沂,经过考证乃是东晋时期的苟氏,苟氏生卒年月不详。史仲文《中国文言百部小说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779页。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史仲文《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第五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535页。
    [2]王耘《从<外国道人>到<鹅笼书生>—论佛经故事向志怪小说的叙述范式转型》《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8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02页。
    [3](晋)干宝《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
    [1](晋)葛洪《抱朴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1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83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4页。
    [1](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7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35页。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8页。
    [1](北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0页。
    [2](明)张三丰《三丰祖师全集》方春阳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0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71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8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7页。
    [1](美)德怀特·希尔德·铂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30页。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一版,第3275页。
    [1]《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卷123第791页。
    [2]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一嘉庆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3]《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卷42第747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9页。
    [1](清)恽敬《大云山房杂记·初集》(卷一)《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第293页。
    [2]《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17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1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58页。
    [1]数据根据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7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姑妄听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66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4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2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5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19页。
    [1]张传友博士论文《清代实学美学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
    [2]可参看聂春艳《论清代前期实学思潮对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影响》《复旦学报》2008年第1期,聂春艳《清代前期白话小说与实学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4]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19页。
    [1]粱启超视清代为一“文化昂进之时代”,他有时把清人做学问的这种学术作风称为“清学”。参见《清代学术概论》
    [2]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200页。
    [3]《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73页。
    [4]《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121页。
    [5]《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303页。
    [6]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9页。
    [7]《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471页。
    [8]《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第472页。
    [9]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34页。
    [10]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36页。
    [1]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2]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91页。
    [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24页。
    [4]比如,胡适认为,有清一代可以“算”的上哲学家的只有颜渊(习斋)、李塨(恕谷)和中期的藏震(东原),因为他们“有建设新哲学的野心”。
    [5](清)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3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0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6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6页。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第147页。
    [2]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第123页。
    [3]但也有学者认为,清代的文艺格局其实是实学和实学精神联系起来的,梁氏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可惜的。如王振复教授从梁氏那种凭直观重经验的“飞掠”式评判中,掘发出清代诗文不振的根源。他认为清初诸大儒尤其顾亭林对清代气象萎靡的诗风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沿袭宋、明复古的陋习之外,顾炎武以作学术的方法作诗,其“不欲”、“不古”、“不枝”的创作规则不但使自己的诗作“无足观”,而且风气所及,一路俱坏。其结果要么成为亭林式的叠用典故、古雅文辞以炫耀学问,要么陷溺于史实的铺叙,最终学问“遮蔽”了“诗情”,质实代替了空灵,群儒仿效的结果,是诗风“滞累于历史真实而削弱了艺术真实的审美意味”。他的“实学精神的美学”说,为我们的研究可资借鉴的思路。
    [4]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第114页。
    [1]周积明《<阅微草堂笔记>的时代文化特征》《晋阳学刊》1998年第4期。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6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1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41页。
    [3]吴波《追踪晋宋踵事增华<阅微草堂笔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明清小说研究》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1页。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6页。
    [1](明)瞿佑的《剪灯新话序二》史仲文《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7798页。
    [2](明)瞿佑的《剪灯新话序四》史仲文《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778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0页。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82页。
    [5](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82页。
    [6]参看陈文新《<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期。
    陈文新《纪昀何以将小说划为子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月,第1期。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4页。
    [2](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94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60页。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182页。
    [1](南宋)郭彖《睽车志》《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7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7页。
    [3]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25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29页。
    [1](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394页。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81页。
    [3](东汉)王充《论衡卷第四·书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5页。
    [4](唐)刘知己《史通笺注·杂说》张振珮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38页。
    [5](清)吴炽昌《客窗偶笔》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第504页。
    [1](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3页。
    [3]许韧《<阅微草堂笔记>中儒道佛各教的地位》《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4页。
    [1](清)彭定求编纂《道藏辑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页。
    [2](清)彭定求编纂《道藏辑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0页。
    [3](元)李道纯《中和集》,《金丹大成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50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42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6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1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9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3页。
    [3](清)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清代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69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3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姑妄听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84页。
    [1]吴敬梓出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卒于乾隆十九年(1754),大概在他五十岁时《儒林外史》脱稿。
    [2]《儒林外史》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在乾隆朝前期,一个在中后期。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7页。
    [4](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4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744页。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183页。
    [3]此语出自《中庸》,原句为“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大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0页。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1页。
    [3](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等校点,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22页。
    [4](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三十七·经部四书本义汇参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07页。
    [1]鲁迅《买<小学大全>记》《鲁迅全集》卷十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2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3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8页。
    [1](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354页。
    [2]《通元真经注广黄帝本行记·轩辕黄帝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页。
    [3](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明崇祯年间,全国图书文献缩微中心,2000年,第117页。
    [1](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3月,第300页。
    [2](晋)陶潜《搜神后记》史仲文《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945页。
    [3](隋)王度《古镜记》史仲文编《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818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2页。
    [1]《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通章疏钞》《乾隆大藏经》台北:宝印佛经流通处,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第163卷,第115页。
    [2](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页。
    [3](唐)慧能《六祖坛经笺注忏悔品第六》丁福保注,香港:法藏寺印赠,1998年,第27页。
    [4](唐)慧能《六祖坛经笺注忏悔品第六》丁福保注,香港:法藏寺印赠,1998年,第30页。
    [5]《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通章疏钞》《乾隆大藏经》台北:宝印佛经流通处,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第120页。
    [6]《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通章疏钞》《乾隆大藏经》台北:宝印佛经流通处,传正有限公司,1997年,第147页。
    [1]冯佐哲《试析乾隆朝官宦、士人风气之嬗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源学报》2002年第2期。
    [2](清)佚名《燕京杂记》《北京历史风土丛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3]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三《乾隆时侍从之臣》,邓锐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5页。
    [4](清)柴桑《京师偶记》上海:上海著易堂,清光绪十一年,1891年,第78页。
    [1](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二,《梨园色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2页。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第158页。
    [3]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684页。
    [1](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l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89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75页。
    [1]详情可见单篇论文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文化意蕴及其审美特征》,《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周明华《说“狐”以<阅微草堂笔记>为中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等等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69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页。
    [2](后秦)鸠摩罗什译,僧肇注《维摩诘所说经》上海:上海出版社,1990年,第121页。
    [3]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八六引《闻奇录·画工》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83页。
    [1]王立《图画崇拜与画中人母题的佛经渊源及仙话意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14页。
    [3]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05页。
    [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第44页。
    [5](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第2页。
    [1]王立《图画崇拜与画中人母题的佛经渊源及仙话意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4页。
    [1](德)黑格尔《美学·叙论——对广大美的领域的尖端叙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2](法)左拉《论自然主义》燕晓冬编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1](明)瞿佑《剪灯新话》史仲文编《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7876页。
    [2]目前学界关于纪昀是否相信鬼神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纪昀相信鬼神存在,另一种认为纪昀持矛盾的鬼神观,笔者倾向后一种。
    [3]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4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姑妄听之四盛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11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6页。
    [3](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6年,第3243页。
    [1](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四部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第15页。
    [2](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诂》洪亮吉释,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1页。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7页。
    [4]李维琦点校,《国语·周语中》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15页。
    [5](汉)刘熙《释名》,清,璜川吴氏藏书。全国图书文献微缩复印中心,第17页。
    [6](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925页。
    [1]张赓《国朝画征录》清宣统三年修订,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2000年,第200页。
    [1]这种例子还有很多,绝非孤证,本章第三节还要继续谈到。
    [2]材料依据《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97页。
    [3]冯镇峦《读聊斋杂说》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288页。
    [1]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56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四·滦阳续录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489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槐西杂志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65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4页。
    [2]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665页。
    [3](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笔记小说大观》第29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5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3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1页。
    [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7页。
    [1]蒋瑞藻《小说考证》江竹虚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7页。
    [2]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17页。
    [3](清)邱炜萲《菽园赘谈》《明清史料笔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7页。
    [4]张爱玲《张爱玲典藏文集》《散文第二卷》哈尔宾: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10月,第55页。
    [1]宁莉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与古代文人心态》《蒲松龄研究》2008年第2期。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869页。
    [3](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4](清)俞樾《印雪轩随笔》清三硬庐圩耕叟编上海:扫叶山房,1912年,第74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13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61页。
    [4]阿英《续小说闲评》《晚清文学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0页。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4页。
    [3]和(?)等修纂《钦定六部处分条例》卷四十七,乾隆五十六年修,第134页。
    [1](康熙)《巨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515页。
    [2](光绪)《利津县志》(卷2·地舆图第一·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300页。
    [3](日)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王新亚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4页。
    [4]徐忠明、杜金《清代诉讼风气的实证分析与文化解释》《清华法学》2007年第1期。
    [5](康熙)《阳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4-133页。
    [6](光绪)《德庆州志》(地理志第6·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427页。
    [1](乾隆)《新兴县志》(卷27·风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429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0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0页。
    [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1页。
    [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4页。
    [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如是我闻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0页。
    [1]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329页。
    [2]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621页。
    [3](清)汪辉祖《学治续说宜勿致民破家》顾廷龙《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303页。
    [4](清)汪辉祖《学治续说宜勿致民破家》顾廷龙《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305页。
    [1]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该表根据丁日昌《抚吴公牍》所列,《政书全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3](清)汪辉祖《佐治药言省事》顾廷龙《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400页。
    [1]姚雨节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人命》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第332页。
    [2]姚雨节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人命》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第333页。
    [3]姚雨节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台北: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第360页。
    [4]翟东堂《论清代的诉讼制度》华北水利水电学报(社科版)2004年11月
    [5](清)田文镜《颁州县事宜》顾廷龙《官箴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674页。
    [1]郑泰:《清代司法制度审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2](清)包世臣《为胡墨庄给事条陈清理积案奏章折子》《齐民要术》卷第七下北京:中华书局2001版,第251页。
    [3]《清宣宗实录》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2001年。
    [4](清)丁日昌《抚吴公牍》《政书全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页。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4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6页。
    [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3](清)曾衍东《小豆棚》南山点校,湖北:荆楚书社,1989年4月,第153页。
    [1](清)曾衍东《小豆棚》南山点校,湖北:荆楚书社,1989年4月,第154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6页。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961页。
    [2](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第1731页。
    [1]参看薛洪绩《<聊斋志异>的<猪嘴道人>等篇不是蒲松龄所作》及《再说猪嘴道人》《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1982年第1期。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3-14页。
    [3]参看李永泉《<阅微草堂笔记>写狐小说反艳遇特征》《现代语文》2006年12月。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13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342页。
    [2]冯佐哲《试析乾隆朝官宦、士人风气之擅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滦阳消夏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58页。
    [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20页。
    [2]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20页。
    [1]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卷七圣祖仁皇帝)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58页。
    [2]《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3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56页。
    [1]参看李剑国先生《中国狐文化》中有对《阅微草堂笔记》狐形象的分析,研究指出狐的炼丹方法与道教外丹炼法的关系,亦可看出外丹在当时的情况。
    [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槐西杂志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第199页。
    [1](清)艾纳居士编《豆棚闲话》张道勤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阿英《续小说闲评》《晚清文学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3](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几种形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4](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明)陈仁锡《潜确居类书》明崇祯年间,全国图书文献缩微中心。
    [6](清)褚人获《坚斛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7](清)曹榆彬等修《处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8](清)柴桑《京师偶记》上海:上海著易堂,清光绪十一年,1891年。
    [9]陈洪《浅俗下的厚重》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11]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12]陈文新《传统小说与小说传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顺治嘉庆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4]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版,2004年。
    [1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6](清)戴震《戴震集·与方希原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7](清)伊阿桑等修纂《大清会典》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
    [18]《正统道藏》《七元召魔伏大天神咒经》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二年。
    [19]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三《乾隆时侍从之臣》,邓锐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0]《道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21]戴逸、李文海主编,《清通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美)德怀特·希尔德·铂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3]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24](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威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5](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四列传第四·羊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6](明)费宏等篡修《大明武宗实录》第121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1987年。
    [27](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28]《国语·周语中》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29](晋)葛洪《神仙传》,《诸子百家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30](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七,黄汝成集释《清代学术名著丛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1](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32]《光绪通州志要·风土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33]《光绪昌平州志·风土记》台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34](清)郭小亭《济公全传》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35]高亨《诸子新笺》(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6]郭成康《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38]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
    [40](战国)韩非《韩非子·安危》陈明、王青校注《韩非子全译》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41](唐)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年。
    [42](宋)洪迈《夷坚志补》,顾廷龙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3](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4](清)贺长龄等辑《清经世文编》卷四六台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四辑。
    [45]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11月版。
    [46]黄景春、李纪《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
    [47](美)韩明士,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48](德)黑格尔《美学·叙论——对广大美的领域的尖端叙述》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
    [49](清)纪昀《详注阅微草堂笔记》会文堂书局,民国十一年。
    [50](清)纪昀《分类广注阅微草堂笔记五种》绣像本世界书局,民国十八年九月
    [51](清)纪昀《纪晓岚先生笔记五种》清嘉庆二十一年北平盛氏重刻本。
    [52](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摘抄》玉说荟刊本。
    [53](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旧小说丛刊本,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
    [5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绣像本)上海中华图书馆民国刻本
    [5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绣像本)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刻本。
    [5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笔记小说大观丛书本,进步书局民国刻本。
    [57](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代笔记丛刊本,上海文明书局民国刻本。
    [58](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嘉庆五年北平盛氏刻本。
    [59](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光绪间上海图书集成局铅印本。
    [60](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刻本(苏州振新书社藏板)。
    [61](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道光十五年刻河间纪氏《阅微草堂原本》。
    [62](清)纪昀《增订河间试律矩》嘉庆九年刻本强望泰选辑,北平中央刻经院,民国二十五年。
    [63](清)纪昀《玉谿生诗说》槐庐丛书本,光绪吴县朱氏刻本。
    [64](清)纪昀《纪文达公文录》道光十九年瑞州风仪书院刻本。
    [65](清)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七年刻本。
    [6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月。
    [67](清)纪昀《纪晓岚文集》孙执中、吴恩扬等点校,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68](清)纪昀《烟镜堂十种》,乾隆年间刻本。
    [69](清)邵承照辑《纪河间诗话》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70](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71](清)蒋良骐《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月。
    [72](清)焦循撰《雕菰楼集》苏州:苏州文学山房。
    [73](清)静恬主人《金石缘》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74]蒋瑞藻《小说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5](日)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台北:华宇出版社,1995年。
    [76]《教授箓奏职文检(卷三)》台湾: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8年5月。
    [77](三国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卷十八》,(清)《乾隆大藏经》。
    [78](康熙)《巨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79]《论语·子贡》杨伯峻今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80](战国)列御寇《列子集释》杨伯峻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81](汉)刘熙《释名》,清,璜川吴氏藏书。
    [8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3](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6月。
    [84](元)李道纯《中和集》,《金丹大成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85](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曹越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月。
    [86](明)郎瑛《七类修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
    [87](明)罗钦顺《困知记》续下,阎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8月。
    [88](清)李象先《五莲山志诸师本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89](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
    [90](清)李斗《帝京岁时记胜》,《清代史料笔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91](清)李昌祺等撰《献县志》咸丰年间四卷,北京:全国图书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
    [92](清)卢文诏《尚书注疏校正》北京:直隶书局,民国间。
    [93](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明清史料笔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94](清)梁溪司香旧尉《海上尘天影》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95](清)梁章矩《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华书局1981年9月。
    [96](清)梁章矩《枢垣记略》中华书局,1984年lO月。
    [97](清)梁章矩《制艺丛话》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2月。
    [98](清)刘廷玑《在园杂志》中华书局,2005年1月。
    [99](清)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一《明清史料笔记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00](清)李绿园《歧路灯》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
    [101]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102]梁启超《清代学术的变迁》北京:中国书籍出版杜,2006年。
    [10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
    [104]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
    [105]鲁迅《买<小学大全>记》《鲁迅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06]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0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08]鲁迅《古小说钩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109]来新夏《清人笔记随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月。
    [110]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
    [111]李剑国《中国狐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2]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
    [113]林辰《中国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114]吕大吉,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5]刘小枫编《中国文化的特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
    [116]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5月。
    [117]赖永海、王月清《宗教与道德劝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8]刘魁立主编、金泽著《中国民间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9](战国)墨翟《墨子·公孟》《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0](战国)孟轲《孟子》朱熹校注,杭州:西泠出版社出版,2008年。
    [121]《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122]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123]马西沙《清代八卦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4](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5]聂春艳《清代前期白话小说与实学思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26](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章书局本1953年9月。
    [127](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广益书局本1953年12月。
    [128](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5年9月。
    [12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商务印书馆本1957年11月。
    [130](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上海编译所1962年7月。
    [13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0年7月。
    [132](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岳麓书社1988年1月。
    [13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
    [13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135](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友鹤“三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36](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
    [137](明)瞿佑的《剪灯新话》山东:齐鲁书社,2006年。
    [138]《清史列传》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7年。
    [139]《清实录》卷23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40]《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四,台北:华文书局,1987年版。
    [141]《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42]《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92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143]《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第一函,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
    144](清)《乾隆大藏经》《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台北:佛经印导处印。
    [145](清)《乾隆大藏经》雍正十三年《大乘单译经》第48册第535卷。
    [146]《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7](清)钱泳《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年12月
    [148](清)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清代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49]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50]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1](清)阮元《研经室一集》邓经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52]饶宗颐《中国文学史上宗教与文学的关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0年。
    [153]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4]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5](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487-488页。
    [156](唐)沙门释成观撰注《大佛项首楞严经义贯·卷八》台北:毗卢出版社,2008年。
    [157](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91350册,新编子部释家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58](宋)释延寿《万善同归集》,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
    [159](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年。
    [160](清)松筠《卫藏通志》卷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1](清)邵志琳《警世功过格求心篇》北京:全国图书文献微缩中心,2004年。
    [16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163]史仲文《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64]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5]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6]孙雄《圣俗之间宗教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167](晋)陶潜《新辑搜神后记》李剑国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68](南朝)陶弘景《真诰》,《道学举要》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7年。
    [169]《通元真经注广黄帝本行记·轩辕黄帝传》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0]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171](南朝齐)王琰《冥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72](隋)王度《古镜记》史仲文编《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73](唐)王冰校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上海:涵芬楼藏书,民国间。
    [174](清)王士禎《分食甘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75](清)汪辉祖《学治续说宜勿致民破家》长塘鲍氏藏书清乾隆五十一年。
    [176](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177](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5月。
    [178]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9](明)徐师道纂修稿本,万历丙子余姚江南徐氏宗谱,上海图书馆藏本。
    [180](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81]许地山《扶乩底迷信研究》,微缩品,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文印中心,2002年。
    [182]徐世昌等编纂《清儒学案》沈芝盈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83]萧放《明清民俗特征论纲》,《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1月春之卷。
    [184]夏之放《文学意象论》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05页。
    [185]雍正陕西通志《风土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186](清)颜元《存学编》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87](清)永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二0,《论衡》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188](清)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中华书局,1974年版。
    [189](清)余嘉锡《四库全书纂修考》1938年版。
    [190](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间。
    [191](清)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92](清)袁枚《子不语》齐鲁书社,2006年。
    [193](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94](清)俞樾《春在堂随笔》《明清史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95](清)俞樾《印雪轩随笔》清三硬庐圩耕叟编上海:扫叶山房,1912年。
    [196](清)佚名《燕京杂记》《北京历史风土丛书第一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97]印顺《我之宗教观》《玄妙集》19台湾:正闻出版社,1985年。
    [198]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6月。
    [199]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00](春秋)左丘明《左传》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
    [201](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邱高兴校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20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203](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
    [204](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05](南宋)郑樵《通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206](明)张三丰《三丰祖师全集》(清)涵虚生重编,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207](明)朱国祯《涌幢小品》王根林校注,《明代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8](明)袜宏《自知录》,《云楱法汇三十二种》清光绪23-25年。
    [209](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元明清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lO](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
    [2ll](清)赵翼《檐曝杂记》卷二,《梨园色艺》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12](清)周克复《净土晨钟》,《方册大藏》卷4,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中心,1988年。
    [213](清)曾衍东《小豆棚》盛伟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214]张赓《国朝画征录》清宣统三年修订。
    [215]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216]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7]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18]郑志明《台湾扶乩于鸾书现象》台北: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
    [219]朱维铮《走出中世纪》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0]张泽洪《道教斋醮符咒仪式》巴蜀书社,1999年4月。
    [221]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2]《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凤凰出版杜,2006年。
    [223](法)左拉《论自然主义》燕晓冬编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
    [224]张爱玲《张爱玲散文》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
    [225]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6]陈辽《文化小说明清集大成》,《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2月。
    [227]陈文新《纪昀何以将小说划为子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2001年1月。
    [228]陈文新《<阅微草堂笔记>与中国叙事传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2期,2006年3月。
    [229]邓代芬《<阅微草堂笔记>阴间界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云林科技大学,2006年。
    [230]韩希明《纵横开阖 究悉物情——<阅微草堂笔记>哲学视角观照》,《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12月。
    [231]韩希明《试论<阅微草堂笔记>的宗教观》,《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12月。
    [232]韩希明《试析<阅微草堂笔记>的女性伦理思想》,《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4月。
    [233]韩希明《略论明清小说中的民间俗信与伦理精神》,《文史知识》2005年8月。
    [234]焦泰平《<阅微草堂笔记>因果报应问题辩证》,《唐都学刊》2000年2月。
    [235]蒋小平《雍容·有益人心·儒道佛整合——<阅微草堂笔记>之三层解读》《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1月。
    [236]胡谦《清代民事纠纷的民间调处研究》(博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37]卢锦堂《纪晓岚和<阅微草堂笔记>》,(硕士论文)台湾政治大学中研所,1978年。
    [238]赖芳伶《<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硕士论文)台湾大学,1980年。
    [239]刘崇德《从“以文为诗”到“以诗为画”——北宋士人画体的形成》《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年5月。
    [240]刘勇强《论古代小说因果报应观念的艺术化过程与形态》,《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
    [24l]李永泉《<阅微草堂笔记>写狐小说反艳遇特征》《现代语文》2006年12月。
    [242]聂春艳《论清代前期实学思潮对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的影响》,《复旦学报》2008年第1期。
    [243]普慧《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44]宋世勇《<阅微草堂笔记>鬼神形象刍议》(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45]孙逊,周君文《古代小说中的民间宗教及其认识价值——以白莲教、八卦教为主要考察对象》《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
    [246]王耘《从<外国道人>到<鹅笼书生>—论佛经故事向志怪小说的叙述范式转型》《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247]王颖《乾隆朝文化环境下<阅微草堂笔记>》(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248]王琪玖《测鬼神之情状 发人间之幽微——读<阅微草堂笔记>札记之三》《西安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2000年。
    [249]王立《图画崇拜与画中人母题的佛经渊源及仙话意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50]汪龙麟《20世纪<阅微草堂笔记>研究综述》,《殷都学刊》第1期,2000年。
    [25l]吴波《纪昀西域谪戍生涯及<阅微草堂笔记>》《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52]吴波《追踪晋宋踵事增华<阅微草堂笔记>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253]吴波《<阅微草堂笔记>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54]吴波《彰显圣人“神道设教”的创作动机与矛盾的鬼神观天命论——<阅微草堂笔记>思想文化意蕴之一》,《船山学刊》2005年4月。
    [255]吴波、肖新华《阅微草堂笔记研究述略》,《古典文学知识》第1期,2006年。
    [256]魏晓红《<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复生故事分析》,《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6月。
    [257]薛洪绩《<聊斋志异>的<猪嘴道人>等篇不是蒲松龄所作》《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
    [258]薛洪绩《再说猪嘴道人》《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1期。
    [259]许韧《论<阅微草堂笔记>中儒道佛各教的地位》《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6月。
    [260]项裕荣《“娼女当堕为雀鸽”与“龙畏细虫”二说之佛教渊源考论》一文《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61]杨亮《纪晓岚因果轮回观念之危机——以<阅微草堂笔记>为视角》,《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2007年。
    [262]杨亮《清代文人禅宗观念的困惑与缺失——以纪昀禅宗观念为视角》《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
    [263]周积明《<阅微草堂笔记>的时代文化特征》《晋阳学刊》1998年第4期。
    [264]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的交游与其小说写作》,《蒲松龄研究》2003年,第1期。
    [265]张国星《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学术月刊》1986年11月。
    [266]张思莉《论纪昀笔下的民俗》(硕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267]张传友《清代实学美学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268]曾凯怡《<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狐精故事之叙事艺术研究》,(硕士论文)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系,2005年。
    [269]赵敏《艺术与道德的完美结合——古代修养寓言浅说》,《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