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陵墓石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陵墓石刻的整体布局中存在着四种模式。第一种是永康陵模式,包括永康陵、兴宁陵以及建初陵与启运陵。第二种为献陵模式,包括献陵、恭陵与顺陵。第三种为昭陵模式。第四种是乾陵模式,包括从乾陵至靖陵的所有帝陵。乾陵综合了前三种模式,唐陵石刻自此发展完备,之后各陵在内容上稍有差异,但大的格局均延续了乾陵模式。泰陵以后神道两侧石人分为文东武西是由于功臣陪陵制度无法延续后在石刻内容上所作出的调整。
     乾陵石刻与陵寝建筑营建了一个以过世帝王为中心的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协助帝王实行其统治的文武百官——六十朝臣画像与蕃臣像,有整齐肃穆的仪仗——长人长上、仗马及进马官,有拱卫轩禁的警卫——左右监门卫大将军、羽林卫将士、四门石狮。摩尼宝珠柱与石狮赋予了这个世界佛国净土、天宫的概念。翼马与鸵鸟代表着“河出图,凤鸟至”,是儒家心目中的大同世界的象征。石刻共同营造出一个理想的神异世界,还使皇帝具备了佛教与儒家圣王的双重身份。
     唐陵的美学主旨可以概括为壮崇。乾陵借助自然地势修建了三道高大三出阙与内外双重城垣将自然的山原征服,四门石狮强化了对于陵山的围合,整齐划一的神道石刻既衬托出主体陵山的高大又给予观者空间深远之感。乾陵石刻在布局上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排列,显示出秩序美。单体石刻遵循正面律,构图上强调静止与稳定,不追求动态的生动性,在庄严与肃穆中体现皇权的崇高以及对于永恒的希求。唐陵石刻最显著的特点是内容与造型风格现实主义倾向。流行东汉、南朝的有翼神兽,被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所取代,人物雕刻数量、种类增加。蕃臣像具有明显的肖像雕塑的特征。石刻宏大的气势来源于其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以实体对于空间的极度占有,获取了更大的心理空间。在形体处理上,乾陵石刻采取方圆并蓄与“收”的手法,使静止动态的石刻具有了充沛雄浑的力量感。
Four patterns exist in the layout of Stone Carving of Tang Mausoleum. The firston the list is Yongkang Mausoleum Pattern, including the Mausoleum of Yongkang,Xingning, Jianchu and Qiyun. Then comes Xian Mausoleum Pattern, with theMausoleum of Xian, Gong and Shun sh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Next is ZhaoMausoleum Pattern. The last one is Qian Mausoleum Pattern, all Mausoleums, fromQian to Jing, fall into this pattern. Qian Mausoleum Pattern is a combination of theformer three, and the stone carving of Tang Mausoleum was fully developed at thispoint. While the later Mausoleums were slightly different in certain field, theybasically took the pattern and developed from it. One thing worth mentioning is thatafter Tai Mausoleum, the stone carving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were positionedrespectively on the west and east side of the road, mainly as a result of the failure ofburying the meritorious statesman with the dead emperor.
     The carving and constructing of Qian Mausoleum builds a world centered on thedead emperor, a world where there is everything that can facilitate his power. Amongthem, there are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who stand by the emperor, these peopleinclude the sixty prestiged officers and foreign followers; There are also the guard ofhonor who stand in perfect line—Chang ren Chang shang, the horse of honor and;Meanwhile, there are those responsible for the safety of the emperor—the generalswho protect the Palace, soldiers who work under them, and four lions facing differentdirections. The Polar engraved with Mane-beads and stone lions make this worldheavenly and pure. The winged horse and ostrich stand for the coming of sagaciousemperor and phoenix, which together belongs to an ideal world of believers inConfucianism. Thus the stone carving builds up an ideal fantasy world, where theemperor possesses the dual identities of a Buddhist and a wise Confucian Emperor.
     The aesthetic theme of Tang Mausoleums can be summarized as “magnificent”.Qian Mausoleum built three arcades with two walls lying against the mountain. Thelions on the arcades take the circling of the mountains a step further, the carvingsalong both sides make viewers marvel at the highness of the mountain, and providesthem with a sense of spatial vastness. The carvings of Qian Mausoleum follow therule of bilateral symmetry closely, which indicates a beauty in order. The singlesculptures follow the law of frontality with its emphasis on stability rather thandynamic effect, representing the supremacy of imperial power and the pursuit for aneternal life. The most outstanding trait of the stone carving of Tang Mausoleums is aninclination for idealism. The winged animals that prevailed in East Han and SouthernDynasties are replaced by animals that indeed exist in reality. Meanwhile, it alsowitnessed an increase of the number and variety of human sculptures. The sculpturesof foreign followers exhibit a clear feature of portrait sculpture. The magnificence ofthese carvings come from its unique way in dealing with space—by filling the spacewith concrete objects, the carvings enable us to acquire a massive psychologicalspace. In terms of form and structure, with its inclusiveness of more than one element,the stone carving of Qian Mausoleum brings life to the carvings that stand still.
引文
①沈睿文:《唐陵研究缘起》,《唐陵文化研究(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335-355页。
    ②樊英峰《乾陵文化研究发刊词》,《唐陵文化研究(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5月,1-7页。
    ③王麟昌:《宋刻唐代功臣赞像及游师雄题诗碑》,《文物》,1987年第3期,79-81页。
    ④宋敏求、李好文《长安志长安志图》,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
    ⑥林侗:《来斋金石刻考略》,《石刻史料新编》第2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6月。
    ⑦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杨炼译,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1月。
    ①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何正璜:《何正璜考古游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2月。
    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察记》,《文物》,1960年第4期,53-60页。
    ④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顺陵勘察记》,《文物》,1964年第1期,34-39页。
    ⑤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建陵探测工作简报》,《文物》,1965年第7期,31-34页。
    ⑥雒忠如等:《唐挢陵调查简报》,《文物》,l966年第1期,43-45页。
    ⑦允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文物》,1977年第10期。
    ⑧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3》,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39-153页。
    ⑨王世和、楼宇栋:《唐桥陵勘察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54-61页。
    ⑩咸阳市博物馆:《唐兴宁陵调查记》,《文物》,1985年第3期,46-47页。
    11若是:《唐恭陵调查纪要》,《文物》,1985年第3期,43-45页。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省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恭陵实测纪要》,《考古》,1986年第5期,458-462页。
    13李兰珂:《隆尧唐陵、<光页寺碑>与李唐祖陵》,《文物》,1988年第4期,95-96页。
    14巩启明:《唐永康陵调查记》,《文博》,1998年第5期,3、46-57页。
    1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6泾阳县文教局调查组:《唐贞陵调查记》,《文博》,1986年第6期,16-20页。
    ①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219-220页。
    ②张崇德:《唐代建陵及其石刻》,《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41-44页。
    ③刘随群:《唐崇陵调查简报》,《文博》,1997年第4期,1-15页。
    ④巩启明:《唐献陵踏查记》,《文博》,1999年第1期,47-55页。
    ⑤巩启明、王保东、李江红:《唐章陵调查简报》,《文博》2003年第3期,3-8页。
    ⑥韩伟:《维修乾陵地面建筑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24日第1版。
    ⑦秦建明、甄广全:《唐代帝陵中第一次发现双重城垣—一航拍显示乾陵外城跨山越谷气势恢弘》,《中国文物报》,2000年4月5日1版。
    ⑧张建林:《唐昭陵考古的重要收获及几点认识》。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5月,224-229页。
    ⑨呼延思正、朱旨昂:《昭陵考古有新进展唐代皇陵寝宫气势宏大》,http//www.chinanews.com.cn/new/2005/2005-03-09。
    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睿宗桥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11-23页。
    1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蒲城县文物局:《唐玄宗泰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3-11页。
    12张建林、张博:《唐陵大遗址考古的思路与方法——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获奖项目介绍》,《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103-106页。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3-13页。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3-10页。
    ③秦建明等:《唐初诸陵与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初探》,《文博》,2003年04期,43-48页。
    ④周明:《陕西关中唐十八陵陵寝建筑形制初探》,《文博》,1994年第1期,64-77页。
    ①权东计:《唐昭陵与长安城空间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月,第34卷第1期,63-67页。
    ②权东计、赵荣:《唐顺陵遗址现状与规划营建探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第1期,2002年2月,93-96页。
    ③宋扬:《中国古代皇陵景观艺匠》,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源自中国知网。
    ①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域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②林通雁:《初唐陵园雕刻与汉制及北朝模式》,《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1月第4期,80-85页。
    ③根据上下文可知作者指恭、顺、乾、定、桥五座陵园。
    ④梁子、文军:《乾陵六十一蕃王像考述》,《文博》,2003年第6期,44-51页。
    ⑤樊英峰:《乾陵61蕃臣像补考》,《文博》,2003年第3期,54-58页。
    ①葛承雍:《唐昭陵、乾陵蕃人石像与“突厥化”问题》,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4月,150-162页。
    ②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82-209页。
    ③葛承雍:《试破唐“昭陵六骏”来源之谜》,《寻根》,2000年第2期,99-104页。
    ④廖原:《关于乾陵、定陵<无字碑>》,《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4期,92-94页。
    ⑤龚良:《陵墓有翼神兽石刻的发展及其艺术源流》,《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85-90页。
    ⑥王子云:《也谈唐陵石雕刻艺术兼述中国陵墓雕刻中的瑞兽》,《美术》,1989年第4期,61-63页。
    ⑦李松:《巍哉崇陵——谈唐代乾陵的设计思想与雕刻特色》,《美术》,1981年第7期,42-45页。
    ①沈睿文:《唐陵神道石刻意蕴》,《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4期,34-39页。
    ②刘开渠编:《中国古代雕塑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6月。
    ③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10月。
    ④程征、李惠编:《唐十八陵石刻》,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4月。
    ①王鲁豫:《中国雕塑史册第五卷唐陵石雕艺术》,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
    ②和玲、甄广全:《乾陵石刻化学风化研究》,《考古与文物》,1995年06期,31-37页。
    ③和玲、周伟强、甄广全:《乾陵石刻清洗研究》,《文博》,1997年05期,88-93页。
    ④杨钟堂:《陕西乾陵石刻材料溯源》,《西北地质》,1998年第2期,20-25页。
    ①穆兴平:《从乾陵的营建看唐代的科技水平》,《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42-56页。
    ②廖彩樑:《乾陵稽古》,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③王双怀:《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④陈安利:《唐十八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
    ①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①沈睿文:《唐陵研究缘起》,《唐陵文化研究(二)》,341页。
    ②廖彩樑:《乾陵稽古》,合肥:黄山出版社,第16页。
    ③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197页,图4-2。
    ④现存于碑林博物馆,是否属于昭陵门狮及其完成时代尚存争议。
    ①《资治通鉴》卷第一八五,《唐纪一》,《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上》。
    ①《唐会要》卷一,《帝号上》。
    ③姜宝莲、秦建明:《永康陵调查》,《文博》,2002年第6期,21-25页。
    ④后文简称“图2”、“图3”,依次类推。
    ⑤巩启明:《唐永康陵调查记》,《文博》,1998年第5期,3、46-57页。
    ②何正璜:《何正璜考古游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3月。
    ③王丕忠:《唐兴宁陵调查记》,《文物》,1985年第3期,46-47页。
    ①《唐会要》卷一,《帝号上》。
    ①邢台网:《图说隆尧》 http://www.xtrb.cn/xtt/2011-08/12/content_303690.htm
    ②以上数据引自李兰珂:《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陵》,《文物》,1988年04期,55-65页。
    ④王鲁豫:《唐建初陵石雕艺术》,《美术》,1987年11期,68-70页。
    ⑤林通雁:《河北隆尧唐陵雕刻的年代问题》,《美术研究》,1992年03期,57-60页。
    ⑥《册府元龟》卷一。
    ⑦关于李唐的籍贯问题,史学界多有争议,在此不便展开。
    ①杨晋:《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5月。
    ②杨晋:《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
    ③新华网:《隆尧唐祖陵勘探获重大发现确定大唐皇室祖籍所在地》,2010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2/16/c_13652154.htm
    ④《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
    ①新华网:《隆尧唐祖陵勘探获重大发现确定大唐皇室祖籍所在地》,2010年12月16日。
    ②《新唐书》卷四八,《百官三》。
    ②宋敏求:《唐大诏陵集》卷一一,《神尧遗诏》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
    ①《史记》卷一〇。
    ①《三国志》卷二。
    ②《晋书》卷二〇。
    ③《唐会要》卷二〇,《陵议》。
    ①《唐会要》卷二〇,《陵议》。
    ②《唐会要》卷二〇,《陵议》。
    ④(清)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9月。
    ⑤陕西省文物考古所:《汉长陵、阳陵GPS的测量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23-28页。
    ⑥《后汉书》志第六,《礼仪下》。
    ①《旧唐书》卷六六,列传第十六。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
    ①巩启明:《唐献陵踏查记》,《文博》,1999年第1期,47-55页。
    ②两唐书均写作“弘”字,而《唐孝敬皇帝睿德纪》碑文作“宏”,原碑文已漫漶不清,文字收入《全唐文》与《金石萃编》,由于两书均成于清代,笔者怀疑是避弘历之讳,因此本文从《两唐书》作“弘”。
    ①《全唐文》卷十一,《赐谥皇太子宏孝敬皇帝制》。
    ②《旧唐书》卷八六,列传第三六。
    ③《全唐文》卷十五,《孝敬皇帝叡德纪洊》。
    ⑤关于恭陵封土高度,徐殿魁的《唐恭陵实测纪要》与若是的《唐恭陵实测纪要》的数据有所以出入,本文采用徐殿魁的数据。
    ①(唐)武三思:《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并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三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①新华网:《考古专家首次搞清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陵园石刻布局》,2007年2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2/26/content_5773978.htm
    ②田有前:《唐顺陵营建过程研究》,《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4期,100-104页。
    ①王世和:《唐顺陵勘查记》,《文物》,1964年第1期,34-37页。文中有“在独角兽北有石础两个。一个在东,据独角兽30米;一个在西,据独角兽60米。”的描述,因此推断石人在神兽北30米处,石人之间南北距离为30米。
    ①张鸿杰等:《咸阳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
    ①《唐会要》卷二〇,《陵议》。
    ②刘向阳:《唐太宗选择昭陵陵址时间及长孙皇后殡地小考》,《唐史论丛第十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2月,284-294页。
    ③《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上》。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②《九嵕山卜陵诏》,《旧唐书》卷三,《太宗下》。
    ③《新五代史》卷四〇,杂传第二八。
    ①《唐大诏令集》卷一二,《僖宗陵诏》。
    ①《新唐书》卷四八,志第三八。
    ②《旧唐书》卷一五下,本纪第一五下。
    ③《旧唐书》卷一八下,本纪第一八下。
    ①《唐会要》卷三〇。
    ②《册府元龟》卷四二,《帝王部·仁慈》。
    ③《新唐书》卷九〇。
    ①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编辑部编:《考古学集刊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3月,216-263页。
    ②张崇德:《礼泉县文物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1月。
    ③田有前:《唐代陵寺考》,《文博》,2012年04期,60-64页。
    ④宋敏求:《长安志》卷一六。
    ⑤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第197页。
    ①宋德文等:《昭陵古墓葬遥感解译和定位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87-92页。
    ②高宗驾崩时间《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均为十二月丁巳。
    ①《旧唐书》卷五,《高宗下》。
    ①孙欢:《武则天墓下宫遗址布局逐步展露真容》,中国新闻网,2007年01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1/14/content_5603154.htm
    ②樊英峰:《试论唐代对乾陵的管理和保护(下)》,《文博》,2012年第2期,36-40页。
    ①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②《旧唐书》卷四四。
    ③樊英峰:《试论唐代对乾陵的管理和保护(上)》,《文博》,2012年第1期,50-56页。
    ①《考古工作者将航拍照片和地面调查相结合获重大发现:乾陵外城跨山越谷气势恢宏》,《陕西日报》,2004年4月23日。
    ②蕃臣殿与偏房遗址发掘报告未发表,此处数据来自刘向阳所著《唐代帝王陵墓》一书,根据《唐乾陵古建复原示意图》偏房是南北长东西窄的平面呈长方形建筑,而刘书中遗址数据北侧偏房长12.6米,宽12.5米,接近正方形,恐东西数据有误,故不采用。
    ③王双怀、樊英峰:《唐乾陵研究》,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5月,1-34页。
    ④《旧唐书》卷一五九,《郑颢》。
    ①《旧唐书》卷一七七,《杨发》。
    ②《旧唐书》卷十一。
    ①宋少宇:《唐乾陵内城北门石刻的发现与保护》,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497-501页。
    ①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
    ②《唐六典》卷二三,《甄官署》。
    ③范烨编撰、李贤注:《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列传》。
    ①马骕撰、王利器整理:《绎史》,卷九。
    ②《宋史》卷一二四《礼志》。
    ③《周礼》,秋官司寇第五,蜡氏。
    ④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
    ⑤《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
    ①《魏书》卷九三,《赵修传》。
    ①关于唐陵石柱的佛教因素复旦大学李星明在《佛法与皇权的象征——论唐代帝陵神道石柱》一文有详细的论述,该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21-31页。本文的关于唐陵石柱的佛教因素观点来自此文,特此注明。
    ②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①张宗祥校录:《三辅黄图》卷五,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
    ①《南齐书》卷二二,《豫章文献王传》。
    ②文焕然:《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50-60页。
    ③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
    ①《宋书》卷二九,《符瑞志下》。
    ②《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
    ③何正璜:《石刻双狮和犀牛》,《文物》,1961年12期,48-50页。笔者在碑林博物馆石犀牛座未找到刻字,或为修复时所遮掩,因此以何先生的文章为准。
    ①何正璜:《何正璜考古游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3月。
    ①《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
    ②《宋书》卷二九,《符瑞志下》。
    ③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九,《说卦》。
    ④孔颖达:《礼记正义》卷二二,《礼运第九》。
    ⑤《宋书》卷二八,《符瑞中》。
    ①《艺文类聚》卷九三,《兽部上》。
    ②《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下》。
    ③《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④《册府元龟》卷二四,《符瑞》。
    ⑤《新唐书》卷三六,《五行马祸》。
    ⑥《旧唐书》卷五,《高宗下》。
    ①《资治通鉴》卷二百四。
    ②《论语》,《子罕第九》。
    ③《礼记》,《礼运第九》。
    ①《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
    ②韩伟:《<乾陵神道为射候说>驳证》,《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117-120页。
    ③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3辑,139-148页。
    ①秦建明:《乾陵神道鸵鸟为射候说》,《文博》,2006年第3期,10-13页。
    ②班固编撰,顏师古注:《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③《通典》卷一〇七,《礼六七》。
    ④《古今注》卷上,《舆服第一》。
    ⑤《太平御览》卷九二一,《羽族部八》。
    ①《艺文类聚》卷九二,《鸟部下》。现存《古今注》中阙失此条。
    ②周本湘:《鸵鸟》,上海:新亚书店出版,19955年4月。
    ③《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
    ④《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第七八》。
    ⑥《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⑦《通典》,卷一九三,《边防九》。
    ⑧《通典》,卷一九三,《边防九》。
    ⑨《旧唐书》卷四,《高宗上》。
    ①《册府元龟》卷三〇,《帝王部,奉先第三》。
    ②《古今注》卷上,《都邑第二》。
    ③《尚书正义》卷二,《尧典第一》。
    ④《山海经》卷一,《南山经》。
    ①《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下》。
    ③《艺文类聚》卷九〇,《鸟部上》
    ①何新:《谈龙说凤:龙凤的动物学原型》,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9月。
    王海波:《凤凰的动物学原型探寻》,国际会议:《The2006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Design&The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杭州,2006年11月。
    ②《国语》卷第一,《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③《史记》卷三〇,《平准书》。
    ①《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
    ②《新唐书》卷四七。
    ①《新唐书》卷二二三上。
    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
    ③《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
    ④《旧唐书》卷六八。
    ⑤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四九,《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西京杂记》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
    ③《后汉书》,李贤等注,卷八三,《逸民列传》。
    ①《隋书》卷十二,志第七,《礼仪七》。
    ②《唐六典》卷二五,《诸卫府》。
    ②《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
    ③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第一一〇,晋纪三二。
    ④《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
    ⑤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35-41页。
    ①详见英卫峰:《唐代帝王陪葬墓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②《唐六典》卷二三,《将作都水监》。
    ①张沛:《乾陵“无字碑”别论》,《文博》,2000年第6期,44-49页。
    ②《旧唐书》卷一〇一,列传第五一。
    ③《旧唐书》卷八八,列传第三八。
    ④《唐会要》卷二一。
    ①转引自梁恒唐:《谈攀龙台碑的存在与价值》。豆丁网:http://www.docin.com/app/p?id=101715793
    ②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
    ③张沛:《乾陵“无字碑”别论》,《文博》,2000年06期,44-49页。
    ④《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孙占林:《自然方位属性对左右尊卑的影响》,《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177-192页。
    ⑥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吉凶典志部》。
    ⑦贺梓城:《乾陵述圣纪现存碑文》,《文物》1961年第3期。收入《乾陵稽古》,83-87页。
    ①笔者未找到《乾县文物志》,但在“陕西地情网——陕西省地情资料库——陕西省志——乾县志”中录有张永祥考订文字。http://www.sxsdq.cn/dqzlk/dfz_sxz/qxz/
    ②樊英峰、刘向阳:《大唐盛世——唐乾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③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绝典:极为难得之大典;纪:传说中的时间单位,每纪二十七万六千年;高躅:崇高的品行。
    ①《新唐书》卷二〇六,列传第一三一,《武三思传》。
    ①《旧唐书》卷一九一,列传第一四一,《方伎》。
    ②《资治通鉴》卷二〇六,唐纪二二。
    ②《唐会要》卷二〇,《陵议》。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①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文物集刊》,1980年第2期,198-203页。
    ①《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第六六上》。
    ②《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③《旧唐书》卷一九八,列传第一四八。
    ①赵明诚:《金石录》卷一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①《通典》卷一百七,礼六七,《开元礼纂类二,序例中》。
    ②《唐六典》卷二五,《诸卫府》。
    ①虞世南《狮子颂》:惟皇王之御历,乃承天而则大。洽至道於区中,被仁风於海外。通凤穴以文轨,袭龙庭以冠带。舍夷言於蒿街,陈万物於王会。渺渺地角,悠悠嶂表。有绝域之神兽,因重译而来扰。其所居也,岩磴深阻,盘纡绝峻。翠岭万重,琼崖千仞。马顿辔而莫升,车摧轮而不进。聚方服之君长,召积风而奉进。尔乃发乌弋,过白狼。逾绝巘,跨飞梁。越流沙而遥集,超积石而高骧。其为状也,则筋骨纠缠,殊姿异制。阔臆修尾,劲毫柔毳。钩爪锯牙,藏锋蓄锐。弭耳宛足,伺闲借势。暨乎奋鬣舐唇,倏来忽往。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遒兕於龈腭,屈巴蛇於指掌。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是以名将假其容,高人图其质。罄其威以凌厉,美其风而赞述。鉴倚伏以荣身,乃有识之高轨。彼白猿之骋妙,终取毙於弧矢。虽元豹之幽栖,亦捐躯於岩趾。并同亡而异术,岂行藏之足纪。何兹兽之明智,独出处以殊伦。虽奋武以驯挚,乃知机而屈伸。去金方之僻远,仰元风之至淳。服猜心与猛气,遂感德以依仁。同百兽之率舞,共六扰而来驯。斯则物无定性,从化如神。譬鳞羽变质於淮海,金锡成器於陶钧。当是时也,兆庶欣瞻,百僚嘉叹。悦声教之遐宣,属光华之在旦。臣载笔以叨幸,得寓目於奇玩。顺文德以呈祥,乃编之於东观。见:李昉等編:《文苑英华》卷一三一。《全唐文》第二部,卷一三八。
    ①陈安利:《唐十八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第61页。
    ②《新唐书》卷二三上,《志第十三上》。
    ③《唐六典》卷二五,《诸卫府》。
    ①《新唐书》卷二三上,《志第十三上》。
    ②《册府元龟》卷四二,《帝王部·仁慈》。
    ③宋元祐四年(1089)所刊刻的《昭陵六骏碑》收录了赞语,收入《全唐文》卷十:拳毛騧:黄马黑喙,平刘黑闼时乘。前中六箭,背二箭。赞曰: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弧矢载戢,氛埃廓清。什伐赤:纯赤色,平世充建德时乘。前中四箭,背中一箭。赞曰:瀍涧未静,斧钺伸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白蹄乌:纯黑色,四蹄俱白,平薛仁杲时所乘。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特勒骠:黄白色,喙微黑色,平宋金刚时所乘。赞曰: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飒露紫:紫燕骝,平东都时所乘。前中一箭。赞曰: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山川,威凌八阵。青骓:苍白杂色,平窦建德时所乘。前中五箭。赞曰: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④《水经注》卷二三,《阴沟水》。
    ①《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
    ②转引自《宋书》卷十八,《礼五》。
    ①《旧唐书》卷七四。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③《唐六典》卷二二,《少府军器监》。
    ①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
    ②《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③《唐六典》卷二五,《诸卫府》。
    ①《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
    ②《旧唐书》卷一〇六,《王毛仲》。
    ③《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一,《兽部三,虎上》。
    ①《封氏闻见记》卷六。
    ②《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
    ①详见《唐六典》卷二四,《诸卫》。
    ①《全唐文》卷二六六。
    ②《论语》,《为政》。
    ③《荀子》,《礼论》。
    ①《礼记》,《礼运》。
    ②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③郭璞:《葬书》,《文渊阁四库全书》。
    ④《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
    ①《唐会要》卷二〇《陵议》。
    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③《春秋繁露》,《保位权第二〇》。
    ④杨雄撰、郭璞注《方言》,《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战国策·魏策三》。
    ②《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二》。
    ③《汉书》卷四五。
    ①秦建明:《乾陵地貌的考古研究》,《乾陵文化研究(一)》,35-43页。
    ①《唐律疏议》卷七,《卫禁》。
    ①《大唐开元礼》卷四十五,《吉礼·皇帝拜五陵》,《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姚鼎:《复鲁絜非书》,《姚鼐文选》,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①《新唐书》卷二三上,志第十三上,《仪卫上》
    ②《唐六典》卷二五,《诸卫府》。
    ③《新唐书》卷二二三上,列传第一四八上,《奸臣上》。
    ①《太平广记》,卷二十一,《画二》。
    ①《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列传第一四六上。
    ②《旧唐书》卷一九七,列传第一四七。
    ③《旧唐书》卷一九八,列传第一四八。
    ①《法苑珠林》卷三八,《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彭慧萍:《“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画史想象》,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③《图画见闻志》卷三。
    ④(英)斯当东:《英史谒见乾陵皇帝记实》,叶笃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
    ⑤《太平广记》卷第二一一,《画二》。
    ①《周易正义》卷七,《系辞上》。
    ①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文渊阁四库全书》。
    ①刘育和编:《滑田友》,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月。
    ①李兰珂:《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陵》,《文物》,1988年第4期。
    ①巩启明:《唐献陵踏查记》。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新发现》。
    ①王世和:《唐顺陵勘察记》。
    ①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第61页。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昭陵博物馆:《2002年度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
    ①孙迟:《昭陵十四国君长石像考》,《文博》,1984年第2期。
    ①乾陵管理处:《中国乾陵》,http://www.tangwenhua.com/index.aspx
    《北史》,(唐)李延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月。
    《春秋繁露》,(汉)董仲舒,周桂钿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
    《册府元龟》,(宋)王若钦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6月。
    《长安志·长安志图》,(宋)宋敏求,(元)李好文,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
    《长安志》,(宋)宋敏求,《宋元方志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大唐开元礼》,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
    《封氏闻见记》,(唐)封演,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10月。
    《古今注》,(晋)崔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汉书》,(汉)班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
    《汉官六种》,(清)孙星衍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9月。
    《后汉书》,(宋)范晔,(唐)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
    《晋书》,(唐)房玄龄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月。
    《礼记正义》,(汉)郑玄,(唐)孔颖达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9月。
    《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
    《南史》,(唐)李延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
    《南齐书》,(梁)萧子显,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全唐文》,(清)董浩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三辅黄图校注》,何清谷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三国志》,(晋)陈寿,(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
    《尚书正义》,(唐)孔颖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山海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
    《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
    《水经注校正》(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7月。
    《事物纪原》,(宋)高承,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4月。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宋史》,(元)脱脱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6月。
    《宋书》,(梁)沈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
    《唐会要》,(宋)王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月。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月。
    《唐大诏令集》,(宋)宋敏求,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刘俊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
    《通典》,(唐)杜佑,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
    《魏书》,(北齐)魏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0月。
    《西京杂记》,(晋)葛洪,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2月。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方南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
    《周易正义》(唐)孔颖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1月。
    《古今图书集成》影印版(电子版),上海:中华书局,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
    巩启明:《唐永康陵调查记》,《文博》1998年第5期。
    巩启明:《唐献陵调查记》,《文博》1999年第1期。
    巩启明、王保东、李江红:《唐章陵调查简报》,《文博》2003年第3期。
    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查》,《考古》1964年第11期。
    韩国河:《东汉陵墓踏查记》,《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
    韩伟:《维修乾陵地面建筑获重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995年12月24日。
    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3辑。
    贺梓城:《乾陵述圣纪现存碑文》,《文物》1961年第3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宋皇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姜宝莲、秦建明:《永康陵调查》,《文博》2002年第6期。
    雒忠如等:《唐挢陵调查简报》,《文物》l966年第1期。
    泾阳县文教局调查组:《唐贞陵调查记》,《文博》1986年第6期。
    李建宁、樊英峰:《陕西保护性发掘首座唐帝王陵》,《文汇报》1995年4月8日。
    李兰珂:《隆尧唐陵、光业寺碑与李唐祖陵》,《文物》1988年第4期。
    李浪涛:《昭陵六骏考古新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第9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
    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
    刘随群:《唐崇陵调查简报》,《文博》1997年第4期。
    若是:《唐恭陵调查纪要》,《文物》1985年第3期。
    宋少宇:《唐乾陵内城北门石刻的发现与保护》,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乾陵勘察记》,《文物》1960年第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顺陵勘察记》,《文物》1964年第1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建陵探测工作简报》,《文物》1965年第7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简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
    陕西省文物考古所:《汉长陵、阳陵GPS的测量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发掘新收获》,《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睿宗桥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蒲城县文物局:《唐玄宗泰陵陵园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秦建明、甄广全:《唐代帝陵中第一次发现双重城垣—一航拍显示乾寝外城跨山越谷气势恢宏》,《中国文物报》2000年4月5日。
    王世和:《唐顺陵勘查记》,《文物》1964年第1期。
    王世和、楼宇栋:《唐桥陵勘察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杨正兴:《唐乾陵勘察记》,《文物》1960年第4期。
    咸阳市博物馆:《唐兴宁陵调查记》,《文物》1985年第3期。张崇德:《唐代建陵及其石刻》,《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3期。
    张建林、张博:《唐陵大遗址考古的思路与方法——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获奖项目介绍》,《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省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恭陵实测纪要》,《考古》1986年第5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
    陈安利:《唐十八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
    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文物集刊》1980年第2期。
    陈云岗:《龙盘虎踞——中国古典雕刻的文化方位》,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
    程征、李惠编:《唐十八陵石刻》,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4月。
    樊英峰:《试论唐代对乾陵的管理和保护(上)》,《文博》2012年第1期。
    樊英峰:《试论唐代对乾陵的管理和保护(下)》,《文博》2012年第2期。
    樊英峰、刘向阳:《大唐盛世——唐乾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11月。
    樊英峰:《乾陵61蕃臣像补考》,《文博》2003年第3期。
    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5月。
    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
    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12月。
    樊英峰主编:《乾陵文化研究(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12月。
    龚良:《陵墓有翼神兽石刻的发展及其艺术源流》,《华夏考古》1994年第1期。
    葛承雍:《唐昭陵、乾陵蕃人石像与“突厥化”问题》,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葛承雍:《唐昭陵六骏与突厥葬俗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第6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葛承雍:《试破唐“昭陵六骏”来源之谜》,《寻根》2000年第2期。
    贺西林《寄意神工:古代雕塑》,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9月。
    何正璜:《何正璜考古游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3月。
    何正璜:《石刻双狮和犀牛》,《文物》1961年12期。
    何新:《谈龙说凤:龙凤的动物学原型》,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1月。
    和玲、甄广全:《乾陵石刻化学风化研究》,《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
    和玲、周伟强、甄广全:《乾陵石刻清洗研究》,《文博》1997年第5期。
    胡戟:《唐代度量衡与亩里制度》,《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
    李松:《巍哉崇陵——谈唐代乾陵的设计思想与雕刻特色》,《美术》1981年第7期。
    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李星明:《佛法与皇权的象征——论唐代帝陵神道石柱》,《复旦学报》2011年第1期。
    李昊阳主编:《昭陵文史宝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
    梁子、文军:《乾陵六十一蕃王像考述》,《文博》2003年第6期。
    廖彩樑:《乾陵稽古》,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廖原:《关于乾陵、定陵<无字碑>》,《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7月第4期。
    林树中等:《六朝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林通雁:《河北隆尧唐陵雕刻的年代问题》,《美术研究》1992年第3期
    林通雁:《初唐陵园雕刻与汉制及北朝模式》,《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1月第4期。
    林通雁编著:《中国陵墓雕塑全集第3卷东汉三国》,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刘开渠编:《中国古代雕塑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6月。
    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12月。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权东计、赵荣:《唐顺陵遗址现状与规划营建探讨》,《西北大学学报》第32卷第1期,2002年2月。
    权东计:《唐昭陵与长安城空间关系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第34卷第1期,2004年1月。
    秦建明:《乾陵神道鸵鸟为射候说》,《文博》2006年第3期。
    秦建明等:《唐初诸陵与大明宫的空间布局初探》,《文博》2003年第4期。
    宋德文等:《昭陵古墓葬遥感解译和定位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
    沈琍:《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沈睿文:《唐陵神道石刻意蕴》,《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4期。
    沈睿文:《唐陵的布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宋扬:《中国古代皇陵景观艺匠》,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源自中国知网。
    水天中、郎绍君:《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11月。
    田有前:《唐代陵寺考》,《文博》2012年第4期。
    田有前:《唐顺陵营建过程研究》,《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4期。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10月。
    王子云:《也谈唐陵石雕刻艺术兼述中国陵墓雕刻中的瑞兽》,《美术》1989年第4期。
    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
    王鲁豫:《唐陵石雕艺术》,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
    王麟昌:《宋刻唐代功臣赞像及游师雄题诗碑》,《文物》1987年第3期。
    王双怀:《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邢永川:《中国雕塑的研讨与创作》,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
    邢永川:《鬼斧神工——中国古代雕塑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杨宽:《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杨晋:《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5月。
    杨钟堂:《陕西乾陵石刻材料溯源》,《西北地质》1998年第2期。
    允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陵》,《文物》1977年第10期。
    殷双喜、隋建国主编:《穿越时空——中央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雕塑系历任教师论文选集》,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2月。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杨炼译,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1月。
    曾布川宽:《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傅江译,南京出版社,2004年9月。
    张鸿杰等:《咸阳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12月。
    张崇德:《礼泉县文物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1月。
    张沛:《乾陵“无字碑”别论》,《文博》2000年第6期。
    张道一、李星明编著:《中国陵墓雕塑全集第4卷两晋、南北朝》,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
    周明:《陕西关中唐十八陵陵寝建筑形制初探》,《文博》1994年第1期。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呼延思正、朱旨昂:《昭陵考古有新进展唐代皇陵寝宫气势宏大》,http://www.chinanews.com/news/2005/2005-03-09/26/548534.shtml.
    孙欢:《武则天墓下宫遗址布局逐步展露真容》,中国新闻网,2007年1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07-01/14/content_5603154.htm
    邢台网:《图说隆尧》,http://www.xtrb.cn/xtt/2011-08/12/content_303690.htm
    新华网:《隆尧唐祖陵勘探获重大发现确定大唐皇室祖籍所在地》,2010年12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0-12/16/c_13652154.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