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阶段中国政治制度选择的社会生态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指导下,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考察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互动关系。从现阶段中国政治制度的静态构架出发,阐明中国政治制度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着重动态地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当前的国际环境等生态变量的具体变化,特别是变化给政治制度完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揭示现阶段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在分析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基础上,考察现阶段政治制度完善的可行性与发展趋势。
     本文鲜明特色是运用生态分析的方法将政治制度放置于社会生态环境之中,旨在从宏观上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内在特征与运行规律。寻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用的法治与范围民主作为政治制度选择的均衡点理论依据。使人们逐步意识到政治制度必须为继续适应社会生态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逐步完善,即建立以现代民主为基础,以健全法治为保障的稳定政治体制,使公众持久地享受公平和正义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This thesis researches into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now period on Marxism' 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materialist dialectics o It inspects the relation on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social eco-systenio It sets forth my view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s a historic certainty on analyzing the system component parts I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essentials , which Chinese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changing from reform and open policy have been putting into practice The changes have geared up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meet the eco-system' s needs It announces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tendency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al reform
    It is a sharp characteristics that lets down 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into the social eco-system in this thesis using the ecology analyzing method It takes hold of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moving to find the theory basis of balanced point that rule of law and scope of democracy in the socialism primary period This impels people conscious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must to adjust and perfect to adapt the change of the social eco-system Setting up and perfecting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legal system, it will provide the fair and justice environment, It will further the economic society to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引文
1.金太军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版。
    2.浦兴组主编:《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松、王邦佐主编:《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戴维.伊斯顿 著,王浦劬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5.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7.高兆明著:《制度公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8.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9.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孙力著:《政治的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赫伯特.斯宾塞 著,谭小勤译:《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华夏出版社1999年月版。
    13.韩明谟等著:《中国社会与现代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14.公丕祥著:《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戴维.米勒著,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张荣明著:《权力的谎言——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胡绳主编,张其仔著:《社会资本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9.周古城:《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版。
    20.史远芹、曹贵民、李玲玉著:《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版。
    2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3.金太军:《邓小平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及改革实践》,《社会科学》1997年第8期。
    24.金太军,洪海军:《论政治行为的动因及其制约因素》,《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5.吴忠民:《邓小平渐进型现代化战略分析》,《理论动态》1519期。
    26.孙代饶:《改革时期中国政治转型分析》,《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27.林尚立:《政治发展形态转型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国政治》人大资料1999年第4期。
    28.王文科:《中国的改革方略与中国改革的良性推进》,《中国政治》人大资料1999年第4期。
    29.聂运麟:《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1期。
    30.傅恩月、魏中海:《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两大问题》,《中国政治》人大资料1999年第8期。
    31.杨林书:《谈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特点》,《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6期。
    32.王怀超;《政治中国 向现代化奋进》,《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11期。
    
    
    33.谢庆奎:《新中国五十年的政治发展》,《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11期。
    34.潘维:《法治:未来中国政改方向》,《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11期。
    35.周思玉:《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动因与过程分析》,《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1年第5期。
    36.张从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中国政治》人大资料2001年第5期。
    37.王玲玲、刘新:《从国家权力的弱化看加速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
    38.刘世军:《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4期。
    39.周平:《我国的公民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4期。
    40.谢明:《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治》,《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7期。
    41.金太军、施从美:《互联网对国家的冲击与国家的回应》,《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2期。
    42.马德普:《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政治文化研究网。
    43.沈宝祥:《实现我们党的现代化》,《报刊文摘》2001年第10期。
    44.冯启若:《WTO变革政府》,《南方周末》2001年10月11日第8版。
    4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改革:中国的经验、问题与前景》“经济全球化与政府作用”课题组《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
    46.马仲良:《城市社区自治——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
    47.金太军、王庆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方法论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第3期。
    48.王惠岩:《论民主与法制》,《新华文摘》2001年第1期。
    49.张从田:《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政治分析》,《当代思潮》2001年第4期。
    50.李宝库:《社会主义民主在推进中》,《当代思潮》2001年第1期。
    51.李波:《民主的四大渊源》,《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5期。
    52.潘维:《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53.钱颖一:《市场与法治》,《新华文摘》2001年第9期。
    54.王邦佐:《法治的逻辑》,《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55.梁木生:《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路的政治主导性》,《东南学术》2000年第1期。
    56.苏力:《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和法治》,《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57.王邦佐、秦德君:《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期。
    58.刘荣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2期。
    59.高健生:《基层民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2期。
    60.王瑞璞:《改革是对权利关系的调整》,《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6期。
    61.包心鉴:《论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机构改革》,《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6期。
    62.于新恒:《机构改革是两大体制改革的交汇点》,《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6期。
    63.马庆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7期。
    
    
    64.潘伟杰、汪丽萍:《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人的困境》,《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7期。
    65.包心鉴:《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运行要素》,《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7期。
    66.金世斌:《制约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7期。
    67.王立平:《论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8期。
    68.黄卫平:《中国改革决策层政治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历史发展》,《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8期。
    69.林尚力等:《论政府机构的现代化》,《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8期。
    70.丁友良:《试析我国机构改革的两大难点》,《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8期。
    71.王惠岩、麻宝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9期。
    72.王松、孙力:《政治发展的评估与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9期。
    73.杜志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和突破口》,《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9期。
    74.包心鉴:《论我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选择》,《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9期。
    75.张式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9期。
    76.吕元礼:《走出民主内涵的几个理论误区》,《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9期。
    77.任玉秋:《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个枢纽的思考》,《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9期。
    78.孙正甲:《中国政治文明演进及中国政治模式前瞻》,《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0期。
    79.张伟:《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1期。
    80.金太军、李善岳:《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化》。《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1998年第12期。
    81.王兆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正确分析和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2期。
    82.王惠岩:《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2期。
    83.包心鉴:《论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第12期。
    84.林尚立:《党内民主及其边界》,《学习时报》2002年第1期。
    85.徐家良:《WTO与政府:外在变量的作用》,《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