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法视域内行政监管范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行政国家的兴起,监管逐渐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公共行政学、法学、法经济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监管问题也因此承载着不同研究视域下的理论诉求和制度特色。监管的这种多学科交融的特性为人们从公法学层面研究政府与市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与制度平台。然而,监管的公法研究又必须跳出对传统的经济学和行政学等既有监管理论的路径依赖,转向从权力-权利关系和法律制度视角来观察和分析政府监管权力对市场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从而拓宽公法的监管应用,否则监管的“公法”属性将极易消解于监管的多学科交融性之中。中国先哲孟子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本文正是立足于监管的跨学科特性,将“善”与“法”结合起来,从合理性和合法性交融兼顾的角度对行政监管的范围、程度和边界展开研究,试图从理论上回应、并从实践上满足现代社会公共治理过程中行政监管的正当性、有效性和合法性要求,也希望藉此为行政法回应公共行政变革提供自己一片小小的理论试验场地。
     第一章导论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整体架构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章行政监管范围的三维考察从监管范围的横向、纵向及动态维度对其进行了总体的描述与区划,初步勾勒出监管范围的整体结构及监管理论的主要研究版图。首先明确了行政监管范围的概念内涵,即行政监管范围是指行政监管主体为应对“市场失灵”、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而确定的关于监管对象、监管职能与监管程度的总体区域与变化幅度。其次指出监管范围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概念,横向的监管范围是指由监管对象所构成的水平监管范围,纵向的监管范围是指由特定的行政监管职能所构成的垂直监管范围,立体的监管范围是指由监管程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动态监管范围。
     第三章行政监管范围的公法界定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对监管权与相对人权利之间的关系、权力责任与权利救济制度等进行公法梳理,为接下来对行政监管范围的合理性分析和公法构建提供法治视角和理论支撑。首先,“市场失灵”理论虽然初步确定了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理论边界,但“市场失灵”的法律性质由谁来加以确认?政府监管职能的边界由谁来加以限定?等等,这都是公法在监管领域需要解决的任务。其次,公法的另一个任务是要能回答监管权力和相对人权利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权力与责任以及权利与救济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等问题。
     第四章行政监管范围的理性探求在对行政监管范围进行公法审视的同时,兼以科学的精神为行政监管范围的构建提供理性的方案。首先,对行政监管程度变化的经济分析为我们研究行政监管范围动态变化的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放射性废物领域的监管实践又为我们科学设定监管流程提供了实证的资料。这些理性的探求是我们研究行政监管范围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手段。
     第五章行政监管范围的公法构建对行政监管权的来源、范围及其边界从公法的视角加以总体上的适度限定,特别在对监管主体进行再监管的程序及对相对人权利救济的途径上提出了具体的公法对策。虽然本章总体上是以传统行政法的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来规制监管行为,但这些都是监管领域最基本的公法要求,
     第六章行政监管范围动态确立的制度架构通过对上述各章关于监管的行政合理性与行政合法性分析进行综合考量,勾勒出以确立多元主体合作监管体系、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监管机制以及设立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中心的监管程序等为核心要素的行政监管范围构建体系,并描绘出关于行政监管动态范围构建的流程结构图,以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行政监管动态构建的基本要素,从而使本研究的目的——行政监管范围的合理构建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With the emerging of regulating nation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has gradually felled into a common subject for the economics, sociology, public administration, law, law and economics. Hence,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 takes on many theoretic appeals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research. This transdisciplinary trait of regulation provides us with profitable stage of theory and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law, state and socie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public law. Nevertheless, the study of regulation in the viewpoint of public law requires us jump out of the path dependence on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an administration, and turns to the analyses of the influential scope and degree imposed by the government to the market f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ower and right, as well as law system, so as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gulation in terms of public law. Otherwise, regulation's quality of public law will be easily melted in the transdisciplinary trait. As stated by Mencius, a sage in ancient China,'Virtue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for the exercise of government; Law alone cannot carry themselves in practice.' This essay, hereby, is based on the transdisciplinary trait to make an academic study on the scope, degree, bounda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bination and compatibility of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with the attempt to make a theoretic response and practical satisfaction to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justice,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during the public governance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hope of contributing a small test field to the practice, through which administrative law can response to the revolu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apter One chiefly introduces a series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selected topic, the aim and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ing thoughts and considerations, as well a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researching methods.
     Chapter Two gives an overall description to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from the horizontal, vertical and dynamic dimensions. Firstly, it clarifies the concept of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i.e.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refers to the overall scope and changing amplitude of regulating objects, functions and degrees, which is established by the regulation subjects in order to deal with market failure and maintain the public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Secondly, it indicates that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is a dynamic concept, according to which, the horizontal scope is made up of regulating objects, the vertical scope is compose of regulating functions, and the cubic scope is the dynamic scop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hanging of the regulation degree.
     Chapter Three sca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wer of regulation and the right of the relative parties, the system of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ower and the remedies of right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which set a legal and theoretic base for the following rational analyses and legitimate construction of the scope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First, this essay holds that although the theory of market failur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s the border for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ing in the market, one of the tasks of public law in the field of regulation still remains to answer to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o will define the legal quality of market failure, and who will determine the boundary of the functions of regulation? etc.. Second, another task for the public law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wer of regulation and the right of the relative parties is, and how we can def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ies, and between the right and its remedies, and so on.
     Chapter Four aims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propos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in the spirit of science, in the meantime of the above legitimate survey. First, the economic analyses to the degree of regulation supplies us a theoretic support to our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scope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Second, the practice conducted by IAEA in the regulating field of radioactive waste materials supplies us the empirical data for us to set the scientific regulation workflow. All these rational exploration and pursuit are inevitable for us to research on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Chapter Five makes an overall definition to the source, scope and border of the power of the regu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ublic law, especially makes concrete suggestions on the procedure of regulation to regulate the regulation subjects and the ways of the remedies to the relative parties. Although this chapter mainly use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administrative law to analyze the regulation, these still serves as the basic methods of public law when we try to analyze the regulation issues.
     As a conlusion, in Chapter Six, we find that if we can synthetical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methods, which we emphasized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such as the methods of cooperating regulation of multi-subjects, 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mainly cost-benefit analyses), and processing reengineering discussed above, we will surely create a new area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ope of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ublic law.
引文
①参见朱喜洋:《行业监管的公法之治---以转型期煤炭业为例》,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6月毕业,第37页。
    ②原文是:"We live in an age of reconcept utiliz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参见Breger,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Past and Prologue:Regulatory Flexibil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Tulsa Law Journal,Vol.32,1996,P.325。
    ③马英娟:《监管与经济激励:中国行政法学面临的新课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84-89页。
    ①唐明良:《行政法研究疆域的拓展---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7页。
    ②参见Richard B. Stewart, The Reformation of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88 Harv. L. Rev.1667,1671-76(1975)以及[美]理查德·斯图尔特:《二十一世纪的行政法》,苏苗罕译,《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第165-177页。
    ③参见[台]叶俊荣:《面对行政程序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15页。
    ①杨书群:《市场失灵的认识误区及其矫正》,载《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23-26页。
    ①高洁:《市场失灵评价标准的演变及其争论》,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32页。
    ②参见张琳娜:《市场失灵构成干预的理由吗?》引自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08-4-20/110628.html,2008年4月20日发布,2011年3月20访问。
    ③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载《中国工业研究》,2009年第1期,第53-64页。
    ④参见席涛:《谁来监管美国的市场经济——美国监管体制的演变:从命令-控制到成本收益分析》,载《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6期,第5-13页。
    ①黄清华:反思行政监管,走出社会治理死胡同,载《南方周末》,2009年3月5日,评论专版。
    ②马英娟:政府监管的理性选择——以“电子监管网事件”为中心,载《法学》,2008年第2期,第75-84页。
    ③张忠军:《金融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研究》,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105-111页。另见李志君:《市场自律释义——以证券市场为视角》,载《浙江金融》,2007年3月,第61-62页。
    ①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第111-114页。
    ②李东方:《政府监管的缺陷与证券监管的适度性分析》,载《现代法学》,2002年8月第4期,第153-157页。
    ①何振亚:《适度金融监管浅论》,载《金融与经济》,2002年第5期,第12-14页。
    ②张忠军:《金融监管法论——以银行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③黄韩星:《银行监管适度性问题研究》,载《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第29-32页。
    ④郑志:《谨慎适度监管:外国的启示与中国的选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89-91页。
    ⑤栗涛:《“市场失灵”下的证券监管适度性探析》,载《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43-45页。
    ①参见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第1-12页。
    ②何振亚:《适度金融监管浅论》,载《金融与经济》,2002年第5期,第12-14页。
    ①从理论上讲,监管影响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或称收益-成本分析,benefit-cost-analysis)、成本-效率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成本-产出分析(cost-output analysis)、财政或预算分析(fiscal or budget analysis)、社会-经济影响分析(socio-economic impact analysis)、结果分析(consequence analysis)、服从成本分析(compliance cost analysis)、以及商业影响测试(business impact tests)。实际上,所有的分析方法本质上都带有成本-收益分析的性质。参见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209页。
    ① See Ronald H.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得豪斯:经济学(下),萧琛、蒋景媛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转引自董岩:《浅析我国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载《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期,第111-118页。
    ③ Simeon Djankov, Edward Glaeser,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Andrei Shleifer: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 Law and Economics,另参见吴敬琏主编:《比较》第10辑,中信出版社2004版。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02页。
    ②[澳]迈克尔·卡特、[澳]罗德尼·麦道克:《理性预期:80年代宏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③[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转型的理论与证据》,周立群、韩亮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9页。
    ① Hahn, Robert W, "State and federal regulatory reform: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ⅩⅩⅨ. (2000), Reprinted in Cost-Benefit Analysis:Leg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dler, Matthew D. and Eric A. Posner,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②参见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9-209页。
    ①[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周维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7页。
    ①高世楫、陈伟、张安:《我国公共服务改革和发展中的政府监管问题》,载马洪、王梦奎主编《2006中国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版,第88-96页。
    ②参见夏光:《金融危机考验我国环保力量:以环境监管促经济转型》,载人民网http:/www.022net.com/2009/2-23/495359332389002.html,2011年6月24日最后访问。
    ③ OECD(1997):The OECD Report on Regulatory Reform:Synthesis,Paris,P6.
    ④ Florence A. Heffron,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ory Process, Longman.1983, P349-358
    ①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第20-26页。
    ①曾国安:《论市场经济中政府实行经济管制的必要性及范围》,载《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2期,第24-27页。
    ①马英娟著:《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151页。
    ①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353页。
    ②参见杨书群:《市场失灵的认识误区及其矫正》,载《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第23-26页。
    ①See Ronald H.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
    ②[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得豪斯:经济学(下),萧琛、蒋景媛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9页。转引自董岩:《浅析我国政府失灵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载《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期,第111-118页。
    ①Se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1:The Challenge of Development,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
    ①参见叶枫:《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政府治理监督》,载于《领导科学》,2010年第2期,第25-26页。
    ①[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14页。
    ②[日]田中二郎:《行政法总论》,东京:有斐阁1979年版,第221页。
    ③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①参见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②参见柳砚涛、刘宏渭:《行政相对人权利研究》,载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29-32页。
    ①[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郑明哲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引言第3页。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83页。
    ③朱贞白:《最新法学通论》,上海法政学社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版,第51页。
    ④卓泽渊:《法律价值》,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⑤参见《布莱克法律词典》,第1189-1190页。
    ①卓泽渊:《法治国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62.、69页。
    ①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引自湛中乐:《法治国家与行政法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24页。
    ①参见周启柏:《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法理学思考》,载《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76-80页。
    ②参见周启柏:《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法理学思考》,载《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76-80页。
    ①参见孟祥锋:《谈谈“以责任制约权力”》,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1月5日,第4版。
    ②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③参见《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④参见于宏:《权利救济:含义与方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第22-23页。
    ①参见于宏:《权利救济:含义与方法》,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第22-23页。
    ②参见冯健鹏:《有权利必有救济》,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6日“法治时代B4”版。
    ①杨蓉、宋永新:《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分析》,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58-64页。
    ①王善平、杨佳佳:《我国独立审计政府监管的适度性问题》,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66-68页。
    ②郑伟:《“替代市场的政府”与“监管市场的政府”》,载《中国保险报》,2007年4月18日,第2版。
    ①中国工商银行企业年金中心课题组:《建立我国基于风险控制的企业年金监管体系》,载《金融论坛》,2006年第11期,第23-30页。
    ②C. Arthur Williams, Jr., Richard M. Heins: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New York:McGraw-Hill, c1964.
    ③巴曙松、陈华良:《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构建》,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9期,第6-10页。
    ④李鲁阳、张雪松著:《融资租赁的监管(融资租赁立法研究丛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①李鲁阳、张雪松:《融资租赁的监管(融资租赁立法研究丛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99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7页。
    ③参见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④[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9页。
    ⑤[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转引自刘东民:《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理论:文献综述》,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金融研究中心Working Paper》,2009年8月1日,第0909号。
    ①参见陈平:《文明分叉、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464页。
    ①[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胡骑、席学媛、安强等译,1982年版,第35-36页。
    ②参见[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9-91页。
    ①林辛:《会计监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载《财会通讯(综合)》,2004年第7期,第64页。
    ②参见陈进杰:《论证券监管的适度性》,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第13页。
    ③杨琳:《须及时应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载《当代金融家》,2009年第9期。转引自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090915/00316746779.shtml,2009年9月10日发布,2011年6月24日最后访问。
    ①[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6页。
    ② Morris P. Fiorina, Congress: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2ndedition, 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转引自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③ R. Kabir, "Security Market Regul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rading suspension and Insider Trading Restriction", Datawyse Publishing House, Maastricht,1990.
    ①[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②[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页。
    ③ G.J. Stigler,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2. Spring,1971.
    ③参见陈进杰:《论证券监管的适度性》,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1月,第12页。
    ①张贞智:《适度性监管与银行业的效率发展》,载《商业研究》,2005第24期,第153-155页。
    ②自律监管作为政府监管的重要补充和替代方式之一,受到学界和监管实务界的广泛重视,据笔者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搜索,至2009年9月26日止,篇名中包含“自律监管”的论文就多达170余篇,而以“自律监管”为关键词的文章则多达1183篇,这些文章大多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律监管的重要作用。
    ①赵振华:《自律是我国证券监管的有益补充》,载《求实》,2004第11期,第157页。
    ②许素文:《欧盟行业自律与合作监管是媒体和互联网监管方向》,载《人民邮电报》,2007年3月26日。
    ③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172页。
    ①[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0-228页。
    ②[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75-77页。
    ① George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84(3), pp.488-500, August 1970.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17页。 in Arthur Selden, ed. The Economics of Politics, 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1978,p.3.)。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看作是一门新的横跨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叉科学。它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开辟了经济学的一个新垦地。
    ①Tanzi, V.:Public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1.
    ②此模型参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振亚撰写的论文:《适度金融监管浅论》,载《金融与经济》,2002年第5期,第12-14页。
    ①赵玉献:《政府会计监管模型的选择与分析》,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7期,第13-14页。
    ①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 for the Disposal of Radioactive Waste, Publication No.77, Pergamum Press, Oxford and New York (1998).
    ②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The Physical Protection of Nuclear Material, INFCIRC/225/Rev.2, IAEA, Vienna,1989.
    ①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沃特,简称希。1毫希等于千分之一希。据统计,世界各地的天然本底剂量平均为2.2毫希/人·年。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个人安全剂量限值为20毫希/年。
    ①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Publication, No.60. Ann. ICRP (1991).
    ①[英]弗里德利·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7页。
    ①参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52页。
    ①巴曙松、陈华良:《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构建》,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9期,第6-10页。
    ①参见马英娟:《行政监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①敖双红:公共行政民营化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201页。
    ①参见敖双红:公共行政民营化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88-200页。
    ①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第26-45页。
    ① Vern R.Walker, Risk Regulation and the "Faces" of Uncertainty,9 Risk:Health, Safety & Invironment 27, 29-34 (1998).
    ②李燕:《风险社会中现代行政法所面临的规制危机及应对》,引自北大法律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48552,2009年7月6日发布,2011年6月24日最后访问。
    ①朱建庚:《风险预防原则与海洋环境保护》,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① Robert Baldwin Introduction—Risk:The Legal Contribution, in Robert Baldwin (Editor), Law and Uncertainty: Risk and Legal Process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4-5(1997)转引自宋华琳:迈向理性的风险规制,载史蒂芬·布雷耶著《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之译者前言,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参见宋华琳:《风险规制与行政法学原理的转型》,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61-64页。
    ①Thomas O.McGarity,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Risk Regulation,1 Risk 128-130(1990)转引自宋华琳:《风险规制与行政法学原理的转型》,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61-64页。
    ① Robert Baldwin Introduction—Risk:The Legal Contribution, in Robert Baldwin (Editor), Law and Uncertainty: Risk and Legal Processe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4-5(1997)转引自宋华琳:迈向理性的风险规制,载史蒂芬·布雷耶著《打破恶性循环:政府如何有效规制风险》之译者前言,法律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0-12页。
    ② See OECD, Formal policies for regulatory analysis in OECD countries,转引自:刘继虎、王红霞:迈向科学的监管建制——管制影响分析之域外实践与本土化进路,载江必新主编:《行政规制论丛》,第142页。
    ②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48页。
    ③张书克:《“服务行政”理论批判》,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64-69页。
    ④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第25-28页。
    ①莫于川、郭庆珠:《论现代服务行政与服务行政法—以我国服务行政法律体系建构为重点》,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第62-67页。
    ②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正文第3页。
    ②张书克:《“服务行政”理论批判》,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①张书克:“服务行政”理论批判,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②[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339页。
    ③江必新:《法治维度中的服务型政府》,摘自2010年6月15日江必新教授于中南大学之讲座。
    ①参见莫于川、郭庆珠:《论现代服务行政与服务行政法——以我国服务行政法律体系建构为重点》,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第62-67页。
    ②江必新:《行政法学研究应如何回应服务型政府的实践》,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第24-32页。
    ①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石佑启:《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理念的内容探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6-29页。
    ②张康之、程倩:《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行政——现实诉求、理论定位及研究取向》,载《学习论坛》,2006年第5期,第44-47页。
    1.何振亚:《适度金融监管浅论》,《金融与经济》,2002年第5期。
    2.巴曙松、陈华良:《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监管框架的构建》,《海南金融》,2006年第9期。
    3.曾国安:《管制、政府管制与经济管制》,《经济评论》,2004年第1期。
    4.马英娟:《监管的语义辨析》,《法学杂志》,2005年第5期。
    5.江必新:《行政法学研究应如何回应服务型政府的实践》,《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6.杨书群:《市场失灵的认识误区及其矫正》,《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7.高洁:《市场失灵评价标准的演变及其争论》,《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8.江飞涛、曹建海:《市场失灵还是体制扭曲——重复建设形成机理研究中的争论、缺陷与新进展》,《中国工业研究》,2009年第1期。
    9.张忠军:《金融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李志君:《市场自律释义——以证券市场为视角》,《浙江金融》,2007年第3期。
    11.李东方:《政府监管的缺陷与证券监管的适度性分析》,《现代法学》,2002年8月第4期。
    12.郑志:《外国的启示与中国的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许成钢:《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14.黄韩星:《银行监管适度性问题研究》,《广西金融研究》,2006年第8期。
    16.杜建钢:《政府能力建设与规制能力评估》,《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7.杨蓉、宋永新:《证券市场监管的经济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8.马英娟:《监管与经济激励:中国行政法学面临的新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9.于安:《论社会行政法》,《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20.唐明良:《行政法研究疆域的拓展---以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1.叶枫:《基于社会契约理论的政府治理监督》,《领导科学》,2010年第2期。
    22.周启柏:《公权力与私权利关系的法理学思考》,《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3.于宏:《权利救济:含义与方法》,《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24.莫于川、郭庆珠:《论现代服务行政与服务行政法——以我国服务行政法律体系建构为重点》,《法学杂志》,2007年第3期。
    25.沈荣华:《论服务行政的法治架构》,《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26.张康之、程倩:《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行政——现实诉求、理论定位及研究取向》,《学习论坛》,2006年第5期。
    27.张书克:《“服务行政”理论批判》,《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8.董炯:《政府管制研究——美国行政法学发展新趋势评价》,《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29.江必新:《论行政许可的性质》,《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0.姜明安:《关于建设法治政府的几点思考》,《法学论坛》,2004年第4期。
    31.[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32.[美]威廉·安德森:《美国政府监管程序的宪法基础》,任东来译,《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3.[美]理查德·J·小皮尔斯:《规则制定与行政程序法》,高秦伟、王芳蕾摘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4.[美]理查德·斯图尔特:《二十一世纪的行政法》,苏苗罕译,《环球法律评论》 2004年第2期。
    35.[美]John Cooper, Abel J. Gonzalez, Gordon Linsley, Tony Wrixon:《哪些废物是“放射性废物”》,《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讯》,2000年第3期。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叶俊荣:《面对行政程序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4.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朱贞白:《最新法学通论》,上海法政学社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版。
    6.卓泽渊:《法律价值》,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湛中乐:《法治国家与行政法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版。
    9.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陈新民:《公法学札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1.罗豪才:《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江必新:《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
    14.张曙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5.席涛:《美国管制:从命令—控制到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宋功德:《论经济行政法的制度结构——交易费用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周汉化:《政府监管与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应松年、薛刚凌:《行政组织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9.潘伟杰:《制度、制度变迁与政府规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1.茅铭晨:《政府管制法学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黎军:《行业组织的行政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陈端洪:《中国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5.于立深:《契约方法论——以公法哲学为背景的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季卫东:《法律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胡肖华:《走向责任政府——行政责任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刘恒等:《典型行业政府规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敖双红:《公共行政民营化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0.陈平:《文明分叉、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顾培东:《法学与经济学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徐梅:《日本的规制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3.李鲁阳、张雪松:《融资租赁的监管》,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34.崔卓兰、于立深:《行政规章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马龙:《外国行政法规与案例评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36.[美]B·盖伊·彼得斯等:《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顾建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8.[英]亚瑟·赛斯尔·庇古:《福利经济学》,何玉长、丁晓钦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9.[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40.[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著《法律与行政》,杨伟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1.[英]弗里德利·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4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43.[澳]迈克尔·卡特、[澳]罗德尼·麦道克:《理性预期:80年代宏观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44.[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经济转型的理论与证 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美]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46.[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何帆、周维富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7.[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48.[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49.[英]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50.[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1.[美]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52.[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
    53.[法]狄骥:《宪法论》,钱克新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4.[日]中村英朗:《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锋、郭美松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得豪斯:《经济学(下)》,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56.[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郑明哲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日]田中二郎:《行政法总论》,东京有斐阁1979年版。
    58.[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卷),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 P. Selznick:"Focusing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Regulation", R. Noll (ed.), Regulatory Polic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1985.
    2. Ronald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P1-44).1960.
    3. Simeon Djankov, Edward Glaeser, 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Andrei Shleifer:The New Comparative Economics, Law and Economics.
    4. Hahn, Robert W, "State and federal regulatory reform: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ⅩⅩⅨ. (2000), Reprinted in Cost-Benefit Analysis:Lega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Adler, Matthew D. and Eric A. Posn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5. OECD:The OECD Report on Regulatory Reform:Synthesis, OECD,1997.
    6. Florence A. Heffron, 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ory Process, Longman. 1983.
    7. Robert Baldwin and Martin Cave, Understanding Regulation:Theory, Strategy, and Practice, Oxford,1999.
    8. C. Arthur Williams, Jr., Richard M. Heins: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New York:McGraw-Hill, c1964.
    9. Morris P. Fiorina, Congress:Keystone of the Washington Establishment 2ndedi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 George Akerlof, "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August 1970.
    11.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2. Tanzi, V.:Public Fina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1.
    13. OECD, Regulatory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From Interventionism to Regulatory Governance, OECD Publishing,2002.
    14. C. Kirkpatrick and D. Parker, 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and Regulatory Govern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No.24,2004.
    15. Robert C. Fellmeth, The Interstate Commerce Omission:The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ICC:The Ralph Nader Study Group Report on the 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 and Transportation,1970.
    16. James S. Turner, The Chemical Feast:The Ralph Nader Study Group Report on Food Protection and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1970.
    17. Cass R. Sunstein, After the Rights Revolution:Reconceiving the Regulatory State,1990.
    18. Kal Raustiala, The Architectur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ransgovernmental Networks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2002.
    19. William D. Araiza, Judicial and Legislative Checks on Ex Parte OMB Influence over Rulemaking,2002.
    20. Richard L. Revesz, Fed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 Public Choice Analysis,2001.
    21. James F. Blumstein, Regulatory Reviewby th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An Overview and Policy Analysis ofCurrent Issues,2001.
    22. Richard H. Pildes & Cass R. Sunstein, Reinventing the Regulatory State, 1995.
    23. CynthiaR. Fiorina 和 Elena Kagan。Cynthia R. Fiorina, Undoing the New Deal Through the New Presidentialism,1998.
    24. Peter L. Strauss, From Expertise to Politics: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Rulemaking,1996.
    25. Richard B. Stewart, A New Gen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2001.
    26. Jim Rossi, Participation Run Amok:The Costs of Mass Participation for Deliberative Agency Decision making,1997.
    27. Mark Seidenfeld, Empowering Stake holders:Limits on Collaboration as the Basis for Flexible Regulation,2000.
    28. William Funk, Bargaining Toward the New Millennium:Regulatory Negotiatio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1997.
    29. Philip J. Harter, Assessing the Assessors: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Negotiated Rulemaking,2002.
    30. Lewis A. Kornhauser, On Justifying Cost-Benefit Analysis,2000.
    31. Margret Carde, Can Bambi Ride Herd over Godzilla?The Role of Executive Oversight in EPA's Rulemaking for the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1996.
    32. Ian Ayres & John Brathwaite, Responsive Regulation:Transcending the Deregulation Debate,1992.
    33. Mark Seidenfeld, Demystifying Deossification:Rethinking Recent Proposals to Modify Judicial Review of Notice and Comment Rulemaking, 1997.
    34. Ody Freema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1997.
    35. Thomas O. McGarity, Some Thoughtson "Deossifying" the Rulemaking Process,1992.
    36. Breger: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Past and Prologue:Regulatory Flexibil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 Tulsa Law Journal, Vol.32,1996.
    37. Richard B. Stewart:The Reformation of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 1975.
    38. Heffron. F. A.:The Administrative Regulatory Process, New York:Longman, 1983.
    1.任玉岭:《<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建议>提案》(2006年“两会”提案)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2004年3月22日。
    3.冯健鹏:《有权利必有救济》,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6日“法治时代B4”版。
    4.高世楫、陈伟、张安:《我国公共服务的政府监管问题》,《学习时报》,2006年7月,第342期。
    6.胡海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定义考》,《上海金融报》,2003年8月2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