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on Present Japanese Juvenile Moral Educational System
  • 作者:史忠媛
  • 论文级别:硕士
  • 学科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 学位年度:2004
  • 导师:陈秉公
  • 学科代码:030205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4-04-01
摘要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历史上来看,儒教、佛教
    和日本的神道教,这三大宗教对日本人伦理道德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再加上日
    本特有的地理环境、风土、气候等影响和作用,构成了当今日本特有的道德教育体
    系。
    “清明之心”的伦理道德思想是根据日本民间传说发展演变形成的,它强调尊
    重权威,敬畏神灵;尊重人类和社会的正义;忘却自我,放弃包括自身生命在内的
    个人得失。但这一思想观念也成为使日后军国主义思想泛滥的原因之一。自公元五
    世纪左右,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传入日本后,日本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开始发生变
    化。随着接受中国思想文化程度的加深,“正直”和“真诚”在日本伦理道德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上“清明之心”共同构成日本较原始的伦理道德思想。“勤
    俭节约”的道德思想产生于公元十七世纪的江户时期,当时的思想家石田梅岩将其
    与正直联系起来,认为勤俭节约已不是经济上的事,而是向与人生来就有的“正直
    之心”的回归,这样就把日本原始的道德观——正直和勤俭节约联系了起来。综上
    所述,日本人自古形成了以清明之心、正直、真诚和勤俭节约为主流的伦理道德观
    念,这些观念对日后日本道德伦理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主要是武士道德教育和庶民道德教育。武士道精神要求武
    士要忠于主君、信佛敬礼、崇尚武勇、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
    益而献身。庶民道德教育思想是以庶民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为标准,其核心内容是
    要求庶民要“安分守己”,奉行勤劳、简朴、节约等道德标准。但不论是武士道德
    教育还是庶民道德教育都受当时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明治维新时期的道德
    教育贯彻“和魂洋才”的思想。由于政府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量西方的技术、
    思想、文化涌入日本,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这一目标,提出了“和魂洋才”的
    教育思想,所谓的“和魂洋才”就是指东洋精神,西洋技术,或者说日本的民族精
    神与西方的科技能力相结合。日本长期以来把“和魂洋才”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和
     48
    
    
    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魂洋才”体现出日本人强烈希望保留自己固有的文
    化、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同时还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与西方国家相匹敌的现代国家的
    愿望,并且这种愿望直到今天已经成为“经济巨人”的时候都没有改变。
    进入近代后,受西方道德伦理观的影响,日本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也
    努力用近代道德伦理来塑造日本国民。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要有:福
    泽谕吉的知识、道德的进步和自主独立的观点;西周的功利主义“人世
    三宝”思想;西村茂树的善良的国民道德和教育思想。可以说,近代启
    蒙思想家们的伦理启蒙思想为日本实现现代化,跻身于近代强国之列作
    出了极大的贡献。
    日本道德教育体系的形成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建末
    期至明治维新前。这一阶段,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确立,但在各级各类学
    校中都开设以封建神道、武士道、儒教伦理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第二阶段,明治维新时期至二战结束前。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第
    一个时期,对欧美国家的教育模仿时期。这个时期在注重儒学、国学的
    同时,从西方引进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注重功用与实用的思想,主
    要以效仿法国的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学制令》的颁布标志着日本教育进
    入了近代时期。第二个时期,道德教育日本化与西洋化之间的纷争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新涌入的西方思想和日本旧思想的对立,人们对新“学
    制”的批判对口授修身课的不满,给明治初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
    混乱,明治政府看到这一现象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力图结束这
    场纷争。第三个时期,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时期。1890 年颁布的《教
    育敕语》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表明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人们对道德教育就不能再有什么议论了,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成了彻底灌
    输这一敕语。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疯狂推行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思
    想,极大地摧残人的个性发展,致使日本人民陷入战争的深渊。
    第三阶段为二战后至今。这一阶段共进行了三次主要的道德教育改
    革。第一次道德教育改革是二战结束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进驻日本
     49
    
    
    后,针对当时的极端国家主义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将原有的修身、历史、
    地理合并在一起,再加上伦理、社会常识、法律等新设了社会课;第二
    次道德教育改革是以增开特设道德教育时间为主要标志。增开道德时间
    是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道德时间”一方面坚持通过全
    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的全面主义原则,另一方面又有专门的道德
    时间对整个学校的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深化和整合。第三次道德教育改
    革,开始于八十年代,这次改革强调确立德育的首要位置,将原来的“智、
    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在德育方法上更注重个性的培养。
    战后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大概有五方面:个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人生观教育、国际化教育以及劳动教育。这些内容都是紧紧围绕其经济
    发展这一中心思想,并随着经济的发展
The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in Japan theoretically relates much to its
    history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ically, the three religion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he Japan Taoism, hav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morality of Japanese people. In addition,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ustom and climate of Japan also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formation of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is country.
     The ethnics of “clarified minds”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Japanese folk
    legends, which respects authority, reveres gods, admires human justice and
    ignores individuality, even one’s life. But what we should also recognize is
    that it is this moral principal that also attributes to the overflow of the
    post-militarism. Since the spread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o
    Japan in around 5th century, the ethnics of Japanese people began to change
    gradually. With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tegrity” and “sincerity”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Japanese ethnics, which, together
    with “clarified minds” became the primitive Japanese ethnics. The moral
    principle of “diligence and thrift” originated in the “Jianghu Period” in 17th
    century when the moralist Shitian Meiyuan concerned himself with integrity.
    In his opinion, it is not an economical issue to be thrifty, but it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return of the human’s born nature of “minds of integrity”. In
    this way, Japanese people formed the ethnics with the core of clarification,
    integrity and thrift. These moral principles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Japanese ethnics.
     The moral education in feudalism of Japan was mainly the warrior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multitude’s moral education. “The spirit of warriors”
    requires warriors be loyal to their lord and Buda, show respect to courage and
    bravery, ignore life and death, and more importantly, willingly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ir lord and their family interest. The multitude’s moral
    education requires common people “abide by the law and behave oneself”.
    They should act according to the moral standard of “diligence, thrift, and
    simplicity.”
     After modern times, with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ethnics, the
    rudimentary moralists of Japan tried their best to impart modern ethnics to
    Japanese people.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their theories included: Fuze
    Yuji’s idea on knowledge, advanced morality and self-dependence; Xizhou’s
    utilitarianism; Xicun Maoshu’s kind citizen moral and education. In a word,
    these rudimentary moralist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Japan’s
     52
    
    
    modernization and the being of one of the strong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in Japa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the late feudalism to the period before “Meiji
    Restoration.” In this period, modern institutional system had not been set up,
    but every school in every level had already had the moral education which
    focused on feudal Taoism, Warrior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the period of “Meiji Restoration” to the period before World
    War II. This stage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is
    to imitate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period, with the emphasis of
    Confucianism, a lot of practical an utilized idea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second period saw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Japanese
    and western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hile the third period is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ist educational system.
     The third stage is from the postwar period to the present. This stage saw
    three major ethnical reforms. The first reform took place after WWII. The
    second reform was symbolized by adding the specific time period for moral
    education. The third reform started from 1980s. This reform emphasized the
    major role of ethnics in education. The order of three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was changed from “intelligence, morality and health” to
    “mo
引文
1.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 页。
     2.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 页。
     3.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5 页。
     4.《当今日本人:变化及其连续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 10
    月第一版,第 79 页。
     5.于洪波著《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第 151 页。
     6.梁忠义著:《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42 页。
     7.梁忠义著:《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43 页。
     8.参见梁忠义著:《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 45 页。
     9.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2 页。
     10.有群力翻译:《劝学篇》,商务印书馆 1958 年版,第一页。
     11.马采翻译:《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2 年
    版,第 43 页。
     12.吴潜涛著:《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4 年版,第 33 页。
     13.吴潜涛著:《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41
    
    
    社,1994 年版,第 33 页。
     14.吴潜涛著:《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4 年版,第 34 页。
     15.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 页。
     16.马采翻译:《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2 年
    版,第 122 页。
     17.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0 页。
     18.参见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教育改革》,山西教育出版
    社 1992 年版,第 28 页。
     19.朱永新,王智新著:《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6 页。
     20.王桂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71
    页。
     21.王桂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第 293
    页。
     22.参见朱永康著:《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
    社 1998 年版,第 247 页。
     23.国家教委情报室编:《今日日本教育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社 1998 年版,第 9 页。
     24.国家教委情报室编:《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指导纲要》。
     25.王家骅著:《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版,第 413 页。
     26.王家骅著:《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版,第 421 页。
     27.《展望二十一世纪__池田大作与汤因比对话录》,国际文化出
     42
    
    
    版公司 1996 年版,第 227 页。
     28.朱永康著:《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50 页。
     29.王家骅著:《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版,第 428 页。
     30.国家教委情报室编:《今日日本教育改革》,北京工业大学出版
    社 1988 年版,第 13,14 页。
     31.朱永康著:《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54 页。
     32.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
    社 2003 年版,第 315 页。
     33.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
    社 2003 年版,第 322 页。
     34.《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
    化出版公司,1985 年版,第 296 页。
     43
    
    
    参 考 文 献
     1.梁忠义著:《日本教育发展战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2.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组编:《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改革》,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4.吴潜涛著:《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5.近代日本思想研究会编:《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6.梁忠义主编:《战后日本教育——日本的经济现代化与教育》,吉
    林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7.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道德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8. 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9. 瞿葆奎著:《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10.陈永明著:《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11.李文英著:《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12.胡毅翻译,赫.斯宾塞著:《教育论智育、德育和体育》,人民教
    育出版社,1962 年版。
     13.滕大春著:《卢梭的教育思想评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
    版。
     14.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
     15.檀传宝著:《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年
     44
    
    
    版。
     16.费舜炜编:《伦理学 法学与德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17. 于洪波著:《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8.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19.王智新译,大田尧著:《战后日本教育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20.王智新译,堀尾辉久著:《当代日本教育思想》,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21.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
    趋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
     22.张立文著;《和合学概论——21 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首都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3.钟启泉译,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
    教育出版社,1986 年版。
     24. 朱永康著:《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25.戚万学、杜时忠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年
    版。
     26.秦宝庭著:《教育与经济增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
     27.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编:《论教育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0 年版。
     28.朱永新、王智新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概览》,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29.赖肖尔著:《近代日本新观》,三联书店,1992 年版。
     30.姚蜀平著:《现代化与文化的变迁》,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年版。
     31.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45
    
    
    32.森岛通夫著:《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版。
     33.王天一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
     34.孙明著:《中日大学与市场经济》,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年版。
     35.王桂著:《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5 年版。
     36.王桂著:《日本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年版。
     37.王苻、于冰翻译,石井透著:《战后日本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暨
    南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38.骆为龙、陈耐轩翻译,井深大著:《精神.道德.情操》,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1983 年版。
     39.曹能秀:《当代日本小学和初中的道德时间》,《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2 年 11 月第三卷第六期。
     40.苏寄宛:《日本道德教育的特色》,《外国教育研究》2002 年 1 月
    第 29 卷第一期。
     41.梁忠义:《论日本教育之演变》,《外国教育研究》2001 年 2 月第
    28 卷第一期。
     42.邵彩玲:《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与特征》,《日本问题研究》
    2002 年第三期。
     43.吴潜涛:《日本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其现行改革》,《道德与文
    明》2001 年第三期。
     44.李文英:《二十一世纪日本教育发展展望》,《日本问题研究》1999
    年第三期。
     45.杨孔织:《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启示》,《日
    本问题研究》2001 年第一期。
     46.于江波:《日本的教育发展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日本
     46
    
    
    问题研究》1998 年第三期。
     47.张奇:《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思考》,《天津大学学报》1998
    年第三期。
     48.苏寄宛:《当代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原因及给我们的启示》,《首
    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 年第三期。
     49.宋东亮:《关于日本现代化的“文化动力”-兼与中国比较》,《日
    本问题研究》,1997 年第三期。
     50. 张海东.耿宝印:《战后日本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及启示》,《日
    本问题研究》,1999 年第一期。
     51.汤国华:《战后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及其演变》,《日本问题
    研究》,1997 年第二期。
     52.王月胜,胡艳红:《试析“二战”前后期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变
    化》,《外国教育研究》,1995 年第五期。
     53.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
    究》,1997 年第一期。
     54.郭元祥、雷实:《教育改革热点问题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 年第二期。
     55.杨民:《继承传统文化学发展现代教育的中日比较》,《比较教育
    研究》,1998 年第一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