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基本命题是: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是具有规制公司董事价值的重要法律制度;特别是对处于转型期且公司治理缺陷较多的中国公司而言,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的借鉴与移植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主要以英国公司法中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规范为样本,探究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对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意义。
     本文除前言和结论外,正文部分包括四章。
     前言部分包括取消公司董事资格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构安排、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等。
     正文共分四章展开论证。第一章研究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分析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前提;第三章论证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程序;第四章论述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救济制度。最后是结论。
     实践中,股东控制不能、董事治理不力,随之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在各国采用严格立法体例建立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是国家以公司法协调公司与社会之间利益冲突的产物,它为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具有公司治理的本质特征,它为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取消公司董事资格制度是实现公司法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前提是明确界定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范围,即当出现公司董事触发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情形时,通过法定的程序来取消其公司董事资格。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是通过法院命令或者其他方式来禁止一个人继续担任公司的董事。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案件的申请人(原告)在英国是贸易与工业部部长,被申请人(被告)则是拟被取消资格的公司董事;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案件的管辖法院是对涉案公司和清算或者破产有管辖权的法院;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具体情形既包括公司董事违反忠实义务的情形,也包括在破产情形下公司董事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形;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期限与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登记制度是动态地强制公开取消公司董事资格信息,能够起到规制公司董事的辅助作用。同时,为减轻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刚性的限制对被取消资格的公司董事的不利影响,取消公司董事资格的替代机制——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承诺制度、法院授权许可制度应运而生,这两项制度是实现对公司董事的法律救济和援助的重要制度保障。
     通过各国关于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规范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都有其特点。同时,取消公司董事资格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变革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法律和立法资源,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已成为公司治理当中的重要范畴。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公司丑闻及其公司法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花力气严格规制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董事;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充分表明了强化规制是这一制度改革的趋势;表明在转型经济的中国移植该制度时也应该考虑强化规制这一重要因素,这有可能成为解决目前公司治理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在这个意义上,尽管祛除中国公司法中存在的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行政管制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未来移植的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强化规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以解决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为目标的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的确立及改革应当注重体系性或系统性,应当致力于建立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强化公司董事对公司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提出了以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为目标的中国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具体立法建议。
     规制作为公司控制人的董事是公司法永恒的主题。中国国有公司董事、公司的生存或死亡不完全由市场而由政府决定,由此决定了移植后的取消公司董事资格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适用将任重道远。
The proposi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hat the institution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 to regulate directors of chinese corporations,especially under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which have so many limitation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So to transplant such rules is both important and necessary.This dissertation is to research on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mainly based on 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1986 of the United Kingdom,and recommends China should enforce its own legal regime regarding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besides preface and 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I study on the following issues:to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the merit and background of this thesis,current research productions and its summarization,the objec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text includes four chapter,namely the analyzing frame of legal regime regarding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the premises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the procedur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the relieves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n practice,there exists the phenomenon of supervising directors not well,and the following issues.Thus,to establish strict legal institution on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essential to harmonize the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and the corporation.I attempt to define this concept from view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 and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managemnet.I suggest that from the history of company it is sufficient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accords with corporate governance,and its origi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companies as an independent entity for rules on competency of directors.The legal system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the result of regulating on company and balancing interest of companies and the public by the state.In the article I also study on the essentiality and inevitability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merit.
     The premises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is to define the bound of this institution,namely where there are conditions which triggering legal rules,under which the courts can apply rules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is to forbid persons to occupy the office of directors through courts' order or other manners.The applicants of cas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is the secretary of Departmnet of Trade and Industry,while the defendants are directors to be disqualified by courts.The courts which have jurisdiction over the suits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are courts which have jurisdiction over liquidation and bankruptcy of corporations.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court can make an order to disqualify directors are breach of duty of good faith and breach of duty of care where the corporations are bankrupted.The period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is correlated to the extent positively.The institution of register can dynamicly force to publish information about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Meanwhile,to relieve the effect of system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to the disqualified directors,there establishs substitute institutions,namely promises of directors and granting of directors,which ar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 indicate from the view of system theory that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tegor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ased on comparative analyzing of rules of other countries regarding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I prove that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in favor of protecting companies and corporate debtors because it provides legal rules for them.I state that it is obviously in need of studying on the position and effect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We can educe several suggestions from the corporate scandals of companies in Western countries,one of which i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ghts expanding of corporate directors,the progress of corporate inherent paradoxy constitutes the ultimate causation and contents.Thus,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ts reform is equally important.The setting up and strengthen of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may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solve current issue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I indicate that the tendency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s to strengthen on the whole which constitutes an innovation of current study.We should focus on legal reform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in the world.In Chin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to strengthen regulation is to domin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In this view,although to relieve regul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na's company law reform,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Base on these analysis,I put forward that the setting up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which is mainly to resolve China's corporate governan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ystematic consistence.We should establish an system of statutory information publicity of the legal regime of disqualific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 and strengthen the liability of corporate directors,meanwhile provide relieves for breaching of legal rules.
     To regulate directors as corporate controllers is eternal thesis of corporate law.In China,to transplanting the institution of 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 is a long term task.
引文
1 李曙光:“公司法的模式、理念与修改”,《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冬季号,第404页。
    2 朱伟一:《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1 王保树:“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法中的几个趋势性问题”。《中国法学》1992年第6期。
    2 艾兰·布雷克著:《董事会的构建——企业成功的基点》,刘有发等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80-83页。
    1 王保树教授语.参见曹顺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1页。
    1 See Adolf A.Berle and Gardiner C.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s and Private Property(1932),at 2。
    2 See Adolf A.Berle and Gardiner C.Means,The Modern Corporations and Private Property 1932),at 24-26,5,59.
    3 甘培忠:“公司控制权正当行使的制度经纬”,http://www.cel.cn/show.asp?c_id=373&c_upid=120&c _grade=3&a_id=10804;访问日期:2007年12月4日。
    4 徐哓松:《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1 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22页。
    1[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l-262页。
    1 我国1992年《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第61条规定了公司董事的消极资格。
    2 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1993年《公司法》。
    1 为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适应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实际需要,根据1993年《公司法》、 《国务院关于原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进行规范的通知》以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原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进行规范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2 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就上市公司建立独立的外部董事发布了该指导意见。
    3 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
    4 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制定2005年《公司法》。
    1 张民安:《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 日本旧公司法规定了破产人不得担任公司董事,而新公司法典却将该规定删除。
    3 笔者将在下文详细论述。
    1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591.
    2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589.
    1 详细内容参见下文各章的论述。
    2 National Audit Office,Insolvency Service Executive Agency,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1992/3 House of Commons 907.
    3 张德美:“浅论法律移植约方式”.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3期。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致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
    2 徐哓松:《公州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1 John de Lacy(editor),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London · 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2,p203-204.
    2 郑玉波著:《公司法》.三民书局印行1980年修订版,第4页。
    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版,第279页。
    1 钱弘道:“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21页。
    1 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22页。
    2 徐哓松:《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
    3 Waker E Minchinton:Chartered Companies and Limited Liability,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Edited by Tony Orhnial,Croom Helm 1982,P.145.
    4[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6页。
    1 张民安:“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264页。
    2(德)萨维尼:《现行罗马法论》第23卷,转引自王利民等:《民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
    3[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林长远、徐庆恒、陈亮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 转引自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2 刘俊海著:《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 John de Lacy(editor),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London · 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2,p203-204.
    2 Hicks,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No Hiding Place for the Unfit? Op.cit.,at 69.
    1 Companies Act 1985,s 293.
    2 黄来纪:《公司董事制度构成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7页。
    3 何美欢著:《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4 何美欢著:《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5 何美欢著:《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1[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9-1070页。
    2[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3-1075页。
    3[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9-1080页。
    4[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0-1073页。
    5[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5-1076页。
    6[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词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7-1078页。
    7[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2-1063页。
    8[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5-1069页。
    1 日本法上的中间法人,是指既非公益法人也非营利法人的法人,如合作社、工会等。参见[日]藤木英雄等:《法律学小辞典》,增补版,656页,东京,有斐阁,1986。转引自吴建斌著:《最新日本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47页。
    2 参见1971年4月30日名古屋地方法院民事判决,载《下级法院民事判例集》,1971年第3、4号,459页。转引自吴建斌著:《最新日本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47页。
    3 参见[日]末永敏和:《公司法—基础与展开》,127页.转引自吴建斌著:《最新日本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47页。
    4 参见日本商法典第254条第2款。
    5 于敏译:《日本公司法——现代化的发展动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6页。
    1 崔延花译:《日本公司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8页。
    2 闫瑞明编:《新公司法与条文译解及实施指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304页。
    1 史际春、邓峰主编:[法]长孙子筱、Anne Abonnel,“法国公司法改革动向”,《经济法学评论》(第四卷,2003),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47页。
    2 《印度公司法》第267条规定正被或曾被法院以道德败坏宣告有罪,不得担任公司董事。
    3 《印度公司法》第270条规定未持有资格股不得担任公司董事。
    1 《组织犯罪防制条例》是防制组织犯罪的一部条例。共计19条。引自:元照出版的《刑法、刑事诉讼法》。2003年9月版。
    2 《商事法规(分类小六法)》,元照出版2003年9月版,第17页。
    1 朱伟一:《美国公司法判例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2 于敏译:《日本公司法——观代化的发展动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26页。
    3 Case referred:National Irish Bank,Re(Unreported,October 26,2005)(HC(Irl))Betarose Ltd,Re(Unreported,January 12,2006)(HC(IrI)).
    4 Case referred: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Gerard 2006 G.W.D.31-663[OH).
    5 Case referred:Gerard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2007]CSIH 85(IH).
    6 日本旧公司法规定了破产人不得担任公司董事,而新公司法典却将该规定删除。
    7 张民安:《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 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22页。
    :Len Seal y1Davl‘d Milmarl,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01vellcy LegislatiOll,Sweet&MaxweIl,2002,P6 l 2.
    1[1989]BCLC 345,CA.
    2[1994]BCC 990.
    3[1990]BCLC 677,at 680.
    4 例如,Re Copecrest Ltd[1994]2 BCLC 284,CA.
    5 Re Crestjoy Products Ltd[1990]bcc 23,第29页;Re Copecrest Ltd[1993]BCC 844,第847,852页。
    6 Re Probe Data System Ltd(No.3),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Desai[1992]bcc 110,第118页。
    7 Re Polly Peck International plc,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Ells(No.2)[1993]BCC 890,第894页。
    1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596.参见:英国公司法和实践,第37-150。
    2 Case referred: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v Gerard 2006 G.W.D.31-663(OH)
    1 Janet Dine,Company Law,(4th edition),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2[1992]BCC 325.
    1(1997)23 EHHR 313;[1997]BCC 872.
    2[1998]BCC 379.
    3[英]丹尼斯·吉南著:《公司法》,朱羿锟等译(原著第十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25页。
    4[英]丹尼斯·吉南著:《公司法》.朱羿锟等译(原著第十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25页。
    5[英]丹尼斯·吉南著:《公司法》.朱羿锟等译(原著第十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325页。
    6[1991]1 WLR 1070;[1991]BCC 699.
    7[1993]BCC 348.
    8[1993]BCC 598.
    1 Case referred:National Irish Bank(Under Investigation) v Companies Act[2006]I.E.H.C.35(HC(Irl))
    2[英]托尼·兰顿、约翰·瓦特肯森:《公司董事指南》.李维安、牛建波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18页。
    3[1991]BCC 121.
    4 1999]BCC 26.
    5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25.
    1 R v Brockley[1994]BCC 131.
    2 参见英国2000年《破产法》第7(13-15)节。
    3 John H.Farrar,Farrar's Company Law(fourth edition),Butterworths,London Edinburgh and Dublin,1998,P.345.
    1 Len Sc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10.参见Re Walter L Jacob&Co Ltd,Official Receiver v Jacob[1993]BCC 512案。
    2[1987]BCLC 596.
    3[1988]BCLC 329.
    4[1987]BCLC 596.
    5[1988]4 BCC415.
    6[1988]4 BCC 415.
    7[1988]BCLC 341.
    1 Demetra Arsalidou,The I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p195.
    2 A.Hicks,"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Forty Years On",(1988)Journal of Business Law 27,at 41.
    3 A.Hicks,"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Forty Years On",(1988)Journal of Business Law 27,at 42.
    4 Demetra Arsalidou,The I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p196.
    5 Demetra Arsalidou,The I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p196.
    1 18[1987]B.C.L.C.601 at 604,(1987) 3 B.C.C.322 at 324-325.
    2[1991]Ch.164 at 176,[1991]3 All E.R.578at 583,[1991]B.C.L.C.325 at 330,[1990]B.C.C.765 at 773.
    3 Demetra Arsalidou,The I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p197.
    4 Demetra Arsalidou,The I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p198.
    5 Re Chartmore Ltd 案:Re Austinsuite Furniture Ltd[1992]bclc 1047 案;Re Pamstock Ltd 案.
    1 Re Tansofl Ltd;Re Godwin Warren Control System plc.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23.
    1[1999]2 BCLC 351.
    2 Demetra Arsalidou,The l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p211.
    3[1998]BCC 23.
    4[1998]BCC 23,at 28.
    5[1997]2 BCLC 530.
    6[1997]2 BCLC 530,at 540.
    7[1997]2 BCLC 530,at 554.
    1[1988]BCLC 329.
    2[1993]BCLC 80,[1992]BCC 557.
    3(1988) 4BCC,at133.
    4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21.
    s[1988]Ch447,第496页;(1988) 4BCC415,第419页。
    6(No.2)[1993]BCC 890,第894页。
    7[1991]Chl64,第176页;[1990]BCC765,第773页。
    1 程燎原、王人博:《权利与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360页。
    2 James Thorne(general editor),Butterwonhs Company Law Guide,Reed Elsevier(UK)Ltd.,2002,p229.
    1 James Thorne(general editor),Butterworths Company Law Guide,Reed Elsevier(UK)Ltd.,2002,p229.
    2 John de Lacy(editor),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London·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2,p215.
    1 John de Lacy(editor),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London·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2,p215-216.
    2 第7(2A)节[当满足第6(1)节规定时的接受承诺]:如果对贸易与工业部部长来说第6(1)节中规定的条件得到满足,他可以接受任何人对其提出的取消资格承诺,只要这符合公共利益(而不是申请,或者继续申请作出取消资格命令)。
    3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02-203;2001年9月13日,British Company Law and Practice New DevelopmentsⅡ96-475.
    1 John de Lacy(editor),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London·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2,p215.
    2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20.
    3 参见Re Homes Assured Corp plc[1993]BCC 597案。
    1 Len Sc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602-203.
    1 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P597.
    2 Re Westminster Property Management(第2号)(上述),第358-359页。
    3 Shuttleworth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2000]BCC 204.
    1、李曙光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曙光著:《转型法律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曙光著:《法思想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李曙光著:《<企业破产法>制度设计与操作指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5、徐晓松著:《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6、时建中著:《可转换公司债法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王保树主编:《中国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王保树、崔勤之主编:《中国公司法原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刘文华著:《中国经济法基础理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11、刘凯湘主编:《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2、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张开平著:《英美董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张穹主编:《新公司法修订研究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5、汤欣著:《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收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吴建斌著:《现代日本商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赖源河等:《新修正公司法解析》,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版。
    19、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0、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规范运作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1、于东智著:《董事会与公司治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吴建斌著:《最新日本公司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3、谢朝斌著:《独立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柯芳枝著:《公司法论》,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九十年增订四版。
    25、闫瑞明主编:《新公司法与条文译解及实施指南》,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6、黄来纪著:《公司董事制度构成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7、何美欢著:《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江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9、刘连煜著:《公司法理论与判决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0、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1、罗培新著:《公司法的合同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赵旭东著:《企业法律形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34、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5、张汉槎著:《香港公司法原理与实务》,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
    36、刘俊海著:《论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7、刘俊海著:《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8、张开平著:《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9、苗壮著:《美国公司法——制度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0、梅慎实著:《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王红一著:《公司法功能与结构法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黄来纪、布井千博、鞠卫峰等《中日公司法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3、蒋大兴主编:《公司法律报告》,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4、施天涛著:《公司法论》(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5、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葛伟军著:《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8、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49、董安生等编译:《英国商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50、苏力著:《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1、邓正来著:《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2、张维迎著:《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3、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4、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5、杨瑞龙著:《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张春霖著:《企业组织与市场体制》,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57、吴敬琏主编《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58、王泰铨著:《欧洲事业法(一):欧洲公司企业组织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59、刘江永著:《日本的股份公司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吴谦立著:《公司治理——建立利益共存的监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1、张瑞萍著:《公司权力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2、周其仁著:《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3、曾世雄著:《企业设计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王文钦著:《公司治理结构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郑玉波著:《公司法》,三民书局印行1980年修订版。
    66、何自力著:《法人资本所有制与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史际春著:《国有企业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68、吴淑琨、席酉民主编:《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69、周友苏著:《公司法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李维安主编:《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1、李健伟著:《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3、沈达明主编:《法国商法引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4、郑若山著:《公司制的异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张忠民著:《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76、王智慧著:《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战略绩效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7、赵旭东主编:《境外公司法专题概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78、赵旭东主编:《新旧公司法比较分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79、倪建林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0、王天习著:《公司治理与独立董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81、梁慧星,王利明著:《经济法的理论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82、邓荣霖、陈东著:《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3、李健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4、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条文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85、赵旭东主编:《上市公司董事责任与处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86、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87、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英]托尼·兰顿、约翰·瓦特肯森:《公司董事指南》,李维安、牛建波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德]托马斯·莱塞尔、[德]吕迪格·法伊尔著:《德国资合公司法》,高旭军、单晓光、刘晓海、方晓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韩]李哲松著,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法]伊夫·居荣著:《法国商法》,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马来西亚]罗修章、(香港)王鸣峰著:《公司法:权力与责任》,杨飞、林海全、张辉、钟秀勇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纳·C.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甘华鸣、罗锐韧、蔡如海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等译,工商出版社1999年版。
    8、《英国破产法》,丁昌业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崔延花译:《日本公司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美]杰弗里·N·戈登、马克·J·罗编:《公司治理:趋同与存续》,赵玲、刘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于敏译:《同本公司法——现代化的发展动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2、[日]大塚久雄:《股份公司发展史论》,胡企林、胡欣欣、江瑞平、韩朝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朱弈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美国法律研究院:《公司治理原则:分析与建议》,楼建波、陈炜恒、朱征夫、李骐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段毅才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7、[美]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克罗茨纳编:《企业的经济性质》,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本杰明·N·卡多佐著:《法律的成长 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0、[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吴越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1、[英]韦恩·莫罩森:《法理学》,李桂林、李清伟、侯健、郑云瑞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美]道格拉斯·G·拜尔、罗伯特·H·格特纳、兰德尔·C·皮克:《法 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4、约翰·克劳奈维根编:《交易成本经济学及其超越》,朱舟、黄瑞虹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加拿大]布赖恩·R.柴芬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林华伟、魏昱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伯纳德·斯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8、[美]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朱文晖、王玉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E.E·里奇、C.H·威尔逊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五卷),高德步、蔡挺、张林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3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3、[美]孟罗·斯密:《欧陆法律发达史》,姚梅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美]约瑟夫·R·布拉西、玛雅·克罗莫娃、道格拉斯·布鲁斯:《俄罗斯私有化调查》,乔雨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35、沃尔特·J·萨蒙等:《公司治理》,孙经纬、高晓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波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36、[美]罗斯科·庞德:《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夏登峻校,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7、[美]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9、[英]斯科特·R·鲍曼:《现代公司与美国的政治思想》,李存捧译,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40、[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乐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42、[R]龙田节编:《商法略说》,谢次昌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美]Luigi Zingales:《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秦海译,见凌波主编:《谁为企业老总造饭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李曙光:“经济法词义解释与理论研究的重心”,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6期。
    2、李曙光:“中国经济法律改进的驱动力”,载《北大商业评论》2006年第7期。
    3、李曙光:“公司法的模式、理念与修改”,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6期。
    4、李曙光:“中国的公司治理及其转型期的改革”,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5、李曙光:“新<公司法>中破解公司僵局”制度安排的探讨”,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李曙光:“中国破产法实施的法律经济分析”》,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
    7、李曙光:“中国的公司治理及其转型期的改革”,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8、王保树:“是采用经营集中理念,还是采用制衡理念——完善中国公司法人治理的课题”,载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商法学精萃》(2002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9、江平、邓辉:“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10、甘培忠:“公司控制权正当行使的制度经纬”,http://www.cel.cn/show.asp?c_id=373&c_upid=120&c_grade =3&a_id=10804;访问日期:2007年12月4同。
    11、崔勤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2期。
    12、方流芳:“公司词义考:解读语词的制度信息”,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13、方流芳:“温故知新——谈公司法修改”,载郭锋、王坚主编:《公司 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4、叶林:“公司治理机制的本土化——从企业所有与企业经营相分离理念展开的讨论”,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15、刘冠伦:“英国上市公司管治制度近况”,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5期。
    16、董秀良、高飞:“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问题与对策”,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17、朱慈蕴:“中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载滨田道代、吴志攀主编:《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比较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管晓峰:“国情与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法理思考”,载滨田道代、吴志攀主编:《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比较与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郭锋:“论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完善与创新”,载《中国证券报》2000年1月10日。
    20、冯果:“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公司立法”,载赵万一、卢代富主编:《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1、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2、[美]卡塔琳娜·皮斯托等:“法律演进与移植效果——六个法律移植国家中公司法发展的经验”汪辉敏译。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2期),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3、[美]卡塔琳娜·皮斯托,许成刚:“不完备法律”,汪辉敏译。载吴敬琏主编,比较(第3期),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24、[德]S·普瑞格,瞿强:“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载《资本市场评论》2001年版。
    25、马俊驹、聂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当代发展——兼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26、石少侠:“完善我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思考”,载赵万一、卢代富主编:《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7、于立,马骏:“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治理结构的构建新思路”,载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陆文山:“试论新兴加转轨时期我国公司立法理念的价值取向——兼 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规则体系的完善”,载赵万一、卢代富主编:《公司法:国际经验与理论架构》,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9 汤欣:“论公司法的性格——强行法抑或任意法”,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3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报告课题组:“论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战略的选择”,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7年第6期。
    31、蒋大兴:“独立董事:在传统框架中行动——超越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异向思维”,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32、韩康:“法人治理结构为什么会失灵——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建制的难题”,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2月22日。
    33、黄虹霞:“由公司之意义浅谈一人公司之立法拟议”,载《万国法律》2001年第2期。
    34、崔之元:“美国二十九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35、刘俊海:“我国公司法移植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36、孙早,杨秀云.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经济效率与制度适应的统一”,载《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37、秦晓:“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38、吴敬琏:“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1、L.C.B.Gower,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fifth edition),London Sweet &Maxwell,1992.
    2、A.Hicks,"Disqualification of Directors-Forty Years On",(1988)Journal of Business Law 27.
    3、Mark S.Scarberry,Kenneth N.Klee,Grant W.Newton.,Steve H.Nickles,Business Reorganization in Bankruptcy:Cases and Materials,(Second Edition),West Group.2001.
    4、R.Parry,"Disqualifying Company Directors for Lack of Involvement in Company Affairs",(1998)1 Disqualification Newsletter Butterworths.
    5、Robert W.Hamilton,The Law of Corporations,West Publish lng Co.,1996.
    6、A.Walters,M.Davis-White,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Law and Practice,(London:Sweet&Maxwell,1999).
    7、John H.Farrar,Farrar's Company Law(fourth edition),Butterworths,London Edinburgh and Dublin,1998.
    8、B.Manning's,A Concise Textbook on Legal Capital(second Edition),Foundation Press,1981.
    9、Robert W.Hamilton,Supplement to Cases and Materials on Corporate Finance.West Publishing Co.,1996.
    10、Kenneth Smith and Denis Keenan,Company Law(fifth edi-tion),Pitman Press,1983.
    11、National Audit Office,Insolvency Service Executive Agency,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A Follow UP Report,1989/9 House of Commons 424.
    12、Tony Mcadams,Law Business,and society,Business Publica-tions,1986.
    13、Walter E Minchinton,Chartered Companies and Limited Lia-bility,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Edited by Tony Orhnial,Croom Helm 1982.
    14、David L Perrott,Changes in Attitude to Limited Liability-the Eurpean Experience,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Edited by Tony Orhnial,Croom Helm 1982.
    15、A.Hicks,“Disqualification of Disqualification-the National Audit Office Follow Up”,(1999)15 Insolvency Law and Practice 112.
    16、John de Lacy(editor),The Reform of United Kingdom Company Law,London·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2.
    17、National Audit Office,Insolvency Service Executive Agency,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1992/3 House of Commons 907.
    18、Demetra Arsalidou,The Imact of Modern Influences on the Traditional Duties of Care,Skill and Diligence of Company Directors.
    19、Len Sealy,David Milman,Annot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Sweet&Maxwell,2002.
    20、David.G.Epsten,Bankruptcy and Related Law in a Nutshell,(Sixth Edition),WestGroup,2002.
    21、William A.Klein,John C.Coffee.Jr,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Finance-Legal and Economic Principles,Foundation Press,1990.
    22、Janet Dine,Company Law,(4th edition),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3、Janis Sarra,Creditor Righ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Restructuring Insolvent Corporations,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3.
    24、James Thorne(general editor),Butterworths Company Law Guide,Reed Elsevier(UK)Ltd.,2002.
    25、Paul L.Davies,Gower's Principles of Modern Company Law(6th edition),London,Sweet&Maxwell,1997.
    26、H Craig Peterson,Business and Government,Happer & Row,1989.
    27、Solomon,Schwartz,Bauman,Corporations(second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St.Paul.Minn.1988.
    28、David Wainman,Company Structures,London,Sweet&Maxwell,1995.
    29、Nicholas Bourne,Principles of Company law,London?Sydney,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1998.
    30、R.Baxt,H.A.J.Ford,A.J.Black,Securities Industry Law,Butterworths,1996.
    31、Roman Tomasic and Stephen Bottomley..Corporations Law in Australia,The Federation Press,1995.
    32、David A.Skeel Jr.,Debt's Dominion:A History of Bankruptcy Law in Americ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33、Richard F.Broude:Reorganizations Under Ch.11,Copyright.2004 by ALM Properties,Inc.,Law Journal Press,a division of American Lawyer Media,Inc.,New York.
    34、Pauline Wallace:Company Law in Hong Kong(second edition)3utterworths,1990.
    1、European Commission,Comparative Stud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s Relevant to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Member States,http://www.ecgi.org.
    2、Holly J.Grego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uidelines and Codes of Best Practice in Develeped Markets,http://www.ecgi.org.
    3、Holly J.Grego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uidelines and Codes of Best Practice:Developing and Emerging Markets,http://www.ecgi.org.
    4、Holly J.Gregory,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Guidelines and Codes of Best Practice:Investor Viewpoints,http://www.ecgi.org.
    5、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http://www.nber.org/papers/w6625.
    6、Carter GBishop,A Good Faith Revival of Duty of Care Liability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41 TULSA L.REV._(2006)
    7、Thomas A.Smith,The Efficient Norm for Corporate Law:A Neo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Fiduciary Duty,Michigan Law Review,vol.98.
    8、.Lawrence A.Cunningham,Charles M.Yablon,Delaware Fiduciary Duty Law after QVC and Technicolor:A Unified Standard(and the End of Revlon Duties?),http://ssrn.com/abstract_id=917120.
    9、Stephen J.Lubben&Alana J.Darnell,Delaware's Duty of Care,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vol.31.
    10、Alexander F H Loke,The Painters in the Cathedral: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Corporate Fiduciary' s Duty of Loyalty,http://ssrn.com.
    11、Mary Siegel,Fiduciary Duty Myths in Close Corporate Law,Delaware Journal of Corporate Law,vol.29.
    12、Jay Dahya,Orlin Dimitrov,John J,McCommell,Dominant shareholders,Corporte Boards and Corporate Value:A Cross-Country Analysis,http://ssrn.com/abstract_id=887383.
    13、Ernst Maug,Insider Trading Lgeisl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http://http://ssrn.com/abstract_id= 157598.
    14、Jose C.Guedes,Gilberto Loureiro,Are European Corporations Fleecing Minority Shareholders?,http://ssm.com/abstract_id=301211.
    15、Patricia Charl(?)ty,Marie-C(?)cile Fagart,Said Souam,Partial Acquisitions and Dilu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Wealth,http://ssm.com/abstract_id=301385.
    16、Reuven Avi-Yonah,The Cyclical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rporate Form: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http://ssm.com/abstract_id=672601.
    17、Julian Franks,Colin Mayer,Hannes F.Wagner,The Origins of the German Corporation-Finance,Ownership and Control,http://ssrn.com/abstrct_id=798347.
    18、Douglas K.Moll,Minority Oppression&the Limited Liability Cornpany.Leaming(or not)from Close Corporation History,http://ssrn.com/abstract_id=869310.
    19、Stephen M.Bainbridge,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as Abstention Doctrine,http://ssrn.com/abstraet_id=429260.
    20、D.Gordon Smith,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Vanderbilt Law Review,vol.55.
    1.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崔延花译:《日本公司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杜景林、卢谌译:《德国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虞政平编译:《美国公司法规精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6.Company Directors Disqualification Act 1986
    7.New York Corporation Law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