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公众参与预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共预算是政府分配和使用公共资源,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从公共治理角度看,公众参与预算不仅能够增强政府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而且能够有效调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促进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良性合作关系。从预算民主角度看,公众参与预算是推进协商民主,增强民众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有效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领域和方式。近年来,中国公众参与公共预算过程的实践探索特别引人注目,从中央到地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预算公开到参与式预算,都体现出社会公众对预算的重视以及影响预算安排、参与政府资源分配的强烈意愿。
     在当前的体制框架下,公众参与预算实践某种意义上展现了推进中国特色预算民主的可能。其一,从整体性和结构化的视角看,公众参与预算内生于转型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同时,推进公众参与预算构成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张力,而且这种张力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推进公众参与预算的动力,由此有可能发展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预算民主生长路径。其二,基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目前公众参与预算在体制内外、上下层级政府等多方面以及公民、学者、媒体等多主体的实践中,呈现出多元互动、整体推进、相互激发的态势,也呈现出政府主导、技术促进型、双向互动、目标多重等特点。其三,推进公众参与预算,要通过参与预算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观念学习,建构政府与公众之间聚合利益、科学决策、分担责任、凝聚共识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将公众有序参与预算过程与现有制度框架更好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总体思路上看,推进公众参与预算,关键是要建构一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合作、协商关系,使民众的意愿在预算过程中得到充分表达与切实维护,凝聚共识,逐步培养更有责任的政府与公民,以政府理财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来推动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从具体举措上看,推进公众参与预算,要通过改善公众参与预算的政治环境、营造参与型文化氛围,实现参与预算理念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相互支持发展;通过修改预算法、规范预算编报行为等完善公众参与预算的支撑体系,增强公众参与预算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通过强化人大对公共支出的监督制约,扩展和丰富公众参与预算的渠道和方式,有效提升预算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Public budgeting is one of the magnificent policy instruments for government to allocate and apply public resources, to provid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In terms of the point of view of public governance, Citizen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s not only aiming to enhance a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but also to promote posi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by effectively reconciling various social interest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view of the budgeting democracy,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ls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developing citizens'democratic awareness and involvement to protect people's rights to know, to participate, to choose and to supervis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nd explore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ttract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in China.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the local, within the system and outside the system, there is a much strong desire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government budgeting and involving the distribution of government resources.
     Based on perspectives of the practice of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ccording to the China's reality, this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promoting democracy on budget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points rai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ly, from the overall and structured perspectives, contemporary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of China came from the transaction period of the nation including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could help to promote and develop the mechanism of the budget democracy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econdly, by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social environment, th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ppears a trend of multiple interactions, overall advancement and mutually motivation in the practice involved by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citizens, researchers, scholars and media. Furth mor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also generates distinguish features of government-leading, technically feasibility and multiple target value orientation. Thirdly, in order to promot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up a healthy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to balance benefits, to make decision soundly, to share responsibility, to achieve general consensus. Socialist democracy in China is still on the way of being improved. Citizens'orderly taking part in the procedure of budgeting in the current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would gradually become a significant part of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se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s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n addi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how th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could improve the democracy in China. And up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general idea below. The key point of improving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s to build up positive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to ensure people rights of expressing opinions and concerns according to the budgeting. Further more, such improvement on the budget democracy definitely could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government, which would enhance the democracy and legal constitution in China's society as a whole.
     In the meantime, this paper makes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public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First of all, realizing common supportive development by improving political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to encourage citizens take part 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ffairs. Secondly, enhancing legal and technical supporting mechanism by revising the Budget Law. Last but not least, ensuring the decision-making mor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in the process of the budgeting by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func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oviding more methods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budgeting.
引文
① 马骏等:《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① 马骏等:《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② 苟燕楠等:《公共预算决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① 参见冯俏彬:“中国公共预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思路”,《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② 大多数这类文章以介绍和述评国外相关试点为主,少数文章是对国内公共预算相关改革的发展进程进行介绍和评述,如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③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三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①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② (美)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叶娟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3页。
    ① 马骏等:《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 (美)威尔达夫斯基等:《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 黄洋:“雅典民主政治新论”,《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第60页。
    ③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95-396页。
    ④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28页。
    ⑤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99页。
    ① 胡伟:“民主与参与:走出貌合神离的困境——评卡罗尔·帕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21页。
    ② 贺小林:“协商民主的期望与回归——对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85页。
    ③ (美)古特曼、汤普森:《商议民主》,施能杰译,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第7页。
    ④ (美)乔治·瓦拉德兹:“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何莉译,2004年第3期,第35页。
    ① 参见彭和平、竹立家主编:《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1-28页。
    ② (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宏观政治学》,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4页。
    ③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40页。
    ④ (美)斯图亚特纳格尔:《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6页。
    ①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② (美)康特妮等:“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3-47页。
    ③ (美)康特妮等:“新公共行政: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2期,第43页。
    ④ 梁莹:“公民行政参与下的草根民主”,《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年第1期,第126页。
    ⑤ (美)拉塞尔·林登:《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译者序。
    ⑥ (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① (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公民文化》,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12-16页。
    ② 马骏等:“公众参与预算:美国地方政府的经验及其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28页。
    ③ 赵丽江等:“参与式预算:当今实现善治的有效工具——欧洲国家参与式预算的经验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第106页。
    ④ 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第52页。
    ⑤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⑥ 马骏等:“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来自两省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⑦ 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 马骏等:“公众参与预算:美国地方政府的经验及其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25页。
    ② 郭小聪等:“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第56页.
    ③ 许峰:“巴西阿雷格里市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国外理论动态》,2006第6期,第36-38页。
    ④ 赵丽江等:“参与式预算:当今实现善治的有效工具——欧洲国家参与式预算的经验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第106页。
    ① 王逸帅等:“国外参与式预算改革的优化模式与制度逻辑”,《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第83页。
    ② 何俊志:“民主工具的开发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解读温岭‘民主恳谈会’的一种新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第105页。
    ③ 牛美丽:“预算民主恳谈:民主治理的挑战与机遇——新河镇预算民主恳谈案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4页。
    ① 陈奕敏:“参与式预算的温岭模式”,《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5期,第98页。
    ① 如熊彼特等人,就反对大规模的公民参与,主张程序民主、精英民主。
    ① 有西方学者认为,公民参与的形式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种:告知、咨询和积极参与。参见朱德米:“回顾公民参与研究”,《同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① 谢庆奎等:“公共预算的本质:政治过程”,《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 (美)詹姆斯·博曼等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50-57页。
    ④ Joshua Cohen,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The MIT press,1997. P.73-75.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第29页
    ① 参见(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二章。
    ① (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转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 马国贤主编:《政府预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②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①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② 马骏等主编:《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③ 参见王浦劬:“公共预算与政治学”,载于马骏等主编:《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① 汪晖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25页。
    ①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 伊恩·布鲁斯等:《阿雷格里市替代:直接民主在实践中》,转引自张梅:“巴西的参与式预算与直接民主一评《阿雷格里港替代:直接民主在实践中》”,《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7期。
    ① 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① 周景颢:《公民参与》,载于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② (美)凯瑟琳·西伦、斯温·斯坦默:《比较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载于何俊志等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①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9页。
    ②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 王乐夫:“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视阈”,《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谢庆奎、单继友:“公共预算的本质:政治过程”,《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③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① 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② 周景颢:《公民参与》,载于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③ (美)内舆米·凯顿:《贫穷国家的预算:十项一般假设的再检视》,载于於莉、马骏编译《公共预算改革:发达国家之外的经验和教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① 王雍君:“参与式预算:逻辑基础与前景展望”,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② 朱德米:“回顾公民参与研究”,《同济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① 参见孙柏瑛:“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② 参见马骏、罗万平:“公众参与预算:美国地方政府的经验及其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① 参见(美)艾梅·L·富兰克林、卡洛尔·埃布登:《我们是在盲人摸象吗:对预算参与模型的探索》,载于王巍、牛美丽编译《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①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 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①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① 马蔡琛、李红梅:“参与式预算在中国:现实问题与未来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① 参见(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①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和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② (美)马克·1·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编:《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储建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2页。
    ① (德)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5页。
    ② 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马骏、谭君久、王浦劬主编《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 章伟:《网络型权力结构与多中心治理》,载于马俊、王浦劬、谢庆奎、肖滨主编:《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② 章伟:《网络型权力结构与多中心治理》,载于马俊、王浦劬、谢庆奎、肖滨主编:《呼吁公共预算——来自政治学、公共行政学的声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① (美)马克·Ⅰ·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编:《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储建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②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和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③ 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和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① 彭宗超、李洺:《预算参与:地方预算改革的合法性危机及转换》,“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② (美)马克·Ⅰ·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编:《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储建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① (美)马克·Ⅰ·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编:《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储建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页。
    ① 薛澜、张帆:“治理理论与中国政府职能重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6月。
    ① (美)唐纳德·凯特尔著:《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① 魏陆:《人大预算监督:从形式向实质的艰难转变》,载于马骏、谭君久、王浦劬主编《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55页。
    ②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①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00页
    ① 参见程瑜:《政府预算契约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203页。
    ② 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② 张昌林:“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第83页。
    ③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02页。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3页。
    ①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19页。
    ②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45页。
    ① 王绍光、马骏:《走向“预算国家”:财政转型与国家建设》,马骏、谭君久、王浦劬主编《走向“预算国家”:治理、民主和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 (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① (美)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叶娟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② (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03页.
    ① (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16页。
    ② 对于能否通过交流与辩论达成一致意见的共识,协商民主理论存在很大分歧。有人认为,理性的交流、协商能够而且应该引向意见一致,这样在合计民主——即遵循多数原则的选举制民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其利益也可以通过共识性的表达而得到体现。而另外的人则认为,交流与协商恰恰在很多时候可能会展示出,不同群体之间的分歧比最初预计的还要深刻和广泛,而且这些分歧难以解决,所以寻求共识对于协商民主来说是徒劳而天真的。参见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307页。
    ①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90页。
    ② (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内奥米·凯顿:《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①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3页。
    ① (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类承曜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67页。
    ① 《礼记·王制》第五。
    ② 《后汉书》卷三十八《百官志》第二十八“属官县、邑、道、侯”条下的本注,转引自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一卷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264页。
    ① 参见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2页。
    ② 王弢:《弢园文录外编》卷四《纪英国政治》,转引自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87页。
    ① 梁发芾:“清末预算制度的传播与建立”,《中国财政》,2010年第9期。
    ② 陈锋:“晚清财政预算的酝酿与实施”,《江汉论坛》,2009年第1期。
    ① 梁发芾:《清末预算制度的传播与建立》,《中国财政》,2010年第9期。
    ② 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① 张九洲:“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② 参见尚小明:“清末资政院议政活动一瞥”,《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曹双丽:《清末资政院的民选议员》,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① 王开玺:“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中立宪派政治主张述论”,《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71页。
    ② 任晓兰、常丽媛:“论清末资政院预算审查权的确认与行使”,《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③ 参见高月:“权力渗透与利益纠葛:清末财政预算的编制——以东北三省为例”,《东北史地》,2012年第2期。
    ①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华书局1930年版,第141页,转引自曹双丽:《清末资政院的民选议员》,湘潭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① 马金华:“1912—1949预算制度的演进与挫败”,《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第2期。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1931年度国家普通岁入岁出预算的一组史料”,《民国档案》,1985年第2期。
    ① 汤太兵:“清末民初宁绍地区县自治财政结构与运行”,《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1期。
    ② 梁发芾:“民国曾尝试公开预算”,《河北青年报》2011年8月2日。
    ③ 从国民大会到国民参政会的发展脉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时期追求直接民主、充分反映民意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参见邓丽兰:“民国宪政史上追求‘直接民主’的尝试及论争——从“国民大会”观民国政制的演变,《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韩)柳镛泰:“从国民会议到国民参政会——职业代表制的持续与变化”,《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章红:“国民参政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④ 转引自章红:“国民参政会述论”,载于《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3期。
    ① 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15页。
    ② 参见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论文。
    ③ 《统计月报》1944年1月第89号,第9页,转引自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论文。
    ① “健全基层政治”,1942年6月26日《大公报》(桂林)社评,转引自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博士论文。
    ② 毕苑:“修身、公民、党义:近代中国的国民教育”,《经济观察报》,2012年11月5日。
    ① 张学博:“延安时期的预算民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7期。
    ① 陈莉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的政治参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② 安雅珍:“延安民主模式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③ 陈莉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的政治参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① 转引自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第三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247页。
    ② 张学博:“延安时期的预算民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7期。
    ① 戎子和:《戎子和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368页。
    ② 张学博:“延安时期的预算民主”,《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7期。
    ③ 陈初越:“延安的魅力”,《南风窗》,2001年第6期。
    ①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296页
    ② 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第148页。
    ① 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① 刘建明、史献芝:“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历史演进的梳理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① 杨光斌:《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① 有关经济发展与民主化之间关系的理论争鸣与演进综述可参见刘瑜:“经济发展会带来民主化吗——现代化理论的兴起、衰落与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② 参见刘瑜:“经济发展会带来民主化吗——现代化理论的兴起、衰落与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③ 何高潮:“‘政治学的诺贝尔奖’与当代比较政治学的科学追求——亚当·卓沃尔斯基关于民主与发展的研究介绍”,《开放时代》,2010年第8期。
    ① 参见克里斯蒂·韦尔泽、罗纳德·英格里哈特、汉斯—迪特尔·克林曼:“跨文化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沈杰、王正绪译,载于《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原载于《欧洲政治研究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42, No.3 [2003]).
    ② 参见IMF网站数据。
    ① 参见孙平平:“1995年以来中国公民的人大代表选举参与”,载于房宁等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① 王正绪:“经济社会现代化与大众民主观念在东亚社会的兴起”,《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
    ② (2003年-2011年)http://www.chinataiwan.org/local/list/201301/t20130119_3562684.htm
    ③ 倪清燃:居民受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2011、2008、2009、2006、2004、2002、2000)
    ④ http://www.smegx.gov.cn/gxsme/fwpt/article.jsp?id=47079
    ⑤ http://www.zdy333.com/finance/hl/2012/0412/499700.html
    ⑥ (2000年-2010年)http://www.luoxianqing.com/emarketing/advices/20100925142542_332.shtml
    ⑦ (2000年-2002年)http://www.docin.com/p-58476380.html
    ① (美)杨大利、特拉维斯·华纳:“市场化、民主化与‘政府之手’”,侯波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10月下,第47页。
    ② (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③ 柳宇燕、刘斌:“公民对政府预算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2年第14期。
    ① 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心的考察”,《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① 任剑涛:“在国家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① 张光辉:“参与式民主与我国民主制度结构的耦合——一种内在价值与逻辑的学理解析”,《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① 林尚立、赵宇峰:“中国发展的政治基础——以人民民主为中心的考察”,《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
    ② 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05页。
    ① 张光辉:“参与式民主与我国民主制度结构的耦合——一种内在价值与逻辑的学理解析”,《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①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5页。
    ①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和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 参见黄丽娜:“论正在形成的网络公共领域:以‘华南虎’事件为研究个案”,《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李丹:“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东南传播》,2011年第5期。
    ①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也来自西方,并深深根植于西方的基本观念和哲学精神。但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无论从其精神实质还是对中国的现实影响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不是一般的西方文化所能概括,因此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化分开。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页.
    ③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18页。
    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9页。
    ②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8页。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1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7页。
    ② 张分田、孙妍:“儒家经典“庶人不议”的本质属性和历史价值”,《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① 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
    ② 史天健:“传统文化在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评论》,2010年10月。
    ① 楼继伟:“中国30年财税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楼继伟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① 参见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① “中国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贺卫方答南都周刊问”,《南都周刊》,2007年7月8日。
    ② 在绪论部分曾经提及,虽然本研究不把政府官员等参与预算作为公民参与的一部分,但基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普通的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并不像西方国家的议员等具有对政府预算过程的重要影响力和控制力,在某种程度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只是部分承担了民意代表的作用,因此,如果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预算过程中的作用,是中国的公众参与预算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所以,民意代表的参与也作为公众参与预算的一部分纳入视野。
    ① 马骏、赵早早:《公共预算: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669页。
    ②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45页。
    ① 王淑杰、孟金环:“巴西参与式预算经验借鉴及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9期。
    ①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7-29页。
    ① 王淑杰、孟金环:“巴西参与式预算经验借鉴及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9期。
    ② 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① 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29页。
    ① 朱旭峰:“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中的专家参与模式研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① 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② 参见(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导言,谢岳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① (美)托马斯·D·林奇、辛西娅·E·林奇:《哲学、公共预算和信息时代》,载于(美)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公共部门预算理论》,韦曙林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第320页。
    ① 转引自许峰编写“阿里格雷港市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6期,第37页。
    ② (美)乔纳森·卡恩著,叶娟丽等译,《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①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评估(200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②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评估(200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③ 参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http://www.imf.org/external/np/fad/trans/chi/guidec.pdf。
    ① 参见经合组织网站:http://www.oecdchina.org/。
    ② 石国亮著:《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探索与借鉴》,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① 谢旭人著:《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350页。
    ② 谢旭人著:《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第350页。
    ① 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0-09/19/ c_12586056_5.htm,2010-10-02.
    ②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04/c_121378820.htm
    ③ 国务院常务会议凸显预算公开三大指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4/19/c_123008732.htm
    ① 参见“李肇星: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影响深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4/c 121148763.htm.
    ① 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05-206页。
    ① 李斌:“‘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的博弈路”,《新财经》,2010年4月2口。
    ② 田戈:“吴君亮:政府预算公开化的民间动力”,《经济观察报》,2008年12月28日。
    ① 原文注:参见参与式预算工具集电子图书馆。引自塔尔索任罗、德索萨《当人们真正在他们的城市当家作主:来自阿雷格里港市的经验》,《查尔斯利奥波德市长论文集》第82期,第103页.1998年,巴黎;以及《参与:来自阿雷格里港市的经验》,CTA,EUDEBA,布宜诺斯艾利斯,1998年,第123页
    ② 联合国人权署:《参与式预算72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③ 联合国人权署:《参与式预算72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8页。
    ① 伊夫辛多默、卡斯滕赫茨贝格:《参与式预算:一个全球视角》,载于(法)伊夫辛多默、(德)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张俊华主编《亚欧参与式预算——民主参与的核心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② 联合国人权署:《参与式预算72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9页。
    ① 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财政局:“参与式预算改革的探索”,《中国财政》,2010年17期。
    ① 杨文涛、任中平:“参与式预算的地方实践:公共预算改革中的焦作模式”,《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5卷第5期。
    ② 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参与式预算”改革效果评估,http://www.pbgchina.cn/,2009.01-11.
    ① 王雍君:“参与式预算:逻辑基础与前景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② 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参与式预算”改革效果评估,http://www.pbgchina.cn/,2009-01-11.
    ③ 马蔡琛、李红梅:“参与式预算在中国:现实问题与未来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①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26页。
    ① 《个税调整征求意见23万条民意如何体现在立法中》,中财网,2011年6月2日,http://www.cfi.net.cn/newspage.aspx?id=20110602000552&p=0
    ② 《珍惜个税调整的民主所得》,搜狐网刘杉博客,2011年7月1口,http://liushan.blog.sohu.com/177459198.html
    ① 江月、牛文安:“美国地方政府公民预算参与有效性及对中国启示”,《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9期。
    ① 王雍君:“参与式预算:逻辑基础与前景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① (美)爱伦·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
    ① 王雍君:“参与式预算:逻辑基础与前景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3期。
    ① 参见(美)乔纳森·卡思:《预算民主》,叶娟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 参见卡罗尔·埃布登《超越公共听证会:地方政府预算过程中的公民参与》,载于王巍、牛美丽编译《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安秀梅:《公共治理与中国政府预算管理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陈振明:《政策科学一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程瑜:《政府预算契约论——一种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6.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7.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8.房宁主编:《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苟燕楠,董静:《公共预算决策——现代观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11.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郭小聪:《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4.贺卫:《寻租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版。
    15.胡乐亭等主编《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9月第二版;
    16.华世平主编:《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贾西津:《中国公众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8.蓝志勇:《行政官僚与现代社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21.李文良等:《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22.李燕主编:《财政预算透明度提升的环境基础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3.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战略与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4.毛寿龙、陈幽泓、李梅:《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5.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26.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马骏、叶娟丽:《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8.马骏:《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理性化与民主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29.马骏等著:《公共预算:比较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30.马骏、侯一麟、林尚立主编:《国家治理与公共预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31.马骏、王浦劬、谢庆奎、肖滨主编:《呼吁公共预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32.马国贤:《中国公共支出与预算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1年。
    33.莫吉武、杨长明、蒋余浩:《协商民主与有序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4.彭和平、竹立家主编:《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
    3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
    36.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37.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9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8.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众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9.宋新中主编:《当代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40.孙光:《现代政策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41.孙健波:《财税改革的理想与现实——宪政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42.谭安奎编:《公共理性》,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4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唐兴霖:《行政管理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沪宁、竺乾威主编:《行政学导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46.王军主编:《中国财政制度变迁与思想演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47.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2月
    48.王浦劬等:《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02年。
    50.王锡锌主编:《公众参与和中国新公共运动的兴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
    51.王巍、牛美丽编译:《公众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52.王颖、折晓叶、孙柄耀:《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
    53.王雍君:《公共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54.王雍君、张拥军:《政府施政与预算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55.翁礼华:《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56.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
    57.吴琼恩、周光辉、魏娜、卢伟斯:《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58.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9.徐湘林:《寻求渐进政治改革的理性——理论、路径与政策过程》,中国物质出版社,2009年。
    60.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杨光斌:《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与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6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3.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4.於莉、马骏编译:《公共预算改革:发达国家之外的经验与教训》,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65.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6.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67.张康之等:《行政管理思想》,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8.张献勇:《预算权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69.赵成根:《民主与公共决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70.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71.周游等编著:《公共经济学概论》,武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朱春奎、侯一麟、马骏主编:《公共财政与政府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73.朱光磊:《政治学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
    74.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第3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75.朱光磊主编:《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76.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澳大利亚)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3.(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张文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5.(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6.(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预算与治理》,苟燕楠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7.(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等:《预算过程中的新政治学(第四版)》,邓淑莲、魏陆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8.(美)阿曼·卡恩、W.巴特利·希尔德雷思编:《公共部门预算理论》,韦曙林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
    9.(美)B.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11.(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12.(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4.(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15.(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
    17.(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
    18.(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美)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美)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收入与支出,借贷与平衡(第四版)》,叶娟丽、马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美)马克·I·利希巴赫、阿兰·S·朱克曼:《比较政治:理性、文化和结构》,储建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七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乔纳森·卡恩:《预算民主——美国的国家建设和公民权(1890—1928)》,叶娟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08年。
    24.(美)特德·盖布勒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周敦仁等译,译文出版社,2006年。
    25.(美)托马斯·林奇;《美国公共预算》,苟燕楠、董静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27.(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2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
    29.(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30.(美)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第二版)》,丁煌、方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美)詹姆斯·费斯勒,唐纳德·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2.(美)詹姆斯·菲什金、(英)彼得·拉斯莱特主编:《协商民主论争》,张晓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33.(美)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34.(美)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观》,类承曜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35.(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 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6.(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
    37.(英)大卫·马什、格里·斯托克编:《政治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景跃进、张小劲、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9.亚洲开发银行编著:《政府支出管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
    1.蔡定剑:“人民应该知道国家预算”,《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3期。
    2.蔡军,郭晔:“公共财政与政府预算制度革新”,《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3.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4.陈家刚:“参与式预算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5.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6.陈奕敏:“温岭民主恳谈会:为民主政治寻找生长空间”,《决策》,2005年第11期。
    7.陈奕敏:“参与式预算的温岭模式”,《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5期。
    8.陈志青:“公众参与的诸模式:公共行政理论的观点”,《行政论坛》,2009年第6期。
    9.董静:“不同范式下的公共预算决策及对我国的实证分析”,《财政研究》,2004年第3期。
    10.董静,苟燕楠:“公共预算决策分析框架与中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财贸经济》,2004年第11期。
    11.顾丽梅:“美国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反思”,《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2.郭小聪等:“政府预算的民主性:历史与现实”,《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13.何俊志:“民主工具的开发与执政能力的提升——解读温岭‘民主恳谈会’的一种新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3期。
    14.贺小林:“协商民主的期望与回归——对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5.胡伟:“民主与参与:走出貌合神离的困境——评卡罗尔·帕特曼的参与民主理论”,《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6.黄洋:“雅典民主政治新论”,《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17.姜美娟:“我国政府预算先期执行的问题分析及建议”,《交通财会》,2004年第11期。
    18.金相文:“公共预算改革及其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新视野》,2004年第3期。
    19.梁莹、黄健荣:“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0.李培根:“国外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21.李文经,陆有山:“论预算民主与参与式预算”,《当代经济》,2005年第3期。
    22.李宜钊:“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众参与”,《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23.林尚立:“政治协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新华文摘》,2004年第1期。
    24.刘鸿渊:“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政府预算管理”,《经济师》,2003年第11期。
    25.刘慧琼:“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6.罗春梅:“关于预算调整的理论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7.马骏:“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来自某财力紧张省份的调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8.马骏等:“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来自两省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29.马骏等:“公众参与预算:美国地方政府的经验及其借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0.马骏,叶娟丽:“公共预算理论:现状与未来”,《武汉大学学报》,第56卷第3期。
    31.牛美丽:“美国公共预算改革在实践中追求预算理性”,《武汉大学学报》,第56卷,第6期
    32.牛美丽:“预算民主恳谈:民主治理的挑战与机遇——新河镇预算民主恳谈案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3.庞香萍:“浅议政府预算改革与公共财政”,《市场论坛》,2005年第4期。
    34.钱海梅:“公共治理的发展瓶颈及对策”,《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4期。
    35.石华:“关于政府预算透明度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第11卷第2期
    36.时磊:“官僚制与中国的行政改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7.宋敬革:“西方国家的预算管理与启示”,《吉林财税》,2003年第10期。
    38.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39.王曦阳、胡去非:“新公共服务理论述评”,《科教文汇》,2006年第4期。
    40.王学军:“协商民主与公共决策”,《天府新论》,2006年第1期。
    41.王逸帅等:“国外参与式预算改革的优化模式与制度逻辑”,《人文杂志》,2009年第3期。
    42.许峰:“巴西阿里格雷市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6期。
    43.许耀桐:“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44.徐利:“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评析”,《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30期。
    45.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46.杨雪冬:“20世纪的民主理论:流变与评价”,《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47.于志慧:“改革和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探析”,《北方经贸》,2004年第9期。
    48.于长革:“美国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对中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50期。
    49.袁方成:“‘参与式财政’:国外地方治理的实践创新—以巴西阿里格雷市为参照”,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0.张梦雯:“深化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前言》,2004年第6期。
    51.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公共行政》,2000年第6期。
    52.张月玲,訾秋芝:“国家预算编制改革的实证分析及启示”,《商业研究》,2004年第6期。
    53.张璋:“公共行政的新理念”,《公共行政》,2000年第3期。
    54.周义程:“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贫困”,《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55.朱芳芳:“完善我国地方公共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5期。
    56.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Gary Bland,External Promotion of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n El Salvador,World Development,2010, Vol.39 (5)
    2.Jinbaek Kim,A model and case for supporting participatory public decision making in e-democracy,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2008, Vol.17 (3)Springer
    3.Matteo Bassoli,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n Italy:An Analysis of (Almost Democratic)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1, Vol.36 (6)
    4.Ganuza Ernesto, Frances Francisco, The deliberative turn in participation:the problem of inclusion and deliberative opportunities in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2012, Vol.4 (2), Cambridge U Press
    5.Spada, Paolo,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in Brazil:Contestation, Cooper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Latin American Politics and Society,2009, Vol.51 (4)
    6.Enriqueta Aragones, Santiago Sanchez-Pages, A theory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based on the real case of Porto Alegr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8, Vol.53 (1)
    7.Carew Boulding, Voice, Votes, and Resources: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on Well-being, World Development,2009, Vol.38 (1)
    8.Patrick Heller, Building Local Democracy: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Decentralization in Kerala, India, World Development,2007, Vol.35 (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