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四川兵员动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九·一八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特别是七七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在“抗战第一、军事第一”的背景之下,如何做好战时兵员动员,并最大量地动员兵员,驰赴前线,保卫国土,是关系到全国抗战大局的关键所在。四川作为战时后方大省,在七七事变之前,由于多方原因,川军并未调赴前线,参加抗战。而在七七之后,尤其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基地,对于兵员补充问题,国民政府对四川的动员前景寄予了厚望,四川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抗战时期四川的兵员动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交代四川兵员动员的背景和基础;第二、理清四川兵员动员的组织架构;第三、分析四川兵员动员的法规体系及动员体制;第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战时四川的兵员动员几种主要的方式手段加以论述,力图对相关的动员准备工作进行梳理;第五、对兵员动员的具体施行,即具体的兵员征召程序进行分析;最后,在对前述内容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对抗战时期四川的兵员动员成效和问题,分别加以评价和检讨,而考评衡量的标准为其兵员动员量,包括动员总量和动员率,并以此为基础,对影响战时兵员动员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分析。
     八年抗战,四川作为后方兵员补充大省,有着深刻的背景和原因。早在1935年,四川就被国民政府策定为抗战大后方基地;全面抗战初期,国军伤亡惨重,需兵孔急,敌我兵员动员相距悬殊,战时的四川兵员动员,正是在此严竣形势下展开的。而相对有利的条件是,在全面抗战前夕,四川防区制被打破,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得以消除,川省政治实现了统一化,政令得以统一;另一方面,
Since the partial Anti-Japanese War broke out in China on January 18th, 1931, especially after the national Anti-Japanese War which broke out on July 7th ,1937(so called July 7th Incident), how to do well in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of the solders troops and encourage them to march to the front and fight for the nation had been the general pivot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Anti-Japanese War in this case that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the military affairs related to it were the first things to do for the whole nation .Sichuan provinc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rtime rears, didn't move the troops to assist the Anti-Japanese war on account of various reasons before July 7th Incident. Nevertheless, it has actually come to be the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public finance and economy centre of the frontline battlefiel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fter the Incid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fall of the city of Wuhan in 1938. Sichuan province, the critical rear bas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which has been placed great hopes on by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should perform its duty for the problem of the soldiers troops' compensation.
    In this thesis, a thorough inquiry has been made on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soldiers troops in Sichu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ondition and base of the wartime mobil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have been explained. Secondly, the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mobilization there has been made clear. Thirdly, the mobilization system and the mobilization setup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 have been analyzed. Fourthly,
引文
① 参见苏志荣:《战争动员面面观》,《领导文萃》,2001年第11期。
    ② 参见兰书臣撰:《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制度文化——兵制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48页。
    ③ 该碑由着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1944年7月7日,立于成都东门城门洞,那是当年川军出发之地,1989年8月15日迁到万年场,市民通常称为“无名英雄铜像”。
    ① 《川人抗战形象不能歪曲》,文化产业网,http://www.culture.org.cn/info/info_detail,2004年7月14日。
    ① 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②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2月版。
    ①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版。
    ②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④ 《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9月。
    ⑤ 《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二十辑。
    ⑥ 《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⑦ 《民国档案》,1998年第3期。
    ⑧ 《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⑨ 《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 《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② 同上。
    ①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448页。
    ①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09页。
    ② 中央档案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九·一八事变》,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31页。
    ③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页。
    ①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142页。
    ② 同上,第156页。
    ③ 章伯锋主编:《抗日战争》(七七之前),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01页。
    ④ 同上,第801页。
    ⑤ 王建民:《中国共产党史稿》,台湾中文图书社,1965年版,第218页。
    ⑥ 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1969年9月版,第74页。
    ⑦ 黄自敬编:《川陕区革命根据地资料选辑》,《近代史资料》,1958年第3期,第105页。
    ①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02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0、451页。
    ③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14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
    ⑤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54页。
    ⑥ 黄渠:《川军剿匪之经过》,《复兴月刊》第三卷,第六、七合刊《四川专号》,新中国建设学会编,1935年3月1日出版。
    ①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73页。
    ②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12页。
    ③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13、14页。
    ④ 《总裁讲演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之关键》,叶育之著:《四川史地表解》,1941年成都出版。
    ① 张其昀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10月版,第1088页。
    ② 李守孔:《八年对日抗战真相》,台北正中书局刊印,1979年6月版,第121页。
    ③ 重庆地方志总编室:《重庆大事记》,重庆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57页。
    ④ 程契生编:《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选集》,生活书店,1939年8月版,第180页。
    ⑤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39页。
    ① 参见宋哲元《我军抗敌经过》,原载《卢沟桥》,桂林前导书局,1937年9月版,第45、46页。
    ② 节录自《抗日御侮》第四卷,第170-189页,转引自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4页。
    ③ 同上,第175页。
    ④ 《第二战区忻口会战纪要》、《第二战区娘子关会战纪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⑤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页。
    ⑥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559页。
    ①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559页。
    ② 同上,第591页。
    ③ 同上。
    ④ 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34页。
    ⑤ 同上,第46页。
    ⑥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94页。
    ⑦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94页。
    ⑧ 同上,第298页。
    ① 《日陆海相力主总动员》,《新新新闻》,1937年7月16日,第15版。
    ② 《日拟动员四十万》,《新民报》,1937年7月18日,第一张,第一版。
    ③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351页。
    ④ 同上,第558页。
    ① 大本营是国家战时体制,集军事、政治、经济等大权于一身,以实行国家总体战。大本营成立后,由于国民政府一直未正式宣布对日开战,所以该组织亦未能公开。而直至南京保卫战开始前,统帅部迁至武汉后,正式取消了大本营,改组为军事委员会。
    ② 《四川总动员委员会成立》,《四川日报》,1938年1月出版,第十二卷,第一期。
    ① 参见邓汉祥:《我所知道的刘湘》,《重庆文史资料》,第22辑。
    ② 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7页。
    ③ 《四川各界民众反日救国大会的成立》,《新蜀报》,1931年9月28日,第三版。
    ①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453页。
    ② 同上,第454页。
    ③ 同上,第454页。
    ④ 同上,第461页。
    ⑤ 同上,第462页。
    ⑥ 参见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2页。
    ①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54页。
    ② 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58页。
    ③ 关于“四川中央化”,其实在中央政府与四川省之间,即在蒋介石与刘湘之间,以及在刘湘去世后,在蒋与川内实力派之间,是一个斗争又联合的过程,而“四川中央化”应该是在张群继任四川省主席以后,才得以最终实现。
    ① 何应钦:《从日本的“废藩”说到我国的“整军”》,《中央日报》,1937年6月22日,第四版。
    ②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58页。
    ③ 同上,第588页。
    ①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第588页。
    ② 同上,第598页。
    ③ 同上,第604页。
    ④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30页。
    ① 罗伯特A·柯白著、殷钟崃、李惟健译:《四川军阀与国民政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158页。
    ②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30页。
    ③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月刊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第5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第16页。
    ⑥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月刊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第16页。
    ①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34页。
    ① 《组织省市县动员委会》,《新新新闻》,1937年12月27日,第九版。
    ② 《总动员事务科暂行办法》,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6231号卷。
    ① 《总动员事务科暂行办法》,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6231号卷。
    ② 《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委员会议纪录》,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创刊号,1938年12月1日出版,第33页。
    ③ 《省动员会昨成立》,《新新新闻》,1937年12月22日,第七版。
    ④ 《组织省市县动员委员会》,《新新新闻》,1937年12月27日,第九版。
    ⑤ 《各省市县动员委员会组织大纲》,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创刊号),1938年12月1日出版,第18页。
    ① 《四川月报》第12卷,第1期,1938年1月出版,第199页。
    ② 《四川动员委员会三月来的工作》,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三期,1939年1月1日出版,第11页。
    ③ 《推动市县动委会工作》,《新民报》,1938年11月11日,第10页。
    ① 《四川省动员委员会三月来的工作》,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三期,1939年1月1日出版,第11页。
    ② 《省动委会扩大职权》,《新新新闻》,1939年1月27日,第七版。
    ③ 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开幕词中,把抗战划分为两个阶段;自从广州失守武汉退出以前,是第一期,武汉退出以后是第二期。参见荣盂源泉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527页。
    ④ 《抗敌后援会速改组》,《四川日报》,1939年4月2目,第三版。
    ⑤ 参见《川精神总动员协会今在省府开会成立》,《新民报》,1939年4月20日,第10页。
    ① 《省动员会改组竣事》,《四川日报》,1938年9月30日,第三版。
    ② 《总动员会议机构调整》,《新新新闻》,1942年12与月20日,第六版。
    ③ 同上。
    ④ 《各省设总动员会议》,《新新新闻》,1942年6月4日,第六版。
    ⑤ 《省府昨接收省动委会》,《新新新闻》,1942年7月28日,第八版。
    ⑥ 《总动员会组织强化》,《新新新闻》,1942年10月10日,第六版。
    ⑦ 《各省设总动员会议》,《新新新闻》,1942年6月4日,第六版。
    ① 罗天亚:《役政改进刍议》,《役政月刊》(创刊号),兵役部役政月刊社,1945年4月出版,第39页。
    ② 同上。
    ③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39页。
    ④ 参见张公量:《战时地方行政机构的改进》,《东方杂志》第三十七卷第十号,第24页。
    ⑤ 参见林振镛著:《兵役制概论》,正中书局印行(出版时间不详),第83页。
    ①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40页
    ② 《由保安司令兼任兵役管区司令》,《新新新闻》,1937年10月5日,第六版。
    ③ 《全川划分为六个师区》,《四川日报》,1938年1月3日,第六版。
    ④ 参见《军政部正式发表川省六师管区司令》,《新新新闻》,1938年5月13日,第五版。
    ⑤ 《军管区司令部后日成立》,《新新新闻》,1938年5月30日,第五版。
    ⑥ 参见《军团管区定期成立》,《新新新闻》,1938年6月7日,第六版。
    ① 《四川师管区所辖县份分别确定》,《四川日报》,1938年6月12日,第六版。
    ① 《兵役事务职掌划分》,<新新新闻》,1938年11月2日,第六版。
    ② 《验编处所属大队划归军管区部统辖》,《新民报》,1939年2月5目,第六页。
    ③ 参见《分区视察川省役政》,《新民报》,1939年3月13日,第六页。
    ① 《川省共设廿二师管区》,《新新新闻》,1941年9月25日,第七版。
    ② 参见《团管区制短期恢复》,《新新新闻》,1943年8月20日,第七版。
    ③ 参见《各市县将增设兵役股》,《四川日报》,1938年5月30日,第六版。
    ① 《行政院会议通过县市兵役科组织规程》,《新新新闻》,1938年8月3日,第十版。
    ② 同上。
    ③ 参见《全川设五十余个兵役科》,《新新新闻》,1938年9月4日,第九版。
    ④ 《实施新县制兵役科将改为军事科》,《新民报》,1940年1月15日,第二版。
    ⑤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军事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546页。
    ⑥ 同上。
    ① 《各县市兵役魁日成立监查委员会》,《四川日报》,1940年1月10日,第三版。
    ② 《各省决普设兵监会》,《新民报》,1939年2月12目,第七版。
    ③ 同上。
    ④ 参见《军政部电令规定组织各县市保征兵会联协》,《四川日报》,1939年3月23日,第三版。
    ① 参见《军政部电令规定组织各县市保征兵会联协》,《四川日报》,1939年3月23日,第三版。
    ② 《国民军事训练之改革》,‘兵役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军政部兵役署发行,1939年4月30日出版,第32页。
    ③ 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概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62/1号卷,第5、6页。
    ④ 《国民军事训练之改革》,《兵役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军政部兵役署发行,1939年4月30日出版,第32页。
    ① 四川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军事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94页。
    ② 《省府令各县改组务健全社训机构》,《新民报》,1938年3月2日,第六版。
    ③ 《改编各县壮丁队》,《新新新闻》,1938年10月12日,第五版。
    ④ 参见《最高领袖颁布国民兵组训实施纲领》,《四川日报》,1939年3月17日,第三版。
    ⑤ 《全川国民兵定下月开始训练》,《新民报》,1939年5月19日,第六页。
    ⑥ 《限期成立国民兵团》,‘新新新闻》,1939年7月24曰,第七版。
    ⑦ 《国民兵团业务与人事》,《新新新闻》,1939年8月2日,第七版。
    ⑧ 参见《各级团部编制办法确定》,《新新新闻》,1939年8月11日,第七版。
    ① 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概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62/1号卷,第7页。
    ② 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部:‘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部卅二(1943)年业务概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51/1(1)号卷,第11页。
    ③ 《内政军政两部规定国民兵自卫队隶属系统》,《新新新闻》,1940年7月21日,第六版。
    ④ 《国民兵团改隶县政府》,《新新新闻》,1941年12月29日,第七版。
    ⑤ 《县市后备队明年成立》,《新新新闻》,1943年1月4日,第八版。
    ⑥ 《全川增设百余中队》,‘新新新闻》,1945年3月1日,第八版。
    ① 《国家总动员》,四川省档案馆藏,10—31/1号卷,第95页。
    ① 王晓卫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383页。
    ① 新兵役法第二十条第四款关于“专科以上学校肄业学生,年未满二十五岁者”予以缓征。此立法的最初目的,在于辅助战时教育的发展,利于战时青年学生的成长。但从1943年,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兴起,而兵役法中对于学生服兵役的规定已不再合时宜,方有上述规定。
    ① 《兵役法》,载《兵役法规汇刊》,1938年7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② 《修正兵役法》,载《兵役法规汇刊》,1938年7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③ 王晓卫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384页。
    ①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军事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① 《五年来四川役政之回顾与前瞻》,《新新新闻》,1943年2月23日,第七版。
    ② 从1937年8月开始,为大规模征募合格壮丁和志愿兵入伍,国民政府规定立即停止按正规步骤征兵,改征兵制为征募并行制,加快兵员征集速度。下令产兵较多的省区按期定额募兵上送。规定湖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贵州、甘肃等7省,每月共募6万壮丁(川2万,湘鲁各l万,其余4省各5000)。参见王晓卫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405页。
    ③ 参见《四川省动员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纪录》,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创刊号,1938年12月1日出版,第34页。
    ④ 同上。
    ① 《川康绥靖公署公函》,四川省档案馆藏,民54-7572号卷。
    ② 《四川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快邮代电》,四川省档案馆藏,民54-10616号卷,第48页。
    ③ 《军管区昨已接管全川役政》,《新民报》,1938年11月2日,第五页。
    ①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军事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② 参见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概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62/1号卷,第15、16页。
    ③ 同上,第16页。
    ④ 《五年来四川役政之回顾与前瞻》,《新新新闻》,1943年2月23日,第七版。
    ⑤ 同上。
    ① 《五年来四川役政之回顾与前瞻》,《新新新闻》,1943年2月23日,第七版。
    ② 参见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30页。
    ① 参见《划八区募集新兵》,《新民报》,1937年9月29目,第六版。
    ② 成都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成都市志·军事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60页。
    ③ 《各县壮丁易募为征》,《新新新闻》,1938年1月12目,第九版。
    ① 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概况》,四川省档案馆,3—262/1号卷,第19、20页。
    ① 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662页。
    ② 《国家总动员》,四川省档案馆藏,10—31/1号卷,第93页。
    ③ 同上。
    ① 《最高领袖告全国军民宣布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电》,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八期,1939年3月1日出版,第1页。
    ② 《蒋委员长宣布实行全国国民精神总动员》,《新民报》,1939年3月13日,第二页。
    ③ 《省国民精神总动员协会昨在省府开成立大会》,《四川日报》,1939年4月21日,第三版。
    ① 《省国民精神总动员协会昨在省府开成立大会》,《四川日报》,1939年4月21日,第三版。
    ② 《战时的精神动员》,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二期,1938年12月16日出版,第7页。
    ① 《国民月会办法大纲》,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6232号卷。
    ② 《中央精神总动员会颁定国民月会仪式讲述科目》,《四川日报》,1939年4月25日,第三版。
    ③ 《市民月会月半开始举行》,《新新新闻》,1939年9月11日,第七版。
    ④ 《国民抗敌公约宣誓各机关昨热烈举行》,《四川日报》,1939年3月28日,第三版。
    ① 《实行精神总动员市民五十万宣誓》,《四川日报》,1939年3月28日,第三版。
    ② 《蒋总裁电令省府贯彻国民精神总动员》,《新新新闻》,1939年12月7日,第七版。
    ③ 《四川省府训令》,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6232号卷。
    ④ 《督导国民月会办法》,四川省档案馆藏,民186-1823号卷。
    ① 《督导国民月会办法》,四川省档案馆藏,民186-1823号卷。
    ②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118、119页。
    ① 《第二期抗战宣传纲要》,《新华日报》,1939年2月25日,第一版。
    ② 中央、川省、市县、乡镇(区)兵役宣传的专门机构的建立是在二期抗战开始后。
    ③ 《川省宣传事务省府函请动员委员会办理》,《四川日报》,1938年1月11日,第七版。
    ① 《川省宣传事务省府函请动员委员会办理》,《四川日报》,1938年1月11日,第七版。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全川总动员宣传周实施方案》,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二期,1938年12月16日出版,第13页。
    ② 同上。
    ③ 参见《全川总动员宣传周省宣传大会记》,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三期,1939年1月1日出版,第26页。
    ④ 《国家总动员宣传周全国各地于五月四日起一律举行》,《新新新闻》,1942年4月27日,第七版。
    ⑤ 参见《雪耻与兵役扩大宣传周五三起全国举行》,《新新新闻》,1938年4月28日,第五版。
    ⑥ 《举行五月节抗战宣传周》,《四川日报》,1939年4月18日,第三版。
    ① 《举行五月节抗战宣传周》,《四川日报》,1939年4月18日,第三版。
    ② 《县市每三月开讲习会一次》,发《新新新闻》,1944年11月25日,第十一版。
    ① 彝贵:《从成都到广元》,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四期,1939年1月16日出版,第38页。
    ② 文倩:《今日之渠县》,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七期,1939年3月16日出版,第28页。
    ① 张培林:《峨眉县宣传工作纪实》,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主编:《四川动员半月刊》第六期,1939年2月16日出版,第29页。
    ② 《蒋委员长电令全国寒假学生宣传兵役》,《新华日报》,1939年1月20日,第三版。
    ① 《军管区部制定寒假兵役宣传纲要》,《四川日报》,1939年1月28日,第三版。
    ② 同上。
    ③ 《丹棱县督导员徐荣珍补报暑期兵役宣传情形》,四川省档案馆藏,民170-152号卷。
    ④ 赵学铭:《新津役政之情形》,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3902号卷。
    ① 赵学铭:《新津役政之情形》,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3902号卷。
    ② 《新四川月刊》第1期,1939年5月版,第94页。
    ① 冉绵慧、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23页。
    ② 《二十六(1937年)各市县保甲统计》,《四川统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6-4/4号卷。
    ③ 《二十六(1937年)年各市县户口统计》,《四川统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6—4/4号卷。
    ④ 《二十六(1937)年各市县壮丁统计》,《四川统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二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6—4/4号卷。
    ⑤ 《整编保甲限期完成》,《新新新闻》,1938年11月13日,第五版。
    ⑥ 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32页。
    ⑦ 《民厅派员抽查各县保甲》,《新新新闻》,1938年11月17日,第十版。
    ① 参见《省府电令各市县指示编整保甲应注意事项》,《新新新闻》,1938年12月6日,第九版。
    ② 《编整保甲限期报核》,《新新新闻》,1939年1月8日,第九版。
    ③ 《四川统计月刊》,第1卷第2期,民国28年(1939年)2月版,第7-10页。转引自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132页。
    ④ 《本省实施新县制报告》,民国二十八年(1938)十月,四川省档案馆藏,5—67/3号卷。
    ⑤ 《川新县制机构部署妥善》,《新新新闻》,1940年4月26日,第七版。
    ⑥ 《四川省实施新县制之经过及现状》,四川省档案馆藏,5—66/3号卷。
    ⑦ 《胡次威详解新方案》,《新民报》,1939年8月12日,第六页。
    ① 《胡次威详解新方案》,《新民报》,1939年8月12日,第六页。
    ② 即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
    ③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月刊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第195页。
    ④ 同上,第204页。
    ⑤ 四川省民政厅选送材料编制,《四川省统计年鉴》第一册,民国35年(1946年),第163-165页。
    ⑥ 《省府转令各县市颁发清查户口注意事项》,《新新新闻》,1939年10月12日,第十版。
    ①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月刊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第113页。
    ② 同上,第130、131页。
    ③ 四川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各类情况统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0、31页。
    ④ 《各乡镇保甲》,《四川省二十九年度民政统计》,四川省档案馆藏,6—4/4号卷。
    ① 参见《全川将实行户口抽查》,《新新新闻》,1943年10月19日,第六版。
    ② 同上。
    ③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未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 《优待事业管理会即成立》,《新新新闻》,1941年4月24日,第八版。
    ② 翁国柱:《三十四年度役政之展望》,《兵役月刊》创刊号,军政部兵役署发行,民国三十四(1945)年四月出版,第22页。
    ①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年(1971)一月初版,第118页。
    ② 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概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62/1号卷,第13、14页。
    ① 参见《四川省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施行细则》,四川省档案馆藏,5-117/2号卷。
    ① 《军管区拟大规模征金》,《新新新闻》,1938年11月26日,第五版。
    ① 《军管区拟大规模征金》,《新新新闻》,1938年11月26日,第五版。
    ② 戴高翔:《半年来四川兵役改进概况》,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季刊》第三卷,第四、五期合刊,民国三十二年(1943)三月出版,第22页。
    ③ 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近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61/1号卷,第19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川军管区部拟定优待征属新方案》,《新民报》,1939年7月12日,第七页。
    ② 《川军管区确定优待征属工作纲领》,《新新新闻》,1942年3月5日,第八版。
    ③ 《川省设三十八示范区》,《新新新闻》,1942年6月10日,第七版。
    ① 《川省设三十八示范区》,《新新新闻》,1942年6月10日,第七版。
    ① 《刘主席通电抗日》,《新新新闻》,1937年7月15日,第五版。
    ① 《川事与国事》,《新新新闻》,1937年7月22日,第五版。
    ② 周开庆:《刘湘先生年谱》,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四(1975)年十月初版,第159页。
    ③ 同上。
    ④ 《刘湘在京发表谈话》,《中央日报》,1937年8月8日,第二版。
    ⑤ 《告川康军民书》,《华西日报》,1937年8月26日,第七版。
    ① 《刘湘决定亲自出征》,《新民报》,1937年8月25日,第七版。
    ② 周开庆:《刘湘先生年谱》,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四(1975)年十月初版,第160页。
    ③ 参见《川康军源源出动总额增为十四师》,《新民报》,1937年9月8日,第七版。
    ④ 《四川文史集粹》(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① 《先锋部队今日开拔》,《新新新闻》,1937年9月1日,第五版。
    ② 参见《刘主席由京电省令加速补充新兵》,《新民报》,1937年11月21日,第七版。
    ① 《出川部队开拔费四百六十万有着》,《新民报》,1937年9月7日,第六版。
    ② 《出征部队开拔费每师各发五万元》,《新新新闻》,1937年10月1日,第五版
    ③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月刊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第28页、29页。
    ④ 1938年8月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74次会议决定王缵绪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①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出版,第126页。
    ② 王缵绪为刘湘直辖下四十四军军长,后被重任为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并于1938年3月16日通电就职。
    ③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126页。
    ④ 《潘文华昨谈川军继续出兵事宜》,《四川日报》,1938年4月2日,第七版。
    ⑤ 《蒋委员长令两王所部限期出川》,《四川日报》,1938年4月9日,第一版。
    ① 参见《两部集中渝万转赴汉口待命》,《新新新闻》,1936年5月14日,第五版。
    ② 参见《出川各军提前开拔》,《新新新闻》,1938年5月17日,第五版。
    ③ 同上。
    ④《川军继续出兵八师》,《新新新闻》,1938年5月8日,第六版。
    ① 《川省财政一大转变国省税载然划分》,《新民报》,1938年1月5日,第六版。
    ② 《川康军各部队军费令后归国库拨发》,《新民报》,1938年1月12日,第六版。
    ③ 参见《川军政费重确定》,《新民报》,1938年1月12日,第六版。
    ④ 《省府借军费百六十万》,‘新新新闻》,1938年5月3日,第五版。
    ⑤ 参见《四行借垫款昨兑蓉》,《四川日报》,1938年5月13曰,第七版。
    ⑥ 参见《军费政费界限划分》,《新新新闻》,1938年6月18日,第五版。
    ⑦ 《绥署积极筹划川军三期出兵》,《新新新闻》,1938年7月10日,第五版。
    ① 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88页。
    ② 同上。
    ③ 参见《川省每月应征兵额中央增为二万四千名》,《四川日报》,1938年6月5日,第七版。
    ④ 其实,川省壮丁征集程序中,在壮丁身家调查之后,有一程序为壮丁身体检查,但这一程序在1942年7月后更改,由于壮丁身体检查需要的军医人员数目庞大,为使壮丁入营手续简化,改为在入营后进行身体检查。参见《壮丁入营手续简化》,《新新新闻》,1942年7月18日,第六版。
    ① 三平原则即兵役制之平等、平均、平允三原则。所谓平等,即无阶级等差之谓,凡届兵役年龄,一律服兵役,勿以富贵而予以免役,勿以贫贱而专以服役;所谓平均,即按人口之多寡,配赋一定之比例,而平均征集,就是按地方人口壮丁之多寡,以为配赋征集人数的标准,壮丁多者则多征,壮丁少者则少征;所谓平允,在使办理兵役者,以公平允当之行为处理之。依兵役法施行条例所定,应当免役者予以免役,应当缓役者从缓征集,应当停役者停止服役,使事无不平,民无所怨。参见《兵役制度之三平原则》,《兵役法规汇刊》,国民二十七年(1938)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② 《国民兵服役施行规则》,《兵役法规汇刊》,民国二十七(1938)年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① 参见《战时征补兵员实施办法》,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季刊》,民国三十二(1943)年三月出版,第20页。
    ②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116、117页。
    ③ 参见《省府昨重申前令壮丁调查与统计》,《新新新闻》,1937年9月29日,第八版。
    ④ 《调查全川壮丁》,《新新新闻》,1939年4月20日,第七页。
    ⑤ 同上。
    ⑥ 参见《全川壮丁调查登记限本月十五日截止》,《新民报》,1939年5月11日,第六版。
    ① 《军管区通令各县壮丁统计》,《新民报》,1939年6月19日,第七页。
    ② 同上。
    ③ 《加强壮丁身家调查》,《新新新闻》,1942年4月28日,第七版。
    ④ 《调查户口壮丁联系办法颁布》,《新新新闻》,1945年4月2日,第八版。
    ① 《兵役法施行暂行条例修正草案》,《兵役法规汇刊》,民国二十七(1938)年七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② 《非常时期征集国民兵及抽签实施办法》,《兵役法规汇刊》,民国二十七(1938)年七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① 《战时征补兵员实施办法》,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国三十二(1943)年三月出版,第19、20页。
    ② 《修正兵役法》,《兵役法规汇刊》,民国二十七(1938)年七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① 四川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四川省志·军事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548页。
    ② 《王兼司令通电全川指示壮丁抽签办法》,《新民报》,1938年11月12日,第十页。
    ③ 《王电告各县如期完成首次征兵计划》,《新民报》,1938年11月24目,第十一页。
    ① 《征兵补充办法昨商定》,《新新新闻》,1938年12月20日,第九版。
    ② 参见《今后征调壮丁改为每月抽签一次》,《新新新闻》,1939年1月4日,第九版。
    ③ 参见《川军管区司令部决于最近扩大抽签》,《新民报》,1939年3月3日,第七页。
    ④ 《军管区部改进役政》,《新新新闻》,1940年9月3日,第八版。
    ① 《全川各县市壮丁抽签》,《新新新闻》,1943年4月8日,第六版。
    ② 参见《本市壮丁复抽日期决定》,《新新新闻》,1943年11月23日,第十版。
    ①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军事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59页。
    ② 刘任:《温江崇庆两县役政视察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3902号卷。
    ③ 刘任:《温江崇庆两县役政视察报告》,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3902号卷。
    ① 甘焘:《彭县役政之情形》,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3902号卷。
    ① 参见《省府通令规定征送壮丁办法》,《四川日报》,1938年3月21日,第七版。
    ② 《四川省各市县征募兵员补充办法》,四川省档案馆藏,民54—10616号卷。
    ③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至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月刊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第52、53页。
    ① 《军管区部制定办法革除征兵拨兵弊端》,《新民报》,1939年9月24日,第六页。
    ② 参见《战时征补兵员实施办法》,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JIl兵役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国三十二(1943)年三月出版,第32、33页。
    ① 《军管区部实施兵役法月底征壮丁八十万》,《新民报》,1938年10月18日,第十一页。
    ② 《王兼司令通令全川批示每月壮丁征额》,《新民报》,1938年11月30日,第二页。
    ① 《省府电军委会详陈办法俾便征募》,《四川日报》,1938年6月5日,第七版。
    ② 参见《行营派督催壮丁人员分赴各县市督催征送》,《新新新闻》,1938年7月19日,第十版。
    ③ 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近况》,四川省档案馆藏,3—261/1号卷,第5页。
    ④ 参见《军管区部申送特征兵》,《新新新闻》,1939年12月7日,第五版。
    ⑤ 《军管区举行兵役座谈会》,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9-2026号卷。
    ① 《军管区举行兵役座谈会》,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9-2026号卷。
    ② 《各县征调壮丁须切实遵照法令办理》,《新新新闻》,1938年7月15日,第九版。
    ① 《军管区部制定办法革除征兵拨兵弊端》,《新民报》,1939年9月24日,第六页。
    ① 《战时征补兵员实施办法》,四川军管区司令部:《四川兵役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国三十二年(1943)三月出版,第33、34页。
    ② 《兵员交拨办法确定》,《新民报》,1939年1月31日,第六页。
    ① 《各部队接收补充兵由师区派员送前方》,《新新新闻》,1942年6月15日,第八版。
    ① 《各县征调壮丁须切实遵照法令办理》,《新新新闻》,1938年7月15日,第九版。
    ②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四川文史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89页。
    ③ 同上。
    ①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四川文史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89页。
    ② 李中舒:《三青团和青年军的合流》,《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6辑,第101页。
    ③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51页。
    ④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四川文史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89页。
    ①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四川文史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89页。
    ② 《军事委员会三十一年十一月渝征役字第一二九四九号代电》,《中央日报》,1943年12月12日,第三版。
    ③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49页。
    ① 《四川文史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② 同上,第91页
    ③ 关于女子从军,最初《兵役法》是将女子排除在外。但在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制定出《知识女青年服务办法》,指定成都、重庆等五处为征集区域,于1945年2月集中,服务范围为战地救护、政工、通讯、经理及文书等项,其待遇与远征军士兵相同。参见《四川文史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1页。
    ④ 参见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49页。
    ① 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83、284页。
    ①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50、251页。
    ② 《蒋介石关于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手令》,三青团中央团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③ 同上。
    ① 蒋介石:《告全国知识青年从军书》,三青团中央团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338、342、343页。
    ② 参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宣传计划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43页。
    ① 《全国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兵役月刊》第六卷,第七、八、九、十期合刊,军政部兵役署发行,第45页。
    ① 罗天亚:《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回忆》,《役政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兵役部役政月刊社发行,民国三十四(1945)年七月出版,第23、24页。
    ②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年(1971)一月初版,第252页。
    ③ 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① 张群:《知识青年从军与战争》,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印行,第183、184页。
    ① 张群:《胜利日感言》,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印行,第211页。
    ②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第245页。
    ③ 参见《抗战期间各省壮丁配额统计表》,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98页。
    ④ 参见《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99页。
    ① 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88页。
    ② 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十七辑,1987年12月出版,第204页。
    ④ 参见《感谢四川人民》,《新华日报》,1945年10月8日,第三版。
    ⑤ 动员量又称动员率,是指兵员动员数量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动员量的大小,即兵员动员数量在国家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是否科学合理,对战争和社会生产力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动员量太小,使军队无法得到必要的兵员补充,不可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动员量过大,广大男性公民被迫离开土地,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受到破坏。参见兰书臣撰:《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制度文化,兵制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51页。
    ⑥ 参见白崇禧:《青年与军训》,《兵役月刊》第六卷,第五、六期合刊,军政部兵役署发行,民国三十三(1944)年六月出版,第23页。
    ⑦ 《蒋令全国遵行推行兵役办法》,《新新新闻》,1938年6月9日,第九版。
    ① 侯杨方著:《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02页。
    ① 参见《抗战期间各省壮丁配额统计表》,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98、599页。
    ② 参见《抗战期间各省历年实征壮丁人数统计表》,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599页。
    ① 《请求核减配额》,四川省档案馆藏,民54-8687号卷。
    ① 《请求核减配额》,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9-615号卷。
    ② 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印行,第98、99页。
    ① 《战时乡村政制之改善问题》,中山文化教育馆,民国二十七(1938)年八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5-170/3号卷,第6页。
    ② 甘焘:《彭县役政视察情形》,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3902号卷,第3页。
    ③ 参见张登上:《国民党兵役视察目击记》,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20辑,第28页。
    ① 《兵役控案统计》,《新华日报》,1945年2月27日,第三版。
    ① 张群:《川省十大病根及其治理方案》,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编辑委员会编:《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印行,第53页。
    ② 参见《加强县政实施行政机构彻底调整》,《新新新闻》,1941年2月24日,第七版。
    ① 《兵役法施行暂行条例》,《兵役法规汇刊》,1938年7月出版,四川省档案馆藏,3-259/1号卷。
    ② 参见《加强县政实施行政机构彻底调整》,《新新新闻》,1941年2月24日,第七版。
    ① 翁国柱:《三十四(1945)年度役政之展望》,《役政月刊》创刊号,兵役部役政月刊社发行,民国三十四(1945)年四月出版,第24页。
    ② 《区乡镇保甲长准缓征召》,《新华日报》,1943年5月24日,第二版。
    ③ 俞国柱:《三十四(1945)年度役政之展望》,《役政月刊》创刊号,兵役部役政月刊社发行,民国三十四(1945)年四月出版,第24页。
    ④ 参见《免役缓役课征丁税》,《新新新闻》,1942年11月17日,第六版。
    ⑤ 《川省实施缓役金》,《新民报》,1938年11月29日,第十一页。
    ① 《川省实施缓役金》,《新民报》,1938年11月29日,第十一页。
    ① 詹显哲:《实施国家总动员法与粮食动员》,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出版,第6、7页。
    ② 关于劳务的动员与统制在《国家总动员法》中的第四、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条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参见《国家总动员法》,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三卷,政治(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476—479页。
    ① 马宣伟、肖波著:《四川军阀杨森》,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69页。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③ 杨福忠:《从社会动能力看当前国家同农民的关系》,《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 罗志田教授在《历史研究的新视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研究会补记》一文中谈到:1793年法国国民公会发布“全民总动员令”,是法国大革命面临内外危局时的一项拯救大革命本身和法兰西共和国的重大举措,它的确得到法国人民广泛的响应,而法令的推行也非常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然而,强行征用全国一切人力物力的法令,虽然可以说是权宜之计,其本质却是强制性的。在共和思想和民族主义这些“更高”的全社会道义价值之下,法国革命者为之奋斗的一项主要原则——即个人的权利——实质上被“合理地”剥夺了。参见罗志田:《历史研究的新视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补记》,《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
    ② 兰书臣撰:《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制度文化——兵制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52页。
    ③ 同上。
    民国23—1、39、40、61、64、93、109、177、182各卷。
    民国41—1164、1901、1911、3201、3374、3759、3902、6232、6237、6243、6244、6254、6255、6332、6545、8823、8949、9146各卷。
    民国49—5、178、208、615、888、1757、1784、1830、1987、2014、2026各卷。
    民国54—33、1385、6436、6466、6477、6823、6824、6825、6826、6833、6836、6990、7054、7070、7394、7396、7397、7437、7444、7465、7472、7531、7572、7620、7648、7670、7690、7844、7852、7871、7903、7916、8097、8285、8613、8615、8687、9733、9887、10020、10159、10334、10615、10616各卷。
    民国170—5、16、30、40、46、64、152、160、161各卷。
    民国186—167、169、223、326、338、339、408、416、429、447、501、607、1206、1823、2107、2457、2497、3045、3051、3070、3073、3096、3311、3403各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战时法规汇编》,1—49/1(1)、(2)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战时法规及新颁重要法规汇编》,1—50/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军管区司令部业务概况》,3—252/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兵役近况》,3—261/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兵役概况》,3—262/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军管区司令部三十二(1943)年度业务概况》,3—351/1(1)、(2)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地方行政制度》,5—32/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如何实施新县制》,5—55/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实施新县制工作要点之提示》,5—56/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实施新县制之经过及其现状》,5—66/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本省实施新县制报告》,5—67/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实施新县制成绩总检讨》,5—112/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慰委会报告》,5—116/2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优待征属细则》,5—118/2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三十年度编查保甲户口纪要》,5—121/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实施新县制乡镇保甲户籍法规解释辑要》,5—138/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战时乡村政制之改善问题》,5—167/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各市县联保保甲户口一览》,5—194/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县市乡镇保甲户口统计》,5—213/3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战时宣传工作》,10—11/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国家总动员》,10—22/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四川省各市县局民众组训实施办法》,10—24/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地方自治》,10—25/5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国家总动员》,10—31/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战时宣传纲要汇编》,10—38/1(1)、(2)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抗战时期的下层政治机构》,10—56/1号卷。
    四川省档案馆藏:《宣传工作要义》,10—72/1号卷。
    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四编,台北中国国民党委员会,1988年版。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63年10月出版。
    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编辑组:《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编辑组:《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四川军阀史料》第4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四川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各类情况统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精选》第十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西南军阀史研究会:《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9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之一,1985年8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0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之二,1985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1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之三,1985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之四,1985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十六辑,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史料专辑之一,1987年5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总第十七辑,纪念七·七抗战五十周年史料专辑之二,1987年12月。
    周开庆:《民国四川史事》,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五十八(1969)年十一月初版。
    周开庆:《四川史事三集》,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印行,民国六十八(1979)年五月初版
    周开庆:《四川与对日抗战》,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民国六十(1971)年一月初版。
    《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编辑委员会:《张岳军先生在川言论选集》,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印行。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至二十五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三(1974)年12月初版。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民国二十六年到三十九年),台湾四川文献研究社,民国六十一(1972)年一月初版。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都市志·军事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民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政务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军事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兵役月刊》
    《成都快报》
    《大公报》重庆版
    《东方杂志》
    《国闻周报》
    《华西日报》
    《解放日报》
    《抗敌》
    《抗建》
    《抗战三日刊》
    《申报》
    《四川兵役季刊》
    《四川动员半月刊》
    《四川日报》
    《四川省政府公报》
    《四川月报》
    《新华日报》
    《新民报》(成都版)
    《新蜀报》
    《新新新闻》
    《役政月刊》
    《中央日报》(南京)
    陈小功编著:《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战场》,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陈之中、谭剑峰编:《抗日战争纪事:1937—1945》,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陈高华、钱海皓总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兵役制度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陈高华、钱海皓总主编:《中国军事制度史》(军事组织体制编制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黄友凡等著:《抗日战争中的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9月版。
    侯杨方著:《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蒋总统集(第一集),台北:国防研究院印,1961年版。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抗日战争研究》增刊),近代史研究杂志社印行。
    匡珊吉、杨光彦:《四川军阀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27、32、3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刘庆、皮明勇撰:《中国文化通志》第6典(军事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刘琦等编:《远征印缅抗战》,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刘大年著:《我亲历的抗日战争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兰书臣撰:《中华文化通志》第4典(制度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马宣伟、温贤美:《川军出川抗战纪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2月第一版。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
    冉绵惠、李慧宇:《民国时期保甲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大事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合编:《川军出川抗战亲历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四川简史编写组:《四川简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四川省教育委员会编:《历史的丰碑——四川省高校纪念抗日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理论成果荟萃》,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6月第1版。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5月第1版。
    王斌编著:《四川现代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谢本书、温贤美主编:《抗战时期的西南大后方》,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余子道、张云:《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袁旭、李兴仁、雷德昌、吴美华编著:《第二次中日战争纪事(1931.9—1945.9)》,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张洪涛、张朴宽著:《燃烧的“太阳”: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抗战军事史》,北京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西南民众对抗战的贡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大西南的抗日救亡运动》,重庆文史书店发行,1987年10月第1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重庆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重庆抗战纪事》,重庆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郑光路着:《川人大抗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赵丰主编:《国民党抗日战争纪实》,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美]罗伯特A·柯白著,殷钟崃、李惟健译:《四川军阀与国民政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发行,1989年7月第1版。
    [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利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日]池田诚编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译:《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日]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求实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日]稻叶正夫、小林龙夫、岛田俊彦、角田顺编:《太平洋战争之路》,东京朝日新闻社,1963年版。
    [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陈大力、陈廷湘:《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役政》,《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陈廷湘:《论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想》,《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陈露:《浅论民族主义社会动员及其形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陈君静:《略论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宁波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曹成建:《20世纪40年代四川省新县制下地方自治的施行》,《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高平平:《国民党一二期抗战比较研究》,《史学月刊》,1995年第6期。
    黄安余:《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兵役制度》,《民国档案》,1998年第3期。
    霍钦宏:《由内战到出川抗日》,《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黄华文:《七七事变前后抗日救亡运动特点之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刘沂:《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
    刘昌福:《中国共产党对建造四川抗战基地的贡献》,《四川党史》,2002年第5期。
    刘一臬:《社会动员形式的历史反视》,《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刘正美:《抗战前后国民党中央对四川的控制》,《民国春秋》,1997年第3期。
    李峻:《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民众动员》,《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罗福惠:《略论武汉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
    龙太江:《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罗志田:《历史研究的新视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补记》,《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
    林红:《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任一民:《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地方实力派》,《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冉绵惠:《民国时期保甲制度在四川推行的历史情况》,《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石建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壮丁制度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四川省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川军抗日的历史功绩不可泯灭》,《四川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暨史料选》(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苏志荣:《战争动员面面观》,《领导文萃》,2001年第11期。
    沙东迅:《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当局的民众动员与舆论宣传》,《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
    沈松平:《“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
    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史滇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兵员征补》,《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沈成飞:《近十年来民国保甲制度研究述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温岚:《蒋介石抗战精神动员初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万金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在四川》,《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万金裕:《四川人民在征兵服役上的贡献》,《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二卷(政治军事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吴珍美:《论宣传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党史文苑》,1995年第6期。
    袁素莲:《略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
    袁素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抗战准备的作用及局限性》,《北方论丛》,1997年12期。
    赵金康:《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共华北抗战动员》,《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周春雨:《抗战后期十万知识青年从军热潮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周绍英:《抗战时期国民党新县制述评》,《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张丰清:《论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第1期。
    张皓、张福记:《论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确定》,《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