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回到乡土:邰爽秋民生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史的灵魂。因此,研究教育思想,对整个教育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样,教育思想,也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教育理念,表达了一个人的教育情感,反映出一个人的教育关怀。邰爽秋,作为中国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理应受到我们的关注。其教育思想中,有关教育经费的论述、教育行政管理的讨论、乡村教育的理念,对我们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以时间发展为基本顺序,以辛亥革命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大变革、大调整为背景,串之以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以邰爽秋的教育活动为中心,深刻揭示其民生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核、社会实践、作用影响。
     文章利用了统计学和社会学的某些观点,以文献法、个案研究、比较等方法,在挖掘和整合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丰富对邰爽秋民生教育思想的研究。
     本文的主体结构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民生教育思潮的出现和形成,邰爽秋的求学生活和工作经历入手,介绍民生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对邰爽秋的民生教育的主导思想、目标和任务、主要内容、对象和教师做重点介绍,以较为完整的了解民生教育的概貌。同时,也将对民生教育与其它教育思潮做对比,指出其中的不同和差异之处。
     第二部分全面阐述邰爽秋的在民生教育推行上有关行政管理与经费来源、使用上的观点。因为,除教育工作者自身躬行实践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教育经费的保障、教育设施的完备、教育规章制度的健全,也都直接关乎民生教育的实现。在广袤乡土大地奔走的邰爽秋,并没有忽视确保民生教育达成的这些基本要件,而是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开展研究,并围绕“民生”这一主题系统论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富有见地的教育行政理论,丰富了我国教育行政理论的内容与内涵。
     第三部分论及邰爽秋对学校系统的设计,特别是其中的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部分,是其学校系统中的一个亮点。此外,还将专论邰爽秋对于教师发展的整体看法。邰爽秋高度重视教师在整个民生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师资是民生教育工作的实际执行者,欲教育之普及,须有充分的师资,欲普及教育之实施,有良好的效果,则又仗于优良的教师。所以,这又形成了他民生教育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着重介绍了邰爽秋在农村开展民生教育的有关情况。通过对以往乡村教育兴起和开展情况的介绍,邰爽秋对这些乡村教育活动开展的批评和反思,展现出邰爽秋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特别是他念二运动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念二社、普及教育车,甚至给个人生活带来的一场家庭风波。可以说,邰爽秋的有关乡村教育之理论,也是邰爽秋民生教育思想中最有“乡土气息”,与中国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重要部分。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邰爽秋民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存在的成绩和不足,还要提炼出对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统观邰爽秋的民生教育思想,是全方面的,是接地气的,是不断实践的。解析其内涵,学校系统、土货运动、教育经费、教育指导、教师待遇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念二运动更是他民生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并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这些做法,符合当时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不仅在当时适应了农村社会发展和一般民众生产需要,也是改革传统教育,革新脱离中国实际的新式教育,重构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新教育教学制度的大胆尝试。同时,它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命题,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育的普及化等,至今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和教育改革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对于今日各类教育的改革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邰爽秋的民生教育思想及活动也受到了限制。邰爽秋的民生教育思想,在一些问题上考虑过于简单,要求过于完满,脱离了社会实际,具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Education thought is the soul of educational developing histor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education though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tudying of the entire educational history. Similarly, it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one person's educational idea, educational emotion and educational care. Tai Shuangqiu (邰爽秋), as the representative educationist of modern china, his education thoughts deserve our attention. His education thoughts on the education fun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rural education still have the instructive meaning and reference val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ducation today.
     This paper takes the time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sequence, since the revolution of1911, modern China social change, Chinese big adjustment as the background, profoundly reveals Tai Shuangqiu's theoretical core of Minsheng Education (民生教育), social practice, role and influence by analyzing a series of major events of modern China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focusing on Tai Shuangqiu'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uses some view of statistics and sociology, takes literature method, case studying and comparative method. It bases on mining and integrating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to find problems, rules, extract the valuable things, and enrich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ai Shuangqiu's Minsheng Education thoughts.
     This paper consists five parts. The content of the first part is following. The paper starts from Tai Shuangqiu's educational life, career experience, emergence and formation of Minsheng Education, i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Minsheng Education thoughts. Then it focus on Tai Shuangqiu's dominant ideology of Minsheng Education, objectives and tasks, main content, and teachers in order to get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Minsheng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will also make comparison with other education thoughts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ies of them.
     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s Tai Shuangqiu's view including the relevant administration, sources and use of funds on implementing Minsheng Education. Educators' practice, the support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sufficient education funds, brilliant education facilities, complete educ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lization of Minsheng Education. Tai Shuangqiu travelling around the country, he did not ignore these basic elements on realizing the Minsheng Education, but paid attention to it as a special study field. He formed his own, insightfu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me of Minsheng. These theories enrich the content and connotation of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The third part talks about Tai's design of school system, in his theory,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are the highlights of his school system. And this part talks about Tai's opinion of teachers'development. Tai thinks highly of the role of teacher in Minsheng Education, in his opinion, teacher is the actual executor of Minsheng Education.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there must be sufficient staff, and for excellently implementing universal education, there must be excellent teachers. So, this forms another important part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Minsheng Education.
     The fourth part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of performing Minsheng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By presenting introduction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Tai Shuangqiu's critique and rethink of ru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fourth part shows Tai Shuangqiu's unusual opinion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because he practiced the Nianer Movement(念二运动), and the resulting Nianer organization, universal education cart, these matter even bring crisis to his life and family. So, Tai Shuangqiu's theory about rural education has the most rustic flavor in his theory of Minsheng Education, and it closely combines with China social reality.
     The final part summarize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ai Shuangqiu's Minsheng Education ideas,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then extracts the inspiration for today'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ai Shuangqiu's Minsheng Education thought is comprehensive, realistic and should be ceaseless practiced. The school system, local product movement, education funds, educational guidance, teachers are all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its connotation, and Nianer Movement is the lively practice for his Minsheng Education thoughts, and these thoughts run through his variou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His practices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tate of economics, society, culture, education at that time, these activities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and needs of general public, and attempts to reform traditional education which removes from reality. He tries to reconstruct new system which accor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shows elementary proposition of education, such as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productive labor,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So far, these matters remain the major tasks of education theory and goal of education reform, they are still very useful to reform and develop education today.
     However,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Tai Shuangqiu's Minsheng Education thoughts and activities hav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Some of Tai Shuangqiu's education thoughts are too simple, too perfect and idealism, some thoughts are divorced from the social reality.
引文
① 杨贤江:《读舒新城君的(致青年教育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12页。
    ② 荆祥鼎:《记邰爽秋》,《十日谈》,1934年第33期,第340-341页。
    ③ 章妙英:《邰爽秋先生访问记》,《现代教学丛刊》,1948年第1期,第75页。
    ④ 荆祥鼎:《记邰爽秋》,《十日谈》,1934年第33期,第341页。
    ⑤ 司空村:《邰爽秋这位博士》,《人物杂志》,1947年第8期,第12页。
    ⑥ 1948年第2卷第5期《中国新闻》曾刊文介绍了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和邰爽秋四人的教育事业,其标题为“《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1—12页。
    ② 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7—68页。
    ③ 瞿葆奎、唐莹:《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代序》,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④ 周洪宇:《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83页。
    ① 于述胜:《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18页。
    ②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7页。
    ③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8页。
    ①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页。
    ② 钱希乃:《乡土教育之意义与目的》,《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号合刊,第2页。
    ③ 目前已出版有两套大型近代教育家研究书系,分别是由陈学恂、叶立群、吴履平先后任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分期出版的《中国近代教育论著丛书》,涉及近代教育家25人,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蔡元培、陶行知、俞子夷、廖世承、俞庆棠、雷沛鸿、梅贻琦、郑晓沧、晏阳初、经亨颐、陈鹤琴、黄炎培、李建勋、傅葆琛、张伯苓、张仲述、陈宝泉、庄泽宣、陆费逵、陈独秀、舒新城、梁漱溟、胡适、蒋梦麟、孟宪承。由宋恩荣任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涉及近现代教育家23人,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张之洞、张謇、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蒋梦麟、傅斯年、陈鹤琴,俞子夷、梅贻琦、张伯苓、胡适、 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俞庆棠、舒新城、徐特立、雷沛鸿。其中,都没有邰爽秋,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① 如杨肃的《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1935年第22卷第10期《中华教育界》)和《邰爽秋之生平及其贡献》(上海:民生书局,1936年)、安道义的《评民生本位教育的理论基础》(1937年第3卷第22期《公教学校》)。此外,当时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编辑出版的有《民生教育》(月刊)、《教育与民生》(周刊)和丛书《土货抗战议》等。在这些出版物上,也时有关于邰爽秋教育事迹的述评,如刘剑声的《民生本位教育与生活教育》(1937年第1卷第1至2期《民生教育》)。
    ② 周洪宇:《中国现代生产教育诸主张之比较与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第73页。
    ① 迟为国:《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评价》,《教育与经济》,1993年第4期,第61页。
    ② 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9页。
    ① 刘齐:《论邰爽秋对中国教育行政学的理论贡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02页。
    ① 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86页。
    ② 丁锦均:《邰爽秋与民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1期,第60页。
    ③ 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86页。
    ① 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②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③ 黄秀兰、黄循伟:《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65页。
    ① 高卓:《现代教育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页。
    ② 张安国:《劳动生产教育思潮及其实施法》,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第7页。
    ① 1878年,日本记者福地源一郎在《东京每日新闻》上发表《邪说之危害》,第一次把Socialism译成汉字“社会主义”。1895年,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时,是把Society译成“人群”。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也将英文Society译成“人群”,并将英文Socialism译成“人群主义”和“人群之说”。在当时国内的出版物中,最早是把Socialism音译为“索昔阿利司”,后来意译成“安民新学”或“养民学”。直到1902年,在梁启超于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第18期上,梁启超才按照福地源二郎的译法,把Socialism译为“社会主义”。从此以后,“社会主义”一词便在中国人出版的书刊中逐步广泛流传。
    ②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8页。
    ③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26—327页。
    ④ 当时朱执信和冯自由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在1906年出版的《民报》上,朱执信在《从社会主义论 铁道国有及中国铁道之官办私办》一文中说:“社会主义’本译‘民生主义’”,这里称‘社会主义’,系按照日本人的译法”。而冯自由则在一篇题为《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的文章中说,“民生主义’,日人译名‘社会主义”’(以上均见于1906年5月1日《民报》第4号)。对此,冯自由后来回忆说:“‘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旧译为‘社会主义’,总理(即孙中山,笔者注)在乙巳(1905年)《民报》出版以前初亦常用之。其后总理以此名未能包括已所发明之意义,乃别创‘民生主义’一名以代之”(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6页)。由此可见,孙中山自己和他的一些同志,一开始使用“民生主义”这个词,就把它当作Socialism一词的译名。
    ①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1页。
    ②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9页。
    ③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6页。
    ④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60页。
    ⑤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86页。
    ⑥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5—359页。
    ① 邰爽秋:《发刊词》,《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② 《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创立旨趣》,巴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筹备处,1930年,第2-3页。
    ① 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王云五、傅纬平:《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页。
    ② 蔡元培:《题词》,《民生教育》,1937年第1期,第1页。
    ③ 蒋舜年:《介绍吴稚晖先生的民生教育观》,《革命日报》,1938年6月20日。
    ① 李石岑:《现代教育思潮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页。
    ② 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胡适之白话文钞》,北京:中华书局,1925年,第32页。
    ③ 张显光:《实用主义潮流中之作文教授》,《教育杂志》,1917年第9卷第8号,第142页。
    ④ 朱经农:《近代教育思潮七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1页。
    ① 唐庆增:《民生本位教育之经济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28页。
    ② 杨肃:《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10期,第29-30页。
    ③ 许乃璇:《国民教育应以民生教育为中心论》,《江西地方教育》,1941年第213、214合刊,第30页。
    ④ 葛绥成:《民生本位教育的地理基础理论》,《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50页。
    ⑤ 陈振鹭:《民生本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32页。
    ⑥ 安道义:《评民生本位教育的理论基础》,《公教学校》,1937年第3卷第22期,第455页。
    ⑦ 张少微:《民生本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生教育》,《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40页。
    ⑧ 潘公展:《谈民生教育》,《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74页。
    ① 陈振鹭:《民生本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35页。
    ② 潘公展:《民生本位教育的政治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24页。
    ③ 潘公展:《民生本位教育的政治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25-26页。
    ④ 《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创立旨趣》,巴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筹备处,1930年,第2-3页。
    ⑤ 姜琦:《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305页。
    ① 叶青:《民生本位教育的哲学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11页。
    ② 邰爽秋:《发刊词》,《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③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页。
    ④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7-8页。
    ⑤ 陈荩民:《民生本位教育的科学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19页。
    ① 陈荩民:《民生本位教育的科学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21页。
    ② 陈荩民:《民生本位教育的科学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第22页。
    ③ 戴广德:《全民抗战与民生教育》,《革命日报》,1938年5月30日。
    ④ 蒋舜年:《介绍中国民生教育学会》,《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① 常道直:《教育风气与教育团体》,《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1期,第8页。
    ② 指1935年的夏天。
    ③ 邰爽秋:《中国民生教育学会宣告成立》,《民众教育通讯》,1936年第6卷第4、5期合刊,第171页。
    ④ 邰爽秋:《发刊词》,《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⑤ 《民生教育学会昨成立》,《申报》,1936年5月4日。
    ①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7页。
    ① 《(民生教育)月刊征求基本订户万份举行特价三个月》,《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扉页。
    ② 邰爽秋:《民生本位教育论文集》(第一集),重庆:教育编译馆,1944年。
    ① 字孟闲,系我国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的胞兄。曾于1906年留学日本,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攻读数学。留日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后,任江苏省教育司督学。1913年夏,出任江苏扬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校长。
    ② 至1927年与另一所知名的扬州省立第八中学合并组建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前,有不少后来知名的教育家在此学习。除邰爽秋外,如人类学家、教育家吴定良,与邰爽秋一样,先后在扬州省立第五中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为我国体质人类学的创立和人类学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 扬州市广陵区政协、《广陵春秋》编委会:《广陵文史资料》(第1辑),扬州:《广陵春秋》编委会,1991年,第139页。
    ④ 扬州中学校史编写组:《江苏省扬州中学历史的回顾(1902—1949)》,《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135页。
    ① 1913年,教育部根据师范人才的需要划全国为6大师范区:直隶区、东三省区、湖北区、四川区、广东区、江苏区,每大区设国立高等师范学校1所,分别设在北京、沈阳、武昌、成都、广州、南京六地。此外,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另行组织,新疆则另划一区。规定每区设立高等师范学校一所,北京另设女子高等学校一所,并规定区内各高师并入国立高师(李友芝、李春年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内部交流版,1983年,第1540页)。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701页。
    ③ 朱斐:《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75页。
    ④ 朱斐:《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8页。
    ① [美]约翰·司徒雷登着,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96页。
    ① 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1页。
    ① 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227页。
    ② 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周年纪念册》,北京: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第22页。
    ③ 在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最早的12名会员中,不乏日后的知名人士,兹列于此,排名不分先后:左舜生、黄仲苏、黄忏华、赵叔愚、沈泽民、蒋锡昌、阮真、杨贤江、王克仁、谢循初、方东美、王德熙。
    ④ 其中,南京高师的学生有:蒋锡昌、阮真、邰爽秋、王克仁、王德熙、杨效春、沈昌、唐现之、金海观、曹刍、倪文宙、吴俊升、古楳、李祖荫等。金陵大学的学生有:黄仲苏、赵叔愚、谢循初、方东美、刘国钧、李儒勉、唐启宇等(此据秦贤次的《“少年中国学会”始末纪》,刊载于《传记文学》第35卷第1期)。当然,还有一些老师也参与其中,如在南京高师工作的杨贤江,是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的骨干,对分会的活动和学生会员多有指导。
    ⑤ 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周年纪念册》,北京: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第20页。
    ⑥ 此后,由于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会员最多,而北京总会会员逐渐都出国留学,导致会务松散,故1923年12月少年中国学会苏州年会后,就议决将总会迁至南京,在少年中国学会的后期活动中,南京分会扮演了主要角色。
    ① 出席这次年会的共23人:王克仁、邰爽秋、杨效春、方东美、陈启天、恽代英、杨贤江、蒋锡昌、李儒勉、陈愚生、高尚德、赵叔愚、沈君怡、刘衡如、陈仲瑜、沈泽民、张闻天、左舜生、阮真、刘仁静、邓中夏、穆济波、黄日葵。约占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此据《南京大会纪略》列出,刊载于1921年第3卷第2期《少年中国》。
    ② 程中原:《张闻天传》(修订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③ 周洪宇、陈竞蓉:《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42页。
    ① 关于这一时期美国的农村教育状况,可以参阅王强的《理想与现实:美国农村普及教育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版的《美国农村教育发展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 克伯屈,陈友松译:《中国教育所学于美国的是什么?》,《申报》,1927年3月10日。
    ③ 莫密良氏姊妹,一名赖克尔(Rachel),一名玛格奈(Margaret),她们最初在伦敦一个县立小学的楼上,创办第一个伦敦学校诊治所。其目的,在于医治儿童的眼、耳、牙齿喉、咙和其它各种小病。至1910年,该诊所迁往戴勃福德(Deptford)贫民区。这里患病的儿童很多,所以莫氏姊妹除医治寻常学校儿童外,还治疗贫民区里五岁以下的幼儿。莫氏姊妹“治愈儿童的身体然后施教”,并主张“身心发展,不分贫富,光线自由,同属必需”。遂在戴勃福德爱文林氏(Hvolyn)花园里,办起了一个“幼儿教养院”和“婴儿帐篷”。1917年,该机构获得英国教育总长的帮助。1920年秋,接受了伦敦参事会的津贴。幼儿教养院创办成功之后,英美各国,遂竞相仿行。英国自1918年,颁布新法令规定,地方教育主管机关,必须设法帮助幼儿教养院,以收容二岁以上五岁以下或五岁以上(须经教育部认可)的儿童,并得设法留意入校的儿童的健康、养育及其物质上的幸福。社会方面对于幼儿教养院,则竭力赞助,并且设有幼儿教养院协会,去促进它的发展。英国工党,更把创办幼儿教养院,列为该党教育政策之一。有关于此的更多内容,可参看林仲达的《对新中国青年妇女谈儿童教养问题》,刊载于1930年第16卷第11号《妇女杂志》。
    ④丁锦均:《邰爽秋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师范教育》,1986年第9期,第32页。
    ① 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哲学·心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240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61页。另,该书并未完全禁毁,今国家图书馆等尚有馆藏,可阅。
    ③ 根据陈志科在《留美生与中国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绘制的表格2.2看,1927年2月至10月在哥伦比亚注册的中国学生共220余人,其中学习教育的有31人,占总人数的14.1%。这还尚不包括学习教育社会学者2人,学习卫生教育者1人,学习教育音乐者1人,学习职业教育者1人,学习教育心理者1人,学习家属教育者1人,若把这些作为分支教育学,则学习教育学者已达3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就提高至17.23%。
    ④ 哥伦比亚大学对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陈志科的《留美生与中国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陈竞蓉的《教育交流与社会变迁: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周洪宇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2001年第5期《教育评论》)、周洪宇、陈竞蓉的《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2010年第11期《比较教育研究》)等,故在此不再做介绍。
    ⑤ 即原东南大学,后又经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等校名变更,至1928年5月16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作出决议,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具体经历,可参看王德滋主编的《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编第三章之第一小节“定名前后”。
    ⑥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甲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8页。
    ⑦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甲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8页。
    ①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丁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9页。
    ② 此表据《全国教育会议议决案总目》(1928年5月30日《民国日报》)汇制。
    ①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89页。
    ①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289-290页。
    ② 邰爽秋:《教育负担均平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5页。
    ③ 陈传海,徐有礼:《河南现代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99—100页。
    ④ 中州大学是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基础成立的河南省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
    ① 陈东原:《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627-628页。
    ② 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第74页。
    ③ 程有为、王天奖、王全营:《河南通史》(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0页。
    ④ 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有很多,当时作为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的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和英国《泰晤士报》摄影记者的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曾来到河南,目睹了当地居民生活的惨状,并用相机拍摄了他们生活的场面。这些资料大多保存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笔者曾翻拍了不少,今日视之,依旧触目惊心,让人悲叹。另外,2003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水旱灾害与河南乡村社会》是目前有关这一时期河南灾害与社会研究的力作,其作者苏新留后修订为《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⑤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端纳译:《中国的惊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86-187页。
    ① 杨肃:《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10期,第29-30页。
    ② 杨肃:《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10期,第29页。
    ③ 意指由民国廿二年开始的运动,即1933年。又有“纪念和警惕”之意(徐国屏、胡义文、王勉素、皇甫均:《金家巷农村念二社实验报告》,《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4期,第131页)。
    ④ 徐国屏、胡义文、王勉素、皇甫均:《金家巷农村念二社实验报告》,《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4期,第131页。
    ① 徐国屏、胡义文、王勉素、皇甫均:《金家巷农村念二社实验报告》,《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4期,第133—134页。
    ② 徐立阳、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巴渝故实录》,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73页。
    ③ 邰爽秋:《发刊词》,《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①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页。
    ②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7-8页。
    ③ 今属重庆市辖。
    ④ [美]史黛西·比勒著,刘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378-379页。
    ① 杨肃:《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10期,第29-30页。
    ② 龚启昌:《生产教育思潮的检讨》,《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5年第9期,第1页。
    ③ 邰爽秋:《民生本位教育发端》,《民生教育》,1937年创刊号,第2页。
    ① 邰爽秋:《民生本位教育发端》,《民生教育》,1937年创刊号,第7页。
    ②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7-58页。
    ③ 邰爽秋:《民生本位教育发端》,《民生教育》,1937年创刊号,第10-11页。
    ①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8页。
    ②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8页。
    ③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7-58页。
    ①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8页。
    ② 最初为“教、养、卫”,后发展成为“管、教、养、卫”,大致有四个发展阶段。可参阅刘骞编著的《地方自治之研究》(重庆:青年书店,1941年)第三章《地方自治之宝训》第二节《总裁之训教》之“管教养卫理论之完成”一节。
    ③ 1934年,蒋介石专门在南昌开始了新生活运动,从事相关工作。
    ④ 林宗礼:《一个管教养卫合一的县政建设设计》,《教育与民众》,1938年第9卷第4期,第41页。
    ⑤ 徐旭:《论管教养卫的合一实施》,毛独时:《新县制的理论与实施》,杭州:浙江自治出版社,1940年,第162页。
    ⑥ 邰爽秋:《教养机会均等》,《教育研究》,1928年第8期,第307页。
    ① 邰爽秋:《国民教育与民生教育》,上海市教育局国民教育处:《国民教育演讲集》(国民教育辅导丛书之二),上海:上海市教育局国民教育处,1946年,第8页。
    ② 杨肃:《邰爽秋之生平及其贡献》,上海:民生书局,1936年,第23页。
    ③ 唐茂槐:《实验的民生教育》,《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2期,第123页。
    ① 邰爽秋:《民生本位教育发端》,《民生教育》,1937年创刊号,第8-10页。
    ② 关于这一点,已有学者做过全面的比较,故不再赘述。可以参阅杨肃的《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1934年第22卷第10期《中华教育界》)和鲍成中的《陶行知与邰爽秋教育思想的异同探析》(2012年第6期《生活教育》)。
    ③ 民众教育理论尽管被公认为一种定型的理论形态,但自它萌芽到衰微,却始终纷争不断、歧义纷呈,甚至很难给出一个各派均能接受的简明定义。但是,在民众教育实验初始阶段所阐发的相关理念及所制定的实验计划中,其理论构想却相对有趋同性。
    ① 俞庆棠:《民众教育》,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第8页。
    ② 林宗礼、梁容若:《民众教育论文选》,天津:河北省教育厅编审处,1935年,第13页。
    ③ 《最近广西教育设施趋势》,韦善美:《雷沛鸿文集》(上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47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页。
    ② 邰爽秋:《教育行政人员专业训练方法之商榷》,《教育季刊》,1930年第1卷第1期,第29页。
    ③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8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0页。
    ②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8页。
    ③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9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3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5、36页。
    ②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76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97页。
    ① 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02页。
    ② 如何做好教育局长,在当时也时有讨论。除邰爽秋外,还有华以祥的《怎样做县教育局长》(1931年第4期《教育建设》)、颜岳中的《怎样做县教育局长》(1935年第4卷第5、6期《江苏教育》)、钟志鹏的《我怎样做教育局长》(1940年10月第1期《服务月刊》)、赵远柔的《怎样做教育局长》(1941年第33卷第1号《教育杂志》)等。
    ③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2页。
    ④ 关于这些,邰爽秋曾制作过《教育调查表格》。而关于学生年龄学级进步及家庭状况,更是著有《年龄学级进步计算法》(1929年第21卷第1期《教育杂志》)。
    ⑤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页。
    ①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1页。
    ①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5页。
    ②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6页。
    ③ 范錡:《教育哲学》,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184页。
    ④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92页。
    ① 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1页。
    ②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8页。
    ③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22页。
    ④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37页。
    ①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53页。
    ② 邰爽秋:《教育指导之三大问题》,《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8期,第37页。
    ③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19页。
    ① 邰爽秋:《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1页。
    ② 邰爽秋:《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3页。
    ③ 邰爽秋:《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24页。
    ④ 邰爽秋:《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23页。
    ⑤ 邰爽秋:《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1、32页。
    ①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22、123页。
    ②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23页。
    ③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24页。
    ④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28页。
    ⑤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29页。
    ⑥ 邰爽秋:《教费负担均平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5页。
    ⑦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5页。
    ① 孙中山:《地方自治实行法》,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3-224页。
    ②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6页。
    ③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6页。
    ④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6页。
    ⑤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6页。
    ⑥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13页。
    ① 《寺院管理暂行规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92页。
    ② 星云大师:《教史》,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1997年,第380页。
    ③ 蔡元培:《<浙江最近政纲>审查报告》,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5页。
    ④ 《海珊致大醒信》,《现代僧伽》,1931年第4卷第1期,第72页。
    ⑤ 关于“庙产兴学”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讨论,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政府与宗教的关系来考察。如陈金龙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以“冲突与调适”为主线,通过考察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关系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关系变动的历史轨迹,进而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教关系的主要特点。其它著作、文章如马莉的《现代性视阈下民国政府宗教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陈金龙的《从庙产兴学风波看民国时期的政教关系——以1927至1937年为中心的考察》(2006年第1期《广东社会科学》)、许效正的《清末民初庙产问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袁泉的《政府、民间、寺僧之间的博弈:以民国宜都写经寺庙产纠纷案(1930-1948年)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熊贤君的《民国时期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对策》(1995年第2期《教育评论》)、郭华清的《北洋政府的寺庙管理政策评析》(2005年第1期《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梁勇的《清末“庙产兴学”与乡村权势的转移——以巴县为中心》(2008年第1期《社会学研究》)、龚汝富的《民国时期江西地方共有款产提拨公用纠纷探析》(2009年第2期《中国经济史研究》)、赵艳玲的《试析民初庙产问题司法化的社会成因》(2009年第10期《理论月刊》)、许效正的《试论(临时约法)对庙产问题的影响》(2010年第1期《贵州文史丛刊》)、许效正的《清末民初(1895—1916年)庙宇保护标准的变化》(2011年第1期《云南社会科学》)、许效正的《试论清末民初(1895—1916)的佛教寺产所有权问题》(2012年第1期《世界宗教研究》)、刘扬的《试析辛亥革命以来国家对庙产问题的政策:以奉天省为例》(2012年第5期《社会科学战线》)、董秀敏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佛教管理:以蒋介石和太虚的关系为中心考察(1927-1947)》(2012年第8期《北方文学(下半月)》)、徐跃的《清末庙产兴学政策方针与地方的运作:以清末四川叙永厅为个案》(2013年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二是从佛教发展及对“庙产兴学”运动反思来评述。这类文章普遍认为“庙产兴学”对中国佛教的摧残和伤害深重,拆毁寺庙万余所,驱赶僧尼数十万,且无法避免教团内外的腐败分子对佛寺财产巧取豪夺,使数以万计的名寺宝刹毁于一旦,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损失巨大。如王雷泉的《对中国近代两次庙产兴学风潮的反思》(1994年第12期《法音》)、王雷泉的《世纪之交的忧思——“庙产兴学”百年祭》(1998年第1期《佛教文化》)、许晓明的《宗教文化大失忆:清末民初广西“庙产兴学”运动》(2007年第12期《南方论刊》)、顾亚欣的《浅谈庙产兴学运动及其相关问题》(2009年第3期《沧桑》)、江婷婷的《毁灭与重生——近代中国“庙产兴学”风潮评述》(2012年第3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①邰爽秋:《庙产兴学问题》,上海:中华书报流通社,1929年,第2—3页。
    ②太虚:《对于邰爽秋庙产兴学运动的修正》,《太虚大师全书》(第17册),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70年,第643页。
    ①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05页。
    ②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4—5页。
    ③ 苏慧持、汪济生:《当今教育界之根本问题》,《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6期,第4页。
    ④ 《薛内长对破除迷信之解释》,《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4期,第3页。
    ⑤ 《蒋总司令复文》,《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4期,第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
    ② 表中《中华民国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内容据1931年第7期《正觉杂志》(第21-25页),《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驳议》内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社会部档,全宗号1(1),案卷号1768)。
    ① 《浙江省佛教会为庙产兴学促进会事致国民政府呈》,《中国佛教会报》,1931年4月刊,第1页。
    ② 邰爽秋:《庙产兴学问题·序》,上海:中华书报流通社,1929年,第2页。
    ③ 陈金龙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三章《庙产兴学风波中的政教关系》对此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可供参考。
    ④ 《庙产兴学案内政部议定办法三项》,《佛教日报》,1936年1月8日。
    ①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8页。
    ②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8页。
    ③ 《请政府筹备于三年内裁撤一切不合原理各税改征累进所得税及遗产税案》,经济会议秘书处:《全国经济会议专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八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第337页。
    ④ 邰爽秋:《教费负担均平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7页。
    ⑤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9页。
    ①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39-40页。
    ② 另两位为叶成忠、杨斯盛。
    ③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二编·46·文化教育体育类),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233页。
    ④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1-42页。
    ⑤ 1925年,李宗仁、黄绍姚、白崇禧统一广西,建立新桂系的统治后,全面整理省政,以恢复各地学校为急务,整顿教育。次年4月,成立了广西地方教育行政人员养成所,以训练各县教育行政干部。
    ⑥ 大洋是清末到民国期间流通各种的“壹圆”型银币的统称,基本属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小洋是泛指同期发行、流通的各种小面额银币,不拘重量、成色,因此小洋是更加复杂的。由于成色的问题,大洋与小洋极少是按照标示的面值兑换的,因此大洋与小洋往往是并行流通的两个系统,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兑换关系。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候都会有浮动。
    ⑦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2-43页。
    ①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3页。
    ② 邰爽秋:《教育经费增高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3页。
    ③ 邰爽秋:《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19页。
    ④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4页。
    ⑤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4—95页。
    ⑥ 以前对城镇集市有代客买卖收取佣金之行栈征收牙税。凡牙户开行必先呈请官府请领部帖,分等交银,谓之牙帖费,亦谓部帖正捐;牙行开业后,每年还须交纳年税,谓之牙税。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继续征 收,税额提高了很多。国民政府曾于1934年年底宣布废除,但未能实现;1941年开始,国民政府将牙税并于营业税征收。直到解放后,经过打击行业恶霸,这种牙行、牙帖、牙税才算彻底得到废除。
    ①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5页。
    ②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7页。
    ③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7页。
    ④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8页。
    ①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01页。
    ② 《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处稽核委员会简则》,大学院公报课:《大学院公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141页。
    ③ 《江苏教育经费管理处组织大纲》,大学院公报课:《大学院公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第140页。
    ④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02页。
    ⑤ 邰爽秋:《教育经费独立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99页。
    ① 邰爽秋:《统一教育经费行政问题》,《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05、103页。
    ② 迟为国:《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评价》,《教育与经济》,1993年第4期,第61页。
    ①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1页。
    ②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5页。
    ① 葛雷制(Garysystem, Garyplan),亦称“双校制”、“二部制”,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教学制度。杜威的学生渥特(Wirt)1908年在印第安那州葛雷市创立。葛雷学校最重要的特点是采用二重编制法教学,即将全校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则分布在图书馆、体育场、工厂、商店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各项活动,上下午对调。废除寒暑假,星期日,日夜开放。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当地钢铁工业发展,工人增多,学校容纳不了众多学生;二是工人子弟多,读完小学或中学即就业,上大学者少。葛雷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社会的关注,但评价反应不一。1929年为美国200多个城市采用。一般认为它以杜威教育哲学为理论依据。杜威父女在合著的《明日之学校》中以较大篇幅介绍了这一制度。
    ①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52页。
    ② 1哩约为1.6093公里。
    ③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52、56页。
    ④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58页。
    ⑤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60页。
    ⑥ 邰爽秋在教育行政方面,除了详细规划,更多以表格形式体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教育调查在中国已成为一种运动,欲此运动之成功,必赖适当之工具。调查表格,乃工具之一种,国内人士虽多有 编制,但求其合于制表原理,而又适于我国之用者,盖不多见。作者不敏,爰就研究所得……以供一般调查教育者之参考焉”(邰爽秋:《编制教育表格调查之原理及方法》,《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7期,第41页)。同时,这也可以“测量教育行政之效率,决定补助经费之标准,为供给科学的教育研究之资料”(邰爽秋:《小学教学出席簿之改良》,《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3期,第67页)。
    ① 图示法亦为邰爽秋所倡。他认为,“图示法之效用….若应用之于人类科学,使沉闷之事实,显示于大众眼帘,引起其注意,增高其兴趣,则一般专门学者平日实验及研究之成果,必因人众之了解与欣赏,而增其实用之价值矣”(《教育名言——邰爽秋先生语》,《开封实验教育》,1934年新第1卷第5号,第4页)。
    ② 邰爽秋:《校舍调查》,《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60页。
    ① 邰爽秋:《教育革命》,《教育月刊》,1931年第5卷第1期,第28页。
    ② 邰爽秋:《民生本位之学校系统及各种教育之实施》,《教育通讯》,1938年第36期,第15页。
    ③ 即壬戍学制(1922年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后经1928年、1932年、1940年等多次修订‘,除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动外,总体框架没有变化,基本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④ 邰爽秋设计的学制图基本与壬戌学制一样,该图可见于邰爽秋的《民生本位之学校系统及各种教育之实施》(《教育通讯》,1938年第36期,第16页)。
    ① 邰爽秋:《民生本位之学校系统及各种教育之实施》,《教育通讯》,1938年第36期,第17页。
    ② 邰爽秋:《初级中学社会经济课程纲要》,《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号外(学制课程研究号),第1
    ① 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4页。
    ② 张宗麟:《幼稚园的演变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2页。
    ③ 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95-296页。
    ④ 邰爽秋:《为中华儿童用品社题词》,《新儿童杂志》,1935年第1期,第60页。
    ⑤ 邰爽秋:《民生本位之学校系统及各种教育之实施》,《教育通讯》,1938年第36期,第17页。
    ⑥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3页。
    ①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3-35页。
    ②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5页。
    ③ 邰爽秋认为,一般教育子女失当的地方还有很多。具体可参阅邰爽秋编著的《婴儿教养学校运动》(南宁:广西教育厅编译处,1928年)。该书系广西教育厅教育丛刊第7种,内容有婴儿教养学校的实施及理论,英国莫密良氏婴儿教养学校的设施办法,中国教育的未来。并附有苏俄的幼稚教育。
    ④ 具体内容,可参阅邰爽秋的《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附表(《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6页)或王骏声的《幼稚园教育》附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23、127页),
    ①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6页。
    ②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7页。
    ③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7页。
    ①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39页。
    ②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41页。
    ① 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第41页。
    ② 在这本自称“空前未有的教育辞典”——《中国教育辞典》(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中,“特”字开头部分收录了“特质”、“特别班次”、“特殊势力”、“特殊命题”、“特别市教育局规程”五个词,未见“特殊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录的“盲哑教育”一词,解释中又道:“为盲哑儿童而设之教育也,为特殊教育之一种”。
    ③ 邰爽秋:《特殊教育之实施》,《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2号,第1页。
    ④ 周予同:《中国特殊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2号,第3页。
    ① 保听班亦系由普通学校里添设,特别注重读与话法。又普通的功课也须约略准备数种,以便在普通年级里复习。那些儿童有该归入这种半听班,现在还没有精密的标准;大概在距离六尺以内要用强力说话才能听见的儿童,才能归入此班。
    ① 即法国人路易斯·布莱叶(Louis Braille)发明的盲人用点字法。这是世界通用的盲人及视觉障碍者使用的文字系统。这种点字法是一种通过阅读者用手指触摸由突起的点组成的文字进行阅读的方法,该系统已经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已知语言。
    ① 白今愚:《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中华教育界》,1948年复刊第2卷第2期,第48-55页。
    ② 邰爽秋:《特殊教育之实施》,《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2号,第7页。
    ③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88、135页。
    ④ 《荀子·大略》。
    ⑤ 《吕氏春秋·尊师》。
    ⑥ 《老子·二十七章》。
    ⑦ 《潜夫论·赞学》。
    ①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39页。
    ② 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67页。
    ③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39页。
    ④ 朱寿朋编,张静庐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64页。
    ⑤ 《教育部行政纪要》,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第38页。
    ①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39—740页。
    ①一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85—489页。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91页。
    ② 李友芝、李春年、柳传欣、葛嘉训:《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2册),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1983年,第376-378页。
    ③ 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47-448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82-685页。
    ① 卜玉华:《回溯与展望——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世纪转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107页。
    ②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91页。
    ③ 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生活教育》,1935年第2卷第1期,第2页。
    ① 袁希涛:《义务教育之商榷》,上海:商务印刷馆,1921年,第33-35页。
    ② 袁希涛:《义务教育之商榷》,上海:商务印刷馆,1921年,第37-38页。
    ③ 袁希涛:《义务教育之商榷》,上海:商务印刷馆,1921年,第38页。
    ④ 袁希涛:《义务教育之商榷》,上海:商务印刷馆,1921年,第38-39页。
    ⑤ 1911年2月,由上海市市政厅建于城北明代名园——露香园万竹房遗址,取名上海市立万竹小学,是上海地区第一所市立小学。1956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曾是国家教育部在上海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小学,声名远扬。
    ① 李廷翰:《教师十要》,《教育杂志》,1909年第11期,第45页。
    ② 张觉初:《敬告小学教师》,《教育杂志》,1915年第7卷第11号,第208-209页。
    ③ 《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黄金白银,乍可相与……一日为师,终日为父”(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346页)。
    ④ 吴研因:《主持中等教育者今后之觉悟》,《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7号,第1-2页。
    ⑤ 惠:《教育的错误》,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20页。
    ① 何仲英:《教师怎样才可以长进》,《教育杂志》,1920年第12卷第1号,第1页。
    ② 即季宾(1927—1997),笔名戎之随。江苏扬州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散文《白发与血丝的回忆》、《马齿苋》,寓言故事《龟兔赛跑续集》等。
    ③ 戎之随:《白发与血丝的回忆》,林从龙、侯孝琼:《我的老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14、213页。
    ① 何仲英:《教师怎样才可以长进》,《教育杂志》,1920年第12卷第1号,第1-2页。
    ② 《礼记·学记》。
    ③ 何仲英:《教师怎样才可以长进》,《教育杂志》,1920年第12卷第1号,第2页。
    ④ 光佛:《谁是劳工?谁是智识阶级?》,《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11月8日。
    ⑤ 庄启:《造成良教员之法》,《教育杂志》1916年第8卷第9号,第143—144页。
    ①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8页。
    ② 邰爽秋:《民生本位之学校系统及各种教育之实施》,《教育通讯》,1938年第36期,第16页。
    ③ 《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创立旨趣》,巴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筹备处,1940年,第8页。
    ④ 邰爽秋:《教师之职务》,《新学生》,1919年第1卷第1期,第46页。
    ①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2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40页
    ③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23页。
    ①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9页。
    ② 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第129页。
    ③ 周祖训(1909-2003),字绍言,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周宋村人。河南省著名教育家。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系。从教五十载,长期担任中小学校长,受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学说影响颇深,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他以严为主、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的教育作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都值得借鉴和效法。其事迹,有傅治安的《著名教育家周祖训》(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可参阅。
    ④ W. W. Charters, Douglas Waples:The Commonwealth teacher-training stud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9.
    ⑤ 邰爽秋、周祖训:《教师之品德及其品德动作》,《开封教育旬刊》,1932年第1卷第5期,第109页。
    ⑥ 邰爽秋、周祖训:《教师之品德及其品德动作》,《开封教育旬刊》,1932年第1卷第5期,第109-116页。
    ① 邰爽秋、周祖训:《教师之品德及其品德动作》,《开封教育旬刊》,1933年第1卷第6、7期,第143—161页。
    ② 邰爽秋、周祖训:《教师之品德及其品德动作》,《开封教育旬刊》,1932年第1卷第5期,第113页。
    ③ 邰爽秋、周祖训:《教师之品德及其品德动作》,《开封教育旬刊》,1933年第1卷第6、7期,第151-152页。
    ① 邰爽秋:《教师之权利与义务》,《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第6页。
    ② 依据1932年颁布的《师范学校法》第四至第八条规定:“师范学校,由省或直隶于行政院之市设立之,但依地方之需要,亦得由县市设立,或两县以上联合设立之。师范学校,由省市或县设立者,为省立、市立或县立师范学校,由两县以上联合设立者,为某某县联立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之设立、变更及停办,由省或直隶于行政院之市设立者,应由省市教育行政机关,呈请教育部备案,由县市设立者,呈由省教育厅核准转呈教育部备案。师范学校及其特别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及课程标准实习规程,由教育部定之。师范学校应视地方需要,分别设置职业科目。师范学校及其他特别师范科、幼稚师范科教科图书,应采用教育部编辑或审定者”(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44页)。至1935年又公布了《修正师范学校规程》,其中第八条规定:“省市(指行政院直辖市)立师范学校之设立、变更及停办,应先由省市教育行政机关拟具计划或理由,呈报教育部核准后办理;县市立及联立师范学校之设立、变更及停办,应先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拟具计划或理由,呈报省教育厅核准后办理,并由厅报部备案。师范学校不依照前项规定程序办理者,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得撤销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40页)。
    ①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21—122页。
    ②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9页
    ③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96页。
    ①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97页。
    ②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22页。
    ③ 邰爽秋:《怎样指导教学》,《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第67页。
    ④ 邰爽秋:《教师之职务》,《新学生》,1919年第1卷第1期,第45页。
    ⑤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一)》,《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8日。
    ① 古楳:《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上海:上海书店,1936年,第424页。
    ②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一)》,《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8日。
    ③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一)》,《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8日。
    ④ 又叫单元教学法,该法是美国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对设计教学法基本含义表述不一。一般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设计活动,采用设计方式,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活动环境和活动内容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并形成引导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活动环境和活动内容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并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利用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选择进行某项活动所需要的材料。
    ⑤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一)》,《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8日。
    ①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续)》,《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9日。
    ② 为此,邰爽秋曾专门设计过如何进行国文教学。他自己解释说:“我既非国文教师,对于国学,又无研究,似乎不配谈这个问题。不过无论什么事情,总贵乎加以研究。我虽然对于国学没有心得,但是对于现今一般教国文的方法,从旁观察,却也有许多不惬意的地方。现在仅就科学的方法来讨论讨论”(邰爽秋:《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8期,第1页)。
    ③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二续)》,《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30日。
    ① 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二续)》,《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30日。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94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94页。
    ③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0-271页。
    ④ 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0-51页。
    ① 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改进全国教育方案》,南京: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1930年,第6-9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48—549页。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77页。
    ② 100个“当十”的大钱叫“一吊”,亦即10大枚“当十”铜元。1905年清政府铸造“当十”的铜钱时,100枚“当十”铜元可兑换1银元,后铜元不断贬值,到民国初年,135枚铜元可兑换1银元,到了1926—1927年,300枚铜元才可兑换1银元。那么,这120吊铜钱就更买不了多少东西了。
    ① 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4-25页。
    ②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47页。
    ③ 五四以来十几年间,中国南北市场上主要流通银元和兑换券(起先称为“宝钞”,后来称为“钞票”),币值采用“银本位制”,生活费用是比较稳定的。1912至1919年物价起伏不大,到1926至1927年间市场有所波动。总体上看,以1912年为基数,到1926年上海、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的物价分别上涨25%至48%,平均涨价三分之一,但到了30年代,物价又有所回落。
    ④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18卷·续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49页。
    ⑤ 即今南京市江宁区。
    ⑥ 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93页。
    ① 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教育统计》(民国十八年度),上海:上海市教育局,1931年,第52、93页。
    ② 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上海特别市工资和工作时间》(民国十八年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4页。
    ③ 陆庄:《小学教师课余生活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1页。
    ④ 可以参阅陆庄的《上海市小学教师课余生活之研究》(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1934年)和陈明远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⑤ 许钦文:《成都教育的印象》,《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1卷第8期,第74页。
    ⑥ 唐文粹:《乡村小学教师须知》,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第167页。
    ⑦ 赵敦荣:《为小学教师生活问题告当代教育家》,《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1期,第14页。
    ① 赵廷为:《我国教育改造与师资问题》,《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1卷第7期,第91页。
    ② 中央宣传部:《教育文化言论集:蒋委员长言论类编》,上海:正中书局,1941年,第109页。
    ③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24页。
    ④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28、130页。
    ⑤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31页。
    ⑥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31页。
    ⑦ 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93页。
    ① 程湘帆:《中国教育行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296页。
    ②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40页。
    ③ 邰爽秋:《教师之权利与义务》,《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第1页。
    ① 邰爽秋:《教师之权利与义务》,《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第2页。
    ②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32页。
    ③ 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41页。
    ④ 即邓拓(1912—1966),原名邓云特、邓子健,笔名马南邮、于遂安、卜无忌等,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①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0页。
    ② [美]马洛里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另外,英国学者约翰·安东尼·乔治·罗伯茨(Roberts, J.A.G.)在其著作《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China to Chinatown:Chinese food in the west)(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中也介绍了1900至1949年间,在华西方人的饮食体验和对当时中国百姓饮食的观察。
    ③ 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北京:中国书店,1996年,第407页。
    ④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45页。
    ⑤ 《邰爽秋向四全大会提救济灾区小学教师意见书》,《申报》,1931年11月16日。
    ① 邰爽秋:《教师之权利与义务》,《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第3-4页。
    ② 邰爽秋:《教师之权利与义务》,《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第1页。
    ③ 《提倡六月六日为教师节敬告同胞》,《教育周刊》,1932年5月4日第6期。
    ① 邰爽秋:《教师节运动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4辑·教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070页。
    ② 《教师节发起人李步青等呈教育部文》,郭戈:《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1页。
    ③ 《我们为什么要规定教师节》,《教育周刊》,1932年6月6日“教师节特号”。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47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51页。
    ③ 《邰爽秋谈保障教师》,《申报》,1936年7月30日。
    ④ 《教师节设实施委员会邰爽秋发表主张》,《申报》,1937年6月7日。
    ⑤ 邰爽秋:《抗战建国期中对于教师节之新认识》,《教育通讯》,1938年第11期,第8页。
    ① 邰爽秋:《教师节运动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4辑·教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071页。
    ② 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5辑),上海:正中书局,1940年,第36-37页。
    ③ 邰爽秋:《教师节运动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4辑·教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第1071页。
    ④ 可参看1946年8月28日《大公报》。
    ①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10页。
    ② 《“六六”教师节废除改用“五一”为教师节马叙伦部长、吴玉章主席发表书面谈话》,《人民日报》,1951年5月1日。
    ① [苏]马札亚尔著,陈代青、彭桂秋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第261页。
    ② 今安徽省宿州市。
    ① 有关数据根据严中平、徐义生等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68、276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第2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第67页。
    ③ [美]阿瑟·恩·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451页。
    ① 严中平、徐义生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4-76页。
    ② 严中平、徐义生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6页。
    ③ 华西园:《大后方农村经济的特质和改善途径》,《群众》,1943年第8卷第12期,第321页。
    ④ 有关20世纪30年代灾害情况,可参看洪京陵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4册)之《中国农村灾荒状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9-221页)。
    ⑤ 《上海市中心区106户农家生活状况调查录》,《社会月刊》,1931年第2卷第12期,第1-11页。
    ⑥ 可参看千家驹主编的《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共收录了有关调查研究报告22篇,各地农村实况18篇,大抵可以了解到当时全国农村的景状。另外,王仲鸣的《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运动》(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亦收录了不少介绍当时有关农业、农村、农民情况的文章。
    ① 念飞:《剧变中的故乡——武进农村》,1936年《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第115-116页。
    ② 《高淳灾民误食石面死千人卍会义振会派员拯济》,《申报》,1935年3月18日。
    ③ 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16号,第9页。
    ④ 梁启超:《中国文化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六),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52页。
    ⑤ 赵燕亭:《农村教育之乡土化与教师之资格》,《新农村》,1934年第9期,第20页。
    ⑥ 潘光旦:《说乡土教育》,《再生》,1946年第117期,第10页。
    ① 记者:《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第1页。
    ② 记者:《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第4页。
    ③ 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第5页。
    ④ 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章元善、许仕廉:《民国丛书》(第四编·15),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54页。
    ⑤ 关于这个概念,存在争议。一说乡村教育也可称为农村教育或乡村建设。乡村教育是指城市以外广大农村普通农民受教育的权利、地位、作用的一种教育价值观或心理趋向。换句话说,乡村教育是以农民为教育主体,以整个农村为教育场所或舞台,以民族再造与建设乡村为教育目标,以适应实际生活、改良实际生活、创造实际生活为教育内容,以家庭、学校、社会合一之综合方式为施教方式,组织运用导生办法完 成综合活动,实现乡村建设,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和重建。其实质是在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遭到破坏,民族危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国的知识领袖和知识精英们为了实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而设计出种种改造中国农村的方案(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2页)。诚如马秋帆所说:“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411页)。说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乡村建设的内容包括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只是乡村建设的一个方面或部分。因此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将“乡村建设运动”称之为“乡村教育运动”(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① 方与严:《乡村教育》,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第22页。
    ② 张宗麟:《乡村教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13页。
    ③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前身是1927年春于苏州成立的江苏大学民众学校。1928年6月,江苏大学改称国立中央大学,该民众教育学校遂更名为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学院,8月由苏州迁至无锡荣巷。是时,中央大学筹备劳动学院,遂以民众教育学院院长高践四兼任筹备事宜。11月购置无锡通惠路社桥前私立东吴大学实业中学基地校舍为两院院址。翌年1月,两院由荣巷迁入社桥,劳动学院开始招生。8月,大学区制停止试行,两院改隶江苏教育厅,称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暨江苏省立劳动学院,院长由高践四兼任。1930年3月,教育部认为,劳动学院暨民众教育学院性质、名称及学生入学资格、修业期限与大学组织法及大学规程所定不符,令其整顿,重定计划,改正名称。6月,两院奉令合并,更名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以养成民众教育、农事教育服务人才为宗旨,并参照原有组织,分民众教育与农业教育等系,其它一切悉照独立学院办法办理。
    ④ 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第19页。
    ⑤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大东书局,1946年,第1页。
    ① 张宗麟:《乡村教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14页。
    ② 卢绍稷:《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第4页。
    ③ 李景汉:《定县社会的各方面》,《民间》,1935年第1卷第24期,第6-14页。
    ④ 古楳:《乡村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7页。
    ① 张宗麟:《乡村教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第19页。
    ② 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大东书局,1946年,第2页。
    ③ 卢绍稷:《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第14-16页。
    ① 邰爽秋:《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大弊端》,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页。
    ② 邰爽秋:《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大弊端》,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2页。
    ① 邰爽秋:《目前中国农村教育的三大弊端》,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2-3页。
    ② 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2页。
    ① 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3页。
    ② 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3页。
    ③ 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4页。
    ① 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4页。
    ② 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第5页。
    ③ 邰爽秋:《服用土货与乡村教育》,《湘湖生活》,1937年第4卷第2期,第7页。
    ① 邰爽秋:《题词》,《鸡与蛋》,1937年第2卷第1期,第13页。
    ② 邰爽秋就此专门写过一篇《都市教育政策发端》,详细列表梳理了开封城内工商店铺、奢侈性质商店、生活必需店铺、工艺性质店铺、推销洋货商店以及各类人民数目及其百分比。可参看1932年第1卷第4期《开封教育旬刊》。
    ③ 邰爽秋:《服用土货与乡村教育》,《湘湖生活》,1937年第4卷第2期,第7页。
    ① 邰爽秋:《对于今后民众教育的十种希望》,《教育与民众》,1934年第5卷第8期,第1429-1430页。
    ② 金华:《农民经济斗争与发达农业生产》,战士周报社:《湖南农民运动问题论文集》(第一种),长沙:战士周报社,1927年,第7页。
    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4页。
    ④ 邰爽秋:《湖南省农村建设计划草案》,《教育周刊》,1932年第130期,第25页。
    ① 祝其乐:《研究乡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育杂志社:《乡村教育研究及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② 念二同人:《念二运动》,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2页。
    ① 《时评》,《晨报》,1935年8月21日。
    ① 念二同人:《念二运动》,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5页。
    ① 念二同人:《念二运动》,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7页。
    ②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开封社会统计概要》,开封:河南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第16页。
    ③ [美]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98页。
    ① 念二同人:《念二运动》,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22—23页。
    ① 《邰爽秋赞成京市土布运动》,《申报》,1935年3月11日。
    ① 《邰爽秋赞成京市土布运动》,《申报》,1935年3月11日。
    ② 念二社社章内容如下:社友:(一)凡赞成本社宗旨,遵守本社规约,由社友二人以上之介绍经执行委员会通过者皆得为本社社友。(二)社友入社须履行宣誓手续其办法另订。组织:本社组织以社友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闭会期内衣执行委员会执行本社社务。执行委员会分(1)总务(2)研究(3)生产(4)宣传(5)交际五股,分掌各股股务。社务;本社社务暂定如下。由各社酌量情形自订与实现宗旨条有关之各种事项。会期;社友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执行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遇有重要事件的召集临时会讨论。社费:每人年纳社费元角。社址:本社社址暂设……附则:(一)本社团体行动由本社负责,各社有单独行动,由各社友负责。(二)本社社章如有未尽事宜得由社友大会修正之。上列章程,系备参考之用,除社名宗旨及第十条附则(一)已经各地采用不必变更以期一律而便联络外,其余各条可就各地情形斟酌采用,不必拘泥也。
    ③ 念二同人:《念二运动》,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55页。
    ① 方与严:《乡村教育》,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第24-25页。
    ② 邰爽秋:《巡回教育的四种方式》,《教育通讯》,1943年第6卷第20期,第2页。
    ① 由于为邰爽秋之发明,故也有人称其为“爽秋小推车”。
    ② 《普及教育车构造功用说明》,《天津益世报》,1935年12月3日。
    ③ 《民教要闻: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新民》,1936年第1卷第5期,第97页。
    ① 《邰爽秋左表演普及教育车》,《申报》,1936年3月3日。
    ② 轨:《教育车下乡的经过》,《生活教育》,1934年第18-21期合刊,第562页。
    ③ 尹孔敏:《普及教育车到沈家楼》,《生活教育》,1934年第18-21期合刊,第615页。
    ④ 《民教要闻: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新民》,1936年第1卷第5期,第97—98页。
    ① 《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新闻报》,1936年4月8日。
    ② 《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苏教厅令各县采用》,《申报》,1936年2月29日。
    ③ 《特别启事》,《广东教育厅旬刊》,1936年第5、6期,第51页。
    ④ 丁锦均:《邰爽秋与民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1期,第59页。
    ⑤ 事实上,在中国国内,许多教育界人士,一些省教育厅长等,都亲自带队到念二运动的实验区,如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参观考察。国民政府教育部不仅指令拨给收音机等物资,还于1937年春将民生教育在上海实验活动的情形,与国内其它著名的教育实验活动,合摄成电影,名为《中国之新教育》,准备拿到该年8 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议”上放映,以作国际宣传。后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中止,原片胶卷关于民生教育部分,交与邰爽秋本人保存。1949年后,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放映。胶片现妥善保存于北京师范大学。
    ① 《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时事月报》,1936年第14卷第19期,第4页。
    ② 《邰爽秋普及教育车受赞佩》,《申报》,1935年12月3日。
    ③ 杨肃:《普及教育车在教育上之价值》,《陕西教育月刊》,1937年第3期,第55页。
    ④ 曹芻:《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学生生活》,《学生杂志》,1922年第9卷第7号,第5页。
    ⑤ 寄萍:《邰爽秋夫人黄季马女士谈家政教育》,《申报》,1936年2月8日。
    ⑥ 黄季马在家事学上著述丰富,比如有《实用家事学》(上海:教育编译馆,1934年)、《家事学》(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家事学概述》(黄寄萍:《当代妇女》,出版地不详,出版年不详,第105-114页)、《初期儿童健康习惯测量表》(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1—16页)。
    ⑦ 后被整理为《儿童幸福问题——黄季马女士在暑期学校讲》,刊载于1930年第1卷第17期《安徽文学》,第1—10页。
    ① 《邰爽秋夫妇讲学返沪》,《申报》,1930年8月3日。
    ② 《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邰爽秋订婚始末记》,《现代父母》,1937年第5卷第3期,第38页。
    ③ 柳青:《邰爽秋的“土货太太”》,《新天地》,1946年第5期,第1页。
    ① 《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邰爽秋订婚始末记》,《现代父母》,1937年第5卷第3期,第38页。
    ② 《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邰爽秋订婚始末记》,《现代父母》,1937年第5卷第3期,第38页。
    ③ 《邰胡结婚誌盛》,《申报》,1937年3月29日。
    ④ 《邰爽秋胡佩贞今日结婚》,《申报》,1937年3月28日。
    ① 大白:《邰爽秋与黄季马离婚的理由》,《北洋画报》,1937年2月23日。
    ① [英]保罗·约翰逊著,杨正润孟冰纯等译:《知识分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② 《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中国新闻》,1948年第2卷第5期,第15页。
    ③ 飞卫:《邰爽秋先生的背影》,《十日谈》,1933年第38期,第105页。
    ① 飞卫:《邰爽秋先生的背影》,《十日谈》,1933年第38期,第106页。
    ② 筠:《邰爽秋应该痛哭》,《晨光》,1933年第2卷第13期,第5页。
    ③ 鲁迅:《“意表之外”》,《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6页。
    ④ 邰爽秋:《抗战建国期中对于教师节之新认识》,《教育通讯》,1938年第11期,第8页。
    ①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57页。
    ② 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第61页。
    ① 伯黍:《国货演讲:民众茶园里的邰爽秋》,《申报》,1933年10月19日。
    ② 徐国屏、胡义文、王勉素、皇甫均:《金家巷农村念二社实验报告》,《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4期,第131页。
    ① 即土布。
    ② (清)郭汝诚修,(清)冯奉初纂:《顺德县志·第三卷·兴地志·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年,第45页。
    ③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91页。
    ④ 《书徐侍御请减土布落地厘捐后》,《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五日。
    ⑤ 《利国宜广制造论》,《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十九日。
    ⑥ (清)梁鼎芬修,(清)丁仁长纂:《番禺县续志·第十二卷·实业志·工商业》,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36页。
    ①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
    ② 尚丁:《对于(五五宪章·教育章)的意见》,《国讯》,1944年第364期,第8页。
    ③ 飞卫:《邰爽秋先生的背影》,《十日谈》,1933年第38期,第106页。
    ④ 司空村:《邰爽秋这位博士》,《人物杂志》,1947年第8期,第16页。
    ⑤ 董渭川:《中国教育民主化之路》,北京:中华书局,1949年,第181页。
    ① 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61-62页。
    ② 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第41-42页。
    ③ 《作者小传:邰爽秋》,《江苏教育》,1935年第4卷第5-6期,第421页。
    ④ 王任重:《中国农村复兴的研究》,广州:东成印务局,1934年,第53页。
    ⑤ 《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46 页。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①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第68页。
    ②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940—941页。
    ③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9年,第170页。
    ①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第75页。
    ② 司空村:《邰爽秋这位博士》,《人物杂志》,1947年第8期,第17页。
    ③ 邰爽秋:《寄语》,《新儿童杂志》,1935年第1期,第60页。
    ④ 邰爽秋:《青年奋斗歌》,《醒狮》,1926年3月6日第73号。又,以《救亡歌》为题刊于1935年第8期《中锋》、1936年第4期《西北向导》、1936年第5、6期《中国学生》,以《青年从军歌》为题刊于1944年第7期《国是》、1944年第7-10期《兵役月刊》、1944年第11期《三民主义半月刊》、1945年第11期《时代精神》。
    1.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周年纪念册》,北京: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
    2.袁希涛:《义务教育之商榷》,上海:商务印刷馆,1921年。
    3.李石岑:《现代教育思潮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年。
    4.胡适:《胡适之白话文钞》,北京:中华书局,1925年。
    5.教育杂志社:《乡村教育研究及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6.战士周报社:《湖南农民运动问题论文集》(第一种),长沙:战士周报社,1927年。
    7.程湘帆:《中国教育行政》,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8.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
    9.王倘:《中国教育辞典》,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
    10.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甲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11.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12.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丁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13.邰爽秋:《婴儿教养学校运动》。南宁:广西教育厅编译处,1928年。
    14.王仲鸣:《中国农民问题与农民运动》,上海:平凡书局,1929年。
    15.[美]马洛里著,吴鹏飞译:《饥荒的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
    16.邰爽秋:《庙产兴学问题》,上海:中华书报流通社,1929年。
    17.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改进全国教育方案》,南京: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1930年。
    18.《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创立旨趣》,巴县:中国民生建设实验院筹备处,1930年。
    19.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市教育统计》(民国十八年度),上海:上海市教育局,1931年。
    20.卢绍稷:《乡村教育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
    21.高卓:《现代教育思潮》,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22.张安国:《劳动生产教育思潮及其实施法》,上海:新中国书局,1933年。
    23.王骏声:《幼稚园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24.张宗麟:《乡村教育》,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
    25.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开封社会统计概要》,开封:河南省政府秘书处,1933年。
    26.唐文粹:《乡村小学教师须知》,上海:儿童书局,1933年。
    27.范錡:《教育哲学》,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
    28.王任重:《中国农村复兴的研究》,广州:东成印务局,1934年。
    29.陆庄:《上海市小学教师课余生活之研究》,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1934年。
    30.[苏]马札亚尔著,陈代青、彭桂秋译:《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上海:神州国光社,1934年。
    31.姜琦:《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32.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
    33.方与严:《乡村教育》,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
    34.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工作大概》,章元善、许仕廉:《民国丛书》(第四编·15),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35.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
    36.邰爽秋:《怎样做教育局长》,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37.俞庆棠:《民众教育》,南京:正中书局,1935年。
    38.张宗麟:《幼稚园的演变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39.林宗礼、梁容若:《民众教育论文选》,天津:河北省教育厅编审处,1935年。
    40.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
    41.古棵:《乡村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42.邰爽秋:《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
    43.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44.陆庄:《小学教师课余生活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
    45.邰爽秋:《地方教育行政之理论与实际》,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
    46.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年。
    47.古棵:《现代中国及其教育》,上海:上海书店,1936年。
    48.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49.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上海特别市工资和工作时间》(民国十八年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50.杨肃:《邰爽秋之生平及其贡献》,上海:民生书局,1936年。
    51.梁启超:《中国文化史》,《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六),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52.[美]卜凯著,张履鸾译:《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
    53.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54.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55.邰爽秋、黄振祺:《中国普及教育问题》,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
    56.毛独时:《新县制的理论与实施》,杭州:浙江自治出版社,1940年。
    57.朱经农:《近代教育思潮七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58.教育部:《教育法令汇编》(第5辑),上海:正中书局,1940年。
    59.中央宣传部:《教育文化言论集:蒋委员长言论类编》,上海:正中书局,1941年。
    60.刘骞:《地方自治之研究》,重庆:青年书店,1941年。
    61.上海市教育局国民教育处:《国民教育演讲集》(国民教育辅导丛书之二),上海:上海市教育局国民教育处,1946年。
    62.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上海:大东书局,1946年。
    63.陈东原:《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64.董渭川:《中国教育民主化之路》,北京:中华书局,1949年。
    65.严中平、徐义生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6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三种第2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67.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68.朱寿朋编,张静庐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69.(清)梁鼎芬修,(清)丁仁长纂:《番禺县续志·第十二卷·实业志·工商业》,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70.太虚:《太虚大师全书》(第17册),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70年。
    71.《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72.(清)郭汝诚修,(清)冯奉初纂:《顺德县志·第三卷·兴地志·物产》,台北:成文出版社,1973年。
    73.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
    74.大学院公报课:《大学院公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第六十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75.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
    76.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78.[美]阿瑟·恩·杨格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79.《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8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大学:《杨贤江教育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
    81.[美]约翰·司徒雷登着,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
    82.李友芝、李春年等:《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四),内部交流版,1983年。
    83.李友芝、李春年、柳传欣、葛嘉训:《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2册),出版地不详:出版社不详,1983年。
    84.林从龙、侯孝琼:《我的老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
    8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86.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7.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8.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9.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9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
    9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92.经济会议秘书处:《全国经济会议专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八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9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94.[美]白修德、贾安娜著,端纳译:《中国的惊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95.韦善美:《雷沛鸿文集》(上册),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96.洪京陵:《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4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9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98.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99.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100.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二编·46·文化教育体育类),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01.[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02.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0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0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5.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10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07.扬州市广陵区政协、《广陵春秋》编委会:《广陵文史资料》(第1辑),扬州:《广陵春秋》编委会,1991年。
    108.朱斐:《东南大学史》(第一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9.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哲学·心理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110.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111.陈传海,徐有礼:《河南现代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14.徐立阳、重庆市文史研究馆:《巴渝故实录》,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1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16.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7.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8.骆承政、乐嘉祥:《中国大洪水——灾害性洪水述要》,北京:中国书店,1996年。
    119.星云大师:《教史》,高雄:佛光山宗务委员会,1997年。
    120.曾天山:《教材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2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3.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18卷·续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4.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5.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26.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7.熊明安、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128.黄秀兰、黄循伟:《学校教育研究方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129.王德滋:《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4辑·教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
    131.杨丽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2.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33.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134.杜成宪、邓明言:《教育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5.苏新留:《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与乡村社会》,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
    136.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37.程有为、王天奖、王全营:《河南通史》(第四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8.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修订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9.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40.程中原:《张闻天传》(修订版),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
    141.郭戈:《李廉方教育文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2.卜玉华:《回溯与展望——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世纪转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143.陈志科:《留美生与中国教育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144.[美]史黛西·比勒著,刘艳译:《中国留美学生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
    145.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146.陈竞蓉:《教育交流与社会变迁:哥伦比亚大学与现代中国教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7.周洪宇:《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
    148.陈金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以佛教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9.雷志松:《学术、团体与社会:中国民生教育学会研究(1936—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李廷翰:《教师十要》,《教育杂志》,1909年第11期。
    2.张觉初:《敬告小学教师》,《教育杂志》,1915年第7卷第11号。
    3.庄启:《造成良教员之法》,《教育杂志》1916年第8卷第9号。
    4.张显光:《实用主义潮流中之作文教授》,《教育杂志》,1917年第9卷第8号。
    5.吴研因:《主持中等教育者今后之觉悟》,《教育杂志》,1919年第11卷第7号。
    6.邰爽秋:《教师之职务》,《新学生》,1919年第1卷第1期。
    7.何仲英:《教师怎样才可以长进》,《教育杂志》,1920年第12卷第1号。
    8. 《南京大会纪略》,《少年中国》,1921年第3卷第2期。
    9. 邰爽秋:《初级中学社会经济课程纲要》,《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号外(学制课程研究号)。
    10.邰爽秋:《特殊教育之实施》,《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2号。
    11.周予同:《中国特殊教育问题》,《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第2号。
    12.吴觉农:《中国的农民问题》,《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16号。
    13.曹努:《东南大学南京高师学生生活》,《学生杂志》,1922年第9卷第7号。
    14.记者:《农民问题与中国之将来》,《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15.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16.《薛内长对破除迷信之解释》,《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4期。
    17.《蒋总司令复文》,《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4期。
    18.苏慧持、汪济生:《当今教育界之根本问题》,《海潮音》,1928年第9卷第6期。
    19.邰爽秋:《教养机会均等》,《教育研究》,1928年第8期。
    20.邰爽秋:《年龄学级进步计算法》,《教育杂志》,1929年第21卷第1期。
    21.邰爽秋:《教育行政人员专业训练方法之商榷》,《教育季刊》,1930年第1卷第1期。
    22.邰爽秋:《教师之权利与义务》,《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5期。
    23.邰爽秋:《编制教育表格调查之原理及方法》,《中华教育界》,1930年第18卷第7期。
    24.邰爽秋:《小学教学出席簿之改良》,《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3期。
    25.邰爽秋:《教育指导之三大问题》,《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8期。
    26.邰爽秋:《创办儿童生活园之倡议》,《教育杂志》,1930年第22卷第4号。
    27.林仲达:《对新中国青年妇女谈儿童教养问题》, 《妇女杂志》,1930年第16卷第11号。
    28.邰爽秋:《教育革命》,《教育月刊》,1931年第5卷第1期。
    29.《海珊致大醒信》,《现代僧伽》,1931年第4卷第1期。
    30.《上海市中心区106户农家生活状况调查录》,《社会月刊》,1931年第2卷第12期。
    31.《中华民国庙产兴学促进会宣言》,《正觉杂志》,1931年第7期。
    32.《浙江省佛教会为庙产兴学促进会事致国民政府呈》,《中国佛教会报》,1931年4月刊。
    33.赵敦荣:《为小学教师生活问题告当代教育家》,《中华教育界》,1931年第19卷第1期。
    34.邰爽秋、周祖训:《教师之品德及其品德动作》,《开封教育旬刊》,1932年第1卷第5期。
    35.邰爽秋:《都市教育政策发端》,《开封教育旬刊》,1932年第1卷第4期。
    36.邰爽秋:《湖南省农村建设计划草案》,《教育周刊》,1932年第130期。
    37.《提倡六月六日为教师节敬告同胞》,《教育周刊》,1932年5月4日第6期。
    38.《我们为什么要规定教师节》,《教育周刊》,1932年6月6日“教师节特号”。
    39.飞卫:《邰爽秋先生的背影》,《十日谈》,1933年第38期。
    40.筠:《邰爽秋应该痛哭》,《晨光》,1933年第2卷第13期。
    41.赵廷为:《我国教育改造与师资问题》,《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1卷第7期。
    42.许钦文:《成都教育的印象》,《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1卷第8期。
    43.《教育名言——邰爽秋先生语》,《开封实验教育》,1934年新第1卷第5号。
    44.赵燕亭:《农村教育之乡土化与教师之资格》,《新农村》,1934年第9期。
    45.钱希乃:《乡土教育之意义与目的》,《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号合刊。
    46.荆祥鼎:《记邰爽秋》,《十日谈》,1934年第33期。
    47.徐国屏、胡义文、王勉素、皇甫均:《金家巷农村念二社实验报告》,《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4期。
    48.杨肃:《陶行知邰爽秋二先生农村教育主张之不同》,《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10期。
    49.邰爽秋:《死路上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教育学期刊》,1934年第2卷第1期。
    50.邰爽秋:《对于今后民众教育的十种希望》,《教育与民众》,1934年第5卷第8期。
    51.轨:《教育车下乡的经过》,《生活教育》,1934年第18—21期合刊。
    52.尹孔敏:《普及教育车到沈家楼》,《生活教育》,1934年第18-21期合刊。
    53.李景汉:《定县社会的各方面》,《民间》,1935年第1卷第24期。
    54.陶行知:《攻破普及教育之难关》,《生活教育》,1935年第2卷第1期。
    55.邰爽秋:《为中华儿童用品社题词》,《新儿童杂志》,1935年第1期。
    56.龚启昌:《生产教育思潮的检讨》,《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5年第9期。
    57.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6号。
    58.邰爽秋:《寄语》,《新儿童杂志》,1935年第1期。
    59.《作者小传:邰爽秋》,《江苏教育》,1935年第4卷第5—6期。
    60.邰爽秋:《中国民生教育学会宣告成立》,《民众教育通讯》,1936年第6卷第4、5期合刊。
    61.念飞:《剧变中的故乡——武进农村》,1936年《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
    62.《民教要闻: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新民》,1936年第1卷第5期。
    63.《特别启事》,《广东教育厅旬刊》,1936年第5、6期。
    64.《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时事月报》,1936年第14卷第19期。
    65.杨肃:《普及教育车在教育上之价值》,《陕西教育月刊》,1937年第3期。
    66.《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邰爽秋订婚始末记》,《现代父母》,1937年第5卷第3期。
    67.邰爽秋:《服用土货与乡村教育》,《湘湖生活》,1937年第4卷第2期。
    68.邰爽秋:《题词》,《鸡与蛋》,1937年第2卷第1期。
    69.邰爽秋:《民生本位教育发端》,《民生教育》,1937年创刊号。
    70.蔡元培:《题词》,《民生教育》,1937年第1期。
    71.唐茂槐:《实验的民生教育》,《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2期。
    72.唐庆增:《民生本位教育之经济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3.葛绥成:《民生本位教育的地理基础理论》,《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4.陈振鹭:《民生本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5.张少微:《民生本位教育的社会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6.潘公展:《谈民生教育》,《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7.潘公展:《民生本位教育的政治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8.叶青:《民生本位教育的哲学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79.陈荩民:《民生本位教育的科学基础》,《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80. 《(民生教育)月刊征求基本订户万份举行特价三个月》,《民生教育》,1937年第1卷第1期。
    81.安道义:《评民生本位教育的理论基础》,《公教学校》,1937年第3卷第22期。
    82.邰爽秋:《抗战建国期中对于教师节之新认识》,《教育通讯》,1938年第11期。
    83.林宗礼:《一个管教养卫合一的县政建设设计》,《教育与民众》,1938年第9卷第4期。
    84.邰爽秋:《民生本位之学校系统及各种教育之实施》,《教育通讯》,1938年第36期。
    85.许乃璇:《国民教育应以民生教育为中心论》,《江西地方教育》,1941年第213、214合刊。
    86.华西园:《大后方农村经济的特质和改善途径》,《群众》,1943年第8卷第12期。
    87.邰爽秋:《巡回教育的四种方式》,《教育通讯》,1943年第6卷第20期。
    88.尚丁:《对于<五五宪章·教育章>的意见》,《国讯》,1944年第364期。
    89.潘光旦:《说乡土教育》,《再生》,1946年第117期。
    90.柳青:《邰爽秋的“土货太太”》,《新天地》,1946年第5期。
    91.司空村:《邰爽秋这位博士》,《人物杂志》,1947年第8期。
    92.章妙英:《邰爽秋先生访问记》,《现代教学丛刊》,1948年第1期。
    93.黎明:《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中国新闻》,1948年第2卷第5期。
    94.白今愚:《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中华教育界》,1948年复刊第2卷第2期页。
    95.常道直:《教育风气与教育团体》,《教育杂志》,1948年第33卷第1期。
    96.扬州中学校史编写组:《江苏省扬州中学历史的回顾(1902—1949)》,《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97.丁锦均:《邰爽秋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师范教育》,1986年第9期。
    98.丁锦均:《邰爽秋与民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年第1期。
    99.迟为国:《邰爽秋教育经费思想评价》,《教育与经济》,1993年第4期。
    100.周洪宇:《中国现代生产教育诸主张之比较与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101.于述胜:《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实践——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02.周洪宇、陈竞蓉:《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现代中国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103.鲍成中:《陶行知与邰爽秋教育思想的异同探析》,《生活教育》,2012年第6期。
    104.刘齐:《论邰爽秋对中国教育行政学的理论贡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利国宜广制造论》,《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十九日。
    2.《书徐侍御请减土布落地厘捐后》,《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十五日。
    3.光佛:《谁是劳工?谁是智识阶级?》,《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年11月8日。
    4.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一)》,《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8日。
    5.邰爽秋:《设计教学法(续)》,《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29日。
    6.邰爽秋:《设计教学法(二续)》,《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21年8月30日。
    7.邰爽秋:《青年奋斗歌》,《醒狮》,1926年3月6日第73号。
    8.克伯屈,陈友松译:《中国教育所学于美国的是什么?》,《申报》,1927年3月10日。
    9. 邰爽秋:《发刊词》,《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10.蒋舜年:《介绍中国民生教育学会》,《革命日报》,1938年5月2日。
    11.戴广德:《全民抗战与民生教育》,《革命日报》,1938年5月30日。
    12.蒋舜年:《介绍吴稚晖先生的民生教育观》,《革命日报》,1938年6月20日。
    13.《全国教育会议议决案总目》,《民国日报》,1928年5月30日。
    14.《邰爽秋夫妇讲学返沪》,《申报》,1930年8月3日。
    15.《邰爽秋向四全大会提救济灾区小学教师意见书》,《申报》,1931年11月16日。
    16.《邰爽秋赞成京市土布运动》,《申报》,1935年3月11日。
    17.《高淳灾民误食石面死千人卍会义振会派员拯济》,《申报》,1935年3月18日。
    18.《民生教育学会昨成立》,《申报》,1936年5月4日。
    19.《邰爽秋普及教育车受赞佩》,《申报》,1935年12月3日。
    20.《普及教育车构造功用说明》,《天津益世报》,1935年12月3日。
    21.《庙产兴学案内政部议定办法三项》,《佛教日报》,1936年1月8日。
    22.寄萍:《邰爽秋夫人黄季马女士谈家政教育》,《申报》,1936年2月8日。
    23.《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苏教厅令各县采用》,《申报》,1936年2月29日。
    24.《邰爽秋左表演普及教育车》,《申报》,1936年3月3日。
    25.《邰爽秋发明普及教育车》,《新闻报》,1936年4月8日。
    26.大白:《邰爽秋与黄季马离婚的理由》,《北洋画报》,1937年2月23日。
    27.《邰爽秋谈保障教师》,《申报》,1936年7月30日。
    28.《邰爽秋胡佩贞今日结婚》,《申报》,1937年3月28日。
    29. 《邰胡结婚誌盛》,《申报》,1937年3月29日。
    30. 《教师节设实施委员会邰爽秋发表主张》,《申报》,1937年6月7日。
    31.《“六六”教师节废除改用“五一”为教师节马叙伦部长、吴玉章主席发表书面谈话》,《人民日报》,1951年5月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