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楚系铭文综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楚系铭文是指铸刻在楚国或深受楚文化影响的其它诸侯列国所铸造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据现有出土资料,其起止时间上承西周中晚期,下迄秦灭楚之际,延续时间达六七百年之久。楚系铭文作为两周铜器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原北方铜器铭文相比较而言,因其自身特有的风格而成为中国南方文字的典型代表。在今天对先秦文化进行分区、分域研究曰益深化的学术热潮中,楚文化研究已被推向纵深领域,作为楚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楚系铭文研究也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楚系铭文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作了较为系统的综合考订、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对以往有关楚系铭文研究情况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从铭文著录、文字考释、分期断代、铭文风格等多个方面,按时间先后分北宋至乾嘉、晚清、民国、建国以来至今四个时期对其研究状况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每个时期的研究重点、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不足之处作了一一评述。对楚系铭文的研究概观所进行的历时性考察,从宏观上再现了其研究层累、递进的过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在今后开展楚系铭文研究中应亟待加强的六个问题,本文写作的目的也正是对其中一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二、楚系铭文的收集与整理是楚系铭文研究的最基础性工作,对其研究的深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字的考释与断代则是其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充分利用考古材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以往一些诸如樊器等认为是楚系之器予以剔除,将书也缶等以往认为是非楚系之器予以补录,加之新录近年来出土的楚系器共归纳楚系铭文153号(组):对每器的疑难文字作了综合考释,或者对旧说作一一辨析,或者对认同观点提供补正材料,或者对一些文字给予
    
    重新释读,力求使全铭释读起来文从意顺;同时充分运用器形、纹饰、器类组
    合、字形特征等各方面知识,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每器的年代进行断代,并
    按西周中晚期,春秋早、中、晚期(每期又大致分早、中、晚三段),战国早、
    中、晚期对所有器物按时代早晚先后进行编年排列,力求将每器的年代定在相
    对狭小的年段内。在器物断代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如黝钟等诸多器物的年代
    作了重新考订。此外,在楚系铭文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常遇到一大批诸如“申
    公”、“邓公”、“许公”之类铭文的铜器,对于其国别往往容易引起学术界的争
    议,即到底是其灭国前还是被楚所灭后所置县尹之器意见不一,这给楚系铭文
    的甄别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本文根据器形、纹饰和字体特征,结合有关该
    国的存亡时间和历史地理等文献记载,作系统的比较分析,得出其中一部分器
    物楚文化因素较为显著,应为楚县县公器的结论,将之归为楚系铭文之列。在
    此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对楚系铭文的地域特征作了归纳分析,从中可以清晰地
    看到楚系铭文与他系铭文的区别。
     三、.铜器铭文字体随时代的推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演进虽比较缓慢,
    但在不同的时段进行通观,其时代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即一时代有一时代之
    风尚。据此,笔者专以字形字体等为标准,对楚系铭文作了分期研究,将之分
    为四期五段,即第一期(西周中晚期至两周之际),为楚系铭文的沿袭期,第
    二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为楚系铭文过渡期,第三期(公
    元前600年左右至公元前380年前后),为楚系铭文的特色期,第四期(公元
    前380年至楚灭国之时),为楚系铭文的衰退期,其中又将第三期分为早中晚
    三段,第四期分为早晚两段,并对每期每段的字形字体特征作了初步归纳。据
    铭文字形字体特征所作的分期分段能基本与据器形、纹饰、器类组合等所作断
    代相吻合,这说明其可作为铜器断代的一个客观标尺,对铜器断代有较重要的
    参考价值。
     四、楚系铭文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其字形构造也在进行着逐渐的改变,
    本文从简化、繁化、异化及分化等几个角度,对楚系铭文字形的演变方式作了
    较为系统的归纳,从中可以发现,其演变方式既遵循着中国古文字演变的一般
    规律,同时又有楚系铭文自身的一些特征,以致形成了大量唯楚所见的独特形
    体,这一方面印证了楚系铭文来源于商周金文,是同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楚
    系铭文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循规蹈矩,体现楚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这种异流文化是极为多姿的。此外,还对楚系铭文字形演变与简帛、印玺文字
    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受后者的影响是其为深远
    的。
     五、兵器铭文是楚系铭文的大宗,对于楚国兵器铭文的特征及其所反映的
    文化基因,学术界较少探讨。文章从楚与它国兵器铭辞、楚兵器与礼乐器铭辞、
    楚兵器不同器类铭辞三个方面作了初步比较,从中归纳了楚兵器铭文的一些基
    本特征及其所体现的楚文化与它国文化之间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影响,这进一步
    说明了异域文化之间的文化互动性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以上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于笔者学识十分有限,在具体论述中有诸多
    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专家多多批评指正,以使后学学业日后得以提高!
    关键辞:楚系铭文汇释分期断代形体演变兵器铭辞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Chu Culture System are the characters cast or carved on the bronze-objects made by Kingdom Chu and other kingdoms Influenced by Kingdom Chu on th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unearthed cultural relics, it went on about six-seven hundred years from middle-late Western Zhou to the time when Qin Dynasty annihilated Kingdom Chu. As a main part of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s bronze inscriptions, it has been seen as a symbol of the character in the south China with it's special styles compared with the central and north China 's bronze inscription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e-Qin culture, the study of Kingdom Chu's culture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cquires enormous achievements. So the research of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Chu Culture System is being one hot topic in academia. Thu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ic research and textual criticism ect on those inscriptions.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several parts.First,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ic and thorough summary and analys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Chu Cultur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escription textual research periods and date styles of inscriptions and so on, which a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Northern Song Dynasty, Qianlong-Jiaqing's reign, evening-Q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exhibits the process of being accumulated and deeped. Based on upper analysises, the paper points out six questions which should be regarded in the future's study. The order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some studies to some questions.Second, the collecting and coordinating of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of Chu Culture System is the foundation of its study,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deep
    
    research. Its emphases are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periods of inscriptions. Through making use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the fruit of recent study, this paper sums up 153 groups inscriptions of Chu culture system by eliminating the inscriptions which were supposed as Chu culture system and adding some which were not thought as Chu culture system and recently excavated. Thoroughly analyzing indeterminate characters, the paper rebuts some former points, puts forward some new views, agrees with some points and provides some mending proofs and so on. Combining with all kinds of knowledges including the bronzes' types, decorations and characters' trait ect, the author makes each vessel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phases: middle-late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early-middle-lat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early-middle-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makes systemic study about one kind of inscriptions, for example, Shengong, Denggong and Xugong which arose dissidences about the problem of belonging to the kingdom before ruined by Kingdom Chu or not.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a point that they should belong to Kingdom Chu because a part of vessels show traits of Kingdom Chu culture. Based on these, by analyzing the regional traits of Inscriptions of Chu Culture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we can clearly know the differences from others.Third, the inscription's font style possesses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each phase, although the changes of characters are relatively slow. According to the traits of font style, the author does research about the stages and dating of the Inscription of Chu Culture System.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nd five phases: from middle-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BC 770, from BC 770 to BC 600, from BC 600 to BC 380, from BC 380 to BC 223, and the third period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and the forth period i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analyses and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of each period and phase. Through the study, the author proves that it is an important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bronze besides the form, decoration and casting technology.Forth, the makeup of the Inscription of Chu Culture System was changing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e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
引文
《左传》
    《诗经》
    《吕氏春秋》
    《周礼》
    《仪礼》
    《楚辞》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戴家详主编:《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高至喜主编:《楚文物图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何琳仪著:《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版。
    洪业等编撰:《春秋经传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考古杂志社编:《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书刊目录索引及概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孙稚雏:《青铜器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段注》,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版。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叶绍钧编:《十三经索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
    张守中等撰集:《郭店楚简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
    
    安徽省博物馆:《楚器图录》。
    关百益:《新郑古器图录》,1929年。
    郭沬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版。
    吴大澂:《愙斋集古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1——18册,中华书局1984—1994年。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安徽省博物馆:《寿县蔡侯墓出土遗物》,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安徽省贵池发现东周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8期。
    《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安徽阜阳地区展览馆文博组:《安徽凤台发现楚国“郢大府”铜量》,《文物》1978年第5期。
    安徽省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小组编:《楚史参考资料》。
    白川静:《金文通释》,白鹤美术馆,昭和三十九年。
    裴明相:《弃疾簋与析鼎略释》,《中原文物》1989年第4期。
    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考古》1999年第6期。
    曹桂岑:《河南浙川和尚岭徐家岭楚墓发掘记》,《文物天地》1992年第6期。
    曹锦炎:《东陲鼎盖考释——兼释“(?)”字》,《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
    
    常德地区文物工作队:《桃源三源村一号墓》,《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岳麓书社1987年。
    常德市文物处:《湖南常德德山战国墓出土鸟篆铭文戈》,《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陈秉新:《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版。
    《安徽新出楚器铭文考释》,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读金文札记二则》,《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
    陈梦家:《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青铜器集录》。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中国铜器概述》,北平图书馆,1946年版。
    《寿县蔡侯墓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2期。
    陈荃有:《繁盛期青铜乐钟的编列研究(下)》,《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
    陈千万:《中子宾缶初探》,《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陈上岷:《江陵发现战国木椁墓》,《文物参考资料》1959年第2期。
    陈双新:《青铜乐器自铭研究》,《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
    《(黑敢)钟铭文补议》,《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陈松长:《湖南常德新出土铜距末铭文小考》,《文物》2002年第10期。
    陈伟:《包山楚简所见几种身分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楚皇城考古发掘队:《湖北宜城楚皇城勘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2期。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四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楚文艺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黄山书社1998年版。
    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中华书局1994年版。
    大冶县博物馆:《鄂王城遗址调查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大冶县出土战国窖藏青铜器》,《江汉考古》1989年第3期。
    丁山:《楚公逆镈铭跋》,《史学集刊》1944年第4期。
    董楚平:《楚王(今页)钟》跋,《江汉考古》1995年第2期。
    《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段熙仲:《左徒新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4年第1期。
    段渝:《论新都蜀墓及所出“邵之飤鼎”》,《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3期。
    范毓周:《关于子汤鼎的几个问题》,《南方文物》1997年第4期。
    冯胜君:《(黑敢)钟铭文解释》,载《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逢振镐:《莒国史略》,《东岳论丛》1999年第4期。
    高崇文:《东周楚式鼎形态分析》,《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版。
    高明:《(?)、簋考辨》,《文物》1982年第6期。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高田忠周:《古籀篇》卷45。
    高应勤、夏渌:《王孙雹簋及铭文》,《文物》1986年第4期。
    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岳麓书社1999年版。
    顾颉纲:《春秋时代的县》,《禹贡》半月刊卷七,第六、七合集。
    顾铁符:《信阳一号墓的地望和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
    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古湘:《湘潭县出土战国鸟篆铭文铜剑》,《湖南考古辑刊》(第4集),岳麓书社1987年版。
    贾晓玲:《湖北阳新蔡家祠出土一批铜器》,《考古》1994年第3期。
    广东省博物馆等发掘小组:《广东肇庆北岭松山古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11期。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郭德维:《江陵楚墓论述》,《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
    《楚系墓葬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郭沫若:《寿县所出楚器之年代·曾姬无卹壶》,《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由寿县蔡器论到蔡墓的年代》,《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信阳楚墓的年代与国别》,《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
    
    《新郑古器之一二考核》,载《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61年版。
    《郭沫若全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郭伟明:《沅陵楚墓新近出土铭文砝码小识》,《考古》1994年第8期。
    郝本性:《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同兵器》。《文物》1972年第10期。
    《寿县楚器集脰诸器考释》,《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寿县楚器铭文考释拾零》,《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版。
    《试论楚国器铭中所见的府和铸造组织》,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版。
    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何浩:《战国时期楚封君初探》,《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楚屈叔沱戈”考》,《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
    《(我阝)陵君与春申君》,《江汉考古》1985年第2期。
    《盛君萦及擂鼓墩二号墓墓主的国别》,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版。
    《楚灭国研究》,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
    《羕器、养国与养县》,《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包山楚简封君释地》,载《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何琳仪:《楚鹅陵君三器考辨》,《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长沙铜量铭文補释》,《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战国文字通论》,中华书局1989年版。
    《南越王墓虎节考》,《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释无》,《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楚王(今页)钟器主新探》,《东南文化》1999年第3期。
    《战国兵器铭文选释》,《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5期。
    《鄂君启舟节释地三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信阳平桥春秋墓发掘报告》,《文物》1981年第1期。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淅川和尚岭春秋楚墓的发掘》,《华夏考古》1992年第3期。
    《河南淅川下寺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2期。
    《河南新蔡坪夜君成墓的发掘》,《文物》2002年第8期。
    河南省考古学会编:《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何幼琦:《论楚国之历》,《江汉论坛》1985年第10期。
    后德俊:《试论楚国青铜器与江南古铜矿的关系》,《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
    《楚国的矿业髹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关于楚国黄金货币称量的补充研究——从楚墓出土的三组有铭青铜砝码谈起》,《中国钱币》1997年第1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文物》1982年第8期。
    湖北省博物馆等:《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春秋铜器》,《文物》1972年第3期。
    《江陵拍马山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第3期。
    《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湖北随州擂鼓墩2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
    《襄阳蔡坡战国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襄阳山湾出土的东周青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
    《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枝江出土一件铜钟》,《文物》1974年第6期。
    《江陵天星观一号墓》,《考古学报》1982年第1期。
    
    《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江陵望山沙塚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麻城市李家湾春秋楚墓》,《考古》2000年第5期。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当阳曹家岗5号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湖北当阳赵巷4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当阳宜昌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木椁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湖南湘阴罗国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通讯》1958年第2期。
    《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9期。
    《介绍几件馆藏周代铜器》,《考古》1963年第12期。
    《长沙浏城桥1号墓》,《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湖南衡南、湘潭发现春秋墓葬》,《考古》1978年第5期。
    《湖南益阳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临澧九里楚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3辑,岳麓书社1986年。
    《汨罗县东周、秦、西汉、南朝墓发掘报告》,《湖南考古辑刊》第3辑,岳麓书社1986年。
    《长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县文管所:《湖南沅陵木马岭战国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8期。
    湖南省湘乡市博物馆:《湘乡五里桥何家湾古墓葬发掘简报》,《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版。
    胡光炜: 《齐楚吉金表》,《图书馆学季刊》2卷3期,1928年;《国风》半月刊4卷11期,1936年。
    《
    
    《寿春新出楚王鼎考释》,《国风》4卷6期。
    《安徽省立图书馆新得寿春出土楚王铊鼎铭释》,《国风》5卷8、9期合刊。
    《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胡仁宜:《六安市九里沟出土的铜簋》,《文物研究》第2期,黄山书社1986年版。
    胡悦谦:《试谈安徽出土的楚国铜量》,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黄德宽:《曾姬无卹壶铭文新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黄盛璋:《江陵拍马山鸟篆铭文戈新释》,《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当阳两戈铭文考》,《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
    《楚铭刻中“陵”、“陲”的考释及其相关问题》,《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
    《都国铜器》,《文博》1986年第2期。
    《漾器与漾国地望及与楚之关系考辨》,《江汉考古》1988年第1期。
    《连云港楚墓出土襄城公境尹戈铭文考释及其历史地理问题》,《考古》1998年第3期。
    黄锡全:《楚器铭文中“楚子某”之称谓问题辨证——兼述古文字中有关楚君及其子孙与楚贵族的称谓》,《江汉考古》1986年第4期。
    《楚系文字略论》,《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
    《楚公逆镈铭文新释》,《武汉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救秦戎”钟铭文新释》,《江汉考古》1992年第1期。
    《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楚币新探》,《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
    《山西晋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钟铭文初释》,《文物》1995年第2期。
    
    《楚铜钱牌“见金”应读为“视金”》,《中国钱币》1999年第2期。
    黄翔鹏:《释“楚商”——从曾侯钟的调式研究管窥楚文化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2期。
    《先秦音乐文化的光辉创造——曾侯乙墓的古乐器》,《文物》1979年第7期;
    《曾侯乙钟、磬铭文乐学体系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
    《旋宫古法中的随月用律问题和左旋、右旋》,《音乐学丛刊》1981年第1期。
    江陵县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
    姜亮夫:《史记屈原列传疏证》,《楚辞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康亦樵:《曾侯乙编钟铭文书法初识》,《荆楚文史》1991年第1期。
    孔令远:《王子婴次炉的复员及其国别问题》,《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江苏市邳州九女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5期。
    《徐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李纯一:《关于歌钟、行钟及蔡侯编钟》,《文物》1973年第7期。
    《曾侯乙编钟铭文考索》,《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
    李富春:《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的“(?)”和“比”》,《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
    《关于许公买篮的一点意见》,《江汉考古》1984年第1期。
    《关于(我阝)陵君铜器铭文的几点意见》,《江汉考古》1986年第4期。
    《(黑敢)钟铭文考释》,载《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楚王舍章戈与楚灭越的年代》,《文史》第24辑。
    《鄂君启节铭文中的高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李瑾、曾昭岷: 《关于竞钟的年代鉴定》,《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
    
    《楚器〈中子化盘〉作器年代管窥》,载《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
    李零:《楚鄰陵君三器》,《文物》1980年第8期。
    《楚叔之孙佣究竟是谁?》,《中原文物》1981年第4期;
    《战国鸟书箴铭带钩考释》,《古文字研究》第八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楚国铜器铭文编年汇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楚燕客铜量铭文补正》,《江汉考古》1988年第4期。
    《释“利津(?)”和战国人名中的(?)与(?)字》,载《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化子瑚与淅川楚墓》,《文物天地》1993年第6期。
    《再论淅川下寺楚墓》,《文物》1996年第1期。
    李守奎:《出土楚文献文字研究综述》,《古籍研究整理学刊》2003年第1期。
    李学勤:《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期;
    《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7-9期。
    《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从新出青铜器看长江下游文化的发展》,《文物》1980年第8期。
    《论河北近年出土的战国有铭青铜器》,《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光山黄国墓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2期。
    《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
    《释桃源三元村鼎铭》,《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楚王(?)审盏及有关问题》,《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31日。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海外访古续记》(四),《文物天地》1993年第2期;
    《试论楚公逆编钟》,《文物》1995年第2期。
    李勇、胡援:《春秋“子荡”楚器考》,《东南文化》1993年第1期。
    李裕民: 《古文字考释四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李
    
    李珍华、周长楫 《汉字古今音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版。
    连劭名:《〈曾姬壶〉铭文所见楚地观念中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1996年第1期。
    刘彬徽:《古盏小议》,《江汉考古》1983年1期。
    《楚国有铭铜器编年概述》,《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随州擂鼓墩二号墓青铜器初论》,《文物》1985年第1期。
    《湖北出土两周金文的国别与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上鄀府簋及楚灭鄀问题简论》,《中原文物》1988年第3期。
    《楚国有铭铜器编年补论》,《文物研究》第七辑,黄山书社1991年版。
    《论东周青铜缶》,《考古》1994年第10期。
    《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新见楚系金文考述》,载《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年版。
    《楚系金文订补》(之一),《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昌银:《钟祥出土的邓子盘》,《江汉考古》1993年第4期。
    刘东瑞:《论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称“王”铜衡》,《文物》1979年第4期。
    刘和惠:《鄂君启节新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5期。
    《郢爰与战国黄金通货》,《楚文化研究论集》,荆楚楚书社1987年版。
    流火:《铜龙节》,《文物》1960年第8-9期。
    刘节:《寿县所出楚器考释》,北平图书馆1935年。
    《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二,《古史考存》,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刘翔:《王孙遗者钟新解》,《江汉论坛》1983年第8期。
    刘雨:《益阳出土的敚戟铭商榷》,《考古》1982年第2期。
    卢佩德:《湖北当阳县出土春秋战国之际的铭文铜戈》,《文物》1980年第1期。
    罗江文:《〈诗经〉与两周金文韵文押韵方式比较》,《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
    罗西章:《陕西周原新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99年第4期。
    罗运环:《论楚国金文月肉舟及之止出的演变规律》,《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论楚文字的演变规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出土“繁阳之金”剑》,《考古》1980年第6期;
    《河南省地质矿产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旅顺博物馆报道组:《旅大地区发现赵国铜剑》,《考古》1973年第6期。
    马承源:《商周青铜双音钟》,《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古文字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马世之:《中原楚文化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瓯燕:《栾书缶质疑》,《文物》1990年第4期;
    
    彭裕商:《金文研究与古代典籍》,《四川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西周金文中的贾》,《考古》2003年第2期。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
    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音乐研究》1981年第1期。
    《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
    《古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丘光明:《试论战国衡制》,《考古》1982年第5期。
    饶宗颐:《说“竞(甬土)”、“(甬土)夜君”与“(甬土)皇”》,《文物》1981年第5期。
    《谈盛君簋——随州擂鼓墩文物展侧记》,《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
    饶宗颐、曾宪通:《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1941年版。
    《清代吉金书籍述评》,《学术研究》1962年第2、3期。
    《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式》卷三,1804年。
    《商铜距末跋》,《研经室集》下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第8期。
    商承祚:《十二家吉金图录》,1935年影印本。
    《〈新弨戈〉释文》,《文物》1962年第11期。
    《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中华书局1996年版。
    
    单先进、熊传薪:《长沙识字岭战国墓》,《考古》1977年第1期。
    单先进、冯玉辉:《衡阳发现战国纪年铭文铜戈》,《考古》1977年第5期。
    沈融:《东周青铜戟的一种形制及其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8年第2期。
    沈之瑜:《(?)竝(?)戈跋》,《文物》1963年第9期。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文物》1973年第6期。
    施谢捷:《释楚器中的人名“赤目”、“墨(?)”》,《江汉考古》1995年4期。
    石志廉:《“楚王孙渔(鱼)”铜戈》,《文物》1963年第3期。
    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舒城县文物管理所:《舒城县秦家桥战国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0年版。
    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
    四川省博物馆等:《四川新都战国木椁墓》,《文物》1981年第6期。
    随县博物馆:《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与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孙百朋:《介绍蚌埠市出土的几件有文字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7期。
    孙启康:《楚器王孙遗者钟考辩》,《江汉考古》1983年第4期。
    
    孙诒让:《古籀拾遗》,1888年。
    孙稚雏:《(次阝)竝果戈铭释》,《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金文释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续)》,《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谭其骧:《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第五辑。
    《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82年。
    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8年版。
    《战国铭文选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汤炳正:《屈赋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版。
    唐兰:《寿县所出铜器考略》,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1期,1934年。
    《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35年版。
    《五省出土重要文物展览图录序言》,文物出版社1958年。
    《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
    唐友波:《“大市”量浅议》,《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腾鸿儒、王洪明:《山东海阳嘴子前街村春秋墓出土铜器》,《文物》1985年第3期。
    滕壬生:《(羕阝)氏考》,载《楚史研究专辑》,湖北省楚史研究会编印。
    《楚系简帛文字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腾黄:《鄂王城戈铭文应为陈往》,《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
    天虹:《曾侯乙墓出土车軎销字補正》,《江汉考古》1991年第1期。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组: 《天津市新收集的商周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9期。
    童
    
    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湖南考古辑刊》第3辑,岳麓书社1986年。
    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步毅:《安徽霍山县出土吴蔡兵器和车马器》,《文物》1986年第3期。
    王恩田:《河南固始侯“勾吴夫人墓”——兼论番国地理位置及吴伐楚路线》,《中原文物》1985年第2期。
    王丹:《介绍吉林大学收藏的两件楚国青铜器》,载《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三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王冠英:《栾书缶应称名为栾盈缶》,《文物》1990年第4期。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王辉:《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子汤簋铭文试释》,《文物研究》第6期,黄山书社,1990年。
    王健:《从楚公逆钟铭文论到西周的方伯制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2期。
    王人聪:《关于寿县楚器铭文中“(?)”字的解释》,《考古》1972年第6期。
    王汝弼:《左徒考——屈原发微之一》,《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王少泉: 《襄樊市博物馆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
    王
    
    王胜利:《关于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2期。
    王有鹏:《四川棉竹县船棺葬》,《文物》1987年第10期。
    王子超:《“繁阳之金”补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伍仕谦:《王子午鼎、王孙诰钟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九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
    武汉市文物商店:《武汉市收集的几件重要的东周青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2期。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卷一》第18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何山东周墓》,《文物》1984年第5期。
    吴振武:《释(?)》,《文物研究》第六辑,黄山书社1990年版。
    夏渌:《铭文所见楚王名字考》,《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
    《三楚古文字新释五》,《楚史论丛初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夏渌、高应勤:《楚子超鼎浅释》,《文物》1983年第1期。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潢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熊传薪:《湖南发现的古代巴人遗物》,《文史资料丛刊》7期,第30-33页,1983年。
    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徐乃昌:《安徽通志金石古物考稿》,安徽通志管印,1936年。
    徐少华:《鄂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综考》,《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2期。
    《江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考辩》,《中原文物》1994年第3期。
    《许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研究》,《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
    《樊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新探》,《考古》1995年第4期。
    《邓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华夏考古》1996年第1期。
    《吕国铜器及其历史地理新探》,《中原文物》1996年第4期。
    徐在国:《战国官玺考释三则》,《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
    徐中舒:《寿州出土楚铜器补述》,《大公报》图书副刊31期,1934年。
    《对“金文编”的几点意见》,《考古》1959年第7期。
    《古代蜀楚的关系》,《文物》1981年第6期。
    《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上、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
    徐正国:《湖北枣阳市博物馆收集的几件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4期。
    严志斌:《鸟书构形简论》,《华夏考古》2001年第3期。
    杨权喜:《襄阳山湾出土的若国和邓国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杨子范:《山东泰安发现的战国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
    尹俊敏:《南阳出土的彭伯壶》,《文物》1997年第12期;
    《南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补记》,《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
    殷涤非:《关于寿县楚器》,《考古通讯》1955年第2期。
    《鄂君启节两个地名简说》,《中华文史论丛》第六辑。
    
    《寿县楚器中的“大府镐”》,《文物》1980年第8期。
    《安徽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
    《楚量小考》,《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商周考古简编》,黄山书社1986年版。
    尤仁德:《楚伺(?)戈考释》,《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4期。
    于豪亮:《论息国和樊国的铜器》,《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于省吾:《鄂君启节考释》,《考古》1963年第8期。
    《读金文札记五则》,《考古》1966年第2期。
    《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泽螺居诗经新证》。
    余秀翠:《当阳发现一组春秋铜器》,《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
    陨阳地区博物馆:《湖北陨县肖家河春秋楚墓》,《考古》1998年第4期。
    袁明:《山东泰安发现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7期。
    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岳阳县筻口出土春秋动物纹青铜卣》,载《湖南博物馆文集》,岳麓书社1991年版。
    《湖南省岳阳市凤形嘴山1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第1期。
    《湖南汨罗罗国城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蕴章、瑞吉:《山东莒南小窑发现“左徒戈”》,《文物》1985年第10期。
    曾昭岷、李瑾:《曾国和曾国铜器综考》,《江汉考古》1980年第1期。
    张昌平:《襄阳县新发现一件铜盏》,《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张君: 《楚国斗、成、遠、屈四族先世考》,载《楚文化觅踪》,河南省考古学会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
    
    张连航:《楚王子王孙器铭考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懋镕、王勇:《“王太后右和室”鼎考略》,《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3期。
    张吟午:《“走”器小考》,《江汉考古》1995年第3期。
    张亚初:《楚公(?)钟和楚公逆镈的年代》,《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
    《宋代所见商周金文著录表》,《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中华书局1985年版。
    《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综合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中华书局 年版。
    《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主、年代与一号墓编钟的名称问题》,《文物》1985年第4期。
    张振林:《“(?)徒”与“(?)飤之”新诠》,《文物》1963年第3期。
    《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
    张政烺:《邵(昭)王之韹鼎及簋铭考证》,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册。
    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赵诚:《〈(?)(?)钟〉新解》,《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
    《晚清的金文研究》,《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1期。
    《二十世纪金文研究述要》,书海出版社2003年版。
    赵德祥:《簋铭王孙雹与蔡姬考略》,《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
    赵逵夫:《楚屈子赤角考》,《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
    《“左徒”新考》,《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赵世纲:《王子午鼎铭文试释》,《文物》1980年第10期。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铭文考索》,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附录一。
    《曾侯乙钟与楚墓》,载《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关庙山一号楚墓》,《江汉考古》1990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长沙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仲卿:《襄阳专区发现的两件铜器》,《文物》1962年第11期。
    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版。
    周世荣:《湖南楚墓出土古文字丛考》,《湖南考古辑刊》第1辑,岳麓书社1982年版。
    《湖南出土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考》,《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楚(?)客铜量铭文试释》,《江汉考古》1987年第2期。
    周晓陆、纪达凯:《江苏连云港市出土襄城境尹戈考读》,《考古》1993年第1期。
    朱德熙:《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
    《寿县楚器铭文中的脰和(?)》,《考古学报》1972年1期。
    《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年第12期。
    《(?)(?)屈(亦示)解》,《方言》1979年第4期。
    《鄂君启节铭文研究(八篇)》,载《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江陵望山一、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载《江陵望山与沙塚楚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邹芙都:《楚器“镇墓兽”形制内涵探源》,《湖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楚系铭文分期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从山土文物看楚国的商业与商品经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建国前楚系铭文研究综析》,《求索》2003年第5期。
    《“小子”通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解读》,《考古与文物》2004年,期数待定。
    《楚国兵器铭辞综析》,《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周秦文化研究》,陕两人民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