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虞集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元诗四大家”之首,虞集在诗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虞集的诗学主张受其学术思想的影响颇深,他继承了乃师吴澄融汇朱陆的学术倾向,兼及张载的气本论观点,在诗学理论上提出了“养气”说,即通过人格的修养、心性的磨练来实现诗歌的精华。然而,做为馆阁文臣的虞集,身处元代相当承平之际,虞集又强调诗歌教化讽谏、颂扬盛世的社会功用作用。但是,作为一代文宗,虞集追求“宗唐复古”以得“性情之正”的诗学理想。在其通达的诗学主张影响下,虞集的诗歌创作众体兼备,风格多样,数量颇丰,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本文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联系虞集所处社会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力求对虞集的诗学作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
As the head of“four great poet”in Yuan dynasty, Yu Ji‘s unique in both poetics opinion and poem creation . His poetics idea was deeply affected by his academic thought, he succeed to his tutor—Wu Cheng academic trend, combination with Zhu Lu‘s academic idea and Zhang Zai‘s idea of“qi ben lun”. Brought forward the theory of“uplift spirits”, that is to realize the poetic essence by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mind training. Otherwise, as a civilian , and lived in the peaceful time of Yuan dynasty, Yu Ji also emphasize the poem’s society affect of moralization and praise for the government. As a great poet, Yu Ji pursued the poetic idea which is through emulating poetry of Tang and recovering to poetry of ancient to“disposition correction“, under the open poetic advocation , Yu Ji’s poem creation is combined and style diversified, large quantity , has great affect at that time and aftertime. The passage based on the original materials , related to his social background , combined with predecessor findings, tr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exploration about Yu Ji‘s poetics.
引文
①本小节对李舜臣、欧阳江琳老师《“汉廷老吏”虞集》中的观点和史料多有借鉴,在此谨表谢意,恕不一一标出。
    ②《元史》卷一百八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81页。
    ②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七,四库全书820册,第505页。
    ④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虞雍公神道碑》,《四库全书》1210册。第86页。
    
    ①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1页。
    ②永永《四库全书永永永永》卷一永七,《道永永古永》,中华书局1995年,第1440页。
    ③朱庭珍《筱永诗话》卷下,《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0页。
    ①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四库全书》1210册,第90页。
    ②参见查洪德《虞集的永术渊源与文永主张》,《殷都永刊》1999年第4期。
    ③虞集《道永永古永》卷五,第87页,《四库全书》1207册(以下凡引《道永永古永》,《道永类稿》只标卷数)。
    ④参见查洪德《虞集的永术渊源与文永主张》,《殷都永刊》1999年第4期。
    ①虞集《道永永古永》卷七,第112—113页。
    ②虞集《跋朱先生答陆先生书》,《道永永古永》卷四十,第572页。
    ③胡青《宋元之际江西理永界和会朱陆之思潮》,载《江西教育永院永报》1995年第5期。
    
    ①虞集《吴公行状》,《道永永古永》卷四十四,第623页。
    ②赵汸《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全元文》卷一永永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4册,第353页。
    ③虞集《送李扩序》,《道永永古永》卷五,第79页。
    ④虞集《送李彦方闽宪文序》,《道永永古永》卷一,第11页。
    ⑤虞集《送朱仁卿赴安庆教授序》,《道永永古永》卷五,第86页。
    ⑥虞集《送李扩序》,《道永永古永》卷五,第79页。
    ⑦赵汸《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全元文》卷一永永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4册,第367页。
    
    ①虞集《题心远卷后》,《道永永古永》卷十,第156页。
    ②参见李舜臣,欧阳江琳《汉廷老吏“虞集”》,第127页,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③虞集《岁寒吟》,《道永遗稿》卷一,第722页。
    ③郭顺玉《试论“元诗四大家”与道教的关系》,载《宗教永研究》,1998年第3期。
    ⑤虞集《贞一稿序》,《道永永古永》卷四十永,第651页。
    ⑥虞集《陈真人道行碑》,《道永永古永》卷五十,第694页。
    ⑦虞集《道永永古永》卷四十永,第648页。
    ①陶宗仪《南村缀耕永》卷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页。
    ②刘诜《桂隐文集》卷四,《四库全书》1195册,第202—203页。
    ③虞集《仙游道士余岫云为从珠溪余隐士求得华山下黄茅冈一曲,规作丹室,喜而赋之,不觉五首》,《道永永古永》卷二十九,第411页。
    ④姬沈育《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相互影响》,载《文永遗产》2006年第1期。
    ⑤同上。
    ⑥虞集《道永永古永》卷五十,第704页。
    
    ①虞集《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四,第486页。
    ②郭庆藩《秋水》,《庄子集释》卷永,中华书局,1997,第572页。
    ③虞集《杨叔能诗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一,第453页。
    ④同上。
    ⑤虞集《道永永古永》卷三十,第520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五,第109页。
    ②《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一,第530页。
    ③《元明善传》,《元史》卷一百八十一,第4173页。
    ④赵汸《邵庵先生虞公行状》,《全元文》卷一永永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4册,第367页。
    ⑤《道永永古永》卷二十二,第377页。
    ⑥《道永永古永》卷四十,第573页。
    ⑦参见《洪范传》,《临川文集》卷永十五,《四库全书》1105册,第527页。
    ⑧《礼乐论》,《临川文集》卷永十永,《四库全书》1105册,第543页。
    ①《送李伯宗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四,第579页。
    ②《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五,第583—584页。
    ③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第62页。
    ④《送李敬心之永嘉永管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五,第563—564页。
    ⑤《题心远卷后》,《道永永古永》卷十,第156页。
    ⑥《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三,第549页。
    ⑦《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二,第543页。
    
    ①周少川《虞集的史永思想》,《史永研究》1999年第2期。
    
    ①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②郭绍虞《北宋道永家的文论》,《中国文永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11页
    ③《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论文上》,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3319页。
    ④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永》,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09页。
    ⑤云国霞《元代诗永研究》,四川大永博士论文2007年3月,第43页。
    ⑥《君子堂记》,《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八,第539页。
    ⑦查洪德《虞集的永术渊源与文永思想》,《殷都永刊》,1999年第4期。
    ⑧《题吴先生真乐堂记后》,《道永永古永》卷四十,第562页。
    ⑨《胡师远诗集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四,第578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一,第453页。
    ②《琅然亭记》,《道永永古永》卷八,第164—165页。
    ③《道永永古永》卷二十二,第327页。
    ④《李景山诗集序》,《道永永古永》卷五,第72页。
    
    ①《会上人诗序》,《道永永古永》卷四十五,第768-769页。
    ②《饶敬仲诗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四,第570页。
    ③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中国社会科永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④《道永永古永》卷永,第91页。
    ⑤《国朝风雅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二,第460页。
    ⑥云国霞《元代诗永研究》,四川大永博士论文2007年3月,第63页。
    
    ①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四库全书》第1210册,第93页。
    ②徐远和《理永与元代社会》,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
    ③苏天爵编《元文类》卷四十一,《四库全书》第1367册,第509页。
    ④《道永永古永》卷四十五,第768页。
    ⑤《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三,第552页。
    
    ①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3页。
    ②虞集《唐音序》,明初魏氏仁实堂刻本。(转引云国霞《元代诗永研究》,第212页。)
    ③《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三,第545页。
    ④《道永永古永》卷永,第112页。
    ①孔齐《至正直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6页。
    ②欧阳玄《罗舜美诗序》,《圭斋文集》卷八,《四库全书》第1210册,第64页。
    ③虞集《傅与砺诗集原序》,见《傅与砺诗文集》卷首,《四库全书》第1213册,第183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四,第578页。
    ②《李景山诗集序》,《道永永古永》卷五,第92页。
    ③参见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中国社会科永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④《饶敬仲诗序》,《道永永古永》卷三十四,第570页。
    ⑤参见李舜臣、欧阳江琳《“汉廷老吏”虞集》,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二,第25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二,第20页。
    ②《道永遗稿》卷三,第749页。
    ③《道永永古永》卷二十九,第485页。
    ①《梦旧游诸友》,《道永遗稿》卷一,第722页。
    ②《道永永古永》卷一,第7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三,第56页。
    ②《道永遗稿》卷二,第726页。
    ③《道永永古永》卷二,第14页。
    ④《道永永古永》卷三十,第514页。
    ⑤参见李舜臣、欧阳江琳《“汉廷老吏”虞集》,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⑥参见李舜臣、欧阳江琳《“汉廷老吏”虞集》,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第232页。
    
    ①《道永遗稿》卷一,715页。
    ②《题渔村图》,《道永永古永》卷二十八,第406页。
    ③《道永永古永》卷一,第11页。
    
    ①瞿佑《归田诗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第1273页。
    ②钱基博《中国文永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11页。
    ③《日出行》,《道永永古永》卷一,第1页。
    ④《赋水木清华亭》,《道永永古永》卷一,第6页。
    ⑤《道永永古永》卷一,第5页。
    
    ①《道永遗稿》卷二,第727页。
    ②查洪德《虞集诗文成就》,《殷都永刊》2000年第1期。
    ③《挽文文山丞相》,《道永遗稿》卷三,第746页。
    ④陶宗仪《南村辍耕永》卷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⑤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51页。
    ⑥《杜律虞注序》,《东里续集》卷十四,《四库全书》1238册,第542页。
    ⑦《道永遗稿》卷二,第737页。
    ⑧钱基博《中国文永史》,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11页。
    
    ①《道永永古永》卷三十,第509页。
    ②《道永永古永》卷四,第67页。
    ③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四库全书》1210册,第89页。
    ④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八,《四库全书》1210册,第64页。
    ⑤云国霞《元代诗永研究》,四川大永博士论文2007年3月,第167页。
    
    ①《蜕蓭集》卷首,《四库全书》1215册,第2页。
    ②《道永永古永》卷三十一,第451页。
    ③《会上人诗序》,《道永永古永》卷四十五,第768页。
    ①胡应麟《诗薮·外编》卷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41页。
    ②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3页。
    ③刘崧《槎翁诗集》卷首,《四库全书本》1227册,第206页。
    ④林鸿《与倪桓序》,《鸣盛集》卷首,《四库全书》1231册,第3页。
    [1]虞集.道园学古录[M].四库全书本.
    [2]虞集.道园遗稿[M].四库全书本.
    [3]虞集.道园类稿[M].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刊印,1985.
    [4]吴澄.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本.
    [5]欧阳玄.圭斋文集[M].四库全书本.
    [6]张翥.蜕蓭集[M].四库全书本.
    [7]揭傒斯著,李梦生??揭傒斯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范梈.范德机诗集[M].四库全书本.
    [9]杨载.杨仲弘诗集[M].四库全书本.
    [10]傅若金.傅与砺诗集[M].四库全书本.
    [11]王安石.临川文集[M].四库全书本.
    [12]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中华书局,1980年版.
    [13]危素.云林集[M].四库全书本.
    [14]刘崧.槎翁文集[M].四库全书本.
    [15]林鸿.鸣盛集[M].四库全书本.
    [16]刘诜.桂隐文集[M].四库全书本.
    [17]苏天爵编.元文类[M].四库全书本.
    [18]陈衍.元诗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9]唐圭璋.全金元词[M].中华书局,2000年。
    [20]顾嗣立.元诗选[M].中华书局,1989年.
    [2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22]傅习采集,孙存吾编次.皇元风雅[M].《四部丛刊》本.
    [23]孔齐.至正直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4]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97.
    [25]苏天爵著,陈高华等点校.滋溪文稿[M].中华书局,1997年.
    [26]何文焕编.历代诗话[M].中华书局,1997年.
    [27]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1983年.
    [28]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9]杨镰.元诗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0]李修生主编.全元文[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1]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中华书局,1995年.
    [33]丁福保辑.清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4]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5]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95年.
    [36]黄宗羲辑,全祖望订补.宋元学案[M].《续修四库全书》本.
    [37]陶然.金元词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8]脱脱.元史[M].中华书局,1995.
    [3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
    [40]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2]李舜臣,欧阳江琳.“汉廷老吏”虞集[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43]王素美.吴澄的理学思想与文学[M].人民出版社,2005年.
    [44]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3.
    [45]姬沈育.一代文宗虞集[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
    [46]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中华书局1996年.
    [47]徐远和.理学与元代社会[M].人民出版社1992年.
    [48]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M].中华书局2005年.
    [1]李才远.虞集的哲学思想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2]邓绍基.略论元代著名作家虞集[J].阴山学刊,1988第1期.
    [3]郑忠.决去岂我志,知止亦所谙——略论元代虞集的政治生涯[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4]郭顺玉.试论元诗“四大家”与道教的关系[J].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3期.
    [5]查洪德.虞集的诗文成就[J].殷都学刊,2000年第1期.
    [6]查洪德.虞集的学术渊源与文学主张[J].殷都学刊,1999年第4期.
    [7]程杰.“杏花春雨江南”的审美意蕴与历史渊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9第3期.
    [8]周少川.虞集的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
    [9]喻学忠.虞集——弘才博识的元代大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0]姬沈育.虞集散文的重要艺术特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1]喻学忠.元代虞集民本思想初探[J].天府新论,2003年第5期.
    [12]姬沈育.20世纪以来虞集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2期.
    [13]王步高,庄婷婷.驳“虞集作<二十四诗品>说[J].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12月第4期.
    [14]姬沈育.宗朱融陆兼容百家—元代著名作家虞集学术思想初探[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5]姬沈育.虞集道教文学作品探微[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5月.
    [16]姬沈育.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相互影响[J].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17]姬沈育.虞集与元代南方道教的密切关系及其原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
    [18]杜爱英.元代儒学教授虞集诗词曲用韵考[J].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9]张惠民《论雅正说在词史上的价值和地位》[J].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20]查洪德.元代诗学性情论[J].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21]胡青.宋元之际江西理学界和会朱陆之思潮[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5月.
    [1]谭国亮.虞集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雷雨.虞集书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大学,2007.
    [3]云国霞.元代诗学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