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诠释与重建:成玄英《庄子疏》的哲学意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玄英是初唐著名道教学者,他的《庄子疏》在道教思想史和庄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经典诠释学为出发点,并立足于文献的系统整理和义理发掘,考察了成玄英对《庄子》的经典认同意识和诠释特色,展现了成玄英庄学建构的思想进路,并探讨了成玄英庄学思想体系内在的哲学意蕴。
     成玄英认同庄子是“道冠重玄”的圣人,认同《庄子》是“钳揵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的经典文本。“理身理国”是成玄英诠释《庄子》的现实主题,而追求圆满的生命境界,向往超越的理想人格,是其思想的价值归宿。基于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对《庄子》的经典认同,成玄英以郭象《庄子注》为主,广泛地吸收各种思想资源,以疏解的方式来重构庄学的思想体系。他不仅对《庄子》作了整体的把握,认为《庄子》具有明确的思想主旨和严整的思想结构;而且在具体的疏解中借用道家、道教、玄学、佛学等大量的思想资源,对郭象《庄子注》作了有所区别的吸收认同和有效处理,充分显示了其思想渊源的多元性和义理取向的自主性。同时运用重玄双遣、自身否定、并照双非的思维方法和大言若反、浑化一体的言说方式,对《庄子》思想作了创造性的经典诠释。事实充分表明,成玄英的《庄子疏》并不仅仅是字词训诂和章句串讲,而是具有强烈的、自觉的思想创新意识的经典诠释文献。
     成玄英认为《庄子》内、外、杂三篇是一个统一的意义文本,其中内七篇意义贯联,集中表现了成玄英庄学的思想主题。通过对成玄英庄学思想理路的考察可以看出,成玄英的庄学本质是以“逍遥”为内涵标致境界之学。在成玄英看来,人生的境界是不断层层推进的重玄妙境,而智慧转化和道德圆满是通达于最高人生境界的两块基石,人只有首先在智慧上实现心灵的两度转化,即心灵主体由分别是非的“妄心”转向澄明自彻的“道智”,心灵对象由追逐外在事物转向关注自我生命,并进而将生命的最高智慧落实于现实的人生处境,超越于肉体生死,投企于心灵安宁,才可谓是“内德充实”,精神圆满。这样的精神境界的道德圣人,具有内在之美和外化之功,所以堪为宇宙万物的宗师,应为世间社会的帝王,是“内圣”、“外王”和谐统一的臻善臻美的理想人格。
     成玄英庄学中的哲学宗趣,以“道德”、“重玄”、“无为”、“独化”为基本标志。所谓的“道德”,是从存在与价值的双重维度对一切存在者的本体性规定;“重玄”,是从智慧与道德的双重维度对人的境界层次的规定;“无为”,揭示了宇宙存在“自然而然”的属性,是修道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基本原则;“独化”,则反映了一切存在者的存在都是依据于自我本性的存在,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依赖的本体性关系。“道德”、“重玄”、“无为”、“独化”四个概念分别标致着成玄英庄学的哲学特征和意蕴趋向,又相互涵摄,相映成趣,共同体现着成玄英庄学的思想旨趣。
     从现代哲学的体系来看,“道德”、“重玄”、“无为”、“独化”四个哲学范畴体现于境界论、道体论、心性论、修养论、圣人论五个哲学主题,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哲学体系。在这个哲学体系中,以生命为本位的境界追求是现实关怀和理论起点,以虚通为内涵的道体是本体根据和终极解释,而以心性为核心的主体精神是贯通天人的桥梁。按照成玄英的诠释思路,就是由于有对生命的现实关怀,所以有境界内容的展示;有境界内容的展示,所以有对道体的认同;有对道体的认同,所以有道体与心性的贯通;有心性作为体道证道的内在根据,所以有修养工夫的说明;有修养工夫,而有理想的人格。境界论、道体论、心性论、修养论和圣人论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体现了成玄英哲学的体系完整性和内容丰富性。
Cheng Xuan-ying,a renowned Taoist scholar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achieved fame for his paraphrases to Lao Zhuang's thinkings which proved important in the history of both Taoism and Lao Zhuang's thinkings.However,a systematic study to his thinkings is not fully done yet.This article,outlined on the basic conceptions in Cheng Xuan-ying' article Preface To The Interpretations Of Zhuang Zi,centered on his Paraphrases To Zhuang's "Inherence",and guided by his train of thoughts in the study of Zhuang's thinkings,is to reveal Fang's understandings to Lao Zhuang's thinkings and his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Cheng Xuan-ying's work took The Annotation of Zhuang of Guo Xiang as the main ideas and also widely absorbed other thought resources.However,he did not simply explain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but consciously constructed a new thinking system.This kind of conscious was embodied Cheng Xuan-ying thought the book of Zhuang Zi has a clear and definite gist.and has a complete structure.Besides,he used a lot of technical terms and thinking of Taoist school,Taoism, metaphysics of Wei and Jin period and Buddhism.
     Cheng Xuan-ying thought that the three different volumes in Zhuang Zi was a complete and meaningful whole,especially the seven essays in the INHERENCE,which reflected his thoughts on Zhuang's thinkings.After a careful study on Cheng Xuan-ying's Paraphrases To Zhuang's"Inherence",it is clear that the essence of 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peripateticism.He thought that the state of human life consisted of layers of forward-movingstages,and the two footstones which contributed to the landing of the highest state we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wisdom and moral perfection.A man can be "Be rich in inner morality" only through the bi-transformation in wisdom,that is,the principle part of the psychic should transform from presumptuousness of classifying true and false to daozhi of self-knowledge,the subject the psychic chase after transform from outer matter to inner self—the real state of life,and eventually transcend the physical mortality towards the final peaceful mind.This state of psychic possesses many benefits,and a perfect stage of life can be attained,too.
     Philosophically,Cheng's principle aims are based on four concepts:moral,b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 of inner life,inaction and the favor of naturalness,and separateness.Each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conception and reflects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And they sh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and express Chuang Xuanying's principle aims.
     Cheng Xuan-ying's philosophy shows deeply his concern about the ideal state of human's life and society and it is the heart of his thought.Besides this,his philosophy takes Tao as the noumenon and the final explanation for the things,and takes the subject of the mind and human nature as link up the Heaven and the Human.The theories about ideal state,Tao,the mind and human nature,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Sage adequately embody the systematic and the varied of Cheng Xuan-ying's philosophy.
引文
[1]《两京新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重刻本。《两京新记》作于开元十年,即公元722年。
    [2]蒙文通:《校理《老子成玄英疏》叙录》,《道书辑校十种》(《蒙文通文集(第六卷)》)359页,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8月第一版。
    [1]邱茂波,《从“内圣外王”淡庄子哲学及其重要诠释》,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2003年博士论文。
    [1]强昱.《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页272,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郑灿山《唐道上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与道佛融通——以其老子疏为讨论核心》。
    [1]《道藏》20册,576页。
    [2]《道藏》9册,872页。
    [1]卢国龙,《道教哲学》,页322,华夏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1]无著《庄严经论》卷四,《大正藏》册31,页611
    [2]亲光《佛地经论》卷六,《大正藏》册26,页321
    [3]亲光《佛地经论》卷七,《大正藏》册26,页324
    [1]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第26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逍遥游疏》。
    [2]郭象:《逍遥游注》,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
    [3]该看法见于憨山释德清撰:《庄子内篇注》,第6页。台湾万有善书出版社民国69年印。
    [4]此主张参见张默生著《庄子新释》,页16-17所作的解释。台北市:天工书局,民国82年6月。
    [1]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序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齐物论疏》。
    [1]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序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大宗师疏》。
    [2]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序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德充符疏》。
    [1]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德充符疏》。
    [1]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大宗师疏》。
    [1]凡本标题之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据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82年版),引自成玄英《应帝王疏》。
    1.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古逸丛书本,清光绪十年刊
    4.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3、4),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5.严灵峰.辑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严灵峰.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三函),台北:艺文,1965
    6.成玄英.《道德经义疏》,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版。
    7.陈景元集注.《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正统道藏》册3,1985,台北:新文丰)
    1.《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1993,北京:中华
    2.楼宇烈《王弼集校释》,1992,台北:华正
    3.《阮嗣宗集》,1979,台北:华正
    4.郭象《庄子注》,1973,台北:艺文(《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第三函 据清光绪十年刊古逸丛书本影印)
    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1985,北京:中华
    6.《西升经》(《正统道藏》册19)
    7.唐·孟安排《道教义枢》(《正统道藏》册41)
    8.唐·吴筠《宗玄先生玄纲论》(《正统道藏》册39)
    9.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正统道藏》册24)
    10.唐·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正统道藏》册22)
    11.(未详)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正统道藏》册22)
    12.宋·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正统道减》册22)
    13.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1965,台北:艺文(《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第七函 据上海涵芬楼续古逸丛书景印宋本景印)
    14.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正统道藏》册23)
    15.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签》(《正统道藏》册37)
    16.宋·谢守灏《混元圣纪》(《正统道藏》册30)
    17.明·憨山《老子道德经憨山注》,1973.6,台北:新文丰
    18.明·憨山《庄子内篇憨山注》,1973.6,台北:新文丰
    19.清·刘文典《庄子补正》,1999.4,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王先谦撰,《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
    21.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中华书局1987年版。
    22.陆德明撰,黄华珍编校,《日藏宋本庄子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23.王先谦撰,《庄子集解》,《诸子集成》(2),上海书店1986年版。
    24.刘武撰,《庄子集解内篇补正》,《诸子集成》(2),上海书店1986年版。
    1.龙树《中论》(《大正藏》册30,1973,台北:新文丰)
    2.龙树《大智度论》(《大正藏》册25)
    3.无著《庄严经论》(《大正藏》册31)
    4.亲光《佛地经论》(《大正藏》册26)
    5.《维摩诘经》(《大正藏》册14)
    6.李翊灼校辑《维摩诘经集注》,1993.4五版,台北:考古
    7.《胜鬘经》(《大正藏》册12)
    8.《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册32)
    9.高振农《大乘起信论校释》,1992.4,北京:中华
    10.《支遁集》,1981,台北:商务(宛委别藏册98)
    11.晋·僧肇《肇论》(《大正藏》册45)
    12.梁·僧佑《弘明集》(《大正藏》册52)
    13.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大正藏》册55)
    14.梁·慧皎《高僧传》,1971,台北:广文
    15.隋·吉藏《法华义疏》(《大正藏》册34)
    16.隋·吉藏《三论玄义》(《大正藏》册45)
    17.韩廷杰《三论玄义校释》1987,北京:中华
    18.隋·智顗《摩诃止观》(《大正藏》册46)
    19.唐·法琳《辩正论》(《大正藏》册52)
    20.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藏》册52)
    21.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册50)
    22.唐·道宣《广弘明集》(《大正藏》册52)
    23.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续藏经》册14)
    24.唐·荆溪《金刚錍》(《大正藏》册46)
    25.宋·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册49)
    26.宋·赞宁《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册54)
    27.宋·克勤《碧岩录》(《大正藏》册48)
    28.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册48)
    1.孟子.《孟子》,1991,北京:中华(四书集注本)
    2.《中庸》,1991,北京:中华(四书集注本)
    3.黄晖《论衡校释》,1990.2,北京:中华
    1.晋·陈寿《三国志》,1975,台北:鼎文(新校本二十五史)
    2.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993.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余嘉锡笺疏)
    3.梁·萧子显《南齐书》,1965,台北:中华(据武英殿本校刊)
    4.唐·魏征等《隋书》,1965,台北:中华(据武英殿本校刊)
    5.唐·房玄龄《晋书》,1965,台北:中华(据武英殿本校刊)
    6.唐·吴兢《贞观政要》,1966,台北:商务(据上海涵芬楼景印宋刊本影印)
    7.后晋·刘昫《旧唐书》,1965,台北:中华(据武英殿本校刊)
    8.宋·欧阳修《新唐书》,1965,台北:中华(据武英殿本校刊)
    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965,台北:中华(据武英殿本校刊)
    10.宋·王溥《唐会要》,1968,台北:商务
    1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1987,台北:商务
    12.宋·郑樵《通志》,1987,台北:商务
    13.明·焦弦《国史经籍志》,1972,台北:广文(据粤雅堂丛书本影印)
    14.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1968,台北:广文
    1.强昱著,《成玄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周雅清著,《成玄英思想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3.强昱著,《从魏晋玄学到初唐重玄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4.卢国龙著,《中国重玄学》,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5.卢国龙著,《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6.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著,《中国庄学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龚鹏程《唐代思潮》,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牟钟鉴著,《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版。
    9.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0.李大华、李刚、何建明著,《隋唐道家与道教》,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1994,上海:知识
    12.何建明《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1997,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13.张运华《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1998.12,长春:吉林教育
    14.任继愈编《中国道教史》,2001增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15.汤一介著《早期道教史》,2006年版,北京,昆仑出版社
    16.郑志明编《道教文化的精华》,2000.7,嘉义: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17.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10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1-19集),三联出版社。
    20.李养正著,《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21.汤一介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0年版。
    22.许地山编,《道教史》,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6年版。
    23.萧蓵父、罗炽主编《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1991.3,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24.姜伯勤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牟宗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6.王葆玹著,《老庄学新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27.董恩林著,《唐代老子诠释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出版
    2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29.曹础基著,《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
    30.王世舜编,《庄子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1.杨柳桥撰,《庄子译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32.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
    33.崔宜明著,《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4.崔大华著,《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5.张京华著,《庄子哲学辨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王世舜、韩慕君编著,《老庄词典》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7.孙以楷、甄长松著.《庄子通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38.屠友祥著,《言境释四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陈鼓应主编,《老庄论集》,齐鲁书社,1987年版。
    40.谢祥皓,李思乐编,《庄子序跋评论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1.黄华珍著,《庄子音义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版。
    42.涂光社著,《庄子范畴心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王叔岷著,《庄子校诠》,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88年版。
    44.王叔岷著,《庄子校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82年版。
    45.王叔岷著,《郭象庄子注校记》,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82年版。
    46.钱穆著,《庄子纂笺》,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8年版。
    47.陈鼓应著,《庄子今注今译》上、下册,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6年版。
    48.黄锦鋐著,《新译庄子读本》,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0年版。
    49.黄明坚解读,《庄子》,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89年版。
    50.李勉著,《庄子总论及分篇评注》,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9年版。
    51.张默生著,《庄子新释》,台湾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72年初版。
    52.郑琳著,《庄子内篇通义》,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63年初版。
    53.郭象原注、林聪舜导读,《郭象注庄》,台湾金枫出版有限公司民国76年版
    54.锺泰著,《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5.崔大华著,《庄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6.止庵著,《樗下读庄——关于庄子哲学体系的文本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57.方勇、陆永品著,《庄子诠评》,巴蜀书社1986年版。
    58.黄华珍著,《庄子音义研究》,中华书局,1989年版。
    59.陈鼓应著,《老庄新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84年版。
    60.陈鼓应著,《庄子哲学》,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8年增订18版
    61.王葆玹著,《老庄学新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62.钱穆著,《庄老通辨》,香港新亚研究所民国1957版
    63.陈品卿著,《庄学新探》,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民国86年8月增订再版。
    64.蒋锡昌著,《庄子哲学》,台湾鸣宇出版社民国69年5月初版。
    65.郎擎宵著,《庄子学案》,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7月第1版。
    66.贺昌群等著,《魏晋思想》,台湾里仁书局民国73年版。
    67.汤用彤著、汤一介等导读,《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8.汤一介著,《郭象》,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8年版。
    69.庄耀郎著,《郭象玄学》,台湾里仁书局民国87年3月初版。
    70.林聪舜著,《向郭庄学之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民国70年12月初版。
    71.黄山文化书院编,《庄子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2.颜世安著,《庄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3.王德有著,《以道观之——庄子哲学的视角》,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4.李锦全、曹智频著,《庄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苏新鋈,《郭象庄学平议》,1980.10,台北,学生
    76.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1987.3,台北:谷风
    77.高柏园《庄子内七篇思想研究》,1992.4,台北:文津
    78.崔大华《庄学研究》,1992.7,北京:人民
    79.陈鼓应《老庄新论》,1992.8,上海:上海古籍
    80.陈德和《从老庄思想诠诂庄书外杂篇的生命哲学》,1993.10,台北:文史哲
    81.叶海烟《庄子的生命哲学》,1993.10,台北:东大
    82.庄耀郎《郭象玄学》,1998.3,台北:里仁
    83.牟宗三讲述、陶国璋整构《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1998.10,香港:中华书局
    84.孙以楷等著,《道家文化寻根——安徽两淮道家九子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5.严灵峰编著,《道家四子新编》,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6年版。
    86.朱哲著,《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7.汪中江著,《道家形而上学》,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88.牟宗三著,《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2年版
    89.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0.萧楚父著,《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第一~三册,1969,台北:正中
    92.牟宗三,《理则学》,1971,台北:正中
    93.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1979.8,台北:学生
    9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1976.6,台北:学生
    95.马宗霍,《中国经学史》,1979,台北:商务
    96.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1983,台北:学生
    97.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隋唐卷,1985.2,北京:人民
    98.牟宗三《圆善论》,1985.7,台北:学生
    99.牟宗三《名理论》,1987,台北:学生
    100.蒙文通《古学甄微》,1987,成都:巴蜀
    101.何国铨《中国禅学思想研究》,1987.4,台北:文津
    102.许抗生等《魏晋玄学史》1989.7,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103.赖永海《中国佛性论》,1990.12,高雄:佛光
    104.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1992.2修订一版,台北:正闻
    105.印顺《中观今论》,1992.4修订一版,台北:正闻
    106.牟宗三《才性与玄理》,1993修订八版,台北:学生
    107.吴汝钧《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1993.2,台北:学生
    108.于凌波《简明佛学概论》,1993.8再版,台北:东大
    109.高晨阳《阮籍评传》,1994.5,南京:南京大学
    110.吴汝钧《印度佛学的现代诠释》,1994.6,台北:文津
    111.吴汝钧《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1995.6,台北:文津
    112.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1995.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13.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1996.4,台北:学生
    114.王晓毅《王弼评传》,1996,南京:南京大学
    115.牟宗三《佛性与般若》上下,1997修订版,台北:学生
    11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1997,台北:商务
    117.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1997,台北:鹅湖(卢雪昆录音整理)
    118.吴汝钧《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1997.10,台北:商务
    119.金春峰《汉代思想史》,1997.12修订二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120.印顺《中国禅宗史》,1998.1,台北:正闻
    121.余敦康《中国哲学论集》,1998.3,沈阳:辽宁大学
    12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卷二,1998.12,北京:人民
    123.潘德荣《诠释学导论》,1999.8.台北:五南
    124.高晨阳《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2000.1,山东:齐鲁
    125.蔡忠道《魏晋儒道互补之研究》,2000.6台北:文津
    126.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2000.6,北京:宗教文化
    127.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2000.8,北京:北京大学
    1.龚鹏程.成玄英<庄子疏>探论.鹅湖月刊,1991.7,第193期
    2.蔡方鹿.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宗教学研究,1998第2期
    3.强昱.成玄英重玄学思想述要——以<庄子疏>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3期
    4.刘楚华.成玄英齐物论疏中的佛家语.中国唐代学会.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台湾文津出版社,民国82年初版
    5.黄国清《成玄英《庄子注疏》的中道观>,2001.8,《鹅湖月刊》第314期
    6.郭庆才《试论成玄英对庄子“心镜”的理解》,《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7.李延仓《成玄英<庄子疏>的易学思想管窥》,《周易研究》2008年03期
    8.王志忠《成玄英的重玄之道与佛教中道观》,《宗教学研究》1989第1-2期
    9.郑灿山《唐道士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与道佛融通——以其老子疏为讨论核心》,《台北大学中文学报》创刊号,2006
    10.赵宗诚《试论成玄英的重玄之道》,1984.1《中国哲学》第十一辑
    11.中岛隆藏《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江西社会科学》1992第4期
    12.李大华《自由、自然与境界——论成玄英的<庄子疏>》,《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
    13.强昱《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的重玄思想》,1995.6,《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
    14.强昱《成玄英“穷理尽兴以至于命”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5.强昱《成玄英建立重玄学的方法》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2002年
    16.强昱《成玄英李荣著述行年考》道家文化研究第19辑,2002年
    17.李刚《略论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四川大学学报》1992第4期
    18.李刚《成玄英论玄与又玄》,《宗教学研究》1996第2期
    19.李刚《成玄英论本迹》,《四川大学学报》1996第3期
    20.李刚《成玄英论三一》,《宗教学研究》1996第4期
    21.李刚《成玄英论道》,1998.1,《宗教哲学》第四卷第1期
    22.李刚《成玄英的无心论》,《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3期
    23.李刚《成玄英的复性论发微》,《世界宗教研究》2000第2期
    24.李刚《成玄英的自然无为论》,《宗教学研究》2000第3期
    25.李刚《成玄英的人生哲学评说》,《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第1期
    26.李刚《道士成玄英的动静观》,《社会科学研究》,1997,3
    27.李刚《略论成玄英的生命哲学思想》,《中华道学》,第1辑,1996年
    28.李刚《成玄英对儒学的价值评判》,《宗教学研究》2004第2期
    29.文睿《成玄英的美学思想初探》,《宗教学研究》1999第2期.
    30.陈红兵《成玄英道教哲学的认识论分析》,《宗教学研究》1999第4期
    31.林佳蓉《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所讨论的“理想境界”》,2000.7,《道教文化的精华》
    32.成守勇《在圣神与凡俗之间——论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圣人形象》,《中国道教》,2001年第2期
    33.成守勇《成玄英“援佛入道”探》,《宗教学研究》2005第1期
    34.戴琏璋《玄与重玄——依据成玄英思想探讨玄学之与道教),2000.12,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儒释道三教关系研讨会
    35.黄海德《西华法师成玄英及其重玄思想探微》,《中华文化论坛》,2000,2
    36.李裴《论成玄英重玄美学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37.崔珍皙《成玄英“道”概念分析》,《道家文化研究》,1995年
    38.董恩林《论郭象与成玄英“独化”思想异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
    39.储诚喜《说不可说之神秘的重玄之道——成玄英重玄学话语策略与思想底蕴总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40.康中乾,《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1.吴丹《成玄英重玄学略论》,《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42.汤其领《成玄英“重玄”道学思想探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3.林俊宏《成玄英的重玄思想与政治论述——以<南华真经注疏>为核心》,台湾《政治科学论丛》第32期,民国96年6月
    44.张志建《成玄英的死亡思想初探》,《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5.郭正宜《成玄英<庄子疏>护生思想初探》,台湾《高苑学报》,2006年第7期
    46.邱敏捷,《以“空”解荘之考察》,台湾《南师学报》,第38卷,第1期,2004年。
    47.周雅清,《成玄英的天道論》,《中国学术年刊》,第二十四期,2003年6月。
    48.储晓军,《<逍遥游>郭注成疏比较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9.陳鼓應,《“理”範疇理論模式的道家诠释》,《臺大文史哲学报》,第60期,2004年5月。
    50.李斌城《唐代佛道之争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1第2期
    51.砂山稔《《灵宝度人经》四注札记》,《世界宗教研究》1984第2期
    52.詹石窗《老学重玄宗简论》,《世界宗教研究》1987第3期
    53.郭树森《试析隋唐五代道教道论的哲理化》,《江西社会科学》1989第3期
    54.胡孚琛《唐代道教流派概说》,《中国道教》1991第3期
    55.李大华《略论隋唐老庄学》,1991,《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
    56.中岛隆藏《从现存唐代《道德经》诸注看唐代老学思想的演变》,《宗教学研究》1992第1-2期
    57.李申《唐代的《老子》注疏》,1992.8,《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
    58.李火华《道教重玄哲学》,《哲学研究》1994第9期
    59.若水《本体的解构与重建——唐代道教重玄学发展探微》,《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60.卢国龙《孙登托重玄以寄宗的思想根源》,1994.3,《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
    61.崔珍皙《重玄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以成玄英、华严宗以及程朱理学之间的比较为中心》,2000.1,《哲学杂志》第31期
    62.崔珍暂《重玄学与宋明理学——以重玄学、华严宗以及程朱理学之间的比较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0.4
    63.李延仓《全真道与重玄学》,《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2期
    64.李刚《论道教生命哲学》,1995.12,《道教学探索》第9号
    65.李刚《道教老学重玄学派》,《宗教学研究》1996第1期
    66.李刚《论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生命哲学的分化发展》,1998.4,《宗教哲学》第四卷第2期
    67.简明《道家重玄学刍议》,《世界宗教研究》1996第4期
    68.董恩林《试论重玄学的内涵与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69.张志芳《论道教重玄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体系》,《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70.张景先《魏晋隋唐道教哲学思想述评》,《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71.刘固盛《唐代道教重玄学派道论的特点》,《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
    72.顾春《唐代道教重玄学关于道体的解构和发展》,《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73.顾春《唐代道教重玄学对道体的解构和心体的建构》,《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4期
    74.张爱民《唐代道教徒对庄子的接受》,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5.郭武《隋唐道教“重玄学''之宗教意义略论》,陈鼓应、冯达文主编《道家与道教:第二届道家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道教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76.孙红《以佛解庄:成玄英<庄子疏>对<庄子>的阐释》,《中国语文论译丛刊》(韩国国家级期刊)第10辑(2002年12月);
    77.孙红《郭象注庄:继承与创造性误读》,《中国语文论译丛刊》(韩国国家级期刊)第11辑(2003年7月);
    78.孙 红《以禅解庄—林希逸<庄子口义>对<庄子>的阐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79.庄耀郎《王弼儒道会通理论的省察》,1994.6,《国文学报》第二十三期,台北:师范大学
    80.庄耀郎《王弼之有无义析论》,1992.6,《国文学报》第二十一期,台北:师范大学
    81.庄耀郎《庄子逍遥游与向郭注之义理形态辨析》,1997,第三届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82.李养正《试论支遁、僧肇与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关系》,《宗教学研究》1997第二期
    83.庄耀郎《郭象庄子注的方法论》,1998,《中国学术年刊》第二十期
    84.陈进国《道家与道教的理身理国思想——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宗教学研究》2000第 二期
    85.杨儒宾《注庄的另一个故事——郭象与成玄英的论述》,2000.7,《道教文化的精华》
    86.周雅清《<维摩诘经>的圆断思想》,2002.2,《鹅湖月刊》第320期
    87.周雅清《支道林思想析论》,2002.5,《中国学术年刊》第二十三期
    88.贾宗普《论前人对庄子“逍遥”的不同阐释》,《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
     89.刘建明《庄学自然观的嬗变》,《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
    90.李增《向郭注庄与老庄思想之比较》.《哲学与文化》,第10卷,第1期,民国72年1月
    91.余敦康《从<庄子>到郭象<庄子注>》,《哲学与文化》,第21卷,第8期,1994年8月
    92.郑琳《庄子生命哲学的境界》,《国立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第10期,民国81年6月
    93.胡森永《郭象论自然与名教》,《静宜人文学报》,第7期,1977年7月
    94.林妙磷《庄子逍遥游文义析论》,《中师语文》,第3期,民国82年5月
    95.林秀珍《庄子逍遥游的超个人心理学分析》,《鹅湖月刊》,总249号,民国85年3月
    96.封思毅《庄子郭象注纂要》,《中国国学》,第22期,民国83年10月
    97.廖明活《庄子、郭象与支遁之逍遥观试析》,《鹅湖月刊》第9卷第5期,民国72年11月
    98.袁长瑞《庄子逍遥游研究》,《鹅湖月刊》,总217号,民国82年7月
    99.张惠贞《庄子逍遥义》,《台南师院学报》,第26期,民国82年6月
    100.陈建梁《<庄子>“逍遥义”阐论》,《中国文化月刊》,总201号,民国85年12月
    101.黄湘阳《鲲鹏蜩鸠逍遥游》,《辅仁国文学报》,第9期,民国82年6月
    102.景蜀慧《西晋名教之治与放达之风》,《中国文化月刊》,第142期,民国80年8月
    103.陈荣灼《王弼与郭象玄学思想之异同》,《东海学报》,第33卷,民国81年6月
    104.黄锦铉《关于庄子向秀注与郭象注》,《淡江学报》,第9期,民国59年11月
    105.陈德和《庄子<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四篇的时代背景与义理性格》,《鹅湖月刊》,总193号,民国80年7月
    106.陈锡勇《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一节臆解》,《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2期,民国83年6月
    107.傅武光《“庄子”游的哲学》,《中国学术年刊》,第17期,民国85年3月
    108.杨明照《郭象庄子注是否窃自向秀探讨》,《燕京学报》,第28期,民国29年12月
    109.杨义银《郭象哲学的逻辑结构及对庄学的修正》,《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110.楼宇烈《郭象哲学思想剖析》,《中国哲学》,第一辑,1979年8月
    111.徐哲萍《齐物论抉微》,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民国62年版
    112.杨儒宾.先秦道家“道”的观念的发展.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民国76年6月初版
    113.李春蕙《庄子思想诠释的分际》,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7号,民国83年6月
    114.李玲珠《魏晋“自生”概念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38号,民国82年5月
    115.郑振伟《道家与原始思维》,台湾《汉学研究》第19卷2期,民国90年12月
    116.袁保新《老子形上思想之诠释与重建》,台湾《鹅湖月刊》第110至115期,民国73年8月至74年1月。
    117.王建元《<庄子>中的诠释观》,台湾《当代杂志》第71期,民国81年3月
    118.唐端正《郭注《齐物论》纠谬——论天籁、真宰、道枢、环中、天钧、两行》,台湾《鹅湖月刊》,第326期,民国91年8月
    1.(韩)崔珍皙,《成玄英的<庄子疏>研究》,北京大学1996年中国哲学博士论文
    2.(台)吕文英.成玄英庄学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民国90年硕士论文
    3.(台)吕凯、萧丽芬.成玄英<庄子疏>思想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民国90年硕士论文
    4.魏冬,《成玄英庄学思想管窥——以成玄英<庄子内篇义疏>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05年硕士论文
    5.(台)蒋淑珍,《成玄英与郭象对<庄子逍遥游>诠释之比较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民国90年硕士论文
    6.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庄子>、郭<注>、成<疏>比较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05年博士论文
    7.(台)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民国90年硕士论文
    8.强昱,《成玄英李荣重玄思想研究:从玄学到重玄学》.北京大学1996年中国哲学博士论文
    9.(台)邱茂波,《从“内圣外王”谈庄子哲学及其重要诠释》,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10.何德俊,《成玄英重玄思想略论》安徽大学宗教学2006年硕士论文]
    11.(台)林佳蓉,《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研究》,台湾成功大学中文所87年硕士论文
    12.董恩林,《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2001年博士论文
    13.(台)郑灿山,《迈向圣典之路——东晋唐初道教道德经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2000.1
    14.孙红,《<庄子>阐释之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02年博士论文
    15.(台)林聪舜《向郭庄学之研究》,台湾师大国文所70年硕士论文
    16.(台)颜国明,《魏晋儒道会通思想之研究》,台湾师大国文所70年硕士论文
    17.(台)庄耀郎,《王弼玄学》,台湾师大国文所80年博士论文
    18.(台)金贞姬,《论道家式的形而上学》,台湾大学中文所88年博士论文
    [1][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参见《道藏要辑选刊》(第2册),页34。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7页。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1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