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与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确立的“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的方针,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基层民主发展的推动下,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改革蓬勃发展。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改革,既是基层党内民主,又是基层人民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了基层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实现了乡镇党委书记权力授予机制的变革,加强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两个视角研究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一个是从基层民主与公推直选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视角,另一个从是乡镇党委授权机制变革与党的执政合法性关系的视角。
     全文由导论、五章正文和结束语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意义、已有研究的综述、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之处。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选举与民主。民主选举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是公民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政治参与活动,是公民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选举能挑选优秀人员进入公共权力机构,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接,能有效监督权力,增加政治稳定性。党内选举还是保障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选举的灵魂是竞争。基层民主建设的关键是基层党委领导人的选举。
     第二章,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兴起。乡镇党政体制的变迁历程,表明进一步认识乡镇党委书记在乡镇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乡镇党委书记选举制度(为了与公推直选区别,称之为传统选举制度)中的候选人提名规则、选举程序表明,传统选举制度易于形成个人依附关系,难以避免用人腐败,削弱了党的执政合法性。传统选举制度本身的缺陷与弊端是选举改革的内因。选举制度改革的外因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出变革传统选举制度的要求;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奠定了选举改革的基础;党内差额选举、公选干部改革、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方针等,推动了公推直选的发展;基层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个性官员的倡导,启动了公推直选。
     第三章,木兰镇公推直选与民主建设的内容与特点。以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为考察研究的个案,介绍了木兰镇公推直选与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木兰镇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的特点是,首先将传统的选举制度由多层面间接选举,变成了单一层面的直接选举;其次是镇党委书记推荐领导班子成员;再次是操作阳光规范、配套制度齐全。木兰镇与公推直选配套的基层民主建设内容包括:开放“三会”民众参与决策,“三务”公开畅通监督渠道,“三述职”搭建监督平台,“三联系”拓宽干群沟通渠道,民主测评综合评价工作效果。木兰镇的基层民主建设,明确了权力对谁负责,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督。
     第四章,公推直选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效。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扩大了政治参与和提高了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畅通了利益表达,改善了权力运行机制,较好地实现了乡镇党委书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消除了暗箱操作,落实了群众公认原则;拓宽了实干型干部的晋升渠道,为防止用人腐败建立了有效机制。公推直选之后,木兰镇党员群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基层民主进一步深化;木兰镇政府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性的转变;木兰镇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优化、目标得到兑现,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第五章,问题与建议。各地改革的程序缺乏规范,缺乏改革的配套制度。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公推直选的制度和推进配套改革。适度放宽资格限制;建立规范的选举程序;通过扩大规模、积累经验、逐步规范,并争取尽早修改基层党内选举制度,实现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制度化;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民主评议制度、罢免制度等配套制度。
     结语,木兰镇公推直选的启示。在乡镇推行公推直选党委书记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要积极推进公推直选改革;要以改革选举制度为重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重视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要在基层民主建设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established the policy of“gradually expanding the range of direct election of members of leading groups in grass-roots”, which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within the Party. Promo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reform of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he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has been thriving. This reform lies at the cross-point of the grass-roots democracy within the Party and people’s democrac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in promotion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Furthermore, this reform has ensured the people’s rights to be informed, to participate, to make decisions and to oversee, achieved the reform of power granting mechanism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and established the basis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governing state affairs by CPC as well as our country’s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harmony. This dissertation will conduct the research on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from two perspectives: one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ptimum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and the other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 between the reform of power granting mechanism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and the Party’s justification of governing state affairs.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mprises an introduction, body part of 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concern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ethods and major original propositions.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election and democracy. Democratic election is the source of power’s legitimacy as well as the widest and most importa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itizen. Through election the excellent citizens can enter into the power organization, then realizing the peaceful transition of power. Election can also supervise the power implementation efficiently, thus enhancing the stability of politics. The election within the Party, in addition to the function of popular ele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to preserve the Party’s progressiveness. Competition is the soul of election, while election in turn is the core of democracy, so the election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is the key of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origin of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With a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ownship Party system, we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played i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t the township level. Through analyzing the nomination rules and electing procedures of the candidates in the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election system (which is called traditional election system, as distinct from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it can be pointed out that the disadvantage inherent in the traditional election system lies in the likelihood of forming personal attachment between different ranks, so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avoid corruption in promotion, which may weaken the Party’s legitimacy.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lection system itself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The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reform include: the demands of the increa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ion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election at grass-root level, which has laid down the base for the reform; some policies such as multi-candidate election within the Party, elective cadre reform and enhancing the building of democratic election at grass-root level, which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the need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t the grass-root level as well as the advocating of some cadres with peculiar features, which have started the reform.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and democracy built in Mulan Town. Taking Mulan Town of Xindu District in Chengdu City as a case study, this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aspects concerning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and establishing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 level in Mulan Tow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are: firstly they have changed the multi-level indirect el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lection system into a single-level direct election; secondly the members in the leading group are recommended by the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thirdly the operation of election process is open and standardized, with the complete supporting systems.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 level which supports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include:“Three Meetings”in which the masses participate in and make decision in government affairs;“Three Affairs”in which the channels of supervision are open;“Three Reports”, which builds the supervision platform;“Three Connections”which broadens connections between cadres and the masses;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 in which their work efficiency is evaluated democr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establishing of democracy in Mulan Town has made clear for whom the power is responsible and enhanced the supervision of power.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and democracy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 level.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has broadened the scop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which in turn improve the effect of political involvement; realized the returning of power to the citizen, showing its progressiveness; it has made the voice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 more clear, bettering the power operation mechanism; it solv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uperior ranks and for the lower ranks by the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it has eliminated the black-box operation and implemented the principle of recognition by the masses; it has also broadened the channel for promotion of competent cadres,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corruption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the Party members and the masses in Mulan Town become more active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grass-roots democracy has been further deepening; the Mulan government has managed to shift from a management-oriented to a service-oriented one, and optimized its climat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at its economy has achieved rapid development.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The problems in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lie i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the standard procedures in the reform, and there is no enough supporting system for the reform.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summarize and better the system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and further push the reform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s. In addition, the eligibility restrictions should be properly loosened, and the standard election procedur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grass-root election system within the CPC should be modifi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rough expanding scale,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and gradually standardizing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of township Party secretary. Beside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such supporting systems concerning term target responsibility, democratic evaluation and office remov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i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in Mulan Town. Now that the conditions for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are ripe, we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open recommendation and direct election; we should push the building of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 level with the reform of the elective system as the core; we should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institutionalizing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 establishing of democracy at the primary level; we should insist on and improve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cy of the grass-root level.
引文
①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17页。
    ①《广西数千人冲击乡政府》,《燕赵晚报》,2007年5月25日。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求是》,2004年第19期。
    ①任中平、胡振亚:《论基层民主执政实践——成都市新都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②孙立樵《乡镇领导班子选举的创新实践》,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③贺雪峰:《“海推”杨集实验的实质》,《决策咨询》,2002年,第10期。刘启云:《湖北、四川乡镇党委书记选举模式比较》,《学习时报》,2005年12月26日。
    ④刘谦祥:《农村社会走向民主治理的路径选择》,见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⑤肖立辉:《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9期。
    ①王新洲:《县级政治系统中的党委功能研究》,中央党校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②杨琳:《政改指向权力过分集中——以“权力三分”等制度要求,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和不受约束的问题》,《瞭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51期,第40-41页。
    ③杨冬雪、[美]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2004年,第4期。
    ④刘艺明:《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推直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⑤祁刚利:《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导之友》,2009年,第2期。
    ⑥孙英:《公推直选干部的管理问题》,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⑦杨立忠:《民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实践与思考》,《新长征》,2005年,第23期。
    ⑧陈家喜、黄卫平:《政党适应性视野下的乡镇党委选举改革》,《岭南学刊》,2009年,第4期。
    ①刘启云:《湖北、四川乡镇党委书记选举模式比较》,《学习时报》,2005年12月26日。祁刚利:《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导之友》,2009年,第2期。
    ②王晓敏:《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学刊》,2007年,第11期。
    ③杨立忠:《民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实践与思考》,《新长征》,2005年,第23期。
    ④袁建伟:《“公推直选”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新探索》,《中州学刊》,2006年,第7期第4页。祁刚利:《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基层党组织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导之友》,2009年,第2期。肖立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选举方式改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⑤曾志伟:《对乡镇党委书记直选的法理质疑》,《领导科学》,2006年,第17期。李子明:《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需注意的两个问题》,《领导科学》,2008年,第14期。李仁彬:《公推直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⑥吴兴智:《解读“新都现象”-—兼论中国政治改革的创新之路》,《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任中平,胡振亚:《论基层民主执政实践--—成都市新都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⑦肖立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选举方式改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肖立辉:《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研究——以成都、雅安乡镇党委直选为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9月。李仁彬:《公推直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李子明:《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需注意的两个问题》,《领导科学》,2008年,第14期。肖立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选举方式改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⑧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⑨肖立辉《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的十条建议》《理论学刊》2008年,第10期。
    ①祁刚利:《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重要实践》,《领导之友》,2009年,第2期。孙英:《公推直选干部的管理问题》,《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王波:《公推直选中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的四种关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王晓敏:《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调查与思考》,《理论学刊》,2007年,第11期。
    ①本文再次引用时简称《乡镇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赖海榕:《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乡镇半竞争性选举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罗茨:《新的治理》,《政治研究》,1996年,第154页.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10页.
    ①[英]戴维·米勒等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组织编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第l版,第215页。
    ①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②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③高鹏怀:《比较选举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8页。黄卫平、邓杰文、林铿:《政治选举的功能、原则与局限》,《人大研究》,2009年,第12期。
    ①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青海政报》2005年,第6期。
    ①参见: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57-259页。高鹏怀:《比较选举制度》,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②(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117页。
    ③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6页。
    ④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3页。
    
    ①韩强:《程序民主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页。
    ②史卫民、潘小娟等:《乡镇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9页。
    ①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95页,第399页。
    ②王邦佐、孙冠宏:《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至265页。
    ③赖海榕:《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转引自罗伯特巴斯托、谭青山:《中国农村选举的意义》,《中国季刊》,2000年7月,No.162,第490—512页。
    
    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7页。
    ②《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至33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①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2。
    ②参见: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至343页。
    
    ①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4页。
    ②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页。
    ③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商务印书馆, 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①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马全江,傅开梅:《论选举与民主》,《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①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②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杨丽华:《民主选举与选举民主》,《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至22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②房宁:《民主政治十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至194页。
    ①张敦福:《村组织及其与乡镇组织的关系:前瞻与回顾》,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至313页。
    ②柳成焱:《略论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①张敦福:《村组织及其与乡镇组织的关系:前瞻与回顾》,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第31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规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④王晓飞:《乡镇体制变迁的历史考察与思考》中央党校2009届博士论文,第16页.
    ①王令今:《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党史博采》,2000年,第10期。
    ②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册,第508页。
    ③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4册,第148---151页。
    ①王先胜编著:《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体制》,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139页。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分卷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1页。
    ③《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用手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①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5期。
    ①张红旗:《建国以来乡镇党政体制的变迁》,《党史博采》,2010年,第4期。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①谷文峰著《非常自述-----一个乡镇书记的梦与痛》,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①李家杰:《“公推直选”与“等额选举”的比较》,见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②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页。
    ③刘谦祥:《农村社会走向民主治理的路径选择》,见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张培峰:《竞争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①徐湘林:《党管干部体制下的基层民主试改革》,唐晋:《大国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23页。
    
    ①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页。
    ②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③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①王彩波:《政治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新政治经济研究视角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3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①赵虎吉,肖立辉《新都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2页。
    ②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22页。
    ①唐晋:《大国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汤玉权等:《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第28页。
    ②本案例材料选自史为民:《公选与直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①俞可平:《人民至上---60年来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理论视野, 2009年第12期,第33页。
    ①汪波:《公推直选中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的四种关系》,《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60页。
    ②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③张志明、高新民等:《党内大规模的“公推直选”在南京城市社区的发展》,《理论动态》,第1833期,第16页。
    ④《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
    ②牛力伟:《党内选举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博士论文,第67页。
    ③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226页、235页。
    ④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66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③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④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51页。
    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用手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新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8至49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求是》,2007年,第21期,第21页。
    ①马国川:《宋亚平改革者的思索与困惑》,《经济观察报》,2007年12月24日。
    ②周红云:《四川省平昌县乡镇改革的情况及其思考》,见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周红云:《四川省平昌县乡镇改革的情况及其思考》,见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4至30页。
    ④郭正林:《乡镇政治体制改革的“四合一”模式:咸安政改调研报告》,http://www.docin.com/p-150030882.html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82页。
    ②邹树彬、黄卫平、刘建光《乡镇长选举方式改革中诸种力量的博弈》,《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第60页。
    ①李家杰:《“公推直选”与“等额选举”的比较》,见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0页。
    ①李春城:《在新都区木兰镇调研时的讲话》,新都区委组织部编,《公推直选木兰镇党委书记资料汇编》,第133页。
    ②马国川:《宋亚平改革者的思索与困惑》,《经济观察报》,2007年12月24日。
    ①选举程序引自《中共平常县委关于在乡镇换届中开展公推直选党委领导班子试点的实施意见》,见王长江主编《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305至308页。
    ①刘启云:《湖北、四川乡镇党委书记选举模式比较》,《学习时报》2005年12月26日。
    ②宿迁公安信息网,2004年4月13日文,《中组部、中国社科院派员到宿现场督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公推直选市县公安机关全力做好安保工作》。
    ③以下凡没有注明出处的选举案例,全部引自史卫民:《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341页至344页。
    ④2005-08-30网易转载《新京报》文《江苏泗洪试验全县普通党员直选乡镇党委书记》。
    ①深圳新闻网,2009-11-09《从"敏感"到"正常"中国多省市探索"公推直选"》,《瞭望》新闻周刊。
    ②新华网2008年8月17日载文《遏制"太平官"和"权力寻租"顽疾--广西田林县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调查》。
    ③《湖北日报》2008年9月6日载文《湖北宜都全市副科以上领导换届一律公推直选》。
    ④唐山新闻网,2008年11月21日载文《公推直选如民愿唐山丰南首次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
    ⑤中国沿河政府网,2008年8月28日载文《沿河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试点工作结束》。
    ⑥广视网:2008年9月20日新闻《滨州博兴县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
    ⑦漯河党风廉政网,2008年9月2日载文《开封大桥乡公选党委书记862名党员现场投票》。
    ⑧人民网2008年11月19日载文《长兴县:公推差额直选乡镇党委书记》。
    ⑨《内蒙古晨报》2008年11月10日文《“公推直选”党委书记》。
    ⑩《燕赵都市报》,2008年11月24日载文《沧州公推直选首位乡镇党委书记》。
    11贵州基层党建网2009年1月1日载文《盘县“公推直选”火铺镇党委书记侧记》。
    12瓜州党建网,2009年1月9日载文《瓜州县顺利完成“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13内蒙古扎兰屯市政府网站,2009年2月23日文,《我市召开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公开推荐大会》。
    14人民网,《德清县首位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产生》(是公推,但由党代表差额选举产生。作者注)。
    15尉氏县城关镇网站,2009年6月18日载文《我县公推直选城关镇党委书记进展顺利》。
    16象山信息港,2009年11月2日载文《有关方面就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试点工作答记者问》。
    17玉田党建网,2009年11月12日载文《玉田县公推直选林头屯乡党委书记》。
    20《乳山市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内参选编》2010年,第34期。
    ①史卫民:《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3页;参考“中国红河网”2004年10月10日载文《我州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②《四川省全面推行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工人日报》,2005年8月27日。
    ③《成都市公推直选配套制度汇编》,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④山丹党建网,2009年7月28日转载。
    ⑤《十七大大清晰描绘中国民主政治蓝图》,《新华月报》,2007(11)上半月。
    ①张红旗:《对公推直选乡镇长与乡镇党委书记的比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新都年鉴》,第366—367页。
    ①选摘自《2009年新都年鉴》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第1页。
    ②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中国农科院2008届博士论文,第20页。
    ②赵虎吉,肖立辉《新都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根据《参加公推直选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党委书记人员简介》的内容整理。参见《公推直选木兰镇党委书记资料汇编》第25至36页。笔者注。
    ①《公推直选木兰镇党委书记资料汇编》,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组织部,川成新出内字2004第617号,第96页至103页。
    ①《成都市乡镇党委书记提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试行办法》,《成都市公推直选配套制度汇编》,成都市委组织部编,第10至11页。
    
    ①黄卫平、邹树彬:《乡镇长选举改革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页。
    ①张志明、祝灵君等《党内大规模“公推直选”在南京城市社区的发展》,《理论动态》1833期,第6页。
    ①王勇兵:《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33页。
    ①《民主测评镇党政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的实施办法》,《成都市公推直选配套制度汇编》,成都市委组织部编,第37至38页。
    ②对当选党委书记的测评与考核,参考了麻渝生论文《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的实践与探索》《调查研究》2005年2月;参考了王勇兵《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其他案例及其比较》,出自王长江主编《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
    ①木兰镇党委办公室:《桥梁与纽带》,2005年第3期、第4期。
    
    ①衡洁:《对话李仲彬:用铁腕推进民主监督》,《廉政瞭望》,2007年12月。
    ②衡洁:《对话李仲彬:用铁腕推进民主监督》,《廉政瞭望》,2007年12月。
    ③赵虎吉:《新都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①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②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4页。
    ①胡小君:《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融合式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①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黄卫平、陈家喜:《中国乡镇选举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①何忠平、康庄:《记者手记:直选不是唯一》,《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7月28日。
    ①高新军:《平昌改革之殇》,《同舟共进》,2009年第7期第21页。
    
    ①何俊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②赵仁伟:《乳山市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内参选编》第34期,第37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①王勇兵:《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需完善的问题》,《学习时报》2006年,4月17日。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第12页。
    
    ①王铁群:《中共抗战时期的民主主张与实践》,《炎黄春秋》2007年第10期,第8页。
    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国家公报》(第1号),201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①王长江:《关于“党管干部”科学化的几点思考》,《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①《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1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③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397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0月版,第6页。)
    ①俞可平主编:《政治学通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第265页。
    ①李景治:《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②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③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益》,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衡洁:《对话李仲彬:用铁腕推进民主监督》,《廉政瞭望》,2007年12月。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页。
    ②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1991.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
    [1]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2]赵虎吉,肖立辉.新都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李良栋,侯少文,刘春.新编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基层党委班子“公推直选”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5]史卫民,潘小娟.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赖海榕.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乡镇半竞争性选举研究[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9.
    [7]史卫民,潘小娟.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王邦佐,孙冠宏.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高鹏怀.比较选举制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蔡定剑.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1]房宁.中国民主政治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3]王先胜.中国农村基层政权体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14]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谷文峰.非常自述--一个乡镇书记的梦与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16]唐晋.大国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王彩波.政治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新政治经济研究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8]黄卫平,邹树彬.乡镇长选举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王勇兵.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0]黄卫平,陈家喜.中国乡镇选举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何俊志.选举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3]徐勇.杨集试验:两推一选书记镇长[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24]李凡.乘风而来:我所经历的步云乡长直选[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3.
    [25]张锦明,马胜康.步云直选—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直选实录[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26]肖立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8.
    [27]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9]张培峰.竞争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3](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美)马丁·利普塞特.政治人一政治社会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 (美)熊彼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0]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益[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1]任中平,胡振亚.论基层民主执政实践——成都市新都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3.
    [2]孙立樵.乡镇领导班子选举的创新实践[A].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100].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肖立辉.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9.
    [3]任仲平.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力系统及内在机制探析—以四川省基层民主发展为例[J].探索,2009,3.
    [5]贺雪峰.“海推”杨集实验的实质[J].决策咨询,2002,10.
    [6]刘谦祥.农村社会走向民主治理的路径选择[A].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
    [100].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7]杨琳.政改指向权力过分集中——以“权力三分”等制度要求,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和不受约束的问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7,51.
    [8]杨冬雪、[美]托尼·赛奇.从竞争性选拔到竞争性选举:对乡镇选举的初步分析[J].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2004,4.
    [9]刘艺明.乡镇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推直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
    [10]祁刚利.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基层组织民主建设的重要实践[J].领导之友,2009,2.
    [11]李家杰.“公推直选”与“等额选举”的比较[A].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100].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2]孙英.公推直选干部的管理问题[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3]杨立忠.民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实践与思考[J].新长征,2005,23.
    [14]陈家喜,黄卫平.政党适应性视野下的乡镇党委选举改革[J].岭南学刊,2009,4.
    [15]徐湘林.党管干部体制下的基层民主试改革[A].唐晋.大国策[10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6]王晓敏.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刊,2007,11.
    [17]袁建伟.“公推直选”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新探索[J].中州学刊,2006,7.
    [18]肖立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选举方式改革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 2.
    [19]曾志伟.对乡镇党委书记直选的法理质疑[J].领导科学,2006,17.
    [20]李子明.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需注意的两个问题[J].领导科学,2008,14.
    [21]李仁彬.公推直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5.
    [22]吴兴智.解读“新都现象”-—兼论中国政治改革的创新之路[J].理论导刊,2006,7.
    [23]任中平,胡振亚.论基层民主执政实践——成都市新都区基层民主建设的调查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3.
    [24]肖立辉.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改革研究——以成都、雅安乡镇党委直选为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2008,9.
    [25]王波.公推直选中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的四种关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26]王晓敏.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学刊,2007,11.
    [27]肖立辉.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的十条建议[J].理论学刊,2008,10.
    [28]黄卫平,邓杰文,林铿.政治选举的功能、原则与局限[J].人大研究,2009,12.
    [29]李龙亮,王雅琴.民主和法治视域下的选举问题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30]马全江,傅开梅.论选举与民主[J].理论学刊,2009,3.
    [31]柳成焱.略论我国乡镇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J].科学社会主义,2006,4.
    [32]王令今.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与废除[J].党史博采,2000,10.
    [33]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34]汤玉权.村民自治与新农村建设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襄樊学院学报,2009,9.
    [35]俞可平.人民至上---60年来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J].理论视野, 2009,12.
    [36]汪波.公推直选中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的四种关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7]张志明,祝灵君.党内大规模“公推直选”在南京城市社区的发展[J].理论动态,1833.
    [38]张红旗.对公推直选乡镇长与乡镇党委书记的比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3.
    [39]张红旗.建国以来乡镇党政体制的变迁[J].党史博采,2010,4.
    [40]麻渝生.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的实践与探索[J].调查研究,2005,2.
    [41]衡洁.对话李仲彬:用铁腕推进民主监督[J].廉政瞭望,2007,12.
    [42]胡小君.人民民主与党内民主的融合式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4.
    [43]高新军.平昌改革之殇[J].同舟共进,2009,7.
    [44]赵仁伟.乳山市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J].内参选编,2010,34.
    [45]张国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J].兰州学刊,2007,4.
    [46]王勇兵.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的其他案例及其比较[A].王长江.党内民主制度创新[100].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刘启云.湖北、四川乡镇党委书记选举模式比较[N].学习时报,2005-12-26.
    [2]马国川.宋亚平改革者的思索与困惑[N].经济观察报,2007-12-24.
    [3]何忠平、康庄.记者手记:直选不是唯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7-28.
    [4]王勇兵.乡镇党委书记公推直选需完善的问题[N].学习时报,2006-4-17.
    [5]十七大大清晰描绘中国民主政治蓝图[N].新华月报·天下,2007(11)
    [1]施新洲.县级政治系统中的党委功能研究[D].中央党校2008届博士.
    [2]乔文魁.党内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党校2003届博士.
    [3]赵应文.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届博士.
    [4]牛力伟.党内选举问题研究[D].中央党校2005届博士.
    [5]王晓飞.乡镇体制变迁的历史考察与思考[D].中央党校2009届博士.
    [5]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科院2008届博士.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J].求是,2004,19.
    [2]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规选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4]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木兰镇志编委会.木兰镇志[Z]
    [6]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2册、24册)[Z]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分卷汇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10]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新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2]新都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新都年鉴[Z]
    [13]成都市新都区委组织部.公推直选木兰镇党委书记资料汇编[Z]
    [14]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公推直选配套制度汇编[Z]
    [15]成都市新都区委政策研究室.承诺与期望[Z]
    [16]成都市新都区委组织部.民主测评区级党政领导资料汇编[Z]
    [17]木兰镇党委办公室.桥梁与纽带(2005-3)[Z]
    [18]成都市新都区委组织部.差额直选村党组织书记资料汇编[Z]
    [1]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库资料,[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2]人民网.特别策划:执行率仅1%官员“任期制”缘何失灵[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256257
    [3]郭正林.乡镇政治体制改革的“四合一”模式:咸安政改调研报告[EB/OL].http://www.docin.com/p-150030882.html
    [4]宿迁公安信息网.中组部、中国社科院派员到宿现场督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公推直选市县公安机关全力做好安保工作[EB/OL].http://www.sqga.gov.cn/shownews.asp?id=2471
    [5]腾讯网.江苏泗洪试验全县普通党员直选乡镇党委书记[EB/OL].http://news.qq.com/a/20050830/000172.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