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的区域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about the Regional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se Tombs
  • 作者:吴敬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学位年度:2008
  • 导师:冯恩学
  • 学科代码:060102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8-04-01
摘要
两宋统治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墓葬就是其中的代表性遗存之一。对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两宋时期墓葬的研究,能够在宋代社会连续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宋代南方地区各地葬俗的特点和变迁。文中通过对南方宋墓墓葬形制和主要随葬品的类型学研究,并结合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了各地区宋墓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对各区宋墓地域特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各地区主流文化因素的形成以及其他因素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识到了南方各地区宋代墓葬在拥有各自地域特色的同时,还在社会经济、宗教、文化交流等因素的作用下,有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轨迹。本文还总结了南方宋墓断代的若干原则,并从考古学的视角,运用了统计方法对南方宋墓所体现的葬期、等级差异以及丧葬观念进行了讨论。
There are many cultural relics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tombs i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relics. The studies about the tomb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Huaihe River, which based on the continuit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ould expose the burial custom and its changes much better.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time and space of this research,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were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the North area of Song Dynasty was controlled by Jin Dynasty whe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was destroyed. The features had the continuance of the tombs in the north area, but they belonged to the different Dynasty in historical stage. So,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as the study object. Then it reviews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discovery about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divides the history into five stages.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studies by other researchers about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classifies the studies to five types, and co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ess. Through the brief history about the discoveries and the studies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it recovers that the discoveries and the studies are increasing and deepening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At the same time, it points out some insufficiencies of the studies about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Chapter II: The partition about the areas and stages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By sorting out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which had been reported yet, this chapter divides the tombs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 China into nine main areas and some subareas. They are the area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divides into three subareas: the subarea of the middle Chengdu Plain, the subarea of the Chongqing-Dazu and the subarea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anshui River), the area of the water gap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area of the plain during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the Hanshui River(divides into two subareas: the subarea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anshui River), the area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the area of the Ganjiang River, the area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area of the Minjiang River, the area of the Zhujiang River, the area in the south of the Wujiang River and the north of the Hongshuihe River. Then it studies the main shapes of the tombs of these and the main burial articles of these areas by the visual angle of typology. The shapes of the tombs include the various types of brick-made, stone-made, mud puddle and some others, the burial articles include porcelain, glazed pottery, earthenware, wood or clay figures, bronze mirror, copper cash, epigraph, the certificate to buy the land, gold and silver utensils, and some others. Every area and subarea has its own developing trajectory, and based on the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areas, this chapter divides the history of the tombs of different areas and subareas into different stages. The area with much more materials could be divided into detailed historical stages, or we can recognize its development well, for example, the subarea of the middle Chengdu Plain, and the area of the Ganjiang River, and the area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so on. But if the area has less materials or the materials are useless, we could merely conclude the historical stage in general terms, for example the area of the Xiangjiang River, and area of the Zhujiang River, and the area in the south of the Wujiang River and the north of the Hongshuihe River, and so on.
     Chapter III: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rea and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reasons how taking shape in these areas. Based on the space and time research of Chapter II,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mbs and the burial articles of each area,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areas.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ason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clude the social economic factor, the religious factor,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the cultural interchange. Compare to the historical stages, it exposes that the stages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were so much rela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ng Dynasty, the cultural tradition, people’s mi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pter IV: The regional identity about the tombs of different areas in South Song Dynasty.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e identities about the principle of subarea,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shape of the tombs, the burial articles,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 Then it concludes the reason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se identities,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the physical geography, the social economics, the reg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religious influence. In these factors, the people moved to the south area that lived in the North Song Dynasty whe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had established exactly, the influence by these people was comm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main factions of Taoism is also clear in some main areas of the south area.
     Chapter V: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som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es, it concludes the methods about the judgment of the tombs’chronology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advances the principle of the judgment. It raises that the method recorded to the chronological record things, and the method recorded to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other wares, and the method recorded to the copper cash should be used comprehensively to estimate the time of these tomb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tatistics an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it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reasons about the intervals of buries and the different social stratum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vals of buries and the different social estate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are related to the too much stress on the funeral servic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fferent social stratum, and the degree of tightness of the control by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former Dynasties and the other Dynasty of the corresponding period, and by counting up the appear ratio about the gold and silver utensils, and the bronze utensils, and the lacquer wares of the tombs in the South area of the Song Dynasty, it advances that the society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eral service,and neglected the burial articles comparatively.
     Chapter VI: Final report. This chapt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former five chapters, and makes a summary and an appraisal of this article’s studies. During the study, we are aware of that the studies about the tombs of The Song Dynasty is rather limited to the imbalance of the discoveries and the burglary, and hopes that the discoveries from now on would provide more assistance to the coming studies.
引文
[1]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208-220 页。
    [2](元)陶宗仪著、王雪玲点校:《南村辍耕录》卷四《发宋陵寝》,点校《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成化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42-47页。
    [3] 陈朝云:《南北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205-222 页。
    [4]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135-137 页。
    [1] a.《四川南溪发现宋梁古冢》,《燕京学报》1931-1932 年 9 期;b.王世襄:《四川南溪李庄宋墓》,《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4年10月;c.金云铭:《邵武协和大学校地南宋墓发掘研究报告》,《福建文化季刊》1941年7月。(转引自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30页。)
    [2] a.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官渠埝唐、宋、明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 年 5 期,31-38页;b.邓之金:《四川大足县发现带有雕刻的宋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10期,152-153页;c.蒋美华、邓之金:《四川大足县继续发现带精美雕刻的宋墓》,《文物参考资料》 1955年8期,167-168页;等。
    [3] a.丝茅冲工作小组:《长沙北部丝茅冲工地第一工区的古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 11期,46-56页;b.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黄泥坑战国、汉、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年6期,36-42页;c.周世荣:《长沙容园两汉、六朝、隋、唐、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5期,11-17页;等。
    [4] a.陈上岷:《湖北英山县发现宋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 7 期,162-163 页;b.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卓刀泉两座南宋墓葬的清理》,《考古》1964年5期,237-241页;c.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武汉市十里铺北宋墓出土漆器等文物》,《文物》1966年5期,56-62页;等。
    [5] a.陈柏泉、刘玲:《高安、清江发现两座宋墓》,《文物》1959 年 10 期,85-86 页;b.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彭泽宋墓》,《考古》1962年10期,539页;c.薛尧:《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年11期,571-576页;等。
    [6] a.黄汉杰:《福建邵武县接龙头发现宋墓》,《考古通讯》1957 年 1 期,64-65 页;b.曾凡:《福建连江宋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5期,27-30页;c. 林钊:《福州市发现宋代砖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期,63-64页;等。
    [7] a.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东山马黄水冈宋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 年 2 期,16-19页;b.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潮州北宋刘景墓清理》,《考古》1963年9期,499-500转515页;c.曾广亿:《广东佛山鼓颡岗宋元明墓记略》,《考古》 1964年10期,537-538转528页;等。
    [8] a.华东文物工作队:《四年来华东地区的文物工作及其重要的发现》,《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 8期,3-34页;b.南京博物院:《南京邓府山古残墓二次至四次清理简介》,《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24-36页;c.朱江:《无锡宋墓清理纪要》,《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4期,19-20转62 页;等。
    [1]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一版。
    [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泸州市博物馆、泸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泸县宋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3]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 年第一版。
    [4]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 年第一版。
    [5] 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
    [1]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朝天嘴与中堡岛》,文物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266-276 页。
    [2]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马桥 1993-1997 年发掘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年第一版,310-320页。
    [3] 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庙坪》,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181-236 页。
    [4] 洪剑民:《略谈成都近郊五代至南宋的墓葬形制》,《考古》1959 年 1 期,36-39 转 23 页。
    [5] 朱江:《江苏南部宋墓记略》,《考古》1959 年 6 期,318-319 页。
    [6] 王家祐:《四川宋墓札记》,《考古》1959 年 8 期,445-448 页。
    [7] 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地区古墓葬的主要特点》,《考古》1959 年 11 期,622-624 页。
    [8] 周世荣:《略谈长沙的五代两宋墓》,《文物》1960 年 3 期,59-63 页。
    [9] 高至喜:《湖南古代墓葬概况》,《文物》1960 年 3 期,33-37 页。
    [10] 黄宣佩:《上海宋墓》,《考古》1962 年 8 期,418-419 页。
    [1] 关于广州小北宋墓的讨论有:a.傅扬:《关于广州古墓青花瓷坛时代问题的商榷》,《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60-64页;b.王志敏:《广州小北古墓的青花瓷坛不是宋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68-69页;c.黄文宽:《<广州小北宋墓简报>补充说明》,《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 1 期,44-48 页;d.麦英豪、黎金、区泽:《我们对推论广州小北古墓及出土青花瓷坛年代问题的意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61-63页;e.杨有润:《谈广州小北宋墓的争论》,《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64-66页。 关于广西贵县中学宋墓的讨论有:黄文宽:《广西贵县发现的宋墓质疑》,《考古通讯》1957 年 2期,89-91页。
    [2] 徐苹芳:《宋元时代的火葬墓》,《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 9 期,21-26 页。
    [3]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2期,87-106页。
    [4] 方成军:《安徽隋唐至宋墓葬概述》,《东南文化》1998 年 4 期,50-55 页。
    [5] 郑东:《福建厦门古墓葬考古概述》,《文物春秋》2002 年 3 期,29-37 页。
    [6] 刘森淼:《武汉考古发掘二十年》,《武汉文博》2004 年 3 期,11-16 转 20 页。
    [7] 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一版,230-238 页。
    [1] a.赵光林:《从几件出土文物漫谈宋元影青瓷器》,《文物》1973 年 5 期,41-43 页;b.陈柏泉:《江西出土的几件宋代吉州窑瓷器》,《文物》1975年3期,49-50页;c.宋康年:《略述皖西南出土的影青瓷器》,《江西文物》1990年3期,95-97页;d.俞永炳:《宋辽金纪年墓葬和塔基出土的瓷器》,《考古》1994年1期,74-93页;等。
    [2] a.王士伦:《浙江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8-20 页,图板 141-175;b.王牧:《试论宋代铜镜纹饰》,《南方文物》1995年1期,119-123转102;c. 李小燕:《生动崇实的宋代铜镜》,《中国文物报》2005年2月16日第7版;等。
    [3] 肖梦龙:《试谈宋代金银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文物》1986 年 5 期,81-85 页。
    [4] a.汪济英:《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及其他》,《文物》1975 年 6 期,54-56 页;b.赵承泽:《谈福州、金坛出土的南宋丝织品和当时的纺织工艺》,《文物》1977年7期,28-32页;c.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南宋黄昇墓》(《丝织品的特点及产地问题》、《宋代贵族妇女服饰的特点》),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35-142页;等。
    [5] a.宋康年:《安徽望江宋墓出土的瓷俑》,《南方文物》1996 年 2 期,121-122 页;b.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5期,63-65页;c.颜劲松:《成都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陶俑服饰研究》,《四川文物》2006年1期,47-57页;等。
    [6] 刘涛:《宋辽金纪年瓷器》,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
    [7] a.霍巍:《谈四川宋墓中的几种道教刻石》,《四川文物》1988 年 3 期,45-48 页;b.张勋燎:《川西宋墓和陕西、河南唐墓出土镇墓文石刻之研究——道教考古专题研究之三》,《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19-147页;c.张勋燎、白彬:《成都宋墓出土真文石刻与“太上真元大道”》,《考古》2004年9期,65-72页;等。
    [8] 白冰:《雷神俑考》,《四川文物》2006 年 6 期,66-75 页。
    [9] a.周世荣:《湖南出土盘口瓶、罐形瓶和牛角坛的研究》,《考古》1987 年 7 期,646-652 页;b.张涛:《湖南宋代罐形瓶附加堆塑刍议》,《湖南考古辑刊》1999 年(第 7 期),335-339 转 31页;等。
    [10] a.陈定荣:《论堆塑瓶》,《中国古陶瓷研究》创刊号,紫禁城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71-80页;b.杨后礼:《江西宋元纪年墓出土堆塑长颈瓶研究》,《南方文物》1992年1期,87-95页;等。
    [11] a.林忠干:《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福建文博》1990 年 1 期,50-54 页;b.黄汉杰、陈邵龙、林桂枝:《福建谷仓明器初论》,《福建文博》1997年1期,35-44页;等。
    [12] 曹岳森:《四川出土买地券的初步研究》,《四川文物》1999 年 6 期,9-17 页。
    [13] 刘敏:《四川华蓥市南宋安丙墓地出土的钱币》,《中国钱币》2000 年 4 期,21-25 页。
    [14] 孟原召:《唐至元代墓葬中出土的铁牛铁猪》,《中原文物》2007 年 1 期,72-79 页。
    [15] 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全六册),线装书局,2006 年第一版。下文中引用此书均为此版本。
    [1] 廖奔:《广元南宋墓杂剧、大曲石刻考》,《文物》1986 年 12 期,25-35 页。
    [2] 霍巍:《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期,94-103页。
    [3] 霍巍:《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89-97页。
    [4] 雷玉华:《成都宋代小型墓葬初析》,《成都文物》1992 年 3 期,20-23 页。
    [5] 朱章义:《四川宋代合葬墓的两个问题》,《成都文物》1992 年 3 期,16-20 页。
    [6] 杨琮、林玉芯:《闽赣宋墓壁画比较研究》,《南方文物》1993 年 4 期,69-77 页。
    [7] 杨琮:《福建宋元壁画墓初步研究》,《考古》1996 年 1 期,75-81 页。
    [8] 杨华:《论中国西南地区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兼论中国腰坑墓葬俗文化的起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44-53转66页。
    [9] 孟华平:《三峡地区土坑洞室墓初探》,《江汉考古》2004 年 2 期,48-54 页。
    [10] 刘敏:《安丙家族墓地墓室“四象”石刻考》,《中华文化论坛》2007 年 2 期,37-41 页。
    [11] 梁洪生:《江西宋代墓志及其丧期考》,《江西文物》1989 年 1 期,88-94 页。
    [12] 雷玉华:《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时期丧葬习俗的影响》,《四川文物》1999 年 3 期,82-86 页。
    [13] 彭明瀚:《道教对江西唐宋以来葬俗的影响》,《南方文物》1998 年 3 期,64-66 页。
    [14] 林忠干:《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1992 年 5 期,456-463 转 427 页。
    [15] 黄义军:《湖北宋墓分期》,《江汉考古》1999 年 2 期,78-86 页。
    [16] 陈云洪:《试论四川宋墓》,《四川文物》1999 年 3 期,57-65 页。
    [17] 董新林:《闽赣地区宋墓形制类型与分期初探》,《21 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516-528页。
    [1] a.徐苹芳:《宋代墓葬和窖藏的发掘》,《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一版,597-601页;b.徐苹芳:《宋墓的分区与分期》,《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489页。
    [2]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151-162 页。
    [3] 第一期为 960-1022 年,第二期前段为 1023-1086 年,第二期后段为 1087-1127 年,第三期前段为1127-1208年,第三期后段为1209-1278年。
    [4] 第一期为 960-1067 年,第二期为 1068-1127 年,第三期为 1128-1278 年。
    [5] 在秦大树先生的论述中并未准确说明这一地区的分期年代,但是从其论述中可以大致了解他将这一地区划分为三期,大致为:第一期为北宋早期,第二期为北宋中后期,第三期为南宋时期。
    [6] 第一期为北宋,第二期为南宋光宗朝之前,第三期为南宋光宗朝之后。
    [7] 霍巍、黄伟:《四川丧葬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229-269 页。
    [8] 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一版,230-238 页。
    [9] 吉林大学近年来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就有不少论文选题与宋代墓葬相关,根据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其它高校也应存在这种类似的研究。研究简史能够发表的较少,即便在将来能将论文发表,也会对研究简史的内容进行删减。但是,这些研究也应是宋代墓葬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希望在将来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表。
    [1] a.吴宝琪:《试析宋代育婚丧俗的成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 5 期,92-98 转 91 页;b.史继刚:《宋代助葬制度述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年 3 期,38-41 页;c.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学术月刊》1997 年 2 期,69-74 页;d.张邦炜:《两宋时期的丧葬陋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100-106页;e.丁双双、魏子任:《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河北学刊》2003年6期,151-155页;f.宋东侠:《浅析宋代丧葬明器》,《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6期,96-103页;g.王丹:《从宋人笔记小说探看宋代城市丧葬文化的若干新取向》,《语文学刊》(高教版),2006年11期,29-32页;等。
    [2] a.许周鹣:《古代江南的火葬习俗》,《东南文化》1989 年 2 期,75-79 页;b.徐吉军:《论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3期,74-82页;c. 张邦炜、张敏:《两宋火葬何以蔚然成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97-103页;等。
    [3] a.席克定:《贵州清镇、平坝宋墓族属试探》,《贵州民族研究》,1984 年 4 期,143-152 页;b.张合荣:《黔北宋墓反映的丧葬心理与习俗》,《贵州文史论丛》,1998年6期,77-81页;c.龚建华、张涛:《从出土文物看唐宋时期辰、沅、靖三州的丧葬风俗》,《怀化师专学报》1998年4期,57-59页;等。
    [4] a.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448-491页;b.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541-546页;c.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d.陈华文:《丧葬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等。
    [5] 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年第一版,416-456 页。
    [1] 刘雨茂、王仲雄、王军、杨兵:《成都博瑞“都市花园”汉、宋墓葬发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20-162页。下文中凡引用博瑞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李家沱唐宋时期墓葬》,《四川文物》2000 年 2 期,65-67 页。
    [3]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成华区三圣乡花果村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00-235页。下文中凡引用三圣乡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4] 王方:《成都市南郊北宋赵德成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1 年 3 期,70-72 页。
    [5]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官渠埝唐、宋、明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6 年 5 期,31-38页。
    [6]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保和乡东桂村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2)》,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359-383页。
    [7] 朱章义、刘雨茂、毛求学:《成都市龙泉驿区青龙村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78-293页。下文中凡引用龙泉驿青龙村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8] 王仲雄、王军:《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11-224页。
    [9] 冯先成、程远福、张丙奎:《成都市化成小区南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42-251页。下文中凡引用化成M5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1]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成都市西郊金鱼村南宋砖室火葬墓》,《考古》1997 年 10 期,61-72页。下文中凡引用金鱼村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魏绍菑、程远福、王仲雄:《成都西郊清江路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341-358页。
    [3]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驿区文物保管所:《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大道南延线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63-177页。下文中凡引用洪河大道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4] 张擎:《成都市高新区石墙村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第252-259页。
    [5]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北宋宋京夫妇墓》,《文物》2006 年 12 期,52-67 页。
    [6] 袁明森、傅汉良:《四川成都东郊沙河堡清理了汉、唐、宋代的墓葬十六座》,《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 9 期,164-165 页。
    [7] 傅汉良:《成都外东跳蹬河发现宋代墓葬》,《考古通讯》1956 年 6 期,72-76 页。
    [8] 陈显双:《四川省蒲江县发现两座宋墓》,《考古与文物》1986 年 5 期,68-70 页。
    [9] 邛崃县文物管理所:《邛崃县北宋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85 年 3 期,76-77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10]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津县文物管理所:《新津县邓双乡北宋石室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2)》,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年,384-401页。下文中凡引用新津邓双乡M1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1]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双流县文物管理所:《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绿水康城小区发现一批砖室墓》,《成都考古发现(2003)》,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47-396页。
    [2] 方明:《彭山凤鸣乡发现宋墓》,《四川文物》1992 年 5 期,69-73 页。
    [3] 四川省博物馆 洪雅县文化馆:《四川洪雅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2 年 1 期,35-39 页。
    [4] a.四川省文管会、邛崃文管所:《邛窑发掘的初步收获》,《四川古陶瓷研究》(二),1984 年第一版,43-94页;b.陈显双、尚崇伟:《邛窑古陶瓷简论——考古发掘简报》,《邛窑古陶瓷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123-260页。
    [5] 本文所指的碗类器物口径多在 14 厘米以上。
    [6]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青龙乡海滨村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3)》,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66-307页。下文中凡引用青龙乡海滨村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7] 刘骏:《成都东郊北宋谢定夫妇墓清理简报》,《成都文物》1995 年 2 期,16-22 页。
    [8] 本文所指的盏类器物口径多在 12 厘米以下。
    [1]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驿区文物保管所:《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1)》,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78-193页。下文中凡引用龙泉驿区十陵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魏绍菑、程远福、王仲雄:《成都西郊清江路唐宋墓葬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341-358页。
    [3] 本文所指的碟类器物一般口径在与盏接近,多在 10 厘米左右,器身为浅腹,平底或假圈足。
    [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青龙乡石岭村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3)》,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97-417页。
    [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县文物管理所:《四川广汉县雒城镇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2期,123-130页。
    [2] 翁善良、罗伟先:《成都东郊北宋张确夫妇墓》,《文物》1990 年 3 期,1-13 页。
    [1] 何志国:《四川绵阳杨家宋墓》,《考古与文物》1988 年 1 期,69-72 转第 26 页。
    [2] 四川省博物馆、荣昌县文化馆:《四川荣昌县沙坝子宋墓》,《文物》1984 年第 7 期,72-78 页。
    [3] 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充市嘉陵区文物管理所 南充市高坪区文物管理所:《南充市嘉陵区木老乡韩家坟宋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4年2期,14-15页。
    [4] 青川县文管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川县竹园金子山乡宋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1 年 2 期,76-78 页。
    [5] 四川省博物馆、广元县文管所:《四川广元石刻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2 年 6 期,53-61页。
    [6]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彭山县文化馆:《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考古学报》1985 年 3 期,383-401 页。
    [7] 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文物》1974 年 1 期,62-73页。
    [1] 王建玮:《渠县渠南乡宋墓出土文物》,《四川文物》1990 年 1 期,77-79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2] 赵彤:《雅安对岩宋墓》,《四川文物》1998 年 1 期,72-73 页。简报仅有文字,未提供平面图。
    [3] 三台县文化馆《四川三台县发现一座宋墓》,《考古》1973 年 6 期,362-363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4] 孙晓明:《资中县发现宋石室墓》,《四川文物》1992 年 1 期,65-67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5] 马幸辛:《川东北历代古墓葬的调查研究》,《四川文物》2001 年第 2 期,29-33 页。
    [6] 王秦岭:《长宁县宋代岩墓》,《四川文物》1984 年 3 期,51-52 页。
    [7] 王昌文:《永川发现宋代崖墓》,《四川文物》1989 年第 6 期,72-73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8] 马幸辛:《川东北历代古墓葬的调查研究》,《四川文物》2001 年第 2 期,29-33 页。
    [9] 刘光宝:《安县发现宋代骨灰盒丛葬墓》,《四川文物》1985 年 4 期,50 页。
    [10] 莫洪贵:《仁寿古佛乡宋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2 年 5 期,67-69 页。
    [11] 广安市文化体育局,岳池市文化体育局:《岳池代家坟古墓群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3 年2 期,13-14。下文中凡引用岳池代家坟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12] 重庆市博物馆历史组:《重庆井口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61 年 11 期,53-60 页。
    [13] 岳钊林,程英:《巴中城区宋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4 年 2 期,59-63 页。下文中凡引用巴中城区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1] 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邻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邻水县合流镇后坝南宋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2003年3期,22-24。
    [2]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贵州桐梓宋明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 年 12 期,1109-1115 页。
    [3]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泸州市博物馆、泸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泸县宋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 贵州省博物馆:《〈遵义杨粲墓发掘报告〉摘要》,《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53-93)》,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356-361页。
    [1] 汉中市博物馆:《汉中八里桥水库清理宋墓一座》,《文博》1989 年 1 期,42-43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2]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安康市文化教育局:《安康市上许家台南宋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 年 2 期,28-37 页。
    [3] 王玉清:《陕西汉中市王道池村宋墓清理》,《考古》1965 年第 10 期,511-512 页。
    [1] 刘长源:《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考古与文物》1984 年第 5 期,56-62 转 16 页。
    [2] 何新成:《汉中市金华村清理一座宋墓》,《文博》1993 年 3 期,53-55 转 59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3] 李厚志:《陕西安康北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 年 3 期,110-111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4] 徐信印、鲁纪亨:《陕西安康近年发现的几处画像砖》,《考古》1987 年 3 期,216-219 页。
    [5]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 年第二版,99-102 页。
    [1]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重庆市博物馆、巫山县文保所:《巫山瓦岗槽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48-171页。下文中凡引用巫山瓦岗槽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国家文物局三峡考古队:《朝天嘴与中堡岛》,文物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266-276 页。下文中凡引用中堡岛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3] 宜昌博物馆、秭归屈原纪念馆:《秭归下尾子遗址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292-301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孔包河墓地 2002 年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363-378页。
    [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秭归杨家沱遗址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433-436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6]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79-734页。下文中凡引用忠县崖脚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罗坪墓葬发掘报告》,《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20-174页。
    [8]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156 页。
    [1] 咸宁市博物馆:《秭归窑湾墓地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88-104页。下文中凡引用秭归窑湾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咸宁市博物馆:《秭归望江彭家老屋墓群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9-18页。下文中凡引用秭归彭家老屋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3]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老屋场墓群发掘报告》,《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26-241页。
    [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秭归望江墓群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2 年 3 期,14-27 页。下文中凡引用秭归望江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1] 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秭归柳林溪》,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248-249。
     [1]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教研室:《秭归台子湾遗址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37-500页。下文中凡引用秭归台子湾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秭归何家坪遗址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579-589页。
    [1] 武汉市博物馆、黄陂县文管所:《黄陂县祁家湾镇宋王山北宋时期墓葬群》,《江汉考古》1998年3期,73-79页。下文中凡引用黄陂宋王山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黄陂区文物管理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筹):《黄陂盘龙城开发区飞跃工地宋代砖室墓清理简报》,《武汉文博》2005年2期,9-11转8页。
    [3] 祈金刚、刘志云:《江夏纸坊龙头山宋墓清理简报》,《武汉文博》2004 年 2 期,3-5 页。
    [4] 孝感市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云梦王家山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1 年 4 期,23-29 页。下文中凡引用云梦王家山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5] 武汉市文物处:《武汉市青山宋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86 年 4 期,12-16 页。
    [6] 武汉市博物馆、盘龙城工作站,黄陂县文化馆:《黄陂县滠口开发区俊华药厂工地宋代墓葬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8年4期,17-20转29页。
    [7] 武汉市文物管理处:《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北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3 年 1 期,60-62 页。
    [1] 熊卜发、陈明芳:《湖北孝感市徐家坟宋墓的清理》,《考古》2001 年 3 期,89-94 页。下文中凡引用孝感徐家坟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陆市博物馆:《安陆黄金山墓地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4 年 4期,28-53页。
    [3]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卓刀泉两座南宋墓葬的清理》,《考古》1964 年 5 期,237-241页。
    [4] 黄冈地区博物馆、英山县博物馆:《湖北英山三座宋墓的发掘》,《考古》1993 年 1 期,29-36转28页。
    [5] 云梦县博物馆:《云梦罩子墩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 年 1 期,16-18 转 4 页。
    [6]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常德北宋张颙墓》,《考古》1981 年 3 期,233-238 页。
    [7] 王善才、陈恒树:《湖北麻城北宋石室墓清理简报》,《考古》1965 年 1 期,21-24 页。
    [8] 洪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洪湖市博物馆:《湖北洪湖市蒋岭北宋墓》,《考古》1993 年 7 期,662-663页。
    [9]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武汉市文物工作队 黄陂县文化馆:《湖北黄陂县铁门坎遗址宋墓》,《考古》1995年11期,1003-1007转1027页。
    [10] 罗田县文物管理所:《罗田县汪家桥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 年 2 期,39-46 页。
    [1] a.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昌青山瓷窑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1 年 4 期,29-36转23页;b.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汉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浮山窑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8年3期,80-89页;c.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梁子湖古瓷窑址调查》,《江汉考古》1998年4期,12-16页;d.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武汉大学考古学系:《湖北武汉江夏王麻窑址1988-1996年的发掘》,《考古学报》2000年1期,89-110 页。
    [2] 黄义军:《湖北梁子湖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分期研究》,《考古》2006 年 3 期,53-64 页。
    [3] 麻城市博物馆:《湖北麻城胡家畈发现一座北宋砖室墓》,《考古》1995 年 5 期,476-477 页。
    [4] 黄冈地区博物馆、英山县博物馆:《湖北英山三座宋墓的发掘》,《考古》1993 年 1 期,29-36转28页。
    [5] 沙市博物馆:《沙市西郊荆沙村一座宋墓的清理》,《江汉考古》1992 年第 3 期,32-34 转 28页。
    [6] 黄冈地区博物馆、英山县博物馆、英山县文化馆:《英山县茅竹湾宋墓发掘》,《江汉考古》1988年1期,1-23页。
     [1] 武昌市博物馆:《武昌县安山宋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 1996 年 3 期,29-32 页。
     [1] 武汉市博物馆、江夏文物管理所:《武汉市江夏区段岭庙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0 年4 期,38-41 页。
    [1] 湖北省博物馆:《武昌傅家坡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 年 3 期,36-41 转 20 页。
    [2] 常德市博物馆:《常德黄土山宋墓》,《湖南考古 2002》,岳麓书社,2004 年第一版,434-447页。
    [3]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临湘陆城宋元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 年 1 期,63-65 页。
    [4] 黄冈地区博物馆、英山县博物馆:《湖北英山三座宋墓的发掘》,《考古》1993 年 1 期,29-36转28页。
    [5]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武汉市十里铺北宋墓出土漆器等文物》,《文物》1966 年 5 期,56-62页。
    [1] 浠水宋墓考古发掘队:《浠水县城关镇北宋石室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9 年 3 期,3-11页。
    [2] 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武汉市十里铺北宋墓出土漆器等文物》,《文物》1966 年 5 期,56-62页。
    [3] a.黄冈地区博物馆、英山县博物馆:《湖北英山三座宋墓的发掘》(郭家塆宋墓出土),《考古》1993 年 1 期,29-36 转 28 页;b. 武汉市博物馆、黄陂县文管所:《黄陂县祁家湾镇宋王山北宋时期墓葬群》(M6出土),《江汉考古》1998年3期,73-79页。
    [4] a.祈金刚、刘志云:《江夏纸坊龙头山宋墓清理简报》,《武汉文博》2004 年 2 期,3-5 页;b. 武汉市博物馆、盘龙城工作站、黄陂县文化馆:《黄陂县滠口开发区俊华药厂工地宋代墓葬清理简报》(M3出土),《江汉考古》1998年4期,17-20转29页。
    [5]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卓刀泉两座南宋墓葬的清理》(M1 出土),《考古》1964 年 5 期,237-241 页。
    [6] 武汉市博物馆、盘龙城工作站、黄陂县文化馆:《黄陂县滠口开发区俊华药厂工地宋代墓葬清理简报》(M3出土),《江汉考古》1998年4期,17-20转29页。
    [7] a.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陆市博物馆:《安陆黄金山墓地发掘报告》(bM1 出土),《江汉考古》2004年4 期,28-53页;b.罗田县文物管理所:《罗田县汪家桥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2期,39-46页。
    [1] 襄樊市博物馆:《襄樊市郑家山古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3 年 2 期,25-33 页。下文中凡引用襄樊郑家山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阳岗心与八亩坡墓地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1 年 1 期,31-40 页。下文中凡引用襄阳八亩坡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3]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市何店镇干堰洼宋明墓葬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5 年 3 期,38-47页。
    [4] 老河口市博物馆:《湖北老河口王冲宋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5 年 3 期,28-35 页。下文中凡引用老河口王冲村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5] 李元魁、毛在善:《随县唐镇发现带壁画的宋墓及东汉石室墓》,《文物》1960 年 1 期,77 页。简报仅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1] 襄樊市文物管理处:《湖北襄樊刘家埂唐宋墓葬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9 年 2 期,30-36转40页。
    [2] 襄樊市考古队:《襄樊王寨许家岗墓群发掘》,《江汉考古》1999 年 4 期,46-60 页。
    [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襄樊市襄阳区文物管理处:《湖北襄阳马集、李食店墓葬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6年3期,21-35页。下文中凡引用襄樊李食店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4] 王假真:《湖北郧西校场坡一号宋墓》,《考古》1989 年 9 期,811-815 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鄂西北地区三座古墓》,《考古》1990 年 8 期,712-716转702页。
    [6] 襄樊市博物馆:《襄阳磨基山宋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 年 3 期,26-30 页。
    
    [1] 谷城县博物馆:《谷城出土宋代定窑印花瓷器》,《江汉考古》1997 年 2 期,39-40 转 26。
    [2]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 年第二版,99-102 页。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湖南古墓与古窑址》,岳麓书社,2004 年第一版,291-314 页。本文将《湖南古墓与古窑址》报道的两宋时期的土坑竖穴墓统一进行型式划分,因此与原报告略有不同,对照如下:Aa(本文,下同)=北宋A(《湖南古墓与古窑址》,下同),Ab=北宋B,Ac=北宋 C,Ad=北宋 D,Aa+Ab+Ac+Ad+Ae+B=南宋 AI,C=南宋 AII。
    [2]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隋唐五代宋墓》,《考古》1990 年 3 期,223-230 页。下文凡此墓出土器物皆出自该报告,不再重复作注。
    [3]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资兴隋唐五代宋墓》,《考古》1990 年 3 期,223-230 页。
    [4] a.高至喜:《长沙东郊杨家山发现南宋墓》,《考古》1961 年 3 期,148-150 砖 159 页;b.作铭:《长沙东郊杨家山南宋墓墓主考》,《考古》1961年4期,227转229页。
    [5] 陈国安、冯玉辉:《衡阳县何家皂北宋墓》,《文物》 1984 年 12 期,73-76 页。
    [6] 《湖南古墓与古窑址》中将长沙地区 1955-1960 年发掘的宋代墓葬划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随葬品的种类和标本要比1960年以前报道的简报材料详细得多,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证据,在缺少纪年材料的情况下,本文基本尊重该报告对于北宋和南宋墓葬的时代划分。但是编者将两宋墓葬出土的器物分别进行了型式划分,且两个时期中对器物“式”的划分是指同型器物中的不同样式,并未体现年代差异。与此同时,该报告中介绍的器物仍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提供照片或线图。因此,本文将打破原报告中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分别划分随葬品型式的界限,对报告中提供照片或线图的主要器型进行论述,并通过与其它地区纪年墓葬出土材料的对比,适当调整原报告中一些墓葬的年代。
     [1]《靖州县城区宋代遗址,墓葬发掘简报》,《文博》1998 年 3 期,32-39 转 31 页。下文凡引用此墓出土器物皆出自该报告,不再重复作注。
    [1] 原报告将出土此件器物的墓葬定为南宋时期,但该墓没有可明确定为南宋时期的纪年物或其它器物,而此件白瓷盒与赣江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北宋前期出土的青白瓷点彩盒形制如出一辙,到南宋时期基本不见此类器物,因此本文将它的年代调整至北宋时期。
    [2] a.周世荣:《湖南衡阳窑调查纪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一版,第239-245页;b.刘茂:《湘江中、下游地区三处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251-265页。
    [3] 黄纲正:《长沙铜官窑头冲宋代瓷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一版,246-250 页。
    [4] 益阳地区博物馆:《湖南益阳市大海圹唐宋墓》,《考古》1994 年 9 期,861-864 转 800 页。
     [1] 陈峻:《“熙宁五年”纪年款青瓷》,《中国文物报》2002 年 2 月 6 日第 5 版。
     [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湖南古墓与古窑址》,岳麓书社,2004 年第一版,156-180 页。
    [1] 薛尧:《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 年 11 期,571-576 页。
    [2] 张文江:《江西吉水西园北宋墓的埋葬习俗》,《南方文物》2002 年 1 期,25-27 页。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铅山县博物馆:《江西铅山宋淑国夫人墓》,《江西文物》1989 年 2 期,33-37 转 32 页。
    [4] 陈定荣:《江西金溪宋孙大郎墓》,《文物》1990 年 9 期,14-18 转 21 页。
    [5] 陈柏泉、刘玲:《高安、清江发现两座宋墓》,《文物》1959 年 10 期,85-86 页。
    [6] 唐昌朴、梁德光:《江西遂川发现北宋郭知章墓》,《文物资料丛刊》(6),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一版,175-176页。该墓破坏严重,简报未提供平面图。
    [7]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铅山县文化馆:《江西铅山县莲花山宋墓》,《考古》1984 年 11 期,986-989 转 985 页。
    [8]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永新北宋刘沆墓发掘报告》,《考古》1964 年 11 期,561-563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9] 王虹光、王现国:《江西铜鼓县发现纪年宋墓》,《江西文物》1989 年 3 期,66-68 页。简报仅有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乐平县文物陈列室:《江西乐平宋代壁画墓》,《文物》1990 年 3 期,14-18 页。
    [2] 郝能容:《德安发现宋代彩绘壁画墓》,中国考古网转引大江网报道的新闻资料,没有平面图,http://www.kaogu.cn/cn/detail.asp?ProductID=7067。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江西樟树北宋道教画像石墓》,《江西文物》1991 年3 期,94-99 页。
    [4]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县博物馆:《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文物》 1990 年 9期,1-13页。
    [5] a.文物工作队、南丰县博物馆:《江西南丰县桑田宋墓》,《考古》1988 年 4 期,318-328 页;b.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南丰县博物馆:《南丰桑田宋墓》,《江西历史文物》1986 年 1 期,28-43页。
    [6] a.瑞昌县博物馆:《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6 年 1 期,70-72 页;b.刘礼纯、周春香:《江西瑞昌发现南宋纪年墓》,《考古》1991年1期,92-94页;等等。
    [7] a.刘晓祥:《江西九江县发现两座北宋墓》,《考古》1991 年 10 期,955-957 转 942 页;b.九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江西九江北宋墓》,《文物》1990年9期,19-21页;等等。
    [8]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广昌县博物馆:《昌夏公路广昌甘竹段墓葬发掘简报》,《南方文物》1999年4期,1-15页。
    [9] 刘礼纯:《江西瑞昌县发现七座宋代纪年墓》,《考古》1992 年 4 期,331-334 转 330 页。
    [1] 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文物》1980 年 11 期,38-49 页。
    [2]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南丰县文化馆:《江西南丰白舍窑调查纪实》,《考古》1985 年 3 期,222-233页。
    [3] 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吉安县文物办公室:《江西吉州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2 年 5 期,481-489 页。
    [4] 瑞昌县博物馆:《江西瑞昌发现两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6 年 1 期,70-72 页。
    [5] 詹永萱、詹祥生:《婺源两座宋代纪年墓的瓷器》,《中国陶瓷》1982 年 7 期(增刊),103-108页。
    [6] 刘晓祥:《江西九江县发现两座北宋墓》,《考古》1991 年 10 期,955-957 转 942 页。
    [7] 詹永萱、詹祥生:《婺源两座宋代纪年墓的瓷器》,《中国陶瓷》1982 年 7 期(增刊),103-108页。
    [8] 于少先:《江西德安北宋墓》,《文物》1990 年 9 期,95 页。
    [1] 刘晓祥:《江西九江县发现两座北宋墓》,《考古》1991 年 10 期,955-957 转 942 页
    [2] 九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江西九江北宋墓》,《文物》1990 年 9 期,19-21 页;等等。
    [3] 唐山:《江西南丰宋墓出土瓷器与南丰窑》,《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102-105页。
    [4] 孙以刚:《江西德兴流口北宋墓》,《南方文物》1994 年 3 期,34-36 页。
    [5] 王虹光、王现国:《江西铜鼓县发现纪年宋墓》,《江西文物》1989 年 3 期,66-68 页。
    [6] 郭华:《江西彭泽湖西宋代砖室墓》,《南方文物》1992 年 1 期,83-84 转 24 页。
    [7] 刘礼纯:《江西瑞昌县发现七座宋代纪年墓》,《考古》1992 年 4 期,331-334 转 330 页。
    [8] 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0 年 5 期,28-33 页。
    [9] 黄颐寿:《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考古》1989 年 7 期,669-672 页。
    [10] 瑞昌县博物馆:《江西瑞昌县李洋湖南宋墓》,《考古》1986 年 11 期,1051-1053 页。
    [1] 章国任:《江西新余市发现南宋墓》,《南方文物》1992 年 4 期,17-18 转 25 页。
    [2] 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0 年 5 期,28-33 页。
    [3] 刘礼纯、周春香:《江西瑞昌发现南宋纪年墓》,《考古》1991 年 1 期,92-94 页。
    [4] 孙以刚:《江西德兴市宋乾道徐衎墓》,《考古》1995 年 2 期,155-159 页。
    [5] 梅绍裘、李科友:《江西九江市、乐安县发现宋墓》,《考古》1984 年 8 期,733-736 页。
    [6] 陈定荣:《南宋立鸟龙虎人物堆塑瓶》,《文物》1990 年 9 期,96 页。
    [7] 薛尧:《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 年 11 期,571-576 页。
    [8] 黄美翠:《江西上饶出土宋代文物》,《南方文物》2000 年 2 期,5 转 8 页。
    [1] 曲利平:《鹰潭宋代纪年墓葬》,《南方文物》1996 年 4 期,10-11 页。
    [2] 陈定荣:《吉水县宋代纪年墓出土文物》,《江西历史文物》1985 年 2 期,52-54 页。
    [3] 薛尧:《江西南城、清江和永修的宋墓》,《考古》1965 年 11 期,571-576 页。
    [4] 梅绍裘、李科友:《江西九江市、乐安县发现宋墓》,《考古》1984 年 8 期,733-736 页。
    [5] 滕引忠:《江西横峰县大山坳宋墓》,《南方文物》1992 年 1 期,85-86 页。
    [6] 黄颐寿:《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考古》1989 年 7 期,669-672 页。
    [7] 黄冬梅:《清江南宋纪年墓出土的瓷器》,《江西历史文物》1987 年 1 期,10-12 页。
    [1] 黄颐寿:《江西清江出土的南宋青白瓷器》,《考古》1989 年 7 期,669-672 页。
    [2] 刘礼纯:《江西瑞昌县发现七座宋代纪年墓》,《考古》1992 年 4 期,331-334 转 330 页。
    [1] 倪任福、项进良:《余江县锦江纪年宋墓出土文物》,《江西文物》1990 年 3 期,70-71 页。
    [2] a.陈定荣、徐建昌:《江西临川县宋墓》,《考古》1988 年 4 期,329-334 页;b.临川县文物管理所:《临川温泉乡宋墓》,《江西历史文物》1986年第2期,43-48页。
    [3] 刘礼纯:《江西瑞昌县发现七座宋代纪年墓》,《考古》1992 年 4 期,331-334 转 330 页。
    [4] 彭适凡《景德镇市郊出土的宋瓷俑》,《考古》1977 年 2 期,143-144 页。
    [5] 德兴县博物馆:《江西德兴县香屯宋墓》,《考古》1990 年 8 期,737-740 页。
    [6]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彭泽宋墓》,《考古》1962 年 10 期,539 页。 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陈行一、肖锦秀:《江西高安县发现南宋淳熙六年墓》,《考古》1994 年 2 期,185-187 页。
    [1] 刘礼纯:《江西瑞昌宋墓出土磁州窑系瓷瓶》,《文物》1987 年 8 期, 89-90 页。
    [2] a.黄冬梅:《江西清江出土的几件吉州窑瓷器》,《文物》1987 年 5 期,95-96 页;b. 陈柏泉:《江西出土的几件宋代吉州窑瓷器》,《文物》1975年3期,49-50页。c.杨后礼:《介绍几件吉州窑彩绘瓷器》,《文物》1982年12期,80转86页。 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北宋时期淮南东路跨越淮河两岸,此时的淮南东路南部即为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河为国界,此时的淮南东路即为淮河以南地区。
    [2]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宋墓》,《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62-170页。
    [3]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区文管会:《南京南郊宋墓》,《文物》2001 年第 8 期,31-38 页。简报中M17的平面图对应位置有误,本文(图四十五,2)对其进行了纠正。下文中凡引用南京南郊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4] 镇江市博物馆,金坛县文管会:《金坛南宋周瑀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7 年 1 期,105-131页。
    [5] 程先通:《安徽黄山发现宋墓》,《考古》1997 年第 3 期,89-91 页。
    [6] 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浙江温州南宋赵叔仪夫妇墓的发掘》,《东南文化》2006 年 4 期,48-53页。
    [7] 兰溪市博物馆:《浙江兰溪市南宋墓》,《考古》1991 年 7 期,670-672 页。
    [8] 周亚乐:《浙江安吉尼姑岙宋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4 年 5 期,93-94 页。
    [1] 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安徽繁昌县老坝冲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 年 10 期,915-920 页。下文中凡引用繁昌老坝冲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海宁县博物馆:《浙江省海宁县东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 年 8 期,25-34 页。下文中凡引用海宁东山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3] 李勇:《六安宋墓概略》,《文物研究》第六辑,黄山书社,1990 年第一版,112-115 页。
    [4] 汪炜、路文举:《合肥市西郊宋墓的清理》,《考古》2006 年 6 期,94-96 页。
    [5] a.江苏省文管会、南京博物院:《江苏淮安宋代壁画墓》,《文物》1960 年 8-9 期,43-51 页;b.罗宗真:《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1963 年 5 期,45-53 页。下文凡引用淮安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6] 沈令听、谢稚柳:《上海西郊朱行乡发现宋墓》,《考古》1959 年 2 期,110-111 页。简报仅有简单的文字描述,未提供平面图。
    [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老和山唐、宋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 1980-1990》,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258-274页。下文中凡引用杭州老和山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8] 苏州博物馆、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文物》1982 年 12 期,28-35 页。
    [9]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合肥北宋马绍庭夫妻合葬墓》,《文物》1991 年 3 期,26-38 转 70 页。
    [10]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安徽舒城县三里村宋墓的清理》,《考古》2005 年 1 期,45-51 页。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林志方:《江苏武进县剑湖砖瓦厂宋墓》,《考古》1995 年 8 期,764-766 页。
    [2] 陈晶、陈丽华:《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清理纪要》,《考古》1986 年 3 期,247-260 转 268 页。
    [3] 怀宁县文物管理所:《怀宁县洪铺镇龙王嘴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 12 辑,黄山书社,1999 年第一版,123-127 页。
    [4] 安徽省博物馆:《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154-178页。
    [5] 安徽省博物馆:《合肥东郊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154-178页。
    [6] 金华地区文管会:《浙江兰溪县北宋石室墓》,《考古》1985 年 2 期,155-157 页。
    [7] 镇江博物馆:《丹徒左湖南宋岳超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4 年 1 期,32-35 页。
    [8] 黄宣佩:《上海宋墓》,《考古》1962 年 8 期,418-419 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马桥 1993-1997 年发掘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年第一版,310-320页。下文中凡引用马桥墓地的材料皆来自此报告。
    [2] 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安徽省无为县发现宋代石室墓》,《文物》1987 年 8 期,52-56 页。
    [3] 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全椒县文化局:《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墓》,《文物》1988 年 11 期,66-71转60页。
    [4] 陈衍麟:《繁昌象形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七辑,黄山书社,1991 年,301-307 页。
    [5] 太湖县文物管理所:《太湖县罗湾北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五辑,黄山书社,1989 年,190-194 页。
    [1] 安庆地区文物管理所:《九成坂农场发现一座北宋纪年墓》,《文物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1988 年第一版,95-96 页。
    [2]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南郊北宋章岷墓》,《文物》1977 年 3 期,55-58 页。
    [3] 程霁红:《安徽望江发现一座北宋墓》,《考古》1993 年 2 期,141-143 页。 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李知宴、童炎:《浙江武义县北宋纪年墓出土陶瓷器》,《文物》1984 年 8 期,91-93 转 81 页。
    [1] 隋全田:《浙江吴兴石泉宋墓》,《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 年,135-136 页。
    [2] 汪卫国:《安徽郎溪县发现二座唐、宋时期墓葬》,《东南文化》1994 年 5 期,109 页。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金琦:《南京市郊区龙潭宋墓》,《考古》1963 年 6 期,344-345 页。
    [2]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宋墓》,《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62-170页。
    [3] 衢州市文管会:《浙江衢州市南宋墓出土器物》,《考古》1983 年 11 期,1004-1011 转 1018 页。
    [4] 宋永祥:《安徽郎溪唐宋墓》,《考古》1992 年 4 期,324-330 页。
    [1] 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郊北宋墓》,《考古》1982 年 4 期,390-391 转 389 页。
    [2] 镇江市博物馆、溧阳县文化馆:《江苏溧阳竹箦北宋李彬夫妇墓》,《文物》1980 年 5 期,34-44 页。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北大桥宋墓》,《文物》1988 年 11 期,55-60 页。
    [4]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杭州钢铁厂宋墓概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七辑),杭州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467-473。
    [5] 蒋明明:《浙江绍兴市桐梧村南宋墓葬》,《考古》2006 年 4 期,95-96 页。
    [1]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宋墓》,《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62-170页。
    [2] 湖州市博物馆:《浙江湖州三天门宋墓》,《东南文化》2000 年 9 期,41-44 页。
    [3] 隋全田:《浙江吴兴石泉宋墓》,《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 年第一版,135-136页。
    [4] 宋永祥:《安徽郎溪唐宋墓》,《考古》1992 年 4 期,324-330 页。
    [5] 袁华:《浙江德清出土南宋纪年墓文物》,《南方文物》1992 年 2 期,25-26 页。
    [1] 赵一新:《浙江磐安县安文宋墓》,《文物》1987 年 7 期,72-73 页。
    [2] 宋康年:《望江县城西村北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七辑,黄山书社,1991 年第一版,298-300 页。
    [3] 高振卫、邬红梅:《江苏江阴夏港宋墓清理简报》,《文物》2001 年 6 期,61-68 页。
    [1] 江阴县文化馆:《江苏江阴北宋葛闳夫妇墓》,《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71-174转38页。
    [2] 肖梦龙、刘兴:《镇江市郊出土的几件宋瓷》,《文物》1974 年 1 期,78 页。
    [1] 李文明、李虎仁:《南京陆营宋墓清理简报》,《东南文化》1995 年 2 期,15-21 页。
    [2] 苗霞:《浙江东阳市胡前山村发现南宋墓》,《考古》1996 年 9 期,89-92 页。
    [1] 苏州博物馆、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文物》1982 年 12 期,28-35 页。
    [2] 程霁红:《安徽望江发现一座北宋墓》,《考古》1993 年 2 期,141-143 页。
    [1] 张家、徐冰:《福建建瓯县水南宋元墓葬》,《考古》1995 年第 2 期,188-190 转 187 页。
    [2] 林聿亮:《闽侯溪头遗址唐宋时期遗存清理简报》,《福建文博》1983 年 1 期,78-84 转 102 页。
    [3] 福建省博物院、邵武市博物馆:《邵武宋代黄涣墓发掘报告》,《福建文博》2004 年 2 期,16-20 转 7 页。
    [4] 建瓯市博物馆:《福建建瓯市迪口北宋纪年墓》,《考古》1997 年 4 期,73-75 页。
    [5] 南平市博物馆:《福建南平大凤发现宋墓》,《考古》1991 年第 12 期,1143-1145 页。
    [6] 福建省博物馆、邵武市博物馆:《邵武四都宋墓清理简报》,《福建文博》1991 年 1、2 期,67-71页。
    [1]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顺昌宋墓》,《考古》1979 年 6 期,504-507 页。
    [2]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顺昌宋墓》,《考古》1979 年 6 期,504-507 页。
    [3] 曾凡:《福建顺昌大坪林场宋墓》,《文物》1983 年 8 期,35-39 页。
    [4]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北郊胭脂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123-128页。
    [5]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南宋黄昇墓》,文物出版社,1982 年第一版。
    [6] 福建博物院、将乐县博物馆、三明市文管办:《将乐县万全乡吴地宋墓》,《福建文博》2004 年2 期,37-38 页。
    [7] 杨琮:《福建宋元壁画墓初步研究》,《考古》1996 年 1 期,75-81 页。据作者介绍(该文注 16),在福建地区考古发掘中遇到宋代砖室墓的情况很少,多数还是土坑竖穴墓,发现和报道的少是因为当时发掘中并未仔细观察土坑墓的墓圹,当发现器物时已将土圹破坏。
    [8] 林钊:《福州市发现宋代砖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 1 期,63-64 页。
    [9] 王洪涛:《泉州、南安发现宋代火葬墓》,《文物》1975 年 3 期,77-78 页。
    [10] 王文径:《福建漳浦县发现一座北宋墓》,《考古》1990 年 8 期,740 页。
    [11] 叶文程:《厦门岛首次发现宋代火葬遗物》,《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 1 期,82 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建阳县文化馆:《福建建阳古瓷窑址调查简报》,《考古》1984 年 7 期,636-648 转 614 页。
    [2] 福建省博物馆、南平市文化馆:《福建南平宋元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 年 1 期,56-71页。
    [3] 建瓯县文化馆:《福建建瓯小松宋代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 年 1 期,72-77 转 65页。
    [4] 李建军:《三明中村回窑宋元青白瓷生产概述》,《景德镇陶瓷》1993 年第 3 卷第 1、2 期,18-24页。
    [5] 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一版。
    [6] 林忠干、赵洪章:《福建浦城宋元瓷窑考察》,《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63-71页。
    [7] 李辉柄:《福建省同安窑调查纪略》,《文物》1974 年 11 期,80-84 页。
    [8] a.林忠干:《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1992 年 5 期,456-463 转 427 页;b.林忠干:《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福建文博》1990年1期,50-54页。
    [9] 下文论述中,凡原始简报中提供照片而林忠干先生论文中提供线图者多引用后者,但注释仍为原始简报,出现一次后不再重复作注;原始简报中未提供图片或材料没有正式报道而林文中却有该器物的线图,均引自林先生的两篇论文,并不再重复作注。
    [10]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顺昌宋墓》,《考古》1979 年 6 期,504-507 页。 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黄汉杰:《福建邵武县接龙头发现宋墓》,《考古通讯》1957 年 1 期,64-65 页。
    [2] 顺昌县文管会、顺昌县文化局、顺昌县文化馆:《福建顺昌县北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87年3期,238-241页。
    [3] 崇安县文化馆:《崇安出土宋墓文物》,《福建文博》1989 年 1、2 期,11-13 页。
    [4] 张文崟:《福建南平宋代壁画墓》,《文物》1998 年 12 期,33-37 页。
    [5] 张文崟:《福建南平店口宋墓》,《考古》1992 年 5 期,428-430 页。
    [6] 余生富:《三明莘口宋墓》,《福建文博》2001 年 1 期,77-79 页。
    [7] 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博物馆、尤溪县博物馆:《福建尤溪麻洋宋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1989 年 7 期,611-616 转 610 页。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邵武沿山宋墓》,《考古》1981 年 5 期 429-430 转 408 页。
    [2] 将乐县博物馆、将乐县文体局:《将乐县水南镇龙灯山宋墓》,《福建文博》2004 年 2 期,39-41 页。
    [3] 福建省博物馆、尤溪县文管会、尤溪县博物馆:《福建尤溪城关宋代壁画墓》,《文物》 1988 年4 期,71-75 页。
     [1] 林长程、陈建标:《福建顺昌出土的宋代釉下彩瓷器》,《考古》1991 年 2 期,191-192 页。 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曾凡:《福建连江宋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 年 5 期,27-30 页。
    [2] 陈长根:《福建尤溪县城关镇埔头村发现北宋纪年壁画墓》,《考古》1995 年 7 期,668-671 页。
    [3]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福州郊区清理南宋朱著墓》,《考古》1987 年 9 期,796-802 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a.福建省博物馆、尤溪县文管会:《福建尤溪宋代壁画墓》,《文物》1985 年 6 期,43-45 页;b.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福州郊区清理南宋朱著墓》,《考古》1987 年 9 期,796-802 页;c.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北郊胭脂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2),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123-128页;d.丘家炳、严惠芳:《闽清大安村发现宋代火葬墓》,《文物》1959年 4期,75 页;e.谢子源:《闽侯县怀安村的一座宋墓》,《文物》 1962 年 3 期,59-61 页;f.福建省博物馆:《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文物》1995年10期,22-33转21页;g.福州洪塘嘉定二年墓、福州金鸡山嘉定三年墓,转引自林忠干:《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1992年5期,456-463 转 427 页。
    [2] 林忠干:《福建宋墓分期研究》,《考古》1992 年 5 期,456-463 转 427 页。
    [3] 尤溪县博物馆:《福建尤溪拥口村发现宋代壁画墓》,《东南文化》1994 年 5 期,103 页。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紫金县宋墓出土石雕》,《考古》1984 年 6 期,574-576 页。
    [2] 邓杰昌:《海康发现南宋纪年墓》,中国文物报,1988 年 12 月 2 日第二版。
    [3] 《广西桂林发现的宋墓清理情况》,《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 11 期,150-151 页。
    [4] 广东省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广东东莞北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1 年 7 期,668-672页。
    [5] 邓杰昌:《海康发现南宋纪年墓》,中国文物报,1988 年 12 月 2 日第二版。
    [6] 梁友仁:《广西桂林又发现三座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4 年 12 期,188-189 页。
    [7]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华侨小学南宋墓发掘简报》,《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294-301页。
    [8]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小谷围岛小陵山宋代家族墓》,《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278-293页。
    [9]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韶关市郊古墓发掘报告》,《考古》1961 年 8 期,435-441 页。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郝思德、王明忠:《海南琼山美秋宋代积石墓》,《南方文物》2003 年 1 期,5-8 页。下文中凡引用琼山美秋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2]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潮州北宋刘景墓清理》,《考古》 1963 年 9 期,499-500 转 515 页。
    [3]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佛山市郊澜石唐至明墓发掘记》,《考古》1965 年 6 期,284-286页。下文中凡引用佛山澜石墓地的材料皆出自此报告。
    [4] 曾广亿:《广东佛山鼓颡岗宋元明墓记略》,《考古》1964 年 10 期,537-538 转 528 页。
    [5]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河南简家冈宋元墓发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 1957 年 6 期,第70-74页。
    [6] 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 年 2 期,131-134 页。下文中凡引用深圳咸头岭墓地的材料皆引自此报告。
    [7] 梁友仁:《广西贵县清理了一批由西汉至宋代的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 2 期,74-75页。
    [8] 深圳博物馆:《广东深圳宋墓清理简报》,《考古》 1990 年 2 期 131-134 页。
    [9]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小北宋墓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 10 期,50-58 页。
    [10] 黄增庆:《广西贵县发现宋代砖墓》,《考古通讯》1955 年 5 期,53-54 页。
    [11] 关于广州小北宋墓的讨论有:a.傅扬:《关于广州古墓青花瓷坛时代问题的商榷》,《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60-64页;b.王志敏:《广州小北古墓的青花瓷坛不是宋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0期,68-69页;c.黄文宽:《<广州小北宋墓简报>补充说明》,《文物参考资料》1957 年 1 期,44-48 页;d. 麦英豪、黎金、区泽:《我们对推论广州小北古墓及出土青花瓷坛年代问题的意见》,《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61-63页;e. 杨有润:《谈广州小北宋墓的争论》,《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5期,64-66页。 关于广西贵县中学宋墓的讨论有:黄文宽:《广西贵县发现的宋墓质疑》,《考古通讯》1957 年 2期,89-91页。 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东山马黄水冈宋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 年 2 期,16-19 页。
    [2] 陈小波、封绍柱:《广西出土的青白瓷堆塑瓶及相关问题》,《南方文物》1998 年 3 期,72-81页。
    [1]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平坝县马场唐宋墓》,《考古》1981 年 2 期,151-154 页。
    [2]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组:《贵州清镇干河坝石棺葬》,《考古与文物》1982 年 3 期,29-39 页。
    [3]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至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61 年 4 期,207-211 页。
    [4] 熊水富:《平坝“棺材洞”清理简报》,《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53-93)》,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395-404页。
    [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南丹县里湖岩洞葬调查报告》,《文物》1986 年 11 期,65-75页。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陈丽琼:《邛窑新探》,《四川古陶瓷研究》(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年第一版,131-142 页。
    [1] 徐苹芳:《唐宋墓葬中的“明器神煞”与“墓仪”制度——读<大汉原陵秘葬经>札记》,《考古》1963年2期,87-106页。
    [2]《大汉原陵秘葬经》,《永乐大典》卷八一九九·十九庚·陵字,中华书局影印本第 91 册,1960 年第一版。下文中引用此书皆为此版本。
    [3]《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640-1641 页。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703-1709 页。
    [2]《中国道教考古》(第四册),1031 页。
    [3]《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657-1669 页。
    [4]《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733-1738 页。
    [5] 邛崃县文物保管所:《邛崃县发现一座北宋墓》,《成都文物》1987 年 4 期,61-62 页。
    [6] 陈显双、廖启清:《四川蒲江县五星镇宋墓清理记》,《考古与文物》1986 年第 3 期,37-46 页。
    [7]《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716-1720 页。
    [8] 曹腾騑、阮应祺、邓杰昌:《广东海康元墓出土的阴线刻砖》,《考古学集刊》第 2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171-180页。
    [9] 何志国:《四川绵阳杨家宋墓》,《考古与文物》1988 年 1 期,69-72 转第 26 页。
    [10] a.(宋)张君房撰:《云笈七鉴》卷二《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太上老君开天经》,“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060册,16页;b.王明编:《太平经合校》卷五十《生物方诀第七十一》,“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药在其身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疾使者”,中华书局,1960年第一版,173页。可见,“地精”在古籍记载中有不同的含义,至于“地精”究竟是何含义,目前尚难有定论,但它与道教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而且从这些记载来看,“地精”应有庇佑生人的意思。
    [1]《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403-1415 页。
    [2] 文字引自《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452 页。
    [3] 文字引自《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454 页。
    [4]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华阳北宋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 12 期,41-42页。
    [5] 文字引自《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462 页。
    [6] 傅汉良:《成都外东跳蹬河发现宋代墓葬》,《考古通讯》1956 年 6 期,72-76 页。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文字引自《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464 页。
    [2] 该材料并未报道,图片和文字均转引自《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494-1495 页。
    [3] 该材料并未报道,图片和文字均转引自《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511-1512 页。
    [4]《中国道教考古》(第五册),1535 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宋)李攸撰:《宋朝事实》卷一七《削平僭伪》,“先是国家平孟氏之乱,成都府库之物,悉载归于内府。后来任事者竞功利,于常赋外更置博买务,禁商旅不得私市布帛。蜀地土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群众起而为乱”,《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载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之《宋代笔记小说(第十一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707页。
    [2] 李蜀蕾:《十国墓葬的初步研究》,吉林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刘雨茂、朱章义:《四川地区唐代砖室墓分期研究初论》,《四川文物》1999 年 3 期,47-56 页。
    [4] a.(宋)邵伯温撰、王根林点校:《邵氏闻见录》卷第一,“蜀初平,吕馀庆出守,太祖谕曰:‘蜀人思孟昶不忘,卿官成都,凡昶所榷税食饮之物,皆宜罢。’馀庆奉诏除之,蜀人始欣然不复思故主矣”,载《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703页。b.(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八十三《食货下五》,“(至道、天禧年间)天下茶皆禁,唯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出其境”,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977年第一版,4478页,下文所引用的《宋史》皆为此版本。
    [5]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282-283 页。
    [6]《宋史》卷一百七十四《食货上二》,“(宣和)三年,言者论西蜀折科之弊,其略谓:‘西蜀初税钱三百折绢一匹,草十围计钱二十。今本路绢不用本色,匹折草百五十围,围估钱百五十,税钱三百输至二十三千。东蜀如之。仍支移新边,谓之远仓,民破产者众。’七年,言者又论:‘非法折变,既以绢折钱,又以钱折麦。以绢较钱,钱倍于绢;以钱较麦,麦倍于钱。展转增加,民无所诉’”,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4213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明)黄淮、(明)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十六《周南对策》,“及渡江以后,则四蜀之赋,增三数十倍”,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永乐本重印,载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第二版,801页。
    [2] 颜劲松:《成都地区宋代墓葬出土陶俑服饰研究》,《四川文物》2006 年 1 期,47-57 页。
    [3] 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述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年第一版,262-272 页。
    [4](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中华书局点校本,1980 年第一版,1637页。
    [5] 张勋燎:《川西宋墓和陕西、河南唐墓出土镇墓文石刻之研究——道教考古专题研究之三》,《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119-147页。
    [1](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志己》卷第九《泗州普照像》,中华书局,1981 年第一版,1369页。
    [2](宋)王称撰:《东都事略》第十一卷《徽宗皇帝二》,载赵铁寒主编《宋史治疗萃编(第一辑)》之《东都事略(第一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219页。
    [3]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北郊甘油村发现北宋宣和六年墓》,《四川文物》1999 年 3 期,114-117 页。下文中凡引用甘油村 M1 的材料皆出自此报告。
    [4] 王方、王仲雄:《成都市高新区紫荆路唐宋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1999)》,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193-201。
    [5]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石羊乡新加坡工业园区宋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1999 年3 期,103-107 页。
    [6] 徐苹芳:《宋元时代的火葬墓》,《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 9 期,21-26 页。
    [7] 从宋代皇帝的喜好可以看出,宋代佛、道融合是一种趋势:宋代皇帝除真宗和徽宗笃信道教外,其它均为佛、道兼信(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09页);宋徽宗时期进行了一场将佛教并入道教系统的运动(《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记载“宣和元年,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易服饰,称姓氏。寺为宫,院为观。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403页。);宋孝宗时提倡“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第一版,23页)。
    [1]《宋史》卷一百八十《食货下二》,“蜀平,听仍用铁钱。开宝中,诏雅州百丈县置监冶铸,禁铜钱入两川。太平兴国四年,始开其禁,而铁钱不出境,令民输租及榷利,铁钱十纳铜钱一。……明年,转运副使张谔言:‘川峡铁钱十直铜钱一,输租即十取二。旧用铁钱千易铜钱四百,自平蜀,沈伦等悉取铜钱上供,及增铸铁钱易民铜钱,益买金银装发,颇失裁制,物价滋长,铁钱弥贱’”,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4376页。
    [2] 巴家云:《宋代四川专行铁钱的考察》,《中国钱币》2005 年 3 期,16-18 页。
    [3] 有学者将邛窑瓷器称为“青瓷”,但是“邛窑青瓷”与宋代著名青瓷窑场生产的青瓷相比显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本文在此将越窑系、龙泉窑系、耀州窑系等窑场生产的青瓷称为“典型青瓷”。
    [4] 白焜:《宋蒋祈<陶记>校注》,见于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下)》,《文史》,第一九期,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一版,97-108页。
    [1] 图案中既有砖雕,也有彩绘,多在墓门两侧,也有的在墓室侧壁或后壁假门两侧。
    [2] a.长治市博物馆、壶关县文物博物馆:《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文物》1997 年 2 期,44-54页;b.王进先、陈宝国:《山西潞城县北关宋代砖雕墓》,《考古》1999年第5期,36-43页;c.王进先:《山西壶关下好牢宋墓》,《文物》2002年第5期,42-55页;d.朱晓芳、王进先:《山西长治故县村宋代壁画墓》,《文物》2005年4期,51-61页;e.朱晓芳、王进先、李永杰:《山西长治市故漳村宋代砖雕墓》,《考古》2006年9期,31-39页。
    [3]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井陉县柿庄宋墓发掘报告》(M2、M7),《考古学报》1962 年2 期,31-73 页。
    [4] 耿志强:《西吉县西吉滩黑虎沟宋墓清理简报》,《宁夏文物》1986 年 1 期,56-65 页。
    [5] 三台县文化馆:《四川三台县发现一座宋墓》,《考古》1973 年 6 期,362-363 页。
    [6](宋)郑居中等撰:《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六《凶礼·品官丧仪中·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647册885页。
    [7]《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643-1647 页。
    [1] 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文津出版社(台湾),1993 年 8 月第一版,86-93 页。
    [2] 马幸辛:《川东北历代古墓葬的调查研究》,《四川文物》2001 年第 2 期,29-33 页。
    [3] 乐山市文管所:《乐山宋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3 年 6 期,53-57 转 27 页。
    [4] 杨祖垲:《资中宋右丞相赵雄墓记实》,《四川文物》1995 年 6 期,49-51 页。
    [5] 陈祖军:《安丙墓发掘的重要收获》,《四川文物》1996 年增刊。
    [6]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泸州市博物馆、泸县文物管理所编著:《泸县宋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1] 刘长源:《汉中市北郊石马坡南宋墓清理记》,《考古与文物》1984 年第 5 期,56-62 转 16 页。
    [1] 笔者于 2001 年秋参加了奉节县宝塔坪墓地的发掘,在此次发掘中,发现有一座宋代小型石椁墓,该墓墓顶是用一块宋代墓碑封顶,墓碑残文有“政和”年间的记载。而且据发掘者介绍,2003年在此墓地的发掘中,还发现有一座宋代土坑墓,墓室被盗,但是在墓前竖立有一通墓碑。可见,峡江地区存在着少量使用墓志(碑)的现象。
    [2](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一版,第1035册,422页。
    [3](唐)杜甫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载李佐义主编《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 年第一版,566页。
    [1] 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历史研究》,1994 年 3 期,87-101 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二》荆州江陵府,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年第一版,1552页。下文所引用的《旧唐书》皆为此版本。
    [3](唐)刘禹锡撰:《刘宾客文集》卷二七《竹枝词》,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077册,492页。
    [4] a.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271-274、283-317 页;b.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文津出版社(台湾),1993 年第一版,86-104 页。
    [5]《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二版,202-205。
    [6]《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二版,244-253。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二版,244-253。
    [2](宋)度正撰:《性善堂稿》卷六《条奏便民五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170册,194页。
    [3] 据发掘者介绍,在巴东雷家坪遗址中,就有小型唐墓的墓坑利用了汉代墓葬或六朝墓葬的墓室。
    [4](宋)王洙等撰:《图解校正地理新书》卷八《山水凶忌·穿地得物吉凶》,《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金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第1054册,60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临湘陆城宋元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 年 1 期,63-65 页。
    [2] 刘凯:《湖北武穴从政村发现一座北宋墓》,《考古》2001 年 12 期,89-90 页。
    [1] 刘新园:《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的造型特征及其成因考》,《文物》1980 年 11 期,50-60页。 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1](宋)陆九渊撰:《象山集》卷十六《与章德茂第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156册,402-403页。
    [2]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30 页。
    [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 8 月第一版,162 页。
    [4](宋)仲并撰:《浮山集》卷四《蕲州任满陛对劄子》,“然臣今视之,田莱之荆榛未尽辟,闾里之创残未尽苏。兵息既久,而疮痍或尚存。年丰虽屡,而啼号或未免。锄耕耘耨皆侨寄农夫,介胄兵戈皆为乌合之士卒。市井号为繁富者,才一二郡,大概如江浙一中下县尔。县邑至为萧条者,仅有四五十家,大概如江浙一小小聚落尔”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137册,819页。
    [5] 王善才:《宋武略大夫李椿墓碑》,《文物》1987 年 3 期,84-85 页。
     [1] 黄义军:《湖北梁子湖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分期研究》,《考古》2006 年 3 期,53-64 页。
    [1] 高至喜:《湖南古代墓葬概况》,《文物》1960 年 3 期,33-37 页。
    [2] 周世荣:《从湘阴古窑址的发掘看岳州窑的发展变化》,《文物》1978 年 1 期,69-81 页。
    [3] 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 年第一版。
    [1] 吴敬:《三峡地区土洞墓年代与源流考》,《中原文物》2007 年 3 期,33-37 页。
    [2](宋)孔武仲等撰:《清江三孔集》卷一六《代上执政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345册,353页。
    [3]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281 页。
    [4](宋)叶适撰:《水心集》卷一《上宁宗皇帝劄子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164册,48页。
    [5] 高至喜:《湖南古代墓葬概况》,《文物》1960 年 3 期,33-37 页。
    [6] 李蜀蕾:《十国墓葬初步研究》,吉林大学 2004 年硕士学位论文。
    [1] a.作铭:《长沙东郊杨家山南宋墓墓主考》,《考古》1961 年 4 期,227 转 229 页;b.《长沙东郊南宋墓墓志录文》,《考古》1961年5期,276页。
    [2] a.周世荣:《湖南衡阳窑调查纪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一版,第239-245页;b.刘茂:《湘江中、下游地区三处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251-265页。
    [3] 黄纲正:《长沙铜官窑头冲宋代瓷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一版,246-250 页。
    [4] a.王吉允:《吉安发现一座北宋纪年墓》,《考古》1989 年 10 期,920-925 页;b.滕引忠:《江西横峰县大山坳宋墓》,《南方文物》1992年1期,85-86;c.周春香、何国良:《江西瑞昌白杨镇宋墓》,《南方文物》1993年4期,17-19页;d.涂师平、苏茂盛:《江西宜春袁州区出土南宋地券》,《南方文物》2004年4期,49页;e.李小平:《新余市渝水区发现一座南宋纪年墓》,《南方文物》1993年1期,98页;f.刘礼纯:《江西瑞昌县发现七座宋代纪年墓》(M1、M3、M4),《考古》1992年4期,331-334转330页;g.倪任福、项进良:《余江县锦江纪年宋墓出土文物》,《江西文物》1990年3期,70-71页;h.陈定荣、徐建昌:《江西临川县宋墓》,《考古》1988 年 4 期,329-334 页。
    
    [1] 冯普仁:《无锡市锡惠桥北宋墓》,《考古》1986 年 12 期,1140-1141 页。
    [2]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北郊南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77 年 7 期,1-16 页。
    [3] 曾清华:《井研县北宋黄念四郎墓清理简讯》,《四川文物》2002 年 1 期,95-96 页。
    [4] 龙腾:《蒲江北宋宋燧墓出土文物》,《四川文物》1996 年 5 期,59-61 页。
    [5] 姚澄清、张天岳:《广昌县出土北宋瓷俑》,《江西历史文物》1984 年 1 期,13-14 页。
    [1](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伪列传一》,“(显德五年春后周世宗对前来议和德南唐使臣陈觉说)‘江南国主若能以江北之地尽归于我,则朕亦不至穷兵黩武’,觉闻命忻然,即遣人过江取景表,以庐、舒、蕲、黄等四州来上,乞画江为界,仍岁贡地征数十万。世宗许之,乃还京。自是景始行大朝正朔,上章称唐国主臣景,累遣使修贡,亦不失外臣之礼焉”,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第一版,1788页。
    [2]《宋史》卷二《太祖二》,“(开宝四年十一月)南唐主煜表乞去国号呼名,从之”,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33-34页
    [1] 陈振:《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52-55 页。
    [2] a.九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江西九江北宋墓》,《文物》1990 年 9 期,19-21 页;b.梅绍裘、李科友:《江西九江市、乐安县发现宋墓》,《考古》1984年8期,733-736页。
    [3]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275-276 页。
    [4] 王吉允:《吉安发现一座北宋纪年墓》,《考古》1989 年 10 期,920-925 页。
    [5]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281 页。
    [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安县博物馆:《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文物》1990 年 9期,1-13页。
    [1] 彭明瀚:《道教对江西唐宋以来葬俗的影响》,《南方文物》1998 年 3 期,64-66 页。
    [2] 陈振:《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610-611 页。
    [3]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江西樟树北宋道教画像石墓》,《江西文物》1991 年3 期,94-99 页。
    [4] 陈行一、肖锦秀:《江西高安县发现南宋淳熙六年墓》,《考古》1994 年 2 期,185-187 页。
    [5]《中国道教考古》(第六册),1692-1696 页。,
    [6] 陈柏泉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第一版,549 页。
    [7] 该墓虽为北宋纪年,但是仍为南唐统治时期,因此前文赣江流域纪年墓中未将其列为宋墓。
    [8] 凌慧:《宋代“三教合一”思潮初探》,《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 5 期,117-120 页。
    
    [1] 孙以刚:《宋龙图张根行状碑略考》,《南方文物》1999 年 2 期,98-102 页。
    [2] 陈定荣:《德兴张氏世家德两方碑碣》,《江西文物》1991 年 1 期,86-96 转 53 页。
    [1] a.海宁县博物馆:《浙江省海宁县东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 年 8 期,25-34 页;b.繁昌县文物管理所:《安徽繁昌县老坝冲宋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915-920页。
    [2] 程霁红:《安徽望江发现一座北宋墓》,《考古》1993 年 2 期,141-143 页。
    [3] a.苏州博物馆、江阴县文化馆:《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文物》1982 年 12 期,28-35页;b. 黄炳煜:《江苏泰州北宋墓出土器物》,《东南文化》1987年3期,64-69转10页;c.冯普仁:《无锡市锡惠桥北宋墓》,《考古》1986 年 12 期,1140-1141 页。
    [1]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45-48 页。
    [2]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281-282 页。
    [3] a.(宋)孟元老撰、伊水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二《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温州漆器什物铺”,中华书局,2007年第二版,81页;b.(宋)江少虞撰、瞿济苍点校:《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二《绿髹器》,“然制自江南,颇质朴,庆历后浙中始造,盛行于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第一版,822 页。
    [4](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载周光培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之《宋代笔记小说(第十册)》,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46页。
    [1]《宋史》卷三百七十八《卫肤敏传》,“(建炎元年)建议‘……陕西、山东、淮南诸路,并令增陴浚隍,徙民入城为清野计。’……帝颇纳之”,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1662页。《宋史》卷三十二《高宗九》,“(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听淮南诸州移治清野”,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601 页。
    [2](宋)仲并撰:《浮山集》卷四《蕲州任满陛对劄子》,“然臣今视之,田莱之荆榛未尽辟,闾里之创残未尽苏。兵息既久,而疮痍或尚存。年丰虽屡,而啼号或未免。锄耕耘耨皆侨寄农夫,介胄兵戈皆为乌合之士卒。市井号为繁富者,才一二郡,大概如江浙一中下县尔。县邑至为萧条者,仅有四五十家,大概如江浙一小小聚落尔”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137册,819页。蕲州在现在的湖北蕲春,这里距离宋金边境有一定的距离,此地南宋时期尚且如此残破,可见淮河南岸和汉水中游地区南宋时期的衰败。
    [3]《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徽宗既立,蔡京为丰亨豫大之言,苛征暴敛,以济多欲,自速祸败。高宗南渡,虽失旧物之半,犹席东南地产之饶,足以裕国。然百五十年之间,公私粗给而已”,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4156页。程民生先生认为战争的破坏、统治集团的腐败、土地兼并的白热化等原因直接造成了南宋社会、经济的倒退(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302-310页),本文赞同这一观点。
    [4]《宋史》卷一百二十五《礼二十八》,“(绍兴)二十八年,户部侍郎荣薿言:‘比因臣僚陈请禁火葬,令州郡置荒闲之地,使贫民得以收葬,诚为善政。臣闻吴越之俗,葬送费广,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况州县休息之久,生聚日繁,所用之地,必须宽广。仍附郭近便处,官司以艰得之故,有未行摽拨者?仍崧裎从写λ谢鸹址侨饲樗病S虺栏皇孔迳暄辖雇猓断?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其便,候将来州县摽拨到荒闲之地,别行取旨?溃?仍令诸州依已降指挥,措置摽拨”,中华书局点?尽端问贰罚?919页。
    [5](宋)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十八《恩霈军民》,“宋朝行都于杭,……更有两县置漏泽园一十二所,寺庵寄留槥椟无主者,或暴露遗骸,具瘗其中”,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校订排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173-175页。
    [6] 孟原召:《唐至元代墓葬中出土的铁牛铁猪》,《中原文物》2007 年 1 期,72-79 页。
    [1] 茅山宗:“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 引自《百度百科-茅山宗》,http://baike.baidu.com/view/502623.htm。
    [2] 方志良:《浙江诸暨南宋董康嗣夫妇墓》,《文物》1988 年 11 期,48-54 页。
    [3] 金坛市博物馆:《金坛市茅麓镇石马坟北宋墓的发掘》,《东南文化》2006 年 6 期,34-41 页。
    [4] 镇江市博物馆、溧阳县文化馆:《江苏溧阳竹箦北宋李彬夫妇墓》,《文物》1980 年 5 期,34-44 页。
    [5](宋)高承撰:《事物纪原》第四十七《吉凶典制部》,中华书局,1989 年第一版,480 页。
    [1] 任世龙:《龙泉青瓷的类型与分期试论》,《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121-127页。
    [2] 龚小莞、郑东:《翔安发现罕见宋代三室墓》,中国考古网转引厦门晚报报道的新闻材料,http://www.kaogu.cn/cn/detail.asp?ProductID=6726。
    [1](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四《田赋四》,据乾隆十三年重刻本影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一版,54 页。
    [2] a.晋江地区文管会、永春县文化馆:《福建永春发现五代墓葬》,《文物》1980 年 8 期,52-54页;b.吴文良:《泉州发现的五代砖墓》,《考古通讯》1958年1期,66-68页。
    [3]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 281 页。
    [4]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299-301页。
    [1]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月第一版,第 304 页。
    [2](宋)真德秀撰:《西山文集》卷一五《申尚书省乞拨降度牒舔助宗子请给》,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174册,231-233页。
    [3]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 301 页。
    [4](宋)高承:《事物纪原》第四十七《吉凶典制部》,中华书局点校本,1989 年第一版,480 页。
    [5] 晋江地区文管会、永春县文化馆:《福建永春发现五代墓葬》,《文物》1980 年 8 期,52-54 页。
    [6] a.(宋)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卷三十八《寺观六》,“(怀安县)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许润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髹者、缃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484册,564页;b.(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十《福建路·福州》,“寿山石:出怀安县稷下里,洁净颇如玉,柔而易攻,盖珉类”,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471册,645页。
    [1] 广东省博物馆:《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 年第一版。
    [2] 惠阳地区文化局、惠州市文化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8期,第46-56页。
    [3] 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 年 1 第一版,179-194页。
    [4]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容县城关宋代瓷窑》,《考古学集刊》第 5 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274-276转284页。
    [1] a.曾广亿:《广东出土的古代陶罈》,《考古》1962 年 2 期,68 页;b.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出土的古代陶罈续介》,《考古》1965年6期,287-288页。
    [2]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 48-49 页。
    [3]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 287 页。
    [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之二九,中华书局,1957 年第一版。
    [5]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 301 页。
    [6] a.广东省博物馆:《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 年 5 月第一版,第 40 页;b.惠阳地区文化局、惠州市文化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8期,第46-56页。
    [7] 密火树:《广东广宁县太公山出土宋代魂坛》,《考古》2000 年 3 期,95-96 页。
    [8]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番禺小谷围岛小陵山宋代家族墓》,《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278-293页。
    [1] 张其凡、金强:《宋代岭南谪宦类型分析》,《学术研究》2004 年 3 期,100-103 页。
    [2]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 38-40 页。
    [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一版,164 页。
    [4]《宋史》卷九十《地理六》,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2248 页
    [1] 席克定:《贵州清镇、平坝宋墓族属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4 年 4 期,143-152 页。
    [2](明)谢东山、(明)张道纂修:《(嘉靖)贵州通志》卷之三《风俗》,“(明代)石阡府·苗民司·仡佬:……丧葬击鼓唱歌,男女围尸跳跃,举哀而散,亦置之山洞间。……龙里卫·平伐司·花仡佬:……死则置于山洞”,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影印明嘉靖三十二年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齐鲁书社,1996年第一版,史部第193册,83-87页。
     [1] 赵明星:《宋代仿木结构墓葬形制及对辽金墓葬的影响》,《边疆考古研究》第 4 辑,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10-237页。
    [1](宋)苏轼撰:《东坡志林》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一版,第863册68页。
    [2]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南昌唐墓》,《考古》1977 年 6 期,401-402 页。
    [3] 彭适凡、唐昌朴:《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文物》1980 年 5 期,28-33 页。
    [1](宋)朱熹撰:《家礼》卷四《丧礼》,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一版,第142册558页。
    [2] 栖霞县文化馆:《山东栖霞慕家店宋墓》,《文物资料丛刊》(10),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75-176 页。
    [3] 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清理三座宋墓》,《考古与文物》1992 年 5 期,64-72 页。
    [4] a.赵吴成、王辉:《甘肃会宁宋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4 年 5 期,22-25 页;b.洛阳市 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文物》1992年第12期,37-51页。
    [5] 王儒林:《河南洛阳发现带石砚和墨的宋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5 年 8 期,162 页。
    [1](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七《丧仪三·穿圹》,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一版,第 142 册,502 页。
    [2] 霍巍:《论宋、元、明时期尸体防腐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89-97页。
    [1] 葛金芳:《中国经济通史》第五卷《宋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一版,463-465 页。
    [2] 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上)》,《文史》第一八期,中华书局,1983 年第一版,111-130页。
    [3] 白焜:《宋蒋祈<陶记>校注》,见于刘新园:《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下)》,《文史》,第一九期,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版,97-108页。
     [1]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284-290 页。
     [1]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茶园山南宋许峻墓》,《文物》1995 年 10 期,22-33 转 21 页。
     [1] 王士伦:《浙江出土铜镜》,文物出版社,1987 年第一版,19 页。
    [1] 宋代铸造的宝文铜钱,多数是以年号为名,如“××通宝”、“××重宝”、“××元宝”,但是也有几种铜钱并不以年号为名,是因为年号中有“宝”字或年号不便作为钱名。目前所见宋代与年号相关的非年号宝文钱有宋仁宗宝元年间至皇祐年间(1038-1054)铸造的皇宋通宝、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铸造的圣宋元宝以及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铸造皇宋元宝(李如森:《中国古代铸币》,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14-216页)。
    [2] 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307-316 页。
    [3] 陈振:《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529-533 页。
    [1](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等点校:《礼记集解》卷十三《王制第五之二》,中华书局,1989 年第一版,340页。
    [2]《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2720 页。
    [3]《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旧唐书》,2724 页。
    [1] a.梁洪生:《江西宋代墓志及其丧期考》,《江西文物》1989 年 1 期,88-94 页;b.雷玉华:《唐宋丧期考——兼论风水术对唐宋时期丧葬习俗的影响》,《四川文物》1999年3期,82-86页。
    [2](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五至卷一 O《丧仪》,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42册。
    [3](宋)陆游撰:《放翁家训》,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一版,第 974 册。
    [4](宋)陆游撰:《放翁家训》,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年第一版,第 974 册。
    [1]《宋史》卷一百二十四《诸臣丧葬等仪》,“赙赠。凡近臣及带职事官薨,非诏葬者,如有丧讣及迁葬,皆赐赙赠,鸿胪寺与入内内侍省以旧例取旨。其尝践两府或任近侍者,多增其数,绢自五百匹至五十匹,钱自五十万至五万,又赐羊酒有差,其优者仍给米麦香烛。自中书、枢密而下至两省五品、三司三馆职事、内职、军校并执事禁近者亡殁,及父母、近亲丧,皆有赠赐。宗室期、功、袒免、乳母、殇子及女出适者,各有常数。其特恩加赐者,各以轻重为隆杀焉”,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2907页。
    [2]《宋史》卷三百二十一《郑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0419 页。
    [3]《宋史》卷三百二十九《王子韶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0612 页。
    [4]《宋史》卷三百五十六《刘昺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1207 页。
    [5]《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吴充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10239 页。
    [6]《宋史》卷十七《哲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332 页。
    [7]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200-201 页。
    [8]《宋史》卷九十八《礼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2423 页。
    [9]《宋史》卷四《太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67 页。
    
    [1]《宋史》卷一百二十四《礼二十七》,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2909-2910 页。
    [2]《宋史》卷一百二十五《礼二十八》,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2917-2918 页。
    [1]《宋史》卷一百二十五《礼二十八》,“(绍兴)二十八年,户部侍郎荣薿言:‘比因臣僚陈请禁火葬,令州郡置荒闲之地,使贫民得以收葬,诚为善政。臣闻吴越之俗,葬送费广,必积累而后办。至于贫下之家,送终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况州县休息之久,生聚日繁,所用之地,必须宽广。乃附郭近便处,官司以艰得之故,有未行摽拨者?仍崧裎从写λ谢鸹址侨饲樗病S虺栏皇孔迳暄辖雇猓断?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其便,候将来州县摽拨到荒闲之地,别行取旨?溃?仍令诸州依已降指挥,措置摽拨”,中华书局点?尽端问贰罚?919页。
    [2] 宋代一尺约合现在的 30.72 厘米,2 米约为 6.510417 尺,约合 6.5 尺。
    [3](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七《丧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42册501页。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1856 页。
    [5](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七《丧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42册503-504页。
    [6](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七《丧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42册503-504页。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89 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687 页。
    [2](宋)郑居中等撰:《政和五礼新仪》卷二百十六《凶礼·品官丧仪中·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647册885页。
    [3](宋)朱熹撰:《家礼》卷四《丧礼》,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第一版,第142册558页。
    [4](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七《丧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42册503-504页。
     [1](宋)司马光撰:《书仪》卷七《丧仪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42册503-504页。
    [1] 徐吉军:《论宋代厚葬》,《浙江学刊》1992 年 6 期,164-170 页。
    [2] 秦大树:《宋元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 年,第 137-151 页。
    [3]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馆编:《辽陈国公主墓》,文物出版社,1993 年第一版。
    [1] 前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6 年 3 期,1-26 页。
    [2] 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 年 1 期,59-82 页。
    [3](宋)程颐等撰:《二程文集》卷六《代太中上皇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一版,第1345册,638页。
    [4]《宋史》卷二百八十四《宋祁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9599 页。
    [1](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十一《葬论》,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常熟瞿氏藏宋绍兴本,519-520页。
    [2](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十一《葬论》,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常熟瞿氏藏宋绍兴本,519-520页。
    [3]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一版,602-605 页。
    [4] 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著:《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一版,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