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2000年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包括黔东南在内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关注大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成效的同时,系统研究以黔东南为代表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其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而演变的特点,并深入探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有利于发现现阶段潜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环境的代价,为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以真正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深度犁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发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就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克思强调通过生产实践的方式去达到人化自然的目的;从制度层面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对待资本主义造成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上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关于消费主义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按自然规律办事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通过比较研究,本文还深入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批判。在发展内涵、对于“以人为本”的阐释、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以及理论的合理性等方面,以科学发展观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批判,详细论证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实践可行性。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历程及二者内在联系,阐述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结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作用。其一,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内在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其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价值导向。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明确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主线。
     探索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回顾黔东南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黔东南从“木头财政”、传统工业化道路、进而走向生态文明崛起之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黔东南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确定了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特别是针对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比如严重的贫困问题、生态补偿问题、生态移民问题、生态的脆弱性问题等,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和增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按自然规律办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矫正失衡的利益关系,提倡“心灵环保”,倡导适度消费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对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与现代价值的研究,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黔东南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日渐丰富而独特的原生态的苗侗民族生态文化,其主要载体是民族传统生态观、环保习惯法和地方性生态知识,其中包含许多深刻的生态思想与和谐观念。这些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富有启迪性,有利于我们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发掘和研究它们的现代价值,使之成为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开采的思想资源。
     本文总结了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特别是针对西部民族地区,详细论述了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明确指出科学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必由之路。
Since from starting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2000, China steadily increase input and construction force in western national regions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ethnic areas including Qiandongnan made rapid progress, economic output and per capita level has realized a big leap. While concerni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ly researching ecology environment condition in qiandongnan which is a representative in the west nationality area, analyzing its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causes, has a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t is helpful to discover the present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trends. Reduce the environment cost as far as possible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provide policy advice for the western further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truly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national regions.
     This paper deeply plough Marxism classics, and excavate the theory origi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Marxist Viewpoint of Ecology, and thoroughly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Marxist Viewpoint of Ecology and its inspiration to the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Marx stress to think from practice of perspective, to treat the natural, 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umanized nature through practice ways. To find the basic ways to eliminate ecological crisis questions from the system level. To insist on the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view in dealing with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apitalism. The thinking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aused by consumerism. Nature changes and develop according to its inherent law. We must know and comply with natural laws. Existence is the premise to create history, etc. These thoughts has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set up and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 know correctl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to construct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s constructive criticism to Ecological Marxism. This paper detailed proof the science,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ctical feasibility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the interpretation for "people-oriented", the attitud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ory feasibility, et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and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ism,this paper elaborate that the combination is inevitable for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From three aspects,this paper discourse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irst,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socialist ecological development goals inher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econ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for "people-oriented"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provides a value-orient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rd,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tress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t clears the main 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to Qiandongnan's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s paper.Through the review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we can see that it is not only historical necessity but also inevitable choice for Qiandongnan from the wood fiscal.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ization.and towards the ri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or some special problems,such as the serious poverty,ecological compensation,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emphasiz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a guide.establish and enhanc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and all the people,vigorously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laws,adhere to the principe of unity of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correct the imbalance between interests,promot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moderate consumption,promote scientific,civilized and heslthy lifestyle,establish the sound legal system to guarante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in Qiandongnan.
     It is a major highlight of this paper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ulture's connotation and value.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the ancestors of the Miaos,Dongs and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created rich and unique ecological culture,such as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cept,customary law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which contains a lot of deep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They can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society and nature.Therefore,we should explore and study their modern value,and make them to become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Qiandongna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important revel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 in Qiandongnan.Especially for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this paper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fer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g in Qiandongnan and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 of western minority areas.
引文
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禹国峰:《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理路及现代境遇》,载于《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0页。
    ②解保军:《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生态维度》,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第123页。
    ③白雪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载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9页。
    ④曹志清:《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载于《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第107-108页。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三章。
    ①关志钢、黄频:《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评析》,载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本,第86页。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75页。
    ①王东听:《解构现代“原始生态智慧”神话》,载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4期,第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0页。
    ③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③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页。
    ④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4页。
    ②《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曼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②弗洛姆:《马克思论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2页。
    ②《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8页。
    ③《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8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9—5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975年,第9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
    ①李志远:《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读》,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第68页。
    ①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②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③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④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①曾建平、代峰:《生态时代的消费文明》,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8日,理论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4页。
    ②任暟:《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点》,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7期,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冷溶:《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①弗罗洛夫:《人的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中译序言第5—6页。
    ②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③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①温国政、肖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载《前沿》,2008年第12期。
    ② James O'connor. Natural causes: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1997.P284.
    ① James O'connor. Natural causes: 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1997.P248.
    ②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4页。
    ③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①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页。
    ②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1997年12月,第一版。
    ③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22页。
    ① 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 1989.P107.
    ② 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 1989.P113。
    ③ Andre Gorz, 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 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1994.P30-31。
    ①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② David Pepper. 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P95,
    ③ David Pepper. 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P96。
    ①陈学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载于《新华文摘》2009年版,第35页。
    ②吴宁:《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8期,第99-104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载于《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第34页。
    ①陈培永、刘怀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政治哲学构架》,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56页。
    ①陈学明、王凤才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作者简介:苏庆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凯里学院讲师。(云南,昆明.650091)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页。
    ①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载《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第34页。
    ①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①刘仁胜:《生态政治与生态马克思主义》,载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页。
    ②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载于《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③余谋昌:《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载于《生态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①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3页。
    ①姜大仁:《少数民族山区综合现代化道路探索——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个案》,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第43页。
    ①单洪根:《木材时代》,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9页。
    ①肖小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战略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1页。
    ②姜大仁:《少数民族山区综合现代化道路探索——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个案》,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第43页。
    ③肖小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战略研究》,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102页。
    ①李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载于《光辉岁月——黔东南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2008年版,第1页。
    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李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载于《光辉岁月——黔东南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2008年版,第2页。
    ①李裴:《发挥后发优势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示范探路子——对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几点认识》,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第31页。
    ①傅于川、欧阳德君:《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初探——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载于《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9页。
    ①王志成:《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载于《黔东南报》,2008年1月4日。
    ①王志成:《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载于《黔东南报》,2008年1月4日。
    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①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页。
    ②江金权:《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③王宏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及其历史局限性与超越性》.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 年,第1期,第188-189页。
    ①曾建平、代峰:《生态时代的消费文明》,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8日,理论版。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三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①江金权:《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③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① David Pepper. 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1993.P33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③ Rudolf Bahro.Socialism and Survival, London 1982. P17.
    ①吴正彪:《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典范》,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第110页。
    ②徐晓光、龙泽江:《贵州“锦屏文书”的整理与研究》.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第5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6页。
    ①龙初凡:《和谐:侗族大歌昭示的文化精神内涵》,载于《黔东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29页。
    ①朱慧珍、张泽忠等著: 《诗意的生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①龙初凡:《和谐:侗族大歌昭示的文化精神内涵》,载于《黔东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30页。
    ①龙初凡:《和谐:侗族大歌昭示的文化精神内涵》.载于《黔东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30页。
    ①姜大仁:《少数民族山区综合现代化道路探索》.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一卷第一期,第47页。
    ①姜大仁:《少数民族山区综合现代化道路探索》,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一卷第一期,第47页。
    ②弗雷泽:《金枝》(上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页。
    ①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②韦建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经典作家的理论和厦门实践的生动启示》,载于《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研究室编:《贵州省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资料选编》,第一辑,第310页。
    ②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①《姜氏家谱·记》
    ②《明史》、《黎平府志》
    ③单洪根:《木材时代》,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①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民族习惯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牛津法律大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①余贵忠:《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森林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苗族侗族风俗习惯为例》,载《贵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36页。
    ②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民族习惯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①徐晓光:《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①徐晓光:《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②周世中:《西南少数民旅民间法的变迁与现实作用》,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6页。
    ①朱慧珍、张泽忠等著:《诗意的生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②徐晓光:《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①罗登宣:《解读清代古井石碑》,载于《贵阳日报》2004年6月10日。
    ①周世中:《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法的变迁与现实作用》,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页。
    ①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7页。
    ②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③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④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①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②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③杨庭硕:《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4页。
    ①吴正彪:《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典范——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村寨调查报告》,载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第108页。
    ②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①游涛:《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载《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第69页。
    ①王东昕:《解构现代“原始生态智慧”神话》,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27卷第4期.第44页。
    ①许冬梅:《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4卷第4期,第15页。
    ①许冬梅:《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4卷第4期,第15页。
    ②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载于《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①许冬梅:《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载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4卷第4期,第12页。
    ①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①郄建荣:《生态补偿机制“难产”呼唤法律修订提速》,《法制日报》2009年11月5日。
    ①郄建荣:《生态补偿机制“难产”呼唤法律修订提速》,《法制日报》2009年11月5日。
    ②郄建荣:《生态补偿机制“难产”呼唤法律修订提速》,《法制日报》2009年11月5日。
    ①李清源:《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路径》,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第124页。
    ②李清源:《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路径》,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第124页。
    ③曹萍、冯琳:《胡锦涛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实现探析》,载于《毛泽东思想研究》,成都,2009年,第69页。
    ①何萍:《<生态地批判)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Andre Gorz, 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 Translated by Chris Turner, Verso, London,1994.
    2、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 Translated by Jonathan Cloud, South End Press, Boston,1980.
    3、David Pepper, 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1993.
    4、David Pepper, The root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ism, Croom Helm, London, 1984.
    5、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materialism and nature, Monthly Review Press, New York,2000.
    6、James O'connor, Natural causes:essays in ecological Marxism, The Guilford Press, New York,1997.
    7、Nash Roderick. F. The Right of Nature: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9.
    1. 《马恩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曹葆华、于光远、谢宁译,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阿尔贝特·史怀泽: 《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4.奥雷利奥·佩西: 《未来的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汪帼君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版。
    5.科斯京: 《生态政治学与全球学》,胡谷明、徐邦俊、毛志文、张磊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萨拉·萨卡: 《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张淑兰译,山东大学 出版社,2008年版。
    7.约翰·福斯特: 《马克思的生态学》,刘仁胜、肖峰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戴斯·贾丁斯: 《环境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纳什: 《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12.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吕兰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奥尔多·利奥波德: 《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巴忠倓: 《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安全》,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15.蔡成效: 《哲理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陈国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陈昌曙: 《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陈学明、王凤才: 《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陈学明: 《生态社会主义》,扬智文化事业股份公司,2003年版。
    20.方铁: 《边疆民族史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1.冯沪祥: 《人、自然与文化——中西环保哲学比较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郇庆治: 《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江金权著: 《科学发展观》,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金炳镐: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郭剑仁著: 《生态地批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李惠斌、薛晓源主编: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6.李惠斌、薛晓源主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27.李泊言: 《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版。
    28.李章印: 《自然的沉沦与拯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陆俊: 《理想的界限——“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0.刘燕华、李秀彬: 《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31.雷毅: 《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林娅: 《环境哲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34.佘正荣: 《中国生态伦理传统诠释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孙道进: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7.腾藤主编: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8.田广清: 《和谐论》,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39.唐新民: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王雨辰著: 《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1.王凤才:《追寻马克思:走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解保军: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薛晓源、李惠斌主编: 《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肖显静:《生态政治:面对环境问题的国家抉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45.徐崇温: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46.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7.徐晓光: 《苗族习惯法的遗留传承及其现代转型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余谋昌: 《生态文明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49.余谋昌: 《生态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0.余谋昌: 《当代社会与环境哲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1.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2.俞吾金、陈学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杨通进: 《走向深层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杨庭硕: 《生态人类学导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55.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6.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 《生存与发展——中国长期发展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7. 《中国哲学年鉴》, (2001、2002、2003年)哲学研究杂志社
    58.张立文: 《和合之境》,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59.张巨勇、马林编著: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论》,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60.朱慧珍、张泽忠等著: 《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61.朱坦主编:《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章海山、罗蔚、魏长领: 《斯芬克斯现代之谜的破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曾文婷: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64.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 《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6.赵建军: 《追问技术悲观主义》,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周世中: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法的变迁与现实作用》,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8.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民族习惯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白雪涛:《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布伦特·马歇尔: 《全球化、环境退化与贝克的风险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3.曹志清: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哲学思想新探》,《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
    4.曹萍、冯琳:《胡锦涛同志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实现探析》,《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4月刊。
    5.曹孟勤、徐海红: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6.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7.陈曙光: 《关于“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 《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8.王勇兵:《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经济与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9.大卫·施沃伦: 《生态理想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0.杜秀娟:《论生态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1期。
    11.董强: 《“天人合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新探》, 《荆州师范学院学 报》,2001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
    12.戴维·佩珀著:《论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刘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4期。
    13.傅于川、欧阳德君: 《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初探》, 《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14.方克立: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4期。
    15.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 《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16.方时姣: 《绿色经济思想的历史与现实纵深论》,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17.冯雷: 《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与循环型社会的构建——日本一桥大学岩佐茂教授访谈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5期。
    18.冯雷: 《日本学者岛崎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19.高兆明: 《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 《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20.古冰:《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工业污染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1.郇庆治:《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22.黄楠森: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9月刊。
    23.齐晔、蔡琴: 《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 《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9月刊。
    24.金涌: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25.蒋笃运: 《试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意蕴》,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3期。
    26.康瑞华、佟玉华: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27.李存山: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 《哲学研究》1994年第9期。
    28.李飞跃: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载于《光辉岁月——黔东南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实》,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29.李文华、刘某承: 《关于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9月刊。
    30.李清源:《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路径》,《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31.李志远: 《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解读》,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5期。
    32.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33.刘思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34.刘福森、曲红梅:《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1期。
    35.刘昌黎:《日本的循环社会建设》,《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2月刊。
    36.罗义群: 《论苗族的生态道德观》, 《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7.罗本琦: 《论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念》, 《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38.卢风:《共生理念与主客二分》,《南昌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9.卢风: 《放下征服者之剑——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6期。
    40.卢风: 《地方性知识、传统、科学与生态文明》, 《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41.吕志祥、刘嘉尧: 《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缺失及重构》, 《生态环境与保 护》2010年4月刊。
    42.梅军: 《略述黔东南苗族传统农林生产中的生态智慧》, 《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43.默迪: 《一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哲学译丛》,1999年第2期。
    44.倪瑞华: 《马克思对资本的生态批判》, 《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2期。
    45.潘岳: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6.房尚文、吴斌: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47.任中平:《刍议现代人类实践的合理性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48.宋周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8卷第2期。
    49.孙彦泉: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齐鲁学刊》,2000年第1期。
    50.申振东:《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态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10月第5期。
    51.田鹏颖: 《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 《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
    52.王春、胡启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南昌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53.王雨辰:《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维度的建构》,《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54.王治河: 《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9月刊。
    55.王东听: 《解构现代“原始生态智慧”神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7月第4期。
    56.王丹、风文华: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视野》, 《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2期。
    57.王素萍: 《“生态文明”何以可能:当代哲学观的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58.王宏斌:《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及其历史局限性与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
    59.徐崇温: 《当代西方社会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60.许崇正、焦未然: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与人的发展》, 《生态环境与保护》2010年2月刊。
    61.许冬梅: 《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8月第4期。
    62.薛富兴: 《环境哲学的基本理念》, 《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63.薛桂波、萧玲: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自然观的价值论契合》,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
    64.肖小虹: 《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战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65.易培强: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29卷第5期。
    66.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 《走生态文明建设康庄大道》, 《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67.解保军: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生态维度》,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68.禹国峰: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理路及现代境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69.姚聪莉: 《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70.杨经华、吴媛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契机》,《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71.晔枫、谷亚光: 《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8期。
    72.叶海涛、陈培永: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与理论视域》,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73.游涛: 《浅谈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苗族传统植树技能》, 《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
    74.余谋昌:《环境哲学与人类新文明建设》,《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75.章建刚: 《内在价值的含义与环境伦理学》, 《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76.朱炳元:《关于<资本论>中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77.周晓燕:《新农村建设的生态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
    78.赵玲: 《自然观的现代形态——自组织生态自然观》,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9.郑惠子: 《环境哲学的实质:当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0期。
    80.张剑: 《生态殖民主义批判》,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81.张祝平: 《传统民间信仰的生态蕴涵及现代价值转换》, 《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