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魏六朝四言诗与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魏六朝四言诗、赋继承了《诗三百》为代表的四言体,有的甚至在内容及构思立意上也学习了《诗经》的做法。抒发感情是《诗经》最大特点,也是诗歌的主要格调,四言赋虽句式上是《诗经》的延续,但主要的格调已变为对事物形态的描写,感情的抒发不再是主流。汉魏六朝四言诗、赋在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体制上,相互交融影响,密不可分。
     本论文以朝代为统领线索探讨汉魏六朝四言诗、赋演变的历程及创作风貌,根据严可均所编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辑录内容对两汉、魏晋、南北朝四言赋诗进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发现抒情咏怀、赠答应诏、山水、玄言在两汉、建安、正始、西晋、东晋、南北朝各个时期,分别具有独特的时代色彩。从宏观上把握汉、魏、晋、南北朝四言体诗赋的变化,同时研究内容也涉及到作家、作品、文论材料等相关领域的范围。
     全文除绪论以外,共分六章,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章主要对两汉四言诗赋源流进行研究。与《诗经》四言诗相比,两汉四言诗既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者的传统,又自具新变风神。汉代四言诗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主要反映在词汇、章法、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可见两汉诗教说基本上继承了《诗经》关怀国家命运和正视社会现实的传统。对于典型的诗赋转换形式进行分析,得出四言赋与四言诗这两类四言体之间形式和风格特点联系。
     第二章对两汉四言赋进行研究。汉代的诗学作为文学创作理论的宗源,自然,诗学的标准渗透在赋学中并成为赋家自觉遵循的创作准则,尤其是西汉赋家更是以古诗的标准来创作赋并引诗入赋,四言辞赋在此种环境下的发展历程是值得研究的。将西汉、东汉各个时期的四言辞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个时期四言辞赋的创作时代背景及政治环境进行阐释。
     第三章魏晋四言诗研究。根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统计得出数据,可以说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迎来了新的繁荣时代。魏晋四言诗内容分为抒情、赠答、应酬、玄言、励志四类,体现诗歌在魏晋时期的不同发展风貌。
     第四章魏晋四言辞赋研究。魏晋四言辞赋从篇制结构、遣词造句都有受四言颂体诗和赠答应酬诗的影响,儒家说教和佛理玄谈相互杂糅,诗、赋、赞、铭、颂的文体区别逐渐隐形化,哲学与文学达到零界点,从而再一次延长了四言体的寿命。此时期四言辞赋包在颂、箴、铭中各有体现,其中以赋命名的四言赋已不能作为仅有的研究对象。一些合辙押韵的四言碑文也逐渐增多且赋义浓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章南北朝四言诗研究。南朝四言诗在以皇室为核心的庞大文学集团支持下,再一次活跃了四言体的创作,南朝家族四言诗兴盛为四言诗复兴再创新高。北朝庄重儒雅和温文柔弱,这既矛盾又统一的南北朝社会政治因素,更是符合四言诗的创作。
     第六章南北朝四言辞赋研究。公元四百二十年刘裕代晋建宋,之后在长江流域以南继宋又先后出现齐、梁、陈,共同组成了南朝,凡一百六十七年。虽然南朝赋风倾向于贵族化、唯美化,但毕竟宋齐两代赋家去魏晋未远,文人仍然继承了魏晋体物写志的创作传统,在赋作中对现实基本事实求是。北朝文学从十六国文学为发端,至隋初文学为止,历经二百七十三年北方的正统儒家思想始终成为统治者有限采取的治国理论战略,而在文学体裁方面四言体就以它绝对庄重气势成为统治者彰显王者气象的首选,也成为四言体在此时期占有重要文学地位的原因。
Han Wei's six dynasties four speech poems endowed with to inherit The Book of Poetry is the representative's four speech bodies, have of even in the contents and conceive outline a purpose the top also studied Poetry of method.Expressing feelings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ggest Poetry, also the main style of verse, four talk to endow with although the formality is continuing of The Book of Poetry,the main style has already changed into the depiction to the thing appearance, expressing of feelings no longer is main current.Man Wei's six dynasties four speech poems endow with under the tradition of The Book of Poetry contains six righteousnesses, it two Yues endow with" and blend mutually, influencely.
     This theseses all take dynasty as to get a clues study generally man Wei six dynasty four speech poems endow with to turn into of process and creations appearance, according to strict can all the whole ancientses three Qin Han's Three Kingdomses six dynasty text and Lu Qinli edited sign the Ji offirst Qin Han Wei and Jin Dynasty poem to record contents to Wei and Jin Dynasty segment four speech compose poem on occasion the foundation of carrying on the amount statistics up, as to it's carry on a classification, the detection sentiment expresses feelings, presents to promise Zhao, landscape and Xuan to talk at two man, set up Anne, is starting, west Jin, east J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each period, have a special ages color respectively.Hold a man, Wei and Jin, south and north from the macro view dynasty four speech body the poem endow with of variety, also mostly have an overlay to the writer, work and text's theory material for involving.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the full text is totally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concrete contents synopsis is generalized as follows:
     Chapter1mainly endows with course of development to carry on a research to two men four speech poems.Compare with The Book of Poetry four speech poems, two men four speech poems inheritted a former tradition to some extent, and from have to lately become Aeolian.Han Dynasty four speech poems also took place on the art form and the style a series of variety, this the main reflection is in the vocabulary, composition, creations method, and technique of expression...etc.It is thus clear that two man the poem teach to say to basically inherit The Book of Poetry to be concerned with national destiny and face the tradition of agency reality.Endow with a conversion form to carry on analysis to the poem of typical model, get endow with is exactly four speech poem body this kind of form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form.
     Chapter2to two men four speech endow with to carry on a research.The poem in Han Dynasty's learning is a literature to create theoretical Zong Yuan, nature, the poem learns of the standard permeate in the middle of endowing with and learning and become endowing with the creations standard that aware of self to follow in the house, particularly is west the man endow with a house more with thou the standard of poem to create to endow with and lead poem into endow with,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endow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under the this kind environment is worth studying.For west man, eastern man each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of period endow with appearance to carry on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the creations ages background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endowing with to each period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carry on explaining.
     Chapter3Wei Jin four speech poems study.Sign first Qin Han Wei and Jin Dynasty poem statistics according to the Lu Qinli. the amount of works not only exceeded Book of Poetryof amount total, and also consumedly exceeded Sung, together, saying that four speech poems after The Book of Poetry, and then welcomed new prosperous ages.The contents is divided into sentiment and present to answer social parties, Xuan speech and aim high four words and embodies verse's different development appearance in the Wei Jin period.
     Chapter4Wei Jin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endow with a research.Wei Jin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endow with structure from the article system and send a phrase to construct sentence to all have the influence to be subjected to four speech praise body poems and present to answer social parties poem, Confucianism preachment and Buddha manage Xuan to talk the miscellaneous Rou is mutually, poem, endow with the literary style,which praise gradually invisible tur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attain zero boundaries to order and thus and again prolonged the life span of four speech bodies.Expect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to endow with at this time the pack is each to have an embodiment in the praise them endow with to assign name to of four the speeches endow with to no longer can do for only research object.Some four speech inscriptions that match to rhyme also increase and endow with righteousness gradually strong, need to carry on a thorough research.
     Chapter5South and North Dynasty four speech poems study.South dynasty four speech poems at take imperial house as the huge literature group of core of again stimulated the creations of four speech poems under support, south dynasty household four speech poems are prosperous to four speech poem renew again creative Gao.The modesty is cultured to be as weak as Wen, this is self-contradict and unified South and North Dynasty the political background is also the creations that matches four speech poems.
     Chapter6South and North Dynasty four language of expressions endow with a research.The420years Liu Yu Dai Jin sets up Sung, after at the river valley of Yangtze River with south after Sung again successively appear together, beam, Chen, constituted south together dynasty, any167.Although south toward endowing with breeze a trait of the nobility turn and only beautify, after all Sung together endow with a house Wei Jin don't far, the scholar still inheritted the creations of ambition tradition, beg to the realistic basic fact in the middle of endowing with and making forward.The north dynasty literature learns from state language. The literature of Sui dynasty experience successively the orthodox tradition Confucianism of the north of273years to always become ruler limited adopt of govern country theory strategy, and at literature form four speech bodies the absolutely solemn vehemence become it the head that the ruler shows a great king weather choose and also become four speech bodies to expect to occupy the reason of important literature position at this time.
引文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0页。
    ② 费振刚、胡双宝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11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④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8页。
    ⑤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页。
    ⑥ (明)吴讷著:《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98、7778、30——31页。
    ①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② 《湖北黄石教育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③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⑤ 高华平:《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⑥ 高华平:《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①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 《淮北煤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5期。
    ③ 《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
    ④ 归青、曹旭编:《中国诗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⑤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⑥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⑧ 《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⑨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⑩ 《名作欣赏》,2010年,第23期。
    11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12 《前沿》,2004第4期。
    13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① 《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
    ②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③ 《湖北黄石教育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④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①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年,第46页。
    ① 赵敏俐著:《汉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② 胡小石著:《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③ (梁)萧纲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④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4页。
    ①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05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③ 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笫14页。
    ④ (梁)沈约撰:《宋书·乐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573页。
    ⑤ 刘永济集:《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页。
    ①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② (清)张玉毂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0页。
    ③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5页。
    ④ 赵敏俐著:《汉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②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页。
    ③ (明)吴纳撰,于北山点校:《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④ (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2页。
    ⑤ (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84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6页。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6页。
    ③ 李子德先生手评:《汉诗评》,万卷楼藏版,第14页。
    ① 李子德先生手评:《汉诗评》,万卷楼藏版,第14页。
    ② 李子德先生手评:《汉诗评》,万卷楼藏版,第14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9页。
    ④ (汉)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51页。
    ⑤ (汉)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7页。
    ①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51756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5页。
    ① 曹明刚著:《赋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1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30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0页。
    ② (清)崔述著:《续修四库全书·读风偶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7页。
    ③ (明)朱熹注:《诗经·诗经传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④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⑤ (明)吴纳著:《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4页。
    ① (清)王先谦撰:《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03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4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13页。
    ④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史通·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⑤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51756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0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7页。
    ② (唐)令狐德桀等撰:《周书·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43页。
    ③ (清)刘熙载撰:《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1页。
    ④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9页。
    ⑤ (清)刘熙载撰:《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1页
    ①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② (明)李光缙增补,(明)凌稚隆辑校,于亦时整理:《史记评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③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④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页。
    ⑤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3621367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3页。
    ②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91页。
    ③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④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第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6页。
    ① (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84页。
    ② (清)刘熙载撰:《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2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1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8页。
    ⑤ (清)何文焕、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统编·升庵诗话》,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⑥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① (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纪晓岚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75页。
    ② (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台北:台湾中华书局印行,1964年,第2页。
    ③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④ (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①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33页。
    ②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③ 马积高著:《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页。
    ④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33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4页。
    ⑥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77页。
    ⑦ (唐)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43页。
    ①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9页。
    ②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8页。
    ④ (清)刘熙载撰:《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6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66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24页。
    ② (清)何文焕、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统编·艺苑卮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16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34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78页。
    ② (宋)阮阅编,周本淳校点:《诗话总龟后集·评史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③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出版社,1989年,第1415页。
    ④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释:《全汉赋》,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1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0页。
    ② (清)浦铣著,何新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07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29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7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22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70页。
    ③ 曹明刚著:《赋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④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276页。
    ①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史通·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9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导读、整理集评:《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③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史通·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④ (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①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4页。
    ②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54页。
    ③ 曹道衡、沈玉成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86页。
    ④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5页。
    ⑤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89页。
    ⑥ 刘方喜编著:《中华古文论释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5页。
    ⑦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彦周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00页。
    ⑧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⑨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珊瑚钩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0页。
    ⑩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诗学源流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53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4页。
    ② (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第205页。
    ③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2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48页。
    ⑤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99501页。
    ⑥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5页。
    ⑦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86页。
    ① (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礼仪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110页。
    ②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613页。
    ③ 马积高著:《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5页。
    ④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87页。
    ⑤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25页。
    ⑥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董昭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42页。
    ①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杜畿传附子恕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05页。
    ② 侯立兵著:《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北京:人民出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③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艺苑卮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2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8页。
    ⑤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珊瑚钩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0页。
    ⑥ (清)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43页。
    ② (清)洪亮吉著,陈迩东校点:《北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③ (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897页。
    ④ 杨伯唆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6页。
    ⑤ (清)刘熙载撰:《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5页。
    ⑥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479页。
    ⑦ (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898页。
    ⑧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⑨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导读、整理集评:《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⑩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3页。
    11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3页。
    12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36页。
    ①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史通·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2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0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13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5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87页。
    ④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衡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54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9页。
    ①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2页。
    ② 徐公持著:《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第24页。
    ③ (清)刘熙载撰:《艺概·赋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2页。
    ④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1页。
    ① (宋)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88页。
    ②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86页。
    ③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④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出j版社,1999年,第1020页。
    ⑤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7页。
    ⑥ 黄怀信撰:《论语汇校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14页。
    ① (清)孙梅著,李金松校点:《四六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②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87页。
    ③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艇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6页。
    ④ (清)浦铣著,何新文、路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复小斋赋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7年,第375页。
    ⑤ 徐公持著:《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文学遗产,1992年,第1期,第25页。
    ⑥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0页。
    ① 葛晓音著:《八代诗史·小结》,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2页。
    ②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731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12页。
    ④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⑤ 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553页。
    ⑥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3页。
    ⑦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415页。
    ⑧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561页。
    ⑨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六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436页。
    ⑩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561页。
    ① (清)吴乔著:《围炉诗话·卷二》,台北:广文书局,1973年,第149150页。
    ② (清)沈德潜撰:《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5页。
    ③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45页。
    ④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45页。
    ⑤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45页。
    ① (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②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545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77页。
    ①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926页。
    ② (清)梁启超著,沈鹏等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399页。
    ③ (清)梁启超著,沈鹏等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399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7、358、358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67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48页。
    ⑦ (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第599页。
    ⑧ (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
    ⑨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9页。
    ⑩ 尚秉和著:周易工作室点校:《周易尚氏学》,北京: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7页。
    ②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页。
    ①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7页。
    ②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70页。
    ③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0页。
    ④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26页。
    ⑤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37页。
    ⑥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4页。
    ⑦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91页。
    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赠士孙文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8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9页。
    ②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1页。
    ③ (明)陆时雍:《古诗镜·诗镜总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梁)萧纲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02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① (三国)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1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50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943页。
    ④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①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31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70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70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7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99页。
    ①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49页。
    ②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449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52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63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1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4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30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57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5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31页。
    ① 廖仲安著:《陶渊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869页。
    ② 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567页。
    ③ (清)方东树著:《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63页。
    ④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养一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2143页。
    ⑤ 逯钦立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2页。
    ⑥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2页。
    ⑦ 逯钦立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5页。
    ⑧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355页。
    ①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42页。
    ② (明)王夫之等撰:《清诗话·贞一斋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页。
    ③ 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7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页。
    ⑦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页。
    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3页。
    ⑨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页。
    ① (清)沈德潜撰,何长文点校:《古诗源·卷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6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72页。
    ③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小澥草堂杂论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17页。
    ① 龚斌校笺:《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②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北京:新月书店,1928年,第130131页。
    ① 逯钦立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0页。
    ② 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32页。
    ③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2页。
    ④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3页。
    ⑤ 钱志熙著:《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320页。
    ⑥ 袁行霈著:《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28页。
    ① 鲁迅著:《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15页。
    ②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567页。
    ③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年,第41页。
    ④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94页。
    ⑤ 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82页。
    ⑥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页。
    ① 葛晓音著:《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1页。
    ① (唐)欧阳询撰,王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19页。
    ② 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③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笫36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4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6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042页。
    ④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7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3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5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9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5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4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7页。
    ⑦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13页。
    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14页。
    ⑨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21页。
    ⑩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24页。
    1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770页。
    12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31332页。
    13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31332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2页。
    ③ (梁)萧统辑、唐李善、吕延济等:《六臣注文选·卷一七》《四部丛刊》本。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4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30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5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卷九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09页。
    ④ (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9180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38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4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80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6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38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2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27——62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34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5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6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5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6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7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0页。
    ⑦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0页。
    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6页。
    ①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69页。
    ②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432页。
    ③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271页。
    ④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页。
    ⑤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61页。
    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44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0页。
    ②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311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④ 李志钧、季昌华等点校:《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93页。
    ①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74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9页。
    ③ 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9页。
    ④ 章太炎撰:《章太炎全集·五朝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6页。
    ⑤ 鲁迅撰:《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98页。
    ② 张廷银著:《魏晋玄言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22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0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1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3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3页
    ⑦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4页。
    ⑧ 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8页。
    ①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页。
    ②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26127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四言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4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2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3页。
    ②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872873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2页。
    ④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77--78页。
    ⑤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85页。
    ①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934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7页。
    ③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66页。
    ④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6768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2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4页。
    ⑦ (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18页。
    ① 汤用彤撰:《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39页。
    ② 林景熙著:《王修竹诗集序·林景熙诗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153页。
    ③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④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34页。
    ① (唐)欧阳询撰,王绍楹校:《艺文类聚·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出版社,1985年,第206页。
    ② 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27页。
    ③ 牟宗三著:《才性与玄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174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1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7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8页。
    ① (南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页。
    ② 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文史哲》,1987年,第3期。
    ③ (宋)叶梦得著:《避暑录话》(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页。
    ①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35页。
    ②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35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06页。
    ④ 刘大杰编著,刘大杰点评:《鲁迅杂文》,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8429页。
    ①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35页。
    ②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
    ① 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十人心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8页。
    ① (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9页。
    ②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3页。
    ④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3页。
    ①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55460页。
    ②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43页。
    ③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61页。
    ④ 徐公持著:《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62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98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5页。
    ④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308页。
    ⑤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①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669页。
    ②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847页。
    ③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出j版社,1998年,第62页。
    ④ 刘师培著:《刘申叔遗书》(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61页。
    ⑤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⑥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⑦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42页。
    ⑧ 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177页。
    ⑨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64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50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6页。
    ③ 蒋凡、李笑野、白振奎评注:《全评新注世说新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5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20页。
    ①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0页。
    ② 明钟惺、谭元春选评,张国光、张亚茂点校:《诗归·古诗归》,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1——152页。
    ③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8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97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47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78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98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19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5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5页。
    ⑤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53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13页。
    ①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57页。
    ②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5页。
    ③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56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5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9页。
    ③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10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05页。
    ⑤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38页。
    ①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87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02页。
    ③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① (清)梁启超著,沈鹏等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405页。
    ② 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台北:学生书局,1986年,第4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1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05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2页
    ④ (清)沈德潜选撰:《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5页。
    ⑤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7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②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笫346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4页。
    ① 曹础基著:《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9页。
    ② (战国)韩非著,张觉译注:《韩非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90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3页。
    ④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99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91页。
    ③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8页。
    ① (清)沈德潜选撰,何长文点校:《古诗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1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98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48页。
    ④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92页。
    ⑤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3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46页。
    ②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2页。
    ③ (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注,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2——23页。
    ①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页。
    ②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9页。
    ①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91页。
    ② 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4页。
    ③ (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99页。
    ④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点校:《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①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6页。
    ①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345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653页。
    ② 傅刚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86页。
    ①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3页。
    ②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2页。
    ③ 刘永济集:《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2页。
    ④ 程千帆撰:《文论十笺》,武汉:武汉大学出出j版社,2008年,第230页。
    ⑤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6页。
    ⑥ 朱光潜著:《朱光潜美学文集·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184页。
    ① 朱光潜著:《朱光潜美学文集·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69页。
    ②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8页。
    ③ 刘永济集:《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2页。
    ④ 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1页。
    ⑤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① 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②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4页。
    ③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83页。
    ④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9页。
    ⑤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4页。
    ⑥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3页。
    ⑦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50页。
    ⑧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4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页。
    ②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53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6页。
    ① 程千帆撰:《文论十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1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9页。
    ①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96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③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7页。
    ④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7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36页。
    ⑥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77页。
    ① (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84页。
    ②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0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5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25页。
    ① (清)刘熙载撰:《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2页。
    ② 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7页。
    ③ 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279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47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3页。
    ①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698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699页。
    ④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1700页。
    ⑤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85页。
    ⑥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36页。
    ⑦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00页。
    ⑧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1页。
    ①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87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60页。
    ③ 刘永济集:《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62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65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65页。
    ③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④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9页。
    ①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② 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16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86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7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43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86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96页。
    ④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1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88页。
    ⑥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4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页。
    ② 程千帆撰:《文论十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8。
    ③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9页。
    ④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00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39页。
    ②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00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07页。
    ④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98页。
    ⑤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⑥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⑦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01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08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8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35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01-1807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19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319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74页。
    ①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05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73页。
    ③ 俞士玲著:《西晋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58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66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74页。
    ④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8页。
    ⑤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8页。
    ⑥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⑦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8页。
    ⑧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2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76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0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0页。
    ④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10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04页。
    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1页。
    ⑦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0页。
    ⑧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27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03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70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67页。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7页。
    ⑤ 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j版社,2001年,第58页。
    ⑥ 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97页。
    ⑦ 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279页。
    ①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7页。
    ②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69页。
    ① 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600-602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69页。
    ③ 虞万里编:《马一浮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17-118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7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02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③ (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88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14页。
    ⑤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19页。
    ⑥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00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2页。
    ③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56页。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59页。
    ⑤ (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1页。
    ⑥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14页。
    ⑦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09页。
    ⑧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08页。
    ①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08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21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16页。
    ④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12页。
    ⑤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25页。
    ⑥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⑦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13页。
    ⑧ 林庚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48页。
    ① 章太炎著:《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354页。
    ②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33页。
    ③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83页.
    ④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83页.
    ⑤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96页。
    ① (汉)韩婴撰,许维僪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4页。
    ②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86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0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0页。
    ③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④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32页。
    ⑤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笫228页。
    ⑥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7页。
    ⑦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10页。
    ⑧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25页。
    ⑨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10页。
    ⑩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36页。
    11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471页。
    ①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诗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29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64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78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80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81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82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④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2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64页。
    ⑥ 陈鼓应著:《老子·道德经》,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1-222页。
    ⑦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79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②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89年,第1810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06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91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6页。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44页。
    ③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52页。
    ① 曹道衡著:《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
    ② 王琳著:《六朝辞赋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70页。
    ③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8页
    ④ 辛刚国著:《六朝文采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3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8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01页。
    ② 薛富兴著:《魏晋自然审美概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20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60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19页。
    ⑤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页。
    ①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54页。
    ②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1页。
    ③ 胡小石著:《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3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29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76页。
    ⑥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74页。
    ①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62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③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02页。
    ④ 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汤志均导读:《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⑤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60页。
    ②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0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60页。
    ④ (唐)陆德明撰,黄焯汇校:《经典释文汇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17页。
    ⑤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16页。
    ⑥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99页。
    ⑦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21页。
    ⑧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0页。
    ⑨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93页。
    ①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56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9-640页。
    ③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50页。
    ①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768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2页。
    ③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8页。
    ④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2页。
    ⑤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2页。
    ⑥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①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4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78-1281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② 汤用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29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1页。
    ①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②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2页。
    ③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45页。
    ④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43页。
    ⑤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02页。
    ⑥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02页。
    ⑦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60页。
    ⑧ (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8页。
    ⑨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社,2009年,第90页。
    ⑩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57页。
    11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57页。
    12 (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2004年,第603年。
    ①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57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47页。
    ③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54页。
    ④ 冯友兰、李泽厚等著:《魏晋风度二十讲·论风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⑤ 曹道衡著:《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7页。
    ⑥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08页。
    ①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0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934页。
    ①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06页。
    ②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2页。
    ③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8页。
    ④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1页。
    ⑤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51-1721页。
    ⑥ (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49页。
    ⑦ (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0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71页。
    ②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36页。
    ③ (清)沈德潜选编:《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3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53页。
    ②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1页。
    ③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2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47页。
    ⑤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56页。
    ① 章太炎撰,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辨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②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0页。
    ③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24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89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81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67页。
    ④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4页。
    ① (南齐)谢朓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6页。
    ② 茆家培、李子龙著:《谢胱与李白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③ (南齐)谢眺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① (南齐)谢胱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33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75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41页。
    ④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①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32页。
    ②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0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31页。
    ④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09页。
    ⑤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32页。
    ⑥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701页。
    ⑦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页。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34435页。
    ②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18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8页。
    ④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4页。
    ①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9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719页。
    ③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2页。
    ①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3页。
    ②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50页。
    ③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53页。
    ④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⑤ (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66页。
    ⑥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51页。
    ⑦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94页。
    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96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97页。
    ②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01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05页。
    ⑤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⑥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606页。
    ⑦ (清)陈祚明评撰,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97页。
    ①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2页。
    ② (唐)魏征、令狐德菜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87页。
    ③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北京:新月书店,1928年,第108页。
    ① 刘师培著:《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61562页。
    ② 谭正璧著:《新编中国文学史》,台北:光明书局,1935年,第125126页。
    ③ 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41页。
    ④ 周建江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910页。
    ① 曹道衡、沈玉成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353页。
    ①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页。
    ②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4页。
    ③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55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56页。
    ②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4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6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1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3页。
    ⑦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8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58页。
    ②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58页。
    ③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10页。
    ④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22页。
    ①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22页。
    ②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0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1页。
    ②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67页。
    ①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10页。
    ②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0页。
    ③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1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21页。
    ②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11页。
    ③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18页。
    ④ (唐)魏征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30页。
    ① 张翥、曹萌著:《历史的庾信与庾信的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6页。
    ① (唐)魏征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87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页。
    ① (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831页。
    ②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9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908页。
    ④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25页。
    ⑤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2页。
    ⑥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9页。
    ⑦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60页。
    ①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34页。
    ②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20页。
    ④ (清)王先谦撰,吴格点校:《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页。
    ⑤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729页。
    ①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89页。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37页。
    ②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18页。
    ③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93页。
    ④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85686页。
    ⑤ (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966页。
    ⑥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90-91页。
    ⑦ 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10-111页。
    ⑧ (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53页。
    ⑨ (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63页。
    ①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9页。
    ②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437页。
    ③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17页。
    ④ 孙梅著,李劲松校点:《四六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①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762页。
    ①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92页。
    ②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35页。
    ③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36页。
    ④ 徐公持著:《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61页。
    ⑤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吕思勉评,李永圻、张耕华导读整理:《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72页。
    ⑥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8页。
    ⑦ (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58页。
    ⑧ (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57页。
    ⑨ (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52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16页。
    ②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北京:新月书店,1928年,第138页。
    ③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77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14页。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2页。
    ②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3页。
    ③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93页。
    ① (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639页。
    ② (明)吴讷著:《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2页。
    ① (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9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1页。
    ③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④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6页。
    ①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55页。
    ② 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诗学源流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354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56页。
    ① (梁)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42页。
    ② (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80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58页。
    ② (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5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5页。
    ④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9页。
    ⑤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5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1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2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5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4页。
    ⑤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03页。
    ⑥ (明)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7页。
    ①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4页。
    ②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8页。
    ③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9页。
    ①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81页。
    ② 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56页。
    ③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97页。
    ① (梁)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98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3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8页。
    ③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51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56页。
    ① (梁)钟嵘著,古直笺,曹旭整理:《诗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1页。
    ③ 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22页。
    ④ (清)严可均辑:《全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6页。
    ⑤ 程千帆撰:《文论十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⑥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王褒庾信传赞》,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43页。
    ①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2页。
    ② (梁)刘勰撰,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4页。
    ③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7页。
    ④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8页。
    ⑤ (梁)刘勰撰,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9页。
    ⑥ (梁)刘勰撰,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6页。
    ⑦ (梁)刘勰撰,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8页。
    ⑧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⑨ 周建江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① 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63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888页。
    ③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51页。
    ④ (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⑤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60页。
    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1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2页。
    ②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65页。
    ③ (梁)刘勰撰,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28页。
    ④ 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98页。
    ⑤ 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05页。
    ① 曹明刚著:《赋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出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89页。
    ③ 江春泓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两晋南北朝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1页。
    ④ (宋)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16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页。
    ② (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967页。
    ③ 周建江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75页。
    ④ (北齐)魏收撰:《魏书·术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45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7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35页。
    ③ 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00页。
    ① 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74页。
    ② (北齐)魏收:《魏书·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3页。
    ③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儒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81页。
    ① (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儒林》,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3页。
    ② 王允亮著:《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32页。
    ①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586页。
    ② (清)严可均辑:《全北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7页。
    ③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96页。
    ①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24页。
    ② (宋)志盘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56页。
    ③ 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8页。
    ④ (唐)令狐德菜等撰:《周书·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3页。
    ① 周建江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37页。
    ② 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75页。
    ① 刘师培著:《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2页。
    ② 钱钟书集:《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98页。
    ③ 周建江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
    ④ 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87页。
    ① 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略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5页。
    ① (晋)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② (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1页。
    ③ 刘永济集:《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1页。
    ① (清)严可均辑:《全三国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页。
    ② (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23页。
    1.(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南朝宋)鲍照撰,(清)丁福保校注:《鲍照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南朝宋)鲍照著,钱仲联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明)程荣纂辑:《汉魏丛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
    5.(清)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6.(清)陈元龙编:《历代赋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7.(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8.(宋)范晔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9.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0.(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清)郭庆藩集释:《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2.(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13.(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校点:《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4.(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5.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全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16.(汉)韩婴撰,《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7.韩格平等校注:《全魏晋赋校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18.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三国两晋南朝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年。
    19.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魏东魏西魏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
    20.韩理洲等辑校编年:《全北齐北周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
    21.(明)胡之骥注,李长路点校:《江文通集汇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2.何宁集释:《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3.(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24.(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5.(三国)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6.(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27.(唐)令狐德棻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8.(晋)陆机著,刘运好校注:《陆士衡文集校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29.(晋)陆机著:《陆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0.(晋)陆云撰,黄葵点校:《陆云集》,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1.(清)刘熙载撰:《艺概》,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32.(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33.(梁)刘勰撰,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4.(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5.(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36.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7.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8.(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9(三国)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4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1.(汉)司马相如著,朱一清校注:《司马相如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42.(汉)司马迁著:《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3(清)沈德潜选编:《古诗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4.(清)谭仪:《汉饶歌十八曲集解》(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45.(明)汪瑗撰,董洪利点校:《楚辞集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46.(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7.(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48.(汉)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9.(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50.(明)王夫之著:《楚辞通释·古诗评选》,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51.(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2.(唐)魏征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5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54.(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55.(梁)萧绎撰,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56.(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7.(梁)谢灵运著,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58.(南齐)谢胱著,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59.(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60.(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61.(清)姚鼐选编:《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2.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63.(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64.(梁)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65.(汉)应劭著,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6.(清)袁枚著:《随园诗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67.(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68.(明)张溥编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69.(明)张溥著,郭绍虞、罗根泽主编,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70.(清)张玉毅著,许逸民点校:《古诗赏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1.(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72.(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安徽毫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2.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曹道衡著:《中古文史丛稿》,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4.曹道衡、刘跃进著:《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5.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6.曹道衡、沈玉成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7.曹道衡、沈玉成编撰:《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8.[韩]崔宇锡著:《魏晋四言诗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9.曹明刚著:《赋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0.陈顺智著:《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陈顺智著:《魏晋南北朝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陈顺智著:《东晋玄言诗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程毅中著:《中国诗体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14.程章灿著:《魏晋南北朝赋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5.程千帆著:《文论十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褚斌杰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8.费振刚著:《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20.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杜晓勤著:《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2.归青、曹旭著:《中国诗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南京:鹭江出版社,2002年。
    23.葛晓音著:《八代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24.葛晓音著:《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5.龚克昌著:《汉赋研究》,青岛: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26.郭绍虞著:《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7.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8.何诗海著:《汉魏六朝文体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贺昌群著:《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0.胡大雷著:《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31.胡国瑞编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9年。
    32.胡小石著:《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3.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34.何新文、苏瑞隆、蓬安湘著:《中国赋论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年。
    35.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6.李剑锋著:《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青岛: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38.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39.李泽厚著:《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40.梁启超著:《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41.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42.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3.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44.鲁迅著:《汉文学史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5.陆侃如著:《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46.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47.逯钦立著:《逯钦立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48.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49.刘永济集:《十四朝文学要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0.罗宗强著:《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51.罗宗强著:《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52.骆玉明著:《世说新语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53.龙榆生撰,钱鸿瑛导读:《中国韵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4.刘生良著:《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5.刘怀荣、宋亚莉著:《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56.马积高著:《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7.马积高著:《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8.穆克宏著:《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9.穆克宏著:《六朝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0.梅家玲著:《汉魏六朝文学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1.钱志熙著:《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62.钱志熙著:《魏晋诗歌艺术原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钱志熙著:《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64.钱志熙著:《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65.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66.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两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7.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8.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69.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70.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71.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72.王澄华著:《两晋诗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3.王玫著:《六朝山水诗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74.王澍著:《魏晋玄学与玄言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5.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6.王运熙著:《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77.王运熙著:《中古文论要义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
    78.王钟陵著:《中国中古诗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79.王仲荦主编:《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80.王允亮著:《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81.徐斌著:《魏晋玄学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82.徐公持主编:《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83.萧涤非著,萧海川辑补:《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84.许结著:《汉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85.许结著:《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86.(明)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87.吴承学著:《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88.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89.余英时著,侯旭东等译:《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90.余冠英著:《汉魏六朝诗论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91.杨明著:《文心雕龙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2.袁济喜著:《六朝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4.袁行霈撰:《陶渊明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5.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
    96.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7.张新科著:《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8.张峰屹著:《西汉文学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99.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00.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1.章太炎著:《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2.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汤志钧导读:《国学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03.章太炎撰,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4.赵敏俐著:《汉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5.张廷银著:《魏晋玄言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106.钟涛著:《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107.踪凡著:《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8.周勋初著:《文史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9.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10.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陈良运:《<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镬—钱钟书论<易林>述评》,《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
    2.陈桐生:《论先秦文化传统与汉代文人心态》,《东方论坛》,2002第1期年。
    3.陈应莺:《论钟嵘对四言诗的态度》,《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1997年。
    4.高华平:《从“混合”到单一:四言诗的文体特征及衰落原因》,《华中师节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5.高华平:《玄学清谈与魏晋四言诗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6.高华平:《论魏晋玄学与四言诗的盛衰流变》,《江海学刊》,1994年第1期。
    7.葛晓音:《汉魏两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9月第5期.
    8.葛晓音:《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9.韩高年:《汉代四言咏物赋源流新探》,《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0.金国正:《从诗与乐的关系看三曹诗歌》,《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1.李成林:《论三曹乐府诗对两汉民间乐府的继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2.李婕:《试论中国古代四言诗的产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3.李金坤:《陶渊明四言诗探源》,《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
    14.刘剑、王魁星:《嵇康四言诗象征艺术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4月第2期。
    14.刘旭青:《汉代文人歌诗的文学特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6.刘艳丽:《既悲且壮一浅论曹操诗歌的风格》,《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7.农作丰:《陶渊明四言诗的特色晋宋四言诗的衰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8.舒绍雄:《四言诗的发展历程和衰落原因》,《湖北黄石教育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9.孙立尧:《四言诗虚字中心说》,《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6月第4期。
    10.汤化彤:《四言诗兴衰探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21.王成:《试论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取法借鉴》,《淮北煤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5期。
    22.王济民:《中国诗学本体论:诗言性情兼及几个同类诗学命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23.吴思增:《论三曹对文人乐府诗的发展》,《前沿》,2004第4期。
    24.吴贤哲:《经学的兴起对汉代诗歌发展的负面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5.张爱波:《论西晋四言诗正的内容特色》,《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6.张晨:《言意之辩与两晋南北朝的拟古诗》,《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7.张克锋:《儒学诗教传统与汉代诗歌讽谏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8.张庆利:《汉代的文化特征与汉大赋的形成》,《求是学刊》,1993年第5期。
    29.赵雷、李文倩:《四言诗与雅乐的离合》,《学术交流》,2008年2月第2期。
    30.赵敏俐:《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31.周寅宾:《论东晋玄言诗的抽象思维》,《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王婷:《两汉魏晋四言诗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2.张映红:《陆云四言诗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毕业论文。
    3.张莉:《浅论魏晋南北朝四言诗盛衰流变》,黑龙江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