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论成果:确立了毛泽东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论研究的进程。由此可见,毛泽东法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一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全新的、加快民主与法制进程的社会转型期,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文主要论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中国特色。文中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成果。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提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核心精神、基本内涵、主要表现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成果进行学术性的研究。
     基于以上认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路径。首先,总体介绍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的境遇。第一,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自身特质及传入中国前的某些特点。第二,说明其在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法律思想的相互关系。第三,经过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其次,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发展规律及三个主要特点和标志:文革时期法律“虚无主义”的终结;从革命法制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法制;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部分,以人为本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核心精神。以“以人为本”法哲学意蕴,说明其包括的法哲学内涵及特质,“以人为本”在人权、平等、自由、公平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阐释马克思主义对法与社会,法与人类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解放发展等几者关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与人、法与社会等关系入手,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的内涵,强调人权、平等、自由、公平核心内涵;分析并归纳“以人为本”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的集中表现,认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于保障人权、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第三部分,民主与平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本内涵。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与平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与平等的主要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即基层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的表现方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法律面前公民都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法律尺度统一。
     第四部分,加强法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表现。首先论述法制是实现民主的重要手段,法制与民主的重要关系;“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法制”;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五部分,法治与德治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实践方式。法治道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实现路径。包括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两种中国化的成果形式,二者之间互为补充。
     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本文研究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指导中国法治建设的同时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反对教条化、本本主义、错误倾向,必须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及其中国化的过程和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Since marxism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peopl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the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reality of China's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Mao zedong's legal thought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system of rule of law.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marxism theory of legal thought. Thus, Mao Zedong's legal thought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use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moved to solve occurring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China entered a new,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he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and forme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rule of law theo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that is, marxist legal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formed in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logic, refining the cor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spirit, basic connotation, main expression of the basic problem, achievem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for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of path. First of all,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in the situation of China. First, the analysis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their qualities and some of the features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before.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sinicization, and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thoughts of mutual relations. Third, throug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gradually form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of the first great achievement-Mao Zedong thought. Secondly, put forward since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30year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law of development and three main features and logo:legal "nihilism"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rom revolutionary legal system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new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aw,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rule of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part, the humanist spirit is the cor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The author adopts the concept "people-oriented" core idea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namely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of law meaning, instructions, which include legal philosophy connotation and trait of "people-oriented" in terms of human rights, equality, freedom, and fairness of specific performance:Interpretations of marxism and French society, and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liber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 few relations, from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people,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this paper furth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people-oriented", emphasis on human rights, equality, freedom, and justice core connotation; Analysis and summing up "people-oriente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in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believes that "people-oriented" embodied in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maintai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most people, safeguard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The third part, 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First of all, in this paper, the marxist theory on democracy and equality, marxism about democracy and equality, the main point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Manifesta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amely, grassroots democracy, inner-party democrac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electoral democracy, etc.; The equal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veryone is equal before the law", including the citizens shall enjoy the legal rights before the law and obligations, legal dimension is unified.
     The fourth part,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is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First discusses the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emocracy,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democracy;"Grasping economy, grasping the rule of law";16-character legal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put forward:laws, the laws and law applied, the barriers.
     The fifth part, the rule of law and virtue is the practic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Road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path.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managing state affairs by ethics two forms, both between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a wor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legal thought, is a marxist legal thought and the Chinese concrete practice combining with the product.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marxist legal thought in guiding China's rule of law must be combined with China's actual at the same time, must be against dogmatic, bookishness and erroneous tendency, must be in Chinese styl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ought of legal system and its process and theory achiev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still play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引文
[1] 有学者将这种现象概括为社会主义法律工具论“法律观”,并认为这种“法律观”具体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把法律功能仅理解为巩固政治统治的工具;第二,对法制与民主的关系理解不深;第三,对法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缺乏深刻的认识;第四,忽视法律权威,注重政策制导;第五,在法律实施上重“人治”“群治”而轻视“法治”。详细论述请参阅严励.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创新[J].法治论丛,2006(3):3
    [2] 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1
    [1] 有论者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三条经验: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基本原理,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既要讲法治,更要讲政治,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和建设者;第二,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以民族性,科学、合理地批判、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必须赋予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以时代性,立足中国国情,力求使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与中国 法治建设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相统一。详细论述请参阅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三条经验[N].人民日报,2008年7月23日。此说虽有空洞之嫌,但却也从学理和逻辑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经验,具有范式功效。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 周树智.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31
    [2] 严励.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创新[J].法治论丛,2006(3):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1-43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0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1] 列宁全集[M]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7-248
    [1] 段秋关.新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13
    [1] 高立亚.试论‘刑无等级’[J].法学评论,1983(1):82
    [1] 费正清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有记载的政治,业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节奏和抑扬顿挫。……人们在这里比任何地方都有希望碰到正在重演的历史。[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88
    [1]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76
    [2] 梁启超.中国法理学发达史[M].范忠信选编.梁启超法学文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1
    [3]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l.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27-429
    [4] 梁启超.康有为传[M].中国吏学会.戌戌变法(第四册).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34-35
    [1] 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104
    [2] 张允候等.五四时期的社团[M](二).三联书店,1979:432
    [3] 张允候等.五四时期的社团[M](二).三联书店,1979:436
    [4] 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7
    [1]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2] 贾孔会.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述略[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1):42
    [3] [美]斯诺.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书店,1979:133
    [4]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1] 余荣根.艰难的开拓——毛泽东法思想与法实践[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8
    [1] 苏力.批评与自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54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12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5
    [3] 胡兵.“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论纲[D].北京:清华大学,2006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十五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92
    [2] 李龙、程关松、占红沣.以人为本与法理学的创新[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23
    [3] 刘冰.“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2] 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6
    [1]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 李龙、程关松、占红沣.以人为本与法理学的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0
    郑永延,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1):1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N].人民日报,2009-4-14(7)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N].人民日报,2008-2-29(13,14,15)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N].人民日报,2008-2-29(13,14,15)
    [1] 张继良、王宝治、褚江丽.公民权利与宪政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N].人民日报,2009-4-14(7,8)
    [1] 列宁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2] 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88
    [3] [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3
    [1] 李龙、程关松、占红沣.以人为本与法理学的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
    [1] 吴大扣.社会公正是法律的灵魂[J].法制与社会,2010(21):16
    [2] 荀子·劝学[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09:79
    [1] 李大钊文集[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
    [2] 李大钊文集[M]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0
    [3] 陈独秀文章选编[M]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74
    [4]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5]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2
    [1]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1
    [2] 毛泽东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9
    [3]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4]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5]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6] 邓小平文选[M](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7
    [1] 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0
    [2] 胡锦涛.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04/content_1400087.htm,2004-04-04/2013-03-1
    [1] 张洪涛.转型中国法律运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1] 陈宏娟.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9
    [1] 列宁全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
    [2] [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l.蔡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0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48
    [4] [苏]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M].蔡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2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54
    [1] [美]托马思.杰佛逊.杰佛逊文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8、51
    [2] 列宁全集[M]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3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7
    [1] 王贵秀.论民主和民主集中制[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出版社,1995:3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7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8
    [4] 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7
    [5] 李纪才.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J].学术探讨.2008(5):20
    [6] 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1] 列宁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9
    [2] 田莉.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Dl.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3] 黄达强,孙国华.社会主义民主:跨世纪的沉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8
    [1] 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36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Ml(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7
    [2] 董霞.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运用和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2):30
    [3]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2] 乔文魁.党内民主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中央党校研究生院,2003
    [1] 林尚立.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
    [1] 黛玉琴.村民自治的政治文化基础——苏北农村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5
    [1]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13-314
    [2] 刘诚等.1989年中国民主法治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3-215
    [3]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88
    [4]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15
    [1] 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8(4):1
    [2] 毛玉楠.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181
    [1]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5
    [2] 马奔.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的整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探讨[J].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4):47
    [1] 修昔底斯.伯罗奔尼撤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30
    [2] 刑芝兰.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再探索[J].教育与管理.1985(3):37
    [3]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4]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1] 李光灿.论法律面前平等[J].社会科学辑刊,1980(4):5
    [2] 康英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试析——兼论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17
    [1]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3
    [3]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 刘海年、李步云、李林.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114
    [2]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9
    [1] 列宁全集[M](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64
    [2]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1]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65
    [1] 王海毅.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法治理论发展创新的历程与经验[D].西安:长安大学,2010
    [2] 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54
    [1] 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5
    [2] 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163
    [3] 邓小平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404
    [1] 邓小平文选fMl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2]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3] 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9
    [4]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47
    [1]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2]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147
    [3] 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Ml.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88
    [4]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1]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
    [2] 刘海年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20
    [1] 李步云,张志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中国法学,1997(6):20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4
    [1] 王家福,李步云.论依法治国[J].法学研究,1996(2):23
    [2]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4:10
    [1] 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6
    [2] 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6
    [1] 徐益初.司法公正与检察官[J].法学研究,2000(6):59
    [1] 宋迎军.论法律实施[J].河北法学.1995(05):13
    [1] 胡锦涛.在省部级土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土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9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2] 李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纲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8
    [1] 罗耀培.民主法治的反思和展望[M].法律出版社,2004:42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199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83:192
    [1]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3] 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0
    [1] 邓小平文选[Ml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2
    [2]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
    [3]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
    [1] 道藏[M]第24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05
    [2] 道德经[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256
    [1] 太平经[M].杨寄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763
    [1] 何勤华.六十年——法制建设与法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
    [2] 贺才乐,郑永延,论以德治国与以德育人的现代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科社版),2001(4):33
    [1] 秦杰.“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N].光明日报,2001-1-11(1)
    [2] 贾鹏宇.法治德治相得益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7
    [1] 王永杰.从普适性到地方性——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1:154
    [2]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97
    [3]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1-402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52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2
    [3] 李林.“三个至上”的法理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7
    [4] 周永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3
    [5]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33-434
    [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M/OL].http: //www.gov.cn/jrzg/2011-04/23/content_1850902.htm,2011-04-23/2013-04-29
    [1]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2-403
    [2]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3-404
    [1]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4
    [2]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4-405
    [3] 周永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载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4
    [1]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7
    [2] 周永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3
    [3] 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08
    [4] 周永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努力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3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
    [1]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2]《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2004年版;
    [1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8]《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0]《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2]《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3]《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4]《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中译本),1965年版;
    [26]《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27][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英]休·科林斯(著),邱昭继(译)《马克思恩主义与法律》,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9][德]何意志(著)李中华(译)《中国法律文化导论·法治的东方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0][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邓小平文选》1-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6]《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8]《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9]《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7]《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4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下)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5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55]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56]《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7]《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58]《董必武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9]张晋藩:《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0]《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1]《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2]彭真:《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63]彭真:《论新时期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64]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6]付子堂:《现代法治精神与中国法律制度》,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67]付子堂:《历史与实践之维: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时代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8]付子堂:《文本与实践之间: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9]孟庆涛:《革命·宪法·现代性》,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0]黎国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论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1]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第2版)》,2007年版;
    [72]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当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73]张光博:《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4]李光灿、吕世伦:《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5]李龙、程关松、占红沣:《以人为本与法学理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6]何勤华:《六十年法治建设与法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7]段秋关:《新编中国法制思想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8]李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侯廷智、邰丽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思想理论及现实意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0]王永杰:《从普适性到地方性: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81]陈金全:《新中国法律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2]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3]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4]公丕祥:《马克思的法哲学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5]公丕祥:《马克思法哲学思想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6]中国法学会研究部:《马克思恩格斯论法》,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7]公丕祥:《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88]公丕祥:《东方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9]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何继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蒋传光:《邓小平法制思想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2]蒋传光:《当代中国法治路径的理论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3]李光灿、吕世伦:《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4]李龙、汪习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回顾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朱景文、韩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6]李龙:《人本法律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7]中国法学会编:《毛泽东思想法学理论论文选》,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98]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9]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当代》,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100]沈志先:《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制思想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101]王玉明:《毛泽东法律思想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2]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03]徐显明:《和谐社会构建与法治国家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4]俞荣根:《艰难的开拓:毛泽东的法思想与法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5]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6]张恒山:《法治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7]朱力宇:《依法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任岳鹏:《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视阈下的<法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09]张洪涛:《国家主义抑或人本主义——转型中国法律运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0]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1][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苏力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13][美]杰佛里·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4][美]吉尔伯特·罗斯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16][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
    [11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8][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翟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19][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0][德]J·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2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2期;
    [2]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9年03月09日;
    [3]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求是》2006年第12期;
    [4]任建新:《深切缅怀敬爱的董必武同志》,《人民日报》2006年02月21日;
    [5]陈占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期;
    [6]陈金钊:《法学中国化问题探索》,《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7]陈金钊:《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定位的断思》,《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8]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研究论纲写在<现代法学>首任主编黎国智教授80寿辰之际》,《现代法学》2007年第5期;
    [9]付子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三条经验》,《人民日报》2008年07月23日;
    [10]冯惠:《六届六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11]郭道晖:《马克思法学在中国的命运论“回到马克思、检验马克思、发展马克思”》,《法学》2006年第4期;
    [1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公丕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进程概览》,《法制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11卷;
    [14]公丕祥:《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四大矛盾》,《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3期;
    [15]高全喜:《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学海》2007年第4期;
    [16]光树、荣久:《李维汉建议邓小平肃清封建遗毒》,《党史文苑》2005年第11期;
    [17]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8]蒋传光、张波:《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哲学路径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19]姜喜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问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0]黎国智、田成有:《创新与超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命运》,《现代法学》1995年第6期;
    [21]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与法学的创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2]李龙、魏腊云:《人本法律观: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3]李龙:《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光辉历程——兼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历史地位》,《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24]李方祥:《重评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9期;
    [25]李洪雷:《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与当代中国公法学研究的创新》,《学海》2007年第4期;
    [26]李婧、田克勤:《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启示——基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构建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9期;
    [27]刘升平、张文显:《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1期;
    [28]刘旺洪:《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唯实》2008年第5期;
    [29]林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当代中国的难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0]林国强:《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31]鲁振祥:《<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兼述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使用》,《党的文献》2005年第3期;
    [32][美]M·A·格伦顿等:《比较法律传统序论》,《法学译丛》1987年第2期;
    [33]马治国:《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34]潘传表:《简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差异和暗合》,《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期;
    [35]冉井富:《关于马克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几点看法》,《学海》2007年第4期;
    [36]任平:《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路径》,《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37]孙笑侠:《法理学的真假实践观》,《法律科学》1995年第3期;
    [38]孙国华、龚刚强:《‘科学、民主、人权、法治’的中国之路探索与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原理中国化六十年》,《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39]孙伟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从‘结合论’走向‘创建论’》,《哲学动态》2007年4期;
    [40]苏力:《法的故事》,《读书》1998年第4期;
    [41]文正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研究论纲》,《法治研究》2008年第9期;
    [42]汪信砚:《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43]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三个方法论问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44]汪信砚:《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4期;
    [45]温波:《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
    [46]徐显明、齐延平:《法理学的中国性、问题性与实践性》,《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47]徐亚文:《‘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7期;
    [48]邢冰:《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背景与内涵探究》,《学术论丛》2009年第5期;
    [49]谢冬慧:《全球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 5期;
    [50]许全兴:《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51]杨心宇、李凯:《略论苏联法对我国法学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2]杨春贵:《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理论前沿》2006年第10期;
    [5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化的开端》,《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
    [54]张文显:《再论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
    [55]张文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导言》,《法学家》2006年第5期;
    [56]张允熠:《毛泽东与儒学》,《人文杂志》1999年第2期;
    [57]张恒山:《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当代主题》,《学海》2007年第4期;
    [58]张瑞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反思》,《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59]朱苏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比较》,《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1期;
    [60]朱景文:《服务大局与‘法学家的幻想’》,《法学家》2006年第5期;
    [61]周世中:《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中国化及其进程》,《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