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洋生态法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现行“涉海”法律存在诸多不足,未能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海洋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建立针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海洋生态法体系。
     遵循海洋生态规律建立的海洋生态法体系应以生态学为基础。本文从生态学到海洋生态学关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性、平衡理论、开放性的研究出发,对海洋生态法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生态平衡理论要求在海洋生态法体系建设中应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给人类活动设置的极限边界,恢复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本文在探讨海洋生态法义务本位,倡导设计海洋生态恢复制度,明确科研机构的法律地位,制定海洋技术法律规范,评价海洋生态法律制度的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研究都基于生态平衡理论。同时以系统论的观点,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这些研究纳入海洋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系统分析之中。对于海洋生态法律制度是否能在实施中达到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本文从资源分配、生态控制、争端解决三个角度分析其生态效益。
     海洋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循环,使得保护这些物质能量循环的法律之间也产生了联系。本文以实践中诸多海洋生态系统现状资料和现行“涉海”法律材料为依据,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对海洋生态法律体系的开放性和内部联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海洋生态法律体系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生态法等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海洋生态法律之间的遗传关系和内部联系;建立起设计海洋生态法律体系的系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将被应用到分析、研究现行“涉海”法律,制定每部海洋生态法律之中。
     整体观是本文自始至终坚持的观点,本文将海洋生态法律制度安排和海洋生态法律体系设计均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探讨海洋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本文从整体出发,在分析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法律之间的联系和协调的基础上,以海洋生态系统层次性为依据,结合实践中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及其各组成成分或海域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个以海洋生态法为龙头的由三个层次的法律构成的海洋生态法律体系。海洋生态法是第一层次的法律;第二层次的法律有海洋资源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
In the practice of maintaining a virtuous circle in the marine ecosystem, the laws that are related to protect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many shortcomings and can not effectively contain the general trend of marine ecosystem degradation. Facing the reality of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t is essential to form the legal system of marine ecology.
     Following the laws of na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marine ecology law. The legal system of marine ecolog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cology. The paper takes notice of the study on the entirety, balance and openness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which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 how to form the legal system of marine ecology from the angles of the ecology and marine ecology.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balance, marine ecology law should take measures to restrict the action allowed for mankind by marine ecological limens, to restore the degenerated marine ecosystem, and to maintain the marine ecosystem balance. It i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 that the paper approaches the duty core of the marine ecology law and initiates to lay out marin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egal institutions, to make legal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to work out marine technical legal norm, and to comment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legal institutions of marine ecology.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brought into the systems analysis on the legal institutions system of marine ecology. In order to find out whether carrying out the legal institutions of marine ecology will be helpful in protect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and maintaining the marine ecosystem balance, the paper comments its ecological benefits from the three
引文
1.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2.蔡守秋、何卫东著:《当代海洋环境资源法》,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1 年版。
    3.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4.陈德恭著:《现代国际海洋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5.陈茂云、马骧聪著:《生态法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6.高健军著:《中国与国际海洋法》,海洋出版社 2004 年版。
    7.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8.金瑞林、汪劲著:《20 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9.李步云主编:《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0.李冠国、范振刚编著:《海洋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11.鹿守本主编:《海洋法律制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 年版。
    12.鹿守本著:《海洋管理通论》,海洋出版社 1997 年版。
    13.鹿守本、艾万铸主编:《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海洋出版社 2001 年版。
    14.吕彩霞著:《中国海岸带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海洋出版社 2003 年版。
    15.欧阳鑫、窦玉珍著:《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出版社 1994 年版。
    16.尚玉昌编著:《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7.沈国英、施并章编著:《海洋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8.沈宗灵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19.司玉琢主编:《海商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0.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 年版。
    21.孙书存、包维楷主编:《恢复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年版。
    22.陶思明著:《湿地生态与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3.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4.王志远、蒋铁民主编:《渤黄海区域海洋管理》,海洋出版社 2003 年版。
    25.韦经建主编:《海商法》,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26.魏敏主编:《海洋法》,法律出版社 1987 年版。
    27.相建海主编:《中国海情》,开明出版社 2002 年版。
    28.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9.赵德铭主编:《国际海事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0.赵理海著:《海洋法的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31.赵理海著:《海洋法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32.赵章元编著:《中国近岸海域环境分区分级管理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3.周珂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包澄澜、叶琳:《海啸灾害与预警》,载《海洋预报》,2005 年第 1 期。
    2.蔡守秋:《环境权初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 年第 3 期。
    3.蔡文贵、贾晓平等:《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水养殖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载《台湾海峡》,2004 年第 2期。
    4.曹磊:《论矿业权的物权属性及法律的完善》,载《国土资源导刊》,2005 年第 4 期。
    5.柴德昆:《萨哈林岛大陆架油气开发对鄂霍次克海生态系的影响》,载《西伯利亚研究》,2001 年第 3 期。
    6.陈国平、黄建维:《中国河口和海岸带的综合利用》,载《水利水电技术》,2001 年第 1 期。
    7.陈可馨、陈永刚:《我国海岛资源的持续利用》,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8.陈雪英、吴桑云等:《海岸侵蚀灾害管理中的几项基础工作》,载《海岸工程》,1998 年第 4 期。
    9.程鹏、朱大奎:《海洋法与北部湾海洋划界》,载《海洋通报》,1997 年第 2 期。
    10.崔建远:《关于渔业权的探讨》,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
    11.崔建远:《准物权的理论问题》,载《中国法学》,2003 年第 3 期。
    12.冯志权、冯金祥等:《北方海洋生态站几种经济动物体内 5 种重金属残留量》,载《海洋环境科学》,2004 年第 3 期。
    13.高富平、顾权:《我国矿业权物权化立法的基本思路》,载《法学杂志》,2001 年第 6 期。
    14.高会旺、张英娟等:《大气污染物向海洋的输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载《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第 3 期。
    15.高战朝、桂静:《我国周边海洋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状况》,载《海洋信息》,2003 年第 2 期。
    16.顾宏堪:《河口水 Cu2+、Zn2+的分析、形式、分布、毒性与生态环境》,载《海洋与湖沼》,1996 年第 3 期。
    17.管玉平、许呤隆等:《海洋生态数据库系统》,载《海洋科学》,1998 年第 3 期。
    18.桂静:《海洋环境权的建立与保护》,载《海洋信息》,2004 年第 3 期。
    19.郭萍、赵鹿军:《谈完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行政立法的几点思考》,载李耀臻、徐祥民主编:《海洋世纪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0.韩大元、王德志:《2002 年宪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 年第 1 期。
    21.韩维栋、高秀梅等:《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载《生态科学》,2000 年第 1 期。
    22.何本茂、韦蔓新:《钦州湾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与水体自净条件的关系分析》,载《海洋通报》,2004 年第 4 期。
    23.何明海:《塔角海洋倾倒区底栖生物生态》,载《海洋通报》,1995 年第 6 期。
    24.何宗玉:《深海采矿的环境影响》,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 年第 1 期。
    25.黄长江、董巧香等:《全球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及对策》,载《台湾海峡》,1999 年第 4 期。
    26.胡建全:《中国海洋油污损害法律综述》,载《海洋信息》,2003 年第 2 期。
    27.胡颢琰、唐静亮等:《浙江近岸海域有害赤潮发生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载《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 年第 6 期。
    28.纪焕红、叶属峰等:《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海域营养盐变化趋势与评价》,载《海洋环境科学》,2004 年第 2 期。
    29.贾晓平、李纯厚等:《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诊断与质量评价》,载《中国水产科学》,2005 年第 6 期。
    30.贾宇:《健全、完善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刍议》,载《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 年第 1 期。
    31.江航宇、王延青:《南海区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对策》,载《海洋科学》,2003 年第 9 期。
    32.蒋惠林:《探讨海事监督管理中排污收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载《交通环保》,2001 年第 2 期。
    33.蒋惠仁:《海洋溢油和含油废水排放的对策》,载《油气田环境保护》,1996 年第 2 期。
    34.蓝楠:《我国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法律对策探讨》,载《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 年第 3 期。
    35.蓝楠:《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管理的法律制度》,载《国土资源》,2003 年第 3 期。
    36.蓝宗辉、詹嘉红等:《红树林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载《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37.李爱年:《生态保护立法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建议》,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 年第5 期。
    38.李淳:《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 2004 年年会论点综述》,载《前进》,2005 年第 2 期。
    39.李春雁、崔毅:《生物操纵法对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探讨》,载《海洋水产研究》,2002 年第1 期。
    40.李桂林:《凯尔森的法律制度结构分析理论》,载《法学》,1998 年第 3 期。
    41.李少伟:《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的互动——法制现代化实现的内在动力》,载《河北法学》,1998年第 6 期。
    42.李先波、邓婷婷:《从国际法看中日钓鱼岛争端》,载《时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43.廉雪琼:《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评价》,载《海洋环境科学》,2002 年第 3 期。
    44.林法玲:《闽东渔场鱼类资源生态容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载《海洋渔业》,2004 年第 2 期。
    45.刘昌岭、张经等:《黄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特征及重金属的大气输入量研究》,载《海洋环境科学》,1998 年第 4 期。
    46.刘芳文、颜文等:《珠江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载《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第 3 期。
    47.刘光鼎:《中国海与现代科学技术》,载《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 年第 4 期。
    48.刘令梅:《赤潮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载《海洋技术》,1998 年第 3 期。
    49.刘水良、徐颂军:《广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 年第
    6 期。
    50.卢振彬、杜琦等:《福建罗源湾贝类的养殖容量》,载《中国水产科学》,2004 年第 2 期。
    51.卢振彬、杜琦等:《福建泉州湾贝类养殖容量评估》,载《热带海洋学报》,2005 年第 4 期。
    52.陆忠康:《关于红树林生态系保护利用的探讨》,载《现代渔业信息》,1996 年第 12 期。
    53.陆周莉:《红树林湿地地方立法保护探讨》,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 期。
    54.罗曼丽:《关于渔业权法律制度的探讨》,载《现代渔业信息》,2004 年第 4 期。
    55.吕彩霞:《论我国海域使用法律制度的监督管理体制》,载《太平洋学报》,2002 年第 2 期。
    56.吕忠梅:《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5 期。
    57.吕忠梅:《如何“绿化”民法典》,载《法学》,2003 年第 9 期。
    58.马程琳、邹记兴等:《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载《海洋湖沼通报》,2003 年第 2 期。
    59.马海有、郭亦萍等:《高效耐久型人工鱼礁与近海渔业》,载《现代渔业信息》,2005 年第 11 期。
    60.马文臣、易绍金:《钻井液研究与使用应考虑的环境问题》,载《石油钻采工艺》,1998 年第 3 期。
    61.慕亚平、郑艳:《海洋法公约生效后的新形势和我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 3 期。
    62.丘耀文、颜文等:《大亚湾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分布及其生态危害》,载《热带海洋学报》,2005 年第 5 期。
    63.曲克明、崔毅等:《莱州湾东部养殖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分布与变化》,载《海洋水产研究》,2002年第 1 期。
    64.任宪友:《生态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 年第 5 期。
    65.商明清、常兆芝:《山东省大米草发生现状》,载《植物检疫》,2004 年第 6 期。
    66.石谦、郭卫东等:《二氧化碳海洋倾废的研究进展》,载《海洋通报》,2005 年第 2 期。
    67.史菁:《二氧化碳气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4 年第 11 期。
    68.史同广:《论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问题》,载《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 年第 1 期。
    69.施雅风:《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加剧发展及其防御方略》,载国家环境保护局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环境与发展理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70.苏纪兰:《中国的赤潮研究》,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 年第 5 期。
    71.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5 期。
    72.汤天滋、王文翰:《开展海洋资源核算促进海洋生态经济持续发展》,载《生态经济》,2001 年第
    8 期。
    73.田其云:《关于海洋资源法义务本位的思考——以海洋资源分割与保护为视角》,载《学术交流》,2005 年第 10 期。
    74.仝彩霞:《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模式探讨》,载《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75.王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初步研究》,载《海洋通报》,2002 年第 6 期。
    76.王斌:《日本的海洋生态监测和保护》,载《海洋信息》,2002 年第 2 期。
    77.王灿发:《论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特点》,载《环境保护》,2000 年第 4 期。
    78.王春生、周怀阳:《深海采矿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载《海洋环境科学》,2001 年第 2 期。
    79.王芳、王自力:《对中国海洋渔业法律体系的审视》,载《中国渔业经济》,2005 年第 5 期。
    80.王淼、刘晓洁等:《海洋生态资源价值研究》,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6 期。
    81.王淼、刘晓洁等:《基于“绿色 GDP”的海洋生态资源核算》,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 年第6 期。
    82.王树义:《论俄罗斯生态法的概念》,载《法学评论》,2001 年第 3 期。
    83.王艳香:《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载《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 年第 4 期。
    84.王友绍、王肇鼎等:《近 20 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载《热带海洋学报》,2004年第 5 期。
    85.王忠:《海洋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载《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 年第 4 期。
    86.微月:《完善渔业权法律制度,切实保障渔民基本权益——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载《中国水产》,2003 年第 3 期。
    87.吴长江:《浅谈海洋渔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对策》,载《海洋渔业》,1997 年第 2 期。
    88.肖方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拖网伏季休渔效果分析》,载《现代渔业信息》,2005 年第 1 期。
    89.徐国栋,刘振乾等:《广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载《生态科学》,2003 年第 2 期。
    90.许森安:《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一些问题》,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 年第 4 期。
    91.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
    92.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载《中国法学》,2004 年第 2 期。
    93.徐祥民:《荀子的“分”与环境法的本位》,载《当代法学》,2002 年第 12 期。
    94.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 年第 4 期。
    95.徐祥民:《告别传统,厚筑环境义务之堤》,载《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年第 2 期。
    96.徐祥民:《关于建立排污权转让制度的几点思考》,载《环境保护》,2002 年第 12 期。
    97.徐祥民:《现代国际海洋法的实质及其给我们的启示》,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
    98.徐祥民:《从全球视野看环境法的本位》,载《环境资源法学论丛》第 3 卷,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99.徐质斌:《“海洋地方问题”浅探》,载《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
    100.闫峰、张鹰:《江苏省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和对策》,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
    101.杨积武:《近岸海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载《海洋信息》,2001 年第 2 期。
    102.杨俊:《秦皇岛市海洋生态系统环境保护与建设探讨》,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
    103.杨圣云、吴荔生等:《海洋动植物引种与海洋生态保护》,载《台湾海峡》,2001 年第 2 期。
    104.杨宇峰、宋金明等:《大型海藻栽培及其在近海环境的生态作用》,载《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第 2 期。
    105.易晓蕾:《我国海洋赤潮管理与减灾——加强赤潮管理,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载《海洋通报》,2003 年第 4 期。
    106.袁建军、谢嘉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研究概况》,载《生物学通报》,2001 年第 5 期。
    107.于泓:《大陆架的法律地位及我国建立大陆架制度的必要性》,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 2 期。
    108.张力刚,浓晓蕾著:《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学考察》,载《政治与法律》,2002 年第 3 期。
    109.张良福:《中国政府对钓鱼岛主权争端和东海划界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载《太平洋学报》,2005 年第 8 期。
    110.张灵杰:《美国海岸海洋管理的法律体系与实践》,载《海洋地质动态》,2002 年第 3 期。
    111.张灵杰:《玉环大鹿岛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载《东海海洋》,2000 年第 4 期。
    112.张瑞安:《油污染对渔业生态影响严重》,载《海洋信息》,1997 年第 6 期。
    113.张绪良:《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载《海洋通报》,2004 年第 3 期。
    114.张壮丽、黄培民等:《福建省闽南沿海张网渔业监测和管理》,载《福建水产》,1996 年第 2 期。
    115.赵建文:《海洋法公约对国家管辖权的界定和发展》,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2 期。
    116.赵理海:《关于南海诸岛的若干法律问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 年第 4 期。
    117.赵淑江、吴常文等:《大海洋生态渔业理论与海洋渔业的持续发展》,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第 3 期。
    118.周秋麟、尹卫平等:《紫外线 B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载《台湾海峡》,2004 年第 1 期。
    119.周祖光:《海南珊瑚礁的现状与保护对策》:载《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 年第 6 期。
    1. [俄]B.B.拉扎列夫主编:《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2. Ben Boer, Ross Ramsay and Donald R.Rothwel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in the Asia Pacific.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998。
    3. Benjamin S.Blanchard Wolter J.Fabrycky: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Analysis. Prentice-Hall, Inc.1981。.
    4. Brown,E.D.: 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 Volume 2:Sea-Bed Mining(Sea-Bed Energy and Minerals 2).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1。
    5. Elisabeth Mann Borgese: The Oceanic Circle:Governing the Sea as A Global Resourc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1998。
    6. [加]E·M·鲍基斯著:《海洋管理与联合国》,海洋出版社 1996 年版。
    7. [美] E·P·奥德姆著:《生态学基础》,孙儒泳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
    8. Jessica K. Ferrell: Controlling Flags of Convenience:One Measure to Stop Overfishing of Collapsing Fish Stocks, Environment Law, VOL.35, NO.2, Spring 2005。
    9. [英]约瑟夫?拉兹著:《法律体系的概念》,吴玉章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10. [美]K·A·沃科特等著:《生态系统——平衡与管理的科学》,欧阳华等译,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1. 劳伦斯·M·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2. Living Seas Marine Conservation Actions in Asia/Pacific. Published June 1998 by 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formerly World Wildlife Fund),1196 Gland, Switzerland。
    13. Mary George: Adequacy of Strait States Laws for the Control of Marine Pollution in the Straits of Malacca and Singapore.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Volume 6 Issue 3&4, 2001。
    14. Rex J.Zedalis: International Energy Law.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