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周乐悬制度的音乐考古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代文化占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特别是西周初期开始建立的礼乐制度,对其后近3000年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中,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乐悬,“其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进行演奏的钟磐类大型编悬乐器。”周代统治者赋予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以深刻的政治内涵,形成了以钟磬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关于其形成过程,从它的萌芽孕育到略成雏形,从初步形成到发展、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西周乐悬制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龙山文化时代的陶寺铜铃和石磬,昭示了千年以后,以钟磬乐悬为代表的“金石之乐”时代的到来,西周的乐悬制度自此开始孕育萌芽。到商代末期,以可悬之钟与可悬之磐为特征的乐悬制度,已成雏形。西周早期,以钟磐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初步确立,并在西周中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西周晚期臻于成熟。本文着重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周乐悬制度作较为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借以探索西周乐悬制度的真实历史面貌,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The culture of Zhou Dynasty ,especially Li Yue system of Western Zhou, occupi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special pla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system mad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China for nearly 3,000 years. Yue Xuan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i Yue system in Zhou Dynasty. "Yue Xuan was originally referred to a kind of large-scale bian-xuan instruments belonging to Zhong Qing category which must be hung to play." The rulers of Zhou Dynasty entrusted abstract political content to Zhong Qing bian-xuan instrument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Yue Xuan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ng Qing and strict ranking. The formation of Yue Xuan system was quite a long process from shoot to appearance and from development to maturity.Its rudiments could be traced to New Stone Age. Tongling and Shiqing of Taosi Culture, which indicated the nearing era of "Jinshizhiyue" after one thousand years, was the sources of Yue Xuan system of Western Zhou. Yue Xuan system appeared in an embryonic form as early as the last stage of Shang Dynas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Western Zhou, Yue Xuan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ng Qing and strict ranking was the primary stage of form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stage of Western Zhou. To the later stage of Western Zhou,Yue Xuan system had come to the mature period. It was a meaningful subject for musical archaeologists to carry on a systematical research on Yue Xuan system in Zhou Dynasty in view of musical archaeology. Author intends to probe into the essence and original appearance of Yue Xuan system in Western Zhou, thus counteract weaknesse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引文
安徽省六安县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县城西窑厂2号楚墓》,《考古》1995年第2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繁昌县文化馆:《安徽繁昌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文物》1982年第12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12月版。
    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
    宝鸡市博物馆:《宝鸡县西高泉村春秋秦墓发掘记》,《文物》1980年第9期。
    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3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1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村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蔡全法、马俊才:《新郑郑韩故城金城路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2日。
    蔡运章、梁晓景、张长森:《洛阳西工131号战国墓》,《文物》1994年第7期。
    曹发展、陈国英:《咸阳地区出土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曹定云:《“亚其”考》,《文物集刊》第2辑,1980年;《殷代的“竹”与“孤竹”》,《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
    曹淑琴、殷玮璋:《早期甬钟的区、系、型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长沙市博物馆、宁乡县文管所:《湖南宁乡老粮仓出土商代铜编铙》,《文物》1997年第12期。
    长兴县文化馆:《浙江长兴县的两件青铜器》,《文物》1973年第1期。
    常文征:洛阳出土一组铜编钟》,《河南日报》1989年5月27日版。
    陈邦怀:《克镈简介》,《文物》1972年第6期;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五),《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西周铜器断代》(三),《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陈佩芬:《繁卣、鼎及梁其钟铭文诠释》,《上海博物馆集刊》第2期;《记上海博物馆所藏越族制器》,《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期。
    陈桥驿:《吴越文化论从》,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
    陈荃有:《从出土乐器探索商代音乐文化的交流、演变与发展》,《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悬钟的发生及双音钟的厘定》,《交响》2000年第4期;《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上),《音乐艺术》2001年第2期;《西周乐钟的编列探讨》,《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3期。
    陈戍国:《先秦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礼1991年版。
    陈双新:《青铜乐器自名之修饰语探论》,《音乐研究》1999年第4期;《青铜钟镈起源研究》,《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2期;《两周青铜乐器铭辞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陈衍麟:《安徽繁昌征集的青铜器》,《东南文化》1988年第6期。
    陈旸:《乐书》,光绪丙子(1876)刊本。
    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月版。
    陈振裕:《中国先秦青铜钟的分区探索》,《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程武:《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献——读(侜关)匜铭文札记》,《文物》1976年第5期。
    崇文:《湖北崇阳出土一件铜鼓》,《文物》1978年第4期:
    崔大庸、房道国、高继习、王金贵、孙涛:《洛庄汉墓又出精美乐器》,《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1日第一版。
    崔宪:《曾侯乙编钟钟铭校释及其律学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9月版。
    代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制器》,《文物资料从刊》第3期,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戴念祖:《中国声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邓建强、盛定国、吾宇平:《益阳出土商代铜铙》,《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24日第1期。
    杜廼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
    樊维岳等:《陕西蓝田县出土商代青铜器》,《文物资料从刊》第3集。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12月版。
    范晔[南朝宋]:《后汉书·礼仪下》(志第六),中华书局1965年版。
    方建军:《侯家庄——1217号大墓的磬和鼓》第49页,《交响》1988年第2期:《陕西出土西周和春秋时期
    甬钟的初步考察》,《交响》1989年第3期;《河南出土殷商编铙初论》,《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3期;《两周早期甬钟及甬钟起源探讨》,《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1期:《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费玲伢:《淮河流域史前陶鼓的研究》,《江汉考古》2005年第2期。
    冯光生:《曾侯乙编钟若干问题浅论》,《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周代编钟的双音技术及应用》,《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
    冯汉骥:《四山彭县出土的铜器》,《文物》1980年第12期。
    冯玉辉:《衡阳博物馆收藏三件周代文物》,《文物》1980年第11期。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
    高崇文、安田喜宪:《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高次若:《宝鸡市博物馆藏青铜器介绍》,《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5期。
    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礼2004年12月版。
    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高西省:《扶风发现—铜器窖藏》,《文博》1985年第1期:《西周早期甬钟比较研究》,《文博》1995年第1期。
    高至喜、熊传薪:《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待刊)。
    高至喜:《论湖南出土的西周铜器》,《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周青铜乐器》,《湖南考古辑刊》第2集,岳麓书社1984年版;《商周铜镈概说》,《中国文物报》1989年11月10日:《甬钟探源》,《中国文物报》1991年3月24日第三版:《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的类型与年代》,《南方文物》1993年第2期:《论商周铜镈》、《论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乐器》、《中国南方出土商周铜铙概论》,《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年6月版:《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年6月版。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故宫博物院 杜迺松等:《记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文物》1978年第6期。
    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
    郭宝钧:《一九五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郭大顺:《红山文化》,文物出版社2005年2月版。
    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金文从考·周官质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由寿县蔡器论到蔡墓的年代》,《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12月版:《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若愚:《从有关蔡侯的若干资料论寿县蔡墓蔡器的年代》,《上海博物馆集刊——建馆三十周年特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韩宝强:《音乐家的音准感——与律学有关的听觉心理研究》,《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3期:《音的历程——观代音乐声学导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何德亮:《大汶口文化的打击乐器——陶鼓浅析》,《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何光岳:《周源流史》,江两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何驽:《湖北江陵江北农场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9期:
    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考古》1973年第5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版。
    河南博物院、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版社1991年10月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版;《郑州小双桥遗址的调查与试掘》,《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版:《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年笫2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第12页,《文物》2005年第10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0期;《河南省叶县旧县村1号墓的清理》,《华夏考古》1988年第3期:《淅川下王岗》,文物出版社1989年;《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1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渐川和尚岭春秋楚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衡阳县文化局 周新民:《湖南衡阳出土两件西周甬钟》,《文物》1985年6期。
    呼林贵等:《耀县丁家沟出土西周窖藏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4期。
    湖北荆州博物馆:《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湖北省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江陵发现的楚国彩绘石编磬及其相关问题》,《考古》1972年第3期。
    湖南省博物馆 熊传薪:《湖南省新发现的青铜器》。《文物资料从刊》第5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 袁家荣:《湘潭青山桥出土窖藏商周青铜器》,《湖南考古辑刊》第1集,岳麓书社1982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发现的几件铜器》,《文物》1966年第4期。
    湖南省博物馆等:《新邵、浏阳、株洲、资兴出土商周青铜器》,《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版。
    华觉明、贾云福:《先秦编钟设计制作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卷第1期。
    华觉明、王玉柱:《曾侯乙编钟冶铸技术与声学特性研究》,《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黄崇文:《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天津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黄纲正等:《浏阳双峰出土商周青铜器》,《湖南文物》1986年第1期。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1957年河南陕县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1期。
    黄厚明:《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区及相关问题初论》,《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
    黄锡全、于柄文:《山西晋侯基地所出楚公逆钟铭文初释》,《考古》1995年第2期。
    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10月版:《溯流探源——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2月版:《中国人的音乐与音乐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7月版。
    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阳信县文化馆:《山东阳信城关镇西北村战国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第3期。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洛庄汉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8期。
    江藩:《乐县考》,《粤雅堂从书》,咸丰甲寅(1854)刻本。
    江山市博物馆 柴福有:《浙江江山出土青铜编钟》,《文物》1996年第6期。
    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合刊。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江西省博物馆、江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姜涛:《虢国墓地的再发掘与认识》,《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8日:《虢国基地发掘又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2年2月2日。
    蒋定穗:《试论陕西出土的西周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5期。
    蒋廷瑜:《羊角纽制钟初论》,《文物》1984年第5期。
    蒋英炬:《三十年来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4月版。
    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出土一件编钟》,《文物》1974年第6期。
    荆州专署文教局:《钟祥县发现古代铜钟》,《文物参考资料》1959年第6期。
    匡瑜、姜涛:《禹县阎砦龙山遗址》,《中国考古年鉴·考古新发现》,文物出版社1984年12月版。
    孔义龙:《两周编钟音列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5年4月。
    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李朝远:《从新出青铜钟再论“堵”与“肆”》,《中国文物报》1996年4月14日。
    李纯一:《关于歌钟、行钟及蔡侯编钟》,《文物》1973年第7期:《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先秦音乐史研究的两种基本史料》,《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版。
    李格非:《汉语大字典》(简编本),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李国梁:《皖南出土的青铜器》,《文物研究》1988年第4期。
    李金桥:《江底淘沙喜获古钟》,《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
    李瑾:《关于(竞钟)年代的鉴定》,《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李零:《宋代出土的楚王章钟》,《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李明珠:《瑰宝重现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器物图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3年版。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6月版:《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版:《试论楚公逆编钟》,《文物》1995年第2期;《补论子范编钟》,《中国文物报》1995年5月28日第三版:《晋侯苏编钟的时、地、人》,《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1日第3版;《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版。
    李曰训:《章丘女郎山考古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1年第20期:《章丘女郎山战国大墓墓主之推测》,《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20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号大墓》,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68年版。
    梁柱:《湖北广济发现一批周代甬钟》,《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廖平:《经话》甲编卷一,《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巴蜀书社1989年版。
    林济庄:《齐鲁音乐文化源流》,齐鲁书社1995年7月版。
    临潼县文化馆:《陕西临潼发现武王征商簋》,《文物》1977年第8期。
    刘彬徽:《随州擂鼓墩二号墓青铜器初论》,《文物》1985年第1期。
    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11月版。
    刘怀君:《眉县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乐器》,《文博》1987年第2期;刘怀君:《眉县杨家村西周窖藏青铜器的初步认识》,《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
    刘新红:《殷墟出土编铙的考察与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04届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绪:《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及相关问题》,《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晋侯邦父墓与楚公逆编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一俊、冯沂:《山东郯城县二中战国墓的清理》,《考古》1996年第3期。
    刘一曼:《安阳殷墓青铜礼器组合的几个问题》,《考古学报》1995年第4期。
    刘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礼》,《考古学报》1989年第4期。
    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5月版。
    刘振东、谭青枝:《客死他乡的国王——南越王陵揭秘》,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弓魚)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卢连成等:《陕西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秦公钟、秦公鎛》,《文物》1978年第11期;《古矢国遗址、墓地调查记》,《文物》1982年第2期。
    罗泰:《论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乐器》,《江西文物》1991第3期。
    罗西章:《陕西扶风县北桥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文物》1974年第11期。《扶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周原出土的西周石磬》,《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6期。
    罗勋章:《刘家店子春秋墓琐考》,《文物》1984年第9期。
    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1912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贞松堂集古遗文》;《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影印本;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西工131号战国墓》,《文物》1994年第7期。《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文物》1999年第3期。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商周青铜双音钟》,《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晋侯苏编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七期,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9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马得志:《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9册,1955年。
    马良民、林仙庭:《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墓试析》,《考古》1996年第9期。
    梅正国、余为民:《湖北大冶罗桥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资料从刊》第五辑。
    缪天瑞:《律学》(第三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月版。
    穆海亭、朱捷元:《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害夫)钟》,《人文杂志》1983年第2期。
    南京博物院、东海县图书馆:《江苏东海庙墩遗址和墓葬》,《考古》1986年第12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2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第2期。
    宁立新、张矿生:《交口县东周墓葬清理简报》,《山西省考古学会第二届年会论文》,1986年11月。
    宁乡县文管所 李乔生:《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大铜铙》,《文物》1997年第12期。
    庞文龙:《岐山县博物馆藏古代甬钟、鎛钟》,《文博》1992年第2期。
    彭适凡:《赣江流域出土商周铜铙和甬钟概述》,《南方文物》1998年第1期。
    平项山市文管会、孙清远、廖佳行:《河南平项山发现西周甬钟》,《考古》1988年第5期。【Q】
    仇士华、张长寿:《晋侯基地M8的碳十四年代测定和晋侯苏钟》,《考古》1999年第5期。
    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笫5期。
    秦孝仪:《海外遗珍》(铜器续),国立故宫博物院1988年12月版;裘锡圭:《也读子范编钟》,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8月号,总号149期:《关于子范编钟的排次及其它问题》,《中国文物报》1995年10月8日第三版。
    秦序:《先秦编钟“双音”规律的发现与研究》,《中国音乐学》1990年笫3期。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柳湾》,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
    曲沃县博物馆:《天马—曲村遗址青铜器介绍》,《文物季刊》1996年第3期。
    任相宏:《山东长清县仙人台用代墓地及相关问题初探》,《考古》1998年第9期。
    韧松:《“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一文补正》,《文物》1977年第8期。
    韧松等:《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候钟》,《文物》1975年第10期。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1941年版:《宋代吉金述评(续)》,《学术研究》1964年第1期。
    阮元(校刻):《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论语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9月版。
    山东大学考古系:《山东长清县仙人台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长清仙人台五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9期。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山东省博物馆、临沂地区文物组、莒南县文化馆:《莒南大店春秋时期莒国殉人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藏品选》,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版。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苏埠屯商代基地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年第10期。
    山东省究石铁路文物考古工作队:《临沂凤凰岭东周墓》,齐鲁书社1987年版。
    山东诸城县博物馆:《山东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山西省考古所:《万荣庙前东周墓葬发掘收获》,《三晋考古》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陶正刚 侯毅 渠川福:《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文化局:《山西潞城县潞河战国墓》,《文物》1986年6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大墓及车马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9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铸铜遗址》,文物出版社,1993年:《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侯马陶范艺术》,美国普林斯敦大学出版社1996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第11期。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洪洞文化馆:《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1987年2期。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长治市博物馆:《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2期。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4年3期。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青制器图释》(唐兰《叙言》),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
    陕西省博物馆等:《青铜器图释》,文物出版社1960年版:《扶风齐家村青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二)》,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3期。
    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甲种1933年版。
    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盛张:《岐山新出(侜关)匜若干问题探索》,《文物》1976年第6期。
    施劲松:《长江流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石志廉:《西周虎鸟纹铜钟》,《文物》1960年第10期。
    司马迁[西汉]:《史记·五帝本纪》(卷一)、《史记·齐太公世家》(卷三十二)、《史记·孔子世家》(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59年版。
    随县博物馆:《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世本八种》(中)王谟辑本和张澍粹集捕注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孙华:《关于晋侯对组墓的几个问题》,《文物》1995年第9期;《晋侯(木魚)/(臣斤)组墓的几个问题》,《文物》1997年第8期:
    孙清远、廖佳行:《河南平顶山发现西周甬钟》,《考古》1988年第5期。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2月版。
    唐兰:《古乐器小记》,《燕京学报》第14期;《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铜器铭辞的译文和注释》。《文物》1976年第5期;《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1期;《论大汶口文化中的陶温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古代铜器》,1987年3月版。
    陶富海:《山西襄汾大崮堆山发现新石器时代石磬坯》,《考古》1988年12期;《山两襄汾大崮堆山石器制造场的新材料及其再研究》,《考古》1991年1期。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组:《天津新收集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9期。
    王滨、贾志强:《五台县阳白遗址龙山特磬及相关问题》,《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
    王彩梅:《燕国简史》,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月版。
    王恩田:《晋侯苏钟与周宣王东征伐鲁——兼说周、晋纪年》,《中国文物报》1996年9月8日第35期第三版:《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启》,《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王光祈(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上、中、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月版。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乐次》(卷二)、《观堂集林·汉南吕编磬跋》(别集卷二)、《观堂集林·古磬跋》(别集卷二),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
    王海文:《乐钟综述》,《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第4期。
    王龙正:《平顶山应国墓地九十五号墓年代、墓主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王厚之[宋]:《钟鼎款识》,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王清雷:《章丘洛庄汉墓乐器鉴定工作纪实》,《音乐研究》2001年第1期;《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西周乐悬制度的演变》,《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2期:《章丘洛庄编钟刍议》,《文物》2005年第1期。
    王士伦:《记浙江发现的铜铙、釉陶钟和越王石矛》,《考古》1965年第5期。
    王世民、蒋定穗:《最近十多年来编钟的发现与研究》,《黄钟》1999年笫3期。
    王世民、李学勤、陈久金、张闻玉、张培瑜、高至喜、裘锡圭:《晋侯苏钟笔谈》,《文物》1997年第3期。
    王世民:《陕县后川2040号墓的年代问题》,《考古》1959年第5期:《西周暨战国时代编钟铭文的排列形式》,《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1986年第5版:《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看法》,《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春秋战国葬制中乐器和札器的组合状况》,《曾候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王献本、高西省:《初论江西新干大墓出土的三件镛》,《华夏考古》1998年第3期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版。
    王宇信、张永山、杨升南:《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王占奎:《周宣王纪年与晋献侯墓考辨》,《中国文物报》1996年7月7日第三版:《晋侯苏编钟年代初探》,《中国文物报》1996年12月22日第三版。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版。
    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0月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江苏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版;《音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相关学科》,《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残钟录》(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卫斯:《平陆县前庄商代遗址出土文物》,《文物季刊》1992年1期。
    魏建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商代墓道初探》(2004会议论文),www.xianqin.org(2005-06-16)。
    吴镇烽等:《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的西周铜器》,《文物》1975年第8期。
    武汉市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陂县文物管理所:《1997—1998年盘龙城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8年第3期。
    武汉音乐学院编钟古乐器研究陈列室、随州市博物馆:《擂鼓墩二号墓编钟及其音律测试》,《黄钟》1988年第4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处:《陕西长安新旺村、马王村出土的西周铜器》,《考古》1974年第1期。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11月版。
    咸博:《湖北省阳新县出土两件青铜铙》,《文物》1981年第1期。
    项阳、陶正刚:《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箫亢达:《南越王墓出土的乐器》,《西汉南越王墓文物特展图录》,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5月版。
    肖友梅:《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音乐艺术》1989年第2~4期。
    熊卜发、刘志升:《大悟发现编钟等铜器》,《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熊建华:《湖南省博物馆新征集的西周齿纹铜铙》,《湖南省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版。
    修海林:《周代雅乐审美观》,《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徐良高:《文化因素定性分析与“青铜礼器文化卷”研究》,《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民族文化源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徐艺、孟华平:《中国礼乐文明之源——以史前乐舞遗存为例》,《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
    徐元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
    徐中舒:《四山彭县滞阳镇出上的殷代二觯》,《文物》1982年第6期。
    徐州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2期。
    许敬参:《编钟编磐说》,《河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九集,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
    许倬云:《两周史》,三联书店1994年版。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海阳市博物馆:《山东海阳县嘴子前春秋墓的发掘》,《考古》1996年第9期。
    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蓬莱县柳格庄墓群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
    严文明:《我与考古学》,《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杨宝成、刘森森:《商周方鼎初论》,《考古》1991年第6期。
    杨宝顺:《温县出土的商代铜器》,《文物》1975年第2期。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
    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
    杨锦新:《武昌县发现西周甬钟》,《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杨匡民:《曾侯乙编钟音列及其他》,《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杨权喜:《楚文化》,文物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杨锡璋:《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
    杨向奎:《周礼在齐论》,《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版。
    杨晓鲁:《中国音乐与传统礼仪文化》,古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万叶书店1952年2月版;《信阳出土春秋编钟的音律》,《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辑:《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版。
    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中华书局1992年3月版。
    姚孝遂:《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0年版。
    益阳地区博物馆 盛定国等:《宁乡月山铺发现商代的铜铙》,《文物》1986年第2期。
    殷玮璋、曹淑琴:《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殷之彝:《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和“亚醜”铜器》,《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印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东周墓葬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于省吾:《双剑誃古器物图录》,1940年影印本;
    于弢:《中国古钟史话》,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1月版。
    俞静安:《大克鼎铭文之研究》,《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1期。
    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下),《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袁珂(校译):《山海经·海内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
    袁荃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中国古代乐论选辑》,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1年版。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岭南西汉文物宝库·广州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与台湾潴出版社联合1994年12月出版。
    朝日新闻社 大田信男:《东洋美术》(第五卷·铜器),朝日新闻社昭和四十三年一月版。
    曾永义:《礼仪乐器考》,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年报第六期抽印本,1967年6月台湾台北。
    张长寿:《论井叔铜器——1983~1986年沣两发掘资料之二》,《文物古》1990年第7期。
    张典维:《湖北长阳出土一批青铜器》,《考古》1980年第4期。
    张光远:《故宫新藏春秋晋文称霸“子范和钟”初释》,台湾《故宫文物月刊》(总号145期,1995年4月);《春秋晋国子范和钟的排次》,《中国文物报》1995年8月6日第三版;《子范编钟的排次及补释》,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9月号,总号150期。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0年版。
    张国茂:《安徽铜陵地区先秦青铜文化简论》,《东南文化》1991年第2期。
    张立东、任飞:《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大象出版社2001年
    张辛:《玉器礼义论要》,《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
    张新民:《湖北省秭归县发现周代甬钟》,《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
    张亚初:《论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张振涛:《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版。
    赵从苍:《介绍一组青铜钟、铃》,《文博》1988年第3期。
    赵康民:《临潼零口再次发现西周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3期。
    赵青云、赵世纲:《1958年春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第10期。
    赵世纲:《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赵一新:《浙江磐安深泽出土一件云纹铙》,《考古》1987年第8期。
    浙江省博物馆 张翔:《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西周甬钟》,《文物》1985年第4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长兴县出土的两件铜器》,《文物》1960年第7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华》,文物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郑同修、隋裕仁:《山东威海市发现周代墓葬》,《考古》1995年第1期。
    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中共安徽休宁县屯光区委会 胡文:《安徽屯溪弈棋又出十大批西周珍贵文物》,《文物》1965年第6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 1959年10月版。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殷墟出土的陶水管和石磬》,《考古》1976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 1988年11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殷周金文集成》一、中华书局 1984年8月版;《殷周金文集成》二,中华书局1988年4月版:《武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6月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安阳大司空村东南的一座墓》,《考古》1988年第10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0年第5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山东临朐朱封龙山文化墓葬》,《考古》1990年第7期;《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临汾地区文化局:《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第1期:《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1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6月版。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调查组:《信阳战国墓出土乐器初步调查记》,《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辑。
    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周到、刘东亚:《1957年秋安阳高楼庄殷代遗址发掘》,《考古》1963年第4期。
    周文:《新出土的几件西周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7期。
    周原考古队:《陕西县云塘、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9期。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朱家溍:《国宝》,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朱启新:《关于子范编钟的讨论》,《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31日第三版。
    朱文玮、吕琪昌:《先秦乐钟之研究》,台湾南天书局1994年4月版。
    淄博市博物馆、齐故城博物馆:《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5月版。
    邹安:《周金文存》卷一,1916年版: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