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控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在一个对立的语境中来考察和探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督与制约问题,即作为行政权行使主体的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之间是一种不均势的敌对性紧张关系,为了遏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恶和保护个人权益不受强势行政权的非法侵害,只有通过外在力量来控制和制约行政权。因此,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路径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笔者以为,单一的外部视角的研究进路使得我们把两个重要的基本问题遮蔽掉了,即外部控制所具有的某些内在性局限和行政权行使主体所具有的自制和向善的可能。前者表明,单纯的外部控制并不能确保自由裁量权实现行政正义,需要寻求内部控制作为补充;后者表明,行政权主体能够通过一定机制进行自我控制。目前,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控制的研究处于初始阶段,对于其中诸多基本问题的研究尚未展开和深入,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导,实践中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内部机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效能。本文试图从法理学的角度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控制进行理论梳理和法律论证,并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中国的行政实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构设,从而为实现裁量正义探索可能的途径。
Discretion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dministration 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execution of laws, the re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objectives,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ocial welfar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abuse and violation of discretion is more than possible.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administrative scale, this anxiety of people becomes more serious. Therefore, the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administrative law. In previous studies, researchers tend 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supervision and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n an antagonistic context, a context that emphasizes the unequal and hostile tension between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arties. This method asserts that in order to curtail the evi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nd to protect personal interests from being molested by administrative powers, only external forces can be relied upon in the control and restri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s. Hence people’s attention on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However, it is held in this paper that two fundamental questions are neglected in the researches on the regulation,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first, external control per se has its inherent defects; second, it is possible for administrative organs to regulate themselves and to do good. The former tells us that mere external control cannot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justice and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a necessary complement; while the latter suggests that administrative organs can self-regulate via certain mechanisms.
     The studies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have long been performed in the west and a knowledge system has taken shape, e.g. Discretion Justice by Davis, Bureaucratic Justice by Mashaw, The Executive in the Constitution: Structure, Autonomy and Internal Control, etc. They are all examples of the intellectual endeavors to explore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from an internal perspective. As far as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China is concerne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still external,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i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regul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 in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helpful theoretical direction in the re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justice by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dwell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sis statement and the demarcation of two basic questions. Then necessary of subject matter has been presented and finally brief introduc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whole paper.
     The main body is made up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centers on the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point out the necessity of internal control. This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tself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discretion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modern administration and is an indispensable mea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justice. This is followed by regular modes for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external control centered around legislation and jurisdiction and its defects, which main comprise of the limitation of control effect and its high cost. With all these as a basis,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s presented. Although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theoretically necessary, it is not necessarily a new consistent category in administrative law studies. It needs proof. In this chapter, the 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s first concentrated on, which includes the basis of humanity and the disciplinary basis. In terms of the basis of humanity, it is held that the morality of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The governmental officials has the moral potential to constrain, regulate and control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he disciplinary basis, the analysis is done from perspectives of modern administration, legal culture studies and administrative law, etc. The theory of good governance in modern politics, the official morality in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and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theory in administrative law studies can all provide theoretical soil and resource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Chapter two is mainly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legitimacy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s focused upon. In the present framework of law, the principle of equal treatment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heads in our Constitution, the reservation clauses in the Law of Legislation and the range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in the Administrative Law can provide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Chapter three dwells on the conditions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s not a mere theoretical imagination, and it has its real conditions. In other words, our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proves that our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have the capacity to control themselves and to do good. In this chapter, the real condition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have been presented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governance from power-orientation to right-ori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 of our government from management to service, of the mode of governmental action from compulsion to non-compulsion and the updating of the 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power structure. The changes in these respects become the actual basis for the gener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Chapter four is mainly about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re developing the horizon, methodology and content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With this as a basis, it is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law will definitely bring some changes for the external perspective, changes about our conception of the function, the principle and the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this are also the new question opened up by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re then pointed out. To be specific, the internal control can promot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update the efficacy of the external control and enhance the harmonic relationship among 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artie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Compared with the external control,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different in that it relies more heavily on the morality of the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hence the vital important of the moral constraint. This means tha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mechanism of moral constraint is an important part. It is here propos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consists of a two-layered structure, th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s and that of morality. In terms of the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s,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is elaborat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standard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the precedents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on. In terms of the standard of discretion, it is explained systematically from its connotation, its justified basis, its legitimate provision and its regulative efficacy and limitations. In the part of administrative precedents, their functions in the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nd the criteria of their judgment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part of the internal supervision of administrative execution,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stitution of filing, of assessment, of self-dissention and of internal examination and punishment concerning mistakes. These can all play their part in the redress of misplaced and illegal discretion. In the section of the moral mechanism, it is held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consists not only of institutions, personnel and mechanisms, but of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conception of value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he behavioral mode under them. The latter is a relative stable part in administrative systems and it deserves our due attention. In this chapter, emphasis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self-cultivation capacity of the civil servants, th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In terms of self-cultivation, public serva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cious cultivation of their abilities, their self-control and their legal conceptions and consciousness. In terms of th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loyalty as a ba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ubjective loyalty lies in the belief of the public servants in loyalty, conscience and identific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straint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In terms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ublic servants, their administrative conscience is the guide in their choice of behavioral mode, and their legal as well as factual judgments and it can be used as a basi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reflection on the behaviors of public servants.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conclusion. It is again emphasized that this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does not intend to neg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ternal control via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s, rather, it is hoped to provide a helpful new approach for the harmonic governance via exploration of the self-constraint and self-regulation.
引文
①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03页。
    ②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①[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②参见[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①转引自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德]沃尔夫等:《行政法》,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1页。
    ③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42页。
    ④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⑤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①[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②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③[英]彼得·莱兰、戈登·安东尼:《英国行政法教科书》,杨伟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页。
    ①[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②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裁决”绝非中文语境中的裁决,而是指行政官吏判断某行为的是非,纯以个人意愿而为,不受法律规则的严格限制。
    ③[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④参见[英]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8—43页。
    
    ①[英]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英]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③[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①[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
    ②[美]罗斯科·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陈振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关于这一点,另可见[德]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④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①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9, p.17.
    ②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第54页。
    ③[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87页。
    ①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的正义——阅读戴维斯〈自由裁量的正义〉》,中国论文网:http//www.chinallw.com/20060914/115823875733741.shtml,访问日期:2007—10—12。
    ②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参见[美]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7页。
    ②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页。
    
    ①参见蔡志方:《行政罚法释义与运用解说》,三民书局2006年版,第81页。
    ②季卫东:《程序的法律意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③[美]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页。
    ④孙笑侠:《程序的法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9页。
    ①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与行为选择》,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②参见于立深:《行政程序、行政正义与律师代理制度》,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第4期,第15页。
    ③石佑启:《听证笔录的法律效力分析》,载《法学》2004年第4期,第51页。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②从严格意义上说,司法审查与行政诉讼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司法审查一般是英美法国家的制度,而行政诉讼的称谓则为大陆法国家和我国采用,但在论述文中的问题时,笔者没作进一步的区分。笔者以为,这种未作区分的做法不会对文章的实质性观点造成任何影响。
    ③具体请参见赵庆保:《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中国社科院2002年博士论文,第22—39页。
    ①[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51页。
    ③朱新力主编:《法治社会与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3页。
    ②胡亚球、陈迎:《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第59页。
    ①胡亚球、陈迎:《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4期,第60页。
    ②Zaim. M. Nedjatigil, Judicial Control of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Anglo-American Law Review, Vol.14, Apr/May 1985, p.9.
    ③[美]马萧:《官僚的正义》,何文伟、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④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的正义——阅读戴维斯〈自由裁量的正义〉》,中国论文网:http//www.chinallw.com/20060914/115823875733741.shtml,访问日期:2007-10-12。
    ①朱新力主编:《法治社会与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②崔卓兰、刘福元:《行政自制——探索行政法理论视野之拓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第101页。
    ③参见[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①崔卓兰、刘福元:《行政自制——探索行政法理论视野之拓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第102页。
    ②关保英:《论行政权的自我控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66页。
    ①[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册),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8页。
    ①[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许道然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①关保英:《论行政权的自我控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65页。
    ②王小莉:《从“他律”到“自律”》,载《党政论坛》1994年第12期,第40页。
    ①[美]马萧:《官僚的正义》,何文伟、毕竞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②[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③[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④[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美]弗洛姆:《人性的追求》,王建康译,转引自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③参见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372页。
    
    ①参见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②王学栋:《行政伦理视野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第43页。
    ①参见[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43页。
    ②[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①[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7页。
    ②参见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参见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②黄晓军、靳永翥:《“善治”:一种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第42页。
    ③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第39—40页。在此基础上,俞可平教授又把“善治”的要素扩展为十项,参见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6页。
    ④参见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生成与构建探讨》,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第204页。
    ①平旭:《中国古代官德教育内容及其启示》,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3期,第72页。
     ①卢智增:《加强官德建设的伦理省思》,载《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9页。
    
    ①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页。
    ②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途径探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2页。
    
    ①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6页。
    ②对于此问题,笔者将在下文论证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控制的意义时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③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①参见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91页。
    ②参见景亭:《论中国公务员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2页。
    ③Richard C. Kearny and Chandan Sinha, Professionalism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Conflict or Compati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8,No.1.(1988),p.572.
    ①参见应松年、杨伟东:《论公务员的行政法律意识》,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②See Richard C. Kearny and Chandan Sinha, Professionalism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Conflict or Compatibilit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8,No.1.(1988),p.571.
    
    ①参见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101—102页。
    ②裁量基准作为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机制,笔者将在第五章作进一步论述。
    ③王贵松:《行政裁量标准:在裁量与拘束之间》,载《法制日报》2005年6月13日,第6版。
    ④朱新力主编:《法治社会与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①参见李步云、孙世彦主编:《人权案例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②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的〈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③翁岳生主编:《行政法》,转引自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77页。
    
    
    ①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委1992年版,第67—68页。
    ②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A Preliminary Inqui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1, p68.
    ①吴显庆:《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体制是首长负责制而不是民主集中制》,载《学术交流》2004年第10期,第3页。
    ②[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③[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④[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②参见[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斯林:《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3—166页。
    ③参见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24—25页。
    
    ①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②[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①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26页。
    ②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③崔卓兰、季洪涛:《行政程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①[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斯林:《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6页。
    ②王锡锌:《自由裁量与行政正义——阅读戴维斯〈自由裁量的正义〉》,“中国论文网”: http://www.chinalww.com/20060914/115823875733741.shtml;访问日期:2007—10—12。
    
    ①马怀德:《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②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①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50页。
    ②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第6页。
    ①刘雪焕、李涛:《从权力本位迈向权利本位——关于“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诸多热点问题的研讨综述》,载《北京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8版。
    ②郑成良:《和谐社会与权利保障》,载《文汇报》,2005年5月23日。
    ③参见刘旺洪:《权利本位的理论逻辑》,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第22页。
    
    ①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12期,第55页。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390页。
    ①参见[日]和田英夫:《现代行政法》,倪健民、潘世圣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36—37页。
    ①石佑启:《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②参见崔卓兰、卢护锋:《契约、服务与诚信——非强制行政之精神理念》,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第196—197页。
    ③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①张康之:《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载《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67页。
    ②本文在此借用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关于法的三种理想类型的概念,虽然行政理论模型与法的三种理想类型在外延并不完全一致,但本质上它们是可以通约的。关于法的三种理想类型的阐释具体参见:[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①[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②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③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④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在国内学界,最先对非强制行政行为进行理论抽象与归纳总结的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崔卓兰教授。具体请参见崔卓兰:《试论非强制行政行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5期;崔卓兰、蔡立东:《非强制行政行为——行政法学的新范畴》,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②参见崔卓兰、卢护锋:《我国行政行为非强制化之述评与前瞻》,载《北方法学》2007年第2期,第72页。
    ①资料来源:“广东环境保护”, http://www.gdepb.gov.cn/ztzl/hjbhf/t20051216_34719.htm;访问时间:2005—12—20。
    ②参见莫于川:《我国实施行政指导的原因、现状及法治化对策》,载《渝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42—43页。
    ③[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
    ①[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9页。
    ②具体论述请参见包万超:《转型发展中的中国行政指导研究》,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①傅明贤:《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①参见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途径探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3页。
    ②该报告指出,政府目前完全雷同的组织机构、公务员内部统一的层次结构、工资制度和晋升程序,这些已不适合新的形势,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政府机构的设置应严格依据所从事的工作来进行,其内部结构应有利于高效率地执行政策,提供服务,主张设立一系列的“执行机构”来负责政策的执行,实行决策、执行与监督的相对分离。参见蔡小慎、潘加军:《中英“行政三分制”改革的比较与借鉴》,载《行政论坛》2004年第3期,第91页。
    
    ①刘圣中:《决策与执行的分合限度:行政三分制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6期,第46页。
    ②胡筱秀:《行政发展与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载《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99页。
    ③参见罗文燕:《行政许可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3年版,第75—77页。
    ④关保英:《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重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关保英:《执法与处罚的行政权重构》,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②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广州市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情况》,2001年广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理论研讨会材料。
    ①[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③崔卓兰、刘福元:《行政自制——探索行政法理论视野之拓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第98页。
    ①[日]铃木义男等:《行政法学方法论之变迁》,陈德汝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①参见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5页。
    ②参见崔卓兰、蔡立东:《非强制行政为》,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崔卓兰、卢护锋:《契约、服务与诚信——非强制行政的精神理念》,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
    ③参见董保城:《台湾行政组织变革之发展与法制面临之挑战》,资料来源:http://law-thinker.com/show.asp?id=3469,访问时间:2006—12—10。
    ④Gaus and John, The Frontie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转引自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①参见余凌云:《游走在规范与僵化之间——对金华行政裁量基准实践的思考》,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3期,第55—56页。
    ②Davis教授指出,对于控制自由裁量权而言,通过规则的行政自我抑制是最合适的,因为行政机关最有直接的实践知识,而且便于程式化操作,具体参见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A Preliminary Inqui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1, pp.68-69.
    ③See Robert Baldwin and Keith Hawkins,Discretionary Justice:Davis Reconsidered,Public Law,1984.p570.
    ④余凌云:《游走在规范与僵化之间——对金华行政裁量基准实践的思考》,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3期,第56页。
    ①章志远:《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之省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57页。
    
    ①[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①Roscoe Pound,Justice According to Law,Columbia Law Review1,1914,pp.12-13.
    ②关保英:《论行政权的自我控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69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
    ④关保英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⑤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①[德]哈特雷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②参见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3页。
    
    ①关保英:《论行政权的自我控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70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页。
    ①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91页。
    ②关保英:《现代行政法的终结与后现代行政法的来临》,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8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译者序第26页。
    ②[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③陈刚:《人的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①[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383页。
    ②[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飞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飞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中译者序言第2页。
    ②参见[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一、三、四部分。
    
    ①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页。
    ③崔卓兰、曹中海:《论行政程序的内在价值》,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第65页。
    ④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82页。
    ②周林:《论法律行为的逻辑运行机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4期,第39页。
    ③周汉华主编:《行政复议司法化:理论、实践与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④[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①张康之:《行政文化在行政人格塑造中的作用》,载《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10页。
    ②I.Berlin,Does political theory still exist,P.Laslett and W.G.Runciman(eds.),Philosophy,Politics and Society,1962.p.1.
    ③[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4页。
    ④在目前,行政自由裁量权细则化的规范术语尚未统一。在实践中,有的地方使用“裁量标准”,如《苏州市交通局交通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有的地方则使用“细化标准”的称谓,如《北京市公安局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细化标准(试行)》;还有的地方则直接使用“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若干规则”、“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规则”等描述性语言。首次在规章层面规定裁量权基准的是《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该规定第90条将裁量基准定义为:“行政机关依职权对法定裁量权具体化的控制规则”。在学界,有数位学者将其称为“裁量基准”,如周佑勇教授、朱芒教授、王天华博士等。在本文,“细则”、“裁量标准”以及“裁量基准”等称谓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
    ①Michael E. Manley-Casimir, School Governance as Discretionary Justice,The School Review, Vol. 82, Feb.1974, p.349.
    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5条。
    ③[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593—594页。
    ④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183页。
    ⑤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in Europe and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6,p83.
    ⑥参见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
    ⑦参见朱芒:《日本〈行政程序法〉中的裁量基准制度研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参见王天华:《裁量基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②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in Europe and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6, p7.
    ③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 in Europe and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6, p7.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9—960页。
    ②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③张成福:《大变革——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与行为选择》,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①[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①张淑芳:《论行政执法中内部程序的地位》,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42页。
    
    ①朱新力主编:《法治社会与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则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②参见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27页。
    
    ①关保英:《论上下级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37页。
    ②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途径探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6页。
    ③王天华:《裁量标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第127页。
    ④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6期,第27页。
    ①[德]哈特雷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99—600页。
    ②在行政法学意义上,合法预期与信赖保护只不过是因为人们翻译或语言习惯所造成概念术语的差异,二者之间在基本内涵上并无实质性不同。在欧盟法和普通法语境中,一般采用“合法预期”的说法,而在德日行政法语境中,则一般采用“信赖保护”的称谓。参见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5—227页。
    ③[德]哈特雷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01页。
    ①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②朱新力:《行政法律规范中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及其司法审查》,载《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174页。
    ③龚祥瑞主编:《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现状与发展方向调查研究报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页。
     ①[德]哈特雷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①参见[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213页;[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编著:《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717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215页。
    ③崔卓兰、刘福元:《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度规则化》,载《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18页。
    ④[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孔宪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①[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编著:《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竺乾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16—717页。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①[德]哈特雷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②Nicholas Johnson. The Second Half of Jurisprudence: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Stanford Law Review,Vol.23.1970,p.177.
    ③[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④城仲模:《行政法治基础理论》,台湾三民书局1980年版,第40页。
    ①朱武献:《公法专题研究》,转引自姜昕:《比例原则释义学结构建构及反思》,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5期,第47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2页。
    ②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137页。
    ③关保英:《论行政习惯法》,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22页。
    ④朱新力:《论行政法的不成文法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33页。
    ⑤尚海龙:《论行政自我拘束原则》,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第61—62页。
    ⑥参见杨建顺:《论行政裁量与司法审查——兼及行政自我拘束原则的理论根据》,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第69页;[日]恒川隆生:《审查基准、程序性义务与成文法化》,朱芒译,载《公法研究》2005年第1卷,第410页;尚海龙:《论行政自我拘束原则》,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第60页。
    ①黄异:《行政规则》,载《法令月刊》,转引自尚海龙:《论行政自我拘束原则》,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4期,第64页。
    ②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载《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第139页。
    ①Michael E. Manley-Casimir, School Governance as Discretionary Justice,The School Review, Vol. 82, Feb.1974, p. 355.
    ②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生成与建构探讨》,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第207—209页。
    ③张淑芳:《论行政执法中内部程序的地位》,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42页。
    ①吴江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97页。
    ①陈天祥:《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82页。
    ②如《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裁定之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这一规定事实上肯定了行政机关有权改变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
    ③冯举:《纠错行政行为与信赖利益保护》,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第87页。
    
    ①[德]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7页。
    ②[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③[印]赛夫:《德国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周伟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①[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译者序言第24页。
    
    ①参见2006年12月29日浙江省民政厅制定的《浙江省民政厅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
    ②参见2003年8月2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郑州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
    ③[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④[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⑤[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①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②C.Argris, O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Blackwell Business,1999,p.1.
    ③[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④[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①[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②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③[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成明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④郭利华、贾利军编译:《经济学茶座》,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⑤[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9页。
    ②[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③[德]考夫曼:《后现代法哲学》,米键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④参见崔卓兰、于立深:《行政规章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5页。
    ⑤[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151页。
    ⑥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①[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②[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②Egger. R, Responsibility in administration:An Exploratory Essay,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65, p.303.
    ③[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①郭大为:《费希特伦理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②王伟:《行政伦理论纲》,载《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第14—15页。
    ③参见王伟:《行政伦理论纲》,载《道德与文明》2001年第1期,第15页。
    ④[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8页。
    
    ①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德]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梁志学、李理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8页。
    
    ①[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刘刚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页。
    1.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朱新力.法治社会与行政裁量的基本准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崔卓兰,季洪涛.行政程序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徐晨.权力竞争: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制度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7.王名扬.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9.崔卓兰,于立深.行政规章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0.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1.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4.蔡立辉.政府法制论——转轨时期中国政府法制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姜明安.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查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7.荆知仁.美国宪法与宪政[M].台北:三民书局,1984.
    18.刘兆兴,孙瑜,董礼胜.德国行政法——与中国的比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9.李小娟,刘勉义.地方立法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20.张立荣.中外行政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1.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2.孙笑侠等.浙江地方法治进程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3.杨解君.走向法治的缺失言说(二)——法理、宪法与行政法的诊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5.董炯.国家、公民与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张步洪.中国行政法学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27.杨解君.秩序·权力与法律控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28.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十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9.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九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0.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八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1.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七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2.罗豪才.行政法论丛(第四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3.李娟.行政法控权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4.王锡锌.程序正义与正当程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5.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6.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37.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8.翁岳生.行政法与现代法治国家[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
    39.范扬.行政法总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40.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1.曾繁正等.西方主要国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42.张正钊,韩大元.比较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3.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4.湛中乐.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5.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6.肖金明.法治行政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7.陈贵民.现代行政法的基本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48.胡建淼.十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49.刘明波.外国监察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0.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2.张晋,李铁.中国行政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53.杨解君,温晋锋.行政救济法——基本内容及评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4.应松年.中国走向行政法治探索[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55.武步云.政府法制论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6.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向范围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7.李春成.行政人的德性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8.罗豪才等.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9.沈开举,王钰.行政责任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60.姜明安.行政程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1.宋功德.行政法哲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63.关保英.行政法的私权文化与潜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64.于安.德国行政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5.潘晓娟.法国行政体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66.章剑生.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1.[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德]沃尔夫等.行政法[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印]塞夫.德国行政法[M].周伟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6.[美]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沈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日]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M].吴薇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9.[法]古斯塔夫·佩泽尔.法国行政法[M].廖坤明,周洁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10.[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11.[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12.[英]特伦斯·丹提斯,阿兰·佩兹.宪制中的行政机关——结构、自治与内部控制[M].刘刚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美]马萧.行政国的正当程序[M].沈岿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美]马萧.官僚的正义[M].何文伟,毕竞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美]盖尔霍恩,利文.行政法和行政程序法概要[M].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6.
    16.[德]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7.[法]莫里斯·奥里乌.行政法与公法精要[M].郑戈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8.[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M].潘华仿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9.[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M].贺卫方,高鸿钧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1.[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2.[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二卷)[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23.[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5.[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6.[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8.[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9.[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0.[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M].米健,朱林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32.[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3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思想危机[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34.[英]麦考密克,[奥]魏因贝尔格.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5.[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考察[M].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6.[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申政武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7.[美]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8.[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9.[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M].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0.[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1.[美]埃尔金,索乌坦.新宪政论[M].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3.[英]詹宁斯.法与宪法[M].龚祥瑞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4.[英]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5.[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6.[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王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7.[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项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8.[美]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M].张成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9.[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0.[美]戈尔丁.法律哲学[M].齐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生成与构建探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9(1).
    2.崔卓兰,刘福元.行政自制——探索行政法理论视野之拓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3).
    3.余凌云.游走在规范与僵化之间——对金华裁量基准实践的思考[J].清华法学,2008(3).
    4.崔卓兰,刘福元.析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过度规则化[J].行政法学研究,2008(3).
    5.周佑勇,尹建国.行政裁量的规范影响因素——以行政惯例与公共政策为中心[J].湖北社会科学,2008(7).
    6.崔卓兰,卢护锋.行政自制之途径探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7.关保英.论上下级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8.张淑芳.论行政执法中内部程序的地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9.崔卓兰,卢护锋.论行政立法回避制度——从重庆市人民政府立法回避的实践切入[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10.周佑勇.裁量基准的正当性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7(6).
    11.李莉.行政自由裁量:制度维度与伦理维度的博弈[J].重庆社会科学,2007(12).
    12.沈国明.低度发展的法治条件下有效制约行政权[J].法学研究,2007(4).
    13.沈箭达.论药品监管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7(12).
    14.陈丽芳.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路径[J].探索与争鸣,2007(7).
    15.于丽平,穆丽霞.探究行政自由裁量权[J].行政法学研究,2007(2).
    16.张千帆.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以美国行政法为视角[J].法律科学,2007(3).
    17.林恒玉.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4).
    18.文韬.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理论研究,2007(3).
    19.王学栋.行政伦理视野中的行政自由裁量权[J].教育与研究,2007(6).
    20.尚海龙.论行政自我拘束原则[J].政治与法律,2007(4).
    21.罗豪才,宋功德.科学发展的公法回应[J].中国法学,2007(6).
    22.杨小君.契约对行政职权法定原则的影响及其正当规则[J].中国法学,2007(5).
    23.关保英.行政法学分析逻辑的认识[J].中国法学,2007(3).
    24.关保英.论行政成文法主义的危机[J].法律科学,2007(3).
    25.李春燕.欧洲良好行政行为法[J].行政法学研究,2007(3).
    26.崔卓兰,卢护锋.我国行政行为非强制化走向之述评与前瞻[J].北方法学,2007(2).
    27.王华.税收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原因及控制手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S2).
    28.卢护锋.论行政程序法对私人财产权的保护[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29.张郃.当代中国社会转时期行政裁量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7.
    30.李锋.行政权控制的宪政之维[J].湖湘论坛,2006(6).
    31.孙德超.论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32.崔卓兰,卢护锋.非强制行政的价值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33.张旻宇,许丰.论行政自由裁量权中的个体伦理自主性[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6(1).
    34.胡泓.行政自由裁量权研究[D].苏州大学法学院,2006.
    35.谭龙.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审查强度[D].湘潭大学法学院,2006.
    36.李才明.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内部控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
    37.卜晓虹.论司法审查对行政自由裁量有限监控[J].法律适用,2006(Z1).
    38.宋彩惠.行政自由裁量权发展与规制探微——从行政法治的语境出发[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39.王天华.裁量标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浙江社会科学,2006(6).
    40.徐格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J].求实,2006(S2).
    41.冯俊波.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性控制[D].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6.
    42.陈丽芳.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内部控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5(3).
    43.张艳丽.行政权运行机制试析[J].学习与探索,2005(1).
    44.吕景城.对转型期行政权责失衡问题的思考[J].齐鲁学刊,2005(1).
    45.陈丽芳.论行政自由裁量权运行与政府形象[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4).
    46.孔健娣.论行政自由裁量权正当行使的道德支持[J].党政干部论坛,2005(2).
    47.程杰.论当代中国行政权价值取向的转变[J].河南社会科学,2005(3).
    48.马丽.浅析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J].兰州学刊,2005(2).
    49.胡玉兰.和谐社会构建与行政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05(8).
    50.孟昭武.行政权力行为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行政学院,2004.
    51.常桂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作及其控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52.丁关良,田华.农业行政执法中应正确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3.石佑启.论对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4.李永超.对行政自由裁量权有效控制的法律思考[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55.贾辉,王红建.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J].中州学刊,2003(1).
    56.高秦伟.中国宪政架构下的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之重构[J].文史哲,2003(1).
    57.张坡,王锐.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问题论析[J].北方论丛,2003(6).
    58.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法律下的行政自由裁量、参与及合意[J].中国法学,2003(2).
    59.关保英.论行政权的自我控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60.陈丽芳.行政自由裁量权与德治[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2).
    61.赵晓华.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监督[J].河北法学,2003(5).
    62.榻达宇,伍建卿.论司法监督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当代法学,2003(9).
    63.陈文辉.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性原则[J].新东方,2002(3).
    64.穆丽霞.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合理性控制[J].河北法学,2002(4).
    65.谢山河,左功叶.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控[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66.雷振扬,郑爱明.法治视野里的行政自由裁量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2).
    67.郑殿雨,侯宜武.WTO中国行政裁量权的行使[J].当代法学,2002(12).
    68.彭小玲.行政法治: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程序控制[J].行政与法,2002(6).
    69.李志勇.社会转型期自由裁量权的运行及其控制[J].社会科学,2001(5).
    70.胡亚球,陈迎.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J].法商研究,2001(4).
    71.常桂祥.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J].发展论坛,2001(5).
    72.陈丽芳.论行政程序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河北法学,2000(4).
    73.武光华.行政自由裁量权与法治——兼谈戴雪法治观的发展[J].山东法学,1999(6).
    74.司久贵,杨田.略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规则[J].河南社会科学,1999(6).
    75.李娟.行政自由裁量权监控的理论与实践[J].法律科学,1996(5).
    76.沈福俊.论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控制[J].政治与法律,1995(5).
    77.张明杰.行政自由裁量权及其法律控制[J].法学研究,1995(4).
    78.周永坤.对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司法控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4(2).
    79.崔卓兰.论行政权与行政程序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93(2).
    80.包林.美国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司法控制[J].法学杂志,1993(2).
    81.向前.论正确行使治安行政自由裁量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93(3).
    82.傅国云.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弊病及对策[J].政治与法律,1992(6).
    83.张卫平,青山.从行政诉讼视角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J].学习与探索,1992(5).
    84.陈世洪.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监管[J].现代法学,1991(3).
    85.刘初汉.试析行政自由裁量权在环境行政处罚中的运用[J].法学评论,1990(6).
    85.陈泉生.论行政自由裁量权[J].社会科学,1990(8).
    87.梁彦.论行政自由裁量权[J].法学杂志,1990(5).
    1.K.C.Davis.Discretionary Justic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1.
    2.William J.Keefe,Morris S.Ogul.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 :Congress and States[M].London:Prentice-Hall Inc,1993.
    3 . Luc J Wintgens . Legisprudence :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egislation[M].Oxford:Oxford-portland Oregon,2002.
    4.Wesley A.Magat,Christopher H.Schroeder.Administrative process reform in discretionary age:the role of social consequences[J].Duke Law Journal,Vol.1984.
    5.S. A. de Smith.Judicial Review and Administrative Discretionary Powers[J].The Modern Law Review,1972(4).
    6.Michael E. Manley-Casimir.School Governance as Discretionary Justice[J].The School Review,1974(4).
    7.James M. Landis.Administrative Policies and the Courts[J].The Yale Law Journal,1938(4).
    8.James M. Landis.Crucial Issues in Administrative Law. The Walter-Logan Bill[J].Harvard Law Review,1940(7).
    9.Bernard Schwartz.Forms of Review Action in English Administrative Law[J].Columbia Law Review,1956(2).
    10.Bernard Schwartz.The Court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An Administrative Law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or Gone? [J].The Supreme Court Review,1981(1).
    11.K.C.Davis.Discretionary Justice in Europe and America[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6.
    12.James O. Freedman.Crisis and Legitimacy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J].Stanford Law Review,1975(4).
    13.Bernard Schwartz.Recent Administrative Law Issues and Trends[J]. Administrative Law Journal,1989(12).
    14.Roger E.Meiners,Bruce Yandle.Regulation and Reagan Era:politics, bureaucrac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M].New York: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1989.
    15.Jack Davis.Legislative Law and Process[M].Beijing:Law Press China,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