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周有銘銅器斷代綜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题目是《西周有铭铜器断代综览》,主要包括三个部份:一、绪论。分三个阶段回顾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史,侧重介绍各期的主要断代活动及断代方法,重点介绍了“标准器断代法”、“类型学断代法”的发展过程。二、表格。以表格的形式介绍了1911-2010年近百年间的西周有铭铜器的断代状况。共收有乐器和容器26类,包括:钟鎛、铃、鬲、献、匕、鼎、篡、盆、篮、豆、卤、尊、解、肌、爵、斝、觥、盉、壶、罍、方彝、勺、锰、盘、匝、盂,近5000馀件器。每件器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各家的断代观点、观点出处、断代依据等。三、附录。梳理了金文谧号断代法在西周铜器断代中的运用和发展,并阐述自己的认识。
Bronze inscription can provide valuable firsthand data for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Dating bronz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econdition for playing the historical value.From Song Dynasty,brones are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 times.In the1930s,Liang Zhou Jin Wen Ci Da Xi of Guo Moruo systematically date about250Western zhou brones for the first time,which opened a new history of brone dating for nearly100years that a lot of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obtain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history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primary coverage of this essay constitutes by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review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brone dating in three stages, focused on introducing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methodology of brone dating,such as standard brone method and typology metho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able,in which We list the dating opinions of the western zhou brones with inscriptions from1911to2010.There are26types of vessel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zhongbo、 ling、Ii、yan、bi、ding、gui、xu、fu、dou、you、zun、zhi、gu、jue、jia、gong、he、hu、 lei、fangyi、shao、ling、pan、yi、yu,5000brones in total.We list the dating opinions、works and reasons in time order. The third part i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posthumous name and words dating methods in detail.
     The research of Western zhou bronzes dating is a process of constantly tend to be more mature, we hope that the comprehensive organizing work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the bronzes dating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引文
1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43-72页。
    2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页。
    3 陈絮《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7页。
    4 郭沫若《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301页。
    5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93页。
    1 本文著录号不作特别说明者,皆为《殷周金文集成》著录号,中华书局,2007年。
    2 安志敏《陈喜壶商榷》,《文物》1962年6期,21页。
    3 马晓风《宋代金文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综论》,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143页。
    2 罗士琳《周无专鼎铭考》,《丛书集成》本。
    3 张穆《号季子白盘文跋》,《金文文献集成》16卷。
    4 刘师培《周代吉金年月考》,《国粹学报》1910年73期。
    5 孙诒让《古籀拾遗》,《金文文献集成》本,10册,228页。
    6 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彝器说中》,商务印书馆,1935年,4-6页。
    7 同上,5页。
    8 同上,4-6页。
    9 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11页。
    10 见燕侯旨鼎(02269)。
    1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01期,27页。
    2 参看张懋榕《再论“周人不用日名说》,《文博》2009年03期,27页。
    3 後收於《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895-896页。
    4 徐中舒《游敦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册,1931年。
    5 郭沫若《长由盉铭释文》,《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02期,128页。
    6 後收入《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19页。
    1 《兮甲盘跋》,《观堂集林·别集》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
    2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
    3 郭沫若《青铜时代》,群益出版社,1947年。
    1 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1929年6期,1047-1128页。
    2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48页。
    3 郭沫若《毛公鼎之年代》,《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585页。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28页。
    4 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述评》,《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415页。
    5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2004年,中华书局。
    1 郭宝钧《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2 《长安普波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01期,75-86页。
    3 邹衡、徐自强《整理後记》,《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196页。
    1 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29页。
    2 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
    馆馆刊》,1979年第1期,29-36页。3 李刚《唐兰与青铜器断代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111页。
    4 徐中舒《游敦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册,1931年。
    5 唐兰《周王豁钟考》,《故宫博物院年刊》,1936年07月,1-16页。
    6 陈梦家指出该器用韵,当较晚,见《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310页。
    7 罗西章《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胡篡》,《文物》1979年04期,89-91页。
    8 穆海亭、朱捷元《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豁钟考》,《人文杂志》1983年02期,118-121页。
    1 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豁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05辑,中华书局,1981年,151-168页。
    2 李朝远《“豁簋为厉王之器”说献疑》,《古文字研究》24辑,中华书局,2002年,220-224页。李朝远《<五祀豁钟>新读》,《华学》0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104-116页。郭伟川《宗周钟(周王豁钟)新考》,《华学》0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26-37页。叶正渤《厉王纪年铜器铭文及相关问题研究》,《古文字研究》26辑,中华书局,2006年,195-200页。
    3 见张政烺《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序》,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4 罗振玉《矢彝考释跋》,1929年,《金文文献集成》。
    5 吴其昌《矢彝考醳》,《燕京学报》1931年09期,1701页。容庚《武英殿彝器图录》,燕京学社,1934年,92-93页。马叙伦《令久彝》,《国学季刊》1934年4卷1期。唐兰《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考释》,《国学季刊》1934年4卷01期。
    6郭沫若《由矢彝考释论到其他》,《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309-319页。郭沫若《矢令簋考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324-333页。徐中舒《游敦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册,1931年,279-294页。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28页。莫非斯《西周铜器中之宫庙及由之而考订其年代》,《考古社刊》,1937年6期。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二)》,《考古学报》1955年10期,86页。
    7 唐兰《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01期,15-48页。
    8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02辑,中华书局,1981年,12-143页。
    1 裘锡圭、朱德熙《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光明日报》1987年11月5日。
    2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3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
    4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页,再版曾宪通前言。
    5 郭沫若《青铜器时代》,《青铜时代》,群益出版社,1947年,253页。
    6 郭沫若《彝器形象学试探》,《青铜时代》,群益出版社,1947年,272页。
    7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关於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1999年06期,48页。
    8 陈梦家《中国青铜器的形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525页。
    9 孙次舟《号季子白盘年代新考》,《齐大国学季刊》新01卷02期。
    1 新城新藏《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中华学艺社,1933年。
    2 董作宾《西周年历谱》,《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东方印刷厂,1952年,681-760页。
    3 董作宾《号季盘时代》,《大陆杂志》02卷02期,1933年。董作宾《函皇父诸器之年代》,《真理世界》1953年45期。
    4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03期,53-66页。《西周利簋铭文笺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109页。
    5 徐中舒《金文嘏辞释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一分册,1963年。
    6 黄盛璋《保卣铭的时代与史实》,《考古学报》1957年03期,51-59页。《大丰毁铭制作的年代、地点与史实》,《历史研究》1960年06期,81-95页。《关於询毁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考古》1961年06期,330-333页。《岐山新出做匜若干问题探索》,《文物》1976年06期,40-44页。《班簋的年代、地理与历史问题》,《考古与文物》1981年01期,75-82页。《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3期,194-206页。
    7 黄盛璋《释初吉》,《历史研究》1958年04期。
    8 孙祖初《考古类型学的中国化历程》,《文物季刊》1998年04期,38-53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发掘报告——1955-1957年陕西长安县澧西乡考古发掘资料》,文物出版社,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发掘队《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葬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04期。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08辑。张剑《河南洛阳西周墓葬陶器初探》,《中原文物》1993年01期。刘富良《洛阳西周陶器墓研究》,《考古与文物》1993年02期。
    2 李丰《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04期,383-419页。
    3 卢连成、胡智生《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宝鸡强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470-529页。
    4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 刘华夏《金文宇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51页。
    2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3 陈芳妹《商周青铜簋形器研究》,《商周青铜乐盛器特展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30页。
    4 张懋镕《西周方座篮研究》,《考古》1999年12期,69-76页。
    5 张懋镕《再论西周方座簋》,《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09辑,2002年,10-22页。
    6 彭裕商《西周铜簋年代研究》,《考古学报》2001年01期,1-42页。
    7 李倩《立乌形耳簋初探》,《文博》2012年03期。
    8 高崇文《西周时期铜壶的形态学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177-233页。
    9 沈长云、杜勇《关於弧壁方彝的分期断代问题》,《文物》2002年08期,61-62页。
    10 张懋镕、王勇《再议青铜盆——从新发现的中市父盆谈起》,《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210-214页。
    11 张婷《两周青铜篮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09年01期。
    12 梁彦民《丰镐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容器的分期断代研究》,西北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张静《商周青铜甗初论》,西北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小丽《出土商周青铜尊研究》,西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婷《商周青铜盘的初步研究》,西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王文娟《商周青铜觚研究》,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张翀《商周时期青铜豆综合研究》,西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马军霞《出土商周青铜卣研究》,西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胡应麟《两周时期青铜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曹赋《商周青铜解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商周青铜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阴玲玲《两周青铜匜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吴伟 《铜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王宏《商周青铜罍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1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组《商周青铜纹饰》,文物出版社,1984年。
    2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器上乌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3期,265-285页。
    3 张懋熔《芮公簋蓋识小——兼论垂冠大乌纹》,《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80-88页。
    4 陈公柔、张长寿、王世民《殷周青铜器上乌纹的断代研究》,《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82页。
    5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窃曲纹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4期。
    6 张德良《青铜器窃曲纹的来源及分型》,《文物》2009年4期,83-91页。
    7 陈公柔、张长寿《殷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考古学报》1990年2期,137-168页。
    8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530页。
    9 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古文字研究》5辑,1981年,49-88页。
    1 夏含夷《西周史料:铜器铭文》,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1年,158-162页。
    2 张懋熔《金文字形书体与20世纪的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古文宇研究》26辑,2006年,188-192页。
    3 王帅《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书体演变研究与铜器断代》,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研究
    刍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64-68页。
    4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43-72页。
    5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6 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殷周青铜器综览(一)》,东京吉川弘文馆,1984年。
    7 陈公柔《评介<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州殷周青铜器综览(一)》,《考古》1986年3期,286-288页。
    8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9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4页。
    2 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126页。
    3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52页。
    4 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编辑凡例》,香港中文大学,1959年,53页;昊静渊《谥法探源》,《中华文史论丛》总11辑,中华书局,1979年,79-94页。
    5 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17辑,1983年,41页。
    6 杜勇《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03期,3-12页。
    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08期,22页,图12-14,图16e
    8 李学勤《文王玉环考》,《华学》第1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71页.
    9 李伯谦《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之李伯谦部份,《文物》 2003年06期,53-55页。张懋镕《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209-234页。韩巍《亲簋年代及相关问题》,《古代文明》第6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162页。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43-72页。
    10 赵光贤《“明保”与“保”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01期,181-196页。何幼琦《论康宫》,《西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51页。
    1 张懋镕《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1期,3页。
    2 贾洪波《论令彝铭文的年代与任务纠葛——兼略申唐兰先生西周金文“康宫说”》《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3-18页.
    3 尹盛平《西周的昭穆制度与金文中的“康宫”问题》,《西周文明论集》,朝华出版社,2004年。
    4 王帅《西周昭王铜器新探》,《殷都学刊》2008年03期,41-45页。
    5 唐兰提出“康宫”为康王庙,但是却否认周初王号死称,这一点影响了“康宫”说被接受,许多学者对“康宫”原则的质疑正是基於“周初无谥”的前提。
    6 张懋镕《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01期,3页。
    7 张培瑜《西周年代历法与金文月相纪日》,《中原文物》1997年Ol期,15页。
    8 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1 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166页。
    2 叶正渤《金文月相纪时法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
    3 《夏商周断代工程简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4 《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21页。
    5 《文物》1998年08期,85页图三。
    6 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73页钟150
    7 周言《也谈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群世系问题》,《考古与文物》2005年04期,54-57页。
    8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423页。
    1 韩巍《周原强家西周铜器群世系问题辨析》,《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3期,70-78页。
    2 罗泰《有关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及庄白微氏青铜器年代的新假设:从世系铭文说起》,《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年,651-676页。
    3 李学勤《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读<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2000年05期,90页。
    4 李学勤《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29-36页。
    5 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17辑,1983年,27页。
    6 何幼琦《试评铜器断代法的得失》,《江汉论坛》1987年04期,62-67页。
    1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
    2 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423页。
    3 韩巍《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东南文化》2009年06期,113-116页。
    4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5 刘敌益《西周金文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04期,85页。
    6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澧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07期,32-35页。
    7 彭裕商《伯懋父考》,《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224页。
    8 杨亚长《金文所见之益公、穆公与武公考》,《考古与文物》2004年06期,P71-750《再说金文所见之益公——兼与韩巍先生商榷》,《考古与文物》2009年05期,60-62+67页。
    9 《西周武成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12辑,中华书局,1985年,207-256页;《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献研究》01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69-106页;《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献研究续辑》,文物出版社,1989年,56-106页;《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18辑,中华书局,1992年8月;《西周懿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文史》36辑,1992年,27-46页;《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出土文献研究》03辑,中华书局,1998年,43-59页;《西周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07辑,中华书局,1982年,139-163页;《西周夷王时期铜器续记》,《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85-89页;《西周厉王时期铜器与“十月之交”的时代》,《考古与研究》1980年01期,80页(按:《西周纪年》未收该篇);《西周厉王时期铜器补记》,《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87-393页;《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出土文献研究》05辑,科学出版社,1999年,79-107页;《西周宣王时期铜器的再清理——[附]共和及幽王时期铜器》,《出土文献》05辑,科学出版社,1999年,79-107页。
    1 刘啟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页。
    2 刘啟益《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63页。
    3 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
    4 《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5 《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 1993年05期。《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09期。
    9 《西周王年问题琐谈》,《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周厉王在位年数考》,《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生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西周懿、孝、夷三王在位年数蠡测》,《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203-210页。《西周王年问题琐谈》,《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211页。《途盘与西周王年》,《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241-243页。
    11 《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01期。
    12 《试论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问题》,《考古学报》2008年03期,337-353页。
    13 《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西北考古专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以上张懋镕研究文章收於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及二辑、三辑。
    1 朱凤瀚《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生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士山盘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1期。《师酉鼎与师酉簋》,《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01期。《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05期。《觐公簋与唐伯侯於晋》,《考古》2007年03期。《由伯牧父篡铭再论周厉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27辑,中华书局,2008年。《卫篮与伯狱诸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参文後《简称对照表及参考文献》中几位学者的相关引文。
    1 王国维《适敦跋》,作於1921年,收入《观堂集林》卷十八,中华书局,1959年,第895页。
    2 徐中舒《迈敦考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册,1931年。该文所列宗周钟之生称“昭王”,後唐兰作《周王*钟考》(《故宫博物院年刊》,1936年,1页。),指出“昭”为动词,见也;“豁”读为胡,厉王名。此说一经提出,得到了一致的认同。该器不涉及王号生称或死谧问题。
    3 郭沫若《谧法之起源》,《金文丛考》第五,1931年,东京开明堂石印本。
    4 郭沫若《长由盉铭释文》,《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02期,128页。
    5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波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01期,75-86页。
    6 岐山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等《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05期,26-44页。
    7 临潼县文化馆《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文物》1977年08期,1页。
    8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中华书局,1986年,7页。
    1 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6页。
    2 夏含夷《燕国铜器祖考称号与周人谥法的起源》,《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燕山出版社,1997年,320页。
    3 徐白奎:《内史亳觚与西周王号生称》,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2年6月12日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88)。
    4 同上,tianmaxingkong跟帖。
    5 该文著录号不作特别说明者,皆为《殷周金文集成》著录号,中华书局,2007年。
    6 《内史毫丰同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02期,底页。
    7 见上引吴静渊、杨希枚、盛冬铃文,这些文章已经指出,春秋时己有诸多请谧议谧例,西周当有谧法,“谥法兴于战国说”不可信。
    8 汪受宽《谧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6页。
    9 童书业《周代谧法》,《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382-386页。
    10 黄盛璋《穆世标准器——鲜盘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23-52页.
    11 刘雨《金文中的王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4期,6页。
    12 刘仕平《谧法的起源、种类及研究谧法的意义}),《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2月,23-27页。
    13 振亚《“谧”、“谧法”探源》,《辞书研究》1998年05期。
    1 徐炳昶《字谧同源说》,《史学集刊》07辑,1951年。
    2 杨希枚《论久被忽略的〈左传〉诸侯以字为谧之制——兼论生称谧问题》,《中国史研究》1987年04期,页
    71-79。杨希枚:《论周初诸王之生称谧》,《殷都学刊》1988年03期,第10-13页。
    3 罗新《可汗号研究——兼论中国古代“生称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2期,第177-188页。
    4 师宁《论生称谧及谧法起源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06期,第41页。
    1 屈万里《谧法槛觞于殷代论》,《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商务印书馆,1948年,219-226页。
    2 董作宾《西周年历谱》,《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东方印刷厂,1952年,681-760页。
    3 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编辑凡例》,香港中文大学,1959年,53页。
    4 吴静渊《谧法探源》,《中华文史论丛》总11辑,中华书局,1979年,79-94页。吴静渊之说并不适用於所有的“王号生称”之器,如“长由盉”、“十五年赵曹鼎”,说长白、赵曹对扬王休而作器,皆非他人作器。
    5 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17辑,1983年,40页。
    1 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17辑,1983年,27-64页。
    2 黄奇逸《甲金文中王号生称与谧法问题的研究》,《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01期,总25辑,中华书局,27-44页。
    3 杜勇《金文“生称谧”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03期,3-12页。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08期,22页图12-14、图16。
    1 李学勤《文王玉环考》,《华学》第1辑,1995年,中山大学出版社,71页。
    2 彭裕商《谧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3页。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44页。
    3 刘影《两周金文先王先祖修饰语及相关问题研究》,2007年,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0-32页。
    4 杜乃松《论西周金文父祖宗亲辈分称谓》,《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年03期,144页。
    5 常金仓《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6年02期,36-45页。
    6 如杜勇、沈长云就指出,彭裕商先生“从器物的形制、花纹、字体方面判断时代的早晚,一般只具有相对性,尤其是要从前後相继的两个王世中区别出器物的先後来,更是困难。”(《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12页。)
    7 李伯谦《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53-55页。
    8 张懋熔《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209-234页。
    9 韩巍《亲簋年代及相关问题》,《古代文明》第6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162页。
    10 刘华夏《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43-72页。
    11 李零《楚景平王与古多字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6期,23-27页。
    12 吴镇烽《金文人名研究》,1993年国际周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450页.
    13 杜建民、崔吉学《论谧号文化内涵的演变》,《史学月刊》1994年05期,12-18页。
    14 林德春《中国古代谧号与谧法评述》,《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79-83页。
    15 薛金玲《谧法起源浅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67-71页。
    1 屈万里《尚书集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158页。
    2 《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06期,4-42页。
    3 《出土文献所见“以谧为族”的楚王族—附说<左传>“诸侯以字为谧因以为族”的读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2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1)。
    4 该句于皂读为“诸侯以字为(与)谧,因以为族。”,并指出:以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以谧为氏,以自出之君之谧。该说虽与杜预等释读不同,然亦指出《左传》所记为以字、谧为族氏之制,而非“以字为谧”之制。
    5 孔颖达《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75页。
    1 该句结构分析可参续逸说,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0年4月28日“新出:内史亳丰同”主题下38楼、44楼续逸之说。
    2 吴镇烽《内史亳丰同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02期,30-33页。
    3 吴静渊《谧法探源》,《中华文史论丛》总11辑,中华书局,1979年,92页。
    4 屈万里、吴静渊、黄奇逸、彭裕商等人皆认为商王庙号即谧号,见上引文。
    5 李学勤《文王玉环考》,《华学》第1辑,1995年,中山大学出版社。
    6 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47, 251页。王玉哲《陕西周原所出甲骨文的来源试探》,《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1期。张立东《保训的周文王纪年与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50。王晖《周文王受命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7期。刘国忠《周文王称王史事辨》,《中国史研究》2009年03期,25页。
    1 陈剑《释“琮”及相关诸字》,《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2007年,296页。
    2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7页。
    3 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17辑,1983年,27-64页。
    4 该句解释可参看杨伯峻《盂子译注》,中华书局,1962年,149页。
    5 参《尚书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248页。
    6 彭裕商《谧法探源》,《中国史研究》, 1999年第1期,5页。
    7 《华夏考古》2007年第1期,27页,图6.1。
    8 李学勤《新出应公鼎释读》,《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页。
    1 夏含夷《燕国铜器祖考称号与周人谧法的起源》,《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燕山出版社,1997年,320页。
    2 详参盛冬铃、黄奇逸、彭裕商、常金仓等人观点,见上引文。
    3 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25页。
    1 可参看杜勇、沈长云《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27页。
    艾延丁1991《仲偁父铜器及其相关的问题》,《南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P116-117。安徽: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9《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04期,P59-90。
    白川静1962《白鹤美术馆志》01辑,1962年(昭和37年),白鹤美卫馆,P1-3801962a《白鹤美术馆志》02辑,1962年(昭和37年),白鹤美术馆,P39-88。1962b《白鹤美术馆志》03辑,1962年(昭和37年),白鹤美术馆,P89-140。1962c《白鹤美术馆志》04辑,1962年(昭和37年),白鹤美术馆,P141-196。1963《白鹤美术馆志》05辑,1963年(昭和38年),白鹤美术馆,P141-196。1964《白鹤美术馆志》06辑,1964年(昭和39年),白鹤美卫馆,P197-316。1964a《白鹤美术馆志》07辑,1964年(昭和39年),白鹤美卫馆,P317-394。1964b《白鹤美术馆志》08辑,1964年(昭和39年),白鹤美术馆,P395-466。1965《白鹤美术馆志》 09辑,1965年(昭和40年),白鹤美卫馆,P467-528。1965a《白鹤美术馆志》10辑,1965年(昭和40年),白鹤美衔馆,P529- 596。1965b《白鹤美术馆志》11辑,1965年(昭和40年),白鹤美卫馆,P又591-646。1965c《白鹤美术馆志》12辑,1965年(昭和40年),白鹤美术馆,P647-718。1965d《西周彝器断代小记》,《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36本,1965年,P147-157。1966《白鹤美术馆志》13辑,1966年(昭和41年),白鹤美术馆,P719-770。1966a《白鹤美术馆志》14辑,1966年(昭和41年),白鹤美术馆,P771-842。1966b《白鹤美术馆志》15辑,1966年(昭和41年),白鹤美术馆,P1-68。1966c《白鹤美术馆志》16辑,1966年(昭和41年),白鹤美术馆,P69-152。1967《白鹤美术馆志》 17辑,1967年(昭和42年),白鹤美术馆,P153-232。1967a《白鹤美术馆志》18辑,1967年(昭和42年),白鹤美术馆,P233-292。1967b《白鹤美术馆志》19辑,1967年(昭和42年),白鹤美术馆,P293-376。1967c《白鹤美术馆志》20辑,1967年(昭和42年),白鹤美术馆,P377-448。1968《白鹤美术馆志》 21辑,1968年(昭和43年),白鹤美术馆,P449-532。1968a《白鹤美术馆志》22辑,1968年(昭和43年),白鹤美术馆,P1-80。1968b《白鹤美术馆志》23辑,1968年(昭和43年),白鹤美术馆,P81-152。1968c《白鹤美术馆志》24辑,1968年(昭和 43年),白鹤美术馆,P153-228。1969《白鹤美术馆志》 25辑,1969年(昭和44年),白鹤美术馆,P229-304。1969a《白鹤美术馆志》26辑,1969年(昭和44年),白鹤美术馆,P305-400。 1969b《白鹤美术馆志》27辑,1969年(昭和44年),白鹤美术馆,P401-484。1969c《白鹤美术馆志》28辑,1969年(昭和44年),白鹤美术馆,P485-552。1970《白鹤美术馆志》29辑,1970年(昭和45年),白鹤美术馆,P553-636。1970a《白鹤美术馆志)) 30辑,1970年(昭和45年),白鹤美术馆,P637-700。1970b《白鹤美术馆志》31辑,1970年(昭和45年),白鹤美术馆,P701-784。1970c《白鹤美术馆志》32辑,1970年(昭和45年),白鹤美术馆,P785-840。1971《白鹤美术馆志》33辑,1971年(昭和46年),白鹤美术馆,P841-917。1975(1997)《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253-258(彭林译部分)。原载於《金文通释》卷五,1975年,P355-367。
    白光琦1995《秦公壶应为东周初期器》,《考古与文物》1995年04期,P71。1997《西周的年代与历法》,《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307-312。2001《幽王灭年辨》,《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2001年,P127-134。2005《师酉鼎与师酉簋非一人器》,《考古与文物—古文字论集(三)》,2005年增刊,P69-71。2006《单伯世系小议》,《周秦文明论丛》01辑,2006年,P66-69。2006a《杨家村窖藏铜器与宣幽二世年分》,《周秦文明论丛》01辑,2006年,P70-73。
    宝鸡A: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1976《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04期,P34-56。
    宝鸡B:宝鸡市博物馆、渭滨区文化馆1978《宝鸡竹园沟等地西周墓》,《考古》1978年05期,P289-296+P300。
    宝鸡C: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2007《陕西扶风五郡西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08期,P4-27。2007a《陕西扶风县新发现一批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04期,P3-12。
    宝鸡D:宝鸡市考古研究所2007《陕西宝鸡纸坊头西周早期墓葬清理简报》,《文物》2007年08期,P28-47。
    宝鸡E:宝鸡市博物馆1983《宝鸡竹园沟西周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02期,P1-11+P90。
    宝鸡F: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县图博馆1980《宝鸡县西高村春秋秦墓发掘记》,《文物》1980年09期,P1-9。
    北京A: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78《北京市新徵集的商周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02辑,1978年,P14-21。
    北京B: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市文物局2002《北京文物精华大系·青铜器卷》,2002年。
    北京C:北京市文物研究所1995《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
    蔡崇明1993《师嫠铭文综合研究》,《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P121-150。
    蔡培桂1980《应公尊》,《山东师院学报(哲社版)》,1980年04期,P17-18.
    蔡运章1983《西周金文中周王的任姓后妃》,《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1983年,P40-42。1992《辅师嫠簋诸器及偪阳国史再探》,《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P72-80。1994《洛阳北窑西周墓墨书文字略论》,《文物》1994年07期,P64-69+P79。1994a《论号仲其人》,《中原文物》1994年02期,P86-89+P100。1994b《号文公墓考——三门峡号国墓地研究之二》,《中原文物》1994年03期,P42-44+P94。1996《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文物》1996年07期,P54-68。1996a《康伯壶蓋跋》,《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P328-330。2007《号硕父其人考辨》,《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3日。
    蔡运章、张应桥2003《季姬方尊铭文及其重要价值》,《文物》2003年09期,P87-90+P93。
    曹定云1999《西周矢国考》,《出土文献研究》05辑,科学出版社,1999年,P108-121。
    曹明擅、尚志儒1984《陕西凤翔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01期,P53-650
    曹淑琴1986《记我们看到的一批传世商周铜器》,《考古》1986年09期,P834-840+P848。1989《伯矩铜器群及其相关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398-407。1993《噩器初探》,《江汉考古》1993年02期,P60-64。
    曹发展、陈国英1981《咸阳地区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年01期,P8。
    曹玮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63-650亦名《单氏家族铜器群》,载於《周原遗址与西周铜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P87-89。
    曹玮等:曹玮主编2005 (1)《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一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2)《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二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3)《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三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4)《周原出土青铜器》,第四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5 (5)《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五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6)《周原出土青铜器》,第六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7)《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七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8)《周原出土青铜器》,第八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9)《周原出土青铜器》,第九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10)《周原出土青铜器》,第十卷,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曹永斌、樊维岳1986《蓝田泄湖镇发现西周车马坑》,《文博》1986年05期,P1-3。
    晁福林1989《<墙盘>断代再议》,《中原文物》1989年01期,P78-81。2001《伯和父诸器与“共和行政”,《古文字研究》21辑,中华书局,2001年,P174-190。
    长水1972《岐山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06期,P25-29。
    常金仓1998《晋侯苏钟铭的月相年代问题》,《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P57-66。2006《西周早期青铜器断代研究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6年02期,P36-45。
    常兴照、宁荫堂1989《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文物》1989年06期,P66-72。
    陈邦怀1964《金文丛考三则》,《文物》1964年02期,P48-50。1972《克鎛简介》,《文物》1972年06期,P14-16。
    陈秉新2001《北赵出土铜器铭文中之晋侯□及其他晋侯名新考》,《东南文化》,2001年03期,P82-83。
    陈昌远1982《有关何尊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82年02期,P52-57。
    陈公柔1962《记几父壶、柞钟及其同出的铜器》,《考古》1962年02期,P88-91。1986《滕国、邾国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鼎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P176-190。1989《说媿氏即怀姓九宗》,《古文字研究》,1989年,中华书局,P211-217。2004《康侯簋考释》,《古文字研究》25辑,中华书局,2004年,P167-169。
    陈公柔、张长寿1980《大保簋的复出和大保诸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04期,P23-300又见於《商周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P168-177。1982《布伦戴奇藏品补遗》,《考古与文物》1982年05期,P82。
    陈絜2008《浅谈荣仲方鼎的定名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2期,P61-68。 2008a《应公鼎铭与周代宗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P8-17。2010《“仲催父鼎”补释及其相关历史问题》,《古文字研究》28辑,中华书局,2010年,P212-217。
    陈絜、祖双喜2005《亢鼎铭文与西周土地所有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1期,P19-27。
    陈立信1986《巩县发现西周早期青铜鬲》,《中原文物》1986年04期,P99。
    陈连庆1984《敔簋铭文浅释》,《古文字研究》09辑,中华书局,1984年,P305-320。1986《<晋姜鼎>铭新释》,《古文字研究》13辑,中华书局,1986年,P189-201。
    陈梦家1955《宜侯矢毁和它的意义》,《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05期,P63-66。1966(2004)陈梦家於1955-1956年在《考古学报》连续发表“西周铜器断代(一至六)”,後连同未发表的遗稿(截止1966年),由考古研究所学者整理,於2004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名为《西周铜器断代》。
    陈久金1997《晋侯苏钟笔谈》,《文物》,1997年03期,P54-66。2003《吴速鼎月相历日发现的重大科学意义》,《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04期,P368-373。
    陈佩芬1981《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西周青铜器》,《文物》1981年09期,P30-36。1983《繁卣、趋鼎及梁其钟铭文诠释》,《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二期,新华书店,1983年,P15-25。1984《异仲壶》,《文物》1984年06期,P21-23。1989《甲簋》,《上海博物馆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联合出版,1989年,P97。1989a《鄂叔簋》,《上海博物馆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联合出版,1989年,P97。2000《新获两周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P124-143。2001《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王作左守鼎》,《文物》2001年12期,P62-64。2001a《论王作左守鼎》,《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254-255。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2。2004《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2004a《夏商周青铜器研究·夏商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2004b《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东周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陈平1991《克罍、克盉铭文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91年09期,P843-8540又见於《燕秦文化研究——陈平学术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P3-13。1999《邢侯簋再研究》,《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P105-113。 2002《颐和园藏商周铜器及铭文选析》,《古文字研究》24辑,中华书局,2002年,P161-165。
    陈仁涛1952《金匮论古初集》,1952年,香港亚洲石印局,P57-61。
    陈荣军2007《西周金文辞例札记》,《求索》2007年09期,P207-209。
    陈世辉1958《号宣公子白鼎略记》,《考古》1958年08期,P22。1984《师通鼎铭文考释》,《史学集刊》1984年01期,P1-5。
    陈松长2002《“(?)”字小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98-302。
    陈双新1993《墙盘铭文集释》,《文物研究》08期,1993 P157-167。
    陈寿,见陈公柔、张长寿。
    陈新、献本1995《洛阳北窑M120墓主人的身份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95年02期,P61-65。
    陈贤芳1986《父癸尊与子尊》,《文物》1986年01期,P44-45。
    陈颖1985《长安县新旺村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文博》1985年03期,P89-90。
    陈英杰2004《读金小札》,《古文字研究》25辑,中华书局,2004年,P124-128。
    陈昭容1995《谈新出秦公壶的时代》,《考古与文物》1995年04期,P64-70。
    程继林、吕继祥1986《泰安城前村出土鲁侯铭文铜器》,《文物》1986年04期,P12-14。
    程长新1983《北京市顺义县牛栏山出土一组周初带铭青铜器》,《文物》1983年11期,P64-67。1984《北京市拣选古代青铜器续志》,《文物》1984年12期,P35-39。
    程长新、张先得1980《伯椃虘簋之再发现》,《文物》1980年05期,P61-62。
    程学华1959《宝鸡扶风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59年11期,P72。
    程学华1959《宝鸡扶风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59年11期,P72-73。
    成楠、马伟峰、胡小平2007《号石父铜鬲与铜匮赏析》,《文博》2007年06期,P62-64。
    辞典1995《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95年。
    崔庆明1984《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中原文物》1984年04期,P13-16+P121。
    戴家祥1979(1992)《墙盘铭文通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2期。又见於《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陕西周原考古队、尹盛平主编,文物出版社,1992年,P318-353。(页码据後者)
    戴尊德1984《芳城柴村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宇研究》09辑,中华书局,1984年,P321-3240
    戴尊德、刘岱瑜1989《山西苗城柴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89年10期,P906-9090
    德州A:德州行署文化局文物组、济阳县图书馆1981《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09期,P18-2401985《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85年12期,P15-20a
    董珊2003《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 04期,P40-5002005《版方鼎与荣仲方鼎铭文的释读》,《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7辑,2005年,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P14-21。
    董作宾1952《西周年历谱》,《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东方印刷厂,1952年,P681-760。1952a《毛公鼎考年》,《大陆杂志》05卷08期,1952年,P3-6。1952b《号季盘时代》,《大陆杂志》 02卷02期,1952年,P9。1953(1978)《函皇父诸器之年代》,《真理世界》1953年45期,即《于右任七十晋五华诞纪念特刊》。又见於《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第四册《平卢文存》下册卷四,艺文印书馆,1978年,P806-811。(页码据後者)1959(1977)《中国年历总谱》,香港大学,1959年。又见於《董作宾先生全集》第四册,艺文印书馆印行,1977年。
    丁骕1985《西周金器年谱》,《中国文字》新10期,美国艺文印书馆,1985年,P1-56。
    杜廼松1982《荣毁铭文考释及其意义》,《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03期,P89-91。又载於《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P66-69。1991《谈号国墓地新出铜器》,《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10日。1998《克罍克盉铭文新释》,《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1期,P61-64。2002《古亚毁与寓鼎铭文考释——为<中国文物报>1000期而作》,《中国文物报》2002年04月03日。2006《兮甲盘铭文再考释与意义》,《周秦文明论丛》01辑,2006年,P119。
    杜勇2001《关於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02期,P3-16。2002《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2期,P7-13。
    杜勇、沈长云2002《金文断代方法探微》,人民出版社,2002年07月第1版。
    段绍嘉1960《陕西蓝田县出土弥壶等彝器简介》,《文物》1960年02期,P9-10。1963《扶风齐家村出土西周青铜器简介》,《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 1963年1月,P7-10。1963a《介绍陕西省博物馆的几件青铜器》,《文物》1963年03期,P43-45。
    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2000《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鄂兵1973《湖北随县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3年05期,P21-25。
    范汝森1959《太保鼎》,《文物》1959年11期,P59。
    范毓周、周言2002《西周金文历谱与历史年代探论》,《史学月刊》2002年01期,P19-28。
    方善柱1977《初周青铜器铭文中的文武王后》,《大陆杂志》52卷05期,1977年,P3-8。
    方述鑫1998《谈谈晋侯苏锺历日的有关问题》,《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P151-154。
    月巴西1972《肥西、合肥发现西周晚期铜器》,《文物》1972年01期,P77.
    冯时1997《略论晋侯对与晋侯匹》,《中国文物报》,1997年8月24日。1997a《晋侯苏钟与西周历法》,《考古学报》,1997年04期,P407-499。1998《略论晋侯邦父及其名、字问题》,《文物》,1998年05期,P31-34。2002《叔矢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58-26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上海。
    扶风A: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 1976《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或诸器》,《文物》1976年06期,P51-60。
    扶风B:扶风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1976《陕西扶风县召李村一号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76年06期,P61-65。
    扶风C:扶风县博物馆1986《扶风县官务窑出土西周铜器》,《文博》1986年05期,P67-68。
    付升岐1984《扶风新出土的青铜器》,《文博》1984年01期,P38+P117。
    傅斯年1941《再释函皇父》,《说文月刊》1941年02卷10期,P6。又见於《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29卷,P43。(原文作者名用傅师年)
    傅永魁1959《洛阳东郊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04期,P187-188。
    高次若1984《宝鸡贾村再次发现矢国铜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04期,P107+P94。
    高鸿缙1952《号季子白盘考释》,《大陆杂志》02卷02期,P7-9。
    高明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60-61。
    高木森1986《西周青铜彝器汇考》,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印,1986年。1997《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366-371。
    高西省1994《扶风巨良海家出土大型爬龙等青铜器》,《文物》1994年02期P92-96+P91。2005《长子口墓铜方鼎及相关问题》,《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P82-90。
    高西省、秦怀戈1998《刘台子六号墓的年代及墓主问题》,《文博》1998年06期,P40-44。
    高至喜1963《湖南宁乡黄材发现商代铜器和遗址》,《考古》1963年12期,P646-648。1991《西周士父钟的再发现》,《文物》1991年05期,P86-87。2002《晋侯墓出土楚公逆编钟的几个问题》,《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346-354。
    高智华1999《<保卣>铭文考释中的几个问题》,《学术集林》15卷,1999年,上海远东出版社,P73-86。
    甘肃A:甘肃省博物馆文物组1972《灵台白草坡西周墓》,《文物》1972年12期,P2-8。
    甘肃B: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灵台县文化馆1976《甘肃灵台县两周墓葬》,《考古》1976年01期,P39-48+P38。
    甘肃C: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1977《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02期,P99-130。
    葛今1972《泾阳高家堡早周墓葬发掘记》,《文物》1972年07期,P5-8。
    耿铁华1981《应监甗考释》,《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06期,P68-71。
    关玉翠、赵新来1966《泌阳县出土的两件西周铜壶》,《文物》1966年01期,P56-57。
    郭宝钧1964《濬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1970 (1981)《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成书於1970年,後由鄒衡、徐自强整理,1981年,文物出版社。
    郭沫若1930(1960)《由久彝考释论到其他》,1930年作,後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P309-319。1930a(1960)《矢令簋考释》,1930年作,後收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1960年,P324-333。1931《毛公鼎之年代》,《东方杂志》1931年28卷13期,P79-97。1933(2002)《谧法之起源》,见《金文丛考》第五,1932年初编,日本文求堂书店影印。此据科学出版社2002年《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五《金文丛考》,P201-226。1935(2002)《两周金文辞大系》,1931年日本文求堂出版。1935年增订为《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原书作废。本文据《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2002年。1943《陕西新出土器铭考释》,《说文月刊》1943年03卷10期,P153-155。1951(2002)《禹鼎跋》,《光明日报》1951年07月07日。又见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六《金文丛考补录》,科学出版社,2002年,P70-760(页码据後者)1954《矢令毁追记》,《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P367-369。1954a《师旅鼎》,《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P370-372。1954b《献彝(附康鼎)》,《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P373-376。1955《长由盉铭释文》,《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02期,P128。1956《久毁铭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01期,P7-9。1957《蠡器铭考释》,《考古学报》1957年02期,P1-6。1958《保卣铭释文》,《考古学报》1958年01期,P1-2。1958a《辅师嫠簋考释》,《考古学报》1958年02期,P1-3。1959《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01期,P13-15。1959a《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己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9年07期,P1-2。 1960《弥叔簋及訇簋考释》,《文物》1960年02期,P5-6。1960a《释应监甗》,《考古学报》1960年01期,P7。1962《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考古学报》1962年01期,P1-14。1962a《师克盨铭考释》,《文物》1962年06期,P9-14。1963《扶风齐家村器群铭文汇释》,《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3年1月,P2-6。1963a《跋江陵与寿县出土铜器群》,《考古》1963年04期,P182-187。1972《关於眉县大鼎铭辞考释》,《文物》1972年07期,P2。1972a《<班毁>的再发现》,《文物》1972年08期,P2-13。1972b(2002)《跋王姒方彝》,1972年作,载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六《金文丛考补录》,科学出版社,2002年,P447-449。1973《<贝敖簋铭>考释》,《考古》1973年02期,P66-70。
    郭伟川2006《宗周钟(周王豁钟)新考》,《华学》0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P26-37。
    韩巍2007《亲簋年代及相关问题》,《古代文明》第6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P155-170。2007a《眉县盘器群的族姓、年代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年04期,P16-21。2007b《周原强家西周铜器群世系问题辨析》,《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3期,P70-78。2008《单达诸器铭文习语的时代特点和断代意义》,《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P26-33。2009《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东南文化》 2009年06期,P113-116。2009a《册命铭文的变化与西周厉、宣铜器分界》,《文物》2009年第1期,P80-85。
    韩伟、吴镇烽1982《凤翔南指挥西村周墓的发掘》,《考古与文物》1982年04, P15-38。
    韩维龙、张志清2000《长子口墓的时代特徵及墓主》,《考古》2000年09期,P24-29。
    河北A:河北省文物管理处1979《河北元氏县西张村的西周遗址和墓葬》,《考古》1979年01期,P23-26。
    何景成2008《试论倐戒鼎所反映的“羡卒”问题》,《中原文物》2008年06期,P69-72。2008a《蠡驹尊与昭王南征—兼论相关铜器的年代》,《东南文化》2008年第4期总第204期,P51-55。2008b《论师询簋的史实和年代》,《南方文物》 2008年04期,P104-107+P114。
    何琳仪2002《晋侯岓器考》,《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89-295。
    何琳仪、黄锡全1984《啟卣、啟尊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09辑,中华书局,1984年,P373-389。
    河南A: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禹县文管会1988《禹县吴湾西周晚期墓葬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03期,P5-7。
    河南B:河南省博物馆1977《河南省襄县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8期,P13-16。
    河南C: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2《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03期,P92-103。1998《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十四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09期,P4-17。2007《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7年01期,P20-49。
    河南D.-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1995《上村岭号国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01期,P4-31。1999《三门峡号国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000《三门峡号国墓地M2013的清理》,《文物》 2000年12期,P23-34。
    河南E: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2000《河南鹿邑太清宫西周墓的发掘》,《考古》2000年09期,P9-23。2000a《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河南F: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9《河南三门峡号国墓地M2008发掘简报》,《文物》 2009年02期,P18-31。
    何幼琦1982《西周铜器年代举例》,《学术研究》1982年06期,P108-117。1983《关於<何尊>的年代问题》,《中原文物》1983年04期,P59-61+P16。1983a《西周四世轶史研究》,《江汉考古》1983年02期,P57-60+P73。1983b《周公东征概述》,《东岳论丛》1983年01期,P81-84。1984《西周年代学诹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P11-25。(断代观点同“何幼琦1982”)1985《论“康宫”》,《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P10-16。1988《评<保卣铭新释>的人物考释——兼论金文的有关语词》,《殷都学刊》1988年02期,P6-12。1989《<宜侯久簋>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人民出版社,1989年,P107-117。1989a《西周铜器纪时简易推算法》,《西周年代学论丛》,人民出版社,1989年,P39-51。1989b《无纪时彝铭的断代举例》,《西周年代学论丛》,人民出版社,1989年,P52-62。
    贺梓城1956《耀县发现一批周代铜器》,《文物》1956年11期,P73。
    湖北A:湖北省博物馆1972《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文物》1972年02期,P47-53。1975《湖北枣阳县发现曾国墓葬》,《考古》1975年04期,P222-225。
    湖北B:湖北黄冈市博物馆、湖北薪春县博物馆 1997《湖北薪春达城新屋增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97年12期,P29-33。
    湖南A:湖南省博物馆1963《介绍几件馆藏周代铜器》,《考古》1963年12期,P679-682。1966《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几件铜器》,《文物》1966年04期,P1-6。
    湖南B: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考古研究所、望城县文物管理所2001《湖南望城县高砂脊商周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04期,P27-44。
    呼林贵、薛东星1986《耀县丁家沟出土西周窖藏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04期,P4-5。
    胡智生、刘宝爱、李永泽1988《宝鸡纸坊头西周墓》,《文物》1988年03期,P20-27。
    淮阳A:淮阳县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1《淮阳县发现两件西周铜器》,《中原文物》1981年02期,P59。
    黄怀信2001《金文历法二题》,《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2001年,P123-126。
    黄陂:黄陂县文化馆、孝感地区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1982《湖北黄陂鲁台山两周遗址与墓葬》,《江汉考古》1982年02期,P37-61。
    黄然伟2009《利簋及其时代》,《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学院八十周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P532-538。
    黄盛璋1957《保卣铭的时代与史实》,《考古学报》1957年03期,P51-590亦以《保卣铭的年代、地理与历史问题》见载於《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P213-229。1960《大丰毁铭制作的年代、地点与史实》,《历史研究》1960年06期,P81-95。1961《关於询毁的制作年代与虎臣的身份问题》,《考古》1961年06期,P330-333。1976《岐山新出备匜若干问题探索》,《文物》1976年06期,P40-44。1978《西周微家族窖藏铜器群初步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3期。P194-206。1981《班簋的年代、地理与历史问题》,《考古与文物》1981年01期,P75-82。1982《利毁的作者身分、地理与历史问题》,《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齐鲁书社,1982年,P256-268。1983《多友鼎的历史与地理问题》,《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缩辑部编辑出版,1983年11月。P12-20。1983a《隶伯或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 1983年05期,P43-49。1983b《驹父盨蓋铭文研究》,《考古与文物》1983年04期,P52-55。1984《扶风强家村新出西周铜器群与相关史实之研究》,《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P278-293。1986《长安镐京地区西周墓新出铜器群初探》,《文物》,1986年01期,P37-42。1990《穆世标准器——鲜盘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巴蜀 书社,1990年,P23-52。1999《晋侯苏墓与晋侯苏钟绝对年代》,《中国文物报》,1999年9月19日。2002《晋侯墓地M114与叔矢方鼎主人、年代和墓葬世次年代排列新证》,《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12-231。2006《眉县杨家村速家窖藏铜器解要》,《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03期,P33-460後以《眉县杨家村速家窖藏铜器初论解要》,《周秦文明论丛》第1辑,2006年,P13-300(後者内容微有改动,今径引後者)
    黄锡全1998《晋侯墓地几位晋侯顺序的排列问题》,《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P147-152。
    黄锡全、于炳文1995《山西晋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钟铭文初释》,《考古》,1995年2期,P170-178。
    黄彰健1998《释<武成>与金文月相——兼论《晋侯苏编钟》及武王伐纣年》,《历史研究》,1998年02期,P5-24。
    洪家义1978(1992)《墙盘铭文考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又见於《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页354-361。
    侯毅2006《首都师范大学收藏的两件西周青铜器》,《文物》2006年12期,P68-72。(遗作)
    姬乃军、陈明德1993《陕西延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3年05期,P8-12。
    吉琨璋2006《“晋叔家父”器和M93组晋侯墓的归属》,《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9辑,2006年,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P27-30。
    吉琨璋、宋建忠、田建文2006《山西横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题》,《文物》2006年08期,P45-49。
    继才1956《洛阳文物工作队登记和接收群众捐献文物》,《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P79。
    贾峨1991《关於上村岭号国墓地的几个问题》,《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1日。
    贾洪波2003《论令彝铭文的年代与人物纠葛——兼略申唐兰先生西周金文“康宫说”,《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P3-18。
    姜涛1991《号国墓地的再发现与认识》,《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8日。
    蒋大沂1964《保卣铭考释》,《中华文史论丛》总05辑,中华书局,1964年,P93-142。
    解希恭1957《山西洪赵县永凝东堡出土的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8期,P42-P43。
    集成:2007(1)《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1册,中华书局,2007年。2007(2)《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2册,中华书局,2007年。2007(3)《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3册,中华书局,2007年。2007(4)《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4册,中华书局,2007年。2007(5)《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5册,中华书局,2007年。2007(6)《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6册,中华书局,2007年。2007(7)《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第7册,中华书局,2007年。
    近出:《近出殷周金文集录》2002(一)《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一册,刘雨、卢岩编,中华书局,2002年。2002(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二册,刘雨、卢岩编,中华书局,2002年。2002(三)《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三册,刘雨、卢岩编,中华书局,2002年。2002(四)《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四册,刘雨、卢岩编,中华书局,2002年。
    近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2010(一)《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一册,刘雨、严志斌编,中华书局,2010年。2010(二)《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二册,刘雨、严志斌褊,中华书局,2010年。2010(三)《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三册,刘雨、严志斌编,中华书局,2010年。2010(四)《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第四册,刘雨、严志斌编,中华书局,2010年。
    金信周2002《两周祝缎铭文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江林昌1999《夏商周断代工程金文历谱研讨会纪要》,《文物》1999年06期,P94-96+P62。2004《由新出贫公盨、速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中华文史论丛》总77辑,中华书局,2004年,P100-131。
    莒县:莒县博物馆1999《山东莒县西大庄西周墓葬》,《考古》1999年07期,P38-45。
    巨万仓1985《陕西岐山王家咀、衙里西周墓葬发掘简报》,《文博》1985年05期,P1-7。
    喀左A: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1977《辽宁省喀左县山湾子出土殷周青铜器》,《文物》1977年12期,P23-33+P43。
    喀左B:喀左县文化馆、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北洞文物发掘小组 1974《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铜器》,《考古》1974年06期,P364-372。
    康乐1985《陕西武功县徵集到三件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04期,P1-2。
    开封A:开封地区文管会、新郑县文管会、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河南省新郑县唐户两周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02辑,1978年,P45-65。
    柯昌济1935《韩华阁集古录跋尾》,1935年馀园丛刻铅字本。
    柯鹤立2002《试论晋侯邦父墓中的楚公逆编钟》,《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355-365。
    黎东方1997《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219-233。
    李伯谦1997《晋侯苏钟的年代问题》,《中国文物报》,1997年3月9日。1998《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P114-123。2000《晋侯墓地墓主之再研究》,《文化的饋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P74-80。2001《叔矢方鼎铭文考释》,《文物》2001年08期,P39-42。2002《晋侯墓地发掘与研究》,《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9-40。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3-55。2007《僰马盘铭文考释》,《古代文明研究通讯》34期,2007年,P31-35。2009《觐公簋与晋国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的再认识》,《中原文物》2009年01期,P48-51+P83。
    李步青1983《山东莱阳县出土己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P7-8+P17。1983a《烟台市上介村出土异国铜器》,《考古》1983年04期,P289-292。
    李步青、林仙庭1991《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鼎》,《文物》1991年05期,P84-85。1991a《山东黄县归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考古》1991年10期,P910-918。
    李步青、林仙庭、杨文玉1994《山东招远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94年04期,P377-378。
    李步青、王锡平1992《建国来烟台地区出土商周铭文青铜器概述》,《古文字研究》19辑,中华书局,1992年,P66-84。
    李朝远1993《晋侯参方座簋铭管见》,《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三+周年校庆),1993年,P231-235。2000 (2007)《师道簋铭文考释》,《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青铜器学步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P243-250。2001《白大祝追鼎剩义》,《中国文物报》2001年03月21日。2002《晋侯青铜器探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431-445。2002a《“豁簋为厉王之器”说献疑》,《古文字研究》24辑,中华书局,2002年,P220-224。2003《眉县新出速盘与大克鼎的时代》,《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信雅达印制公司,2003年,P89-96。2004《<大盂鼎>证补二三例》,《上海文博论丛》2004年01辑,上海辞书出版社,P24-30。2004a《<五祀豁钟>新读》,《华学》0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P104-116。2005《雁侯见工鼎》,《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十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P104-113。2005a《师兑簋复议》,《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P114-121。2006《西周金文中的“王”与“王器”》,《文物》2006年05期,P74-79。
    李长庆、田野1957《祖国文物的又一次重要发现——陕西眉县发掘出四件周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4期,P5-P10。
    李常松1986《平邑蔡庄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6年04期,P366-367。
    李殿福1980《巳毁初释》,《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03期,P221-222。
    李发旺1963《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文物》1963年04期,P51。1963a《山西翼城发现青铜器》,《考古》1963年04期,P225。
    李峰1989《强家一号墓的时代特点》,《文博》1989年03期,P46-48。2006《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09期,P70-78。
    李国梁2006《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家浩1999《应国称簋铭文考释》,《文物》 1999年09期,P83-84+P95。1999a《应侯盘》,《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113-116。
    李健1963《湖北江陵万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04期,P224-225。
    李健永、贾峨 1957《洛阳专区文物普查中调查得三十七处古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5期,P85。
    李俊山1990《永城出土西周宋国铜匜》,《中原文物》1990年01期,P104。
    李凯、周晓陆2005《“豳公盨”铭文再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2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P1-10。
    李丰1988《号国墓地铜器群的分期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88年11期,P1035-1043。1988.《黄河流域西周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的分期与年代》,《考古学报》1988年04期,P383-419。
    李福泉1979《訇毁铭文的综合研究》,《湖南师院学报》1979年02期,P58-66。
    李零1986《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13辑,中华书局,1986年,P353-398。1993《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P658-678。2002《论贫公盨发现的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6期,P35-45。2002.《重读史墙盘》,《吉金铸国史——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精华》,文物出版社,2002年,P42-57。2003《读杨家村出土的虞达诸器》,《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3期,P16-27。
    李零、董珊1999《兽面纹甗》,《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59-62。1999《有盖叔丰簋》,《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69-72。1999b《虎叔作倗姒簋》,《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83-86。1999c《紫氏篡》,《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87-90。
    李啟良1989《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与文物》1989年03期,P7-8。
    李晓东1965《河北省文化局收得一件有铭文铜提梁卣》,《文物》1965年05期,P5+P17。
    李先登1984《禹鼎集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4年06期,P110-119。又见於《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2001年,P206-218。1993 (2001)《西周井叔青铜器年代的初步研究》,《西周史论文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又见於《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科学出版社,2001年,P202-205。1999《邢国青铜器的初步分析》,《1998年河北邢台中国商周文明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三代文明研究一》,科学出版社,1999年,P114-118。2004《德簋的再发现》,《古文字研究》25辑,中华书局,2004年,P182-185。2006《对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几点认识》,《周秦文明论丛》01辑,2006年,P49-53。
    李学勤
    1957《郿县李家村铜器考》,《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7期,P58-59。
    1959《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
    1975《北京、辽宁出土铜器与周初的燕》,《考古》1975年05,P274-279+P270a
    1976《矩伯、裘卫两家族的消长与周礼的崩坏——试论董家青铜器群》,《文物》1976年06期,P45-50。
    1978《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02期,P149-158。
    1979《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重要标尺——周原庄白、强家两处青铜器窖藏的综合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P29-36。
    1979a《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古文字研究》 01辑,中华书局,1979年,P149-156。
    1979b《论美澳收藏的几件商周文物》,《文物》1979年12期,P72-76。
    1980《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文物》1980年08期,P35-40。
    1980a《秦国文物的新认识》《文物》1980年09期,P25-31。
    1981《何尊新释》,《中原文物》1981年01期,P35-39+P45。
    1981a《论多友鼎的时代及意义》,《人文杂志》1981年06期,P87-92。
    1983《师同鼎试探》,《文物》1983年06期,P58-61。
    1983a《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文物》1983年12期,P18-22。
    1984《论仲爯父簋与申国》,《中原文物》1984年04期,P31-32+P39。
    1984a《穆公簋盖在青铜器分期上的意义》,《文博》1984年02期,P6-8。
    1984b《兮甲盘与驹父盨——论西周末年周朝与淮夷的关系》,《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丛刊第二辑,1984年,P266-277。
    1984c《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985《宜侯矢簋与吴国》,《文物》 1985年07期,P13-16+P25。
    1985a《史惠鼎与史学渊源》,《文博》1985年06期,P14-16。
    1985b《鲁方彝与西周商贾》,《史学月刊》1985年01期,P31-34。
    1986《论长安花园村两墓青铜器》,《文物》1986年01期,P32-36。
    1986a《班篡续考》,《古文字研究》13辑,中华书局,1986年,P181-188。
    1987《应监甗新释》,《江西历史文物》 1987年01期,P23-25。
    1989《令方尊、令方彝新释》,《古文字研究》16辑,中华书局,1989年,P218-226。
    1990《龟尊考释》,《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P295-297。1991《三门峡号墓新发现与号国史》,《中国文物报》1991年2月3日。
    1991a《史密簋铭所记西周重要史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05期,P5-9。
    1993《克罍克盉的几个问题》,《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年,问学社有限公司,P205-208。
    1993a(1997)《宜侯矢簋的人与地》,《传统文化研究》(二),古吴轩出版社,1993年。又载於《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P260-263。
    1994《晋侯邦父与杨姑》,《中国文物报》,1994年,5月29日。
    1995《《史记晋世家〉与新出金文》,《学术集林》卷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P160-170。
    1995a《试论楚公逆编钟》,《文物》 1995年02期,P69-72。
    1996《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
    1997《谈盂方鼎及其他》,《文物》 1997年12期,P55-57。
    1997b《静方鼎考释》,《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问学社有限公司,1997年,P223-230。
    1997c《静方鼎与周昭王历日》,《光明日报》1997年12月23日。
    1998《吴虎鼎考释——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学笔记》,《考古与文物》1998年03期,P29-31。
    1998a《给伯庆鼎续释》,《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P98-100。
    1998b《释郭店简祭公之顾命》,《文物》1998年07期,P44-45。
    1998c《柞伯簋铭考释》,《文物》 1998年11期,P67-70。
    1999《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文物》1999年06期,P54-56。
    1999a《戎生编钟论释》,《文物》1999年09期,P75-820
    1999b《异形兽面纹卣论析》,《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357-360。
    1999c《戎生编钟试论》,《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375-378。
    1999d《郭家庄与斗鸡台——从卣的关联看殷周文化异同》,《学习与探索》1999年03期,P126-128。
    1999e《吴虎鼎研究的扩充》,《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P147-150。
    1999f《论克器的区分》,《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P151-156。
    19998《利簋铭与岁星》,《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P204-205。
    1999h《试说宣王早年历日》,《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P220-223。
    19991《论应国墓地出土的匍盉》,《平顶山师专学报》1999年01期,P66-67。
    2000《师询簋与<祭公>》,《古文字研究》22辑,中华书局,2000年,P70-72。
    2000a《论虎簋盖二题》,《华学》0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P37-40。
    2000b《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读<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2000年05期,P88-93。
    2001《谈叔矢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10期,P67-70。
    2001a《王鼎的性质与时代》,《文物》2001年12期,P60-61。
    2001b《木羊簋》,《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12-117。
    2001c《立兔形典尊》,《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44-147。
    2001d《纲伯卣考释》,《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250-251。
    2001e《营簋铭文考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01期,P1-4。
    2001f《叔多父盘与<洪范>》,《华学》0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P108-111。
    2002《论贫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6期,P5-12。
    2002a《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历谱的两次考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 年05期,P46-48。
    2002b《叔虞方鼎试证》,《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49-252。
    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5-56。
    2003a《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3年06期,P66-73。
    2003b《眉县杨家村器铭历日的难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P1-P3。
    2003c《季姬方尊研究》,《中国史研究》2003年04期,P11-14。
    2005《试论新发现的铁方鼎和荣仲方鼎》,《文物》2005年09期,P59-65+P69。
    2005a《作册般罢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01期,P4-5。
    2006《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古文字研究》26辑,中华书局,2006年,P160-164。
    2006a《论亲簋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03期,P7-8。
    2006b《庄白兴器的再考察》,《华学》08辑,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P21-25。
    2007《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文物》2007年08期,P71-75。
    2007a《论戟甗铭及周昭王南征》,《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P76-80。
    2007b(2010)《随记一则》,《中国书法》2007年09期。《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P136-137。(页码据後者)
    2007c《伯狱青铜器与西周典祀》,《古文字与古代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P179-189。
    2007d《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江海学刊》2007年05期,P13-15。
    2007e《谈西周厉王时器伯城父簋》,《安作璋先生史学研究六十周年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07年,P86-89。
    2008《文盖与周宣王中兴》,《文博》2008年02期,P4-5。
    2008a《殷商至周初的娩与肌臣》,《殷都学刊》2008年03期,P13-14+P19。
    2008b《论觉公篡年代及有关问题》,《庆祝何炳棣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8年,P425-428。
    2008c《新出应公鼎释读》,《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P1-4。
    2008d(2010)《论西周的南国湘侯》,《湖南省博物馆馆刊》05辑,2008年。载於《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P175-179。(页码据後者)
    2008e《论周初的鄂国》,《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04期,P1-8。
    2010《何篡与何尊的关系》,《出土文献研究》09辑,中华书局,2010年,P1-3。
    2010a《论荣仲方鼎有关的几个问题》,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课题。载於《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P153-158。
    2010b《<首阳吉金>应侯篡考释》,《通向文明之路》,商务印书馆,2010年,P188-191。
    2010c《试说青铜器铭文中的吕王》,《文博》2010年02期,P3+P42。
    李学勤、艾兰
    1990《鲜簋的初步研究》,《中国文物报》1990年02月22日。
    1995《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文物出版社,1995年。
    李学勤、唐云明1979《元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考古》1979年01期,P56-59+P88。
    李裕民1996《晋侯壶考》,《汾河湾—丁村文化与晋文化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P204-207。
    李元芝、曹国朋2009《叶县、保利博物馆藏索氏劫篡铭文与年代》,《中原文物》2009年06期,P105-107。
    李仲操1978《史墙盘铭文试释》,《文物》1978年03期,P33-34。1981《再论墙盘年代、微宗国别——兼与黄盛璋同志商榷》,《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01期,P186-189。1991《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1991年。1997《燕侯克罍盉铭文简释》,《考古与文物》1997年01期,P70-72。1998《王作归盂铭文简释——再谈葬京为西周宫室之名》,《考古与文物》1998年01期,P82-83。1998a《论井叔年代》,《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P316-321。1999《西周厉王在位之年的原始凭证——再释晋侯苏钟历日》,《文博》1999年03期P17-19。2000《也谈静方鼎铭文》,《文博》2000年05期,P15-16。《文博》2001年03期,P75-76,重出。
    连劭名1983《史墙盘铭文研究》,《古文字研究》08辑,中华书局,1983年,P29-30。
    梁景津1978《广西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78年10期,P93-96。
    梁宁森2006《试论班篡所属时代兼及号城公其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P129-132。
    梁星彭、冯孝堂1963《陕西长安、扶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08期,P413-415。
    梁晓景1987《明公封邑考——兼谈周公後裔封国的若干问题》,《中原文物》1987年03期,P98-101。
    梁彦民2005《梁其壶年代小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2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P188-191。
    梁彦民、雏有仓2006《殷末周初长冠大乌纹略说》,《文博》2006年04期,P17-19。
    梁云2001《“晋公宗室”考辩》,《古代文明研究通讯》,08期,2001年,P15-18。
    临潼A:临潼县文化馆1977《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篡》,《文物》1977年08期,P1-7+P73。
    临潼B:临潼县博物馆1982《临潼南罗西周墓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01期,P87-89。
    临汝A:临汝县文化馆 1984《河南临汝县出土西周铜匜》,《考古》1984年02期,P156。
    临胸A:临胸县文化馆、潍坊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1983《山东临胸发现齐、鄩、曾诸国铜器》,《文物》1983年12期,P1-6。
    麟游A:麟游县博物馆1990《陕西省鳞游县出土商周青铜器》,《考古》1990年10期,P879-881+P942。
    林圣杰1997《晋侯小考》,《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讨论会》,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1997年,P371-382。
    林澐1980《琱生毁新释》,《古文字研究》03辑,中华书局,1980年,P120-135。2008《琱生尊与琱生篡的联读》,《古文字研究》27辑,中华书局,2008年,P206-211。2008a《觐公篡质疑》,见於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01月29日发,据林澐教授12月23日演讲整理。见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 ID=328。
    林寿晋1961《<上村岭号国墓地>补记》,《考古》1961年09期,P505-507。
    林仙庭1997《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故宫文物月刊》1997年总175期。
    刘彬徽1984《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概述》,《古文字研究》09辑,1984年,P331-372。1986《湖北出土两周金文国别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13辑,中华书局,1986年,P239-352。1992《湖北出土的两周金文国别与年代补记》,《古文字研究》19辑,中华书局,1992年,P179-195。
    刘长源1982《勉县出土西周师兟父鼎》,《考古与文物》1982年01期,P108。
    刘东亚1982《介绍新发现的几件商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2年04期,P64-65。
    刘得祯1981《甘肃灵台两座西周墓》,《考古》1981年06期,P557-558。
    刘华夏2010《金文字体与铜器断代》,《考古学报》2010年01期,P43-72。
    刘怀君1987《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文博》1987年02期,P17-25+P97-99。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49-50。
    刘怀君、辛怡华、刘楝2003《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速鼎铭文试释》,《文物》2003年06期,P85-89。
    刘怀君、任周芳1982《眉县出土“王作仲姜”宝鼎》,《考古与文物》1982年02期,P5-6+P13。
    刘合心 1975《陕西省周至县发现西周王器一件》,《文物》1975年07期,P91。1981《陕西周至县出土西周太师篡》,《考古与文物》1981年01期,P128。
    刘军社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47-49。
    刘俊琪1984《北京发现又一件伯嘉父篡》,《考古》1984年07期,P590。
    刘克甫2002《“北赵晋国墓地即晋侯墓”一说质疑》,《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53-73。
    刘啟益1978《微氏家族铜器与西周铜器断代》,《考古》1978年05期,P314-317。1979《伯竟父盨铭与厉王在位年数》,《文物》1979年11期,P16-20。1980《西周厉王时期铜器与“十月之交”的时代》,《考古与研究》1980年01期,P80-85。1980a《西周金文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04期,P85-89。1984《西周金文中的月相与共和宣幽纪年铜器》,《古文字研究》09辑,中华书局,1984年,P207-250。1984a《黄陂鲁台山M30与西周康王时期铜器墓》,《江汉考古》1984年01期,P50-60。1989《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後记》,《古文字研究》16辑,1989年,中华书局,P160-206。1993《文王迁丰至武王灭商前後铜器例证》,《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93年,P376-397。1997《晋侯苏编钟是宣王时铜器》,《中国文物报》,1997年3月9日。1998《晋侯邦父墓出土有铭铜器及相关问题》,《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P101-103。2000《六年宰兽篡的时代与西周纪年》,《古文字研究》22辑,中华书局,2000年,P79-82。2002《西周纪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04月。2009《西周懿王时期纪年铜器续记》,《中原文物》2009年05期,P51-53。2009a《静方鼎等三器是西周昭王十六年铜器》,《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4期,P66-67。
    刘士我2004《墙盘、速盘之对比研究——兼谈西周微氏、单公家族窖藏铜器群的历史意义》,《文博》2004年05期,P21-27+P49。
    刘兴1983《申篡盖铭考释》,《考古与文物》1983年02期,P18-19。
    刘晓燕、孙承晋2004《山东荣成市学福村商周墓葬的清理》,《考古》2004年09期,P93-94。
    刘晓东1987《天亡簋与武王东土度邑》,《考古与文物》1987年01期,P92-96。
    刘先枚1993《父乙献考释》,《江汉考古》1993年03期,P77-83。
    刘翔1987《介绍几件流传海外的青铜器铭文》,《江汉考古》1987年03期。P79-81。
    刘雨1983《多友鼎铭的时代与地名考订》,《考古》1983年02期,P152-157。1990《伯唐父鼎的铭文与时代》,《考古》1990年08期,P741-742。1992《南阳仲爯父毁不是宣王标准器》,《古文字研究》18辑,1992年,中华书局,P390-397。1997《金文赛祭的断代意义》,《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问学社有限公司(香港),1997年,P241-259。1998《燕侯克罍盉铭考》,《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P302。2002《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笔谈》,《文物》, 2002年5期,P69-77。2003《豳公考》,《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信雅达印制公司,2003年,P97-106。2006《师宪钟和姬实母豆》,《古文宇研究》26辑,中华书局,2006年,P165-171。2006a《金文中的王称》,《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4期,P6-29。
    刘桓1992《金文五则》,《文博》1992年03期,P16-19。
    娄金山2003《河南平顶山市出土的应国青铜器》,《考古》2003年03期,P92-93。
    卢连成1984《序地与昭王十九年南征》,《考古与文物》1984年06期,P75-79。
    卢连成、罗英杰1981《陕西武功县出土楚诸器》,《考古》1981年02期,P128-133。
    卢连成、尹盛平1982《古矢国遗址、墓地调查记》,《文物》1982年02期,P48-57。
    卢连成、胡智生1988《宝鸡强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988a《陕西地区西周墓葬和窖藏出土的青铜礼器》,《宝鸡强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P470-529。
    罗伯建1993《融从篡盖铭文考释及金文中的诉讼》,《中国历史文物》1993年01期,P1-5。
    罗福颐1957《郿县铜器铭文试释》,《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4期,P70。1959《克盨》,《文物》1959年03期,P64。1965《陕西省永寿县出土青铜器的离合》,《文物》1965年11期,P46+480(笔名梓溪)
    罗泰1997《有关西周晚期礼制改革及庄白微氏青铜器年代的新假设:从世系铭文说起》,《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年,P651-676。
    罗西章1973《扶风新徵集了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73年11期,P78-79。1974《陕西扶风县北桥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74年11期,P85-86。1977《杨家堡出土的商周之际的铜器》,《文物》1977年12期,P86。1978《扶风白龙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文物》1978年02期,P94-95。1979《陕西扶风发现西周厉王胡篡》,《文物》1979年04期,P89-91。1980《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04期,P6-22。1982《扶风沟原发现叔赵父黑》,《考古与文物》1982年04期,P106-107。1998《宰兽簋铭略考》,《文物》 1998年08期,P83-87。1998a《西周王盂考——兼论粪京地望》,《考古与文物》1998年01期,P76-81。1999《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9年04期,P18-21。
    罗振玉1929 (2004)《矢彝考释》,1929年,後收於《金文文献集成》28册,中华书局,2004年,P1-6。
    雒忠如1963《扶风县又出土了周代铜器》,《文物》1963年09期,P65-66。
    骆宾基1987《“单豆卤”铭新解》,《金文新考(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P1-30。
    洛阳A:洛阳博物馆1972《洛阳庞家沟五座西周墓的清理》,《文物》1972年09期,P20-31。1972a《洛阳北瑶西周墓清理记》,《考古》1972年02期,P35-36。
    洛阳B: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84《洛阳近几年来搜集的珍贵历史文物》,《中原文物》1984年03期,P76-80+P126-128。1999《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年09期,P19-28。1999a《洛阳北容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003《洛阳东车站两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12期,P4-11。2004《洛阳市唐城花园C3M417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年07期,P4-11+P11。2006《洛阳渡河东岸西周墓的发掘》,《文物》2006年03期,P17-19+P71。2010《洛阳老城北大街西周墓》,《文物》2010年08期,P4-7。
    洛阳C: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2010《洛阳五女冢西周早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10期,P4-11。
    马承源1963《德方鼎铭文管见》,《文物》1963年11期,P56-57。《上海博物馆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联合出版,1989年,P95。1964《记上海博物馆新收集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07期,P10-19。1976《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01期,P64-65+93。 1979《关於翏生盨和者减钟的几点意见》,《考古》1979年01期,P60-65。1982《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02辑,1982年,P26-74。又见於《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P122-171。1983(2002)《何尊铭文和周初史实》,《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0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P45-61。《中国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P225-237。(页码据後者)1989《小臣单解》,《上海博物馆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联合出版,1989年,P94。1989a《保卤》,《上海博物馆藏宝录》,上海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联合出版,1989年,P94。1991《号国大墓参观记》,《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3日。1992《新获西周青铜器研究二则》,《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92年,P150-154。1993《晋侯执盨》,《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93年,P221-230。1996《晋侯稣编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1996年,P1-14。1999《戎生钟铭文的探讨》,《保利藏金—保利艺卫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361-364。2000《亢鼎铭文——西周早期用贝币交易玉器的记录》,《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P120-123。2000a(2007)《西周中期青铜钟铸作技术的发展》,2000年中国青铜器学术讨论会论文。《马承源文博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P174-175。2001《论纲伯卣》,《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240-243。2002《晋侯稣编钟》,《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8-28。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43-44。
    马承源等:马承源主编,陈佩芬、潘建明、陈建敏、濮茅左编撰1988《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文物出版社,1988年。
    马叙伦1934《令矢彝》,《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4年04卷01期,P15-20。
    马志敏2004《山东省龙口市出土西周铜簋》,《文物》2004年08期,P79-80。
    穆海亭1998《整史烦壶盖铭文考释》,《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P382-386。
    穆海亭、朱捷元1983《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豁钟考》,《人文杂志》1983年02期,P118-121。
    穆海亭、郑洪春 1987《夷伯篡铭文笺释》,《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鼎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P292-293。
    穆晓军1998《陕西长安县出土西周吴虎鼎》,《考古与文物》1998年03期,P69-71。
    绵竹A:绵竹县文管所1988 《四川绵竹县发现西周小臣伯鼎》,《考古》1988年06期,P571。
    莫非斯1936《西周历朔新谱及其他》,《考古社刊》1936年05期,P209-26901937《西周铜器中之宫庙及由之而考订其年代》,《考古学社社刊》06期,1937年,P87-135。
    宁会振2000《上村岭号国墓地时代趣议》,《华夏考古》2000年03期,P55-57+93。又见於《号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191-195。
    庞怀靖2002《对西周铜器梁其鼎及似匜王年的推断》,《考古与文物》2002年05期,P49-55。
    庞文龙、崔玫英1990《陕西岐山近年出土的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0年01期,P50-52+P57。
    裴琪1958《鲁山县发现一批重要铜器》,《文物》1958年05期,P72-73。
    彭曦、许俊成1981《穆公篡盖铭文简释》,《考古与文物》1981年04期,P27。
    彭裕商1998《麦四器与周初的邢国》,《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P147-150。1999《也论新出虎篡盖的年代》,《文物》1999年06期,P57-62。1999a《谧法探源》,《中国史研究》1999年01期,P3-11。2000《董家村裘卫四器年代新探》,《古文字研究》22辑,中华书局,2000年,P83-87。2002《班篡补录》,《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P26-29。2002a《晋侯苏钟年代浅议》,《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314-320。2003《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2005《速器的啟示》,《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P99-102。2005a《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铜方鼎笔谈》,《文物》2005年10期,P73-74。 2008《觉公篁年代管见》,《考古》2008年10期,P57-61。
    平顶山A:平顶山市文管会1981《河南平顶山市发现西周铜毁》,《考古》1981年04期,P370+P314。1988《平顶山市新出土西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8年01期,P21-22。
    平心1979《<保卤铭>新释》,《中华文史论丛》总09辑,中华书局,1979年,P49-80。
    平卢,见董作宾
    戚桂宴1980《董家村西周卫器断代》,《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03期,P61-64。1981《厉王铜器断代问题》,《文物》1981年11期,P77-82。
    岐山A:岐山县文化馆、陕西省文管会等1976《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窖穴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05期,P26-44。
    岐山B1972《岐山、蓝田等地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01期,P74-75。
    岐山C:岐山县博物馆1992《陕西岐山新出土周初青铜器等文物》,《文物》1992年06期,P76-78。
    祁健业1982《岐山县北郭公社出土的西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2年02期,P7-9。1984《岐山县博物馆近几年来徵集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05期,P10-13。
    秦建明1998《保卤之我见》,《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P323-328。
    秦永军、韩维龙、杨凤翔1989《河南商水县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9年04期,P310-313。
    青全: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1997 (5)《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5册。1997 (6)《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6册。1997 (7)《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7册。1998(10)《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10册。
    裘锡圭1978《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年第3期,P25-32。1994《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2期,P35-41。1996《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96年。1997《晋侯苏钟笔谈》,《文物》,1997年03期,P54-66。1999《戎生编钟铭文考释》,《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365-374。 2001《钢伯卤的形制和铭文》,《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244-249。2002a《贫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6期,P13-27。
    青州:青州市博物馆1999《山东青州市发现“鱼伯己”铜觚》,《考古》1999年12期,P53。
    庆阳A:庆阳地区博物馆1985《甘肃庆阳韩家滩庙嘴发现一座西周墓》,《考古》1985年09期,P853+P809。
    齐文涛1972《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05期,P3-18。
    钱柏泉1958《“说天亡簋为武王减商以前铜器”一文的几点商榷》,《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2期,P56-57。
    仇士华、张长寿1999《晋侯墓地M8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晋侯稣钟》,《考古》1999年05期,P90-92。
    曲沃:曲沃县博物馆1996《天马——曲村遗址青铜器介绍》,《文物季刊》1996年03期,P53-83。
    确山:确山县文物管理所1993《河南确山出土西周晚期铜器》,《考古》1993年01期,P85。
    饶泽民1993《湖南株洲发现二件商周青铜器》,《考古》1993年10期,P952。
    热河: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1955《热河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发现的古代青铜器》,《文物》1955年08期,P16-27。
    韧松、樊维岳1975《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文物》1975年10期,P68-69。
    任伟2002《“应史”诸器与周代异姓史官》,《华夏考古》2002年03期,P57-59。2003《西周早期金文中的召公家族与燕君世系》,《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1期,P78-83。
    任喜来、呼林贵1991《韩城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青铜器》,《文博》1991年02期,P71-74。
    容庚1941 (2008)《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页码据後者)
    荣孟源1997《试谈西周纪年》,《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P354-365。
    山东A: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清理报告》,《文物》1996年12期,P4-25。
    山东B:山东大学考古系1998《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09期,P11-25。
    山西·北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西实习组、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1992《翼城曲沃考古勘探记》,《考古学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992年。1993《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03期,P11-30。1994a《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01期,P4-28。1994b《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08期,P4-21。1995《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07期, P4-39。2000《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2001《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08期,P4-21+P55。
    山西: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5《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4期,P46-54。1959《山西长子的殷周文化遗存》,《文物》1959年02期,P36。
    山西A: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绛县文化局2006《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08期,P4-18。
    陕西: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编1979(1)《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一)·图版说明》,文物出版社,1979年。1980 (2)《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图版说明》,文物出版社,1980年。1980 (3)《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图版说明》,文物出版社,1980年。1984 (4)《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四)·图版说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陕西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1995《高家堡戈国墓》,三秦出版社,1995年。
    陕西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眉县文化馆、杨家村联合考古队2003《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3年06期,P4-42。2008《吉金铸华章——宝鸡眉县杨家村单氏青铜器窖藏》,文物出版社,2008年。
    陕西C: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2003《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窖藏》,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03年。
    陕西D: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57《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01期,P75-86。1963《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12期,P654-658+682。1964《陕西省永寿县、武功县出土西周铜器》,《文物》1964年07期,P20-27+P7。 1986《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01期,P1-31。
    陕西E: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1976《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考古》1976年01期,P31-38。
    陕西F:陕西周原考古队1978《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报告》,《文物》1978年03期,P1-18。1978a《陕西扶风县云塘、庄白二号西周铜器窖藏》,《文物》1978年11期,P6-10。1979《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文物》1979年11期,P12-15。1979a《陕西扶风齐家十九号西周墓》,《文物》1979年11期,P1-11。1980《扶风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04期,P39-55。1983《陕西岐山贺家村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08辑,1983年,P75-94。1986《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08期,P56-68。
    陕西G:陕西周原扶风文管所1978《周原发现师同鼎》,《文物》1978年12期,P43-46。1982《周原西周遗址扶风地区出土几批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2年02期,P10-13。
    陕西H:陕西省博物馆1965《陕西省博物馆新近徵集的几件西周铜器》,《文物》1965年07期,P17-19。1965a《陕西省博物馆鉴选一批历史文物》,《文物》1965年05期,P2-4。1977《陕西长安澧西出土的邈盂》,《考古》1977年01期,P71-72。
    陕西I:陕西省文物局1983《陕西省周至县近年徵集的几件西周青铜器》,《文物》1983年07期,P93。
    陕西J:陕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县文化馆1987《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02期,P1-16。
    陕西K: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文物旅游局2007《陕西韩城梁带村遗址M19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7年02期,P3-14。2010《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2007年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06期,P4-20。
    尚志儒1987《奠井国铜器及其史迹之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鼎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P294-303。
    尚志儒、樊维岳、吴梓林1976《陕西蓝田县出土豁叔鼎》,《文物》1976年01期,P94。
    尚志儒、吴镇烽、朱捷元1978《陕西省近年收集的部分商周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02辑,1978年,P22-25。
    上海: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59《近年来上海市从废铜中抢救出的重要文物》,《文物》1959年10期,P32-36。
    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9《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2005《滕州前掌大墓地》,文物出版社,2005年,
    社科院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发掘队 1980《1967年长安张家坡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04期,P457-502。1981《1976-1978年长安澧西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01期,P13-18。1986《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01期,P22-27+P11。1986a《1979——1981年长安澧西、澧东发掘简报》,《考古》 1986年03期,P197-209。1986b《1984年澧西大原村西周墓地发掘简报》,《考古》 1986年11期,P977-981。1989《长安张家坡M183西周洞室墓发掘简报》,《考古》 1989年06期,P524-529。1990《陕西长安张家坡M170号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 1990年06期,P504-510。
    社科院B: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琉璃河考古队1984《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 1984年05期,P405-416+P404。
    社科院C: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发掘队1984《长安澧西早周墓葬发掘记略》,《考古》1984年09期,P779-783。
    社科院D: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1990《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 1990年01期,P20-31。
    社科院E: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滕县博物馆1980《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01期,P32-44。
    社科院F: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生山东工作队、邹县文物保管所1983《山东邹县古代遗址调查》,《考古学集刊》03辑,1983年,P98-108。
    沈之瑜1965《仲冉父鬲跋》,《文物》1965年01期,P59+P6。
    沈长云1989 (2002)《<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日食及相关历史问题辨析》,《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9年号,三联书店。又见於《上古史探研》,中华书局,2002年,P272-286。(页码据後者)1997《论成康时代和成康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中原文物》1997年02期,P68-75。2002《新出叔夭方鼎中天字的释读问题》,《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53-257。
    盛冬铃1983《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1983年17期,P27-64。
    盛张,见黄盛璋。
    施劲松2003《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师小群、万晓2001《新徵集文物丛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08辑,2001年,P297-305。
    史红庆2007《十三年壶断代新考》,《殷都学刊》2007年04期,P54-60。
    史树青等:史树青、石志廉、张荣、杨文和1957《盗尊、盗彝及骡驹罍释文》,《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6期,P69。
    史言1972《扶风庄白大队出土的一批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06期,P30-35。 1972a《眉县杨家村大鼎》,《文物》 1972年07期,P3-4。
    石兴邦1954《长安普渡村西周墓葬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02期,P109-126。
    石志廉1959《鼎篡》,《文物》 1959年12期,P59。
    首阳:首阳斋、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8《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随州A:随州市博物馆1982《湖北随县新发现古代青铜器》,《考古》1982年02期,P139-141+P138。1982a《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文物》1982年12期,P51-57。1984《湖北随县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4年06期,P510-514。
    孙斌来2001《“中”组铜器铭文及年代考——附论睘卣的年代及周武王在位年数》,《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 2001年,P37-52。
    孙斌来、范有芳2003《菟侯鼎铭文考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0辑,三秦出版社,2003年,P54-56。2004《臣辰盉之年代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1辑,三秦出版社,2004年,P48-50。2005《聃簋铭文及年代考》,《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2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P11-17。
    孙长叙1963《天亡毁问字疑年》,《吉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63年01期,P25-58。
    孙次舟1941《号季子白盘年代新考》,《齐大国学季刊》新01卷02期,1941年,P1-20。
    孙华1992《区侯克器铭文浅见——兼谈召公建燕及相关问题》,《文物春秋》1992年03期,P29-37。1995《关於晋侯对组墓的几个问题》,《文物》1995年09期,P50-57。1997《晋侯樵*所组墓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08期,P27-35。1999《弦纹垂腹鼎》,《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57-58。1999a《蛇纹盘》,《保利藏金——保利艺卫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109-112。2001《王作左守鼎》,《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96-101。
    孙华、王艺1999《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97-98。
    孙敬明、何琳仪、黄锡全1983《山东临胸新出铜器铭文考释及有关问题》,《文物》1983年12期,P13-17。
    孙庆伟2001《也办“晋公宗室”一兼论晋侯墓地M114主人》,《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10期,2001 年,P15-20。2002《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笔谈》,《文物》, 2002年5期,P76-77。2007《从新出报甗看昭王南征与晋侯燮父》,《文物》2007年01期,P64-68。
    孙善德1964《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集的几件青铜器》,《文物》1964年04期,P50-52。
    孙作云1958《说“天亡毁”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01期,P29-31。1960《再论“天亡毁”二三事》,《文物》1960年05期,P50-52。
    孙稚雏1980《天亡毁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03辑,中华书局,1980年,P166-180。1981《保卤铭文汇释》,《古文字研究》05辑,中华书局,1981年,P191-210。1998《毛公鼎铭今译》,《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P283-292。
    谭戒甫1963《西周“舀”器铭文综合研究》,《中华文史论丛》03辑, 1963年,P65-90。
    唐爱华1985《新乡馆藏殷周铜器铭文选》,《中原文物》1985年01期,P26-31。1986《新乡市博物馆藏西周矢伯献》,《文物》1986年03期,P93。
    唐复年1983《师旌簋新释》,《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1983年11月,P30-35。1986《辅师嫠簋三考及断代》,《古文字研究》13辑,中华书局,1986年,P227-238。
    唐兰1934《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铭考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04卷01期,1934年,P21-30。1936《周王豁钟考》,原载《故宫博物院年刊》,1936年07月,P1-16。1956《宜疾矢毁考释》,《考古学报》 1956年02期,P79-83。1958《朕簋》,《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09期,P69。1960《记美帝国主义阴谋劫夺我国青铜重器》,《文物》1960年10期,P10-11。1962《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01期,P15-48。1972《永盂铭文解释》,《文物》 1972年01期,P58-62。1972a《史贴簋铭考释》,《考古》1972年05期,P46-48。1976《阿尊铭文解释》,《文物》1976年01期,P60-63。1976a《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文物》1976年05期,P55-59+P63。1976b《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综论宝鸡市近年发现的一批青铜器的重要历史价值》, 《文物》1976年06期,P31-39。1976-1978(1986)《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中华书局,1986年12月。1978《略论西周薇更象族窖藏铜期群的重要意义——陕西扶风新出墙盘铭文解释》,《文物》1978年03期,P19-24+P42。1981《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02辑,中华书局,1981年,P12-143。1985《关於大克钟》,原载《出土文献研究》01辑,1985年,文物出版社,P121-125。
    唐禄庭、姜国钧1989《山东黄县东营周家村西周残墓清理简报》,《海岱考古》0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P314-320。
    唐友波1996《“鲎卤”与周献功之礼》,《上海博物馆集刊》07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P45-52。2002《晋侯墓群铜器“叔”氏及其相关铭文杂议》,《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366-370。
    童书业2004《晋公盔铭“□宅京自”解——春秋晋都辨疑》,《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P200-206。
    藤县A:滕县博物馆1984《山东滕县发现滕侯铜器墓》,《考古》1984年04期,P333-337。
    田建文、谢尧亭2002《问疑晋侯墓》,《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132-140。
    田率2008《陕西眉县青铜器窖藏与西周单速家族》,《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4期,P82-P88。
    田醒农、雒忠如1981《多友鼎的发现及其铭文试释》,《人文杂志》1981年04期,P115-118。
    田学祥、张振华1975《陕西长武县文化大革命以来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05期,P89-90。
    天津A: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组1964《天津市新收集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64年09期,P33-36。
    天津B:天津市文物管理处1979《天津市发现西周羖毁盖》,《文物》1979年02期,P94。
    徐白奎2006《<季姬方尊>铭文释读补正》,《考古与文物》2006年04期,P111。
    铜川:铜川市文化馆1982《陕西铜川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2年01期,P107+P102。
    万树瀛 1981《滕县後荆沟出土不婴簋等青铜器群》,《文物》1981年09期,P25-29。
    万树瀛、杨孝义1978《山东滕县出土杞薛铜器》,《文物》1978年04期,P94-96。1979《山东滕县出土西周滕国铜器》,《文物》1979年04期,P88-89。
    王长丰1998《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及其世系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文物研究》11辑,黄山书社,1998年,P290-293。2003《<周公方鼎>铭文的时代及其铭文书写者》,《中原文物》2003年05期,P48-50。2005《<静方鼎>的时代及其铭文书写者职官考》,《考古与文物2005年古文字论集(三)》,2005年,P60-63。2010《近出回奔盉铭文考释》,《中原文物》2010年06期,P68-70+P75。
    王长啟1990《西安市文物中心收藏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0年05期。P25-43。2002《西安丰镐遗址发现的车马坑及青铜器》,《文物》2002年12期,P4-14。
    王恩田1993《读<西周金文年代辨证>》,《中华文史论丛》总51辑,中华书局,1993年,P257-258。1996《晋侯苏钟与周宣王东征伐鲁》,《中国文物报》,1996年9月8日。2002《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宋》,《中原文物》2002年04期,P41。2006《鹿邑微子墓补证——兼释相侯与子口寻(腯)》,《中原文物》2006年06期,P53-60。
    王冠英2002《作册封鬲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2期,P4-6。2004《任鼎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 2004年02期,P20-24。2006《亲篡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03期,P4-6。
    王桂枝、高次若1981《宝鸡地区发现几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年01期,P5-7。1983《宝鸡新出土及馆藏的几件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年06期,P6-8。
    王国维1915(1959)《生霸死霸考》,1915年作,後收入《观堂集林》卷一,1959年,中华书局,P19。1915a(2009)《不婴敦盖铭考释》,1915年作,《王国维全集·观堂古金文考释》,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P315-324。1916(2009)《毛公鼎铭考释》,《学术丛编》第一集,1916年。又见於《王国维全集·观堂古金文考释》,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P285-303。(页码据後者)1922(1959)《兮甲盘跋》,1922年作,後收入《观堂集林一别集》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P1206。1924(2009)《散氏盘考释》,作於1924年,後发表於《国学月报》2卷8、9、10号合刊《王静安先生专号》,1927年。《王国维全集·观堂古金文考释》,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P304-314。1925(1959)《通敦跋》,《学衡》43期,1925年。後收入《观堂集林》,1959年,中华书局,P895-896。1926(2009)《盂鼎铭考释》,《国学月报》2卷8、9、10号合刊《王静安先生专号》,1927年。《王 国维全集·观堂古金文考释》,200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P325-329。
    王光尧1995《从新出土之杨姑壶看杨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2期,P82-85。
    王海文1960《叔卤》,《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02期,P184。
    王翰章、陈良和、李保林1997《虎簋盖铭简释》,《考古与文物》1997年03期,P78-80+P75。
    王进先1979《山西长子县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79年09期,P90。
    王龙正1995《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年代、墓主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5年04期,P68-72+P6。
    王龙正、姜涛、娄金山1998《匍鸭铜盉与俯聘礼》,《文物》1998年04期,P88-91+P95。
    王龙正、姜涛、袁梭桀1998《新发现的柞伯篁及其铭文》,《文物》1998年09期,P53-58。
    王龙正、刘晓红、曹国朋2009《新见应侯见工篡铭文考释》,《中原文物》2009年05期,P54-58。
    王龙正、王聪敏2000《应国墓地有铭铜器》,《收藏家》2000年08期,P37-43。
    王龙正、杨海青、乔斌2000《号石父铜器的再发现与西号国的历史地位》,《号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231-234。
    王龙正、赵成玉1998《季赢铜鬲与号石父及号国墓地年代》,《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4日。
    王雷生1990《也谈师同鼎断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90年02期,P26-34。
    王明阁1989《西周金文选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王世民1999《王作姜氏篡》,《文物》1999年09期,P85-86。1999a《皇鼎》,《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55-56。1999b《从簋》,《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63-64。1999c《叔丰篡》,《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65-68。1999d《王作姜氏篡》,《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79-82。1999e《白敢卑盨》,《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91-96。 1999f《戎生编钟》,《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卫出版社,1999年,P117-128。2001《顾首龙纹四足圆鼎》,《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02-105。2001a《历篡》,《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06-111。2001b《公仲篡》,《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P118-121。2001c《纲伯卤》,《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28-135。2001d《应侯见工钟的组合与时代》,《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256-257。2001e《阳仲篁》,《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36-143。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44-45。
    王世民等: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1999《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1999年,文物出版社。
    王文强1986《鹤壁市辛村出土四件西周青铜器》,《中原文物》1986年01期,P126。
    王锡平、唐禄庭1986《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08期,P69-72。
    王永波1999《宜侯矢篡及其相关的历史问题》,《中原文物》1999年04期,P45-53。1999a《班篁年代浅议》,《东南文化》1999年05期,P111-113。2001《矢令组铜器相关人物及其年代》,《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2001年,P65-80。2003《关於西周早期铜器分期的一点意见》,《中原文物》2003年01期,P28。
    王光永1975《陕西省宝鸡市峪泉生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文物》1975年03期,P72-73。1980《宝鸡市茹家庄发现西周早期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01期,P14-15。1984《宝鸡县贾村源发现矢王篡盖等青铜器》,《文物》1984年06期,P18-20。
    王毓彤1963《江陵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63年02期,P53-55。
    王辉1982《驹父盨盖铭文试释》,《考古与文物》1982年05期,P56-59。1983《逆钟铭文笺释》,《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二号—古文字论集(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编辑出版,1983年,P54-56+P53。 1983a《裂矣鼎通读及其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1983年06期,P64-68。1990《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三秦出版社,1990年7月。1997《虎簋盖铭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1997年03期,P81-82。1998《吴虎鼎铭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1998年03期,P74o又以《谈吴虎鼎的时代和几个地名》收於《一粟集》,艺文印书馆,2003年,P87-90。2003《迷盘铭文笺释》,《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P81-91。2003a《周初王盂考跋》,《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问学社有限公司,1997年,P343-353。2006《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2008《琱生三器考释》,《考古学报》2008年01期,P39-64。
    王辉、萧春源2003《新见铜器铭文考跋二则》,《考古与文物》2003年02期,P81-85。
    王家祐1961《记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铜器》,《文物》1961年11期,P28-31。
    王人聪、杜廼松1992《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兮甲盘”及相关问题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02期,P66-78。
    王儒林1965《河南桐柏发现周代铜器》,《考古》1965年07期,P371-372。
    王慎行1980《豁篡铭文考释》,《人文杂志》1980年05期,P90-93。1986《吕服余盘铭考释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6年04期,P1-7。1987《论乙卯尊的时代及相关问题——兼与陈贤芳同志商榷》,《文博》1987年02期,P46-52。
    王帅2008《西周昭王铜器新探》,《殷都学刊》2008年03期,P41-45。2008a《西周金文字形书体研究刍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P64-68。
    王献唐1960《黄县异器》,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1964《岐山出土康季鼎铭读记》,《考古》1964年09期,P472-474。
    王轩1965《山东邹县七家峪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65年11期,P541-547。
    王英1989《咸阳市渭城区出土西周铜鼎》,《考古与文物》1989年02期,P53。
    王英、刘晓华1991《西周早期铭文铜爵》,1991年8月11日3版。
    王毓彤1963《江陵发现西周铜器》,《文物》1963年02期,P53-55。
    王玉清1959《岐山发现西周时代大鼎》,《文物》1959年10期,P84-85。
    王占奎1996《周宣王纪年与晋献侯墓考辨》,《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7日。1997《虎篁盖铭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1997年03期,P82。1998《关於静方鼎的几点看法》,《文物》1998年05期,P89-90。2002《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笔谈取《文物》, 2002年5期,P75-76。2002a《再谈共和纪年问题——附论僖侯对与司徒的关系》,《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277-288。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45-47。2005《新出现荣仲方鼎的年代学意义》,《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日。2007《琱生三器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2007年05期,P105-108。
    王子初1999《戎生编钟的音乐学研究》,《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379-386。
    王泽文2008《觐公篡试读》,《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线装书局,2008年,P227-238。
    汪中文1990《“伯或”与“景”、“隶伯威”诸器间系联问题之检讨》,《大陆杂志》79卷03期,P43-48。1992《痕器断代问题检讨》,《大陆杂志》82卷05期,P20-25。
    魏国1992《山东新泰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92年03期,P93-95。
    魏娩娥2001《似匜新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08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P377-381。
    韦心湿2010《季姬方尊再探》,《中原文物》2010年03期,P56-66。
    温廷敬1936《令彝令毁与其它诸器之重研》,《史学专刊》1936年02期,P339-3490(亦名温丹铭)1936a《毛公鼎之年代》,《史学专刊》1936年03期,P309-314。
    武汉:武汉市文物商店1985《西周卫尊》,《江汉考古》1985年01期,P103。
    伍士谦1981《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P97-138。1987《楚篡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1987年06期,P87-90+P110。
    吴大焱、罗英杰1976《陕西武功县出土驹父盨盖》,《文物》1976年05期,P94。
    吴静渊1979《谧法探源》,《中华文史论丛》总11辑,中华书局,1979年,P79-94。
    吴闓生1936《题公违鼎》,《艺文杂志》1936年05期,P10。
    吴其昌1929(2004)《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 1929年6期,1047-112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931《久彝孜释》,《燕京学报》 09期,1931年,P1661-1732。1932(2004)《驳郭鼎堂先生毛公鼎之年代》,《东方杂志》30卷23号,1932年。《金文历朔疏证》,北京图书馆,2004年,P717-7660(页码据後者)
    吴婉莉2010《记新发现的几件西周铜器》,《考古与文物》2010年04期,P41-44。
    吴毅强2009《晋姜鼎补论》,《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06期,P79-83。
    吴镇烽1987《陕西西周青铜器断代与分期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鼎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12月,P264-291。1997《虎篡盖铭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1997年03期,P82。2005《尝鼎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2005年古文字论集(三)》,2005年,P72-75。2006《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2006a《熙器铭文考释》,《考古与文物》 2006年06期,P58-65。2006b《近年所见所拓两周秦汉青铜器铭文》,《文博》2006年03期,P4-9。2008《近年新出现的铜器铭文》,《文博》2008年02期,P6-9。
    吴镇烽、朱捷元、尚志儒1979《陕西水寿、蓝田出土西周青铜器》,《l考古》1979年02期,P119-121。
    吴镇烽、雒忠如1975《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08期,P57-62。
    吴镇烽、王东海1980《王臣篡的出土与相关铜器的时代》,《文物》1980年05期,P63-66。
    吴镇锋、李娟2010《扶风任家村西周遗宝离合记》,《文博》2010年01期,P24-30。
    吴振录1972《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04期,P62-67。
    西安A:西安市文物管理处1974《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74年01期,P1-5。
    夏含夷1985《测定多友鼎的年代》,《考古与文物》1985年06期,P58-60。1990(2005)《此鼎铭文与西周晚期年代考》,《大陆杂志》84卷04期,1990年,P16-240亦见於《古史异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P226-2450(页码据後者)1999 (2005)《父不父,子不子:试论西周中期询篡和师酉篡的断代》,《中国古文字与古文献》01辑,19990又见於《古史异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P201-204。(页码据後者)2003《上博新获大祝追鼎对西周断代研究的意义》,《文物》2003年05期,P53-55。2003a《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两件吴速鼎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05期,P49-52。2005《西周朝代的绝对年代》,《古史异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P131-190。2006《从觐篁看周穆王在位年数及年代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03期,P9-10。2010《由新出土绛县倗伯称篁重新思考西周重器休盘的年代》,2010年芝加哥大学“二十年来新见古代中国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
    夏绿1985《铭文所见楚王名字考》,《江汉考古》1985年04期,P52-59。
    夏麦陵1993《嚣伯匜断代与队之地望》,《考古》1993年01期,P73-80。1998《公作*篡及其二、三史事》,《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 1998年,P137-141。
    夏鼎1972《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考古新发现》,《考古》1972年01期,P29-42。
    咸阳A: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县博物馆2006《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08期,P19-34。
    襄樊A:襄樊市博物馆、谷城县文化馆1986《襄樊市、谷城县馆藏青铜器》,《文物》1986年04期,P15-20。
    襄樊B:襄樊市文物管理处1982《湖北襄樊拣选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82年09期,P84-86。
    项春松2000《“许季姜篡”铭文考》,《北方文物》2000年03期,P16-21。
    谢尧亭等:谢尧亭、王金平、李兆祥、狄跟飞、解云霞、王英泽2008《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文物天地》2008年10期,P80-87。
    新城新藏1929《周初之年代》,戴家祥译,《国学论丛》1929年02卷01期,P55-148。
    鑫1957《上海文物整理仓库从废铜钟发现西周斜角雷文钟等文物》,《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2期,P81。
    信阳A:信阳地区文管会、信阳县文管会 1989《河南信阳县浉河港出土西周早期铜器群》,《考古》1989年01期,P10-19。
    信阳B:信阳地区文管会、罗山县文化馆1981《河南罗山县蟒张商代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02期,P111-118。
    新收:锺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等《新收》编辑组2006《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印行,2006年。
    新来、周到1966《河南省博物馆所藏几件青铜器》,《考古》1966年04期, P219-220。
    徐坚1999《神面卣》,《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101-108。
    徐少华1994《鄂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综考》,《考古与文物》1994年02期,P87-93。1995《陈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综论》,《江汉考古》1995年02期,P59-66。1996《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探疑》,《中原文物》1996年04期,P66-71+P75。
    徐天进1998《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文物》1998年05期,P85-87。2000《西周至春秋初年晋国墓葬的编年研究》,《文化的锁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考古学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P335-337。
    许杰2002《晋侯墓地中南排晋侯墓的早晚序列及其相关问题》,《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84-113。
    许俊臣1983《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年03期,P8-11。
    许俊臣、刘得祯1985《甘肃宁县宇村出土西周青铜器》,《考古》1985年04期,P349-352。
    许齐平2008《八系氏劼篡考证》,《中原文物》2008年05期,P63-65。
    徐锡台1998《应、申、邓、柞等国铜器铭文考释》,《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P347-359。1998a《周原贺家村周墓分期断代研究》,《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P229-239。
    徐喜辰1984《<何尊>铭中的“王”当指周公说》,《西周史研究》,人文杂志编辑部,1984年,P308-316+P333。
    许彦涛1957《一件西周重要青铜器在故宫博物院陈列出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8期,P79。
    徐中舒1931《迈敦考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2册,1931年,P279-294。1959《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03期,P53-66。1963(1998)《金文嘏辞释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一分册,1963年。《徐 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P502-5640(页码据後者)1978《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考古学报》1978年02期,P139-148。1980《西周利篡铭文笺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P109。
    姚孝遂1962《<舀鼎>铭文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2年02期,P81-89。
    姚生民1990《陕西淳化县新发现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0年01期,P53-57。
    晏琬,见李学勤
    严一萍1978《何尊与周初的年代》,《董作宾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纪念刊》,艺文印书馆,1978年,P1-8。
    杨宝成1989《试论随枣地区的两周铜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1989年,P127-139。1991《试论曾国铜器的分期》,《中原文物》1991年04期,P14-20。
    杨宽1983《释何尊铭文兼论周开国年代》,《文物》1983年06期,P53-57。2003《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坤2010《利篡跋》,2010年,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892.html。
    杨深富1984《山东日照古河崖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4年07期,P594-597+P606。
    杨树1985《河南临汝出土一批商周青铜器》,《考古》1985年07期,P664-665。1985a《河南临汝出土西周早期青铜器》,《考古》1985年12期,P1141+P1113。
    杨树达1941(2005)《函皇父》,《说文月刊》1941年02卷10期。又见於《金文文献集成》线装书局,2005年,29卷,P43。1943(1997)《矢令彝再跋》,1948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7。1943a(1997)《眉鼎跋》,1943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61。1943b(1997)《鼎鼎跋》,1943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62。1943c(1997)《贤毁跋》,1943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63-64。1943d(1997)《大保毁跋》,1943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69-70。1946(1997)《毛伯班毁跋》,1946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03-104。1947(1997)《记月中窍跋》,1947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09-110。1947a(1997)《宗周钟跋》,1947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17-119。1947b(1997)《师兽毁跋》,1947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19。 1948(1997)《大丰毁跋》1948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42.1951(1997)《静毁跋》,1951年作,《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68-170。1951a(1997)《保侃每壶跋》,1951年作,《積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P175-176。
    杨文山2001《青铜器“麦尊”与邢国始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一》,《文物春秋》2001年03期,P1-9。2002《青铜器“邢侯篡”与邢国迁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二》,《文物春秋》2002年01期P1-10。2004《青铜器“巳篡”与邢齐通婚——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三》,《文物春秋》2004年02期,P1-14。2004a《青铜器麦盉与“邢侯征事”——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四》,《文物春秋》2004年02期,P17-27。2005《青铜器臣谏篡与“邢侯搏戎”——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五》,《文物春秋》2005年06期,P20-29。2007《青铜器叔趋父卤与邢、辄关系——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六》,《文物春秋》2007年05期,P25-30+P44。
    杨晓1994《美国圣路易斯市私藏师克盨的再考察》,《考古》1994年01期,P70-73。
    杨向奎2000《太公望与<天亡毁>》,《杨向奎学术文选》,人民出版社,2000年,P90-97。
    叶向荣1985《浠水县出土西周有铭铜盘》,《江汉考古》1985年O1期,P104-105。
    叶正渤2006《厉王纪年铜器铭文及相关问题研究》,《古文字研究》26辑,中华书局,2006年,P195-200。2007《从历法的角度看速鼎诸器及晋侯苏钟的时代》,《史学月刊》2007年12期,P21-28。2007a《亦谈亲篡铭文的历日和所属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4期,P40-43。2008《宣王纪年铜器铭文及相关问题研究》,《古文字研究》27辑,中华书局,2008年,P200-205。2010《金文标准器铭文综合研究》,线装书局,2010年。2010a《周公摄政与相关铜器铭文》,《古文字研究》28辑,中华书局,2010年,P206-211。
    尹俊敏、刘富亭1992《南阳市博物馆藏两周铭文铜器介绍》,《中原文物》1992年02期,P87-90。
    尹盛平1992《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微氏家族铜器断代》,文物出版社,1992年,P79-93。
    尹松鹏2010《觐公篡铭文“唯王廿又八祀”与西周年表》,《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05期,P57-62。
    尹稚宁2007《由亲篡铭文窥探西周册命礼仪的变化》,《中原文物》2007年06期,P79-82。
    颖上县:颖上县文化局文物工作组 1984《安徽颖上县出土一批商周青铜器》,《考古》1984年12期,P1132-1133+P1113。
    殷涤非1960《试论“大丰毁”的年代》,《文物》1960年05期,P53-54。
    殷玮璋1990《新出土的太保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90年01期,P66-77。
    殷玮璋、曹淑琴1991《周初太保器综合研究》,《考古学报》1991年01期,P1-22。
    应新、予敬1966《记蓝田县出土的西周铜篁》,《文物》1966年01期,P4-6。
    俞静安1957大克鼎”铭文之研究》,《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01期,P17-29。
    于豪亮1982《墙盘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7辑,中华书局,1982年,P87-102。
    于少特2006《天亡篡为武王减商以前铜器——兼驳“先周无铜器论”》,《周秦文明论丛》01辑,2006年,P141-145。
    于省吾1960《关於“天亡篡”铭文的几点论证》,《考古》1960年08期,P34-36+P41。1981《墙盘铭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05辑,中华书局,1981年,P1-16。
    于中航1989《济南市博物馆藏商周青铜器选粹》,《海岱考古》01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P320-324。
    赵光贤1982《“明保”与“保”考辨》,《中华文史论丛》总21辑,中华书局,1982年,P181-196。1991《西周金文年代辨证》,《中华文史论丛》总48辑,中华书局,1991年,P119-126。1992《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图书馆馆刊》1992年01期,P41-50。
    赵学谦1959《记岐山发现的三件青铜器》,《考古》1959年11期,P634-635。1963《陕西宝鸡、扶风出土的几件青铜器》,《考古》1963年10期,P574-576。
    赵永福1984《1961-62年澧西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09期,P784-789。(赵永福遗作)
    张长寿1983《记陕西长安澧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考古》1983年03期,P244-248+P259。1990《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澧西发掘资料之二》,《文物》1990年07期,P32-35。 1991《号国墓地的新发现》,《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17日。又见於《号国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76-77。1996《达盨盖铭——1983-1986年澧西发掘资料之三》,《燕京学报》新02期,1996年,P163-170。1998《论泾阳高家堡周墓》,《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P290-294。2002《晋侯墓地的墓葬序列和晋侯铜器》,《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75-83。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6-57。2005《师酉鼎和师酉盘》,《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纪念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P395-401。
    张长寿·陈公柔,见陈寿。
    张恩贤、魏兴兴2001《周原遗址出土“丹叔番”盂》,《考古与文物》2001年05期,P89-90。
    张光裕1991《新见保鼎毁铭试释》,《考古》1991年07期,P649-652。2000《新见留篡铭文对金文研究的意义》,《文物》2000年06期,P86-89。2002《虎簋甲、乙盖铭合校小记》,《古文字研究》24辑,中华书局,2002年,P183-188。2002a《新见西周“大”篡铭文说释》,钟柏生主编《古文字与商周文明》,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文字学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P107-144。2002b《香江新见彝铭两则》,《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P281-288。2002c《新见苏公乍晋妃匜侧记》,《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P502-507。2004《读新见西周妆篡铭文札连》,《古文字研究》25辑,中华书局,2004年,P174-177。2005《新见老篡铭文及其年代》,《考古与文物——古文字论集(三)》, 2005年,P64-68+P71。2005a《思源堂新藏西周苦篡铭文识小》,《雪斋学术论文二集》,艺文印书馆,2005年,P185-201。2007《西周士百父盨铭所见史实试释》,陈昭容编《古文字与古代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P213-221。2009《啊簋铭文与西周史实新证》,《文物》2009年02期,P53-56。
    张颔1994《晋侯断篡铭文初识》,《文物》1994年1期,P33-34。
    张剑1980《洛阳博物馆馆藏的几件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03辑,1980年,P41-45。
    张剑、孙新科1996《洛阳传世的西周青铜器研究》,《河南文物考古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P331-336。
    张剑、蔡运章1998《洛阳东郊13号西周墓的发掘》,《文物》1998年10期,P38-41。
    张经 2002《贤簋新释》,《中原文物》2002年03期,P38-40。
    张连航2008《读新出土铭文札记三则》,《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P147-149。
    张懋熔1997《虎篡盖铭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1997年03期,P82。1998《静方鼎小考》,《文物》1998年05期,P88+P90。2000《再论虎篡盖及相关铜器的年代问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07辑,2000年,三秦出版社,P10-15。2001(2002)《静方鼎的史学价值》,西北大学史学丛刊《周秦汉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1年。《古文宇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P44-48。2002《宰兽簋王年试说》,《文博》2002年01期,P32-35。2002a《周原出土西周有铭青铜器散论》,《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P112-137。2002b《晋侯墓地文化解读三题》,《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P69-74。2002c《西周王年问题琐谈》,《追寻中华古代文明的踪迹——李学勤先生学衔活动五十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P30-34。2002d《再论西周方座篁》,《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09辑,2002年。《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科学出版社,2002年,P98-111。(页码据後者)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8-6002004《西周周王铜器论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P1-5。2005《幽王铜器新探》,《文博》2005年01期,P5-9。2005a《西周青铜器断代两系说刍议》,《考古学报》2005年01期,P1-26。2006《金文字形书体与20世纪的西周铜器断代研究》,《古文字研究》26辑,2006年,P188-192。2006a《周原出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西北考古专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P145-164。2006b《关於中国青铜器大型图录书的订正意见》,《文博》2006年02期。《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P159-1740(页码据後者)2006c《试论宝鸡强国青铜器的特点》,《周秦文明论丛》01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P97-105。2006d《西安市文物库房所藏青铜器撷英》,《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P57-64。2006e《“鲁侯熙铜器”献疑》,《收藏》2006年07期,P64-65。2007(2010)《谈谈半个世纪以来围绕宜侯矢篁论争给我们的放示》,《先秦史研究动态·先秦区域文化专刊》,2007年。《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P180-193。(页码据後者)2007a《夷曰匜研究——兼论商周青铜器功的转化问题》,《故宫学术季刊》25卷01期,2007年,P1-14。 2007b(2010)《芮姑篡赏析》,《收藏》2007年05期。《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P72-74。2007c《苏公盘鉴赏》,《收藏界》2007年04期,P100-101。2008《试论西周青铜器演变的非均衡性问题》,《考古学报》2008年03期,P337-353。2008a《芮国铜器初探——附论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的国别》,《中原文物》2008年02期,P47-49。2010《茵公篡盖识小——兼论垂冠大乌纹》,《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P80-88。2010a《首阳斋藏金两议》,《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P64-680(页码据後者)2010b《新见西周金文丛考》,《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P35-48。
    张懋熔、王勇2009《采获算小考》,《上海文博论丛》2009年03期,P92-94。2010《遣伯盖铭考释》,《出土文献》2010年01辑,中西书局,P133-139。《古文字与青铜器论集(第三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P49-54。(页码据後者)
    张懋熔、赵荣、邹东涛1989《安康出土的史密篡及其意义》,《文物》1989年07期,P64-71+P42。
    张培瑜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7-58。
    张素琳2006《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再析》,《跋涉续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P194-209。
    张天恩2003《从速盘铭文谈西周单氏家族的谱系及其相关铜器》,《文物》2003年07期,P62-P65。
    张婷2009《两周青铜篮初步研究》,《四川文物》2009年01期,P45-51。
    张闻玉1987《西周七铜器历日的推算及断代》,《社会科学战钱》1987年02, P152-156。1988《留鼎王年考》,《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02期,P58-63。1989《善夫山鼎王世考》,《中国文物报》1989年10月20日3版。1990《西周铜器断代研究三题》,《史学月刊》1990年06期,P9-15。1991《小盂鼎非康王器》,《人文杂志》,1991年06期,P76-78。1992《王国维<生霸死霸考>志误》,《贵州大学学报》1992年04期,P58。1994《昭王在位年数考》,《人文杂志》1994年02期,P90-93。1997《晋侯苏钟与厉王无涉》,《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4期,P64-65。1997a《关於成王的纪年》,《中原文物》1997年03期,P116-120+P115。1999《铜器历日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2000《虎篡盖与穆王纪年》,《考古与文物》2000年05期,P25-27。2001《金文历法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丛刊第四号——古文字论集(二)》,《考古与文 物》编辑部编辑出版,2001年。P110-122。2007《亲篡及穆王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04期,P36-39。
    张维1984《介绍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四件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4年03期,P5-7,
    张晓军、尹俊敏1992《谈与“申”有关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92年02期,P43-46。
    张亚初1981《周厉王所作祭器豁篁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05辑,中华书局,1981年,P151-168。1982《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03期,P64-68。1984《论鲁台山西周墓的年代和族属》,《江汉考古》1984年02期,P23-28。1984a《论楚公象钟和楚公逆缚的年代》,《江汉考古》1984年04期,P95-96。1993《太保昙、益铭文的再探讨》,《考古》1993年01期,P60-67。1993a《燕国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P323-330。
    张彦修2004《河南三门峡市号国墓地M2001墓主考》,《考古》2004年02期,P76。
    张应桥、蔡运章2009《奠登伯盨跋》,《文物》2009年01期,P45-47。
    张永山1996《史密簋铭与周史研究》,《尽心集——张政娘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P187-201。2003《贫公盨铭“隓山叡川”考》,《华学》06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P31-34。2006《亲篡作器者的年代》,《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03期,P11-13。
    张振林1981《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古文字研究》05辑,中华书局,1981年,P49-88。2005《师祈鼎铭文讲疏》,《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P146-157。
    张肇武1983《河南平顶山市又出土一件邓公篡》,《考古与文物》1983年01期,P109+P79。1984《河南平顶山市出土西周应国青铜器》,《文物》1984年12期,P29-39。1985《平顶山市出土周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03期,P284-286。
    张政烺1976《何尊铭文解释补遗》,《文物》1976年01期,P66。1987 (2011)《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张政烺著,朱凤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按:据朱凤瀚先生《读<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该书批注可见的引用书刊年代最晚的是1987年,故将张先生断代意见定为19870)
    张吟午 1984《商代铜尊、鱼钩和陶抵手》,《江汉考古》1984年03期,P108。
    镇江A: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管会1984《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05期,P1-10。
    郑州A: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1《郑州市注刘村西周早期墓葬(ZGW99M1)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06期,P28-44。2001a《郑州洼刘西周贵族墓出土青铜器》,《中原文物》2001年02期,P4-9。
    郑洪春1981《长安县河迪村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05辑,1981年,P122-123。
    郑杰祥1973《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文物》1973年05期,P14-20。
    珠葆1984《长安澧西马王村出土“邹男”铜鼎》,《考古与文物》1984年01期,P66-68。
    朱德熙、裘锡圭、李家浩1996《望山一、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P237-309。
    朱凤瀚1996《仆麻卤铭考释》,《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P85-89。1998《房山琉璃河出土之克器与西周早期的召公家族》,《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生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1998年,P303-308。2000《关於北赵晋侯诸墓年代与墓主人的探讨》,《文化的颇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P192-198。2001《应侯见工篡》,《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22-127。2001a《应侯壶》,《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48-155。2001b《应侯见工钟》,《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156-159。2001c《史爵》,《保利藏金续——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P51。2002《贫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6期,P28-34。2002a《士山盘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1期,P4-7。2002b《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114出土叔矢方鼎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笔谈》,《文物》, 2002年5期,P71-72。2003《陕西眉县出土窖藏青铜器笔谈》,《文物》2003年06期,P50-52。2004《师酉鼎与师酉篡》,《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01期,P4-10+P35。2006《柞伯鼎与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05期,P67-73+P96。2007《觊公簋与唐伯侯於晋》,《考古》2007年03期,P64-69。2008《由伯嗤父篡铭再论周厉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27辑,中华书局,2008年,P192-199。2008a《卫簋与伯狐诸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P1-8。 2009《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010《射壶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28辑,中华书局,2010年,P224-235。
    周凤五2004《眉县杨家村窖藏<四十二年达鼎>铭文初探》,《华学》07辑,2004年,P93-103。
    朱捷元、李域铮1983《西安东郊三店村西汉墓》,《考古与文物》1983年02期,P22-25。
    朱俊明1986《论<中鼎>及其铭文虎方的相关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P34-43。
    朱亮、高西省2004《西周青铜方鼎初论》,《西周文明论集》,朝华出版社,2004年,P93-115。
    周到、赵新来1980《河南鹤壁庞村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03辑,1980年,P35-40。
    周法高1979《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西周铜器的年代问题》,《大陆杂志》58卷03期,1979年,P1-11。1981(2004)《西周金文断代的一些问题》,《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中册,1981年。《金文文献集成》39卷,线装书局,2004年,P199-201。(页码据後者)
    周世荣1983《湖南出土战国以前青铜器铭文考》,《古文字研究》10辑,中华书局,1983年。
    周书灿1996《叔牝方彝断代新论》,《中原文物》1996年04期,P58-60。1999《由员卤铭文论及西周王朝对南土经营的年代》,《考古与文物》1999年03期,P55-60。
    周文1972《新出土的几件西周铜器》,《文物》1972年07期,P9-12。
    周锡复2002《天亡篡应为康王时器》,《古文字研究》24辑,中华书局,2002年,P211-216。
    周晓陆1997《虎篡盖铭座谈纪要》,《考古与文物》1997年03期,P82。
    周晓陆、穆小军1998《吴虎鼎铭考略——兼讨论可为西周宣王时的铜器》,《中国文物报》1998年05月13日3版。
    周晓璐2003《西周“徕器”及相关问题讨论》,《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总154期),P62-69。2004《西周中殷盨盖、有司简篡蓋跋》,《文物》2004年03期,P94-96。
    周亚1996《馆藏晋侯青铜器概论》,《上海博物馆集刊》,07期,1996年9月,P34-44。2004《晋韦父盘与盘盉组合的相关问题》,《文物》2004年02期,P61-69。
    周言2000《历表、系连与年代史料(续)——关於西周诸王年代的讨论》,《东南文化》2000年 01期,P65-68。2005《也谈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群世系问题》,《考古与文物》2005年04期,P54-57+P80。
    周言、魏宜辉1999《历表、系连与年代史料——关於西周年代学研究中若干方法的讨论》,《东南文化》1999年05期,P49-62。
    周瑗,见李学勤。
    周原A:周原考古队1982《周原出土伯公父篮》,《文物》1982年06期,P87-88。2008《陕西扶风县周原遗址庄李西周墓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12期,P3-21。
    周原B:周原扶风文管所1985《扶风齐家村七、八号西周铜器窖藏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O1期,P12-18。1987《陕西扶风强家一号西周墓》,《文博》1987年04期,P5-20。
    周原C:周原博物馆2005《1995年扶风黄堆老堡子西周墓清理简报》,《文物》2005年04期,P4-25。
    邹衡1994《论早期晋都》,《文物》,1994年1期,P29-32。
    宗静航1993《词语断代法——以豁器为例》,《第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P151-178。
    中科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9《上村岭号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1962《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
    中科院A: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管理处、房山县文教局琉璃河考古工作队1974《北京附近发现的西周奴隶殉葬墓》,《考古》1974年05期,P309-321。
    中科院B: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发掘队1962《湖北圻春毛家咀西周木构建筑》,《考古》1962年01期,P1-9。
    中科院C: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澧西考古队1965《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09期,P447-45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