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人”为目标的文学政治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把周作人从日本留学阶段到抗战结束时期(1906-1946年)的核心思想特征理解为一种以“人”为目标的文学政治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梳理周作人思想在形式方面的具有某种连续性的线索与脉络。
     周作人将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为不受动物性本能控制的自觉意识和不受外在权威控制的自主能力,因此在“人”的实现过程中,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周作人的“个人”又是一种伦理主体,个人独立性的实现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为背景进行思考。围绕这一“人”的目标,文化与政治成为周作人思想中的一对核心矛盾。同时,“人”的目标一以贯之,为周作人的思想赋予了一种形式感。因此,在因沦陷时期卷入与敌合作的政治事件,而使其思想在内容上呈现出某种断裂(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发生某种颠倒)时,其思想的形式得以维持某种延续性和统一性。本文用“文学政治实践”来命名周作人思想的形式特征,试图将本文的中心论题——周作人思想内容的构成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结果,放置在其思想形式的连续性以及思想内容与思想形式的关系中来考虑。
     本文用以指称周作人思想的形式特征的“文学政治实践”,意指以文学的方式展开的政治性实践:一方面,周作人期待发挥思想的力量来改造现实,从而使其思想具有了实践性特征,并与国家政治在关于“人”的政治理想方面产生了一致性。另一方面,周作人不是依靠理智的论辩、说教来灌输思想,而是希望通过情感的感染力来转移思想。因此,他选择了文学作为发挥思想之力的载体。即使30年代之后,周作人不再期待文学承载思想之力,但用以置换“文学”的“文章”,仍然在要求具有个人情感性与文章之美的意义上,保留了文学性的特征。因此,周作人的思想实践又始终是以文学的方式展开。此外,自称“杂家”的周作人,其思想内容的资源来自多种知识体系以及多种文化传统中的思想因子。根据其不同时期政治意识的引导,这些思想因子被阐释、变形、改造,进而重新组合、调和、构型,最终显现为具有周作人自己的问题意识的思想形态。他的问题意识中所处理的“人”的问题,是同时以“人”为终极目标的文化与政治的交集所在,而文化倚赖思想之力与政治倚赖行动之力的两种不同方式,使文化与政治在成为周作人思想内容的主线的同时,又构成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基于上述思想形式与思想内容两方面的认识,本文将研究时段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留日与居绍时期、20年代、30年代、40年代),讨论周作人应因于各个时期的现实政治状况,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意识,据此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建构中调用怎样的文化资源,并如何思考、呈现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据此选择怎样的文学样式作为实现其思想的载体。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首先在总结周作人既有研究视野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问题意识是将文化政治的研究视野与国家政治的研究视野结合起来,形成周作人思想研究的整体性研究视野,以期呈现其连续而又变异、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性面貌。其次解释本文将周作人思想的形式特征表述为“文学政治实践”的理由,并依据周作人各个时期在思想建构中对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和呈现,以及据此所选择的文学样式,梳理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而尝试说明周作人思想中的文化意识,一方面总是在文化与政治的结构关系中出现而具有政治性维度,另一方面由于包含“美意识”又同时具有超越政治的独立性维度。
     第一章《“自由精神”及其实现》包括三节。讨论留日时期周氏兄弟建立以文学主导的文学-政治观,在接受章太炎种族革命的政治意识的前提下,以实现人的“自由精神”作为“立人”与“立国”的一致目标,并据此选择、译介各自性之所近的外国文学样式作为其载体。回国后,这一文学启蒙的指导理念,进一步推广到二人各自所从事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在与民国建立的共和政治理念相一致的前提下,各自将自身从日本艺术思想中所吸收的“美意识”带入对民国。“新文化”的建设中。周作人选择的“悲哀”文学、以及侧重民族文化传承的“国民文化”建设工作,带有鲜明的东方文化性格。
     第二章《个人主义文学的确立》包括三节。讨论北上加入新文化运动的周作人,由于自身所处的民国政治实质上是军阀专权,具有封建专制性质,因此他以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为前提,确立起个人主义的文学思想。由于“人”的目标所具有的伦理性意义,周作人建构的“个人”观念,先是受到世界主义思潮影响,形成以个人-人类为两极的结构关系。其后接受东方文艺作品的思想艺术,形成以个人-人情为两极的结构关系。据此,人道主义文学作品、希腊与日本的古典文艺作品、小诗、文学童话、希腊神话先后进入他的文学翻译视野。随着政治压制的强化,他对个人主义文学思想力量的期待,逐渐转向从事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提倡“思想自由”,为个人的独立思想争取生存权。
     第三章《个人自主性与“现代中国”的建构》包括三节。讨论面对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形成的政党政治局面,使民众政治的政治理念成为时代精神之后,周作人对五四个人主义的调整。借助大乘佛教以“利他”为主的菩萨慈悲精神,周作人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化解为个人对理性化、社会化的“自然”的“顺应”。个人主体性不是在与社会对立的意义上,而是在超越个人私欲、揭示“自然”真理的意义上重新得到张扬。这一新的思想形态被表述为“人情物理”,并以此重新阐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周作人由此开启了以建立现代生活观为目标、带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现代中国”的建构。与此同时,对于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时代课题,在运用反抗性文学资源反对资本主义私产制度失败之后,周作人借助西欧启蒙运动的思想资源,使文学与政治统一于生活合理化的政治理想中。据此提出“言志派”文学观,“力的文学”转变为“知的文学”。此前期待于个人主义文学的思想之力,由此转变为对于文字的理性认知功能的期待。“文学”转换为“文章”,重新焕发了中国传统文章的纪实功能与文章之美,并在“知”的方向上将个人与社会重新联结起来。与“通俗文章”观相应地,周作人在中国农业社会形态的农民日常生活世界中,发现与民众政治理念具有相通性的“人民的历史”。
     第四章《政治困境中的思想表达》包括两节。讨论40年代,具有了官僚知识分子身份的周作人,在面对政治不自主而竭力维持文化自主的过程中,由于政治凌驾于文化之上,其思想建构发生的变形和变质。由于个人身份在政治角色与文化角色上的分裂,周作人的言论也分裂为政治性姿态表达,与寻求继续推进其文学政治实践的思想表达。前者表现为40年代提出的“儒家文化中心论”。后者表现为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形成分立结构的背景下,不断探寻能够成为定义东方现代化的文化主体。其思想资源从来自日本文化的“人情美”转为“东洋人的悲哀”,表明随着政治情势的恶化,周作人的问题意识,从在日本文化中探寻东方文化主体,转变为从文化上寻求对现实政治进行合理解释。周作人为日本武力行为找到的文化解释,是中国所无的“宗教”。这一思考终止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在政治环境和个人身份完全改变了的40年代北平沦陷区,这一思考却悖论性地从现实中获得了新的形态和问题意识,即民间信仰能否成为意义世界(包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生成的源泉?这一问题,实际上成为他自身与沦陷区人民实质上处于“亡国奴”地位及其心理经验的投影。
     结语从周作人与对其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日本文化之间的复杂纠葛,大略论及周作人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悖论性。
In my thesis, I regarded the core character of Zhou Zuoren's thoughts from his period of studying in Japan until the en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s a literary-political practice aimed at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on the base of which I tried to clear the clue and the sequence of the form with some continuity of Zhou's thought.
     Zhou regarded the innate character of "human" was ought to be self-consciousness out of control of the animal instinct and capacity of will out of control of external authority. As a result of that, he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the individual" defined by Zhou was an ethical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which made the thought of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consider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n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Centering on this goal of "human", culture and politics became a core contradiction in Zhou's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being consistent with the goal, Zhou's thought gained a kind of form sense. That Zhou's involving in the political event of cooperation with Japanese invaders in1940s made his thought interrupted in its cont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was converted). Despite of that, Zhou's thought was still kept unified in its form because of the form sense, which in my thesis was named "Literary-Political Practice". Correspondingly, I tried to argue the reason, the way and the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Zhou's thought in my thesis under the consistency of the for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the thought.
     The so-called "Literary Political Practice" meant the political practice with the way of literature. The first, the ability of the thought was expected by Zhou to be exercised to change the reality, so that his thought had a practical character, and accorded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spect of the political ideal about "human". The second, Zhou didn't mean to rely on the reasonable argument or moralization to inculcate the thought into others, but hoped to transfer the thought by emotional appeal. So he chose literature to be the carrier for employing the ability of the thought. Even though such expectation for literature didn't be kept any longer after1930s, the literary character was still be retained in "the writing"(文章)which had displaced "literature", in the meaning of that the writing was required to have individual emotion and the beauty. Hence, Zhou's thought practice was able to be developed with the way of literature all along. As far as the content in Zhou's thought to be concerned, just as what Zhou called himself "generalist"(杂家), his thought resources came from kinds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n the guide of hi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in various periods, those factors in his thought resources were interpreted, deformed, and remade, as well as recombined, harmonized, and further configured, and finally represented his own thought with his own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e problem about "human" dealt in Zhou's problem consciousness was where culture and politics intersected whose final goal both was "human". But the different ways for the same goal that culture relied on thought and politics relied on action made culture and politics being the main threads of the content of his thought, and formed a kind of contradic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unity of the opposite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Zhou's thought, my thesis would be constructed as follows:to divide by four periods (period of studying in Japan and staying in Shaoxing,1920s,1930s, and1940s), that what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had been formed through Zhou's reflection on political reality in various periods, what cultural resources Zhou had applied for the formation of his thoughts, how he considered and presen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what literature style were chosen to realize his thought, would be specifically argued. The chapters contained as follows:
     In the introduction, firstly, I advanced that my problem consciousness focused on combining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litics and national politics to set up a research perspective with entirety, so that the consistency as well as the vari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as well as the unification of Zhou's thought could be presented. Secondly, I explained why the character of the form of Zhou's thought was be expressed as "Literary Political Practice", and then according to Zhou's though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accordingly his selection for the literature style, summarized the train of thought in my thesis. And then, I tried to show that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Zhou's thought always appeared in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politics on the one hand which made it equipped with political dimens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at it contained "the consciousness of beauty" made it equipped with independent dimension transcending the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Chapter one,"'the free spirit' and its realization", contained three sections. It argued that in their period of studying in Japan, Brother Zhou constructed the literary-political theory in which literature was dominant. On the premise of acceptation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racial revolution advocated by Zhang Taiyan, Brother Zhou took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s'"free spirit" as the common goal of constructing human and nation (“立人”和“立国”).Accordingly, the foreign literature style close to their respective nature was chosen and introduced to China. After returning to China, their idea of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was further expanded to their respective engagement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Being in accord with the republic political idea, they brought their respective "consciousness of beauty" gaining from Japanese artistic though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public "new culture". The "sorrowful literature" Zhou chose and that his natio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was stres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showed vivid characters of Orient culture.
     Chapter two,"the establishment of individual literature", contained three sections. It argued that because the republic politics of China then was actually controlled by feudal warlords, on the premise of the oppo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Zhou established the individualistic literary thought. Zhou's concept of "individual" first represente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oles of "individual and mankind",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the cosmopolitan trend of thought. Then it represente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oles of "individual and human sensibility(人情)”,which was inspired by the thought and art from Oriental literature. Consequently, humanitarian literary works,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and verselet from Greek and Japan, literary fairy tales, and Greek mythology were in turn introduced by Zhou in his literary political practice. As the political suppression got intensified, his expectation for the strength of thought of the individualistic literature came to nothing. So he turned to advocate that "Thought is free" by taking part in social criticism and civilized criticism, which in fact struggled for the right of independent individual thought to be allowed to exist.
     Chapter three,"the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Modern China'", contained three sections. It argued that faced with the new political reality that as politics of parties in China were formed after the middle of the1920s, the idea of the people's politics became the spirit of the time, Zhou began to regulate his individualism in the May4th age. Zhou drew the thought of "altruism" from Bodhisattva's benevolence in Mahayana Buddhism, and made the oppos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resolved by making the individual comply with the rationalized and socialized "nature". Hence, in a new sense that the individual was expected to surpass the personal desire and reveal the truth of "nature",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was uplifted again. This new form of Zhou's thought, with the help of resources from Japa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Western mod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was expressed by the concept "Human's Sensibility and Things' Innate Laws(人情物理)", which was applied to reinterpret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From then on, Zhou began to completely clear up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which opened the process to construct a "Modern China", with Oriental culture being the subjective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faced with the topic of the times of joining literature with politics, Zhou sought thought resources from European Enlightenment Movement. Finally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were unified in the political ideal of rationalizing life and the world. Correspondingly, the literary idea of "Express as Free Will(言志)”was suggested, and "The literature of power" was replaced by "the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With the thought of'‘人情物理’'joining in the literary idea of'‘言志”literature was not expected to develop the strength of thought any more, while the word(文字)was expected to function as rational cognition. and literature was replaced by writing(文章),which refreshed the documenting fun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riting and the beauty of the writing, and thus combined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ety again from the aspect of "knowledge". Correspondingly, with the aid of Yanagita Kunio's folklore research, Zhou found "Common People's History" in the rural daily life worl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Chapter four,"expression of thought in the political dilemma", contained two sectors. It argued that Zhou who in the1940s became a bureaucratic intellectual tried to sustain the autonomy of culture when he was in a dilemma without political autonomy, in which the deformation and deterioration of his thought arose because of politics overrode culture. As a result of Zhou's individual identity being divided into the political role and the cultural role, his expression was also divided into the expression of the political pose, and that of thought for carrying forward his literary political practice. The former was represented by the theory of "the Confucianism being the central thought", and the latter by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objective cultur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define the Oriental mode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ras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nd Oriental civilization. The change that the thought resource was gained from the positive "Beauty of Humanity" to the relatively passive "Sorrow of the Oriental" showed that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teriorating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Zhou's problem consciousness that sought the oriental cultural subjectivity from Japanese culture, had to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eking for ra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political reality from culture. The cultural explanation for the act of force exerted by Japan was found by Zhou finally to be in "religion", which was thought to be absent in China. His thinking about "religion" was interrupted by the Anti-Japanese War. However, in the occupied Peking during the1940s, this thinking paradoxically obtained a new form and became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from the reality then. The question was:Could folk belief be the fountainhead of forming a meaning system that included value, idea, ethics, and moral? In reality, this question became the projection of the status and the mental experience of Zhou himself (and of the people in the occupied areas) whose identity in fact was a slave.
     The conclusion generally referred to the meaning of Zhou's thought to the reality and its paradox in itself from the complex entanglement between Zhou and Japanese culture which was most significant for his thought construction.
引文
2朱晓江: 《论周作人散文的“反抗性”特征及其思想内涵》, 《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3张旭东: 《散文与社会个体性的创造——论周作人30年代小品文写作的审美政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1期。
    4 Susan Daruvala:ZhouZuoren and an Alternative Chinese Response to Modern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5参见赵京华编译: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该书1978年初版,增版后题名为『周作人「对日协力」 の颠末 補注『北京苦住案记』ならびに日编』,于2004年由岩波书店出版。中译本《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赵京华译)以增版本为底本,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于2008年。
    7关于19世纪晚期的这一时代特征,得到尾崎文昭先生一次讲演的提示(尾崎文昭主讲:《鲁迅思想的批判性根源》,2013年3月29日,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特此致谢。
    8参见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9例如梁启超对小说熏浸刺提作用的阐述,参见《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1年第1号,1902年11月。
    10《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1卷,第9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参见伊格尔顿著、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2参见《民国之征何在》、《国民之自觉》,《全集》第1卷。
    13参见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14《<清嘉录>》, 《全集》第6卷,第248页。
    15《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134页。
    16《鲁迅全集》第1卷,第46-4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7《鲁迅全集》第1卷,第47页。
    18参见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 《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第一部第一章,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这个观点也为竹内好、丸山升等日本学者所共有,参见该书的相关介绍。
    19《全集》第1卷,第87、9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全集》第1卷,第96页。
    21《鲁迅全集》第1卷,第73页。
    22参见黄开发:《中外影响下的周氏兄弟留日时期的文学观》,《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4期。
    23《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65页。
    24《全集》第1卷,第92页。
    25《哀弦篇》,《全集》第1卷,第128页。
    26钱玄等注译:《礼记》(下),第495页,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27参见轩小杨:《<乐记>中的“乐与政通”思想探析》,该文指出,“《乐记》中的‘政’与今日所谓的政治并不完全一致。它不是指具体的政治观点、政治行为,而是在一定政治统治下的社会生活。前者,是包含在后者之中的,后者则有着以前者为核心展开的广大的范围。”这与周氏兄弟对“政治”的理解恰相一致。《理论界》,2004年06期。此外参见刘伟生:《<礼记·乐记>“声”“音”“乐”辨》,该文指出《乐记》中的声、音、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达王道”的政治教化过程。而“声”作为艺术的出发点,正是人人都具有的由外物刺激所生发的主观内心情感。《船山学刊》,2002年04期。
    28《摩罗诗力说》, 《鲁迅全集》第1卷,第73页。
    29《全集》第1卷,第91页。
    30例如章太炎论“文学”,是与小学、诸子学并列,而成为“国故”的一部分,他对“文学”的定义也非常广泛,以“有文字著于竹帛”者皆属于“文”的范围。参见《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另如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是其“欲新一国之民”、“欲改良群治”的政治抱负的一个组成部分。
    31有关鲁迅的“文明论”思想已得到研究者关注,参见董炳月:《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9期。
    32《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第57页。
    33《全集》第1卷,第115页。
    34《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47页。
    35《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第32页。
    36《破恶声论》, 《鲁迅全集》第8卷,第30、25页。
    37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第8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38《鲁迅全集》第1卷,第68-101页。
    39这一关于人与动物的区分,首先来自对人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生物进化论的认可。参见鲁迅的《人之历史》,收于《鲁迅全集》第1卷。该文表达了对这一西方近代学说的服膺。人与动物正因为有这一联系在,才有使之区分的必要,以及对人堕落为兽的警惕。也因此与中国传统缺乏生物学基础、将人在上下尊卑的伦理关系中定位并规定相应的道德要求,有了本质区别。
    40《鲁迅全集》第1卷,第70、71、84页。
    41《鲁迅全集》第8卷,第29、32、30页。
    44《全集》第1卷,第105、94页。
    45《全集》第1卷,第94页。
    46《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71页。
    47《全集》第1卷,第109页。
    48《全集》第1卷,第101-105页。
    49《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 《全集》第1卷,第92-115贝。
    50《全集》第1卷,第129-131页。
    51《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第71页。
    52《全集》第1卷,第104页。
    53《全集》第1卷,第115页。
    54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民报》第6号,1906年7月。
    55参见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56《全集》第1卷,第115页。
    57关于周作人与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关系,参见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第四章《“个”与“群”的迷思:周作人与无政府主义》,第164-233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58《论俄国革命与虚无主义之别》, 《全集》第1卷,第82页。
    59《西伯利亚之囚》,《全集》第1卷,第67页。
    60《全集》第1卷,第93-104页。
    61《哀弦篇》,《全集》第1卷,第134、141页。
    62《哀弦篇》,《全集》第1卷,第134页。
    63勃兰兑斯著、成时译:《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第61、7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是《波兰印象记》的副题。
    64《破恶声论》, 《鲁迅全集》第8卷,第30、29页。
    65《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第136页。
    66《哀弦篇》,《全集》第1卷,第138页。
    67《鲁迅全集》第1卷,第66页。
    68《哀弦篇》,《全集》第1卷,第146、147页。
    69这一考证虽尚未有来自周作人自己陈述、或相关证词的佐证,但通过对读原文,笔者发现周作人介绍新希伯来诗的部分,在原书中均能找到对应之处,迦理尔的部分与该书第七章"The New-Hebrew Piyut"、约赫陀的部分与该书第十一章"The Spanish-Jewish Poets"存在对应关系,因此参照该书的可能性极大;即使不是参照该书,但对所引诗句的取舍,也能反映出周氏选择的主观倾向性。IsraelAbraham: Chapters on Jewish Literature, Philadelphia: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1899.
    71引自http://www.authorama.com/chapters-on-jewish-literature-12.html
    72《中国人之爱国》,《全集》第1卷,第75页。
    73参见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词》,《民报》第6号,1906年7月。
    74《哀弦篇》,《全集》第1卷,第137、144页。
    75《知堂回想录·辛亥革命二——孙德卿》,《全集》第13卷,第424页。
    76《庆贺独立》,《全集》第1卷,第222页。
    77《民国之征何在》,《全集》第1卷,第230页。
    78参见王瑶: 《鲁迅<怀旧>略说》, 《名作欣赏》,1984年01期。
    79参见吴学国:《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解》,《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傅新毅.《种子说的缘起》,《宗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80参见周建人:《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收于陈长蘅、周建人著《进化论与善种学》,商务印书馆,1923年。
    81《望越篇》, 《全集》第1卷,第223页。
    82参见章太炎:《俱分进化论》,《民报》第7号,1906年9月。
    83《共和国之盛衰》, 《全集》第1卷,第241页。
    84《尔越人毋忘先民之训》, 《全集》第1卷,第229页。
    85《望华国篇》, 《全集》第1卷,第227页。
    86《望越篇》, 《全集》第1卷,第224页。
    87《望华国篇》, 《全集》第1卷,第227页。
    88《共和国之盛衰》,《全集》第1卷,第242、243页。
    89《望华国篇》,《全集》第1卷,第227页。
    90《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25页。
    91《望华国篇》,《全集》第1卷,第2-28页。
    92参见拙文:《在启蒙思想与文学趣味之间——早期周作人文学与思想探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4参见吴旻《关于优生学》,《遗传》,1980年第3期。
    95周作人1913年3月-1917年3月担任绍兴县教育会会长,期间主编《绍兴县教育会月刊》。周作人日记1913年3月23日记载:“下午陈津门君来,云教育会选余为会长,允暂担任”,第441页;1917年3月18日记载: “下午同乔风至教育会开选举会,阮建章先生当选为会长”,第695页,《周作人日记》(上)(影印本),大象出版社,1998年。《绍兴县教育会月刊》创刊于1913年10月15日,出至1914年9月第10号后扩充改名为《绍兴教育杂志》,续出至1919年第26期。
    96周建人:《民种改良说》,《绍兴教育会月刊》,1913年11月第二号,第12页。
    97周建人:《善种学与其建立者》,收于陈长蘅、周建人著《进化论与善种学》,第61页,商务印书馆,1923年。
    98参见任本命《弗朗西斯·高尔顿》,《遗传》,2005年第4期。
    99桥风:《外缘感应说》,《绍兴教育会月刊》,1914年6月第九号,第15页。
    100参见谢德铣:《周建人评传》第三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102启明译:《民众改良之教育》,《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3年10月第1号。
    103启明译:《外缘之影响》,《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4年5月第8号。
    104参见周建人:《民种改良说》,《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3年11月第2号;《民众改良续说》,《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3年12月第3号。
    105《遗传与教育》, 《全集》第1卷,第267页。
    106《个性之教育》,《全集》第1卷,第239页。
    107《遗传与教育》,《全集》第1卷,第268页。
    108《国民之自觉》, 《全集》第1卷,第248页。
    109《国民之自觉》,《全集》第1卷,第248-249页。
    110《民族之解散》, 《全集》第1卷,第237页。
    111《民族之解散》,《全集》第1卷,第249页。
    112参见沟口雄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此外,从思想史角度来看,章太炎在《齐物论释》中阐述“不齐之齐”的“平等”观,也可纳入此一思考脉络中,参见李昱:《<齐物论释>与章太炎的“内圣外王”之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13参见《知堂回想录·卧治时代》, 《全集》第13卷,第439-441页。
    114《周作人日记》1913年4月29日记载,“蒋庸生君来邀为第五中学教英文,姑暂任之”,4月30日记载,“上午蒋君又来,约已改正,遂为盖印予之”(《周作人日记》上,第442页)。另,《知堂回想录·在教育界里》有“我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学,自癸丑四月至丙辰三月,十足四个年期”(《全集》第13卷,第443页),恐记忆有误,查周作人日记,1917年1月1日记载,“中校送时问表及教科书来,云明日开课”(第648页),3月5日载“上午访徐校长,说北行事”(第657页),据此可知,周氏任教第五中学,当从癸丑(1913年)至丁巳(1917年),共四年。
    115《知堂回想录·卧治时代》,《全集》第13卷,第443页。
    116《知堂回想录·自己的工作一》中说,“我在绍兴教育会混迹四五年,给公家做的事并不多,剩下来做的都是私人的事,这些却也不少”, 《全集》第13卷,第446页。对该陈述应当考虑到周氏1960年起始写作《知堂回想录》的时代背景,此外,虽是“私人的事”,但也没有脱离与公职相关的文艺、教育领域。
    117参见刘冰:《周作人早期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18参见刘冰:《周作人早期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
    119《我的杂学·儿童文学》, 《全集》第9卷,第211页。
    120参见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年。该书收入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论文30篇,分为民俗学上的研究、教育上的研究、文学上的研究三个类别,基本可概览彼时儿童文学研究的概貌。在论到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而是与成人具有同等人格的完全的个体时,基本都会提及出自人类学的这一理论前提。此外,研究者对周作人儿童观的肯定也多就此及由此申发的有关现代儿童学的基础理论而言,参见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第四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韩进:《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121参见凌冰编著:《儿童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同时可参看关宽之原著、朱孟迁·邵人模·范尧深译述:《儿童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122《儿童问题之初解》,《全集》第1卷,第246页。
    123谈到周氏儿童观的“历史局限性”时几乎无不由此而发,参见韩进:《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4期;方卫平:《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浙江师大学报,第18页,1990年04期;汤山土美子:《我对鲁迅、周作人儿童观的几点看法》,《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01期。此外,钱理群的研究,虽然从“自然人性”方面对周氏儿童观给以肯定,刘冰从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方面强调周氏的儿童观具有“社会性”,但从逻辑上来说,与上述否定性意见的逻辑起点没有不同,参见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第四讲;刘冰: 《周作人早期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
    124新村彻:《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论——中国儿童文学小议之一》,收入伊藤虎丸、刘柏青、金训敏合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第395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5《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第397页。
    126弗里德里克·杰姆逊作、张京媛译:《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电影》,第48页,1989年06期。
    127参见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一》,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
    128《<古童话释义>引言》,《全集》第1卷,第340页。
    129《童话略论》,《全集》第1卷,第281页。
    130《童话研究》,《全集》第1卷,第263、264页。
    131《童话略论》,《全集》第1卷,第278页。
    132《童话研究》,《全集》第1卷,第264页。
    133《童话略论》,《全集》第1卷,第280、279页。
    134赵景深、周作人: 《童话的讨论三》,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第173页。
    135《童话评论》,第174、176页。
    136参见新村彻:《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论——中国儿童文学小议之一》。
    137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四》,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第240页。
    138《童话评论》,第172页。
    139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三》,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第171页。
    140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三》,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第175-176页。
    141赵景深、周作人:《童话的讨论一》,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第69页。
    142参见郭沫若:《儿童文学之管见》,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
    143参见郑振铎:《稻草人序》,收于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
    144《女雀》,《全集》第1卷,第347、348页。
    145《全集》第1卷,第201、200页。
    146 1916年10月北京政府制定的《保存古物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物保护条规,参见鲜乔蓥:《民国初期的文物保护政策与措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47参见许效正:《清末民初(1895~1916年)庙宇保护标准的变化》,《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48《全集》第1卷,第248页。
    149相关研究参见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马勇:《辛亥革命后复辟思潮的文化审视》、高瑞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价值变迁》,收于胡伟希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0《周作人日记》(上)中所载家事,如1899年4月19,“晚往老屋送葬(天明下舟,纲纪紊甚,只图省财,不顾体面,简亵之至)。”第55页;10月19日,“彼之父六十太爷亦殡在亭山,而彼亦漠不关心,唯于阿堵物视为若父,可嘅也。(按:中间墨涂数字,页端小注:字之墨填者不足为外人道也)非予毁讪尊长,然彼之行如此,不得不记之也。”第80页。
    151《绍兴县教育会章程》, 《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3年10月15日第1号,第3页。
    152《古迹调查》, 《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3年10月15日第1号,第18页。
    153《周作人日记》(上),第433、495页。
    154《中国人之爱国》, 《全集》第1卷,第75页。
    155周作人留日时期与《天义报》的关系,参见孟庆澍: 《从女子革命到克鲁泡特金-<天义>时期的周作人与无政府主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56参见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第316页,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157在《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论文之失》一文中,周作人将国民与臣民作了区别,国与国民则视为同义,如下言: “今夫聚一族之民,立国大地之上,化成发达,特秉殊采,伟美庄严,历劫靡变,有别异于昏凡,得自成美大之国民(nation,义与臣民有别)者,有二要素焉”,“之数者为形成国民所有事,亦凡有国者所同具也”。《全集》第1卷,第87页。
    158参见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第316-317页。
    159《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第34页。
    160《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第34-35页。
    161参见高远东:《鲁迅的可能性——也从<破恶声论>寻找支援》,收于《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
    162《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第36页。
    163《论俄国革命与虚无主义之别》,《全集》第1卷,第82页。
    164如在1925年纪念孙中山逝世的《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说道, “即使他于三民五权等别的政治上面没有主张及成就,即此从中国人的脑袋瓜儿上拔下猪尾巴来的一件事也就尽够我们的感激与尊重了。”《全集》第4卷,第103页。
    165《越中名胜杂说》,《全集》第1卷,第430、431页。
    166《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 《全集》第1卷,第98页。
    167《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收于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第216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68潘知常:《从“教化”到“美育”——近代美学思潮札记》,《云南社会科学》,第88页,1987年04期。
    169《论教育之宗旨》,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第58页。
    170《去毒篇》,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第25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171参见《美育》,收于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
    172因此有论者指出,蔡元培忽略了康德美学深层的西方宗教精神,因此限制了其美育思想的超越性品格,“蔡元培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所达成的审美之思乃是建基于沉重的现实关怀之上的,审美精神的超越之维亦始终隐没在宏广的政治目的论之中”。参见潘黎勇:《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世俗性》,《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2期。
    173潘黎勇在《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世俗性》中指出, “‘以美育代宗教说,尽管在知识学和哲学逻辑层面依据的是启蒙主义的西学资源,但就其美学精神意蕴与美育所阐发的功能意旨来说,确实潜伏着一股隐而不彰的文化保守主义气质。”
    177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45页,峨眉出版社,1947年。
    178蔡元培在《<鲁迅全集>序》中说,“惟彼又深研科学,酷爱美术,故不为清儒所囿,而又有他方面的发展,例如科学小说的翻译,《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等,己打破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又金石学为自宋以来较发展之学,而未有注意于汉碑之图案者,鲁迅先生独注意于此项材料之搜罗:推而至于《引玉集》、《木刻纪程》、《北平笺谱》等等,均为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著手”。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七卷),第214页。同时可参见收于该书的《记鲁迅先生轶事》一文,也对鲁迅在美术方面的成绩特为揭出。
    179止庵、王世家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80《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204页。
    182《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59、160页。
    183《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97页。
    184《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95页。
    185《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96、203、196页。
    186《论保存古迹》,《全集》第1卷,第251页。
    187《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第52页。
    188《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第50页。
    189《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56页。
    190《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第50页。
    191陈振濂通过考察“美术”作为译语在中国传播、接受的过程,从另外一个角度指出“美术”在鲁迅这里所具有的“形式”意义,“‘美术’不再是指王国维或刘师培文中的那种‘艺术表现’的方法或‘美化’‘美感’之类,而开始指一个对象(形式)。”《“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2003年04期,第70页。
    192《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第52页。
    193《社会教育与趣味》,《鲁迅著译编年全集》第1卷,第196页。
    194高山:《风俗调查一》,《绍兴县教育会月刊》,1913年11月15日第2号,第16页。
    195据《周作人散文全集》,周自己此后再无此类文章,至于该月刊在1915-16年间是否继续有刊载,因这两年间的该月刊暂时无从找到,此处存疑。北京大学图书馆现存周作人辞去会长之后、1917年5月开始至1919年的《绍兴教育杂志》,则无论有关人种改良、还是古迹调查、风俗调查的文章,均无有。
    196《跳山建初买山石刻(读书杂录八)》, 《全集》第1卷,第410页。
    197《建初买山题记(读书杂录十四)》,《全集》第1卷,第422页。
    198《徐文长(读书杂录三)》,《全集》第1卷,第402页。
    199《越谚跋》, 《全集》第6卷,第124页。
    200参见沟口雄三著、龚颖译: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
    201参见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02《越中名胜杂说》, 《全集》第1卷,第431页。
    204《鲁迅全集》第15卷,第78页。
    205萧振鸣: 《鲁迅美术年谱》,第90页,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207参见刘海粟:《十九世纪法兰西的美术》,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有关印象派与东方美术的关系,参见王才勇:《印象派与东亚美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8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第45-46页。
    209《全集》第1卷,第495-496页。
    210《<隅田川两岸一览>》,《全集》第6卷,第836页。
    211参见写于1936年8月的《怀东京》、写于10月的《谈日本文化书之二》等,收于《全集》第7卷。
    212参见刘海粟:《十九世纪法兰西的美术》。
    213参见《看镜有感》,收于《鲁迅全集》第1卷。
    214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第4、17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215顾森: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序》,第1页。
    216参见马蹄疾、李允经编著: 《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217刘海粟: 《十九世纪法兰西的美术》,第107-108页。
    218周作人在译介西方文艺时,从1914年开始出现希腊古典文艺作品,不能不说与此相关。1914年2月1日发表于《中华小说界》,总题为《艺文杂话》的一组文章中,包括《萨复》和《希腊诗铭》。1914年12月,在《聂社文丛》发表翻译希腊蔼夫达利阿蒂思的两篇小说《闺情》、《同命》。1916年10月1日在《中华小说界》发表翻译希腊海罗达思拟曲二首《媒媪》、《塾师》
    219《日本之俳句》,《全集》第1卷,第486页。
    220《童话研究》,《全集》第1卷,第264页。
    221《全集》第1卷,第317-318页。
    222《全集》第1卷,第513页。
    223《补树书屋旧事十·<新青年>》, 《全集》第12卷,第163-164页。
    224参见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兼及“现代文学”、“新文学”的概念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1期。
    225李静: 《<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第19页,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6《通信》,《新青年》1卷1号,人民出版社影印版,1954年。
    227参见郭武平:《新青年杂志与民初中国意识转变》,该书第三至五章,讨论了《新青年》的诸多主题:青年改造、文学革命、反儒反孔、民主政治、科学、西方思潮、西方文学、社会主义、马列主义等等。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82年6月。
    228参见林毓生著、穆善培译: 《中国意识的危机》(增订再版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9参见李春: 《文学翻译与文学革命——五四作家的文学翻译研究》第一章《西学视野与文学自觉》。北京大学2006级未刊博士论文。
    230《<新青年>(补树书屋旧事十)》, 《全集》第12卷,第163页。
    231参见《<穷人>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第105页。
    232参见《<黯澹的烟霭里>附记》, 《鲁迅全集》第10卷,第201页。
    233《<现代日本小说集>序》,《全集》第2卷,第662页。
    235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2卷5号。
    236参见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第六章第一节《清末的白话文运动》,该节研究晚清白话报,指出其针对社会中下层使用白话以开通民智的启蒙意图,但作者同时认为晚清白话文的倡导者已经意识到语言文学改良本身的意义,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具有内在联系。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237《通信》,《新青年》2卷4号。
    238钱玄同: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新青年》4卷4号。
    239这一文学表述,周作人借用英国诗人勃莱克《天国与地狱的结婚》中的说法。
    240《人的文学》, 《全集》第2卷,第88页。
    241有关五四时期世界主义、人道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参见郑大华、马英: 《论五四前后的世界主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06期;张先飞: 《20世纪初世界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背景探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03期。
    242周作人在1925年写的《元旦试笔》中回顾自己的思想变迁,说“五四时代我正梦想着世界主义,讲过许多迂远的话”。《全集》第4卷,第10页。
    243参见钱理群: 《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第八讲《周作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包括周氏兄弟在内的五四新文化人的翻译实践如此评价,“从‘借思想改造语言,借语言改造思想’的指导思想出发,注重于翻译内容的突破,力图输入真正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异质的‘世界的现代思想’”,第120-12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46《全集》第2卷,第236页。
    247《全集》第5卷,第490页。
    248《新青年》4卷3号,第233页。
    249《新青年》6卷1号,第40页。
    250《新青年》5卷2号,第106页。
    251《新青年》5卷2号,第113页。
    252《新青年》6卷2号,第136页。
    253《新青年》6卷2号,第138页。
    254《新青年》6卷2号,第139-140页。
    255托尔斯泰的原话是, “我见篇中写伊全心的爱古庚和他一切的意见,爱材木商以及兽医,以至只剩一身,无人可爱时的悲哀,后来用了女性的母性的——在伊一生,虽然未曾经验——感情的全力,与无限的爱,专心奉事那未来的男子,那戴大帽的孩子:我不能不非常感动。”《新青年》6卷2号,第136页。
    256参见尤小立: 《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以<每周评论>时期为中心的分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57参见章清: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收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学院编: 《一九二○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58参见任嘉尧: 《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刊>》, 《新文学史料》,1984年01期。
    259《晨报》登载的这几次演讲为: 《新文学的要求(一月六日在北京少年学会讲演)》(1920.1.8)、《新村运动的解说(对于胡适之先生的演说)》(1920.1.24)、《新村的理想与实际(六月十九日在北京社会实
    260《全集》第2卷,第290页。
    261《各团体欢迎罗素博士纪》,《申报》,1920年10月14日。
    262参见冯崇义: 《罗素访华缘起》, 《学术研究》,1992年06期。
    263《全集》第2卷,第252页。
    264《排日的恶化》,《全集》第2卷,第254页。
    266《全集》第2卷,第483-484页。
    268止庵编: 《周作人译文全集》第9卷,第20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69《小说月报》12卷10号。
    270《域外小说集》,第169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271《小说月报》12卷10号。
    272参见《小说月报》12卷8号。
    273《小说月报》12卷10号。
    274《小说月报》12卷8号。
    275《周作人译文全集》第9卷,第150页。
    276《小说月报》12卷9号。
    277《新青年》8卷6号。
    278《新青年》7卷5号,第5-6页。
    279《小说月报》12卷1号。
    280出于同样意图的删改,还可对照《黄昏》译者附记与《附录》中对于铃木三重吉的介绍。《黄昏》载于1922年1月15日《晨报副镌》。
    281据《周作人日记》(中),1921年1月1日“因肋膜炎卧病”,“三月初病大愈”,3月29日“上午进山本医院”,5月31日“上午退院”(第188页),6月2日“移住香山碧云寺养病”(第189页),直至9月21日“同乘自动车回家”(第200页)
    282《全集》第2卷,第339页。
    284《全集》第2卷,第462页。
    285还可注意的是,西山养病期间周作人阅读了大量佛经,《山中杂信四》中说,“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再相信六道轮回之说,然而对于这普亲观平等观的思想,仍然觉得他是真而且美。”《全集》第2卷,第348页。
    286《妇学商兑》,《全集》第1卷,第379页。
    287《全集》第2卷,第476-477页。
    288《全集》第2卷,第488页。
    289《小说月报》13卷4号。
    290《小说月报》自13卷1号起,不限于登载小说译作及创作,增加诗歌与戏剧栏登载作品。13卷11号《最后一页》中编者说,“自八号以来,我们登的创作已经比从前多了,只望陆续有好的创作来,我们便可多登”。
    291《小说月报》14卷11号。
    292《翻译文学书的讨论》, 《小说月报》12卷2号,1921年2月10日。
    2931921年10月28日起, 《晨报副镌》特设《古文艺》专栏,发表周作人的古典文学译作。编辑孙伏园并在该期《杂感》栏发表《古文艺》一文给以呼应,提出古代文艺的介绍和研究是建立新思想的“第一步重要功夫”, “我以为也该有少数的人,分出一部分功夫来研究,将古代文艺品之合于现代思想的,译成现代中国的语言,介绍给现代中国的读者。”但此举并未得到明显回应,此后《晨报副镌》登载的翻译作
    294《大言》译者记,载1921年10月28日《晨报副镌》。
    295《文艺的讨论》,《晨报副镌》,1922年1月20日。
    296《自己的园地》发表于《晨报副镌》1922年1月22日至10月12日,共19篇;《绿洲》发表于《晨报副镌》1923年1月15日至7月21日,共17篇。
    297《发刊辞》, 《语丝》第1期,1924年11月17日。
    298参见《十字街头的塔》,《全集》第3卷。
    299参见《自己的园地》,载1922年1月22日《晨报副镌》,此为《自己的园地》专栏文章的第一篇。
    300《狂言十番》目录:《序》、《骨皮》、《伯母酒》、《立春》、《发迹》、《花姑娘》、《偷孩贼》、《柿头陀》、《雷公》、《工东噹》、 《金刚》、 《山口蓼洲画三幅》,并配有五副插图。北新书局1926年9月发行。
    301《陀螺》主要由《希腊小篇》、《法兰西小篇》和《日本小篇》组成。《希腊小篇》收入谛阿克列多思牧歌三篇:《情歌》、 《农夫》、《私语》;海罗达思拟曲二篇: 《媒婆》、 《密谈》;路吉亚诺思对话三篇: 《大言》、《兵士》、 《魔术》;郎戈思小说五节: 《苦甜》、 《断片四则》; 《杂译希腊古诗二十一首》。《法兰西小篇》收入波德莱尔散文小诗八首、果尔蒙田园诗六章、法国的俳谐诗二十七首。《日本小篇》收入《古事记中的恋爱故事》、《一茶的俳句》、《啄木的短歌二十一首》、《诗三十首》、《俗歌六十首》。此外,单列有《杂译诗二十九首》,主要以英国古代民歌及弱小民族国家的民歌为主,此前曾发表于《新青年》、 《晨报》(第七版)等。其中, 《诗三十首》和《杂译诗二十九首》中均杂有表现前期人道主义思想的诗作。新潮社1925年9月初版。
    302《全集》第4卷,第212页。
    303举其两首以见一斑(《陀螺》,第70-71页)九、斯忒拉多作:美如会老,那么及时分享了罢;/如若永存,又为甚怕给予那存留的东西呢?十一、无名氏作:且饮酒,且快活,因为明天怎样将来怎样/没有人知道。不要奔跑,不要辛劳:/请尽力地给罢.分享罢,吃罢,想现世罢。/活着不活着没有什么分别。/人生都是如此,只是机运罢了:/你如先得了,这便是
    304参见《希腊闲话》,收于《全集》第4卷。你的;/你如死了,都是别人的,你就没有分了。
    305《媒婆》附记,《晨报副镌》,1922年1月1日。
    306《论居丧》附记,《全集》第5卷,第645页。
    307《贵族的与平民的》,《全集》第2卷,第520页。
    308《骨皮》附记,《狂言十番》,第21页。
    309可参考《语丝》102期所载沈宰白介绍日本戏曲的文章《关于“狂言”及其他》,沈文在日本戏曲“能,,的脉络中介绍狂言的特点,“‘能’可以区别作‘谣’和‘狂言’两种, ‘谣’是能的本曲,而‘狂言’是在‘谣’的甲曲终而乙曲始的中间演的。 ‘谣’的主题,大多是历史上的大事,而‘狂言’所演则不过是民间琐事;一方面‘谣’是用音乐伴奏着大家合唱的,而‘狂言’师所说的却是散文的科白而非韵文的歌曲。题材方面,也有点不同, ‘谣’所唱的大部是庄严悲壮的故事,而‘狂言’所演的和岂明先生所说一般,是轻快的喜剧;所以我们综合起来,可以说‘谣’是歌剧,史剧,悲剧; ‘狂言’是科白剧,社会剧,喜剧。”
    310《日本的讽刺诗》,《全集》第3卷,第142页。
    311《骨皮》附记,《狂言十番》,第21页。
    312《花姑娘》附记, 《语丝》16期,1925年3月2日。《狂言十番》不仅保留了发表时的线画插图,而且配上了因杂志印刷难以复制而舍弃的三色版插画。
    313《立春》附记,《狂言十番》,第57页。
    314《工东噹》附记,《狂言十番》,第150-151页。
    315参见《自己的园地·<沉沦>》,全集第2卷。
    316周作人对于当时以男子中心的贞操观念处理爱情的事件或作品投以密切关注,并给以毫不宽假的批判。比如关于华林的《情波记》事件,1924年写有《关于<情波记>》、 《再谈<情波记>》(收入《全集》第3卷),直至1927年在《语丝》登载华林来信后,周作人加以如此按语,“我从前虽非难他,而且现今也还要提起他者,乃是因为那篇《情波记》实在太恶劣了,是鸟古文鸟礼教的结晶,——虽然到了今年已经有张竞生君的启事可以与之媲美。 (中略)华林君最不会孤独,他有成千成万的影在上海滩上,在中国境内,因为他是最普通的老中国人的一个代表。”(《语丝》132期,1927年5月21日)可见,周作人并不是简单地将文学与道德割离,而是在新的、更大的伦理关怀的视野中,指出旧道德的不合理性,并力图破除借助旧道德对弱者施行压制的旧思想。
    317《情歌》附记,《晨报副镌》,1921年11月27日。
    318《苦甜》附记,《晨报副镌》,1921年12月11日。
    319这也是为何无论人道主义文艺时期,还是个人主义文艺时期,周作人都不妨引用安特莱夫的话说明文学的尊贵,“我们的不幸,便是在大家对于别人的心灵、生命、苦痛、习惯、意向、愿望,都很少理解,而且几于全无。我是治文学的,我之所以觉得文学的可尊,便因其最高上的事业,是在拭去一切的界限与距离”。分别见于《圣书与中国文学》(1921年1月10日刊《小说月报》12卷1号)、《文艺上的异物》(1922年4月16日刊《晨报副镌》),《女子与文学》(1922年6月3日刊《晨报副镌》)
    320《陀螺》,第262页。
    321《私语》附记, 《语丝》24期,1925年4月27日。
    322参见《国语改造的意见》(1922年,《全集》第2卷)、《理想的国语》(1925年,《全集》第4卷)《国语文学谈》(1926年, 《全集》第4卷)等文。
    323参见《<燕知草>跋》(1928年,《全集》第5卷)、《<杂拌儿之二>序》(1932年,《全集》第6卷)、《<苦竹杂记>题记》(1935年,《全集》第6卷)等文。
    324周作人介绍小诗的文章主要可参见: 《自己的园地十三·论小诗》(1922年, 《全集》第2卷)、 《<法国的俳谐诗>译记》(1922年,《全集》第2卷)、《啄木的短歌》(1922年,《全集》第2卷)、《日本的小诗》(1923年,《全集》第3卷)、《日本的讽刺诗》(1923年,《全集》第3卷)、《希腊的小诗》(1923年,《全集》第3卷)等。
    325《自己的园地十三·论小诗》, 《全集》第2卷,第553页。
    326在《论小诗》一文中,周作人追溯了小诗作为一种诗体形式在中国、欧洲、印度、日本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经过。
    328《全集》第2卷,第506页。
    329《童话的讨论》, 《晨报副镌》,1922年1月25日。
    330《自己的园地七·<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晨报副镌》,1922年3月12日。
    331《绿洲五·<歌咏儿童的文学>》,《晨报副镌》,1923年2月11日。
    332《绿洲十五·儿童的书》,《晨报副镌》,1923年6月21日。
    333《绿洲八·玩具》, 《晨报副镌》,1923年3月29日。
    334《北京的茶食》,《晨报副镌》,1924年3月18日。
    335参见《自己的园地十·<王尔德的童话>》(1922年, 《全集》第2卷)、 《读<儿童世界游记>》(1922年,《全集》第2卷)、《绿洲十五·儿童的书》(1923年,《全集》第3卷)、《读<童谣大观>》(1923年,《全集》第3卷)等。
    336《绿洲七·儿童剧》, 《晨报副镌》,1923年3月8日。
    337据《土之盘筵二·乡间的老鼠和京都的老鼠》附记, 《土之盘筵》“预定约二十篇”,中间曾因生病暂止,后来持续到1924年初停止。《全集》第3卷,第281页。
    338《绿洲九·<镜花缘>》, 《晨报副镌》,1923年3月31日。
    339参见《自己的园地七·<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晨报副镌》,1922年3月12日。
    3401922年5月17日至5月23日,周作人在《晨报副镌》的《小说》栏发表总题为《真的疯人日记》的五则“准”小说,同年8月19日至9月7日,又在同一栏目中发表总题为《夏夜梦》的“准”小说与散文混杂的十篇文章。这些“准”小说缺乏必要的虚构性和形式感,反而是迫切地显现出作者本人急于对其时刚刚经历过的现实事件诸如非基督教大同盟运动、“保存国粹”的复古运动、以及专制、狂信、自大、奴性等国民性表现进行尖锐的讽刺。
    341参见《绿洲九·<镜花缘>》, 《晨报副镌》,1923年3月31日。
    342《神话的趣味》,《全集》第3卷,第528页。
    343参见《神话的趣味》,《全集》第3卷。
    344《童话略论》,《全集》第1卷,第276、277页。同时参见《童话研究》(1913年,《全集》第1卷)。
    345《晨报副镌》,1924年1月29日。
    346《晨报副镌》,1922年6月26日。
    347《桃太郎之神话》,《全集》第4卷,第49页。
    348参见《日本的人情美》(1925年, 《全集》第4卷)。关于周作人与日本文化的“人情美”之关系,参见李雅娟: 《周作人与“人情美”的日本文化像》, 《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5期。
    349《神话的趣味》,《全集》第3卷,第532页。
    350参见《桃太郎的辩护》, 《全集》第4卷。
    351《桃太郎的辩护》, 《全集》第4卷,第37页。
    352《周作人日记》(中),第379页。
    353《周作人日记》(中),第429页。
    354《晨报副镌》,1924年10月5日。
    355《论山母》1928年1月刊于《北新》2卷5号,其中一节《论鬼脸》于1925年8月刊《语丝》42期。
    356岂明译: 《希腊神话引言》, 《语丝》第94期,1926年8月28日。
    357《希腊闲话》,《全集》第4卷,第838页。
    358《晨报副镌》,1922年7月18日。
    359《全集》第4卷,第9页。
    360《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 《语丝》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此外,与孙伏园辞职事件相关的还有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失恋》被抽掉之事,参见吕晓英: 《孙伏园评传》第三章《副刊掌门·五、主编<京报副刊>》,第49-5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361《发刊辞》, 《语丝》,1924年11月17日。
    3621924年11月13日周作人致胡适信中说及本来计划的《骆驼》无法出版,“但我们另外弄了一个发言的机关,即可出版,就是我那一天对你说过的小周刊。 ‘慨自’《新青年》《每周评论》不出以后,攻势的刊物渐渐不见,殊有‘法统’中断之叹,这回又想出来骂旧道德、旧思想”。《与胡适书二通》,《全集》第3卷,第509页。
    363参见来新夏、焦静宜、莫建来、张树勇、刘本军著: 《北洋军阀史》第五章第四节《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364参见《致王正廷》,《胡适全集》第23卷.第445-446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365《与胡适书二通》,《全集》第3卷,第508页。
    366参见岳山:《自由主义群体议政的努力——<努力周报>的创刊和停刊》,《安徽文学》,2010年10期。
    367《发刊辞》,《语丝》,1924年11月17日。
    368《与胡适书二通》,《全集》第3卷,第508页。
    370《全集》第3卷,第508页。
    374胡适等:《争自由的宣言》,转引自岳山:《自由主义群体议政的努力——<努力周报>的创刊和停刊》,《安徽文学》,2010年10期。
    375《努力周刊》于1923年10月停刊,停刊前胡适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议政的失败,本来打算扩充《努力周报》,接续“《新青年》三年前未竟的使命,再下二十年不绝的努力,在思想文艺上给中国政治建筑一个可靠的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打算扩充的《努力月刊》没能出版,反而是本来附于《努力周刊》发行的小报、专门刊发思想文化论文的《读书杂志》在《努力周报》停刊后继续发行了半年左右。参见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的言论写作研究》第四章《讲学复议政》,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
    376刘半农对此也有共鸣,“就《语丝》的全体看,乃是一个文学为主,学术为辅的小报。这个态度我很赞成,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着,若然《语丝》的生命能于永远。我想当初《新青年》,原也应当如此,而且头几年已经做到如此。后来变了相,真是万分可惜。”刘复《巴黎通信》,载1925年3月30日《语丝》第20期。
    377《我和<语丝>的始终》,《鲁迅全集》第4卷,第171页。
    378孙伏园在《语丝的文体》一文中所述林语堂的谈话,载1925年11月9日《语丝》第52期。
    379参见《滑稽似不多》(《语丝》第8期,1925年1月5日)、《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语丝》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
    380转引自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15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81伏园: 《语丝的文体》, 《语丝》第52期,1925年11月9日。
    382《答伏园“论<语丝>的文体”》, 《语丝》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
    383《语丝》第31期,1925年6月15日。
    384舒新城: 《谁能宽容》(通信), 《语丝》第37期,1925年7月27日。
    385周作人: 《谁能宽容》(通信), 《语丝》第37期,1925年7月27日。
    386《黑背心》,《语丝》第31期,1925年6月15日。
    387参见《女师大的学风》(《全集》第4卷),“女师大的教育前途之棘,或者学风之坏,据我看来并不在于反对校长的暴动而在于内部离间的暴露”(第172页),“即使反对者迫于威力暂时屈服,而此教育界之势力化的恶影响乃终不能去,且将日益增长以至不可收拾。”(第173页)另外还可参见《女师大大改革论》、《续女师大大改革论》、《与友人论章杨书》、《章士钊是什么》等文(均收入《全集》第4卷),周作人始终关注章士钊杨荫榆等所采取的手段,从“离间”到“带兵入校”,最终涉及的是“教育的势力化”、“学风”、“说诳者”等人格、道德问题。
    388《黑背心》,《语丝》第31期,1925年6月15日。
    390周作人:《谁能宽容》(通信),《语丝》第37期,1925年7月27日。
    393《甲寅周刊》创刊于1925年7月18日,章士钊主编并主笔,1927年停刊(月份不详),共出45期。《通信》栏发表知识界人士来信,后附有章士钊答语。
    394《忠厚的胡博士》,《全集》第4卷,第263页。
    395参见《大虫不死》、《怀孤桐先生》等,均收入《全集》第4卷。
    396《言论界之分野》,《全集》第4卷,第271-272页。
    397参见《古文之末路》、《老虎报质疑》、《与友人论章杨书》、《言论界之分野》等文,均收入《全集》第4卷。
    398参见《失题》、《大虫不死》、《怀孤桐先生》等,均收入《全集》第4卷。
    399《言论界之分野》,《全集》第4卷,第272页。
    400《忠厚的胡博士》,《全集》第4卷,第264页。
    401这一复杂性与20年代中期北京知识界发生的某种“转折”有关。关于这一“转折”情形,参见程凯:《从“复兴”到“扬弃”——1925年前后北京新文化言论界重造“思想革命”的契机、路径、矛盾与张力》(作者本人提供,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刊物)。姜涛:《“老实说了吧”前后:1920年代文坛上的“导师”与“青年”之争》, 《北大中文学刊(2012)》,2013年。
    402参见《文明与野蛮》、《五四运动之功过》、《别十与天罡》等,均收入《全集》第4卷。
    403周作人:《不宽容问题》,《语丝》第42期,1925年8月31日。
    404屈武的通信《不宽容问题》载1925年8月31日《语丝》第42期,他的质问更为直接, “作人先生主张不宽容他们,而应反抗,我便要请问是怎样反抗法?作人先生曾自认不是一个英雄,我总希望能有英雄出来向恶势力,旧礼教打几百个冲锋,自然作人先生在另一方面还是新势力的有力的战士”,并且对“孤芳自赏”的姿态提出尖锐批评, “我觉得我们认为恶的,我们便应积极去铲除他。消极地不管不理,而以清高自慰,只是变相的妥协,只是默认恶势力,只是向恶势力俯首,只差不拜倒脚下以求饱腹而已。”
    405周作人:《不宽容问题》,《语丝》第42期,1925年8月31日。
    406《与友人论章杨书》,《全集》第4卷,第262页。还可参见《答张崧年先生书》(《全集》第4卷)。两封信都是写给张崧年的,周作人极希望对性道德问题也有兴趣的张与他一道携手工作。
    407周作人:《不宽容问题》, 《语丝》第42期,1925年8月31日。
    408《别十与天罡》,《语丝》第45期,1925年9月21日。
    409参见《整顿学风文件》,《全集》第4卷。
    410《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 《全集》第4卷,第536页。
    411《恕府卫》, 《全集》第4卷,第602-604页。
    412《别十与天罡》, 《语丝》第45期,1925年9月21日。
    413参见《古文与写信》、《刘百昭的骈文》等,均收入《全集》第4卷。
    418参见陈志让: 《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9参见《北洋军阀史》第七章《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
    420《闲话集成八·拜发狂》,《语丝》第105期,1926年11月13日。
    421周作人的这些批判主要体现在《语丝》开设的各专栏杂感中,如《半席话》(1925.12.31-1926.1.10)、《我们的闲话》(1926.3.22-8.2)两个专栏主要针对章士钊及陈源为代表的《现代评论》派; 《闲话集成》(1926.10.23-1927.2.26)、《闲话拾遗》(1927.3.5-7.16)、《随感录》(1927.7.23-12.10)主要针对军阀“讨赤”、复古运动、国家主义、北伐战争等事件。
    422参见《妙文》、 《功臣》、 《国庆日颂》等文,收于《全集》第5卷。
    423关于北京时期与上海时期《语丝》内容、风格、作者群的变化,参见陈离:《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第三章《语丝社与<语丝>杂志:从北京到上海》。
    424《答张崧年先生书》,《全集》第4卷,第269页。
    425参见《随感录三六·火山之上》, 《语丝》第148期,1927年9月10日。
    426《随感录三六·火山之上》, 《语丝》第148期,1927年9月10日。
    427参见《随感录四九·怎么说才好》, 《语丝》第151期,1927年110月1日。
    428江绍原、周作人: 《礼的问题》, 《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
    429《<希腊神话>引言》,《语丝》第94期,1926年8月28日。
    430《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 《语丝》第65期,1926年2月8日。
    431《<论鬼脸>附记》, 《语丝》第42期,1925年8月31日。
    432周作人翻译的希腊神话,1925年的《论鬼脸》、1928年的《论山母》,均译自哈利孙的《希腊神话》。30年代才开始从希腊神话集进行翻译。1938年开始翻译古希腊阿波罗多洛斯的《希腊神话》,至1944年完工。1950年进行第二次翻译。1949年译有英国劳斯的《希腊的神与英雄》。关于阿波罗多洛斯的希腊神话集,周作人写于1934年5月的《希腊神话二》中云, “阿波罗陀洛斯的《书库》(Bioliotheke)与巴尔德尼阿斯(Parthenius)的《恋爱故事》,这是希腊神话集原书之仅存者,我虽亦知道其可贵重,但那时一心要找现代的参考书,没有想到他,如今恍然大悟,即刻去从书箱里找了出来,在《希腊拟曲》完工之后便动手来翻译这部神话了。”(《全集》第6卷,第294页)可见周作人关注希腊神话的问题意识的转移过程。
    433《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语丝》第65期,1926年2月8日。
    434《绿洲二·法布耳<昆虫记>》,《晨报副镌》,1923年1月26日。
    435《绿洲四·猥亵论》,《晨报副镌》,1923年2月1日。
    436参见《蔼理斯的话》,《晨报副镌》,1924年2月23日。
    437《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
    438江绍原《礼部文件之六:<周官>媒氏》中云, “启明名誉总长钧鉴,请明订尊著《生活之艺术》为本部文件之一; 《礼的问题》为文件二; 《女裤心理之研究》,文件三;关于内务部礼制编纂会呈文等,文件四; 《催生》,文件五;本文为文件六。除文件第五外,均见《语丝》。”《语丝》第43期,1925年9月5日。
    439参见《谈目连戏》(《语丝》第15期,1925年2月23日)、《抱犊崮的传说》(《语丝》第16期,1925年3月2日)、《关于“菜瓜蛇”的通信》(《语丝》第44期,1925年9月14日)、《萨满教的礼教思想》(同前)、《征求狠亵的歌谣启》(《语丝》第48期,1925年10月12日)、《关于“市本”》(《语丝》第55期,1925年11月30日)、 《回丧与买水》(《语丝》第63期,1926年1月25日)、 《花煞》(《语丝》第68期,1926年3月1日)、《<艳歌选>》(《语丝》第69期,1926年3月8日)、《关于“僵尸”》(《语丝》第92期,1926年8月16日)、《乡村与道教思想》(《语丝》第100期,1926年10月9日)等。除了通信与来文按语及个别单篇之外,这些文章大多归入周作人在《语丝》开设的专栏《茶话》与《酒后主语》,可见他对于这一工作的自觉性。
    440参见赵京华: 《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9期。
    441《女裤心理之研究》, 《语丝》第5期,1924年12月15日。
    442刘复: 《巴黎通信》,《语丝》第20期,1925年3月30日。
    443参见仿吾:《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收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44参见《文学与主义》(通信)(《语丝》第119期,1927年2月19日)、《答芸深先生》(《语丝》第135期,1927年6月11日)、《文学谈》(《语丝》第138期,1927年7月2日)等。
    445《文学与主义》,《语丝》119期,1927年2月19日。
    446收入五篇作品:路吉亚诺思《冥土旅行》、法布尔《爱昆虫的小孩》、斯威夫德《育婴刍议》与《<婢仆须知>抄》、兼好法师《<徒然草>抄》,各篇均附有周作人的引言或附记。周作人译: 《冥土旅行》,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447《闲话集成五七·小书》, 《语丝》第119期,1927年2月19日。
    448《<苦雨斋小书>序》, 《语丝》第123期,1927年3月19日。
    453育珂摩耳著、周作人译: 《黄蔷薇》, 《序》第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454《全集》第5卷,第448页。
    455《全集》第5卷,第536页。
    4s6《语丝》第124期,1927年3月25日。原诗如下:呵,慈悲的黄发人,/请原谅我们的妇女,/原谅我们高年的伯母,/合我们幼小的姊妹!性交呢,也不只你们,/谁也不能去阻止:/但我们薄弱的处女呵,/请你原谅她们!我们的妇女劳倦无食,/乳头已黄萎萎的了,/呵,原谅原谅罢,/放轻一点手,呵,轻一点!呵,轻一点,不求再多,/慈悲的黄发人,/只求不要送她们入墓地,/什么样式的性交都愿意!
    457《给哥萨克的同胞》编者案语, 《语丝》第124期,1927年3月25日。
    458这一认识也表现于周作人其时的社会批评中。例如对于1927年6月王国维的自杀事件,相对于舆论多从政治立场猜度其死因,周作人则从文学与政治冲突的角度作出自己的观察并引以为戒, “治学术艺文者须一依自己的本性,坚持勇往,勿涉及政治的意见而改其趋向,终成为二重的生活,身心分裂,趋于毁灭,是为至要也。”(《王静庵君之死》, 《语丝》第135期,1927年6月11日)同理,对于丁文江为梁启超争取诺贝尔文学奖的传闻,周作人也是从这个角度提出质疑,“我所不能决定者即梁君到底是否一个文学家?夫梁君著作之富,与其‘笔锋常带感情’,海内无不承认,但吾人翻开《饮冰室全集》,虽处处可以碰到带情感的笔锋,却似乎总难发见一篇文学作品,约略可以与竺震旦之歌诗戏曲相比拟。”文末则微讽曾为学者、现任官职的丁文江只专心政治就好了,不必干涉文学闲事, “淞沪之需总办之续办也久矣,不务其远大而奔走于区区奖金,将何以慰吾民望治之心也乎?”(《诺贝尔奖金》,《语丝》第136期,1927年6月18日)更是将文学与政治分而远之。
    459《婴儿杀害引言》,《语丝》4卷38期,1928年9月17日。
    460《<燕知草>跋》, 《全集》第5卷,第519页。
    461《闲话拾遗二一·旧诗呈政》,《语丝》第127期,1927年4月16日。
    462《全集》第5卷,第204页。
    463《闲话拾遗三十·李守常君之死》, 《全集》第5卷,第218页。
    464参见张菊香: 《红楼奠基的深情——周作人与李大钊》, 《党史纵横》,1994年07期。
    465从这个角度来看周作人30年代文章中对鲁迅的影射,例如《志摩纪念》一文中,“诗人文人这些人,虽然与专做好吃的包子的厨子,雕好看的石像的匠人,略有不同,但总之小德逾闲与否于其艺术没有多少关系,这是我想可以明言的。不过这也有例外,假如是文以载道派的艺术家,以教训指导我们大众自任,以先知哲人自任的,我们在同样谦恭地接受他的艺术以前,先要切实地检察他的生活,若是言行不符,那便是假先知,须得谨防上他的当。”(《全集》第5卷,第815页)对鲁迅私生活的非议,固然有周作人女性观及家庭恩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周作人是在区别文学立场与政治立场的前提下,将鲁迅30年代的“转向”看作其政治立场对文学立场的吞没,因此才处处以“言行一致”来施以影射。这一隔膜不能不说是20年代兄弟失和的重大损失。周作人再也不能从文学的角度具体对待30年代的鲁迅文学,从而不能发现实际上鲁迅与他是走着相似的道路,因此也无法实现几乎是唯一与他匹敌的对话。
    466参见《文学的贵族性》, “当我对于社会不满,或社会加诸我不快,我对准这一个和我相反的对象来表现我所想到的思想,所感到的情感,这一种反映的苦闷的象征,就成为文学的立场和背境。所以,在这点上来观察,文学和社会运动是同出在一个源流,不过它的立足点与结果不同就是了。单说到宗教上,它的起源也是因苦闷而起。我们之敬鬼神,是因为我们自身生活不满,对大自然又不能征服时,而后才想到及做到这人神密接的关系。”《全集》第5卷,第413页。
    467《晨报副镌》,1921年10月30日。
    468例如《性的解放》一文讨论妇女问题的两件事,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关于前者无从措手,“妇女问题的解决,似乎现在还不能不归在大的别问题里,而且这又不能脱了群众运动的范围,所以我实在有点茫然了。妇女之经济的解放是切要的,但是办法呢?方子是开了,药是怎么配呢?”关于后者,借助鲍耶尔的《妇女论》,提出女子中心的性观念,“鲍耶尔以为女子的生活始终不脱性的范围,我想这是可以承认的,不必管他这有否损失女性的尊严。现代的大谬误是在一切以男子为标准,即妇女运动也逃不出这个圈子,故有女子以男性化为解放之现象,甚至关于性的事情也以男子观点为依据,赞扬女性之被动性,而以有些女子性心理上的事实为有失尊严,连女子自己也都不肯承认了。其实,女子的这种屈服于男性标准下的性生活之损害决不下于经济方面的束缚,假如鲍耶尔的话是真的,那么女子方面即性的解放岂不更重要了么?”(《全集》第5卷,第438-439页)
    469《答芸生先生》, 《语丝》第135期,1927年6月11日。
    470参见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问题,“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不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出身者,不一定会产生出无产阶级文学”(第163页),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是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文学家,同时又是革命家(第166页)
    471参见《人的文学》,《全集》第2卷。
    472《文学谈》, 《语丝》第138期,1927年7月2日。
    473《穿裙与不穿裙》, 《语丝》第142期,1927年7月30日。
    474《文学谈》, 《语丝》第138期,1927年7月2日。
    475《<旅汉杂感>附言》,《语丝》第154期,1927年10月22日。
    4756《随感录九七·爆竹》, 《语丝》4卷9期,1927年2月27日。
    477可以比照30年代沈从文对文学商业化的批判角度。如其《文学者的态度》一文的论述方式所表现的那样,他用家里厨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比照文学者屈从于政治或名利的“玩票白相”的创作态度(《沈从文文集》第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可以说沈从文是从专业精神、职业道德出发的一种现代批判。换言之,周作人对文学商业化的批判是政治性的,而沈从文的批判是“去政治化”的。
    478《性的解放》,《全集》第5卷,第439页。
    479《裸体游行考订》,《语丝》第128期,1927年4月23日。
    480《语丝》第112期,1927年1月1日。
    481参见丁日初: 《再论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条件》, 《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482参见李欧梵著、毛尖译: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83有关30年代的京海派论争,参见高恒文: 《鲁迅论“京派”“海派》,《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8期;周葱秀: 《关于“京派”“海派”的论争与鲁迅的批评》, 《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12期:黄德志: 《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6期。值得注意的是,在沈从文30年代对文学商业化的批判中,周作人及其《骆驼草》群体的文学思想被认为是“趣味主义”而同样受到批评。
    484《语丝》第112期,1927年1月1日。
    485《语丝》第113期,1927年1月8日。
    486《全集》第5卷,第591页。
    487盯参见《文学与主义》(通信)(《语丝》第119期,1927年2月19日)、《答芸深先生》(《语丝》第135期,1927年6月11日)、《文学谈》(《语丝》第138期,1927年7月2日)等。
    488黎锦明: 《致周作人先生函》, 《新晨报副刊》551号,1930年3月24日。
    489魂玉:《革命文学的意义——代答十洲先生》,《新晨报副刊》624号,1930年6月6日。
    490参见非白:《鲁迅与周作人》,《新晨报副刊》629-630号,1930年6月11-12日。
    491关于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中各方情形及鲁迅的回应,参见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陵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该书初版于1930年,上海北新书局印行。
    -参见周作人:《写<金鱼>的月日》,《新晨报副刊》581号,1930年4月23日。该声明发表之后仍不能得到半林(即谷万川)的信任,此后周作人当有私信致半林,并附有相关人证物证,才使他认可《金鱼》的写作日期为实。参见万川:《向岂明先生道歉》,《新晨报副刊》619号,1930年5月31日,但该文对周作人有关“革命文学”的论点仍持批判态度。
    493参见十洲:《为<半封回信>说几句话》, 《新晨报副刊》577号,1930年4月19日;黎锦明:《“煽动力”与“分野”》,《新晨报副刊》586号,1930年4月28日;十洲:《我再说几句话》,《新晨报副刊》600号,1930年5月12日;十洲:《文学的领域》,《新晨报副刊》603号,1930年5月15日:+洲:《文学的自由》,《新晨报副刊》612号,1930年5月24日,等等
    494丁文在《周作人与1930年左翼文学的对峙与对话》中,解读了《新晨报副刊》上的这次论争.认为这次论争开启了周作人日后以“言志”与“载道”论述文学的文学思想,并开拓了“草木虫鱼”的写作题材以及形成独特的言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5期。但丁文在分析中较少考虑批判者一方的立场,而笼统视为其对周作人的“隔膜”,因此也难以探察到在文学观及写作的变化之外,由论争所触及的周作人的思想变化部分。
    495岂明: 《半封回信》, 《新晨报副刊》565号,1930年4月7日。
    496吴曼秋:《致岂明先生》,《新晨报副刊》568号,1930年4月10日。
    497黎锦明:《致周作人先生函》,《新晨报副刊》551号,1930年3月24日。
    498参见康咏秋: 《黎锦明传》,《新文学史料》,2000年02期。
    499黎锦明: 《致周作人先生函》。
    500黎锦明: 《致周作人先生函》。
    501程凯在《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中,分析了以独立个人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观念,虽然提供了知识青年发掘自我、感受世界的方式,但并不提供他们认识、分析社会的工具, “这使得新青年们在获得与社会对立的意识后却无法获得有效理解社会问题乃至改造社会的方式。”这种内在矛盾成为唯物史观被接受的心理基础。并且分析了大革命分裂后,知识青年所面临的政治危机,“这个危机来自三个层面:一是对自身阶级身份的困惑,二是丧失直接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困惑,三是对革命前途的困惑。虽然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宣传并未深入,但革命毕竟使得一系列革命话语
    502黎锦明: 《余音》, 《新晨报副刊》565号,1930年4月7日。
    503吴曼秋:《致岂明先生》。
    504十洲: 《为<半封回信>说几句话》, 《新晨报副刊》577号,1930年4月19日。
    505半林:《文学果无“煽动能力”耶?——质周作人先生》,《新晨报副刊》573号,1930年4月15日。
    506非白: 《鲁迅与周作人》。
    507如侯凝的《周作人与黎锦明》,“在革命的时候,只有两个势力对峙;所谓模棱两可的人也得归入反动派中间去,文学的分野也是这样的。”《新晨报副刊》576号,1930年4月18日。可浊:《“余音”之余波》,“智识阶级的特质,是介于支配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在今日阶级对立的激化进程中, ‘中间阶级’已无其社会的存在底地位了。不是为支配阶级做‘辩护士’,就当站在革命文学旗帜下。”《新晨报副刊》583号,1930年4月25日。
    s08非白:《鲁迅与周作人》。有关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参见丸山升:《“革命文学论战”中的鲁迅》,收于王俊文译:《鲁迅·革命·历史——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9参见刘松塘:《致两明的一封信》,“岂明君!我以前也是告假,没有功夫谈革命文学,以后多看了几本理论的书,也知道——觉悟——所谓革命文学或是第四阶级文学并不只是会骂资本家,替无产的劳工叹几口气,才知道是自用作者有革命的意识,立场不是资产阶级就够了”。《新晨报副刊》572号,1930年4月14日。魂玉:《革命文学的意义——代答十洲先生》,《新晨报副刊》624号,1930年6月6日。
    510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宝译: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引言》,第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511程凯: 《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
    512半林: 《文学果无“煽动能力”耶?——质周作人先生》。
    513 31927-1928年周作人发表于《语丝》的杂感中,对国民革命向“讨赤”变质的倾向投以密切关注。“清党”之后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宣布继续推进国民革命,但“清党”的残杀、国民政府的禁止男女共学及女生剪发等复古行为,使关注思想问题的周作人深感北伐无疑的失败,参见《青年朋友之死》(1927.7.16)、《整顿学风之系统》(1927.9.17)、《功臣》(1927.10.15)、《新年通信》(1928.2.4)、《封建思想》(1928.9.24)、《南北之礼教运动》(1927.10.1)、《国庆日颂》(1928.10.22)等,均收入《全集》第5卷。
    514半林: 《文学果无“煽动能力”耶?——质周作人先生》
    515万川:《向岂明先生道歉》, 《新晨报副刊》619号,1930年5月31日。
    516鲁迅: 《“醉眼”中的朦胧》, 《鲁迅全集》第4卷,第61页。
    517鲁迅: 《“醉眼”中的朦胧》, 《鲁迅全集》第4卷,第63-65页。
    518李何林: 《关于中国文艺论战并及鲁迅先生——覆刑桐华先生》, 《新晨报副刊》588号,1930年4月30日。
    519参见画室: 《革命与智识阶级》,收于李何林编: 《中国文艺论战》,该文最初发表于1928年9月25日《无轨列车》创刊号。
    520冯雪峰:《回忆鲁迅》,第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521参见李维汉: 《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回忆与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522参见白崇义: 《雪峰与党的文艺统一战线》, 《浙江学刊》,1988年02期。
    523参见姬学友:《是“扬弃”,不是“转变”——评李何林的鲁迅思想发展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5期。
    524参见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在把马克思主义批评视为“它是我们挣脱压迫的解放行动的一部分”(第82页)的意义上,该书从“文学与历史”、“形式与内容”、“作家与倾向”、“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文学实践性方面的思考。
    525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第84页。
    526何凝:《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第二页,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
    527朱晓进在《鲁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体选择》一文中,将杂感文形式作为鲁迅追寻“功能意识”与“文体意识”双重价值实现的一条途径,但对于二者如何结合体现在鲁迅杂感文创作中未作详细分析。《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528岂明:《半封回信》
    529黎锦明:《“煽动力”与“分野”》。同时可参见吴曼秋:《致岂明先生》;半林:《文学果无“煽动能力”耶?——质周作人先生》。
    530王健在《“沙漠”与前期京派——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骆驼草>》一文中,提供了一组数据,可以对比京海两地20年代后期文化环境的变化情况, “1925年全国共创刊了7份文学期刊,在北京创刊的有5份,上海2份;1926年全国共创刊5份文学期刊,北京1份,上海4份;1927年全国共创刊3份文学期刊,其中两份创刊于上海,一份创刊于广州,北京在1927年没有新的期刊面世:1928年全国共创刊文学期刊20份,北京只有一份《未名》面世,其余的都创刊于上海;1929年全国共创刊13份文学期刊,北京只有两份: 《华严》和《戏剧与文艺》,上海占到了11份;1930年在北京创刊的也只有《骆驼草》一份文学期刊,而在上海却又有25份文学期刊面世。”《理论学刊》,2004年06期。
    531侯凝:《周作人与黎锦明》。
    532《与胡适书二通》,《全集》第5卷,第600页。
    533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第157页,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34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第163、166页,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35参见程凯: 《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
    536参见蒋光慈: 《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37参见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38周作人将其评为,“现在高唱入云的血泪的革命文学,又何尝不是浪漫时代的名产呢?”(《答芸深先生》)
    539参见石厚生: 《革命文学的展望》、林伯修: 《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干釜:《关于普罗文学之形式的话》等,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42参见梓艺:《文学的永远性》、冰禅: 《革命文学问题——对于革命文学的一点商榷》、甘人:《拉杂一篇答李初梨君》、侍桁: 《个人主义的文学及其他》等,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43参见茅盾: 《读<倪焕之>》、岂理: 《论文学》等,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44李作宾在《革命文学运动的观察》一文中颇为中肯地剖析革命文学理论倡导失败的社会根源, “因为不瞭解对方,不瞭解文艺,他们无意的冤屈手段是失败了;而且,他们没有革命的后防地(一个新社会背景),没有粮食(新代表作家),没有子弹(新代表作品),同样‘战略’也是失败了。”可以说,直到40年代的解放区,革命文学理论所需要的这些社会条件才开始具备了,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应运而生。
    545《全集》第5卷,第617页。
    546参见《人的文学》,《全集》第2卷。
    547中国传统思想中, “自然”常常在“天人合一”的意义上被理解。关于“天人合一”思想,参见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的相关论述,例如,“‘天’既不必是‘人’匍伏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伐改造的并峙对象。从而‘天人合一’,便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崇拜。”第322页,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550早在1924年周作人即与张定璜、徐祖正组织《骆驼》社,打算出版文艺刊物《骆驼》,但直至1926年6月才出版了唯一的一期《骆驼》,16开本,形式上更像文艺丛书。目录如下:Romain Rolland作、张定璜译:Millet(未完);蔼理斯作、周作人译:论左拉;徐祖正:兰生弟的日记:沈尹默:秋明小词;陶晶孙:盲肠炎(短剧);谛阿克列多斯作、周作人译:希腊牧歌抄;作人:沙漠之梦(一);祖正:沙漠之梦(二)。配有9幅米勒的插画。从1926年作为“纯文艺的杂志”(徐祖正语)的《骆驼》,到1930年可说是杂文艺的《骆驼草》,其间反射出随着中国政治现实的变动,周作人及其“苦雨斋”弟子、友人思想、文学观的变迁。参见周作人: 《代表<骆驼>》,收于《全集》第4卷。
    551平伯: 《身后名》, 《骆驼草》,1930年5月12日,第1期。
    552丁武: 《“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 《骆驼草》,1930年5月12日,第1期。
    553参见顾农: 《鲁迅与自由运动大同盟》, 《中州学刊》,1981年03期。
    554谷万川: 《我的总答覆》, 《新晨报副刊》610-611号,1930年5月22-23日。对《骆驼草》的批判,还有干因: 《谈<骆驼草>上的几篇东西》,《新晨报副刊》621号,1930年6月3日。
    555平伯:《又是没落》,《骆驼草》,1930年6月23日,第7期。
    556徐祖正在《骆驼草》上共发表6篇论文: 《对话与独语》(1930年5月19日,第2期)、《文学上的主张与理论》(1930年5月26日,第3期)、《文学运动与政治的相关性》(1930年6月2日,第4期)、《文艺论战》(1930年7月14日,第10期)、《一个作家的基本理论——文学上的第三国际》(1930年10月6日,第22期)、《理性化与文学运动(上中下)》(1930年10月13日,第23期;10月20日,第24期;10月27日,第25期)。
    557祖正:理性化与文学运动(上)。
    558祖正:《理性化与文艺运动》(上)(中)
    559参见王少船: 《文学革命的商榷》,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60参见成仿吾:《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如何才能转换方向的考察》、李初梨: 《自然生长性与目的意识性》,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61参见钱杏邨:《艺术与经济》,收于《“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
    562甘人: 《拉杂一篇答李初梨君》,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第408页。
    563岂明: 《随感录九七·爆竹》, 《语丝》4卷9期,1928年2月27日。
    564《文化批判》1928年4月15日第4号刊载题为《生活与思想》的通信,读者孤凤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看待周作人的这一观点,他对革命文学家提问道,“难道中国只有第三阶级的思想?难道即使是真心地运动, (这真心地运动,是不是使民众有阶级的觉悟?有了阶级的觉悟,第四阶级是否知道自己没有升官发财的机会?或者还是岂明先生所说的‘无产者可以达而升为王侯’?而仍去发他们升官发财的梦呢?)结果民众政治还就是资产阶级专政?而所谓‘真心地运动’和‘革命文学运动’他的本身是不是打倒升官发财的浑帐思想的?”但编者的回复忽视了这一提问中所包含的革命理想问题,仍只是强调了依靠获得普罗列塔利亚特的意识克服此有产者的根性。
    565祖正: 《理性化与文艺运动》(中)
    566参见郝立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67参见陶东风: 《论普列汉诺夫的文学史观》, 《晋阳学刊》,1991年05期。
    568参见祖正: 《理性化与文艺运动》(上)。
    569例如冯乃超在《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中,也将文学革命的价值定位于“白话文底确立”, 《“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第115页。
    570参见《五四运动之功过》, 《全集》第4卷。直到40年代,周作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仍持这一批评态度,参见《新中国文学复兴之途径》、 《文艺复兴之梦》等, 《全集》第9卷。
    571祖正:《对话与独语》。
    572祖正: 《理性化与文学运动》(下)
    573祖正: 《理性化与文学运动》(上)
    574祖正: 《一个作家的基本理论》。
    575参见《邮筒》, 《骆驼草》1930年6月9日,第5期。
    576参见鹤西、废名:《邮筒》,在致鹤西的信中,废名将“做文章”与生活态度、进而与国民性批判关联起来,“顶会作文章的人大概就是一个生活的能手,乘风破浪,含辱茹苦,随处可以试验他的生存的本领,他大概是一个‘游民’,逐水草而居了。可惜中国是特别国情,中国的人可以分成两类,如果不是‘不得志’便是‘得志’了。”《骆驼草》,1930年5月26日,第3期。这一观点也可见于他发表于《骆驼草》的杂感文字中,如第25期署名“法”的《随笔》一文中对沈从文和施蛰存小说的批评。连载于《骆驼草》的《莫须有先生传》可以说是“做文章”的典范。
    577《拥护<达生编>等》,《骆驼草》第6期,1930年6月16日。
    578山岸德平、三谷泶一著:「徒然草秤解」,第79页。东京:有精堂,昭和五十二年。
    580《日本古代随笔选》,第337页。
    582参见王向远:《“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代译序)》,本居宣长著、王向远译:《日本物哀》,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
    583《全集》第5卷,第732页。
    584周作人将此作为日本、希腊文化的特性加以介绍。如《<兰学事始>》一文比较中日医学界对西方医学的最初引进,结论云“从这里看来中国在学问上求智识的活动上早已经战败了,直在乾嘉时代,不必等到光绪甲午才知道。”(《全集》6,第207页。)《希腊人的好学》一文针对中国人的“专讲实用”之弊,称赞希腊人的好学求知精神,“他们对于学,即知识,很有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态度”,“好学亦不甚难,难在那样的超越利害,纯粹求知而非为实用。——其实,实用也何尝不是即在其中。”(《全集》第7卷,第488、490页。)
    585《<杂拌儿之二>序》,《全集》第6卷,第122-123页。
    586参见《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关于文学之诸问题》,《全集》第6卷,第52-53页。
    587《<苦竹杂记>题记》,《全集》第6卷,第848页。
    588《全集》第7卷,第351-352页。
    589张燕婴译注:《论语·卫灵公》,第24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90《全集》第5卷,第632页。
    591徐祖正:《文学运动与政治的相关性》。
    592平伯:《冰雪小品跋》,《骆驼草》第20期,1930年9月22日。
    593《<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 《全集》第6卷,第730页。
    594《<苦茶随笔>小引[前稿]》, 《全集》第5卷,第797页。
    595《<论语>小记》,《全集》第6卷,第521-522页。
    596《关于孟母》,《全集》第6卷,第600页。
    597《<近代散文抄>新序》,《全集》第6卷,第112页。
    598《谈笔记》,《全集》第7卷,第587页。
    599《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关于文学之诸问题》, 《全集》第6卷,第59-60页。
    600《<草木虫鱼>小引》, 《骆驼草》第23期,1930年10月13日。
    601《常识》, 《全集》第6卷,第616页。
    602参见《重刊<袁中郎集>序》(《全集》第6卷)、《<梅花草堂笔谈>等》(《全集》第7卷)等。
    603以鲁迅为例,他将小品文的源头追溯至五四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以此批评现在的小品文背离了其本源的战斗性,“但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第592页。
    604炯之: 《谈谈上海的刊物》, 《大公报·小公园》,1935年8月18日。转引自亢德: 《二十来岁读者的读物》, 《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605语堂: 《且说本刊》, 《宇宙风》第1期,1935年9月16日。
    606林语堂: 《临别赠言》, 《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607《常识》,《全集》第6卷,第616页。
    608《再谈文》,《全集》第6卷,第623-624页。
    609有关《明珠》副刊,周作人回忆如下,“那时是民国二十五年冬天,大家深感到新的启蒙运动之必要,想再来办一个小刊物,恰巧世界日报的副刊《明珠》要改编,便接受了来,由林庚编辑,平伯废名和我帮助写稿,虽然不知道读者觉得如何,在写的人则以为是颇有意义的事。但是报馆感觉得不大经济,于二十六年元旦又断行改组,所以林庚主编的《明珠》只办了三个月,共出了九十二号”。《怀废名》,《全集》第8卷,第743-744页。
    610《全集》第7卷,第368页。
    611周作人甚至认为从为己转向为人的大慈悲精神也可以出自唯物论。《吃菜》一文云,“众生有一人不得度的时候自己决不先得度,这固然是大乘菩萨的弘愿,但凡夫到了中年,往往会看轻自己的生命而尊重人家的,并不是怎么奇特的现象。难道肉体渐近老衰,精神也就与宗教接近么?未必然,这种态度有的从宗教出,有的也会从唯物论出的。”《全集》第5卷,第810页。
    612《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国文学的变迁》,《全集》第6卷,第64页。
    613如周作人1932年11月写给曹聚仁的信中云,“西人有言,昔人为罪之观念所压迫,今人为遗传之观念所压迫;此言不谬,我即不能跳出这种压迫之一人也。因此无论关于什么事情都觉得无话可说,说亦无用”,1933年1月信中云,“不佞平常为遗传学说(古人所谓‘业’)所恐胁,睹此更为僳然。”转引自曹聚仁《跋知堂两信》,载《人间世》第14期,1934年10月20日。
    614《<冰雪小品选>序》,《骆驼草》第21期,1930年9月29日。
    615转引自曹聚仁: 《跋知堂两信》
    616《<清嘉录>》,《全集》第6卷,第248页。
    617《<中国新年风俗志>序》,《全集》第6卷,第45页。
    618《<一岁货声>》,《全集》第6卷,第224页。
    619参见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620《<幼小者之声>》,《全集》第6卷,第818页。
    621《《远野物语>》,《全集》第5卷,第806、807页。
    622《<猪鹿狸>》,《全集》第6卷,第181页。
    623《<听耳草纸>》,《全集》第6卷,第209页。
    624《<潮州七贤故事集>序》,《全集》第6卷,第139页。
    625《<幼小者之声>》,《全集》第6卷,第822页。
    626参见赵京华: 《周作人与柳田国男》。
    627参见孙敏: 《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基于柳田民俗学的考察》,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2009届未刊博士论文。
    628《<听耳草纸>》, 《全集》第6卷,第211页。
    629《<一岁货声>》,《全集》第6卷,第223页。
    630参见川田稔著、郭连友等译:《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631《鬼的生长》,《全集》第6卷,第288页。
    632《说鬼》,《全集》第7卷,第21页。
    633《鬼的生长》,《全集》第6卷,第288页。
    634《谈鬼论》,《全集》第7卷,第284、281页。
    635参见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因为费尔巴哈确实可算是十八世纪的‘理想’哲学家,是感觉论唯物主义和伦理历史唯心主义的综合,是狄德罗和卢梭的真正结合。”第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636《与俞平伯书五通》,《全集》第6卷,第141页。
    637《<老学庵笔记>》,《全集》第7卷,第641-642页。
    638参见李雅娟:《沦陷时期的文章与思想——<古今>、<艺文杂志>与周作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届未刊硕士论文。
    639《全集》第7卷,第703页。
    640《最后的十七日——钱玄同先生纪念》,《全集》第8卷,第117页。
    641参见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642鲍耀明编:《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1960-1966年),第341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3《<书房一角>原序》,《全集》第8卷,第393页。
    644《<甲行日注>》, 《全集》第6卷,第297页。
    645《全集》第8卷,第416、417页。
    646 1949年1月周作人被保释出南京老虎桥监狱,8月回到北平,此后继续在《亦报》等报纸发表随笔,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翻译希腊、日本古典文艺作品,只是不能署名“周作人”。参见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年谱(1885-196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647参见钱理群: 《周作人传》,第384-385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
    648参见董炳月: 《周作人的“国家”与“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3期。
    649木山英雄:《周作人与语文问题》,收于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13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50《中国的思想问题》, 《全集》第8卷,第712页。
    651《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全集》第8卷,第766页。
    652《怎样研究中国文学》,《全集》第8卷,第557页。
    653参见高杉一郎《忆周作人先生》中的一件记事,1941年1月周作人出任伪教育督办之后,4月率领伪东亚文化协议会评议员代表团赴日出席伪东亚文化协议会文学部会议,“另一天,在帝国饭店举行了周作人的记者招待会。有些记者提出相当露骨的问题,坐在周作人身边的一个上校总是抢先说:‘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吧。’周作人只是默默地坐在一边,毫无表情地听着。招待会结束以后,有些人反驳那位陆军上校说:‘连周作人也最终落在日本军的手掌心里了吗!’”对此,作者评论道,“我想面对这些军人和记者,也许周作人只是毫不动心地站在高处蔑视着他们而已吧。”载于《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11期。
    654《武者先生和我》,《全集》第8卷,第805-806页。
    655参见高恒文: 《话里话外:1939年的周作人言论解读》,该文后半部分着重分析“从《禹迹寺》开始不断修饰的自我修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2期。
    656《医药史》,《全集》第8卷,第536页。
    657《七夕》,《全集》第8卷,第326-327页。
    658《撒豆》,《全集》第8卷,第470页。
    659《山中杂信六》,《全集》第2卷,第354页。
    660《狗抓地毯》, 《语丝》第3期,1924年12月1日。
    661《全集》第8卷,第556页。
    662《文艺新闻之发刊》, 《文艺新闻》第1号,1931年3月16日。
    663包括周予同、陈望道、郑伯奇、鲁迅、夏丐尊、胡愈之、郁达夫、叶绍钧、王独清诸人。
    664参见沈毅: 《胡适与“九一八”事变》,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6年7月。罗福惠、汤黎:《学术与抗战——<独立评论>对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性主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6年5月。
    665《宇宙风》第2期,1935年10月1日。
    666《<颜氏学记>》,《全集》第6卷,第193页。
    667《全集》第6卷,第620-621页。
    668《道义之事功化》,《全集》第9卷,第630页。
    669《日本管窥》, 《全集》第6卷,第666页。
    670参见李雅娟: 《周作人与“人情美”的日本文化像》, 《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5期。
    671郁达夫:《日本的文化生活》,《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672参见郁达夫:《战争与和平》,《郁达夫全集》第八卷,第237-239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3《谈东方文化》,《全集》第7卷,第456-457页。
    674 30年代中期之后,永井荷风成为周作人摄取日本文化时最重要的引述资源。至1937年6月写完《日本管窥之四》宣布结束日本文化研究为止,周作人引述永井荷风的文章计有12篇:《关于命运》、《关于命运之二》、《市河先生》(1935年4月); 《(东京散策记)》、《日本管窥》(1935年5月); 《(冬天的蝇>》(1935年6月);《(煮药漫抄)》、《(柿子的种子>》(1935年7月); 《(岭南杂事诗抄)》、《(隅田川两岸一览)》(1935年10月):《怀东京》(1936年8月);《谈日本文化书之二》(1936年10月)。相关研究参见赵京华:《周作人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02期;高恒文《周作人与永井荷风》,《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06期;刘岸伟:『東洋人の悲哀——周作人七日本』第二部「周作人七荷风文学」、河出害房新社、1991年。
    675吉田精一:『永井荷风』九四、六一、八○真。楓桜社、1979年。本段对于永井荷风的论述,主要参考该书。
    676以下有关引文采用陈德文所译《永井荷风散文选》中的《浮世绘鉴赏》一文。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677《永井荷风散文选》,第170页。
    678如果说此文中西洋思想只是在与东洋的对比结构中被提出,那么到1917年发表的《今日此时》一文中,永井荷风则直接否定了西洋思想对日本的适用性,“我固然并非想要抗拒世界的思想,但对我们现在的生活而言,如维尔哈伦诗中所表现的那种生命力,太过猛烈庄严,无可如何是属于过去了的时代。西洋近代思潮在往昔最先令我昂奋激动,而现在只是令我嫌恶绝望。”转引自『永井荷风』———页。
    679《西瓜》,《永井荷风散文选》,第161页。
    680《永井荷风散文选》,第167页。
    681参见吉田精一的评论,“诅咒封建家族制度,对其道德抱有怀疑的荷风,浸淫于江户趣味之中,反而发现了对于封建旧物与旧思想的怀恋与爱慕。”『永井荷风』—○七页。
    682《全集》第6卷,第561页。
    683遠山茂榭:『天皇制と帝国主羲』五页。岩波書店、1992年。
    684参见遠山茂榭:『天皇制七帝国主羲』。小森阳一: 《天皇制与现代日本》, 《读书》,2003年12期。
    685《日本的衣食住》,《全集》第6卷,第666页。
    686《怀东京》,《全集》第7卷,第331页。
    687《谈日本文化书之二》, 《全集》第7卷,第341页。
    688《<忒罗亚的妇女>》, 《全集》第3卷,第467页。
    690当然也有学者从东方国家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寻求近代性因素,如沟口雄三的《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但近代西方首先通过武力迫使东方国家打开国门的所谓“开国”事件,如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的“黑船”事件等所具有的意义仍不可忽略。关于后者,参见丸山真男著、区建英·刘岳兵译: 《日本的思想》中的相关论述。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691《怀东京》,《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692《全集》第9卷,第120页。
    693《我的杂学·乡土研究与民艺》,《全集》第9卷,第222页。
    694参见中见真理:『柳宗悦:时代と思想』。東京大学出版会、2003年。
    695《日本管窥》,《全集》第6卷,第590页。
    696《日本之再认识》,《中和月刊》3卷1期,1942年1月1日。
    697《日本管窥》,《全集》第6卷,第590页。
    698参见沈才彬:《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的比较研究——以“天子思想”为中心》,《日本学刊》,1992年02期。罗时光:《从日本神国思想看天皇制的军国主义之本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99遠山茂树:『天皇制七帝国主义』五、五二页。本段有关近代天皇制的论述均参考该书。
    700《日本管窥》,《全集》第6卷,第593页。
    701小森阳一:《天皇制与现代日本》。
    702《日本管窥》, 《全集》第6卷,第592页。
    703遠山茂樹:『天皇制と帝国主羲』一七~一八页。
    704傅仲涛:《日本民族底二三特性》,《宇宙风》第25期,1936年9月16日。
    705《日本管窥之四》,《全集》第7卷,第737页。
    706《周作人日记》(上)载:1914年11月21日,“上午寄羽太函サガミヤ土研究社函”(第529页)。1917年3月14日,“石川寄乡土研究,幼年ノ友各一册”(第658页)。
    707参见《(远野物语)》,《全集》第5卷。
    709《回丧与买水》, 《全集》第4卷,第415页。
    710柳田国男著、王晓葵·王京·何彬译: 《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第84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
    711《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第313、330、189-190页。
    714中村哲:『柳田国男の思想』五五页。
    715川田稔著、郭连友等译:《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第10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716《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第315、330页。
    718《我的杂学·乡土研究与民艺》, 《全集》第9卷,第222页。
    719首先引起笔者注意这篇文章的,是木山英雄在《周作人——思想与文章》一文中的读解, “不过,在他谈到月光的‘凄惨’,说‘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 (《中秋的月亮》)的话里,我得以听到周作人少见的倾诉内心的告白,而独自感到满足。”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第95-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0《全集》第8卷,第325页。
    721《北京的茶食》,《晨报副镌》,1924年3月18日。
    722《关于祭神迎会》,《全集》第8卷,第787-793页。
    723《(茶之书)序》,《全集》第9卷,第324页。
    724《日本之再认识》, 《中和月刊》3卷1期,1942年1月1日。
    725《全集》第9卷,第556页。
    726参见《Souvenirdu Edo》,记述周作人初回国时的心情,文末并有题诗一首:“远游不思归,久客恋异乡。寂寂三田道,衰柳徒苍黄。旧梦不可追,但令心暗伤。”《全集》第1卷,第221页。
    727《民国之征何在》,《全集》第1卷,第230页。
    728木山英雄: 《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第275页。
    729《<如梦记>译者附记》,《艺文杂志》1卷6期,1943年12月。
    730参见廖枫模: 《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女子世界》、《天义报》、《河南》、《民报》、《绍兴县教育会月刊》、《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绍兴教育杂志》、《新青年》、《小说月报》、《晨报副镌》、《晨报·文学旬刊》、《语丝》、《骆驼》、《北新》、《世界日报副刊》、《新晨报副刊》、《骆驼草》、《现代》、《青年界》、《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文艺新闻》。
    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止庵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周作人日记》(影印本),大象出版社,1998年。
    《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止庵、王世家编:《鲁迅著译编年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域外小说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现代日本小说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
    《点滴:近代名家短篇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20年。
    《现代小说译丛》,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
    《空大鼓》,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
    《陀螺:诗歌小品集》,新潮社,1925年。
    《狂言十番》,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
    《冥土旅行》,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俄)科罗连珂著、周作人译:《玛加尔的梦》,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
    (匈)育珂摩耳著、周作人译:《黄蔷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鲍耀明编:《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1960-1966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章太炎撰、陈平原导读:《国故论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胡适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何凝编:《鲁迅杂感选集》,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
    《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
    《郁达夫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清少纳言、吉田兼好著,周作人、王以铸译:《日本古代随笔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陈德文译:《永井荷风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木山英雄著、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
    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孙郁、黄乔生主编:《回望周作人》系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
    伊藤虎丸著、孙猛·徐江·李冬木译《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长蘅、周建人:《进化论与善种学》,商务印书馆,1923年。
    谢德铣:《周建人评传》,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年。
    沟口雄三著、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
    刘冰:《周作人早期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赵景深编著:《童话评论》,上海:新文化书社,1934年。
    凌冰编著:《儿童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
    关宽之原著、朱孟迁·邵人模·范尧深译述:《儿童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年。
    伊藤虎丸、刘柏青、金训敏合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选粹》,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年。
    郭勇:《蔡元培美育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蔡元培研究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峨眉出版社,1947年。
    马蹄疾、李允经编著:《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萧振鸣:《鲁迅美术年谱》,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
    刘海粟:《十九世纪法兰西的美术》,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
    王才勇:《印象派与东亚美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高云龙:《浮世绘艺术与明清版画的渊源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允经:《鲁迅与中外美术》,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年。
    杨絮飞:《汉画像石造型艺术》,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胡伟希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郭武平:《新青年杂志与民初中国意识转变》,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生论文,1982年6月。
    藤井省三著、陈福康编译:《鲁迅比较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增订再版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李春:《文学翻译与文学革命——五四作家的文学翻译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2006级博士论文。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学院编:《一九二○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吕晓英:《孙伏园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来新夏、焦静宜、莫建来、张树勇、刘本军著:《北洋军阀史》,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2000年。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适的言论写作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
    陈离:《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编:《“革命文学”论争资料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李何林编:《中国文艺论战》,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丸山升著、王俊文译:《鲁迅·革命·历史——丸山升现代中国文学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托洛茨基著、刘文飞等译:《文学与革命》,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年。
    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艺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路易·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佩里·安德森著、高鋡,文贯中, 魏章玲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佩里·安德森著、俞文烈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
    冯雪峰:《回忆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
    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李雅娟:《沦陷时期的文章与思想——<古今>、<艺文杂志>与周作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5届未刊硕士论文。
    赵京华:《周氏兄弟与日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孙敏:《柳田国男日本人论研究——基于柳田民俗学的考察》,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系2009届未刊博士论文。
    川田稔著、郭连友等译:《柳田国男描绘的日本——民俗学与社会构想》,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丸山真男著、区建英·刘岳兵译:《日本的思想》,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柳田国男著、王晓葵·王京·何彬译:《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
    刘全福:《翻译家周作人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贺桂梅:《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诺贝特·埃利亚斯著、王佩莉、袁志英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
    心理起源的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木山英雄:『周作人『对日协力」の颠末 補注『北京苦住庵记』なちびに後日编』
    鲁迅論集编集委具会编:『鲁迅と同时代人』,束京:汲古書院,1992年。
    山岸德平、三谷泶一著:『徒然草郭解』,東京:有精堂,昭和五十二年。
    刘岸伟:『柬洋人の悲哀—周作人と日本』,河出害房新社,1991年。
    吉田精一:『永井荷风』,枫桜社,1979年。
    速山茂榭:『天皇制と帝国主羲』,岩波害店,1992年。
    中见真理:『柳宗悦:时代と思想』,柬京大學出版会,2003年。
    福田アジ才:『柳田国男の民俗学』,吉川弘文馆,2007年。
    中村哲:『柳田国男の思想』,法政大学出版局,1985年
    Israel Abraham:Chapters on Jewish Literature, Philadelphia: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1899.
    Susan Daruvala:Zhou Zuoren and an Alternative Chinese Response to Modern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年。
    朱晓江:《论周作人散文的“反抗性”特征及其思想内涵》,《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张旭东:《散文与社会个体性的创造——论周作人30年代小品文写作的审美政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1期。
    黄开发:《中外影响下的周氏兄弟留日时期的文学观》,《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4期。
    轩小杨:《<乐记>中的“乐与政通”思想探析》,《理论界》,2004年06期。
    刘伟生:《<礼记·乐记>“声”“音”“乐”辨》,《船山学刊》,2002年04期。
    董炳月:《鲁迅留日时期的文明观——以<文化偏至论>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9期。
    陈怀宇:《赫尔德与周作人——民俗学与民族性》,《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王瑶:《鲁迅<怀旧>略说》,《名作欣赏》,1984年01期。
    吴学国:《唯识学:缘起论与业力说的矛盾消解》,《学术月刊》,1998年第10期。
    傅新毅:《种子说的缘起》,《宗教学研究》,2005年03期。
    李雅娟:《在启蒙思想与文学趣味之间——早期周作人文学与思想探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吴旻《关于优生学》,《遗传》,1980年第3期。
    任本命《弗朗西斯·高尔顿》,《遗传》,2005年第4期。
    韩进:《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的文学”——周作人儿童文学思想论纲》,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方卫平:《西方人类学派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浙江师大学报,1990年04期。
    汤山土美子:《我对鲁迅、周作人儿童观的几点看法》,《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01期。
    弗里德里克·杰姆逊作、张京媛译:《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当代电影》,第48页,1989年06期。
    鲜乔蓥:《民国初期的文物保护政策与措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许效正:《清末民初(1895~1916年)庙宇保护标准的变化》,《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潘知常:《从“教化”到“美育”——近代美学思潮札记》,《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潘黎勇:《论“以美育代宗教”说与蔡元培审美信仰建构的世俗性》,《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2期。
    陈振濂:《“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2003年04期。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江小蕙:《从鲁迅藏书看鲁迅——鲁迅与日本浮世绘》,《鲁迅研究动态》,1988年03期。
    王风:《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周氏兄弟路线——兼及“现代文学”、“新文学”的概念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1期。
    郑大华、马英:《论五四前后的世界主义》,《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06期。
    张先飞:《20世纪初世界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背 景探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03期。
    程凯:《从“复兴”到“扬弃”——1925年前后北京新文化言论界重造“思想革命”的契机、路径、矛盾与张力》(作者本人提供,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刊物)。
    姜涛:《“老实说了吧”前后:1920年代文坛上的“导师”与“青年”之争》,《北大中文学刊(2012)》,2013年。
    尤小立:《五四新文化派的政治转向及其思想差异——以<每周评论>时期为中心
    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任嘉尧:《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刊>》,《新文学史料》,1984年01期。
    冯崇义:《罗素访华缘起》,《学术研究》,1992年06期。
    李雅娟:《周作人与“人情美”的日本文化像》,《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05期。
    岳山:《自由主义群体议政的努力——<努力周报>的创刊和停刊》,《安徽文学》,2010年10期。
    马凌:《阐释与语境:弥尔顿影响》,《新闻大学》,2007年04期。
    童世骏:《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何以可能——李大钊与J·S·穆勒》,收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编著:《思想与自由》第二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尾崎文昭:《与陈独秀分道扬镳的周作人——以一九二二年非基督教运动中的冲突为中心》,收于孙郁、黄乔生主编:《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漱渝:《关于“现代评论”派的一些情况》,《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03期。
    赵京华:《周作人与柳田国男》,《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09期。
    张菊香:《红楼奠基的深情——周作人与李大钊》,《党史纵横》,1994年07期。
    丁日初:《再论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条件》,《近代史研究》,1994年01期。
    高恒文:《鲁迅论“京派”“海派》,《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08期。
    周葱秀:《关于“京派”“海派”的论争与鲁迅的批评》,《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12期。黄德志:《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6期。
    康咏秋:《黎锦明传》,《新文学史料》,2000年02期。
    程凯:《1920年代末文学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与唯物史观文学论的兴起》,《文史哲》,2007年03期。
    丁文:《周作人与1930年左翼文学的对峙与对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9年05期。
    李维汉:《对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的回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白崇义:《雪峰与党的文艺统一战线》,《浙江学刊》,1988年02期。
    姬学友:《是“扬弃”,不是“转变”——评李何林的鲁迅思想发展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5期。
    朱晓进:《鲁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体选择》,《文艺研究》,1996年06期。
    王健:《“沙漠”与前期京派——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骆驼草>》,《理论学刊》,2004年06期。
    顾农:《鲁迅与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州学刊》,1981年03期。
    郝立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质和发展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陶东风:《论普列汉诺夫的文学史观》,《晋阳学刊》,1991年05期。
    王向远:《“物哀”是理解日本文学与文化的一把钥匙(代译序)》,本居宣长著、
    王向远译:《日本物哀》,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
    董炳月:《周作人的“国家”与“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3期。
    高杉一郎:《忆周作人先生》,《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11期。
    高恒文:《话里话外:1939年的周作人言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2期。
    沈毅:《胡适与“九一八”事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2006年7月。
    罗福惠、汤黎:《学术与抗战——<独立评论>对于抵抗日本侵略的理性主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2006年5月。
    小森阳一:《天皇制与现代日本》,《读书》,2003年12期。
    沈才彬:《日本天皇与中国皇帝的比较研究——以“天子思想”为中心》,《日本学刊》,1992年02期。
    罗时光:《从日本神国思想看天皇制的军国主义之本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木山英雄:《周作人——思想与文章》,收于赵京华编译:《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廖枫模:《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