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对阿尔都塞的研究不断升温,研究内容涉及阿尔都塞理论的一些重要方面,但总体上显得较为分散。本文尝试在他千头万绪的理论中找出基本的线索,提出阿尔都塞的哲学是一种致力于理论干预政治实践的努力。在他那里,无论是“认识论断裂”还是“征候式阅读”,无论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还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是以政治实践为“纲”被组织起来的。阿尔都塞的理论中包含着三个主要的政治目的:一是要唤醒那些受到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塑造的、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人们,让他们对自己被蒙蔽的状态以及政治处境主动自觉,然后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现状;二是要努力探索和构建科学理论,以此作为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武器;三是将科学理论与现有意识形态体系相结合,利用意识形态现有机构对群众进行另一种革命的塑造,促使无产阶级增强阶级意识,壮大革命力量,加速资产阶级统治的终结。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分析了阿尔都塞在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阿尔都塞用异质的、断裂的历史观代替同质的、连续的历史观,在他那里,历史是社会结构中矛盾不平衡发展的结果,历史规律在现实中表现为由复杂矛盾的相互作用呈现的历史趋势。历史发展的方向在矛盾的多元决定中逐渐开辟道路,偶然性成为历史规律实现的方式。这样,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被释放出来,从而为超越既定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的界限,形成科学的理论和政治实践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第二章把政治实践中的认识活动作为中心议题,对认识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介入以及主体从认识领域到政治领域的转型进行探讨。认识论是阿尔都塞探讨政治实践的前提,因为政治实践的主体是经过长期培养和塑造的,政治身份的获得源于认识过程。所以,只有搞清楚主体如何在看似单纯的认识活动中被纳入到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中,才能理解阶级统治得以“正常”运行的认识论基础,也才能从认识活动一开始就保持对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介入作用的警惕,从而摆脱在无意识状态下从事政治实践的命运。
     第三章集中探讨了意识形态体系的理论根源问题,通过哲学反思和阶级分析,力图找到意识形态观念体系背后的理论依据和哲学支撑。在详细分析哲学理论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不同的哲学理论的背后存在阶级矛盾和冲突,意识形态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分歧体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意识形态通过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寻找依据,使自己在政治实践中变成被普遍接受的“真理性”观念体系,它在理论上是封闭的,但在政治上是灵活的。意识形态在政治需要的理论诉求中抢占了理论上的统治地位,并成为资产阶级实现观念统治的工具。通过这种方式,意识形态也在理论上获得了真理性的外衣,在政治上获得了合法性的外观。
     第四章是科学理论对政治实践的现实干预,这是阿尔都塞政治实践理论的落脚点。针对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的提问方式和组织方式,建立科学的理论,并将其作为与意识形态对抗的理论武器。在具体方法上,阿尔都塞用“征候式阅读”暗示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即寻找在意识形态问题结构之外的科学理论出现的征候。在此基础上,阿尔都塞进一步提出科学理论通过与意识形态体系相结合实现对政治主体进行革命塑造的观点。在这里,科学理论的实践干预表现为改变哲学内部不同要素的力量对比,表现为对群众的思想塑造,并通过群众运动转变为改造历史的政治行动。
In recent years, concerns on Louis Althusser continue to heat up and new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re coming up. But through all these works we still can't grasp the spirit of Althusser's theory. In this dissertation, I conducted a new attempt to giv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Althuss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ractice in order to find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great philosopher. I find a special clue of political practice in Althusser's theory. Along this train of thought I submit that whether the theory of "epistemological break" or "symptomatic reading", or "anti-humanism in theory", or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these are all organized by political practice. I think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practices of theory in Althusser's theory. The first one is to wake up those people who were shaped by the ideological belief systems but were in a mood of unconscious. He tried to make them be conscious of their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second one is to build up a scientific theory, with which we could take the advantage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with the ruling ideology. The third one is to make a combin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theory and ideology. Through this we will find another form of shaping and calling, which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and speed up the end of class rules.
     I divided the dissertation into four chapters. Chapter One focuses on Althusser's changes in historical view,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 whole theory. In my point of view, Althusser analized historical view, historical law and historical subject, and then draw a line wit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ory of history. By this way he released the independence and initiative of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from a social structure:At the same time he opened a new space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Chapter Two focuses on revealing inner mechanism of cognitive process in political practice. I take a discussion about ide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how a subject of cognition becoming a subject of politics. Althusser's thought that the subject in the political activities is not an inborn subject by nature; instead, it is a subject which was being shaped by ideology. So we should recogniz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ideology and be on guard against it, and then try to escape from the fate of the unconscious.
     In Chapter Three, I take a retrospective approach to the ideological system and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theoretical and philosophical support. Althusser pointed out, in political practice ideologies became a widely accepted "truth" system and occupied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ory in need of political. By this way, he revealed the truth and legitimacy which ideology had gain.
     Chapter Four is to discuss the problem of how to comprehend the intervention which scientific theory carrying out on the political practice. I attempt to resolve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s such as how to competition for leadership in theory, how to threw off the chains of the ruling ideology, how to find the revolution time under the rule of bourgeois. We would find that Althusser endeavour to develop a material force through the philosophy struggle of scientific theory and made it play the part of practice which could change the history.
引文
[1] Gregory Elliott, Althusser:The Detour of Theory,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7, p67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3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51页。
    [3]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67页。
    [4] Louis Althusser, Montesquieu, Rousseau, Marx:Politics and Histo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2. p18
    [1] Louis Althusser, Montesquieu, Rousseau, Marx:Politics and Histo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2, p107
    [1]柯林尼克斯,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2]对于阿尔都塞所提出的"symptomatic reading'一词,张一兵教授将其译为“症候”,本文则采用“征候”的译法,在行文中指的是同一含义。
    [3]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3,75-87。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74页。
    [2]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251页。
    [1] Gregory Elliott, Althusser:The Detour of Theory,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7, p68
    [2]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263页。
    [3]同上,第263页。
    [4]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8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页。
    [2]同上,第2页。
    [3]同上,第234页。
    [4]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4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03页。
    [2]同上,第103页。
    [3]同上,第10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04页。
    [2]同上,第105页。
    [3]参见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06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2页。
    [2]上述三处引文均引自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97页。
    [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第15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89页。
    [2]艾蒂安·巴里巴尔,法国著名哲学家,既是阿尔都塞的学生,又是他的朋友与合作者,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阿尔都塞的思想。《读<资本论>》一书几经删减后仍保留了他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一文,与阿尔都塞的文章一同构成了《读<资本论>》鲜明的理论立场。在此,我将巴里巴尔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纳入阿尔都塞的思想体系,作为一种必要的理论补充。
    [3]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49页。
    [4]“五形态论”可参阅马克思在1859年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三形态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进行过较为集中的论述。
    [1]“问题结构”一词与《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译本中出现的“总问题”是对法语Problematique的不同译法,这个词也有其他研究者将其译作“问题式”、“问题架构”、“问题设定”等。在《保卫马克思》中“论青年马克思”一文的注释里,阿尔都塞将他的Problematique解释为“在思想的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可以看出,对于阿尔都塞来说,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不同论题组成的问题体系,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并决定着对问题的回答所能达到的边界。张一兵教授将其意译为“问题式”,用以表示“理论问题的生产方式”的意思。对于在概念上强调理论问题的生产方式的做法我表示赞同,在Problematique一词中的确包含.了理论“生产方式”以及“提问方式”的意思,但是“问题式”的译法却容易使读者忽视阿尔都塞在“结构”上的强调,不免有顾此失彼之嫌。本文采用“问题结构”的译法,但是出于尊重中译本出版物原文的考虑,在引文部分没有对“总问题”一词进行修改,行文中这两种提法同时存在,请读者注意:在本文中它们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2]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49页。
    [3]同上,第263页。
    [4]同上,第103页。
    [5]同上,第121页。
    [6]同上,第247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8页。参见毛泽东《矛盾论》。
    [2]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36页。
    [3]同上,第136页。
    [1]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36页。
    [2]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为矛盾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特征:一是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三是关于矛盾的不平衡发展观点。具体来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不平衡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平衡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是不平衡的等等。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6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19页。
    [2]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6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995年版,第21页。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68页。
    [5]同上,第80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1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97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43页。
    [2]同上,第268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38页。
    [2]同上,第339页。
    [3]同上,第347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49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5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143-15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1995年版,第152页。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5页。
    [4]同上,第76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2页。
    [2]同上,第73页。
    [3]同上,第74-75页。
    [4]同上,第76页。
    [1]参见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85页。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95页。
    [3]同上,第396页。
    [4]同上,第396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54页。
    [2]同上,第35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61页。原文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8页。
    [2]同上,第361页。
    [3]同上,第362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6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7页。
    [2]同上,第83页。
    [3]同上,第84页。
    [1]参见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3-7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17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74页。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76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09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84页。
    [3]国内学界对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存在一定的误解,似乎社会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可以轮流担当社会性质和历史走向的决定性因素,而这并不是阿尔都塞的本意。他要强调的是经济因素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简言之,是经济因素决定了在特殊的社会形势中那一个要素可以占据那个起决定作用的“空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必须同时结合两个方面来理解,在水平方向上,多元决定论强调社会结构中诸矛盾之间的相互决定作用、相互限定,在一定情况下,某一社会矛盾可以对社会结构的改变起决定作用。在垂直方向上,经济因素提供各种社会矛盾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范围,划定各自起决定作用的限度,它发挥着恩格斯所说的那种“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如果只在水平方向进行理解,那么多元决定论只是多元论,如果只在垂直方向把握,那么多元决定论和一元决定论、经济决定论没有质的区别。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78页。参见毛泽东《矛盾论》。
    [2]同上,第169页。
    [3]同上,第184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87页。
    [2]同上,第90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69页。
    [2]同上,第469页。
    [3]同上,第473页。
    [4]同上,第471页。
    [5] Louis Althusser, Philosophy of the Encounter:Later Writings (1978-87), Translated by GMGoshgarian,Verso,2006,London.New York, p193.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70页。
    [2]同上,第474页。
    [3]同上,第474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1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10页。
    [2]同上,第214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09页。
    [2] Louis Althusser, Politics and History:Montesquieu, Rousseau, Hegel and Marx, NLB, London,1972, p183.
    [1] Louis Althusser, Writings on Psychoanalysis:Freud and Lacan, Stock/IMEC,1993, p138.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18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61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53页。
    [2]同上,第55页。
    [3]同上,第57页。
    [4]同上,第63页。
    [5]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23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19页。
    [1]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Ⅶ页。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544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48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2页。
    [2]这个问题将在本文后面的章节将对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阐述,此处暂不详述。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2页。
    [4]同上,第224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63页。
    [2]同上,第220页。
    [3]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81页。
    [4]同上,第382页。
    [5]同上,第383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1页。
    [2]同上,第202页。
    [3]理论的实践转化作用在本章第二节当中有详细论述。
    [4]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2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8页。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77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84页。
    [2]同上,第486页。
    [3]同上,第487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0页。
    [2]同上,第31页。
    [3]同上,第32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4页。
    [2]同上,第37页。
    [3]同上,第38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95页。
    [2]同上,第9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51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9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45页。
    [2]同上,第45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第51页.
    [2]同上,第54页。
    [3]同上,第21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14页。
    [2]同上,第208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30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30页。
    [2]同上,第112页。
    [3]同上,第112页。
    [4]同上,第113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62-163页。
    [2]同上,第1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80页。
    [2]同上,第181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98页。
    [2]同上,第181页。
    [3]同上,第195页。
    [4]同上,第72页。
    [5]需要注意的是,他的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是被他自己严格区别开来的。马克思的研究过程指的是在若干年内对现有的资料和确证的事实所进行的具体研究,而他的叙述方法是指将自己的认识系统地用概念表述出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
    [6]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48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49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9-210页。
    [3]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95页。阿尔都塞认为,李嘉图指出了达到对剩余价值现实的认识的一切外在征候,但他总是在利润、地租和利息的形式上谈论剩余价值,却始终没有得出可以确切地表述这些关系的概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3页。
    [2]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10页。
    [3]同上,第195页。
    [4]同上,第42页。
    [5]同上,第42页。
    [1]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49页。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54页。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64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70页。引文中黑体显示的部分表示意识形态的绝对主体,意在与由个人转变而成的主体相区别。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58页。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56页。
    [3]同上,第360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25页。
    [2]同上,第325页。
    [3]同上,第32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7页。
    [2]同上,第340页。
    [3]参见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41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45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45-346页。
    [2]同上,第34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4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3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5页。原文略有改动。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41页。
    [2]同上,第140页。
    [3]同上,第62-6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59页。
    [2]同上,第169页。
    [3]同上,第45页。
    [4]同上,第45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6页。
    [2]同上,第47页。
    [3]同上,第81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56页。
    [2]同上,第157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56页。
    [2]同上,第159页。
    [3]同上,第159页。
    [4]同上,第165页。
    [5]同上,第166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32页。
    [2]同上,第257页。
    [3]同上,第258页。
    [4]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6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52页。
    [3]同上,第252页。
    [4]同上,第253页。
    [1]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第70页。
    [2]同上。
    [3]同上,第74页。
    [1]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第75页。
    [2]同上,第75页。
    [3]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9页。
    [4]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第84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40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第8页。
    [2]同上,第19页。
    [31同上,第41页。
    [41同上,第16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63页。
    [2]同上,第168页。
    [3]之所以不说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实践,是因为在阿尔都塞那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一个整体来从事新的哲学实践的。马克思本人从理论上生产出了一种研究统治阶级的机制及其一切后果的科学知识,而列宁对其加以运用,使马克思的理论获得了实质内容和意义,因此在分析上应根据他们在同一个理论背景下体现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活动区别对待。
    [4]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40页。
    [5]阿尔都塞认为,关于“哲学的交流”问题一定会让列宁发笑,因为列宁从来都不承认有哲学交流这样的 东西,也没有所谓的哲学讨论。而他的笑声本身正是表明了一个论点,即对传统哲学交流方式的反对。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52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32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1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Ⅻ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68页。
    [3]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Ⅻ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09页。
    [2]同上,第209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10页。
    [2]同上,第211页。
    [3]同上,第217页。
    [4]同上,第211页。
    [5]同上,第211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0页。
    [2]同上,第238页。
    [3]同上,第239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8页。
    [2]同上,第238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9页。
    [2]同上,第240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41页。
    [2]同上,第242页。
    [3]同上,第242页。
    [4]同上,第242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4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52页。
    [2]同上,第252-253页。
    [3]同上,第252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46页。
    [2]同上,第24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49页。
    [2]同上,第258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62页。
    [2]同上,第262页。
    [3]同上,第260页。
    [4]同上,第261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48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18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5页。
    [2]参见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34页。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31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18-219页。
    [2]同上,第250-251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49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86页。
    [2]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50页。
    [3]同上,第51页。
    [4]同上,第51页。
    [5]同上,第162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63页。
    [2]关于科学理论对现实政治需要的反映和引导作用在本文稍后将进行详细论述。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2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51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49-50页。
    [3]同上,第49页。
    [1]参见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42-43页。
    [2]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44页。
    [3]同上,第46页。
    [4]同上,第46页。
    [5]同上,第47页。
    [6]同上,第48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48页。
    [2]同上,第148页。
    [3]同上,第151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49页。
    [2]同上,第152页。
    [3]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86页。
    [1]这一观点在列宁那里已经有了一定体现,在马基雅维利这里则表述得更加详细。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92-393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94页。
    [2]同上,第398页。
    [3]同上,第398页。
    [4]同上,第384页。
    [5]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48页。
    [1] Gregory Elliott, Althusser:The Detour of Theory,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7, p68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99页。
    [2]同上,第401页。
    [3]同上,第400页。
    [4]同上,第402页。
    [5]同上,第405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14页。
    [2]同上,第413页。
    [3]同上,第394页。
    [4]同上,第459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07页。
    [2]同上,第405页。
    [1]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164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9页。
    [2]同上,第5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8页。
    [2]同上,第16页。
    [3]同上,第16页。
    [4]同上,第17页。
    [1]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7-18页。
    [2]同上,第18页。
    [3]同上,第19页。
    [4]同上,第5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65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页。
    [2]同上,第17页。
    [3]同上,第17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35页。
    [2]同上,第35页。
    [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33页。
    [4]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9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50页。
    [2]同上,第38页。
    [3]同上,第35页。
    [4]同上,第67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78页。
    [2]同上,第79页。
    [3]同上,第81页。
    [4]巴里巴尔沿着阿尔都塞的思路进一步将马克思这种全新的哲学实践称为“非哲学”(non-philosophy),甚至“反哲学”(anti-philosophy),并提出马克思的哲学可能是现代最大的反哲学。参见Etienne Balibar, The Philosophy of Marx, 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 New York,2007.p2.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98页。
    [2]同上,第9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84页。
    [2]参见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88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89页。
    [2]同上,第90页。
    [3]同上,第90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91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95页。
    [2]同上,第9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46页。
    [2]同上,第46页。
    [3]同上,第47页。
    [4]同上,第48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69页。
    [2]同上,第224页。
    [3]同上,第231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2页。
    [2]同上,第228页。
    [5]同上,第227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3页。
    [2]同上,第241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227页。
    [2]同上,第229页。
    [3]同上,第240页。
    [4]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19页。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196页。
    [2]同上,第196页。
    [1]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237页。
    [1]本文全文发表于《世界文化》,2006年03期。文中引用均出自阿尔都塞的自传英文版The Future Lasts Forever,(《来日方长》)。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政治哲学论文集[I](唐正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阿尔都塞.自我批评论文集(杜章智、沈起予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8]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黑格尔.精神学现象(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今村仁司.认识论的断裂(牛建科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2]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陈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1916~193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4]安东尼奥·葛兰西.马基雅维利的孤独(陈越译).载于《现代君主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6]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麦永雄等译).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
    [17]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镇、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
    [18]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0]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1]拉曼·塞尔登.文学批判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2]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3]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思的思考(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4]利奥·施特劳斯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
    [25]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6]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思的思考(申彤泽).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7]威尔海姆·赖希.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8]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9]曾枝盛.阿尔都塞.香港:三联书店,1990
    [30]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1]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2]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第一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3]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4]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孟登迎著.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丛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6]李青宜.当代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37]李青宜.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8]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39]庞晓明.结构与认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0]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
    [41]王雨辰.哲学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2]黄继锋.阿尔都塞与马克思.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3]郑忆石.阿尔都塞哲学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4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5]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6]陈学明.二十世纪哲学经典读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7]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8]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9]Louis Althusser, Montesquieu, Rousseau, Marx:Politics and Histor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2(路易·阿尔都塞:《孟德斯鸠、卢梭、马克思:政治和历史》)
    [50]Louis Althusser, Writings On Psychoanalysis:Freud and Lacan, Translated by Jeffrey Mehlm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3(路易·阿尔都塞:《精神分析论集:弗洛伊德和拉康》)
    [51]Louis Althusser, Philosophy of the Encounter:Later Writings,1978-1987, Translated by G. M. Goshgarian, London. New York, Verso,2006(路易·阿尔都塞:《相遇的哲学:后期著作1978-1987》)
    [52]Louis Althusser, 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Translated by Richard Veasey. The New Press, New York 1993(路易·阿尔都塞:《来日方长》)
    [53]Louis Al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Ben Brewster, 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1971.(路易·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
    [54]Gregory Elliott, Althusser:The Detour of Theory, London. New York, Verso,1987(格雷戈里·埃利奥特:《阿尔都塞:理论的迂回》)
    [55]Etienne Balibar, The Philosophy of Marx, 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 New York 2007(艾蒂安·巴里巴尔:《马克思的哲学》)
    [56]Robert Paul Resech, Althusser and Renewal of Marxist Social Theory, Berker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罗伯特·保罗·赖系:《阿尔都塞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复兴》)
    [57]Editied by Gregory Elliott, Althusser:A Critical Reader, Blackwell,1994(格雷戈里·艾略特:《阿尔都塞批评读本》)
    [1]张晓华.历史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4,(12)
    [2][美]M·埃默森.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与结构因果观(欧阳谦译).哲学译丛,1985,(06).(原载美国《今日哲学》杂志,1984年秋季号)
    [3]彭赟.是继承、“颠倒”,还是“断裂”?——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现代哲学,1992,(12)
    [4]彭赟.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方法论渊源和理论性质辨正.哲学研究,1998,(01)
    [5]陈炳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述评.厦门大学学报,1994,(04)
    [6]李青宜.阿尔都塞的《自传》和《传记》.国外社会科学,1995,(05)
    [7]山风.阿尔都塞的两部遗著简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02)
    [8]徐崇温.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03)
    [9]张文喜.消解自我(主体):爱的马克思诠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03)
    [10]张金鹏.阿尔都塞“无主体”历史观的理论意义及其局限性.南京社会科学,2001,(12)
    [11]张一兵.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03)
    [12]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3)
    [13]张一兵.阿尔都塞与《保卫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05)
    [14]张一兵.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学术研究,2002,(12)
    [15]吴静.最后的阿尔都塞.南京社会科学,2002,(04)
    [16]庞晓明.追寻马克思的问题式.南京社会科学,2002,(04)
    [17]周宏.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概念的方法论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02,(04)
    [18]尹树广.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的历史与现状——从实践哲学到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动态,2002,(07)
    [19]俞吾金.“一个批判的忏悔”:晚年阿尔都塞的生活和思想.河北学刊,2002,(11)
    [20]吕增奎,储诚喜.“理论生产方式”:阿尔都塞“新认识论”解析.学海,2003,(03)
    [21]唐正东.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超越的他者.浙江学刊,2004,(06)
    [22]欧阳谦.马克思主义的“守夜人”——阿尔都塞的理论解读.哲学与研究,2005,(01)
    [23]罗良清,林明福.意识形态:从阿尔都塞到伊格尔顿.哲学研究,2006,(08)
    [24]吴学琴,杜宇民.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阿尔都塞的阅读法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6,(10)
    [25]徐地龙,朱进东.假象空无与断裂——阿尔都塞《马基雅维利和我们》的文本学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7,(02)
    [26]邢荣.2000年以来国内阿尔都塞研究述评.北京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03)
    [27]周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型.南京林业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28]赵一凡.西马之重构(上)、(下).中国图书评论,2007,(07、08)
    [29]姬长军.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者吗?.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30]姬长军.国内阿尔都塞认识论研究述评.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31]姬长军.没有相应问题的回答——阿尔都塞文本解读方法透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32]钱厚诚.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的三重向度与划界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33]钱厚诚.试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4]梁立.传唤与臣服——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关系.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6)
    [35]陈杰、向晨晨.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国外理论动态,2008,(08)
    [36][英]科林·戴维斯.阿尔都塞的晚期写作(赵文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01).(原载英国《文本实践》(Textual Practice) 15 (2),2001)
    [37][英]科林·戴维斯.阅读与自我阅读之中的阿尔都塞(赵文译).上海文化,2009,(01)(原载于英国《文本实践》(Textual Practice) 15 (2),2001)
    [38]于文秀.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影响.国外社会科学,2009,(01)
    [39]仰海峰.《资本论》与历史科学的新发现——阿尔都塞《读<资本论>》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09,(03)
    [40]张盾,刘招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03)
    [41]凌新.论阿尔都塞的哲学转向及其理论效应.江汉论坛,2009,(03)
    [42]王静宜.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走向.安徽文学,2009,(04)
    [43]陈越,赵文.阿尔都塞晚年的唯物主义思想.国外理论动态,2009,(10)
    [44]郑忆石.评阿尔都塞的科学观与意识形态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