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壮族啵咧艺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壮族特色乐器啵咧,音色圆润,表现力丰富,具有集抒情性和歌唱性于一体的独特风格,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乐器。这种乐器,原本只在远离城市的村庄山寨里吹奏,后来经过老艺人、音乐家、乐器技师的改良,如今已经走出了村寨,并经常在国内外舞台上展演,表现出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通过对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理解,再比较前人的相关研究发现,啵咧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如:“啵咧”名称由“筚篥”演译而来;“演奏指法”的区别会造成啵咧音列音域的实测上数据不同;啵咧乐器,可以在婚嫁、丧葬、节日、喜庆等广泛的场合中使用,但主要是用于丧俗做“坊”,并与做“坊”一道是布傣族群文化的象征标志之一,啵咧乐器的传承也取决于“坊公”,作为啵咧艺术的承传者,“坊公”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啵咧能够按照乐器分类法规范地归类;啵咧实为壮族中布傣族群特有的乐器,它随着布傣从越南北部迁徙而流至桂西南,布傣族群使用的啵咧,来源于越南古代宫廷用于大乐的筚篥;啵咧艺术主要有奏乐、文化传承、法器、教化、娱乐等五个典型的社会功能;啵咧艺术揭示了傣人祖先神灵崇拜思想、孝文化等方面的精神世界。深入研究啵咧艺术,对啵咧艺术本身的发展、音乐理论研究的繁荣、民族自豪感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金龙镇的啵咧艺术在布傣人民的生活中代代相传,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啵咧登上了更广阔的社会文艺舞台,由此也面临原生态环境变迁给民族乐器传承带来的挑战。或保护传承,或涵化或创新,这又是啵咧艺术面临的新抉择。
Boli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of Zhuang ethnic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 It sounds sweet and expresses rich emotion, and its style integrates expression and performance together. Bolie used to performance in the village; however, it’s play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fter the improvement, which shows the lasting vitality. By analyzing the field materials and the comparison of related research, the author thinks there are rich ethnic cultures in Bolie. Firstly, the name of Bolie is developed from Bili, which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Secondly, the difference of play way leads to different data in the tone scale and range of Bolie. Thirdly, Though Bolie is used in the occasion of marriage, funeral and festival, it is the main instrument in“Fang”, a rite in funeral.“Fang”and Bolie are the symbols of BuDai ethnic groups. The spread of Bolie depends on the man who takes charge of“Fang”. Fourthly,Bolie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category. Fifthly, as the special instrument of Zhuang ethnic group, Bolie moved to the southwest of Guangxi from the north in Vietnam with the movement of BuDai ethnic groups. Bolie that was used by BuDai ethnic groups developed from Bili that was used in the ancient Vietnam palace. Sixthly, there ar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s of palying, passing the culture, ceremony instruments, teaching and entertainment included in Bolie art. Seventhly, Bolie art reveals the thought of ancestor worship of Dai ethnic group and the sprite of Xiao culture。Research on Bolie art can promotes the its development, the musical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training on the sense of ethnic proud。Bolie art in Jinlong town is passed o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Since 1980s,Bolie was played in the broad stage,and it faced the challenge from the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Whether protection and passing on or assimila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actual problem in front of Bolie art。
引文
①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青著:《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②李延林,1985年创作。
    ③钟峻程,1992年创作,侯道辉1992年获奖。
    ①(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
    ②关肇元编译:《世界乐器图说》,《乐器》,1985年第04期,第20页。
    ③范西姆:《壮族乐器哵咧》,《乐器》,1985年06期,第18页。
    ④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97页。
    ①李平:《“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音乐艺术》,1987年03期,第32-34页。
    ②梁欢:《论广西壮族吹管乐器改良啵咧最佳音色与控制》,《艺术探索》,2003年06期,第75-76页。
    ③侯道辉:《壮族波冽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探索》,1988年02期,第361页。
    ④农峰:《独奏曲<情深似海>创作随想》,《民族艺术》,1988年02期,第151-154页。
    ①龙州县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33页。
    ①范西姆:《壮族乐器哵咧》,《乐器》,1985年06期,第18页。
    ②在线辞书:《汉典》:http://www.zdic.net ,2011.4.8
    ③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④王世尝:《波列与李平》,《乐器》,1991年04期,第33页。
    ⑤韩宝强:《中国改良少数民族吹奏乐器》,《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年06期,第50页。
    ⑥殷海山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48页。
    ①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青:《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175页。
    ②侯道辉:《壮族波洌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探索》,1988年02期,第361页。
    ③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青:《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175页。
    ①崔高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49页。
    ②焉树芬盛雪张竹岩编著:《民族乐器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第2页。
    ③(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瞿希贤译,《管弦乐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5月,第1页。
    ④李哲洋:《乐器的分类》,《中国音乐》,1987年02期,第45页。
    ①(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9月,第239页。
    ①(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6年9月,第81页。
    ②(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成都市: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9月,第83页。
    ③(明)邝露著;蓝鸿恩考释,《赤雅考释》,南宁市: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13页。
    ①李平:《“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音乐艺术》,1987年03期,第32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第56页。
    ②(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9月,第251页。
    ①范宏贵:《越南泰族的由来》,《世界民族》,1996年02期,第72页。
    ②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第48页。
    ③严学窘张景宁等:《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第140页。
    ④严学窘张景宁等:《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第23-25页。
    ⑤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青:《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第177页。
    ①(明)徐渭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②(明)王圻著:王思義编集,《三才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134页。
    ①李平:《“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音乐艺术》,1987年03期,第32-33页。
    ①(唐)魏征:《隋书》,阜阳:颍州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2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3月,第1039页。
    ③(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第398页,转载(宋)陈旸《乐书》的筚篥图。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631页。
    ②(宋)陈旸:《乐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75年,卷一百三十第二页。
    ③(宋)张炎著:《词源》,张璋等编著,《历代词话》(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3月,第189页。
    ④(清)光绪敕撰:《大清会典图》,光绪重修本,清光绪巳,卷四十三乐十三。
    ①袁丙昌毛继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第136页。
    ②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66页。
    ③(越)吕文芦:《试论越南岱、侬、傣三个部族的形成问题》,《东南亚民族研究》,1964年03期,第22页。
    ④(越)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范宏贵等译,《越南北方少数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第127页。
    ①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8页、第104页。
    ②彭适凡主编:《百越民族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21页。
    ③(宋)沈括著:胡道静等译注,《梦溪笔谈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本社,1998年12月,第161-162页。
    ①(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栋材现韭浴罚本褐谢榫郑?000年6月,第42页。
    ②(春秋)孔子著:吕友仁等译注,《礼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692页。
    ③赵维平:《越南宫廷乐采访录》,《音乐研究》1996年04期,第35页。
    ①栗斯编著:《唐诗故事续集》第2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年7月,第254页。
    ②(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53页。
    ③(明)李东阳:《大明会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第2515页。
    ④(日)三木稔:《日本乐器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第57页。
    ①赵维平:《从中越音乐的比较看越南宫廷音乐初期史的形成》,《音乐艺术》,1999年01期,第19页。
    ①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47页。
    ①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南方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第489页。
    ①(元)郭居敬著:赵遵礼注,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文解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98-100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文化志》,南宁:广西民人出版社,1999年9月,第311页。
    ②李平:《“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音乐艺术》,1987年03期,第32页。
    ①李元君:《山水琴韵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作品集》,南宁:接力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05-113页。
    ②刘楚元:《二胡教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35页。
    [1](春秋)孔子著:吕友仁吕咏梅译注,《礼记全译孝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2](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著:瞿希贤译,《管弦乐法原理第一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5月
    [3](明)邝露著:蓝鸿恩考释,《赤雅考释》,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12月
    [4](明)李东阳:《大明会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5](明)王圻著:王思義编集《三才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6](明)徐渭著:李复波熊澄宇注释,《南词叙录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7](清)光绪敕撰:《大清会典图》,光绪重修本,清光绪巳
    [8](日)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北京: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
    [9](日)三木稔:《日本乐器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11月
    [10](宋)陈旸:《乐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75年
    [11](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广校注,《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9月
    [12](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3](宋)沈括著:胡道静等译注,《梦溪笔谈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本社,1998年12月
    [14](宋)张炎著:《词源》张璋等编著《历代词话》(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3月
    [15](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9月
    [16](唐)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7](唐)魏征:《隋书》,阜阳:颍州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
    [18](元)郭居敬著:赵遵礼注,陈少梅绘,《二十四孝图文解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越)黎崱著: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月
    [20](越)吕文芦:《试论越南岱、侬、傣三个部族的形成问题》,《东南亚民族研究》,1964年03期
    [21](越)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民族学研究所编著:范宏贵等译,《越南北方少数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6年
    [22]“艺术动态”栏目,《民族艺术》,1988年01期
    [23]崔高维校点:《周礼》,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24]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12月
    [25]范宏贵:《越南泰族的由来》,《世界民族》,1996年02期
    [26]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27]范西姆:《壮族乐器哵咧》,《乐器》,1985年06期
    [28]关肇元编译:《世界乐器图说》,《乐器》,1985年第04期
    [2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3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文化志》,南宁:广西民人出版社,1999年9月
    [31]韩宝强:《中国改良少数民族吹奏乐器》,《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年06期
    [32]汉斯希克曼等著:王昭仁金经言译,《上古时代的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33]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
    [34]侯道辉:《壮族波冽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艺术探索》,1988年02期
    [35]李平:《“壮族的骄子”--啵咧的发现与改革》,《音乐艺术》,1987年03期
    [36]李元君:《山水琴韵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作品集》,南宁:接力出版社,2006年12月
    [37]李哲洋:《乐器的分类》,《中国音乐》,1987年02期
    [38]栗斯编著:《唐诗故事续集》第2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年7月
    [39]梁欢:《论广西壮族吹管乐器改良啵咧最佳音色与控制》,《艺术探索》,2003年06期
    [40]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
    [41]龙州县地方编纂委员会编:《龙州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42]罗艺峰钟瑜:《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5月
    [43]农峰:《独奏曲<情深似海>创作随想》,《民族艺术》,1988年02期
    [44]彭适凡主编:《百越民族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45]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南方文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46]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47]王世尝:《波列与李平》,《乐器》,1991年04期
    [48]吴申:《壮乡的娇子--李平与他心爱的啵咧》,《音乐爱好者》,1994年03期
    [49]萧梅:《田野的回音—音乐人类学笔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50]谢崇安:《中国史前艺术》,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年10月
    [51]谢崇安:《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
    [52]焉树芬盛雪张竹岩编著:《民族乐器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
    [53]严学窘张景宁等:《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
    [54]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青:《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
    [5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
    [56]佚名:《壮族啵咧研制者李平》,西祠胡同, http://www.gx12301.com/ Public/Article/ShowArt.asp? Art_ID=43951,2010.5.16发布
    [57]殷海山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58]袁丙昌毛继增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
    [59]袁静芳:《民族器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60]在线辞书:《汉典》:http://www.zdic.net
    [61]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
    [62]赵维平:《从中越音乐的比较看越南宫廷音乐初期史的形成》,《音乐艺术》,1999年01期
    [63]赵维平:《越南宫廷乐采访录》,《音乐研究》1996年04期
    [6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3月
    [65]壮族丛书编委会编:《徐松石民族学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